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摘 要: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美术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传统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本文以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8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音乐、体育、美术教学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美术欣赏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美术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水平,以特色的美术欣赏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重要性分析

美术欣赏课作为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对艺术美的感知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等途径获得的。因此,加强美术欣赏课教学,可引导学生对艺术以及艺术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艺术的美感,进而促使学生在美学的欣赏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

美术欣赏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化的工程,学生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鉴赏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而美术欣赏课的实施,则可引导学生在对不同门类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到不同的艺术美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不同的审美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师常常需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意境和文化进行理解。而不同美术作品中的美术意境和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大量的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学生所掌握和积累的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充[1]。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一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且欣赏能力存在差距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能力、所处的家庭环境、自身的艺术基础知识等,均是影响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鉴于美术欣赏课程开展时间比较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比较少,以至于其基础知识薄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对于多数高中学生来说,鉴于其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部分学生常常对美术欣赏课程不够重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前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制约了美术欣赏课的发展。

(二)对美术欣赏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高中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常常忽略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有些美术教师也忽视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甚至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未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美术欣赏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课堂教学质量低下[2]。

(三)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在一些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习兴趣较低,甚至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了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部分美术欣赏教师素质低下

通常情况下,鉴于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具备大量的地理、文学、历史知识等。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不仅专业素质较低,且其他方面的知识面也较为狭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美术欣赏课程的高效教学[3]。

三、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美术的重视程度

鉴于目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的现状,必须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教师、学校、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高中美術欣赏课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对家长进行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作为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一项重要主体,也必须要为美术欣赏课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有力支撑,以不断促进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

(二)抓住兴趣点,激发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只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的情况,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点燃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点,激发起学习热情,并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美术欣赏课程的魅力。

具体来说,在抓住学生美术欣赏学习兴趣点的过程中,鉴于目前现行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其中雕塑等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开展欣赏教学中,如果以此为出发点,就会因为学生认同感较低,以至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其变为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教学模块,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明确师生定位,确保美术欣赏课程有序开展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单项的知识灌输式的欣赏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现状不太理想,无法满足现阶段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是针对美术欣赏这一特殊的课程来说,欣赏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要将学习者的感知、个性、情感和想象等因素有机结合为一体。在欣赏的过程中,是切实结合审美趣味和审美经验进行的。另外,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由于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审美体验等不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开展高中美术欣赏课程过程中,需要对师生之间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使得学生在欣赏课程中畅所欲言,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论,并发表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有效的欣赏,并促使其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四)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主体下,教师在开展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认识到美术教学不是学术研究,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几点:(1)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点,筛选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欣赏教学方法。(2)在具体的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过多强调美术学科的特点,改变传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的现状,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3)在具体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还要将美术欣賞课程与其他的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借助文化知识,引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意境、背后的文化等进行分析,真正提升美术作品欣赏教学的效果。(4)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宽美术欣赏课教学途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以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欣赏教学趣味性的目的。对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从网络上搜集一些与美术欣赏课程相关的节目,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学习。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素质水平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针对目前美术欣赏课教师综合素质不太高的现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学校应结合美术欣赏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加强美术教师的业务、职业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美术课程教学中,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优化意识,并强化其竞争意识,不断创新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要结合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现状、美术欣赏课程特点等,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文书.美术欣赏课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教书育人,2019(13):57.

[2]张博学,郑松林.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高新区,2018(13):122.

[3]周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8(8):165.

作者简介:郭才(1970.9— ),男,汉族,甘肃古浪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提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网络初审号:[WW2018_4026]。

作者:郭才

第2篇: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有效性

自从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那么在当前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美育意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高中美术欣赏课“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美术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目前中学美育的基础、现状都决定了高中美育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欣赏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养的教育,突出美术教学优势,发挥欣赏课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主渠道作用。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

2.1直观创境

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只注重于“纸上谈兵”。在美术欣赏课上,可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在教学《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时,可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之美。教师可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这不但能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2.2故事创境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用故事的形式将美术史、美术理论与优秀美术作品的介绍熔于一炉,可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增长其对艺术的见识,从而在借鉴比较中体察,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例:在欣赏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时,可为学生讲述其创作的经历:“之所以我们觉得摩西像完全不是冰冷的大理石,而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除了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件作品中倾注了浓烈的感情外,还在于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如他对尸体做了大量的解剖,并画了大量的解剖图,才能在复杂的衣纹处理和对肌肉的刻画上取得巨大成功。”

