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精选8篇)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篇1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2.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小学数学学习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小学数学学习是指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

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入学前,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所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

2.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

学习数学是一个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是从自己的生活常识出发,并在自己的“做数学”过程中发现、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的,是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是在“做数学”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的。

3.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个性”的重要特征是认知思维的个性化。①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为起点的,每一个人因家庭变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的差异,在自己的头脑中所建构的“常识数学”是不相同的,数学对每一个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对经验的反思和内化。②儿童数学学习的思维与成人是不同的,成人的数学思维更多的是依据公理与命题的推理,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往往要经历一个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来逐步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力求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正确认识学生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应用题例4时,制订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工作量不变的应用题结构特征,学会解答较简单的此类应用题;(2)能灵活解答稍复杂的工作量不变问题;(3)能运用例4的解答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标(1)是每个同学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目标(2)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一些本质不变的变式题,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目标(3)是让学生将此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确认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教学氛围。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进发出来。

三、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张扬学生个性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水平,设计一个学生能自由充分地选择的空间,提供可使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畅想、感悟、思辩,发掘身上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1、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验证——讨论——反思”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便采用了“以合为主,以分为补”的形式。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3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他们自主选小正方形来摆不同的长方形,并找出所摆长方形的面积与每排个数、排数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学生摆长方形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点拨。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公式的喜悦,也在小组的交流中拓展了思维。

2、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

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进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如教学第三册《东南西北》时,我设置了学生和小丁丁一起做操的情景,“举起小手向上拍,12,123;放下小手向下拍,12,123;伸出小手向右拍,12,123;伸出小手向左拍,12,123;安安静静坐下来。”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方位词“上下左右”,来揭示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东南西北”,让学生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一样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位词。

3、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例如: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1.5倍,他们在6小时距中点60米的地方相遇,求甲速与乙速。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交流中,同学们列出了多种算式。如:

(1)(600÷2+60)÷6(600÷2—60)÷6(2)解:设乙速为X千米/时,甲速为1.5X千米/时(1.5X +X)6=600(3)1.5X×6 —60=6 X+60(4)1.5X×6 —6 X=60×2等等。交流完毕,我并没有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让学生说说除了自己的方法以外,你还准备采用哪些方法?为什么?事实上有些方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思维更活跃,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在讨论中,一般学生由于受三角形画高的限制,认为平行四边形形有2、3 条高;也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通过对平行线、垂线、距离、平行四边形的高等概念的反复理解,大家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画无数条,两底间任何一条垂线段的长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底是平行的。这一富有创意的结论,就大大突破了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

四、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找到支架

五、实施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寻找到后三分之一学生的闪光点;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希望,又要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确立自己的发展优势,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4.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说“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与数学家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数学学习的最大任务就是去主动获取那些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并创造的数学知识,但对小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结果,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需要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程。数学知识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增强数学能力。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改变书本上的例题的设置,改变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符合本班同学的实际,以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二、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2.2 2.2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

几种学习方式可以再具体一些,小学生如何应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的?

《标准》基本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学习方式较之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的心灵力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传统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简单地说,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最大特征是主动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2)积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4)在交流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要求。

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组织:(1)选择合适的课;(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按好中差搭配(合理分工);(3)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4)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5)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6)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7)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有效组织:(1)提出问题;(2)确定计划;(3)研究探索;(4)形成解释;(5)反思、交流。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篇2

一、优化练习素材

1. 练习内容来源于生活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 如果练习的内容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兴趣,凭借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降低学习难度,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例如: 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在设计练习时从生活实际出发. 如在帮助学生巩固哪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时,设计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所在的这一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的练习. 如劳动节、儿 童节、教师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质量.

2. 练习内容要有趣味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3. 练习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认知错误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收集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容易产生的认知上的误区,在教学下一届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练习时,预先帮助学生走出认知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习题,可以作为下节课的练习内容,集体纠正,及时补漏.

