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调查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调查

河北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是21世纪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二者在发展路径、发展内容、发展模式上具有相似之处,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使其发展受限。因此,研究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迫在眉睫。本文以河北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制约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因素,在融合路径、融合内容、融合模式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 乡村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一、农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

河北省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省份,它所产生的GDP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而实现的,导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环境。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减慢,传统的重工业产业已不再具有优势,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同属于21世纪的朝阳产业,二者在发展潜力、发展模式、发展地域、发展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都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文化消费力度的增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必然促使文化产业迈向更高的台阶,二者具有相辅相成、互补共赢、不可分割的意义。

二、构建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文化产业的中间媒介物是文化,离开了文化的发展,二者的发展将失去动力。下面将从融合路径、融合模式、融合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融合路径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关联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也是各不相同的,下面将从文化产品与旅游消费融合、文化信息与旅游信息融合、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文化品牌与旅游知名度融合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文化产品与旅游消费的融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客流,为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创造了条件,为文化产品的销售增加了渠道,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农村文化产品发展的空间。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能为旅游者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文化的各种需求,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文化信息与旅游信息的融合。无论是文化的发展还是旅游的发展,信息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文化产品能够走出去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产业作为支撑,才能够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信息宣传的基础上,否则风景再美,文化底蕴再深厚,无人知晓,也就无从发展。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信息合作,是向世人展示农村文化旅游最好的明信片。

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的融合。旅游产业的开发,必然会吸引大量的文化人才和资金参与到农村的建设中来,在旅游基础设施更新的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理念,让旅游充满文化色彩。同时,文化产业要依靠优势的旅游资源发展壮大,形成当地文化产业的特色化,让旅游变成一种文化旅游。

文化品牌与旅游知名度的融合。文化产品向品牌化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知名度,将文化的影响力融合在旅游产业上,旅游的优势资源融合到文化产业中,做到二者的同步发展。

(二)融合内容

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内容上具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将二者的发展内容进行融合,可以提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经济的倍速增长。

文化元素融合。观光的旅游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旅游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视觉上的感受,精神上充实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融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村经济崛起的保障。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应充分融入科技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环保意识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污染指数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环保问题,二者在环保管理和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应加强二者环保意识的融合,节能环保的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走得更高、走的更远。

(三)融合模式

结合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各自发展特点,构建民俗文化与旅游生态交融型模式、文化生产与旅游体验型模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型模式三种模式。

民俗文化与旅游生态交融型模式。农村地区的风俗气氛浓厚,重视民俗文化的培育,举办各种风俗文化活动,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提升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题的农村观光旅游形式,保护生态文化,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生态相交融,形成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文化生产与旅游体验型模式。旅游体验则是让旅游者亲身感受文化生产的过程,感受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旅游的乐趣。如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沧州武术、永年太极等。体验模式的推出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层次。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型模式。旅游开发是从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高科技等方面对历史和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二者的协同发展,会取得双赢结果。

三、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河北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2]。首先,应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农村网络信息平台,完善管理机制,引进人才和资金。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精品化和品牌化,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共用的原则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寻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点以及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策略;要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地域特色化、产业辐射化、经济一体化;要尽快融入京津冀经济发展圈中,抓住机遇。最后,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汪虹,王丽玲,马凤娟.循环农业理念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J].农业经济,2012(04).

[2]王帅帅,刘晓东,赵邦宏.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04),

作者简介:

毕西娟(197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布局及政策趋向研究”(项目编号:HB15SH022)。

作者:毕西娟 熊鹏 赵平

第2篇: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围绕“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环节”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有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并由此形成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融合发展

一、引言

200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意味着我国开始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由此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式发展。2014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特色文化城镇与乡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这意味着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会是我国未来乡村产业建设的主要方向。

二、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现象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并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学界一般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管理创新而导致不同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使各产业之间联系更密切,产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动态过程[1]。 从国家发展趋势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有助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通过创意设计、集体文化创意与乡村传统手工业、乡村制造业相结合实现产业融合,通过生态文明创意与实践可以拓展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途径。具体说来,包括:(1)传统乡村制造业、手工业→经由创意设计实现纵向延伸和横向服务→形成乡村制造业、手工业文化升级版→再经由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实现基于制造业、手工业升级所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与工业(制造业)融合,要在纵向延伸和横向服务两个维度上激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活动[2]①。(2)传统乡村制造业、手工业→经由集体文化再造→形成乡村制造业、手工业红色文化升级版→再经由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形成集体道路典范旅游村②。(3)经由生态文明创意和实践→形成乡村文化旅游,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农业”转型。表1列出了具有借鉴价值的五种典型模式。

其次,通过休闲体验创意路径,形成乡村文化乡村休闲乡村体验乡村旅游一体化的产业融合形态。具体说来,包括:(1)将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体验感强的文化旅游产品③。(2)通过形成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或拍摄基地,将文艺体验、休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并开发相关乡村旅游文化产品④。

(3)发掘本地文化传说与作品并与旅游相结合,形成原生态乡土文化旅游体验产品。(4)将现代消费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乡村庄园。如张裕爱斐堡酒庄、上海青浦寻梦园(香草庄园)等。(5)休闲农场或牧场。将传统农场或牧场和休闲体验相结合,形成休闲农场或牧场。(6)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向市民提供耕地、菜地,市民在村民帮助下参与种植与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市民不仅收获更为绿色的农产品,而且还可在休闲时间体验农业劳动和管理的乐趣。(7)将乡村建筑与居住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具有区域建筑与居住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通过会展、节事活动等途径,形成乡村会展乡村体育乡村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形态。具体说来,包括:(1)借用古建筑群间形成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术等方面的展览,形成乡村会展与旅游融合⑤。(2)通过打造山地户外运动、户外休闲、民间体育赛事,形成乡村体育、休闲与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⑥。

(3)发掘民俗节事活动,形成乡村民俗节事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例如,天津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至2015年已经举办了12届,成为天津著名的节庆品牌。

第四,通过信息、农业科技等技术与文化途径融合,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智慧模式。随着互联网与农村文化旅游的不断融合,网络经营的产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网上卖土特产向网上营销乡村风光、民俗及文化、乡村休闲与体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包括:(1)形成专门针对乡村文化旅游的网络集成平台。例如,山东省旅游局联合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共同打造了“齐鲁乡村旅游网”,把全省乡村旅游资源与O2O平台对接起来,开发各种智慧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2)形成针对特定乡村旅游领域的专业网络平台,如民宿网。(3)乡村文化旅游经营实体公司开发网络平台。例如,山东淄博中郝峪村通过开发远程监控系统,可以让城里市民随时看到自己认领菜地生长情况。(4)互联网+乡村文化旅游私人定制模式。用户通过输入自己文化旅游需求,相关网络公司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方式、日程安排等供用户选择。(5)互联网+众筹农业+乡村旅游。例如,2015年6月15日,浙江台州泳溪乡北山村成立了由40户农户组成的天台苍海桑田粮食专业合作社,推出50亩的高山稻田,通过泳溪乡公共微信“天台泳溪里”发布认种活动信息。15天后,50亩高山稻田被来自省内的34名微友以5.5元/斤大米价格全部认种,认种总价达到20多万元。该村通过陆续推出“高山梯田摄影大赛”、“香米认种对接”、“露营派对”、“香米丰收节”、“稻草人制作大赛”等活动,吸引认种者和游客前来体验观光。(5)高科技和教育农园。前者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形成科教吸引力所形成的乡村文化旅游形态,后者是以接近大自然、参与农耕过程,体验农村生活等方式获得农业教育与体验为吸引力的乡村文化旅游形态。著名的有上海崇明三岛现代农业园、深圳太空作物园等。

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

如图1所示,尽管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直接融合,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大农业为基础或媒介形成产业整合。具体说来,又存在三种状态。一是文化产业自身吸纳旅游产业后得以提升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介入不仅对乡村文化产业具有引致和扩散效应,而且还会扩大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二是旅游产业自身吸纳文化产业后得以提升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介入不仅会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而且还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三是产生文化旅游产业这种新的交叉产业形态。而这种业态又往往衍生出乡村文化旅游地产、商贸购物和加工,进而产生乡村文化旅游衍生产品。

从根本上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开发是围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进行的。所谓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是指在和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主体基于乡村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再注入其他资源所形成价值链、企业链和空间生态链。

价值链是产业链的内在依据,产业链是价值链的外观和延伸。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基本包括如下环节: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为价值链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

其中,基础研究包括对文化与旅游的基础研究,往往由具有社会职能的研究机构承担,主要由社会和政府资金支持,商业开发程度低。物流、交通、信息与传播技术在一定时期的集成往往会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质变式发展。内容制作包括:(1)通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将乡村原生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居住形态等旅游与文化资源推向外界和市场;(2)通过发掘、整理和开发乡村传统手工艺将其产品及艺术自身推向外界和市场;(3)通过发掘、整理和开发乡村民俗、民风、民宿文化、节事活动将其推向外界和市场;(4)在城市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趋势下,发掘出现代乡村新景观、新居住形态、新风俗、新农业形态等将其推向外界和市场;(5)通过影视基地、动漫基地、花卉基地、乡村主题公园等开发形成文化旅游资源。(6)根据历史文献或现代文化再造的乡村文化和景观。作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上游,它往往是一种最基础的产业。这种基础性产业的核心内容既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历史积累的,还可能是现代化再造形成的。但是要将其推向外界与市场,往往需要克服历史破坏、交通不便、产业形态单一等因素约束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再开发。更重要的是,作为上游产业,内容制作的丰富和创新离不开具体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由此产生了它的下游产业,即策划融合产业。换句话说,即使原来的内容是原生的,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而丰富其内容。从宏观上说,内容再生产可以通过前述的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四大产业融合途径推动原初产业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以创造出许多产业融合项目的可能,而每一个产业融合项目本身又往往涉及策划、宣传推广、招商与融资、后勤服务等一系列业务,其中一部分又可以通过外包而产生新的下游产业。尤其是营销和服务本身往往需要通过外包而由专业化细分的公司承担。

