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共7篇)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篇1

自2007年5月,我们开始实施天津商业大学教改项目“关于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问题的探讨”。迄今为止,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兴趣模块、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培养方式和“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设,目标是加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

一、特色建设背景

从1998年开始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迄今为止,全国共有522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市场。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市场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变革不够快,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从学生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缺乏有吸引力的专业方向,结果导致实行大类招生后选择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长期发展存在问题。为了重塑这个天津商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专业的良好形象,凝聚工商管理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办学质量,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专业改革,提炼和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相差不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少见。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个目标无法凸显我校作为商科院校的鲜明办学特色。为了适应现代商学教育的改革方向,特别是在当今创业和创新浪潮的推动下,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表述为:“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理论基础与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意味着我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业技能的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三、课程兴趣模块的设立

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并没有体现学生兴趣和现实企业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块。基本上按照教育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若干核心课程,再加上一些通用的选修课程来进行

授课。现在我们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在专业选修课中我们设置了创业管理、商务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三个兴趣模块,每个模块下面都有4-6门选修课供学生选修。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企业创立与运营模拟》、《国际企业管理运营模拟》、《制造业ERP模拟》三门密切联系实际的试验课作为学生的课堂实践实习场所。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我们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管理学原理》是校级精品课程,历来是我们试验和创新教学方法的主要阵地。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的案例库,采写并建立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案例库,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在课堂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天津康师傅,天津中药六厂等著名企业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在《国际企业管理》课程上,授课老师还大胆运用分组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同一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讨论交流并以小组名义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外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小组作业。该课程上课形式活泼多样,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个性化培养方式的应用

自2005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始实行导师制。导师制的中心思想是:在指导中培养,在培养中提升。其具体原则是:加强沟通,促进交流,密切关系,提升能力。由于我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制,因而只有到大三时,我们系才有真正的专业学生。因而在导师制下由工商管理系老师负责所带学生的两年专业学习,包括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学校统一安排的各项学习工作。导师应本着尽职尽责的精神,指导学生的两年学习规划和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制定和实施工作,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工作,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此外我校还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英文简称SRT),每年我们系都会有三到五项学校资助的SRT项目,该项目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由我系大三学生全程参与和主导,用一年的时间完成。通过该项目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

六、“第二课堂”的积极拓展

在专业教师授课之外,我系还以学生专业社团企业管理研究会为核心,邀请社会各界精英来我校做讲座和培训,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已邀请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博士做了题为“为职业准备所需的社会知识与资源”的演讲,已邀请天津明理公司高级顾问、原恒安国际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黄河清女士做了一场主题为“思维技巧与绩效管理”的演讲。此外,还联系《商界》传媒集团开展了“商界精英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

烈反响。并且开展了首届天津商业大学创业论坛,通过此次创业论坛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学生们普遍感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所请嘉宾颇具影响力,对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为学生走向就业和创业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饶莉.探索新时期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途径[J].科学咨询,2007(5)

[2]范庆瑜.从管理胜任特征反思工商管理本科教育[J].经济师,2006(6)

[3]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4(11)

项目来源:天津商业大学教改项目“关于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问题的探讨”(项目编号:J56007)。作者简介: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篇2

特色是当今大学的立足之根,也是竞争之本。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外延发展之后,面临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已成为各高校的理性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

大学办学特色包括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科学研究特色、大学管理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建设学科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重要板块。学科建设就是将师资队伍的主体要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客体要素、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要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学科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理性和多元化,大学根据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牢牢抓住学科建设特色这个根本才能办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3]。

工商管理学起源于美国。我国从1998年开始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是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4]。但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呈现出“大一统”的状态,未凸显出高校特色差异,缺乏针对性,体现在定位不明确、相似度高、过于偏重理论等方面。

如何科学地建立工商管理学科体系、明确人才培养地位、提高师资力量,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南科技大学的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二、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现状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和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育过程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更新慢、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和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基本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不清晰,定位不准,缺乏个性,没有较好地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不仅浪费教育资源,并且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而难以解决工商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强调对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但实际上,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是课程多而杂,没有侧重点,出现了“专业不专”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具体理工科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支撑,学生无法真正的对企业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

