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精选8篇)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迎来了州

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检查指导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这既是对我局工作和各项事业建设的关心、重视和厚爱,更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全局职工,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就我局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规模

我局林区后续产业从2007年初起步以来,充分利用林区闲臵的圃地资源和固定资产发展种植、养殖及资产经营。经过不懈的试验和努力,已初具规模。

(一)投入情况。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臵

万元,建成蔬菜大棚2100m2、修建猪舍411.67m2、修建围墙

550m、开挖鱼塘2668m2、搭建鸡舍150m2、安装沼气设施2套、购臵饲料粉碎机1台、拖拉机1台、安装供配电设施1套等。

(二)种植、养殖业。

1、种植业。主要利用各林间苗圃闲臵的土地发展种植,面积为61亩,分布在-----队、00000林场、00000林场。根据各林场的气候条件等种植适宜蔬菜。-----队以种植大葱、白菜、萝卜等为主,面积为26亩;00000林场和00000林场以 种植马铃薯、大蒜、胡豆、豌豆为主,面积为35亩。种植的蔬菜既可面向市场,也为养殖提供饲料。

2、养殖业。养殖业以-----苗圃队为基地,该基地占地总面积为180亩,距00000县城2公里,鲜水河依傍而过,气候适宜,地势开阔,水、电、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发展养殖业。现主要发展的养殖为养猪、养鸡、养鸭、养鹅。

①养猪。现有猪舍4幢,房屋面积411.67m2。其中:母猪舍1幢,100.44 m2,育肥舍3幢,311.23m2。今年截止5月,我局饲养的生猪存栏数

头,其中:母猪

头,仔猪

头,公猪

头。2012年计划出栏,1-5月已出栏

头,6-12月还可出栏

头,全年出栏数将达到

头。同时,为拓展市场,我局已在00000县农贸市场租用了猪肉销售摊位,用于销售猪肉。

②养鸡。③养鸭。④养鹅。

(三)资产经营。为了管住闲臵的固定资产不流失,我们将局本部一些闲臵的固定资产通过内部公开招租的方式交由职工自行改造装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拓宽职工的劳动就业空间。我局主要招租经营的资产是原机关临街的房屋。房屋面积为627 M2。为拓展产业发展市场,我们正积极努力利用现有的临街房屋资产开办超市,通过与第三方合作 的方式代理商品,同时也销售我局种植和养殖的产品。

二、主要措施

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符合林区特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后续产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企业实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谐林区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抓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我们坚持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做到高起点、高标准。

1、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选好项目和基地。项目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项目选得准不准,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是确保林区后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为此,在充分考虑我局人员技术、资金和空闲圃地多的情况,结合林区周边的经济条件和消费市场,确定了以周期短、市场空间大、收益快为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既要规模适度,又要考虑集中发展和管理。通过反复考察和试验,确定以种植适地蔬菜和以养猪、养鸡、养鹅为主,养殖业作为重点发展。种植与养殖实现互补发展,即种植的大葱、马铃薯、大蒜、萝卜等绿色蔬菜,既向市场供应,也为养殖提供牲畜喂料;养殖牲畜的粪为种植提供肥料,使种植和养殖形成发展链条。

在基地建设上,综合全局各单位的情况,-----苗圃位于川藏公路沿线,距离00000县仅2公里,到鲜水河边0.4公里处,占地面积180亩,地势平坦,且原开展过养殖业,有 一定基础。基于-----交通方便,水、电、路三通,基础条件好等诸多有利条件,是理想的多种经营项目开发基地。局确定以-----苗圃为中心,同时,带动有苗圃空闲地的00000林场和00000林场发展种植业。

2、强化科技支撑。没有科学的技术作为支撑,种植、养殖业是难以实现健康发展的。为保证质量,赢得市场,我们一是争取了地方农牧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提供技术指导,做好疫情防治。二是将具有一定文化、肯钻研的养殖骨干人员送到射洪县兽医站和四川农大兽医短训班进行学习,掌握技术。三是请当地农牧技术人员和外地的技术人员到局进行现场培训,增强学习效果。四是投入资金,改善养殖方面的设施设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养殖技术得到了全面提升,基本的牲畜病情治疗、防范等都能有序开展。

3、加强市场开发力度。经营的好坏,市场才是风向标。为此,我们坚持生产与市场开发同步进行,搭建平台,夯实基础。一是成立公司,统筹产业发展。按照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对林区后续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公司制管理。目前我局已完成“00000县绿源特色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以00000苗圃为基地,对企业已有的产业进行规范统筹发展,同时还将扩大规模进行产业转型提升林区后续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种植基地。我们将以00000县 委政府着力于打造00000大葱基地建设和引进蔬果深加工的契机,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以00000队为基地,扩大00000大葱的种植面积,以公司为依托,打造特色产品,争取县农牧局的支持申请00000大葱种植地理标示,逐步探索食品深加工渠道,办理绿色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许可QS认证;另一方面,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培育苹果等经济苗木,根据发展的实际,适时与第三方有诚信的企业合作,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种植面积。

