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有何重要意义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审计监督有何重要意义

完善医院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医疗卫生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内部审计已经渗透到医院的各个领域和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为医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也愈发重要。

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保护医院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国家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医院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利用卫生资金源,促进医院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监督,现阶段医院内审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医院大环境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医院大多数职工有着精湛的技术,但在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薄弱,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性质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正确认识,认为审计工作相对医疗科室来说,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收入,处于从属地位。

1.2内审工作法规欠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法规依据只有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没有依据医院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制订出相应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工作程序不规范。

1.3 内审机构设置不健全 大多数医院未设立专职的内审机构,只在财务部门下设立审计兼职人员。这些内审机构,大部分是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工作。

1.4 内审人员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中,专业业务素质不足,很多不符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具备有内部审计执业资格。缺少足够的内审人员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内部审计需求,以及内审人员大都是由会计部门或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管理能力和多元化知识。

1.5内审工作方向定位不明确 许多医院的内审工作还仅仅局限于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对象,而未深入到经营和管理层面,片面强调事后监督职能,忽视事前、事中监督,限制了医院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服务等职能的发挥,缺乏对审计方法的创新,缺乏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的理念。

1.6 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赋予内部审计机构权限过低,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医院大环境在思想上、认识上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和作用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中,认为审计工作只是单纯的查错纠弊,把内部审计监督与日常的财务监督混为一谈,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可有可无。对内审工作认识的误区,导致医院对审计工作不重视,未能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在这种情况下,被审计的部门可能会存在抵触情绪,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支持,不配合,该提供的资料不提供或少提供,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现代审计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既要规范又要有所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震慑力,加快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2 提高认识转变审计理念,创新方式促进内审工作发展

2.1审计由监督型向防范风险和提供服务进行转变 医院的审计工作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的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基础上,将工作放在内部控制、管理、降低风险影响等方面上,将审计工作由监督向防范风险和提供服务型转变,特别是对一些重点投资项目的财务收支应该进行事前审计,搜集和整理各种信息,从而可以有效的规避各种风险的出现。

2.2 落实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并重的思想 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局限在审计工作的微观层面,重视执行层面的发展,只重视眼前经营活动和效益收入,根本涉及到战略层面的内容却很少。所以,要转变微观执行与宏观战略并重的思想,顺利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给战略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

2.3完善创新医院内审工作方法对策 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效率。由于我国医院信息化网络的广泛应用,审计人员要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通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将审计软件与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广泛运用,进行非现场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还要建立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制度,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监督,避免他人非法盗取相关数据信息风险的出现。

总之,随着我国全方位的飞速发展,以及医疗卫生领域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入的改革,对医院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医院的审计工作应该和医院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及时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出内审监督的各项职能作用。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采用多种措施创新医院的审计工作,促进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得双丰收。

作者:刘光辉

第2篇:人民政协政治监督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认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意义,需要辨析民主监督与群众监督、民主监督与政治监督两对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人民政协政治监督就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对执政党的权力使用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托制度有组织地履行政治监督职能,有利于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应侧重政治监督职能的理论和实践突破,选择好政治监督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好人民政协政治监督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政治监督;实现路径

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2006年2月8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将这个阐释沿用到人民政协,明确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就是政治监督[2]。探讨人民政协政治监督职能的重要意义和履行路径,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

一、如何理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政治监督

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认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辨析两对概念:一是民主监督与群众监督,二是民主监督与政治监督。

(一)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特殊的群众监督

从民主监督角度看当代中国的系统架构,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描述:一是以机构实体为特点的机制维度,如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府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等;二是以运作方式为特点的属性维度,如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等等。将这两个维度合起来,可以把它们分为执政党自身监督和群众监督两个大的类型。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属于群众监督类型,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群众监督,具有特殊性。

群众监督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凡是公民或社会组织对于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都可以包括在群众监督之内。理论上,信访、举报、反映问题、提出批评意见、申述等,都是群众监督的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表达监督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尤其是在电子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群众监督的渠道拓宽了,手段便捷了,对象扩大了。但一般意义上的群众监督往往具有零碎化、个体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众监督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依托制度的组织性监督行为。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决定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具有主体分布领域广泛、诉求表达群体广泛、机制参与渠道广泛等特点。以团体、政党、界别作为组织构成,为人民政协提供了全方位民主监督的有利条件;职能履行上的代表性、有序性和针对性,显示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行为。

