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精选8篇)
杨敏
在上课开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引导,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请学生从整幅画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接着请学生再进一步观察,从作品中逐步发现构图的方法、色彩的运用、作品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作品的情趣,也能从中找到一些鉴赏作品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 我校高一年级每周都有一节美术鉴赏课, 从学生上课前兴奋的表情来看是很喜欢这个课的, 然而在现实中, 美术鉴赏课实施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表现如下:现在都是电子白板教学, 看PPT、幻灯片和影像资料都很方便, 教师仅仅播放一下影片就可以很容易地打发一节课, 学生表面上很开心, 有的看视频, 有的做与美术课无关的事情比如写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看书, 一堂美术欣赏课伴随投影屏幕上的影片结束了, 但学生并没有欣赏到什么, 更谈不上鉴别。有的老师讲美术知识时只是照本宣科, 按照统一的光盘资料,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不向学生提问, 师生没有互动。老师偶尔点击一下鼠标, 投影屏幕上的文字、图片出现又消失。学生对此并不在意, 因为屏幕上的东西书本上都有, 只是放大了搬到了屏幕上而已。有的老师不用多媒体, 满堂灌, 学生看不到图片, 感觉除了坐着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虽然一堂美术鉴赏课上完了, 但学生并没有学会怎样鉴赏美术作品。有些老师想让课堂吸引学生, 有趣味, 但只是流于形式, 除了准备PPT、幻灯片外, 内容方法依然是单一的教师主导型的讲授法, 虽然增加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演示法, 并不能引起学生直接的兴趣从而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美术鉴赏课知识理论性与兴趣持久性的关系
(一) 知识理论性是鉴赏课实施的目标之一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后将“美术欣赏”改为“美术鉴赏”,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是两个不同层次。美术欣赏涉及更多的是对作品的一种感知、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美术鉴赏是对作品感性认知后的理性认识, 是鉴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理性地理解、分析他所看到的美术作品, 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获得审美体验。鉴赏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评价。
美术鉴赏课是与美术史、美术理论密切相关的课程, 学生首先需要对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才能自由地针对美术作品发展自己的见解, 评鉴一件美术作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中美术鉴赏课部分的学习目的的:“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 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与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这四大系列相比, 美术鉴赏的自由发挥部分稍少, 在学习中外各种美术现象与美术流派时, 需要记忆的部分不少, 如一些作品的作者、某个美术流派的特征、某位大师的艺术特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要求“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相比, 高中美术要求较高。
要提高学生独立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必然需要学生对美术的历史和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多, 如了解作品的形式、作者的代表作、不同艺术流派的共同特征等等。可以说, 知识理论性是鉴赏课实施的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积累美术的知识, 没有这些深入的学习, 美术鉴赏就只会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步了解上, 难以达到“拓宽美术视野, 提高美术素质”的要求。
(二) 兴趣持久性是鉴赏课实施的条件
高中学生毕竟还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对事物的好奇心, 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令他们学习起来更加主动。美术作为空间艺术, 它主要是通过色彩和形体等视觉因素来传递给人, 具有直观性, 这比起数理化、语言文字等理性、抽象的学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一直强调的问题, 美术的形象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这个“读图时代”人们需要有更多的视觉分析能力, 所以必须引导高中生的兴趣能持久的发展。例如, 讲艺术流派的特征时, 可以向学生展示此流派中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丰富的图片展示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视觉的刺激带来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流派的特征。然而视觉的感受只是一时的, 要想学生真正地了解流派的特征, 还得有一些与绘画作品和流派相关的事吸引他们, 能激起学生课后研究探索的欲望才谈得上成功的一堂课。
一堂好的鉴赏课不能为了“趣味性”而趣味性, 被“有趣”牵着鼻子走。在纷纷强调兴趣教学这个大的社会舆论趋势下, 教师最终还是应当以授业传道解惑为主, 把趣味性与知识理论性有机结合, 因为最终评价课堂的标准是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 是否达到教师计划的教学目的。欢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因此, 切不可盲目地追求课堂的轻松, 关键是要抓住学生求知欲望的兴趣点, 在轻松活跃的课堂里有一股持久求知的精气神。
三、融知识理论性与兴趣持久性为一体的课堂策略
(一) 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感知差异性, 从而在教学上建立起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们从这种氛围中更轻松地感知美术的艺术魅力, 从各自的角度体会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美感。例如, 在湘教版的高中教科书《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中, 在课堂中选择了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再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来理解美术作品, 这节多元化开放式的课, 其教学效果是惊人的, 学生们踊跃地发表各自的看法, 都积极主动地去分析美术作品。意象美术作品《狐狸的游戏》, 画面无数色彩鲜艳的红狐狸充斥在一个正常的灰色餐厅里, 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有的学生觉得人与动物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焦虑和困顿;但也有同学认为, 狐狸用红色突出它的的野性, 但餐厅里的人还是在正常的吃饭, 表现了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 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还有同学认为画面用了灰色和红色对比, 画面活泼、诙谐、有装饰性。