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艺术欣赏论文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精选9篇)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 篇1

1.艺术设计、它包括的知识面较广,能适应未来的调整。但各方面的知识学的不会很深,需要你自己在大学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侧重点。

2.工业设计很好,发展很有潜力,但目前就业市场还较小。如果选择了就要争取到国外深造。可以去美国、德国、和日本学习工业设计。还要保证你的高中数理学的比较扎实。我国的大、中、小工业生产正在逐步调整到位,很快社会上将急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3.室内设计是个较成熟的行业,就业面较广。前景也不错,但也要高精尖的人才。毕业时先问问自己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的高水平人才。

4.动漫专业是朝阳专业,但很不成熟,就业不乐观。中国缺少敢于投资在动漫行业的资本家。动漫是需要养人的行业,见效很慢,目前做外包加工游戏的较多。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精英还没打造出来。作品叫不上价。所以动画公司收入不高。

5.影视传媒正在红火起来,学好了做广告制片、策划、前期摄影、后期整理、文案编辑均可。但也需要精英人才。

综上所述,无论学什么,关键是学出个样来。不要在大学玩四年就好。美术学院的学费一般在1万~1.8万/年

艺术生该如何有技巧地填报志愿

艺术生是不是也像普通文理科考生一样,填报本专科志愿时有好几个批次,也可以填很多平行志愿?不少艺考生和家长对这一系列问题还是有很多疑惑,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专业的艺术生填报志愿解读。以下是各个批次的招生细则和规定。

本科提前批为: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含经教育部批准按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办法执行的院校专业)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不安排分省计划的非美术类本科专业。本科提前批常规志愿设4个(A、B、C、D)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本科批分成A、B、C三种类型,录取按A、B、C三个阶段顺序进行。A类型为使用校考成绩且在2012年属于我省本科一批招生的省外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表演(圆号、长号、小号、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大提琴、小提琴、唢呐、琵琶、二胡、扬琴、中西打击乐器、贝司、笙、笛子、古琴)本科专业,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空中乘务方向本科专业,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各设1个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B类型为使用省级专业统考成绩进行录取的本科院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均设5个(A、B、C、D、E)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C类型为使用校考成绩进行录取的本科院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均设5个(A、B、C、D、E)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

高职(专科)批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均设5个(A、B、C、D、E)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

填报本科提前批院校志愿的考生,须具有一个专业类别省级统考本科合格证书且具有所填报院校专业的校考合格证书(承认省级专业统考成绩的院校除外);报考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的文考分数不限,报考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不安排分省计划的非美术类本科专业的文考成绩必须达到省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本科批或高(专科)批院校按照省级专业统考类别分类进行招生,填报本科批院校志愿的考生,应有与所填报专业相同专业类别的省级统考本科合格证书(填报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方向专业的考生除外,但必须取得该专业的校考合格证书),文考成绩须达到省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征求志愿可以在线下20分以内),填报本科A类、C类院校的还应获得所填报院校专业的校考合格证书;填报高职(专科)批院校志愿的考生,应有相应专业类别的省级统考合格证书,文考成绩须达到省定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征求志愿可以线下20分以内)。

填报注意细则

和普通文理类考生的志愿填报不同,艺术生填志愿的机会还是很有限的。那么,艺术生该如何填报2013高考志愿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网总结了以下注意事项供艺术考生参考参考。

首先,要了解招生政策。一是考生所在省市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办法,对所报考专业是否要进行省统考、专业考试成绩依据统考还是校考等问题要了解清楚。二是考生报考学校的招生办法,艺术类高校由于其特色鲜明,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录取的要求和原则不尽相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教育部批准的31所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大部分都需要考生通过本校组织的专业考试,而对于省统考并不作过多要求,涉及参加省统考的考生要以考生所在省市艺术类统考政策为准;而对于绝大多数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类专业以及高职、专科等层次艺术类专业来说,考生在报考时必须先通过所在省市组织的艺术类统考才行。

其次,要重视第一志愿的填报,但也不忽视其他志愿填报。考生志愿要填报满,志愿间拉开梯度。拉开档次的志愿填报,无疑给录取增加了更多机会,某些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艺术类专业会考虑接收第二志愿报考的考生。经教育部批准的31所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大部分在进行艺术专业招生时不做分省招生计划,其本科艺术类专业基本上是全国统招,即全国考生成绩汇总后按招生录取规则择优录取。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考生必须持有该院的专业考试合格证后方可填报对应的艺术类专业。由于这类学校的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多,第一志愿生源充足,一般不会录取到第二志愿。

