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讲话稿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产业讲话稿(精选8篇)

茶产业讲话稿 篇1

围绕中心强服务 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2013年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共已刊发13期。同时,结合召开理事会、会员大会通报茶叶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二是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协会采取以会带训、邀请专家上课、赴外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如今年6月,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县茶业协会组织会员听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努力促进了我县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为培养茶文化人才,县茶业协会先后会同县农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2期茶艺师培训班,共培训茶艺师 70多人。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2次,促进了茶叶技术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提供考察展会服务。县茶业协会先后组织理事到台湾、福建安溪、安徽皖南茶区、四川成都茶区以及我省嵊州、新昌、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经验。会同农业局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茶事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茶叶展、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等展会共12次,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加强了我县茶叶企业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在各类展会上,我县共有14个茶产品获奖。四是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促进茶城有序经营,协会会同县农业局、茶城管理办公室召开了茶城经营户代表座谈会,鼓励各经营户诚信依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春茶生产期间,很多会员反映用电紧张,协会立即向县政府反映,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一位理事在组织员工采茶运输鲜叶时不幸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协会迅速召开理事会,共捐款16220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给会员上安全教育课,引导茶企业增强安全意识。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解决各类难题20多件。

三、积极配合参与中心工作,增强了会员的大局意识。一是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茶事活动筹备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中国·**首届名优精品展销会、“武阳春雨”万人品茶活动、中国**国际养生博览会、“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的筹备工作。每次活动中,协会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按照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二是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做好“武阳春雨”参评省十大名茶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沟通协调。经过考核争取,“武阳春雨”成功蝉联,成为金华市唯一入围的茶叶品牌。三是认真配合做好茶叶品牌管理工作。协会按照**县“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武阳春雨”茶品牌日常管理和新加盟“武阳春雨”茶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报送等工作。清溪茶业专业合作社、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嘉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加盟“武阳春雨”,“武阳春雨”品牌茶企业从七家发展到十家。县茶业协会还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武阳春雨”茶质量抽查活动,有力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四、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一是邀请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协会积极参与更香公司邀请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等在京主流媒体来我县开展了以“探有机茶乡、寻低碳茗香”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实地考察了有机茶园、鲜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流程,举行了以有机茶产业的低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效提高了**有机茶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协会领导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茶协工作交流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努力当好宣传员。三是多形式开展茶文化宣传。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充分利用协会与研究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茶文化“四进”活动,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更香杯”茶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在当地媒体《今日**》开办了《**茶文化》专刊,促进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四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开展宣传。近年来,共在县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0多篇,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着力提升素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协会理事会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科技、行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协会组织全体理事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了茶产业专题研修班,通过听报告、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事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协会会长会议、理事会议、会长重大事项沟通联系等制度,推动了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积极改进理事会议形式,围绕议题,把会议开到企业车间,提高了会议效果。俞学文会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2011首都杰出茶人。四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根据县委两新工委的部署,建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建立后,积极完善设施,创建了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被评为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协会工作得到了上级协会的肯定,协会被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全省茶叶行业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茶协名誉会长许行贯,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领导先后来**考察,对协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深深感到,**茶业协会的工作与兄弟县市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会员期盼仍有不少的距离。我们认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抓好服务,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质量。要认真总结协会服务工作的经验,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上级行业协会、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会员需求相结合,围绕服务多听意见,做到问需于会员、问计于会员,不断增强协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二、如何抓好调研献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继续发挥协会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开展建言献策。要精心选题,围绕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好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共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如何抓好重点,提高协会服务中心工作和宣传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协会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在**举办的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对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到积极主动,尽心尽职,努力完成。要把扩大**茶叶知名度,提升“武阳春雨”品牌作为协会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协会对外交流,编印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茶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当好宣传员。

四、如何抓好基础,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继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积极改进作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多征求听取会员和对协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协会工作。要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制度,推进协会“三化”建设。要加强协会与兄弟协会的联络联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的水平。要主动邀请县领导和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理事会,到协会指导工作,积极为协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为协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协会活力。

茶产业讲话稿 篇2

临沧市委、市政府提出, 按照“生态立市, 绿色崛起”理念, 努力打造富民强市、知名安全的茶产业, 力争用10年的时间实现全市茶产业年总产值200亿元的目标, 建设红茶之都, 打造天下茶仓, 开创临茶产业新篇章。

走生态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把临沧茶叶打造成知名安全无污染的放心饮料, 让“放心茶”成为临沧茶叶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临沧市凤庆县整合各方资源, 打造“滇红茶庄园”。计划投资1.03亿元, 用5至10年的时间, 打造100个集种植、生产、加工、旅游、养生为一体的产权式茶叶庄园。第一阶段用两年时间打造“中国红庄园”、“经典58庄园”、“锦秀茶王庄园”、“有机茶庄园”四个特色庄园, 项目建成后, 预计新增茶叶年产量1000吨以上, 年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2013年9月启动建设的“中国红庄园”以滇红集团茶科院庄园建设为突破口, 建设标准示范茶园1000亩, 目前, 茶叶科学研究院的智能化苗床工程、茶园道路硬化、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改”技术等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完成投资4000万元。项目建成后, 预计核心产品“中国红”每年可实现产量150吨, 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滇红茶庄园”是临沧牢固树立“生态立市, 绿色崛起”理念, 坚定不移走生态化茶产业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临沧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要求, 加快推进茶产业基地建设的生态化、庄园化和规模化。2013年以来, 茶叶庄园、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开始起步。目前, 全市正在规划建设的茶叶庄园共8个, 分别是临沧天颐茶庄园、云县龙润庄园、凤庆滇红庄园、双江戎氏茶庄园、耿马县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沧源县碧丽源有机庄园、永德鸣凤山万亩古茶树庄园、双江乌龙茶庄园, 共组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168个, 为今后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合作社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 使茶叶产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由低产、低效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 向有机生态农业转变。计划到2015年, 建成生态茶园60万亩, 高优茶园70万亩, 有机茶认证园20万亩, 良好农业规范 (GAP) 认证茶园30万亩, 雨林认证茶园30万亩。2013年, 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29.1万亩, 采摘面积117.7万亩。其中:全市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45.3万亩, 占总面积的35.1%;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2万亩, 占总面积的9.3%。按采摘面积测算, 全市茶园平均亩产干茶70.5公斤, 同比增3.9公斤, 增长5.8%。临沧优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走特色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努力打造具有鲜明临沧特色和强大渗透力的茶文化, 突出临沧茶产业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

