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简介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学生物化学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日坛医院,是建国以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首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目前该医院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此外,该医院也是我国肿瘤专业学术交流的中心、卫生部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卫生部肿瘤学临床医师考试中心。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医科院肿瘤医院在学科建设、临床技术、科室级别、人员配备、医疗质量、日均门诊量、年住院人次、院内病死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二十四。在该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中,医科院肿瘤医院的肿瘤内科及放射治疗科均排在第一位。目前,该医院拥有正式职工156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80余人,正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80余人。该医院共设有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妇科、胸外科、腹部外科等13个临床科室及影像诊断科、检验科、核医学科等9个医技科室,其中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胸外科及腹部外科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该医院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1198张,年门诊、急诊量高达60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达4.3万人,年手术量高达1.3万例。该医院拥有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能量双光子加速器、调强适形放疗仪、PET-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3.0T核磁共振仪、肿瘤射频热疗仪、影像指导下直线加速器、64排螺旋CT、流式细胞仪等国际顶尖的诊疗设备,在应用内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及生物治疗等手段诊治肺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及头颈部肿瘤、恶性淋巴瘤等方面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将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介绍如下:

肿瘤内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始建于1959年,是国家级重点科室,198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博士学科点,同年被卫生部评为临床重点学科。目前,该科室共设有6个病区,开放住院床位200余张,拥有在编医护人员1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12人,正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8人。该医院的肿瘤内科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如高剂量化疗、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TAK细胞生物治疗等,在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泌尿系统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的诊治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均每月有超过500例的住院患者和超过200例的肿瘤患者在化疗病房和门诊病房接受治疗。

孙燕医生简介:孙燕医生是国际著名的临床肿瘤内科学专家,是中国肿瘤内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国际抗癌联盟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孙燕院士1951毕业于燕京大学,1956年获得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医科院肿瘤医院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是我国肿瘤内科学专业的奠基人。他将祖国医学中“扶正培本”的治疗原则与现代临床免疫学相结合,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开展了扶正中药促免疫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并应用现代化手段证实了传统中药黄芪、女贞子、芦笋、仙灵脾具有促进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祛除T抑制细胞的活性、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等作用。近年来,孙燕院士主持并完成了数百项国际性试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著有《内科肿瘤学》、《肺癌》、《临床肿瘤内科治疗手册》及《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等专著25部,曾荣获多种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名医”、“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石远凯医生简介:石远凯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北京市医学教育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石远凯院长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2获得肿瘤专业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大阪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M.D.Anderson(德克萨斯肿瘤中心)进修及访问,回国后一直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内科肿瘤,尤其在诊治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储大同医生简介:储大同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储大同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化学疗法和生物疗法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肾癌及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点,由临床治疗室、放射物理室和放射生物室3部分组成,拥有一支由医护人员、物理师和工程师等150余人组成的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5人,副主任医师9人。该科室拥有包括从国外引进的直线加速器(7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2台)、逆向治疗计划系统Pinnacle和CMS(9套)、近距离治疗机(1台)、热疗机(2台)等国际顶尖的诊疗设备,擅长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手段治疗鼻咽癌、头颈部肿瘤、脑瘤、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及软组织肉瘤等。

李晔雄医生简介:李晔雄医生现为该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研究协会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理事、《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晔雄主任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得博士后学位,曾赴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放射疗法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和睾丸精原细胞瘤等腹部恶性肿瘤。近年来,李晔雄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余子豪医生简介:余子豪医生曾任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放射治疗科主任,现为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余子豪教授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对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各种难治性肿瘤。

徐国镇医生简介:徐国镇医生现为该医院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医疗技术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北京分会副主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徐国镇教授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临床放疗技巧及各种活检、内腔镜的操作,擅长诊治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在诊治鼻咽癌、上颌窦癌、喉癌和脑癌等头颈部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殷蔚伯医生简介:殷蔚伯医生现为该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殷蔚伯教授195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曾赴印度德里大学医学预防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医学进修学院 (汉默斯密斯医院)放射肿瘤科进修。殷蔚伯教授从事肿瘤放射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放射治疗技术及方法,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在诊治食管癌、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胸外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诊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肿瘤、胸膜及胸壁肿瘤的专业科室。目前,该科室下设有3个病区及麻醉恢复室、内腔镜室、透视室、心肺功能检查室、胸外科实验室等亚级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143张。该科室拥有一支由9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强大的医疗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3人。数十年来,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一流的诊疗水平使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深受广大肿瘤患者的信任。近年来,该科室的手术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已超过1700台/年。