2.3媒体创境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高中美术鉴赏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多媒体教学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程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例1: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备课时可将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配上《伏尔加船夫曲》,制成课件存储在电脑中。在欣赏时,《伏尔加船夫曲》音乐与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融为一体,使学生很快进入审美心境,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从而体会到纤夫们坚韧顽强、勇敢不懈的拼搏精神和画家高超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例2:教学《人间生活》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唐代人间生活的情况,可请学生观看一个唐代影视片段,截取主要图片,比较、分析视频中人物体型、服饰款式、色彩、头饰等。学生看到的是: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人以丰腴为美,在着装上很开放,宫女服装领口处开得很低,服饰质地考究艳丽,皇宫中更是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古代美术作品描绘内容的现实性。

3.注重学科融合,加深审美感受

学生在美术欣赏中能够接触到不同时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又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复杂情感的材料。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而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具体要求:

3.1自身融合

美术学科自身各领域(或门类)之间可进行融合。如绘画与设计结合,设计与鉴赏结合等。

3.2课内外融合

美术课堂教学与课外美术活动进行综合,体现美术课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沟通,使学生在融合性学习中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3它科融合

如美术与历史、政治、文学、哲学、地理、宗教,甚至外语和古汉语互相沟通、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例:古代中国画“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民族特色,如窗口一样能折射出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反过来,通过对作品外延的综合知识的介绍,又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立体的认知氛围。

4.引导观察想象,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感知。“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想象。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例:教学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其色彩、造型。同时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由“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想到了法西斯的罪行,从而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美术欣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审美活动,是实现艺术教育和提高文化修养必不可缺的一个中间环节,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文化素质。美术教师应抓住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特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

作者:姜凤梅

第3篇: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它的提出其实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间相互争论的产物”。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八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美术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发生很大变化,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作用,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容乐观。如何提高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以下是笔者对高中欣赏课有效课堂授课策略的一些浅见,望专家学者斧正。

1.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怎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笔者认为:

(1)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

我们的课堂太难过严肃,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

(2)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2.课堂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

(1)精心设计导入的过程

一节新课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非常重视每一节新课的导入,力求做到营造气氛,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现代包装设计》一课,导入时,我用草纸、塑料袋、精美的包装纸分别把同样的东西包起来,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结果包装精美的大家都抢着要。由此引出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接下来的教学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2)提倡“情境教学”

美术欣赏课教材的特点决定我们所欣赏的多是中外距离我们年代比较久远的美术作品,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我的经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外,还适当补充新的材料(文字、图片、美术、音乐、视频等),创设当时的情境,给学生以较直观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例如:在上《咫尺千里——古代山水画》一课时,我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在电脑上用快播连放的方法,让画面中的人物动起来,再配上古乐曲,情景的再现了北宋汴梁清明时节城外城内的宋人生活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生必然加深了对作品的感悟和升华。

(3)贴近生活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从生活中来,学生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到生活中去,学生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一定会产生成功感。如学习《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可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学生课后搜集民间美术作品,如鞋垫图样、剪纸、门神、风筝、泥人等,在下节课上集中展览,教师加以评述,再穿插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肯定感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重视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一个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新课程更看重的是对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个目标,应该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课题,由学生分工合作,或去上网查找资料、或访谈、或观察等研究方法,并经本组学生讨论,得出课题研究结果,写出研究报告。例如:①调查当地有那些民间美术品种,它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如何?有那些代表性作品和作者?②调查当地有那些代表性园林?其特点、保护情况及开发情况?等等。

(5)适当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技术或者网络走进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信息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查找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或学习心得,亦可到教育论坛讨论美术知识,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美术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3.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就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讲授新课时“讲授语”要准确精练,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又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连贯适中,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教师授课声音小,普通话不标准,学生听不清,听不懂,或语调平缓,口头禅严重等都会影响学生听课效果,造成纪律混乱。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对重点、难点及需强调的问题或学生注意力有分散苗头时,声调要上扬,语速宜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堂堂一种腔,课课一个调”。

4.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

有效教学需要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情感不仅能左右自己的教学思路、讲授和言行,而且直接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实验证明,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致勃勃,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愁眉苦脸地、勉强地学,效果就差。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也喜爱他教的学科,并竭力学好;反之,如果学生讨厌或害怕某位教师,他们对教师的“敌意”或对立就会涉及到他所学的学科。

高效的美术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跃跃欲试、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理解美术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因此,美术课堂的互动教学应以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核心,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指南。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P222.

