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精选8篇)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新课标对于中小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突出重视以及要求,对于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方面,都有更进一步的宿求。而作为始终贯穿于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是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是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教育的目的和归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的德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德育工作大而化一,脱离实际,缺乏时效性等问题都摆在我面前,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和挑战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的健康有效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的道德水平。
一、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环节的德育,其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这都是与当前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标准所不符的。
(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较弱
道德认知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所以即使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德育追求又存在很大区别,学校德育的目标却没有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没有区分不同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的目标,教师对学生道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虚且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的德育目标和没有层次的德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当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德育目标主体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缺乏协作
不可否认,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教育部门响应积极并贯彻落实,学校同样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一些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而家教也只是看着是文化课的补习,忽视德育教育的成分。凭心而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步进行。现实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所谓的德育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很少有学校给家长提供书面德育资料加以具体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引导,建立家校联系簿用于交流沟通,通过家访加深对家庭德育的了解,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咨询会以探讨德育问题等。
(三)德育目标不重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德育的基础和深层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一概不知道的窘态。“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中小学德育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生活的,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而德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理性的。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体现自律道德教育精神。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滞后性
从道德的组成因素看,道德主要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上只是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的灌输,而往往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德育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生硬灌输式的”口头德育说教“;大而化一固定式成人化的教育。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现象,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些使得我们的德育倍受冷遇,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的矛盾现象。
(一)“知”与“不知”
传统的德育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德育知识的灌输,就其过程而言,莫过于口头上渲染美化的空洞说教,成人化、抽象化、划一式、灌输式、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空且虚。抽象化:即德育只存在于书本神话般和教师虚拟化的讲述中。划一性: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层次性。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注意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和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引导。强制性:即无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一味想当然地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课程中一味凭主观意志施以德育教学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判断和选择,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迫地接受教师传教士般的布道,缺乏切实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那么无论是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也无论传授的是多么高尚的思想观念,都将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信”与“不信”
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注重道德引导的一致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审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中小学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矛盾性。如某一天,某学生忘记做值日,第二天,班主任给他的处分十有八九是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值日以让他长记性。而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到了”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道德教育,但是此时,学生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像值日这样的劳动成了一种惩罚手段,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思想中一定会出现道德信任的疑滤,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小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再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尤其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影响颇大。
(三)“言”与“行”
众所周知教育以德为首,而在现行教育中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差异性,教育的地域差异、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教育思想实施的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施也是力不从心。教育中经常出现”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情理都不通“等现象,学校德育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外,学校德育存在家校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我们反对那些书本上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僵化的道德教条,但又不能排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改造的直接道德经验和知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现象,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道德评价进一步流失,的道德评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出现混乱。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言行不
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的突出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学校德育也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上海学校德育工作在多年前作出“一体化”和有效衔接的战略部署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逐渐形成了德育内容丰富化、德育形态多样化、德育活动个性化、德育效果综合化、德育资源配置合理化等特征。学校德育一体化不仅作为一种科学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而且人们开始重视建构与科学理念相关联的制度体制及政策支撑,使得学校德育的一体化战略不仅具有组织形态(即大学、中学和小学等)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具有理念统领、制度体制支撑和行动方案落实等多要素协同的重要特征。
