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标语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特色标语

中国计划生育标语的批评话语分析

摘 要:计划生育标语是颇具中国特色的话语形式,其历史形成源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其变化与我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批评话语分析历来关注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等领域的研究。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和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计划生育标语来揭示隐含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变化。研究表明:(1)标语是一种机构性话语,参与者双方的话语地位是不平等的,标语的发布者代表机构成为话语权力的主宰者;(2)计生标语的话语行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行为;(3)计生标语折射出我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从“强制命令型”到“平等协商型”再到“科学务实型”的标语内涵演变可以追溯我国四十年来的发展轨迹;(4)计生标语表达方式的变化不改变既有的话语权势关系,但反映出标语发布者从崇尚暴力到凸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意识转变,这一转变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关键词:计划生育,标语,话语,权力,意识形态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标语大国,标语既反映中国的社会面貌,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国标语种类繁多,有环保标语、奥运标语、会议标语等等,不一而论。计划生育标语(下文简称计生标语)的出现与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息息相关,因为它不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还往往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计生标语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转变密不可分。因此,研究计生标语有助于揭示中国的政治变迁和国人的社会意识流变。过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文体学、社会心理等视角(如窦天翔、陈兰香,1994;聂桂兰,2004;巫滨利,2009等),但鲜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来研究计生标语。

本文以我国各级计生宣传部门不同时期发布的计划生育标语为研究文本,借助Fairclough(1992)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分析计生标语的话语特征,探讨隐含在计生标语中的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

2. 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与“三维话语分析模式”

“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Fowler等人于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这本书里。十年后,Fairclough在其著作《语言与权力》(1989)一中又提出了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这个概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核心都在于揭示语篇中蕴涵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意识形态或权力操控。批评语言学是“工具语言学” (Halliday, 1978)的一种,它旨在通过分析人们的交际符号及其意义关系来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解释这些符号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权力标示作用。

较之批评语言学,林亚军(2008)认为批评话语分析弥补了批评语言学的缺陷,拓宽了批评语言学的批评视角。在术语使用上,批评话语分析沿用 “批评”二字,体现了对批评语言学中“批评”精神的继承;舍弃“语言学”而采用“话语”这一更具社会学意义的术语则表明批评话语分析已走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藩篱,开始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运用;“分析”一词则强调批评话语分析的解释作用,批评话语分析家通过对文本的解释来证明话语生产者的权力运用并表明分析家本身对社会变革的参与。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认为话语是社会权力关系生成和再现的场所。话语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成为社会和文化的组成部分。从研究方法看,批评话语分析不仅注重对文本结构的描述,更注重对文本的解释,把话语视为社会活动的形式。简而言之,批评话语分析是批评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从方法论角度看,过去的批评话语分析显得过于零散,探索出一种具有系统性、清晰性的分析方法成为推进批评话语研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批评话语分析的领军人物Fairclough(1992)提出了 “三维话语分析模式” (Three Dimensional-Framework)。根据该模式,“语篇”(text)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 和“接受”(consumption),所有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 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1)“描写”(describe)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2)“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3)“解释”(explain) 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其中,“解释”这个层次使其区别于别的流派。在他看来,社会语境并不仅仅局限于交际语境,而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复合体,重点凸显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权势关系。换言之,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强调社会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反过来也有助于社会关系和社会主体特征的确立(social identity)。可见,Fairclough的模式是揭示社会问题、进行社会研究的有效途径,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模式。

3. 计划生育标语作为一种特殊语篇

3.1 计生标语的语篇特征

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计生标语是计生部门让全国人民了解计生政策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属于语篇范畴,成为话语分析的对象。读者的大众性是标语的一个显著特点,计生标语尽管以书面语篇形式出现,但在用词和语体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口语化和通俗化特征。即,标语是一种介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特殊语篇。

从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计生标语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形式特殊性;内容特殊性;时代性;语篇参与者的特殊性。

在语篇形式方面,计生标语一般以陈述句或祈使句出现,语句简短,结构工整,韵律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譬如“少生优生,幸福人生”,“ 婚育新风进万家,小康路上把家发”。类似这样的计生标语就好比对联一样,表达清新明快,极具诱导性和鼓动性。

在语篇内容方面,计生标语的主旨是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属于政治类语篇,与我国政治生活紧密联系。由于计生主题确实直接关涉广大民众(尤其是育龄青年)的利益,自然应该反映大众的关切并引导大众进行合理的计划生育。这样,政治性和大众关切性就成为计生标语区别于其他标语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凸显的是政治性,而“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则凸显了群众关切性的一面。

时代性是计生标语的另一特殊性表现。虽然基本宗旨不变,但计生标语的形式和内容一直在不断更新,从标语的变化可以窥探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下文要谈到的标语类型变化就是时代性的具体呈现,如从上世纪70-80年代的强制命令型标语(如 “宁可家破,不可国亡。”)到21世纪的“科学务实型”标语(如“人口发展与和谐社会同步,婚育新风与小康生活同行。”)的转变显然标示出了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语篇参与者方面,计生标语具有标语的一般特征,分为标语的发布者和标语的接受者,二者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交流。但与一般标语不同的是,计生标语所涉及的是不平等的参与者,即发布者的地位总是高于接受者的地位,因为前者代表的是国家、是政府,后者代表的是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育龄期的青年男女。这种地位的不平等性决定了计生标语的交流只能是“从上至下”式的单一方向的交流。

一言以蔽之,计生标语是一种极富政治性和时代性的“特殊语篇”。

3.2 计生标语的语篇类型

从不同的视角,计生标语可划分为不同种类。根据语法结构,可分为短语标语(如“珍惜土地,控制人口”)、小句标语(如“大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整句标语(如“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根据语气和句类,可分为祈使句(如“大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陈述句(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人关心人口问题。”);从标语的情感修辞看,又可分为正面的标语(如“美好生活从计划生育开始”)和反面的标语(如“ 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

为方便讨论,本文根据语义内容把计生标语分为五类:通告类、告诫类、命令类、宣扬类和宣誓类。

通告类计生标语主要是慎重告之计生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类标语着重强调公民履行该国策的责任和义务。如:

(1)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人口过多仍是我国的首要问题。

告诫类标语通过向群众警示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导致的危害以劝诫违背计生国策的行为,多采用类比或隐喻的修辞手法,且语气颇为婉转。如:

(4)庄稼稠了苗瘦小,孩子多了难养好。

(5)家庭子女多,小康会滑坡。

(6)远离不良嗜好,孕育聪明宝宝。

命令类计生标语语气强硬、态度坚决,具有强制性。此类标语多为祈使句,要求受众采取或不采取行动,让受众毫无选择余地。如:

(7)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社会进步。

(8)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公平。

(9)严禁溺弃虐待女婴,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宣扬类计生标语,表面上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实则从侧面对受众进行劝导。语言内容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含义,使人更易于从心理上接受,如:

(10)优生优育出人才,农家日子富起来。

(11)婚育新风进万家,幸福永伴你我他。

(12)优生优育,拥抱美好灿烂的日子。

宣誓类计生标语以受众的立场和口吻作出承诺以表实行计划生育的决心,语言铿锵有力,表达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如:

(13)振兴中华匹夫有责,控制人口从我做起。

(14)稳定低生育水平,靠你靠我靠大家。

4. 计划生育标语的批评性诠释

根据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本节从三个方面对计生标语中蕴含的权利和意识形态给予诠释:(1)形式描述——詳细描述计生标语的语言特征;(2)阐释计生标语语篇参与者的不平等地位和计生标语单向性的权力表达,以揭示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计生标语的生成、传播和交际过程的影响;(3)解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计生标语的生成、交际过程与具体的历史、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计生标语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4.1 计生标语的语言特征

不同类型的计生标语在语言特征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别,下面通过分析比较以揭示隐藏在表层标语背后的不同意义潜势和行为潜势。