(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需要从政治监督角度重新定位

民主监督与政治监督内容相通,但表现不同。在民主监督的概念中,“民主”主要代表方式。监督走民主路线,需要相应方式来体现人民的权利,民主监督反映的是“由谁来实施监督”。在政治监督的概念中,“政治”主要代表属性。监督包括领域、方面、类型等内容,需要相应属性来明确针对性,政治监督反映的是“监督什么”。由此可知,民主监督表现为监督形式,而政治监督则表现为监督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人民政协是民主监督与政治监督的统一,要求通过民主的形式反映政治的内容,按照政治的内容形成民主的形式。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主要职能,体现的正是内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相关文件对人民政协三项职能的阐述是清晰的,对人民政协的履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文件对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还不够科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民主监督的内容规定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交叉重合。比如,关于“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重大方针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内容,不仅笼统和难以准确把握,而且分别出现在三项职能的内容规定中,不同职能区别不明显。二是民主监督的形式规定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交叉重合。在形式规定上,民主监督以提案、批评和建议为主,政治协商以会议为主。但政协提案同时也是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参政议政职能的规定中也包括“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2]263。因此,委员提交提案、提出批评和建议,究竟是在履行政治协商职能,还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形式上无法区分。三是监督性质与人大监督、政府监督区分度不显著。人民政协主要是通过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爱国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建议和批评来发挥监督作用,但究竟哪些属于“大政方针”和“重要问题”?政协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监督的区别是什么?没有明确规定。四是监督的具体内容规定有待进一步提炼。有关“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立意不高;有关“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和执行政协决议的情况”属于人民政协自身工作检查和督促的内容,不应列入民主监督的范围。以上问题需要加以重新梳理和认真解决,其思路之一就是要从政治监督角度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进行定位。

(三)人民政协政治监督的核心是权力监督

从政治监督角度理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关键是规范监督的内容。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权力监督便是人民政协政治监督的核心。要有效开展权力监督,必须清晰权力监督的路径,筑牢能够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承担着权力监督的功能,并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架构。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无疑是政治制度层面一条很好的权力监督路径。人民政协政治监督可以解释为:通过民主的方式对执政党的权力使用进行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执政党治国理政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公正公平行使权力的情况;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情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情况。这样概括的意图是凸显“政治监督”的特性,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聚焦在对执政党治国理政行为的监督上;优点是更加符合“互相监督”的本义,民主监督的立意更高。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不属于执政党自身监督系统,其设计目标是开展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群众监督。因此,人民政协政治监督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执政党掌好权、用好权的监督上,目的是防止公共权力变异,堵住滥用权力的漏洞。

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意义

在人民政协的制度设计中,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主要职能既有内容相通之处,又有工作方式、机制、作用的区别。就民主监督而言,其民主价值无疑体现在监督职能的定位上,正是政治监督的涵义使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政协政治监督是民主监督的应有之义

权力监督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监督主体角度,实施监督的主体拥有权力,其监督效能具有强制性,例如人大监督、政府监督、法律监督;二是监督客体角度,受监督的对象是权力本身,例如人民政协政治监督。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它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不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但是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看,却大多与执政党的权力有关。因此,虽然人民政协的监督主体(组织形式)不具有权力性质,但监督客体(针对内容)则聚焦权力。当前,从人民政协三项主要职能的实践来看,民主监督履职情况相比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更显薄弱,政协委员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方面找不到真实感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监督职能不明确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聚焦执政党权力监督,突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政治性,显得十分重要。

(二)权力监督缺位需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监督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以执政为民为宗旨,坚持群众路线,这就决定了行使公共权力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原则。然而,公共权力与利益相连则存在异化可能,如果不加制约必然导致腐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增大了权力寻租的变异机会,干部堕落、高官贪腐的现象屡禁不止,“老虎”、“苍蝇”层出不穷,暴露出权力监督的严重缺位,对建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度、强态势推进反腐败斗争,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要真正尽责、到位、见效,必须发挥以权力监督为核心的政治监督作用。