4、严格后续产业工作的过程管理。为确保后续产业项目的健康发展,在项目管理中,我们严格坚持“措施灵活、管理严格、加强监督、公开透明”的原则,使整个后续产业建设规范有序顺畅。一是建立规章制度,为规范后续产业的管理,我们制订了《后续产业管理办法》,从职责、物资采购、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二是规范管理,后续产业项目工作中涉及的实物种类多、数量大,尤其是家禽、饲料、蔬菜等都不易掌握好实物控制,为防止出现个人行为和浪费现象,建立了实物登记台帐和物资出、入库制度,如:喂养家禽的饲料由饲养人员按照领取、库工登记、班组长签字领出,使用后,由饲养人员将消耗情况登记签字备查,局、队不定期地抽查,既有效地避免了浪费现象,又增强了物资管理与使用的公开性。三是加强对后续产业工作各项目的监督,在采购上,实行集体公开采购和 议价制度,量大的采取转帐支付,尽量避免采购人员的现金交易行为。销售上,由饲养人员、职工代表、管理人员三方共同组成,主要参与议价、营销等,销售款及时交局财务,实行收支“二条线”制度,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回笼。对死亡的家禽、坏掉的蔬菜都采取由上述人员共同核定,形成报告报局,属责任引发造成损失的,及时追究了责任,坚决杜绝了在种植、养殖中的个人行为、人情观念,也从未出现将种植的蔬菜、饲养的家禽私自处理或赠送的情况。四是加大对后续产业项目的厂务公开力度,企业后续产业项目都是在局的领导下,反复调研和征集意见,集体研究后确定,并将规模、投资等及时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向全局公开,广泛接受监督,同时,发展后续产业项目的全过程都要求必须要有职工代表参与,确保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参与落到实处,既要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一项新经济效益增长点,又要搞成一项廉洁的项目工程。五是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加强对后续产业经营过程的监督管理。

5、加强后续产业的人员队伍建设。为促进后续产业发展,局成立了产业发展科,专项负责企业后续产业和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对后续产业发展基地--------苗圃队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在待遇上,-----队的主要负责人享受正科场级待遇,同时,充实后续产业工作的班子,抽调了部分工作实、作风好的职工到-----苗圃,负责养殖工作。通过调整 班子、充实人员,为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6、加强项目合作。后续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远性的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地方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尤其是00000县农牧局和发改局,多次深入-----队进行指导,出点子,并召开企地联席会议,为后续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00000县农牧局还无偿给我局提供种猪和母猪,为自繁自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一些产业扶持项目上给予我们倾斜,缓解我局产业发展资金压力,目前我们正按县发改局的要求,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三、取得的成效

我局林区后续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时间短,但起点高,不但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利用了闲臵资源,管住了资产,安臵了人员。我局按照财务审计的相关要求和程序,通过后续产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内审,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经营收支、未成熟生物产品和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审计结果表明:后续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

1、探索了企业经济增长点,已实现经济收益

万元。2010年林区后续产业的产值实现了

万元,2012年产值将实现50万元以上。一是生猪养殖,已出栏销售

头,除去购臵 成本和养殖成本,实现收入

万元。二是养鸡、鸭、鹅,已销售 公斤,收入 元,目前现还有

公斤,价值

元;三是蔬菜种植方面,已销售 公斤,收入 元,为职工发放“福利菜”

万斤,市值 元。

2、安臵了职工,拓宽了劳动就业面。通过开展种植、养殖和资产经营等,扩大了职工的分流安臵面。

3、开拓了市场,丰富了职工群众菜篮子。在种植、养殖的产品上,我们注重以绿色、生态为主导,通过租摊位、进市场的方式,广大消费者对我局种植、养殖产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猪肉销售上,逐步打开了局面,良好的肉质,已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从稳定市场的作用上,得到了地方党政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

4、管住了国有资产,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天保工程实施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人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森工生产时间形成的餐厅、库房等房屋都闲臵,加之地处县城,且年久失修,管理难度十分大。另一方面,随着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的调减,苗木需求随之减少,大部分圃地空闲,仅是守护都困难。通过充分利用,既盘活了资产,也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5、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发展,实现经济增收。我们开展养殖业,向周边村民购买了大量马铃薯、胡豆等作为饲料,帮助其销售了自然作物,增加其收入。同时,随着林区后续 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当地村民的发展意识、机会和学习相关技术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林区后续产业在不断试验、探索、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是: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天保工程建设这个中心,依托天保工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根本。

二是要在上级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明晰发展思路,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是要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注重市场调查,选好项目载体,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发展相结合,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前提。

四是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做好风险防范,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是要把林区后续产业的发展臵于当地政府支持发展的项目规划中,取得相关部门的大力,营造环境,是林区后续产业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

我局林区后续产业总体来讲,已打开了发展局面,但离上级的要求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还存在较长差距,还未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专项项目资金支持,仅靠企业的微薄投入,导致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局后续产业各项目都是企业千方百计措施投入的,由于严重缺乏资金,规模还较小,不能保证市场的长期供应,而影响了市场的占有率。

2、受行业限制,纳入地方政府支持的农业带动项目发展较难。

3、融资渠道单一。从融资方式上,我局拟采取贷款、合资、引资等方式经营。银行方面也表现了极高的兴趣,通过多次察看,认为规模小,贷款主体等原因,贷款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及资金等原因,合资、引资等方式均未实现。

4、资金缺乏,必备的设施设备等严重缺乏,加大了成本。由于缺少资金,后续产业发展的相关设施设备不足,如:饲料深加工设备、粪水处理循环设备、不能满足所需,尤其是养殖方面,相关部门多次建议企业可以配备饲料加工设备,自购原料,可以降低成本。由于资金原因,现饲料等都靠外购,加大了成本。

六、下一步打算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蔬菜和畜牧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也给林区后续产业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并且,到目前00000县此类项目中,我局的规模最大,00000县拟作为 重点支持。因此,林区后续产业至关重要,大有希望。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依托生态建设,打造拳头产品、争取项目、扩大规模、占领市场,搞活林区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点。

1、打造好龙头带动项目,抓好科学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产业的项目,抓好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总体布局,着力满足00000地区的人民群众需求,成为稳定当地市场、造福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种植业方面在现有规模基础再扩建2000平方米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棚。养殖业方面重点养猪、养鸡、养鸭、养鹅。其中:养殖生猪的规模达到存栏1000—2000头,出栏1000—1500头;养鸡、鸭、鹅3万公斤,年向市场提供1.5万公斤。实现种植、养殖的循环式发展。

