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共10篇)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篇1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篇2

1.1 现状

甘薯是河北省易县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几年来,生产面积稳中有增,产品数量逐年增加,销售价格高位运营,成为易县发展势头较强劲的农业产业。到2011年,全县已发展甘薯种植专业村27个,加工专业村9个,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以上,占旱地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为在有限的资源上产出更高的效益,易县挖掘传统作物种植潜力,着眼于市场需求,以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为切入点,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发展甘薯产业,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雏形。同时,通过整合人才及技术资源,积极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联系,引进新品种,提高科技种植含量,大力推广京津适销的鲜食品种和淀粉含量高的加工型新品种,每亩单产提高了200kg以上,每亩增产30%以上。加快无公害产品认证进程,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抗病虫新品种种植筛选基地,先后注册了“土呱呱”及“燕乡”等商标。成立了1个甘薯专业协会和2个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2个交易市场,安排就业200多人,日交易达400t,年产值1.1亿元,甘薯产业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

1.2 发展甘薯产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引进推广甘薯新品种。先后引进30余个甘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引进脱毒鲜食品种北京553、脱毒淀粉品种徐薯18,筛选出并推广了高淀粉、高抗线虫病品种徐24、高产品种徐26、27及特色品种徐薯22-1、徐薯38008等新品种,目前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

二是推广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主栽品种徐薯18(淀粉型)和北京553(鲜食型),都是易感茎线虫病的老品种,再加上多年重茬种植,人为加重了茎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为彻底防治茎线虫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神农丹(涕灭威),防效显著,很好地抑制了茎线虫的猖獗危害。但是神农丹已于2009年被列入不允许登记的农药目录,为寻找替代神农丹的最佳药剂,按照“选用抗病品种,加以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易县农业局以“百名博士兴百县科技活动”为契机,依托中国农科院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河北省农科院、省植保所的技术支持,开展了一系列甘薯抗茎线虫病品种筛选及综合防治甘薯病、虫试验示范。筛选出高抗新品种和高效低毒替代农药,解决了生产上线虫病防治与食品安全要求的矛盾。

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架设薯农与市场间的桥梁。充分利用易县农业信息网发布甘薯供求信息若干条,同时与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积极联系,于2006年12月9日18:05在《乡村大世界》栏目播出专题广告,拓宽了销售渠道,逐步形成了鲜薯及产品产销两旺的势头。

四是协助有关部门制定《旱地甘薯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并通过省质监部门认可。帮助甘薯加工企业注册品牌,薯农品牌意识有所增强。

1.3 存在的问题

易县甘薯产业正处在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认识到现实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环节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多年来,易县乃至全省甘薯繁育及推广体系不健全,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不规范,品种更新换代慢。甘薯繁育一直由群众自己留种和繁育种植,导致甘薯病毒多代传染,造成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轮作倒茬,造成甘薯线虫病、黑痣病等病虫害普遍发生,不仅降低了甘薯内在外在品质,药剂的施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1.3.2 甘薯市场的开拓有待进一步加强

易县鲜食甘薯主要销往山西、内蒙、张家口、东三省和北京市等地,粉条主要在当地销售,少量销往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甘薯销售主要依靠徐文启(易州镇西庄村人)、宋金财(梁格庄镇下岳各庄人)等11个经纪人与各自拥有的外地固定客商联系进行,缺乏现代化销售手段,继续拓展市场进而拉动甘薯生产的闯劲不足。

1.3.3缺乏甘薯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品牌易县具有一定规模的粉条加工企业,有高村乡三合庄村的史文革经营的永强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和牛岗乡东苇场村的九连山粉业制品有限公司两个企业,并分别注册了“燕乡”和“九连山”粉条品牌,但目前年产量不过几百吨,绝大多数粉条加工以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而后自产自销为主。在鲜薯销售方面,白马乡成立了甘薯协会,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土呱呱”甘薯品牌,但协会组织松散,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格局还未形成,品牌作用未显现出来。

2 甘薯产业未来工作目标

规范种薯、种苗繁育技术,推广水旱轮作、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技术,提高商品薯率;加强甘薯基地建设,狠抓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推进无公害化生产,提高产品品位,打造易县知名品牌;强化信息服务和市场建设管理,提高产品知名度,改善运销环境,为全县甘薯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促进甘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把易县的甘薯产业做大做强,要加强对甘薯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易县甘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政府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局、工商局、公安局、交通局、技术监督局、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协调各有关单位及乡镇的关系,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研究解决甘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甘薯产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3.2.1 抓好甘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对甘薯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引进市场对路新品种进行试种和筛选,并储备1~2个鲜食型和1~2个淀粉型甘薯当家品种。积极推广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对旱地甘薯抗旱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推广甘薯水浇地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白马、流井、梁格庄、塘湖、裴山等11个乡镇推广甘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2.2 大力推广甘薯脱毒苗栽培种植

建立规范的种薯种苗繁育基地,对原种进行扩繁、培育和储存,再对原种进行扩繁后直接向种植户供应商品苗。减少群众直接参与薯种的扩繁、运输、存储等环节,解决薯农种源少、存储难、育苗技术不规范等问题。降低病毒侵染机率,提高脱毒甘薯推广率,从源头上控制薯种质量,提高种植效益。

3.2.3 进一步做好甘薯茎线虫病、黑痣病等甘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把无公害药剂与常规药剂药效、成本、农药残留量对比作为试验重点,逐步提高甘薯及产品的品质档次,为创名牌产品创造有利条件。

3.3 狠抓无公害甘薯基地建设,提高产品档次

以白马、流井、梁格庄、塘湖、易州等5个乡镇为重点,建设无公害甘薯生产基地。狠抓高新农业技术推广和标准化栽培,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施用有机肥,力争5个乡镇5万亩甘薯全部通过无公害环评认定,实现基地甘薯产品无公害认证。切实提高甘薯及其制品的档次,逐步达到进入北京、天津等大都市超市的要求,提高易县甘薯及其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3.4 扶持建立甘薯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市场主体