(三)强化人民政协政治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人民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应纳入到这个总目标的框架之下。习近平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政治运作与国家治理紧密关联,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运作机构,理应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寻求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合力的善治,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政党、团体、界别应当在不同层面上各自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承担民主监督的职责。强化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作为政治监督的职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

(四)发挥人民政协政治监督作用有助于营造种良好的政治氛围

在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的研究中,关于效能上“硬”和“软”的讨论形成各种观点,甚至产生争议。有人认为,因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不具有权力性质,没有实质性意义,所以主张提高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使民主监督成为“硬监督”。其实,监督效能的“硬”和“软”是相对的,不能简单地以是否具有强制力作为判断民主监督效果的标准,权力性质的监督与对权力的监督相辅相成,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不能因为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便将民主监督视为可有可无的“软监督”。人民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依托制度有组织地表达群众诉求,重点就在于营造一种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氛围,这比揭露、查究和惩处一桩贪腐案件或一个腐败官员的价值要大得多。人民政协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揭露和曝光,而在于纠偏和防错。实现官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理想格局,既要靠制度,也要靠氛围。人民政协围绕政治监督履行好民主监督职能,有助于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实现人民政协政治监督的路径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政协在民主监督的履职实践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好形式,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较好的成效,但在体现监督人民性、有效性、政治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政协应侧重民主监督职能的理论和实践突破,从内容定位、形式创新、机制构建等方面入手,选择好政治监督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好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独特优势。

(一)强化监督的组织效力和监督资源的制度整合功能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代表着行使监督权利的一个组织。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为人民政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保障,而且提供了丰富的监督资源。因此,与个人和自发的群众监督不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优势应着眼于体现组织的集体力量,落实到监督资源的制度整合上。建议设立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协调小组,指定一名政协常委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可由各专委会主任或副主任组成,定期开会研究民主监督履职工作,加强计划性、组织性和统筹性,使民主监督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事。

(二)完善监督履职情况专题报告制度

人民政协在年度工作总结及各类会议报告中,已经形成了职能履行情况报告制度,必须不断地加以完善。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不分主次,在人民政协工作实践中都很重要,但鉴于民主监督的实际履职效果比较薄弱,有必要进行重点突破。建议从强化民主监督职能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履职情况专题报告制度。这项制度既有利于了解民主监督工作开展情况,也有助于发现民主监督职能履行中的问题,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奠定基础。

(三)聚焦监督的政治内容抓好权力监督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监督。民主监督发力要有重点,机制要有针对性,形式要有路径。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契机,在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将人民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与建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紧密结合,是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政协的战略任务。建议把政协委员视察、调研、提案、报告、批评和建议等工作,与监督怎样用权、怎样用人、怎样用钱等内容联系起来,选择和确定关键部门、重点领域、问题单位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以事项监督的形式,显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效能。

(四)准确规范监督的主要形式使其更具操作性

目前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包括提案、批评建议、特约人员督查。这三种监督形式中,除特约人员督查比较明确和富有特点外,其余两种形式都比较模糊。提案、批评和建议也适用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这样的模糊性必然导致民主监督职能履行无方向、无靶心、无效果。建议理顺人民政协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聚焦政治监督的重点,围绕执政党权力监督,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形式开展专门研究,进行重新提炼,以更准确、更规范和可操作的形式,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相区别。

(五)建立人民政协参与党风廉政监督检查评估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将“参加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和检查活动”作为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任务之一,可以进一步细化并形成制度。没有具体化和制度化的规定难免虚化,即使进行一些实践,也带有一定随意性。对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而言,想到了就让参加,没想到就不让参加;对人民政协而言,让参加才参见,不让参加也没有力争参加的依据。这样的情况必须避免,应该明确人民政协可以参加什么性质的调查和检查活动,哪些活动必须参加,在活动中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建议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调查和检查活动集中在执政党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可以与执政党的纪委监督系统相结合,建立定期监督检查的制度机制,并通过反馈和追踪机制对纪委系统自查自纠的效果进行评估性的监督。

(六)引入质询制度

质询制度为监督所不可缺少。人民代表大会的质询制在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中就已作出规定,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明确了“询问和质询”的规定 [5]。目前,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尚没有涉及询问和质询的问题,明显滞后于党内和人大的监督制度。建议将“质询”概念引入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范围,对质询范围、质询方式、质询渠道、质询程序以及处置机制进行试点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人民政协质询制度和机制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79.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62.