4.1.1 追求言语形式美

为了达到普及传播的要求,计生标语在形式上力求表述简练,通俗易懂。所以,对偶、比喻和反语等成为计生标语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段。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每一条计生标语无论长短听起来都像是一句优美的歌词。譬如:

(15)计生连着你我他,真情服务暖万家。(对偶)

(16)昨天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如今享受奖励扶助幸福一生。(对偶)

(17)新农村少生优生,好政策滋润田园。(拟人)

(18)地球妈妈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拟人)

(19)优生优育靠你靠我靠他, 优质服务为你为我为他。(重复)

(20)优生优育优教,利国利民利家。(重复)

(21)女孩男孩都是祖国的花朵。(暗喻)

(22)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年是社会的财富。(暗喻)

(23)中国要富强,民族要兴旺,人口要控制。(排比)

(24)留守家庭安心,外出务工放心,计生服务贴心。(排比)

(25)您想得到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吗?请从优生开始。(设问)

这里,标语撰写者从审美角度出发,利用修辞手段对标语进行艺术加工,使计生标语真正做到辞约义丰。这些熟悉的结构和旋律,经过耳濡目染,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标语中的内容,懂得其中的蕴涵。久而久之,这些标语的内容就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4.1.2 词汇色彩鲜明

计生标语大多选用了感情色彩鲜明的词汇,旨在传递不同的劝导功能。

通告类计生标语如(1)-(3),其中的名词如“国策、权力、义务、责任”都蕴含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标语反映出发布方意在传达的意图——“了解、关心国家大事,人人有责”,起到了信息发布的作用。

命令类标语如(7)-(9),经常使用“消除、严禁、依法”之类的动词,传递的信息是“你们必须这样做”,带有较强的行政命令色彩。从语用视角看,此类标语容易造成受众的反感并使其产生抵触情绪,说服劝导功能相对较低。

宣扬类计生标语如(10)-(12)通过选用 “灿烂、美好、幸福” 等形容词和“出人才、富起来、兴中华、奔小康、享受、拥抱” 等动词性成分描绘出计划生育带来的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容易激起人们正面的积极的情感,标语的劝导、鼓动功能进一步体现出来。

比较不同类型的标语可以发现,在计划生育的初步计划实施阶段(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生标语大多采用充满命令口吻的词汇,后来伴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计划生育也有了新的认识,标语发布者在用词方面也因此变得理性和温情,显示出更多人文关怀。辛斌(2005)认为,“语言绝非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人们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不一定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而是会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 ”。从标语发布者的个人认知角度看,计生标语在措辞上的诸多不同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标语撰写者和发布机关对计生国策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情感。从国家的历史发展角度看,计生标语的词汇選择及表达方式则映射出计生政策的转变以及“以人为本”观念的普及与深化。

4.1.3 祈使句和陈述句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

祈使句和陈述句是计生标语的两种基本句式,但语用功能各异。陈述句主要陈述事实、说明事理——计生政策是什么、如何贯彻计生政策;祈使句主要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种行为诉求,即要求听话人做某事或实施某行为——“(你们)务必执行计生政策、违反计生政策后果自负。”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以陈述句表述的计生标语多具有中性的意味,而以祈使句表述的计生标语则表达了强硬和毋庸置疑的态度。

据我们统计,陈述句主要应用于通告类、告诫类、宣扬类、宣誓类计生标语,而祈使句则应用于命令类标语。通告类标语采用陈述句,旨在慎重告知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群众意识到人口形势的严峻,隐含着一种微弱的祈使意图,如例(1)-(3)。告诫类标语用陈述句明示:不实行计划生育会引发的严重后果,以此唤起群众对计生问题的重视,如:

(26)近亲结婚忧患多,少生优生负担少。

(27)子女不优,父母必忧。

此类标语并非用警告的口吻,反而使用陈述句使语气颇为婉转,这样会使受众愿意主动地而非被迫地思考、正视人口问题。

与告诫类标语不同,宣扬类计生标语则用陈述句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以达到间接说服受众的目的。如:

(28)美好生活从计划生育开始。

(29)孩子聪明健康,家庭和睦幸福。

较之它类计生标语,宣扬类标语最容易打动受众,唤起他们对计划生育的认同和支持。

宣誓类计生标语,是计生部门站在受众的立场或以受众口吻作出的承诺。这类标语多使用重复修辞,坚定执行计划生育的决心。统计显示,这类标语在计生标语中所占比重很小。

与以上四类标语截然不同的是命令类标语,一般采用祈使句来表达强“祈使行为”,要求受众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动,饱含命令语气,情感态度强烈,如:

(30)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1)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32)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家庭和谐。

虽然“祈使行为”可以用陈述句等其他句式表达,但据统计,以祈使句表达“祈使行为”的情况在计生标语中仍占据多数。究其原因,这源于不同句式传递的不同言语行为:陈述句等其他句式表达的“祈使行为”在语气上比祈使句间接、委婉,礼貌程度高。试想:如果计生标语采用“疑问句”或是感叹句,那么礼貌程度就越强,受话人可选择是否采取行动的余地也就大,从而与发布者的初衷相违背。

无论哪类计生标语,其终极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宣传国策最终有效说服、劝导受众实行计划生育。不同类型计生标语中祈使句和陈述句蕴含着不同的意义潜式,因而达到的语用效果也不一样。祈使句的高频使用意在凸显说服的效力,从语言政治的角度说,旨在凸显标语发布者的权势地位,以达到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根本目的。

4.2 标语的权力功能

严格地说,标语本身并不具有政治或法律意义上的权力。标语的权力功能指的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执行与权力有关的功能,是权力的体现和象征。“某个集团的代言人如果说话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那不是因为其发言比别人更符合语法规则,从而以此创造权威,而是因为他被授权可以这样说。”(李红满,2007)计生标语承载的权力是标语发布者被授权的结果。

Fairclough(1995)曾严厉地批评了Grice的“合作原则”,认为它们严重地忽略了权势和地位在解释话语中所起的作用,错误地将地位平等者之间的合作性会话上升到言语交际的原型,忽略了不平等交际中话语与语用权力、义务的不对称性。根据他的解释,权力指的是存在于任何话语事件中的不对称和不平等。那么这种不对称和不平等是如何在标语中实现的呢?这是本节探讨的问题。

4.2.1 不平等的话语参与者

机构性话语①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机构性话语是以任务为驱动的,这也是它存在的前提。其次,交际双方或至少有一方是代表某个机构的,这就决定了交际的内容和方式。计生标语符合机构性话语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认定为机构性话语的一种。

如前所述,计生标语的话语参与者包括两类人,一方作为发话人,代表各级计生政策宣传机关和部门,另一方作为受话人,代表广大百姓,尤其是我国处于婚育年龄的广大青年。作为机构性话语的一种,计生标语明确区分话语权参与者的不同话语地位,代表政府机构的发话人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说什么和怎么说,而受话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虽然计生标语是由特定的人撰写的,表面看来,标语生成的过程就是标语撰写者行使话语权的过程,其实政府机构才是真正的标语发布者,标语的话语权在此具有不可转让的性质——计生标语表达的内容代表着政府机构的意志。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标语的拟定、书写和张贴,一般都是组织性行为,大多人民群众不参与计生标语的制定。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计生标语中不平等的话语角色是由其机构性话语特征决定的。

在实际的话语行为中,计生标语话语参与者的不平等话语地位还因发话人的话语方式选择得到进一步强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过去计划生育的主要对象是处于生育阶段的农村青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为了深化计生政策,农村地区负责计生宣传的单位和个人往往把宣传的力度从计生标语上反映出来,结果就催生出大量的“不良标语”,致使标语发布者的“话语霸权”和标语受众的无可奈何表露无遗。正如廖广莉(2009)所言,标语发布者充分利用标语口号的话语权,行使着决策机构的权力,这些标语口号表露出基层官员崇尚权力和蔑视公民权力的畸形权力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计生意识增强,“不良标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中包含的话语参与者的地位并未产生较大变化。