2、加强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争取支持。在前期工作上,抓住地方大力支持的机遇,主动做好汇报,争取在养猪场建设项目和大葱基地建设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从行业、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后续产业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带动周边群众的发展。

3、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后续产业的质量。加强科学规划,加大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地方相关部门、科技部门与我局后续产业发展的技术对口支持制度,形成技术人员、技术部门、智力支持相统一的科技支撑网络,确保后续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抓紧项目的规划建设,以-----队为基地,着力打造森林生态园区建设,作到集休闲、娱乐、生态 种植、生态养殖、食品加工为一体的一条龙项目建设。

4、进一步转换机制,加强后续产业的管理。随着后续产业的规模扩大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行公司制管理,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从机制上推进后续产业的发展。

5、抓好市场开发和风险防范。把市场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畅通销路。同时,加强各项目的风险评估,通过科技、管理、保险等各方面来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确保收益。

各位领导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不惧风险、不受干扰,一定能克服困难,推动我局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篇2

1.1 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部分地区所在位置较为特殊, 气候条件相对较差, 夏季时见暴雨损毁以及高温干旱, 冬季则时常伴随有霜冻以及雨雪危害;有些林地坡度很大且土质较为疏松, 加之暴雨不断冲刷, 造成地块裸露, 苗木损毁;若碰见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干旱天气, 地表水分过度丧失, 苗木难以顺利成活, 降低造林成功率, 若是采取补造林以及补植树措施会大大增加工作量。

1.2 造林进程当中地块呈现出分散状态

针对乡镇和退耕还林农户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伴随着绿化工程的深化实施, 使得绿化荒地大幅减少, 然而其中部分地块位于山区位置, 呈现出分散零星状态, 由于交通阻塞, 造成实际工程量大幅增加, 且涉及程序操作复杂程度高, 再者投资经费难以落实到位, 工程实施、管理、维护遭遇重重阻碍。

1.3 工程实施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针对退耕还林专项工程建设项目, 大部分退耕农户都愿意把坡度较陡、交通不便、产量较低、离家较远的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后, 劳动力解放出来, 年轻力壮的大都外出打工, 老弱病残成为留守人员, 农村严重匮乏劳动力, 没有专员看管退耕还林后种植的苗木, 导致苗木存活率低。

1.4 科技服务水平严重滞后

目前, 众多退耕农户种植经济林积极性非常高, 即使国家补助的经费严重不足, 其会自己掏腰包完成种植, 但是实际管理养护成效很差。因为我国严重缺乏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投入, 所以未有良好的科技服务作为支撑, 造成经济林减产, 果品销售价格水平走低, 难以形成种植规模化, 种植户经济效益受到消极影响。

2 对策分析

2.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势

在工程建设中, 将政府相关部门整体协调职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实现农业以及林业、扶贫开发等方面惠农政策的资金整合捆绑。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结合地区区域资源优势展开科学规划, 将自然区域作为单元, 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特色园区以及乡村旅游园区等项目的建设, 基于示范园区整合农业资源, 产生重要的主导产业,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2 加强农民专项技能培训

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 优化劳务资源输出, 在强化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广阔农民眼界, 使其能够更为及时地了解新的农业信息, 接受先进思想理念, 充分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本领, 逐步加快奔小康步伐。然而,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影响之下, 导致劳务输出存在困难问题, 加之农村进城务工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且由于年龄的直接限制导致多数农民难以走出去, 即便其拥有外出打工机会, 常常由于素质水平较低且缺乏专业技能, 出现择业难困惑, 工资非但没有保障同时待遇水平甚低。

2.3 将实施界定范围大大放宽

很多退耕还林地区的土地条件相对较为有限, 在开展退耕还林专项工程建设的进程当中, 新建设项目会覆盖原本已经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林地, 导致造林工作开展遭遇重大困难问题。因此, 相关部门应正确调整具体政策, 将界定范围积极放宽, 使得各个地区能够结合实际状况, 在满足政策要求的同时, 实现专项林木种植的灵活安排, 如此一来, 资源可做好优化配置且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2.4 有效运用技术扶贫手段

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国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 因此必须保障其高质完成, 同时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旨在确保投入跟实际产出形成正比关系, 退耕农户实际权益获得充分保障。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刻苦研究, 针对苗木实施先进的技术改革, 进行新型苗木品种的有效培育;若国家未能就此给予大量科研经费, 则会阻碍科技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 需相关科研单位以及地方高校等研究力量有效整合在一起, 强化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扶贫, 优化创新产业, 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快速发展。

2.5 完善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在此进程中, 需强化建设相关中介机构, 为广大农户构建全面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政府需大大增加对劳务市场中介机构的大力扶持, 建立劳务力量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使得中介机构能够实现用工信息的良性传播, 并增加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多元化求职信息以及技能培训等各类型服务, 促进政府相关部门有组织地努力为劳务输出营造有利环境条件。

3 结语

综上, 退耕还林工程拥有较强社会性, 应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紧密配合, 结合惠民政策, 齐抓共管, 尽早计划, 开展退耕还林地区农户后续产业发展, 优化解决农民生计问题, 引领农民奔小康。

摘要:优化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能够保障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果,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简要探讨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及思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绪敖, 查芳, 何家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13 (11)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篇3

针对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今后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推进树种改优,提高林分质量

以往西部山区在退耕还林树种选择方面,都是以耐旱、耐寒、抗病虫、适生性好且较速生的刺槐为主,退耕还生态林面积及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均为刺槐人工林,虽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必须对现有生态林及部分经济林进行树种改优,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让其在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具经济效益。

①营造针阔混交林:对现有刺槐疏林地,补栽油松、落叶松、侧柏等针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既增强了生态防护功能,又培育了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②实施高接换优:退耕还经济林中部分山杏、软枣等残次经济林,由于产量低、效益差,且易受病虫为害,应采取高接换优的措施,引进、嫁接金太阳杏、仁用杏、尖顶柿、大水柿等,以提高经济效益。

