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简介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放牛班的春天简介

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

[摘 要]《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开始放映就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影片的细节回顾阐述作为教育者从中得到的几点德育启示: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学生培养道德自我的重要性;自由对学生想象力与筑造理想的不可或缺;教育者的品格对德育效果的成败影响。

[关键词]德育启示 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由观 品格魅力

2004年,一部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Christophe Barratier)执导的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Boys/Les Choristes,又名《唱诗班男孩》)轰动了世界影坛。影片以其惟美的画面、清新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感人至深的音乐,加之法国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迅速征服了整个世界。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失败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了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他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有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有因过度顽劣而被赶出家门的、还有双亲战死的孤儿。辅育院院长崇尚“铁的纪律”,凡调皮捣蛋者,皆关禁闭,校园俨然成为了一个地狱。菜鸟老师虽然常被学生整得团团转,但仍选择违背院长,将他们组成了合唱团。马修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并引导他们感悟生命的真谛。夏天过去了,野男孩们一个个都成为了发光的小天使,并拥有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珍贵宝藏。

在影片中,音乐承担着主要的叙事作用,较为充分地体现出了其美育价值,并很好地契合了电影所宣扬的爱与教化的主题思想,全片没有生涩的道德说教,而是在影片叙事的过程中,通过惟美的电影音乐流淌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同时也在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观众,让音乐的美来唤起蛰伏在人们心灵中的善念,并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从影片中得到启发。

一、教育者应从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鼓励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培养道德的自我

在影片中,马修在第一堂课上就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出乎他意料的是,几乎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描绘着自己的理想,这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是有所期望的。而马修的这一行为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新来的光头老师与学校其他人的不同——他认为这群捣蛋鬼是有未来的。马修在晚上查房时听到了男孩们用五花八门、随心所欲的唱腔,自然而原生态地唱出骂他的歌:“光头,光头,死光光……”这触动了他作为音乐教师的本能,他决定为孩子们写歌,并将他们组成合唱团。孩子们从唱着“我们是池塘之底辅育院的菁英,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这样,孩子们的心灵大门就慢慢开启,幼小的心灵正重拾童年的快乐。悠扬的歌声伴随着美好,让他们忘记了烦恼,忘记了自己曾是“调皮鬼”。马修在教歌的过程中充分地挖掘了每个孩子的潜力,并根据每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找到了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合唱、独唱,指挥助理、乐谱架等。其实他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具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并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就这样,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合唱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使孩子们找到了自我价值。由此,合唱团受到了学生的衷心拥护和喜欢,这不禁令我们深刻反思身边的德育现象:课堂中的学生越来越多,让教师无力从身心上一一照顾到,于是,很多孩子就认为老师不关心他,眼中没有他,以至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以求老师能够注意到他。他们的做法小到调皮捣蛋,大到偷窃、打架,并渐渐形成了习惯。我们不能说这是老师的错,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关照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不在习惯中迷失了自我,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育者,特别是和学生密切接触的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绝不能忽略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不能将他们认为是“一群”的整体,德育应兼顾对象之间的个性差异,要将他们看作有个性、有独立特点的个体。只有肯定了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后,他们才会从心里认同自我,并从内心接受或改变自我。

二、教育者的德育管理不应禁锢了孩子的想象,自由应是孩子们创新的翅膀

在影片中,音乐教师马修所写的歌曲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世界,歌曲中充满了孩子的想象与渴望,充满了童真和童趣,孩子们唱着一首首歌就仿佛插上了梦想的翅膀,飞到大自然,离开了那个阴森的地方。“夏日的微熹,驿动的梦。我的心燃起骤然飞舞飘离大地。泪花早无痕迹,风中的船帆远方的海岸。这是夏天的时刻,唱颂自由的歌曲……”孩子们从歌声中得到了渴望的自由,在心灵中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影片结尾,当马修黯然离开学校时,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希望着你呢……”伴随着歌声,孩子们从学校的窗口放飞出许多写满祝福的纸飞机。虽然马修最终被解职了,他却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的渴望,解除了孩子们心灵的束缚。此时,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已经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他们对自由的渴望,犹如风中飞舞的风筝,终有一天都会高扬着翅膀,展翅高飞。从这些片断中,观众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感动。而作为教育者,还应思索“自由”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卢梭要求在德育中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他们的自由。他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并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以了解儿童的特点,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环境。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将德育量化考核作为德育管理的主要形式。无疑,学校的德育工作引进量化考核机制可以使德育工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学校的量化考核制度都表现出过度量化的倾向。殊不知管理中的过度量化会束缚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使他们做事畏手畏脚,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大步走路,严重地挫伤了其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借鉴此部影片,在德育过程中还学生以自由,努力为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机会。