[3] 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754.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2).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68.

责任编辑:杨小平

作者:齐卫平

第3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何不同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部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基因”联结,这种先天上的亲缘关系使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时而面临着被外部审计“弱化”和“边缘化”的挑战。

那么,内部审计如何从“弱化”发展为“强化”,如何从“边缘”走向“核心”,其关键是要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何不同”这一事关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有清晰的理解。

审计目标视角

委托代理理论告诉我们,为防范因代理关系产生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等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寻求公司治理(所有者角度)和内部控制(经营者角度)。而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是通过审计系统提供的防护性服务(preventive services)和建设性服务(constructive services),检查督促企业不同主体间受托责任的如约履行。就整体而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与这两种基本服务内容都有联系。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观察和判断内部审计在两者之中更侧重哪一方面,是防护性服务,还是建设性服务?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U)在1990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的声明》(修订版)定义,“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与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履行职责。”在此基础上, 1999年6月该协会通过了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新老定义对比,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老定义强调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功能,新定义更为凸现其“增值”功效,为内部审计彰显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前景。(见表1)

现实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在过去倾向于防护性服务,把审计重点放在检查是否遵循会计制度与业务程序、验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发现欺诈舞弊行为等方面。但是现在愈来愈多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倾向于建设性服务,认为如果继续把防护性服务看作惟一的职责,就会使本组织失去各种改进的机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为其审计部门制定了创造性的工作目标:“超越账本,深入业务”。在审计工作中,内审人员首先从查账入手,但不止步于单纯的财务审计,认为以财务为主线的审计,其审来审去终究审的是一种结果,是以既定的事实、无可弥补的损失为代价的,因而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可能蕴藏更多矛盾和更多问题的企业管理环节,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利益和持续经营的影响也进行评估,“绿色”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也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最糟糕的境遇是现有制度既不执行也不废止,看不见的各种力量在系统内钻空子,打时间差、空间差、制度差,造成整个组织管理的混沌和失控。这一系列领域广泛、内容深入的具体内部审计的运用,帮助他们在检查和改善下属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保证投资效果符合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方面开创了极为成功的范例。

GE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再大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既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强化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内部审计的核心功能不是“查核”,而是公司价值的“增值”;其次,内部审计是专业性管理控制活动,内审人员不是传统意义下以检查财务核算为主业的“算死数的人”;第三,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企业内外部条件的耦合状况,但不能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才开始关注,“未雨绸缪”优于“亡羊补牢”。

审计环境视角

一般认为,“独立”是外部审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样它也是保证内部审计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过分强调,把“独立”凌驾其他原则之上的做法,常常束缚了企业去思考和决策谁来完成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的想象空间。在既有观念下,内部审计相对外部审计来说,一定处于更为不利的审计环境。内部审计再怎么独立,至多是一种“功能独立”(functional independence);外部审计再怎么不独立,至少是一种“组织独立”(organizational independence)。

自觉不自觉中,人们时常混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虽然目标和手段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将手段作为目标往往会导致目标的异化,手段也随之失去意义。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倡导的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模式,由于一味以规则为重,最终导致不少企业钻规则的空子,爆发了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等企业丑闻。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方向错了,手段再完善也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而更快地偏离目标;方向对了,所有的手段都可以因此而获得发展。

如前内部审计新老定义的对比所述,本质上看,“客观”应是内部审计一个更为根本和更为适用的特征。独立是为了客观,客观是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试想,即便一项审计活动是独立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反映事物的客观全貌,那这项活动不仅谈不上效率和效果,甚至可能会造成领导决策上的失误。反之,只要保证了客观,就没有必要咬住独立不放。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性肯定不如外部审计,但如果就此认为内部审计不如外部审计,甚至应被外部审计取而代之,难免有失公允。“组织独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独立”。内部审计之所以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就是因为其对改进企业经营与控制的分析与建议是客观公正的。