老师营造了自由的氛围, 学生就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辩论使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同时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往往喜欢这种开放、灵活、多趣味性的课堂形式, 这样能激发他们主动地去鉴赏美术作品, 从而提高他们对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把美术鉴赏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湘教版高中教科书《通俗的浪潮》这一课中, 如何展现经济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我就没有按课本的古今、中外顺序教学, 而是给了三个内容分三个小组讨论, 第一个讨论内容是:找出四部学生近期喜欢的影视作品;第二个讨论内容是:过春节你们家贴什么样的年画;第三个讨论内容是:你们用得较多的手机品牌是哪些。同学们的答案很多, 并且还阐述了喜好的原因和背后的一些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学生影视作品答案有:使徒行者、尼基塔、神探夏洛克、绯闻女孩、古剑奇谭等;喜好的机型答案有:三星、苹果等;贴的年画答案有:春联、福字、窗花等。通过交流, 学生发现大众文化就在自己身边, 并且可以从大众文化的日常性中去分析雅俗艺术的不同, 通过喜好的影视作品揭示大众文化与美术观念随时代如何变迁。如今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我们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观赏方式来鉴赏美术, 如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上网来观看一些好的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绘画过程, 从中学习绘画技巧。美术和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往往不经意的行为就可以是一个速写的动态, 每天的穿戴也和美术中的配色有关联,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留心生活, 从生活中提炼艺术, 从艺术中体会生活, 这样就容易鉴赏美术作品, 还会去分析美术作品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 很多画家爱好画一些美丽的小镇、风土人情、美丽的女子, 这些都来源于欣赏到了生活中的美, 从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激情, 从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所以, 我们的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中的观察, 来体会美、发现美, 提高对绘画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 寻求广泛的鉴赏方式
美术史学上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为教学提供了很多参考, 但这样还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中西方绘画作品, 还有关于雕塑类、建筑类、工艺类等艺术形式, 因此美术作品里有众多的类别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代艺术的发展进步, 必定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更广泛可行的鉴赏方式。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鉴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的教学建议提出:要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手段, 开展美术教学,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在课堂上的美术鉴赏通常以图片展现为主, 并且类型很广泛, 运用多媒体可以直接展示在课堂上, 网络上的视频、图片也可以制作成课件直接展示于课堂。由于国家对学校硬件教育设施的投入, 现在各中心城区学校的多媒体信息教学已普及, 美术鉴赏课配备了作品光盘, 现在要思考的是鉴赏课如何让学生参与多媒体的交互功能, 不能局限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什么就看什么, 要达到学生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要求看什么。再就是要思考鉴赏课资源、课件如何网络共享等, 全国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有很多展示课、比赛课、视屏课都可以考虑让全国的孩子共享。
2.通过美术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来鉴赏
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提出:要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美术是艺术创作的一种, 万事万物都与大自然密切相连, 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为人类的美术创作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素材, 我们可从中不断汲取表现美的灵感, 从而创作美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与当时注重人文的社会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北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遗留下的产物;还有古代的家具体现出来的美都透着时代的社会气息;而印象派的光和影, 中国画中的意境、神韵这种特殊精髓的美都来自于画家们的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 勇于表达。所以大自然不仅为美术家提供了绘画创作的源泉, 同时也提供了创作空间, 使作品与大自然、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 相得益彰。美术鉴赏中需要大量的美术知识做基础,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枯燥, 如果教师能将自然、社会与美术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也能和老师积极互动, 学习的兴趣自然倍增。
3.通过社会实践来鉴赏
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建议提出:要强化体验和实践, 将实践与鉴赏相结合。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行灌输美术知识, 而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的方式来鉴赏美术, 让他们先体验再分析。可以把学生带到画室, 以大师的抽象作品名字为题, 用学生自己的脑和手来表现, 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看看有没有超越, 看看能否体会画家作画时的情感。
我们要改变只在教室上课的策略, 把学生带到室外, 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又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可以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我校每年十月份都安排了绘画写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个亲身体验、鉴赏美术作品的机会。这种让学生动手实践和互相评价学习交流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画的魅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习氛围;热点话题;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56-01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蜕变”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