(三)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面向企业的管理人才。然而,高校的教师绝大部分缺乏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不用说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因此,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热情较低、动手动脑意识缺乏。而案例大多数为国内外的大企业的,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在中国社会条件下分析和解决本土化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手段。

(四)实践性环节偏向于走形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大纲和计划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开设有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校外的认识实习、暑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没有固定的地点,靠带队老师或者学生自己找关系,实习的内容流与参观,只能了解到企业的一些运作流程等。学生所写的实习报告也是流于表面,加上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科学的实习评估体系的缺乏,对实践性环节的质量很难具体进行衡量。

三、进一步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建议

为了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培育目标,高校需要在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由高质量的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结合西南科技大学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的改善进一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建设。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四力模型如图1所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区域和单位进行统计和调查,明确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方向,结合高校和当地特色制订培养方案。西南科技大学地处四川省绵阳市科技城,其周边长虹、九州、富临集团等大型企业,以及部分军工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较快进入企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应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出发,不断更新使之更具特色化。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从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入手确定其核心课程,做到精简与更新,突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协调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甚至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第二,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全方面的提高素质。最后,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设置复合型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比如,开设“军工企业管理”“科技企业管理”“会展营销实务”等针对性强的课程。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式

在引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经验教师的同时,依托学校MBA中心的人脉资源,邀请大型企业的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现有教师进行再一次的学历教育或培训,让其理论实践和企业业务相通,或者利用暑期进行企业调研,在丰富其实践经验的同时收集案例资料,丰富教学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各种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法、双语教学方法、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情景模拟式教学等。传统的教学只能单向的传递知识,多媒体网络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交互式的互动;双语教学方法能够达到培养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结合国外案例教学经验,发掘国内企业的案例,在中国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建立属于自己的案例库,构建案例教学评价体系;西南科技大学近几年在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方面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老师连续两年获得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四)改革实践环节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仅有17%左右的学生可以直接走向岗位,可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首先,完善实践环节的相关制度,构建实践开始到实践检验的标准体系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方式。工商管理专业应建立多个实验室,包括EDI、ERP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引进先进的软件,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学生提供完善校外实习中的空缺的机会。高校还应与企业良好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最后,学生应多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项目、学术研究和素质拓展,利用所拥有的行业企业背景资源,依托行业背景举办和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比赛或计算机模拟大赛,如管理决策大赛、营销策划比赛、ERP运用大赛等,让学生在比赛或模拟中深化理论知识,了解行业背景,全方位的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喜荣,李伟,张勤,杨英.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5):79-81.

[2]孙兆扬.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1,(4):19-22.

[3]王坤.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8,(8):109-110.

[4]杨彩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贸:教育论坛,2011,(11):145-146.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教改;CTRST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需求量也急剧增长,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孕育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专业在我国快速发展,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层次日益完善,数量也快速膨胀。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产销方面仍然出现了脱节,据初步估计,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并且表现出诸多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该怎样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的需求市场,尤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处于中坚力量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改更为重要。

1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1.1定位没有标准,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包括两大类别:一类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单独或多校合并升格组建的院校,这些院校原本就有相关专业,如酒店专业。这类型院校多年培养的主要是从事旅游企业中低等职业人员,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不太清楚。因此,不能正确定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另一类是在各大高校进行扩大综合发展过程中在某个学科下新建的,如在原历史系或者地理系下面逐渐发展的。这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往往不是学院的重点,学校对于该专业的投入远远小于核心专业。不少学院在解决经费问题时大量扩招,而忽视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很多地方没有跟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

1.2教学管理不符合专业特征。

1.2.1专业设置。一是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没有自我院校特色,千篇一律,并且“产销”脱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忽视对当地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照抄照搬其他院校,不适应需求市场。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体系的完整。三是根据学校师资而不是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1.2.2课程设置。很多大学院校现在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计划不规范、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需求市场。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本来就很宽,在课程上设置得大而广,致使面面俱到,但都不深入,只是毛皮,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二是学科理论基础的对应性与岗位实践过程不相符;三是理论讲解多,实践过程少。

1.2.3实训教育多还局限于宾馆饭店低层次实习。大多院校的学生实习课程仍然停留在合作企业,如宾馆饭店的低层次实习,如大部分学生进入客房、前台、西餐厅,致使学生们在还未毕业已经产生对本专业的厌学情绪。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学校企业双方在“生产与销售”、资源共享、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还可深入合作。当然,这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和健全的合作机制。同时学生的实训课程还可以带到各种相关科研项目中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一部分继续受教育学生,但是这在当前的大众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里很少见,更不要说放在实训大纲中了。