总体而言,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通以通过卖创意和内容,卖服务、体验、展示、衍生品、品牌和赞助与广告等实现其价值来源[3]。并且,这种价值来源可以通过产业内部、产业间的融合不断扩展。具体说来,包括:(1)产业一体化融合。即通过产品的一体化、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市场和服务标准的一体化等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2)产业重组式融合。即通过产业间产权、内容、经营模式实现产业重组式融合发展。(3)产业延伸式融合。即通过衍生产品开发、产业功能拓展等实现产业延伸融合式发展。(4)渗透式融合。即通过将乡村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完全地渗透到另一种产业中,促使它们相互交融实现产业发展。从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两种产业融合价值链的角度说,容易产生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演艺旅游、乡村影视旅游、乡村会议旅游、乡村节事旅游、乡村体验旅游、乡村文博旅游、乡村旅游图书、乡村文化旅游网、乡村文化旅游社等具体价值链运作业态[4]。

围绕价值链的供求关系形成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以及三者之间的链接。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企业链的角度说,它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体现为城市企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城市大型文化旅游公司与乡村中介公司、村民集资公司之间的关系。(2)城市居民是乡村文化旅游的最为主要的主体,通过众筹、体验式消费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和平台经济突破城乡空间制约,形成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企业和政府之间往往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往往涉及的是“政府—农户—企业”的三边关系。而政府又往往是县乡一级的政府。根据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主体主导程度,可以将产业链融合模式分为市场主导的自发型模式、政府主导或引导型模式、市场和政府引导协同式模式。

王璐璐、周彬通过分析2004~2013年我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星级企业数量,认为北部沿海经济区、中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高,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最低,其他区域居中[5]。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空间链演进上看存在如下几种情况:(1)基于环境生态而衍生出休闲度假和观光型旅游。从空间拓展上说,一需要在其内部做好空间规划和功能分类,二需要通过周边交通拓展其和外界联系。(2)基于乡村聚落景观而衍生出新的文化旅游景观。从空间拓展上说,往往需要保护原聚落的原生态,再在此基础上开出新区或新镇(如表2中的周庄模式),或在此基础上将周边村镇延伸开发(如表2中的凤凰和宏村模式)。(3)围绕城市近郊可以大力发展农业体验和展示类乡村旅游。由于容易模仿,所以需要从空间拓展上有良好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展示和示范效应。(4)由于独特景观自身区分度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因此,周边村镇很容易在住宿、休闲体验等方面获得产业延伸。(5)将文化旅游产业链由城市延伸到乡村,实现城乡对接。(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城乡之间线上线下空间融合。(7)空间生态、文化嵌入。即将其他区域乡村作物、居住及生活方式嵌入一地。例如,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麓,由部分外籍人士创办的低碳旅游新业态在当地有较大的吸引力。

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及经营模式

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存在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其中,政府投资主要涉及:(1)景区公路、景区绿化、水电设施、观光大道、文化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2)主要项目投资与运营。乡村文化旅游政府投资主要来自于国债资金、国家及省旅游文化文物部门拨款以及上级其他部门的援助。政府投资的收益主要包括门票、部分经营项目的营业收入以及税收。大型酒店、娱乐场所、度假村、商务中心、创意基地、会议场所多是招商引资的产物。村民集资形成村办旅游服务企业,整体经营村景区资源是村集体经营的主要形式。乡村个体多经营小型民宿、农家乐、餐饮、纪念品销售、服务等。

从投融资角度看,存在如下几种模式[6]:(1)转移支付模式,即政府各部门联动投资。例如,北京大兴长子营镇“留民营生态休闲农庄”投资款项主要来自市、区财政拨款,包括文委、科委、农委、环保局、旅游委等政府部门。(2)复合投资模式。例如,北京绿富隆农业观光园由北京市、延庆县两级政府和北京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5亿。(3)权益融资模式。例如,北京“紫海香堤草艺术庄园”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00万元,古北口镇通过出让300亩土地使用权进行权益融资。(4)土地使用权招股融资。在权益融资中,农民或村庄出让土地使用权并收取租赁费。而在股权融资中,农民或村庄放弃对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而是占有股份,参与经营和分红。(5)社会集资模式。(6)外商投资模式。例如,北京意大利农庄由一位在京工作的意大利人投资兴建和经营。(7)贴息贷款模式。这是一种由政府通过优惠政策提供贴息贷款的模式。例如,北京房山区佛子庄乡古村落改造项目争取了5000万元银行贴息贷款。(8)小额贷款模式。例如,四川为农家乐等经营者提供“小额保证贷款和个人商务贷款”。

从发展主体经营模式上看,主要存在如下多种经营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投资与直接经营,村民很少参与。(2)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政府负责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乡村文化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农村旅游协会负责协调公司和农民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和组织客源。(3)公司+农户模式。文化旅游公司直接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合作。公司负责开发、市场开拓、经营和管理,而农户参与提供产品或服务。(4)公司+社区+农户。在这一模式中,公司先和社区(村委会)进行合作,再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文化旅游接待等服务。(5)股份制模式。各投资主体合作实行股份制经营。(6)乡村集资与社区自营模式。(7)农户个体模式[7]。(8)众筹模式。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的大众或群众筹资模式。在互联网技术下,发起人很容易通过网络平台发起跟投入形成众筹项目。例如,“老家山西”发起的一个开发山西古村落项目中,以200元作为一个基数享有古客栈房间使用权、入住权,或住或租自由使用,可在古院落中当一周老爷、太太、小姐、少爷,也可出租当房东。其中,个体式经营主要是依托成熟景区、城郊资源形成,并且个体式经营往往会被纳入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模式之中。在这一模式中,往往由乡村少部分人首先经营,形成一种示范效应,而在乡村中拓展。以上模式中,(3)(4)属于典型的由公司推动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司负责开拓市场、提供标准化经营模式,农户个体被纳入其中。由于乡村土地和房产所有权分散及复杂、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相关利益法律保护不健全,前期投入高,因此,乡村文化旅游规模化开发,初期多是政府和乡村集体主导为主。且由于政府和集体主导模式治理效果存在天然不足,所以,大多数政府和集体主导模式要走向市场化。表2总结了5个典型市场化例子。其中,西递模式是一种社区自有自营、公司化治理的模式;宏村曾试图学习西递模式,但是不成功,最终走向股份制经营的市场化模式;凤凰古镇走的是一种经营权转让模式,这种模式在初期效果明显,但是在后期经营能否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关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周庄走的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周庄镇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实施“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的模式,对古镇和新镇予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外来资本主要开发新区和新镇区,古镇保护和开发主要由周庄镇政府,并将文化旅游经营收入回馈反哺古镇保护。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专营乌镇文化旅游项目的公司,通过股份和公司领导人选保证了政府主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市场化经营。乌镇东栅、西栅实施了不同的开发模式。东栅开发先于西栅,定位是原住民的生活以及观光,采用了“以旧修旧、以旧修故”的保护和维护模式。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努力做到将所有的高低压线路、电视线、通信线路、排污管道、自来水管埋到地下。西栅开发定位为诗意的水乡古镇休闲度假区,在保留原有古建风貌、园林、田园的基础上,实行了现代商业地产的开发,加入了现代文化建筑,将酒吧休闲区与民宿、会所区分开设置,以便不同年龄段的人休闲、度假。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除了需要不断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推动产业融合,开发产业链外,还需要不断创意商业运作模式,形成一种集科层、市场和网络组织于一体的复杂型组织网络[8]。具体方式包括:(1)通过众包、创意大赛、成立研究院或文化旅游研究院、产学研合作、一意多创、一形多意等方式丰富创意来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意网络。(2)产业内部的企业通过跨界经营、产业链上下延伸的方式丰富经营模式。(3)产业外部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进入产业链。(4)创新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核心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资金网络。例如宏村、西递除了争取国家、省一级的专项保护资金以外,县政府每年从旅游门票收入中征收20%文物保护资金,通过县、镇、村三级和村民自筹获得1.6亿资金,成立保护基金会,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渠道筹集保护资金。五、结语

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解农村空心化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乡村文化旅游需求以及推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不仅要完善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拓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及其价值来源、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主体融资和经营模式,而且需要政府政策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创新:(1)政府需要土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投融资、人才政策和环境政策创新,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政策的发展,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2)地方政府在乡村旅游前期开发、整体规划、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有序开发并避免过度开发。(3)政府通过乡村文化旅游扶植资金基金、财政补贴、担保和贴息贷款等方式丰富乡村文化旅游融资模式。(4)将现有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县评价改为文化旅游示范点、示范县,并增加文化产业评价指标。(5)政府通过公私伙伴关系、产权出让、产权改革完全市场化、政府所有+商业化运作、政府指导+商业化运作等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

注释:

①前者主要是通过设计与创意与产品制造相结合,引领后端的衍生产品、配套与品牌服务、产品展示与体验等的纵向联动与延伸,后者以高端的创意与设计将商品的使用功能和象征符号功能相结合,提高商品的“美学经济价值”。

②例如,江苏华西村、山西大赛村、河北周家庄、湖北官桥村和洪林村、广东南岭村、浙江航民村、黑龙江兴十四村、陕西阳山庄、河南南街村发展集体经济实体,不断创新集体分配和文化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红色旅游示范村。

③例如,重庆武隆县属于“世界自然遗产”,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该县通过不断发掘具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的文化资源,将武隆的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歌、民间吹打、民间戏剧、民间舞蹈、民间哭嫁歌、川江号子以及仙女山耍锣鼓、后坪山歌、鸭江平桥吹打、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等纳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之中,提升了武隆县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

④例如,重庆武隆县的天生三硚成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注定爱你》的外景拍摄地,而下石院天坑村成为《爸爸去哪儿》2014年首站拍摄地。

⑤例如,天津杨柳青古镇在号称“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中辟杨柳青博物馆,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天津砖雕陈列、泥人张彩塑、民间剪纸、杨柳青风筝、民间花会道具以及民俗陈列,大大提升了石家大院旅游的文化内涵。乌镇更是直接开发了会务策划、承办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每年成功策划实施了各类年会、研讨会、市场推广会、新闻发布会和公关、庆典、路演、拓展训练、奖励旅游等会展活动。其中,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更是大大提升了乌镇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

⑥例如武隆县通过打造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芙蓉江龙舟锦标赛、芙蓉湖户外运动联赛、滑雪滑冰赛、万峰林海骑行赛等赛事,建设生态体育公园,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国际户外运动联盟基地、国际户外音乐联盟基地、赛马基地等措施,推动了武隆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4):14-17.

