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用8篇)

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1

1、十二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产生;

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基本概念和范畴。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

2、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教育和科学,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根本途径: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4、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模式,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5、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无根本区别(企业经营的自主性、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完善性、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等)。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除具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保障人民利益。发挥计划和市场长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6、坚持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家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9、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不能认为它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10、政治体制改革是较之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更困难、更艰巨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采取全方位推进的、剧烈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的方式。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这种文化是民族的又是面向世界的。

1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民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民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1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内容包括:1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纪律建设)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14、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到达3000美元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黄金发展时期,又是我国社会的矛盾凸现时期。因此,为了减少矛盾,保持稳定,发展的步伐应当更加稳妥。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16、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整个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紧跟时代的基本前提。

19、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2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国策,其实行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1、台湾问题一直就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和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3、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目的是让这些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窗口、桥梁和基地的作用。

2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5、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

2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

2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东西。

28、第二代领导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1农业;2能源和交通;3教育和科学。

2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0、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1、区域间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

32、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2、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3、依法治国;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3、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5、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都是国家的表现形式,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国家问题。

3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38、坚持独立自主,首先体现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9、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

40、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41、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当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4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44、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个代表的实质是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出发点和归宿。

45、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46、国有经济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了近年来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新理解。

4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8、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的总路线总方针和总政策: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9、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1独立自主;2完全平等;3互相尊重;4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50、“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手:一首抓改革开放,一首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治;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51、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5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政体的具体

1、领导制度;

2、政权组织形式;

3、工作方式方法等的改进和完善。

54、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55、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56、三步走战略:

1、从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从1991年至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达到4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2

理论源自实践。丰富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这样才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引领我们的公共关系事业大踏步的发展。贵州是个欠发达的省份,但是相对来说,贵州协会做得还是不错的,这跟理论的正确指导有莫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贵州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从1988年成立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贵州省省情的公共关系发展之路,就是一条将公共关系的普遍原理与贵州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理论体系,首先应注意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性。理论的任务是借助于概念的界定及推理,以若干命题去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阐明对象的本质联系,从而形成由理论起点到终点的知识体系。在一般意义上,公共关系学理论体系需要阐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工作对象、运作程序、活动模式、基本观念、对象策略、运用领域等具体内容。

其次需要突出核心概念的统摄作用。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关系学理论体系来说,要超越那种拼盘式的裁剪组合,就必须提出自己的核心概念,并且始终围绕着该核心概念来层层展开。在提出核心概念方面,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在发挥核心概念的统摄作用方面却不够理想。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的几十年充分说明,没有能够统摄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体系引领,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整体的、全方位的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构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需狠下功夫。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中间如何展开,前后如何过渡,首尾如何呼应,都要深思熟虑,用完整而又严谨的结构来体现理论体系的记忆性和序列性。

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3

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力求基本稳定,稳中略有变动,就是在政治常识中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基于目前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变动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2)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总是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和完善,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4)这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自觉按规律办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次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5)认识总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自觉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

2政治学角度

(1)国家要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文化职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始终不能改变。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需要大力发扬求真务

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9)加强和完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来看: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企业角度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创新民族品牌,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策。

(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按规律办事。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模式来解决,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按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

(4)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6)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这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角度看: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4)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2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即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需要按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了从整体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国家应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国家机关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权力机关加强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4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 候,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思想内涵

[2]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统一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目前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

理论价值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

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科学体系

[4]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

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

今年6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这类著作问世。

本人曾在《学习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思想路线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主义本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初级阶段论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和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论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市场经济论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民主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文化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社会论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文明论

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社会和谐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

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一国两制”论

“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路线论

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群众论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党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科学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

层次结构

[5]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相继出现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主要是四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层次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也是首要的基本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为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政治保证。基本路线是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是基本理论的结构化、实践化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展开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直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纲领: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施互利双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走中国特色城镇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篇5

第一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本质

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和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客观依据。

3、怎么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特定历史地位和丰富内容的理论体系。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制定和实践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保证各项建设事业既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又不脱离中国实际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内涵:首先,邓小平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放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位置,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其次,“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

2生产力发展方向,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强大经济力量(3)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4、当前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转换国邮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4)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5)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6)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7)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重大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主要任务:(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三是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四是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主要方面有哪些?

