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监督机制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 篇1

探讨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机制

随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创新行政执法理念,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才能更好地实现食品药品监管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也是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展行政执法内部监督,要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规范执法人员从政行为,严格责任追究,促进食品药监部门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一)从强化行政执法责任体系入手,提高制度执行力。完善食品药监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绩效目标管理考核结合起来。将责任追究与行政审批、执法检查、重大案件审理监督形式有机结合,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切实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力度,将行政执法责任考核结果作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高低、执法政绩优劣、责任履行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从健全行政执法监督的法规依据入手,积极探索防范风险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局还没有出台执法内部监督相关规章的情况下,尽快制定出全市食品药品系统内统一的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内部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监督程序和责任承担等问题,为执法监督工作提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制度规范,为依法履行执法监督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建立党风廉政和行政执法“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错案追纠”制度,防止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对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办了错案或有过错的执法人员,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实施内部监督预警督办制,纪检部门对违规问题或隐患问题直接向执法办案人员发出预警通知,进行防范或纠错整改,并对执法办案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三)从解决食品药品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在创新监督方式上下功夫。紧紧围绕食品药品监督系统执法工作的实际,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创新监督方法,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堵住腐败源头。做到“三坚持”,即:坚持聘请特邀监督员制度,坚持信访举报案件查处制度,坚持办结案件回访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回访等工作机制,变定期抽查和回访工作机制,为不定期的抽查和回访工作机制;要加强对案件自由裁量权的监督,特别是对重大案件的立案取证工作,执法监督部门必须派员参加,共同审核把关;要进一步完善交叉检查、执法巡查等工作机制。实行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分离;调查与听证分离;处罚与收缴分离,建立相互制衡和权力监督的制约机制,防止权力独揽和权力滥用,规范权力运行行为。

(四)从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入手,在落实监督效果上见成效。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包括“事前”约束机制、“事中”动态监督机制和“事后”检查机制。严把执法办案“五关”,即立案侦察关、调查取证关、处罚裁量关、集中审核关、处罚执行关。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调查三种方式,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强化社会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不定期地开展执法监督抽查、行风评议、暗访服务对象等活动。注重发挥人民群众、新闻媒体、民主党派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或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开展专项调查处理。同时,将办事纪律、廉政规定、违纪违法处理规定以及举报投诉的途径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入手,清理临时执法人员,为食品药品监管提供永恒动力。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要分类别、有重点地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清理调离临时执法人员,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要使执法人员了解和掌握本部门、本岗位贯彻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熟知自己的法定职责和权限,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监管技能,充分发挥技术监督在监管工作中的“引擎”作用。同时,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通过“三个贴近”达到 “三个有效监督”。即通过贴近基层、贴近行政相对人、贴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做到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开办审批进行有效监督;对重要认证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对重要案件的办案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内部监督机制 篇2

一、企业内部失控的现状

企业内部失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具体表现在:

1. 企业会计信息失控。

会计信息失控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 置制度条例于不顾进行虚假膨胀或压缩, 使会计核算不实, 也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如凭空编写会计事实;任意篡改会计数据;私设账外账;设立小金库;隐瞒不报或虚报收入、利润、支出等。

2. 企业费用支出失真。

由于管理不善, 资金形成盲目流动和争相开支的现象, 花钱无原则, 挥霍浪费, 使经费严重透支。如盲目采购造成库存积压, 产品滞销, 重复报账、付款等等。经济往来中, 手续不全, 制度不严, 造成漏洞导致资金大量流失。

3. 企业财务违纪违法行为。

企业管财务的个别领导, 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同财会人员, 权力与职务互通利用与勾结、贪污公款、挪用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人员互相利用制假造假等非法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导致企业资金流失。

二、企业内部失控的成因

企业内部体制不健全, 规章制度不完善, 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管理滞后因素, 而导致内部失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 如会计人员身兼数职, 职责不明确。

企业内部未设立审计机构和发挥内部审计功能, 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 有些企业内部控制的条例, 制度不全面或有疏露之处, 给利用职务犯罪, 造假者有隙可乘。

有些企业是规章制度印在纸上, 贴在墙上, 用来对付上级检查。对问题的出现要么隐瞒不报, 要么以大报小, 以国家利益, 企业利益损失, 将问题内部消化, 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 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要求不相匹配。

由于企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量日渐增大, 会计的科学技术和法规不断的更新, 我国的会计技术和法规与国际接轨等, 对从业会计各项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会计队伍壮大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根本就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通过种种渠道而挤进会计队伍来, 这就导致会计人员存在素质高低较大的差异, 也就难免会出现会计工作的失控, 就有可能出现没有不敢造假的报表, 没有不敢花的钱,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4. 对财务工作监督检查乏力。

具体表现为: (1) 监督检查多是出现问题的企业, 未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 监督检查形式分别为外部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3) 监督设计的框架与执行的力度与设想相距较远。 (4) 各项监督检查的功能标准不太统一。执行的标准不统一, 如有的检查单位以创收为目的, 使监督检查的作用发生扭曲, 而弱化了监督检查的功能。 (5) 监督检查机构工作人员知识陈旧, 监督检查工作起不到指导作用。

三、解决企业内部失控的对策

针对企业内部的失控的原因, 必须以人为本,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采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重建, 使监督检查者有章可循, 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都有一定的责任和约束力等对策。以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全过程无障碍的正常运转。具体对策表现在:

1. 重构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在各级进行“产供销”的业务交往中执行业务处理权限制和责任承担制, 无论业务量大小, 尤其是重大业务都切实执行双签制, 严禁一人独揽, 切实做到有责任有监督。

2. 完善监督机制。

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与核查。特别是大宗业务活动是督查的重点。日常工作做到不定期的核查, 达到防患于未然。

3.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审计、纪检监委、董事会等党政、业务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构筑起严格防线, 进行“防、围、堵、查、封”的监督机制。

4. 建立和完善对会计诚信的奖惩机制。

企业内部必须进行定期和随机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执行状况, 进行检查与考核, 并且真正做到奖惩分明。对能够坚持原则, 按照会计准则办事, 工作绩效突出的会计人员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如提职、增薪、带薪休假等形式进行奖励,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有效的运转。对违法违纪者, 要依法处治, 决不辜息, 以维护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法律性。对优秀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如提职、提薪、带薪休假等形式进行激励, 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安全有效的运转。

5. 加强诚信教育, 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素质, 将内部控制系统工作落到实处。

内部失控的要素是对人的管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素质。管理阶层要切实做好对内部会计人员的行为动向有所了解, 如有否炒股、经商、超高消费等现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升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 如监守自盗等等。自觉学习法律、遵纪守法, 以及热爱职业以达到提高他们思想免疫力。

6. 运用网络技术, 加强监督检查。

运用网络技术做到信息互通, 及时准确, 形成快速高效的网络监督的合力,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转和防微杜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如监督工作可以随时进行。网络化的推行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干扰与破坏, 网络化将会大大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与效力。

摘要:控制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内部失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其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企业加强对内部控制, 使受控者的行为规范化;正确合理地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是企业防止会计诚信失真的积极性措施和目标要求。

关键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项阳等:浅谈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J].哈尔滨:现代经济信息, 2008, 7~8

[2]岳涛:浅析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J].哈尔滨:现代经济信息, 2008, 5~6

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监督机制 篇3

关键词:制度约束 过程监督 问题 措施

随着油田发展状况改变和内部管理体制的逐步展开,对外关系系统也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用,但是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即:制度贯彻流于形式,监督约束力度不够,工作失误时有发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制度约束不力,制度约束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作过程监督不到位。

2013年8月份,中原石油勘探局采油六厂马11-80井作业施工搬家过程中,按照“八项制度”中的临时占地管理制度规定,作业施工不准占用井场以外的土地,而现场工作人员当时在吊车摆放作业设备时天色已晚,为了省事,随手将设备摆放在超出井场以外的地方,当管片协调员发现这个情况后,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及时给予纠正,认为仅仅超出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与当地村民都是熟人打声招呼就行了,没想到在施工完毕搬家时遭到村干部阻拦,其理由就是没办理临时占地手续擅自占压土地,要求赔偿。由于这点不经意,导致作业搬家延误36个小时,占地赔偿500多元,综合经济损失1.5万多元。这件事震动很大,令人反思,为什么有制度有规定,此类事件还会发生;为什么大会小会要求,还有人不以为然。笔者认为:

1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1 个别协调员从思想上对“八项制度”重视不够

认为“八项制度”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简单的汇总,比较呆板有时可能还会影响协调时效,现场工作中不按制度办事走捷径,甚至有的协调员把“八项制度”与协调时效对立起来,只注意抓协调时效而不顾“八项制度”的要求,违章违规。存在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使得八项制度如同虚设,有的不注重自己的业务学习,使得自己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岗位的要求,执行“八项制度”流于形式,使得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1.2 工作过程监督约束力度不够

首先应该意识到工作过程监督是一个动态的约束过程,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单位协调员工作的特点和管理要求等相关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内部工作过程监督制度。然而在实际的过程监督工作中,这项工作的完成并不是很好,很多单位都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的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根本没有配套对应的保障措施,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却没有随着油田的发展状况和设计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订和补充,渐渐的这些制度和措施变得不能满足单位组织发展的需要。此外,一些单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上,忽视事前和事中的失误防范控制,造成了工作过程监督约束不及时,力度不够。

1.3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

现在很多的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普遍存在内部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分析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时间都是在野外独立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工农协调员集协调地方关系、处理工农赔付于一身,使得个别思想觉悟不高的业务员,在缺乏过程监督的情况下,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超越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发生,根本不依照制度办事,即便有过程监督检查,也碍于情面怕得罪人使得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个别协调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感不强,在没有相应有效的过程监督约束机制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自觉性和制度的执行力大大地削弱,不能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稽核也仅仅局限于事后票面核对上,缺乏事前、事中稽查过程。

2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的必要性

2.1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是遏制现场工作失误的需要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薄弱的制度约束和不能及时跟进的过程监督是导致这次工作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协调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是过于自信,时刻受控于制度约束之中;如果当时过程监督能够及时跟上,就会避免上述案例的发生。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加强协调员素质教育,也应该加强内部制度约束和工程监督,从源头上遏制现场工作失误。

2.2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们对外关系系统,通过层层分解青苗费用、制定“八项制度”、改变工作方法施行“日清日报”工作制等措施,使得对外关系工作和青苗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对外关系协调控制能力仍然不强,青苗费用管理控制基础仍不牢固。因此,从加强制度约束,优化控制环节,强化过程监督,提高协调员素质入手治理工作失误,控制青苗费用不合理支出,十分必要。

