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精选10篇)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顺应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并于2011年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我市实行“省市共建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请求,即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力共建,将我市打造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我市乡村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亮点。到2011年底,先后建设了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星级线路、1个旅游强县、2个旅游名镇、5个旅游名村、5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服务点近30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达到144家)、乡村家庭旅馆40余家,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年经济收益近10亿元,解决劳动就业人数4万人。

1、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统筹协调机制。

市里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旅游、农业的副市长及联系旅游、农业的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农办、旅游、农业、水利、林业、财政、交通、国土、发改、建设、文化、规划、劳动、环保、广电、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出台了扶持政策,引导村镇在新农村建设和规模化、特色化种植中与乡村旅游相对接,促进了乡村旅的发展。同时,市旅游局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提高乡村旅游社会参与水平。2012年初,娄星区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为乡村旅游业主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合作交流平台。

2、创建标准体系,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品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我市先后设计了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并相继出台了包括乡村旅游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在内的服务规范,如《娄底市农家乐星级评定与划分标准(试行)》、《娄底市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娄底市乡村旅游诚信公约》等等,并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乡村旅游线路星级评定与划分》,形成了从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标准建设到组织管理、服务规范、市场营销和质量等级评定划分的完整标准体系,这些地方性标准的实施,对规范和指导乡村旅游发展以及积极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学规划布局,培育和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2010年,我市编制了《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一区、四圈、二走廊”对我市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布局,初步形成了“山、水、花、田” 四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山之恋(以国家森林公园新化大熊山、涟源龙山等山系为代表的山色胜景)、水之梦(以水府庙为主的涟水流域为主的旖旎风光)、花之缘(以双峰锁石花门的万亩油菜花基地—甘棠的芍药牡丹花基地—三塘铺的突尼斯软籽石榴花基地---曾国藩故居的荷花基地等特色的沁脾花香)、田之韵(以列入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紫鹊界梯田为核心的20万亩峒田风光)。在此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娄星区形成了以孙水河、仙女寨、洪家山为中心的乡村旅游聚焦区,市经开区初步形成了以中阳白鹭山庄、湘军水府农业观光园、新东方葡萄园、石泉国际度假山庄“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冷水江形成了王家村、大坪村、眉山村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旅游村建设的新亮点;双峰、新化和涟源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区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景区的接待压力,成为了的旅游接待主力军。

4、推进“3521”工程,彰显乡村旅游富民惠民作用。为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省政府实施乡村旅游“3521工程”(即2011年—2013年,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万个乡村旅游点及家庭旅

馆)。我市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引导,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新化县成功跻身全省首批10个“旅游强县”行列,水车镇、荷叶镇获“特色旅游名镇”,蒿子村、浒石村、中阳村等5个村获“特色旅游名村”,九龙仙女山庄、南扶生态农庄、银凯山庄、白鹭山庄等5家获得“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乡村旅游区的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发生显著变化,紫鹊界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奉家下团村自开通娄底至奉家桃花源旅游专线以来,旅游年接待人数和年收入翻了两番。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了农民发掘特色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热潮,紫鹊界的草龙舞、梅山山歌、梅山傩戏、涟源的珠梅抬故事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奉家下团村村民自发组织和编排了一台地方戏,丰富了游客的娱乐生活,提高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5、积极宣传促销,努力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为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将节庆活动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策划组织了中阳白鹭农庄乡村旅游线路开通仪式活动,大力推介我市首批乡村旅游星级线路;在双峰县锁石镇举办“花之缘”乡村旅游线路开通暨首届娄底旅游摄影大赛启动仪式,促进了“花之缘”乡村旅游与曾国藩耕读文化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与市委农村工作部、娄底晚报合作推出的“2011娄底最美乡村”评选

活动,通过推出一批秀美村庄的好典型、乡村旅游的示范村,激发了更多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仅成为了深化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一个主题活动,更是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的一个良好开端。

我市乡村旅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扶持合力有待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较短,起点较低,需集中各方力量,对一些资源禀赋好、积极性高的村镇予以重点优先扶持。近年来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都很重视农村工作,但因着眼点不同,扶持的重点区域不同,导致支持力量分散,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二是乡村旅游道路进入性差。目前绝大部分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为村级公路,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需要。而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是普通农民,无力承担道路建设的巨大经济压力,只有依靠政府和交通部门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调整规划,优先建设。三是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有待完善。旅游厕所、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停车场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下阶段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

鉴于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我市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步伐,按照“三年提质上档、五年整体建成”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全面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整体提质,将娄底培育成全省甚至全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

1、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品牌。优化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开发,打造一批精品景区(点)和经典旅游线路,建好5大乡村旅游度假区和5条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培养发展民俗风情体验、科考探险、户外运动、体育休闲、康体疗养、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挥地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乡村旅游体验产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创作地方文化节目,形成乡村旅游的文化品牌。到2015年,主要乡村旅游区(点)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200万人次,年均增长40%;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农民达10万人。

2、建设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提高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农村风貌美化、景观提质、环境整治,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新建休闲农庄要与乡村旅游区(点)星级建设相一致,重点培育一批高星级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园区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村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牌,将休闲农业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有机结合,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和生命力。重点发展百果园、四季花园;建设湘莲荷花、油菜、红米、黑米、软籽石榴,牡丹芍药、金银花和其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

3、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构建乡村旅游综合交通网络,促进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网、国省道和铁路、码头连接,加快推动城市公交网络向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延伸,打通旅游交通快速通道;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输电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民俗风情特色的五星级生态山庄(宾馆)、家庭旅馆和产权式酒店,推出特色餐饮项目,建设体现当地居民特色的购物、美食等主题街区;加强乡村旅游商品和销售网点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商品产销企业,重点发展永丰辣酱、百雄堂豆制品、葛根、田鱼、养生药膳等土特产,国藩溪砚、梅山竹编和具有娄底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等,在大型乡村旅游区(点)和游客集散地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专门市场和乡村旅游商品展示厅。