1.2.4教师队伍的业界参与不够。教师自身素质高低决定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高低,学生质量的高低又关系到整个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教师在不断地继续教育和提高学历,但是并非全体老师都进入行业进行经营、管理、研究。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专业,行业性很强,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发展不是非常成熟的当今,如果只是照本宣书,一是枯燥乏味,学生自己看书就能理解大部分;二是没有实战意义,教授出来的学生在应用方面的能力会非常欠缺。

2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是以教授学生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学生旅游经营管理方面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为目的的。

2.1较强的专业实践。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广,究其就业方向涵盖了: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会展及其他。同其他相比,旅游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性,专业本身具有将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2.2较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因为建立时间较早,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完整的掌握相关理论内容,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样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就忽略了实践教学过程。

2.3需要学生全方位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并且涵盖范围非常广,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等等学科。不管是宾馆饭店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3 教改措施

结合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建设为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实训-科研-学生评估-师资培训”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简称CTRSTmode)。其中“课程体系一体化”、“实训教育体系化”、“科研教学互动化”、“学生评估多样化”、“教师培训岗位化”五个主体缺一不可,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CTRST模式。

3.1课程体系模块化。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经验,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块势必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带来较好的效果。不同模块课程设置重点不同,方向不同,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过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过程的比重。理论教学一定要精练,注重教授学生的理论深度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可以划分为会展经济与酒店模块、国际旅游导游模块等等。

3.2实训教育体系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非常多,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行业实习、毕业实习还有众多课程实训等等。而大多是实习放入企业时间长,如毕业实习一般都在5~6个月,而且大部分按时进入企业做每天雷同的工作。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和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时间进行。课程实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认识实习:是针对大一的学生在暑期进行的,对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等的行业基础认识。生产实习:是针对大二的学生在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等地实地学习实践的过程,为期3个月,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找到不足。毕业实习:是针对大四的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习的过程,一般安排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实训教育体系化的实现取决与实训基地的建设程度,学校在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从而能够真正地完成实训教育的体系化。

3.3科研教学互动化。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带到各种相关科研项目中来,不仅可以解决老师只顾科研而忽视教学,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的问题,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一部分继续受教育学生。更为关键的是,这也是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互相帮助的深层合作。

3.4学生评估多样化。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查、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教师上课过程的评估,这也是对老师的教学检查和监督。

3.5教师培训岗位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习基地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本科旅游管理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08,(02).

[2]姚小云.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实证分[J].高教论坛,2009,(5).

[3]邹统钎,刘军,王小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

[4]孙峰.基于战略产业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创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李娴(1979-),女,四川成都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景观地学,旅游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特色构建 篇4

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辽东半岛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尽管如此,在办学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来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将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深入打造本专业的特色建设,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以区域特色为准绳

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辽宁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地方经济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旅游发展产业需求和所处旅游业区位资源及人才需求状况,并结合院系师资资源特征,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可以定位于以下三大方向:

(一)依托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基于大连地方旅游市场以及发达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继续夯实“文化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

(二)基于地方经济和环渤海旅游市场酒店业的.的人才需求以及顺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做强“酒店管理”方向的内涵建设,培养具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密切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

(三)发挥地方旅游区位优势,依据辽宁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的开发,以及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温泉休闲”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减少现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建设上,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完善学分制,灵活设置专业必修、选修和特色化课程。

(二)根据辽宁地域特色,增设相应专业选修课程

近年来,辽宁省依托丰富地热资源,温泉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提出“建设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后,全省上下形成了温泉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辽阳弓长岭、营口鲅鱼圈、大连安波、鞍山汤岗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温泉旅游集聚区已初具规模。

依此地域背景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态势,可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SPA温泉课程、体育旅游学、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等,拓宽旅游专业课程内涵,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

(三)依托师资力量,开设旅游专业双语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可先从专业选修课中选取某门课程进行尝试,如国际饭店业,在取得一定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向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会展概论等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应把双语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同时注重外语基础课学时和双语课程学时的比重。