赫捷医生简介:赫捷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赫捷院长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进入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赫捷院长擅长做各种胸外科手术,如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心包内全肺切除术、贲门癌根治术、食管胸上段肿瘤根治术、食管胸中下段肿瘤根治术、弓上弓下吻合术、颈部吻合术及隆凸成型术、袖状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黄国俊医生简介:黄国俊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英国皇家外科医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黄国俊教授擅长诊治食管癌、肺癌及各种胸部肿瘤。

腹部外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目前,该科室下设有胰腺肿瘤专业组、肝胆肿瘤专业组、胃肠肿瘤专业组及乳腺肿瘤专业组等4个亚级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174张,拥有医护人员105人,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1人,副主任医师13人。近年来,该科室不断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技术,使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邵永孚医生简介:邵永孚医生是我国腹部肿瘤外科领域的首席专家,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遗传性大肠癌协会委员、中华肿瘤学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邵永孚主任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赴法国、荷兰等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回国后一直从事肿瘤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胰腺癌、肝癌、大肠癌、胃癌及乳腺癌等癌症。

第2篇:化学前沿领域的简介与发展历程

摘要: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由于其各自的局限性,有时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光热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已经在肿瘤治疗方面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概述了纳米材料、光热治疗及光热剂;综述了基于前沿领域光热治疗的纳米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前沿;光热治疗;肿瘤;纳米材料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临床治疗手段,包括放射治疗、化疗、激素治疗等,经常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光热治疗(PT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较小的侵害性。通过给予光热转换剂一定时间的近红外光照射,PTT治疗可以特异性的消融肿瘤组织,并且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明显伤害。

1 简介

1.1 肿瘤与纳米材料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即每年将增加1500万癌症患者。因而,采用新技术提高现有癌症预警与早期诊断、转移检测、疗效预测及有效治疗的临床方法是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纳米科学与技术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纳米颗粒材料、高生物兼容性表面修饰处理技术和手段的快速发展,如何应用纳米特性如小尺寸效应、纳米表面效应、量子效应、纳米结构独特的光、电、热、磁等特殊性质来改进癌症的体外检测、活体影像以及药物的靶向递送与治疗等方法,是目前生命科学对纳米科技提出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1.2光热治疗

光热热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通过加温的方法,采用具有超强组织穿透力的近红外光(NIR),利用毒性低的光热剂对光的吸收和转换能力来改变肿瘤细胞所处环境,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1.3光热剂

理想的光热剂在近红外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并且能够有效地将近红外光转换成热量。此外,用于光热治疗的光热剂还应具有低毒性和较高的肿瘤靶向性。无机纳米材料,主要包括不同结构的金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钯纳米片、硫化铜纳米材料和其他新型纳米材料,都已经被用作光热剂应用到光热治疗中。

2纳米材料在光热治疗中的发展历程

根据纳米材料的研究特点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制备纳米材料,对纳米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第2阶段是1994年以前,用已知的关于纳米材料的知识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使纳米材料具备更丰富的作用;第3阶段是1994年至今,研究热点是人工组装各种纳米材料,使该组装体系拥有人们所需要的特性,应用于生物、物理和医学等领域。

2.1第一代光热材料——贵金属纳米颗粒

2.1.1 金纳米粒子(AuNPs)

金纳米粒子(AuNPs)在可见光区域有很强的吸收,在对癌细胞进行光热消除时可以采用可见光作为光源。金纳米材料是一种研究较多的光热治疗剂。由于具有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在激光照射下迅速升温,再加上其易合成、易表征、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使其成为肿瘤光热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调控金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形态可以改变其光学性质。常见的金纳米材料有金纳米棒、金纳米笼、金纳米壳等,其中研究较多的为金纳米棒,它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发挥多种抗肿瘤作用。

2.1.2钯纳米粒子

以钯(Pd)纳米片为代表的一类在NIR区域有强吸收的、LSPR峰可调的重金属纳米结构已经被研究应用于PTT。在2009年,Zheng等人制备出蓝色的六角形Pd纳米片。含27 ppm钯纳米片溶液在近红外光(808 nm,1 W/cm2)照射下,溶液温度可以从28.0℃升高到48.7℃,而在同样条件下,对照组(纯水)温度只变化0.5 ℃。并且与基于金、银的纳米结构相比,钯纳米片的光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2.2第二代光热材料——碳类材料