4、加强乡村生态保护,美化乡村旅游环境。强化旅游生态理念,在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适度开发乡村旅游观光项目,控制开发规模和游客环境容量,实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面。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活动,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途径。

三、请求与建议

我市乡村旅游在政策体系与建设标准化管理上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领先尚未在产品建设、乡村旅游经济总量得到充分体现,亟需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为此,市政府请求省委、省政府借鉴国家将张家界列入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做法,将我市确定为全省乡村旅游富民民工程建设示范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副省长何 在全省“3521旅游创建工程”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省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支持共建工程,并要求我市加强衔接,加大推进力度。为此,特提出如下请求与建议:

(一)明确职责,完善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需要会社会的参与、关心和支持。我市已成立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请求市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制订省市共建具体工作方案,出台专项扶持发展措施,按照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共同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

1、市交通局。支持与乡村旅游业相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于2012年4月份前制定《娄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建立公路、水路、站场、码头等综合建设项目库,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范围、建设主体、建设标准、建设期限、资金筹措方式等,逐年实施“乡村旅游畅通工程” 并抓好公路绿化。重点扶持:

(1)“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县域城镇通往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尚未硬化的乡村公路及断头路的连通。

(2)大力支持市、县城镇通往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危旧窄桥梁的改造、安全保障和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打造平安旅游线路。

(3)对确定为市级以上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对外连接线按乡级公路标准修建和补助;对确定为县、乡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对外连接线需新修的按村级公路标准补助。

(4)对市级确定的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基地目前对外连接线提质扩容。现为村、组级公路的,拓宽2米,拓宽部分按村级公路标准补助。优先重点解决双峰三塘铺镇境内主干线到软籽石榴基地道路10公里、双峰荷叶乡村旅游度假区内的道路20公里、水府旅游度假区内的道路20公里、龙山旅游度假区内道路20公里、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内道路20公里。

(5)优先开发建设好孙水、涟水、新化资水的水上航运线路,在规划建设航运线路、水路客运码头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

(6)大力支持通往景区旅游线路的绿化工程,打造美化旅游。

2、水利局。积极扶持和利用水资源和水利风景名胜区资源(如山塘、水库、湖泊等)发展乡村旅游业。根据旅游景区(点)建设需要,改造、提升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或兴修

景区水利设施,加大对河流、水渠、山塘、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整治;对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水利设施的防险加固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优先支持。重点扶持:

(1)尽快实施荷叶旅游度假区的涓水河治理,并支持将测水河流域的河水引入涓水河的“活水工程”;

(2)对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内的紫鹊界梯田水利风景名胜区的水资源实施保护工程。对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内的小河进行治理;

(3)对龙山、大熊山、九峰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4)对省“两型”改革试验区水府片区内的水域及流入水府库区的孙水、涟水实施整治,提高经济效益和观赏性。

3、市农村工作部和农业局: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重点扶持:

(1)扩大“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的面,对共建的五大乡村旅游度假区所在地40个村列入示范点优先实施。

(2)对双峰锁石5000亩油菜花基地、甘棠1000亩芍药牡丹基地、三塘铺100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荷叶1000亩荷花基地实施重点扶持,(3)加大休闲农庄建设力度,重点对5大旅游度假区内或5条星级精品线路上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10家实行贴息等扶持。

(4)实施标准果园的建设,全市共建设50家,其中对10家较大规模的果园实行补助扶持。

(5)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2个以上。

4、市林业局: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根据景区(点)周环境的需要,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抚育和优材更替实施范围,对古树名木实施重点保护。重点扶持:

(1)以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尽快在大熊山、龙山、九峰山实施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项目(重点:森林抚育、无节良材、优材更替、生物防火林带和新建珍稀树种基地建设等),扩大公园内可观赏性景观的面积,提高重点景区的经济效益。

(2)支持在乡村旅游线路上建设绿色通道(娄新高速龙山连接线25公里;长韶娄高速洪家山连接线20公里;娄衡高速至双峰国藩故居连接线70公里;娄新高速大熊山-紫鹊界连接线60公里)。

(3)在娄底城区周围建设城市森林生态圈。为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景观面积,启动珍稀阔叶树种项目建设和扩建长防林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

(4)为增加乡村旅游中体验式、自助式的旅游内容,在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和有条件的乡村开展“森林人家”评级活动试点。

(5)参照高速公路安排异地造林项目的模式,每年从植被恢复费中划拔资金安排支持“三边”造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植被恢复、矿区植被恢复等异地造林工程。

(6)加大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向国家争取在水府庙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向省林业部门争取将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列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争取将该项目纳入“十二五”期间国家与省本级湿地保护补助范围。

5、市旅游局:牵头组织专家对娄底市主要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提质进行会诊,明确具体标准和要求;对景区(点)的提质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点扶持:

(1)对5个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游步道、标识牌、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给予技术指导和奖励性补贴。

(2)扶持指导全市“3521”工程创建。

(3)重点扶持和指导荷叶旅游度假区和龙山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

(4)定期策划和组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加强全市乡村旅游的宣传推荐。

(二)整合资金,设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从旅游、林业、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相关专项扶持资金中切块,划拔出1000万元作为省市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前期引导和借款贴息、规划编制、宣传促销、奖励性补贴等,资金归口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由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初提出使用分配方案,报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和市分管领导同意使用进行划拔。