4.2.2 “自上而下”的权力表达

从传播的性质看,计生标语无疑是一种“大众媒体语篇”,但上文提到的言语行为的单向性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话语的一种特殊语篇。这里,计生标语的发话人拥有语篇生成的主导权,可以决定标语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标语发布机构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在宣传计划生育时,标语话语行为就是典型的从上而下的单向性传递行为,传递的内容是国家政策,普通群众的参与性难以体现。通常情况下,即使作为受众的青年有意见或建议,也难以从标语本身体现出来。标语所承载的自上而下的权力一般通过户外广告栏等公共空间得以呈现,而公共空间的利用是以所谓的公共权力为前提的,权力的执行者是标语的发布机构,受众作为个体无权利用该空间发表个人意见。

龚文庠(2006)指出,“严格地说,标语本身并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权力,例如标语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标语的权力功能指的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执行与权力有关的功能。标语的背后是公共權力,个人很少能够打出标语。标语一般反映的是公共权力的主导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出单纯个人发布的标语,计生标语也不例外。计生标语更多的是在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凸显自上至下对民众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非从下往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Foucault(辛斌,2005)认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语言本身并不具有权力,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规约和政治规约才体现权力。按此逻辑推理,计生标语本身不具有话语权,更难与暴力产生关联,其中表达的政策内容和反映的标语发布者的认知倾向(如对计生对象的态度)才能够体现出计生标语的权力。

4.3 计生标语凸显的社会意识形态

黑格尔认为意识形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语言,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借用一定的语言和术语来表达自己(王垚,2010: 10)。作为特殊的语篇,计生标语承载着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成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写照。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增长迅速,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为防患于未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计划生育政策。至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已历经四十多年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的计生标语反映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标语自身可以窥探政治变化的踪影。按国家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2007年《南方周末报》A04版)的观点,我国计生政策的历史变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面讨论不同阶段计生标语所凸显的社会意识形态。

4.3.1 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强制命令型”

在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末是“降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由于当时人口形势严峻,宣传攻势非常强大,这段时期的宣传以行政手段为主,比较强硬。现在遗留的不良标语大多出现在这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的计生观念落后,计生工作困难重重。再者,当时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将人民群众当作被管制的对象。

因此,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计生标语大多为“命令类”标语,充满暴力、蛮横的口吻,有些甚至隐含着对人权的侵犯和践踏。譬如,“见证怀孕,持证生育”,“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一方面,这类标语不仅反映了标语发布者的冷血心理,而且暴露了基层计生部门的权力膨胀,计生标语所到之处便是权力所到之处;另一方面,计生标语如此之“暴力”也凸显出当时的社会大众心理,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紧密相关: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文化大革命”的血雨腥风在人们心中投下了“暴力”阴影。阶级斗争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挑衅,埋下了憎恶的种子。火药味十足的言语形式主宰了公共领域,直接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构筑,应运而生的计生标语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的烙印。如,

(33)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34)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

这两条标语都带有浓厚的文革气息,威胁之意溢于言表,一种强制性、命令性的社会意识得以宣泄。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邓小平同志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萌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力更生奔小康成为我国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计划生育和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35)-(37)。

(35)同心同德把经济搞上去,群策群力把人口降下来。

(36)勤劳致富带头,计划生育争先。

(37)控制人口增长 加速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新的社会意识形态赋予计生标语新内容,即要求经济建设必须与计划生育齐头并进。但不难看出,那时的标语仍以表达祈使语气的“命令类”居多,语言呆板、单调。而且,改革开放初期“暴力”计生标语依然存在,只是程度有所减弱而已。

4.3.2 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前后:“平等协商型”

经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后,我国的严峻人口形势得以缓和,经济发展也稳步前进。较之上一阶段,这一阶时期的计生标语主要是强调稳定低生育水平,言辞的暴力程度开始下降。人们的主要注意力逐步转移到改革开放的大热潮中——推动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强调计划生育的同时,政府进一步要求统筹人口、环境和经济平衡发展。这一时期具代表性的计生标语如(38)-(42):

(38)抓经济不忘计划生育 ,庆丰收应有人均观念。

(39)实践“三个代表”,情系育龄群众,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40)少生孩子多种树。

(41)珍惜土地,控制人口。

(42)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显然,这些标语已不再单一地强调经济因素。“三个代表”、“多种树”,“珍惜土地”和控制人口联系起来,与我国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主题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发号施令的标语大幅减少,用语的文明礼貌程度大大提高了。这一时期的计生标语所表达的意义潜势,不再是简单地从上至下传达命令,不再是单方面的向群众提出强制性的要求,而是发布机关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向群众建议协商,计生标语开始走向“以人为本”的轨道。

4.3.3 2007年至今:“科学务实型”

2007年8月,我国计生委办公厅宣布在全国范围内规范、更新计划生育标语。要求新计生标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标准,顺应新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街小巷的计生标语从此焕然一新。譬如:

(4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计生。

(44)合理控制人口規模,保持生态自然平衡。

(45)人口发展与和谐社会同步,婚育新风与小康生活同行。

(46)自然界山水交相辉映,人世间男女平衡和谐。

(47)计生奖扶政策好,政府保障助养老。

(48)奖励600元,幸福度晚年。

这一时期计生标语的明显变化是,内容更科学、更丰富、更务实,语言更文明,充满人情味。它们不再像以前的标语,只是一味地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而是包含了更多新内容,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广泛宣传生殖保健、避孕节育及优生优育、树婚育新风;综合治理“性别比”、关爱女孩;大力宣传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及奖励扶助等优惠政策;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出科学务实、人性至上的精神内涵,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是按照群众的需求进行宣传教育,把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和计划生育联系起来,类似“只生一个好”这样空洞无力的计生标语被利于群众的具体表述所取代,如(47)-(48)。计生标语的劝导力因此得到进一步凸显。

在语言形式上,新标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南方周末》报,2007年颁布的190条计生新标语中,“陈述句”的比例接近85%,“祈使句”句式只占15%;“命令类”、“通告类”标语大多为“宣扬类”标语取代。这种变化折射出我国在新时期计生观念的重大转变:坚持以人为本、走社会和谐发展之路才是计划生育的阳光大道。与此相宜,言语方式不再生硬、呆板,简单重复的语句几乎绝迹,诸如“责任,义务”这些饱含命令口吻的词汇也纷纷退出了标语的舞台。

2017年最新计划生育在全国推行,全面二孩政策得到推广,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及政策口号也发生变化,男女平等、优生优育、生活小康的国民意识得以凸显。如:

(49)放开二孩政策好,生对儿女好养老。

(50)男孩女孩一样强,长大都能做栋梁。

(51)国家政策真正好,一家准生两个宝。

(52)人口素质高,小康早来到。

总之,新的计生标语文明温馨、深入浅出,充满人文关怀,极具说服力和凝聚力。新标语不仅向群众宣传计生国策,普及计生知识,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逐渐从人口控制、经济发展转变到增强人口国情意识、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来。

5. 结语

本文应用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对我国不同阶段的计生标语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结果证明:(1)计生标语不同于其他标语,它承载着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的话语权力传播;(2)计生标语是一种机构性话语,标语的发布者是话语的主宰者,标语的接收者多处于话语参与者中的弱势地位,总是接受或执行话语内容;(3)计生标语是我国特定历史的产物,政治岁月的印迹在其中展现无遗;(4)计生标语表达方式的变化不改变既有的话语权势关系,但反映出标语发布者从采用强硬的应对态度到凸显以人为本的意识转变,这一转变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计生标语是对这一国策的重要反应。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将计生标语置于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语境下来研究,有助于考察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也便于进一步理解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及其历史演变。实际上,对计生标语的批评性研究就是对我国四十来年计划生育相关历史的探究和审视。

参 考 文 献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89.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5.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M]. In Lyons, J.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Ltd, 1970.