[2]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4):28-32.

[3]李勇军,黄柏青.审美经济时代创意文化产业融合及其价值来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6):81-85.

[4]李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129-130.

[5]王璐璐,周彬.我国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4,(11):37-40.

[6]张树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221-225.

[7]刘晗,周玲强,李会玲.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4):95-96.

[8]李勇军,黄柏青.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组织网络构成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2):136-140.

(责任编辑:宁晓青)

作者:李勇军 王庆生

第3篇: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综述

[摘 要]

生态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选择,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时下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对于实现“三农”发展是个重要突破。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近几年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有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已经围绕生态养老产业模式、乡村振兴路径、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及面临的难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围绕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开展研究仍有巨大空间,尤其是在构建完善的生态养老产业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衡量标准、二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基于产业共生的区域协同共生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聚焦后发展地区,必定取得重大成果。

[关键词]

生态养老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9

1 问题提出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对两大战略实施框架的阐述中明显突出了健康养老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理念。2018年相继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我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又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合理的产业形态,为养老事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我国已卷入严重的老龄化浪潮,老年人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现有的养老机构无论在数目还是服务质量上,都远远未及人民心中实际养老服务期望。传统养老模式弊端渐显,为使我国养老事业长远发展,减轻各级政府越挑越重的养老担子,必须探寻新型养老模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兼具健康与生态性质的养老模式不仅是人們美好的养老保障愿景,也正成为养老行业发展一大趋势。

基于以上社会发展背景,对我国一些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的乡村地区而言,无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这些地区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发展生态养老产业,同时又可以将生态养老产业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关于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文献梳理,可能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2 生态养老产业模式研究

养老产业,别名又为“银色产业”“银发产业”,是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专门生产他们所需商品、服务的行业或企业经营活动的集合(陈文捷、李想,2016)。[1]养老产业具有自身特殊性,它的核心部分由养老服务、养老产品以及养老产业链构成,特点是涉及经济社会多方面、产业链条较长、对友好的环境存在依赖与互动、具备可持续发展要求等。它从第一二三产业里剥离而出,又是三个产业的天然综合体(张新生、王剑锋等,2015)。[2]相比传统的养老产业,生态养老产业是一种发挥资源环境的生态优势,从而满足老年人养老、休闲服务需求的新型产业,此类产业具有低碳环保特质(徐姗,2016)。[3]另有类似观点认为,生态养老产业是源于生态资本有效运营而得以发展起来的新业态。

那么,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应该遵循哪些模式,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与层面提出不同见解。

张馨予(2011)在构想的“近郊模式”中,主张将养老机构建在配备有足够养老设施并且能提供良好消费环境的近郊地带,以城区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且根据不同消费档次的老年人给以不同层次的服务。[4]卢布、黄赢(2014)等学者提出“54321养老产业模式”,既倡导吸收国际经验、适合老年人康养,又倡导实现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在产业开发主体上注重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内容上注重利用发扬多类优秀文化功能促进养老养生及旅游产业发展,经营方式上注重复合养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包括“市场”及“公益”两种机制。[5]田新朝(2017)针对港粤澳大湾区协同合作提出了“跨境养老服务”模式,并认为该模式对“港粤澳大湾区”进一步合作意义非凡,利于激发福利红利以及加快社会融合进程。[6]邓大松、李玉娇(2017)认为“医养结合模式”是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新趋势,同时也是变革传统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及方向。[7]齐琳(2017)以对上海市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调研结果为背景,认为在该模式基础上加入“智能+”元素更能满足未来广阔的养老服务需求。[8]

相比以上学者关于生态养老产业模式的研究,如下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主题做了更深入的解读。马伊里(2012)曾提出在上海市探索“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全生态”是指集合多类相关老年服务为一体来为老年人提供贯穿余生的生活保障系统支撑,构建一个节能环保、绿色无污染、融入科技、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系统。[9]张欣宜(2013)认为生态化养老模式应具备可持续性,它将人际关系友爱、人与自然和谐、资源利用效率高等因素考虑在内,让老年人得到良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应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她认为,养老的实现与居住密切相关,因此生态化养老产业模式也应包含“全生态养老社区”的内容。[10]此外,还有庄雪球(2015)等学者的三亚“候鸟型”模式[11]以及周津洁(2016)等提出的“京津在冀候鸟式”社区养老模式。[12]王昊天(2017)提出依托丛林资本的“森林康养模式”,该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康养保健、生活享受等需求为目标,呈现为一个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贸共同体。[13]

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对产业化养老开发模式作进一步细分。廖敏(2014)认为生态养老可分为都市田园式、绿色居住式、农业耕作养老、温泉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养老、户外运动养老、山区避暑养老、文化创意养老等模式。[14]蒋迪刚、吴一洲(2015)等认为可分为高端养老社区、候鸟式养老公寓、养老休闲农庄、养老旅游度假区模式,他们在文中对这四种开发模式内涵、特点、经营方式及其布局也曾作详细介绍。[15]徐姗(2016)分析了湖北省拥有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特色,提出该省生态养老产业应按照生态养老休闲农庄、生态养老旅游度假区、生态养老社区和候鸟式生态养老公寓四种模式来发展。[16]郭海增(2016)等学者认为,生态养老产业是一项巨大工程,离不开相关专业化服务与科研理论的支撑,因此应让投入模式低碳化,生态养老形式丰富多元化,同时要高度重视开展针对该领域的科研活动。[17]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杨希(2016)从法律法规、景观规划制度、各类乡民组织活动的内容特点来剖析现代日本乡土价值观复兴模式,认为我国乡村振兴可从该国城乡统筹历程里在重建社会意识体系作出的努力中得到启示。[18]朱泽(2017)认为乡村振兴不可回避的抉择是发展乡村产业,必须保持乡村的生态宜居功能,保持乡风文明迫在眉睫。[19]刘良军,胡友军(2017)认为乡村振兴与涉农企业应开创互助共赢局面,涉农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比较优势及乡村发展需要,确定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20]庄晋财(2017)认为乡村振兴源于产业要素共生,由于城乡要素在农村集合互动,两方要素共生之后掀起乡村创业潮,该潮流孕育催生乡村新的产业形态同时延伸出新型产业,三大产业向着逐渐融合的态势发展,进而拉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21]韩俊(2017)认为产业振兴仅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乡村振兴应是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振兴。因此除了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协调好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22]张晓山(2017)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科学合理、深化农村土改及集体产权制改革、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经营形式的多元化及规模合理化,此外还要栽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自治、法治、德治贯穿于乡村治理体系之中。[23]季昆森(2017)曾于2013年首次提出包含五大层次在内的“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他倡导大力促进该类农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4]刘合光(2017)从宏观层面给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他认为战略目标一定要明了、总体要求务必被付诸实践、关键要素必须被紧紧把握、关键难题一定要放于核心位置,要在相關机制、相关产业、科技及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25]唐安来,翁贞林(2017)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农业供给质量及效益,他们在研究中还针对江西给出包括布局好农产品区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策。[26]陈明星(2017)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当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又细分为产业、生产、经营、市场、服务体系)以及农业农村支持体系、乡村治理体系为重点。[27]郭晓鸣(2018)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战略路径应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强化城乡融合、坚持发展提升、推进适度规模。此外,他还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事宜。[28]康永征,王泽莉(2018)认为乡村振兴应选择村镇化的道路模式,而鼓励农民返乡参与共建,发动精英力量治理村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乡村与城镇融合,注重乡土文化建设都有利于加快村镇化进程。[29]郑宏伟(2018)认为,特色小镇可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载体与头号动力,各地要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特色小镇”最初来源于浙江杭州一个名叫云栖的小镇,在块状经济及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得以发展。[30]潘梦琳(2018)深入分析了“内生式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认为我国乡村振兴可向日本优秀的乡村运动取经,通过盘活乡村资源、用好村集体资产、发扬乡村特色、自主创新等,确立符合国情的内生式发展模式。[31]

4 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相关研究

4.1 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金锡顺(2013)提出在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的郊区村级点建立符合村落特色并且保留着良好生态基础的“生态养老村”,城市老人凭借财产优势在农村养老获得绿色消费,同时农民凭借土地物产、风土文化、生态环境、劳动力等优势发展养老产业。他认为,在乡村发展养老产业应兼顾贫困地区农民致富与城市人群养老问题,在开发农村资源时也要保持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平衡发展。[32]张颖(2015)以河源市巴伐利亚庄园作为经典案例,将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与历程予以呈现。[33]阮李全、陈茂礼(2016)认为康养产业必然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清新怡人的环境为保障,而川陕革命老区根据自身的这些明显优势发展农村康养产业,因此他在可行性进行论证基础上,为川陕地区振兴及农村养生产业献计献策。[34]李朋朋(2016)倡议辽宁省特色养老产业以海岛休闲、特色养老机构、生态养老等内容为主,这里的特色养老产业是指各区域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具有规模且持续高效的养老产业模式。[35]苏昌贵,魏晓等学者(2018)将“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列为郴州市产业融合路径之一,他们认为具体可发展以绿色果蔬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将农村某些自然资源作为绿地景观引进城市,让市民感受都市田园风光。[36]

