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医学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德树人医学(精选8篇)

立德树人医学 篇1

立德是育人的根本,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使命和价值。

xx市xx实验学校是一所幼小中xx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培养的学生从3岁进幼儿园到18岁高中毕业,学生生命的底色就在这里铸就。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所好学校就要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

一、“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德育方面要从小培育学生的是非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个方面,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材,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这就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自然的禀赋,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尽最大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德树人”包含了德育和智育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xx实验学校牢记育人使命和价值,传承“德行好、基础实、能力强、视野阔、特长显”的学校育人目标,始终将“立德”放在育人的首位。2019年10月学校将迎来八十年校庆,八十载xx育人播撒爱,新时代立德树人再出发。学校致力于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关键在教师。

结合区域“三好两优”人才建设项目,党总支在发动师生、家长讨论的基础上,设定了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明确将“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写入好老师和优势学科标准内容中。党总支通过设标准,达到广大教职工共学习、树榜样、有提升的教育成效,在广大教职工中倡导立德树人使命和育人价值。

二、增强全体教师 “立德树人”责任感

2014年9月9日,总书记在对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的好老师。办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xx实验学校党总支落实学校“全员、全面、全程”的教育机制,通过“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不断涌现。营造风清气正、和谐进取、敢为人先、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党总支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提高全员“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xx实验学校目前全校教职工247人,围绕学校“实验性、创新型、国际化”办学目标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党总支就学校师德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坚持师德规范要求,加强思想文化引领,营造“立德树人”氛围。结合长宁区“三好两优”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自下而上广泛听取师生、家长意见,制定了“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好团队”标准,引导广大教工和班组对照标准,完善行为,提升师德修养;并注重挖掘培育身边先进师德典范,每年评选“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优秀团队”,通过道德讲堂进行表彰宣传,弘扬先进,倡导师德风尚;组织中小两部学生运用网络APP无记名征集“最喜欢听老师讲的一句话”和“最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句话”活动,在道德讲堂上进行发布。通过设标准、树榜样,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党总支组织开展以“勤耕杏坛,芳菲满天”为主题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建党纪念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xx实验学校建校80周年、十九大报告会、道德讲堂、电影党课、外出参观、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最喜欢听的十句话》印成书签发给每一位老师等等,在教工中广为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激发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服务奉献、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xx好老师。

党总支把“弘扬高尚师德,倡导立德树人”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党性观念,提振教师精气神,引领党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以敬业爱生、服务奉献的突出成绩共同奏唱出校园最美好声音!

三、培养党员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楷模

xx实验学校目前的党员人数共101人,占全校教工总人数的41%,抓好党员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将党员培养成师德典范和教育教学骨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更多教师树师德、强师能,为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秀教师人才队伍的保障。

党总支鼓励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在探索幼、小、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以及开展国际融合教育实验、探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总支组织“道德讲堂”让党员成为引领高尚师德的模范。“道德讲堂”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师德素养,增强党员“立德树人”意识,促进党员带动广大教师成为师德强、业务精的好老师,将党员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例如:《清气满校园,师德耀xx》的“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青年党员教师谈教育理想;有教工团志愿者展示他们的风采;有展示学校“三好两优”先进集体和个人风采;有校领导为 “三好两优”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有“团队育人 润物无声”视频展示;有幼儿部中班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展示;有手球队师生的访谈;有小学部合唱队献给亲爱的老师们的合唱《茉莉花》;有校长对好老师诠释的微讲座。“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凸显师德师能、立德树人、党性修养、服务宗旨等关键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每学期召开的“道德讲堂”与每年3月开展的党员师德承诺活动增强了党员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升了党员教师立德树人意识。

党总支开展“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思想境界。2019学年起,组织党员教师每周开设“党员教师讲时政”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国旗下讲话”;组织青年党员教师跨学段开课、全体党员教师听评课活动;结合家长、学生所需,组织党员参加特色课程---《情商》课程的培训学习,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帮助党员教师更好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总支组织“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微型党课征文、演讲活动,提升党员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境界。

四、“立德树人”培育xx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在教育综合改革、注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

党总支倡导鼓励党员教师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先锋模范。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选课走班学习成为了学习常态,走班制的学习模式给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党总支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要求党员积极参与集体辅导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对学习困难、心理焦虑等学生开展个别化针对性的辅导,以及集体会诊、集体反馈、分头指导、集体家访等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集体会诊”---在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会诊制中,导师组成员在党员班主任老师的召集下,每周一碰头,一月一例会。每周一碰头,班主任老师主动向任课老师询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行为规范的表现。通过任课老师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班主任把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和谐师生关系。在每月例会上,各科老师就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状态起伏较大、心态出现问题、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方法需调整以及个别学生进步较快或者退步明显等情况进行集体讨论、分析,集体确定帮扶对策。

