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国家教委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教委于今年2月6日下发了《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决定调整中小学部分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管理。现将《意见》刊登如下:

一、调整的原则和要求。

本次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调整,在不改变现行课程结构、课时、教材体系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教育教学秩序稳定的原则进行。调整后,要保证大多数学校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学科类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重点调整的学科,小学为语文、数学。初中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对小学自然、社会和初中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如有需要,也可适当调整。

调整方式和要求如下:

1.适当删减教学内容。部分学科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矛盾突出,必须删减一部分教学内容。所删内容须是不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繁琐要求或内容,或学科间有不必要的重复,或当前理论界、学术界仍有争议的,或使用价值极少的内容。

2.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层次。教学要求过高,实际教学很难达到,或不降低要求层次,就很难控制相关内容的教学深广程度,对此应作适当调整,把教学要求切实降低下来。

3.将部分教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对仅与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相关,或必须有较高的物质条件作保证,或学生今后仍要重复学习的教学内容可改为选学。

4.适当缩小考试内容范围。对只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或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的内容,或教学中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的内容,或教学要求不明确的内容,可限定为只学不考。

(二)活动类课程。

此类课程旨在丰富学生感性学习经验,提高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精神和创造能力。各地应因地、因校制宜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要防止活动类课程学科化倾向,或形式主义走过场。各地要认真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活动类课程的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写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活动类课程不要编写学生用书和加重学生负担。

(三)专题性教育。

除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外,其它诸如人口教育、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减灾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均属专题性教育。这些教育内容进入学校课程有积极意义,但应加强管理,使之规范。凡进入学校的专题教育内容必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课程计划的具体情况审批。专题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增强学生的意识上,对于有关的基础知识、常识,应尽可能结合相应的学科课程进行,不再另编学生用教材。禁止通过组织专题教育内容的知识竞赛,以赛促销,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各地在本次调整中应建立对开设专题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计划对总课时数的规定,将这些教育内容按一定课时比例安排到地方课程中,并使之制度化,坚决杜绝随意增减课时的状况。

(四)考试要求。

对在本次调整中所删减的或改为选学和定为不考试的内容一律不得作为中考和其它考试的内容。考试命题的标准一律以本次调整后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不得任意拔高。

(五)关于高中课程的调整。

为使本次教育内容及教学要求调整工作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统筹考虑,我委将组织力量对现行高中课程中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的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普通高中阶段课程内容和要求的调整注意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和要求的调整相衔接。调整意见另文下发。

(六)初中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内容的调整按我委《关于调整和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通知》(教基[1997]17号)精神办理。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优化教学过程。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明确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基础的教育,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優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获取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为此,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引导、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实验,并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探索中,不断完善改革措施,扩大改革影响和规模。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逐步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能客观、全面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应从评价中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要坚决摒弃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以及损害学生人格的错误做法。因此当前要积极提倡在小学实行等级分制,以及通过激励性评语促进学生进步的做法。各地教研,科研部门要组织力量努力探索和建立学生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及简便科学的评价方法,体现评价也是教育的原则。

在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除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者合一外,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形式的统考,初中阶段一般不实行会考;期末考试及平时考查应由学校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命题,要严格控制试题量和难度;应多角度、多形式地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水平。

各地要继续严格执行我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教基[1994]24号)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贯彻措施以及检查督导的评估指标,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环境。

三,调整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为使调整后的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更加适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这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调整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卻门的组织下进行。要加强领导,投入必要的人力,经费,并根据上述调整原则和要求,责成省教研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调整。各省(区、市)教委应根据本意见精神,把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做好调整工作。调整方案力争于1998年9月起实施。

调整方案确定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使调整要求落到实处。要逐级做好培训,使全体教育、教学人员明确调整的意义、要求,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把握好调整要求。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要把优化教学过程作为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认真提高教学质量。各地要以这次调整为契机,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管理,严肃执行课程计划,建立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设计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效果。但长期以来许多老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优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好课堂教学作业和辅导。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去主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所以教学设计应该是弹性的设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过程。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但长期以来许多老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教学过程设计死板,缺乏弹性