4.2 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困境

在我国,生态养老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阻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乡民思想观念跟不上生态养老产业发展需求,有些村民依旧有较明显的小农思想,缺乏主动提供服务的意识(廖敏,2014)。[37]二是缺乏持续有效的资金、筹资渠道等要素支持,乡村基础设施、老年人住宿环境无法满足生态养老服务需要,乡村振兴进程缓慢(晏国耀,2018)。[38]三是生态养老产业基础不扎实、发展不稳定,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局面。四是生态养老产品种类单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亟待提升。企业对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事业关注度及参与度还不够,特色养老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也还有很大空间(曹柯笛,杨庆廷2015)。[39]五是乡村现有的医疗设备与医疗服务仍无法满足众多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并且繁琐的医保异地报销流程减弱了许多老龄人异地养老的欲望(李东,吴定伟 2011)。[40]六是专业水准的护理人才数量不足导致生态养老产业受阻,专业管理人才比较匮乏导致乡村振兴事业后劲不足(朱柳蓉,2011)。[41]七是为享受生态养老资源,越来越多老人向乡村聚集,生活污水及垃圾乱排导致乡村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也导致某些地区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潘才宝,2017),[42]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5 研究述评与展望

经如上文献梳理分析可知,生态养老产业模式选择是当前养老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前沿问题之一,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则是“三农”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焦点。学界目前关于生态养老产业模式选择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虽然对于具体的模式选择学者们意见各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却已达成共识,主要有:一是普遍认为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并不是孤立前进的,相反它需要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医疗服务业等产业作为动力保障。二是普遍突出乡村生态资源环境在生态养老产业中的核心功能,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提供生态养老服务的前提。三是普遍承认乡村文化对生态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乡土文明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文明层面的体验质量。四是普遍倡导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增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呼吁政府、企业、民间力量以及村民多方参与,对生态养老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成果大同小异,具体可归结为产业兴村、人才治村、文化旺村、企业助力、盘活资源、统筹发展几大路径。

学界关于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的研究进展也主要集中于四大方面:一是普遍强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城乡互动、互联、互通、互惠的实现,认为城乡居民互利共贏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是普遍强调产业互利共生理念,认为生态养老产业要与相关产业协同合作、互利共进才能走得长远。三是普遍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保持当地特色发展优势,应结合乡村自身实际而非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四是普遍提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无论是发展生态养老产业还是振兴乡村经济都应对乡村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必须重视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与支撑,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是群众观念跟不上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步伐,多数老人仍持居家养的老观念,缺乏到异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子女也认为让父母离家养老是不孝之举。村民对于利用好自身优势资源参与市场运作意识不强。其次是产业集群程度较低,由于缺乏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与政策支持,多数乡村地区生态养老产业仍旧孤立无援,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再者是乡村地区养老服务水平总体偏低,离现代老年群体的真实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最后是存在一些激进的开发利用现象外加民众环保意识薄弱,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出。

由于生态养老产业在我国是新型产业形态,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近几年才提出,国内学者对其研究极其有限并且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不可否认,广大学者如上研究成果有着宝贵参考价值,但生态养老产业的概念内涵也没有统一界定,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内容尚未明确。在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里,融合的理论基础与融合机制研究极其有限,实证研究与数据支撑较少,针对后发展地区乡村的研究也不多,强调产业共生理念却很少提及地区之间协作共生。

前辈们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夯实基础,同时也为深化研究留下广阔空间,可预见未来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应主要围绕构建完善的生态养老产业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衡量标准、二者融合理论基础与机制、在产业共生的基础上探讨区域协同共生等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还应加大对后发展地区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文捷,李想.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6(5):19-22,149.

[2]张新生,王剑锋,张静.我国养老产业转型和优化发展的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3):111-115.

[3]徐姗.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6,10(9):148-150.

[4]张馨予.养老产业化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1(44):9-10.

[5]卢布,黄赢,李建国,等.54321养老产业模式研究——兼论农区养老主题小城镇建设[J].我国软科学,2014(1):87-95.

[6]田新朝.跨境养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合作[J].开放导报,2017(5):109-112.

[7]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107-114+2.

[8]齐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智能+”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9):41-42.

[9]上海将试水“全生态养老社区”新模式[J].商,2012(10):28.

[10]张欣宜.基于生态视角的养老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10-112,115.

[11]翟羽,庄雪球,曹卫洁.三亚“候鸟型”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5):20-21.

[12]周津潔,李冉,王刘帅.“京津在冀候鸟式”社区养老新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367.

[13]王昊天.森林康养健康产业新模式[J].我国连锁,2017(2):62-63.

[14]廖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的建设与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4,29(3):16-18.

[15]蒋迪刚,吴一洲,罗文斌,陈前虎.产业化养老的开发模式与布局探索——以舟山市为例[J].规划师,2015,31(4):78-84.

[16]徐姗.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6,10(9):148-150.

[17]郭海增,邢万明,潘献涛.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J].当代经济,2016(25):104-105.

[18]杨希.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5):115-120.

[19]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我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2):32-36.

[20]刘良军,胡友军.对涉农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经济视角,2017(5):30-35.

[21]庄晋财.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J].新疆农垦经济,2017(11):2+93.

[22]中农办主任韩俊解读十九大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10-11.

[23]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1.

[24]季昆森. 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N]. 安徽日报,2017-11-14(11).

[25]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我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26]唐安来,翁贞林,吴登飞,胡智.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803-808.

[27]陈明星.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与政策取向[J].城乡建设,2017(23):50-52.

[28]郭晓鸣.乡村振兴以构建四大机制为突破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18(5):60.

[29]康永征,王泽莉.村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18(2):107-112.

[30]郑宏伟.发展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J].我国高新区,2018(8):5-6.

[31]潘梦琳.基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乡村振兴途径研究[J].我国名城,2018(4):32-39.

[32]金锡顺.在郊区建立生态养老村[J].北京观察,2013(4):40.

[33]张颖.区域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前沿,2015(2):113-116.

[34]阮李全,陈茂礼.论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与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8-73.

[35]李朋朋.辽宁省发展特色养老产业问题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6):49.

[36]苏昌贵,魏晓,刘雨婧,段宜嘉,吴卫.产业融合视域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1):135-141.

[37]廖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的建设与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4,29(03):16-18.

[38]晏国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5):266-268.

[39]曹柯笛,杨庆廷.发挥广西优势发展养老产业[J].广西经济,2015(4):56-57.

[40]李东,吴定伟.对广西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61-64.

[41]朱柳蓉. 广西龙州“长寿之乡”转向“生态长寿乡”[N]. 我国县域经济报,2015-07-13(2).

[42]潘才宝.“候鸟人”对长寿乡“迁徙”造成的生态伦理困境及对策——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6-10.

[基金项目]

作者:刘芳 王梦迪 刘婷婷 张露馨

第4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 1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 3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 5

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次乡村休闲游推介;三是举办一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四是大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 。注重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建议采取定向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消费券”,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

- 78 -

第5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讲解

打造乡村休闲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式命名为武汉市首个湖北旅游强区(县,木兰乡和大余湾分别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镇、名村,“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获“2011年中国最佳绿色生态人文旅游节庆品牌”大奖;2011年,我区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区”和“湖北旅游强区(县”;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乡村休闲游工作先进单位”;长轩岭街和蔡店乡刘家山村分别成功创建2011年武汉市首批旅游名镇、名村。目前,木兰旅游品牌已成为省市旅游业的主打品牌,“木兰八景”已成为1+8城市圈的主打旅游线路,成为湖北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吸纳游客排名为全省前三名。

(二乡村休闲板块建设形成规模。形成观光休闲游产业集群,清凉寨的开发使昔日最穷的刘家山村,今朝成为最美的山寨,农民人均收入连年翻番。木兰草原的开发也使昔日的荒丘变成了“人间的天堂”,“木兰八景”成为华中地区知名品牌,木兰组歌唱响人民大会堂,武湖生态园和谦森岛庄园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园,木兰湖被评为国家级水利旅游景区。同时以景区为依托,大力推进“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个特色休闲集镇、一百个休闲专业村和休闲山庄、一千个休闲农舍,建成休闲特色集镇5个,休闲专业村10个,休闲山庄68家,其中星级休闲山庄19家,“农家乐”479户,其中星级“农家乐”37家。

(三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方兴未艾。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要求,按照把基地当园区、把园区当景区的思路,依托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及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农耕年华景区为龙头形成生态农业观光科普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业发展规划、红色旅游规划。三是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我区把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乡村休闲游交通、环保、卫生、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对景区建设予以政策支持。成功组织举办了12届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3届木兰山登山节和3届武汉木兰杜鹃节,有力地提高了我区乡村休闲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坚持企业主角,带动乡村休闲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我区在开发乡村休闲游产业中共引进民营资金10多亿元,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景群——“木兰八景”。这些景区即是乡村休闲游的骨干景区,也是休闲山庄、“农家乐”发展的依托和引擎。

(三坚持农民主体,开发乡村休闲产业合力发展。认真落实“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激发农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从2009年~2011年3年,省市对我区下拨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200万(2009年45万、2010年75万,2011年80万合计200万。为了把省市扶持资金落实好,让农户感受政府对“农家乐”创业的扶持和温暖,我们积极下到各街乡镇场调查走访,力促按标准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全面参与提供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配套服务,丰富了旅游产品。全区不仅有几万农民吃上旅游饭,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幅度增长。许多农民成为了酒店业、餐馆业、运输业、农副土特产经营业等行业的老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坚持行业主管,指导乡村休闲产业健康发展。乡村休闲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