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甘薯销售经纪人队伍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经纪人队伍经营行为,成立专门甘薯营销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使竞争由无序化转向有序化;另一方面对甘薯加工小个体、小股份制企业进行扶持,在资金、政策、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之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拉动甘薯产业及相关行业(如包装、运输、服务等)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与坐落在白马乡的“马大姐”制糖企业合作联姻,不断开拓甘薯加工新领域,增加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3.5 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信息服务,提高易县甘薯品牌知名度

浅析泌阳香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3

尽管泌阳香菇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在调查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做关于泌阳县香菇发展状况的调查时已是夏末,以往这个季节正是香菇种植的繁忙景象。从把栎木粉成碎屑,到装袋蒸锅,再到点菌苗……菇农们 忙得不可开交 。 记得几年前每当香菇种植的季节,可谓是男女老少齐上阵,黑夜白天都忙碌。然而,在调查时发现今年并没有以往的繁忙景象。莫非泌阳香菇产业发展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中国泌阳香菇市场”里我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1年 至2005年年均交易量750万公斤,2005年至2008年年均交易量不到200万公斤,而且该数据还继续呈下降趋势。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印证泌阳香菇的发展前景的确不容乐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盛极一时的泌阳香菇产业跌入低谷呢?泌阳香菇产业发展中又究竟存在着哪些严重缺陷和不足呢?为此我就泌阳香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剖析。

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该县虽然有一些围绕香菇产业做文章的加工企业,但从目前这些企业的运作情况看,却难以承载做大食用菌产业的重任。这些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思想保守。走的仍然是传统的经营之路,推行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依靠自我的原始积累。公司运作方式落后,内部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管理粗放。企业规模小,组织农民的能力低,带动和辐射作用小,难以进入国家和省市龙头企业,享受不到国家的优惠政策。正是这些现象导致了该县香菇产品销售以菇农单独销售为主。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规模也都不大,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缺乏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市场依赖程度高,抵御风险能力低,是泌阳香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市场开发落后

在泌阳县的香菇产业开发中,还没有把开发和培育放到应有的位置,市场开发显得尤为落后,这主要体现在:

1.没有形成营销网络。虽然建有“中国泌阳香菇市场”,但是,由于以前坑商骗商的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来此的客商逐年减少,前来收购的主要是一些小商小贩。这就导致了菇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目前产量少、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菇农没有多少风险;一旦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健全的营销网络,就难以回避市场风险,就使得菇农收益减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把香菇开发公司做大,把泌阳香菇产业做强。

2.缺乏专门的市场开拓人才和队伍。扩大产品销售,不能坐等客户上门,等不来订单,也等不来效益,必须主动出击。目前,泌阳县懂栽培、会管理的技术人才不少,但从事菇产品市场开拓、精通产品贸易的人才极少,对市场的把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能力较弱,难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和贸易。

3.产品加工落后,附加值低。虽然该县已经进行了香菇产品的加工工作,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主要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以及简单的进行装盒包装,这就使得该产品缺乏高技术产品,经济效益低,而且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同时也使得菇价一直在低处徘徊。长此以往势必会打击菇农的种植热情,甚至会使这一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兴产业消失。

三、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泌阳县内较大规模生产的香菇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公司和菇农所得利益不高。该县香菇种植生产较分散,传统的家庭型、小规模粗放型生产方式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从现在生产情况来看,大部分地方仍实行千家万户庭院栽培,相当一部分菇农因陋就简,利用废旧房屋、猪舍等发展生产,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这就造成了一样的投资却不一样的收益,而这又会对其他未种植的农民产生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村庄家家是菇农户户都富裕,一些村却连一户菇农都没有的怪现象。

四、宏观调控缺乏手段

虽然该县在香菇产业发展之初政府也进行了有效地扶持和有效的调控,但随着国家在2003年以后取消了特产税的征收,使得该县的香菇特产税征收由上百万骤减为零,因此该县对香菇产业减少了相应的扶持,对其宏观调控也一直是消极的。这就导致了该县在香菇产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薄弱。其宏观调控的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县里虽然成立了食用菌开发办公室,但却缺乏强有力、精干的工作机构。目前的菌办无论从工作力量、工作效率上都难以承担此项任务。使得该县香菇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香菇产业服务队伍,菇农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推广,更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导致了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2.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政策支持。发展香菇生产尤其是香菇深加工企业来说,它涉及用地、税费、信贷、奖励等诸多方面,而该县却没有明确的、硬性的、稳定的规定,这导致了企业不放心,菇农不安心,尤其是该县放松对香菇产业的支持,反而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为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的政策下的香菇产业发展更显前景黯淡。

我想,只要泌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力发挥,趁势而上,加快特色食用菌产业扩张步伐,泌阳香菇产业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泌阳县香菇产业一定会朝着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方向前进,泌阳香菇产业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篇4

一、肉鸡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五村肉鸡养殖小区位于五村西营坡山顶,占地总面积5公顷。该小区在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肉鸡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村集体的扶持下于2011年6月开始动工修建,由村集体投资20余万元完成小区内场地平整、道路基础建设、排水沟挖掘、自来水管道、高压输电架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在党支部书记张先保同志带领下,由四位农户贷款筹资80余万元新建鸡舍4栋共3000平方米,2012年8月鸡舍全部投入使用。鸡舍全部按照大象养殖公司的标准要求,统一设计,统一建设,设备基本实现自动化,配套有锅 炉、风机、自动饮水线,自动清粪机等先进设备。小区批存栏2万只,年可出栏6批共12万只,按当前市场价格,每只鸡纯效益可达4元以上,养殖小区年可实现效益50万元,同时可解决10人就业。存在问题:

1、基础实施条件较差。一是由于养殖小区地势较高,远离村庄,供水量不足,影响生产。二是供电实施简陋,离村变压器较远,经常出现电压不足现象。三是由于资金问题场地未能全部硬化。

二、双孢菇种植产业发展现状

我村双孢菇种植园区现有标准化双孢菇种植大棚22座,该园区共投资200万元,由村集体投资60万元配套通水、通电、场地硬化、冷库等基础实施。2013年3月启动建朋,6月建成投产,双孢菇主要

利用牛粪、玉米芯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年可生产双孢菇40万斤,生产的双孢菇销路畅通,主要销往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该园区可解决本村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50人,种植户户均增收3万元。