现代高中生正处在由青涩向成熟的转变过渡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成熟的关键时期,美术欣赏,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聪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的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索如何讲解作品 ( 灌输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思索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鉴赏 ( 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 )。事实上,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喜好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鉴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一新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可适当地幽默一点,尽量口语化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语言陈述,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语,力求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有关作品内容或作者的趣闻轶事,使学生如同听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来。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如在《 韩熙载夜宴图 》 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引入当今热点话题,巧设悬念。例如,引用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 《 向日葵 》 在二十分钟内拍卖到近几亿人民币的报导,提出问题: 《向日葵》是何种画?大家听说过画家凡高,知道他的故事吗?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这样的设计,旨在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肯定比对课文呆板、单调的陈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设计一堂完美的美术鉴赏课,就如同完美的“作品”一般,这样的“作品”相信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三、多鉴赏中国画,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有必要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误理论,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后面,疲于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三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通过鉴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新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做“触类而旁通” ,这样,新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人是主体,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有知觉、感觉、精神力、冲动、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 ,也不是进行“教育” ,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外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堂教学:
高一年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音乐有兴趣,特别对流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我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等。
四、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方式,即唱、奏、舞等来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形来打分。也希望音乐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一:教学内容: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领会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方式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四: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
(A)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
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B)作品分析
云纹漆耳杯套盒(通高 12.2 厘米,口长 19.6 厘米,宽 16.5 厘,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斫木胎。盒呈椭圆形,两端有耳,系两个大耳杯扣合而成。内装七个小耳杯,小耳杯也为椭圆形,其中六件相叠侧置,一件反扣。这套耳杯盒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大小套扣、聚散为整,充分利用空间,使用方便,便于保存,体现了汉代人卓越的设计才能。
盒及小耳杯内壁皆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绘以云气纹及几何图案,线条纤细圆转,红、黑二色相映,显得分外精致华美。此器为酒器,是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漆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开始造漆器。漆器是以木、竹、皮等材料为胎,表面涂饰天然漆树的汁液制成。漆器色泽以红、黑二色为多,常采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装饰,典雅华贵。
舞马衔杯纹银壶(高 18.5 厘米,口径 2.2 厘米,1970 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
造型仿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腹部两面有模压冲出的舞马一匹,马口衔杯。它表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舞马祝寿的情景。唐玄宗时曾驯养一批能闻乐起舞的骏马,每逢皇帝生日大宴百官时,舞马助兴。曲终,舞马跪拜献寿,皇帝赐酒,舞马衔杯自饮。此壶装饰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精彩情节。壶表面鎏金,造型、装饰、工艺均体现了盛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三彩骆驼载乐俑(驼高 58.4 厘米,首尾长 43.4 厘米,舞俑高 25.1 厘米,1957 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723 年)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
骆驼立于一块长方形的陶板上,曲颈昂首,高大雄壮。骆驼背负平台,台铺花毡,四角各坐乐俑,二为胡人,二为汉人,或弹拨、或吹奏、或拍击。仅存的乐器是传自波斯的四弦琵琶,它为左前方的胡人持抱,但持抱与弹拨方式与今日不同。中立的胡人俑做歌舞状,神情颇生动。图示的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是唐代雕塑中的杰作,场景虽颇复杂,但配置紧凑合度,结构比例准确,表情动态传神。载俑的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驮负的五俑三胡两汉,仅存的乐器源出波斯,这生动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花鸟纹锦(长 24.5 厘米、宽 36.5 厘米,1968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三八一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
斜纹。红色地,粉红、果绿、棕、海蓝色花。图案中央为一只饱满的大团花,四周繁花朵朵,百鸟争鸣,蜂蝶飞舞,祥云缭绕,春意盎然。构图虽严整有序,但望去却更像一幅写实的图画。
此锦出土于有 781 年历史的墓葬中,锦纹以牡丹花为主,当此之时,唐人玩赏牡丹正如醉如痴。应注意的还有写实花鸟图案的成熟完善,在这个时期,花鸟结合,以花为主的写实图案成为中国装饰的主流,此后花卉纹的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
绮地乘云绣(长 50 厘米,宽 40.5 厘米,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以朱红、绛红、浅棕、藏青等色丝线辫绣花纹,图案祥云缭绕,其间又有一个眼部夸张的凤头,凤身已同云纹相连,主题大约是凤鸟驾云飞翔。“乘云绣”的命名是根据墓中随葬物品的“遣策”竹简。