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川旅游集散中心和木兰山服务区的建设。 二是做好已完工项目的验收 和整改, 重点做好胜天农庄广场项目、 地丰园道路的验收和锦里沟景 区道路项目的整改验收。三是做好2012 年项目的申报,力争申报10 个乡村休闲游支持项目。 争取市支持3 家以上企业乡村休闲游贷款贴 息项目。

3、认真做好“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和星级农庄申报工作。计划 认真做好“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和星级农庄申报工作。 工作 评定12 家星级“农家乐” 申报评定5-6 家五星级农庄。促进“农家 , 乐”的提档升级。 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4、力争创建 2~3 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利用省市新农村试 点示范片建设, 将六指街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区。 并在全

区重点建设 一批带动性强、就业面大、有市场前景的乡村旅游点。 加大乡村休闲游监管和培训力度。

6、 加大乡村休闲游监管和培训力度。 监管和培训力度 对乡村休闲游的监督管理 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严重影响乡村休闲游正常经营的行为, 要严肃查处, 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切实为我市乡村休闲游的健 康、有序和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力争培训从业人员 300 人次,提升乡村休闲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7、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乡村休闲游 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宣传营销工作力度。 区政府将投入专项资金500 万元支持旅游部门推 宣传营销工作力度。 动旅游事业发展。其中100 万元用于对旅游企业以奖代补,100 万元 用于媒体宣传,100 万元用于办节办会,100 万元用于奖励旅行社组 团市外游客来黄陂,100 万元用于赴省外推介。一是积极参加上海举 办的 2012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在汉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二是 -6- 积极走出去营销, 在省内外开展2-3 次乡村休闲游推介; 三是举办一 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 办好会节活动。 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 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 四是大 余湾油菜花节, 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 同时, 积极做好信息反馈 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 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 以农民为受惠对象, 加大农舍 斜。 住宿设施、 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 公交线路、 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 的配套和建设。 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让乡村休闲游投资 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 此外, 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 指标难以落实, 受其制约, 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 乡 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 购物商点与旅 游设施建设等, 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 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 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 注重建立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 。 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 建议采取定向发放 “乡村旅游消 费

券” 、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 消费券” ,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 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 -7- 引导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对接。 待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时 期, 并逐渐成为卖方市场的时候, 逐渐减少上述对接措施, 实现乡村 旅游与市场的真正对接。 将乡村休闲游整体包装进社区, 三是加大乡村休闲游宣传力度。 是加大乡村休闲游宣传力度。 一年多举办几次。 拓宽对外宣传渠道, 打响武汉农家乐区域品牌, 全 力打造黄陂生态休闲中心。 四是强化乡村休闲游工作领导机构。建议在各区局独立成立正 化乡村休闲游工作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 式编制乡村休闲游办公室, 配备专职人员、 车辆, 下拔专项办公经费, 促进乡村休闲游大发展。 附:2012 年乡村休闲游项目申报表 -8-

第6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本文对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

一、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一)重点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

培育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一二三产?I融合主体,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安徽省把培育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和精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建设,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支持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或自主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农业研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转化科技成果,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培育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7年上半年,全省各类联合体数量达到1500多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35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6619家,新增190家。

二是积极发展农林产品直供直销和加工流通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建设,组织农民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料经营和采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农民合作社从产品合作、单一要素合作和生产终端合作,走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和全产业链合作,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涉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所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管护和持有。2017年上半年,全省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83534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6429家。

三是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示范家庭林场和生态家庭农场,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返乡青年农民工、市场经纪人和具备条件的农户等兴办家庭农场。建立“青年农场主”孵化和培训基地,加强家庭农场农场主培训,提高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促使经营规模适度的农户发展成家庭农场。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发展家庭农场66555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12099家。

(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

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粮饲兼顾、稻鱼共生、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一是引导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加大粮改饲扶持力度,促进饲草料、经济作物、粮食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目前已在4个市、12个县区实施粮改饲项目,发展种植面积29万亩,收贮各类优质饲草料87万吨以上。推进农林复合经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猪、肉羊、肉牛和奶牛生产,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广农企、农超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农产品生产、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批发等建设,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健全农业信息预警监测体系,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统计监测、预警分析、发布信息等精准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对渔业生产、畜禽养殖、大田种植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实现现代农业“互联网+”相结合。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经营主体591家,比2016年年底增加46家。

三是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推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展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集散中心,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289个。

四是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鼓励发展智慧乡村游,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点、历史、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村镇,将养老元素融入休闲观光和农业生态等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与健康养老共同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6072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26%;实现综合营业收入343.8亿元,同比增长14.6%。

五是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产业和落户安家,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三)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规范合同,确定合理收购价格,形成购销关系持续稳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建立优质专用稻谷基地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65万亩。

二是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林地、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农户承包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三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建设,各级政府扶持政策?c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的农业项目同等对待。

四是强化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工商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和鼓励他们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出的农民,为其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五是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等计价方式,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加强农业订单、土地流转等合同履约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探索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与农业担保、保险相结合,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四)建立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奖励、资助、购买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提供公共服务。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物联网、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公共营销、价格信息等服务,实现农业公共信息资源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互通、互联。

二是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稳妥有序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农业厂房、林权、农业保单质押、生产订单和渔船抵押等业务。

三是加强对家庭农场和林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专业大户科技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各类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涉农科技人才兼职和流动制度,扎实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人才和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实施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年,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0万亩,共安排76.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很多地方由于产业规划滞后或缺乏全局观,农产品加工企业、村民居住区、畜禽养殖区同时建设,相互限制和牵扯,各种产业集中混杂,导致村民安居、农村产业无法发展。大量的山场、耕地等农业土地、水面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小,随意性大,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布局分散。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部分大众农产品品种不对路、质量差、档次低,出现了销售不畅、大规模“卖难”。高效经济作物占整个种植业、多种经营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远未达到主体的地位。养殖业受市场影响,生产规模小而不稳定,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质量难以把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综合利用及精深加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的资源性、一般性的传统产品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少。

(二)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制约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待提高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耕地逐年减少,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产田比重小,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明显。农牧业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细碎,生产主体总体较为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落后,控制性水利工程投入少,有的缺乏蓄水设备,有的没有排水设施,农业抗旱排涝能力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下降,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地等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产业之间互通互联性差,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的地域、领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三)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仍有障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 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年老弱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和兼业化,甚至弃耕抛荒,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土地产出率难提高,妨碍提升农业竞争能力。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虽然赋予农民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但农民很难把握和适应市场能力,盲目生产,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如一旦发现某农产品好销和价格高就一哄而上,结果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暴跌,造成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浪费和损失惨重,弱化农户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动力。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农户缺乏参与抵御风险、科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深远的资源利用活动的动力和能力,难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创新能力,农业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发展缓慢。

(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大部分农村土地没有进行综合开发,地块分散狭小且不平整,路、水、电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不适宜机械耕作和连片种植,无法实现旱涝保收,不利于经营主体流转土地。不少农民恋土观念强,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对惠农政策的依赖,认为土地还存有增值预期,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还有不少农民担心转入方违约,外出务工失业后生活养老没有着落,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尤其是大规模成片流转难上加难。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以农村为依托、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融合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市场、资本等现代要素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资源利用及农业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员结构和聚集农村人气,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构建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围绕本地区域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农村?a业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农村产业规划,从空间和时间上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围绕果蔬、粮油、畜禽、水产品、林特产品、茶叶、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形成区域化布局,推动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发展。在优质粮油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规划中,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考虑与周边区域相一致的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生产、规模发展。科学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布局研发、生产、加工、示范、服务、物流等多功能板块。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引进和依托城市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运用先进经营理念,建设“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园,发挥产业融合、核心辐射、技术集成、创业平台等功能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

要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生产体系,引导农业生产主体采用生态种养模式,推行生态耕作,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形成“绿色、协调、循环”等生态绿色农业。如在蔬菜、粮食、茶叶、果树等作物上,采用灯光诱杀、蓝板诱杀、黄板、性诱剂诱杀、生物制剂利用、以虫治虫、防虫网避虫等绿色集成防控技术,最大限度控制使用农药量。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旱涝兼治”原则,以田间工程配套和排灌沟渠修复改造为主要内容,做到排水有出路、灌溉有保证。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和高产田比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安全用水、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为社会投资主体、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优良的外部生产环境。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构建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要在调动传统小农户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乡村旅游、兴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活动,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一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田秀才”和优秀“土专家”。要加强培训力度,把他们培育成专业大户,引导他们兴办家庭农场,让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逐步取代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支持和鼓励他们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延长自身产业链条,与市场的连接,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促进产销对接、产业融合。

二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提升发展。要依托其组织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和合作服务能力,实现合作组织自身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挥合作组织作用,着力提高传统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让农民分享增值获益。开展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创新试点,实现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得到高效、自由的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

三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是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益联结、要素联结、产业联结,培育产业融合经营联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效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瓶颈制约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发挥农村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拓展农业经营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财产性和生产经营性收入。

一是维护集体所有权,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赋予村级集体调配权,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互换等形式,集中连片流转,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适度经营规模需要。

二是稳定家庭承包权,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精神,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放心经营和农民放心流转土地。

三是放活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让土地向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集中。