Halliday, M. A. K.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Drew, P. & J. Heritage. Talk at Work: 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竇天祥、陈兰香. 浅谈计划生育标语口号的特性、种类和写作[J]. 人口与计划生育,1994,(4): 44-45.

龚文庠.标语的传播功能[J].传播学研究,2006,(2): 31-3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李红满.语言与符号暴力——多维视野中的布迪厄语言观探索[J].外语学刊,2007,(5): 19-23.

廖广莉.“暴力”标语口号的语言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7): 169-171.

林亚军.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08,(7): 142-144.

聂桂兰.乡村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合法性的语言学分析[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2-54.

辛 斌.语言 语篇 权利[J]. 外语学刊,2003,(4): 1-6.

辛 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王 垚.《纽约时报》消费品安全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 黑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巫滨利.社会心理变迁在计划生育标语中的体现[J]. 世纪桥,2009,(5): 153-154.

On the Power and Ideology of China’s Family Planning Slogans

ZHOU Siruo & XU Jingj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ollege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

Key words: family planning; slogans; discourse; power; ideology

作者简介:周思若,女,硕士,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研究。

徐晶晶,女,硕士,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等领域的工作。

通讯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北路80号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邮编276826

E-mail:695478870@qq.com

(责任编辑:董方峰)

作者:周思若 徐晶晶

第2篇:从苏区标语关于民生的宣传内容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标语既是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媒介与工具。综观过去所有研究苏区标语的文章,关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及其实践的文章不多。通过研究苏区标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大量的是宣传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关于民生方面的内容。从苏区标语的民生宣传和实践中可以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理念,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苏区标语的深刻内涵,可以为当今的民生建设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央苏区;标语宣传;民生;初心和使命;历史启示

[

“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就是要解决民众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问题。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汉时期,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进一步阐述了民本思想。唐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主张,使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上述论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从“民为贵”“民为本”到“吏为民役”的民生思想发展脉络,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古代就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并且将其作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因此,关注老百姓的生存需求,是执政者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目标。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将其应用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到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其执政的基本理念,首创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宗旨的确立奠定了理論的源泉,提供了实践的榜样,积累了原创经验。

中央苏区时期,有大量的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这些标语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苏区群众正是从这些标语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中,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为劳苦工农大众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从而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热忱投身革命事业,全力支持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然而,由于研究旨趣的差异,我们发现以红色标语文本作为载体,研究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及其实践的文章非常少见。为此,本文试图从苏区时期的标语文本内涵来解读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通过梳理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可以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当前中国共产党解决一系列新的民生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与借鉴。一、中央苏区时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类标语主要内容通过对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旧址进行田野调查和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苏区时期的红军标语,其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类标语比较多,挑其精要列举如下:

第5期颜清阳李清平从苏区标语关于民生的宣传内容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一)关于宣传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生存问题类标语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土豪田地分配农民”“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封建剥削,是中国民权革命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永不交租”“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农民得了田地,农村的经济才能发展”“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农民增加了生产力和购买力,城市的工商才能发展”“只有农民暴动起来夺取地主阶级的田地才能实行土地革命”“焚毁田契借约”“不完租不完税不完粮不完土豪的债”等。

(二)关于宣传组织经济建设、改善工农生活类标语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发展苏区经济,改善工农生活!”“扩大苏区的经济建设!”“培养工农自己的经济和各种技术人才”“加速春耕运动”“纪念五卅努力增加生产”“努力春耕为增加二成生产而斗争”“实行春耕竞赛消灭耕田!”“首先耕好红军的公田和红军家属的田”“切实替红军家属代耕”“武装保护春耕”“红军加紧查田运动”“苏维埃要注意水利,以防旱灾,开办生产合作社,提高工农业生产事业!”“开办消费合作社,工农才有便宜的东西用”“开办生产合作社,使农村生产发达”“开办生产合作社,提高生产事业”“穷人可以集股做生意,没有机具种田,苏维埃帮助你”“开办信用合作社,实行低利借贷”“开发苏区财源,发展对外贸易!”“欢迎商人大批送货来赤区贩卖”“苏维埃政府注意水利以防旱灾”等。

(三)关于宣传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工农文化水平类标语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实行无产阶级教育”“各区、各乡成立列宁小学校”“普及农村教育,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水平”“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生活”“加紧识字读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建立农村学村,农民不要钱有书读”“建立农村学校,不要钱有书读”“设立贫民学校,招收贫苦青年工农免费读书”“建立工人夜学工人免费读书”“设立工农夜校免费读书,反对军阀压迫革命”“青年工农要有受教育的机会”“男女平权,女子要读书识字”“反对腐败和反动的党化教育”等。还有《识字歌》:“放开喉咙唱山歌,唱熟歌儿能识字,认识文字真正好,能读会写也会算,唱歌要唱识字歌……”等。

(四)关于宣传免费医疗及开展卫生防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类标语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建立公共看病所,贫人看病不要钱”“工人有病老板发给医药费”“苍蝇是传染病的□,扑灭苍蝇等于消灭敌人,我们每一个同志应该热烈的扑灭他,成为□□的日常工作”“每天洗澡、身体愈好!勤洗澡、伤快好!□□卫生要讲到,健康身体,□敌围剿”等。

(五)关于宣传促进妇女解放、实行男女平等类标语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实行男女平等,实行自由结婚”“实行男女平等,打破包办婚姻”“反对老公打老婆”“男女平权,实行共产主义”“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打破包办婚姻”“反对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共产主义不是公姨主义,是主张男女婚姻绝对自由”“要平等,要自由”“铲除封建余孽,打倒婚姻包办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废止童养媳”“反对虐待童养媳”“反对翁姑虐待媳妇”“女工工作与男工同等的须得同等工资”“劳动妇女派代表参加苏维埃议事办事”“劳动妇女有参加工农兵政府组织之权”“妇女实行参加苏维埃政府”等。

(六)关于宣传社会风俗变革类标语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反对封建迷信”“打破一切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废除压迫妇女的旧礼教”“根本打破旧礼教……”“打破一切老迷信,打破一切包□□□□者杀”“实行禁烟禁赌!杀倒土豪劣绅!”“春耕到了,多点穷人需要的粮食,不点一窝害穷人吃的鸦片”“加紧戒烟运动”等。

(七)关于宣传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类标语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工人每日做工不能多过八点钟”“工人增加工钱”“工人组织工会”“农民组织农民协会”“保护女工童工”“实行劳动保护法”“实行劳动法令”“实行社会保险,取消苛捐杂税”“救济失业工人”“举办失业救济及疾病伤亡社会保险等”“取消包工制”“设立娱乐会,使大家得些快乐”“穷苦工农联合起来建立贫农团建立雇农工会”“实行青工六小时,童工四小时工作制”“青工、与成工童工同酬”“废除旧的学徒制,学徒学艺最多二年,学徒不出傅金”“青工不做夜工”“老板不得打骂工人”“青年工农不做夜工及有害身体的工作”“学徒学期不得过二年,要有相当工钱”等。二、红色标语关于民生的宣传内容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通过梳理中央苏区一些标语文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民生观,从而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首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

“共产党是真正为工农谋利益的政党”,这句标语广泛地在苏区刷写与宣传,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后,到了兴国。在兴国县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时,他谆谆告诫党员干部:“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天天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2]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他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積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3]P138。在这里,毛泽东提出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广大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支持革命。毛泽东提出要解决那些关系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土地、劳动、柴米油盐、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等“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3]P138。