2. 推进林下种植,提高资源利用率

按照抓点示范、培育典型的要求,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可在坡度较为平缓的退耕还林地内,引导农户在林下种植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

3. 发展林下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西部山区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相对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土层深厚,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选择通风透光条件好、离水源较近的林地修建鸡舍,在林内设置防护围栏,养殖生态鸡,形成以林下养殖为主的立体经营模式,促使单一林业转向复合林业,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使农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避免林木收益慢的问题。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4.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立生态教育基地

西部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基本都是以集中连片形式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几年的抚育管理,目前的林子郁闭度都达到0.4以上,不仅空气清爽,环境怡人,动植物品种也明显多起来,且林区具有配套的道路,可借此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避暑山庄和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等。

作者简介:王列珍 林业工程师,长期从事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工作。联系地址:甘肃省泾川县林业局 邮编:744300。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篇4

农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项目建设效益,根据《安徽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后续产业发展农业项目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后续产业发展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基地项目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应围绕退耕还林地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产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四条 后续产业发展农业项目是建设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基地,基地建设涉及退耕农户要在80%以上,确保退耕农户真正受益。

第二章 年度实施方案编报

第五条 根据年度任务计划,县农委于每年7 月31 日前,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报省农委审批后下达各项目镇。实施过程中,年度实施方案原则上不得调整变更,确需变更设计和概算的,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六条 县农委负责项目建设的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按时向省、市级主管部门上报项目建设情况和建设进度。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七条 各项目镇按照批准后的年度任务计划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技术规程、资金使用等相关制度,确保工程按期按质完成。

第八条 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项目要落实具体建设内容,专项资金只能用于种苗、肥料和工程建设原材料,中央专项项目资金补助要执行国家现有工程建设标准,没有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确定。

第九条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年度任务计划完成建设内容,不能延期或推迟建设期限,不能擅自改变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性质、建设标准等。

第十条 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档案资料由项目建设单位保存。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按照《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拨付实施细则》规定,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建立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十二条 用于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要实行公示制度,明确建设内容和标准,接受项目区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五章 竣工验收

第十三条 项目建成后,及时做好工程决算、财务核算和审计工作,具备验收条件后,由县农委牵头,会同县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篇5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2008年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安排情况

2008—2014年下达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万元。2008年项目总投资966.6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77.6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389.05万元;2009年项目总投资1941.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195.8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745.7万元;2010年项目总投资3395.1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349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2046.1万元;2011年项目总投资1486.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621.5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864.8万元;2012年项目总投资2387.4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279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1395.4万元;2013年项目总投资11532.43万元,其中:

专项资金1469.2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10063.23万元。2014年下达专项资金1115万元。

二、2008-2014年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361万元。建设任务1.3万亩,分别为新建基本口粮田500亩,改造提高0.67万亩,田间配套2300亩,土壤改良0.35万亩。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20万元。

农村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万元,群众投工投劳万元。建设任务为沼气池建设117口,节柴灶4口,任务涉及2乡3村。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7.6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元。完成乡村7户21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0.5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9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4200亩,补造1300亩,共栽植柚松49.7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29.5万元。

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30.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1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13.1万元。建设任务10425亩,分别为新建基本口粮田1000亩,改造提高5925亩,田间配套1500亩,土壤改良2000亩。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20万元。

农村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3.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8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02.9万元。建成沼气池300口,节柴灶500口,太阳灶400台。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81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3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61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412万元。涉及三岔、范家卓子、崾崄、柏峪、界头庙、石堡6个乡镇,36个行政村,涉及农户2118户,833个小班,20300亩(包括300亩采穗圃),其中新建8000亩,改建12300亩。建设大型标志牌2座,小型标志牌6座。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18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7.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79.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7.7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14000亩,补造3000亩,共栽植苗木60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79.8万元。

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17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8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694万元。总建设任务12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1600亩,改造提高6000亩,田间设施配套2900亩,土壤改良1500亩,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80万元。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2010年项目总投资24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98万元,地方配套150万元。建成沼气池600口、太阳灶200口,项目涉及界头庙镇、范家卓子社区、白马滩镇、石堡镇、红石崖社区,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98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

1、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德来良种肉猪养殖场扩建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3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自筹85万元。新建猪舍1000平方米、改造猪舍600平方米、引进种猪56头及购置相关辅助设施和设备。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万元。

2、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核桃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700万元。总建设任务18000亩,其中:新建标准化核桃园10000亩、改造核桃低产林示范园8000亩,建设大型标志牌2座,小型标志牌4座,购置小型工器具120套,项目涉及界头庙、三岔、范家卓子和石堡四个乡镇。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00万元。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2万元,其中专 4

项资金21万元,培训任务为14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21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37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836万元。总建设任务13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4000亩,改造提高5720亩,田间设施配套1460亩,土壤改良2320亩。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80万元。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发放太阳能热水器200口。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元。完成三岔乡曹家塬村2户7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3.5万元。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1.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培训任务为26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2012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

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904万元。总建设任务15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3420亩,改造提高6120亩,田间设施配套3000亩,土壤改良2460亩。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0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元。完成柏峪社区柏峪村25户100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黄龙县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326.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63万元;新建大型标志牌4座,小型标志碑4座,购置小型工器具105套,浇水车1辆。目前,已完成国家补助资金我515万元,占计划的85.8%。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培训任务为26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万元,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00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万元。总建设任务10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2800亩,改造提高3440亩,田间设施配套1720亩,土壤改良2040亩,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90万元,其中:中央

补助万元,地方配套万元。建成沼气池100口、发放太阳能热水器500台。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2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38.3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39.2万元,地方配套而及群众投工投劳699.1万元。完成界头庙镇和马连坪村57户232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39.2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

1、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核桃局)