存在问题:

1、资金问题。由于我村集体无收入来源,在建设该园区时有20

余万元缺口资金,现在仍无力偿还。

主题酒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5

1.文化定位出现偏差

虽然当前我国主题酒店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在其文化定位方面也十分广阔,但在我国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行内并未对主题酒店产生一个完整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甚至有些酒店管理者盲目跟风,是原本定位的主题酒店失去原有的特色。总的来看文化定位问题可归结为两种情况:一是酒店没有挖掘到切合自身的主题文化;二是对于主题文化酒店虽然进行了挖掘及市场调查,但是挖掘的不够深入,导致文化定位过于肤浅,不能长久的立于市场,只是掀起一阵浪潮就消失于洪流中。例如玉泉森信大酒店,它以乒乓球为主题文化。最能体现乒乓文化的是在酒店内建立了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专业乒乓球馆。其它布局和一般的酒店没有多大改变,这个酒店的主题文化只表现在局部,并没有渗透到酒店的各个服务项目中。

2.盲目模仿、缺乏个性

很多酒店虽然有主题,但大多数是看到其它酒店采用此主题成功了,于是模仿重建,没有新意,一位依葫芦画瓢,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无法提高客房的销售率。例如山东籍的主题酒店共有10家,其中以运河为主题的就业3家,而且均集中于山东济宁市,这些盲目模仿,缺乏个性的主题酒店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3.只重硬件、轻视软件

在酒店的建筑、装饰、设施设备、员工服饰等硬件上突出体现主题元素,而在酒店的视觉形象、文化氛围、主题服务、员工的行为举止等软件方面缺乏主题文化元素体现的现象在我国比比皆是。目前很多酒店为了吸引消费者,将餐饮用文化加以包装,将房间命名为花卉名、地名、典故名等,而员工的服装、服务、菜品等软件产品都照旧,造成消费者仅能在形式上感受到主题文化,却不能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体验和满足。

4.注重大氛围、忽视小细节

大部分主题酒店已经做到了从大方面把握主题文化,营造主题氛围,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主题文化展示系统,在很多细节上存在着不足。例如有的主题酒店从装饰、家具、桌布到酒店整体的氛围,服务等都体现出了主题文化,但是客人经常用到的小六件、纸制品还都保持原貌。在客人越来越挑剔,“细节决定成败”的今天,细节的力量不可小觑。

5.品牌知名度低

在国际主题酒店研究会网中,所有可以连接的会员中只有6家酒店明确地提出了主题文化,并宣传其文化内涵:其它大多数的酒店都只在名称上体现以某文化为主题,品牌传送力度小,这也与现在酒店的营销方法有关。现在国内主题酒店营销手段简单,没有多方位应用营销方式。应用网络营销的主题酒店并不多见,有自己网站的主题酒店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是电话营销,旅行社推荐等其它方式。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篇6

陇南市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分析了陇南市近年来蔬菜产业现状,针对川坝地减少,蔬菜产量降低,而人口急剧增加,对蔬菜产品的`需求量大增,造成蔬菜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陇南市蔬菜面积,推动山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增加蔬菜产品供应量,从而抑制菜价的进一步上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作 者:田耀辉 张培芳 李林彦 作者单位:甘肃陇南市蔬菜果树总站,甘肃武都,746000刊 名:长江蔬菜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蔬菜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篇7

近年来, 动漫产业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推动以及从业人员的努力下, 中国动漫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海、天津、浙江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 动漫作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效, 但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动漫产业强国相比, 无论在原创作品的质量还是动漫产业的开发环节方面, 我们依然处于弱势。国内动漫市场虽然火热, 但国产品牌占据的份额还是太少。提升作品质量, 拓展市场, 促进产业化进程已成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品质不过硬优秀品牌缺失

优秀品牌缺失是影响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打造一个优秀品牌首先需要过硬的作品, 日本的《叮当猫》《Hello kitty》, 韩国的《PUCCA》《流氓兔》, 美国的《功夫熊猫》《蜘蛛侠》《海底总动员》等等, 国外优秀的动漫作品、动漫明星多不胜举。相比之下, 能够叫的响的国产动漫除了《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经典前作以外, 近年来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独领风潮, 能够获得大众认可的, 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新作乏善可陈。动漫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缺乏创新, 墨守陈规, 这与专业人员的创作思路有较大的关系。很多动漫创作者总认为动漫作品是给小孩子看的, 因此在题材内容方面往往显得过于单一或幼稚。想象是动漫艺术最具魅力的艺术特色之一, 其所具有的娱乐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创作者应在作品中挖掘、体现更多具有想象力的新鲜元素, 展现动漫作品本身的趣味特色。另外除了想象绚丽、丰富以外, 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动漫作品也深为大众所喜爱, 比如最近卡酷动画卫视播放的《快乐东西》《我们小孩有力量》等动画作品, 每一集的时间不长, 内容也并不花哨, 但它讲述的故事就好像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诙谐搞笑又充满亲和力,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如今的动漫观众群早已不再局限于低龄层的儿童, 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动漫产业消费群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除了生产适合低龄儿童观赏的作品以外, 创作者们也应及时关注青少年及成人观众的兴趣点, 关注新的市场需求, 投入力量创作更多老少皆宜的动漫作品, 如此才能将市场拓宽, 获得更丰厚的市场回报。

在动漫作品中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人物造型的设计也是影响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日本的动漫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已经各自形成本国的风格特色, 并深入人心。相比之下, 国产动漫的人物造型往往中规中矩, 缺乏创意, 设计者并没有深入挖掘和实现动漫人物形象的趣味性, 新奇性, 造型既没有突出的视觉效果, 又不能充分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动漫人物造型设计其实不在乎其形态是复杂还是简约, 关键是形象本身是否具备特色、亮点, 是否能够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征。欧美、日韩的动漫产业能够发展的如此成功, 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首先在于人家的作品做出了本民族的特色, 树立起了自家品牌, 只有做出品牌, 打响品牌, 产业才有形成和向前发展的基础。