以学案为导学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不少学生和老师的肯定。有些学生表示,许多在现实学习中的困惑、疑问,都能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得以解决。而很多教师也在使用导学案教学,但设计的内容和过程都很死板,缺乏弹性,没有留有余地,结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调查发现,赞成“弹性设计”具有丰富性和多变性的教师竟占80.8%的比例,复杂性的占19.2%的比例。许多教师喜欢按教学参考资料和所谓的名师的教案,对集体备课设计的教案和学案,在教学中不敢也不愿意再去修改和修正。结果就会导致按统一的教案上课,按统一的学案练习。教学过程和教学安排是千人一案,千课一样,使教学失去了个性。实际上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个年级的教学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但对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又应该是因人、因班级而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使用“弹性设计”,可以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与学生互动,多微笑俯首听其讲述,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一起进步。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弹性设计”,这将会使课堂充满情趣、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同时也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对语文老师在课堂使用“弹性设计”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其实有些语文教师已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进行“弹性设计”。因为他们知道这样能够突破课堂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

二、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中要从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一)个体差异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个体,尽管他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还是有差异的,而教学设计是从总体上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单一的死板的教学设计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更不要说将个体差异扬长避短,使每个个体得到最优发展。

(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紧张,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就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更好地吸取知识、信息并运用知识进行创造。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学习,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空间。

(三)教學过程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新课程要求教学加强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关注语言运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所熟悉的社会实际情况及风俗习惯等,敏锐把握“社会热点”,“抛砖引玉”,创设“问题”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教学过程情感渗透的设计

语文教学目标是多维的,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也有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目标的设计和完成过程。教学中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营造情感氛围,消除情感障碍。利用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激发健康情感,对自身能力充满自信,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体会和感悟教学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教育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课文,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理解教学内容和深化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互动课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准备,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好课堂教学作业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纪敏】

作者:由丽

第3篇: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

[摘 要] 近几年,掀起了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活动,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推进,在不知不觉中,数学课堂教学又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以生为本”的数学教育创新理念。“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是对现代数学教育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它既科学,又有可复制性,一方面它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它也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运用区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水平,特别是最近两年,这种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为了更好地顺应数学教育创新,更快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以此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创新。不管是早期的引导性学习,还是后期的兴趣性学习,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上采用“学生本位”教育理念,是促进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学生本位”教育理念并不是彻底否认老师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而是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并考虑到教学手段、教学思想等其他因素,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的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提高学生对其他科目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学生本位”;教育理念;数学教育;创新

[

数学教育创新坚持“学生本位”教学理念,这证明了教育创新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密不可分,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对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那么学到的知识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老师应该坚定这样的教育创新信念:数学思维水平和数学实践能力,是构成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的关键一环,只有加强对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才能对数学有更为深刻的思索,老师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复杂词汇,受多种核心能力影响(包含注意力与记忆力、阅读理解、数学思维等),如果仅补充个别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并不能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因为它只是对某项能力的强化训练。唯有学习兴趣和教学技巧同时满足,数学能力才能发展得更均衡、更全面,才能让学生有条件进行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才能保证学生从容应对学业与社会的各方面挑战。只有学习兴趣高涨的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更有效率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吸收知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教学能力优秀的老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创新。因此,只有坚持“学生本位”教育理念和数学综合素质同时满足和提升,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对人生的思索,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创新,事关教育理念的培养,事关数学素养的提升,事关教学方式的选择,我们应根据以下方式来培养。

一、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创新之前,我们应该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我们的学生作为青少年,社会阅历不足,喜欢听信老师权威。在这一点上,学生们最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主要习惯把老师以前讲的,课本上的个别结论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拒绝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者,很多小学生胆子很小,缺乏和老师辩论的勇气,很多都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遇到和自己答案相悖的情况,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会随大流,缺少独立思考。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刻不容缓,老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为数学课堂教育创新营造良好的个体环境。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后,我们也要了解数学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数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开放性。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个工具,只要有意识地感受生活,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用到数学。二是灵活性。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非常灵活简单,它不像语文或者政治学科那样一板一眼,它的知识极具跳跃性和延伸性,甚至它的题型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你根本不可能从中把握到规律,有时候只是简单改变一下数字,解题的过程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例如,在这道题中可以采用这种解答方式,但如果题中的条件发生变化,我们就得“另起炉灶”,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有时候,尽管题目分毫不差,只是题目的要求变得不一樣,我们所用的解题方法也就要变得不一样,这就更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小学数学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课本和生活之间,由此可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创新要求学生要多换角度想问题、多问问同学,不能够故步自封总结规律。