临沧地处北回归线, 四季如春, 年平均气温17.5℃, 是世界上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临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中国气候学家吕炯称为“世界少有的生物优生地”。198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察临沧后, 又提出在临沧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构想。

临沧现有栽培茶园130万亩, 其中, 建成无性系高优茶园46万亩, 建成有机认证茶园11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已达35.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临沧正在把吴觉农先生提出的构想变为现实。

临沧目前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经植物学家山茶科分类专家张宏达教授和中国茶科所、云南茶科所鉴定, 全市有茶组植物4个系7个种, 分别为:大理条、大苞茶、五柱茶、滇缅茶、勐腊条、茶和普洱茶, 其中大苞茶为临沧市独有。全市主要栽培的名茶种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邦东大叶种、忙肺大叶种、云抗10号、香归银毫、清水3号。现发现并保存有野生古茶树群落80多万亩, 栽培古茶园10多万亩, 其中, 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集中连片1.2万亩, 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能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香竹箐大茶树, 是世界上现存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双江冰岛古茶园, 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 , 是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的发源地, 位居云南大叶茶榜首, 被中国茶界专家称为“大叶茶品种的英豪”、“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 临沧所制的滇红茶、普洱茶、蒸青绿茶因其品质优良, 近现代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 对近现代茶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 全市茶叶方面有云南省著名商标16件, 云南省名牌产品5件, 中国驰名商标3件, “凤庆滇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沧不仅加工能力雄厚, 加工技术和设备亦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现拥有世界一流的茶饮料生产线一条, 拥有国外引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25条。以市场为导向, 红茶、普洱茶、绿茶、茶饮料等多茶类生产并举的良好格局已在临沧形成。

从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 到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镇;从诸葛兴茶的传说, 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临沧之行月下品太华茶的记载, 临沧境内的茶文化历史遗迹不胜枚举。临沧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

临沧茶叶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价值巨大, 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 全市确立了“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和“中国红茶之都”临茶公用品牌, 成为临沧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又一靓丽名片。

走品牌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培育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营销团队、茶叶企业联盟、茶叶合作社等, 强势推动茶产业发展。

临沧近年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临茶营销方式, 按照“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发展战略, 以及“闯关东、走西口、稳广东、销香港、拓海外”的临茶营销思路, 努力开拓茶市场,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促进临沧茶品牌价值提升。

全面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营销团队、茶叶企业联盟、茶叶合作社等, 强势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目前, 与全球最大茶叶企业联合利华公司的合作稳步推进, 沧源碧丽源公司1.5万亩茶园基地率先通过国际雨林联盟农场认证的现场审核, 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际雨林联盟认证的企业;与云南白药战略合作成效显著, 建成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凤庆茶厂, 云南省凤庆茶厂有限公司“五家坡分厂”通过改造已经投产, 并推出了“红瑞徕”品牌, 云南白药天颐茶庄已开工建设。加快与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 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及产品推动产业发展。与印度、斯里兰卡茶叶企业的合作正在开展。

同时, 临沧不断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机构、专家队伍的合作, 联合攻关, 研发有利于发挥临沧资源优势和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新产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阳春三月, 临沧大地苍翠欲滴, 茶香四溢。茶地里, 茶农忙着采茶;厂房中, 工人们日夜制茶;茶市上, 客商如潮供求两旺。

市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 全市春茶大宗产品综合价格总体上涨, 全市鲜叶平均价格15元/公斤左右, 毛茶平均价格60元/公斤。而全市小区域名茶山价格继续飙升, 仅双江冰岛老树茶鲜叶价格就达3600元/公斤, 比去年同期上涨200%。

茶叶产业在临沧突破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 成为横贯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有上百万亩茶园、上百个精制企业、上千个初制所, 产业就业人员在诸多产业中处于重要位置, 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现有茶叶初制所1059所, 获生产许可证茶叶加工企业156户, 有CTC红碎茶生产线30条, 工夫红茶清洁化生产线3条, 茶叶综合加工能力已超过10万吨。2013年, 临沧茶叶总产量8.3万吨,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74亿元, 160多万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达1083元。

临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茶叶产业呈现了量价齐增和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及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茶产业的新旧世界 篇3

从去年到今年,林玉辉陷入了最累、最难受的思考期。他在思考茶叶的营销定位、商业模式和未来走向。

何为“天”与“地”?