三、教育者的品格对德育效果的成败有较大的影响

在影片中,“池塘之底”辅育院中出场的老师有音乐老师马修、古板的数学老师、严厉的体育老师,还有善良的马桑大叔和残暴的哈珊校长。比较几个人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及其教育效果,不难看出马修是最成功的。在他到来之前,“池塘之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缩影。哈珊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所信奉的教育信条就是“犯错——惩罚”,一概只看到孩子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的一面,也习惯了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如禁闭、毒打虐待学生。而学生在皮球效应下也反弹得更为厉害,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整蛊老师,也因此导致了师生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从纯粹意义来说,“池塘之底”不像个学校,而是师生间冷漠对峙的战场。马修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识、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并还给他们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影片最后,佩皮诺跟马修的离去,是对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报。而莫航治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更是马修教育理念颇有成效的明证。作为一名教育者,马修是成功的,那么他成功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所具备的品格魅力。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概括出作为一个好老师的12种素质,其中包括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有方法。马修老师恰恰就具备了这其中的大部分素质,而反观学院的其他教师则逊色得多,这也是他们的德育效果不同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的品格素质对德育效果的影响之大。而除了上述所列的素质之外,教育者的爱心也是不容忽视的,爱是德育的前提,爱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感情相互沟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产生亲近、尊敬和热爱之感,这时的教育也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显然,影片中的校长哈珊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只知道所谓的“犯错——惩罚”,总是站在孩子们的对立面,对他们粗暴无情,不管他们是否无辜、冤枉,从不手下留情。而马修则采取了与其相反的方式,他用“爱”来教育孩子们,用“爱”宽容了孩子们的一切,并用“爱”感化他们,用“爱”改变他们。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与教师相关的事物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它给我们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带来了思索。如果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能像片中的马修老师一样满足孩子们自我价值的需要,还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并真诚地对待他们,那么,学校中的“问题儿童”就会少很多,学校中就会四季如“春”!

参考文献:

[1]朱敏.乐以载道 化善为美——谈《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美育价值[J].戏剧文学,2006,(5).

[2]胡辰.尊重个性 遵循自然——卢梭德育思想启示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杨美艳.谈德育工作中的爱心、耐心、细心[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2).

[4]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报,2008,(8).

作者:刘石磊

第2篇:以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指将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情绪,帮助联结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好的帮助学生融入学校的环境。本文以一部关于问题少年的教育电影为内容,分析电影中旧的和新的教育理念,从而以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少年的教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问题少年;教育

一、“问题少年”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名代课教师马修被派到一家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马修在课堂上遇到很多烦恼,捣乱的学生皮埃尔经常打架,甚至伤害到了学校的修理工大叔,而校长对这种捣乱学生采取的是关禁闭,而马修则从另一个方面来解决问题,让皮埃尔去照顾学校修理工大叔来作为惩罚,这让皮埃尔的心里有很大的改变,慢慢懂了爱。马修开始培养这些捣蛋的孩子们学习唱歌,组建合唱队,给每个孩子安排了最合适的位置,逐渐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插班生蒙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蒙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蒙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而马修作为负责人也被辞退。马修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

看着电影,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马修的爱情,马修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上了别人的车时,我的心也痛了一下,为什么这么好的人却没能拥有好的爱情,影片他告诉我们,在马修的世界里只要她爱的能获得幸福,他也是幸福的,他没有占有,而是选择了释怀。从马修的爱情观里,我们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个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所以也成就了他能在“池塘之底”学校获得学生信赖的很好的支撑点。当影片最后看到马修再次回头把佩皮诺带走的时候,我那一刻的想法是:马修终于有个人来陪伴了,其实选择陪伴自己的并不一定要是爱情,也可能是一种亲情,马修在爱情失去的时候选择了亲情的陪伴,这也是一种幸福的选择。

二、“池塘之底”之校长和马修的教育方式

“池塘之底”在别人的眼中,被称为是有问题孩子聚集的地方,特别是他们的校长,在校长的眼中,“池塘”感觉这些孩子被永远的埋没在底下,他们没有能力,品质差,无可救药,所以在校长的所谓“行为与反应”模式里,孩子们做出违反校规的事情,校长只会通过自己的权威,然后就是负惩罚的方式,像关禁闭,打骂,扇耳瓜子这种体罚的方式,来让学生禁止甚至是恐惧在去再犯规则,这样的“行为与反应”其实就是最初的“条件反射”效应,并没有真正做到具体情况的“行为与反应”模式的运用。把人当作物来教育,那是一种军事化或者说是强权的模式,必会遭到人的反抗。蒙东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这种简单的治理模式只会激发他的暴力倾向,再加上校长对他的不信任感,他很可能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以暴制暴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马修的到来,真正意义上是一种理念的到来,在马修的眼里,“池塘之底”里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可以说马修刚开始是带着观察的眼光进去的,他没有完全听从校长对孩子们的介绍,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孩子们,他用自己的幽默去感染着自己 的课堂,用自己的真诚去维护学生的利益,他并没有完全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去替其管教或者说是体罚学生,而是愿意站在他人的视角上去看待问题,这里有他的同理心,有他的换位思考方式。这些是一种理念,当理念转化为行动时,他散发着感染甚至是影响学生的作用,在对于皮埃尔对修理大叔的伤害,马修体罚他的方式是让他照顾大叔,在照顾中,孩子真实感受到了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他用自己的照顾换来别人的原谅,又重新获得了信任,这样的“行为与反应”模式里,其实只加了一样那就是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认知。当然,我们马修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们的,还是他那双善于发现别人美的眼睛,他鼓励孩子们唱歌,当孩子们一个个唱的时候,马修很负责的说:“你是高音,进去左边。”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其实是一种对学生的肯定,还记得皮埃尔是副指挥时坐在桌子上的可爱身影,萌萌的书架学生虽然唱歌不好,但马修也给他找到了很好的位置,有时候好的定位也是成功的启蒙点。

三、如何以管理者的身份改变“池塘之底”学校的系统

从管理者来说,你一开始的态度就决定了你工作的水准,要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带领你的下属,这是一种领导影响力。