2.2.1 碳纳米材料

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碳纳米球、石墨烯等在近红外区具有较好的光学吸收,因此也可以用于光热治疗。2005 年,人们首次发现,以CNTs 为光热剂对癌细胞进行光热治疗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式。Moon等人将PEG修饰的SWNTs 采用瘤内注射方式,得到的光热效果显著。研究发现,恶性上皮KB肿瘤在808 nm激光照射3 min后完全被破坏。多壁碳纳米管(MWNTs)在NIR区域也表现出较强的吸收。Ghosh等人发现将DNA装载到MWNTs中,瘤内注射到PC3移植瘤中,用1064 nm激光(2.5 W/cm2)照射70秒后可以使肿瘤完全消除。

2.3第三代光热材料——金属与非金属化合物材料

2.3.1 硫化铜纳米结构材料

硫化铜作为一类铜的硫属纳米材料,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新型的光热剂。通常采用湿法化学法制备CuS纳米粒子,并且制备的纳米粒子在900-1000 nm间有最大NIR吸收,但是,CuS的光热转换效率较低,限制了CuS在光热治疗上的应用。

2.3.2氧化钨基纳米材料

氧化钨基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混合价态的钨基材料中,W18O49(WO2.72)可以纯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且该材料具有强烈的近红外吸收功能并可迅速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肿瘤局部升温导致肿瘤细胞死亡。Chen等研究表明,低强度的近红外光照射注入聚乙二醇化的W18O49纳米线材料的肿瘤细胞,可使细胞温度迅速升高到(50.0± 0.5)℃,进而对肿瘤进行有效治疗。

2.4第四代光热材料——有机染料物质

鉴于无机纳米材料存在的一些缺点,近年来研究人员发展了多种有机光热试剂,包括近红外染料[吲哚菁绿(ICG)、IR825和IR820]和有機共轭高分子材料[聚吡咯、聚 (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和聚苯胺]等。有机光热试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光学稳定性和较强的光热转化效率,因此成为新型肿瘤诊断和光热治疗试剂。

2.4.1 近红外染料

近红外染料的优点是近红外区吸收高、生物相容性较好和能荧光成像等,缺点是存在浓度依赖性、稳定性较差、在生物体内易与生物大分子发生作用等。ICG是美国FDA批准的可用于临床近红外成像的有机小分子。由于它在近红外区存在吸收,当近红外激光照射后,ICG染料电子会跃迁至单线激发态,而当电子由单线激发态回落至基态时,能量就会以光和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它可用作临床诊断和光热治疗试剂。

2.4.2有机共轭高分子纳米材料

共轭高分子纳米材料具有光学吸收性强、导电率高、光热稳定性较好、生物相容性良好、吸收峰易红移、光热转换效率较高、合成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光热试剂。但缺点是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易发生聚集。聚吡咯在近红外区具有较强的光学吸收,能用于肿瘤的光热治疗,同时也可用作光声成像试剂。Song等合成了白蛋白-聚吡咯纳米颗粒,经静注后进行808 nm激光照射能发挥明显的肿瘤治疗效果。

3总结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生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恶性肿瘤治疗新方法开辟了道路。虽然一些新材料仍然停留在實验阶段,还有一些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金基纳米颗粒难以在生物体内降解等,这些都不能阻碍研究人员探索新材料和改进现有材料,而利用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改造而得的材料也可拥有所需的生物特性。目前,在探索和改进纳米材料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使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特异的靶向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等,这也将是光热转换材料的研究热点。

作者:林彬彬 赵耀 金青霞

第3篇:生物酶造粒车间通风系统设计简介

摘要:生物酶对人员的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如果酶制剂车间的通风及除尘系统设计不当或维护不当,会对人员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文章对某一生物酶造粒车间的通风除尘系统的工艺要求、风速控制及调节、典型设备的通风形式、系统中特殊部分等作以介绍。

关键词:工艺排风;紧急排风;风速;换气次数;锥形阀

1生产车间的通风范围及作用

1.1送风系统(补风系统)

为保持房间风量平衡,送风系统主要用来补偿工艺排风及房间排风,同时满足工作人员的舒适性要求,冬季送热风,夏季送冷风,并且送风温度要考虑物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须根据工艺要求设定室内温度。根据工艺要求,此送风系统采用全新风空气系统,新风通过空调机组的初中效过滤及冷热集中处理后,经管道阀门等送到车间各房间。