四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可以通过流转等方式,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办公、农产品加工厂房、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整治、闲置宅基地整理等新增的建设用地,应优先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立足实际,发展农牧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促进粮食、饲草料、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推进农林、农渔复合经营,发展渔业、林下经济、休闲采摘、精深加工,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参股经营、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广农产品加工专用优良技术和品种,发展专用原料生产,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是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加快蔬茶加工中心、粮食烘储加工中心、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农产品初加工各环节设施建设及优化配套,提升初加工全链条水平。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新型杀菌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升级,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特殊人群及功能性膳食产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秸秆、稻壳、畜禽水产品的骨血内脏等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农产品、农副产品全值高值利用,促进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综合利用企业有机融合。

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业与健康养生、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

四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社(区)、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把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设立在城市社区或郊区,把营销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开展连锁服务、专项服务、个性化服务、托管服务等各类专业、多元化流通服务。

五是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区域性和全国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生?a、加工、经营、流通、服务等领域应用和渗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14号)

[2] 农业产业化五大工程提升农业附加值,安徽省农委网站:

http:///xxgk/detail.asp?id=11817

[3] 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01.上):70―78

[4]黄秉信: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tjsj/sjjd/201710/t20171021_1544710.html

[5] 2017年第二季度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安徽省农委网站:

http:///xxgk/detail.asp?id=11713

[6]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农加发〔2016〕5号)

http:///govpublic/XZQYJ/201611/t20161117_5366803.htm

[7]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政府网站:

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7/3/13/240553065623.html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

(作者单位:安徽宣城市宣州区铁路工作〔电力协调〕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文

第7篇:美丽乡村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两张牌,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以美丽乡村汇聚产业与人气,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新晋网红地 成都旅游“新名片” 崇州道明镇的竹里、竹艺村,集贤乡徐家渡林盘凡朴生活圈,还有蒲江的明月村,这些成功“转身”的川西林盘,早已是微博、抖音、朋友圈里的“网红”,成为各地游客追捧的乡村旅游热点,今年端午假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国际范”“天府味”的林盘生活。 在凡朴生活圈,来自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的义工一齐参与打造,带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的理解。将当初林盘整治时老百姓拆除旧屋破棚废弃的材料重新利用起来,通过自然生态的建造手法, 形成了一处处充满着创意的功能建筑。在川西坝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林盘正在向乡村旅游综合体华丽蝶变,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徐徐呈现。 蒲江县明月村,让几位外国大学生流连忘返,农房改造的乡村书吧、乡村小酒馆,处处洋溢着文创带来的新活力。这里将一个传统的村落通过艺术的手法,变成时尚现代、具有国际范的新林盘,让他们改变了行程,留下来慢慢品味。 国际化不只是高大上,乡村的返璞归真也是国际化。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乡村绿道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新名片”。6月14日,在端午小长假来临之际,市旅游局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推出了9条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旅游线路产品。根据今日头条大数据显示,在6月14日至18日期间,这9条“走绿道、玩林盘”精品旅游线路总计网络关注度高居全国第一。

经济新形态 创造产业新机遇

随着乡村绿道打造成果初现,一条绿道,串联起了成佳茶乡的吃喝玩乐,乡村游玩法多样化对当地百姓增收和旅游产品多元化的带动作用也显而易见。成佳同心绿道沿线既可采茶、制茶、学习茶艺,也可以开展农事体验、自然科普教育,游客可体验最生态的成都乡村游,沿着一条绿道,就可以把茶乡的生态和文化“一网打尽”。 伴随着天府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由此带来的成都乡村经济新形态也悄然改变,带来的不仅是秀美乡村绿道和宜居川西林盘的视觉感官体验,也带来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位于大邑县青霞镇的“成都匠人村”,构建起乡村创意生态系统,孵化出100多个乡村创意品牌。在明月村,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化客商在这里驻留,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巴金文学院签约作者马嘶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把一个农家院子改成了书院,每本书都是他亲自买回;传统文化爱好者冯玮开了遵生小院,和客人们一同聊天、做手工,慢悠悠地过日子…… 与崇州紧邻的温江区,按照“以道为导、串珠成链”思路,推动城乡要素沿绿道一体化流动、产业沿绿道一体化布局、人口沿绿道一体化集聚,把绿道建设成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经济带,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温江在绿道旁有机嵌入都市农业、医养健康、文创旅游三大业态,规划布局寿安康养、和盛农旅、万春文旅等6个百亿级产业组团。全力做强绿道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从简单的绿化、美化向产业化、功能化转变,天府绿道与川西林盘建设的神来之笔,让天府田园的诗情画意变成一个强磁场,要素碰撞、创意流淌,农商文旅全面融合。 本报记者 赵荣昌 赵一 本报摄影部供图

第8篇:年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怎样融合发展

——山合水易“河北蔚县暖泉年俗文化小镇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中国人喜欢过年,喜欢年的味道,年的风俗,如果将年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必将会带来广阔的市场。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河北蔚县暖泉年俗文化小镇的规划,成功将年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

节日庆典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同时也是区域经济效益的一个全新的增长点。年俗就是节庆仪式的一种体现,它的经济效应来自节日的文化氛围,一个成功的年俗主题,对当地的文化传承、经济增长和旅游资源宣传起着良好的作用。

项目简介:

河北张家口蔚县暖泉镇,坐拥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北堡和华严寺。更有世界级的独特旅游资源:打树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资源是国内外独特的,唯一的。项目与正在开发建设的涞源白石山景区线路接近,约四十公里,形成当地旅游版块的一个新突破:在白石山、飞狐峪观光,在暖泉镇休闲、民俗体验,进而形成一条乡村旅游休闲产业链。

文化特色:年俗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打造跳出了传统古村的开发模式——观光或者体验。从营销入手进行突破性规划,围绕“年俗”文化做文章,一年打造几个特色的节日。同时创新赢利模式,尽可能地把北京的外国人引进来,并增加休闲设施。

核心理念: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本项目中以古镇的三原性——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以文化核心区与产品配套区的相互驱动开发模式对暖泉镇进行整体规划。对古镇历史文化资源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即对文化核心区的多利用、少开发,和外围产品配套区的现代化、多样化和娱乐化。开发文化核心区+产品配套区的保护性度假古镇。以暖泉古镇文化脉络为主线提出3-2-1核心打造思路,即三个圈层打造、两季市场卖点、一个品牌形象营销。

项目突破:

本项目对节庆文化进行充分挖掘,结合传统庆典的季节性特征创造出两季市场卖点,成功实现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转化。通过这种保护性开发地域文化,协调古镇风貌保护与功能区发展布局,依托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产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现代人文资源等创新资源的多样利用,并输出商业资源,打造商业活动。

落地效果:

在本项目中,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功能分明的圈层策略,解决了暖泉镇交通劣势明显、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通过两季市场卖点的创造将区位上的劣势变为产品上的优势,依托涞源白石山风景区的基础与暖泉镇联合打造出旅游产业链,在白石山、飞狐峪观光,在暖泉镇休闲、民俗体验。

重点产品:

一、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整个景区的游客接待、信息查询、游客中转等,设于古镇外围,比邻暖泉新村而建,整体风貌体现古色风格。另外建设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停车场、接待服务区、购物区等。

二、暖泉古建筑博览园

暖泉古建筑博览园即经过规划的暖泉古镇,作为景区的核心观光区,也是展现景区文化的主要平台。因此古镇开发注重两方面:

(1)古镇修复及部分区域环境完善;

(2)民俗文化区域打造和旅游设施完善。

暖泉古建筑博览园将拥有华严寺、西古堡、古民宅、神奇暖泉、暖泉书院、老君观等核心观光区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文化内涵。华严寺作为宗教祈福圣地和宗教建筑观光研究基地进行打造;西古堡瓮城文化可打造为古战场体验与军事建筑观光区域;对古民宅进行开发,开展专项文化产业如豆腐坊、剪纸店等加工作坊,成为观光体验区;充分利用好暖泉的水资源,对暖泉进行文化包装以及景观修复,将其打造为具有神奇文化和特色水景的亲水区,形成北方的水镇。

三、暖泉民俗休闲度假园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出于对暖泉古镇古遗迹保护性开发考虑,除了原有古镇修复方式外,复原性建设暖泉新镇——暖泉民俗休闲度假园。暖泉新镇将作为游客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部分村民的搬迁地,因此暖泉古镇将大大减少了游客承载压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观光胜地,将最古老的历史景观呈现给游客。

暖泉新镇在外貌风格上与古镇风格保持一致,区域布局分为多个功能区。建成后的新村拥有村民安置区、非遗展示区、乡土客栈、酒店、戏楼、实景演艺场所、狂欢烧烤城等区域。

四、民俗主题广场区

比邻游客服务中心与暖泉新镇,建设游客休闲文化广场,体现民俗风情,作为游客中转休闲活动之地。广场能够承载大型娱乐活动、节日庆典、婚庆典礼以及每年举行的大型主题展览活动等项目。

五、农田观光体验区

在乡村旅游规划中依托古镇附近田地,开发田园景观。春天展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景象;夏秋能够体验收获劳作场景,让游客真正置身于农村生活场景。

六、民俗休闲商业街

民俗休闲商业街将成为游客主要购物场所,聚集日常用品、餐饮、当地特产、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等,成为游客夜间休闲之地。

七、自驾车营地区

为自驾车游客提供活动开展场所,以汽车营地概念规划,可进行篝火晚会、帐篷搭建以及提供各种汽车配套服务设施。

八、乡村游乐园

乡村游乐园主要给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地,依托暖泉新镇而建,设立乡村垂钓区、亲子乐园区、农耕体验区、欢乐碰撞区、休闲健身区等。

整合暖泉镇周边村庄村落,开展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点一特色民俗文化体验村落。诸如可设立剪纸第一村、豆腐第一坊等民俗品牌点,能够规模化突出展现当地特色民俗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成功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拓宽了乡村旅游的市场。

第9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XX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情况汇报