二、产业运作不完善

目前, 与动漫相关的产业已经涉及影视、音像、图书、玩具、服装、食品、网络、文具、家居等诸多行业, 由此可见, 衍生产品是动漫作品最大的盈利点, 其商业利润相当惊人。我国的动漫产业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尽管动漫市场非常火热, 相关产品琳琅满目, 但很少能看到国产品牌, 市场一大半都被国外品牌占据着。国产品牌中做的比较成功的是《蓝猫淘气3000问》和当下正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但这种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国产动漫从策划、制作、发行、到衍生产品的开发系统不完善, 步调不统一, 无法及时投入市场运作, 品牌价值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挖掘。近年来, 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产业化探索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目前, 卡酷卫视除了动画片的制作与播出以外, 还创建了自己的玩具专卖店, 并向网络动漫、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拓展, 积极打造和健全动漫产业链, 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要想使国产动漫产业发展壮大必须注重并大力完善产业运作的各个环节, 促进动漫作品从创作到产品开发、营销的良性循环。

三、营销策略、宣传力度欠缺

一部动漫作品能否受到大众的欢迎认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创作水准, 但也离不开市场的宣传运作。好的作品如果忽略了宣传, 错过最佳的宣传档期很有可能被大众所忽视, 失去产业开发的机遇。比如国产动画电影《小兵张嘎》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 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登陆商业院线, 市场上鲜见宣传, 除了业内人士以外普通观众对影片几乎无从知晓, 一部优秀的作品失去了放映与宣传的良机, 无法深入地挖掘其产业价值, 着实非常遗憾。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应, 动漫作品的宣传模式也可借鉴影视剧的营销策略, 通过媒体见面会、首映式、明星配音或演唱主题曲等形式来加大作品的宣传力度, 提高市场影响力。如国产动画电影《兔侠传奇》邀请了范伟、闫妮、张丰毅等多位知名演员为剧中角色配音, 并举行了明星阵容强大的首映式, 众多媒体报道宣传, 使得作品未映先红, 引发了人们的观影期待, 确实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另外, 当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于动漫市场的开发也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绿豆蛙、兔斯基、熊猫通宝等一批原创动漫作品在网络上迅速蹿红, 进而带动了其衍生品的开发销售。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能够拓展动漫的创作与产业营销模式, 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迅速提升, 它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四、专业人才缺失

动漫作品的创作周期长、制作程序复杂、工作量繁重, 从业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 还要具备较好的艺术涵养和文化修养。虽然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在数量上较以往已经增长很多, 但是人才的质量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据统计, 目前我国动漫人才缺口达百万以上, 每年的动漫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高素质动漫创作人才的欠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另外, 动漫作品完成后,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宣传、策划、营销、进行产业运作, 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 而专业的动漫产业开发人才相当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 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专业体系, 完善动漫创作的课程内容, 并根据市场需求增设动漫市场营销、动漫项目研发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 培养适应当前及未来市场发展需要的动漫原创及动漫策划、管理人才。

五、结语

尽管我国的动漫产业运作存在不足, 尚未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 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发展中看到自身的优势, 例如庞大的市场需求。据有关部门预测, 中国动漫市场的价值具有1000亿的市场空间。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 国产动漫作品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当然, 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 仅有量的突破是不够的, 在增加产量的同时, 必须加速作品质量的提升, 努力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漫精品, 打响更多国产动漫品牌,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完善产业链的开发,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相信我国的动漫产业也会慢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婷.《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2]曹婧逸《中国动漫如何取经韩国》, 《中华工商时报》.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篇8

1当前南疆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当前普通干枣盲目发展导致面积及总产量猛增

目前南疆地区红枣产业无限制盲目发展,导致红枣面积过大。由于职能部门缺乏正确引导,加之枣农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只看到前几年红枣干品高价位运行的丰厚效益就大面积发展,导致今日发展面积已经临近饱和,预估2011年南疆上述四大枣区干制红枣将猛增至近10亿kg!近几年南疆所产的干枣商品果价格较高,国内中低收入消费群体一般都接受不了且消费不起这么高的价格,预计将来这四大产枣区红枣商品果走到正常运行轨道后,价格将逐步回落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由于普通干枣商品果价格偏高及国内各地中低档普通干枣市场尚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必然给南疆普通干枣销售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

1.2南疆普通干枣果品质量(水分)标准化程度低

近几年,内地红枣收购客商及南疆红枣加工厂在10月中下旬就抢购枣农树上半鲜半干的含水量远未达标的红枣,2010年秋天多数红枣收购商,把含水量超高的半鲜半干的所谓干枣运回了内地,由于水分严重超标的红枣经过长途运输引发霉烂,故运回内地还未来得及再制干,就已损失了很多,导致亏了本。2011年南疆几大产枣区到10月下旬树上还满挂着红枣,出现无人收购的被动局面。根据近几年我们对这些半干半鲜红枣商品果进行含水量检测,结果含水量竟然达到了35%左右,有的抽检样品含水量竟然达到40%以上!而我国原商业部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红枣干果质量指标是含水量在25%以内,由于上述几大产枣区红枣含水量严重超标,虽然枣农短期内获得额外水分效益,而收购单位却亏了大本!从而严重破坏了南疆正常红枣产购销体系!若未来不及时对红枣干品质量标准化加以规范,从长远看有可能毁坏南疆红枣地域知名品牌!所以建议南疆地区职能部们应尽快制定红枣干品果的标准!从而尽快恢复南疆红枣在旨内的良好信誉及重塑质量信得过品牌!

1.3南疆当前干枣品种较单一,性状不够完美

在过去数十年间直至今天,南疆阿克苏、和田、巴州、喀什这几个大区仍然是以河南灰枣、山西骏枣为主栽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这两个品种面积大约占95%以上,尤其是灰枣面积更大。根据我们多年检测及加工等多项测评,灰枣和骏枣品质也只是中等水平;而且这两个品种尚存在着多种性状缺陷,如灰枣果实虽抗裂,较均匀,但太小,商品性欠佳,直接影响了它的市场商品价值,也给工厂化深加工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在栽培上丰产性较差,不开甲基本达不到理想的丰产效果,果实偏小且果肉品质不佳将会制约这个枣未来的市场前途!骏枣果实较大,丰产性也较好,但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疆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阿克苏过去每年的秋季基本无雨,而近年来在枣成熟阶段的9月份往往还会有零星降雨,2009年9月7日阿克苏地区就下起了几个小时的雷阵雨,使正着色的骏枣暴露出不抗裂的性状缺陷,从而引发果实的大量裂果,导致果肉霉变,直接影响了枣的内外品质。另外,骏枣果实大小不均匀,这给枣的分级也带来困难。同时由于骏枣干品皮较厚,经咀嚼果皮有粘连上腭的缺陷,尤其是全树外围暴露在阳光下的骏枣果面往往被阳光日灼皱缩呈“牛皮癣”状的缺点。由于这两个枣还存在着很多重要性状缺陷,这就给南疆未来红枣生产及红枣制品向深层次发展带来了较大障碍!应引起足够重视!