“集体反馈”---对一些需要与家长反馈、沟通的学生,党员班主任邀请家长到校,相关任课教师集体与家长反馈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情况,听取了任课老师全面而科学的建议和辅导,凝聚导师团队集体智慧的沟通、反馈往往全面而高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分头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把脉”结束后,党员班主任协调任课老师进行课外辅导、答疑解惑等,导师组老师各自领取 “扶贫”对象和“攻尖”对象,随后,任课教师各自采取行之有效的个别辅导形式,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师生一对一),点对点(帮扶薄弱方面)的辅导。一阶段后再进行评估。党员教师尤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使家校共育达到理想效果。

“集体家访”---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家访制最大限度发挥了教师团队家访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家长更加信任教师,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推学生成长!例如,党员班主任施宇慧老师先分析学生情况,找出典型,确定家访对象。随后征询并邀请任课教师一同随行。在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前,施老师协同语、数、英学科老师一同前往陈某(过渡焦虑型)、顾某(严重偏科型)、郑某(自由散漫、严重缺爱型)等几位同学家里,了解情况,送去老师们的关爱。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家访的过程中,有着丰富德育工作经验的语文万技伟老师充分展现了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技巧,与家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了家长的充分信任与认可,也让我们其他老师觉得受益匪浅。数学曹俊老师和英语任含华老师认真查看了学生的暑假作业,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并给学生私人定制了近期小目标。英语任含华老师为顾某同学定制了英语一考能达到100分的目标;万技伟老师为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读15分钟文言文的任务,争取语文过班级平均分;曹俊老师给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挑战一道数学难题的任务,争取能在数学学科上有突破;给郑某同学定制了补齐暑假作业的任务,争取不拖欠作业的目标。通过本次家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老师满满的关爱,更是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事实也证明了他们将这份鼓励化作了学习的动力,高三一个学期下来,这几位同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总支将继续加强组织、宣传和发动,将党员服务宗旨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项目积极回应“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和广大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立德树人医学 篇2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 若无德, 则随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

一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的途径增多, 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 视野越来越广, 但是, 有不少学生基本道德礼仪缺失, 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反思。

1. 德育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

在德育工作中, 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学雷锋活动、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唱爱国主义歌曲、民族团结歌曲、革命歌曲、观看红色电影、主题班会、班级与班级结对子等, 可谓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但收效甚微。关键问题在于许多活动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实效性不明显。

2. 家校联系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 其实, 在育人目的上是一致的, 但就是由于缺乏沟通交流, 或者沟通方式欠缺, 导致家校联系形同虚设, 失去了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 德育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趣、有效、有情的, 是师生共创、共振、共享的, 是富有生命气息和创造活力的。课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在我们的课堂中, 不少教师仍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 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出现问题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 导致学生抵触心理严重, 厌学情绪高涨, 形成了敌对的局面。

二立德树人, 落地生根

1. 立德树人要注重实践养成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 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 获得某种技能, 而是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 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适当改变一些活动形式,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例如学雷锋活动, 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要求下, 教师带领学生扫扫街道、捡捡垃圾等, 而应让学生自觉地去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

感恩父母教育的活动不仅仅是在家帮父母洗脚、收拾房子。还可以开展“假如今天我是父 (母) 亲”活动等, 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做父母的不易。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团结月, 还可以延伸到每天、每个月。民汉学生结对子可以从学校走进彼此的家庭, 了解民风民俗, 融入彼此的心中, 亲如一家。

革命传统系列教育活动:对于重大纪念日, 利用班会、板报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看一次红色电影;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书信、开学第一课教育等。

德育活动的开展要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只是在活动前, 我们要做好各种预案, 给学生讲清目的、要求。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体验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我们的说服教育更有效。

2. 德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参与

在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的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管理孩子是由原来的疼爱孩子转变成溺爱。在我所教的八年级中就有几个家长存在错误的观念, 孩子作业没完成, 就帮着孩子打电话说生病了;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或者看节目导致孩子没写作业, 就说家里发生事情了;更有甚者, 孩子不想上课, 家长就找各种理由给老师请假, 班主任不放心便登门拜访, 家长和学生却躲在家里不开门……找家长交流沟通, 家长当面答应得很好, 背后却依然如故。找他们谈话的次数多了, 家长就说“只想让孩子身体健健康康的, 学习嘛, 能学多少是多少吧……”

试想, 这样的学生怎么教育?这样的学生家长怎么合作?这样的家长可以影响到其他家长, 这样的学生也能影响到其他学生, 如果不尽快制止, 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也很大, 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学生思想存在问题, 要想根除就必须从家长入手。首先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轮流找家长谈话, 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家长态度有所改变为止。第二, 让学生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运动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培训会、家长经验交流会、亲子活动等,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第三, 教师们定期不定期家访, 与家长亲密接触, 谈心交朋友, 在融洽的关系下开展工作就容易多了。