茶叶目前的营销观念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传统观念和新兴观念,是为“天”与“地”。

传统观念是茶产品好且价格越贵就越是好,茶卖给老茶友、政商、专家等人;新兴观念是产品走时尚人群,贴合新兴80、90市场的营销理念。

类似葡萄酒分为“新世界”与“旧世界”葡萄酒一样,茶叶行业同理可证。

旧世界的茶业态是拼产地、拼文化、拼小众、拼贵;新世界是拼市场、拼时尚、拼大众、拼未来。

茶叶行业目前的营销观念不正常

每一家茶企都在摸索著适合自身的营销发展模式,但是在林玉辉的理念里,茶叶行业目前的营销体系不正常。

回归茶产品本身,有很多企业主都抱怨过一个共同的问题:同行一见面,都在比究竟谁家的茶更好。这从侧面也说明茶行业目前的业态仍在传统行业思维里转悠,把茶当作神品来卖。

但到底如何定义什么是好茶?小众的茶友和专家专业些,不分就里的消费者被搞得头大了。“现在从茶商的角度讲,价格高的就是好茶,以后必须要变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评判,健康、安全、便捷、标准化才是好”,林玉辉说。“好茶喝的很复杂,要品、要泡,不利于推广”。他认为茶的这种品饮方式虽有特色,却也让茶路越走越窄。

走礼、走贵、走文化,还能撑多久?

政商市场还能有多少存量够瓜分?

不接地气的营销观念如何培育80、90后的消费者?

……这些都是茶企要考虑的问题。

一切与茶无关

茶叶新、旧营销观念的碰撞与融合,理论上,现在该是时候了,但现实的滞后,让林玉辉在观念上的创新,举步维艰,很多时候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精力怎样能不停留于茶本身?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无茶”?处在传统竞争氛围里的林玉辉也比较纠结。现实状况的不允许抑或残酷,让他无法跳脱传统的竞争业态,也只能开店、加盟、全产品线……

他没办法像星巴克一样,大胆地抛开茶去做茶。星巴克倡导“一切与咖啡无关”,一切只与人有关。它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充满灵感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总能够超越地域和观念的鸿沟,成为难以取代的选择。

“茶因人而存在,一如人因茶而相识”,就像立顿红茶的理念一样,传递的是爱与温暖,林玉辉想象的茶也是一样,“茶不是神汤,茶是饮品,是一种体验和感觉的载体,是一种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

商家要努力引导,把自己放下来,别“端”着,要接地气,要与消费者同级;消费者的心态也要放下来,随手一泡,不装,懂得享受有茶陪伴的日常生活。

他期许的茶营销理念是新兴人类的理念:“好茶——简单泡”。

金坛茶产业现状 篇4

金坛现在茶园面积4.1万亩(实际面积约3.2-3.5万亩)(本月底林业调查后可知),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万亩(实际面积约1.1万亩)。无性系良种比例36%。2011年产干茶1352吨

现有产茶企业35家,通过无公害茶叶认证企业15家;绿色食品A级基地8775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产品16只);有机茶认证基地4820亩,企业18家。通过QS认证企业29家(含加工企业)。

年销售额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江苏茅山青锋茶叶有限公司、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金坛市御庭春茶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企业有2家(金坛市茅麓茶厂有限公司、金坛市鑫雨良种茶场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200万元的有3家(金坛市生态良种茶场、金坛市方麓茶场有限公司、金坛市石马茶场)。

漳州茶产业调查报告 篇5

然而,漳州市茶产业由于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少、茶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市场品牌意识淡薄及缺少龙头企业等诸多因素,漳州茶叶产量、质量、价格大多徘徊不前,茶乡经济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蓬勃发展的茶产业

漳州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产量2.7万吨。全市茶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茶农25万人,占我市农村人口的1/12。全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厂72家,精深加工厂2家,年产值13.8亿元以上。市场交易也十分繁荣。

茶叶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崛起。如南靖县书洋镇目前已创办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250多家,全镇18个行政村村村有茶厂,处处有茶市,涌现出8个制茶专业村和220多户茶叶营销大户。华安县仙都镇有茶叶初加工厂1400多家,其中精加工厂15家,吸纳外地7000多人,当地4000多人从事茶叶采摘生产,近千人从事茶叶流通销售,并且吸引大量外地茶叶经销商至仙都,带动了茶叶机械制造维修业的发展,使相关的商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发生内部消化,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同时,漳州市还引进台资、外资茶叶企业23家,总投资额6750万美元,其中90%是台商投资。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销理念与市场运作方式,加快了我市茶叶产业的升级。如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美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年产速溶茶粉3000吨,茶浓缩液5000吨,年消耗茶叶原料1.5万吨,其速溶茶占国内市场的85%,产品已打入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天福集团是一家台资综合性茶叶集团,其在全国各地建立327家连锁店,各县部分茶叶企业在国内部分大城市开办茶叶直销点或营销点,加上全市600多家茶庄,已初步形成国内营销网络,拥有近5万人的流通大军。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漳州已拥有天福、大岽山等茶叶品牌30多个。在几年来的国内外茶王赛和茶博览会中,天福茶、八仙茶、白芽奇兰茶等获奖40多次,天福高山乌龙获得国际名茶金奖,平和白芽奇兰茶两次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

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从整体上看,漳州市的茶产业仍缺乏总体规划,生产规模不大,全市茶叶面积、产量、产值还不如一个安溪县;茶叶质量不稳,档次不高,高档优质茶只有30%,另外,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品牌不多不响、市场管理落后等制约着