而另有一部分院校(包括少部分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和大部分综合类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招生时做分省招生计划,考生可根据其在本省所设的招生计划数及本省同类专业的报考考生人数和水平,冷静分析,合理选择报考。

再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水平,结合报考高校的艺术专业录取规则,综合考虑填报志愿。

艺术类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大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在文化课成绩上线的情况下,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二是在专业课合格基础上,按照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三是按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的综合分从高到低录取。大部分艺术类专业会按照第一种方式进行录取。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方面要参考所报考专业的往年录取分数线,另一方面还要特别关注自己在专业考试中的成绩排名,综合分析,慎重选择,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己愿望。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学校艺术类专业的录取会有外语等单科小分限制,考生在填报之前务必了解清楚,针对所报考院校的具体录取规则去积极认真复习备考,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录取的可能性。

最后,报考艺术类的考生也可以报考普通类学校。在录取批次上,艺术类属于提前批次,但艺术类兼报普通类专业,是指兼报提前批次的艺术类和其后录取的普通类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等。对于兼报的考生来说,是增加了被录取的机会,一定不要轻易放弃。

填报技巧——高分是第二志愿录取的关键要素

每年艺考的时候,考生和家长们都会特别重视填写第一志愿,但当考生的第一志愿不幸落榜时,第二、第三志愿往往对考生录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家应该了解,不同批次之间,志愿的填报顺序是互不影响的。那么,究竟在二三志愿的填报上有些什么诀窍呢?

在艺考中,一些重点的、热门的学校在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时候就已经录满计划招生人数,容易造成“只录第一志愿,不录第二志愿”的情况,但这并不是指第二、三志愿就不重要。考生填好第二、第三志愿,也有可能获得录取资格。

如果考生分数超出了第一志愿学校同一批次的高分优先投档线,而第二志愿学校在高分优先投档线上投档未满员,此种情况,依据从高往低录取的原则,考生可能就会被第二志愿学校录取。

举个例子,假设“高分优先投档线”为510分,首先会对510分及以上考生的第一志愿进行投档。如果某一考生的总成绩为520分,他的第一志愿A校的录取控制线为530分,自然其A校志愿就落选了。而他第二志愿的B校在“高分优先投档线”510分上第一志愿投档未满员,且B校在高于520分的第二志愿投档未满员,当地招生考试办公室就会将其电子档案投给B校录取。于是,该生凭借第二志愿的填报就可以被B校录取。但如B校在510分上第一志愿已经投档满员,或在520分以上第二志愿已经满员,那么,该生尽管上了“高分优先投档线”,也一样会落选。

不同批次志愿间互不影响

投档,按规定是分批进行的。不同录取批次之间,其志愿顺序互不影响。

假如考生在提前批填报了A校,录取时因分数不够而落选,该生在第一批也填报了A校(A校在提前批和第一批都有招生计划),而且上了A校第一批的分数线,则该生就有可能投档到A校,不会因该生在提前批落选就失去第一批投档的机会。但如果该生仅在提前批而未在第一批填报了A校志愿,当提前批落选,即使分数超出第一批A校的出档线,他也不可能被A校投档录取。

但同一批次,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间会产生影响。每批次的第二志愿实际上就是择校(或自筹经费班)的第一志愿。因此,填报好同一批次里的第一、第二志愿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第一志愿应报在该批次中自己最有希望又有可能录取的学校的公费志愿(或民办学校)。从第二、三志愿开始,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考意愿将所选择的公费志愿和择校志愿的优先顺序做出排列,根据录取机会进行取舍,确定目标既符合自己意愿又有录取的机会。

综合分析把握以上几点,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就一定能够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避免志愿报考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加考取心目中理想学校的几率。

问:艺术生如何填报志愿?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 篇2

关键词:近代,美术艺术,插图艺术

近代美术发展是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它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又是在继承原有的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是当代的艺术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美感提升的重要内在要素。结合艺术插图在美术生活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插图艺术的意义

(一) 插图的设计体现了创设者意图, 往往别具匠心, 配合文字的内容, 插图变得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体验性, 并在视觉、感应中体味美、悟出美, 提高审美的能力, 更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意图, 美术生活中的插图能够勾起读者的欲望, 增加阅读的兴趣, 在期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精美的插图设计合理, 色彩配制充分体现了艺术水准,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同时反应期刊的性质和特征, 建立起插图和期刊的内在联系, 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艺术者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 塑造和描绘生活的理想、生活的价值、追求美好的生活。

