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1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发挥自身优势,经营好特色文章,做大做强特色蔬菜产业,不仅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而且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运输、营销服务等行业的同步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进我镇的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一、蔬菜产业现状

**镇是**县东部沿海的一个农业大镇,辖19个行政村,人口5万人,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农地1.6万亩,年平均气温21℃,极端最低温度3℃,有效积温7200—7400℃,年日照时数2215小时,年降水量1200mm,自然条件有利于蔬菜生长,是闽南地区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复种面积),其中反季节蔬菜占70%,年总产量10—12万吨,产值超亿元。主要的蔬菜品种有:洋葱9000亩,年产2.8万吨;芦笋2000亩,年产3000吨;甘兰、牛心菜6000亩,年产1.2万吨;花菜5000亩,年产1万吨;日本大葱9000亩,年产4万吨;红白萝卜5000亩,年产1.5万吨;芥菜2000亩,年产6000吨;白菜3000亩,年产6000吨;其它品种3000亩,年产6000吨。由于种植面积大、产量多、产值较大,已经成为我镇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搞好蔬菜种植区划,体现规模效益。随着越来越多的蔬菜优良品种在**县普及推广,我镇逐步

形成“你有我新、你新我奇”种植观念,而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蔬菜种植结构。种植品种由最初的花生、地瓜发展到牛心菜、花菜、芦笋、白萝卜、红萝卜、日本大葱、洋葱等十几个品种。根据我镇的地理、自然气候条件及本地群众有比较悠久的种菜历史和经验,搞好蔬菜种植区规划,逐步形成东部沿海沙质地和沙土壤地适宜块根类蔬菜生长而将其规划为红萝卜、白萝卜、芦笋等种植区;中南部土地比较肥沃规划为花菜、包菜、洋葱等种植区;西部耕地大部分是农改地,排灌比较方便,规划为洋葱、日本大葱等种植区。由于蔬菜品种优良,种植区规划合理,有利于生产管理和销售运输,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单位产出效益在一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97年的2885元增长到2010的7017元。

二是加大科技兴菜力度,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提高农民市场意识。蔬菜栽培要求高产,更要求优质,只有优质产品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站住脚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我镇蔬菜栽培技术就围绕“高产、优质、高效”作文章。首先是建立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基地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重点从选择抗病虫优质丰产品种入手,加强菜田生态环境改造,科学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禁用有污染的垃圾和高毒、残效期长的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等方面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其次是提高菜农市场意识,种好安全菜、卫生菜、畅销菜,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菜农也从中受益。如有机蔬菜实行净菜包装上市,销往福州、厦门、漳州各超市,平均每包批发价3元(每包8两),每亩年纯利9800元,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农民种植的蔬菜每亩年纯利

从以前的1600元提高到现在的9800元,两者相差8200元,比较效益使农民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市场意识。再次是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对蔬菜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并通过办班培训,印发科技资料,组织科技人员巡回指导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种菜水平。

三是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实施步伐,进一步打响品牌战略。为提高本地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应对加入WTO以来的挑战,我镇加大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制修订工作,组织实施农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以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按照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加工的蔬菜有芦笋、洋葱、日本大葱、反季节红萝卜、白萝卜、花菜等品种,已通过产品标准注册登记的有**洋葱和**地瓜,其中**洋葱已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监测检验中心的监测,现已获绿色食品证书,这两个品牌的树立,对我镇6000亩商品地瓜和9000亩洋葱的市场营销,起着重要作用。

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为促进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镇党委、政府把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培育特色产业的重点和龙头来抓,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现已引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三、存在问题

我镇虽为闽南蔬菜生产第一大镇,但在生产、销售和加工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是生产上的盲目性。由于对市场信息调查了解不够透切

及时,在品种布局、季节安排以及规模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洋葱、日本大葱、芦笋、反季节甘兰等生产上出现过“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现象。“菜金菜土”现象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是一件好事。

二是“农残”问题依然存在。**镇虽然有比较悠久的种菜历史,农民也积累了一些栽培经验,但相当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对新生事物、科技信息、市场变化反应迟钝,个别群众在农作物种植上还停留在“种子靠祖宗、栽培技术靠传统、收多收少靠天公”的旧时代水平上。因此,在选种子、施肥、用药等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致使出现农残超标、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是专业化程度低。由于**镇属丘陵地貌,人多地少,土地由近万户农民分散经营,蔬菜营销队伍跑单帮式经营,小而全和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导致产品标准差、档次低、销路不好、效益不高。

四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现在3家龙头企业,只有1家做农产品精深加工,其它企业和小型加工厂都做粗加工,规模偏小,档次低,发挥作用有限。