毛泽东还在大会上批评汀州市政府的官僚主义,说他们“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不理”。由于完全不理群众生活,因此群众就不高兴了,“扩大红军、动员运输队呢,因此也就极少成绩”[3]P137。毛泽东号召大家来学习江西的长冈乡和福建的才溪乡两个模范乡,说他们为什么扩大红军多得很,公债也推销得很多,其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关心群众生活。毛泽东称赞:“这样的乡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政府。”号召大家“要学习长冈乡、才溪乡,反对汀州市那样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者!”[3]P137-138

毛泽东不仅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在瑞金沙洲坝了解到当地群众缺水吃,亲自带领军民挖“红井”,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饮水困难。毛泽东还带领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和群众一起修了“红军桥”。在毛泽东等人的倡导下,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中央苏区的主旋律。因此,苏区群众感动地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3]P138“红军共产党什么都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顾乐(“顾乐”是指“爱惜”的意思)我们!”[4]P310这些由衷的话,是苏区群众真正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反映了“共产党是真正为工农谋利益的政党”,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

(二)“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井冈山斗争及中央苏区时期,一句“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激动了多少农民的心,调动了多少农民参加革命、支援革命的热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维持生计的根本保障,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土地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但是,近代中国农村土地占有严重不均,大量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占有极少数土地,他们必须向地主、富农租种土地,劳动所得大量被地主剥削了,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毛泽东从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始,就十分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动并领导农民进行千古未有的土地革命。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就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在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土地革命的经验,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并于1928年12月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逐步完善土地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井冈山的农民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一个个喜笑颜开,当时有一首歌谣“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5]P25便是当时农民分得土地后,对党和红军态度的真实写照。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在巡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向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中写道:湘赣边界“民众在打土豪后相信毛司令,在分田地后相信党、相信苏维埃”[6]P165。正因为广大的井冈山人民得了实惠,获得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因此,他们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和红军,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毛泽东由此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路——井冈山道路。

中央苏区时期,又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如1929年的《兴国土地法》,1930年的《“二七”土地法》,1930年的《苏维埃土地法》,还有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相关法律。其中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是第一部以国家政权形式颁布的土地法。在《土地法》的指导下,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彻底摧毁了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调动了农民革命的激情,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对于土地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以及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毛泽东进行了总结。1933年11月,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写道:“米: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年只有三个月吃米饭,其余九个月均是吃杂粮,青黄不接时要吃‘羊蹄子’“羊蹄子”是一种野草根茎。,更有吃糠的。现在,有了六个月的米饭吃,配合六个月的杂粮,本年就够了。……以每餐说,暴动前不能吃饱,现在能吃饱了。并且自己吃外,还可卖给红军,完土地税,买公债票与兑换油盐。总之,吃饭改善了百分之一百(三个月与六个月米饭之比)。”[4]P335-336在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现在农民的生活比较国民党时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农民的大多数,过去一年中有许多时候吃不饱饭,困难的时候有些竟要吃树皮,吃糠秕,现在则一般不但没有饥饿的事,而且生活一年比一年丰足了。过去大多数农民每年很少吃肉的时候,现在吃肉的时候多起来了。过去大多数农民衣服着得很烂,现在一般改良,有些好了一倍,有些竟好了两倍。”[7]P321-322由此可见,由于土地革命,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水平。

(三)积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发展苏区经济,改善工农生活!”“扩大苏区的经济建设!”等红军标语表明了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事实上,如果经济不发展,生产力水平不能提高,解决民生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代以来,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的经济凋敝,百业萧条。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传统的手工业大量濒于破产,地方政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负担沉重,生活极其艰辛困苦。改善民生需要物质支撑,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经济工作,为此组织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就严肃地提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他说:“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3]P119。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指出:“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3]P130-131

中央苏区把经济建设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以保障革命战争及改善百姓生活。首先,把农业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其次,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各级苏维埃政府投资兴办了一批工厂企业,自己织布,自己制药,自己制糖,熬制硝盐等,鼓励大力发展手工业,成立多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百姓生活日常急需品。第三,积极开展对外商业贸易。设立了对外贸易局,沟通赤白贸易。从白区进口苏区紧缺的食盐、西药、布匹、煤油等,出口苏区多余的粮食、钨砂、木材、樟脑等,有组织地进出口产品。成立了粮食调剂局,调剂余缺。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中华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把苏区生产品大批运出销售,换取工农劳苦群众日常需要的油、盐、布等等日用消费品进来,以更进一步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8]。

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930年10月7日,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在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汇报了苏维埃区域的好现象。第一点就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情况,他说农民“经济上得着了解放,地主当权时代,农民受各种捐税、重租重利的剥削,无不叫苦连天,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都喜形于色,虽然被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但人民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除盐比较困难外,其余都能自给,盐也买到,不过贵昂点,尤其是吃了便宜谷米,苏区两元钱可买一担,白色区要二十元一担,这样与未革命的区域比较,即相差很远了”[9]P354。毛泽东于1933年11月在《长冈乡调查》中写道:群众生活“油有多余”“吃肉,贫农增一倍,工人增二倍”“鸡鸭多数自己吃,过去则多数卖出”“生活好起来,柴火少出卖”“衣增一倍”“雇农的生活改良了”等。[4]P1295-296在《才溪乡调查》中写道:“肉增加百分之一百”“衣增加了百分之二百”[4]P336。由于大力发展经济,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文化水平

“各区、各乡成立列宁小学校!”“普及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生活”“建立农村学校,不要钱有书读”等标语表明了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特别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的教育问题。改善民生不仅要求物质生活的殷实,更要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文化教育事业事關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精神信仰,是民生之魂。

土地革命以前,由于经济的凋敝,加上“国民党反动派施行愚民政策,将工农群众排除于教育之外,学校大部分停办,学生大部分失学。因此在国民党统治之下,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全国文盲数目占全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9]P329。而赣南、闽西由于文化教育更加落后,交通信息更加闭塞,因此,土地革命之前的赣南、闽西文盲率竟然高达90%。[10]P9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积极发展群众教育事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首先,苏区大力兴办义务教育。苏区各乡村都已经办起了列宁小学,对苏区所有的儿童都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其次,广泛开展扫盲教育。举办各种夜校、识字班、读报团、俱乐部和墙报等,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广泛开展扫盲教育,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扫盲识字运动规模浩大,青壮年中的文盲人数大大减少。第三,倡导多种形式办学。兴办各种学校,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备干部的培养。最后,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苏区军民的文化生活。

可以说,在短时间内,苏区的文教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30年10月7日,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在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写道:“民国日报论文谓共产党可恶,其教育群众的方法可学,不识字的农民,他们都能使之讲得很多道理。……即此时期,较之白色区域资产阶级的学校和一般所谓提倡义务教育平民教育的先生们喊了十几年没有半点影响,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9]P355-35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盛赞苏区教育“有了很大的进展。在一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11]P159。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毛泽东高兴地宣布:“苏区群众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我们看报纸的发行也可以知道。中央苏区现在已有大小报纸三十四种,其中如《红色中华》,从三千份增至四万份,《青年实话》发行二万八千份,《斗争》二万七千一百份,《红星》一万七千三百份,证明群众的文化水平是迅速的提高了。”[9]P330随着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群众文化素质迅速提高,群众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革命充满了激情,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强烈向往。正如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对此作的生动描述:“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他就立刻看见这是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9]P329

(五)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

“建立公共看病所,贫人看病不要钱”等标语反映了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关注和重视群众身体健康问题。