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局部)(长 250 厘米,宽 134 厘米,日本京都法隆寺藏)唐 斜纹。棕黄色地,白、绿、蓝、黑等色花。联珠圈直径达 45 厘米,珠圈外的辅纹是以小联珠圈为中心的十字对称忍冬。珠圈内,中央为一棵瑞果累累的生命树,上下各有一组对称的猎狮骑士,骑士隆鼻深目,胯骑翼马,回首射狮,马身上有“山”字和“吉”字,马鞍下无镫。色彩高贵沉稳,图案细腻准确,场景复杂,织造精密,雍容华美,气派不凡,是今见唐锦中最精彩的一幅。两骑士的容颜、冠帽、甲胄、翼马、马具、生命树、骑士与狮的动态等,又显示出与波斯艺术的密切联系。
唐代织物有法定的规格,一般丝绸以长四丈、宽一尺八寸为一匹,由于锦的档次颇高,故其量词每不用匹,而称张、端、段等,长度比一般织物短,有时还会宽许多,而图示的这幅是今见唐锦最宽大的,并且,它完整如新,又是今见唐锦中保存最好的。保存完好与它长年封存在法隆寺的梦殿中有关。法隆寺是 7 世纪初由圣德太子创建的,而其梦殿则始终紧闭大门,1879 年方始开启。传说这幅锦曾是圣德太子的“御锦旗”,如今为日本奉为“国宝”。
卷草凤纹锦(局部)(圆形卷草直径约 19 厘米,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
斜纹。紫地,白、黄、绿、红、紫色花。主纹为卷草内的行凤,其形体虽不硕大强壮,但神情昂扬激奋,姿态极矫健,体现了唐代凤鸟形态特征。唐人称灵禽异兽纹的织锦为瑞锦,这件凤纹锦即为瑞锦。图示的锦纹与联珠纹锦相近,但联珠圈已为卷草取代,这是因为它的时代略晚,同时,这也反映了花卉纹地位的上升。
虎食人卣(通高 36.6 厘米,传湖南省宁乡出土,日本国泉屋博物馆藏)商
卣为盛酒具,多为圆形体,口有盖,肩附提梁。此器体为虎形怪兽,呈坐姿,以足和尾支撑身体,面目狰狞,口内含人头,作欲食状。整个造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鲜明地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神秘、狞厉的艺术特征。
饕餮纹单柱爵,(1965 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商
爵为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饮酒具,多为圆筒状身,三高足,腹部一边有柄,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尖尾,流上往往立双柱。此爵造型较为特别,两柱合为一柱,高高耸立,气势夺人。爵腹部浮雕装饰商代青铜器流行的饕餮纹。
人头像(1983 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商
司母戊方鼎(通高 133 厘米,横长 110 厘米,宽 78 厘米,重 875 千克,1939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
鼎腹内有铬文“司母戊”(或释为“后母戊”)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黏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浇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 875 千克,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禾人面方鼎(高 38.5 厘米,口长 29.8 厘米,宽 23.7 厘米,1959 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
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四羊方尊(高 58.3 厘米,口长 52.4 厘米,1938 年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四方形体,大口外侈,长颈,鼓腹,高圈足。腹部四角各饰一羊,羊身与器腹融为一体,一对前腿附立于圈足上,羊首突出器外,细致写实,并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羊沉静的形象。羊角粗大,向内卷曲,尖角上挑,极具装饰意味。肩部饰四龙,龙体蟠绕,龙首凸起于羊首之间,双角直立如柱状,与羊首恰成鲜明对照,大小曲直,变化有致。
器体满饰精细的阴纹。颈上部饰蕉叶纹,与器形相吻合,适应并强化了口部开放、上扬的动势。下饰带状夔纹、兽面纹。羊背、胸部皆饰鳞纹,前腿上饰长冠鸟。圈足上饰倒夔纹。器体四角和四壁的中心各饰一道扉棱。扉棱亦称棱脊,是在器表合范处作适当处理,以掩盖合范留下的痕迹,不仅起到加固器体的作用,还演变为富有特色的装饰,使体面间转折产生起伏变化,增强了造型的气势。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流行扉棱装饰。此尊的扉棱皆加饰阴纹,上部凸出沿外,羊颈下、腹部的扉棱还带有钩状饰,变化微妙,更富于装饰性。
尊为盛酒器,指侈口、鼓腹、高圈足的器皿。尊、彝二字常联用,泛指青铜礼器。青铜器中圆尊常见,方尊较少。此尊造型雄奇,装饰瑰丽,工艺精绝,为尊中上品。
盂鼎(高 101.9 厘米,口径 77.8 厘米,传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圆形腹,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口折沿,双立耳外撇。造型雄浑凝重。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
器内壁有铭文 19 行共 291 字。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990 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
此器通称大盂鼎,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不知去向。
速(通高 48 厘米,长 52 厘米,重 12 千克。2003 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西周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这件作品造型别致,构思奇妙。器身为扁平圆形,长方形口,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管状流,前部饰龙头。兽首形扳、四兽足。腹两侧各有一个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龙纹、重环纹、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3行29字:“速来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虢季子白盘(高 39.5 厘米,口长 137.2 厘米,口宽 82.7 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盘内底有铭文 8 行 111 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
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莲鹤方壶(通高 126 厘米,口长 30.5 厘米,口宽 24.9 厘米,1923 年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春秋
壶体长方形,直口微侈,长颈,深腹,下腹鼓凸,圈足外撇。造型主体为春秋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其令人瞩目之处是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双耳为圆雕式伏龙,双角高耸,回首卷尾,龙体起伏,鳞纹镂孔。腹部四角以伏兽取代扉棱,四兽回首曲体,肩生双翼。圈足底部有两条回首咋舌的长尾小兽,承托器体。壶身群兽缠绕,参差嶙峋。
最富有特色的是壶盖的设计,方盖顶一周镂空双层莲瓣,外张如同盛开的莲花,中心有可取下的长方形盖顶,上铸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而豪迈。
器表饰以浮雕式纹样,工细繁密,盖沿饰窃曲纹,壶身满饰蟠螭纹,圈足四边各饰一组相对的伏兽纹。蟠螭纹为春秋时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由数条无角的小龙(即螭)蟠曲纠结而成,细密严谨,富于韵律感。
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雄伟瑰丽,具有舒展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氛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长信宫灯(高 48 厘米,重 15.85 千克,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器形为一宫女跪坐执灯状。宫女身着宽袖、交领深衣,面部饱满,眉目清秀,左手托灯座,右手高举提灯罩,体态优美,神情端庄,不失为人物雕塑艺术的精品。其手中灯体为圆形,灯盘有短柄,上置两块瓦状罩板,顶部灯盖与宫女右手袍袖合为一体、衔接自然。整个造型立意新奇,制作精美。通体鎏金,更显富丽华贵。