我市茶产业的发展。

有名茶无名牌漳州不乏名茶,但叫得响的品牌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我市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不善于树立企业形象。华安的铁观音、诏安的八仙茶、平和的白奇兰、长泰的黄金桂都小有名气,“八仙茶”,、“白芽奇兰”是漳州市茶叶工作者长期繁育、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其中“八仙茶”是建国以来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而“白芽奇兰”则是我国珍稀的高香型乌龙新良种。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丹桂、黄观音、九龙袍、金萱等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但这些只是代表茶叶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个商标品牌,在没有经过商家注册的情况下,都无法成为一个使人公认的品牌。

茶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漳州市高素质的茶叶人才较少,从事茶叶研究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具有高水平茶叶生产管理能力的茶农专家。茶农种茶和制茶的技术普遍较低,茶叶的精加工技术受限制,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并且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和“靠天做青”的现象,有的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片面追求数量上的增加,毁林种茶、盲目发展,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茶叶的品质下降,影响了茶叶价格的进一步提高。

缺少龙头企业集群漳州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加工厂72家,精深加工厂仅有2家。茶叶加工企业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设备较陈旧,工艺较落后,科技含量较低,经营管理较粗放,经济效益不高,实力普遍不强。全市目前没有一家能在茶的产供销各环节都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引路。

茶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链当前世界上茶叶产品已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延伸、茶酒、茶食、茶饮料的开发,以及茶副产品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都方兴未艾,而我市目前茶叶加工企业大部分为初制厂,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高优品种的引进能力较差,茶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力度不足,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还仅停留在茶叶的初级加工上,在其他相关茶叶产品的生产领域几乎空白,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除此之外,茶乡基础设施较差,茶农投入资金相对短缺也在一定程序上制约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议与对策

弘扬茶文化,关注漳州茶叶生产的现状固然很重要,但如何寻求更多的渠道,做大茶文化这篇文章,推动漳州茶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山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才是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的目的所在。

建议一:实施品牌战略拓展海内外市场

品牌经营是茶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有大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才能提高漳州市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规模的名牌茶叶产业,才能使我市的茶叶产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应该鼓励、引导茶叶加工企业走以质取胜的道路,重视对茶叶商标进行注册,申请取得国家“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权;引导茶叶加工企业注重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提高茶叶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

建议二: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因此,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态茶”,实行科学育苗,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

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的示范基地。生产优质茶,茶青是关键。为使茶青保持天然、绿色、新鲜,不受污染,严禁使用有毒农药,推广使用茶叶有机肥、专用肥、专用药。请专家到茶叶主产区为茶农讲授无公害绿色茶叶栽培技术,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建立茶叶农残检测中心,对茶叶进行“体检”,层层把关,确保每个环节不受污染。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茶叶品质。目前华安仙都镇已建立了500亩有机茶和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县5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已全部安装空调机,通过空调机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温湿度,茶叶质量大大地提高。

建议三:要加大对茶叶科技、财力投入

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销售信息不灵,急需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现状,积极为茶农传授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从茶叶种植源头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县、乡二级财政应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向茶叶主产地增加技术推广经费,小额贴息贷款,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

建议四:扶持龙头企业

要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茶叶原料生产中的“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提倡和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与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建议五:加快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

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千方百计提高茶叶加工深度,发展茶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开发多元系列产品,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转化增值,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篇6

2008-09-02

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今年着重以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十大工程”,让龙泉人真正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创生态业。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现就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认识必须统一。

历史悠久。龙泉产茶历史悠久,史载龙泉在三国时即已产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岁贡“芽茶四斤”。清代张竹楠《梅移随笔》载:“龙泉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24斤,色味双绝„„”。

优势明显。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山地资源。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79.9%,生态优势明显,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全市有山地面积388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缓坡约占30%,山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非常适宜栽植茶叶,高山山地茶发展空间广阔。

其二,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气候、地质环境。一是具有发展乌龙茶的优越条件。我市毗邻福建浦城县,与我国著名乌龙茶产地——武夷山区同属洞宫山系,气候、土质、生态等方面都与福建乌龙茶原产地颇为相似。福建省乌龙茶最主要产地——中国茶都安溪县,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1600—1800mm。我市年平均气温16.9—17.5℃,无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

1564—1824mm。龙泉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乌龙茶生产的成功率。龙泉金福茶业公司引种和加工乌龙茶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市发展乌龙茶的可行性。二是具有绿茶生产的“早采”优势。由于北面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阻隔,北方强冷空气不易入侵,龙泉正常年份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初始日在3月14日,比杭州早19天,比温州还早5天。绿茶市场流通注重早,“明前茶”的价格优势明显,同等条件下我市春茶开采时间可以比杭州等地提早近15天。“早采”提升了龙泉茶叶的附加值,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龙泉茶业发展蕴藏了巨大商机。

成效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特色发展,强化重点优势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根据农业统计数据,200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82万亩,其中特色茶叶面积3500亩。茶叶产量达到940吨,产值2406万元。拥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和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和阳光农业公司3家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乌龙茶新产品——“龙泉金观音”,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在杭州钱王祠举办“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上好评如潮,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2、观念必须转变。

(1)茶叶发展悲观论。有些人认为龙泉茶叶发展几经波折,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茶叶面积达到5万余亩,兰巨、八都等重点茶区茶山相望,茶叶曾一度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却经不起市场**,茶厂倒闭,茶农弃茶。一部分人因此认为茶叶发展没希望,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是没有客观分析我市上世纪80年代初茶产业衰败的原因,二是对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缺乏认识。笔者认为当年茶产业衰败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供销系统停止了茶叶收购,茶农断绝了销售渠道;其二是市场需求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我市没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茶叶滞销;其三是行业失管制约了我市茶业的发展。