1.4普通干枣产量上升,效益下降

由于南疆7年前相继建园的枣树均先后进入丰产及盛果期,由于树龄及枣园面积不断增加,红枣干品总产量逐年大幅度递增,这势必导致价格的回落。那为何前几年价格较高呢?而且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前几年新建的枣园刚挂果,产品总量较少。前几年南疆先后建园的灰枣、骏枣到2011年大多进入了丰产期及盛果高产期,故产量大幅递增,据预测,未来的几年南疆所产的普通灰枣、骏枣干品果价格肯定逐年开始走低到正常价格的水平,从长远看这是正常现象。

1.5国外红枣宣传及广阔市场尚未得到开拓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除了韩国及亚洲少数国家认识红枣外,世界大多国家基本上不认识中国传统的红枣,也谈不上有消费的习惯了,更谈不上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了!红枣具有丰富的营养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能促进人体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富含维生素C及铁、钙等微量元素,对老年骨质疏松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而且对辅助防治贫血也具有很好的功效。所以当前对全世界消费者全面地宣传红枣的营养价值,充分认识红枣强大的生理功能,积极开拓广阔的市场,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南疆未来干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干枣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应尽快完善

结合国家相关部们制定的红枣质量标准及我们多年红枣生产技术提出红枣果品质量标准,干制红枣感官质量是果肉微硬而富有弹性,手捏指压干枣不破裂,压后能恢复干枣原状。尤其红枣干品含水量应在25%左右,如果含水量超过28%会因红枣果肉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活动而导致变质。由于近几年南疆红枣俏销国内各地市场,致使大多枣农对于枣果品质量注意不足,不少枣农把此期果肉较软、不耐捏压、半鲜半干所谓干枣商品果,都堆放在露天的箔帘上暂贮待售。客商收购这类红枣后,必须再作干燥处理,才能安全贮运销售,以致经销者没有安全感,影响了正常销售。所以,南疆红枣产区今后必须注重干果质量,以免出现干枣滞销跌价、丧失名优品牌的被动局面!

2.2限制普通于枣面积,倡导适度发展高品质大果型高档干枣品种

南疆红枣产业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重大问题,是继续发展普通于枣呢?还是发展高档干枣?分析认为如继续坚持发展普通干枣品种,未来这项投资及产业肯定面临风险!由此会引发效益进一步下跌甚至烂市的重大风险!因现在市场已经暴露出价格逐年下跌的事实,随着这40万hm2枣园陆续进入盛果期,干枣总产量将显著提高,销售形势将更加严峻!所以现在一方面在稳定现有灰枣、骏枣产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品质高档大果型干枣产业,才是南疆红枣产业的唯一出路及明智之举!才能让南疆从事红枣产业的同仁看到产业的光明!

2.3适度发展高档干鲜兼用或高品质鲜食枣产业

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篇9

一、安徽农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区域单一

目前绝大部分的行社经营都在单一的范围内,这种经营布局极大地影响了各个行社的发展,限制其发挥作用。因为,单一地区经营使行社的业务都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部门和优势产业上,导致各地方的行社的贷款都集中在少数行业,一旦这些行业出现问题,地区行社也必然承担风险。以安徽农商银行为例,该行的贷款都集中在塑料等少数类别的行业中,一旦塑料产业出现危机直接威胁到改行的发展。

2.金融创新能力不强,中间业务开拓不足

安徽农金各行社现阶段虽然具备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想法,但是并没有把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放在企业长远发展高度,即创新观念有待提高,缺乏创新动力。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对银行服务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中间业务定位在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上。但是目前安徽农金通过免年费、免faca费向客户大量发卡、推广网上银行增加了银行管理和维护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动力。

4.资本充足率不高且补充能力不足

近年来安徽农金的资本充足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低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2011年全国的安徽农金平均的资本充足率只有13.5%,而安徽农金行社的规模扩张必须建立在资本充足的基础上,但近年来随着安徽农金行社资产规模迅速扩大,资本消耗过快,补充资本的渠道又较狭窄,这必然严重地影响安徽农金的经营与发展。

5.资产质量差

原来农村信用社大量的不良资产都由安徽农金承接,使得安徽农金系统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包袱,“先天不足”是安徽农金系统处于弱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安徽农金行社资产损失大,包括资金损失、投资损失、抵贷损失、应收利息损失、案件损失等,这些损失既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又是经营管理不当、地方财力不足、无法用优良的资产置换安徽农金行社不良资产的结果。

7.内控体制不健全

目前,安徽农金行社基本上没有建立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专职从事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经理也配备不全,银行内部的授信管理部门、资金运营部门、内部稽核部门都无能力承担独立、权威的风险管理职能。

二、安徽农金行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安徽农金系统发展

1.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当地政府是安徽农金系统最大的股东,对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安徽农金行社,当地政府应督促其尽快健全与完善。同时,对不协调的现有的经营管理层应尽快进行必要的调整,杜绝管理层互相推诿、扯皮、内讧等现象。