四、对策措施

(一)实施龙头带动,发展壮大蔬菜加工企业。

要继续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服务和扶持好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要引导企业做好出口,促其进一步做强做大。要加强招商引资,发展蔬菜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要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更多的农户在企业的指导下进行生产,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民的收入。要鼓励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抓好

主导蔬菜品种生产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努力创立一批农产品品牌,建立起绿色蔬菜基地,以促进我镇蔬菜产业不断健康地发展。

(二)着力消除“农残”,扎实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特别要充分宣传农残问题对蔬菜产业发展和对农民长期利益的严重危害性,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巩固我镇作为全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的地位。五年内全镇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增加1万亩,总量要达到2万亩。

(三)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

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是品种、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所以,要坚持科技兴菜战略,促进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首先是在原镇农技站、农技咨询服务、科协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热线,加强对菜农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指导服务,下决心解决好“农残”问题,提倡种安全菜、卫生菜、畅销菜,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其次是通过办班培训、建基地、搞示范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菜技术水平。

(四)狠抓流通环节,引资建设蔬菜配送中心。

要树立“没有市场份额的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农业,抓流通就是抓生产”的意识,以营销为中心环节来组织蔬菜的生产、流通和加工。要进一步完善**镇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千方百计引资建设蔬菜配送中心,通过专业市场聚产业、促发展、带增收。同时,从政策上扶持蔬菜营销队伍和营销大户,在全国各地建立信息灵敏、覆盖面广的营销网络,逐步扩大营销网

络和营销范围,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市场。要进一步健全电脑信息网络,从网上了解蔬菜信息行情,同时也将本镇的绿色蔬菜通过网页推介给国内外市场,提高绿色蔬菜产品知名度。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解决农业用水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农业基础建设资金,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东半灌区重点开发利用沿海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推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西半灌区重点抓好引水蓄水工程建设,疏通好**溪,确保水流畅通。要主动配合县里开展**渠引水工程建设,抓好配套设施建设,早日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同时,多做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全镇统一协调农业用水,以保持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2

一、郑山镇基本情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临沭县位于临沂东南部, 辖1个开发区、12个乡镇, 新老327国道和S225省道纵横贯穿其间, 西与临沂市经济开发区隔河相望。临沭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立足区位优势, 以特色产业为龙头, 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成效。

1. 以条柳编特色产业为龙头, 不断壮大农业加工业的发展。

临沭县素有“白柳之乡”美誉, 植柳编柳历史可以上溯到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当时农民编织的花篮花色品种多达1000个, 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 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过去临沭柳编业的品牌效应不凸显, 只注重它的实用价值, 工艺简单, 制作粗糙, 未把柳编制品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抓, 未通过增加柳编制品的文化含量来打造国际品牌, 规模小, 销售渠道少, 销售范围窄。近年来, 临沭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立足当地实际, 因势利导, 突出特色, 以打造条柳编特色园区为着力点, 把实力较强的工艺品企业集中到特色园区,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带动杞柳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 促使条柳编企业相互竞争,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不断提高技艺水平, 保持发展后劲, 提高规模效益。促进了全县条柳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临沭杞柳种植面积10万余亩, 加工销售企业128家, 有自营出口权的条柳编企业78家, 从业人员10万余人。临沭柳编目前有100多个系列、2万多个花色品种, 产品远销西欧、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带动全县3万多人就业, 仅此一项, 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 昔日当成柴烧的小柳条, 摇身一变成“金条”。2010年10月20日, “临沭柳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公告》中通过注册并取得使用权, 这是临沂市继苍山大蒜、郯城银杏、平邑金银花三个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2. 以养殖业为龙头, 不断壮大农业养殖业的发展。

临沭县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强县, 过去生猪产业非常辉煌, 一段时间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曾经跌入低谷。近年来, 临沭县坚持一手扶持生猪养殖, 一手狠抓生猪屠宰加工监管, 逐步实现了生猪产业集养殖、屠宰、加工、外销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 生猪产业驶入健康、安全、快速发展轨道。截止目前, 全县生猪存栏量为20多万头, 发展养殖小区500多个, 全县现有生猪肉食加工企业40家, 其中规模以上25家, 生猪产业年产值近2亿元, 以养殖、加工、外销为一体的区域畜牧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3. 以特色种植业为龙头, 不断壮大农业脱水企业的发展