4. 练习题型灵活多样

由于小学生对各种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问,好学,表现欲极强,因而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型,使学生乐学. 在练习中可以设计抢答题、填空、听算、选择、判断、改错、连线、补条件解题、作图、根据算式编应用题、拓展题……通过变换练习形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二、细化练习步骤

由儿童认识规律决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由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在一个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均衡的,有差异的,这就是客观上要求训练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 解题分析层层递进

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学习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题目的分析过程步步为营,使学生的学习扎实牢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

2. 练习过程层次分明

对于一节课所授新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设计具有针对本节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让学生明确今天的课堂学习到底是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例如: 3x + 7 = 31,7x - 12 = - 5,5x - - 9 = 41

练习时只要学生说出3x = 31 - 7,7x = - 5 + 12,5x = 41+ 9对于新授知识点要进行针对性突破.

突破了学习难点后,再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三、优化练习手段

1. 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练习

在课堂练习中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同桌互说、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进行,这样不但使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也有了能开口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的舞台,也使教师想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任务轻轻松松的在各种形式的交流和讨论中迎刃而解,这样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锻炼了学习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进行练习

媒体的练习优势之一: 可以动态地突出题目的理解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优势之二: 可以设计漂亮的版面,再加上一些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编题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回家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编题的练习作业,并进行评比,调动学生编题的积极性. 学生要能正确有效地编出老师要求的题型,就必须对题型的模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设计这样的作业就不得不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进一步认识学校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编简便运算,谁编得好练习本就做谁的题目. 编解决问题,编得好的就作为班级黑板报展示内容. 好胜、好强的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 这一练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 在测验中,对于应用题有错的学生我也要求他们在订正的基础上再编两题同一题型的题目,弥补知识漏洞.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化”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经历 体验 探索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与研究突显出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应如何实现数学学习过程化的目标要求呢?

一、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型城市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校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决定了数学学习中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拿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关键。可采用如下的方法体现全过程:首先,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来,自己想办法求它的面积。学生有的量边的长度,有的画方格,有的用剪接的方法,从而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其次,采用多媒体分两步延时一个不断变化的平行四边形,第一步演示平行四邊形的一组对边逐渐延长,另一组对边及夹角不变,从而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有关。第二步演示各边长度均不变,相邻两边夹角由小到达变化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和两边的夹角大小有关,而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因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有底和高的长度决定的。然后,再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转化的思想积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

二、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

数学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面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数学技能可分为心智活动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

在数学技能的学习中,主要涉及的是数学心智活动技能下面就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全课设计如下:第一步,创设情境,提现问题。出示水彩笔图,让学生猜测一下大约有多少支水彩笔,并说说想的方法。第二步,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24x12=?之后,小组交流整理。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学生的解答方法很多,也很新颖奇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三步,进行方法归类,寻找最佳方法。第四步,研究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竖式的意义并体会竖式谋算的优点:简便、正确。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过程中,经历了探索与创造,充满了欣喜,也充满了曲折,正是由于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为什么要用竖式计算有了切身的体验,更清晰地认识到竖式计算的意义及优越性,从而更牢地掌握了竖式进行计算的技能。

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遵循着“懂-用-熟-巧”的过程。数学技能的形成又要认知识的理解为前提,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理解数学技能本身的意义,再辅以必要的练习,才能使整个数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成为积极的智力活动方式。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学生寻求解题方法,特别是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上述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优解法,实现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经历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四、经历数学能力应用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从数学学习本身来说,数学能力直接参与其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它又是在数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通过对它们的运用,并与以往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有利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让学生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收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合适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等,他们设计好图纸后,还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的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满意。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价格的优廉、没关于使用的关系等。在这以活动中,学生既要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的教学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同时,数学能力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 篇4

小学数学考试评价方法的初探中刘老师运用了:(1)试题评价(2)作业分析(3)综合能力测试(4)成长记录袋(5)二次评价(6)课堂观察(7)合作学习评价;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用到以下评价方法:

激励评价法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例如教学“629÷63”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汇报交流,大部分学生汇报用竖式算的一般方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不是用竖式算,是这样想的,把629看成630,先算630÷63=10,因为629比630少1,要再算10-1=9 ,63-1=62。”我及时表扬他:“你真聪明,这样思考比用竖式算更简便。”同时鼓励全班学生要积极动脑筋,以便找到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与评价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因此我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如教学“确定位置”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说说自己在班里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自己的前后、左右的位置上分别是哪个同学,由其他同学判断正误。学生很喜欢这种民主的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

非言语评价法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篇5

一、指导思想: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学雷锋‛活动和深入持续开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让广大少先队员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付出中升华情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播文明、促进和谐,推动我校‚学雷锋、献爱心‛活动深入持续开展,为共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作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主题与成员: 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成 员:李春哲 政教处主任 荆娟娟 工会主席

宫殿军 政教处主任

梁翠娟 大队辅导员

三、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切实做好学雷锋的宣传发动工作

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课前一支歌、班级宣传栏及各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围绕‚学雷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重点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认真开展好学雷锋的系列活动

1、走出校园,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五﹑六年级‚把‘爱心’献给社会‛社会实践)

组织家委会和少先队员组成红领巾小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实践活动,队员在家委会的带领下,进入社区,开展卫生整治,拣拾白色垃圾。还可组织队员们到敬老院,带上慰问和一些精彩的文艺节目,探望老人,为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们奉献一点爱心。红领巾们可通过实际行动感染来往的居民,大家为创造整洁优美、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手拉手,温暖小伙伴。(四年级‚把‘诚心’献给朋友‛爱的日记)

开展‚一帮一‛活动,形成有效的结对、接力帮扶机制,树立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继续深入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使同学们共同进步。

3、讲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三年级‚把‘信心’留给自己‛主题班队会)

组织三年级学生阅读并为老师同学讲最受感动的雷锋故事,各班级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争当文明学生‛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围绕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活动中发挥少先队员的模范作用这一中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争当孝敬的小雷锋。(一、二年级‚把‘孝心’献给父母‛动手活动)

鼓励低年级学生通过‚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做一件礼物‛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和爱心。

5、实施‚六个一‛工程:每位同学至少为社会为学校做一件好事,遇见老师问一声好,说一句文明礼貌用语,帮助一位困难同学,在家为父母做一件家务,在公交车上给老幼病残孕让一个座。

(三)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征文活动。(四、五年级)通过文字的形式谈谈自己在学雷锋活动中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讲讲身边的‚活雷锋‛等等。以‚我身边的活雷锋‛为题或者题目自拟,内容积极向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在600字以上。文章写在稿纸上,字迹端正。第一页署学校、班级、姓名。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篇6

宁夏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数学课题组(执笔 李思国)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者,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 “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创新。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需要

从客观原因上说,小学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有的教师执教多门学科。要求这些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存在有许多困 1

难。不少教师是草草地看教材,进课堂,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到底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能不能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很难说了。大多数教师不进行教学设计或设计低效的教学设计,其客观原因是工作量大,事实上,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准备,只有有准备的教学行为才能为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可能。

3、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新课程标准中更突现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需要教师从课程整体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去把握课程内容,他们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学用书上的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缺乏对课标内容学习的整体理解,各年级的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些普遍问题:(1)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导致对数学本质特点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思考;(2)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以致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3)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以致教学设计缺乏科学系统性,实际操作不得力;(4)缺乏有力的前期分析,以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5)缺乏整体优

化设计意识,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6)缺乏发现问题并进行设计研究的意识,以致教师发展性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一些教师除了参加优质课评选能够深入进行教学设计外,我们身边老师使用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是经过自己真正思考而设计出来的?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

教师们也反映出“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出现脱节”,“很多时候高年级讲的一些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学过了,或者很多必要的知识基础不具备”。如:教案是“写给别人看的”,教案搬家问题严重;教学设计写成课堂实录,对学生情况预设太少; 教学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对“学生太熟悉了”,缺少对学习者分析;缺少“关于数学 ”的知识,以致对数学本质特点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和思考;教学目标确定“本末倒置”,照搬教学用书,教学目标空泛、含糊;“生活味”和“趣味性”有了,“数学味”没了等等。这些现象使得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师的负担,没有真正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作用。