(三)加强协调,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我市已经请求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政府分管旅游的副秘书长任组长,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局、娄底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市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娄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目前虽然得到省领导的支持,但文件、政策的是否能顺利出台,需要省委、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而在今后的具体实施中,更需要他们的大力支持。因此,请求按照对口的原则,由市政府牵头,各市直部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沟通,争取文件、政策的早日出台,并确保这项共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2

摘要: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较快,但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现有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展模式,提出了适用于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山东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特色;发展对策

一、山东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业化链条短。目前,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不够,旅游活动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旅游产品欠丰富,类型单一,未形成旅游服务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需求。整体接待水平低下,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条件差,服务体系不健全,开发规模小,旅游者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影响旅游者的出游热情。

(二)缺乏营销理念和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山东省乡村旅游在品牌塑造上没有下工夫,缺乏促销意识,对旅游产品开发促销还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宣传投入少,专业水准差,没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没有真正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旅游企业市场意识淡薄,有些乡村旅游的发展太过急功近利,经营者缺乏开拓客源市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能力。

(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也没有制订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山东省乡村旅游来说,多以村民、村委会经营为主。这样,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的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服务质量差,市场意识不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缺乏整体规划,同化现象严重。一些地区的领导及经营者急于发展乡村旅游,没有深入分析本地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开发,一哄而上,缺乏统一规划和特色,导致同一地区项目建设重复,同质化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也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

二、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旅游业从来不是单一的产业,而是众多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群,行业之间关联度比较大,乡村旅游亦是如此。目前山东省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业化链条短,未能形成旅游服务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现有的旅游产品类型大多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环节,在行、购、娱等环节比较空白,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高品位的休闲需求。目前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大都是度假产品,顾客在乡村旅游地停留时间较长。而山东省的乡村旅游产品通常以“一日游”形式为主,游客具备旅游意愿,但由于旅游景点过少,缺乏吸引力,產业链条短等原因,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制约,也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威胁。

应对上述问题,应当提升已有产品的规模和等级,实现旅游产品系列化、多样化、配套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完成公路建设,供水,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将完善游乐、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游人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是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环保设施的完善。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购有商品、娱有项目。以乡村旅游为主线,贯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发挥旅游关联带动作用,形成产业整合优势。在餐饮方面,挖掘特色饮食文化,开发系列乡村宴。在购物方面,打造特色品牌,组建营销队伍,扩大市场份额。在游乐方面,做大做强旅行社业,大力挖掘客源,带动相关消费。

(二)山东省乡村旅游在发展的现阶段,缺乏营销理念和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促销力度不够,游客获得信息渠道比较单一。为了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首先,积极同宣传、广电、旅游等业务部门“联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旅游景区。建立相关动态网站,注册网络实名,加强对外推广,取得较好的宣传作用和广告效应。制作光盘、画册等宣传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推销旅游产品和项目。其次,依托大型活动促宣传。由政府组织一系列大型活动,印发宣传资料,吸引大型团队到各景点旅游,增加收入。通过宣传,各景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再次,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观花、摘果、农民参与、民族风情接待等旅游观光活动,提高农产品的品味和在外知名度。

(三)注重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山东省乡村旅游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除了加强硬件建设外,还要重视软件的建设。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

建立一系列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基地,从文化水平、礼貌礼仪、服务理念、操作技能、卫生、安全等方面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聘请专家以及高校旅游教师进行旅游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旅游法规等方面的培训,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特别加强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一批旅游管理干部,让他们去旅游院校学习,接受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出国考察学习。通过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引导和带动乡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特色是旅游项目生命活力之所在,越是地方性的,民族的,吸引力便越大,越持久。山东省是历史文化大省,数千年来,山东各地形成了特有的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古今著名农业水利工程及乡村居住形式等农业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山东丰富多彩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而且品味高,特色浓。 因此,山东省乡村旅游开发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现山东农业文化特色,形成鲜明主题,打破现有“遍地开花”的局面,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精、人有我特”的垄断地位。彻底防止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

根据山东省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

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以城郊为中心,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蔬菜、瓜果、苗木种植、花卉种植以及家畜养殖等旅游资源,使旅游者可以参观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品尝新鲜的农副产品。可以亲自动手做农家饭,感受农村简朴的生活。还可组织各种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乡村特有演出,使旅游者积极参与其中。此种乡村旅游产品以鲁南临沂、枣庄、莱芜的“山村”为代表。

渔家风情乡村旅游。山东胶东半岛地区,有宜人的海滨,有独具特色的海草房,有豪迈的渔民以及延续至今的渔村特殊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习俗。海滨、半岛独特的资源与胶东渔文化相互呼应使市场走向多元化道路,而市场多元化丰富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以“特色民俗村”、“特色古村”为代表的鲁中乡村,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民俗乡村旅游产品。鲁中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山东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其民俗传承可以作为山东乡村文化的代表。鲁中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分为以景区资源依托为主以及以农业产业依托为主的两种形式。前者如济南南部山区红叶谷、泰安的五岳之首泰山。后者以潍坊寿光的高科技农业为代表,带动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杨载田.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周永博等.乡村旅游标准化研究[J].桂林高专学报,2006,(4).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3

市商务局

一、全市商贸流通业运行主要特点

(一)商贸业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末,全市批零住餐业限额以上单位共234家,比2011年末增加100家,零售额亿元以上企业26户,比2011年增加10户;全市商业网点面积141.3平米,营业面积5000平米以上的商业设施48个,各类商品市场26个,农贸市场32个,北斗星城、雨润广场、嘉华国际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也将投入运营。

(二)商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近2成。2012年,仅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就达4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6.1%;2013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27%。