临沭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县, 耕地少, 种植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蔬菜脱水产业却通过政府搭台、企业牵头、研究所指导、银信合作、种植户参与等形式, 蔬菜脱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增效, 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蔬菜脱水产业已成为临沭县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 但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 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欠优化, 品种单一。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各种发展经营分散,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由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型方式的转变。二是畜牧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一方面畜牧业区域布局相似, 专业化程度低, 农户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 使社会化服务缺少坚实依托;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社会服务滞后, 又直接制约了畜牧业专业化进程。三是畜牧业产销矛盾突出。多年来畜牧业经营体制没有根本解决, 产销脱节、部门分割的情况依然存在, 难以使产、加、销统筹规划合理结合, 加之具有牵动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还未形成, 一些大中型加工企业缺乏活力, 畜产品档次低, 系列开发、精细加工跟不上, 影响了畜牧业资源潜力的挖掘和生产经营效益的充分发挥。四是产业化链条发展缓慢。缺乏大型专业市场, 缺乏龙头企业, 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无法把分散的经营户组织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率低, 科技贡献率、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都很低。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 产品滞销价低, 造成增产不增收, 甚至增产成灾的恶果。

三、几点建议

要使特色产业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巨大作用, 必须在推进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着力提高竞争力。有了竞争力, 农业就可以和别的产品一争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的弱质性, 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和比较收益。从而提高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发展能力。

1. 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突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攻方向是发展精品养殖业、种植业,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的要求组织生产, 解决质量差、生产成本高、经营粗放等问题;发展精品畜牧业, 通过改良品种和防止疫病, 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 借助供给的改变, 开拓畜产品市场;发展精深加工业,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提高农产品原料生产的优质程度, 以增强竞争力。二是突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形成体现新、优、特的产品结构, 靠农产品的新、优、特去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突出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规模效益, 立足资源优势, 集中必要的资金, 有效配置资源, 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农业产品基地, 培育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 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创造条件。

2. 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

目前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与市场的竞争需要提高生产集中程度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化、企业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的竞争, 我国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 就更显得势单力薄。因此, 要深化改革, 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以形成合力和拳头, 去加入市场竞争。一是可实行公司+农户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 其中后者推广的意义更大, 其优势在于能较好的解决利益分配不合理, 以及难兑现的问题。中介组织是农民自己组建的, 一方面代表农民利益与企业签订合同;一方面充当企业的代表, 对农民生产提出要求, 企业无需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降低了组织运作成本。一旦出现合同纠纷, 它可居中协调, 从而使龙头企业对农户经济的拉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形成一加一等于二的竞争力。二是可建立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专业生产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资金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三是依托经济、人文、地理优势和特色产品, 建立和发展服务配套、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使之围绕专业市场组织生产经营, 改进生产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竞争力。四是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为核心, 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把农民组织起来, 共同从事某种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从而增加竞争力。

3. 组建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链条农业, 推进一体化经营。

要按照“高、大、外、强”即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四大功能, 即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功能。要逐步把粮食产区建成畜特产区, 产粮大户同时发展成养殖大户, 走粮多--畜多--钱多--肥多的良性循环之路。通过引龙头、借龙头、建龙头, 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粮油、瓜果、蔬菜、畜禽、中药材等系列加工体系, 搞好农副产品的延伸加工包装。按照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要求, 一方面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改组改造, 一方面通过结构调整, 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措施, 新建一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市场销路较好, 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本地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在发展中逐步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实施订单生产, 保护价收购。

4. 增加服务意识, 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

增加科技投入, 加大农科教力度,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专业市场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 扩大宣传, 树立品牌,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协调各方关系, 为产业化开发保驾护航。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3

一、以项目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取得突破。

围绕基地上龙头,发挥杂粮、大枣、肉鸡、保护地蔬菜、食用菌、小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进行加工型龙头企业项目嫁接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朝阳区域特色的主打优势产品。通过高粱出口基地建设项目、有机杂粮种植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精品小菜加工项目、食用菌开发项目以及蜂蜜深加工生产线项目,推动了朝阳县食用农产品类产业化进程。他们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境外招商引资、财政金融扶持和企业自我滚动发展等综合性措施,做强做大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全县已涌现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其中省级1家,是辽宁格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市级27家。

二、围绕龙头扩建基地,建成了富有区域特色、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原料基地。

⒈种植业。围绕杂粮、小菜、食用菌、种子、食用菌反季瓜菜等优势建立了产品建绿色商品基地;他们以辽宁格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朝阳绿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朝阳金禾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建成了以长在乡、波罗赤镇、乌兰河硕、杨树湾等乡镇为核心,辐射全县28个乡镇的杂粮种植基地;以辽宁全禾菌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北方最大的棚栽黑木耳生产基地;以大庙镇为基地核心,建成了长城以北最大的无公害平菇生产基地;以朝阳兴农种业有限公司和朝阳天润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建成了以贾家店农场为主的“两杂”制种基地;以波罗赤镇为重点,建成了优质果菜基地。以朝阳昊诚食品有限公司、朝阳市天惠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小菜种植大乡松岭门的基础上,建成辽西最大的加工小菜生产地。