1.2房间排风

房间排风用于排除房间内浮尘或异味,同时保证房间风量平衡。由于工艺排风为常开型,根据房间换气次数及工艺排风量的多少来确定是否需要房间排风及排风量多少,且保持常开。

1.3工艺排风

一部分工艺排风管道与工艺设备相连,保证设备在负压下运行,排除内部粉尘,避免粉尘外泄。一部风工艺排风用于排除设备(容易泄漏)附近及房间内的粉尘,当粉尘泄露后,能快速的排除。工艺通风系统为全天24小时运行。

1.4紧急排风

在粉尘容易泄漏的区域需要严格密封,且设置紧急排风系统,设室外就地控制器,当房间内粉尘超标时,人为控制室内电动风阀的开闭。紧急排风不常开。

2不同区域的通风换气次数要求

(1)粉尘容易泄漏封闭区域内,或酶粉、粉末及液体等处在开敞状态下操作,房间换气次数最小为10次/小时。

(2)非封闭区域或房间内酶粉、粉末及液体在封闭状态下操作,房间换气次数最小5次/小时。

(3)没有酶存在的房间,如空压机房,房间换气次数最小3次/小时。

3工艺排风管道内及设备开口处的风速要求

管道内的风速保持15~20m/s,可避免管道内积聚粉尘,工艺设备检查口、柜门或排风罩口处风速保持0.5~1m/s,满足工艺要求。

4工艺排风及紧急通风系统组成

4.1工艺排风

部分排风管道末端与工艺设备连接,用来保持设备内负压,排除内部,防止粉尘外泄,部分管道末端设旁通管,用于排除附近粉尘及调节设备内负压值。部分排风管道末端接金属软管,用于排除设备附近及房间内或设备门开起时产生的粉尘,防止粉尘外泄,同时稀释室内粉尘浓度,操作时需要人为控制软管,平时固定于设备附件的侧墙或柱子旁,且常开型。各支管上安装锥形阀(变径管),禁止采用蝶阀、插板阀及其他类型阀门,目的是防止人为调节或破坏整个系统平衡。当调节风量时,需改变锥形阀的长度来实现,并且需要多次的切割,多次调节直到满足设计风量的要求,工作量较大。当制作及安装锥形阀时,需考虑阀的拆装的方便性。部分排风支管上或旁通管道上安装电动阀门,与工艺加料设备或设备门联锁,目的是保持设备内负压,防止粉尘外溢。各支管道汇流到总管道,经袋式过滤器过滤后,由离心式排风机排到室外。过滤器下接废料包装站,将废料封闭在不锈钢罐内,集中处理。废料罐内安装料位探测器(探叉),工作人员根据探叉的位置来定期更换废料罐。

4.2紧急排风

需设置紧急排风系统的房间内换气次数最小10次/小时,根据工业要求,每个支管排风量达到5000m3/h。每个支路末端管道上安装电动开关阀,就地控制,控制器设在房间外部,人为控制。吸风点设在粉尘容易泄漏处,且位置不能影响工艺操作,靠墙或柱子敷设,高度距室内地面1.5~2.0米。当室内粉尘超标时,室内禁止人员进入,人为开启电动阀。正常工况时,次系统处于关闭状态。各紧急排风支管汇流后接到总管并与工艺排风总管连接,经袋式过滤器、排风机等排到室外。工艺排风与紧急排风可实现独立控制。

5几种典型工艺设备的排风

注:当混料机需要加料时,物料从上部的加料斗到下部的混料機,阀门V1,V3打开,V2关闭,正常不需加料时,阀门V1关闭,阀门V2,V3打开。当混料机检修门打开时,阀门V2打开,阀门V1,V3关闭。

6管道及材质

送风管道采用镀锌钢板制作,保温采用超细玻璃棉保温,外包金属铝皮,目的是防止保温材料破损并落入生产区,影响物料性能。工艺排风及紧急排风管道宜采用不锈钢管道,但是考虑初投资,此系统管道采用镀锌钢板制作,焊接连接,金属软管采用食品级,袋式过滤器及废料包装站均采用不锈钢材质,过滤袋满足食品级要求。

7系统控制

所有的设备的启停及运行状态均由车间控制室集中控制显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动风阀及水阀的控制信号、液位或料位信号等均传到集中控制器,以便随时监控。

工艺排风管道上的电动风阀与设备或设备门洞实行就地联锁控制,紧急排风管道上的电动风阀就地控制启停。

8特殊部件

9此通风除尘系统与一般通风除尘系统的区别

(1)酶粉对人的呼吸道系统长生严重损坏,负压控制比较重要。

(2)此车间内的除尘管道上不能加插板阀或蝶阀等调节装置,只能按装锥形阀,主要目的是防止现场操作人员随意调节,破坏系统平衡,但是安装锥形阀,调试时难度大,工作量也大,需要多次的切割锥的长度,多次的拆卸及安装。

