化学知识结构(推荐8篇)
一:物质分类变化模块。
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
重难点知识:
A:物质的分类原则(氧化物分类)。
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性质的不同点总结。
C: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D: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物质总结。
E: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求法(十字相乘法)。
F: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G:同位素基本概念。
2:物质的量,常见化学计量。
重难点知识:
A: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及配置。
B: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换算关系,阿常数的推论总结。
C:物质的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D:气体摩尔体积条件状态的说明及常温常压下的推导公式。
E:配置物质的量浓度的仪器,步骤,以及与浓度的换算,误差分析。
F: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求法总结。
G:质量,物质的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数目,气体体积(标况),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3:分散系
重难点知识:
A:分散系的分类,特征,性质。
B:胶体性质,制备,提纯,凝聚方法。
C: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晶体析出类,温度改变类)
D:常见胶体及应用。
4:离子反应
重难点知识:
A: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B:离子方程式中的过量,少量问题。加入顺序问题。
C:离子共存的判断,包括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D:电解质的概念。
E:归纳总结沉淀,弱电解质。
5:氧化还原反应:
重难点知识:
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B:表示方法: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C: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D: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原则及步骤(重点四种题型:基本题型/脚标变化题型/歧化反应/归中反应
E: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二:金属元素模块
1:碱金属元素:
重难点知识:
A:钠的性质,用途。
B: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C:碱金属的性质(相似性,递变性)。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技巧总结。
E:漂白原理总结,漂白剂分类及介绍。
F:焰色反应原理及运用。
G:过氧化钠有关计算方法及其技巧,侯氏制碱法讲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制取。2:镁,铝:
重难点知识:
A:镁,铝的基本性质。
B: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的基本性质及其转化关系。
C: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
D: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偏铝酸根与氢离子,四个基本图像规律总结。
E:关于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偏铝酸根与氢离子计算问题规律总结。
F:关于镁离子,铝离子都有涉及的综合计算题型的规律总结。
3:铁及其化合物
重难点知识:
A:铁的基本性质。
B: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C:亚铁离子,铁离子检验方法总结及现象规律。
D:亚铁离子,铁离子氧化性强弱规律总结。
E: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
F:有关亚铁离子,铁离子相关转化的计算规律总结。
4: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A:碳,硅的性质。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制法总结。
C:碳的化合物及硅的化合物性质。
D:同素异形体总结。
E:框架推断题规律总结。
F: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性质差异比较。
5:卤素。
重难点知识:
A:氯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
B:几种重要的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C:卤素元素性质总结(相似性,递变性)。
D:萃取实验原理及运用。
E:氯水成分性质总结。
F:漂白粉作用原理。再次总结漂白剂分类。
G:实验题解题规律总结。
6:硫及其化合物:
重难点知识:
A:硫的性质。
B:二氧化硫的性质,规律总结。
C:有关二氧化硫的制取以及实验。
D: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
E:双氧水的性质总结。
F:久置空气中易被氧化物质总结。
7:氮及其化合物。
重难点知识:
A:有关氮,磷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
B:铵盐的性质及氨气的制法。
C:液氨和氨水的比较,氨气和铵根离子的比较,白磷和红磷的比较。
D:硝酸的性质,硝酸的工艺流程总结。
E:硫酸的性质,硫酸的工艺流程总结。
F:环境污染归类。
G:回顾钝化原理。
三:物质的结构模块。
1: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重难点知识:
A: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较。
B: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C:电子云排布规律。
D: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总结。
E:粒子半径大小比较方法总结。
F:10电子结构,18电子结构归纳汇总。
G: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总结。
H:元素推断题方法总结。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重难点知识:
A:离子键与共价键比较。
B:各种化学键进一步探究:离子键强弱,共价键强弱,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C:电子式书写。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E:分子间作用力。
四: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1:反应的热效应:
重难点知识:
A:反应热。
B: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焓变的关系。
C:盖斯定律。
D:热化学方程式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
2:原电池:
重难点知识:
A:原电池基本原理。
B:常见电池类型及电极反应书写规律。
C:原电池的主要运用。
D:腐蚀问题总结。
3:电解原理及应用:
重难点知识:
A:电解基本原理。
B:电极产物的判断。
C:电解原理的应用。
D:惰性电极与金属电极的区别总结。
E:原电池与电解池区别的总结。
4:化学反应的速率
重难点知识:
A: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B: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数。
C: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问题,解题技巧。
D: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变化的规律。
5: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重难点知识:
A:化学平衡常数及意义,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B:转化率,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C: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等效平衡原理及其规律。
E: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
F: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及方法。
G:化学平衡图像规律总结。
6:水溶液
重难点知识:
A:水的电离,电离平衡常数及影响电离平衡常数的因素。B: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C:PH值的计算方法与测量方法。
D:电解质概念总结。
7: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重难点知识:
A:电离平衡常数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数。
B: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及影响平衡的因素。