2.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

当地政府部门应协调和督促工商、司法等有关执法部门在安徽农金行社不良贷款的依法清收、保全、胜诉案件的执行等方面做到依法执行到位,有效减少安徽农金行社的不良贷款。

(二)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中央银行应扩大安徽农金行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同时允许其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此外,继续给安徽农金行社以再贷款支持,并且在时间、用途、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放松,还应为地市级的安徽农金行社的结算尽量提供方便。总之,中央银行应尽量为安徽农金行社排忧解难,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三)监管部门应为安徽农金行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加大监管力度,对安徽农金行社的不良资产要严加监管,从政策上给予最大支持,帮助其控制不良贷款的比例,特别是要为其创造条件处置不良贷款。其次,要从制度上规范和完善安徽农金行社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对经营者的产权进行约束,有助于安徽农金行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第三,监管部门要督促安徽农金行社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要督促安徽农金行社加强监控关联交易,严格控制经营管理中的贷款风险、道德风险。第四,要鼓励安徽农金行社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第五,督促安徽农金行社依法合规经营,注重成本,严防盲目和恶性竞争。

(四)安徽农金行社应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1.加快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

目前,安徽农金行社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认识,真正树立起现代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注重成本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明确市场定位,安徽农金行社应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也就是将自身定位于“为三农服务,为农民服务”。此外,安徽农金行社应制定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及工作目标,不要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要规范化经营,把创新和控制风险置于经营管理首位,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2.依法清收不良资产

安徽农金将来的发展,无论是上市还是引进新的投资者,降低不良资产非常重要。要 达到上市要求,不良资产是一个硬问题。如果想把银行经营好,要找合作伙伴吸引新的投资者来,就要控制不良资产在增资扩股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好的溢价。安徽农金行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置不良资产。此外,还应积极、主动地与政府部门、法院、工商及税务部门沟通,争取它们的支持,使得安徽农金的不良资产能够做到依法清收。

3.补充资本金,引进战略投资者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篇10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产业园发展历程

乐平工业园区发展于1998年7月开始第一次产业布局,主要是以城东的童家山为平台,当时的主要思想是“工业集中,成片开发”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引进的企业有水泥、酒业、食品加工等,最高税收130万左右,03年开始走下坡路,至08年税收在30万左右。由于布局受限,大型企业无法进驻。02年上半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布局筹建塔山工业园,产业定位被明确为精细化工产业,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税收在2010年近5亿元。08年6月,由于环保等压力,决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先后批准建设金山、塔前二个工业基地,进行第三次产业布局,产业定位为五金机械、电子信息、光电光伏,陶瓷建材、高新技术五大产业。由于定位过多,产业发展速度及规模不够理想。目前,正处于第四次产业布局新阶段,主要原因是现有园区后劲不足,结合乐平城市发展规划,拟设立铜山工业基地(园区),地处德昌高速挂线,正在进行产业定位的研究。

(二)产业发展成效

1、规模总量大幅增长

十五期末的2005年底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8亿元,出口创汇6880万元人民币,上缴税收762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招商到位资金1.8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234人。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1.5亿元,跨入全省20家百亿工业园区行列,成为省重点调度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业园区”、“六项指标综合先进单位”。2010年,园区有企业126家(投产企业89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完成工业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7亿元,出口创汇4.56亿元人民币,上缴税收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招商到位资金26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7200人,分别较2005年增长842%、865%、825%、670%、631%、1117%、1400%、275%。园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额的三分之二,税收总额占市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园区在全省94家工业园中排位16-20名之间。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以重大项目、主导产业招商为重点,大力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和上、下游相关连配套企业,全面推进产业链扩张和新产品研发。几年来园区累计签约项目5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5000万以上项目47个,招商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2010年底,进园企业有126家,较2005年新增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较2005年新增19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香港新世界集团,全国500强企业浙江龙盛集团、浙江申华拜克公司、深圳中大集团、沈阳同联集团等分别在园区落户。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维生素B6生产企业,江西晨航灯头有限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灯头生产企业。

3、特色产业形成集群。目前,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已有企业50家,其他相关配套企业18家,占园区企业总数60%,固定资产投入35.4亿元,占园区总量的8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收、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园区总量的86%、95%、93%、97%。园区已形成了化工特色产品产业链,化工产品已达到十大类、130余种,产业链已延伸到第五代至第六代,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天新药业维生素B6 B1系列产业集群,维生素B6 占全球份额的70%,维生素B1占全球份额的30%,2010年天新药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8亿元,税收达0.9亿元;二是以金龙化工草甘膦为主产品的延伸化工集群,草甘膦占全国份额的60%,2010年金龙化工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税

收3000万元,预计全部达产达标后十二五期间可形成年产品营业收入30亿元;三是以世龙化工为龙头电化园区离子膜烧碱产品的氯化工集群,AC发泡剂是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2010年电化园区的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达15亿元,税收6000万元;四是以东风药业退城进园项目,建设50亿粒阿莫西林胶囊及2亿片可利霉素片剂一类原料药产品集群,建成投产后主营业务收入可达30亿元,税收2亿元;五是江纤化改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上海宝旺集团后,发展壮大的PVA产业集群。

4、生态环境和谐发展。2010年,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列为2011年全省生态园区创建试点单位。目前,正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建设,园区绿化面积已达150万平方米,形成了自然生态与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和谐发展,保证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产业集群情况介绍