(2)规模等同效益观。随着茶叶的发展,尝到甜头的部分茶农和企业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重规模,轻管理,认为规模做大了,效益自然好。对于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辨证看待。从地方产业发展看必须要注重规模,有了规模才能形成各种要素的集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但其前提必须是产业链的顺畅,在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基础上才能注重规模扩张。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阶段发展,明确工作重心,企业和茶农在发展基地时必须要注重精耕细作,先精后大,保证充足的加工和销售能力,切勿粗放经营,盲目扩张。现在市场发展趋势是产品优,不愁销;产品劣,销售难。

3、三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1)加快茶厂优化改造工作,着力提高加工能力。

改进茶叶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产业化分工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快全市茶厂布局,形成合理加工网络。南区主要以凤阳春公司、白天鹅公司为核心,大汪、大巨、茶丰为布点;西区主要以八都坪山岭、安田、松渠、龙竹、锦溪岭上、住龙住溪为重点;市区主要以安青山茶场和塔下茶场为布点进行茶厂布局。二是积极鼓励农户小规模加工生产。三是加快茶厂优化改造。改造和新建茶厂4家,建成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

(2)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品牌和市场体系培育。

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协会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立足生态特色,加强“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管理和宣传;做好“龙泉金观音”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更新设备,加快技改,建立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QS认证进程。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和推荐会,提高我市茶业的知名度。积极开展茶青、茶干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致力解决广大茶农的交易难问题。

(3)抓好基地建设,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2008年在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好5000亩基地建设工程,建成茶叶标准化基地5个,示范村2个。在具体建设中:

(1)突出重点。在兼顾面上的同时,重点抓好1个中心(兰巨)、2个区块(南区、西区)基地建设,特别要加快特色茶叶核心基地建设。

(2)确保质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执行基地建设申报程序,并做到早规划、早落实,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3)狠抓管理。在不同层面开展幼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抚育管理检查。

中国茶产业出路浅析 篇7

一、中国茶产业的优势

中国的茶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包括以下几点:

1、区域资源优势。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广阔, 茶园遍及21个省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各地不同的土壤结构以及多样的气候条件是中国茶叶多样化生产最重要的自然优势。

2、具有产品优势。

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茶类齐全, 有红茶、绿茶、青茶 (乌龙茶) 、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多样化的茶叶品种是中国茶叶竞争国际市场的资本。其中, 最主要的是生产和出口绿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绿茶供应国, 占整个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以上。而且中国绿茶因独特的加工工艺, 加上本身的色、香、味、形的特色形成了许多名优产品, 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茶香百里醉”的洞庭碧螺春。同时, 中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生产和出口乌龙茶、花茶、普洱茶以及白茶等特种茶叶的国家, 这些特种茶, 在国际市场上有绝对的份额, 同时中国拥有培育茶树优良品种的基因宝库。

3、成本优势。

茶叶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极其丰富, 这为生产高档优质的茶叶产品所要求的手工操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中国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 但是茶叶的采摘、烘制技术非常熟练, 而且工资水平很低, 这就减少了茶叶生产的投入成本, 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中获得极大的主动权。

4、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叶是从中国走向世界, 被世界认知和接受的。作为茶叶的故乡, 是中国逐渐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的。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世界各国人民因中国茶文化的吸引而选择中国茶叶;中国上千年的茶叶出口史, 使海外对中国茶叶比较熟悉, 为中国茶叶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可以看出, 中国茶叶生产、销售、出口具有很好的自然和社会文化条件。然而, 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优势却还出现窘境呢?

二、茶产业问题所在

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胜, 仅仅有低价的产品, 打价格战, 是不可能将自己推向世界, 得到世界永久的认可而获得长久利润的。质量、品牌的打造、精心设计的包装、广告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是将产品推向世界的基础, 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走向世界是无从谈起的;品牌就像船帆, 是招牌、是前进的动力, 给人以明确的方向;而广告对于我国茶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时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再适用。除此之外, 产品的包装也是企业应该给予关注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国由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障碍。

1、茶质低。

随着各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茶农在生产过程中, 信息闭塞, 并未注意市场的需求变换, 又因科技投入比较低, 只是施以化肥或喷打农药的方法来提高茶叶的产量, 造成茶质并未提高, 进而导致我国茶叶不达标而出现出口困难的局面。我国的农残标准低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标准, 这也给我国茶叶的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

2、规模小。

分散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 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中国茶业生产销售企业的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低。中国茶叶年产值约为70亿元, 茶场却有6万家左右, 大部分茶场年产值只不过几百万元, 不少茶场生产设备落后, 工艺粗糙, 管理水平低下, 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小而散的局面, 造成新技术推广难、信息沟通难, 影响最大的是茶叶出口, 由于小企业间的无序竞争, 同时也使得出口市场出现混乱。由于国内这些小企业竞争激烈, 互相残杀, 这样就导致缺乏资本和实力引进新技术或是改革创新。

3、茶产品附加值低。

小规模的生产, 使得企业缺乏资金, 科技投入有限, 茶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 品种单一, 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而在日本的茶产业中, 深加工产品占到约1/3。

4、包装差。

外销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 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 难以提升产品的价值形象。