三、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离不开“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起来,通过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浏览资料、与他人交流、阅读相关书籍,开展活动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角色被简化,他不是领导者而是组织者,通过更新自身想法,创新教学理念等方式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

(一)“开放式教学”需要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倡导自主、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教授《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某老师增加了一个“设疑”的环节,提问学生:图上的两个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使它们完全重叠在一起,在引起学生兴趣后,老师一步步向学生分别解释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之后,又通过轮番讲解的方式,使每个人的思维过程被过程化,老师在得到正确答案后,没有止步,在下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同学们找找平移和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不要只是吃老师嘴里“嚼碎的食物”。

(二)“开放式教学”需要联系前后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合适的时机突出作用。例如,以四则运算为例,在开始讲乘法和除法之前,可以按照加减法的讲解顺序,首先,用一个例子来导入含义,然后解释含义,接着就是含义的具体运用,最后才是运算法则的学习,四则运算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加减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乘法这部分内容的导入,可以以加法为例,例如,可以提问,老师在六一儿童节分发糖果,每组一共有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2颗糖,一共需要多少糖果,没有接触乘法的学生,都想用“2+2+2+2”来列算式,老师可以由此导出乘法“2×4”。

(三)“开放式教学”需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样也依赖好奇心的推动,小学数学最有趣的模块,当属“鸡兔同笼问题解法”,这个问题既生动有趣、又生活感十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求解,最简单的方法,当属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由此埋下学生对方程的興趣,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同时,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可见,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三件小事,例如,用10元钱买三件生活必需品,如有剩余,并算出剩余多少。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那些爱生活,并且锲而不舍探索生活的人,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式教学”可以通过组织活泼有趣的实践活动实现

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快速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眼球。因此,在提升小学生学科素质过程中,我们要好好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类似的活动有:探究“如何用最少的次数,剪出最多的段数。”

活动准备:老师要求学生自备教学工具若干条绳子(或是塑料吸管)、剪刀记录纸(用于记录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步骤:首先,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绳子(或是塑料管),将这条绳子(或是塑料管)剪成八段?猜一猜最少需要剪几次?自己动手试一试,探索一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是否存在着规律?

活动过程: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对剪断的绳子的长度没有要求,只要求剪成八段。现在每位同学手上都有一根绳子,先想想自己准备从哪里开始剪断?再想一想,最少需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在记录纸上写下你们的操作步骤,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10分钟后……

师:有同学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吗?老师鼓励学生们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们找出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五)数学作业的布置

老师的课下作业、周末作业量可以“少”,但是必须得“精”,以“精”“简”“少”为标准。作业太多,会影响学生的数学积极性,“简精少”的作业,对老师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又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的提高。

事实证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发力,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爱上数学,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一席之地。提升学习效率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老师必须积极思考提高数学有效性的模式,还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只有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教育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远,培养社会主义新青年的任务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创新的结果,关乎孩子的一生,更涉及整个教育界,因此,必须提上日程。

编辑 曾彦慧

作者:杨富程

第4篇: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规律

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规律?(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教师教育专业能力是指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以顺利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20世纪后期以来的教育改的和发展哪些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发展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教师)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 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教态从容自如(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德育原则?导向,输导,因材施教,执行统一,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机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尊重新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简答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完善学生的知识机构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种类: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特点:评价目的促进发展,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的标准分层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评价作用:导向,鉴定,监督,调节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

我国中教育教学基本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

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按学生的认识顺序,有深入浅,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

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当众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教学中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选择依据是: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育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1、 教育机会平等

2、教育权利

平等

3、教育资源平等 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综合评价应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强调定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

1 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意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1、教学观念上,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2、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

3、教学内容上,着眼于课程的综合化

4、教学过程上,着力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因素

4、学生主观因素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为什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因为转变学习方式1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2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有利于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4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应注意: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教学方式;2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智力类型差异(学生在知

觉、记忆和思维方面的差异)

2、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一般能

力差异,指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3、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些

人早熟,有些人智力发展的较晚)

4、 基础知识差异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你会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

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的喜神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1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

2、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3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

4、拥有一定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发挥教师的主导用作3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学生多方面发展