应该看到,学校德育一体化的要求是随着德育实践的进展而不断丰富并深入的。最先的要求,是确立“系统思考”的意识。要求德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善于从现存的学校德育总体状况出发,考量德育目标和任务,并从学生发展所走过的整个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以及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通盘考量学生德育的系统布局和各子系统之间的运作契合;不仅注重大中小学德育在内容、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同时兼顾既往优秀德育传统价值、当下成功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三维统合。其次的要求,是在一体化前提下确立精准合理的分工协同关系。即不仅规定大学和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而且逐步明确各个不同阶段德育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德育定位。也就是说,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不是笼而统之,而是合理定位基础上的分工协同,如小学德育偏重“德育启蒙,行为养成”,初中德育偏重“道德认知,情感体验”,高中德育侧重“道德实践,感悟责任”,大学德育则注重“理性探究,价值追求”等。大家相互协同,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既不拔苗助长,也不延误滞后,更不推卸责任。各方在总体上贯彻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有效衔接的前提下,同类学校又可在明确统一定位的基础上,提倡每所学校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再次的要求,是应该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因为任何一体化构想与相应制度的运作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总是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障碍,所以,建构一定的协调机制、纠错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一定要明确其中的控制中枢和各自归责范围。
对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合理定位,最关键的是充分认识到这种德育的基础性。也就是说,对于面向少年和青年早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德育,其德性教养内容和政治性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应该得到更好的处置。即便是德性教养,客观上也存在着内容深浅层次和递进提升的不同区别,需要进行区别对待和差异性教育。必须看到,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定位主要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和规制的。在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智识状况和态度体系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且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大小”紧密相联。而他们对周围世界内涵、生活内容多样化以及社会关系丰富化等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又是由家庭开始,并经由邻里、社区、幼儿园、小学、中学、社会等一步一步扩展并逐渐走向国际这样一种递进过程。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其生活化的内容占主要地位,而政治的内涵还不太彰显,占比也较少,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一定要防止教育重心倒挂现象再次发生,如人们早已诟病的“小学注重共产主义教育,大学开展行为规范教育”等诸如此类的倾向。
设立观摩交流周。自2005年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建立了每年一次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交流周制度。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4届。现如今,让学生在“活”的课堂学习德育知识,已经成为首都中小学德育一项富有特色的制度性活动。
着力测评科学化。为了准确把握全市中小学生的德育状况,北京市从2004年开始着力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德育管理从“粗放直觉”变成了“让数据说话”。连续4年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测评报告,已成为首都加强德育出台措施的重要依据。
建立专家智囊库。在北京市中小学德育专家资源库中,收录有近60余位首都各个领域的德育专家。学校聘请专家只需点击一下网址,即可与专家进行交流。中小学德育专家库的建设,对于凝聚和发挥首都人力资源优势,对于德育工作创新,积极应对德育工作新问题,均有很好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2日)
上海:首次规定学校面谈招生统筹安排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
为了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生招生程序,上海市于2月19日发布了《关于2009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民办学校采取电脑派位或面谈的方式招收新生。《意见》中强调,民办学校录取学生时不得向学生收取报名费和面谈费,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试,不得要求报名学生提供其他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证书,不得要求小学和幼儿园推荐“学科学习特长生”。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还明确表示,本市仍将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学校在招生计划外自行招收学生,不得以创办特色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区县体育、艺术特长生招收数不高于本年级学生总数的5%。此外,本市将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凡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至公办学校就读。小学毕业的农民工同住子女,统一安排至本区县公办初中就读。
(《新闻晚报》2009年2月19日)
广东: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拟将公共场馆全部开放
在广东,初中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已成为升学的重要依据。为保证青少年锻炼的时间和效果,广东拟将整合体育设施资源,以推动各级公共及学校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开放。
目前,广东已有近8000所学校陆续向青少年开放了体育场地设施,占全省学校总数的近三成。广东将进一步推动各级体育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建设、管理的体育场馆设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向青少年开放。到2015年,全省100%的街道办事处和中心镇的学校或体育中心(场馆)都将建有1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各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按不低于5%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体育教学器材的及时添置和维修,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卫生人员等。
李白溪小学 伍滢琪
关键词:德育 指导思想 健全管理系统 统筹安排 开拓创新
内容摘要: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刻不容缓。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而小学德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我校的德育工作历经多年摸索、创新、总结和反思,已经独树一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那么,到底如何抓好小学德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1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
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
2成立机构,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社会热心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就学校来说,这样做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既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又能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定期向家长和有关单位以及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思想、纪律、劳动等方面的情况,真正体现学生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理念。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在小学阶段,学校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2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3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努力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为使德育充满活力,取得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①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②开发德育资源,整理本校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③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④开展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和“创良好班集体”、“学英雄做新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⑤注重师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
