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共9篇)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但鉴赏力是一种非经教育而不能具备的特殊能力,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通过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鉴赏课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评论老师,有些老师虽然是名牌大学毕业却教不好学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怎样将自己所知传授给学生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我一直在探求。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感受。

一、任何教学,都要将完整统一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向学生加以传授,美术鉴赏教学也不例外。比如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鉴赏教学,“具有不同文化意识、美学观念和审美风貌的中西艺术,当作用于欣赏者时,便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应。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既能与东方画家的审美意念共鸣,又能理解西方画家的情感与艺术语汇,以此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

什么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呢?又如何比较呢?教材中也给了一些提示,如同样以精美绝伦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和《蒙娜丽莎》。首先从表现内容上找出差异,前者于公元八世纪出自中国盛唐宫廷画家周昉之手,后者则为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晚年的不朽之作。两者作品产生年代虽有先后之分,但都产生于太平盛世,画家都以严谨的写实画风表现了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端庄与安详。只是前者内涵着闲适与自得的心态,后者则表现得优雅而神秘。其次要主要引导学生花精力对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别进行探究。《簪花仕女图》是典型的中国画长卷,在高46厘米,宽180厘米的画面中,展示了采花、看花、漫步、戏犬四个情节段落,刻画的六位妇女或呼应、或独立、或聚、或散;散点结构的画面没有背景衬托,只画了两条狗、一只白鹤、一棵花树,作为点缀,并以此建立人物间的情节关联和画面结构。《蒙娜丽莎》则是典型的西方油画肖像,在高77厘米,宽53厘米的画幅中,截取主人公胸像,集中全力于人物面部那“神秘的微笑”以及那双富有青春气息的手的刻画。画面背景也是西方式的一丝不苟,明暗光影、空气远近,表现性的环境衬托,在再现的可视可感上,体现了典型的西方审美追求。常言到不比不知道,对于东西方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这下就了然了。所谓鉴赏我认为一定要有别于以前的欣赏教学模式,在感受,体验与识别方面狠下工夫,给学生提供多看和多比较的机会和正确的引导。

高中人教版美术新教材在编写时大多是基于比较的方式编写的,如将中西建筑的比较,中西造型观念的比较等。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在未来的美术鉴赏中加以运用,等于教会了一种鉴赏的方法。

二、追根求源,亲身体验是中学生鉴赏美术知识的捷径。也使美术鉴赏教学由静态转向动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理解很肤浅,知道画家画了些什么,但不了解画家是如何画出的,只是看热闹,看不出门道来,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仍然是个睁眼瞎。因此我在教学中先确定美术教学的脉络,把课程分为鉴赏、绘画两部分,赏、技同步推进,分阶段交叉授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画的鉴赏教学、书法艺术上更为可行,因为中国画的技法程式在创作中占有突出地位,无论花鸟、人物、山水,工笔还是写意所需的工具材料简单,教学内容亦可从临摹古画进行,从继承古人的“笔墨规矩”入手,体悟“古人之神妙”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千讲不如一练,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美术教学改变知识讲授过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还是相当欢迎的。西方绘画油画技法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太可能,但可通过素描临摹和写生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民间美术可选择剪纸这些简单易行的种类在教学中实施,总之,只要我们大胆去探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法总会找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我校高中部都配有多媒体教室,这使的上美术课时可图、文、声、并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这需要老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我和我校的另外一位美术老师一起,把美术知识分类做成了教学课件,虽然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现在上课只要课前做一些小的调整和补充,就可以了。多媒体教学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有些教材内容可适当加入视频,比如一些名家绘画示范vcd,探索栏目出的《千年书法》等与美术有关的电视节目等.都可通过剪辑加入课件.使学生产生兴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四: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教学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我校的艺术展室有很多和学生历届书画展、艺术节的作品,新生入学我们带领他们参观,并对学生们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此外,美术展览馆不仅有很多名人字画,灵壁奇石,还有很多书画艺术展,带领学生去开阔眼界,拓宽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努力去挖掘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美术资源吧!

