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精选7篇)
急诊医学的定义: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性病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医学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尽管作为一个学科,急诊医学存在时间并不很长,但急诊作为一种医疗现象却是和临床医学与生共存的。生存的本能使人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在患了急性病或受了意外创伤时,需要立刻找医师诊治,以减少病情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其重要性,正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关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急诊医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
迄今对“急诊医学”尚未有统一确切的定义。以致目前在一些医院科室名称的称谓和医学刊物中,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等名词经常与急诊医学相混淆,造成了一些思想和概念上的混乱。因此,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首先要十分明确地阐明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明白急诊医学的任务与体制,急诊科的作用,急救模式究竟是什么十分必要。本讲座就急诊医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意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宣传急诊医学,对急诊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
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虽然已有共识,急诊医学是在临床急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临床医学专业,但迄今尚未见有统一确切的定义。以致目前在一些医院科室名称的称谓和医学刊物中,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等名词经常与急诊医学相混淆,造成了一些思想和概念上的混乱。
因此,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首先要十分明确地阐明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
急症 是急性病症的简称。指急性发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或急性意外损伤等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的病症。
急诊 是指紧急地或急速地对急症病人进行诊断、评估、鉴别诊断、抢救和治疗的医疗过程,就是紧急的求诊医治。
急救 是指为抢救生命,挽救肢体、脏器功能,改善危重病况时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可以说是紧急救命的简称。
危重病 是指某些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病症,包括急性病症和慢性病症及以及复杂大手术后处于调理时期的重症患者等生命器官或多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病情。如:休克、严重复合伤、急性心肌梗死、各种脏器衰竭等。
显然,急诊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它既包含了对急症的及时诊治,也包含了对急症中危重症的抢救和处置。急诊病人中有危重症患者需要给予急救,但不是所有急诊患者均需要急救,急救也存在于其他所有的医疗行为之中,如在内外妇儿科、手术室、麻醉中,甚至包括在患者家中、意外发生现场等。
其次,需弄清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急诊不等于急诊医学。急诊医学是一个由多种医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自身鲜明专业特点的医疗体系。从构成上看,急诊医学包括院前现场急救、急诊、院内急诊单元内的急救,以及急性中毒处理、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部分;,急诊医学几乎囊括了对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更多的从急症病人全身情况的把握上,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从诊治手段上看目标,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此外,急诊医学还与灾害医学、交通医学、老年医学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科医学等具有密切关系,但是急诊医学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全科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处理全部急性病症的横跨多种医学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的专用名词,它包括急诊、危重病急救、灾害救援、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组织和管理学等。极大多数的急诊或急伤都无需“急救”,但如处理不当,显然其中有部分病例可发展成为重症,就变成需要“急救”。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学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日击者首先给病人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病人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病人送往医院急诊室。
(二)复苏学
复苏学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复苏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基础生命支持(BLS),包括气道控制(A)、人工给氧与呼吸(B)、心脏复苏(C);②进一部生命支持(ALS),其目的是恢复自主循环,包括复苏药物与液体使用(D)、心电图诊断与治疗心律失常(E)、电除颤(F);③延长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具体来说主要研究如何在心跳骤停后,及时恢复自主循环、促进心脏复跳;及时建立呼吸通道;合理使用肾上腺素;早期、正确使用电除颤;勿早应用呼吸兴奋剂:“宁酸勿碱”,正确使用碳酸氢钠;积极防治“再灌注损伤”;和加强脑复苏等等。
(三)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 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何有效地、迅速地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小于44岁)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是早期处理,先“救”后“查”。创伤学的研究范围除了对创伤本身如何治疗和康复外,也越来越多地着重于如何预防创伤的发生。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它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
(七)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的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模式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概念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
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灾害医学概念
也称灾害救援医学,是研究灾害条件下进行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式、方法、组织的一门科学,涉及灾害救援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是灾害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1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特点
当今, 在灾害和灾难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面前, 社会对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但救援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尚不能完全被学生所充分认识。该专业学生普遍认为: (1) 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定位不如临床医学明确; (2) 毕业后寻找工作更困难; (3) 要考取研究生更不容易。鉴于此, 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不够、专业自豪感不强、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 因此, 如何正确把握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2 《急诊医学》双语教学实施方法
2.1 授课对象
我校2006级、2008级救援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 学生人数分别为103名和98名, 2007级救援医学专业同学因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故未实施双语教学。
2.2 教学方法
按授课内容设计教案, 并课前将英文讲稿交予学生预习;应用英文课件, 但对重要关键的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讲授的教学模式, 但英文讲授不少于50%。