5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是调动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
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为了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必须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学校一方面尽量为班主任老师提供舒适而又宽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班主任考核中对争先创优的班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总之,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该重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全体老师的聪明才智,同时运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以及关协的作用,让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达成育人的共识,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显著成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事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老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每学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业务学习,法律法规的学习,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大队辅导员协助校长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总之,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更是向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我们不停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工作开展得
更好。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德育原理》,胡守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当代班级管理引论》,曹长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以《小学德育纲要》为依据,以“三个代表”精神和教育法规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基本内容,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强“三结合”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要点
(一)抓好“三个结合”教育
1、聘请校外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
2、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做好家访工作,提倡上门家访。
3、举办新生家长学校,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
4、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了解家乡变化,感受祖国的腾飞。
(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1、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好红领巾读书读报和影评书评活动。
2、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当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迫切,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为什么爱国,更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爱国,爱国首先要从爱父母、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做起。
3、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努力提高升旗仪式的效果,改革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和内容,“养成道德好习惯”为主题,开展系列演讲活动,力求做到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有感而发。
4、围绕学生“知识+能力+魄力”的育人目标和规格高、质量优、特色显著的办学目标,实施周小的育人工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等)适时地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加强队伍建设
1、组织班主任参观学习,经验介绍,取长补短。
2、组织教师学习《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学习困难的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周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工作,开展“结对子、传帮带”活动。
4、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本学期,将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若干名。
(四)深化课题研究
继续研究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深化礼仪教育课题的研究,以“生活化、创新性”的学校德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化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加强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要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周小学生礼仪常规要求》,开创我校的德育特色。围绕学生“知识、能力、魄力”的培养目标,实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育人工程,逐步贯彻“五小”行动。
2、把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设想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任课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强调思品课与晨会课、文体活动课等,对学生作分享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2)语文课要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感受到用词造句的语言美、人物塑造的形象美,表情达意的情感美,环境场合的意境美
(3)数学课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逻辑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理演算的推导美,习题运算的思维美。
(4)英语课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平日样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感受语言语调的韵律美、字母书写的线条美、词汇积累的意志美。
3、加强红领巾值日岗力度,让红领巾礼仪队员对校园卫生、交际礼仪、课间秩序、路队纪律等方面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养成教育融于对活动中,结合班队课,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
5、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
6、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如信息角、争章园、作品展示角、教师赞美角、荣誉角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开展“红旗”班评比活动。
(六)抓好阵地建设
1、根据每月教育重点和班级实际生动活泼的上好每一堂晨会课,有计划地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和主题队会课。
2、增强育人意识,把课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
3、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台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榜样。建立一直学生、教师通讯员队伍,及时采集学生间、教师间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力度。
4、利用墙壁张挂教育标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都已经是新千年以后才出生的孩子了,他们出生的环境比“80后”、“90后”还要好许多,这就决定了他们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新一代,我们教育他们的方法要更加的体现出针对性。所以我们的新一代是不怕任何竞争的,我们的天赋就决定了我们是不可战胜的新一代!
我要做的就是要教育好这写学生,把他们带上正规,走上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样,他们的前途才不可限量,他们才是我们祖国的希望!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实际工作,以创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创建优秀班集体和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师德教育为保证,优化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为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主动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强化浓厚的育人意识。
2、坚持活动育人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狠抓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的德育环境。