3 加强制度约束和过程监督的措施

3.1 提高工农协调管理人员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

目前我们有许多由于不按制度办事而导致工作失误的事件发生,之所以能够这样,首先是因为我们有部分管理人员自身对“八项制度”认识不够,监督约束力度薄弱。管理部门作为对外关系的主体,作为对外关系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应该最先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这是提高我们对“八项制度”执行效果的首要条件。只有各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在监督处理协调对外关系工作时才能真正的贯彻油田的各项制度。也只有各岗位上的管理人员真正的提高了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监督各协调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所以,必须提高管理人员对“八项制度”的认识程度,使其意识到“八项制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八项制度”不流于形式,真正的落实到位。

3.2 建立良好的工作过程监督系统,保证青苗费用控制效果

良好的工作过程监督系统可以使我们及时掌握对外协调工作情况,以便为青赔费用管理控制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通过这一系统,对外关系协调工作的有关信息可以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对外关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3 建立科学培训机制

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有效运行与协调员的素质密切相关,我们应结合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基层协调员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使协调员更具工作责任感,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认识到,对外关系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整个油田的集团行为,任何的点滴失误都将会影响油田的整体利益,从而达到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俊辉.如何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J].价值工程,2012,31(9).

[2]玲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3]钟海燕.浅议检察机关如何加强内部监督[J].法制与社会,2010(16).

[4]乔明雅.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经济师,2006-

01-05.

[5]钱小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加强措施[J].河北企业,2010-05-20.

内部监督机制 篇4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它深刻地揭示出权力与腐败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减少乃至杜绝权力的负效应,基层公安必须加强监督制约,确保权力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治轨道上正常运行,保障公安机关和民警在工作中坚持执法为民。近几年来,我县公安机关

对监督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查处违法违纪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中心环节,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督措施,在遏制执法腐败和预防民警违法违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监督体制也呈现出一些滞后性和软弱性,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职责行为和相关活动的监督即外部监督,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公民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二是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机构或监督人员所实施的监督即内部监督。本文主要以内部监督为对象,着重强调内部监督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旨在为健全和完善我县公安机关监督机制提出相应建议。

一、现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停留在表面。监督部门到基层检查工作,基本沿用老一套做法,“走、看、听、问、记”,以听汇报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发现问题和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出现的苗头性违法违纪现象不能及时掌握,防范性的事前监督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多数监督部门存在应付性监督现象,上级有了新精神或新的政策规定时,就马上组织力量对下级的贯彻落实进行监督检查,但检查内容主要侧重一些表面东西:是否开会布置、有没有制定落实措施,导致整个监督检查过程真正抓落实、抓成效的不多。整个监督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突出表现在针对一段时期队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监督整治,而对民警执法运行的全过程,则缺乏有效监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一方面已存在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致使监督工作顾此失彼,削弱了监督的整体作用。

(二)监督机构权威软化。突出表现在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规格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作为监督主体的地位未予强化,甚至在弱化。以我县为例,刑侦、治安、交警等部门的行政、政工领导均高配副科,6个公安派出所、2个边防派出所(鸡山、干江)行政一把手全部进当地党委班子,他们的实际地位远远超越了内部监督的主要部门领导(除纪委书记、政治处主任兼任局党委委员外,主持日常工作的纪委副书记、督察队长、法制科长、干部科长行政级别只是正股级),在实践中造成内部监督权威软化,使监督难有实效,甚至陷入无所作为的地步。个别基层公安机关及主要领导仍把纪委作为内部一般中层机构(纪委作为科所队列入考核),部分领导和干警把纪委主要领导与中层领导等同,致使内部监督权威受到抑制。

(三)监督机制合力不够。现行的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力量合力不够,虽然内部的监督机构较多(有政工、纪检、监察、督察、法制、审计等多个内部监督部门),但由于各监督部门管理分散、职责交叉,工作中容易出现各自为战、重复工作或是相互制肘、推诿扯皮的问题,整个监督系统缺乏广度和力度,监督的渠道不够完备和畅通。从基层公安机关实际情况来看,除纪委、监察室、警务督察队平时工作配合较紧密外(如我局因为督察人手紧张,在日常工作中局纪委经常配合督察开展工作),其他监督部门特别是法制、政工基本上是各司其职,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通报纪检督察部门,致使监督和预防违法违纪的绩效大打折扣。如在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有关环节中,未能向纪检督察部门征求意见,导致被督察处置的民警被评为先进的现象发生。各监督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有效的监督合力尚未形成。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少数基层领导对监督工作重视不够。少数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抓好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缺乏必要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把监督部门当成门面摆设,警务保障工作不够到位,缺乏最基本的装备和工作经费。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健全,缺乏对执法权力行使的全面有效监督。

(二)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现行的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对监督主体的职权、监督的范围和该承担的责任、应采取的途径、方式等不明确,缺乏有效的责任、表彰、惩处等内在驱动力。或有规定也只是在制度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监督机制缺少法律的硬性约束,发生问题很少或者根本不追究监督部门或应该履行监督职责的人员责任,使内部监督过于宽容,导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主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都不强,甚至有的民警还产生了监督工作是“整人工作”的思想。上级怕得罪人后在今后的民主测评中得分过低而不想监督,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同级碍于面子、照顾情绪不愿监督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监督主体的素质不能适应目前工作要求。按规定,监督部门应选调一些