由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在土地革命以前,赣南、闽西等广大农村群众很不注意卫生,群众卫生科学知识十分缺乏,加上一些封建旧俗恶习,以及频繁战争,导致农村经常发生瘟疫、疟疾等各种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说:“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提出“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4]P310。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之后,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保证人民群众病有所医,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一是制定相关卫生保障法规条例。《中华苏维埃劳动法》规定:对一切雇佣劳动者“实行免费的医药帮助——不论是普通病或因工作致病,遇险受伤,职业病等,都支付药费,其家属也同样享受免费的医药帮助”[9]P143。还发布了《苏维埃区域暂行防疫条例》《中央苏区卫生运动纲要》等法规,首先从法律上切实预防和解决人民群众一切疾病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二是创办红军医院和工农医院,培养红军医务人员,为军民免费看病治疗。三是设立各级卫生管理机构,专门组织医疗卫生事业。四是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创办各种刊物,以普及卫生防疫知识。还通过张贴标语,上卫生常识课,演卫生话剧,办卫生墙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医疗卫生保健知识,使苏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卫生素养,改变了一些生活中的不健康习惯。五是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发动全民进行群防群治。1932年1月,项英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一文,提出了防疫卫生运动具体的办法,号召“各级政府和各红军应当领导群众去做防疫的卫生运动!”[12]1933年3月,颁布了《卫生运动纲要》,号召“领导全体群众一齐起来,向着污秽和疾病,向着对于污秽和疾病的顽固守旧邋遢的思想习惯,做顽强的坚决的斗争”[10]P859。

这些措施,保障了苏区军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苏区的卫生面貌大为改善,“苏区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减少了百分之九十;红军部队中的痢疾、疟疾、下腿溃疡等发病率也大幅下降,疥疮基本消灭,其他各种疾病也随之减少”[13]P766-767。“赣东北苏区推行卫生运动建设仅一年,1932年的疾病即比1931年减少了百分之九十。”[14]P555

(六)追求男女平等,实现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自由结婚!”“打倒包办婚姻”“禁止童养媳”“劳动妇女有参加工农兵政府组织之权”等标语是宣传妇女解放的,反映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求男女平等、实现妇女解放的政治主张。

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没有妇女解放,便没有社会解放。在土地革命以前,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地位低下,他们不但要受皇权、族权和神权的压迫,而且还要受到夫权的压迫。在这些压迫下,她们学会了逆来顺受,没有政治经济地位,没有人身自由。中国共产党对于完全没有任何权利、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村妇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在农妇中之宣传与暴动工作,应直接提出关于农婦本身利益的具体要求,如承继权、土地权、反对多妻制、反对年龄过小之出嫁(童养媳)、反对强迫出嫁、离婚权、反对买卖妇女、保护女雇农的劳动”[3]P264-269等等。

男女平等是妇女解放的首要内容,因此,苏维埃政府首先从政治上解放妇女,立法保障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苏维埃宪法》规定:“男女一律平等,妇女与男子有同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经济上苏区妇女和男女一样,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婚姻方面获得了婚姻自主的权利,倡导“婚姻自由”“反对包办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制。文化教育方面也享受了平等的权利,苏区重视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知识,扫除文盲。广大妇女学习热情高涨,效果显著。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作报告时称赞说:“妇女群众要求教育的热情,实为从来所未见。”[9]P330

总之,苏区的妇女已经取得了完全自由与解放。正如当时中共中央刊物《红旗》所指出:“几千年从未见天日的劳苦妇女们,从九十九层地狱里翻身起来了。”“他们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成为生产支前与革命战争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16]

(七)破除封建迷信,革除旧风陋习

“打破一切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实行禁烟禁赌!”等标语是宣传移风易俗的,表明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破除封建迷信、革除旧风陋习的决心。

封建迷信、“黄、赌、毒”和旧风俗是土地革命以前的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公害,是封建社会留下的毒瘤。中央苏区革命前的社会封建迷信十分猖獗,社会风俗十分落后,“黄(嫖娼)、赌(赌博)、毒(吸食鸦片)”十分盛行。落后的社会风俗对苏区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危害群众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道德风气。针对中央苏区以前社会落后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来加强社会风俗变革。一是破除封建迷信。红军专门设有宣传队,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说明神之不可信,鬼、巫之无用。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宣传破除迷信,在各级苏维埃政府的教育宣传和积极推动下,苏区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反迷信舆论。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中写道:“多数群众,都知道迷信是封建残余的恶习,欺骗、剥削工农的东西,一致起来反对和铲除这种恶习。”[17]二是铲除黄赌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黄赌毒的法规条令,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甚至少年儿童也被组织起来查禁黄赌毒,“瑞金县儿童团自备竹刀下农田,见烟苗就劈铲”,“兴国县永丰区儿童团查烟赌打菩萨很厉害,完全不讲人情,‘真正公事公办’”[18]P188。三是革除旧风陋习。对传统的包办婚姻、媒妁制度、早婚、重婚、聘金聘礼制、童养媳制和寡妇守节制等婚姻陋俗采取严厉取缔的措施;禁止缠足、束胸、穿耳等损伤身体的习俗,革新传统服饰、发式;还有将一些传统陋俗一并禁止,如在以前各种场合的“丰盛酒席普遍地被禁止”,春节时期“禁新春贴瑞签”,“禁放鞭炮……放鞭炮的罚洋一元二角”,“拜年陋俗,议决禁止。”“南丰县农民暴动区域彻底破除迷信,也不要爆竹了。”在婚丧事情上,不但废除了“聘礼送肉”,还“禁送奠仪”[3]P35-38。1932年8月1日,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教育问题》规定:“反对做寿做酒送礼纳聘做丧事等封建习俗。”[19]

破除封建迷信、铲除黄赌毒、革除旧风陋习等使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央苏区境内烟赌肃清、娼妓绝迹、风气清新,标志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苏区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于1930年10月在《兴国调查》中写道,革命后,贫农取得的利益总共有12条,其中第7条是“死了人不要用钱了,埋了就是”,第9条是“应酬废弃,迷信破除,两项的费用也不要了”,第10条是“没有烟赌,同时也没有盗贼,夜不闭户,也不会失掉东西”[20]P165。这就是移风易俗之后中央苏区的新风尚。

(八)加强劳动立法,重视社会保障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工人组织工会”“农民组织农民协会”“保护女工童工”“实行劳动保护法”“实行社会保险”“举办失业救济及疾病伤亡社会保险等”“反对老板、师傅、工头打骂虐待青年工人”“青年工农不做夜工及有害身体的工作”等标语是宣传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的,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中央苏区时期局部执政开始就重视社会保障。

中央苏区政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先后制定了《劳动保护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法规,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标准,要求雇主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规定了劳动保护条款,并要求特别保护女工、青工、童工;规定了工会组织条款,以保护工人合法权益;创立社会保险制度,优恤品种有免费的医药帮助、暂时失却工作能力者的津贴、失业津贴、残废及老弱的优恤金、婴儿的补助金、丧葬津贴费和工人家属贫困补助金;还规定了解决劳资纠纷及违犯劳动法的处理办法等”[9]P133-143。优抚为战争而牺牲或伤残的红军战士及其家属,1931年11月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对红军及家属的生产生活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优待规定。对于伤残的红军战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特设立抚恤委员会组织,专门负责调查统计及慰恤一切,凡伤或牺牲与残废的战士与其家属定可得到苏维埃政权的特别优待”[21]等。充分体现了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对社会保障的重视与落实。

这些有力举措无不是为了解决苏区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无不是为了让苏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无不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三、中央苏区时期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启示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在敌人疯狂进攻“围剿”之下,加之根据地本身战略缓冲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物资不足,根据地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况。但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苏区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发展经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中央苏区的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并未驻足不前,反而比之前取得更大发展,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确实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大成就与一大奇迹。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民生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必须始终牢记宗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增进人民福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关注民生,执政为民,才能赢得民心,夯实执政之基。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红军的唯一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革命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容易脱离群众。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增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自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并形成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凝聚人心的强大“磁力”,构建联系和团结人民的牢固“纽带”,筑牢党执政的坚实群众根基。