C:容度积规则,溶解度与溶解平衡常数的关系。8:盐类的水解。
重难点知识:
A: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
B: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数。
C:盐类水解的应用。
D:双水解反应。
E: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定律。
F: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规律。
G:酸氏盐水溶液的酸解性。
H:盐溶液的蒸干问题。
五:有机化学模块:
1:烷烃:
重难点知识:
A:烷烃的定义,命名方法。
B:烷烃的性质。
C:同分异构体的定义,烷烃同分异构体总结,书写。D:环烷烃通氏。
E:烷烃燃烧通式及烃类计算技巧总结。
2:烯烃
重难点知识:
A:烯烃的定义及通式,命名方法。
B:烯烃的性质。
C:烯烃的鉴别方法归类。
D:顺,反异构。
E:分子共线,共面问题总结。
F:二烯烃命名,性质。
G:乙烯实验室制取,副反应。
H:聚合反应说明,区别加聚,缩聚。
I:炔烃制取,炔烃通式,性质。
J:烷烃,烯烃,炔烃,计算题型总结,规律总结。K:烃类同系物知识总结。
3:苯及苯的同系物
重难点知识:
A:苯的性质,苯的结构分析。(对称轴)
B:甲苯的性质。(与苯性质区别的原因)。
C:二甲苯的性质,命名。
D: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的区别。
E:萃取剂密度规律总结。
4:醇
重难点知识:
A:醇的通式,基本性质。
B:醇的化学性质。
C:醇的断键理论解释。5:醛
重难点知识:
A:醛的通式,基本性质。B:醛的化学性质。
C:醛的断键理论解释。D:酚醛树脂制取实验。E:银镜反应条件。
F:水浴加热反应的总结。6:酚
重难点知识点:
A:酚的通式,基本性质。B:酚的化学性质。
C:酚的断键理论解释。7:酸
重难点知识点:
A:酸的通式,基本性质。B:酸的化学性质。C:脂化反应。
8:脂的水解
重难点知识点:
A:脂的水解反应。9:糖类
A:单糖,二糖,多糖。B:糖类的水解。
10:蛋白质
A:蛋白质的水解。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
2. 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对象
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化学反应(包括可逆反应).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4. 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
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其中,v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用的单位为mol·L-1·s-1或mol·L-1·min-1;Δc表示浓度变化,浓度常用的单位为mol·L-1;Δt表示反应时间,时间常用的单位为s或min.
5. 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规律
(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2)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但意义相同,即表示同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3)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其化学反应速度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一规律可简称为: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6. 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不仅跟反应物的性质(内因)有关,而且跟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界因素有关.
(1)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注意:①改变固体或纯液体反应物(其浓度可视为常数)的量,可认为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②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单位体积内反应物的分子数增加,活化分子数也相应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因此,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③对于可逆反应,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急剧增加,逆反应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增大;增加生成物的浓度,逆反应速率急剧增加,正反应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急剧减小,逆反应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减小;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逆反应速率急剧减小,正反应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减小.
(2)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注意:①对于无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可认为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因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
②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反应物的分子数和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数也增多,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反之,使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③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气体体积大的一端反应速率增加更大;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但气体体积大的一端反应速率减小更多.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减小.
(3)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一般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温度,一般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
注意: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当然,由于温度升高,会使分子的运动加快,这样单位时间里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次数增加,反应也会相应地加快,但这不是反应加快的主要原因,而前者是反应加快的主要原因.反之,使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②对于可逆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吸热反应的速率增加更大;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但吸热反应的速率减小更多.
(4)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使用负催化剂,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注意:①若不指明,通常所说的催化剂是指正催化剂.
②催化剂能够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它能够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这样会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大大增加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所占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大大增多,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③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5)其他因素:①表面积: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②光照:光照一般也可以增大某些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此外,还有激光、超声波、放射线、电磁波和溶剂的性质等,也会影响某些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7.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内在联系
(1)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是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当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当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越短.