三.实践教学特色建设

(一)拓宽实训领域,多渠道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校内集酒店、导游、景观、旅游规划等一体的模拟实训室,开展模拟实习,同时引进社会资源与大连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经营管理规范、社会知名度较好的饭店、旅行社、温泉度假村、景区进行参观、体验、学习、模拟实训等,实现教学、实践、实习真正结合,满足创建实践教学特色的需要。

(二)实习模式的完善―从“4+1+3”转变到“5+1+2”

实习模式由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各类理论课程,第5个学期到旅游企业实习,第6个学期回校继续理论课学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的“4+1+3”模式转变为将实习安排到第6个学期的“5+1+2”实习模式,即前5个学期充分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第6学期校外实训,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培训人员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

实训结束后,如果感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还可以利用返校的最后两个学期充分学习。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多类型实习基地体系,景区实习的平台,旅游规划实习的平台,旅游体验设计实习的平台等。拓展实习基地,横向应拓展景点、旅行社实习基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员短缺时上岗实习,同时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拓宽。纵向应从操作技能实习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拓展。

四.师资队伍的特色建设

(一)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向“双师型”发展

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旅游专业的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校园进入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自我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带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二)强化外语口语水平,向“双语型”发展

辽师旅游系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已有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但数量仍显不够,还需要加快培养双语师资。首先要整合本校资源,实现院系之间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外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的青年教师骨干,积极培养旅游双语师资力量。

(三)加强横向联合,向“多元化”发展

可以和外校甚至是其它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格局。

参考文献:

[1]左晓丽,马育倩,王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石家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讲坛,,(10).

[2]路运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6).

[3]陶卫平.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黄山学院旅游系“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调查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5).

[4]屈学书,张志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4).

[5]唐永芳,姜明军,王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湘潮,2008,(5).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体系 优化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篇6

工商管理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 在这期间, 它的发展极为迅速。迄今为止, 全国共有六百多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 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 但仍然满足不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趋同化”现象严重, 以致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而特色教育是解决中国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同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培育已经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 也具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标对活动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和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基本依据来开展。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相差不大, 具体表现为定位不准、陈述雷同、目标设定过高、缺乏个性, 体现不了创新性的要求, 很难显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二)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的涵盖面非常广, 涉及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的核心知识。它培养强调的重点一直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 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没有侧重, 从而出现“专业不专”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各方向等量投入, 知识面虽然拓宽了, 但是专业纵深方向钻研不够, 同时对工商管理专业本身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比如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又训练不够, 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 遇上对口专业, 实践能力和技能欠缺, 遇上相关专业, 又比不过专学这门专业的学生, 缺乏竞争力。

(三)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企业的管理人才, 这要求他们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 大学教育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课堂内容和企业实际相脱节。这几年各高校纷纷开始了案例教学, 以改变这种局面, 但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子, 案例的内容大多照搬国外,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效不大。

(四) 实践性环节偏向于走形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环节, 通过校内的课程实验、实训、校外的认识实习、暑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理论教学占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科学的实习评估体系的缺乏, 这些实践性环节很难具体进行衡量, 都流于形式和过场, 学生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可以完成任务, 这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收效甚微。

(五)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工商管理专业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较高, 不但要求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经验及教学技巧。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进校门, 缺乏企业或社会的实战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更不用说旁征博引,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对学生进行引导了, 从而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的基本途径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 我国普通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 根据本校及本地区的特点, 在培养目标中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其次, 根据本校工商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对象、类型, 因地制宜来设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比如, 分析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 主要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 企业可以抓住它们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能力对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第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 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企业, 因此, 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 对工商管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与更新, 压缩教学内容雷同的课程, 规范课程门类, 优化与整合, 使之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其次, 在课程设置上, 进一步调整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之间的比例, 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划分不同的专业方向, 增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甚至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第三,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 设置复合型课程, 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 同时也可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比如“管工结合”、“管农结合”或者“管医结合”。第四,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特点, 因此高校应推动双语课程建设, 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他们适应未来的能力。