此灯的结构十分精巧合理。器体由九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体中空,其头部、右臂和灯座、灯盘、灯罩等均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以调节光照方向和光束的大小,并以手袖作为吸烟道,使灯火的烟烬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起到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灯上刻有铭文 9 处 64 字,其中有“长信”(汉宫殿名)字样,故称之为长信宫灯。墓主窦绾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铜朱雀灯(高 30 厘米,盘径 19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灯体为朱雀,振翅、扬尾伫立,足踏蟠龙,口衔灯盘。盘为环形,内分三格。此器造型优美,朱雀衔盘、踏龙起舞,富于浪漫色彩;其体前倾,增强了动感;舒展的尾、翅与略倾斜的灯盘相互平衡,底部的蟠龙座亦使器体保持稳定。整个器形似欹实正、神采飞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灯为汉代工艺美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鱼纹彩陶盆(高 17 厘米,口径 31.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新石器时代)
细泥红陶,造型为卷沿折腹圆底式,外壁用黑彩绘单体鱼纹,三鱼首尾相随,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鱼张口、露齿、鼓目、扬鳍。鱼体局部基本形皆为直边三角,点、线、面结合,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多饰于圆底盆的内外壁。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鱼纹构成。半坡鱼纹的表现经历了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直边三角和线纹组合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原始先民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人面鱼纹盆(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 16.5 厘米,口径 39.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细泥红陶,卷沿、斜腹、圆底。施黑彩,口沿四个箭头纹和竖线纹相互间隔。盆内壁饰人面纹和鱼纹的对称图案。人面纹居于主体部位,面为圆形,额头一半涂黑,一半饰半圆弧,双眼各以一条横线表示,鼻如倒“T”形。嘴及下颏部位涂黑,露“工”字形口,两边各饰一鱼纹,鱼头与嘴角重合,似口衔双鱼。耳部也饰对称鱼纹,头部似戴三角形高冠,与口边的鱼形相似。人面纹之间的单体鱼纹,近似三角形,鱼身画网格纹。鱼纹造型与人面耳饰双鱼形象同中有异、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鱼共生的奇异图画。
人面纹在半坡型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十余例,皆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鱼合体是其主要特征,极富想像力。关于人面纹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物,有“寓人于鱼”之意;有的认为它表现了先民渔猎巫术仪式;还有人认为它有祈祷“生殖繁盛”的意义等,它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我们从这件制作精细、纹饰奇幻的彩陶盆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用简单,质朴的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人、鱼之间的密切联系。
瓮(彩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 34.5 厘米,口径 17 厘米,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器体为短颈、侈口、硕腹、平底,腹部有双耳。颈部饰粗锯齿纹,腹部用红、黑两彩相间描绘带有细锯齿的菱格纹,在菱格中心填入米字纹。粗壮的菱格纹与细密的锯齿相间描绘产生对比,变化微妙。口沿内饰垂弧形细锯齿纹,腹部边饰为粗弦纹、波浪纹。此瓮布局严谨、描绘细致,具有多重视觉效果,无论正视、俯视都形成完整的图案:正视为二方连续,俯视则是圆形适合纹样。口沿装饰呈六瓣花蕊,九个菱格纹组成九瓣花纹。半山型彩陶的许多装饰都具有这个特点。
漩涡纹尖底瓶(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 55 厘米,口径 7 厘米,1971 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尖底瓶是原始人的汲水器,器型为小口、深腹、尖底,瓶腹中部有双耳,便于系绳。设计合理,有较强的使用功能,用它汲水方便省力,尖底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也便于插进土中放置,适合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它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仰韶文化尖底瓶多素面,或拍印绳纹,未见彩绘装饰,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则别具一格。
此瓶为敞口、直颈、丰肩式,外壁除尖底部位外,满饰黑彩漩涡纹,圆点、弧线穿插回旋。颈部和下腹部的平行弦与主纹衔接,上下呼应。流转的线条与黑白相间、大小变幻的圆点完美地结合于一体。这种漩涡纹是马家窑彩陶的杰出创造,有学者认为它表现了奔腾的黄河流水,湍急的黄河水形成一个个漩涡是原始陶工创作的源泉。
青釉凤首壶(通高 41.2 厘米,口径 9.4 厘米,底径 10 厘米,传河南省汲县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
胎色灰白。胎体厚重,釉色青绿,釉内开片。壶口和壶盖合成一凤头,螭柄,头衔口沿,前肢抚壶肩,后肢抓底座。装饰繁满,以堆贴方法为主,辅以刻划,做出联珠、莲瓣、卷叶、力士、宝相花等多种花纹,纹饰组成装饰带,层层环绕器身。造型、装饰明显受西方艺术影响,奇崛挺拔,是初唐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通高 42.3 厘米,口径 15.2 厘米,底径 18.5 厘米,1964 年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器形饱满雄放。以捏塑的狮子为盖钮,在罐盖和罐身上饰变形莲瓣、回纹、云肩、海水、卷草、花卉等多种纹样,腹部为开光,内饰镂雕的山石与四季花卉,红花蓝叶,相当精致,开光外缘环以堆贴出的细小缀珠纹。盖罐集青花、釉里红于一身,兼备彩绘、镂雕、堆贴、捏塑四种技法,组合完美,体现出元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 6.6 厘米,口径 14.5 厘米,足径 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造型端庄,胎体极轻薄。碗外壁绘湖石牡丹,花朵盛开,红、白、黄、紫,各色兼备。雄雉鸡立于湖石上,延颈回首,顾盼多情,长尾上扬,彩羽灿然;雌雉鸡从花丛中探出头来。画面描绘精细,色彩明艳。碗外壁还题有五言诗两句:“嫩蕊苞金粉,重葩结绣云。”诗的右上角有“佳丽”,下有“金成”、“旭映”三方胭脂彩印章。底有“雍正年制”楷书款。此碗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代表作品。
珐琅彩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彩绘瓷品种,在烧成的瓷胎上用珐琅彩料绘画纹样,再经第二次烧成。珐琅彩瓷器胎来自景德镇官窑,运至京城,在宫廷内绘画纹饰、烧制完成,专供皇家使用,选料讲究,不惜工本。雍正珐琅彩较之康熙时更为精致,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彩绘。装饰题材大为丰富,花鸟、山水、竹石等皆有描绘,画面上配以题诗及印章,诗、书、画、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绘画艺术特色。此碗纹饰与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的风格一致。
白瓷孩儿枕(高 18.3 厘米,长 30 厘米,宽 11.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造型为一俯卧的儿童,双臂抱拢,枕于头下,侧首上仰,双足拱起。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在头顶两侧各扎一髻,为我国古代儿童常见的“勃角儿”发式。儿童左手垫头,右手拿绣球,上缀丝绦蝴蝶结。身穿长袍,外罩背心,下穿肥裤,足着软靴。衣纹处理简洁流畅、疏密得体,很好表现出衣物的质感,绣球及袍服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枕座为椭圆形,有一周浮雕纹饰,为“开光”布局,两头开光为椭圆形,中间两面为菱花形。四组开光内皆饰卷草纹,外饰云头纹,两者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前者低于后者,纹饰层次分明,雕刻细密,富于装饰性。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的清纯可爱。这种孩儿枕传世仅此一件,为稀世瑰宝。
青花瓷鸳鸯莲纹盘(元)