XX,又名大XX,是雪峰山余脉,地处宁乡县西部山区,与安化、桃江交界,素有长沙“小西藏”之称。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8242人,乡域总面积81.8平方公里,距宁乡县城75公里,距长沙市区110公里。近年来,XX乡坚定“禅都小镇、生态XX”发展定位,以“打造知名养心地、建设特色小城镇、构建幸福新XX”为目标,干群齐心、砥砺前行、埋头苦干、努力作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XX旅游资源丰富

1956年,毛泽东接见时任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时说:“XX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深入探讨“XX是个好地方”的命题,挖掘XX旅游资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

一是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大XX方圆70余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最高处雪峰顶达1100米,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大沩凌云,雄奇险峻、山岭如涛、极目远望、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日有千人朝贡,夜有万盏明灯”。黄材水库,万亩水面、青山倒映、碧波荡漾,可泛舟击浪,可观鱼垂钓,乐山乐水,尽在其中。仙人桥、镜子石、仙女朝贡、芦花瀑布等三十六景,有秀丽的风光可供观赏,有景点背后

的故事传奇可供玩味。

XX属高山小盆地气候,平均降水1600mm,年均气温12℃,低于宁乡(16.8℃)和长沙(17.2℃),夏天平均气温仅28℃,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无任何工业污染,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每立方厘米可到达87000个单位,为宁乡雨量最多,气温最低,空气最好的地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密印景区创评为国家4A级景区。“密印晨钟”获评市民最喜爱的“长沙十大乡村美景”。

二是千年古刹,名播四方。“敕建什方密印寺”是佛教禅宗“一花五叶”之“沩仰宗”祖庭。灵祐祖师开宗立派,相国裴休上奏敕建,唐宣宗皇帝御赐“密印禅寺”匾额。1200余年间,几经兵火,而屡屡劫后重生,灯传不绝;灵祐之后,慧寂、大安、香严、齐己、慧山,一代代高僧大德云集于斯。中华佛教总会会长寄禅、太虚均住持过该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传印均系沩仰宗传人。

早在晚唐五代间沩仰宗法脉即流布于日本、朝鲜、东南亚,清雍正皇帝还组织编辑了《XX语录》并亲为其序;灵祐所著《警策文》被禅宗学人誉为“佛祖三经”之一。回心桥、御香亭、齐己庵、香严岩、白牛精舍,许多历史遗迹虽几近湮没,却仍向人述说着远古的传奇。密印寺现存建筑有山门,万佛殿,后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25000多平方米,其中27米高的万佛殿,三尊金色大佛端坐中央,12988尊金佛镶满四壁,传有纯金佛一尊隐秘其中。2005年

9月20日,首届中国宁乡国际佛文化节在密印寺举办,海内外嘉宾云集,盛况空前,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常务副会长圣辉均亲临“密印佛像开光大典”,再开佛海,梵宇重光。

三是名贤结缘,人文璀璨。自灵祐开宗立派之后,引来了大批帝王将相、名贤俊彦,缘结XX。唐相国裴休奏建密印寺,并和其夫人一道皈依佛教,归葬XX。相传还送其子裴文德代太子出家XX,被授法号法海,后创立杭州金山寺。晚唐尚有连帅李景让奏建同庆寺,相国崔慎由皈依XX,户部员外郎卢求简为灵祐撰写碑文,大诗人李商隐为祖师塔题写墓额,尚书左仆射郑愚为灵祐墓撰写碑铭。还有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一批晚唐诗人登临XX,留下题詠。

宋代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大理学家张栻双双长眠于龙塘,以至此处被后人称为“官山”。又有南宋状元易祓,宋淳熙十二年(1182)取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晚年退归林下,多有诗联题咏。朱熹、陆游XX省墓,作文祭奠名儒。郭都贤、陶汝鼐等均曾隐居XX,留下大批诗词文赋。曾国藩多次为寺院题联;王闿运、杨度、李叔同均留连于此,留下佳话。1917年暑假,毛泽东偕同萧子升游学宁乡、安化诸地,在密印寺与方丈畅谈两天三晚,悟出“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道理,以至40年后,在长沙列车上接见长沙地区省、市、县负责人时仍念念不忘,感慨“XX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

起来”。此外,何叔衡、谢觉哉等“宁乡四髯”以及开国上将甘泗淇也都多次上XX。

四是大唐贡茶,香飘四海。“千山万山朝XX,人在XX不见山”,XX属高山盆地,气候温和,相对湿度大,早晚温差大,环境非常适宜种茶,山民历来有种茶的习惯。自密印禅寺建成以后,僧众讲究“禅茶一味”,初创XX品茗历史,茶业得以发扬。自唐以后,XX茶就被作为贡品进贡皇室,据旧典记载,XX茶被列为全国十大黄茶之一。清同治六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建国之初,毛主席品饮XX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XX乡致谢。刘少奇主席家中常以XX茶款待中外嘉宾。华国锋曾称“XX毛尖,具有独特风格”。王光美曾题词:“XX毛尖,色美味浓”。1986年XX毛尖获名优产品证书,1988年获评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97年获中国国际茶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基地16000亩左右,除了毛尖外,还开发生产了乌龙茶、红茶、黄茶多种茶品,产品饮誉三湘,畅销全国各地。

二、XX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

2007年开始,随着宁乡创建全国旅游强县号角的吹响,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发展步入了大建设时期。2012年9月,XX被确定为长沙市特色小城镇创建单位,在市委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程水泉部长的亲切指导和市财政局、交通局等市直联点单位的鼎力支持下,XX乡按照“把握特色、突出重点、提升规划、乘势而上”的

工作思路,着重抓好旅游资源挖掘、产业培育、管理优化、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有效推进了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1.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发展。我们以筹备创5A级景区为目标,确立“养心胜地、幸福XX”的发展定位,以“打造知名养心地、建设特色小城镇、构筑幸福新XX”为方向,强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并聘请资深专家对XX发展调研论证,坚持以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在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注入旅游品位、旅游理念、旅游特色。修编了2012年-2030年乡域总体规划和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用地总面积554.03公顷,其中集镇建设用地172.11公顷,人口达到1.15万人;编制了万佛灵山、肖家、太阳庙集居区和沩水景观带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的标准,以建设好万佛灵山公园、仿古集镇和居民集居区为核心,力求打造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名镇。

2.以文化为动力,激发活力。XX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XX旅游发展的根本所在。XX突出禅茶文化研究主线,支持密印寺深化考察研究XX传统禅茶文化,试创密印禅茶十八式,推动禅与茶的结合;研究黄茶生产技术,延续千年黄茶历史,推进黄茶生产试点,试生产黄茶500斤,打响XX黄茶品牌;对接省宗教局,邀请省茶叶协会专家指导,筹备创立禅茶研究院;组织政府、企业、寺庙召开研讨会,

全力筹备了“结缘福米、平安福果、长寿福茶”等XX品牌慈善文化节活动;做反季节文章,广种梅花点缀景区,打造雪中梅花景观,联合宁乡县摄影协会开展以“踏雪寻梅”为主题的摄影竞赛活动,XX摄影基地挂牌成立。

3.以产业为主体,促富经济。一是强化茶叶产业支撑。每年定期开展春季茶叶生产走访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臵年度茶叶生产收购和营销计划,开展春茶产前检查;协助茶叶企业提质增效,。二是完善XX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通了黄材至XX乡村公交和宁乡至XX旅游专线,提高XX旅游可达性、便利性;对接交通部门,勘查研究二广高速连接线仙沩公路XX段立项开工,打通XX高速出口。自来水厂提质工程完成立项;污水处理厂管网正在进行铺设,已完成。三是推动新景点打造。积极进行招商引资,重点引入休闲旅游和符合XX发展理念的精品项目。筹备打造樱花坡、观景亭、裴休墓旅游线,桃花岛、南天门、沩江源旅游线等旅游新线路,解决景区游览时间过短难题。

4.以生态为带动,优化环境。一是打造靓丽生态景观。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深入推进“五年绿色家园”行动,按照“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总体目标,大力植树造林,投入600万元打造“樱花坡”、“梅花谷”、“桃花岭”3个生态景观基地;大力推进黄祖沩公路沿线裸露地块整治和生态修复,种植梅花、红叶石楠、杜娟、松树

等苗木10万株,花草草籽100公斤,完成19千米公路沿线裸露坡地整治、公路沿线绿化等工作,打造XX绿色心灵生态之旅。二是着力环保文章。鼓励各村推广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为主题的村级环境卫生“6S”管理模式;引导禽畜养殖场规范化管理、无害化生产;建立沩水源头生态保护区,推进沩水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广家庭庭院绿化和垃圾分类减量制度;在省内首创“拒塑”品牌,提出“拒绝塑料袋、重提菜篮子、重拎布袋子”宣传口号,全面禁止塑料杯和塑料袋的使用,鼓励村民使用环保袋和竹篮购物。2013年底,XX以湖南唯

一、全国前三的身份,荣获环保领域最高奖项——“中华宝钢环境奖”。XX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乡镇”、“湖南省环境优美乡村”、“湖南省两型示范镇”、“长沙市城乡环境十佳乡镇”、“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先进单位”、“长沙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等国家、省、市荣誉。

5.以作风为抓手,强化管理。强化秩序管理,全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秩序维护、集镇秩序管理、国土秩序整治、旅游市场规范化文章,打造文明景区。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群众工作、党员服务网格化、网络化,通过定岗定责方式,把党员组长队伍建设成为网格管理员、民情信息员、环境保护员、治安联络员、文明传播员。以“五个坚持”、“五个不准”为要求,切实抓好队伍效能建设、作风建设,以市委十