该项目总投资700.7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5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工投劳350.73万元。建设总面积11000亩,其中新建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5000亩,改造核桃低产低效林6000亩。目前该项目作业设计正在制作,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00万元,占计划的28.57%。

2、中药材种植项目

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单位自筹万。已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该项目目前已完工,完成中央补助资金60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6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3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14000亩,补造3000亩,共栽植苗木60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79.8万元。

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2014年下达我县投资计划为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建设任务22000亩,其中新建口粮田5500亩,改造提高9200亩,田间配套1800亩,土壤改良5500亩。2014年建设任务刚下达,还未实施。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培训任务为10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三、项目管理情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一项民生事业一直以来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不断强化管理措施:一是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经发、财政、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发局,经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协调办理相关事宜。二是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责任制,各相关单位都能按照巩固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层层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责任,将规划编制、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全面完成。

四、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我们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在项目完工时及时邀请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在资金拨付方面,项目完成后,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符合相关要求,项目实施内容与实施方案一致,项目实施结果达标的,及时将资金兑现到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兑现过程要求公开透明,手续完备,杜绝了截留挪用现象, 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的合理使用。

五、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 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好各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在退耕还林区域内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

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该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六、成效

通过项目建设,巩固了我县退耕还林成果,极大的调动了退耕户的积极性,对退耕还林面积的保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退耕农户的收入,不同程度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活困难问题,改善了退耕户的生活条件,有效弥补了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的不足。

一是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贫困缺粮农户进一步减少,退耕还林工程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不仅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建沼气池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降低了森林资源的消耗。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将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的分散农户迁移到统一规划的居民点,直接降低了农户的生活成本,也避免了为单一或少数农户交通、供电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投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提高了退耕群众就业、创业的能力,扩大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任务安排了大量补植补造,连同以前退耕地造林,有效增加了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了生态功能。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经济收入显著增长。坚持依托退耕还林做文章,立足绿色产业求突破,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核桃产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人均8.4亩。农民技术员技术输出可获得劳务费500万元,核桃产业总收入突破2亿元,核桃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七、下一步打算

一是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认真贯彻《退耕还林条例》,深入学习《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退耕还林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抓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之

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抓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区林业产业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培植一批有发展优势的果经果林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具有区域特色优势、能替代传统产业的生态经济型产

业,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地方林产业发展。

三是认真开展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回头看”工作,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总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确保我区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与对策 篇6

贺雪峰

摘要:WTO下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面临诸多难题: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农民组织程度化低,农业技术装备不足,结构调整主体错位,政府失灵。WTO条件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加入WTO,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日益紧密,世界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情况的变化,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若把我国农业放在世界农业大背景下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挑战与机遇并存,相对而言,近期内是挑战的压力大于机遇。面对压力我们如何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但农业结构的调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调整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难题,还需我们探讨路径加以解决。

一、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难题

1.农业贸易自由化与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矛盾。加入WTO后,要求农业贸易自由化。WTO《农业协议》规定:建立一个“公平、公正、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制”,要求各方在扩大市场准入、维护公平竞争(主要是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削减农产品关税,非歧视地实施关税配额和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进一步规范政府支持措施和出口补贴(主要是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可采取“绿箱措施”,谨慎使用“蓝箱”政策,逐步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以及提高动植物卫生检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方面必须遵循纪律。

总的看来,我国农村实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经营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入WTO后,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不比发达国家低多少,而且我国还必须根据WTO规则减少农业保护并提高市场准入水平,推行农业贸易自由化,国外优质农产品会趁机抢占国内农产品市场,农业受到冲击最大的首推受保护较深的水稻、小麦、棉花等部门。其差距主要表现在品质、价格上处于劣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持续减弱,来自国外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增加,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因此,如何既遵守农业贸易自由化原则,又有利于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已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2.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农产品全面供过于求的局面已形成,据国家统计局 2001年的调查,我国118种主要农产品已全部供过于求,粮食自给能力大幅增强,并出现粮价持续走低及大量库存的现象,棉花产出受替代品生产发展和纺织品出口受阻的影响,市场需求一直疲软,一些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农产品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人们消费结构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富裕型消费也开始出现,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0.4以下,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新、特、奇、名、优、安成了农产品需求的新宠,而现在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如今人们经常谈论的“生产过剩”也只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矛盾的某些反映。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严重失衡给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压力。

3.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经营规模小的矛盾。我国农村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许多风险。(1)市场风险,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经营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不确定性,加入WTO后,这种不确定性陡增,由于我国分散的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受市场价格和利益的诱导,相互间缺乏信息联系,因竞争而排斥或缺乏合作,许多农户难逃市场“陷阱”。(2)自然风险,指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霜冻、冰雹、低温、阴雨、病虫害等,它们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轻则减产减收,重者劳而无获。(3)资金风险,指单个农户家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还会遇到资本的制约,农产的资本存量过小,农村金融市场非常落后,农民很难得到资金,结构调整过程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4.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错位、缺位。几亿农民本应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市场主体意识没能很好形成,市场参与能力差,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因而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虚设。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大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民难以得到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他们只能凭借本地集贸市场狭小市场空间得到直观的感觉,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趋同的产品往往陷于“卖难”的窘境。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农户都是刚刚跨过温饱线,资本积累水平很低,加上文化素质、经营能力差,以及过于分散的经营格局,给农业信贷、科技推广方面带来许多问题,农民很难得到新上项目的投资和科技的支持,所有这一切,客观上都降低了农民作为主体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效果。

在长期以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往往更多的是直接强调政府在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如何给作为调整主体的农民创造条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做法,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而且,大大挫伤了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甚至使得政府和农民之间处于对立的状态,调整主体的错位、缺位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5.政府失灵。我国目前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涉及到10多个部委,再加上地区间封锁,形成了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的僵化格局,这既导致了政策制定、执行和协调成本居高不下,也导致产品的交易费用的极大浪费。由于政府过分干预,往往产生干群摩擦及由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这种情况正是诺斯所揭示的政府失灵。