2014年通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格兰公司已与台湾金门高粱酒业公司签订了酒高粱出口订单,预计在朝阳县东大道乡、杨树湾乡、波罗赤镇、七道岭乡建立有机生产基地1万亩。朝阳绿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与俄罗斯外商洽谈,初步签订出口杂粮的意向。 朝阳市天惠食品有限公司厂房改造完成,其生产的的半成品小菜预计2014年将出口到日本与韩国。

⒉畜牧业。把畜牧业作为朝阳县农业突破干旱瓶颈制约的主攻方向,扩充畜禽总量,形成规模优势,为畜牧产品深加工奠定基础。以朝阳鑫波牧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肉鸡蛋鸡养殖、公司与农户签单,使之形成种鸡孵化─肉鸡饲养─食品鸡加工销售产业化良性循环。以朝阳县宏洋牧业有限公司、朝阳县恒金牧业养殖有限公司、朝阳恒星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肉鸡、生猪、肉牛养殖。引进优良品种,实行放养回收等措施,推进我县肉羊、肉牛良种普及率,拉动当地饲养和销售。朝阳县肖氏蜜蜂园蜂产品有限公司在柳城工业园区的新厂房已经建完 ,2014年将投产运行。

⒊林果业。以果汁、果仁、果核加工业为动力,加快干鲜果品和特色林产品基地建设。建设以羊山、根德、二十家子为核心的北方大平顶枣基地。目前,全县大枣面积35万亩,7000万株。在根德乡新建朝阳建伟大枣制品有限公司,厂房建设已经完成,目前可生产干枣系列产品。

在建立特色原料基地的同时,他们还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专业市场,推进农村经济从队伍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在木头城子镇新建了朝阳新发永业肉菜批发市场,现有5000平方米封闭式二层肉菜批发市场1栋;500个摊位;8000立方米冷库一座。二十家子镇农贸市场带棚摊床980个;无棚摊床920个,商业网点30000平方米,经营种类为肉类畜产品及蔬菜。投资7700万元在我县南双庙乡梨树沟村建设的朝阳县金桥蔬菜批发市场已经正式开业运行。

三、农业产业化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1、昊盛辽宁龙泉口酒业有限公司白酒项目。项目总投资10亿元,总占地520亩,生产车间面积6万平方米,年产白酒能力4万吨。预计年底能将钢构主体建完。

2、朝阳县金秋粮食储备库10万吨粗粮食品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500万元,占地100亩,项目达产后,年产5万吨组杂粮易食米、5万吨饲料粉,年销售收入52250万元,实现利税7080万元,新增加就业110人,可带动生产基地15万亩,1万户,每户增收1000元。预打造东北最大的粗粮食品加工基地。

3、温氏(朝阳)农牧业有限公司生猪产业化和玉米收储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松岭门乡平房村的种猪生产基地,此项目带动了500户现代家庭农场(养殖小区),年收益预计6000万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1.5万人就业。

4、朝阳金桥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该项目年交易能力可达13.5万吨,交易额5亿元以上,将是辽西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之一。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4

宁陕县素有“安康的北大门,西安的后花园”之称。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是宁陕的基本县情。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是安康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县,辖12个建制镇,98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221户58385人,农业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78.5%。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针对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宁陕农业生产总值逐年稳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设施农作物面积,依托“一村一品”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9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6.6%。,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向着规模特色效益化迈进。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民增收呈现亮点。“一菌三园”(袋料食用菌,建设板栗园、核桃园、蚕桑园)建设势头良好,2011年食用菌产量358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84%,板栗、核桃产量分别为3320吨和121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52%和49.20%。特色冷水鱼养殖突飞猛进,以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大鲵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逐步壮大。2011年全县中药材收获量为172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8.68%,实现现价产值为7169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

3、设施农业发展平稳起步。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宁陕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68栋,日光温室1栋。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4亩,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收益。

4、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广货街镇“省级生态旅游村和休闲农家乐明星村”---蒿沟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农业,带动了宁陕各地农家乐蓬勃发展。依托生态山水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影响宁陕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单一,地理环境制约产业发展。一是宁陕处于秦岭山脉深处,山大人稀,平地少坡地多,不能和处在月河川道的区县比较。农民处于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意识不够,这样造成了对环境的过度透支。二是近年来物价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对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三是农业结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木耳、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农产品比较单一化。要想开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把锁,关键是要发展本县名特优新农业产品,从根本上优化宁陕农业发展结构,增加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是县直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少,譬如全县至今无从事蔬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全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只有5人,从事畜牧生产技术人员也只有8人。二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种养,严重制约了宁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一方面是绝大多数70、80后的农村劳动力不熟悉耕种方法,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家种植养殖,没有外出务工收入高;一方面农村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农业信息闭塞,不畅通,农民不知道如何依附农业科技实现致富增收。据统计数据显示,宁陕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61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17466人次,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数的48.26%。

4、农业经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带动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应具有的作用。