由海湾加拿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首创的控制自我评价(control self-assessment)理念,构筑了一种新型的内部审计环境,使传统的内审人员独自检查单据、实施符合性测试的工作方式,转变为在内审人员指引下,由管理部门和员工共同探讨,提出最佳改进措施的工作氛围。由于任务实施中有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同步参与,控制自我评价理念拓展了内部审计的业务空间,使其与被审单位的主客关系演变为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内审人员在开放环境下更易收集真实、充分的审计证据,在更高层面上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做到对“控制的再控制”,成为企业管理控制方面的“良医”和“顾问”。目前控制自我评价理念正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极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效率。

审计方法视角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教授提出“人的有限理性”观点,认为现实中的人处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有限理性可具体划分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程序理性是指,如果行为是经过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其理性取决于产生的过程,即行为程序要符合规范的标准;结果理性是指,当行为在限定条件和约束范围内有助实现既定目标时,该行为就是结果理性的。按照西蒙的理论,程序理性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理性,而不注重行为结果本身,只要保证了行为过程的理性,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而结果理性强调行为结果要符合目标要求,而不注重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过程。

如前所述,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降低委托代理风险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外部审计侧重“组织独立”下的防护性服务,内部审计倾向“功能独立”下的建设性服务。在防护性服务目标下,外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程序理性行为,只要外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符合相应的《外部审计准则》,其审计行为就被认为是合理的,审计结论也是相对真实和可接受的。一旦一个外部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被最终确定,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会发生大的变动和修改,“以不变应万变”是业内一个约定俗成的普遍做法。但对内部审计来讲,由于其定位是为企业自身“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建设性服务,因此在性质上,内部审计是追求“结果理性”的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碎条条框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应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行为准则,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降性为指导内审工作的参照性标准,与《外部审计准则》的强制性标准有着本质不同。一定程度上说,内部审计发展到今天,永恒不变的是目标和定位,持续变化的是手段和方法。

以上,从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方法三个视角,以内部审计为主体,初步论述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不同。(见表2)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历程也不同于西方,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日益暴露出不足或疏漏之处,观念上滞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组织上偏离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方法上沉浸已有外部审计经验的积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内部审计工作为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要求,也要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努力构建一套符合现代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高效内部体系。

在审计指导思想上,努力从宏观层面把握企业活动的内在经济管理规律,科学确定审计重点,提出更加符合实际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深加工”建议;在审计着眼点上,由审查过去、审查现在扩展到预测未来,由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由着重检查会计证、账、表等相关记录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采购、销售、工资、研发等各方面资料,全面分析评价整个企业的综合效益;在审计工作方式上,防范胜于查处,审计寓于服务,通过"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共同分析企业的症结及其潜在影响,充当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好参谋和好助手。

(作者单位: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稽核审计部)

作者:林 淼

第4篇: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四川广元利州-刘光辉

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的重要意义

四川广元利州-刘光辉

在国家医疗卫生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内部审计已经渗透到医院的各个领域和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为医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也愈发重要。 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保护医院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国家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利用卫生资金源,促进医院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监督,现阶段医院内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医院大环境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医院大多数职工有着精湛的技术,但在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薄弱,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性质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正确认识,认为审计工作相对医疗科室来说,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收入,处于从属地位。

(二)内审工作法规欠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法

规依据只有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没有依据医院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制订出相应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工作程序不规范。

(三)内审机构设置不健全。大多数医院未设立专职的内审机构,只在财务部门下设立审计兼职人员。这些内审机构,大部分是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工作。

(四)内审人员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中,专业业务素质不足,很多不符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具备有内部审计执业资格。缺少足够的内审人员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内部审计需求,以及内审人员大都是由会计部门或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管理能力和多元化知识。

(五)内审工作方向定位不明确。许多医院的内审工作还仅仅局限于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对象,而未深入到经营和管理层面,片面强调事后监督职能,忽视事前、事中监督,限制了医院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服务等职能的发挥,缺乏对审计方法的创新,缺乏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的理念。

(六)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赋予内部审计机构权限过低,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医院大环境在思想上、认识上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和作用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中,认为审计工作只是单纯的查错纠弊,把内部审计监督与日常的财务监督混为一谈,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可有可无。对内审工作认识的误区,导致医院对审计工作不重视,未能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在这种情