俗话说, “身教胜于言教。”要让学生家长真正懂得: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 父母就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 使孩子耳濡目染, 日久天长就自然内化成孩子的自觉行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 因此, 家长要懂得调和、关爱与保护, 更应该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喝彩, 在他们失败的时候给予真心的鼓励, 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苛刻的教训。

3. 德育工作不仅要深入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思想品德教师、班主任的工作, 而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 我们强调“以德育人”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第一, 德育工作入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时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 面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 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针对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学有困难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以及不自信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动作,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感受到他们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有老师同行。

第二, 德育工作延伸到课下。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给他们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将一颗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每个学生, 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这种爱的真诚。 (2) 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耐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 同时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设身处地地为自己着想。这样, 教师与他们沟通中就不会被拒绝, 就会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3) 对待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 更要多一些关爱。这些学生在思想上都有一些问题, 或多或少, 或轻或重。另外, 有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比较僵, 不愿沟通, 不愿交流。这时候, 作为教师, 课下随时都要关注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不露痕迹地帮助他们所需, 同时和家长密切联系, 共同合作, 使得这些学生在大家的真诚关爱中健康成长。

第三, 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播正能量。以前, 有些老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 过分依赖题海战术,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学中对一些富有情趣的画面删除, 担心学生只看热闹, 教育学生除了说教还是说教, 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依托信息技术, 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通过鲜明的动画、鲜活的实例、感人的场面感染学生, 让学生们在新的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去自主更新、自我提升。学生是课堂上的中心点和关注点, 我们要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 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 用正确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幸福, 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第四, 教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在我们教学过程中, 几乎每一个教师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上出现书写错误、误解学生、情绪失控等。其实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个别教师为了掩盖这些问题找出种种借口, 这样无形中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以这种形象去教育学生, 他们能服气吗?相反, 只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很聪明, 接触的东西也比较多, 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是有的, 与其在错误上遮遮掩掩, 还不如坦然面对, 一个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教师是值得尊敬的。所以, 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看到教师坦坦荡荡做人, 敢于担当的风格。教师在恰当的时候, 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有分寸地告诉学生, 教师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作为教师, 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要率先垂范,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立德树人实践为先 篇3

关键词:立德树人;实践

一、工作开展内容

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顺利召开。在此之际,带领11级党支部结合十八大精神及我校学生党员思想现状组织成立了“以党带团”党内知识学习班,其中参与者主要包括:11级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和各年级专业共青团员学生代表。

1.成立“以党带团”党内知识学习班。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培养大学生入党、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理性上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这就是成立“以党带团”党内知识学习班的重要意义。随着《毛泽东传》、“学习十八大 争做优秀大学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精神学习”、“从党的第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等党内知识学习的开展,11党支部所有成员共计310名,表现积极踊跃,递交思想汇报千余份,并向所在团支部积极传播党内知识,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带领周围的同学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充分施展了党员的作用与影响力。

2.开展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问卷调查。中共十八大由习近平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后,紧随国家政策方针提出“中国梦、青年梦、大学梦”。结合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组织11级党支部在5月底第13教学周开展了对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填写问卷、在所在班级开小班会及到学生宿舍调查走访的形式,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待考试作弊现象的态度、作弊原因和动机等,共完成调查问卷500余份,调查报告1篇,为完善我校校风考风提供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策划、动员、活动开展及总结系列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党员的组织能力,也有助于广大同学的身心健康、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对我校校风学风的建设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成立“五指山生态文明村建设”调研实践团。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个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十八大精神,根据我校团委的号召和要求,成立11级党支部成立秦皇岛市“五指山生态文明村建设”调研实践团,利用寒假时间指导实践团成员在五指山村进行了调研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以走访的形式(共计走访50余户)向村民普及十八大精神,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共计问卷100余份)调查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同时制作了十八大精神文化宣传墙,在村委会的配合下进行了有关十八大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宣讲,获得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活动过程中,实践队员以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收获与成长,活动结束以后,实践队员认真总结与思考,写调研报告、实践总结、新闻稿件3篇,制作调研视频1个。走进基层躬身实践,体验省情发现真知,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作用。

二、工作成果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和河北省的“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目标,组织信息学院11级党支部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暑假期间成立了“信息学院11级党支部社会实践小分队之魅力燕赵小分队”和“调研河北之昌黎调研小分队”,在活动中同学们主动联系县团委、村支部,兵分两路,分别进行了采访老党员和游览革命圣地、实地调研、义务服务等贴近农村走进基层的活动,同时带领两队成员分别采用宣讲2次、问卷调查200份、走访村民80余户等形式进行深入调查,充分贴近基层群众,为涉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义务劳动,并结成爱心对子进行帮助,同时了解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来源构成。在实践中,两支实践小分队不仅获得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还为当地群众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实践过程中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品质,并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学生的知识和智慧优势,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提供服务。