(3)室内增加紧急排风,防止粉尘泄露。

(4)工艺排风支管增加旁通管,一方面控制设备内负压,一方面排除附近粉尘。

(5)电动阀门与设备们的联锁控制。

10其他注意事项

(1)所有的设备、管道及附件等均需静电接地。

(2)锥形阀长度必须足够满足多次切割。

(3)除尘管道最不利环路不宜过长,风机压头4过大,如果太大,造成过滤器内负压太大,粉尘很难被吹扫下来。

(4)风机必须采用变频控制。

(5)金属软管弯曲时阻力较大,计算风机静压时需考虑。

11总结

此文章介绍了该企业对于通风、除尘系统的特殊要求及特殊做法,跟一般的通风除尘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人员安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其他酶制剂造粒车间的通风及除尘系统或许可以借鉴此方式及方法,相信成果会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 Novozymes Standard for Safety Protection,2005.

作者简介:高云华(1978-),女,天津人,恩宜珐玛(天津)工程有限公司暖通工程师,研究方向:暖通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

作者:高云华

第4篇:温州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医学科学与技术等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生物医用材料、现代工程医学、现代医院监护系统、医学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远程医疗工程、智能医用仪器系统、人工器官等诸多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新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程技术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在原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重点特色建设专业,是至今为止浙江省本工程领域唯一的一个重点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自主设置了医学信息学和移动医疗技术与健康物联两个硕士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仪器、卫生事业管理、基因工程、基因药物、生物医用材料。

本学科拥有1支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才支持计划、省特级专家组成的国际化队伍,共74人,其中高级职称54人,博导6人、硕导33人,有博士学位50人,还有1支年轻的博士后备队伍。本学科教师现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及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会委员,并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等。2000年以来,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专业师资,特别是与眼视光学学科的有机结合,先后开展眼视光光学器械、眼科分子诊断试剂、眼科超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使得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优势得到发挥、特色更加明显。

近年来本学科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9项,国家精品课程2项、国家规划教材13项、省部级精品课程2项。

科研经费4865万,年均695万。SCI、EI、ISTP三大权威索引收录第1或通讯作者论文92篇,其中SCI收录85篇,IF 5.0以上论文9篇;专著17部;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12项;教材8部。我校发明了对数视力表(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成为至今仍在执行的国家强制性执行标准),先后研制了裂隙灯显微镜等20多种仪器,研发了视光学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 V1.0等八个软件著作,成功完成了多种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另外,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已取得突破。

本学科拥有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系统,包括医用传感器实验室、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6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3000万。同时拥有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现代眼视光技术和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转化平台,为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工程硕士提供一流的条件保障。

附件:温州医学院在职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招生简章

第5篇:0831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一、学科概况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和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干预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为促进生物医学发展以及保障人类健康服务。

生物医学技术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17世纪显微镜技术的开创和19世纪心电及X射线的发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心电、脑电、心音等实用的医学电子诊断技术。但直到5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及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才形成和迅速发展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研究导致了B超、起搏器、CT、伽马刀、医用加速器等大量新型诊断和治疗设备以及各种医用材料、人工器官的出现和普及,并加深了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异常现象发生机理的认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不仅加快了生物学和医学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工程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正在与信息科学、认知科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纳技术等进一步交叉融合。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的领域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神经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医学物理、系统生物医学、细胞与组织工程、康复工程、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热物理等。(英文)名称:Biomedical Engineering

二、学科内涵

研究对象:生物医学工程学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其它生命现象。

理论、知识基础: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等交叉融合。

研究方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面向人类健康的交叉学科。它以问题为导向,考虑社会伦理价值,以新的视觉和开放的思维,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以探究式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为基础,以观察和实验为获取数据的主要手段,以定量分析和建模探索内在规律,通过交叉集成突破关键应用技术。

三、学科范围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神经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医学物理、系统生物医学、细胞与组织工程、康复工程、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热物理等。

生物医学仪器:围绕临床医学应用和其他生命科学研究需求,特别是在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和康复上,以及为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命系统等多层面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

生物医学信息学:利用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手段,致力于获取、分析、处理、挖掘、传输和综合利用医学和生物学数据、信息和知识。