1、是以金龙化工主导的膦化工产业群。膦化工产业群主要以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创建于2008年3月,由浙江金帆达生化有限公司、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石化实业有限公司、南昌和惠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而成,占地面积为360亩,员工460人。公司主要从事草甘膦农药以及农药、医药中间体的开发、生产、销售。公司一期投资2.7亿元,建成了年产2万吨草甘膦原粉生产装置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和副产品回收生产装置。拥有高性能反应合成、分离精制、气液回收、自动灌装和分析监测等一系列先进设备,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各项生产指标和产品质量达到了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产品80%以上出口到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实现产值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5000万元。2011年1-3月,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亿元,集团公司草甘膦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0%以上。公司积极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项目环保投入力度,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雨污分流系统、清污分流系统、污水处理站和废气回收装置,污水处理和废气治理都做到达标排放。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固、废液全部得到综合循环利用,实现了清洁生产。2010年下半年公司已启动二期草甘膦扩建准备工作,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草甘膦原粉项目和相关配套项目,项目计划于2012年建成。二期草甘膦扩建项目建成后,主产品草甘膦形成年产5万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以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主导的膦化工系列将做到产值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2、是以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维生素产业群。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球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的生产基地。产品主要用于原料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其中维生素B6占全球份额的70%以上(含浙江天新),维生素B1约占全球份额的40%左右,产品远销欧美,并与安利、红牛、雀巢、罗氏等世界著名企业保持长期合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自2004年进入乐平工业园区以来,公司累计总投资达6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目前,公司占地约420亩,员工800多人,拥有自备热电厂和19个现代化生产车间,维生素B6年产达到4000吨,维生素B1实现年产2000吨目标。2010年公司实现产值7759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实际出口4000万美元,上缴税金9800万元。公司之所以取得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始终强调创新,走科技兴企的发展道路,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年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并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拥有现代化的制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按照GMP高标准要求建造的生产车间、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和一流的控制检测手段以及形成了以“诚信、守法、尊重、沟通、务实、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铸就了充满魅力和实力的天新。“十二”五期间,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维生素B系列将做到产值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3、是以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企业新世界集团New World Finechem Investment Limited(新世界精细化工投资有限公司)、江西大龙实业有限公司等股东共同投资设立为中外合资企业。2008年2月,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公司整体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45亿元,注册资本9000万元,自备热电厂和铁路专线。世龙实业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环保生产,产品结构先进,科学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以氯碱为基础,以自备热电厂为保障,以氯化亚砜、AC发泡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线的产业链。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亿元,出口交货3000万美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氯碱装置年产20万吨,采用国际最先进零极距离子膜技术; 自备热电厂具有50MW装机容量,采用国家鼓励发展的循环硫化床锅炉供热,具有2×130t/h的供热能力;氯化亚砜装置年产3.5万吨,采用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硫全循环法工艺技术,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AC发泡剂装置年产3万吨(改良性),属国内最大生产装置之一,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氯化亚砜、AC发泡剂均为“江西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西省名牌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药、染料、合成树脂、橡胶、航空新材料等领域。世龙实业致力于企业科技进步,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实施自主创新,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14余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二”五期间,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基础化工原料产品系列将做到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4、是以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聚乙烯醇产业集群。2010年4月,上海宝旺(集团)成功对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这标志着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由国有控股企业成功转型为民营控股企业。公司拥有近二十个品牌的化工产品,其中主导产品聚乙烯醇销售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并远销海外。上海宝旺(集团)·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非常注重现代企业管理,依托严格的内部管理、健全的工作制度,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江西江维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江维”牌聚乙烯醇(PVA),现有生产能力为年产量4 万吨共生产1788—2699系列七个品种。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开发三至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特高粘聚乙烯醇、环保型聚乙烯醇薄膜、新型聚乙烯醇纤维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主体化工产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旺(集团)对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控股后,3-5年内计划投入4-5亿元人民币,完善和扩大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为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的企业集团,届时将新增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年实现利税5亿元。

5、是以江西东风药业有限为主导的一类新药产业集群。2009年东风药业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攻坚战,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引入沈阳同联集团作为战略合作者和投资者。同联集团在内蒙古的青霉素工业盐项目预计在2010年10月竣工投产,届时可形成年产12000吨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能力,并将其中大部分转成6—APA,用来生产阿莫西林及其他半合抗产品。同联集团同时启动东风药业“退城进园”工程,在乐平工业园征用项目建设用地306.58亩。同联集团于2009年8月启动了东风药业新厂区的筹建工作,成立了新区项目筹建工作组项目将严格按照GMP要求进行设计,并选用国内外较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较高的自控水平和良好的科研与检测装备,从而具备完善的生产环境,保证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待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预计正常年销售收入12.2亿元,年利润总额36022万元,二期完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年利润总额60000万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园区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

1、各园区产业定位不尽科学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的自有的综合优势和独有优势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管理地进行产业规划,以确定主导产业及基础产业,乐平工业园区虽然在不同时期,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形成了多个工业基地(童家、塔山、塔前、金山),为工业园产业集聚、财政增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角度观察,仍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较乱,不尽科学

童家山工业园由于地处城区,在当时的城乡结合部,没有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当时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不高,便得该园区发展不快,经济贡献率不高。

塔山工业园从布局的角度看,则是充分利用了江维和电化的产业基础平台,产业定位在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由于定位相对科学,该园区发展较快,目前仍是园区主导力量,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则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对民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可再开发土地受限,制约园区的发展后劲。

金山工业园的布局则存在二个主要问题:一是地处城市上风上水,产业发展受限;二是与城市发展规划争地,不宜作大。

塔前工业园的布局则远离城市,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对不足,对其发展仍有一定制约。

(2)产业过多,集而不群

乐平工业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开始的粗放式招商引资(不任大小,不问产业)到精挑细捡式招商引资过程中,各园区实际入驻企业没有完全按产业定位执行,或者产业过于庞杂。如金山、塔前的产业定位是五金机构、电子信息、陶瓷材料,光伏光电及高新技术产业,在实际执行中只能是产业集聚,或者说是众多企业在空间上集合而不是产业聚群。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产业聚群的形成能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能加强企业间的有效管理,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共位品牌。

目前除塔山工业园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其他几个园区则显得企业间关联度很低,即集而不群。

(3)产业同构,缺乏特色

金山、塔前两个工业园产业定位基本相同,缺乏各自具特色,塔山工业园则依托老化工基地,充分利用了自然禀赋,区位优势。不同的工业园区有不同的优势,工业园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作为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定位。

2、部分产业企业转型压力较大。

聚乙烯醇产业转型正面临巨大压力。一是路线压力,PVA的生产分电石乙炔法、石油乙烯法和天然气法,工业园区PVC产业则是电石乙炔法,该法系高能耗产业,同时又与乙烯、天然气法竞争激烈;二是能源压力,中部地区能源的自然禀赋比西部、北部地

区相差较大,当前西北部正是结合其煤炭价格较低的自然资源,大规模扩张该产业,致使该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压力巨大;三是技术转型压力,由于PVA产业链较长,利用得则当,可开发许多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但其中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较大。或由大化工过渡到精细化工则技术难度更大,其有限的基础设施优势也难发挥出来。