二、化学平衡
1. 化学平衡的意义
化学平衡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等.
2.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3.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4. 化学平衡的特点
化学平衡具有三大特点.①“动”:是指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即v正=v逆≠0.②“定”:是指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保持不变).③“变”:是指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原来的平衡被破坏而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5. 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可知,化学平衡状态具有以下标志(只要具有以下标志之一,即可判断可逆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1)用同一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变化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用不同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或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变化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3)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4)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或质量之比或质量分数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5)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质量(注意不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6)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之比或物质的量分数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7)对于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8)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气体物质总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9)等温等压时,反应体系中各气体组分的体积或体积之比或体积分数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10)在等温等容时,气态物质各组分的分压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11)在等温等容时,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气体组分的总压强(容器内的总压强)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1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不包括固体或纯液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13)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14)反应物的转化率或产物的产率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且在一定条件下为最大值.
6. 等效平衡.
(1)等效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同一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反应结果均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这样的平衡叫做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判断:①在等温等容条件下:a.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不等的可逆反应,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果用极端假设法通过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下同),其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b.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相等的可逆反应,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果用极端假设法通过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②等温等压条件下:无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不等的可逆反应,还是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相等的可逆反应,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用极端假设法通过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7. 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的改变,引起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使v正≠v逆,从而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若条件改变使v正>v逆,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条件改变使v正
(1)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仅适用于有气体或溶液参加的反应.②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其浓度不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2)压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对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使v正、v逆变化的程度相同(即v正=v逆),化学平衡不移动.②对于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或溶液的反应,由于改变压强对其浓度的影响很小,可认为改变压强不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因此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③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在化学反应中,加入的不参与反应的气体称为化学反应的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各气体物质的浓度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气体物质的浓度减小,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会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但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比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会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的幅度比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的幅度大,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适当的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但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8. 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温度或压强,若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若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减小.
(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3)若反应物只有一种,如:aA(g)⇌bB(g)+cC(g),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A的转化率变化与化学计量数有关:①当a=b+c时,A的转化率不变;②当a>b+c时,A的转化率增大;③当a
(4)若反应物不止一种,如aA(g)+bB(g)⇌cC(g)+dD(g),若只增加反应物A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一定增大,而A的转化率一般是减小的.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反应物A和B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A、B的转化率与化学计量数有关:①当a+b=c+d时,A、B的转化率不变;②当a+b>c+d时,A、B的转化率都增大;③当a+b
9. 勒夏特列原理
关键词: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所谓知识结构化主要指将所学知识划分为不同部分,并将其有机的在头脑中组织成知识组块,进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在一定刺激下唯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方可被激活,才能方便学习者在需要应用时成功提取。而教学策略重点研究对象即“如何教”的问题,它涉及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也就是能够有利于既定教学目标实现的工作方式。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化是首要任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便是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策略。
一、引导学生绘制化学概念图
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是前提和基础。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不甚了解,势必加大学习基础知识的难度。因此,基于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正确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至关重要,作为全新教学策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其实所谓的概念图就是利用具体事例说明概念间意义的联系,再以科学命题形式将基本概念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图。通常一个概念图包括概念、命题、层级结构及交叉连接。概念图绘制即在方框或圆圈内写上部分相关概念,通过箭头或直线将其连接起来,同时把概念间关系标注在线上。概念图中核心概念在最上面或中心层,具体概念在下层或外围,它是根据由内之外或自上向下演绎及归纳概念的一种思考方式。例:《物质的分类》(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概念图:
而基于这一基础可在学习《电解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后,从另一角度分类化合物绘制以下概念图:
虽然上述概念图极为简易,但就学生而言却有助于他们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由于在判断具体物质究竟是弱电解质还是强电介质或是非电解质还是电解质过程中,学生极易将盐酸类化合物视为其一,或是将铜、碳类可导电的单质视为其一,而此类错误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学生未能清楚认识到上述概念是针对化合物、纯净物,但只要学生清楚绘制出概念图,便能实现对这一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又例:《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绘制如下概念图:
并且实践教学中还可变形此概念图如下式:
通过变形促进学生对物质量桥梁的作用加深认识,进而同时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并且连等此公式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四个基本公式以及其相互间的换算。
二、整体性教学策略
化学学科各个知识点间必然存在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其绝非相互独立存在的。所以孤立进行新课教学不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完成知识结构化,因此在原有知识系统中纳入新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丰富十分必要
整体性教学在有机物概念教学中也极为关键,由于学生容易混淆有机物概念,因此为有效比较其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可采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调节自身知识结构,可有效的促进新旧概念的有机联系,进而形成全新的更合理、全面的良好知识结构。例:比较醚类结构与醇类结构、乙炔性质与乙炼性质、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缩合与聚合等概念,可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这些概念。同时也可比较有机物化学性质、组成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有机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下表为乙炔、甲烷、乙稀物理性质的具体比较:
同时某些有机物概念间既可以分类又能形成相应的从属关系。如下图径的分类所示,由此可见,在区分有机物概念区别与联系时,利用比较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有机物分子的主要化学性质直接取决于有机物分子的官能团,所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进而预测有机物分子所具备的主要化学性质。可先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典型官能团具备的主要性质,例:双键、三键主要性质为加成反应;羟基可与伯醇发生消去反应并生成碳碳双键,其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可生成氢气;水解酯基生成羧基;氢气与羰基反应生成羟基;醇羟基脱水形成醚;醛由羧基酸性后还原;醛基与氢气反应生成羟基,其与眼镜反应氧化成羧基。
同时,引导学生归纳与官能团连接的羟基其性质会受影响,如氢氧化钠与酚羟基发生反应可生成水,碳酸鈉与酚羟基发生反应可生成碳酸氢钠,但醇羟基却无法发生上述反应。再如以下乙醇结构式,通过结构式可看出其分子结构中官能团为羟基,因此基于不同条件下乙醇分子将分别发生四处断键。当学生清楚了解到这些特征后,便能快速正确的写出醇类物质化学反应。并且随着对更多官能团结构了解后,学生在日后学习中更能有效的迁移重组所学知识,进而加深有机化学的学习程度。
而要想认识整体的有机化学,其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除的分析有机物知识间转化关系和联系,从而建构结构化有机物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有机物知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通俗来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重组有机物知识点,并将其以概念图形式展示出来,进而形成联系紧密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化网络。例利用箭头将炔烃、烯烃、烷烃、卤代烃转化过程连城直线,再利用箭头将醇、酸、酯、醚等与各种烃之间的关联联系到一起,进而形成链烃与其衍生物相互联系转化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图。
四、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至关重要,高中化学教师应在不断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不断研究新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整体性教学等各方面,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图。
参考文献:
1、苏育才、 陈晓清,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现状及优化策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04期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教学课件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教学课件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教学课件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课件
3.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如
A.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的不完全燃烧
B.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C.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的升华
D.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C。“日照香炉生紫烟”是香炉峰瀑布的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的折射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也考,如2015年(乙级)第14题: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只含有化学变化的诗句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要留清自在人间
C.粉身碎骨浑不怕
D.烈火焚烧若等闲
解析:D。燃烧是化学反应,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千锤万凿”和“粉身碎骨”都是物理变化。其实这道题来源于中学化学常考的一道习题:
【中学化学原题】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的是()
A.CaCO3=====CaO+CO2↑ B.CaO+H2O=Ca(OH)C.Ca(OH)2+CO2=CaCO3↓+H2O D.CaO+2HCl=CaCl2+H2O
吉林省考QQ交流群:190707464微信号:jilinht电话:0431-88408222
解析:D。于谦的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崇高情操,它所包含的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的工人,先将深山中的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的碳酸钙,这样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CaCO3 → CaO → Ca(OH)2 → CaCO3。
下面汇总一下各种常考的化学知识:
一、含有化学知识的成语:
1、刀耕火耨 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 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 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 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吉林省考QQ交流群:190707464微信号:jilinht电话:0431-88408222
8、水滴石穿 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 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 “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p#副标题#e#
12、信口雌黄 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13、争风吃醋 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14、甘之如饴 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
15、水乳交融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16、涂脂抹粉 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17、饮鸩止渴 “鸩(zhèn)”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吉林省考QQ交流群:190707464微信号:jilinht电话:0431-88408222
18、如胶似漆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
二、含有化学知识的诗词:
化学变化在于有新物质产生,涉及燃烧的古诗词都有化学变化。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过程有新物质的生成,为化学变化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为化学变化。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炮竹爆炸是硫磺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5.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
介绍完之后,我们看几道题:
【例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
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C.木已成舟D.积土成山
解析:B。此题在知识载体的选择及试题表述的设计上避免了枯燥、干巴的单纯学科设问形式,追求一种生动的优美情景,令师生回味无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例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解析:C。此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诗句所体现的意境中回味物质发生变化的特征来回答问题。野火烧不尽也就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是化学变化;B、吉林省考QQ交流群:190707464微信号:jilinht电话:0431-88408222
蜡烛成灰也就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它是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原来铁变化后,仍然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的,引燃后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例3】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C。只有燃烧产生了新物质,其他三项都是物理变化。
1、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2、氯化钠的形成
3、离子键的定义
4、成键微粒
5、成键本质
6、成键元素
7、离子化合物
8、表示方法—电子式
二、共价键
1、解释氯分子、氢分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2、共价键的定义
3、表示方法—电子式、结构式
4、共价化合物和共价单质