生物医学影像学:运用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手段,研究新的成像原理、方法及影像后处理技术;结合临床医学,对疾病进

行检测、诊断、治疗监控及疗效评估,并对生命活动进行研究。

生物医学材料:通过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性能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功能适配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与制品。

生物力学:利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和生物学来研究生物系统各个层次的力学与运动规律。

神经信息工程:研究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多维神经信息的获取和非线性动力复杂系统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神经系统的评测和干预、脑-机接口工程、神经教育工程等。

生物医学传感技术:研究生物体信息的感知、获取方法与手段,研制各类传感器,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

医学物理:研究生物体及其相关组织、细胞和分子在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发展有效的疾病治疗手段。

系统生物医学:整合应用高通量组学手段以及疾病理论建模等现代生物学方法,以个性化诊疗和药物创制为目标,应用系统方法,探索建立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和预防及治疗的全新理论体系和创新技术平台。

细胞与组织工程:融合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与方法,将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与支架材料相结合,研究构建相关组织和器官,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替代、治疗与再生。

康复工程:以临床医学为基础,应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功能评估、功能恢复与代偿、以及残疾人护理所需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器械。

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是光学与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不同层次实时、在体、动态监测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从分子水平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利用光对生物组织的调控,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生物热物理:运用传热传质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多层次地研究生命系统中的热物理问题,探索研究热物理在细胞、组织、器官保存及疾病治疗的方法与关键技术。

四、培养目标

博士学位:应具有生物医学工程有关领域的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将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有关理论和技术相互结合和交叉应用。系统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并运用现代分析测试和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技术。能独立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独立承担科研、技术开发、教学或管理工作。

硕士学位:应具有生物医学工程有关领域的理论基础,运用现代分析测试和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可胜任科研、技术开发、教学或管理工作。

学士学位:应具有生物医学工程有关领域的理论基础,了解本专业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实验、测试及工程实际操作等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

五、相关学科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技术、生物工程。

第6篇: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科方向简介

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技术

一、团队主要成员

刘利军、汤守国、张娴文、徐家萍

二、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信息及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管理与应用,以国际医疗信息标准为基础、国家卫生部医疗信息标准为依据,吸取国内外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系统方面的最新理论及成果,将云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之中,解决生物医学信息的集成、共享、分析、挖掘以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涉及国际医疗信息标准(HL

7、DICOM与IHE),医疗信息系统,医学信息集成与共享技术,医疗诊断决策支持技术,临床路径决策支持技术,远程医疗与会诊技术、医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医学影像检索与挖掘、远程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生物医学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与挖掘等。

四、学科特色与优势

融合了云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结合生物医学信息的特点对生物医学信息进行集成、共享、分析和挖掘、,使生物医学信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目前,在研的“开放式医疗信息集成系统开发与示范”(省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数字医疗集成系统”(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基于SOA的医疗信息集成交换中间件软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在生物医学信息集成与共享,多媒体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学影像传输、存储,基于内容的医学影像检索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形成了相关的知识产权。

第7篇:医学生物化学

徐立红

性别 女

联系电话 88208265

E-mail地址 xulihong@zjuem.zju.edu.cn

学院 医学院

系(所) 基础医学系

学历 研究生毕业

职称 教授

学科方向 生化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预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学

选用教材或参考书:1.生物化学周爱儒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

预修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选用教材或参考书:自编实验教材

内容简介:生物化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它的发展对于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及物质代谢的调节方式和机理;掌握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调控。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预防和治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它的发展对于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于未来将从事医学领域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的知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及物质代谢的调节方式和机理;掌握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调控。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预防和治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

每周四学时,共16周,共计64学时

主要内容:

绪论1学时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3学时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 学时

1、核酸的化学组成

2、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3、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4、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第三章、酶

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3、酶促反应动力学

4、酶的调节

第四章、糖代谢

1、概述

2、糖的无氧分解

3、糖的有氧氧化

4、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5、糖异生

6、血糖及其调节

第五章、脂类代谢

1、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4 学时 5学时5学时

2、甘油三酯代谢

3、磷脂的代谢

4、胆固醇的代谢

5、血浆脂蛋白代谢

第六章、生物氧化3 学时

1、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2、其他氧化体系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4、氨的代谢

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1、嘌呤核苷酸代谢

2、嘧啶核苷酸代谢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4、代谢调节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1、半保留复制

4 学时2学时 3 学时5学时

2、DNA复制的酶学

3、DNA生物合成过程

4、DNA损伤(突变)与修复

5、逆转录现象和逆转录酶

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转录)4学时

1、模板和酶

2、转录过程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1、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3、翻译后加工