其次,要学习好并制定好学校的管理模式,连“行为与反应”的模式都没有学会,祸害的就是一群孩子,在“行为与反应”的模式里,个人认为还应该加入认知这一因素,也就是要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我们面对这样一群有问题的孩子,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绪,认清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改变认知再取得行为上的改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融入优势视角和个别化的原则,适当的去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给他们的人生定位有一个好的启发,而不是否定他们的所有。

管理者要客观的看待老师和学生,好的管理者往往不是为自己谋福利,而是大家一起谋福利,多站在别人的利益考虑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法。

“池塘之底”学校系统的改变,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办学理念上的转变,有问题的学生是被大众所不能接受的学生,来到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替大众来体罚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一种社会上的关怀,给他们带来信任感与社会认同,当然坏的行为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矫正,而更多的帮助其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帮助其再社会化,理念对了,管理的路子就走对了。

四、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工如何解决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旨在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和行为,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家长及社区的互动关系。

作为社会工作者,以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所做的角色就是要做好协调者,协调好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能有一个好的磨合,达到一种认同。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应是一位治疗者,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方案,比如偷盗的学生、暴力倾向的学生,应该帮助其矫正不良的行为。同时,社工更多地应该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应该用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的认知,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才能有真诚的交流。

作者:司双双

第3篇:《放牛班的春天》:诠释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与正能量

音乐和音乐教育体系在人类学学科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艺术涵盖着人类壮阔的胸怀,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个性和跨文化的音乐表达。所以,将音乐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教育手段的理念由来已久。从远古时代起,音乐就成了人类通用的语言,沟连起共同的情感,既改善着人类的精神面貌,也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重视转移到对精神层面的追寻。正是基于对音乐社会功能的深刻而共同的认知,埃里奥特在《音乐的种种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1995)一文中提出了“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理念,并提出要建立适应当今多元文化格局之下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使更多的人得以深入了解承载着各种民族风俗的音乐文化,使人类可以在全球范围里用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符号进行沟通、绵延和传续。[1]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恰当而丰富地诠释了上述音乐教育理念,在这部质朴的、包含着强烈人性主题的音乐影片里,“音乐”作为一种神奇而多元的教育元素被描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精神诉求亦得到充分的表达。

一、 音乐教育擦亮了“问题男孩”蒙尘的心灵

音乐作为人类成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教育样式,与经典的伦理观念与精神尺度相携手,一度成为人类赖以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成为人类道德建设的主体。音乐使幼年的人类感情更臻细腻,动作更加协调,最终超越了低俗与荒蛮。因此音乐这种由全世界的文化成果汇成的教育资源,不仅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成了文学所关注的创作母题。法国音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站立在音乐教育的主题上,表达了音乐教化的主题:二战后法国的某个小镇,荒凉的郊外的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收留问题儿童的辅育院,监狱般的大铁门、破烂的灰色建筑、简陋的教室以及古板的教师,使这里形成了令人窒息的冷冰氛围。在这种枯燥冰冷的环境里,体制化的管理、严苛的责罚所产生的后果,只能使“问题男孩”更加疏离正常的心态和正常的生活,更加积聚对成人社会的怨恨。面对这些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失业而怀才不遇的代课教师马修在常规的教育模式统统失败之后,终于发现了问题男孩“唱得不好却又特别爱唱”的教育契机,并决定采用剑走偏锋式的多元音乐教育,用音乐“独抒性灵”的特征,使“问题男孩”找回自己的价值。于是这群野马般的男孩第一次被马修分为主唱、指挥、高中低音部,开始了从来没有过的合唱生活。最让人头疼的“天使脸蛋魔鬼心肠”的莫翰齐,却被马修认定为“他的声音是上天的赐予”,让莫翰齐有机会展现他的清亮嗓音,并成为《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最大的亮色。

于是,“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在这所辅育院里焕发出巨大光芒,音乐所具有的规范个体行为、协调群体行动的特性充分地表现出来。参加合唱团中的“问题男孩”们突然都变得听话、合作又充满期待,他们在破烂的教室拍打桌面练习节拍、在简陋的寝室里练习合声,在任何时间里演练歌曲。歌声很快就找回了“问题男孩”的纯真浪漫,唤醒了辅育院迟来的春暖花开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久,马修的音乐教育终于显示出比院长的毒打、禁闭、辱骂和惩戒更加有力的道德导向,开启了“问题男孩”的良知:魔鬼男孩莫翰齐成了合唱队的领唱,打伤麦神父的男孩自愿去照顾麦神父,并为马修充当乐谱架,不听话的学生也受到了大家的共同遣责。“问题男孩”们木呆呆的面孔变得生动活泼,他们渐渐学会爱、回报与感激,更得到了归属感和个人尊严。《放牛班的春天》的高潮是公爵夫人亲自来辅育院听“问题男孩”合唱的场面,那首法国18世纪音乐家、羽管键琴大师拉莫的《夜晚》以优雅清澈的童声传唱出来,就好像天使扇动着银色的羽翼,产生出“大音稀声”的奇效——“哦,黑夜仍然笼罩大地,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簇拥着的影子多么温柔甜蜜,难道它不比梦想更加美丽,难道它不比期望更值得希冀。”此情此景,充分见证了音乐伟大的教育能量,说明音乐既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更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或民族团结。就这样,马修用音乐点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让美好的音乐从此在孩子心中定格,留下一段仁爱而高贵的鸟语花香。