答:(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基层民主制度

5、如何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1、试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由此对民族问题产生直接的制约。二是经济原因。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经济问题可以说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终极原因。三是历史原因。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又是生动而充满力量的。代代相继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各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对民族关系造成影响。

2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答:“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简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面临的新形势。

答:(1)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2)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3)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问题交织,世界面临多重安全挑战(4)地区安全形势极不稳定,大国间战略博弈日益激烈(5)以美国为核心的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同步发展,大国组合复杂调整(6)新变革、新调整推动国际思潮更趋活跃

4、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答:(1)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始终保持我国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顺利前进。

(2)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0多年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党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和团体都不能代替的。

(3)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5、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应着重注意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答:一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就是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整体推进,就是要有效发挥党的制度体系的整合功能和互动作用,从整体上推进党的建设的发展。

二要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对于党的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比较成熟和定型的制度,我们必须始终加以坚持,并不断完善。同时又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及时废止不适用制度,建立新的可操作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 成 性 考 核 册

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 学号: ***81 姓名: 邸家林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A.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A.路线、方针、政策

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认识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做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A.解放思想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A)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A.创造 B.创新 C.创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A.2010年 B.2020年 C.21世界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 A.邓小平B.胡锦涛 C.习近平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界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2.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C.实用主义的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即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5.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贫富分配

7.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做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指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10.民族区域自制的核心是(C)

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A.文化 B.文明 C.经济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1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15.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A.体育 B.文化 C.道德

二、多项选择题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互赢 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突破安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吧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依法治国是(ABCD)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管理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以人为本 B.以学为本 C.以物为本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A.和平发展 B.改革开放 C.民主法制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基础建设

B.保障和改善民主 C.生产效率

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A.社会 B.自然 C.人类

5.()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的共同努力。A.发达国家 B.全世界 C.发展中国家

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 B.科学技术 C.自然力

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割占我国台湾的。A.《北京条约》1860年 B.《马关条约》1895年 C.《二十一》1915年

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方针。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A.1997年12月1日和1999年7月2日 B.1997年2月1日和1999年7月12日 C.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11.2007年10月,党的()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

C.维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13.现阶段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党的领导。A.改善 B.服从 C.统一

15.新形势下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A.科学型 B.服务型 C.学习型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4.着力推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 D.经济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吧()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科技创新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回家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是一直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10.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

A.建设纯洁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2.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3,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 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408页。)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马克思最根本、最一般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 科学方法, 而且同最根本、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很深, 在毛泽东思想中无不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 甚至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名词术语来作为自己文章的标题, 如《实践论》、《矛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体系分别依次凝聚、代表了第二、三、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 治国的理念和科学方法。这个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样, 同最根本、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邓小平理论与科学方法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为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供了根本指针和科学方法。

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 不把书本当教条, 不照搬外国模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确立了初步的道路和科学方法, 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确定了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科学方法, 是必须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阶段。

邓小平理论在解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在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是强调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能僵化停滞。经济体制改革的科学方法, 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方法, 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又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的科学方法就是“四个坚持”。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邓小平理论在处理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求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 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依靠广大工农、知识分子, 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要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这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在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科学方法, 就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最一般的科学方法的道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阶段, 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的道理, 还符合革命发展阶段论的道理;改革开放中, 改革体现了运动、变化、发展、量变、质变、新生事物的哲学道理, 开放体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道理;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体现了质量互变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哲学道理。

邓小平理论还直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名词术语来作为自己简练话语的主要内容。如最具哲学思想的话语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还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下面就这种联系予以探索。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从实际出发的光辉典范。这个实际可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讲。从国内来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从国外来讲,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矛盾普遍性 (共性) 和矛盾特殊性 (个性) 的道理。这一思想里面的“代表中国先进……, 代表中国先进……, 代表中国最广大……”是共性, 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的根本利益”却是个性。

“三个代表”思想包含着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道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三个代表”所强调的“生产力”就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落后的社会生产) 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又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必须是“先进”和“发展”的, “文化”也必须是“先进”和“前进”的, “人民”必须是“最广大”和维护其“基本利益”的。这就标志着抓住了重点的重点、关键的关键。“生产力”和“文化”也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的重要内容, 而生产力更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文化”是导航、是先锋。