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进入队伍,保证在人员配备实现老中青三个梯次相结合。但目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把一些年龄大、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安排到监督部门中来,导致监督力量老化现象较为严重,难以跟上新形势发展需要,深层次监督力度明显不足。

三、加强内部监督机制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监督意识。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强化内

部监督机制是新形势下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全面推进公安机关反腐败斗争和队伍建设的需要,是遏制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的有效途径,是对民警的真正关心,从而真正把监督机制建设落实好。同时,也要教育广大民警认识实施监督是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也是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对公安工作负责的具体体现。要增强监督意识,敢于和善于监督,提高监督能力和接受监督意识,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要加强监督力量建设,为加强监督提供组织保障,支持监督部门全面履行职责,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监督民警,建立纪检、监察、督察、审计、法制、政治处干部轮岗和交流制度。

(二)完善机制建设。应该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公安监督体制,加强内部合力,促进监督制约工作的立法,提高内部监督权的地位,使工作的开展有依据、有程序、有责任、有保障。加强上下级公安机关之间、内部执法以及对领导干部和人、财、物管理的监督制约,完善对监督制约制度检查落实的制度,加强动态监督,使相关制度涵盖了公安工作需要监督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建立健全内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每月或每季度召开一次,由纪委监察、督察队、政治处、法制科等负有内部监督职责的相关科室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对一段时间队伍管理、执法活动、民警遵章守纪等情况进行交流,通报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措施,为党委决策提供可行性依据。发挥各自在监督中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三)整合内部监督力量。应统一明确各级公安机关监督部门机构的设置、职级,对监督干部人员编制的确定应有一个科学的定量标准。在各级公安机关建立统一的警务监督专职机构,重新整合内部监督机构,实行纪检监察、法制、督察、政治处等部门合署办公,统一归口由纪委领导,纪委统一调配警力,直接向局党委书记负责。纪委为在党委领导下的独立行使监督职权的实体。党委赋予纪委较大的权限和全面监督职责,以避免监督工作受到干扰,有效地把预防、发现、纠正和查处等监督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彻底改变监督工作力不从心的状况。这样做能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整体职能,有效的把事前告诫、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和违纪查处全程监督落到实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按照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则,重新优化组合,实现资源共享,既能加强监督部门的合力,使监督部门更具权威,又能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四)健全机构,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按照“倒金字塔”的模式设置公安警务监督机构,实现监督部门人员的“上浮”,人事归属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辖,有针对性地充实壮大省市两级公安监督部门力量,形成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以加强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县级公安监督部门因为与被监督对象经常接触,属于“自己人”,普遍存在碍于情面不好开展监督的问题。人事不归所在公安机关管理后,可以解除监督人员的顾虑,使他们大胆放手去抓去管,形成有效监督良好局面。

(五)强化外部监督力量。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强化外部监督建设。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对公安执法活动的监督,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邀请本局的特邀监督员参与各种公安监督活动,通过明查暗访等一系列工作,把公安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监督网络,强化监督合力,有效保障公安机关严格执法,依法履行职责。

内部监督机制 篇5

一、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内部管理监管队伍保证机制在新形势下,做好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卖内管队伍,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才有保证。一是成立机构,充实力量。各级烟草部门都应及时成立了专卖内部管理监督办公室,按照国家局的要求配足配齐专职工作人员,保证专卖内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纵观目前基层县级局专卖内管队伍成分构成,内管人员大都是从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卷烟外打专卖人员中挑选而进的,普遍存在不精通两烟经营业务,不通晓生产经营环节流程现象,不能“知彼知己”,岂能“百战不殆”。要改变目前这一现状,一要提高内管人员工作“入门门槛,及时从行业内部挑选一批,年富力强,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人员充实到内管队伍,提高内管队伍整体素质,二要不断强化对现有内管人员培训力度,通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工作标准,既要增强对内管人员两烟经营业务培训,又要切实增强各级专卖内管工作人员的监管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建章立制,明确职责,根据内管工作性质,进一步不断完善内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设,建立“职权分明”内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监管的重点环节和监管方法,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内部监管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提升专卖内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监管制度机制姜成康局长曾经指出:规章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确保加强内部监管工作持续开展,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两年来的内管工作实践表明,原有一些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规章制度暴露出的局限性、不科学性,直接影响和制约内管工作,急需逐步改进,使之更加科学化。因此,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优化内部流程已成为加强内部监管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外讲诚信、依法经营,内讲制度、依法管理”的理念,必须对原有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评价、修订和完善。切实抓住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确保了内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通过对原有各项制度逐项梳理,进一步摸清了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设计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图。在对有关制度的评价过程中,对现行制度、规定和流程,本着全面、实用、规范、科学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评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制度规定,完善工作规则和议事决策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定期检查、定期报告、案件查处、同级监管以及责任考核制度,内部监管定期汇报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案件报告制度、信息交流和通报制度、联合调查和办案制度、内部管理监督定期通报制度、建立举报投诉中心等措施,完善基层单位内部专卖同级监管制度的建设,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要求。同时,始终坚持内部管理工作长期化、制度化理念。内部监管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精细工作。工作永不停止,制度建设永无止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设要求,及时制定和实施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强化对两烟经营活动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专卖管理监督。做到监督与考核并重,加大监督力度,细化检查细则,切实落实考核方案,从根本上杜绝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