二、 音乐教育改善了成人的性格

音乐作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审美表现和审美经验就成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基本标志。正是全社会的行为有意识地培养了人们的音乐审美及“审美态度”,音乐“审美态度”的培养也更加有助于将人类放置于审美鼓励的心境之中,使全社会形成优雅高尚的氛围。因此,音乐与人类形成复杂微妙的关联:音乐这种没有词汇的沟通工具和独特的交流样式,联结起隔绝的心灵,激荡了柔软的情感,改善了人类的行为。人类尽管可以从音乐的形态或符号层次入手去理解艺术的复杂与深奥,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结到音乐的人文价值的考量上。所以,在《放牛班的春天》里,导演并没有将马修音乐教育的影响局限于“问题男孩”群体,而是让它产生着更加宽泛的影响。

(一)马修式的音乐教育改变了对于“教育”和“知识”等概念的理解

现代的“去中心”和“边界松散”理论的持有者认为:目前,正式教育的机构不再可能拥有教育价值的专利,因为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文活动都能自称拥有“教育价值”;二是教育不再被狭隘地理解,它应被解释为文化的一个方面。[2]在此基础之上,“受过教育的人”不仅仅是指通过体制化的教育机构获得文凭证书的人,也不等同于持有文凭学历的人,任何一个人在不同认知的程度上都可以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从这种教育理念上来衡量马修的“音乐教育”,马修的教育方法就有着里程碑意义:他用音乐教育的方法给迷失心灵的“问题男孩”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树立了新的生活信念。马修如同一个高明的琴师,在他轻轻的点拨之下,乱麻似的男孩们就发出了天籁之音。从故事的结局来看,马修的努力没有白费,辅育院里最难以管教的男孩莫翰齐最终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就是对马修最好的认可。因此,马修也重塑了教师和知识的尊严,马修这个看似没有任何正规文凭、不具备渊博的音乐知识的人,却产生了如同音乐教育家一样的教育效果,因为他用音乐改变了一个人的生命。

(二)马修自己在音乐中的改变

影片里的马修曾经是一个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失败者,因为找不到工作,马修才会带着“深信有最悲惨的未来”的心情到辅育院代课,灰暗的心情使他曾想到要放弃对作曲的热爱。但正是男孩们“给了我满满的灵感”,马修又开始捡拾起自己的爱好,创作了大量的适合“问题男孩”演唱的歌曲,并决心用音乐带领孩子们走出那个阴暗的世界,将这些已被生活边缘化的“问题男孩”摆渡到生命的正常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修也被音乐拯救起来的人,因为他得到了更大的自信和对音乐的信仰。

(三)古板的朗老师的改变

朗老师是辅育院性情刻板古怪的数学老师,他不苟言笑,难以与任何人相处,几乎成了这所阴冷的辅育院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当他第一次与马修见面时,朗老师以不容亲近的死板让马修碰了硬钉子。然而随着歌声的扬起,朗老师开始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歌谣,开始哼唱起欢乐儿歌,脸上也现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后来,朗老师甚至用唱歌般的语调来授讲数学课,他时常带着一脸天真活泼的笑容和孩子们一起弹琴歌唱,与先前的他判若两人。

(四)院长以及其他人的改变

在整部影片中,哈院长和学监萧老师是以反派的形象存在,哈院长严厉、残酷、霸道;萧老师身为辅育院的保安和学监,也“只会看到邪恶”,是哈院长体罚“问题男孩”的打手和帮凶。但自从辅育院开始了合唱活动后,虽然校长并不赞成马修的合唱活动,但飞扬的歌声一阵阵传递到院长耳边,在不断融化的空气里,严肃的院长也正在柔美的音乐潜移默化。哈院长开始静静地听孩子歌唱,悄悄地玩起和孩子们一样的游戏,偷偷地在办公室里放纸飞机。后来,在晴朗在天空下,哈院长和严厉的学监一起跑入操场,像个快乐的大男孩那样和孩子们一起抢夺篮球。严厉的萧老师也破除了“犯错处罚”的禁律,大胆地偷用了哈院长的木柴为合唱团的男孩们烧洗澡水,以表示对合唱活动的支持。这正说明音乐已使这些制度化的人物脱下了坚硬的外壳,心中开始泛起对孩子们的仁爱。

三、 电影中的音乐教育大面积地延伸到影片之外

在一部影片里,音乐虽然不是电影的主体语言,却成为导演向观众传递画面与人物道白不能完全表达的那份细腻感情时使用的特殊介质,使电影中的温情丝丝入扣地浸润到观众的心田,产生出抑扬顿挫的忧伤与甜美。为了使《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产生一种宗教般的力量,导演选择了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的儿童来演唱,由法国音乐名家Bruno Coulais担纲创作的电影音乐又极为巧妙地融入了教堂唱诗班的合唱特点。“正如为本片配乐的Bruno Coulais所言,音乐是本片的主题,所以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早在2002年9月电影开拍前9个月,就开始与Coulais制作本片的音乐部分,巴哈提亚希望尽量避免出现一般儿童合唱团的感觉,唱着圣诞颂歌似的传统歌曲,他要求音乐充满强劲的感觉,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创,最终他们二人为电影合力创作了多首歌曲。”[3]《放牛班的春天》上映之后,影片里这些精心创作的歌曲受到全社会的喜爱,引发了法国观众的合唱热潮。一位法国评论家云:“《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4] 一部好的影片能将成千上万的人集合于音乐旗帜之下,这就是电影音乐所产生惊人正能量。

