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精选8篇)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 篇1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去乡村去参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乡村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人们可以亲近大自然以缓解日常城市生活的压力;有些地方地形复杂,刺激冒险,有的地方历史文化厚重,遗迹丰富,可以给大众提供参与室外运动和个人兴趣爱好的机会。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发展乡村旅游,要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旅游资源,做好乡村旅游规划,通过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引领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乡村旅游在同一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华,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地区、各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二、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是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

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

三、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相结合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发展乡村旅游经过实践证明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既可以通过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乡村旅游带来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五、乡村旅游要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在一个地区,必须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类型,如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就是以梅花、花卉、菊花、荷花、菜园为主题发展的不同乡村旅游品牌,每个品牌又有一系列的观光、参与性产品。游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增加更多的选择,包括交通出行的自主化,旅游事务的自主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主化,游览乡村景物的自主化等。

勇先创景乡村旅游规划中心指出,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要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突出农民主体,注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通过让农民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 篇2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可发挥调和作用,将三者从相对独立的问题转换为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形态。

1相关概念界定

1.1养老旅游

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1],既是一种精致的旅游方式,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指老年人离开其常住地跨越较大空间范围,在旅游地生活较长时间的特殊旅游形式[2]。由于旅游主体的特殊性,养老旅游具有季节性、怀旧性、 节奏慢、时间长等特征[3,4,5]。养老旅游不但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健康状况,也能减缓青壮年的养老压力,是老年人升华其兴趣爱好的大好时机,是养身养心的绿色通道,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新起点[6,7,8,9]。

1.2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体验乡村的风土、风物、 风俗、风景的一种旅游形式[10]。乡村旅游具有乡土风情浓郁、 乡民淳朴热情、乡间风貌各异、旅游资源多样等特征,乡村旅游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回归乡土自然,领略大好自然风光和乡村民俗风情,增长见识,放松身心。

1.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强调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吸引旅游者前往体验、观光、学习、思考的旅游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 “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和“负责任”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大内涵。生态旅游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天然旅游资源富足、景区可进入性较强、强调环境保护理念等特征。生态旅游能让游客在大自然里排忧解郁,怡然休闲,也能为游客( 尤其是青少年游客) 植入环保思想,间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1.4养老型乡村旅游地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指的是具有较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养老设施,生态环境好、地方文化浓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是养老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三者交集的旅游目的地。基于养老旅游的特征和庞大的主体基数,乡村是较理想的养老旅游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具有生态环境佳、历史沉淀厚、生活节奏慢、人们性格淳朴等特征,能为老年人提供较理想的田园生活[11,12]。此外,当异地老年人成为乡野田间的生活主体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因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造成旅游基础设施的闲置问题,带动乡村养老服务与设施的完善,提升乡村自然与人文水平,总体促进乡村的社会进步[6,13,14,15]。

2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1乡村是养老旅游的最美适宜地

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 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 9% 。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 87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 9%[16]。我国养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却困难重重[17]。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间经济水平差距甚远、异地医保报销受限,加之市场上养老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相关服务缺乏标准规范、专业人才短缺等原因,养老旅游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以生态环境优良的乡村为根据地的养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总量巨大的乡村面积为老年人休闲度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相对较低、弹性较大的生活成本能为绝大数老年群体所接受,在距居住城市较近的乡村进行养老旅游的老年群体医保报销较为方便。此外,乡野田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粗犷豪迈的文化底蕴、舒缓安逸的生活节奏皆有益老年人心情愉悦, 缓解郁结,弥补因子女或配偶不在身边的缺憾。

2.2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最佳参与者

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家乐数量约170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10. 6万个,全年接待游客约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3000多万农民直接受惠[18],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然而,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之际,其发展诟病正蚕食着我国的锦绣乡村。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乡村民俗逐渐变得功利世俗,乡野原真日渐淡薄,乡村生态遭到破坏,城乡界线变得模糊; 加之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尚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村民的相关知识、能力尚待提高,产业集群意识尚未成熟,良性营销尚未形成,长此以往,现在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就只能昙花一现。