4、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与原理

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3、原核基因表达调节

4、真核基因表达调节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

1、DNA的重组

2、重组DNA技术

3、重组DNA技术与医学的关系

3学时 4学时 4学时

第十五章、细胞信号转导4学时

1、信息物质

2、受体

3、信息的转导途径

4、信息的转导途径的相互交互联系

5、信息转导与疾病

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1、血浆蛋白

2、血细胞的代谢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1、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2、胆汁与胆汁酸的作用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第二十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1、癌基因

2、抑癌基因

3、生长因子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方式。

四、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课件采用FTP服务器上传下载。

五、考试方式及要求:

2学时 2学时 4学时

以闭卷方式进行考试。

六、推荐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生物化学》,周爱儒,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

第8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

学,预防医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 生物化学(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17. 蛋白质的分类。

8.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 9.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 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 【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 3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3. 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 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 6.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 8.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 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 5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糖的生理功能。

2. 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 3. 糖代谢的概况。

4. 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 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 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9. 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 10.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 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 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 【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 【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 【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 7磷脂酶A

1、A

2、B

1、B

2、C、D分别作用。

11. 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 12. 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 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 14. 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 【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 【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 【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 9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氮平衡;

2. 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 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 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 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 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 α-酮酸的代谢; 10. 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 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 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 【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 1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物质代谢的特点; 2.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 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 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 代谢调节障碍。 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 【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 【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 【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 1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 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 (2)转运RNA加工; (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 4. 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 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 【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 1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 【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 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了解】:

- 1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维生素PP、维生素B

6、泛酸、叶酸、维生素B

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 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 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 【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 【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19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制作标准曲线 2. 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盐析

2. 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 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 加热沉淀蛋白质 5. 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21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的制定 2. 样品的测定 3. 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 终止反应 3. 比色测定 4. 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 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 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 23实验九

肌糖原的酵解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处死动物和制备肌肉糜 2. 肌肉糜的糖酵解 基本要求:

1. 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 3. 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实验十

乳酸脱氢酶及辅酶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辅酶I(NAD+)的制备 2. 乳酸脱氢酶酶蛋白的提取 3. 定性测定 基本要求:

1. 了解全酶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2. 学习和掌握测定乳酸脱氧酶及辅酶I的方法。

- 252.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核苷酸 1)RNA的碱水解 2)点样 3)电泳 4)结果处理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酵母中提制RNA的原理和方法,以加深对核酸性质的认识。学习核糖核酸碱水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核糖核苷酸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测定 2. 计算 基本要求:

1. 掌握转氨基反应并了解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2. 熟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十四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 27

第9篇: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简介

包头医学院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的,有初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的初级医师,确保他们做实习医生时有能力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并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生学习和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建设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临床医师。

1.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要求: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医德医风,融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师形象,强烈的团队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基本的法律意识。

2.知识要求:较广泛的社会人文学科(特别是行为学科)理论知识基础,较宽厚的自然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系统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基本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传染病学及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知识。

3.能力要求: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的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能力,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初级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能,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能力,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能力。

4.服务要求: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从事医疗和预防保健、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

(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大学英语、医用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

(2)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预防医学;

(3)专业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传染病学、骨科专业课、

肿瘤专业课

教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全程教学医院现有6所,各医院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与培养并重,几年来临床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优势明显。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授课经验、年龄结构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教研力量和科研力量都比较强、十分稳定的课程建设梯队。

教学基地建设

临床医学部在学院的领导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临床教学基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基地教学管理和实施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临床医学部有附属、教学、实习医院33所,其中具有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医院24所,包括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院2所,教学医院13所,实习医院16所,已经能基本上满足学院临床教学需要。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重点也已经由原来的扩大临床教学基地的数量,转移到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和实施,以提高临床教学基地的质量。2006年在内蒙自治区卫生厅。教育厅联合进行的教学基地评审工作中,我院教学基地均通过评审并取得较好成绩。

实验室建设

强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构建“多学科,一体化、开放式,的临床教学实验平台,减少验证性和单一性实验,强调灵活多样的临床实验教学方法,我实验室在几年的努力后有一定的收获,但实验单一性方面的问题还需继续改进。强化教学实验中心管理,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采用、多媒体仿真、实际动手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完善临床教学实验中心仿真实验室的建设。逐步扩大实验室的对外开放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为更多的学生、教师、临床医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科研、科技开发水平,目前实验室开放的工作在摸索阶段,全面铺开及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和集体的努力。