5、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差异与公用电子对的偏移
6、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定义
7、非极性键与极性键的判断
8、化学键的定义
9、化学键与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实质
10、化学键与物质的构成
一、化学素养的含义
简而言之, 化学素养就是学生对化学的理解程度。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就是具备化学基础知识, 能理解常见的化学现象本质;第二层是能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 具备利用化学知识处理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第三层就是能理解化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对于经历过初中化学学习而进入高中的学生, 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化学知识, 但这些知识比较零散、浅显。因此, 高中化学教学就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加系统、更深层次的化学知识, 培育化学素养, 在原有的化学基础上, 从以上三个层次来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二、高中化学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性, 理解提高化学素养的重大意义。只有这样, 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一切可用的因素, 努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才会把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积极地为这一目标展开教学。
(一) 培养化学素养是时代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 化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几乎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趋激烈地国际竞争环境下, 推行素质教学, 培养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方针,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科学文化人才, 他们必须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高层次的化学素养。
(二) 培养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需要
化学基础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化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是将化学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过程, 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 训练学习能力, 养成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 才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才能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 取得满意的化学成绩, 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化学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化学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科学技术主导的社会里, 学生要将学习贯穿于整个一生。高中化学教学要结合化学本身的特点, 实践性强, 操作性强,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满足化学学习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人生价值。
三、培育学生化学素养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 将化学知识生活化,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 许多生活中的例子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教师在化学教学时, 可以先由生活的实际例子入手, 开展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然后以身边的化学素材, 设计和安排实验, 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 重视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关键的一环, 对化学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化学理论和实践应该都依赖于实验探索和检验。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课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全面系统的化学实验, 学生能有效验证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三) 重视化学史教学, 促进科学意识的形成
在化学教学中, 不应该只关注知识的静态结论, 更要让学生明白它的起源和发展。如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化学酶的发展、青霉素的发展和应用等等。在教学中注重化学史的教育,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并让知识系统化。
(四) 渗透化学前沿知识,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科技技术日新月异, 化学与材料、生物、物理等学科交叉融合, 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主要支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讲述一些化学学科的最新动态。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渗透, 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新问题、新发展。这样不但促进了对学生科学价值的培育, 又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 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前树.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薛起焕.浅谈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J].才智, 2011 (23) .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34-01
引言:化学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从重学术转向重普及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材,主张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我们现在的中学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正文:为了融现代生活化学知识于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相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综合化。
一、化学教学中适当地把化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然在初中对化学知识已经有所接触,但还是会感到非常的陌生,也会感到一些好奇或者恐惧,担心自己能否学好这门课。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导他们入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化学教材独有的特点:与工农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做到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二、在化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们能够从书本上更快、更多地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着。如一味地注重传授知识而缺乏引导学生到实践应用,那么最终势必出现高分低能的结果。因此平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现在的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研究性课程,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创新意识。如果我们能结合日常生活开展一些研究性课题,将会起到更显著的效果。
比如学生学了有机化学之后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组织了学生开展"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因为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生活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到本世纪末,煤燃烧、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乡镇工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空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污染,导致在粮食、蔬菜等植物中残留,给人和牲畜造成潜在的危害。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当今环境问题,都源于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盲目地进行改造的结果。
中小学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在中学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可以说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需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让学生感到要学好化学知识,为保护人类环境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内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最后,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古今中外化学家的故事,特别是选编一些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化学问题。在给学生许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品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和知、情、意比较完美的人。
【化学知识结构】推荐阅读:
浅谈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结构复习09-15
化学学科知识大全07-25
化学的基本知识07-05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填空10-13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11-23
化学总知识点12-17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05-30
食品化学知识点总结06-14
初中化学所有知识点06-18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