三、小结

1.开展感恩社会、感恩校园系列活动。贴近群众,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回报社会。为提高大学生党员回报社会的意识,组织信息学院11级党支部开展了感恩社会、感恩校园的一系列活动。校园内,学生党员自发组织开展打扫校园的活动,包括大到操场、马路,小到桌椅板凳。校园外,组织学生党员带领自控1103班团支部去了孤儿院、幼儿园、养老院等地进行义务劳动,使同学们学会感恩,教会同学们以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生活。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还组织了各团支部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去完成每次的感恩活动。用不同的形式去服务社会,以让每次的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更让广大同学也树立起了感恩之心,使大家对一切心存感恩,更使学生们把这种爱化作博爱,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开展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建设活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11级党支部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加强宿舍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党员开展好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建设活动,要求支部成员全体总动员,各专业、各班级宿舍都把创建“整洁高雅的宿舍环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目标;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普通同学做出表率。

活动开展以来,我支部党员教师和学生干部共走访宿舍150余间,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宿舍17间,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安全、整洁、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同时对于所有同学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素质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展望:作为民办高校,要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中心地位,不断探索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而我国民办高校历史较短,文化积淀尚存不足,这就更加需要民办高校要积极建设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实施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文化。同时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工作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要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工作,就要切实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以坚持立德树人教育为根本,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立德树人 和谐发展 篇4

——临朐县龙泉小学衣奎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临朐县龙泉小学始终坚持这一要求,切实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德育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积极开展德育方法创新研究,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立德树人,促进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育人体系

自建校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学校把德育工作始终摆放在重要位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教育领导小组和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德育教育的调度、指导、检查等工作,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开展德育教育的各项工作,德育组织一直辐射到各处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还聘请了南关派出所指导员等优秀社会人士,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德育教育队伍。学校还制定了《临朐县龙泉小学德育教育实施方案》、《临朐县龙泉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度》、《龙泉小学德育教育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完善“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心理疏导与家庭教育”四大育人课程体系,落实十二项育人制度。还在校内成立了“龙声广播站”,创立了德育宣传栏;在校外我们建立了6处德育教育阵地:山旺化石博物馆、朐山烈士陵园、秦池酒厂、万豪集团、三里庄和水磨烈军属、龙泉小区大草坪,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二、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德育教育

﹙一﹚开展“五小”活动,为孩子的品格、习惯养成搭建立体平台

针对儿童品格、习惯的养成,我们在全校深入开展了“五小”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被评为潍坊市素质教育优秀活动项目。这“五小”是大英雄“牵手”小学生、小格言“闪烁”品格光辉、小跳绳“跳”出锻炼身体好习惯、小画笔“绘”出大境界、小实践“促”成好习惯。“五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了辨别、思考、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环保理念、安全教育、爱国情怀也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增强了他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开展“每月做一事,养成好习惯”主题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开展了“每月做一事,养成好习惯”主题教育,让学生在小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求知。“每月做一事,养成好习惯”主题教育分为十二个主题,分别是:勤俭节约主题、遵守规则主题、环境保护主题、求知奋进主题、劳动光荣主题、艺术欣赏主题、健身锻炼主题、礼仪训练主题、自省自悟主题、自信成才主题、文明守信主题、感恩父母主题。每项主题教育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宣传发动,第二阶段主题阅读,第三阶段主题实践,第四阶段汇报总结。我们力争通过扎实有效的主题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快乐阅读,求知好学的孩子;愉快劳动,勤劳朴实的孩子;追求高雅,有品位的孩子;加强锻炼,健康向上的孩子;谈吐文雅,懂礼仪,有素养的孩子;尊重师长,懂感恩,能反哺的孩子;诚实守信,有健全人格的孩子;勤俭节约,注重节俭的孩子;举止文明,有礼仪的孩子;自觉自律,守规则的孩子;热心环保,爱护环境的孩子;吾日三省吾身,会自省的孩子。”

(三)利用重大节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有极大意义。

3、5学雷锋日,我们在全校开展“雷锋精神永驻我心”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 “我做妈妈的小助手”、“我想对妈妈说„„”等活动;结合植树节,在校园内集中开展清扫卫生死角、清洁墙壁脚印、保持校园清洁卫生的净化美化校园活动;清明节,我们开展了“缅怀先烈,立志成才”的演讲活动;在母亲节父亲节期间我们开展了“感恩在行动”实践活动;五月端午节,我们组织了《走进端午节了解风俗民情》实践活动,学生搜集资料500多份,做手抄报400余份,通过活动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传统习俗,更重要的是对屈原这一伟大诗人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了解。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愤学习,立志成才。

(四)开展完美教室创建活动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完美教室”是指师生共同实现美好理想的地方,是师生交往互动,彰显教学智慧和体验学习生活快乐的舞台。“完美教室”是师生生命活动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时空,确立学生活动、情感、审美、创新为主线的新理念,唤起教学的生命意识和质量意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统一。“完美教室”的创建有利于师生共同实现教育美好的理想,有利于师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往互动,彰显教学智慧、内化教学内容、体验课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种基本素质。