3、空间承载力不足发展受到制约。

虽然乐平工业园区近几年的发展成绩令人瞩目,土地开展面积较大,但由于各区情况不同,塔山工业园区几近饱和。金山、塔前可开展土地仍有空间,但其区位没有优势,甚至表现一定的不足,不能适应新的大项目落户,也不适宜于新的产业集群区落户,制约乐平发展后劲。近二年必须考虑新的工业园区的设计,作为乐平工业园第四块工业板区,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责成塔山工业园负责该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作前期准备工作。

(二)原因分析

1、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过去乐平市各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没有统一的执行部门,进行科学规划,随时间变化,人事变动而变化,随意性较大。各园区地位不同,各行其道,争抢政府资源,政府也因此而被动。现在整个乐平工业园区没有对整个产业今后的发展进行专项规划,也没有出台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2、比较优势认识不统一,政府意志多变。科学而大胆产业认识,辩证而统一的产业决策是园区跨越发展主观动力。乐平的比较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富含煤矿、锰矿等;二是传统的化工产业优势(电化精细化工、江维有机化工、机械制造等);三是较好的区位优势(1小时经济圈,鄱阳湖生态基地,发达的交通网络,与景市工业分工优势);四是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传统产业正向中部地区转移;五是政策资源优势,江西乐平工业园区是全省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如何利用好这块“牌子”,克服谈环保色变的的心理恐惧,认真解决好前进中困难,不回避困难,迎难而上,发展和壮大精细化工生产,为乐平工业快速增长,是一个挑战政府认识的课题。

3、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乐平工业园区行政管理体制一直困扰各级领导,束缚各级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江西省园区管理只承认“江西乐平工业园”,而乐平几个工业园则自成体制,各体制管理模式也不一样,管理上难以统一表态,规划上难以统一标准,发展上难以统一要求。特别在工业园发展到现今阶段,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特别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措施(一)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继续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总方针,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产业集群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产业集群发展带动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加强企业协作和技术创新,形成区域名牌。在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五大产业领域中,科学规划,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竞争性强的产业集群。

近期工作目标,继续做强塔山工业园区,争取扩张现有产业集群,引进新的产业企业,并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为地方财政作出更大的贡献。认真作好生态园区建设工作,开好污水处理厂,作好绿化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工作,作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中远期工作目标,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园区,在综合利用乐平本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以长远发展后劲计,积极筹化新的工业园基地(铜山工业园基地)调动各方力量,科学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管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认真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创建高质量工业园平台。

(二)具体建设措施

1、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乐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一园四区”特色板块经济构想,即“做优塔山园区,做精金山园,做好塔前园区,做大铜山园区”,结合乐平资源、技术和区位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五大产业集群,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对集群发展战略进行深入调研,甚至可请专业机构委托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

(1)塔山工业园区:继续抓好一是以世龙化工为龙头企业的氯碱化工产业集群;二是以新龙药业为龙头企业的维生素产业集群;三是以金龙化工为龙头企业的草甘磷为主及延伸的化工产业集群;四是以东风药业为龙头的企业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五是以江维高科为龙头企业的电石乙炔高分子产业集群。这五大产业集群共同构建塔山园区产业集群网络,提升该园区区域品牌。

(2)金山园区(含童家山):应清淅规划为绿色食品加工和机械加工产业基地,尽可能形成二大产业集群的格局,对非以上二大产业要求的企业严格控入,同时对金山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应严格科学,重新定位。不要对城市发展,社会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不良影响。

(3)塔前园区:作为承接景市工业发展的过渡性基地,同时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发展战略。

(4)铜山工业园:作为乐平市解决发展平台,后劲不足的主阵地,定性为新兴产业基地,但结合乐平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地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等传统优势因素,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要求,因地制宜,分步操作,仍应以产业集群为工作目标,具体如何进行产业定位,可进行专业咨询,同时应考虑以下几个产业。一是按劳动要素计,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前者可推动城镇化建设,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后者则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进行诸如锰矿的开采,冶炼,深加工,逐步过渡到知识密集性产业集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则要视具体操作,结果随机而动。

2、完善产业企业创新体系

乐平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市场主导型,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创新政策体系,完善以产业政策为主,为支持形成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其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使园区产业发展、产品研究,有机融合,政府推动;再次,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当中。

鼓励企业集成创新,鼓励企业采用技术入股,委托攻关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的技术合作,成为园区发展技术依托,积极转其科研成果,实施产业化,进入产业集群化。抓好骨干企业成为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力促世龙等一批骨干企业上市,实现其由自我积累发展到上市融资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跨越发展。对一批中小企业,则可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促进其与大企业合作,企业间实现产权重组,对不适应市场规律的企业则实行“关、停、并、转”。

3、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招商

乐平工业园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动员各种力量,全面开

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百家企业,为乐平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几个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但初期的招商工作是粗放型的,当前,园区基础工作初步完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正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具备招商选资的客观条件,光了者主观如何应对?一是围绕乐平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地区产业集群招商意见,建立信息发布互通平台,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二是围绕骨干企业上下激原辅材料,主副产品开展招商,完善骨干企业的产业配套体系;三是把握产业转移态势,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式引入;四是发挥产业基地辐射效益,组织专业小分队开展专业招商,有效地吸引一批产业项目落户,推动各园区产业科学布局、管理分工、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4、改善组织构架统一领导。当前乐平各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是各行其是,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市领导多人负责,园区各配一套班子。由此可能产业职能管理“两张皮”现象,有些职能部门,利益部门化、法律化现象严重,对园区整体利益时有冲突。管理内部由于实行财政申报制,工作主动性、灵活性不足,许多小开支有时也难于支付,从报表上角度,省工业园区也需统一报表。

基于上述原因需尽快改善组织构架实行集中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则要认真调研,借鉴其他园区先进经验加以改善。

5、创优服务环境,服务企业发展

一是搭建好公共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园区技术研发,商务服务,投融资等,形成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积极引进物流、金融、市场、人力资源保障,对水、电、汽、气等生产要素,企业排污、物业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减少政府维持园区的经济压力;三是办好生活性服务体系,产业聚群的发展,必然是工业与服务相融合的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已成为必然,推进园区建设由单个企业办社会向园区办社会转变,逐步完善园区的学校商业、医院、交通、治安、休闲娱乐等配套生活设施。

上一篇:下乡自我鉴定下一篇:残疾送教上门工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