(二) 美术的形态各异, 种类丰富多样, 变化无穷,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 近代艺术的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插插图艺术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水平, 是社会发展到近代历史产物, 推动近代文明艺术的进步, 是推动文明艺术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表现内容。插图艺术和期刊紧密结合, 在期刊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融合多种要素推动者社会艺术的进步;插图艺术在美术生活中不断更新, 为艺术创新提共内在要素, 相关的技艺不断变化, 艺术的发展精彩纷呈, 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思想潮流, 不断呈现出艺术的新种类, 不断创造出艺术的新形式, 成为推动艺术多向发展一股强劲的暖流。

二、插图艺术在生活中实际实际运用

(一) 美术生活概述

美术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美术又高于生活, 对生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引领生活思想、引领生活品味、引领生活的情调, 引领社会之美。在当代时期, 受到"新生活运动"倡议的影响, 为追求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新的艺术载体《美术生活》杂志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杂志, 他的内容主要是中外设计师的作品, 围绕"新生活运动"这一主题, 集中展示"生活和艺术完美和结合, 生活融入更多艺术要素, 制作的工艺和美术相结合, 工艺制作更加的趋近于美术作品, 体现他们之间的完美结合, 传递新生活之美, 具体内容包括图案、生活常用的器具、风格各异的橱窗、新颖的广告、别致的住宅、街道、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等, 对当时都市规划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 插图在美术生活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近代的插图在近代艺术期刊刊登, 对近代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积极的效应, 吸引人们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生活, 并传递出美好的生活模式, 为社会建设、社会环境构建提供美, 社会和人们的追求不断提升, 新的生活理念和新的社会成为共同追求;但是插图主要集中突出新意, 不是主张依托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推陈出新, 而是标新立异, 完全的新意, 美的别致, 不同寻常, 对民俗和民族的美继承不足,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创造精神要素为很好的体现在插图上, 而大部分的插图存在抄袭外国的风格, 照搬而不是创新融入更多民族要素, 缺乏民族性和自身的特点。

(三) 插图作品多是体现典雅的生活, 层次比较高, 立足于城市生活, 服务的群体范围相对较窄, 从中受到艺术熏陶的主要集中在的社会的精英阶层, 对普通大众社会的引领作用微乎其微。当时的社会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水平不高, 但是人民也想追求美好的生活, 过上新生活的日子, 然而在期刊的插图中却找不到适合自身美好追求的影子和生活方式, 似乎离自己的生活太远, 遥不可及。插图体现的美术生活的并没有中下层人民放在自己的视角范围内, 他们却是新生活的主体, 他们才社会发展主力, 生活之美没有他们的参与, 美术生活的灯塔引领价值也就大大降低。

三、解决运用插图运用的问题的策略

(一) 丰富彩插图的内容, 完善插图的形式

美术生活的插图涉及到生活的部分内容, 对于提高生活之美, 改善生活的质量, 提升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美术生活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为了更好体现生活的美, 插图更应丰富所包含的内容, 以适应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不断增加时代气息的内容;展现形式的要多样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为插图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载体, 不仅继续利用期刊, 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平台, 以及交流平台, 购物平台, 广告宣传, 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插图, 传递生活之美,

(二) 融入更多的民族要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更重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插图的美应体现民族的众多元素, 不断创新民族之美, 插图选取中, 创作中, 将民族精神和历史文脉融入其间, 并应在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寻求变革和发展,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美术生活插图的需求。对外来的美要大胆的吸收, 但不是照抄照搬, 拿来主义的再度出现, 而是学会吸收和创新, 更多融入到我们的美感中, 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的要素, 不是摒弃一种美而接受另一种美, 顾此失彼, 另起炉灶, 而是促进美的交流, 提升我们的美术生活。

(三) 当今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水平不断地提升, 普通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当今社会是能够有效实现的, 为此插图选取中要注重覆盖面的扩展, 不能仅仅体现某一层次, 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为适应这一要求, 在插图的选取上注意关注更多, 采用更多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让生活美术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 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体现美术来源生活, 生活需要美术。

总结

在近代, 近代艺术期刊中的插图为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美术生活中的插图启发人们不断提高生活之美, 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少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海明, 著.风情民国老期刊[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

[2]安长青, 著.民国史话[M].金城出版社, 2012.