(五)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为了引导师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修订完善了《让每个学生终生享有幸福的精神生活——龙泉小学书香教育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六年读100本书,为孩子终身幸福奠基”的目标。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中层干部、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牵头,班主任具体落实,政教处等处室积极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组织保障。

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学校将读书活动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书香浸润师生的心灵,让浓郁的读书氛围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还建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长廊,美

化了学校育人环境。幸福课堂,提供阅读契机;读书活动,使师生尽享读书乐趣;“国学经典诵读工程”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提高了师生们的国学素养,打亮了师生们做人的底色。这项活动开出成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荣誉称号。

(六)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主要课堂,但仅限于学校是不够的。教育规律表明,学生年龄越小,父母对其影响越大。因此,我们实施了学校、家庭共育模式,动员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品格教育中来。学校开设家长课程培训课,对家长进行品格教育课程培训,开展亲子教育游戏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设立家校共育联系簿、亲子心语卡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平台。家校共同讨论、研究、确定,提倡的优秀品格内容,共同实施。如:诚信、乐群、尊重、欣赏、理解、关爱、负责、合作、感恩、整洁等。家长共同示范,以品格影响品格,发展品格,逐步形成习惯。

三、收效显著,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生良好的品格逐步形成。学生知道了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自己的人,老师上完一节课,跟老师说一声真诚的谢谢;老师嗓子哑了,讲桌上会摆满各种各样的润喉片。在学习上,积极主动、乐于探索、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当成了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早晨、中午到校后自觉进行晨诵、午读。与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班级纪律、规范。尽心尽力完成自己该做的事;遇到困难、挫折不畏缩,负责到底。认真干好值日,拖好地面、摆好桌凳、擦净玻璃,为大家提供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深入每个学生心中。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分别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学校、文学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素质教育传统项目学校、绿色学校、和谐创建示范单位、文明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素质教育优秀活动项目、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首届育人精品课程、中小学311工程电脑制作特色学校、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优秀学校、“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先进学校等。

立德树人论文 篇5

武隆中学黄 敏

摘要:本文对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立德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在辨析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几个特点,并通过举例说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立德以达到树人的目标。关键词:历史教学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与注视,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精神,求才必先求德。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绝非一日之功,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不懈的目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一、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青少年的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几十年民族国家的发展情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比他们的父辈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继续滑坡,不可避免的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崇尚自我,缺乏团队精神,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知行脱节,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对于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社会各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应该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意见》中将历史教育列为德育任务第一条,是很有深意的。

历史学科作为文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既然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重点首先就是要立德,然后才能树人,那么德是什么?

德,顾名思义,就是道德,品德。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左丘明的“德,国家之基也”到王充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和司马光的“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德”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一个人要处身立世,要想有所成就,要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洁身自好,好自为之。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进步;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人无德不立,业有德则兴。可见,道德是资源,是品牌,也是力量,更是天地良心,顺天地者昌,逆天地者亡,有德则立,无德则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人的成长必先修其“德”。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注意到其蕴含性、渐进性、评判性等特点。

1、蕴含性。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蕴含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德育必须有所依附。历史教学有其固有的知识载体,论从史出,是非功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区别。“寓教于史”,德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准确的把握史料,寻找适合的德育切入口,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重要舞台。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许多胸怀育人大目标的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这交融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掺杂痕迹。所以,观摩他们的课,每觉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学生在这股力量推动下,软弱者变得坚强,懒惰者变得勤奋,不知者变得有知,无能者变得有能,这才是教育的艺术。”

2、渐进性。德育的目标宏大而艰巨,一个完善的人,绝对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可以造就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不少的教学目标动不动就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守法知礼诚信,这样的目标看似无比正确,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性,大而无当。过大过难的目标更加增加了实施和实行的难度。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德育的目标应该有清晰的层次性,七年级第一学期应该达到哪个层次,九年级第二学期应该达到哪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德育目标应该如何协作,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3、评判性。不论是对历史人物是褒是贬,对历史事件是颂是斥,所谓鉴古知今,都是在一定的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判,因而在将历史史引申出其蕴含的事理时,必须明确自己所站的立场。如在评价秦桧时,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曾经是坚定的抗金派,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不可谓不成功。但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与人民的需要背道而弛,以致遗臭万年,汪精卫,蔡京等人皆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有才无德是小人”之言非虚。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时代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过往的历史进行重述,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不应只是一味迎合时政的需要,应该有自身的专业诉求,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过往的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传统永远不应该是忘却的对象。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立德

中学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两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1、渗透环境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人格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第六专题第一节《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的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学生们都不难总结出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它特有的政治文明——海洋文明;而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却属于大河文明因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饮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农牧业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我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相关的内容。如: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我讲到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河”,“尼罗河赋予两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罗河泛滥以后;才能够有粮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这是镌刻在尼罗河畔岩石上的赞语。作为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也纷纷谈到,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2010年在我国云南贵州发生的严重旱情,让我们学生又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