就业情况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遍布自治区内外,近三年毕业285人、325人、446人,经过不懈努力,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70.5%、75%和75.6%,已连续两年获学院就业优秀集体奖。 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部

《临床医学—骨科方向》(五年制)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骨科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医务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临床医师。

1.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要求: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医德医风,融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师形象,强烈的团队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基本的法律意识。

2.知识要求:较广泛的社会人文学科(特别是行为学科)理论知识基础,较宽厚的自然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系统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基本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传染病学及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知识。

3.能力要求: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的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能力,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初级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能,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能力,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能力。

4.服务要求: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从事医疗和预防保健、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骨科专业课程等。

教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全程教学医院现有6所,各医院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与培养并重,几年来临床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优势明显。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

构、授课经验、年龄结构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教研力量和科研力量都比较强、十分稳定的课程建设梯队。

专业教学基地基本情况

我院的临床医学专业骨科方向主要依托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来实施教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85年成立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扶持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发展成为内蒙古西部区乃至自治区比较有优势的学科,它集医教研于一体,患者来自内蒙中西部地区及周边地区,年收治病人量1700多人,手术量800多台,年收入达到1176万元,共有床位100张,医师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专业医师7人。在学科带头人董乐乐教授的带领下,科室管理制度健全,人才梯队完整,具有大量先进的骨科专业设备,使一附院骨科成为自治区乃至华北地区一支具有实力,富有朝气,有着创新求实、科学严谨态度的优秀的骨科队伍。2005年被评为包头医学院重点学科。

一附院骨科目前已开展了具有国内及自治区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业务若干项,独立开展并成熟掌握了具有自治区包头市先进水平项目若干。创伤骨科及手外科显微外科领域在内蒙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脊柱外科领域达到国内及自治区先进水平。关节及四肢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相关研究。

一附院骨科近年开展了大量的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有九项科研进行了鉴定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目前仍承担自治区卫生厅及包头市科研项目三项。在教学方面已成为包头市较早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已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一支规模较大,治疗水平先进的骨科专业队伍,并已成为西部地区培养骨科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部

《临床医学—肿瘤学方向》(五年制)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肿瘤学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医务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临床医师。

1.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要求: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医德医风,融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师形象,强烈的团队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基本的法律意识。

2.知识要求:较广泛的社会人文学科(特别是行为学科)理论知识基础,较宽厚的自然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系统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基本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传染病学及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知识。

3.能力要求: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的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能力,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初级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能,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能力,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能力。

4.服务要求: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从事医疗和预防保健、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干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肿瘤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放射肿瘤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

教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全程教学医院现有6所,各医院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与培养并重,几年来临床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优势明显。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授课经验、年龄结构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教研力量和科研力量都比较强、十分稳定的课程建设梯队。

专业教学基地基本情况

我院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依托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包头市肿瘤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实施教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院成立了肿瘤研究所,包头市肿瘤医院为我院的肿瘤临床学院,包头市中心医院为我院的肿瘤防治研究所。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院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现有病床52张,教授4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6名,主管护理师四名,护理师六名,护士二十余名。肿瘤研究所以二附院肿瘤科为基础建制,联合放疗科,消化科及病理科等,以肿瘤外科、内科、放疗及诊断为一体的肿瘤治疗中心。开展了头颈部肿瘤手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即时性乳房再造术,全胃切除术新型消化道重建术、肝段切除及肝门阻断下无血切肝手术、直肠全系膜切除的直肠癌保肛术等先进治疗手段。腹腔镜微创治疗结肠癌、直肠癌、介入治疗肝血管瘤及其它部位的血管瘤,对实体肿块进行B超或CT引导下细针、粗针穿刺诊断技术。

包头市肿瘤医院在肿瘤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处于自治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领先地位,被评为包头市肿瘤领先学科。现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91人,中级职称109人,硕士研究生11人,在读研究生6人。取得68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内蒙古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

包头市中心医院于2007年成为包头医学院肿瘤防治研究所,包含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脑外科、普外科、介入中心等23个科室,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才79人,中级职称人才48人,博士生1人,研究生17人,拥有自治区内知名的肿瘤医学专家9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开展新业务38项,取得科研成果13项,《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临床研究》等4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积极引进最新治疗技术及治疗模式,熟练掌握国内外肿瘤专业的新近展及新动态。

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上一篇: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下一篇:二年级家长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