5、缺乏品牌营销战略。

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名优茶多达数百种, 但其实上是有名茶而无名牌。例如, 我国茶叶市场有许多品种, 如龙井、乌龙、毛峰等, 但却没能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 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现在的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品牌的竞争, 这也导致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除少数特种茶外, 基本上是中低档, 尤其是低档茶叶。低价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利器, 中国货“质次价高”形象没有根本扭转。茶叶也多以产地和茶商为名, 缺少像立顿红茶一样的全球知名品牌。

三、对策与建议

相信让我们这个拥有千年茶文化的产茶大国变为茶叶强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想看到的。然而, 做到这些并不是凭借一个人、一个企业就能改变的, 笔者认为企业应首先从自己做起。

1、产品升级, 提高附加值。

中国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 然而出口的绿茶更多的是以农产品为主, 而不是工业产品。对于国内的名优茶, 比如西湖龙井、铁观音等高端部分, 还是强调采用传统工艺为主。对于中低端的茶叶, 如果要走向世界, 就必须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从农产品转化成为工业产品。再有, 我国茶叶生产的技术落后, 需要努力迎合国际茶质标准。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可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我们可以像福建省安溪县学习, 他们以久负盛名的茶产业吸引了约19家台商, 投资1.5亿元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茶叶机器制造。这样的创新引进不仅提升了安溪茶叶品质, 解除出口受限, 增加出口,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知识, 增加茶产品附加值, 改变以往只靠作为原材料的出口现状, 增加出口利润。

2、注重包装策略。

据调查, 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方式转变。中国产品不重视包装由来已久,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价廉物美自居。因此, 包装简易粗糙也就在所难免。而现在有许多外商将我国茶叶大量收购之后, 重新包装推向市场, 价格便是我们的数倍。就差一步工序, 我们就成为了赚取利润最少的环节。有句古话, “好马配好鞍”, 由一个好鞍会让我们很快联想到一匹好马, 因此, 设计一个好的包装对于增加产品的形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也很必要。除了包装要在外形上给人以高品质的感觉外, 还要站到顾客的角度, 考虑包装能否给顾客带来方便。

提高了产品质量, 企业应该注重精美包装及个性化的产品, 为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注重广告策略。

在新时代, 有关各种产品的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比比皆是, 但是却很少见到中国自己茶叶的广告。要想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 需先让对方接受我国的茶产品, 这是我国茶企业应该关注的。在如今地球村的时代, 中国的好茶在西方人眼中仍是神秘之物, 中国在将茶介绍给世界的同时, 也要把茶文化推向世界, 让中国茶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同时, 要让对方知道中国茶的好处。如中国白茶走俏美国的原因, 是因为有美国科研人员论证说白茶中的成分有益健康。

4、注重品牌策略, 打造品牌。

首先, 应注重文化的渗透, 改变“有品名无品牌”的现状。打造品牌还是存在众多困难的, 一个品牌的建立除了上述三点要求外, 其他因素对品牌的建立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文化渗透, 这是品牌打造过程中, 让消费者接受中国茶的一个大的障碍。产品被出售的不仅仅是对基本需求的满足, 出售的是文化、是信仰、是对于某种生活方式的认同。立顿出售的难道仅仅是红茶么?为什么立顿一个品牌的销量会如此之大?和立顿同样质量的红茶为什么未必会有立顿同样的销量?因为立顿红茶和可口可乐一样都已经被消费者认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或者说是一种时尚, 而碳酸汽水和红茶的畅销只不过是这种被成功推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次, 应进行品牌整合, 突出品牌个性。立顿根据要求收购原料, 在统一配方下, 保证口感和质量, 但更多的是依靠品牌和分销网络。而在我国, 无论是龙井、铁观音还是其他品种, 都具有产地区域化特征, 这就直接造成中国茶叶消费的区域化, 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 不利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进而难以成就茶叶的大品牌。

笔者认为, 茶叶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文化、产地与历史典故, 统一在一个品牌之下的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能有一个企业将各个地区的名优茶统一起来, 保证各个地区茶品特点的同时创建一个共同的高品质品牌, 像斯沃琪公司旗下拥有欧米茄、雷达、浪琴、天梭等多个子品牌的格局, 这样就可以跳出地域概念, 实现做大做强。如果实力不够, 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小范围联合, 实现技术共享, 经验相互借鉴, 既可以增加资本实力, 又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投资的增加。一步步扩大企业的实力进行品牌打造, 跳出自己的地域观, 把眼光放的长远, 联合的力量会大于孤军奋战的业绩的, 从而实现联合优势。

5、注重创新。

要成为茶叶强国, 国内茶企业必须自强不息, 着眼于茶叶科技的前沿, 加大投入, 保证茶叶品质首屈一指, 并使其标准与国际接轨。市场经济就是特色经济。茶企业应该加强市场研究, 开发独具特色的茶类, 以此获得市场的认可。湖南省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国外市场反馈的信息, 认准有机茶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于是, 该公司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帮助茶农降低农残, 生产健康、无污染的有机茶。该公司已连续三年保持出口欧盟市场全国第一。目前, 公司还在德国、乌克兰等国开设了有机茶专卖店。另外, 还要通过研究国外市场以及消费者心理, 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拓市场;注重茶的包装, 走高档、高附加值的路线。希望有更多的茶企业, 能够推陈出新, 创造既适合自己, 又迎合世界的新茶品。只有做到人无我有, 才能保证自己的高利润, 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四、展望

作为消费者, 需要的是对一个品牌的信任, 对品质的追求, 使用的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等, 然而现在中国市场上缺少的就是这么一张王牌。但是, 我们相信这张王牌不会是立顿或者其他的国外品牌。我们期待当我们在超市或者便利店或者网上闲逛时, 抬头就能看到碧螺春、龙井、毛峰、铁观音、普洱等中国茶, 使中国茶走向每个中国的老百姓。同样, 我们相信中国的茶最终将不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 更是世界众多国家的一种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贺旭辉, 闫逢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和肯尼亚的比较分析.经济前沿, 2006.2.