老年人能带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以生态意识较强的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乡村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首先, 经历了世间浮华之后,老年人返璞的心态强烈,无论是村民还是民俗,唯有保持本真才有市场。其次,现阶段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基本都是中国生态环境从优至劣的目击者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环境保护的教育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和环境污染的战斗者。第三,当乡村成为较稳定的养老旅游目的地后,家庭、社会及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牵挂都极有可能加速乡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2.3乡村养老是生态旅游的最强推动力

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特征理解不到位以及简单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进行往往对当地自然生态和原有周边社区带来伤害。在意识到“生态旅游”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后,市场上出现了“处处生态游,人人负离子”的局面,泛化现象严重,原本的金字招牌也逐渐黯然[20]。 “生态旅游”不生态的行为既违背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初衷,也辜负了人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命。

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欣赏自然、感受生态、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以乡村为根据地,以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生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存问题。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区别就是对自然的开发较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视野都是老年人的心之所向。当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养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可逐步转型成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受旅游驱使而浮躁的乡村也将缓慢下来,重新沉淀,回归诗画田园。

3三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 1三者的内在关联紧密

有“逃离”和“反哺”本质: 生态旅游是后工业时代驱动下恶劣生态环境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便是人类对“绿”和 “美”的向往,既是人类逃离环境问题的行为,也是反哺环境的行为。乡村旅游是城市污染驱动下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干净”和“淳朴”的向往,既是人们逃离冰冷城市的行为,又是反哺自然的行为。养老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舒活、乐活”和“旧生活”的向往,既是老年人逃离“四角天空”的行为,又是反哺记忆的行为。

有“康体”和“教育”的功能: 三种旅游的目的地都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怡人的地方,能舒缓人们紧张浮躁的情绪,洗涤身心。此外,生态旅游能引导人们爱护环境、守护生态、保护社区等。乡村旅游具有启蒙思想、让人忆苦思甜等功能。养老旅游让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较多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升华人生内涵。老年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也将对其子孙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3.2三者均为旅游发展大势

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一大潮流: 生态旅游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带着返璞复古的清香,很快便家喻户晓,成为趋势。1983年,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旅游成为旅游领域对国家战略的最好回应。 在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返璞归真,怡然自得”、“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的生态理念越来越为游客所推崇,国家旅游管理部门也突显了这一热点,将1999年和2009年的国家旅游主题分别定为“生态环境游”和“中国生态旅游年”。

乡村旅游是国内旅游的一大热点: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开。我国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许多乡村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2006年和2007年,我国旅游主题分别为 “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国内成为旅游热点,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极。

养老旅游是未来旅游的一大趋势: 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孝、是善、是感恩,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父母与子女间的联接十分紧密,子女成家后与一方父母合居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随着老年人的观念转变,旅游养老成为养老的一种新选择,且为大众所接受。此外,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为养老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养老旅游是新时代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选择之一,是现代青壮年向往的晚年生活模式之一,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

3.3三者融合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乡村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适宜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从时间概念来看,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都属于“慢旅游”,体验自然复古的慢生活。从空间概念来看,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大旅游”,游客的旅游体验多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是天与人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 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群体之一,乡村也是养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我国乡村面积辽阔,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两者在空间上恰好能匹配。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怀旧和求美。国内现阶段的老人大多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家乡”、“故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融合,是人与地的融合。

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 养老旅游的活动主体大多处在生命历程后端及末端,对人生、生命有着诸多感悟,也易由此生悲。 然而,当老年人回到自然,看到自然界缤纷艳丽的生命,看到花落花开、蜉蝣生死、落叶归根的现象,对人生和生命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或是感恩,或是豁然。另一方面,相较于青壮年游客,老年游客较为平和、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

4养老型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对策

政府引导,构建医疗体系: 相对于城市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基础建设较薄弱,“看病难”是困扰乡村居民多年的问题。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导, 加大力度丰盈乡村医疗力量,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资质、有名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加入,形成较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解决乡村“看病难”问题。此外,还应适当放宽政策,灵活处理异地医保报销,为在乡村旅游的大量老年游客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部门联动,加强区间合作: 许多旅游资源并不处在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划内,当旅游资源跨乡跨县,甚至跨市跨省分布时, 常常引起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对景区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灭顶之灾。广义看,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共同分享和爱护。有关行政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 应着眼大局,以旅游资源的良性发展和追求长远效益为目标, 求同存异,共同商讨相关事宜,形成区间合力,创造多赢。