青花是以含钴的色料在瓷坯上绘画纹饰,施釉后,经高温烧成,呈现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装饰效果。唐、宋时期青花已有少量制作,元代烧制成熟,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性品种。这件青花花口盘体现了元代青花瓷的工艺水平。盘心绘莲池鸳鸯,外绕一周缠枝莲花,口沿饰几何纹。青花色调明快、蓝白相映,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
五彩花蝶纹攒盘(直径 49.8 厘米,高 2.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此盘造型呈盛开的花朵,由十二个花瓣状小盘组合而成,形态优美,使用便利,可分可合,是清代官窑瓷器中的优秀设计。器表以五彩描金花蝶纹装饰,每一小盘内的花蝶形态各异,而在整体上仍十分和谐统一。这类攒盘在清代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中并不鲜见,传世品中就有圆形、多边形、各式花形等。
五彩是我国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饰,再经第二次烧成,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盘除运用常见的彩料描绘外,还饰以金彩,更显华贵。
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0 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清
此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档青花瓷,尺度较大,造型庄重。器表所饰青花纹样布局疏密得当,主题突出,彩绘工整,色泽纯正,体现了清代中期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瓶腹部八莲瓣内填饰的八种物品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佛教宝物,也称八宝。
荷兰德尔夫特窑仿制的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3.7 厘米,18 世纪生产。其尺度、造型、装饰与景德镇窑制品基本相同,但花纹细部有出入,彩绘也不够细致工整。两瓶相比较,不难看出工艺水平之高下有别。17、18 世纪中国青花、五彩等瓷器名品大规模销往欧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争购的物品,西欧各国王公贵族无不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与此同时,他们也努力探索制瓷的秘密,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德、法等国先后于 18 世纪初叶制作出瓷器,并以中国瓷器为范本,大量仿烧。此瓶即为荷兰所仿,法国的仿制品也有传世。
双螭谷纹璧(高 25.9 厘米,外径 13.4 厘米,内径 4.2 厘米,厚 0.6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刘胜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玉质莹白,局部有浸蚀痕。体扁薄,由璧身和双螭雕饰构成,上尖下圆,近锥形。两面纹饰相同,璧身满布凸起的谷纹,内外各有凸弦纹一周。最具特色的是璧上部的双螭雕饰,螭为独角,昂首张口,相背而立。螭尾高卷,扬于顶部,螭身曲折多变,肢爪缠绕,如漫卷云朵。作者巧妙地将双螭形象与云纹结构融为一体,线条圆转柔美,极富于节奏与韵律感,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璧是汉代传世与出土玉璧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双人耳礼乐杯(高 7.2 厘米,口径 11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白玉质,局部有红色浸蚀。杯造型设计精巧,双耳为身着博衣飘带的攀杯童子,杯内壁及底部浮雕如意云纹,杯外壁浮雕 10 位手执乐器的乐女。通体琢制细致,反映了元代宫廷玉雕工艺水平。
白玉雕桐荫仕女(高 15.5 厘米,长 25 厘米,宽 10.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器物两面碾琢,表现江南仕女的生活小景:庭院幽深,蕉石掩映,洞门半掩,两位长衣仕女隔门相望。场景并不复杂,但很有情致、很有气氛。而更难得还是这件器物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它的中心已被取走一块碗材,余下的部分本可弃置,但在造办处当差的苏州工匠又随形巧作,创造出这样一件精妙的陈设品。器底略平,阴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的御识文和御题诗,记录了这件器物的材料和制作,也表达了皇帝本人对玉工的赞赏。
玉凤(长 13.6 厘米,厚 0.7 厘米,1976 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商
玉料呈黄褐色。体扁,两面纹饰相同。凤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圆眼,尖喙如鸡,顶有三个相连的柱形花冠。短翅微展,以剔地阳线饰翎。长尾自然向内弯曲,尾翎分开,光素无纹,整个玉凤造型优美舒展,轮廓线圆转流畅,突出了体态的修长。
玉凤胸前有二个镂孔,其下还有一凸出的小圆钮,可穿系佩挂。此器琢制极精致,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较罕见。这件玉凤是商代凤鸟造型中最为优美的一例。妇好墓出土玉凤仅此一件。
玉龙(红山文化,高 26 厘米,1971 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
碧绿色,龙体卷曲呈“C”字形,通体磨出浅凹槽,边缘斜削成刃。龙吻前伸,略上扬,鼻平口闭、双目凸出,额与颚底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背生长鬣,飘扬外卷,与内曲的龙身配合,展现出腾舞飞跃的态势。背有圆孔,若穿绳悬挂,龙的首尾恰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摘
要:美术鉴赏是指鉴赏者通过积累的经验与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判断与分析,在鉴赏过程中增加审美感受和体验。美术鉴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使其感性的认知升华为理性的艺术追求,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美术课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51-01
现代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美以及正确地评判美,美术鉴赏课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不断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学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高校设立的美术鉴赏课程除了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外,还应适当地扩展学习内容以及美术欣赏的资料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入本土文化特色,吸引学生去了解,主动探知的学习欲望。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地方民族特色,例如学校所在地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民间技艺等,贴近生活,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在美术鉴赏课程中,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如对于人体美的欣赏。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对于人体特别是两性的话题比较敏感,对于异性的身体美尤其好奇,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要加以正确引导,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艺术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如经典雕塑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让人领略到女性的婀娜身姿与高贵典雅的内在气质;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又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对于人体艺术美的鉴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体美,提升学生对于审美的辨别能力。