三、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内部专卖管理高效运作机制要彻底解决目前内部专卖管理工作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的弊病,真正发挥内部专卖工作职能和作用,必须打破目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工作体制,建立垂直领导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家监察局工作体制改革,将内部专卖管理人员从原单位分离,建立至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机构,实行“内管”工作派出机构,下级内部专卖管理工作直接对上级负责,避免内管人员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消除许多企业领导的人为干涉,变过去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自查”变成长期的“检查”,内管工作人员放心大胆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再担心“端着单位碗还砸单位锅”,消除各种人为干扰因素,为内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不断提高内管工作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方面我们内管实施的“驻厂特派员”就是成功经验。同时在开展内管工作中,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通过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外部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不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明显减少,逐步形成事事有监管、时时有监管、人人被监管的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内部的自律能力。坚持专卖内部监管与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的有机结合。省、市、县三级局都制定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考核办法,实行定期进行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档,作为对各级局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督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工作效果。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有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用,整合信息网络,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体系与业务部门的对接,有效提高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效率。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专项整顿的有机结合。要继续和发挥专项治理整顿作用,实现专项整顿和内部管理的有机结合,巩固内部管理工作成果,不断创新内部专卖管理工作新局面。下一页

四、按照上级内管工作标准,建立“职权分明”的保障机制根据国家局国烟人[2007]186号文件要求,内部专卖人员数量不少于专卖人员人数20%,内部专卖机构设立多种专职岗位。而纵观基层内部专卖管理工作,基层内部监管机构虽然成立,但纵观基层内管人员特别是在县级局内管人员数量远远未能达到上级要求,存在着人员不足,职责不明,一人多岗等现象,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各级领导都应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作为重点,处理好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生产经营关系。彻底改变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加强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领导,强化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职能作用,严格执行国家局作好内部专卖工作有关文献,按照标准,配齐配足内管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建立职权分明内部专卖人员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建设,确保人员、制度、落实到位。

五、规范内部监管流程,建立高效运作的监管体系建设当前基层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统一管理程序,制度不全,职责定位不明,监管重点不突出,工作无序,与上级要求的内管工作,监管流程化、突出痕迹化、体现精细化、促进规范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按照“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严格监管”的工作要求,必须梳理内部管理程序,明确管理监管重点,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1)明确重点环节监管。通过强力实施“四化”管理(监管流程化、突出痕迹化、体现精细化、促进规范化),紧紧抓住两烟经营“关键环节”(合同签订、合同收购、调拨,烟叶加工,卷烟购进、库存、销售、责任追究)等,筑牢“三道监管防线”(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不断完善监管程序,理顺工作流程;明确监管责任,环环留下痕迹;严格监管标准,事事体现精细;落实监管目标,全面推进规范,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紧密配合、层层落实的专卖内管工作格局。(2)规范内管流程体系建设。一是明确了各级专卖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制定了专卖管理监督全员工作流程,统一制定相应的文书表格。流程规范细化到了专卖管理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规范均绘制了工作流程图,并配以相应的工作流程说明、工作表、工作文书、工作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为行业专卖管理工作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建立以制度为基础,以流程为载体,以痕迹为依据,以精细为目的,制度为纲,流程为目的内部专卖管理流程体系建设。通过流程的执行,在每个工作环节留下监管的痕迹和记录,促进工作达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3)完善内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一是开发完善软件功能。充分发挥省局级专卖管理模块作用,加快内部监管模块调试运行,将信息化监管手段融入到日常监管的各项工作中,使内部监管工作更加科学快捷地运行。二是狠抓网上日常监管。上级内管办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定期抽查各下属单位卷烟营销和烟叶收购数据,发现异常立即提出质询,下达整改通知,责令责任部门说明情况并限期整改。各基层单位直至基层专卖管理所,都严格按照同级监管和网上实时监管的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开展工作,并填写《网上实时监管情况登记表》,留下工作记录和痕迹,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质询和整改通知,并跟踪监督整改意见的落实。通过推广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使网上日常监管真正发挥了实时监管、有效管控的作用。三是网上监管和实地核查紧密结合。各级内管部门在日常监督考核中,要经常深入到基层专卖管理所和市场一线,对下属各单位的内管工作进行严格的实地检查考核。(4)建立科学的内管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对规章制度及流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做到监督与考核并重,加大监督力度,细化检查细则,切实落实考核方案,尤其对哪些“违者无心”的行为要做到“监督有意”,从根本上杜绝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

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监督 篇6

2010-06-08

□ 孔凡军 魏俊泉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堵塞管理漏洞、防止各种腐败问题发生,确保企业发展和稳定,企业纪检监察的监督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抓住关键环节,增强监督的针对性。要搞好企业内部监督,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和重要部位。要把各级领导干部、重要岗位上的“三管”人员作为监督的重点对象,把任期内的重要事件、重要时期、重要工作事项等作为监督的重点,采取谈话交心、警示教育、跟踪监督的方式,及时进行监督提醒。要加强对物资采购、安全生产、工程建设、营销管理、工程招投标和财务管理等重要经济活动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三管”人员的教育,增强监督意识,主动接受监督。

二、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的有效性。要搞好企业内部监督,必须不断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形成内部监督合力。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教育、监督、保护、惩处等方面的作用。教育是基础,监督是重点,保护是目的,惩处是手段,要使之互相贯通,互相促进。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廉政谈话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厂务公开,凡企业重大决策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群众敏感的问题都要公开,把权力的运行置于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要加强群众信访举报工作,定期分析信访动态,及时调整监督方向和监督重点,并从中挖掘案件线索,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内部监督机制 篇7