缺点:1维持教学秩序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个别差异3学生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消极等待的态度。 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族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的常用方法:榜样示范法,说理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

2 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1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心理、管理科学知识)

2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语言表达能力等)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您另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 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

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

3 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强调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反思,合作。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课堂导入类型:直接导入,温度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情境导入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1600-1800其中800-1000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2500认识,2000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认识3000字,2500会写

常用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探究活动为主(发现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遗忘规律的特点: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识记比有意识识记更容易遗忘;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遗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良好记忆品质表现: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改变了教育技术。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和具体内容:对教师自身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是对学生的直接示范,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内容有: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教育的经济功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显示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在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洛克《教育漫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4 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加强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应;训练归因;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合理利用外部江上,有效运用表扬。

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素质教育内涵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

如何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器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原则:是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导性”特征,而带有较 少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特称的一类教学,这类教学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

特点:首先建立无条件积极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教学的精髓是给学生安全感;教学中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教学;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校本课程的定义及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啊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价值

第5篇: 小学品社教学过程探讨

王吉

所谓"教学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教学规律。思品课是一门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但最终目的还是用思想指导行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品课,我通过一年的实践经验教学,我觉得应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引、听、说、评、做。

一、引

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上第十一册中的《与邻居和睦相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也要贴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下联呢?指名学生回答,(远亲不如近邻),接头再请同学们想想横联应贴什么?(与邻居和睦相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给了学生一个思想准备。

二、听

听就是要认真听讲,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听一些这方面的小故事。从而使学生通过听,能够认真的思考问题,从一些小故事中汲取教训经验,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我教《与邻居和睦相处》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出示了湘江居委会6户居民和睦相处的幻灯画面,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明白与邻居和睦相处应做到"敬"、"助"、"让"又具体是指什么,应怎么去做,这样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不是一味的说教,思想政治课,不会使学生困乏、烦躁,反之这样效果很好,在鲜活的例子,具体的事实面前,对学生更有主服力,感触更深。

三、说

听完别人的故事之后,就要说说自己。这时已形成理性认识,对凡事都有一些感受,对自己身边的事,也都有一个说法。于是,此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时,很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与邻居和睦相处很重要。有的说: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很多好处,可以为我们幸福的家庭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还有的感触深切地说:以前,我总是以为与邻居相处的好不好,没什么关系,不重要,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所以总是为了一些小事与邻居斤斤计较,闹得很不愉快,大家见了面也不打招呼,都像见了仇人似的。现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首先得从自己做起,而后要求爸爸、妈妈与邻居和睦相处,不要再像以前那样了……小小年纪,通过学习之后,竟能懂得这么多,说出这样大的道理来,可真不简单,但这些可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行的通的。接着我重点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事来,大家一起来议一议。很多同学都大胆地说起来,毫不顾忌。通过这些自己所经历过的事,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让学生更能从中受到教育,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平时应该怎样去做,用自已所学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

四、评

为了更加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接着就要让学生评。评一评。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首先,老师可举出一些有关的例子。如:邻居在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谈笑声影响了小强做作业,小强就在楼道上大喊大叫。然后可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拿出来评一评。通过评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深一层,思想程度更加深一层,使学生有事理,更加懂道理,从而把理论已应证于实际。而不只是浮在空洞?quot;说理"上,而能把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紧密结合联系在一起了,思想上有了一个明确高度的认识,那么行动上也就更为"有理"了。

五、做

一节课下来,“做”才是最终目的,开始的“引”、“听”、“说”、“评”都是为最后的“做”服务的,"引"、"听"、"说"、"评"是在思想上下功夫,"做"是在行动上下功夫,但"良好的行动"是在"良好的思想意识"上产生的,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行动。在前面四步的奠定下,此时,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框架,现在就是要怎样把这个意识概念拿出来,用于实际之中,这时我先是让学生查查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哪些做得好,继续发扬,哪些做得不够,立即改正。今后又打算怎么去做,接着老师举出一些例子,让大家说说,你遇到这些事会怎么办,如:见邻居家小宝跌倒了,你连忙过去扶他,可小宝哭着不肯起来,小宝妈妈跑出来一看,说你怎么欺负小宝呢?"让学生讨论发言。这样使学生的思想、行动都更进一步,从而很好的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而育人的目的。