五: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要么如痴如醉,要么昏昏欲睡,下课以后,结果都是啥也不会,(美术课又不考试,我们干吗费脑子记呀,主科还记不完呢!----学生如是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教出一大群忠实懒惰的听众,却无法使孩子们成为有艺术头脑,能独立进行艺术思维的人。因此我认为老师可以“懒”一些,给学生一些课题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集体备课,最后每组推选一位学生来上课,老师呢,当学生当助教都可以,让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体验鉴赏文本,收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带来的成功与满足,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自主学习,先行学习,合作学习应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了。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2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阶段的数学是抽象的以及枯燥乏味的, 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它的抽象而对其失去兴趣, 也有的学生会因为题目的复杂做不出来, 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兴趣的培养, 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会使老师的教学顺利的进行,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提高, 老师在教学时, 应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 投其所好, 安排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充分的表现自己, 同时能够开放他们的思维,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出一道数学题, 以小组为单位, 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 去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对这个题目进行解答, 看到底有多少种解题方法, 这样会充分的开拓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所长,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他们在这种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充分的表现自己, 让他们充分的得到满足感, 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还可以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 给学生讲解发明出这个理论和公式的那些伟人的传奇故事, 这个阶段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崇拜和敬仰,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可以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 比如在学习函数和几何的时候, 可以通过画出优美的线条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有些学生就会比较热衷于几何图形的图案, 有些学生比较热衷于逻辑思维, 因此, 增加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学习数学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方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的教育比较死板,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下给学生布置好习题, 传统的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标准答案,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只会用固定的模式去解答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也不会特别集中, 对于数学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产生厌倦, 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本里的公式和抽象的文字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 这时老师可以做成幻灯片, 在多媒体上展示, 这样抽象的文字转为图形或者动画,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也会提高上课的效率, 在教学时老师要主动和学生去交流和互动, 不能只是像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去按照老师的方式去学习和解答问题, 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 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去学习, 共同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融入其中, 让他们的思维不再被动, 让他们主动在课堂上去提出他们的见解与想法, 老师再加以点评,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能像传统教育中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 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来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时代是十分重要的, 它主要是要求学生不会依赖老师的教学, 不要被老师所牵制, 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要学会自己去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 自己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 不会说老师要求干什么, 课后就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这样死板的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去预习所学习的内容, 让他们自己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 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尽量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的, 可以带到课堂上去, 在老师的讲解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也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 把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发表出来, 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解决问题, 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个难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这时学生会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合作, 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本中的知识, 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主导, 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 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开发他们的潜力, 让他们在学习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翠红.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2) .

高中数学教学浅谈 篇3

一、加强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及解题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只是听课,抓不住老师讲课的要点,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弄清,更谈不上寻求只是间的联系。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课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机械模仿,于是形成学习的障碍。因此,一进入高一阶段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

1.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预习时,要让学生把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自己难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号。

2.培养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将上课讨论的问题、使用的方法一一记下。课本上有的,在课文相应位置上做上记号(下划线、波浪线、圈圈、打记号),根据重要的程度打上不同的记号;课本上没有的,就要记到笔记本上。内容少的,可做全文记录;内容长的,咋做提纲式或摘要式记录。

二、强化兴趣养成,激发学习主动性

兴趣来源于目的、来源于人的求知天性、来源于喜悦。学习活动是充满着种种困难,如果这个困难被克服了,就会产生一种喜悦,这种情况多次出现以后,个体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也会推动学习,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这种强化多了,就不断地推动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由问题的有趣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的文化价值,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编制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索。

2.合理控制“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按照小步走,有提高的原则,教师可在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既知识增长点设计问题,推出层次性、递进性的题组;必要时,还可以补充反例或复式题组或题解让学生辨析,再配合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揭示数学本质,解疑释难增信心

小学和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大量的数学知识,能力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家庭的原因,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考分上,没有时间,没有意识来考虑为什么要学数学。以至于一旦遇到挫折,就心灰意懒、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入学第一课就应从思想上武装我们的学生,告诉学生数学有两个功能:①数学是工具,在生产、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和科学生产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原理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工作任务。②数学是良好的思维训练的体操,娴熟高超的体操技能需要时间和合理的训练。数学思维主要就是联系的思维——同类事物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数与形的强制联系等等。这些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构成了数学。对这些联系认识的深浅显示了个人的数学水平。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主要就是学习探索这些联系的过程。而小学、初中的数学内容侧重套用公式法则。许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以前的观念和方法来学高中数学,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因此,入学之初,就要向高一新生介绍数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复杂多变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