有人做了统计,在《放牛班的春天》里,一共出现了二十多首法国著名歌曲,如《风筝》《黑夜》《夏日的微曦》《纸飞机》等。当这些经典歌曲出现在影片里,它们那美妙的旋律似乎已成了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的有机部分,又似乎是一组来自遥远岁月的回声。特别是天籁般的主题曲《看看你经过的路》,更与《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主题形成了天衣无缝的契合:“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这些震撼人心的乐曲,将观众的心推举至云霄之中,空灵、纯洁、慈悲、博大,创造出非凡的审美意境。此时的音乐不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标记或表现品性,而是融入了许多人精神参与的纯正力量,汇集为一种巨大的在场感。这就是心与心交换的直觉感应,是跳跃、奔腾,绽放、多彩的美丽瞬间。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里,生活表面化的丰富已无法掩盖人类内心的疏离与冷漠,心灵的交流早已成为被人们经常舍弃的东西。但是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个在严酷环境下坚持用爱走进孩子心灵的马修,用音乐画出了美丽的森林、奇妙的黑夜、自由的风筝、迷茫的童心和对自然的向往,音乐激起大量遥远的思绪,也使人放弃精神上的怠倦,陷入认真的思索。

从整部影片看来,《放牛班的春天》正是借助于音乐的形式,来弘扬“爱”的主题与一直贯穿其中的音乐教育的本质。“爱”是一个具有无限的广度和深度的、庞大微妙、博杂多变的范畴词,它将无数彼此相关的可能性归为—体。事实上,人类的主观意识与情感要比能够表达情绪的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广阔得多,人类的“感情色彩”也比语言能够描绘出来的丰富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类需要音乐来进行情感的完美渲泻,也需要音乐来分享精神境界的微观与奥妙,以及人类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已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和不可或缺的存在,支撑起人类的精神进化过程。在当今这个潮流化的时代,在音乐教育更加多元地面向公众的语境之中,《放牛班的春天》就成为一部值得观众产生高度投入感的经典音乐教育影片。

参考文献:

[1][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7,89,137.

[3]关于《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评论[EB/OL].(2008-10-08)[2015-12-2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080885.html?qbl=relate_

question_4.

[4]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EB/OL].(2015-03-30)[2015-12-28]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2601285.

作者:石丰恺

第4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爱与理解的真诚赞歌

《放牛班的春天》,爱与理解的真诚赞歌

黑暗中的方向,

希望之光,

生命的热忱,

荣耀之巷。

童年的欢乐,

转瞬消逝被遗忘,

一道绚烂金光,

在小道尽头闪亮。

——《荣耀之巷》

童年天真而漫烂,似一条小巷,在这条小巷里走出的每一步都本应该是一人人生最绚丽的荣耀。然而,再清新自然、美丽活泼的池塘也有它阴暗幽晦,不见天光的池底。而在这幽晦的池底,那些正在或曾经发生的故事,你是否已经注意,是否依然时时想起?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与教化的故事。剧中,或许谁也不会想到久被遗弃而困于“池塘之底”的放牛班,有朝一日尽会迎来自己的春天。作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的他们倍遭社会的忽视与误解,残缺不全的家庭亲情,动辄得咎的学校责罚,判若鸿沟的师生隔膜:都一步一步地把他们本是纯真可爱与人无伤的稚嫩灵魂推向人世爱与理解的边缘,绝望的深渊!如果人间真是上帝的国度的话,那么天使在哪儿呢?马修的到来为我们

消除了疑窦。马修是那种高目远瞩、才华横溢的老师,更是博爱仁慈、宽容

大度的朋友,他的到来犹如冬日里一缕鲜活的阳光温暖的泻下,照亮昔日阴霾沉沉、彤云密布的“池塘之底”。虽然作为新学监的马修进校后耳闻目睹的是校长的专横刻薄,学生的叛逆,老师的冷漠,但是他并不前承刚到“池塘之底”时的气馁,认为这是“我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来到了”;相反,他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真诚而耐心地教导这个一度让老师们束手无策而声名狼藉的“放牛班”,犯而不较,并且屡次在学生与师长的冲突中默默地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不久,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最终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情感真挚细腻,画面随时间推移由冬经春抵初夏,作为主要情感表达的音乐基调也由沉郁凄清慢慢转为活泼明快,呈现出层次的美感。创作者似乎着意于影片场景的巧妙设臵,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心安排,以达到景无虚设,话无虚说,笔无虚落的佳境。在表现手法上,影片结合倒叙与插叙,以年老的著名音乐家皮埃尔〃莫安琦——当年“池塘之底”学生之一——的童年回忆展开,情节声画同步,娓娓道来。

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正值冬末时节。此时影片色调灰暗阴冷,环境寂寥阴森,骨立的校门口,孤独可怜的佩皮罗更添凄凉:一切恍若隔世。这种情景安排一方面烘托出“池塘之底”环境的恶劣,孩子们苦难深重的遭遇;另一方面则透露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的信息:其寓意不言自明。如果说,开始马修对来到“池塘之底”心存悔恨,对孩子们的无法无天、校长哈珊的自私残忍倍感质疑难的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很快懂得了理解,因为正如以德报怨的马桑大叔安慰因伤害他而懊恼得无地自

容的乐格克一样,“所有人都说你无药可救了,可其实不是,你是个小可怜,只是需要人理解罢了”。然而,面对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和校长哈珊的威严权威,马修采取的是一种变相的理解方式:撒谎。如第一次上课时皮包被学生哄抢,校长前来问难时为学生打圆场而撒谎;为不伤及乐格克自尊而向马桑大叔撒谎;包被学生偷盗向体育老师贝克撒谎;探访期间对莫安琪母亲撒谎等等,这一系列善意而美丽的谎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马修的善解人意、至情至性,创作者如此惨淡经营,可谓别具匠心。