第6篇: 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模式

小学数学概念虽然是数学概念的一部分,但与纯粹的数学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以建构一级概念为主,除了具有数学概念的特征外,还往往具有某些自然的、原生态的概念痕迹,常常以实例或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如自然数、计数单位、加法、分数、圆等,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应重视其发生、发展过程。

现从数学概念学习过程的时序推进角度观查,结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提出一种线性渐进的模式:有效操作-建立表象-抽象定义-再现运用-概念体系。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感品质的过程。

一 实施有效操作,感知概念还原

数学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可看成是概念的还原过程,将概念还原到它的最初状态、本质状态,让学生亲历发现并彻底感知概念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操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活动,达到内外合一,最终获得概念的内化。

例如,“角的大小” 这一概念的教学,课前让学生准备不同边长的硬纸条做成的可以活动的角,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如下: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有大小:请大家展示一个直角,再展示一个比直角小的角,再展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通过操作感知角的大小本质特征:四人小组大家展示一个同样大小的角。再分别展示一个角,要求边短的展示的角反而大,行吗?通过刚才操作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生:角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进一步内化概念:根据角的定义你能解释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吗?生: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可以无限延长的。„„

数学操作在概念学习中不存在单独的外部操作或单独的内部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杜绝各种脱离学生内部操作的虚假操作现象:学生表面上动口,动手,热热闹闹参与活动,实质上这些外部操作根本没有为新的内化作准备。

二 正确加工提取,建立概念表象 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桥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比较-感知辨认-加工提取-建立表象。

例如教学“平行线”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英语练习本上的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杆等,然后剔除非本质特征:两条线的长短、位置、距离等,分析本质特征,建立清晰表象: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可以用双杠的一条直杆和与他不相交的一条横杆来说明这两条杆所在的直线永不相交,但不是平行线,关键在于它们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三 抽象升华定义,实现概念提炼

概念定义是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与凝聚,是概念习得的高级阶段,但不是最终阶段。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忽视操作与表象,仓促进入定义,学生只能得到形式的定义语言叙述而已。同样只进行操作与表象的建立,而不适时的进行抽象升华,进入概念定义阶段,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操作、表象、定义,可以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发展,在一定教学阶段形成一定认识,逐步充实,千万不能用凝固的观点,把一些数学概念教死。例如,把两个数的差说成大数减小数,这就把概念讲死了,因为两个数的差还可以是相同的数相减的结果,或小数减大数所得的结果。还有小学数学概念多数是通过语言描述的,教学时教师的数学语言也要力求准确简洁,比如“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这样讲就不准确,应该说“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15dm不读作15厘米而读作15 d m(d m用英文读)”。

四 不断再现运用,理解概念本质

不断再现、不断运用概念的价值不仅仅为了巩固概念,最为重要的是理解概念,通过对概念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辨别选择,通过与更多概念联系、比较分辨,才能激活概念各种抽象属性,让学生真正获得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概念再现与运用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扎实、透彻理解概念本质。如“垂线”概念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出现从上往下垂的非本质特征,概念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斜线上方一点,斜线下方一点,斜线左边一点,斜线右边一点,分别向斜线作垂线,学生动脑筋画了以后,就能全方位的认识垂线,在后续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作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作锐角三角形三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让学生对所学概念不断再现、运用,得到了拓展、理解。

五 沟通激活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没有孤立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总是处于某一联系的知识网络中,在某一数学概念得到运用时,总是从相连的概念出发,进行沟通、激活,从而形成不同的动态的概念体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概念可通过下图整理。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有效操作-建立表象-抽象定义-再现运用-概念体系”这一概念教学过程模式,应该有机融合,万不可简单割裂,相信必定有它的可行性。

第7篇: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

当代数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把重点放在探索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认为应根据小学 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幻灯、投影仪、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视听工具并将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 当结合,进行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 量。

一、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的概述

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可以看成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 能的整体),它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小学数学教材和电教教材内容为主)、教学设备(以电教设备为 主)、教学方法(以电化教学方法为主)等要素组成,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其中,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等实在的、具有物理性质的东西称为系统的硬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属于理 性范畴的东西称为系统的软件。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人的因素,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可谓是硬件中 的“活件”,他们输出信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的方式,不同于一般机械系统中的因素,是极其 复杂、灵活的高级方式。