5、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主要措施;
(一)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逐步健全完善制度,不断充实师德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习培训和考核奖惩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做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时为师,处处为表。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采取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工作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和能力。通过培训会、新老班主任结队子活动,加强年轻班主任的培养。
3、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人真实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差异的人、有潜能的人来看待,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内驱力,坚持激励和正面教育。
(二)扎实开展德育活动。
1、强化养成教育。加强新学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各班队继续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和《班级公约》,要求学生熟背并落实到行动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抓好两操、路队、安全活动。继续推行领导班子值周,红领巾监督岗制度,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及时公布情况,保持校园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抓好法制、安全教育。学校将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队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要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和安全演练等形式,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发挥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特别是对一些单亲学生及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尽最大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发展。
4、落实感恩教育。以三八妇女节、母亲 节、劳动节为契机,从感恩父母入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献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活动。如:开展争当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主题活动,以班级为主体,举办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会,组织开展观看感恩影片、吟颂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阅读感恩美文、征集感恩格言的活动。开展我能行的活动,每个队员在家庭中选择一个岗位进行体验,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说一句心里话,送爸爸妈妈一件礼物等。
5、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学雷锋 日、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主题班(队)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
6、开展好校园文体活动。本学期,继续开展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体育活动系列评赛,六一联欢活动。通过各项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努力把德育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自我教育,让他们快乐成长。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加强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工作要形成制度化、常规化,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
措施、有记录,健全组织,定期开展活动。要充分调动少先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管理当中,引导队员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逐步使队员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XX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树立育人为首,德育先行的育人理念,以三有三讲(做一个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人)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推进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进班风、学风建设,构建洁净、平安、和谐、文明、绿色校园。
二、工作原则;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契合学生发展需求,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2.务实创新。以德育是影响为理念,以生活化德育,体验式教育为重要途径,以德育工作案例为抓手,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载体和渠道,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统筹协调。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骨干工作影响力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德育导师制,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强化以德育人,以爱育人。开发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
三、工作要点;
(一)坚持一个发展
即德育工作全面发展。发挥德育处的主体作用,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少先队、团支部、工会等群体组织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解决好为人师表的问题;配合工会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将家长学校工作列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中进行家访,架起学校家庭联系的桥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实现家庭与学校合力,共同培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断完善各项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更新德育管理水平。创设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意识,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教育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发展。
(二)建设两个重点工程;.安全工程。牢固树立安全至上、健康 扎实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要真正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教育警钟长鸣的意识,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安全教育工作合力。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与家长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状,共同做好学生校内外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预防地震、交通安全、防火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把单一的说教和实际演练相结合,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2.卫生工程。继续抓实每天的晨检午检、每周的校园消毒、每学期的卫生知识讲座、体检、卫生防疫等卫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及预防,全面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抓好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三)落实三个学习;
(1)认真组织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学习,努力提高班主任综合素养。
(2)各班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德育大纲》、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爱护校园,爱护公物,爱护花草,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和节约一粒粮食做起,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关。谢谢阅读!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湖北省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湖北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为抓手,结合县政府、教育局等文件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诚信感恩和文明礼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增强教师生命意识,积极推进校本德育和班本特色,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主要工作;
1、深入贯彻两个纲要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初步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课内体糫,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课外体系;结合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把知识传授和人格教育有机结合。