集思广益,优化顶层设计: 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将“百姓富,生态美”与“田园风光好,养老趣味多”相结合,以打造一批以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为目标,以专业力量为主体,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单位的选择、设计成果的评审以及后续的指导等,都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团体、利益相关者代表团体及其他自愿者代表团体共同商议,确保设计科学有效、操作性强。

吸引民资,培育产业体系: 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要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顶层设计之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资注入,增强活力,引导形成覆盖全国的养老旅游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中国山水人文特色的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品牌。政府部门需扶持民间力量,减少行政阻碍,协助区域间交流发展,尊重市场机制,减少干预。

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以乡村为实体载体,养老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将在乡村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在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时,必须要以突出乡村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挖掘乡村本土文化, 设计符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生态需求和乡村需求的旅游产品。 在单体层面,要做到各乡有特色,各村不雷同,减少彼此冲突; 在整体层面,要形成以乡村为单位的连续的文化带,系统整合资源,形成连贯,带动各地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主体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老年游客,除游客口碑影响力较大外,游客本身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的弹性较大,不当的服务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经营管理时,必须秉持着“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为老年游客们提供舒适周到的服务。

陇南乡村旅游发展刍议 篇3

[关键词]陇南地区;乡村旅游;区域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52-02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乡村旅游是一种给游客以全新体验的旅游模式,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它却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能够拉动内需等发展优势。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时代给乡村旅游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

(一)城镇居民收入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年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较以往有了明显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人均工资性收入15412元,增长12.4%。主要是绝大多数地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部分地区继续规范落实津、补贴制度,部分企业提高了职工工资及奖金。人均经营净收入2210元,增长29%。人均财产性收入649元,增长24.7%。

统计发现,我国城镇人口用于旅游的消费占据了不小比例。对于现代的城镇人口来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城市生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人选择回归自然的乡村旅行。

(二)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转变

目前,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现代人更加注重健康养生问题,休闲旅游已成为时代潮流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了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的稳步提升和生活方式转变对区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正在显著增强。

(三)国家方针、政策引导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也适时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年”,这一举措使得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紧接着,2006年10月,在构建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国家领导人又明确提出了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城乡协调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旅游局再次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指向农村,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陇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

(一)自然地理资源

地处秦巴山区的陇南,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它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西南地区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区。因陇南境内有盆地、丘陵、河谷、高山等,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所以人们称其既有南国之灵秀,又有北国之雄奇。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阴平天池是全国三大天池之一,在它周围有绿山环抱,碧波粼粼,仿佛是一个“翡翠世界”;作为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景观奇幻绚美,万千气象,置身其中俨然是到了世外的仙台琼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人们美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区,也是甘肃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地方;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这些自然景观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是开展旅游业的绝佳资源。

(二)历史文化资源

陇南历史悠久,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既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的核心活动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成为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曾经不少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在这里接触交往。这种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对陇南社会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陇南一直都是各民族的聚居地,其中,氐、羌、汉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在这里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在陇南的一些乡村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例如生活在宕昌县境内眠江两岸的人们,是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他们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当地形成了将这些历史文化与娱乐消遣相融合的活动——“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这些活动场面非常壮观,当地人们用喧天的锣鼓和连续的舞蹈,表达着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迎接幸福生活的希望。

三、陇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民俗式发展模式

陇南乡村旅游民俗式发展模式可以有四种选择:消遣观光型、参与娱乐型、考察型、商品型。

陇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可发展消遣观光型乡村旅游游,如参观三合院、吊脚楼等特色民居,欣赏藏羌服饰,参加观山庙会、岷郡山庙会民俗活动等。

参与娱乐型旅游的意义的就是放松身心,往往亲身参与过的民俗活动的人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陇南发展乡村旅游可推出参与娱乐型模式,如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比如踢毽子,观看花儿会、陇南社火、乞巧活动等。