三、对推动宁陕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1、大力优化宁陕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由农家乐转型为生态农庄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走出宁陕特色生态农业经

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二是依托大秦岭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旅融合,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三是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做大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冷水鱼养殖业、蜂蜜产业和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养殖大鲵和鳟鱼的人数,充分发挥专业养殖合作社的作用,使宁陕成为秦岭大鲵的故乡。

2、集中力量搞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是出台惠农政策,搞好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补助。二是资金方面,应发挥信合、农行的涉农信贷力度。最大化的为农民的农业贷款开启绿灯,简化信贷手续,为现代化设施农业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三是招聘大批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四是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险措施,给农产品上保险,以降低设施农业的风险性。五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六是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促进农民对设施农业的信心。

3、畜牧业发展要多元化,规模化。一是扶持有资金有想法的农民发展一些特色养殖。(如:部分珍禽养殖)二是力争每个建制镇都能扶植起一个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厂。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养殖转型、升级,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

4、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大林下种药材的产业发展。一是药监部门要加大药材种植培训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持规模化发展。二是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企业来宁陕投资,引领以猪苓、天麻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三是加大对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应有的高附加值,同时严格控制食用菌产业户数,而不是“一窝蜂式”的发展,有序开采森林资源。

5、加强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专门人员。一是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农民农业文化素质,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培训,要把知识和培训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二是加大力度招聘配齐基层相关农业专业人才。三是继续加大一村一品的建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5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2

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菊苣1000亩。

4、高产粮。种植高产小麦、玉米55000亩。

5、养殖业。建设连片经营养殖小区1-3处。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苑庄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4

七、总体布局

根据庙安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107杨树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毕村、演马、尹村、田村等村。

2、规划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000亩,在大秦村、白西、小秦村、前苑村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以庙安乡前小秦2000亩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辣椒、黄瓜、西红柿、脱毒马铃薯、红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镇规划辣椒种植2000亩,在小秦村、官庄村实施。

2、规划黄瓜种植2000亩,分布在前小秦村、官庄、王庄村。

3、规划西红柿种植3000亩,2012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分布在前小秦、后小秦、王庄村。

4、规划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在王庄村、中演马实施。

5、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2000亩,2012-2015年实施,主要分-6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6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农业|蔬菜-文件法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俄文版

页全省概况政务公开网上服务互动交流服务三农中俄热线投

资旅

游专

题 视

频信息报送历史概况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人口经济通讯交通所辖市概况

机构设置领导介绍领导活动领导视角公告信息政务要闻政府文件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参政议政人事信息统计数据计划规划财政信息执法监督应急管理缉私工作热点专题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行政事项目录省政府公报政务公开简报

服务大厅面向公众面向企业常用信息查询

省长信箱政务访谈征集调查网上咨询投诉举报留言板

领导讲话政策法规最新动态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图片新闻

俄罗斯概况今日俄罗斯动态信息口岸介绍中俄留学出行信息

经贸动态政策法规政府文件投资指南重点招商项目相关机构图片新闻

旅游信息旅游胜景旅游景观民俗风情旅游常识餐饮服务龙江购物旅游线路龙江特产历史中的黑龙江投诉机构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文件>省政府文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黑政发〔2011〕10号

发文时间: 2011-02-26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蔬菜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关系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也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丰富“菜篮子”关键在于抓好“菜园子”。为发挥我省农业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做大蔬菜产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标,确立蔬菜产业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为目标,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结构,努力提高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定位。依据我省生产蔬菜的资源、生态、基础、区位等优势,面向省内、国内、国外三个市场,突出优质和特色,强化设施蔬菜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立足方便、即食,精细、高档、多样蔬菜产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贮藏和市场开拓能力,推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00万亩,比2010年增加100万亩,增长16.7%,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增长1.5倍,蔬菜总产达到2000万吨;常年地产蔬菜自给率提高到85%,旺季自给有余,淡季自给率达到65%;年外销量达到300万吨,其中出口量达到100万吨;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占全省种植业人均收入的10%以上。

二、强化基地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四)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各地区位优势和消费特点,突出发展“四型”蔬菜生产基地。城郊型: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为主,重点发展冬春鲜销精细设施蔬菜。出口型:以黑河、绥芬河、虎林、抚远、嘉荫等14个边境市、县为主,重点发展番茄、甘蓝、胡萝卜、圆葱、黄瓜等适于对俄罗斯出口的蔬菜。外销型:以双城、阿城、北林、安达、海林、林甸、富拉尔基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市、区)为主,重点发展油豆角、秋番茄、大白菜、甜玉米、胡萝卜等优质南销蔬菜。特色型: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伊春、大兴安岭、农垦、森工等具有产业基础的市(地、局)为主,重点发展油豆角、大青椒、紫长茄、甜瓜、甜菇娘、黑木耳、猴头、山野菜等地产特色名优蔬菜。