[3]刘晨, 著.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与艺术教育发展[M].团结出版社, 2010.

[4]邓雅楠, 编著.插图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

[5]杨永德, 杨宁, 著.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6]祝重寿编著.中国插图艺术史话[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艺术 篇3

关键词:欣赏 角度 形式

一、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内涵了。

三、教学时教师的注意点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利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6.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卷风考试的方法来进行。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

总之,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另一方面,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 篇4

片段一:

师:天空是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它能丰富画面的意境,透露画家的心情。请同学们看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画中有什么?

生:有两个人在赛跑。

师:画家是怎样表现天空的?

生:画家用纯净的蓝色,细致的笔触画天空,还画上一朵朵白云。

师: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心情呢?

生:表达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师:对,画中宁静的天空多么令人神往,赛跑的人仰望蓝天,展臂欲飞的动作正表达了画家奔向大自然的渴望。

片段二:

师: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

生:非常晴朗,空气很新鲜。

师:想不想到操场上去跑一圈?

(学生鹊跃,来到操场上奔跑。然后回教室。)

师:刚才你在操场上奔跑时,有什么感觉?

生:心情好舒畅!当我张开双臂,整个人好象要飞起来了!

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看这幅画能不能表达你刚才的心情?

生:感觉我和画中人一样,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

师:从哪里可看出天空的宁静?

生:透明的蓝色,丝丝缕缕的白云,笔触很细腻。

师展示梵高的作品《星月夜》:看了毕加索宁静的天空,再看一看梵高画的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小纸片上。

生观察并书写。

生:我看到了螺旋状的光环席卷整个天空,内心不能平静。

生:我好像看到了神秘的宇宙中,许多天体在发光运动。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生:画家用旋转流动的笔触和耀眼色彩表现星月夜,使整个夜空充满力量感。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能像梵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星、空、月三者的旋涡节奏,令观者屏息凝神。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

片段一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常见的解说型的教学方式,呈现为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单纯的静态教学模式,它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片段二采用的是动态的探究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尝试、作品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探索,带着学生个人的观点去欣赏作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观念与反思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需的,因为儿童的艺术修养有待提高,没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他们很难顺利进行真正的美术作品欣赏,但教师的讲解并不等于学生的欣赏,教师讲解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而不能代替,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给予诱导、启迪和分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美术欣赏不能只是让学生泛泛地从头听到尾,处于一种静止的被动的状态,应该赋予学生自己消化、感受、体验的机会,重视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以及欣赏后的积极反馈。在只是静听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不太容易产生持久的欣赏愿望,以及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理想的美术欣赏教学中,静中要有动,这种“静”,表面上是一种安静状态,内心却保持着一种震撼,对艺术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动”,是学生利用他们所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艺术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静中有动,使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

一、心动——在联想中获得审美愉悦

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并不只是身体的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灵

的动,心灵的动表现为艺术想象力的翱翔,表现为对艺术的积极思考,并从中有所领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想象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作品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总会留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就是“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欣赏者个人的联想本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作品的内容。”①例如:在欣赏米罗的人物画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跳舞的人,甩动着长长的袖子,不小心碰到了火炉,衣袖被烧着了,那团化开的墨迹就是正冒着的黑烟。”多丰富的想象力!尽管和大师的意图不相符合,但他们正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得到审美愉悦。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要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而不是以权威性的所谓唯一正确的理解去平息学生心灵与作品之间的碰撞。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栩栩如生的画面,配合音乐,营造动态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最完美的直观感受,潜入作品的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屏幕展示《奔马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两匹奔跑的骏马。

师:看看马的周围,有什么?