影片中声画同步的表现手法则更是别具一格,极富视听浸染力。剧中马修基于切身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建了合唱团。在合唱团的诞生过程中,创作者着重强调了马修给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分工,高音低音合唱团指挥助理以及乐谱架,一个都不落下!这里,创作者似乎在借马修向观众传达一个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这种将心比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师长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电影深层次凸显的是其宝贵的人文主义精神,发人深醒。而影片中以合唱团为载体,配合安宁素雅的画面而徐徐流淌出的一曲曲清扬怡悦的音乐,更似春天大自然清新动人的天赖,一缕缕温情脉脉的阳光,照耀抚慰着孩子们孤寂无助、伤痕累累的灵魂,唤回了一颗颗迷失已久冰冷麻木的童心。在圣洁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身处的已不再是幽晦的“池塘之底”,而是幸福无边的人间天堂。这些音乐随着物换星移、孩子们心灵逐渐苏醒的变化而变化;而音乐韵律与内涵的变化,又反过来以抒情吻唇表达了孩子内心微妙的情感的延伸继续,可谓,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上虽然处处显现着幽默的笔触,但是影片始终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悲情气氛之中,这股淡淡的悲情主要地是通过马修个人在“池塘之底”的坎坷经历流露出来,并与着墨不深的幽默笔触共同构成了影片两大情感基调。如在学校的第一晚,马修在看完孩子们填写的卡片后,一方面为孩子们美好的志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从事跟自己同样职业的学监而黯然神伤;在四月的那个晚上,虽然马修因孩子们的转变而创作灵感澎湃,并兴奋地说到“我确信,属我音乐的光明未来必将到来,我叫克莱蒙马修,一个音乐家”,但随即想到自己的现实,又话锋一转,沉重地叹息到“而每个晚上,我为他们创作!”;而影片尾声部份,被解雇不得不离开的马修虽然看到孩子们用纸飞机向自己表达祝福,用教给他们的歌曲为自己合唱送别,也一度使他兴奋得“想向全世界呐喊”,但他心里却明白,“可有谁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莱蒙马修,失业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创作者对人物这种轻描淡写而又体察入微的技法,让人哲服。看完之后淡淡的愁思久久萦怀,不觉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影片结尾,天真挚着的孤儿佩皮罗打点好自己的行装如愿地随马修而去,这一幕的意义可以说超越了影片爱与教化的主题。其实创作者这一生花妙笔早有呼应。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最先见到的孩子是佩皮罗,而且是在等待来接自己的爸爸,但实际上是等到的却是马修;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最后见到并随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皮罗,而且恰好时值他应该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其实旁白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皮罗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个星周六”,佩皮罗一直等待的爸爸其实就是马修,是马修用音乐唤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马修的

关爱把他从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这里,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艺术家,失业的学监,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伦理、阶级、民簇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西方基督教义的高度凝练和光辉典范。我们将会看到,马修不单是佩皮罗的老师和父亲,他将作为世间千千万万无辜而又不幸儿童的精神庇护所、爱的殿堂,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用真诚感应心灵的呼喊,用爱唤回迷失的童心,用理解抚慰受伤的灵魂,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第5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后感觉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电影中的学生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而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中也会有个别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就更多了,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成功和校长的失败给我很多启发。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它发觉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乐天份,它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同学,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在一位夫人来参观时安排了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 这群孩子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唱出自己的天空。马修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合唱团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增强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也深感责任重大。

影片中的校长则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判断确定是那个坏学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学校的钱,在不经过调查的情况下对那个学生又打又骂,并最终把那个学生赶出了学校,后来事实证明是冤枉了那个学生,但却酿成了恶果。那个学生为了报复校长放火烧了学校的宿舍,幸亏同学们都不在里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学生他的道德品质可能是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坏事都是他干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学生,不仅不能教育学生,反而会让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动。

第6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雅克贝汉说:“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以至于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时期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完美的阐述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义。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在一间名为“池塘畔底”的学校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初进学校,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老师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和其他老师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和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老师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

当我怀着一种不知名的心情看完这部影片时,我想了很多,马修的善良、仁爱和宽容得到了他所想要的改变,这可能也是我们每一个观众所期待的。当马修黯然离开学校时,一双双从窗外伸出的小手和飞出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不舍,我想还有感激,感激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激老师用他的坚持帮他们找回了属于本性的东西,不是无知。更不是冷漠,是恩存。不管是马修的坚持,还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实实在在的印证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幼年时的一幕幕时,感激与感动让眼睛湿润了,神圣而纯洁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想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幼年马修的付出,同时幼年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记忆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回忆。

美丽而自然的电影情节里,莫翰奇与贝比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告诉我简单干净的音乐里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当他用天籁般的嗓音向马修传达着理解与谅解时,从两人的眼中我读到了幸福。一个用他的天真告诉我,一个人的等待和执着是值得的,尽管那天正是星期六。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许都会有一个珍贵的人,他春风化雨般地教会我们许多知识,让我们懂得更多道理,善良、宽容、执着、爱„„

第7篇:放牛班的春天教案

《放牛班的春天》影视欣赏教案

这个世界也许有卑微的人,但却没有卑微的情感。

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长而宁静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历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将军,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刻板的校长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罚”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原任班主任束手无策,无奈调职,然而一个人公认为一事无成的马图来了,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从顽皮的孩子那一庄一勰的嘻笑怒骂间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图的“善良、宽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被剧情所牵动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心理学知识„„