(五)扩大基地规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蔬菜规模经营。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发展蔬菜生产。各市地要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最低菜田的标准,建设反季节蔬菜、精细蔬菜和外销出口加工蔬菜基地。支持蔬菜生产基地水、电、路、田等综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省新建标准蔬菜生产基地200个,发展专业乡(镇)100个、专业村1000个、蔬菜生产大户5000户。

(六)发展设施蔬菜。加大以节能、低碳、高效、简易、实用为核心的生产技术攻关,利用光能、地热、热电余热、生物发酵等热量资源和新能源,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应用新材料、新结构的棚室,提高设施蔬菜标准,最大限度利用热能。重点扶持大中城市、油煤矿区和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设施蔬菜。

(七)推进标准园建设。支持标准化蔬菜园建设,在全省创建100个露地蔬菜千亩成方、设施蔬菜200亩连片的蔬菜标准园,全面带动蔬菜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八)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发、引进、培育耐弱光、耐低温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研究综合配套先进技术,加快科技创新。鼓励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蔬菜种植水平。

三、壮大龙头企业,健全加工贮藏体系

(九)发展蔬菜加工。鼓励各地通过招商引资、改组改造、联营联合等形式,培育和壮大贮藏保鲜、冷冻脱水、净菜包装、干制腌制、粉汁饮料等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创新中心,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到2015年,培育和壮大规模以上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80家以上,年蔬菜加工量达到100万吨,特色礼品菜占蔬菜加工量的20%。

(十)完善贮藏设施。按照“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冬春淡季蔬菜储备制度,增强城市蔬菜应急保供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等大中城市和蔬菜生产县,依托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大型冷库和贮菜窖,提高秋冬季蔬菜贮藏能力。鼓励蔬菜流通企业、蔬菜生产合作社和农民建设蔬菜贮藏设施。扶持加工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建立蔬菜气调保鲜库,发展冷藏运输机械,完善蔬菜产、贮、销冷藏链,提高淡季蔬菜总体供应水平。到2015年,全省新建保鲜气调库20个,大型冷藏库50个,标准菜窖100万平方米,秋冬储菜能力增加75万吨。

四、加大营销力度,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十一)改造和建设蔬菜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12个省辖中心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分期分批对66个县(市、区)中心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推进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和城市社区蔬菜零售网点建设,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备、流通顺畅的市场体系。支持蔬菜主产区和集散地建立产地蔬菜批发市场,种植规模在5万亩以上的,建立1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或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到2015年,全省改造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12个,新建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0个,年交易量达到1300万吨,交易额达到250亿元。

(十二)加快蔬菜物流体系建设。扶持工商企业及社会力量从事蔬菜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蔬菜拍卖业务,鼓励现有运输、联运、快递企业拓展服务项目,引进建立大型蔬菜物流企业。支持有条件的蔬菜合作社与城市大型连锁企业开展“农超对接”,组织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学校、酒店、厂矿等用菜大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直供直销,实现生产与流通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蔬菜交易成本,提高菜农收入。开通蔬菜运输“绿色通道”,对于出省和进入我省的蔬菜运输车辆全部免征道路通行费,减少运输成本,保证蔬菜运输畅通。

(十三)培育蔬菜生产合作社。成立省蔬菜产业联合会,组织、支持和发展各类蔬菜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提高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升产业集中度。到2015年,新建蔬菜专业合作社500个以上,蔬菜合作社基本覆盖专业村和专业乡(镇)。

(十四)打造蔬菜品牌。通过展览展销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介,广泛宣传我省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提高知名度。鼓励扶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申报使用地理标志,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五、完善监管制度,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十五)实行生产准出制度。对生产出的蔬菜进行产地检验检测,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准销售,全面提升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鼓励企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开展GAP、ISO9001、ISO14000、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到2015年,全省蔬菜实现无公害化生产,产品完全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绿色(有机)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十六)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蔬菜市场的监督管理,在蔬菜批发市场、大型超市设立农药残留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对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蔬菜方可允许进入市场,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蔬菜严禁入市,并予以销毁处理。建立和完善蔬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检、委托检验和执法监督检测体系,特别要在蔬菜主产区和生产基地建立蔬菜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增强检测能力。(十七)实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制度。在全省建立蔬菜生产销售档案登记制度,对蔬菜生产者实行生产销售全过程档案登记管理,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十八)实行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完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定期发布蔬菜质量信息,督促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并使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推进蔬菜质量安全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六、强化组织保障,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十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蔬菜产业发展推进工作。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市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实行奖惩制度,鼓励各地发展蔬菜产业。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实际,全力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创造条件,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农业部门要推行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做好产地蔬菜质量认证,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发改部门要制定“菜篮子”发展规划,把设施蔬菜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商务部门要制定蔬菜市场建设发展规划,完善蔬菜流通体系,保障蔬菜市场供应;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助做好城市蔬菜基地选址工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进行选址,尽量避免所选土地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征占;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环保部门要依法加强蔬菜基地环境保护工作,防止蔬菜基地面源污染;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开辟蔬菜运输“绿色通道”,保证蔬菜运输畅通;质监部门要加大加工企业监管力度,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工商、农业等部门要加强蔬菜市场的监督检查,保证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物价监管部门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适时平抑市场价格,稳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通过信用担保和农户联保等多种有效形式,积极为蔬菜生产户提供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保险部门要拓展服务范围,开展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保险服务。