关键词:公安执法,内部监督,机制,完善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 是指公安机关内设的监督机构或监督主体按照一定的职责和程序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权行使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法制审查、法律监督和执法评判活动。它是公安机关执法权的一种内部自我调节机制[1], 体现着法治化背景下“国家权力对公安行政执法权的约束”[2], 也成为当前公安机关依法执法、健全执法民主化、增强执法公正化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速, 公民获取法律利益的公正化和追求社会公平的最大化的增益, 这种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架构渐渐呈现出诸多弊病, 内部执法监督产生了不被信任的危机, 被冠以“警中警”标签, 也成为公众眼里的公安执法权人格化扩张、监督权人情化衍变的“权力呼啦圈”。因此, 在法治语境下, 创造合理、客观、公正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内部执法监督的“法、理合一”的社会效应, 是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现实考察

我国公安机关一直重视内部执法监督工作, 建立了以纪委牵头, 联合督察、法制、监察、审计、政工、信访等部门为主体的多头并举的内部执法监督体制, 形成了执法工作的横向协作监督、纵向层级监督和全警参与监督等机制[3]。这种执法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4], 并很长的时期内, 对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体现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进社会管理良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以某省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在内部监督机制的合力监督下,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在逐年上升, 群众的满意度在逐步提升。见表1。

注:数据来自于某省历年内部执法监督情况的概数统计, 谨为参考。

然而这毕竟是从同比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状, 并不能完全考量内部执法监督的实效性。从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运行的实际效能来看, 情况并不乐观, 趋势并不平稳, 由于受公安工作阶段性任务、社会管理诉求、执法规范考评、公众舆论压力的影响, 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呈现出总体趋势向好而阶段性波状反弹的现象, 存在着抓不广、抓不常;宏观多、微观少;规定多、落实少等现象, 真正意义的“赫勒法则”现象并不如愿。有关信访反馈数据显示, 这一现象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段内形成与总体趋势相对的态势, 见表2、图1。

从表1与表2的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 内部执法监督对公安执法状况的转变产生了较为可观的效果, 但并未从根源上实现内部执法监督的期待可能性, 即这种结果并未彻底消除执法工作的不规范行为和人为化影响因素 (从图二可见) , 亦不是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法治化的本源取得。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 现行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因各种功能性障碍因子的存在而难以实现监督的理想状态, 监督权的行使仍然与监督结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相对合的客观性缺陷:

(一) 内部执法监督权的非独立性和行使的分散性导致监督乏力

目前, 我国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权的设置与运行呈现出两种困境:一是内部执法监督权在行政权力体系的纵向分置与横向隶属地位, 使其受控于行政权的制约与支配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因而在权力的抗衡中, 受行政权的单级优位运行与扩张的影响, 监督权的行使无法回避行政权的牵制和干扰, 而带有为明显的行政权附属性 (行政干预) 和人格化 (长官意志) 倾向[5], 其自在的特质和能效难以达到应有的表达, 呈现出“软弱化”或“弹性化”现象[6]。发生于2010年l月的陕西省汉中公安分局纪委书记网上状告局长的案例就真实地验证了内部执法监督权力地位问题。二是内部执法监督权设置过于分散而引发监督主体行为的分离与互斥, 极易出现监督重复和监管空白两种分野, 见表3、图2。

如上表所示, 以信访为例, 在对一个问题进行监督时, 极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容易造成“多头管理”, 且在在划分行政分管权时, 被多头领导分管, 权力缺乏统一的协调, 造成了内部执法监督力量涣散[7]。二是多元监督主体基于职权不清或归责保护而推诿塞责, 导致公众诉求“无人问津”, 内部监督实难发挥整体作战的功能, 影响了基于立体预防的整体效果, 不仅从运行机制上消解了监督权对执法权的系统性压力, 也严重了削弱内部执法监督的体制威信。

(二) 内部监督权的单向运行模式与迟滞性的表达方式导致监督功能缺失

现行的“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公安管理体制下,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仅局限于上级对下级和同级之间的监督, 而下级对上级的监督权则表现为空白或者空洞。即便这样,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权力运行不完整, 仅表现有建议权、协查权, 而无实质意义上的处理权, 而同级监督则受管理权限、行政制约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亦呈现虚无化表象。并且在监督方式上, 内部监督偏重于事后追偿性的“纠偏于既遂”, 事前预防性及事中过程性的主动监督较少, 迟滞性的被动监督则为常见, 多被公众诟病为一种“马后炮”式的监督[8]。尽管其有“亡羊补牢”作用, 但相对于受损的公民权利以及无法弥补的危害后果来说,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这种滞后性不但损害了内部监督体系的完整功能, 而且使其无法实现独有的法律价值。

(三) 内部监督内容的偏差性和监督权运行的不公开性导致监督失信

当前, 我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科技化的进展, 执法领域的失范现象得到有力遏制, 内部执法监督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和官方通报数据来看, 公安执法违规违纪案件和行政败诉、国家赔偿案件逐年下降[9], 内部执法监督也从传统方式走向科技化方向。然而, 不置回避的是, 目前的监督还大量存在重程序轻实体, 阶段性治理居多而日常性监督缺失、特殊预防多视而一般预防忽视等现象, 内部监督的“私权神秘”做派与“公权公开”要求还经常性发生抗衡抵触, 内部执法监督对执法不规范的后续补正和技术处理解决还经常发生[10], 这些内部监督的流弊不但使内部监督难以从实质上遏制执法弊端, 而且损害了大众对执法监督的法治公信与情感认同。