高中数学一开始学习,就会碰到集、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单调性、奇偶行。这些知识点概念多、逻辑推理高、灵活性强、难度大,学生一接触就会出现分层。所以,要求我们数学老师一定要加强课后辅导,及时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初中基础差,还是一开始不适应高中段的学习。如果是基础差,就要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初高中衔接内容,使他们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达到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的目的。如果是对高中段新学习方法不适应,就要及时将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明辨“是非”,逐步解决学习难点,以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其次,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讲课。在数学辅导课或数学课堂上,经常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课前细心指导、安排)轮流讲解学习体会、内容要点、问题回答;还可以指导学生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即可开展互帮互助,又可加强数学学习的探讨,会起到对方面的效能。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轮流自主办数学小报,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更是富有成效的。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好上好每一课

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内容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及思维状况,做好衔接内容及每节课的起始教学。在高一授课时,应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立足于学生能听懂会做的练习题、问题。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入门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讲清每一个概念、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包括分类讨论、整体化、构造思想及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切记过早地与高考题型进行教学。切实做到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水平出发进行教学,提高质量,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及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发现教学创设情境(如简明、新颖、贴切)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探索引导到最近发现区,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猜测以发现“成果”,以务实的态度治教治学,让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师生互启互发,使师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以最大热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一定能解决高一学生成绩下降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教学 篇4

摘要:作为高中教育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在高考中占很大的分值重要,同时,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决定作用。高中数学内容有明线、暗线两条线:明线是指数学知识教学,暗线则是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数学精髓,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本文就分类讨论的组成进行分析,对其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探讨高中数学教学分类讨论的应用,以便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类思想

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学习中一个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为中学的数学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兴趣。对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2时分a>0、a=0和aAC,则LC>LB,最后讨论C为锐角还是钝角的分类式的讨论。

4.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自觉应用能力

准确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需要学生有过硬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还要学生在课外有意的做些相关的题目,不断的在解题中应用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断的强化,并要克服学生在解题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做到分类讨论思想的适应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不断强化.形成习惯

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当乘胜追击,以使学生能在不断的强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教师给出例1:解不等式a×20且a≠1),有了前面的铺垫,多数学生已经能从容地分a>1,a0且a≠1)的单调区间,“一回生两回熟,三次见面就是老朋友。”在对数函数的学习中,教师不妨给出同样的两道例题,例1:解不等式loga(2x-1)0且a≠1)与例2:求函数loga(2x-1)(a>0且a≠1)的单调区间,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不断的强化中,自然而然地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脑海中根深蒂固。

6.结语

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5

关注差异 注重方法――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文/王传开

摘 要:当前,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广大高中教师在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着手,谈体会与收获,以期交流,共同提高,即关注差异,有的放矢;注重方法,事半功倍。

关键词:数学教学;衔接;差异;方法

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淡化了为学生的升学而应做的必要准备。进入高中以后,其课程标准难度提高,教材内容多,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教师较难进行有效教学。究其主要原因是二者差异较大。笔者从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差异,注重方法”,努力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关注差异,有的放矢

1.知识差异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的知识点。如命题、函数概念、不等式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和区别旧知识,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像等。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较低。高中数学知识面广,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延伸和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范围,但实际当中有720°和“负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又如,初中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

2.教学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容量小、知识浅显,教师通过精讲多练,课后作业,反复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课时减少,课外练习时间也相对减少,这样集中教学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教师又很难像初中那样督促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了。

(2)初中学生模仿做题,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学生也有模仿做题和推理思维,但随着知识广度和难度的增加,全部模仿难能维系了,为了避免学生高分低能,思维定式,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然了。

3.自学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但凡考试涉及的题目,基本上是教师耐心的讲解和学生大量的训练,学生很少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全部由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题例讲解让学生去融会贯通。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学生将会一筹莫展。

二、注重方法,事半功倍

1.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贯彻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的学习和思考,践行陶行知的“在做中学”理念。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课外制作棱柱、棱锥等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形状和性质;在讲椭圆定义时,让学生画出椭圆,要比教师直接给出椭圆定义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式的教学,引发其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3)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由三维向多维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结构。在复习中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蕴涵其中,并得以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1)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纠错订正、质疑问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和反思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完题目之后,及时回顾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更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驾驭全局,理想效果”。