作者单位: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作者:聂金双

第4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随想

录入者:jyz录入时间:2009-4-9 19:26:03点击数:399

当今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美术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它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必将肩负起对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探究与践行的义务。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我曾经有过诸多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太多慰籍与欣喜。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肤浅见解。

一、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贫乏

现阶段,美术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书法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等技术型人才为目的,更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所以大多的高中美术教师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缺乏对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我们的美术院校是在培养杰出的技术人才的同时,却忽视了艺术人才的培养。

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的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修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可见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国家规定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担任,而目前从大部分高中学校美术的师资配备来看,都远远不能符合标准。故而,教师的配备就成了制约高中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而高中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是到了不堪其负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尚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相对体育、音乐学科来说,美术要求学生的天赋没有那么的高,只要有兴趣,胡乱涂鸦两笔都可以是作品。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都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目标只有一个,“挤过独木桥,走进象牙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满足兴趣了。沉重的课业压力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故而,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使其乐学、爱学是高中美术教师首要之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欣赏《米罗维纳斯》时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在西洋美术史上有三双最美丽的手,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三双手?” 这设疑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大家都“骚动”起来了。紧抓住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的答案心理,屏幕上分别展示三幅作品中手的局部放大图,“下面请同学们猜猜,这三双手分别是谁的呢?”——“圣母玛丽亚、蒙娜丽莎、米罗维纳斯”。“再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这三双手被誉称为西方美术史中最美丽的手呢?”——这三双手性质不同,感受也迥然有异。圣母玛丽亚的手,是一般的手,代表天下母性的手,具有着神圣、慈爱的共性;蒙娜丽莎的手,是个别的手,只属于达芬奇笔下十六世纪意大利贵妇人的手,有着“丰满”、“优雅”、“柔美”的个性;米罗维纳斯的手,则是想象的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用心灵去想象。虽然维纳斯没有视觉的手,但我们相信,会在每一位站在她面前的观众的心目中,为她创造出一双最美丽的手……。

《米罗维纳斯》是许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冲动”。为了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课堂讲解中可适当穿插一些与作品或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如:从19世纪以来,各国选美的标准均为据米罗维纳斯的尺寸。故而有人戏言,维纳斯是人类选美最早的“世界小姐”;维纳斯失去的两只手臂的原来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右手拿着苹果呢?还是拿着别的东西?”“左手举多高,伸多远?弯曲到什么程度?”“眼睛和手的关系如何?”“她的手在干什么?” 这么多的复原图中到底哪个复原方案是正确的呢?还是觉得无论哪个方案都没有现在的断臂维纳斯更美、更动人,更接近艺术本质。因为她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和时间共同创造的绝无仅有的杰作。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是情节性的,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学生是不太愿听的。此时教师可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各个人物,以“找出叛徒”为任务来进行展开。向学生说明作品画面紧紧地抓住了原来传说中耶稣对门徒说的一句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来刻划十二个门徒听了这话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犹大的面孔整个是黑暗的,由于惊慌失措,犹大身不由主地向后倾,同时死死地抓住他的钱袋。与犹大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稣,态度安详,从他背后窗户中射进来的夕阳光辉,是他的形象更加突出。耶稣和犹大,一个崇高,一个卑鄙,对比十分鲜明。在欣赏地过程中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艺术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懂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多媒体手段或问题的设置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以各种新奇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匮乏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

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很难组织好高质量的美术活动的。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师能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教学,但课与课的差异仅仅是教学重点及内容上的差异,而不是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单一及缺少个人风格。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是在背教材和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照本宣科地进行“授惑”。碰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措手无策,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契机。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娜丽莎”的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我特意把《蒙娜丽莎》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默视一分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此时,忽然有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 “我觉得一点也不美”。这种想法完全在意料之外,是该假装没听到糊弄过去呢,还是要正面应对学生的“异议”呢?!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这不是一个对作品进行深入展开辨析的方法吗?所以,我决定先放下作品,暂不作分析,而是首先从对那个时代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胆识和勇气冲破笼罩欧洲中世纪所形成的宗教的牢笼,以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代替以往的一成不变的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艺术形象。同时可以把这一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对人类生命的歌颂、对人的本身价值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重新欣赏这一作品,此时,学生就不会再有开始时认识的偏差,而是带着新的认识、从新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他们的感受也会因此更强烈、更深入、更持久了,对作品的感受也就更充分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辞,不是唯一的标准。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