再次,学生具有追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尤其对于时尚与流行元素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时尚流行的服装与饰品,尤其是具有设计感与内涵的服饰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流行元素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对流行元素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流行元素时,其审美判断力的提升。
三、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美术鉴赏课程
高校美术鉴赏课涵盖面较为广泛,包含一定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让理论与实践并存,既要有评判性又要有创造性,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变。高校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在美术鉴赏课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具有支持性与活跃性的课堂,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体会美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都蕴含丰富的内容,学会分析是掌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特点,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察体会美术作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是对多幅作品进行比对,通过对比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各种作品的艺术特征。
青年学生自主意识强,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在鉴赏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激发起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做出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包容其多样性的答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尽量让其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多面的,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话题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活跃的状态。
美术鉴赏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绘画、设计、雕塑、版画、布艺等,有很多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如美术工艺品的鉴赏,如果仅仅是通过几张图片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鉴赏。实物不同于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工艺品的肌理、材质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美术鉴赏课程除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理解外,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其运用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法进行实践,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表达内心的感受。
鉴赏美术作品是在视觉基础上的一项复杂的心理体验与构建过程,在各个方面都要互相渗透。而在美术鉴赏课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其接受美术鉴赏中的知识,学会分析与评判,促进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冲击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很有必要。但是受到应试教育考试制度的影响, 高中学生普遍认为考上大学是其唯一的学习目的。因此,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其他课程而言, 美术鉴赏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为其他高考相关科目服务, 甚至有部分学校取消美术鉴赏课的开设。在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课堂中, 教师仅是讲解浅层次的知识, 导致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漠视和困惑的态度, 出现无视美术教师的状况, 甚至扰乱教师教学进度, 影响教师上课纪律的现象。尽管高中教育部门和高中美术教师为改变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地位作出了巨大努力, 但仍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的教学依旧受到影响。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改革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的, 需要教育工作者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努力提升本科目的教学质量。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 不仅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全面考查教学的基本要素, 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同时, 教师要善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多媒体技术, 丰富其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从而实现美术鉴赏课的效果,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创设情境, 趣味教学。
伴随时代的发展,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为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服务。由于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 不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例如, 在介绍美术作品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导入, 如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等。在介绍某一流派的作品时, 可以先介绍关于此流派画家的故事, 并讲述其发展史, 加深学生对画家和画派间关系的理解, 进而理解其代表作品的表达含义。教师还可以运用与美术作品有关的笑话或典故进行导入, 活跃课堂氛围。对学生而言, 高层次的美术作品的内涵是难以理解的, 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不仅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还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中美术鉴赏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合作交流, 全面参与。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 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高中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他们对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认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平台,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身看法。