[2]李清泽, 杜维春, 李建兵.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国茶叶经济管理, 2009.2.

[3]沈佐民.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 2007.5.

江西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 江西 ;茶产业 ;对策

分类号 S571.1

Abstract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xi tea indust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six aspects to accelerate the tea industry upgrade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six aspects include the quality promotion and the quantity expansion of Tea plantation, improvement of horticultural cultivation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of mechanizatio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product and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management main bod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brand integration and marketing, policy guidance and support.

Keywords Jiangxi ; tea industry ; countermeasure

江西茶产业绵延千年,生生不息,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是一项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唐代江西茶叶课税占全国的30%,宋代占全国茶税的26%~30%[1]。明清江西茶叶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近代远销海外,名扬天下。史称,江西“物产惟宜粮,官租但贡茶”[2]。经济孕育了文化,在中国茶文化浩瀚璀灿的史篇中,江西茶叶也曾谱写了多个“中华之最”,是中国茶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西茶产业规模在全国19个产茶省(市区、不含台湾)中,仅排第12位,发展严重滞后,至今“有优无势”,亟需尽快“扬优成势”。当前,江西茶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的过渡时期,欲加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江西茶产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升级对策。

1 江西茶产业的优势

1.1 茶叶品质优

江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面积大,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中全国各产茶省份中位居第一。在历年的国家农业部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例行检测和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测中,江西茶产品合格率达100%。

1.2 就业程度高

2012年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实有茶园6.549万hm2,其中当年可采摘面积4.994万hm2,茶叶总产量38 662 t[3],一产产值21亿元,总产值40亿元。茶园覆盖面积占全省森林覆盖率的1.8%。

茶产业包含生产种植、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藏、市场流通、茶文化、茶旅游、茶产品消费等诸多环节,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较多的人工,特别是开垦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收,初精加工,产品流通等。2012年,江西省有23万农户,300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在婺源、浮梁、修水、庐山、遂川、上犹等主产区,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就业的有效途径。

1.3 生态环境好

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生态优越使江西茶产品具有“丽质天生”的优良禀赋,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说。

2 制约江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小

规模总量不大,企业普遍弱小。受知识、科技、体制、资金等因素制约,对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离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江西茶产业尤其缺乏“规模总量大,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

2.2 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

生产效率较低。茶园生产基础薄弱,良种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随着社会工资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导致生产成本上涨过快而劳动力紧缺。

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与能力极为薄弱。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服务能力,都较难适应产业的发展。

2.3 面临质量安全监督压力逐年增大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出口茶经常遭受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和国内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低容忍甚至是零容忍,而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涵盖种植、管理、采摘、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运,流通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江西茶产业面临的质量安全监督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3 提升江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提升茶园的质和扩张茶园的量,夯实江西茶产业基础

3.1.1 改造现有茶园,着力提升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

江西现有茶园按可采面积计算,单产772.5 kg/hm2,平均产值46 353元/hm2,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江西省各茶区有“15万元/hm2”的优质高产茶园典型。“林生茶”公司、“浮瑶仙芝”公司的茶园产值都在9万~12万元/hm2,资溪县白茶平均产值保持在12万元/hm2。这些优质高产茶园,既有通过改造复壮的老茶园,又有新种的标准化茶园。因此,改造现有茶园,通过质的提升提高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扩大规模,夯实江西茶产业基础。

nlc202309021116

现有茶园改造需通过淘汰一批“山高坡陡、不便管理、水土流失严重、品种劣质”的低效茶园,退耕还林,恢复生态;通过“改树、改园、改土、改种、改管”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加大投入,推广“15万元/hm2”的成功栽培模式。

3.1.2 建立标准茶园,着力开垦新茶园

根据2013年4月省政府召开的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到201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要达到10万hm2,目前全省茶园总面积为6.549万hm2,2~3年内须新增3.451万hm2”。新增茶园要建成标准化茶园,在生产实际中,需打好“三张牌”:(1)“生态牌”。利用生态优势选择开发茶园,通过新建茶园,营造更好的生态优势,形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2)“标准牌”。新建茶园要按标准选择园地、规划茶园、种植茶园、管护茶园、采摘与加工。(3)“绿标牌”。新建茶园要建成为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茶园用地选择,开垦种植、生产管护、采摘加工等按绿色标准或有机标准操作,产品实行认证。

3.1.3 拓展茶产品外延,着力打造茶文化和茶旅游

茶产业每个环节既能单独形成主业,又与上下环节紧紧相扣,融入和拓展新的产业。因此,茶产业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应充分利用江西山川秀美,生态优越,茶产业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系统发掘整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做新茶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观光生态茶园、茶楼茶馆、茶博馆、茶文化体验公园,做足茶旅游产业。