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往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假定中的当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地方政府面临着稳定粮食产量的任务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压力,结构调整充其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由于政府在追求自身的目标中可以违背经济运行的规律,强制运用手中的权力,排斥和压制市场的作用,出现政府失灵。在现实中,不少农业财政、税收和金融投资政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矛盾(如农业特产税,农村信用贷款)。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造成的政府失灵,给农业结构的调整平添了许多困难。

6.结构调整与技术储备不足的矛盾。纵观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市场竞争力弱,我们的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很少,而且区域农业结构的科技含量低,再加之农业科技的投资欠缺(我国农业的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水平),使得农业科技储备匮乏,科技成果推广率低。若不改变此种状况,在WTO条件下,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难以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我们认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际上也对我国农业科研的今后走向提出了新的挑战。

7.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的矛盾。如果按现有农地资源所能容纳人口数量计算,我国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有1.3亿剩余劳动力,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入WTO,由于农业生产部门的部分收缩,农业结构调整势必造成种植业人口过剩,这部分人急需寻找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途径。如此数额巨大的劳动力实为农业结构调整中最困难的任务。另外,我国尚有2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其中2/3在农村,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农村信息、交通的闭塞,农民转置成本太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困难更大。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

1.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入WTO,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因势利导推动农业充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使其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物质生产与管理方式,都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上。为此要做好如下工作:(1)加大成套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整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方向与重点,从提高产量、增加供给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来。(2)加强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片、带)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总之,要推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把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整合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体制创新:政府职能准确定位。首先,政府应转变战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在过渡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仍需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引导。实践证明,仅靠群众零星地、分散地调整往往形不成规模、特色,也难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政府职能必须准确定位,即政府应从管制变成服务,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其次,各级政府应从各地资源的禀赋条件出发,围绕农业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以市场为中心淘汰低劣产品,推广优质产品,拉动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并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上,从财政、资金、流通、土地使用权转移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的强力支持和保护。第三,政府要增强纠正“市场失灵”的纠错能力,更好地界定和保护产权,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和鼓励正当竞争,提供公共产品。总之,政府应是完备市场制度的供给者,这种制度包括使农业生产者能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的体制和机制,并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和升级。

3.农业结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首先,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新组合不能只靠政府的推动,而应靠市场取向的利益驱动。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必须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上市场的需求,加大对优质、高效、有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其次,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三,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引导和带动作用的基本依托,也是防止盲目性的重要措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在提高信息的系统性、准确性、时效性上下功夫。另外,还要建立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防止进口产品的冲击,通过价格、成本、需求量、进口量、产量等预警要素,对农产品供求状况进行调控,政府有关部门对预警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监测市场行情变化,随时为农户和经营者提供信息。

4.强化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代组织形式,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的联结,可以促进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形成各种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使分散经营的农户提高组织化程度,与市场进行有效联接,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新的规模经济,使农户经营地位得以提高。目前政府一方面应从政策上大力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鼓励形成跨地区乃至全国性行业协会。政府要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把对龙头企业的信贷、税收、进出口和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对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带动农民增加收入,都要一视同仁给予扶持。要发挥农业部门技术力量强以及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如何与这些大型公司和行业协会打交道,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农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建经济实力强、科技力量强、能够网络千家万户闯市场,便于发展商品市场的龙头企业。

5.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遵循国际农业产业转移规律和WTO规则,应把不具备优势的产品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标准,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产品,以扩大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始终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优势产品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努力发展高科技、高档次、高品质、高产值、高效益、高效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精致农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中部地区要在发挥粮棉生产比较优势基础上,注意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化经营。西部地区则要加大“一退三还”的工作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的关系,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农业结构调整不能雷同,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式的“加减法”边际性调整,而应当调出特色、调出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篇7

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使新疆的林业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为主。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新疆的森林资源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从实际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新疆天保工程的后续发展, 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本文通过对天保工程的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 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 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

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10多年来, 在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 以及在新疆地区政府的领导下, 天然工程的各项任务稳步实施,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同时也积累了比较广泛的经验, 加速了生态环境建设与繁荣社会的目的, 促进了林区后续产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 天保工程后续发展中还普遍的存在一些问题。林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管理方式陈旧;产业的后续资金短缺;天然林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生态检测;后续的政策未得到落实。这些在实际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仍然亟待解决。

3 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林区基础措施落后

在林区, 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主要原因是对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较少, 致使一些森林管护场的房子因年久失修, 已经成为危房, 最后只能靠搭帐篷或是租借在牧民家里, 生活设施较为简单, 生活条件比较清苦。由于林区管护资金的短缺, 严重影响林区的发展及管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交通设施落后, 伐木工程的运输环节使林区的路、桥等交通设施严重的损坏, 再加上交通工具、通信器材缺乏, 基本的用水用电问题不能解决。如果林区遇到突发事件, 不能及时与外界联系, 更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的解决问题。着同样影响着林区的发展及管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管理方式陈旧

林区产业的经济基础薄弱, 规模较小且效益低下, 人员素质较为低下, 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科技含量不高,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天保工程发展缓慢、观念传统及后续产业项目并没有形成规模, 经济缺乏优势等。一些林场的森林公园的管理体制不明确, 没有正确的权责声明, 使其与县乡的矛盾上升, 森林管护与当地景观管理之间的矛盾也处于上升的阶段, 并且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3.3 产业后续发展资金难

国家核拨经费管护面积, 仅占森林面积的一半, 森林管护工作的经费不足, 管护费的标准也较低, 森林管护人员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经费的管理处于静止的状态, 许多新增的管护工作的经费, 增加了产业的负担, 管理措施很难得到落实。林区的管理方式较落后, 效益及利润较为低下, 职工不能够得到实惠, 使林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天保工程由于资金短缺, 后续产业的规模较小, 员工的经费得不到解决, 致使工程区的后续产业发展处于严重的滞后阶段。如果停止伐木, 那么林场就会失去经济的主要来源, 致使资金短缺, 将会给森林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3.4 天然林的结构不合理