例如, 美术鉴赏教学的课堂, 教师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时, 要鼓励学生讨论作品, 探讨此美术作品的流派, 猜测作品的表达意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 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组长, 明确各成员的责任及小组的共同目标。通过小组的交流和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方式, 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新灵感, 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利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高中生的学习美术兴趣。
3.重视知识深化拓展, 深入迁移。
美术是生活的艺术表现, 美术鉴赏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艺术情感与生活体验的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生活美和艺术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定期安排探究型的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美术鉴赏知识。例如, 让学生通过图书查询、网络资源和民间调查等手段收集并整合资料, 将与课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汇总, 围绕课题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对知识进行拓展与迁移, 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高中美术鉴赏的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运用现代化的科技和多媒体技术,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高中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 也是必修课程, 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促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 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善,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体系需要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旨在提高教学效率,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崔乃静.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浅谈[J].高中生学习.2014.1 (02)
[2]齐颖慧.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分析[J].现代阅读.2013.1 (01)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比如,如果学校离河边较近,可以在河边搜集小贝壳。我们可以把贝壳黏结起来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小雕塑制品,容易制作也容易形成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然后,开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如果学校依山傍水,那山上少不了石头,可以直接采集石头做盆景雕塑,效果也会很不错。无论贝雕、盆景还是其他,都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必会带给学生新颖而又难忘的一课。
三、美术鉴赏,走出单一理论教学
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鉴赏课,需充分掌握教材知识,把握教材的教学宗旨,找到美术鉴赏教学与实际生活中鉴赏审美应用的连接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与突破。对于美術鉴赏课来讲,教材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教材,走到生活中去,让“活生生的教学”巩固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我们要不断挖掘自身所在城市或者环境资源的美术鉴赏层面,让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及应用审美知识。任何小小的审美实践都要胜过“死记硬背”的“纸上谈兵”,我们相信:美术鉴赏教学会逐步走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道路,而学生会有机会去读一本包容万象的“大书”,而不是“死记硬背”那本教材。在美术课堂上,他们明亮的眼睛和时时发出的惊叹声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美术知识的渴求。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灵活使用和挖掘教材成为目前美术鉴赏课教学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四、把握中国特色,奠定传统文化底蕴
在当今大众追逐时尚的潮流中,毫无例外的,美术教学领域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律追求“新颖”“新概念”“新花样”的“新”却恰恰掩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更少了传统艺术特色的革新与发扬,传统艺术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越来越难以赋予作品更深邃的内涵。大众正在被逐步、被完全地西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于我们传统美术教育的普及推广。我们的技能模块学习应该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普及也有利于对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吸收和融会贯通,对于提高艺术素质有着更好的继承发展。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想让本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大的继承和发扬。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多注入中国因素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
五、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没有一个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散自己思维、发掘自己创新意识探索发现自己艺术潜质的环境,其他的空谈都是假的。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展美术鉴赏课也是很好的。以前的学校教育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并去营造对学生更好的环境,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环境中取得最大的成绩。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学习;在聆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路自由飞翔。
潜移默化之中,深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不寻常”的眼睛,让他们能够捕捉到更多美丽的色彩,尽享这曾经熟悉但又有所不同的形色世界带给他们的新的感官体验,独特的审美观察也会塑造出他们的多彩人生,这才是我们艺术鉴赏课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蔡教芸.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刍议[J].教书育人,2011(13):46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11-09
高中美术鉴赏题库09-19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11-13
高中美术教案标志设计鉴赏09-26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09-25
高中美术教师教学总结09-27
浅析高中美术教学12-11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10-06
高中美术个人教学教研计划07-27
高中美术教学经验总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