“三个代表”思想还充分体现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句里, “生产力”是质, “先进”和“发展要求”是量;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句里, “文化”是质, “先进”和“前进方向”是量;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句里, “人民”是质, “最广大”和“根本利益”是量。而在这三句话里都强调了“中国”这一带规模性的量, 连续出现了三次, 除了体现要从今天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外, 还体现了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信心、热爱、厚望。

“三个代表”思想体现着质量互变规律。最初掌握“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毕竟是少数人, 表彰和奖励他们, 并让他们致富也是应该的, 这才能鼓励更多的后来人, 造成万马齐奔的壮观局面, 使我们的综合国力雄居世界之首, 进而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处理好了少数 (局部) 和多数 (整体) 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还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里讲的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道理。鼓励“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也是在力求通过局部的质变达到全局的质变, 再通过全局的质变达到新的质变, 循环下去, 以致无穷。

“三个代表”思想里的“两个先进”和“发展要求”、“前进方向”等除了用词准确外, 还体现在充分肯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坚定地站在新事物一边, 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推动事物不断地由旧到新,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实践性。因为,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要由不断发展的实践来不断提出和实现, “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靠不断的实践来保证。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如“内燃机的设想”于1824年由法国的卡诺提出, 而后指导许多人去探索, 终于在73年后由德国人狄塞耳试制成功。这就说明了文化创意的巨大作用。而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性更强。而文化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把全国人民团结起米, 无往而不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一种先进文化, 只要我们认真地、创造性地理解、贯彻和执行, 将会指导我们在新世纪实现强国梦。“先进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指导性, 是由于它的主体——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本质和规律性的现象又会重复出现, 也就使科学理论可以预测未来。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群众观点。如果“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不推广, 不普及, 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 就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就要得民心, 也就要考虑一个让广大人民的收入和生活越来越好的问题。通过改革, 有的人的收入增长可以多一点, 而大多数的收入也应增加, 只是可以少一点。有的单位即使收入和生活要降, 也应领导和群众一起降, 降的幅度和形式可以不同, 这才能解决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但人多, 是不利还是有利?既使是不利也可以转化为有利。人多智慧多、生产力多, 创造的财富也多, 通过消费拉动经济的动力强劲, 消化特种支出的能力也强。以众多人口为基础建立的航空公司、运输公司等自然就规模宏大, 财大气粗, 可以办大事, 比如我们发展高铁就能正常运转, 而地广人稀的国家发展高铁就可能亏本, 无人投资。如果仅以士地和人口之比, 中国大陆的比重还不如中国台湾, 也不如日本等。财富多了, 卖不出去, 低价。这在资本主义初期往往造成销毁商品。与其不卖或者销毁, 还不如多发纸币给广大人民, 再让他们去各取所需, 这就可以说, 共产主义的萌芽已悄然来临。但这种纸币发放既要考虑公平问题, 又要考虑效率问题;既要考虑民众的基本生活, 又要考虑有利于积极就业, 发展生产。为了公平, 如国家用于解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 已经包含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为了效率, 如给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员发国家奖、地方奖或单位奖。而给八千万公务员增加工资既是为了解决公平问题, 也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纸币发放的标准, 首先要看能否让广大人民幸福, 也看物价是否平衡, 还看是否有足够多并可持续不断的货物让人购买。而从本质上来看, 纸币发放的标准, 首先要看流通中需要多少金属货币量, 其次再把这种金属货币量换算为纸币量。所发放纸币来源, 除了靠资金回笼, 尤其是税收, 另外还得靠多印纸币 (赤字的一种) 。“赤字”是专业性较强的术语, 公开前, 必须通过宣传教育, 做思想工作, 让大家知道未达到饱和的“赤字”并不可怕。即使是纸币、供需都已绝对饱和, 也允许有赤字。宣传教育要走在改革的前面。可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利用节假日回本地宣讲, 再查漏补缺。另外, 为什么有时群众收入增加了, 但消费却上不去。这是因为, 群众消费有分散、零星、即刻、必须消费, 也有集中、积累、延期、弹性消费。往往一个大的消费不知要跑多少次银行, 才能存够足够数目的钱。一个三口之家, 从孩于刚诞生起, 如果又不想让孩子出国留学, 每个月能存五百至一千元钱, 可能就没有后顾之忧, 而会尽量消费, 这只是理论上的估量。