二、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理念重塑

权力必须被监督, 否则容易被滥用。[11]因此, 在权力存在的地方, 其自由行使必须也必然会受到了一定规则和行为方式的阻碍和约束。公安执法权的内部监督便是这种规则的具体体现, 其目的在于“寻求方法, 以确保行政官吏之行为, 不仅使之与法律相协调, 且同样与公民之目的及心理相切合”[12]。

然而, 从目前我国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现实考察来看, 内部执法监督权的有限附从地位、人为异化情节和法流失现象[13]还不能根治, 其监督效能还未达到规范化、法治化、平权化[14]的期待。因此在论及内部执法监督的实效性主题上, 还需作以理念上的重新梳理。具体是:

(一) 内部监督治权平等、法权优先

内部执法监督是一种“权力控制权力”的监督模式, 然而权力的行使受庸俗行政的干扰和行政权力的制约, 易形成“仰视监督”现象[15], 执法监督的实质和应然机能难以求全体现。因此, 应正确处理执法监督与行政权力的逻辑辩证关系, 保持监督权与行政权的治权平等, 在此基础上, 摒弃“监督为行使权力而非权利”的公权意识[16], 破除治权压制或挤消法权的高位运行状态, 还内部监督法权的独立地位和优位运行的平等条件, 消除行政权力对内部监督的反制, [17]推进内部监督法权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

(二) 内部监督公开化

内部监督公开化是法治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民主法治社会中, “不论人们的政治阶层如何, 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 而且知道他们有这种权利”[18]。内部监督作为保障执法规范、维护公民正当权益的一种“内部救济”行为, 绝非封闭式系统而具有交互性特点[19], 和其他法律行为公开化一样, 必须在公平开放的法律域境下接受有关方面、有关人员在执法理念、执法法理、执法事实、执法监督真实性等层面的理性的、坦率的评价, 根除长久以来公众对执法监督惯性失实、权利保障失真的现实焦虑, 实现内部监督的“法、情、理合一”的社会确信[20], 并以此获得法治意义上的独立与信赖保护[21]。

(三) 遵循程序正当原则

程序正义是规制权力的最可靠途径之一, 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正当程序原则源于“自然正义”, 其本质是给予公众充分、平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使当事人的初始动机得以变形和中立化, 从而避免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压抑对抗倾向[22]。内部监督作为公安执法的过程评价手段, 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在不排斥相关外在因子的参与和介入的情况下, 借助外来力量推动监督立场的中立化和法律事实、依据的客观性, 并以行为的过程展示、法律适用和社会包容性的法理为监督结果的形成获得正当性, 排除当事人对监督过程和事实存有的恣意、专断的疑虑[23], 从而打消公众对于其“警中警”的标签考量, 最终回归于“任何人不应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的中正地位。

三、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机制的假定预设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受人民的监督”, 任何一个监督机制只有得到当事人乃至社会的认可和确信才可能具备科学性与有效性。“单极优位权”下的内部执法监督效能在法治化的今天被公众所质疑甚或对抗, 真实的反映出其监督链的瑕疵和缺失, 正如有学者所说, 我国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信任危机并不表现在缺乏监督权力, 而是缺乏监督权利的合理应用和运行, 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公开、广泛平等、依法实施”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运行机制, 应是公安执法内部监督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 围绕结果和目标重新配置监督权利体系, 构建内部执法监督一体化格局

当前, 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权利体系主要是按照功能与活动来进行组织架构和职权配置, 这种模式在长期的运行中因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了权能纵向漂浮、职效横向分裂、高耗低效等弊端, 并且逐渐不符合法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警务改革的大背景下, 必须对现行的内部执法监督权利体系重新配置, 将“以功能与活动为标尺”的配置方式转变为“围绕结果和目标”来配置监督权利体系, 具体是:一是适度分权:改变“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向管理模式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单向垂直模式[24], 实行单向垂直监督运行机制, 赋予并保障内部监督更大的独立权和自主权, 抑制同级行政权和“长官意志”的权力干涉, 避免监督权因一些人为干扰因素而踯躅不前, 从而缩短从独立用权到自由行权之间的物理距离[25]。二是权利整合:剥离纪检和政工, 变纪检为外部监督、政工为处理决定实施部门, 对监察、督察、法制、信访等部门“按照简捷和提供无缝隙的服务原则”[26]进行整合和归并, 实行大部门式治理模式, 组建设置公安执法监督委员会 (室、科或局) , 按照“分工而不重复”的集约化、一体化管理体制, 依法履行对公民信访控告投诉受理、违法违纪违规执法案件查处、督导督察、执法质量检查考评、内部审计、法制监察监督、执法责任追究等职责[27], 同时加强和完善不同业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 内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切实体现一揽子治理的整体效果[28]。这样不但实现了内部监督的“瘦身”, 而且减少了内部监督纵、横向不同层级、部门间的钳制环节, 促进内部监督高效运转, 这也是建设效能型警务、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的必然趋势[29]。