(2)要夯实基础,探索规律。首先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一个一个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上的,如果连最基础的知识点都不会,那还如何解决问题呢?因此学数学同样需要记忆,并且是牢固的记忆。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规律,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次错了,下次就会做了,规律是总结出来的。可以从练习、例题中实践总结,还可以从一些经典易错题中归纳总结。规律理解和掌握得多了,就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啦。

处理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推进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切入点和增长点,笔者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与落实新课标,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注差异,注重方法,有机衔接,有效发展,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更上一层楼,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2][美]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3.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6

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 苗 慧 223221 摘要:文章针对新课程新高考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从写作外部的指导到学生写作心理的需求作了全面地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作文教学的诸如快乐作文、学会感悟生活和强化语言训练的一些外部指导方法,以及关注学生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方法探究。注重科学地有效地做好作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高考,作文教学,写作方法,写作心理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新高考试卷中作文的分值增加到70分,这又为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冲击。回顾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呢?不可否认,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按文体循环教学的模式。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批改方式单一 ;作文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任务而已。这样的作文教学怎能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呢?

在这课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对于作文教学的外部指导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究。

一、把快乐作为作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与快乐还给学生。避免出现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

要快乐作文,首先得给学生一份写作的自主权,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可自由些。教师可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学会感悟。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让其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其次,呵护和点燃一份激情。教师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再次学会分享成功,这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在写作点评时可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没 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多去关注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教师的快乐也莫过于此吧。

二、注重积累素材,强化语言训练。

苏联作家斐定曾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重要抓语言。它是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而积累词汇,灵活地运用,是能增加高考作文中的亮点的。如何积累?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其中有些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写作帮助很大。因而可要求学生要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

三、注重作文交流意识的培养,减少作文中的“硬伤”。

考场作文是一次不见面的交流。有命题人与考生的交流,还有考生与是与阅卷老师的对话。这更为直接,更为关键。如果你的作文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阅卷老师,阅卷老师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么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很多考生的失误,就在于不能很快地、有效地跟阅卷老师进行交流。说起话来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或者呑呑吐吐、闪烁其辞,让人如坠雾中,甚至使阅卷老师感觉到有的考生总在回避,不情愿与别人交流,致使交流产生障碍。这当然也不会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样一个不见面的交流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仔细审题,从容应对。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能丝毫不顾命题者的意图,那就纯粹成了自言自语,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也就是说要认真审题,按要求做答,不另起炉灶,不转移话题。

2、真挚坦诚,不自欺欺人。写出自己的真话,抒真情。用情打动别人。提倡平实作文,不要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当然,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训练注意对学生书写等方面的细节。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作文教学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它需要一个细化咀嚼的过程,因而对于作文教学,一定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外部的教学指导是一种方法指导,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指导。然而写作主体的心理也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这里主要阐述学生在作文时的一些心理障碍:

(一)审题时的心理障碍 学生作文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审题。审题是一篇作文的起步,是立意的基础,是构思行文的依据,它关系着学生写作的成败。学生要做好作文,必须抓住这重要的一环。可是有些学生一见到话题,心里就发慌,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表现出焦虑不安的种种心理状态。

1、“没有内容可写”,产生困惑心理

面对作文话题,无话可说,渐至陷入困惑之中,致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这种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于中差生中间,大大蚕食学生完成作文的信心,毁灭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孜孜以求的意志,它将导致学生在作文观念与实践上全面走向困境的可悲境地。

2、“不知从何下笔”,产生迷惘的心理

作文是一种信息的输出。作为作文话题是一种信息源。这种信息源,通过学生的发散思维,众多的信息会接踵而来,如果不能调整这众多的信息,进行集中思维,那么就会不自觉的陷入迷惘的烟海之中,如:有的学生面对“家”这个话题,虽觉难度小,但小家、大家、家庭、家园、国家等太多,写哪种家?写什么?犹豫难定。学生审题时的这种迷惘的心理,不仅拖延一篇作文的起步,造成“入题太慢”、“选材不当”等作文通病,且影响作文的条理性,甚至导致文章文题喧宾夺主,终将文章导向失败。