3.2 改进栽培园艺与推广机械化,提升江西茶产业劳动生产率

茶谚道:鲜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茶农“半年辛苦半年闲”。形象生动地反映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存在生产阶段性用工高峰和劳动力大半年空闲的突出矛盾。而现阶段受茶园立地条件不同,品种搭配不合理,园相面貌不一致等影响,采茶机、中耕机只能在部分茶园和时间使用,无法全部代替劳动力,茶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必须做好以下4项工作。一是改良品种。合理搭配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品种,使茶芽萌发、新梢生长期由过度集中变为相对集中,使鲜叶采摘等用工高峰能错开进行。二是改善产品结构。合理采摘春茶、夏茶、秋茶,形成名优红绿茶,大宗红绿茶,科学合理安排手工采摘、机械采摘。三是建设培育标准化茶园,便于机耕、机剪、机采、机制。四是加快研制开发,推广使用适宜不同地形地貌茶园的中耕机,采茶机。

3.3 创新产品和推广实用技术与开发人才资源并举,形成科技对茶产业支撑

3.3.1 传统产品创新[4]

研制开发“新型碎绿茶”,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春、夏、秋3季鲜叶,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茶园产能利用;能进行拼配,可以生产数量最大,成本最小的绿茶产品,并实现茶叶包装的简易便捷等;引导推动“茶为国饮”的大众消费。

3.3.2 重点推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1)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改造茶园,新建茶园、茶园培育、加工作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化。(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3)质量安全追溯,实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4)机械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茶园耕作、茶树修剪、鲜叶采摘等机械化,产品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

3.3.3 开发人才资源

(1)在相关大中院校开设茶学为主的涉茶专业,鼓励行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办与茶有关的职业培训机构,从源头上改变我省茶技人才“难以为继”的状况。(2)强化现有省级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整合,加强服务社会力量,协调制定并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常年培训计划,加快培训各产茶县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3)加强区域性专业技术培训推广。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以各专业合作社、茶企、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经营主体能力

3.4.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

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创业,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农户,培育成为专业大户;引导鼓励具有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专业大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推动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鼓励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按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生产性、经营性公司。

3.4.2 强力打造一批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组建茶产业的“航母集群”

引导支持本土有发展潜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如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婺源林生茶叶有限公司、婺源县华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南昌茶叶交易市场、浮梁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遂川县狗牯脑茶厂、江西省于都县盘古茶场、江南茶仓等加快整合、组建、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3亿~5亿元的企业、使之成为本区域,跨区域的省级茶产业的“旗舰”。

学习借鉴婺源引进深圳聚芳永茶业公司建成清洁茶饮料生产线,婺源鄣公山茶业公司与中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万吨婺绿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修水县引进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宁红集团等成功经验,重点支持它们继续做强做大,力争有1~2家企业上市,年销售收入5亿~10亿元,成为省域、跨省域的全国茶产业“航母”。

3.4.3 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5]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茶树病虫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2)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茶叶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3)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取向,在乡镇或区域推广统一生产规程、管理模式、虫害防治、产品加工、渠道销售等。(4)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公共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服务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nlc202309021116

3.5 品牌整合和市场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5.1 品牌整合

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参照4大茶区的历史沿革和区域布局,依托婺源、浮梁、庐山、修水、铜鼓、靖安、资溪、遂川、上犹、于都等江西省十大名茶产地,按照“三相同”、“三相近”的要求、即“茶类相同、加工工艺相同、产品标准相同”,“品质特征相近、区域特色相近、历史文化相近”,坚持“品牌引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策支持”原则,着力打造赣东北茶区的婺源茶、浮梁茶,赣西北茶区的庐山茶、修水茶,赣中茶区的遂川茶,赣南茶区的上犹茶、于都茶,形成5~7个强势区域品牌。

以打造2~3个全国著名的江西茶叶品牌和世界品牌为目标,立足于江西是全国著名优质绿茶产区、优质红茶产区的历史和现实,加快“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启动“江西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可行性论证并申请注册。最终以“母子商标”形式,实现以“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江西所有绿茶,以“江西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江西所有红茶。

3.5.2 市场营销

(1)体系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省会南昌鹿鼎、龙鼎、洪城3大茶叶市场。支持九江、鹰潭、吉安、赣州设区市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加快在婺源、浮梁、修水、遂川、资溪、上犹、于都等重点产茶县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茶叶市场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支持茶企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品牌茶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农超对接等。

(2)营销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精神。建议省人大立法确定每年的“谷雨”为“全民饮茶日”;定期举办每年一届“江西国际茶业博览会”;组织企业集群打包参加各种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价会、招商会。

3.6 政策引导与扶持并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成立茶产业领导小组或茶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年度绩效考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共推发展”的产业工作格局。制定全省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使之具有“前瞻性、全域性、科学性、强制性、操作性”。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妥善解决产业建设新增用地、规模经营等的土地流转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资茶产业;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茶业集团和其它行业(产业)集团进入江西省茶产业行列。增加财政扶持资金总量,重点扶持茶叶基地建设、机械化装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证和品牌宣传推介、专业市场建设、营销宣传、龙头企业培育。

参考文献

[1] 陈金凤. 《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 彭适凡. 《江西通史》(先秦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江西省农业厅市场与涉外处:《农业统计信息》(2012年,第5期)[EB/OL]. [2012-12-01]. http://tongji.nongcun.com.cn:7001/tongji/jsp/login.jsp.

[4] 守望赣江茶文化,江南茶仓新地标[EB/OL]. [2012-12-

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f9d10102dxs7.html.

[5]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EB/OL]. [2012-12-01]. 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92216.

上一篇:三网监测质控方案下一篇:艾莫老师讲座《做最有用的好员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