在讲授必修二经济史《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时问道: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哪些?学生就会答有: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和粮食短缺等等。学生就会体会到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联系现实,如2013年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哈尔滨等大城市连续几天出现雾霾天气,民众出门都需要戴口罩,甚至南部地区都受到影响。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2、珍视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义

赵亚夫在《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中说,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在《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讲到一战和二战时,同学们就会了解到其伤亡人数之多。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再现“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在学习二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外也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教材中也有许多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贝多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音乐家,通过给学生讲述贝多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和痛苦,沉醉于音乐创作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故事,通过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对生命的热爱及其与病魔作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立德树人是根本 篇6

2012年11月30日 09:22:32 来源: 人民日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教育任重道远!(张 烁)立德树人:追寻高职教育之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2014.02.28 00: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韩树林

深职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国内高职院校率先推动文化育人,倡导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更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能力。

深职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着力探索解决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特点、方法、路径,强化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构建了完整的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深职院倡导发起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组建国内高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文化育人》杂志,全力打造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地,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深职院在“文化育人”理念指导下,紧扣产业和社会需求,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以及校企合作的整体升级。

近几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党委书记、院长刘洪一教授的带领下,以解决“立德树人”根本问题为宗旨,以服务产业需求为要务,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依托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项目,积极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文化育人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极富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追寻高职教育之魂”的崭新历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履。

教育责任的思索与担当

积极倡导并着力推行“文化育人”,并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梳理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责任的思索与担当。早在2008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进入总结验收阶段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就已清醒地认识到,国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的偏颇,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新要求,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也不可避免地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要解决这些偏颇和问题,应对新要求和新挑战,就迫切需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统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使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导航器”,使文化育人成为学校内涵质量“新的增长极”。

正是基于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深职院自觉担当起引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任:

2011年,深职院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并担任会长单位;

2011年,深职院创设并举办全国高职院校首届“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参与院校越来越多;

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刘洪一担任主任委员;

2012年,深职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创办国内首本文化育人杂志——《文化育人》,现已出版2期,成为探讨文化育人的高端出版平台;

2013年,深职院参与国家教育部门“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并承担重要研究内容;

2013年,深职院率先成立国内高职院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致力于打造中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示范高地;

„„

不仅如此,深职院还自觉加强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共承担文化育人方面的课题研究20余项,发表理论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学院文化育人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育人体系的谋划与实践

文化自觉为文化育人指明了前行方向,理论研究为文化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深职院先后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文化育人实施纲要》,这标志着学院文化育人改革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育人体系开始构建:

在建校20周年之际,深职院正式发布“德业并进,自强不息”这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传统的校训,并通过在各校区树立校训石、将校训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培训内容、向毕业生赠送“德业半字衫”、校媒宣传、专题教育活动、杰出校友讲座等,加强校训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其成为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深职院把制度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去行政化管理与教授治学改革项目,成立财务工作教授委员会、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等举措,形成了治校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规范、人文精神彰显的制度文化。

深职院探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1+1=1”模式,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6+2+1+4”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开设了“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等32门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形成了职业化、立体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堂教学全覆盖。

深职院把专业文化视作专业构成的核心要素和软能力,组织各专业提炼凝聚专业文化,并以此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网络文化、IT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文化、汽车文化等专业文化凝练了专业的历史演变、内涵精神、价值追求等核心要素,通过专业文化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通。

深职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志愿者之校”,健全“启明星”支教、支援西部、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启动书院制试点工作,大力推动“社团之校”建设,开设丽湖文化大讲堂,打造以科技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创新文化展示活动,以非遗文化进校园、西丽湖诗会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外语文化节、外国文化展等为代表的世界先进文化交流活动等,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深职院注重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文化育人。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商务印书馆、华为等2000余家行业企业共建“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等文化育人平台,积极借鉴吸收优秀行业、企业文化,促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形成了“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的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新机制。

充分利用深圳毗邻港澳、高度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主动参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系列活动,建设海外“汉语语言文化中心”,组织开展“国际文化月”、“外国文化 3 节”,完善教师境外学习交流汇报制度等,有效促进了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夯实了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

深职院统筹规划各大校区,建设生态化、园林化和人文化的校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书法艺术石刻、师生创意作品文化展示区、校友林等,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深圳市工程技术文化博物馆建设筹备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文化育人的成效与影响

深职院文化育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会长、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均的一席话,代表了用人单位对深职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深职院的学生能上能下,既能从事研发和管理,又能充实到一线车间,这样的人才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文化育人的全面实施,大大提高了深职院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几年来,学院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左右,他们以“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吃苦、敬业爱岗、职业素质高”等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深职院除培养出一大批以“互动哥”李栋、西部志愿者张建彬为代表的优秀学生,还荣获“全国文明单位”(2009)、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院奖”和“杰出教师奖”(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之一(2010)、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2011)、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2012)、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2012)、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13)等重要奖项,文化育人为深职院的发展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