(1)根据省市县教育局文件的要求,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两个纲要的有关精神,特别是要组织班主任重点进行学习,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民族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发挥人生导航作用。班主任老师要制定班级两个纲要的推进计划,并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利用思品课、班(队)会课、晨会课向学生进行教育和宣讲。
(2)迎接建国六十周年、聚焦社会公德。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以树新风、除陋习为重点,结合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在校园内
开展宏扬文明礼仪、创建快乐校园的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公共意识、规范公共行为、践行公共道德。实践活动的重点是开展礼仪、礼貌、礼节教育,通过教育传承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仪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礼仪知识知晓率。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做到五个一,搞一次小调查;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身边的变化召开一次主题队会;开展一次树新风、除陋习原创小品比赛:利用网络寻找一个文明礼仪的故事或格言;开展一次社会公益宣传活动。
(3)开展两个纲要的研讨活动,各班交流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
三、常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德育工作的整合功能,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继续开展好新老班主任一对一,手牵手师徒结对工作,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以评选优秀班主任为契机,弘扬先进,发挥优秀使班主任的示范、辐射作用。
2、重视基础行为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开展好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结合本班承诺内容、班级公约,强化教育训练,遵循迈小步,不停步,严要求,经常抓的原则,做到时时督促,周周小结,月月抽查,切实培养学生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节的校园小主人。
(2)、大队部要切实加强反馈检查的力度,并能发挥红领巾广播、及黑板报的功能,及时进行播放评订。对检查情况及时公布,树典型,造氛围。
(3)、充分挖掘传统道德中文明礼仪教育的资源,赋予时代气息,结合网络、结合课堂使广大学生知文明、懂礼仪,在学校以校园礼仪为主题创造纯净的校园环境。同时把养成教育溶入到学生的活动中,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4)、以民族教育、生命教育为重点,以推进中队电子化管理为手段,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定期修改更新网页,培养发挥队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努力使我们的中队在建设过程中张扬个性,凸现特色,真正成为快乐中队。
(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月活动,举办好认识中国名家,欣赏经典童话的读书节活动和跳跃的音符--------集体舞比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体现河小学生多才多艺的一面创造舞台。
3、宏扬民族精神,做有根有魂的好少年
(1)结合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发挥网络教育功能,继续培养发挥学生上网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班本特色继续开展教育活动,及时充实民族璀璨中的内容。
(2)充分发挥课堂等主渠道的作用,结合思品课、晨会课、升旗仪式、广播宣传等,以中国上下五前年历史为主线,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4、关注学生成长,加强人格教育,发挥人生导航作用
(1)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发挥心灵之约、班级阳光心语的作用,确定每月主题,促进家校、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始终拥有自信、向上、进取、健康的精神状态。
(3)班级师生建立困难学生跟踪卡,开展成长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研讨,真正落实对困难学生的帮助转化工作。
5、加大德育科研力度,积极转化研究成果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在学校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的前提下,根据班本实际情况,提出子课题,并开展实践研究。
为进一步总结交流学校德育经验, 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5 年12 月11 日, 芒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座谈会。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左安卫主持会议。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校 (园) 长共40 余人参加会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次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 为今后做好全市德育顶层设计,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与时俱进地做新、做活、做细、做实学校德育,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阳光德育;德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6-0019-03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的口号也一直是“五育并举德为首”,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已经十分显赫。为什么还要提出“阳光德育”呢?笔者认为,提出“阳光德育”并不是要进一步强化德育的地位,也不是要重新定义德育的内涵,而是强调中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要“阳光化”。解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但是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佳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究其原因,与中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品德养成的规律有着直接关系,如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悖,德育方式只重视理论灌输,忽视行为评价,忽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等,特别是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错位、成人榜样失位则是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总体而言,即学校德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现实针对性。
当今,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会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人们追求社会公平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因而具有公平特征的“阳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1世纪初,最受国人关注的高考招生在部分省市率先宣布实行“阳光招生”,2005年,教育部专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1],就在这一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发表了《教育大创新——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2],并在部分中小学进行实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之各地、各行业“阳光”普照,冠以“阳光”的改革实验似雨后春笋,“阳光德育”也应运而生。人们之所以都喜欢上了“阳光”,是因为“阳光”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显著特点。
一、“阳光德育”的涵义和特征
中国人素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习惯,社会的不公平、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直接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要想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必须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育。“阳光德育”就是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道德教育。
阳光的最大特点是公开、公平、公正。首先,阳光是公开的,从不遮遮掩掩,它总在它照得到的地方挥洒光芒,只要你不躲着它,你就能享受它。其次,阳光是公平的,它毫不偏心地洒向大地,不会因为你富裕而多给你一点,也不会因为你贫穷而少给你一点,无论对待官民、贫富,它都是一视同仁。第三,阳光是公正的,只要你暴露在阳光下,你是白的就是白的,你是黑的就是黑的;你站得正,你的影子就是直的,你弯着腰,你的影子就是弯的,它如实反映白黑直弯,从不偏袒。阳光德育既然寓意阳光,它同样具有阳光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大特征。
第一,阳光德育是公开的德育。公开的德育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公开原则,在制定校规班约和学生行为细则时要公开。首先要公开草案,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争论、辩论,教师只从旁点拨,多数人赞成通过后要公开张贴,组织学习,做到人人知晓。学校德育效果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德育只重视对学生道德知识的考试而忽视对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评价。阳光德育注重的是学生日常活动的阳光化,变单纯以知识考试来评定学生的道德等次为注重评价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公开暴露在“阳光”之下,通过“阳光”的监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为光明磊落、诚实守信的人。