3、“还是老题目”,产生侥幸或厌烦的心理

中差生对“老题目”是求之不得,“旧题再现”,侥幸轻松完成一篇“旧作”,对于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来说,写东西只是“旧调重弹”,兴趣索然,厌烦之极。其实,侥幸也好,厌烦也罢,均不利于作文。不仅不能提高水平,白耗时间,更严重的是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

审题时的困惑心理、迷惘心理、厌烦和侥幸心理,常会障碍、迷乱学生审题的目光。如果我们了解和把握了这些心理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防止这些心作祟,就打破了审题时难于下笔的僵局,就会引发灵感。

(二)构思时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跨越了审题关,迎面而来的是立意构思。构思中也会遇到障碍。如采用什么结构、选取那些材料、如何组织语言,这些无疑是属于基本功的问题,但伴随着基本功的训练,始终存在着一个心理问题,如消极定势心理、惰性心理以及机械运用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

学生作文往往会采取先入为主的借鉴模式,差不多千篇一律,倒叙式回忆性文章:引子——回忆——结尾,又如议论文:起——承——转——合,总也不变,新式八股文,总之,采用的结构总是一样的。这种结构模式的产生,无疑是受消极心理定势的影响,这种心理定势干扰着以后的思维活动,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限于单一化。再如惰性心理。“一材多用”:思维僵化,形成 一种懒于思索的惰性。还有机械地堆砌华丽词藻,移用生动佳句,结果,费尽心思组织好的一篇文章,去不知所云,因为它只是“成品化语言”的组合。

结构模式化、材料通用化、语言成品化,来源于思想认识的贫乏,从心理角度探讨,认为思维方式的呆板是导致上面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研究学生构思时的心理状态及思维方式,确是我们提高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行文修改时的心理障碍

构思好了一篇文章,将其由“脑贮”“翻印”到纸上不成问题,但并不是“完事大吉”,针对可能出现的“成品”——文章的质量问题,要检查,要修改。叶圣陶在谈写作时说:“写完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但不少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常是“一挥而就,”他们对待作文修改存在“不愿改”的惰性心理和“不知何处须改”的盲目心理,有这两种心理作怪,使许多学生从根本上取消了写作训练中“修改”这一重要环节。其实,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劳动成果的珍视,认为写完就大功告成,这是一种懒于思索的怠惰心理。有修改的愿望,但不知何处修改,有的是盲目自足,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明白了学生在作文时存在以上方面的心理障碍,不妨按照以下的步骤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以期学生作文能够克服有些方面的困难。

1、指导学生审清题意,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或组织学生有意的观察,深刻的感受,形成新的表象,产生写文章的激情和欲望。

2、帮助学生对观察和感受到的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3、再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并对他们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内部联系和规律性,使文章主旨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4、按提纲帮助他们选择表达方式,组织语言,写成文章的初稿。以更好的表达主旨为准绳,通过集体的或个别的评点,指导他们对初稿进行修改。

5、作文可尝试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既有孕育文章的心理反映过程,又有表达中的心理需要,既有写作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心理情绪的变化过程,高中作文教学只有掌握高中生作文的这些心理,顺势而动,发动写作主体的内部能动性,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享受写作”的最佳心理状态。

参考书目:

《中国历代文论选》主编郭绍虞2000年版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当代西方文艺》主编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揣摩语言”教学浅论》(耿寿轩)《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孙犁)

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篇7

一、对学生的情况全面把握, 进行科学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服务对象, 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搞好分层教学, 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 才能保证分层有效实施, 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刚接手时, 我一方面通过难易适中的数学题目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与其他老师一起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 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为基础好、思维能力强、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优生;B为基础一般的中等生;C为基础薄弱的差生。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当然, 这样的分层只是暂时的, 要随着学习的深入,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转化。