生: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

师:仔细观察马奔跑的飒飒风姿,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你就骑在马背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放一段音乐,学生进入联想状态)

生: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原野。

生:我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还闻到了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生:我感觉我变成了其中第一匹马,正勇往直前,奔赴战场。

学生通过联想体验到这些“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体现了这幅作品深远的欣赏价值,渲染了作品优美壮烈的意境。王朝闻说过:“欣赏活动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为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更因为他可能主动的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②就在这发现中、感悟中完成了审美再创造,获得审美愉悦。

二、口动——在评论中完善审美观点 美术欣赏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传统的美术欣赏侧重于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时代背景、画家生平等方面的评价,可谓是面面俱到,对作品社会价值的评价也是高深莫测,却不知学生一脸迷茫,偶尔博得他们一笑的只是画家的趣闻。只注重教师讲解的欣赏课,即使讲得很生动,也只能算是“故事会”,教师煞费苦心找来的与欣赏无太大益处的趣味性材料,往往只是使欣赏教学停留在表面,而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状态,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在今天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要补充……”可见,对于艺术作品,学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们不乐于做忠实的听众,他们需要评价权。此时,教师就应变静为动,走下主宰课堂的讲台,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观点。美术特级教师王竹说:“带着问题欣赏,并展开讨论,学生会很热情地参与。”③让学生围绕问题,紧紧扣住“我”字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展开形式多样的评论,可以是口头评论,书面评论,也可以是分组讨论,甚至是组与组之间的辩论。

例如在欣赏课《民居》一课,可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预先请同学们课前在网上搜索访问我国的民居,并做好记录。

师出示各种风格的民居图片:你知道这些民居是哪个民族的?

(各组抢答,答对者加分。)

师:你了解哪个民族的民居呢?它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请各组组织讨论,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

组⑴:我们组比较了解福建的客家土楼,他们的民居很特别,呈方、圆围形,中间是一个大天井。

其他组:为什么要设计成围形?

组⑴:方、圆型造型简洁大方,看上去更坚固雄伟。而且我们从网上知道,福建地区多地震,这样设计的房子具有防风、抗震能力。

其他组:我还要补充,土楼的墙壁上薄下厚,厚处有1.5米,极其坚固。

其他组:好象看不到门,进出是不是很不方便?

组⑴:土楼是全封闭结构,只有一个正门和侧门,窗户也是高高在上,我认为这样可以防御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土楼里面的楼梯都是相通的,交往很方便。

……

组⑵:我们组要讲的是云南傣族的竹楼,竹子编成图案花纹,小巧而精致,如果有芭蕉叶摇曳,翠竹衬托,显得非常美丽。

……

在这样充满争议,充满活力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搜索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辩,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自身的审美观点得到逐步的完善。

三、手动——在实践中深化审美感受

许多人认为美术欣赏课就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说,其实这样就好比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上,特别在工艺欣赏教学中,对表现方法的理解、体验,光靠眼、嘴来理解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作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体验欣赏客体的变化,逐步领会客体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

例如纸版画欣赏,让学生从纸版画形成的原理的实践入手,逐步体验不同类型的纸版画的制作步骤,从中分辨出不同纸版画的表现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欣赏领悟纸版画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真正感受到纸版画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韵味。

其次,临摹大师的作品在美术欣赏课堂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临摹能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临摹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往往在临摹中添加进自己的想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有丝柏的麦田》,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画中优美的意境,金黄的麦田,绿色丝柏的形状和比例和古埃及的方尖碑一样优美,特别是那天空,大胆旋转的笔触表现出云朵激烈的流动,“梵高说过:„画这幅画时,正吹着密斯特拉风(此地区特有的强劲北风。)‟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想不想跟大师学一学?”优美的意境,丰富的笔触,大胆的天空,早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临摹起来,有的并不满足于临摹,运用梵高表现天空的技法,创作出不逊于大师的优秀作品。可见,在临摹或创作中,学生更能直接地领悟和感受到美术作品的意蕴,并尝试到让人兴奋的表现技法,还知道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学到的知识到哪儿去了。

以上是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粗浅的认识,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动口、动手、动情中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注〕 ①丽莎著《论音乐的特殊性》第13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②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第12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篇5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看了纪录片《留住手艺》,《留住手艺》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而精心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其所呈现的非遗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节目还记录了一批特别具有历史文化含量,并且在世界非遗保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项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重塑越窑青瓷、中国风韵龙凤旗袍、扎染、明清家具等。让我深一步的了解到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别之处以及其精神含义。其中让我感兴趣的便是扎染,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它是用线、绳等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均,拆除扎线后,织物上既可出现意想不到的花纹,这便是扎染。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

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篇6

目的:

1、通过欣赏名画,让幼儿感受美,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让幼儿模仿画面的构图、造型,从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技巧。准备:名画课件,幼儿绘画工具。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忆画过的人有哪些样子。

2、演示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欣赏:(1)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2)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不能表演一下?(3)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风光?(4)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5)画面上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有什么感觉?