(二) 构建内部执法监督公众参与开放平台, 建立内部监督的会商会监制度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一直以来存在着“自我中心”的模式倾向, 有限的公众参与往往被内部主导或者人为漠视, 无法获得平等的对辨机会或者抗衡能力。“关我西阁窗、对镜贴花黄”一直是内部监督对待公众参与的痼疾, 不仅耗费了执法监督资源, 而且妨碍与消减了遏制执法乱象、保障公民权利的执法监督效能的有效发挥。以听证为例, 有调查显示, 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客观上普遍存在着不愿意听证的情绪[30]。虽然相关法律 (《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 均明示了听证公正化的相关规定。但是简单的职能分离并不能避免行政权力对听证的不当干预, 往往蜕变为“表演性”听证, 即“听”而不“证”[31], 难以保证听证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并形成监督结论。因此, 我们认为:在创建法治的、民主的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背景下, 应借鉴“枫桥经验”和人民陪审制形式, 参照司法聆询和听证制度, 构建相内部执法监督开放式平台, 创建以公民法益为中心[32]、无利害关系人和相对人参加的会商会监制度, 依靠民主参与、平等对抗、依法质证质询、释法说理、公平结论等过程处理, 遏制内部执法监督的部门专权化、利益保护观、回应程式化与论断自我性现象, 排解当事人对内部监督的惯性质疑, 追求执法公正的最大化, 最终实现内部执法监督的民本化趋向[33]。

(三) 在内部监督体系中植入舆论反补机制, 建构独立的外向型监督回应系统

如前简述, 内部监督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无法完全实现过程监督, 而外部监督也多倾向于事后监督的范围。虽然现有的执法办案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过程监督的作用, 但毕竟是人在办案执法, 真正的实体执法的内部监督在事实被公开化以前往往还存在弱视点或盲区。显然, 单靠内部监督的固有职能无法实现监督的全能化。因此, 我们认为:内部监督绝非由单一的固定系统来完成使命, 其内部应该由多个系统来支撑并维系活力。因为在已知的执法评价中, 对同一个执法以及执法监督的理论表达上存在着两种不同路径的竞争性陈述 (competing versions) , 即“舆论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对质[34]。这种陈述是基于对原发事实的不同的认知基础和判断原则, 展示了不同主体对案件事实不同的叙事方式、角度和原则以及隐藏在不同诠释者之后的“主体偏见”[35]。因此, 在内部执法监督中, 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竞争性陈述”来丰富内部监督系统, 一是在内部监督中植入舆论反补系统, 借助公安网络以及现代传媒手段 (QQ、微博、微信等) 等“第四种权力”的监督, 将其监督功用与内部执法监督共享, 并成为执法过程内部监督的一个反哺通道, 使监督客体切实感受到来自过程处理中的内外监督压力而不敢、不能滥用执法权力, 从而使内部监督在监督过程上前置一步, 监督状态由静态转向动态, 实现实体监督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二是在内部监督机制中架构独立的监督回应系统, 及时还原、公布监督事实及进程, 将监督的实际性和彻底性设置于社会化的法律与情理考究之下, 期待依靠内联外协的力量形成不同的价值评判或者对辨性监督事实, 来推动内部监督的重新审视, 由此实现内部监督范围和程度的不断深化, 从而可以平息“公众掮客”的对抗性煽动和公众对执法及内部监督的焦虑, 加快整个公安执法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消除以“利益格局保护”和“执法权威”为籍口而人为隔离出的神秘主义, 使执法监督取得社会信赖, 体现“司法因民众的信赖而生存”的法治本意[36]。

内部监督机制 篇8

关键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财务工作;安全运转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单位财务行为

财务制度建设,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制度建设好了,才能做到财务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是加强财务监管的前提条件,只有制度建设好了,才能依据制度实施监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是各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确保单位事业发展和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单位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执行《会计法》的具体体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里所说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实际上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不规范,责任不清,监管不严,国家和单位的财产受到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对资金运作全过程进行监督

财务监督不能仅就资金某一环节进行监督,应当贯彻在资金运作的全过程,贯彻在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全过程监督,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监督。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几张预算表的编制工作,它是涵盖预算、试算、平衡、执行、调整、分析、评价、奖惩等环节的完整管理过程,是实现单位发展目标的重要管理制度。

为合理筹措资金,提高对资金和成本的全面控制力度,科研单位可以考虑把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引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单位一切经济业务纳入预算管理,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反馈。

通过几年的实践,这些措施对控制经费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工作都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与现代财务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强化预算,以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

三、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的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主要对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1.规范审计行为,突出评价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企业经营决策依赖于对经济活动的执行及其结果的客观检查和评价等信息的反馈。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签制度,突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2.明确工作重点,发挥内审作用。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并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突出决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3.做好后续审计,实施审计认定。内部审计管理应建立对审计事项的后续审计制度,对单位重要经济活动、重大资产重组和经营结构调整实施跟踪审计方法,通过后续审计对其帐务处理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认定,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4.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内审效率。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工作要引进现代管理理论,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积极加快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四、规范操作程序,加强会计管理

根据会计工作客观性原则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人员精干、各司其职,达到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会计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此:

1.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

在财务机构内部通过会计岗位的设置做好组织结构控制,除了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岗位牵制外,还可以依据企业单位的特点,针对生产经费的管理设置生产经费使用的不同岗位并进行牵制,以达到控制目的。

2.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与基本操作要求,要把经济活动中与会计有关的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照客观要求来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达到规范要求。

3.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

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应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账簿设置与记账要求等内容。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达到真实、及时和完整。

上一篇:汉字五千年观后感下一篇:我爱母亲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