(三)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以2012年为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5.4亿元,分别增长279.9%、194.1%。

(四)商贸业税收占服务业2成以上。以2012年为例,仅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实现税收6.38亿元,占服务业税收27.07亿元的23.6%。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逾2万。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亿元,增长16.8%;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6亿元,增长13.7%,人均消费品零售额2.1万元。

二、市级财政扶持政策及执行情况

2007年为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皖中南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出台了《铜陵市人民政府促进流通业发展若干政策》,决定市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约定第一年安排600万元),专款专用,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同比例逐年予以增加,重点扶持影响大、带动和示范作用强,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流通重点项目。

此后根据重点工作部署,印发了“铜陵市引导绿色消费促进政策”(铜商联[2008]39号)、“铜陵市推进地产蔬菜直销和周六车载蔬菜市场工作意见”(铜政办[2011]88号)、“铜陵市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铜政办[2012]52号)、“铜陵市推进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建设工作方案”(办[2012]73号)等,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农贸市场改造、社区直销店、“五位一体”放心体系建设和猪肉储备等商务领域民生工程。2010-2012年共使用市级流通业专项资金441万元。

市级外经贸政策也存在落实问题。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实施意见》(铜政办[2012]68号),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期2012-2013年,但至今没有兑现。

最近出台的《铜陵市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铜政[2014]7号),进一步缩减了对商贸业和外经贸的支持,商贸业仅保留2条(农贸市场改造和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建设补助、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补助),外经贸仅保留1条(每年不高于20万元的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贸业方面,城市容量和人口规模小,流通业企业普遍散小弱,近两年新增限上单位以住宿餐饮业为主,专业市场特色不强,新建商业网点规模档次类同、同业同城竞争,商旅联运的休闲项目少、辐射能力不强,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明显不足,商贸业与皖中南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差距较大。

外经贸方面,铜陵有色“一俊遮百丑”,市属企业外贸规模居全省末位,近6年来引进企业开展外贸的仅4家,而且外贸额小,与以开展加工贸易为重要特征的“承接产业转移”不相符,“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有待强化。

政策引导方面,2012年马鞍山市委1号文件明确商贸业政策16项、外经贸政策10项,合肥市政府2013年明确商贸业政策38项和商业企业增产增效专项奖励10项、外经贸政策20项,池州市政府2013年出台“商贸活市”战略扶持政策8条20项,芜湖市政府2014年出台的外贸政策据说是以5000万以上资金支持外贸和口岸经济发展。而我市没有适应形势变化相应增加增反而锐减。此外,我市商业网点规划执行问题导致网点建设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现象。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倡导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商贸流通业既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是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结合城市内涵变化,以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为方向,主

动融入区域大市场,提高商贸流通业规模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2、优先发展休闲服务、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3大新型业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大项目投资力度,规划和扶持建设一批集旅游、购物、休闲、美食、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加强商旅互动,把特色街区作为商旅结合的重要载体,围绕营造文化氛围、绿化氛围、亮化氛围和美化氛围改造建设特色街区。充分利用现有商业综合体,积极引进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支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市)”。建设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以服务生产和消费为目的的物流配送体系,着力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商贸物流业集聚区。

3、突出抓好骨干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集聚)街区3大载体。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落户,鼓励现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扶持本土企业增强集聚能力,根据税收、销售额等指标分类开展重点商贸企业认定,并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树立专业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理念,以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区域性商贸中心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的集聚辐射效应和“城市名片”效应。

(三)主要建议

1、加大商贸业和外经贸财政扶持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大力度的“铜陵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若干政策”,围绕商贸业3大新型业态发展和3大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商贸业集聚区,大力鼓励商贸业知名

企业利用我市现有商业综合体建设区域性总部或组团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集聚区;先兑现2012年68号文件明确的外经贸扶持政策,再出台我市外经贸发展政策,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境外参展、出口信用保险、技术和设备进口等国际市场开拓活动。

2、提高商业网点规划执行刚性。严格执行《铜陵市商业网点规划》(2013-2030),为避免商业同质同业恶性竞争,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听证会制度,对计划改造或新建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合理发展和有效控制大型商业网点。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4

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一、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及目标任务

(一)产业定位。旅游经济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外向性的特点,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旅游经济作为先导产业的重要性,旅游产业应该成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形象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明确旅游业在###市国民经济发展上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1、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做为扩大开放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旅游经济也应该在###市国民经济发展序列中取得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但旅游经济强市还未形成,###要实现从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根本转变,就必须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在###市范围内,旅游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山东省范围内,###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山东省旅游业平均发展速度。

3、大力扶持的产业政策:为保证旅游经济的优先、快速及可持续发展,实现###市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

转变,需要推出大力度的产业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交通等各方面扶持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目标,认真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跟进、品牌营销、整合协调”的发展战略,以“二次创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挖掘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按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由“弱散型”向“规模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发展型”五个转变的要求,加快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从单纯景点景区向旅游目的地和产业集聚区、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步伐,加快推进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和旅游名市的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十二五”期间,要紧抓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着力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供给,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争取到2015年,建成一批龙头和精品旅游景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一批旅游节点城镇、一批旅游企业集团;培育“一中心三带五个聚集区”,实现旅游产业由“散点聚集”向“点轴聚集”的转变;打造旅游综合体、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旅游创新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改善交通设施,实现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的大幅提升;旅游人才队

伍素质明显提升,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实现旅游收入在现有基础上超倍增长,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产业地位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先导力量与重要支撑力量;区域合作与产业融合更加深入,实现旅游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创建环京津、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市的基本框架。建成国内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0年,建成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实现“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