“三个代表”思想内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体现了手段和目的等关系, 还具有系列性和联动性、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自成体系。这顺应了全球一体化、和平 (联合、合作、合并) , 同时还预示着搞独立 (孤立) 、分裂将不得人心, 必将灭亡。

三、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最新的科学方法。因为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的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怎样发展” (即发展的科学方法) 的问题。总的科学方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全面”发展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 是针对中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思路和新的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观最大的贡献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最一般的科学方法中有关发展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 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是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 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第一次鲜明地在发展前面添上了“科学”二字, 就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注入了新的血液, 添加了新的活力, 进入了新的境界, 真是如虎添翼。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最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科学发展观是从实际出发的光辉典范。这个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蕴含着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唯物史观的道理。在现代社会,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 作为一种发展观, 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 就是说, 与神、与物相比, 人更重要、更根本, 不能本末倒置, 不能舍本求末。“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蕴含着实践论和认识论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实践和认识。“以人为本”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全面”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协调”包含了联系观点。联系即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 又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协调”还包含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道理。“可持续”首先包含了发展观点。发展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持续”还包含了质量互变的道理,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质变, 也包括量变。“统筹兼顾”包含了普遍联系、矛盾普遍性和两点论的道理。“协调”、 “统筹兼顾”属于方法中的方法, 都是讲的调控, “协调”属于微观调控, “统筹兼顾”则是属于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来的, 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发展冠以“科学”二字, 使之更加规范和科学。举一反三, 推而广之, 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许多概念、原理、原则 (方法) 做出了科学规范的典范, 如科学的世界本原观, 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观, 科学地从实际出发, 科学地联系, 科学的矛盾论, 科学的两点论和重点论, 科学的质量互变, 科学地创造新生事物, 科学地实践, 科学地认识, 科学地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地创造历史, 科学史观, 科学的群众观。这样, 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由于冠以了“科学”二字, 就更加名副其实, 理直气壮, 也就更加具有了说服力、鼓动性和战斗性。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还需要完善和规范的地方由于“科学”二字, 就使得我们不得不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规范和完善。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完善、规范和科学, 正如当年把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写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 我们也应该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去,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对科学发展观加以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詹海观.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先锋网.

[2]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ht-tp://www.pledaily.com.cn.

[3]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百度文库.

公共基础知识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8

关键词:历史传承 创新 显著特征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并体现出了一系列的显著特征。

一、历史传承性

每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批判吸收世界上一切思想文化成果而形成的,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新的内容,随后又成为后世继承和借鉴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新的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作用。毛泽东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而且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他提出的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等,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性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不断开拓进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六大就清楚地表明这一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论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些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传承性价值。

二、内涵的丰富性

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变化的长期实践过程,都有其思想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涉及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代表了一定的民族思想、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反映了民众的强烈愿望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精髓;二是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国情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是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矢”,去射中国实际的结果;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与中国的民族思想、民族特点、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果;四是来自于借鉴和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从照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逐步转变到借鉴资本主义建设的经验,是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以及西方先进技术和一切先进文化认识的转变。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否合理地论证和回答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衡量与判断其社会价值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准。而这些都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集中体现了出来。

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更具有系统性。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决不会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会跟随时代的变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展现了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这一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限制,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突破了发展国家认识的限制,突破了计划与市场对立的限制,突破了经济制度属性的限制,突破了片面理解思想混乱的限制。[3]

具體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求真务实。它继承了实事求是的理念,强调要继续不断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二是自主创新。它以瞄准世界最先进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理念,实现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三是核心价值的形成。它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以德治国、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四是注重生态文明。它以“四位一体”文明建设来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建设节约型国家,走良性循环、绿色社会、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未来。

这些理论创新,表明我党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科学性、动态性与前瞻性,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仍然处于不断创新中,从未停止脚步。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非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事物发展客观性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体系,是集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历史传承性、内涵的丰富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显著特点。它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158.

上一篇:高三毕业典礼对联下一篇:珍惜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