(三) 改革教学方法

1. 借鉴国外案例教学的经验, 总结出适合普通高校自己的案例教学方法。

首先应摆脱以往照搬国外工商管理案例的情形,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搜集既适合我国国情, 又突出教学目标的案例, 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其次, 教师要提前精心设计课堂组织程序, 既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 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加强他们的人生观教育。第三, 建立案例教学评价体系, 把小组成员的观点记录下来, 并及时做点评。第四, 改革考试形式, 将课堂讨论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2. 进行情景模拟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模拟一些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教学印象, 也让学生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 团队之间协作互补的重要性, 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以后如何正确做人。

3. 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法。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利用网络传播和处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从而使多种教学信息建立联系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改变传统教学只能单向传递信息的弊端, 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 有效利用网络技术优势, 由点到面逐步建立起涵盖所有课程并与第一传统课堂相互补充的网络第二课堂体系。

4. 采用双语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要准确地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 管理方式, 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情况, 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的管理人才的目的, 而双语教学正是以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可以逐步采用渗透式—穿插式—完全式的步骤来完成双语教学的改革, 从而达到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目标。

(四) 改革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 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 包括一整套量

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 并保证落到实处, 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 增加企业共同考核部分, 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

2. 加强实验室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EDI、ERP模拟实验室及工商管理案例库等, 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 定期对试验教师进行培训, 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 弥补校外实习不足的问题。

3. 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通过这种方式, 学校可以为实习单位解决一些如营销策划、管理咨询、员工培训等实际问题, 同时又可以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 这种互惠互利的情形, 使企业愿意成为高校的实习基地, 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 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将工商管理专业相关

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 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

(五) 提高师资水平

首先, 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来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 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教师自身积极进行转变。其次, 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第三, 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任职, 或分期分批组织教师下工厂调查研究, 以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 这样既可以为教学搜集到丰富的案例, 还可以获得管理实践经验。

三、结语

总之, 为了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培育目标, 高校必须在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 由高质量的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 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许庆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经济师, 2004 (2) .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篇7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能力就业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954年建校,具有50多年建校历史。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国家35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联合批准的“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万人。根据学院五大专业群发展方向,设有9系1部,开设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等28个专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能够在第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信息的采集、分析、管理;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JAVA模块开发、数据库开发与维护、网络运行与维护、企业数据与维护等。精品课程:java网站开发技术、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限选课程:信息组织、竞争对手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管理、ERP财务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生产管理。

3 专业能力及特色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根据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通过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精于信息处理技术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信息管理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从职业认知学习到教学做一体模块和开放式综合实训模块再到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时时刻刻都与企业紧密合作,每走一步都按照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夯实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综合能力,发展ERP设计及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

4 就业方向

①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实施管理和评价;②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设计;③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工作;④信息咨询公司中的咨询工作;⑤市场调查公司的项目督导、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工作。

5 实训环境及实训项目

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训基地场地面积1200m2,实训工位近179个,设备价值750万元。是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该实训基地由网络运行与维护、软件开发部、信息情报采集处理中心、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企业远程信息服务中心五部分组成。

5.1 网络运行与维护实训室 该实训室是模拟企业网络的环境建设的,可以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服务器等)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可以完成的实训项目包括:企业网安全分析及网络协议分析、企业网中采用的主要防护技术的分析与实施、企业网中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配置、企业网中的入侵检测及维护、企业网中的网络管理与网络管理系统。

5.2 软件开发部 模拟软件开发企业建设,能够完成基于java技术的web开发、eclipse开发web应用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实训内容。在这里和北京新青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环天峰内部办公系统,阳光财险自助卡投保系统的设计开发任务。

5.3 信息情报采集处理中心 这是模拟企业情报中心建成的,可以完成:市场调查预测、信息检索、企业信息采集、商业情报分析、竞争环境定制跟踪等等实训项目。

目前已经与北京东方策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汽车市场调研及资料整理工作。

5.4 企业信息管理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为主要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模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和掌握企业各个业务环节中的信息管理流程。

华盛开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公交运营调度系统中开发技术文档的编写工作。

5.5 企业远程信息服务中心 该中心模拟企业呼叫中心建设,能完成的实训项目有:业务流程应用设计、系统集成、客户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热线、信息咨询热线、市场信息调查、电话提醒服务。目前与美兰德市场调查公司合作,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第四次交通出行状况调查和全国电视网络覆盖率调查。

6 获得的专业等级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

上一篇:个人思想工作评价报告范文下一篇:商会成立秘书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