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世界。从此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不许依恋。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处理。尘封的心灵开始扭曲,在这里有以李基度为代表的攻击性强的儿童,他砸伤老麦;还有以皮比诺为代表的,由于失去双亲,缺少依恋而孤僻,甚至抑郁儿童;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让单亲妈妈头痛,对音乐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莫朗。

对李基度和丹东这样攻击性强的孩子。马图并没把他们交给校长体罚。他派李基度来照料因他而致伤的老麦。让他自己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样害羞,他已经知道他错了。”老麦以这样慈爱和宽容的方式感化了李基度,当李甚度像所有犯了错的孩子那样看着远去的老麦时,惊恐问马图:“他会死吗?”马图抚摩着他的头“不!医生会救他的,”用这样宽容的语气消除他内心的不安。

至于如丹东那样冥顽不化的少年,马图也极力挽回。当丹东受罚时,马图曾这样试图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

与攻击性行为相反,对幼小就缺少依恋而产生抑郁,甚至略显自避的皮比诺而言,马图则是像父亲一样去关爱他。他从不谈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却出乎意料地被选为合唱团副团长。让他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爱心的力量,从而使皮比诺摆脱了不幸的阴影。

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朗。他曾被上界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他是由单亲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马图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这个孩子的任性。一方面极力从“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朗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处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对他也极为信任。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又积极培养。特别是莫朗将墨水瓶投向他时,他依旧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朗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特别是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图从新给予莫朗的充分肯定,最终感化了这头“小野牛”。 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由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所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当看到一群反叛的寄宿学校的孩子们被召集到一个合唱团中,并谱写出他们动人的孩提乐章时,观众被深深地打动了。

《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上映以来,票房与口碑齐声沸扬,不仅席卷法国超过860万人观影人次,全球也开出超过8300万美金的票房红盘。由以《小宇宙》、《喜马拉雅》、《放牛班的春天》荣获凯萨奖最佳电影音乐3座大奖的法国电影音乐名家Bruno Coulais担纲创作的音乐荣获了法国凯萨奖最佳电影音乐、最佳音响两项大奖与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音乐大奖喝彩,并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电影主题曲“眺望你的路途”、英国影艺学院奖最佳电影音乐等项目。影片本身则是获得凯萨奖6项提名[最佳影片、导演、处女作、制作设计、男主角、男配角],并入围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影艺学院奖的最佳外语片项目。电影原声带也是卖得吓吓叫,先是蝉连法国排行榜冠军,狂破百万张大关,等到电影登陆美国,原声带照样横扫老美,一举抢占Billboard古典专辑榜亚军,发行半年后仍驻留全美古典专辑榜前10名。

在这节影视欣赏课上将让学生去感受音乐,感受爱。

第8篇:《放牛班的春天》教案

影视音乐教案2

作者:音乐教研组 点击数:190 发布时间:2013-5-2 11:56:41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体会影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2、了解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放牛班的春天》、《天空之城》和《卧虎藏龙》的故事梗概。 教学重点:

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影视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在音乐创造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参与音乐活动创编和表演,并能在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了解了什么是影视音乐,感受了《辛德勒的名单》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影视音乐

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出示《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简谱) 听一遍,跟着唱两遍

再次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片段,谈谈片尾主题音乐的作用 学生欣赏,并讨论,回答,师总结: 深化主题的作用。

音乐与电影画面相互呼应,小提琴的演奏,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到那个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使人愈发感到今日时光的可贵 2,体会不同乐器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播放萨克斯和钢琴演奏的《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学生聆听,对比 (深情忧伤 缅怀沉思) 3,《眺望你的路途》主题音乐

聆听童声合唱《眺望你的路途》,思考歌曲的主题内容? 学生聆听,并思考回答,师总结:

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孤独,其实,他们都是孤儿,他们的父母因为战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死,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更忍受不了学校校长冷酷无情的管教方式,于是,孩子们在失落中渴望光明。后来,代课老师马修教孩子们唱歌,唱的就是这首《眺望你的路途》,终于,冰冷已久的心被纯净的音乐感化,孩子们重拾童年乐趣,重塑缤纷的未来。此主题音乐多次在影片中出现,有高度概括剧情的作用 唱唱《眺望你的路途》主题音乐

观看《眺望你的路途》主题音乐影视片段,再次感受音乐。

4,《眺望你的路途》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考虑电影音乐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总结: 突出主题

电影音乐的作用(功能):

1、突出主题。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

2、抒情作用。塑造和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描绘作用。烘托画面情绪和气氛,加强视觉形象的情绪和节奏