4、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和践行者。因此,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 的教“课本知识”的浅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梳理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所蕴涵的内容、因素;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途径、方法;探索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为教师能够设计出适应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指明方向,切实减轻师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质量的内容及主客观因素,揭示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2)探索并形成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3)通过课题的研究,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参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3)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收集和积累典型的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可供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参考的案例。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有着严谨的体系和完整的系统,如知识间前后照应,环节间的密切相连,内容间的连惯性,绝不能将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割裂、孤立,违背教学设计的系统性。

2、方法性原则:教学设计本身讲究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的而制定的一项活动,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某种方法的运用的过程。

3、有效性原则:有效是每个教学设计的命脉,是指教学设计完成预设的活动和达到预设结果的程度。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创造性研究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举措,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有实效。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纵观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做了详实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借鉴。诸如教学设计的环节、步骤、方法,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因素等。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有效教学实验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

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样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本课题就是基于上述原因而提出的。

三、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新课程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操作途径、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设计:就是对数学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的供下一步进行有效教学的行动方案,做出有效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有效教学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就是教学设计。

要进行有效数学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条件与学习心理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钻研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等

方面之后,对数学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流程做出一个行动方案。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特别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预期效果等都做一个可供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的行动方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有效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有效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有效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有效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教材及教师用书,梳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中所蕴涵的内容,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主客观原因及因素,指导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行动研究法。将梳理而得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途径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分析效果后,修整再应用于实践,科学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途径、方法体系,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3、案例实验法:积极尝试实验,开展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活动。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不断进行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加以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7—2014.9)主要工作:

1、确立课题,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确定研究目标、内容、申报课题并立项。

2、组织实验队伍,确定研究制度、措施、办法,拟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4.9—2016.12)主要工作:

第一步(20114.9——2015.12)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学习,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

(2)开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写好教学随记,收集典型案例,积累研究资料,写出初步研究效果分析报告。确定下一

步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策略。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调整实施方案。

第二步(2016.1——2016.12)

(1)在小结中期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方案不断充实完善,进行实践研究。

(2)继续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写好教学随记,积累研究资料,写出效果分析报告。

(3)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进一步总结经验。

(4)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2017.1—2017.7)主要工作:

(1)展示交流课题研究成果。(举办观摩研讨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汇报。)

(2)写出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3)做好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形成优秀案例集和指导手册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对研究成果逐步加以推广。

五、课题组成员及工作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负责课题的选题、上报立项、开题报告、课

题研究实施方案、阶段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的实践工作,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的收集、整理,阶段研究报告分析;“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

成员及分工:

李伏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开题、研究、结题工作的准备、工作分工;具体的实践研究等。

王丽:组织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讲座;分析,梳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因素,撰写分析报告;“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数与代数”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案列分析等。

闫红梅、朱国栋:“图形与几何”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图形与几何”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金丽琴、尚学红:“统计与概率”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统计与概率”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孙桂英、杜小娟:“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综合与实践”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课题组成员均参加实践研究,承担观摩课、研讨课等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积累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随笔、反思、课堂实录等。

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论文、反思、随笔等由全体课题组成员承担。每位成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还需完成课题研究的其它相关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旨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够熟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整理成能够对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集或论文,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能够面向全体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其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成果呈现形式:结题报告、有效教学设计典型案例集、优秀论文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教师教学随笔、有效教学设计反思、典型教学设计展示的课堂实录、音响视频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曾参与过省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作为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着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和科研经历;课题组成

员:闫红梅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王丽、金丽琴为吴忠市级骨干教师、朱国栋、孙桂英二人为青铜峡市级骨干教师。课题组教师都参与过区、地、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都属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李伏晗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丽作为教导主任能身体力行参加研究活动,对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有积极的影响和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欧阳芬,吴快华,谭立义等.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0.1