二、2011年重点工作及做法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帮助下,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和全国、省、市旅游业发展大会精神,认真谋划大旅游发展格局,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一年里,全市旅游项目建设红红火火,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红色游、购物游、工农业旅游百花齐放,旅游节庆活动高潮迭起,行业管理更加规范,旅游品质显著提升。2011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36.79万人次,创收23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接待入境游客15.33万人次,创汇4569万美元,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两项在全省排名第一。旅游已成为展示我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强力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发展旅游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对旅游业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多次对旅游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4月和9月市长两次亲自主持召开各县(市)主要领导和旅游局长参加的会议,调度旅游项目建设。5月份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市长主持召开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旅游业发展目标,把思想统一到建设旅游强市和旅游名市上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将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这次考核摸清了旅游的底码,理顺了上下关系,端正了工作导向,为各县市区鼓了劲、加了压,为下一步有的放矢、坚持不懈的抓好旅游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上下对旅游工作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合力拓展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二)加大规划编制力度,不断强化规划指导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对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最能实现突破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地方集中扶持和推动,实现优先发展。站在全省和中国北方的高度,突出重点,高起点科学规划,大手笔高标准投入。坚持重点旅游聚集区旅游规划引领其他规划,将旅游规划与城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及相关产业规划相结合,实现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三

年上水平相结合,与其他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各要素的综合配置。为“十二五”期间我市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高度重视旅游项目工作,大力度推进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红色游、购物游、工农业旅游,进一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做好“京津休闲、山水度假、红色之旅、购物天堂”四篇文章。2011年全市在建项目67项,其中新建项目34项,完成投资近20亿元,续建项目33项,完成投资超10亿元;正在谋划、招商的旅游项目共有86个,计划总投资达到1373亿元。2011年我市共有10个景区成功升级。

(四)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创新市场促销方式

2011年全市共投入宣传经费7536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近300万元,举办各类宣传促销活动50次,政府主导筹资500万元参加山东省在央视投放旅游形象广告。我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优势,通过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首个“中国旅游日”宣传周、庆祝建党90周年、###市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旅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环球旅游广播联盟等200家主流媒体对我市旅游工作进行了跟踪和深度报道。

(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旅游市场环境明显好转

为适应当前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局在质监执法工作上下大力、出实招。从全局抽调人员充实执法力量,创新和坚持“三分五定三结合”的执法制度,即检查、裁决、执行三分离,定人、定责任、定标准、定时限、定奖惩,执法检查与旅游投诉调解、行业管理、廉洁自律相结合,收到良好效果。今年以来,查处违规旅行社15家,吊销未在规定期限内足额缴纳质保金的旅行社4家,限期整改旅游租车合同问题的旅行社60家,查处无资质经营旅游业务“黑社”1起,查处违规与“黑社”合作旅行社6家,处罚无证导游活动案件3起,今年在旅游接待持续火爆的情况下,旅游投诉大幅减少,总计受理游客投诉47起,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4.96万元,有力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对于我局在旅游执法方面的工作创新,国家旅游局和省局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六)加强行业管理,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提升旅游饭店服务质量。积极推行2010版星级饭店标准,抓好星级饭店的重新审核评定工作,以“九化”的标准培育和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星级酒店。提升旅行社服务质量。确保旅行社质保金的足额缴纳,完善旅行社业务档案,严格把好旅行社的入口关;抓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等安全管理工作;实现旅行社与景区(点)、星级饭店、旅游客运企业之间的对接,降低旅行社经营成本。

提升导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导游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提

高导游培训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参加全省导游员技能大赛,组织“全市导游员技能大赛”和开展“十佳导游员”评选等系列活动。完善导游办证工作,逐步实施导游网络化管理。

提升旅游客运企业服务质量。督促旅游汽车和船运公司建立完善的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报告调查制度,确保为旅游者提供细微、周到、热情、安全的服务。

2011年以来,我局先后召开全市旅游局长、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座谈会,对我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听取建议,改进作风,共促发展。在年底年初,我局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行业“百日万人”大培训活动。

(七)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信息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我局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2011年组建了信息中心,面向社会招聘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与市联通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完成了###旅游政务网改版工作,现正在建设旅游咨询网。通过建设我市旅游信息平台,加强与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各县(市)旅游局旅游投诉中心对接,与京津及省内旅游管理网络链接,用信息化、数字化推动旅游服务水平提升。今年我局信息化建设也走在全省的前列。

###市旅游局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5

2013年7月29日下午4时至6时,市水利局召开了全市抗旱工作紧急会议,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村工作办主任殷辉主持,市委常委、副市长汤云辉出席,全市各办、局以及各乡镇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听取了气象局负责人关于进来气候变化的情况汇报,水利局局长宋水良就抗旱工作进行了简述和部署,最后市委常委、副市长汤云辉做了关于抗旱工作的重要讲话。

首先,气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旱情,降雨较去年减少38%,比较记录平均值减少30%,且降水均集中与北部官庄乡一带,其他地区旱情严重,近期高温天气将持续一周,最高温度将达到37-39℃。气象局已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四次,炮弹66发,但旱情并未缓解。接着,水利局局长宋水良就抗旱工作进行了小结,今年降水仅高于历史最低水平,除官庄水库其余水库均存在抽水水量不足,对农业灌溉产生了严重影响,更有4个乡镇出现饮用水难题。对此市委高度重视,市长、书记亲临工作,督促各部门展开工作。部署各部门、乡镇做好工作,强调补助及验收管理,强调了工作纪律,重申了民政、公安、消防、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气象、水文、广播、人武、电力等部门的工作重点,对提高用水效率,保证用水秩序,平稳抗旱作出了要求。