教师从教材和参考资料中接收信息,经过教学法ㄓ绕涫堑缁萄?法)的加工,变成容易使学生接收的信 息,然后通过讲授,进行各种现代化视听工具的操作、演示、板演等方式输出信息;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从 教师的讲授、演示和阅读教材(尤其是电教教材)中接收信息。然而学生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接收体,不是信 息的机械装容者,可能漏收某些信息,可能使信息失真,接收信息后还能对信息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深化 ,进一步还可利用联想、类比、归纳、假设等思维方式发出新的知识。学生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又不断有信 息输出,如面部表情、简短的回答等。学生输出这些信息,对教师来说就是反馈信息。教师应予以注意,并随 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输出信息的速度、内容、质量和电化教学形式,使系统逐步优化。

二、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要素的探讨

首先,就系统的软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的内部结构作些初探。

1.电教教材的建设

电教教材的建设要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进行,主要种类是幻灯卡片、投影片、录 像带、录音带、磁盘等。编制电教教材,应遵循如下原则:

(1)情境与内容。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这里的情境既有“音”的情境,又有“像”的情境。如 教学圆周率时,我们给学生播放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录音,创设“音”的情境,实践表明其效果远比 教师口头讲述好,它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教学行程问题等应用题时,放映汽车行驶、 飞机飞行、开挖隧道等情境图,特别是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使用连续的情境片,可以较好地揭示应用题的数量 关系和结构特征。这种“像”的情境,虽离不开教师的精讲与板演,但其功用是粉笔、黑板所无法取代的。

(2)精讲与配音。教师可以把重要的教学内容(如概念、法则、解题方法等)的讲述,预先配上恰当的音乐 进行录音,然后在课堂里播放出来,让学生分析讨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学“多 位数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我们将结论“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再加,多减的要加上,少减的要再减。 ”配以有一定节奏的音乐在课前预先录制成儿歌,待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得出上述结论后再播放给学生听,结 果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反馈与再认。当然,如能注意把形象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3)构图与色彩。为了突出重点、难点,运用构图和色彩等手段时要特别注意。比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们将第八册第78页例的板书设计成如下的投影片:

其中小数点全部着深绿色,等式右边的"0"全部着雪青色,两个虚线三角框全部着赭色,以深刻揭示小数点 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样,结合传统板书教学,用投影教材将一些词语通过形象的图表、画面 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深刻地掌握,促使其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

(4)动片与静片。小学数学电教教学片(录像、电子计算机画面、投影片等)应以动片为主,这是由于一要 适应数学课的特点;二要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小学数学课中,某些抽象的概念、计算法则的算理、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如果以童话、故事、生活趣事等形式用动片给出,小学生会很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学 习积极性。

2.电教教法的选择

电教教法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部分,它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既依存于教学论的有关原理,又依存于教学内容、 学科特点。此外,还受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及电教教材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年龄阶段的儿 童,其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认识规律都不同。中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但他 们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却占优势。因此,这一阶段采取的方法主要可利用电教手段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促进观 察力的发展和思维积极化。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趋于稳定和集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进一步 增强,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信念。因此,采用电教手段教学已不再满足于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而应更加注意 启发诱导,让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分析、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电教教法既然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来确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 善于从多种方法中适当选择,恰当运用。尤其是采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过多的言语化现象,善于 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并和教者表情、语 言、手势等形态语言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 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科学地选择符合教育目标的信息向学生传递;其次,必须懂得并能熟练运用 各种电教媒体,懂得媒体的性能及操作方法,懂得电教教材的编制及应用原则;第三,必须要了解学生,吃透 教材,掌握大纲;第四,必须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媒体与教学内容达到有机的结合,使教学过程 与教学效果达到合理的统一。

3.电教教案的编写

小学数学电教教案编写的一般模式应是:传统教案+电教媒体。具体说来,(1)必须具有传统教案的主要内 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具准备;(2)必须具有电教媒体:精心设计电教媒体;严格操作规程, 掌握出现时机;课后要做好整理工作;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包括:a电教媒体的设计问题;b学生意见;c教师意 见;d把各种意见记入教案并制定纠偏方案。总之,教案要突出立足素质提高,着眼智能开发,体现教法学法, 突出电教特点,联系学生实际,讲究低耗高效。