(二)民生要以物质为基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围绕着军事斗争与改善民生的需要,中央苏区时期大力开展与组织了经济建设运动来发展苏区经济,可谓抓住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与关键。事实上,如果经济不发展,生产力水平不能提高,物产不能丰富,不能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实惠,那么,解决民生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空喊口号。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0]P467这说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发展经济,搞好生产,创造出充裕的物质财富,才能使人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得到满足。因此,当前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然后再把“蛋糕”分好。通过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保障民生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撑,最终实现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

(三)民生无小事,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和最关切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

孙中山先生曾言:“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2]P765在不同的时期,民生建设都必须以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和最关切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一句“打土豪、分田地”,满足了千百年来农民最大的需求——土地,得了实惠的井冈山人民喊出了“共產党万岁”的口号。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第五次反“围剿”最困难、最关键时期,仍然告诫广大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强调从土地、劳动问题,柴米油盐醋问题,生老病死问题,到小孩上学问题等等一切问题,都要关心、要讨论、要实行、要检查。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实意的爱戴和拥护,革命才能够最终取得胜利。

新时代,仍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中心,当前特别是要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医保、社会治理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3]P23。

(四)民生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解决要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民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民生建设涉及的群体来看,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的人民大众。因此,存在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等的差别,对民生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同时,从对象的需求来看,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仅有物质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套必要的精神生活保障,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中央苏区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党和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只能放在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方面,保证基本的生存需求。但也做到了统筹兼顾,通过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民生需求,通过保护、发展工商业等措施满足了工人对提高工资待遇的需求及商人对自由经营的需求,通过免费教育满足了儿童对教育的需求,通过免费医疗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求,通过社会扶助、社会救助等方式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通过繁荣文化事业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满足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等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当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愈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23]P11。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注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解决好各个方面的矛盾,才能做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解决民生问题要加强法制建设,将民生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无数经验与事实证明,“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4]P663。只有让法律制度更有刚性、更完善,民生问题才会得到应有的保障。苏区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如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中央苏区时期,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宪法草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工会组织法》等。这些法律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民生建设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要确保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新时代,我们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是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如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5]P23—30只有这样,民生问题才会得到应有的法制保障。

(六)民生建设取决于基本国情与国力,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民生问题的解决,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相联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农民缺乏土地、耕牛、农具等基本的生产资料,所以党和政府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过高的民生许诺,只能首先从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入手,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并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在经济上主要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小孩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在政治上解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问题。这就是实事求是,即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所以,改善民生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提高的渐进过程。虽然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高,这与我们的国情国力形成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虽然进入了新时代,但是,“两个没有变”仍是基本国情,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3]P12。所以,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3]P4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25]P27因此,党和政府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的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关注的各种紧迫民生问题,同时又要看到民生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持续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3]P44。

[参考文献]

[1]〔西汉〕戴圣.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2]石仲泉.毛澤东与兴国和长冈乡调查[J].党史文苑(下半月),2014(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本书编写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斗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8]录.繁荣开展的苏维埃经济[N].红色中华,1933-11-23.

[9]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10]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1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2]项英.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N].红色中华,1932-01-13.

[13]钟继润,刘善玖.中央苏区医学科普工作初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5).

[14]邓铁涛.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史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6]邱松庆.略论土地革命时期福建苏区的妇女运动[J].福建党史月刊,1988(5).

[17]佚名.开展反宗教迷信斗争[N].红色中华,1933-11-26.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井冈山干部學院.毛泽东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调查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9]徐文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苏区传统风俗变迁[J].文史月刊,2007(12).

[20]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佚名.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的成立[N].红色中华,1932-01-27.

[22]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5]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To Understand the CPC’s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 from

the Publicity Contents of Slogans in the Soviet Areas

YAN Qing-yangLI Qing-p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Key words:Central Soviet Area;slogan publicity;people’s livelihood;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邱明)

作者:颜清阳 李清平

第3篇:中国特色标语

在我们生活中,有时会见到雷人的标语口号。今天整理一些,欢迎大家补充!1 有莫名其妙的。比如:“人民罪犯人民爱,人民罪犯爱人民。”山东聊城监狱的标语。

“今天,你税了吗?”山西税务干部的标语。

2 有幽默风趣的。比如:“外地车辆在河南境内一般不被罚款。”河南警方的标语。

“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不死法办。” 某变压器上的标语。

“横卧铁轨,不死也要坐牢。”铁路旁的标语。

3 有啼笑皆非的。比如:“放火烧山,牢底坐穿。”林业系统缺乏法律常识的标语。

“坚决打击河南籍犯罪分子” 广东警方充满地域歧视的标语。“光缆不含铜,偷盗要判刑”山东电力的标语。

4 有断章取义的。比如:"投案自首是犯罪",拐弯过去接着写道:"分子的唯一出路"。"

群众有困" 下面是:"难找pol.ice"。

5 有混淆概念的。比如:上海浦东大道两侧的旗帜:"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动物园标语:"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6 有语出惊人的。比如:“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我们的屠宰事业。”一屠宰企业的标语。

“发展内衣制造业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以生产内衣闻名的广东盐步镇的标语:

“严禁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湖南省公然违反宪法和party章的标语。 7 有另类超前的。比如:“爱我可以,但不许动手动脚。”校园里保护草地的标语。

“**的,离这里远点,别让我踩着!“花园里警告搞对象者的标语。

“轻轻地吻我,可别太使劲,弄疼了我,我就扎你”保护鲜花的标语。

8 有语法混乱的。比如:“坚决打击流产女婴”打击对象竟然是流产女婴。“袭击警车是违法的”那该袭击啥样的车?

9 有辱骂诅咒的。比如:“偷井盖者抓住剁手”、“此处大小便者是猪”。当然,最有规模和创意的标语出自计划生育系统: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该扎不扎,见了就抓”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少生孩子多养猪”

“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宁愿家破,不要国亡”。

10 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标语出自山东省日照市。“热烈欢迎全国xx系统领导来日”。

十x大后提出若干口号,据说某地将标语挂在公路上,与警方的标语产生交错之后竟有如此效果„„“高举xxx理论伟大旗帜!” 旁边路牌:“限高 4米”;“紧密地

团结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party中央的周围!” 旁边路牌:“请保持适当距离”;“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旁边路牌:“每小时不能超过60公里”;“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旁边路牌:“遇红灯请右拐”。

第4篇:中国特色的标语:

山东某农村计划生育口号:“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旁边还有一条:“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

·山东菏泽的计划生育:“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安徽某县:“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江苏农村多处可见:“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湖南某县的生育计划标语:“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四川某山村:“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广西前往德天瀑布的路上有条更狠:“一胎环,二胎扎,三胎四胎杀杀杀!” 北京某远郊区:“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最绝的是东三省版本:“农村想不穷,少生孩子养狗熊。”

在河南更有邪门的,叫做:“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足见那里的计生工作之艰难。

某地估计计划生育阻力较大,有关部门便刷了条标语:“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湖北阳新地区的计划生育标语也很形象很彪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 “.安徽某地:“坚决打击流产女婴!”好一条中国特色的标语

.在河南永城看到一标语:“不怕死的就到十八里乡来作案!”够直白!

.安徽亳州向南的公路上一条标语:“私设路障违法,拦路抢劫判刑”

贵州铜仁,在去梵净山的路上一个屠宰场的标语:“以三个代表指导我们的屠宰工作!”.某养殖场:“敬爱的各界群众,请携带你们的发情母牛前来配种。”

.十年前过湖南衡阳,车窗外闪过如下标语:“坚决打击挑脚筋!”看得人浑身发毛,不寒而栗。

安徽徽州汪口(号称千年古镇)的一面墙上用红色油漆写着几个张牙舞爪的大字:“谁烧山,谁坐牢!”

这是在贵州的施秉看到的,“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也是经典呀。

湖南“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在铁路上看到的:“横卧铁轨,不死也要负上法律责任。”真是经典。

河南的国道上的“抢劫警车是违法的”、“不得袭击警车”

山东日照市大标语:“热烈欢迎全国某某系统领导来日!”