市委常委、副市长汤云辉对抗旱工作做出了指示,旱情早、降水少、温度高、水库不足、尚无缓解迹象是我们面临的当前形式,在进行防控措施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不是简单工作问题而是思想作风问题;要坚持不懈树立抗旱信心;要发展群众深入实际;要借用群策群力也要亲力亲为;要发挥职能作用更要部门合作;要统筹安排又要突出重点;要全面抗旱也要有保有弃;要立足当前形式更要兼顾秋冬和来年;要动员群众也要支持自救,共十点。其次,在抗旱工作时,我们要做好树立形象,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科学指导,调和矛盾;注意各方面安全;增强宣传,正面引导;维护稳定;降低老百姓损失;加强督察等项。从而最后打赢抗旱这项长久而艰巨的仗。

会议结束,各部门会后应引起重视,加强抗旱部署,做好抗旱工作。

汇报人:黄俊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6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1年3月16日

一、我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市城区现有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居委会352个。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硬件设备、网络建设基本满足需要,全市社保、计生人口等应用系统实现了对社区的全覆盖,但都存在系统孤立、信息不共享等现象。结合社区管理和服务,庐阳、蜀山区相继开发“社区政治、经济、人口、社会事务综合服务平台”、“社区公共服务网和惠民直达工程”等,对延伸至社区的民政、计生、社保等部分业务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探索,取得了成效,提高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总体而言,社区信息建设在软件开发应用方面发展不平衡。

二、推进全市社区信息建设工作内容安排

(一)建设指导思想、目标

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统筹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实现社区“人地物情事”服务信息化。到2014年,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共享平台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适合居民需求的信息化应用较为丰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显著提高;部门专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普遍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充分;规划和标准规范基本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运行服务体

系基本建立。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步建设、强化应用。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重点突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作好社区“人地物情事”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的顶层设计。注重社区信息资源规划,完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同事明确街道(镇)、社区和有关部门的信息采集分工。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重点开发好辖区人口、单位、部件、重点对象、社区组织、社工队伍、公益性设施等基础信息以及民政、劳动、文化、计生、卫生、公安、商业、建设等专题信息。加强社区信息分析与处理,建立社区业务分析制度,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价值,推进社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和市场性开发利用。在设计中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集约建设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统一建设覆盖全市社区各类业务、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支撑、集中部署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对目前开通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应用系统要进行优化整合设计,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向“平台”迁移。尚未开展社区信息化工作的区县,要按照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协同建设社区综合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和盲目建设。

——加强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与其他各类系统的协同。依托

“平台”,统一市和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向街道(镇)、社区延伸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交换接口标准,促进信息共享。推进与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的衔接,优化跨部门应用的业务流程,通过“平台”实现社区服务的集中式提供,提高各部门协同为社区服务的水平。提倡社区辖区内企业、单位的信息系统与“平台”的互联互通,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拓展与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坚持集中和分布相结合,整合与集约建设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信平台和数字电视平台、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综合利用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图书室、驻区单位共建设施、社区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等社区服务场所,集约部署各类服务渠道,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智能小区建设。

——制定全市统一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和完善社区信息资源采集标准,规范政府各有关部门向街道(镇)、社区延伸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交换接口标准。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估,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管理办法,促进我市社区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

(四)建设步骤

推进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

1、2011年底前,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和在城区社区“人地物情事”数据采集和数据库规划设计。选择城区部分有条件的社区进行“平台”建设试点,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实用性

强、宜推广的试点项目。规划区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确保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启动对网格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试点智能小区建设。

2、2012年底前,建成市级数据交换中心、全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重点推进政务、人口计生、社保、民政、公安、卫生、教育、水电气通信等部门业务系统与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3、2013年底前,完成全市范围内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并出台社区信息化管理办法。为发挥各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区在统一基础平台上结合各区重点工作进行创新,深化应用。同时结合网格化管理,在每个网格中由统一的协管员负责网格内“人地物情事”等数据的采集和更新维护,避免重复采集、多头采集,保证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三、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社区信息化建设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多,建议成立市社区信息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由市政法委牵头,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各区县参加的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推进社区信息化的标准规范、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各区县要建立由政府领导负责的协调机制,推动本区县的社区信息化工作。

2、加大投入。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市、区县两级政府投入为主,对困难群众较多的社区、外来人口较多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较薄弱的社区应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注重发挥通信运营商、信心服务

商和软硬件供应商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引入服务外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对今后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新建社区信息化项目和拟下发社区使用的应用系统,在立项前需通过市社区信息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审核,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7

市委办公室:

12月23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高度重视,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传达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1月5日,我局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xxx同志传达了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以及x书记、x市长等市领导讲话的重要精神,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出信访部门应有的贡献。

二、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当前信访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春节假日期间值班和信息报送工作。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市信访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信访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强化责任意识,开

展深入细致的矛盾纠纷排查,确保不发生群众集体上访和进京非正常上访。市信访局落实了领导带班、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二是组织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活动。以基本解决近三年来的信访积案、解决近三年来所发生的进京非正常上访问题,确保不发生以上信访人员进京重复非正常上访为目标,旨在抓好源头治理,化解突出矛盾,为xx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已经拟草《关于在全市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三是部署2012年信访工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市信访局转变工作思路,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理念,力求2012年信访工作实现“由堵为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确保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同时提出三个工作重点:健全一套工作机制、建立一笔信访基金、加强一支队伍建设,即创新矛盾调处机制,加大对行政村财政转移的支付力度,加强信访干部和信访网络队伍建设。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解决民生利益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我市推进幸福宜春建设创造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xx市委市政府信访局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8

市委组织部:

市委组织工作会召开后,我处立即于2月29日召开了党政班子会议,对杨部长讲话和会议文件进行传达,会上班子成员对市委组织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处党委依据市委组织会议精神,在我处2008年组织工作要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下措施:

1、党员队伍培训工

作。

切实抓好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办事处党校定期举办农村干部专业素质培训班,结合分管工作,保证年内对所有农村干部轮训一遍。各村党支部通过党课教育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申请人进行十七大精神的宣讲。

继续加大培训力度,认真实施“素质工程”,积极落实“红色证书”、“绿色证书”计划,举办新农村建设示范班,组织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党员骨干参加。

2、以健全先进性长效机制为重点,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我处现有红旗支部8个、优秀支部3个、合格支部5个、后进支部1个,各村党支部3月7日前在2007年支部考核结果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本支部的晋档升级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分类创优措施,并按照“四明确”的要求向党员、群众公开。各村3月7日前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确定“双强”型性干部和“双带”型党员培养名单。

3、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

农村基层党建述职制度。班子成员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办事处党委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项述职会议,会议与第二季度支部书记党建述职会议一并召开,会议由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各村支书和部分党员参加,班子成员在会上分别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述职。

支部书记党建双层述职制度。办事处每季度组织一次支部书记党建专项述职,由由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各村支书和党建负责人参加,支部书记向党委述职;支部书记作为各村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每季度将工作情况向党员大会述职一次。

党建专员述职制度。办事处每月召开一次基层党建工作例会,由党委书记主持,各村党建专职负责人进行述职。

党建指导员述职制度,办事处党委结合每季度支部书记述职,专题听取包村干部作为各村党建指导员进行工作汇报;,结合支部书记在党员大会上的述职,各村每季度组织一次由两委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参加的评议会,包片包村干部作为党建指导员进行专项述职。

4、建立基层党组织成果防滑预警制度。按市委要求,具体做到“一定三建”,“一定”即在五种类型支部之间确定预警防线,防止支部下滑和演变。“三建”即建立预警防范体系,建立党委书记牵头、分管副职主抓、党建指导员具体负责的预警防范体系,层层对村级党组织进行跟踪指导和预警防范。以党委为中枢,组织员办公室为主干,党建指导员为分支,加强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对村级党组织提出警示,共同拿出解决措施。建立定期会诊制度,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对基层党建工作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会诊,把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5、继续深化农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管理”制度,按照市委“期末会考”实施意见,完善基层党建考核机制。通过任期承诺事项细化分解、目标“卡”式管理、月度任务盘点销号和期末考核定档建立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奖惩到位的考核体系。制定全面、系统的考核方案,结合办事处党委中心工作,参照党员、村民代表评议和各支部互评结果,对基层党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综合考核,建立基层党建考核排位制度。

6、强化企业党建,发挥企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等问题。下大力气抓好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问题,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制度。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参照农村党组织要求,建设和规范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档案资料管理。加强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的帮扶。对企业党组织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尽快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步入正轨,能够独立完成基层党建基础工作。进一步抓好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调查摸底工作,加大在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力度。

7、严格落实发展党员计划。严把“入口关”,认真落实“票决制”、“三阶段公开”、“组织员谈话”、“党支部书记签字”等制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杜绝发展党员中的不规范行为。重点解决不按时发展党员的问题和5年以上不发展女党员的问题,确保年内每个基层党组织至少发展一名新党员。认真做好“三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干部、党员做好对优秀青年、退伍军人、毕业回乡学生的说服教育,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不断充实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双推双考”制度,入党积

极分子的确定由党员、村民代表以表决的方式产生,扩大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众基础,从而夯实我党的执政基础。

8、提高党员队伍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家访制度。

各支部定期对党员进行排查,对流入、流出党员建立台帐,定期联系,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对长期脱离支部管理的流出党员尽快进行组织关系

转移,努力解决“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问题。

我处共有离退休党员21名,为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我处成立了老党员支部,分别确定了老党员联系人,联系人定期对老党员进行家访。

9、积极推行党务公开,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大力推行民主评议基层干部、民主听证会、干群恳谈会制度。积极完善落实基层干部待遇,推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政策的落实。根据办事处财力情况我处以个人出一半、办事处补一半的方式为74名农村干部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9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全市上下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认真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确保全市570.1791万亩(380119.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广泛宣传,初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首先,市、县(市、区)都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这两个领导小组分别由市、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加强了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其次,各县(市、区)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信访举报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等,使我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始终处于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再次,通过广播、电视、标语、讲座、文艺宣传等各种形式,结合本市实际,向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大张旗鼓地开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2、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据统计,2006年,我市人均耕地1.35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39亩的水平。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市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2003年至2007年,全市共争文秘杂烩网取国家立项投资的农用地土地整理项目27个,建设规模22015.61公顷(33.0234万亩),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资金35376.15万元,已到位资金23628.8万元,计划新增耕地面积1930.857公顷。其中永新县高市乡、峡江县水边镇、遂川县泉江镇、双桥乡、新干县沂峰圩区4个补助项目已经通过竣工验收。吉州区曲濑乡、泰和县苏溪马市、安福县洲湖镇等2005年以前国家批准下达的14个项目,可在今年年底至2008年元月之间全面竣工。该项工作受到市政府2006年引进资金先进奖励。××县还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国家投资1亿元专项建设资金。二是积极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2002年至2006年,全市自筹资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进行31个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面积2239.7537公顷(33596亩)。2007年以泰和、万安、××、吉水、永丰等5个县为重点,计划完成集中连片土地开发任务5640亩,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3、严格把好耕地占用关,严禁一般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一是在审核非农建设用地报批时,除国家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重点建设项目可以占用基本农田、并及时进行补划外,一般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行先补后占。2003年至2007年8月份,全市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062.3186公顷,全部实行了占补平衡。二是建设用地能用荒地的,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2003年至2007年9月,全市工业用地共使用新增建设用地2338.8175公顷,其中耕地483.7177公顷,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0.68%。三是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市中心城区粘土砖厂整治方案》,2006年,及时向各县(市)国土资源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粘土砖生产用地及采矿登记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在耕地上烧砖,禁止向新建、扩建、改建实心粘土生产项目供地等,集约和节约土地,保护耕地。2005年4月,市国土资源局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业务工作。一是根据国务院1998第257号令《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规定,2000年,我市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70.1791万亩(380119.4公顷),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0.37%。二是各县(市、区)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到了具体地块。三是各县(市、区)在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周边明显位置和基本农田连片5000亩以上区段,共设立保护牌951块。四是市、县(市、区)、乡(镇)、村、组层层签订了责