陇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的沉淀让这里成为中外考察团的重要考察点。针对这一特点,可开展考察型旅游,组织游客观看一些文艺节目,如《燃烧的绸缎》、《苍山游》;或者组织游客深入乡村,了解陇南乡村独具特色的藏羌信仰等。

陇南的乡村还保留最原生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这却最能反映当地村民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因此可选择商品型旅游发展模式,剪纸、药材、手工装饰都可以成为该地乡村旅游发展的选择。

(二)餐饮式发展模式

据统计,87%的人旅行时,都会选择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甚至购买一些可携带式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陇南小吃丰富,但是还未形成系统的旅游餐饮格局,因此总体水平尚不能适应陇南旅游蓬勃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在加强餐饮业管理的同时,着重推出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全面提高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服务水平。

此外,地方政府可进一步深入开发陇南的传统餐饮文化,学习其他旅游景区的成功经验,建成风味小吃一条街,将地方特色风味不突出变为集中经营的区块,吸引游客群。确保陇南地区乡村旅游的餐饮业能够形成特色浓郁、设施先进、服务一流、层次多样、管理规范的体系。

(三)品牌式发展模式

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制造产业对提升陇南乡村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其宣传作用可能要远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容中尔甲的一首《神奇的九寨》,为九寨沟打造了具有世界效应的品牌。

对于陇南,可以参照九寨沟的成功品牌模式,以自身特色为出发点,将“生态、健康、原生态”的旅游发展口号推向市场,加大在乡村旅游景区的宣传上,致力加强游客于对景点的品牌认证。

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做好旅游市场的调研,掌握和了解不同层次游客的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群进行喜好和需求的市场分析,最终推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和服务型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把陇南地区的乡村本土特色、历史人文与陇南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统一起来,推动陇南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四、陇南市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可持续发展

由于工业开发较少,开发景点较少,陇南地区还保存有未开发的大面积林区及原始森林,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乡村地区甚至还不存在已经破坏需要修复的问题。陇南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甘肃陇南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条例》;其次,加强景区管理和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再次,完善景区生态监控体系,对稀有、濒危动植物进行监控;最后,应该提高乡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建立薪柴林和蔬果林,逐渐杜绝保护区内偷猎、盗伐等行为,对故意破坏者加大处罚力度。

(二)注重产业化、科学化管理

陇南乡村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如果不遵守规律,违规开发,或者没有系统性杂乱无章的开发,会对陇南原生态资源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开发陇南乡村旅游时,一定要注重产业化、科学化管理模式。

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推断陇南乡村旅游的产业化、科学化发展,这需要当地旅游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可以将本地区的信息发布在大型旅游企业或者核心企业的网络平台上,实现陇南乡村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全方位共享。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加快立法进程,做好统一审批规划,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工作。惟其如此,才能确保陇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俊,周志强等.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

[2]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3]高嵩.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中政府作用机制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乡村旅游市场前景 篇4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达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旅游部门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

就能增加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根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西班牙人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有36%的西班牙人的休假是在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度过的。随着现代人的“返璞归真”,渐成时尚的乡村旅游为农家旅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休闲又赚钱,不失为投资的好选择。

乡村旅游发展汇报材料 篇5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3年我镇乡村旅游开始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截止2010年我镇共有农家乐45户,接待能力达1400余人,宾馆7家,接待能力1500余人。今年共因世博会的召开、景区建设、连续下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游客数量有所下降,共接待 游客5万余人,预计至 红叶节后,共接待游客约18万元,实行旅游收入72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约3000万元。

二、具体做法

1、坚持建设符合总体规划。在建设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聘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编制了《光雾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都是请镇规划建设科同志现场放线,设计图纸,在基础上就确保了不乱修乱建现象发生;

2、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及集镇建设相结合。参观总结了剑阁、苍溪等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貌特色,对全镇及农家乐按照“川北民居”风格进行整体风貌改造,盖小青瓦,做坡屋面,统一墙面色调,画穿斗结构图案,白粉墙、座脊、色檐,万字格门窗,墙壁贴半圆木,提升了居民住房形象。