深职院倡导“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文化育人理念在全国职业院校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近年来,先后有300多所国内职业院校前来学院考察、借鉴文化育人的经验和做法,有些院校还出台了文化育人的相关制度文件。“文化育人”已走出深职院,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界的一大“热词”。“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的参与院校和学者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文化育人》杂志受到杨叔子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评以及职业院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全国职业院校的一个文化品牌。

中央省市领导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肯定和评价深职院文化育人改革举措,各级各类媒体深度报道学院文化育人的成效与经验,深圳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学院文化育人的改革,全国书刊印刷技术委员会和包装印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一批行业权威机构落户学院„„深职院的文化育人战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深职院义无反顾地成为了“追寻高职教育之魂”的开拓者和领跑者。面对成绩,面向未来,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表示,深职院将继续坚守文化育人理念,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2月26日国家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紧扣产业和社会需求,办好不愧于时代的高职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有的贡献!4 试论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认识

作者:黄凤芝 陈永乐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 日期:2015-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师生的强烈反响。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做了新的要求。笔者从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粗浅谈了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既有个人的“德”,也有国家和社会的“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它们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要求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高职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学院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要善于抓住切入点,可从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基层党建工作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德育格局。

(一)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一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旗帜鲜明地批驳和抵制西方极力推崇的“普世价值”,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二要全面深化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对照教育规划纲“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根据专业特性、学生群体特征整合思政课 程,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分专题、分学期地开设思政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延续性和实效性。三要规范完善学术报告和讲座制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鼓励院内教师开展相关学术讲座,积极邀请院外专家、学者进校开展专题辅导和学术报告,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一要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二要依托社区、各类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等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三要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实习、实训期间的跟踪教育与引导,注重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养成。

(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专业楼、实训楼、教室、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场所的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产生影响。二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解读、宣讲工作,做到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正人先正己,树人先立德”,立德树人的立足点是立德。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深刻领悟到自身既承载着教书的任务,也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要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以崇高的师德影响人。四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的监督管理,利用好微博、微信,二维码导航智能名片、微网站等新型媒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学工在线等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发挥好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和德育功能。

(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一要贯彻落实党建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党建工作考核,发挥好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的作用。二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学习制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等,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三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谈话谈心制度,不断把握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四要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高职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全体教职员工要加强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加强条件保障。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相关工作任务列入工作要点,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和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立德树人”的文化价值 篇7

缺少立德树人为法则的育人思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就会像初学绘画的画匠, 往往为了技巧去临摹, 导致画卷缺少生命精神的光彩和气韵。

立德树人重在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是师者的先善其德, 意在形成人师的行为导向;“树人”是办学的目标价值, 重在形成人才的成长指向。

立德树人既需要环境氛围的“浸”, 又需要精神理念的“润”。“浸润”滋养儿童的性情, 使人师的表率作用落到实处, 使学生的学业修养有了可遵从的方向引领。

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不但是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的进一步阐释, 也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导思想的新概括, 还是对教育根本任务和性质的再阐释。

然而, 仅有指导思想, 没有一套贯彻落实规则秩序的文化行动纲领, 将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 没有文化兴校的载体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战略和发展路向, 学校将难以系统地规划发展方向。育人的终极价值取向, 就会因缺少办学的发展定位, 而失去志趣个性的生命指导。

真正理解和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必须把“立德”的理想信念, 放在学校教育精神的首位来把握;必须把“树人”建构的人本主义思想, 放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视角来衡量。立德树人精神的广延性, 不在于学校的具体管理, 而在于师者先善其德的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路向的规定性, 不在于维持教学秩序, 而在于对少年儿童做人做事德行的培养;立德树人情怀的人文性, 不在于知识技能的培养, 而在于知识如何延展精神的长度。

师者先善其德, 是立教之道, 也是人师的责任担当;是忠诚教育事业的襟怀, 也是师者人生境界的标记。师者先善其德, 会在别人不注意时表达人格力量, 在情感的心境中奉献爱, 在灵魂气质的表达中澄明精神, 在拒惑的原则守恒中宁静致远, 在摆脱功利的浮躁中持重人性美德。要做到这一点, “规划学校发展, 确定育人文化”的路向, 以及“优化内部结构, 调适外部环境”的文化战略, 就成了学校发展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

立德树人重在规划学校文化路向

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从内涵发展的视角看, 很多问题依然严峻:大楼在快速增加, 考试成绩在不断提高, 有知识没文化的单维度人群在不断扩大。为此, 必须改变“教育公平的失衡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少年儿童官场化”带来的人生观的扭曲, 改变“学校理念思想口号化”带来的办学同质化的尴尬。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必须先行:促进人的精神思想人文化、教育要素人本化、教育制度科学化、教育规则法制化, 形成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就是说, 教育是否欣欣向荣与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息息相关。当学校的发展缺少激发生命活力的权威元素时, 顶层精神理念的文化纲领设计, 就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要务。可以这样说,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的格局、独特精神理念的话语权、理想愿景的目标取向等, 都需要走向现代化的教育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新的成长模式。