(6)画家画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样安排的?(7)画家是怎么安排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看上去一样大吗?哪个看上去更清楚些?为什么?)

(8)看完整幅画后,你感觉怎么样?给这幅画起个名字。(9)教师配乐朗诵解说词,让幼儿充分感受这幅画的意境。

3、让幼儿模仿这幅画的构图方式绘画〈〈快乐的秋游〉〉。

附解说词: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大碗岛,这里有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兰色的、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就象躺在柔软的地毯上,舒服极了;我闭上眼睛,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从树枝上传来小鸟动听的歌声,人们隐隐约约讲话的声音,河面上小船划过水的声音……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象妈妈的手轻轻抚摸我的脸,我还闻到了花草淡淡的清香,我全身放松极了,这真是美妙的休息,我想永远逗留在这里。活动观察记录与反思: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 篇7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就这一问题我试从如下探讨:

1. 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 是美术欣赏教学成功关键所在。作为一位专业的美术教师, 其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可分为系统理论知识的细节操作知识。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师用以灌输美术知识和启发美术表现的重要契机, 因此, 美术教师必须具有艺术批评的基本理论基础与修养, 才能应付教学所需。教师若要准确恰当地品评一件艺术品, 是有赖于他所具备的对艺术品的背景知识、辨识能力及美感经验的体验。另外由于艺术作品在艺术语言上的共通性, 教师除了要精熟所教科目的技能和理论外, 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 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一些艺术大师作品及一些承载着较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的文物类的艺术品, 如果教师的见解只是对教参的宣读或临时在网络上寻找一些资料进行强记, 则难以做到深入, 那么在教授学生时也难以做到浅出, 甚至更有可能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

如在美术教材中有大量古代青铜器欣赏之类的课, 首先, 要正确介绍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再者, 青铜器是古代的礼器, 那么教者对于古代的礼制也要有所了解, 这是文史方面的知识;还有, 这些青铜器在古代又是被如何制造出来的, 陶范法还是失蜡法, 这又涉及到冶金方面的知识了。

再如一些大师的作品, 艺术品的的艺术特色, 艺术家的创作背景, 甚至艺术家的人生经历, 这些多少要有些了解。

虽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这些知识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学生深入地讲解。但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最终会影响教学或学习结果, 让学生目睹教师如何介绍艺术品, 将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体验。教师本身即为良好的学习典范, 其艺术经验可透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 教师虽然不必做到历史专家、文化专家、工艺专家、美学评论家的专业性那么强, 但知识面要广博一点, 眼界要宽一点, 这样才能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2. 教学方式的观点转变

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力。为了使学生能透彻了解艺术品, 教师可以采用五个层次的教学法:接触——感动——理解——评价——实践。另外, 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领悟程度,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智能性分析的步骤,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源自客观的艺术品。

美术欣赏教学必须顾及学生能不能理解到艺术品其它层面的意义, 教师首要职责是鼓励学生持正确的态度看待艺术品, 认识艺术品的特性, 如果学生能着眼于艺术品, 便有助于建立审美观。因此, 教师要提供环境条件, 不单让学生能够描述和诠释艺术品, 还能判断艺术品的价值, 提出理由支持自己的判断。

教师在教学时, 往住只仿照他们的老师曾教他们的那种方法来教授自己的学生。由于教师过于重视“手”的操作和“技巧”的学习, 忽略了美术学科教育的意义。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太过着重强调制作类美术课, 而忽视了美术欣赏学习, 最终让美术欣赏学习被推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 并非消极、被动的学习, 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作。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 是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及创作成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则倾向于单方面地讲解艺术品, 较少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那么学生的作品会较为呆板, 少有变化, 抄袭性较强。

但教师如果较多次数采用欣赏及讨论艺术品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创作, 则学生作品内容就比较具有创意, 同班级学生的作品风格相比较变化度大。

3.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良好的教学环境, 丰富而多样化的教学设施, 可有效减低教学时的阻力, 增强教师的信心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课堂的编排和资源的运用情况会影响小学美术教育的教育成效。