况下,被审计的部门可能会存在抵触情绪,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支持,不配合,该提供的资料不提供或少提供,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因此,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现代审计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既要规范又要有所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震慑力,加快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的步伐。提高认识转变审计理念,创新方式促进内审工作发展。

(一)审计由监督型向防范风险和提供服务进行转变。医院的审计工作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的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基础上,将工作放在内部控制、管理、降低风险影响等方面上,将审计工作由监督向防范风险和提供服务型转变,特别是对一些重点投资项目的财务收支应该进行事前审计,搜集和整理各种信息,从而可以有效的规避各种风险的出现。

(二)落实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并重的思想。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局限在审计工作的微观层面,重视执行层面的发展,只重视眼前经营活动和效益收入,根本涉及到战略层面的内容却很少。所以,要转变微观执行与宏观战略并重的思想,顺利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给战略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完善创新医院内审工作方法对策。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效率。由于我国医院信息化网络的广泛应用,审计人员要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通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改变传统的审

计方法,将审计软件与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广泛运用,进行非现场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还要建立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制度,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监督,避免他人非法盗取相关数据信息风险的出现。

总之,随着我国全方位的飞速发展,以及医疗卫生领域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入的改革,对医院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医院的审计工作应该和医院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及时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出内审监督的各项职能作用。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采用多种措施创新医院的审计工作,促进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得双丰收。

第5篇:试述护理道德监督有何现实意义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水平有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社会的医患关系的矛盾不断地加深,对于出现的医患矛盾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导致这一原因很多,除了患者家属的复杂心情之外,与当前的医疗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大的关联,现在由于我国的医疗水平还不平均,导致人们都趋向于医疗水平好的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就会不自觉的形成给医疗服务者"送红包、走后门"的现象出现,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加大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本文围绕护理道德监督进行了分析。 一.护理监督的内容,具有协调性和进取性两个方面:

所谓协调性,就是通过行为规范的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即协调护理人员与患者、协调护理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护理人员、医疗卫生事业与整个社会关系,使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围绕一个轴心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目标。

所谓进取性,是指道德规范的要求,总是高于一般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社会主义护理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护理人员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自己的护理实践中,一言一行都力求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为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而献身。 二.护理道德的特殊性

深入社会,涉及面广,卫生服务使医护人员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人民群众。 每一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服务对象,老弱病残、妇女儿童都是自己护理关照的重点,健康教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康复治疗、家庭病床、紧急救助等多方面的工作,均与护士直接相关。护理极强的社会性使之具有重要的社会道德价值,同时也要求护士具备与深入社会、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良好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风貌。

关系多样,相对稳定,成员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由于成员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其健康需求多种多样。开展护理要争取当地各个部门的支持与合作,直至取得每个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护士还是联系病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纽带和桥梁。上述情况决定了护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加之,这种多样性的人际关系又是长期、稳定的,不是一次应酬、一度调节所能奏效的,而是需要长期、反复的调节和处理。面对此类多种多样又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视病人为亲人,热心服务,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长期的护理中,护士可能对服务的家庭知根知底,稍不留意,就可能表露出对病人的看法,泄露病人个人的隐私,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影响社区护理的开展。

一专多能,综合服务 社区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资料显示,全世界所有病人中只有6%能住院治疗,其余94%的病人均属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如慢性病无需住院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给药者、作动态观察的心脑血管病病人等,都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就难以胜任上述工作。社区护理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服务。既能对重点人员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又能在伤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康复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社区卫生防疫,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和使用。这就使社区护士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为社区卫生服务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又必须时刻思考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资格与能力。

简洁高效,规范具体 整个社区护理要求因地制宜,简洁高效,但每项护理工作都有着严格、具体的操作规范。面对现实矛盾就必须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遵守规范,而且要活用规范。否则就难以将科学精神和简洁高效统一起来,失去了社区护理应有的特色和意义。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的要求是不可变通的,但所用器具却是可以变通的;输液质量是不可变通的,但输液条件却是可以创造的。

强调慎独,自觉选择 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层次少,监督作用弱,而且社区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独挡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状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评价,都靠自己去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选择高尚的道德追求;如何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丝不苟,做到“慎独”;如何面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做到一视同仁;如何在繁琐、具体、紧张的工作中保持冷静和耐心,这都有赖于自觉的道德选择、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很强的道德实践能力。