任书,把基本农田落实到了村组和农户。据统计,责任书到村2646份,到组26550份,到户579639份。四是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全市218个乡(镇)都已将基本农田保护资料、图件实地核实后,汇集成图(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落实表)、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建立了档案。为保护基本农田积累

了历史资料。由于工作扎实,2001年6月,安福县国土资源局荣获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一些地方的存在认识不到位、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受不正确政绩观因素影响,有些领导仍认为,只有经济增长数量才是看得见的硬任务,因而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二是保护责任没有形成社会化。目前,虽然层层签订了耕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但责任的考核还没有真正落实。三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目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需要大量的土地需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和基本农田,而我市的人均耕地只有1.35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39亩的水平。四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投入不足。由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广量大,许多工作比如建立保护定位监测点、埋设保护界桩、增设和修复保护标志牌、管理人员培训、档案管理都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各级财政目前仍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五是违法占用、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个别地方仍存在用地不合法,一些农民擅自占用耕地建房及在耕地上植树造林、挖塘养鱼等违法破坏耕地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对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民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通过新闻媒体、普法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上来。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关系,真正把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

2、落实《××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吉府办发200710号),增强耕地保护责任意识。首先,根据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提出考核指标建议,报市政府批准后下达,作为县(市、区)政府保护责任面积。每年对各县(市、区)认真进行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其次,在市对县、县对乡镇级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基础上,把保护责任进一步落实到村组和农户。通过发放基本农田保护卡等形式,明确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形成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化打下基础。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努力引进一些资金密集、科技密集、劳动密集的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坚决制止土地占有量大,对耕地和基本农田造成严重污染的招商引资项目。另外,各级政府要在人、财、物及技术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大棚蔬菜、西瓜、葡萄等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让农民确确实实受到实惠,提高农民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4、合理整合、盘活存量,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一是继续抓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中低产改造和土地整理。继续自筹资金,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工作,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二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施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切实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

5、科学编制规划,切实解决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与发展经济的矛盾。首先要认真开展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摸清土地家底,保护耕地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这项工作做好。其次要编制好农村村庄规划。农民建房一定要按规划执行,逐步引导村民住房建设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一些村庄边、零、散的住户实行动员搬迁的办法,鼓励其向中心村集中,严格控制村盘外延,引导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6、加大资金投入,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供经费保障。市、县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包括建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定位监测点、埋设保护界桩、增设和修复保护标志牌、管理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等。特别是已经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关系重大,工作量大,所需资金投入也大,因此要核定调查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财政部门确保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证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10

情况的汇报

市委政府督查局:

2012年2月7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则戎乡党委、镇府把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紧急工作来抓,广泛动员、层层发动、认真贯彻。在对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客观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确定今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努力推动则戎乡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则戎乡立即召开了书记办公会、党委会、党政联席(扩大)会、全体机关干部会,层层传达会议精神,学习桑书记和李市长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总结经验,认

真查找问题,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科学、合理地制订了则戎乡《2012年工作要点》,统一了全乡上下的思想,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全乡各级干部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乡确定的2012年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落实意识,创新、创优、创业,励精图治、再铸辉煌,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努力推动则戎乡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理清思路,科学定位,明确二○一二年工作要点第一、以城镇开发为重点,加快安章片区城市组团规划设计方案的步伐,完善安章片区城市配套路网及部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功能,让安章片区初现城市雏形。为努力将安章片区建设成兴义市东南部集秀美山川、浓郁民族风情和则戎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极具特色城市名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进一步抓好以金银花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大良种良法的引进与推广,抓好早熟蔬菜、水果、药材等基地建设,鼓励群众培育金银花苗圃,种植白术、桔梗、石斛等中药材,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入股、补助资金扶持农民兴办农业合作社,广泛动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等措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三、以抓好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做好东峰林、红椿码头、冷洞村等旅游品牌的包装,多渠道、多形式把东峰林、红椿等生态旅游景点宣传出去,打响品牌,增强吸引力,吸引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冷洞村省级党员短期培训教育基地、州级党风廉政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做好新时期红色旅游申报、规划和开发实施工作,依托贵州精神发源地这一实际和优势,将冷洞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四、执行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指标,全力以赴做好2012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创建优质服务站,认真做好生殖保健普查普治工作。

第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新形象。

第六、继续加强党的建设,主要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和思想作风教育;继续开展“村干述职评议”工作;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常规建设。

第七、坚持从全局和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维护农村稳定。

第八、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

力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坚持不懈地搞好调查研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严格任务目标责任制,真正做到问题有人解决,措施有人落实,工作有人推进,责任有人承担。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继续认真抓好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提高执政能力;抓联合、促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共则戎乡委员会

则戎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教学稿下一篇:新版公文格式及字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