例如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我首先播放一段《寒鸭戏水》乐曲,请学生观看作品,谈谈感受?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画境,由此产生丰富联想和无穷想象。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总结出有寒冷、空旷、孤独、荒凉、寂寞……等诸多感受。此时进一步分析技法特点,大面积空白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雪、雾、雨、水、天、云烟……。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画中因为天“寒”,才显得江中人“独” (孤寂);也因为人的“独”(孤寂),才感到江面更“寒”……。画中“计白当黑”的手法给人予无限的遐想空间。继而深入剖析绘画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进一步升华。这时在典雅的古筝乐曲的伴随下,屏幕上作品上方的空白处徐徐出现柳宗元的诗句《江雪》,师生一同咏起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簔立翁,独钓寒江雪……。”此集课美术、音乐、文学、诗歌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科整合的特点,师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达到共鸣状态。此课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

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诚然,现代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美术教师们的青眯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于迷恋于此。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课例来看,媒体的操纵者主要还是教师,这样过多使用此种媒体,仍旧没有走出“教师中心”的老路,学生的感受依然没有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依然没有得到发展。

总之,美术教学不是要把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而是一种艺术普及活动;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兼顾全面而发展。做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让每位学生在艺术欣赏的“旅程”中拾得学习的快乐。

第5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盐城市龙冈小学 顾凤銮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做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工作中,我发现美术欣赏课存在着某些问题,因此,就目前美术欣赏课的现状,提一些感受和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多数学校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光有课表安排而根本不上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当前,我国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涂鸦两笔都很感兴趣。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喜欢上欣赏课(40%的学生是抱着放松、散心的心态上美术欣赏课的;60%的学生是冲着欣赏课能看到很多漂亮的图片和听到有关作品和作者的故事上美术欣赏课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喜欢上美术欣赏课。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挤占,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所以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减少。

(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其并不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一)学校领导、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欣赏课。

学校领导应对美术工作强调“内抓课堂普及活动,外抓比赛提高”的工作思路,制定一系列的美术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美术工作方法,以高标准高要求指导美术工作。学校领导要以发展的眼光,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大胆投入,建立完善美术专业活动室,建立高标准的美术欣赏活动室,配备齐全的多媒体等美术设施。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更充实、有趣味性。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应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广泛搜集资料,进一步充实欣赏内容,力求使欣赏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一次具体实践和大胆尝试。

(二)选择恰当的内容,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

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利用internet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一起加入丰富教学内容的行列。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以添加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如:学习《瞧这一家子》时,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小燕子的音乐视频,这样既可丰富教学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为上好本节美术课奠定基础。

2.结合地方特色,开阔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高高低低的桥》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地欣赏不同的桥,开阔学生欣赏的眼界。

3.填补教材空白,陶冶美术欣赏的情操。如:在学习《奔腾的骏马》时,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作者当时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以马为主题,刻画各种铁骨铮铮、雄健昂扬的骏马形象,赋予战争年代的民族气节、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精神,而且常常以“迥立向苍苍,袁鸣思战斗”等诗句,来激励斗志、振奋民心。这样学生便会被作者所表现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感动,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因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三)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质量。

1.欣赏与动手、表演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表达各自的感想,同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进而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如:在学习《演个小小猪八戒》时,我让学生表演猪八戒的各种动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

2.欣赏与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的不断变幻,人的情感的不断变化。所以多媒体的运用给美术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地融入音乐、视频、动画,将能达到有声有色图音并茂,互相配合的强化表现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3.欣赏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如:在分析色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画面的倾向颜色,如冷色调、暖色调。在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撑着阳伞的女人》时,我用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大胆发表自己对作品上色的感受,理解色彩的表现手法,从色彩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会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他们最初总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觉得画得“像”就是好,画得不“像”就不好,而在学生看起来有些不“像”也不“美”的作品却是世界名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都受到影响,从而受到教育。

总之,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美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6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新课程改革论文评比