三、护理道德监督的意义

由于护理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的平凡、锁碎、繁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认真负责、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怕脏累的工作作风,而要做到这些全凭护士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1)执行医嘱中的作用。 医嘱是对住院病人进行治疗、检查、护理、饮食的重要依据,护士完成医嘱的情况能直接决定疗效。(2)观察病情时的作用 。观察病情是基础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做到细致、准确、及时、完全才能掌握病情的动态信息,为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3)在精神护理和生活护理时的作用:精神护理的基础是对病人的心理、思想情况的真实了解和对病人性格、情绪、态度的仔细观察。

第6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何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制衡西方大国文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第三,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第7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

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

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第8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姓名: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班别学号: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

一、活力与秩序的统

一、发展与稳定的统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这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

政的本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第9篇: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时间:2007-06-29 13:11 作者: 新闻来源:人民监督员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创新司法工作机制,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改革的着眼点是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司法公正的环节入手。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为了响应公众呼声,适应检察体制改革需要而创设的一项全新的制度,它的建立,对丰富我国的监督理论、推动刑事诉讼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入权力制衡原理,实现监督机制的理论新突破 从理论上讲,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权力制衡原理,契合国家权力社会化发展理论。”①以制度规制制度,以权力制衡权力,是人类社会配置政治资源、管理国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制度本身的设置,从司法权配置角度分析,已体现了权力控制和制约的特点,即既受人大、政协和党纪监督(这种监督不是经常性、程序性的监督),也受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制约。国家创设作为法律监督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规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贪污、受贿以及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使公权力运行的非公正性、非秩序性、非廉洁性得到有效矫正,从而使公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保持、控制、防止和化解冲突、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功能。而作为具有法律监督权性质的职务犯罪侦查权本身,同样不能违背制度创设的一般规律,偏离“法定轨道”。有学者认为,“官僚机构的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监督腐败的监督机构腐败。权力腐败可以去遏止、清除,但若监督机构有腐败,那么就没有铲除腐败的制度性力量”。①任何非整体的具体权力都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体行使的,而各个具体的权力主体都有自己的权力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利益,而且在行使过程中还会有其他各种因素介入并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就不可能对权力具有完全统一的行使方式、程度和效果。权力主体的差异性等因素影响,决定了要保证权力的统一性,就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控制。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在这种需要下,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下产生的对检察机关的权力制衡机制,它以权力控制理论为根本理念,以外部监督的加强实现了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观念上的新突破,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检察监督理论。

二、促使检察权的正确行使,防止司法腐败

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如何正确行使检察权,包括如何保证公诉机关能够正确地代表国家和民众的意志和利益,适当地行使国家对犯罪的追诉权?这既要做到将真正的犯罪分子诉交法院,又要注重保障无辜,不使无罪的人错误地受到刑事追究;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在保护国家社会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被害人的个人利益?等等,这些现实问题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毕竟检察官不是上帝或天使在人间的化身,而是和法官、警察一样的血肉之躯,同样会有滥权的问题”。①外部行政权力的干预、社会人情世故的影响、检察机关内部长官意志、检察官的个人素质,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检察权得不到正确行使,甚至被滥用。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把社会监督直接引入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中,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到社会公众的直接、具体监督,从而促进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公正执法、文明办案,防止司法腐败。多年来,检察机关始终把惩治职务犯罪摆在重要位置,每年都要依法查办几万起案件,但是,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侦查水平和办案水平不高,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执法犯法的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十分强烈。“检察机关侦查权,是国家侦查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防止其被滥用,必须设置内部与外部的监督和制约、诉讼内与诉讼外的制约和监督。实践证明,只有内部的制约不足以防止权力被滥用。”②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和试行,能有效避免检察机关权力行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怠慢和恣意。“试点情况表明,这一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1)有利于检察机关侦查工作更好地接受外部监督。广大检察干警从实行这项制度中切实感受到了压力,强化了接受外部监督的意识,增强了提高业务水平的自觉性。(2)有利于排除检察机关办案中的干扰和阻力,起到了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作用,也为防止检察机关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和„下台阶案‟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被社会上誉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的„阳光作业制度‟。(3)有利于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增进了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提高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社会公信力。”③

三、彰显“程序正义”