新疆天宝工程森林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及阿尔泰山山脉北坡, 由于地处温带、寒温带, 属于针叶森林类型。山区的降水量少, 土层贫瘠, 林木的主要类型有天山云杉、雪岭云杉、桦树等。树种的结构比较单一, 生长速度也较慢。高山林区的林木质量较好, 而位于亚高山和前山带的林木质量较差。新疆天保工程林区呈现出的特点是纯种多米混交林少, 成过熟林多, 中幼林少。

3.5 林业优惠政策不完善

天保工程在产业改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得成就, 但在后续产业发展中, 改革的措施并不是很完善, 一些因素甚至限制产业改革的深层次的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职工离退休的待遇不同;基层人员合法性问题;经营体制上权责部分, 林场既有行政管理权利, 又有产业的生产经营权。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只有这样, 才能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组织上的保障, 天保工程才能在产业后续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3.6 公益林建设问题

根据国家的规定, 新疆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中的内容是森林管护方面的问题, 并没有涉及到公益林建设的相关问题。如果不开展人工不管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相关的公益林建设问题, 森林分布区域结构不合理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受新疆气候、降水等的影响, 只靠天然林更新及管护工作来维持, 将无法恢复或是扩大森林的面积, 那么其现状将难以维系, 林木资源也不会出现持续的发展状况, 更不能为其创汇。

3.7 缺乏生态监测

天宝工程区还没有设置气象、水资源、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网, 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完整的数据新疆地区的天保工程对有林木所得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评价方面无法得到保障。

3.8 后续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天保工程施以来, 国家就已经指出了森林管护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卫生、下岗员工的生活保障费、一次性安置费以及地方财政的专向补助经费等相关的政策。但是在天宝工程实施后, 国家当初提出的政策很难落实。天保工程取得林木产业金融债务获免问题;天保工程实施的用于天保工程的房产、土地、车船使用税等;还有天然林保护工作及企业关闭破产的政策等。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工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还没有建立起畅销的发展机制, 致使林区经济发展较缓慢, 职工的收入较, 城镇职工的工资少, 林区的社会环境也比较差, 其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4 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措施

4.1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应该把自治区及县一级的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 要逐年增加对其的投入, 使林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改善。可将林区的公路维护融入自治区、县乡的设计规划或计划中, 使公路的建设维护基金得到保障。

4.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天然林业资源加以保护。政企分开改革后, 新的固有林管理机构已经成为国有森林管理者的代表, 已将人员机制纳入了事业编制中, 其经费的来源应该纳入事业经费预算。根据国有林管机构的性质以及林业的性质, 收支必须采用两种方式。要对国有森林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征占林地补偿, 还要对生产的木材进行抚育, 通过以林育林的方式增加收入, 并将其资金纳入财政收入。对于国有林管机构人员的公用经费的收支也要纳入财政预算。国有生产性支出, 造林、病虫害防治及森林防火等, 也要将其分门别类的纳入财政及基本建设的渠道中。关于生产性聘用人员的开支需要将其列入项目经费支出。还要对公益林进行重点规划, 并将其纳入中央财政生态资源效益补偿资金中, 作为管护资金支出, 要做到重点保护。同时, 基层执法人员的身份也必须得到确认。

4.3 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

新疆还有许多郁闭度在0.4以下的天然林没有纳入工程林的保护区内, 还有一个原因是天保工程区中农牧混合, 森林管护的面积较大, 管理方式主要以行政和经济补偿为基准, 缺乏持续的保护力度。要想对天然林资源进行持续的保护, 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制约, 以法律为依据对天然林进行保护、管理、培育及利用, 使天然林能够得到长久的维系。

4.4 建立和规范产业的优惠政策

增加后续资产的专项补贴国家支持林区的产业的发展, 在不破坏林业的前提下, 国家允许在国有林区和公益性林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农副业。国家每一年可以向林区提供一些长期、低息的贷款, 主要用作天保工程后续发展工程, 小额贷款, 促进林区、林农、职工及家属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后续产业发展可以使林场的收入增加, 也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多渠道的收入, 林场的能力也可以得到体现, 也充分的调动了农民对林木保护的积极性。对天保后续工程发展提供息金是政府当前要做的大事, 努力实现息金补贴使后续产业发展更有后劲, 也可以挑选一个有潜力的项目, 争取国家的支持, 可以促进企业有突破性进展。

4.5 加强信息化管理

要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就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 就要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及网络化建设, 可以及时反馈产业发展情况和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为决策提供依据,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为产品增产、品质优化、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天保工程的后续产业发展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研究, 这就需要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在施工时, 就应将工程档案、地形图的数字化以及护林员与森林管户图等相关的图形数据, 都要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这样方便其查询, 可以提高天保工程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对开展监测和评价工作是有利的, 同时使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对天保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龚晓君, 刘萍.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天保工程资金短缺问题探讨[J].林业资管理, 2010 (6) :13~14.

[2]王茂君.转变观念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管理[J].绿色财会, 2007 (4) :161~163.

[3]张学勇, 胡建军, 赖霜菊.关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续政策的思考[J].四川业科技, 2008 (4) :57~59.

[4]李冬生.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 2009 (6) :72~79.

[5]王贵珍, 谢兰, 汪洋, 等.盐源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综合效益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 2010 (6) :68~69.

[6]解美玲.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及优惠政策问题[J].林业财务与计, 2004 (12) :68~69.