4、背景气氛。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基调和背景气氛

5、深化主题。推动剧情发展

6、概括剧情。

7、结构统一作用。

第9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

一、幽晦的“池塘之底” “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 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 围。 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 一个虚空。 ”处于池塘之底, 那就意味着幽晦如地狱, 没有阳光温暖心灵; 意味着井底之蛙, 笼中之鸟,没有湛蓝的天空任意飞翔;意味着冰冷如冬,污秽丛杂,没有真情实爱的润泽。 在这里,我们看到教育的“理念”—— “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 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设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 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 止;在这里,有着严格的客人探访条例,只可以在规定时间段亲子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鞭 子与辱骂的凌威之下;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 哈桑校长,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曾经是鼓号手的他,也有过梦想与激情,可 是面临教育的异化,逐渐将自我的心灵扭曲变形。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为了晋升和 荣誉勋章,他可以不择手段,任意掠取马修的艰辛努力。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可以把蒙 丹送进监狱,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可以解雇马修。在他眼里,惟有绝对的权威,才能控制 消极行为的发生,抑或惩罚消极行为。他不再关注学生的灵魂生长,不再倾听教师的善意建 议,只在寻求通达的路径,只在解决经费的来源。面对学生的种种变化,他无法认识到音乐 的育人功效,认为音乐带来的纪律改变只是凑巧。 学校的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 情趣与品位。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 每天如临大敌,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正因为如此,学生敌视教师,与教师形成敌对壁垒。在马修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讽刺辱骂他 “秃子”、“光弹头”;因为哈让没收了穆东的香烟,而被剪刀所捅人;被视为无药可救的 孤独的灵魂纵身跳楼自杀;随时准备阴谋袭击教师;蓄意报复教师的批评惩罚;课堂创作漫 画羞辱校长;远离家长,叛逆心理极其严重…… 马修,一个落魄的艺术行侠,一个仓皇的生活男人,一个另类的学监教师。 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 漫,年

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阴雨霏霏的冬末,马修将孤独的身影写进另一方“池塘之底”。 悲哉,同是天涯沦落人!马修看到在校门翘首南望、枯等周六的战争孤儿佩比诺;看到跪地 洗刷、冷漠敌意的被罚者……

二、爱,在理解的尽头 第一次与学生生命相遇,马修便遭到重重戏剧。远远地,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木门 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刚上讲台就被滑倒,飞出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 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双 双惊谔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 首先,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规避校长的三秒后,又遗憾 地错失了马修宝贵的十五秒, 即使在送往校长的途中企求马修发发慈悲以求宽恕时, 也未得 到谅解。然而,当马修看到乐科烈被禁闭三天后又被抽打得声嘶力竭后,他还是意识到可以

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去医务室照看马桑,以感觉生命的脆弱,直到康复为止。马 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幼稚的心灵,遭到校长无情地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 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 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 允许他来惩罚肇事者; 允许不透露孩子的姓名。 面对这个自负的家伙,校长有意让他“碰壁”后的苏醒,便含糊地答应了。 接着,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的莫杭治监管课堂秩序。没有 任何讽刺与挖苦,极尽幽默、赞美之能事(“严肃的先生”“时髦的打扮”“酷哥有领导才 能”)。可惜,当他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后回往教室,却发现莫杭治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肖像 速写。面对这一场景,可以处理出不同水准来。或是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禁闭 三天,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或是以此杀鸡儆猴,严惩恐吓抽打;或是进行思想教育,反省 检查……而马修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 他因势利导地还莫杭治一个肖像素描, 并滑稽地漫画 式。 最后, 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 年龄、 理想的职业。 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 诚然,这群早已听从野性的呼唤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没有晤对过自己 的心灵。现在,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我的人格尊严,不知是晴 天霹雳,还是久旱逢霖?不过,大家都很用心,也许他们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现了罅隙,一束 生命的光芒正辉映在他们的心灵之上。惟有佩比诺,仍在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 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

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却倾泻出无限的 智慧与力量。可惜,时下的教师久违了!)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员、牛 仔、驯虎员、亡命徒、间谍、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 我们无法忘却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人性的质疑(“行动—反应”原则 将导致相互诽谤)、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又自觉游离 于人性的道德诉求。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更 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对自我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 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然而,如何温暖这些孤独寂寞的心灵呢?给孩子怎样 的精神底色呢?

三、来自地狱的天籁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一群渴望 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 窃取了马修的皮包, 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 一个个跳跃的音符, 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 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 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 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 快乐在眼前,为何要等待?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 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也许,童年时代的诸多欢乐,转瞬消逝即被遗忘。 但是,这道道绚烂的音乐金光,将在生命的道途上闪亮。 莫杭治,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幽闭而敏感的心 灵,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 音穿过骨头、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 肯在公众下展示歌喉的美丽,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 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 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 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

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杭治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 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

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然而,当马修与莫杭治母亲并肩交流时,有着严重“恋母情结”而又被蒙丹蛊惑的莫杭治, 竟然将一瓶墨汁倒泼向马修,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尽管暗恋着他的母亲,也格外垂青他 的天赋,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莫杭治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 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莫杭治倚柱忏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 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莫杭治 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 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合唱团进行得很顺利, 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 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 的力量。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趋佳境。上善若水,我们看到这群写满 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年轻而驿动的心被美妙的音乐点燃,倏忽之间 灵魂飞舞而上,将泪痕烘干,把自我沉醉。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他们的脸上一直洋溢 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感觉着内心欢乐的震颤。眼望着天空,放飞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在 遥远的天边建筑着属于自我心灵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当莫杭治墨水投向马修时,群起而攻之;古板的 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的数学课堂 语言的竟然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后来还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莫杭治的母亲感受 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从此生命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向……

四、那一转身的苍凉 野百合的确迎来了春天,可它并非亘古不变;我们也幸运地聆听到夜莺美丽的歌喉,可音乐 毕竟不是万能。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转瞬即逝。 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误解而被蒙羞的蒙丹, 纵火烧了给自己带去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幸运的是,其 时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 幸免一死。 然而, 马修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 也是无法推诿的。终于,这个可怜的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再次沉如池塘之底。他被解 雇,并要求立即离开,不得与孩子们再见。 也许,我们在唏嘘之余,为之扼腕痛惜,甚至愤愤不平。然而,我以为马修的确需要全面地 检省自我。在校长采取“连坐”制而让他任意选择名字时,他委曲求全了;在莫杭治因为漫 画辱骂校长而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下一篇:钢结构仓库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