3、加大乡村基层

基础设施建设。昨年加大资金倾斜投入。昨年我县共投入6000万余元对进行建设。集镇和桃园寺新建广场,建垃圾处理厂及废水处理厂,新建了公共休闲服务设施、标志标牌、三星级厕所、街道统一铺青石板,统一绿化,完成了对桃园景区的道路黑化,感灵寺至大营村的道路硬化,铁炉坝到大坝的道路正在硬化之中,龙王村、普陀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进行;

3、加大农民素质培训,提升展乡村旅游品位。、风管处、县委党校、旅游局、就业局等每年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营销、卫生、安全、统计、政策理论、服务技能等培训1-3次,并经常性带领专家深入业主进行现场操作指导。

4、加大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我们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因此风管处加大了环境资源的保护,设立有环境资源保护科,在各种会议上进行环境资源保护宣传,并引发小册子和宣传卡,让老百姓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5、加大乡村旅游整体品牌提升力度。我镇拟将铁炉坝、彭家坝、大坝、集镇分别逐步打造为三星级、四星级乡村酒店,目前正在打造阶段。

6、加大乡村旅游管理。制作统一的店招及标志标牌,按服务质量及硬件设施等统一评定等级,成立了农家乐协会,由农家乐协会统一组织协调,相互交流,外出参观,对外营销等。

7、加大政策倾斜。对异地搬迁进入集聚地的,实行移民政策,对实施统一风貌改造的,给予政府适当补贴,并给予信贷优惠。

三、效果明显

一是百姓思想观念的得到转变。我镇曾经是典型的山区,农民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冬天打猎,夏季捕鱼,稻田很少,全镇插秧面积仅仅56亩,耕地也少,主产玉米、土豆,过年就仅仅是包谷馍馍沾蜂蜜,脸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很多一辈子都走不出居住的是大山,思想观念也得不到解放,通过政府引导和辅助,第一批经营农户开始尝到了甜头,迅速带动了其他农户也干起了农家乐;二是生活条件的改善。服务质量和价格是任何营销永不变的主题。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以大大提升回头客率。农家乐凭着地势的宽广,地理自然条件的优越,庭院都是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室内整洁美观,干净明亮,在提升服务质量 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三是缓解景区接待压力。光雾山全镇共有农家乐40余户,预计今年9月底达到70余户。每户住宿接待能力大部分在30个人左右,多的可达80个,生活接待能力每户一次性在100个左右,住一晚、吃三餐,价格一般淡季在70左右,旺季在160左右。有棋牌、篝火晚会等服务项目,也可免费体验农事活动,免费品尝庭院野果。四是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通过农家乐的致富作用,农民深刻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干群关系更为和谐。

四、存在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只是吸引部分高消费的游客,而对于如何搞好低层次要求,包括做好旅行社的营销还欠缺思索。

(二)客人切身体验农事上欠缺,让游客感到除了打牌没有更多可参与的事情。

(三)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四)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文化节目品种单一。

五、发展设想

一是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维护景区形象。从游客的利益、经营户的利益、行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引导,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制订出台区域评比标准,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二是统一规划,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现有的蛋糕做大,必须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改造,集中升级。破除乡村旅游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局面,靠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

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汇报 篇6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隆安县将乡村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扶贫脱贫、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水平的重要措施,将旅游产业发展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着力创建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体系,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隆安县乡村旅游现状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年以来,隆安县乡村旅游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主要有布泉乡布泉山水、屏山乡境内的龙虎山及绿水江漂流、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的金穗生态园等辐射或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景区、园区。全县共发展农家乐25家,直接从业人数100多人,间接从业人数250多人。主要分布在乔建镇新光村、屏山乡 屏山街、布泉乡布泉社区等地。其中,星级示范户4户(三星4家,无四星、五星级农家乐)构成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经营主体。

近三年来,我县共集中进行了乡村旅游培训8次,参训人数近800人次,其中,县城集中培训2次,下乡培训6次。培训聘请了旅游系统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农户的欢迎。