二、教学目标分层,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的基础不同, 层次不同, 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所区别。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备课, 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如对于一个概念、定理, 对于C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于B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一般运用;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灵活运用, 偏重于综合性问题的解决。这样分层的教学目标, 才能符合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经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地解决问题、习得知识, 才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进而激起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参与意识,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分层授课,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分层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 我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在于组内成员同质, 可以避免合作学习成为组内某些优生的专利, 而将中差生排除在合作学习之外, 这样各小组成员可以公平地参与学习, 围绕一个符合本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教学中, 我提出渐进性的问题, 按照小组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问题学习。简单说来就是C层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B层次小组侧重于一般问题, 而A层次小组侧重于综合性问题。在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小组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 对于A层次学生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对于B层次学生要在关键处给予指点;对于C层次学生则要重点加强指导, 使学生逐渐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在学生顺利完成本层次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挑战。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生和中等生的优势, 实现“兵带兵”教学法, 要让优生带中差生, 中等生带差生, 这样的教学更利于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 篇8

高中數学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与初中数学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至严谨;从定量到定性。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因此,学生对初中数学并不感到太难。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再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

(三)学生不重视“听”和基础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解决的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一)妥善过渡,降低台阶,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从而改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恐怖认识,提高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温故知新,同化新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教学,循序渐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例如,在初一代数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推理的训练,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

(四)研究特点,寻找学法,有助于升华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高中课程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探索和掌握还是靠学生自己。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特别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开始教师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怎样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等,教师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用“红笔”订正。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浅谈高中数学自主学习 篇9

在新一轮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堂协作—课堂小测——课堂小结”。我们的探索适合普通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又具时代特征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的新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背景

我校在学习和考察了新课程理念下,面对着信息化和国际化高度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基础教育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石作用更加凸显的时代,面对着物质生产的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时代,全球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面对如此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这伟大的新课改过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就对高中数学教学推进新课改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二、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与技能!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堂协作—课堂小测——课堂小结。

三、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与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与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事物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四、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仍然是众多高中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道关口,高考成绩也是众多师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因此,自主学习不能脱离成绩,只凭学生兴趣;又由于学校办学模式以及师资校舍条件的限制,分层次教学也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指导很难针对每一类学生。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主动追求,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自主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以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实现分层次教学,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发挥空间。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自主学习也是困难重重,存在许多缺点:

1、分组困难,管理难度大。现存班级管理模式下,现在大多数学校对班级的管理中,纪律要求非常高,课堂要求非常严。分组带来的课堂“混乱”势必为班主任、学校不愿见到的。

2、分层次教学难度大。在现在高考模式下,所有理科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要想做到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备课和精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高考要出成绩难度大。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协作能力等等优势明显,但是,在出成绩上就远远不如题海战术。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很有限——他们对教师存在极大的依赖。这也是众多学校对新课改表面欢迎,实际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代在进步,新课改的势头不可阻挡。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迎头而上。首先要转变观念,执新课改理念,逐步实现素质教育。同时,新课改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的观念转变;从思想观念开始,到学校组织管理,大学招生模式,都要相应改革,才能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高中生要学好数学,须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认识问题;第二是方法问题。

有的同学觉得学好教学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因为数学分所占比重大;有的同学觉得学好数学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打好基础,这些认识都有道理,但不够全面。实际上学习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果能如此,将终生受益。曾有一位领导告诉我,他的文科专业出身的秘书为他草拟的工作报告,因为华而不实又缺乏逻辑性,不能令他满意,因此只得自己执笔起草。可见,即使将来从事文秘工作,也得要有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而学习数学就是最好的思维体操。有些高一的同学觉得自己刚刚初中毕业,离下次毕业还有3年,可以先松一口气,待到高

二、高三时再努力也不迟,甚至还以小学、初中就是这样“先松后紧”地混过来作为“成功”的经验。殊不知,第一,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安排是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高三全年搞总复习,教学进度排得很紧;第二,高中数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内容(如函数、立几)放在高一年级学,这些内容一旦没学好,整个高中数学就很难再学好,因此一开始就得抓紧,那怕在潜意识里稍有松懈的念头,都会削弱学习的毅力,影响学习效果。至于学习方法的讲究,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习惯、智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这里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提出几点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l、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又如,为什么当f(x-l)=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 y=f(x-l)与 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 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2‘学习立体几何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办法有二:一是勤画图;二是自制模型协助想象,如利用四直角三棱锥的模型对照习题多看,多想。但最终要达到不依赖模型也能想象的境界。

3、学习解析几何切忌把它学成代数、只计算不画图,正确的办法是边画图边计算,要能在画图中寻求计算途径。

上一篇:冷战的过程英文版下一篇:大学生安全问卷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