当我们的教育面临时代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时, 如何制定设计学校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脉络, 就成为新阶段文化强国战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议题。换句话说, 学校文化建设, 是在学校固有的资源条件下, 运用现实的政策和环境, 通过思想体系的重组、物质资源的重配、价值取向的重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其中, 精神理念是办学的核心, 方法规则是把握的规律, 教学条件是发展的基础, 评估标准是成长的保障。这一切, 不但离不开顶层的学校文化布局和立德树人的宗旨, 而且, 还需要谋划内涵发展的新气象, 谋求特色发展的新气场, 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新格局。

立德树人需要家校合一的路径

学校立德的途径是德育, 家庭立德的方法是“德润”。

学校的德育不只是几门课程, 更不是政治理论的专门知识讲授, 而是把握“德”的精神意境和规则的价值, 以此促进儿童对“公德”意义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的文化理想;促进儿童对“品德”价值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对秩序的尊重;促进儿童对“道德”作用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的生命质量;促进儿童对“美德”理想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的人性成长。

“立德”不只是规范行为, 更在于培养儿童的文明秩序和公德境界;“立德”不只是奉献品格, 更在于培养儿童的诚信知耻和道德良知。

德的内涵, 是人的精神深处人性美德的涵养, 因此, 文化育人倡导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德的属性, 是心性秉性抵御腐朽腐败的知耻, 因此, 尚德精神注重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德的功能, 是内心崇尚高尚, 拒绝平庸, 因此, 德的修炼是一种人的远行能力的修养。

学校的德育不只是德育教师和德育课的专门任务, 更是在一种规定的道路和精神氛围下, 全体教师和各学科基础性的思想任务。以德为先的理念, 就是要使学校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的德风引航, 校长文化具有以德立校的理论导航, 教师文化具有德操行为的示范影响, 学生文化具有比德思想的向上精神, 课程文化具有德配全局的指导思想……

家庭的“德润”不是简单的说教, 更不是单纯的物质激励, 而是把德风变成家风的思想润泽, 把尚德形成规矩的礼仪熏陶, 以此打造人的内在德行, 使做人的礼节合乎于人性, 承重起人的精神道义;打造人的精神准则, 使人的气质性格变得高雅知礼, 用善行留下美好印象;打造人的远见智慧, 使人善于思辨推理, 为生命注入洞察力。

“德润”是家庭风气风尚的“随风潜入夜”, 是人性启迪人性的“润物细无声”, 是铸就性情形成德行、涵育性格决定命运的精神运动。同时, 家庭文化育人还要把握父亲文化“道”的引领、母亲文化“德”的浸润, 从而书写家庭文化的“道德经”。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篇8

还记得那是课间时间,我走在学生群中,见到地上有一个纸屑,我弯腰拾起,扔到了垃圾桶里,学生用尊敬的眼光看着我,从那以后,那些学生能够主动地从地上拾垃圾,我知道:我用胜过语言的行动征服了学生。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身教胜于言教。让我高兴的是,我用真诚的行动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

那今天的我该如何做一個老师呢?教师首先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

忘不了的是那一次,我去家访,我没有带更多的科任教师,因为这次家访非常特殊,我要访一个外国人的家庭。有人或许说我有点玄虚。不,一点也不,我要访的是从朝鲜偷渡的孩子家,这是保密的,在当时,我校的领导知道,其他教师是不知道的,我怕更多人知道这件事,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影响他的成长。今天,这孩子已经加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也就不再保密了,他常与我联系,还来我校看我,而且他现在也很有出息。当初,没有因为他的家庭贫寒而瞧不起他,也没有因为他不是在中国出生而歧视他,反而,我给予他的更多是真诚的关爱,换来了他对我的尊重,对我的友谊。

我的学生很多,感情处得非常好,那都源于我对孩子的真诚。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学生年前与我通话近一个小时,他提到想我,直谈到语噎。

真诚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老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来到安林中学这么多年了,我的真诚也感动了一些学生。前几年有一个毕业生叫孙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天,他都渴望着上我的物理课,我一到班,都能看到他那欣喜、期待的目光,他别的学科几乎不学,而物理成绩还真的不错。有一次,我因为有事没来上课,等我再来上课时,孙某对我说:“老师,你没来上课,我可没有意思了。”这让我感到高兴。就在上一周,我去珲春市参加教学联赛没有来校上课,等我回来时,有一群学生围着我说:“老师我想您了。”我在想:我成功地把这些学生领进了物理学科的大门。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真诚地对待学生,教他们做人,帮他们圆梦。“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生是我的朋友,我要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

上一篇:文物保护工程资质下一篇:让的作文_四年级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