(二十)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各级财政要积极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各项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蔬菜产业给予大力扶持。省利用农业开发资金6000万元,重点支持科技推广、生产设施和龙头企业建设,对符合国家农业开发要求的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银行贷款项目给予贴息支持,此项工作由省农委与省农业开发办共同落实。省级财政通过整合涉农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支持蔬菜产业发展。有关市(地)、县(市、区)财政根据需要和产业布局,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蔬菜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方面建设。

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大事记|旧版回顾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备案序号:黑ICP备05008713号 黑龙江省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技术支持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7

1 制约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1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性落后, 农田的有效灌溉率低, 灌溉能力普遍减弱。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方用电不保障, 安全隐患多。基础条件的落后,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基地建设, 制约着产业化的发展。

1.2 土地流转难度逐渐加大

农业现代化就是为降低生产成本, 为农民获取更大的利润, 而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 农民思想上形成的土地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个观念还没有改变。流转行为不规范,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 承包纠纷处理较难等因素, 影响土地连片流转的正常进行。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3 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大部分初中以上的毕业生都转移出去或从事别的行业, 在家务农人员文化学历不高, 年龄偏大, 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1.4 产业化经营拉动力低

农业仍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 产业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 大部分农产品以原料形式外销, 产业链条短, 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及附加值低。农产品种植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相当一部分农产产品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率的发展阶段。由于龙头企业偏少, 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不明显, 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推动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 要下力气搞好农田基本设施建设, 扩大灌溉覆盖面, 提升灌溉质量。要完善投入体系, 引导农民投资投劳搞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巩固和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 积极兴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 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出台相关政策,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有一定经营规模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经营户给予一定的补偿, 实施产业化经营的种植大户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受让方可享受政府有关惠农补贴政策。因调整农业结构, 规模经营户在流转取得的经营权区域内修建为生产服务的道路、储藏、加工等临时设施, 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 优先从简办理有关手续, 取消各种收费, 并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

2.3 强化素质教育,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一方面, 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民工培训工程, 让农民学得一技之长, 增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 普及素质教育。依托城职联校, 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 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2.4 突出抓好产业规划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产业规划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打造优势区域农业,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要特别注重产业规划的连贯性, 切实搞好规划科学论证, 对确定的产业规划, 要坚持不懈的贯彻落实, 逐渐做大做强, 形成规模优势, 形成自身特色。做好农业产品产业规划工作, 求精求细求效, 形成规模生产基地, 建设打造特色农业。进一步依托龙头加工企业, 搞好基地建设,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打响特色品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摘要:一直以来, “三农”问题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破解农业发展的难题的重要举措,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們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羌圩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材料 篇9

羌圩乡位于大化县西北部,东与岩滩镇接壤,西与巴马县相邻,南与平果县交界,北邻乙圩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3公里,素有“文艺之乡”、“林业之乡”之美称。全乡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区共有6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48人(其中贫困人口6691人,低保户799户,五保户101户,在校中小学生1236人)。全乡耕地面积11697亩,其中水田4269亩,旱地7428亩。林地面积14.1万亩,荒山面积20194亩,几年来共实施退耕还林7700多亩,荒山造林30000多亩,现有速生丰产林5600多亩,黄花梨等珍贵树种70000株,核桃面积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1.6%。大化至巴马二级路横穿境内25公里,途经羌圩、坡马、艾圩、那良四个行政村,乡府距离“长寿之乡”巴马县城31公里。

近几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以及区位等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农业生产方面,我们结合羌圩实际,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甘蔗种植、葡萄种植和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经过全乡上下的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已大范围启动,一批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有的已初具产业化雏型,1

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全乡农林牧渔总产值83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7元。

全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我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成效和特点:

一.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全乡初步形成以木材加工,核桃、甘蔗、葡萄种植,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以羌圩村核桃、甘蔗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生产区,以健康村、坡马村葡萄种植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生产区,以那良村林下养鸡,艾圩、坡马土鸭养殖为突破口的养殖发展区。全乡优质特色农业生产正向规模化、区域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乡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培育木材、果品、禽类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木材加工业:全乡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共7家,年加工木材5-6万立方米,产值约5000万元,可以解决500多人的就业,仅此一项,可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全乡现有林地面积14.1万亩,木材储积量约5万立方米,每年产出木材约3万立方米,是我县木材加工主要输出地。今后乡党委政府将

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林业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二)核桃、甘蔗产业: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工程”深化年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乡核桃种植3955亩,甘蔗种植2788.5亩。

(三)葡萄产业:我乡健康村委副主任黄丽菊等党员在家创业,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项目,2012年投入18万元,承包本村30亩荒地种植葡萄,经过科学管护,该园葡萄长势良好,现已初成规模,2014年葡萄园产值预计可达20万元,该种植园是我乡党员发展特色项目,带动群众致富第一人,项目成功经营,极大影响到周边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动力,截止目前,全乡葡萄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亩,葡萄产业初具规模,示范性作用将不断显现。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10

今年以来,羌圩乡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把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特色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核桃、甘蔗、葡萄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木材加工业。全乡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共7家,年加工木材5-6万立方米,产值约5000万元,可以解决500多人的就业,仅此一项,可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全乡现有林地面积14.1万亩,木材储积量约5万立方米,每年产出木材约3万立方米,是我县木材加工主要输出地。今后乡党委政府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林业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二是核桃、甘蔗产业。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工程”深化年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乡核桃种植3955亩,甘蔗种植2788.5亩。

三是发展葡萄产业。我乡健康村委副主任黄丽菊等党员在家创业,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项目,2012年投入18万元,承包本村30亩荒地种植葡萄,经过科学管护,该园葡萄长势良好,现已初成规模,2014年葡萄园产值预计可达20万元,该种植园是我乡党员发展特色项目,带动群众致富第一人,项目成功经营,极大影响到周边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动力,截止目前,全乡葡萄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亩,葡萄产业初具规模,示范性作用将不断显现。

四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通过以能人大户为主扶持的专业

对文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11

文县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湿润区的一部分,东南部高温多雨,西北部干旱,境内平均气温在14.9℃以上,年降雨量450~800mm左右。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多样,国土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76万亩,占4.28%;林地441.7万亩,占58.96%;草地120.21万亩占16.05%;水域9.27万亩,占1.24%;其它145.5万亩,占19.47%。近年来,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发展,根据全县资源配置,制定了“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库区水产”的产业布局。2011年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和贡献率分别为412元和38.8%。截至2012年2月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面积累计达到79.4万亩,基本实现了各产业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水产养殖网箱达到1237口,规模养殖场达到87个;建成大鲵养殖场7个,养殖大鲵1.2万尾;完成了代元纹党加工厂GMP、鲟鱼、金鳟鱼、红鳟鱼等无公害产品认证和629亩有机茶叶认证,中寨牌纹党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发展“多千田”3.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连片旱作农业示范区4个;建成了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刘家坪乡优质核桃、丹堡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农业农村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宜粮则粮、宜草则草的措施,发展草畜产业,呈现出了“钱粮双增”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内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面积大,处在半山干旱区和高山阴湿区,有面积,无产量;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贸易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

三、对策与建议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特色产业开发的路子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蔬菜、花椒、中药材、核桃、草畜等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好四大产业(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养殖),建好七大基地(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茶叶基地、花椒、核桃、水产养殖、油橄榄)。

2.调整和优化畜牧、水产养殖结构

要把草食畜牧作为我县的重要产业来培养,扩大优良种畜的引进和繁殖规模,建设基础畜牧良种繁殖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民、私营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殖良种,解决文县良种畜,尤其仔猪缺口大、外运价格高的问题。水产养殖业要抓住文县可开发面积广的水域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人才进行饲料的配方和加工。

3.走标准化路子

文县已有629亩被国家认定为有机茶园,3.93万亩茶园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尚德为中心的白水江沿岸1.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级认定。在以上被认定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新观念,突破自我,转变方式,集约经营,使文县成为农产品的“绿色宝地”,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水平接轨。

4.培养龙头企业

要想法设法招商引资,多渠道项目上建立一批加工、包装、精选、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将产业链向着市场拉长,向着农民拉近。在技术服务上结成“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在产、加、销上结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通过政府促销、公司联销、广告引销、协会帮销、农户自销,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5.加快小城镇及中心集镇、集贸市场的建设

我们要把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加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6.项目引导与财力支持

项目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弄明增收渠道的突破口,积极争取一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增加地方财力和农民收入的项目,建设一批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项目,争取上一个项目,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

7.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按市场、按企业的需求,对不同工种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意见的决定》.

[2]文县2011年统计年报.

上一篇:网络游戏介绍英语下一篇:语言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