贫困县的基层班干部标语:“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管好两个口,填上面的口,堵下面的口”南宁一草坪立有一牌子:第一行写:“开展创造”第二行写:“性的活动”

一拐角处用白粉刷的标语:“投案自首是犯罪”,大吃一惊,拐弯过去接着写道:“份子的唯一出路”

·另个经典的是上面写:“群众有困”下面是:“难找警察”,我想意思大概是:群众有困的时候,很难找到警察!

十五大后提出若干口号,据说某地将标语挂在公路上之后有如此效果„„“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旁边路牌:“限高5.6米”;

“紧密地团结在以JZM同志为he心的党中央的周围!”,旁边路牌:“请保持距离”;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旁边路牌:“限速80公里/小时”;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旁边路牌:“此处可调头”。

“严禁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

“人民罪犯人民爱,人民罪犯爱人民。”山东聊城监狱的标语。

“今天,你税了吗?”山西税务干部的标语。

“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不死法办。” 某变压器上的标语。上海浦东大道两侧的旗帜:"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动物园标语:"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用三个代表指导我们的屠宰工作郑州一屠宰场

"发展内衣制造业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以生产内衣闻名的广东盐步镇的标语:女司机+磨合+头一次=女魔头。

刹车油门分不清都好使。

别吻我,我怕羞(修)

新车上路,内有杀手。

冤有头 债有主 前面右拐是政府

宜春 一个叫春的地方

第5篇: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标语

时间:2003-3-16 18:55:03 来源:顶尖文案 阅读181次

在汪口我看到的一面墙上张牙舞爪用红色油漆写的的几个飘逸大字

谁烧山,谁坐牢!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这是在贵州的施秉看到的,也挺经典的。

还有,在铁路上看到的:横卧铁轨,不死也要负上法律责任。

抢劫警车是违法的!!____在河南的国道上看见的

在河南的国道上还看到绝对经典的一条... 一人结扎,全家光荣!!

在婺源看到的一条宣传标语

在浙源至理坑的路上,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偶见路边的农舍上用白漆刷着这样一条

标语: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少生孩子多种树 ,少生孩子多养猪! ——北京某远郊区

湖南某乡政府:结贫穷的扎,…… 上致富的环

贵州铜仁的:

在去梵净山的路上,一个屠宰场的标语: 以三个代表指导我们的屠宰工作我在山东看到的标语:

光纤没铜,偷也没用!

安徽 : 归还农业贷款的标语: 人死债不烂,父债子来还!

在镇远火车站的外面有个小饭馆,写的对联也很有意思:

天不管地不管酒馆饭馆,哭也罢笑也罢吃吧喝吧

下面这则是在上海浦东: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上海浦东新区宣传垃圾分类的一则标语,发现于悬挂在浦东大道两侧的旗帜上

第6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标语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努力打造“蔬菜之乡”

5、抓好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促进平昌经济发展

6、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建设

7、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8、做大做强做亮我镇农业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9、努力构建我镇土豆、莲藕种植和黄鳝养殖三大农产品特色产业布局

10、合理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加快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

11、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哪,村组道路修建到哪

12、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13、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抢抓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新机遇

14、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稳步长效增收

15、积极推广“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

16、贯彻落实“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发展要求

17、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18、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莲藕,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19、大力发展土豆特色农产品种植,政府每亩奖励100元 20、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网箱鳝鱼养殖,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21、大力推行标准化蔬菜种植大棚建设,政府每个奖励5000元

22、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23、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4、抓住机遇,内外联动,实现特色产业全面发展

25、培育能手,扶持大户,带动小户,辐射周边,加快发展

26、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产业结构要有大调整

27、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28、强化宣传,打造品牌,提高我镇特色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9、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30、发展特色产业是市场的需求、政府的要求、农民的渴求

31、发展特色产业,重在持续、重在规模、重在扶持

第7篇:有特色的环保标语大集合60句

节能环保是企业的生命线。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有特色的环保标语60句,一起来欣赏吧。

1、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心连心,创建生态校园。

2、保持环境卫生,共建美丽家园!

3、花草树木的微笑源于你的爱心。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5、节约能源有诀窍,建筑节能很重要。

6、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利用,垃圾为宝,利国利民!

7、行动胜于心灵,抱怨胜于行动。

8、环境关系你我他, 保护环境靠大家。

9、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咱们自我。

10、爱护碧水蓝天,拥抱完美明天。

11、你节能,我减排,秦岭母亲笑开怀。

12、节能意识进万家,减排连着你我他。

13、用咱们的小手放飞绿色的期望。

14、连片整治大发展,农村环境大改善。

15、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16、低碳生活始于心,节约资源践于行。

17、绿色生活,环保节能。

18、与环保同行,与财富共进。

19、节能出产品,节约出人品。

20、节能减排千秋业,绿色城市万代兴。

21、心同节能减排律动,情与绿色低碳共融。

22、节能减排谱华章,建设绿色新城市。

23、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24、节能降耗,和谐发展。

25、节能减排人人出力,绿色城市家家受益。

26、能源得来不易,节约共享便利。

27、节水节电靠大家,节能需要你我他。

28、低碳让地球,解脱苦难。

29、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

30、用心爱护每一片绿色。

31、节约能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2、让城市多一块绿地,让生命多一份美好,让财富多一点分享。

33、节能就是创造财富,节能就是环保健康。

34、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咱们的发奋,自然的`美丽。

35、引领环保健康新时尚,缔造财富自由新企业。

36、践行环保理念,扞卫健康生活。

37、世界因你的此乃在丰富多彩环境有你的保护而清洁自在。

38、花草也有尊严,请高抬贵脚。

39、做着对人类环境有益的事情,享受着财富自由的生活。

40、人人健康长寿,人人自由富足。

41、地球资源有限,环保健康无限。

42、爱心请随意抛撒,能源请千万珍惜。

43、让绿色覆盖世界,让动力流向未来。

44、一百年后,地球还是那个地球。

45、共创绿色世界,自由追寻梦想。

46、打造国内最大健康环保服务商。

47、蓝天白云享健康,创造财富悦自由。

48、环保,健康,财富,自由,是咱们永远的追求。

49、保护生态,爱护自己,才能拥有财富。

50、创造流行,野狼装饰。

51、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52、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3、草木——如果我香消玉陨,就无法装扮校园的美丽校园。如果你怜香惜玉,请您给我们一些关爱吧!

54、爱校园,从保护校园环境开始。

55、绿色不但是自然和人类的生命,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56、垃圾树叶是资源,露天焚烧要罚款。

57、生命的美不在于它的绚烂,而在于它的平和,生命的美不在它的激情,而在于它的平静。安全连着你我他。

58、让环保,成为一种修行——力皇。

59、力皇,让地球容颜焕发。

60、实施九大工程 创建生态遂昌。

第8篇: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表明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正确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执政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任务,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这是我们党和人民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近16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过凯歌高奏的年代,也经历过发展受挫的岁月。是成功还是挫折,从根本上说,在于是否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就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一直把实行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按劳分配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也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离开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据。

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明确地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科学论断。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科学社会主义是和工人阶级政党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说,工人阶级只有把自己组织起来成为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才能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从其阶级属性和主要内容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不断发展。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谈社会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还在于我们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从国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就取得成功;什么时候照抄本本、照搬外国模式,就遭受挫折。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这个实际说明,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能丝毫违背这些基本原则。这个实际还说明,我国仍然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体现中国特色。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解放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搞私有制,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一个过程,同步富裕、平均富裕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走上致富之路。既要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差距;又要规范分配秩序,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它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突出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的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邓小平同志说,“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发展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根本所在。胡锦涛同志说:“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上一篇:新幼儿教师学期总结下一篇: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