(一)依托景区发展的乡村旅游

布泉乡境内有风景如画的布泉河、更望湖,虽未得到很好开发,但是随着近年自驾休闲游的发展,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自驾前往游客逐年增多,有力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目前,布泉乡发展农家乐共8家,其中有三星级农家乐3家,主要集中在布泉街。屏山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又依靠境内龙虎山景区、绿水江景河流景区及大新方向旅游线路,通过宣传推介和景区辐射作用,大批游客进入,为该乡集镇、沿路的农家乐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屏山乡发展农家乐共4家,主要集中在屏山街。乔建镇则依托龙虎山景区、绿水江景河流景区及大新方向旅游路线过境的区位优势,逐步在靠近龙虎山附近路段发展农家乐,全镇发展农家乐共13家,主要集中在如新光等村。

(二)现代农业带动发展的乡村旅游

,定典屯被列为南宁市8个新农村示范点之一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隆安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定典屯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推进定典屯现代农业观光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园项目基础硬件建设配套,开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金穗公司按照园区整体规划,启动该项目局部硬件配套实施基础建设,包括:投资80建设定湖水上乐园基础设施及配套;资15万元完成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图、投资50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投资10万元建设景区标识指示牌、投资8万元建设旅游区公厕、投资12万元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大门、投资16万元建设景区内民族特色景观、投资5万元改造农家乐接待设施等。定典屯现代农业观光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园建设定位为特色生态农业型名村,统筹安排村民居住地和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场所,大做乡村生态旅游文章。2014年我县创新工作方法,将现代农业园建设和综合示范村建设相结合,整合资源资金,推进完成了金穗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项目建设,金穗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有效促进了休闲旅游的发展,目前生态园周边的定江村许多村民对发展农家乐兴趣浓厚,我县已对该村部分村民进行了发展农家乐的相关培训3期150多人次。目前定典屯有5户有意向今年要做农家乐并着手建设,我县也计划依托生态园的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开展农家乐。此外,正在建设的城厢镇境内的粒粒谷生态农业园、雁江镇境内的潜龙山庄,以及建设的城厢镇旺中村岜旺屯综合示范村都将对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和基本情况

隆安县委、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十分重视,为有效推进乡村旅游发展,20印发了《隆安县打造南宁市旅游休闲基地攻坚战实施方案》,方案对全县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定位、布局提出了明确任务。月,县政府又出台了《隆安县发展旅游奖惩办法》,鼓励社会民间开发旅游,2014年对全县旅游规划重新进行修编,同时,加强对全县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改造,完成了屏山到布泉的`环乡村游的公路;完善完成了各景区标识牌。投资800多万元,实施龙虎山景区提升改造,完成了景区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步道等建设工作,2014年初获得了国家4A旅游景区称号。投资2500多万元,基本完成了潜龙山庄农业观光园 9栋客房主体建设,完成6栋外墙装修,3栋正在装修中。2014年布泉乡列入南宁市首批特色旅游名镇建设单位,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布泉河源头景区改造、生态停车场建设、上下准、龙会片区基础设施等建设,目前河源头景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正在开展验收工作;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也开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主体建设工作,预计10月份该项目可完工;上下准、龙会片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6月份方可开工建设,预计年内能完工。特别是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大举措,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了定典综合示范村(金穗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并于2014年底举行了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园仪式,20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荣誉称号,使之成为隆安一个新景点和休闲旅游热点。

三、隆安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

近年我县乡村旅游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乡村旅游业还处于低层次的初期发展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全县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整个乡村旅游目前大都属于民间民营投入经营为主的形式。全县10个乡镇包括县城,目前开发有乡村旅游的有布泉乡布泉山水、屏山乡境内的龙虎山及绿水江漂流、那桐镇定典屯和雁江镇的潜龙山庄。而发展有“农家乐”休闲旅游都集中在布泉、屏山、乔建3个乡镇,且星级农家乐极少,只有布泉乡4家3星级农家乐。