“程序是实现实质性正义的前提,是引导正义由理想状态向现实形态转化的过程”。④美国著名法官弗兰克法特曾经说,司法不仅在实质上必须公正,而且在“外观上的公正”也是需要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诉讼法制的不断完善,程序正义思想逐步兴起并已形成一种大势所趋的现实,旧有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正在我国程序法制改革中被涤除。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而产生的,其设置在促进案件实体公正和保障诉讼程序公正方面都有其积极意义。就实体法秩序的实现而言,该制度存在的本身就具有警示的价值,而人民监督员介入检察机关自行侦办的案件,对该类案件的办理增设了一道监督体制,无疑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相关部门依法办理案件,积极查明案件真相,提高案件质量。从程序法的独立价值角度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不再是局限于一时一事的个别、偶然、随机的监督,而是制度化、程序化的监督,凡是可能引起程序性纷争、且符合规定条件的案件,都要交付人民监督员进行监督,这样就在维持逮捕决定、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等极易引发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不满的程序中增设了来自人民的监督程序。这种程序设计,保障了程序的公开和透明,拉近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国家(司法机关)与个人在刑事程序中的紧张关系甚至对立关系;而面对与自己处于相同社会地位的人民监督员所参与的程序和所进行的监督,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双方也都更容易接受程序的结果,程序消除对立关系的功能得到了实现。因为,司法的公开性不应仅仅是为了监督,社会公众对法律生活的积极参与会使他们产生对法律的信任。

四、体现民众参与司法,符合司法民主化的要求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为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过程提供了有效途径,能够促使人民监督员在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加强法律学习,深化对国家司法活动的了解和理解,揭开了司法活动的“神秘”面纱,拉近了人民群众与国家机关的距离,有利于缓解因为不了解、不理解而产生怀疑、不满情绪,有利于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监督员制度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力,包括司法管理活动。作为人民民主国家,检察权在本源意义上属于人民所有,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可以设置人民直接参与的程序。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检察权,不应当成为检察权的垄断者。但检察工作作为国家职能活动,具有比较强的专门性、国家强制性、统一性和程序性等执法和司法的一些专业特征,其对案件的处理不一定能完全体现民众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和惩处力度的要求。因而司法权的社会化——让民众参与司法、让司法体现民意——一直是近代司法理论的重大课题。

司法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公众支配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特征之一。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在检察工作中增设了一条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新途径,意味着人民监督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从而把人民群众对检察权的法定监督权力具体化、经常化,完全符合民众参与包括司法在内的国家事务的国际潮流,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司法改革的走向。“……它(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当前世界各国司法体制改革大的方向和潮流。日本、英国、法国的司法改革,也是千方百计地加大群众参与司法、参加国家管理的力度,增加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国民通过参与司法,使国家的司法活动更体现民意,通过参与司法活动这种形式,使国民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参与国家管理活动。同时一般国民追求的公平正义与司法机关追求的法律上的公平正义是不同的,通过国民参与司法可以使更多的人理解法律精神,宣传法制,实现全社会的稳定。……人民监督员制度具有司法文明的价值和意义。”①

五、加强人权保障的重要举措

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打击刑事犯罪与注重保障犯罪人基本人权相统一的现代执法理念。“从检察工作实际考虑,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一是人民监督员制度使人民行使权力制度化,也便于检察机关按制度向人大反馈意见。二是有利于保障人权。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可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同时被害人也可以通过人民监督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告人、被害人在法律规定之外又多了一个救济渠道,更易于接受法律最终给出的裁决方案,这样也可以减少涉法上访案件。”“实践证明这种外部监督与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具有互补性,而且外部监督的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侦案件立、侦、捕、诉程序的封闭性缺陷。”②以不服逮捕案件的监督为例,一旦犯罪嫌疑人不服检察机关的逮捕决定,检察机关必须无条件地启动监督程序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这样就在犯罪嫌疑人的申诉中引进了中立的第三者进行监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犯罪嫌疑人的申诉权利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更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所以说,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对检察权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保障人权,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的要求。人民监督员制度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其实质是加强对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和制约,能够有效地促进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公正执法、文明办案,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程序观念、法治观念、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诉讼观念,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证券市场参与者下一篇:中国银行领导活动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