美术课欣赏犹如风筝不断线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无锡市崇安区广益中心小学 于建安

内容摘要: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是图片展示,学生欣赏,老师介绍,最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重视一下,主要以“填鸭式”为主,这种教学已经不适合新课程的要求了。老师不在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欣赏的手段及内容日趋多样化,鞭策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欣赏 体验 无规律 新媒体。

在教学中美术老师每节课都会碰到欣赏教学,欣赏也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美术课从头到尾都是欣赏。美术欣赏教学从古到今都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单一,有的甚至内容过时,程式化的教学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术课欣赏课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在课后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和再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堂出示欣赏图片后便一讲到底,好多都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再介绍,有的人云亦云,有的自主观念造很强,意识片面。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投入,自己欣赏的章节兴奋激扬但学生漠然以对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表面化的理解而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我经常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画面大的效果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我经常要求学生反问老师或同学。说实话有的问题还真的回答不上来,因为年龄的差异以及对问题的欣赏角度的不同使得我不得不要求自己多倾听学生的体会和发言,了解学生对图片欣赏的侧重点和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其实评论不只是教师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他们特别喜欢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因为在探究欲的心理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美术课堂教学欣赏要达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体验理解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以及可操作的样板式的欣赏程序。

我在美术欣赏教学时做到无法而有法。例如六年级有一节外国建筑欣赏,书中出示的是哥特式,巴拉克式的经典欧式建筑群以及我国故宫,天坛等精美建筑,我让同学先欣赏我们的教学楼,同学们都说好看的,还说我校的八角楼最好看。我又播放了无锡市中山路上的几家大型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家觉得比我校的八角楼好看多了,我及时追问学生好看在哪里,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又出示了书上的欧洲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图片,问学生这些建筑比我们中山路的建筑来哪个好看,好看在哪里?趁着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的好奇问题,我重点介绍了这些建筑注重装饰,利用光影,石质外墙,悠久历史等,以及让学生把这些图片和我国的伟大建筑故宫相比,差别在哪里,各自的特色在哪里。课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讨论还在继续,很好啊,那就请同学们带着探究的兴趣课后查找资料吧。

每节美术课我都不把欣赏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来处理,我把欣赏放在一节课的各个时段,穿插在各个环节,美术课缺少欣赏是称不上美术课的,例如五年级美术《画脸》,我不急着让学生欣赏彩绘脸的作品。十多个小朋友一起来个合影,再给几个同学用唇膏在脸上稍画几笔再合影,俩张照片同时放在电脑桌面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后一张照片上,我说要是后一张每个人都画好脸那拍成照片更醒目了,不同场合画的脸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很自然的导入本课的欣赏。记得在那节课快要结束时有个学生问的问题我印象深刻。她说画脸是为了自己好看,很吸引人目光。我说不竟然,例如京戏中的脸谱就是为了剧情人物性格的需要。很自然的又放到了欣赏京戏脸谱的环节上。做到欣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美术课犹如风筝不断线,课堂如风筝,学生的思维如风筝,是以发散形式展现的,美术欣赏看似没有主线,其实不然,老师要巧妙的把每个环节穿插出来,欣赏就是这根线,老师的知识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欣赏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展现,更高级的是穿插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启发研究。例如四年级《我设计的包》一课。课前我要求同学每人带一个家里的包包,上课时大家拿出来一起欣赏,摸一摸,看一看,背在肩上走一走。在和同学一起欣赏的同时提出到网上皮具城看看,选选自己喜欢的一款,在欣赏中了解包的有关知识。在用彩纸做包一环节中亦注重欣赏和学生的评价,不同的欣赏内容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运用网络资源,延伸拓展课堂。网络资源很好的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平台,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先知者,网络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也不例外,大量的图片在网上都找的到,他可以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也可以以课堂为点,网络为面,拓宽知识面。

小学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课程。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欣赏也随着课堂的改革,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

第7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选一首流行歌曲《双截棍》和一首民歌《绣荷包》的片段,并让学生将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据测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时下流行的歌曲,认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情绪。进而引出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它们经过漫长的长河的冲洗,为什么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难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欲擒故纵的心理引导,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

1 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美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触类而旁通",这样,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第8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东小 李金凤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一、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二、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画作 品看。

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间内 持续增长。

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五、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第9篇:[小学美术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

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 》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上一篇: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策略下一篇:公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