(二)农家乐开办无规划,经营服务档次低。农家乐发展无规划,导致新开办农家乐不成规模;并且开办农家乐的农户依个人主观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大部分是在旅游路线要道边或集镇上原有房屋及庭院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缺乏特色。开办者大多手续不全,证照不齐。厨房、餐厅、厕所等配套设施相对比较简陋,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市场观念、全局观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三)乡村旅游资源没有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当前我县农家乐绝大多数以“吃农家饭”为主,经营项目只停留在提供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多数没有提供游客住宿的乡村旅馆,

更是缺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还比较低。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县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规划,科学打造。做好调研,重点对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或潜力的村屯,结合综合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科学打造;做好工作计划,主动到先进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进行交流学习,促进我县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特色,科学开发。突出把隆安“那”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结合,根据具体乡村地域特色,把民俗文化、农事体验活动及其它娱乐项目挖掘开发出来,改变单一的局面,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三)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充分整合资源,利用政策性投入资金打造项目,扶贫、林业、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生态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乡村旅游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商投资乡村旅游开发,进一步加强对农家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同时严格监督检查,加大对全县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确保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洁净、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隆安县旅游局

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篇7

乡村旅游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进行了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尽管在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中已有一些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诠释,但总体上看,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同时,也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困扰着乡村旅游开发政策的制定。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剖析乡村旅游这一综合性概念,全面、深入地理解乡村旅游的问题和对策,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乡村旅游19世纪起源于欧洲,在我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长足发展。19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一种更为灵活、更贴近生活的态势,以田园景观为主体,受到被柏油马路、钢筋水泥困扰的人们的喜爱。它强调休闲、回归山野及朴实的乡风民俗文化,在各大城市逐渐风行。做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吸引着众多人群的参与,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乡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5年我国实行的“5+2”工作日和每年三个长假期制度,使我国公民假期增加到114天。同时,经济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大大增加,而道路交通设施大规模的建设,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为都市人到郊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从而掀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对滞后,缺乏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发展中出现了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低、文化内涵肤浅等问题。200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的全国旅游活动,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主力军;2007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形式单一。目前,乡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窠臼。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例如,钓鱼作为一种休闲与健身相结合项目,讲究的是对钓鱼过程的享受和应对挑战性的环境,有些养鱼专业户在自己承包的鱼塘里开设了钓鱼项目,有些钓鱼场干脆到市场上买来活鱼养在水塘中,由于存鱼密度较高,钓鱼太容易,使该项目刺激度降低,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2)营销意识较差,促销手段简单,宣传不力。乡村旅游多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经营上只是盲目和简单模仿,仅靠发放传单和碑相传,营销投入很少,且不持续。经营者大多缺乏开拓远距离客源市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能力。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郑州市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足够的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缺乏全球化市场竞争意识和促销观念,目前郑州乡村旅游营销观念淡薄,营销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影响力小。广告主要在报纸上零星地刊登几次或通过电台发布,很少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快捷、覆盖面广、公众易于接受的特点,从形式、内容、可参与性等方面吸引公众,不能提高认知度,不能使许多潜在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其自身教育程度的局限、经营理念和服务观念的落后与游客的要求存在极大反差。农户在经营“农家乐”时,往往是自己一家人提供服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其服务意识较弱,质量低下,卫生条件差,餐饮品种单一,竞争力弱。与旅游接待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难以改变,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又多以村干部为主,造成了对旅游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

(4)景点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市场定位。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某些地方为了赶时髦的态度,对原有农业资源稍加景观修改,有的甚至根本不作加工就贴上了“乡村旅游”的标签。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结果造成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则逐渐衰落而停业。“农家乐”内的住宿,与城市的居住风格相差无几,没有体现出农村民居的特色,无法展现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旅游产品设计大同小异,旅游纪念品更是缺乏。“农家乐”几乎一个模样,差异不突出,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

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

(1)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专门人才,人才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对合格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各高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要密切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培养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旅游地同旅游类高兴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对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的旅游类大学生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补充,知识,提高其理论水平、素质与服务技能。培养他们的旅游知识和礼仪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公司或高校教师对“农家乐”进行现场指导、集中培训、规范管理等。