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四比四抓争先锋、两带两为促发展”活动,大力开展“忠诚履职”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增强队伍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提升执行力、战斗力,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实证明,大开发,让XX这颗千年璀璨之星得以重新熠熠生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面貌,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地方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并未直接在税收和经济层面受益,相反债务缠身。纵观XX发展,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购”三要素发展较好,“行、游、娱”三要素有待加强。特别是“游”存在缺陷,是导致人气不旺的主要原因:

一是特色不显。一方面文化和自然,是XX旅游发展的根本载体。当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佛教文化、禅茶文化、民俗文化的理解不深,产品开发缺乏个性。如《XX警策》、白牛精舍等独特文化资源未深入挖掘;如XX作为唐代第四大高产诗人、第一诗僧齐己的故乡,找不到任何齐己存在过的历史;灵佑、法海、裴休等历史名人都莫不如此。另一方面旅游方式单一,在禅文化、茶文化体验上,游客参与度不够。除了观光、爬山、礼佛抽签之外,无其他活动,停留时间短,游客参与度不高,难以留宿。例如XX美食研发不够,没有像湘菜一样建立标准,未形成规模、特色和品牌,难称得上高档、精致。

二是市场不活。一方面XX乡域内资金流通,以茶叶和餐饮为税收主体,资金流量小,税源有限;操纵资金流的主体,以本土茶企、门店老板居多,本土化明显;本土资本包揽了XX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乎所有方面。活跃在XX旅游市场,且属于县域外的资金基本没有。另一方面XX发展的平台小,位臵偏远,景区各相关单位招商引资方面出发点不

一、政策不

一、未形成共识,使招商引资政策没有优势,这直接导致XX旅游市场较为封闭、无竞争优势,同台竞争力弱,招商引资难。

三是宣传太散。近两年,XX的宣传力度逐步增强。XX乡、旅游局、沩管会等单位都立足自身逐步加大宣传力度,以湘茗、XX茶业等为代表的茶叶公司也捆绑旅游茶叶一并营销,使得XX旅游品牌逐步走出宁乡,渐为人知。但是,XX旅游宣传营销呈现各自为战、分散化、多点发力的特点,力度不强、步调不

一、范围很窄、品牌不响。

四是观念滞后。过去几年的开发建设,使XX人睁开眼看世界,意识观念有所改变。但人心教化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XX人思维陈旧、固步自封、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甚至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缺少一种包容之心、一份理解之情,对开发建设形成的合力还不强。如滥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搭乱建等破坏生态、自毁前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在村干部队伍中;部分党员干部,缺乏一种大局意识、是非观念,对事不关己、毫无利益的事漠不关心,对那

些能够有益于自己的事就抢着去做,甚至讨价还价,人心不齐,合力不足。

四、对策和建议

XX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提。思路决定出路。XX旅游发展至今,XX老百姓虽切实受益,但受益面小、受益水平低;XX何去何从,如何打破当前困局,是困扰XX人的难题。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扭转观念是前提。做大做强XX旅游业,要抛弃几个不正确的观念,才能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首先,转变大佛开光观念误区。要转变开光后未必就马上游客暴增的思想误区,开光只是打破行政上的紧箍咒,让我们的选择更多、支持更多,并不是打开了市场之门。大佛未开光,信仰菩萨的游客仍会信;开光了,不信仰的游客也未必会信。但开不开光,都不影响它已成为XX最具吸引力景点的事实,现在和未来的游客都将是奔它而来。第二,转变后山种大树观念误区。密印寺后山如今生长的是银杏树、桂花树、樟树,是生长期很慢的非本地树种,即使再补种同类大树,再过十年都难以成林。种植大树,仅仅是弥补过去发展中过急过快产生的些许遗憾,皆只能为XX旅游业锦上添花,能有益于创建5A级景区,但并非雪中送炭,解决不了当前人气不旺的困境。当务之急,要补栽一批符合XX本土特征的速生树木,力争五年之内长成茂密树林。第三,转变开发建设观念误区。

很多人认为,XX投入了这么多,发展得这么好,已经是国家级风景区,应该要保护,不需要再开发建设。其实不然。XX是后起之秀,景点单

一、偏居一隅,不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难以挖掘自身潜力,无法与其它景区竞争。密印景区争创5A级景区,也必然要求进一步进行开发建设,越早开发越早受益。由政府对旅游产品进行简单包装,逐一对符合开发条件的景点以低投入方式进行初步保护性开发,将各景点开发的概念做起来,再吸引外来资本进行开发;但大规模开发主体不能为政府,应交给市场。第四,转变密印寺发展观念误区。如今我们介绍密印寺,注重其历史之辉煌及大殿之壮观,忽视了培育经济基础。沩仰宗发源,农禅道场是基础,实现了经济独立才有历史上的辉煌。纵观当今中国佛教,唯有台湾佛教生机勃勃,其发展充分融合了传统佛教与现代生活;而发展寺院经济和主动入世恰是台湾佛教发展的原因所在。因此,密印寺要在发展寺院经济、入世与现代化上多下功夫,要发展大文化、多做大慈善,把文化与慈善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品牌;要有自己的茶园,恢复农禅道场,做实禅茶文化;要以密印寺慈善文化节为平台,把密印寺推向慈善文化的前台,鼓励密印寺与大企业合作,打造知名的慈善基金会,做响慈善品牌,把文化和慈善推出湖南、推向全国。

(二)战略规划是关键。当前,XX处在人气不旺、文化不活、产业不强的困境之中,直接原因之一是景点单

一、后发竞争优势不强。XX旅游资源丰富,需要我们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未来五至十年,从县级层面来看,要拉通XX对接二广高速的快速连接线,突破交通发展瓶颈,助推以XX为龙头打造西部旅游经济区;从XX来看,应以观光、休闲体验旅游为追求,以打造四季XX为内容,实现“春季踏青赏花品茶、夏季漂流避暑养生、秋季摘果登高观叶、冬季滑雪寻梅赏景”的景区建设规划。具体规划:①以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为目标,推动生态深度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养林造景,建设春游秋游赏林基地,使XX春天花海秋季金色更诱人。②以密印景区创5A级景区为目标,推动密印寺景区扩建,紧靠梅花谷建设禅修院,在普同塔方向建设禅文化体验馆,整体开发打造XX禅茶古镇,建成镇区以禅茶为主题的景观系统。③建设王家湾-XX漂流4A级体验景区。④建设沩水源-九折仑户外体验基地。⑤建设芦花泉4A级观光景区。⑥建设八角溪茶文化体验公园。⑦以祖塔-青洋湖片,打造夜明岛,建设亲水休闲养生区。⑧配套建设回心桥、仙人朝贡、高氏宗祠等小型景点。⑨时机成熟,再恢复同庆寺,建设诗僧齐己纪念园、裴休与法海纪念园等。

(三)招商开发是动力。开放化、市场化是XX必经阶段,也是XX旅游走出湖南与全国市场接轨的必然途径。招大引强、商业开发是XX目前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出路。XX已经拥有很好的发展平台,关键在打开招商引资局面。招商引资思路: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剥离出来抛上全国旅游市场引资,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把旅

游配套产业留给XX本地人,带动就业,致富百姓。密印景区创5A级景区,建设芦花泉4A级观光景区、王家湾4A级体验景区等景点,由知名的专业旅游公司做,本地人资金实力小、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承担开发重任,但能做好投资小、效益快的吃住娱购等配套设施。

(四)文化体验是内核。体验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谁先抢占体验旅游市场就能抢得先机。要把XX深厚的历史文化,用浅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游客都能够体验。体验XX,就是体验禅文化、茶文化、养生休闲文化。禅文化体验要以密印寺景区创5A为契机,推动密印寺提质扩建,实现功能分区,开辟专门的禅文化体验区,让游客能在里面吃、住、玩一条龙式的体验禅文化。茶文化体验,可结合禅文化,做精做细,包装大型茶文化实景演出项目,建设高品质茶文化体验园,使游客走进茶文化公园,能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赏茶、购茶等所有茶文化。此外,结合打造XX禅茶古镇,建设禅茶景观系统。养生休闲体验,以漂流、避暑、生态观光为主,尽早重开XX漂流,打造沩水源-九折仑户外体验基地和王家湾休闲避暑村庄,提质梅花谷、樱花坡、桃花岭等赏花基地,逐步打造水果采摘基地等。

(五)宣传推广是手段。宣传就是生产力,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优化发展区位,倒逼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宣传也是旅游开发,宣传旅游就是开发旅游品牌。当前,打响XX旅游品牌,做旺人气,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宣传营销。XX宣传

思路:上下联动,东征西进,远交近攻。上下联动,争取政策支持;即要整合县域内行政、企业资源,抱团宣传、捆绑营销,要齐心协力把XX推上省旅游局,得到省级政策与智力支持,使XX纳入省级旅游发展战略,成为省级旅游推介的重点,力争打造以韶山-岳麓山·橘子洲-XX-安化-岳阳为线路的毛泽东成长主题旅游线路。东征西进,挤进成熟线路;往东与韶山、花明楼、灰汤等捆绑宣传;往西,借道二广高速,与安化梅山、常德、张家界等地捆绑宣传,挤进东西方向的各条省级旅游线路。远交近攻,从时间上和距离上做好重点市场宣传。近攻,时间上指今年起的近两三年每年投入100-200万左右的宣传资金。距离上指重点做好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主体的周末游营销,一年的假期以周末为主,做好周末游是重中之重,也是打破当前人气不足的关键举措。要持续推动长沙人和宁乡人了解宁乡、长沙人和宁乡人宣传宁乡,在把XX打造成长沙对外的“会客厅”之前,必须让长沙人自己先承认这个“会客厅” 的地位。远交,逐步打开武汉和南昌等近省营销,要依托二广高速直达广州的优势,紧抓广东人信佛的特点,打开珠三角市场。

上一篇:煤矿关闭后安全措施下一篇:幼儿园10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