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金融产品供需现状研究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消费金融产品的理论内涵

消费金融涵盖的范围十分宽泛, 主要是从消费主体的角度考量其在消费过程中涉及的金融课题, 包括支付、风险管理、贷款、相关法律法规、消费金融市场环境及产品服务等诸多方面。本文研究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是指消费信贷产品, 即以短期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 研究范围不包括购买住房的贷款, 主要覆盖汽车、旅游、教育、农村、家装等相关的消费信贷。消费金融行为的本质是消费者付出一定的财务成本去改变特定期限内的可支配资金流以匹配其消费需求。消费金融产品的目标客户是那些有消费需求, 愿意提前消费并具有充足还款能力的消费者。

二、我国消费金融产品供需的现状分析

我国消费金融试点从2015年开始全面开放, 自2016年开始高速发展时期, 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与创新层出不穷。整体上来说, 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行业依然处于发展初期, 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一) 消费金融产品的供应现状

(1)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我国最早从事消费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消费金融产品供应覆盖面上来讲, 商业银行依然是消费金融产品最重要的供应者, 其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分为信用卡与消费贷款两种。消费金融业务对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讲, 本质上依然是信用卡业务, 如针对信用情况良好的消费者提供的现金贷业务。

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针对的目标客户群体依然是高信用的中高收入群体, 消费金融产品品种相对单一, 只要集中在小额消费、汽车、家装等传统领域, 资金成本低, 但是缺乏消费场景, 风控门槛高且审批周期长。

(2) 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成立、业务经营接受银监部门较为全面的监管、专业从事个人消费性金融贷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 消费金融公司大致可分为商业银行主导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与商贸公司主导的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差异主要在于风险控制标准放宽、客户群下沉, 包括符合条件的无信用卡人群或有卡人群消费额度不足时的补充。业务推进主要依靠股东的资源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合作。消费金融产品类型相对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消费贷款还涉及旅游、医美等领域, 资金成本较银行高。

(3) 大型电商巨头。以百度、阿里、腾讯及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也先后设立了消费金融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经营, 电商巨头们在各自的生态圈中均积累了大量的活跃用户, 同时也在各类金融服务场景中大量布局, 建立了各自的线上生态系统。

电商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直接与线上消费挂钩, 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百度有钱花等。除了线上的消费信贷, 电商巨头也广泛涉猎家装、旅游、医美、现金贷、农村金融等板块。

(4) 垂直细分领域互联网平台。垂直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平台由于主要从P2P平台融资, 成本相对最高。但由于专注于各个细分消费场景, 有利于平台进行精准的市场研究, 在其各自领域逐渐发挥特定的渠道优势和规模效应。另外, 线下的面签审核对该类平台的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并且随着业务规模扩大, 风控的边际人力成本也会逐渐降低。

(二) 消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当前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且速度越来越快, 消费结构正从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 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 新的消费形态已然形成, 一大批消费新热点快速兴起。

消费金融产品的需求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场景的丰富而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小额消费贷款、汽车贷款外, 正在日益发展壮大的消费市场如旅游、租房、医美、农村、教育等消费场景, 消费金额相对较大, 有广阔的消费金融产品进入的空间。以农村为例, 我们农村居民有7亿。从2010年至今, 农民收入的增速远超GDP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正在向城镇居民靠拢,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的消费金融产品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蓝海。

同样还有医美产业, 随着我国居民的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医学美容消费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美丽事业和颜值经济不但受到女性的重视, 不少男性也日益关注。可以说, 医美服务行业想象空间巨大, 未来增长潜力无穷。同时, 医美消费特点上有利于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目前已有的消费金融产品从产品设计到适应性上, 对医美的巨大消费市场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满足应用的市场需求。

(三) 消费金融产品供需适配存在的问题

(1) 信用制度建设亟待完善。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直接导致了消费金融产品的供需失衡。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主体的信息数据库, 补充以芝麻信用、鹏元征信等。人民银行的信息数据库征信系统除了商业银行, 其他消费金融产品供应商使用基本均受限, 进而影响到对个人信用状况的正确评估, 使得供需出现错位。

同时, 我国信用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全面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目前的信用记录主要存在于信用消费, 没有和交通、电信、税务、民政等部门全面接入, 同时很多的记录在共享与整合过程中未得到妥善的保存与监管, 使得居民个人的信用信息很难被全面反映。如广大农村居民与蓝领消费市场从现有的征信体系中很难评估到个人的信用状况, 从而使消费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不对现有信用制度进行全面升级与完善, 消费金融产品的运营成本将严重挤压利润的空间, 从而使供需失衡现象加剧。