(2)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通过规划,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各乡村旅游景点应推行精细化管理、问题管理、差距管理,保持景区的持续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形成明显主题,保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防止现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同时应结合我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当地农业生产容量承载许可的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3)提高质量,保持特色。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农村风韵的旅游纪念品馈赠游客或销售,产品宜精宜趣,力求有当地特色。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利用报刊、电台、电

视台等各类广告平台联合促销推广。还可通过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组织有影响的旅行社到乡村旅游景点踩线,以组织旅游团的方式来增加客源。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体农家旅馆经营户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并按相关管理规定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要着重研究产品和服务特色,摸准旅游者的消费心态,创立并保持自己的产品特色与市场形象,避免盲目投资、简单照抄、低水平模仿的误区,实施差异化和细分化的市场竞争策略。

(4)组织创新,产品创新。要运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纵横一体化的手段,整合市场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如作为一家一户的农家旅馆,由于个体经营而势单力薄,按传统小农经济的思想经营势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若借用农业产业化“公司加农户”的组织创新模式,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建立“农家旅馆联合体”,采取股份合作制的运行制度。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体农家旅馆经营户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及时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市场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产品创新要围绕旅游者追求“新、奇、美、乐”的需求原则,把握观光型向度假型、参观型向参与型转变的市场趋势。

(5)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整合运用网站、公交车、旅游大篷车、广播、电视、手机短信、高速路口、户外广告等形式;与各事业单位、学校联系,单位疗养、亲子活动、夏令营等都可以将此景区选为目的地;宣传乡村环境的优越性。乡村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而城市人生活在较差的空气质量环境下,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将会是他们旅游的一大动机。乡村旅游可在门票、户外广告中宣传乡村环境的保健功能,有效增强宣传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模式与发展对策探讨中国(安吉)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主题征文活动优秀论文集

[2]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59~63.

[3]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生态经济》2010年第5期

[4]高清,吴柏青.《关于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有关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万方数据

[5]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7月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农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农村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包含“食、住、行、游、娱、购”,能带动很多部门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和作用。2005年10月,中共《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借着这个机遇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自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丰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改变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很多部门企业,能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业、手工业、酒店业、商品服务业、娱乐文化事业等等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效应,能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乡村旅游能直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水果、蔬菜、禽蛋、肉等农副产品可以实现在当地销售,节约了成本运费。乡村旅游能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乡村旅游消费者手中,而且因为在旅游区,农副产品价格也有保障和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不充分是个突出问题。乡村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会带来个行业的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就业,充分就业,既能保持传统农业的收入,也能增加额外的副业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要素,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当地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长久发展,会自发的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排水排污系统,垃圾定点处理,翻新农居,厕所改造等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游客就更加愿意来乡村旅游,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农民会更加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旅游地农民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不仅那些有形有体的风景,建筑等是一种资源,同样这无形的乡村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必然促使农民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素质,同时乡村旅游把大量的旅游者带到农村,实现了城乡互动,乡村旅游者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的观念带到了农村,农民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明了当地旅游资源状况,为旅游开发作好准备。要明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雷同,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各个地区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明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明了当地环境的可承载性,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土特色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要保持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加速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如下地干农活,采摘水果,让游客体会乡村的气息,感受乡村文化。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积极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信贷、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提供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维护管理,如保持村容村貌清洁卫生,对房屋和厕所的改造,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发挥着引导,指导的作用,农民是否参与乡村旅游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是农民自己的权利,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发挥农民的智慧,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到科学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是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受和旅游地区的口碑。一般来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旅游地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文化历史内涵,接待流程规范,基本礼仪等内容。除此之外,对旅游地区的接待设施,接待条件,环境卫生条件要进行规范,提高服务的硬件和水平。要加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宣传,使旅游服务人员面对旅游者能够把当地的特色生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出来,提升旅游地区的质量和口碑。旅游从业人员中包含了很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通过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乡村旅游与他们的关系,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除了培训之外,要科学管理,建立規范与制度。对当地旅游存在的客观具体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借鉴旅游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做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对我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要保护好乡村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者,农民的素质,做好宣传培训,采取种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1).

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3.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3).

4.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

上一篇:新校区开业流程下一篇:建筑安全生产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