第二,阳光德育是公平的德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专制的教育会导致专制的社会,公平的教育会促进社会公平。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的公平意识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公平状态。社会公平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有财富分配的公平,有社会地位的公平,有人格尊严的公平。作为中小学学生,他们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是人格尊严的公平。在“师道尊严”的传统社会,学生很难获得与教师同等的人格尊严地位,教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屡屡见诸报端,这是师生之间的人格不公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生之间人格尊严的不公平,更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因此,阳光德育要求师生公平、生生公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教师的关注、教师的爱像阳光一样普照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师关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第三,阳光德育是公正的德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公正的德育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身正”,做人要正派,处事要公正。学校执行规章制度要公正,干部、教师一视同仁,教师、学生一视同仁,任何人不能践踏规章制度,任何人不能有特权。对犯错者的处理要公正,要给被处理者说话、申诉的机会,只有处理公正,被处理者才能心悦诚服,心悦诚服才可能主动改正错误。
二、实施阳光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为学校的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实施阳光德育,就是“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1. 加强阳光德育的针对性
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是提高针对性,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因此,实施阳光德育必须在针对性上狠下工夫。
nlc202309030346
一要针对社会现实,敢于将社会阴暗面暴露在阳光之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凸现,一些人道德缺失,一切向“钱”看,崇尚金钱至上,少数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置他人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尽管这些是社会存在的现实,但它毕竟只是少数。我们应该敢于将这些阴暗面暴露在阳光之下,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避免重蹈他人覆辙。
二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儿童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中小学阳光德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及实施的方式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要。多年来,学校德育习惯于训导、训练,过分强调灌输、外铄,德育要求“一刀切”,忽视了不同学生个体的道德愿望和内在需要,学生很难体会到德育的愉悦性和德性践行所得到的快乐体验和成功感。
三要针对学生不同生活场域的特点,建立分层、分类递进的德育目标。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的场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实施阳光德育应该制定不同年龄学生在不同生活场域中的层次分明、场域清楚的具体行为目标。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层次的道德目标不能很好地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使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导致虚假的德育效果。学生面对没有层次性的、过高的目标要求,很容易出现“双面人”现象,即学生在学校里能“顺从”地按规范去做,是“好”学生,出了学校则按自己的欲望去做,是个“差公民”,形成虚伪的“双重人格”。因此,实施阳光德育一定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场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建立分层次、分场域递进的德育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在什么场域中自己应该怎样行为。
2. 让学生在阳光德育实践中学会关心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关心》宣言,明确提出了“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关于德育的宣言。人作为自然界生物群体中的一员,只有学会关心一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物,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个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只有学会相互关心,人与人才能和睦相处。学生是班级中的一员,只有学会相互关心,才能在班级公共生活中享受到乐趣。因此,学会关心是实施阳光德育的基本要求。
3. 让学生在阳光德育实践中学会交往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学会交往是学会生存的基础,只有学会交往,学会处理人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人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德育的基本问题。人的道德是在人际交往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表现出来的。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所以,阳光德育实践应从处理现实社会的人际利益关系出发,如怎样处理好与家人、朋友、他人的利益关系;怎样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怎样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使学生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
4. 让学生在践行阳光德育中学会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日趋分化的社会群体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由于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因而会产生范围渐广、层次渐多、频度渐强的价值差异乃至价值冲突,这些价值差异和冲突也越来越不可能由某一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加以简单地“正误裁决”便可决定“取舍”而达成“共识”,人们不得不经常对处于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作出符合自身需要的选择。其次,伴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来源日趋多源化。在信息化社会里,利用大众传媒来传播信息的主体必然会愈来愈“大众化”,这就意味着社会价值取向传播日趋“多源”,这些都要求个人必须具备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基本上还只是“教会顺从”,这种教育将学生变成了“道德的容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很少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主的“选择”。显然,面对一个复杂多变和信息化的“选择的世界”,“教会顺从”的学校德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德育必须由“教会顺从”转向“教会选择”,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学会在选择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进入社会后才不会在各种道德冲突面前感到迷惘无助,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学会了选择,就可以通过选择,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合理的道德取向。
“教会选择”的阳光德育要求学校和教师更新观念,认清阳光德育的基本职能究竟何在?是“训导”还是“引导”?教师在阳光德育中究竟承担何种角色?是“裁判”还是“顾问”?学生在阳光德育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是“道德的容器”还是“道德选择的主人”?答案显然都是后者。要教会学生选择,阳光德育必须具有开放的精神、民主的作风和反思的意识,注重道德实践,在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在“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中不断培养學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和理性思考学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tzl/yfxz/content_375404.htm
[2]周洪宇,邹伦海等.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3).
【中小学德育】推荐阅读:
中小学德育常规培训11-10
中小学秋季德育工作计划11-01
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202012-09
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06-24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的调查问卷09-12
浅谈中小学德育中后进生的转化方法10-01
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09-10
广外附属中小学05-24
农村中小学教育07-19
中小学借读证明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