其次,关于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到处可以套用的统一模 式成为最佳,但是根据系统理论和心理学原则,我们仍然有下列原则可循。

1.有序的原则

“系统是人、设备与过程在一定环境中有秩序的组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任务)和 过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有秩序的组合。这个教学过程的秩序,不仅知识教学有其顺序、能力,思想品德培养也 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这个序将影响到课堂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这个序既取决于科学知 识的系统,又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而在教学的长期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也是变化发展,是 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这个序实质上是在教学的影响下,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 序。

优化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传统教学媒 体将其自身与学生、教材和过程有秩序地组合起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 如纸质教具演示),则往往会出现教具演示、教师讲解、板书等与教学内容难以进行有机组合而导致学生吃“ 夹生饭”的现象。对此,我们借助投影仪、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辅之以精讲,引导学生通过动眼、动 手、动耳、动口而进行动脑,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可接收状态,从而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声形结合、图文并茂,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有机结合,并使教学过程中 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知识主动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技巧,以培养其观察、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

小学数学考试评价方法的初探中刘老师运用了:(1)试题评价(2)作业分析(3)综合能力测试(4)成长记录袋(5)二次评价(6)课堂观察(7)合作学习评价;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用到以下评价方法:

激励评价法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例如教学“629÷63”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汇报交流,大部分学生汇报用竖式算的一般方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不是用竖式算,是这样想的,把629看成630,先算630÷63=10,因为629比630少1,要再算10-1=9 ,63-1=62。”我及时表扬他:“你真聪明,这样思考比用竖式算更简便。”同时鼓励全班学生要积极动脑筋,以便找到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与评价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因此我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如教学“确定位置”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说说自己在班里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自己的前后、左右的位置上分别是哪个同学,由其他同学判断正误。学生很喜欢这种民主的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

非言语评价法

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如果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多采用非言语评价法,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课堂上我通过表情、动作与学生直接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赞许地点点头;当学生因紧张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以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他;当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时,我轻轻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听讲要专心,以此来传达一种关爱,表达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第9篇: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方法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往往采用教师机械化讲授、学生被动式听课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的长期采用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而使得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只能体现在学生应试能力提升方面,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因此文章在这一背景下,以实际的教学经验为参考,通过对课程教学工作的研究来探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而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究;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有效性

1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探究

文章主要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因此在整体分析之前,文章首先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进行探究,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切入点,以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1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首先要对学习的主体进行明确。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设计观念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进而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实际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才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与完善,进而其实际的教学效果才能获得推进。

1.2学习需求的满足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障

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目标,因此,无论在何种教学方法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学习的状况以及实际的学习需求进行探究,进而以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工作的设计。故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除了要保障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程教学的记录,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详细的标注,进而以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基本的保障。

1.3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识的有效应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关键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虽然只是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应用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外,还能在教学之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解题的能力、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能力、知识运用与分析的能力。在这一方法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仅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障,还能获得有效的拓展,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不断的得到提升。

2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究

文章通过对教学思想的研究来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文章的分析,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分析有了基本的切入点,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基本的研究。

2.1以数学趣味知识探究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学生充分的参与小学数学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也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因此在现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借助教材知识设计、插图以及实际的数学案例来提升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这些措施的推进下,小学课程知识的引入得到了优化,例如在相遇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插图应用以及距离的标注使得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之前就能根据实际的生活经历来进行一些基本的探索,进而伴随着自己对于距离与时间测量的问题进入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整个课程参与的程度获得了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2.2以生成化课堂为载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课程教学的知识进行模块化的处理,并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生成化的教学,则整个数学课程的教学在学生学习需求的指引下获得了个性化的改革,不同班集体、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都在个性化教学课堂之中获得学习需求的满足。进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得到了再次的优化,整个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3有效开展课程总结,以习题和数学活动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与应用

数学课程的总结是数学教学效果维持的重要保障,而借助习题和教学活动的帮助来在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则可以更好的拓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后阶段,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自我总结,并利用相关的习题或者是数学活动来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进而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凸显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优越性。

3结束语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生基础知识有效掌握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强化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而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个性化教学课堂的设计以及有效的课程总结与知识应用训练来开展数学教学工作,进而优化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保障学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获得最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师延平.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3:116.

上一篇:烟台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放牛班的春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