产业后续发展难题 篇8

产业发展短板与面临的挑战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说,主要存在这样三方面问题:

重风场建设,轻产业配套。以江苏为例,江苏在下游风力发电场方面的开发力度很大。根据江苏省陆上风电场工程规划,到2015年底陆上风电装机容量规划为300万千瓦,这一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尚未开放的剩下只有低风速区域。这跟江苏沿海各地均将风电场开发作为开拓重点的策略是分不开的。各地普遍采取 “以资源换装备”策略,而在招引风电制造企业、打造风电配套产业链上关注较少,推进不够,致使目前可利用的风电资源已所剩无几,难以形成招引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大量落户、大规模发展的态势。

重部件生产,轻整机制造。基于江苏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目前,江苏以高速齿轮箱、风机叶片等零部件制造为主的风电配件企业众多,但在整机制造领域,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仅仅只有华锐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风电整机机组。

重引进组装,轻自主研发。目前,江苏的风机整机制造企业,大多是从外地运入零部件,在本地进行组装,扮演的仅是一个 “加工厂”的角色,尤其是缺少核心技术、缺乏科技含量,还没有能够形成自主研发、试验,到整机生产、组装、调试一整套的产业链,缺乏整机研发、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而从产业发展现状的角度分析,则主要存在这样三方面问题:

市场竞争白热化,相互压价现象明显。由于江苏地区风资源较好、电网强,前几年地方政府对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各风电开发商在集团的带领下,投入重金抢夺资源,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形成了如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风电设备制造厂家间存在相互压价的现象,各企业都不能获得效益的最大化。以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为例,由于竞争加剧,南京某公司的1.5MW风力发电机组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从2013年2月份的每台40万元一路下降到现在的不到30万元,降幅超过25%。

部分风电开发项目盈利水平偏低。江苏和全国其他省份风电的早期开发项目采用的是招投标的特许权项目方式,能提供最低上网电价的开发商中标,中标开发商负责风电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政府与中标开发商签订电力购买协议,保证在规定期间内以竞标电价收购全部电量。根据目前国家发改委的电价政策,陆上风电项目电价为0.6元/千瓦时,而早期招标的特许权项目的陆上入网电价仍然延续每千瓦时0.49元的标准,盈利压力非常大。目前,这些特许权项目大多位于盈亏临界点,有的甚至亏损,企业盈利水平偏低。

部分企业资金回笼较为困难,流动性压力较大。由于部分风电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偏紧,直接影响到上游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资金回笼。据调查企业介绍,下游企业通过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直接付款的方式几乎没有,一般都是通过承兑方式付款,因时限性问题,企业的资金回笼受到影响,上下游企业之间互压货款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增加了风电设备企业的运营风险和资金压力。

而风电产业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国产风机质量瓶颈明显,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国产风机前期投入较小,但风机技术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后期投入、维护成本较大,综合成本比进口风机大很多,盈利能力不强。例如,根据笔者在启东某风电公司的调研,周围村民在风机所占土地范围内挖塘养殖,如果进行维修或者维护,则需要回填鱼塘。一个鱼塘协商回填少则十几万,多则数十万不等。而齿轮箱维护需要70万~80万元,动用特殊吊装设备如500吨大型吊车,一次就需要20万~30万元。据盐城某风电公司介绍,按照国外风电开发的经验,一个风电场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机组检修和运行维护的费用占比约达27%。但考虑到国内的风电设备质量差和风电并网要求高等因素,这一费用占比可能要高出一倍。国产风机综合使用成本方面的劣势,严重制约了风电设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电价下调促发行业洗牌。2015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在2016年将风电四类资源区标杆电价从目前的0.51、0.54、0.58、0.61元/千瓦时,调整为0.47、0.50、0.54、0.6元/千瓦时,到2018年会进一步调整为0.44、0.47、0.51、0.58元/千瓦时。江苏属于风电四类资源区,从2009年到2015年,陆上风电项目一直采用0.61元/千瓦时的电价方案。如果电价到2018年下调至0.58元/千瓦时,那么降价幅度接近5%,将可能引发江苏境内风电场的权益内部报酬率下降2至2.5个百分点。可以预见的是,那些原本就在盈亏点上下徘徊的风电厂商,届时将有可能转为亏损,甚至退出市场。

发展风电产业的五点建议

要应对风电产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

一、整合现有区域内资源,重新合理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尽管江苏和其他一些省份现已经基本形成风电产业链,但是为了避免市场陷入恶性竞争,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各地区域风能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基础,及时对现有区域内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分配和布局。同时推进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现已发展成规模的风电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风电产业基地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二、制定扶持政策,调动地方政府和投资方积极性。对符合条件的风电装备企业,支持申报国家开设的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各种资金支持。同时应当在税收政策上加大对风电企业的帮扶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快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支持风电产业的发展。

三、建设认证平台,推动风电产业技术创新。围绕风电机组、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应该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风力发电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风电产品和设备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陆地和海上风电实验场建设,制定风力发电技术地方标准,为打造风电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

四、积极推出相关配套政策,全面保障风电产业发展。风电的健康快速,不仅需要直接针对风电本身的激励政策,还需要其他相关配套政策,为风电的顺利并网提供支持。与国外相比,我国在配套政策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和亟须完善之处。尽管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健全,相关检测认证机制也已基本建立,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需要尽快加强政策的执行水平。

五、在政策激励的同时,注重对风电产业的规范化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风电发展政策的显著特点是“重引导激励,轻约束规范”,这也是造成江苏和全国风电产业无序发展、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改变这一状况,各地政府必须切实按照国家关于风电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合理确定年度开发规模,要统筹协调国家及地方项目的核准规模和布局;监管范围不仅要覆盖风电项目开发企业、电网企业,还应该延伸至风电设备制造商,对由风电设备质量问题引发的风电事故要建立责任追溯机制;要适时修订完善风电的并网技术标准,促进风电不断接近或具备常规电源出力特性。

上一篇:文物相关专业全国高校排名下一篇:毅力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