我们先来谈谈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修改, 每一学期, 教师根据新一册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制定下一学期美术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但在实际教学的操作中, 由于学生实际的作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 会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很大一部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改变, 并不会反映在书面的计划中。其具体表现为绘画等实际操作的时间过长从而删减美术欣赏教学的时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老师对于美术欣赏教学的不够重视, 也有客观存在的实际困难。毕竟学生完成作业创作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教师将美术欣赏教学完整实施, 那么学生就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作业创作。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每周设置了两节美术课, 两节课之间一般间隔着两三天。要是将欣赏课在先一课, 创作留待下一课, 则会由于教学的不连贯而导致教学实效的下降。这里笔者有一个假想, 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将本地区现行美术教学的每周两节课连在一起, 那么美术教学的有效性的增强决不会是简单的一加一。

在教育中仅传授知识, 不算是完整的教育。在实际美术教育的课堂中, 美术欣赏教学, 不应该单单只为艺术作品而存在。让孩子作为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直接沟通及对话, 才是美术欣赏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摘要:在实际美术教育的课堂中, 美术欣赏教学, 不应该单单只为艺术作品而存在, 艺术家与欣赏者之沟通及对话, 是美术欣赏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儿童通过学习美术欣赏的正确方法, 能培养他们的推理、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 透过欣赏水平的提高, 提高创作力。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引导艺术 篇8

一、重视作品的文化情境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艺术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樂、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角度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注重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完善学生的探究审美意识

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

大班美术:梦(欣赏) 篇9

大班美术:梦(欣赏)

设计意图:

《梦》又称《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解,稍稍做了夸张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这幅画是毕加索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整体色调鲜明,用笔直接,线条使用较多,充分表现女人身体线条。画面当中女人的脸被从中截开,是立体派表现的一种手法。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详,柔和,看得出她睡的好甜,让人有种欲睡的感觉,整个画面视觉效果舒服,对比色的运用,补色的运用,对比中不失协调。颜色的协调运用,让整个画面显得那么的协调,整体有种梦的意境。结合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让幼儿在欣赏中充分感受色彩带来的魅力,给幼儿一个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平台。

活动目标:

1.欣赏毕加索作品《梦》,感受作品传递的快乐和舒适的感觉。

2.能结合对作品色彩的感知,为自己描绘自己睡梦中的状态并能配上相应色调的背景。

3.体验自我创作梦境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画熟睡的自己。

教学具准备:PPT、音乐《沉思曲》、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出示作品,共同欣赏。

昨天左老师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了一幅美丽的画,瞧,这儿有个红色的沙发,软软的好舒服,坐在上面,身体也变得软软的,很轻松很轻松,慢慢地我就睡着了……原来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梦》。

2.赏析作品,感受色彩。

(1)分析作品,体验作品传递的快乐和舒适。

咦,画上是谁?你觉得她像在干什么?

(幼儿:画家画了一位阿姨靠在沙发上睡得好香,她在做梦呢?)

我们也来学学画上的阿姨,坐在自己的软软沙发上,放松自己。

躺在柔软的沙发上休息了一下,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舒服,快乐)

小结:是啊,画中的阿姨和我们一样,在沙发上舒服地睡着、梦着,这让我们看画的人也觉得很舒服,很快乐。

(2)感受色彩,理解不同的背景色调。

①欣赏作品中的主要色调,感受作品的轻松,快乐的基调。

提问:这幅画上什么颜色最多?(红色和黄色)

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暖洋洋)

小结:红红的,软软的沙发,衬托出阿姨粉红色的手臂,画家红色和黄色两种暖色调

给我们一种很舒服的、很高兴、很暖和感觉。

②出示不同的背景色调引导幼儿相互讨论,感知不同色调带来的不同感受。

背景出现蓝色的夜空

提问:如果阿姨的背后换成了夜空,你觉得她又会梦见什么呢?

背景出现辽阔的草原

提问:如果是绿色的草原呢?

背景出现冰川

提问:如果阿姨的背景是冰川,这幅画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小结:你们的眼睛可真亮,真会动脑筋,通过看画面的色彩就能知道阿姨梦到的东西,可真棒!

3.选择背景,创作梦境。

(1)介绍工具材料。

想一想你做过什么样的梦,这个梦是温暖快乐的,还是恐怖诡异的,请你选择合适的梦境背景颜色进行绘画。

(2)幼儿自由创作绘画,教师适当指导。

4.作品展示,教师讲评。

展示幼儿的作品,可请幼儿通过色彩等方面的感知,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梦的内容。

结束语: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能将自己的的梦画下来,告诉你们这幅《梦》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毕加索创作的,看来你们比他还厉害呢。

活动反思:

上一篇:《人人争做活雷锋》演讲稿下一篇:清洁生产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