4、吕世虎,陈清荣,钟志勇.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5、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篇7

我在教学实践中, 特别注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在创设情境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如我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 先用多媒体出示一辆玩具自行车, 说明它的价格大约是50元, 让学生猜一猜它的实际价格.并将学生估计的价格板书在黑板上:51元、49元、60元、48元、20元……然后让学生反思:哪个价格估计得比较合理, 哪个价格估计得不合理, 为什么? (51元、49元、48元比较接近50元, 所以估计得比较合理, 而60元、20元与50元相差比较大, 所以估计得不合理.) 接着顺势导入新课.

这样做, 既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估算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通过学生估计结果的合理性, 让学生经历了估算的过程, 获得了如何合理估计的体验.

二、在自主探究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 提问: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并让学生反思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都是怎样做的.然后学生汇报:通过动手操作, 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然后通过已经会计算面积图形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新图形的计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仿照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做法, 把梯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一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再根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梯形的计算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没有局限于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 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 揭示蕴含在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迁移法, 从而探究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如我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先让学生写出1~12各数的约数, 然后让学生试着分类, 有的认为分2类, 有的认为分3类、4类、5类……各说各的道理.这时教师不作评判, 而是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价他人的说法, 看看最后谁能说服谁.结果, 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各自的反思, 最后统一了认识, 认为按约数的个数分为3类比较合理.

这样, 不仅引入了新知教学, 理清了学习的思路, 而且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我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常常引导学生这样反思: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 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 对典型问题要求学生整理思路, 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要求学生先反思错误解法, 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登记本, 抄出错题原型, 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原因及订正方法, 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行再反思.通过反思, 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 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 提高了学生作业与应试的质量, 使学生尝到了反思的“甜头”.

五、在全课总结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每节数学课结束时, 我都要让学生自己来反思、总结.如在学习“分类”时, 学生们是这样进行总结的:

生A: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分类”, 我已经能把一些物体来进行分类了.

生B:我在这节课上听得十分专心, 发言也很积极,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很高兴.

生C:这节课, 我们在参与蓝猫过生日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分类, 非常有趣.

生D:我们这一个小组今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十分认真, 小组交流时大家听得非常好, 还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呢!

……

生E:今天上课, 我刚开始还比较专心, 后来就有一点走神, 我以后上课一定要改正这个坏习惯!

六、在撰写周记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性数学周记是我每周都要给学生规定的一项固定学习任务.如一名学生在反思性数学周记中这样写道:本周的5节数学课, 除了星期三那节数学课我不够专心外, 其他的几节数学课我都十分认真, 积极开动脑筋, 争着发言.星期二我回答了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本周的课堂作业我得了三次优A, 一次优B, 一次良A.一次得良A是因为把“+”看成了“-”, 造成了计算错误, 一次得优B是因为做应用题时忘记了带单位和写答语, 这些都是因为我粗心造成的错误, 我以后一定要改正.这周我每天回家后都是先完成作业再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我决心在下一周更加努力地学习, 课堂上能多提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作业书写更好, 多看一些开动脑筋的书籍, 争取比这一周做得更好.另外, 我建议老师您每节数学课上能给我们出几道数学脑筋急转弯, 多训练一下我们的创新思维.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篇8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小学数学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逻辑性。(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育、教学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地区及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几级要求,分离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全面完成目标所确定的各项任务。(2)适度性。教学内容不一样,目标就不一样。因此,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3)逻辑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使之利于学生获得知识。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其原型。贴近学生的生活的资源,可以将学生的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现实经验,并对之进行分析、澄清、引导、回应,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创造性转换和沟通、交融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看作儿童关于知识的原有基础的发展或转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人体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目标。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重点是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以老师给学生“配餐”和学生自己“点菜”等方式,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达到学生全面地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的关键。(1)优教。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育、教学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下转52页)(上接41页)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教师还要注重角色的转变,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优学。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教育家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优化的探索中。

上一篇:政府报文下一篇:歌颂爱情的现代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