(2) 消费金融业法律监管缺位。消费金融法律可以为消费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没有健全的法律就很难保证整个消费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直接抑制了消费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大众化进程。对于很多消费金融平台, 正是由于监管的缺位, 使得虚假信息与宣传充斥市场, 良莠难辨。非法集资与高利贷充斥其中, 直接导致了消费大众对整体平台的信任危机, 对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健全的消费金融法律法规的保障, 必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信誉良好的正规消费金融平台很难夹缝生存。

(3) 消费观念升级势在必行。传统型的储蓄观念依然在居民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消费金融产品为代表的普惠金融的发展是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双赢的过程。就消费者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看, 利用消费金融产品进行消费是明显优于储蓄后再消费的。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从各方面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 提倡合理消费与最优化消费。同时, 也需要提防矫枉过正的现象, 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不是提倡超出个人能力的过度消费。

(4) 风险控制流程亟待优化。消费金融产品针对的消费项目一般金额在2万-20万之间, 不需要抵押担保, 操作相对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操作简单, 因此消费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风险控制流程中, 首先必须依赖于完善的信用体系, 如上所述。除此之外, 消费金融产品供应机构还要创新性的完善风险控制流程, 升级风险控制的逻辑思想, 不断修正风险控制的模型, 更多元化的获取相关的信息数据。

(5) 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乏力。面对我国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 消费金融产品的数量与品种相对匮乏。相当一部分的消费金融产品依然是变相的信用卡分期。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特质与国民性具有特殊性, 同时具体的消费场景不同, 消费金融产品的特性与营销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同质化与统一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多样性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场景。

三、完善我国消费金融产品供需的对策

(一)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与信用制度建设

完善的信用制度是消费金融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前提。个人征信体系与信用制度建设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国家应创新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 整合已有信用数据资源, 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数据库与电力、通信、交通、税务、民政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整合, 形成居民个人的详细信用数据资料, 不断扩大信用信息覆盖范围的扩大化, 全程性追踪居民信用记录, 为无担保的消费金融产品风控提供全面、充分的信用数据。各大消费金融产品供应者可以在国家信用数据库外建立补充的信用体系, 如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滞后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对失信行为的记录不够全面。节省了信用管理机构的成本, 却造成了消费金融产品风控方面的巨大漏洞。因此, 对失信行为应在整体信用数据库中做好档案记录, 加大惩罚的力度, 让失信行为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从而形成整个社会对个人信用的敬畏之心。

(二) 完善消费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只能有国家权力机构来推动。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在消费金融法规建设的过程中, 国家可以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消费金融相关法律条文, 完善信用制度与征信体系建设对应的消费金融法律法规。为消费金融失信与违约惩处上升到法律高度, 加大违约成本, 保证消费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三) 多方位促使消费观念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 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在悄然发生。消费结果上, 传统的产品消费理念正不断被服务消费的理念蚕食, 旅游、家政、运动健身等消费的大幅增长均明显的体现的上述观点。消费金融产品的开发也要紧随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并多方位参与消费观念的升级并引导消费观念的合理化。消费金融产品本质上提供的是信用服务, 能为消费金融行为提供极大的便利。随着消费观念逐步升级, 消费金融产品必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 优化消费金融产品风险控制流程

消费金融产品风险控制流程的优化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具体来说, 消费金融产品风险控制应在优化信用体系与信用制度基础上, 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积极的防御控制, 优化风险控制模型。针对差异化的目标人群与产品, 更多的实现风控系统的智能化, 完善审批检测, 有效实现检测预警, 控制消费金融产品风险。

(五) 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步伐

消费金融产品供应方均应积极参与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 结合国内本土文化进行产品开发, 扩大消费者可选的类型。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包括系产品品种的开发, 也包括具体的产品细节方面。如针对消费金融产品审批、还款等环节的个性化创新服务, 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 提高产品运营的效率。尤其针对农村、蓝领、医美等新兴领域开发个性化产品, 推动消费金融产品的长足发展。

总之, 我国消费金融产品及消费金融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从信用制度建设、法律法规配套到产品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定制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充分挖掘消费金融产品市场潜力, 建设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上, 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权力到个人理念的多方面参与与努力。

摘要: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经历了多年的萌芽期后, 随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目前正处于市场爆发期, 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本文在分析我国消费金融产品供应方与需求方现状的基础上, 剖析了消费金融产品供需适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信用体系,供需双方

参考文献

[1] 张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寻[J].技术经济管理研究, 2017 (11) .

[2] 倪雅倩.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8 (12)

[3] 葛俊婷.消费金融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J].商场现代化, 2018 (11)

[4] 张德茂, 蒋亮.金融科技在传统商业银行转型中的赋能作用与路径[J].西南金融, 2018 (11) .

[5] 孟安燕.消费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浙江金融, 2018 (1) .

上一篇:矿山勘探开采中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下一篇: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