2.3 教学手段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临床医学专业, 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内容, 其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综合所学各门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解决危及病人生命或亟待解决的急症病痛[2]。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病人急、病情急、病人家属急、医生应急切处理”这4个“急”为主导, 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 适当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L教学法) 。如讲授心肺复苏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同学提问:何为心跳骤停?如何判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相应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传授相应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 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对病人急诊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 使其心肺复苏抢救操作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疾病抢救成功与否与病情的综合判断、抢救时间、操作流程密切相关, 越早争取时间抢救, 成功率就越高。
2.4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来完成, 考试采用试卷问答形式。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占40%, 简答题占30%, 病例分析题占30%。卷面上中英文题比例各占50%。考试结束后应用试卷分析软件对考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体会与思考
3.1 需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
双语教学老师不仅需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 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由于客观历史原因, 本教研室90年代前毕业的师资口语普遍较差, 专业外语则基本为只能读不能讲的状态, 所以较难胜任双语教学。对此, 我教研室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用以下方式强化师资培养: (1) 重点选择90年代后毕业的硕士、博士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师资, 并指派他 (她) 们对前者进行“一对一”帮扶; (2) 分批组织双语教学老师参加重庆医科大学举办的英语提高班; (3) 增加青年教师外派出国进修的名额; (4) 听取外籍专家来院讲学; (5) 选派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参与英语讲课比赛等。通过实施以上有效培养方案, 能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 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水平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3.2.1 让学生充分认识双语教学重要性。
我校的课程设置是在大学四年级为救援医学同学开设《急诊医学》,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和自学能力。但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在实际听课和学习中效果相差较大, 并且学生普遍对专业的英文名词术语表达感觉较难。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努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让其充分理解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克服畏难情绪, 从思想深处接纳双语教学。在此基础上, 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 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2 选择适宜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选择适合我国语言环境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3]。由于本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的双语教学教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国情需要, 参考国内外资料, 编译了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教辅教材, 教材力求重点突出, 语言表达“原汁原味”。老师授课完全以此为蓝本, 充分保证了学生预习、复习皆有书可寻, 保证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由于时间较仓促, 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校正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完善和编写, 以期尽早供教学使用。
摘要:为顺应救援医学国际化趋势, 在救援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和推进《急诊医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2009年尝试对救援医学五年制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取得了预期效果。同时体会到, 还需在师资培养、教材选择及提高学生积极性等环节上进一步加强, 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救援医学专业,急诊医学,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武秀昆.应急医学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定位 (J) .中国危重病医学, 2011, 23 (7) :386.
[2]吴梦茹.PBL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1059-1060.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練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2杨学东,郑伟,李红玉.构建灾害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62-365.
⒋一般监测内容包括哪几项?重症监护的适应症
1意识状态2体温3心律与心率脉搏4呼吸频率与节律5无创血压 ①心搏,呼吸骤停需CPR或者复苏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②休克③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治疗④急性心血管事件⑤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⑥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⑦严重创伤,多发伤⑧MODS ⒌如何诊断ARDS?简述其治疗措施,以及ARDS病因 病因:①休克②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③严重感染(败血症)④误吸(误吸胃内容物,淹溺)⑤吸收有害气体(氯气,光气)⑥急性中毒(急性药物中毒)⑦代谢紊乱(尿毒症)⑧过量补液(输库存血)⑨其他(妇产科疾病,其他急性疾病)
诊断:①欧美ARDS联席会议:a急性起病b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不管PEEP水平为多少)c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浸润阴影d肺动脉楔压(PCWP)≤18mmhg或者没有左房压升高的临床证据
②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有发病的高危因素b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c低氧血症,ALI时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ARDS时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 d胸部X线片表现为两肺浸润阴影e毛细血管楔压(PCWP)≤18mmhg或者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治疗:原则:改善肺氧合功能,纠正缺氧,生命支持,保护器官功能,防止并发症,积极治疗原发病 ①祛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是关键②氧疗:纠正缺氧为抢救患者的关键措施,高浓度给氧3机械通气: PEEP或者 CPAP④维持液体平衡:限制液体摄入
⑤药物治疗:a非皮质类固醇药物b肺表面活性物质cNO d糖皮质激素⑥监测脏器功能,防止MODS⑦加强支持治疗,足够的热卡
⒐简述休克的分类,常见病因及诊断治疗 分类:①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②心源性休克、心脏压塞性休克③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细胞性休克
病因:①低血容量:大出血,严重烧伤,大手术等②心泵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 大量心包积液等③心血管功能失常:重症肺炎,药物创伤氢化物等 诊断要点:①有诱发休克的诱因②意识障碍③脉搏细速大于100/每分钟或者不能触之④四肢湿冷,胸骨不问皮肤指压征,皮肤花纹,粘膜苍白或者发绀,尿量大于30ml每小时⑤收缩压小于80mmhg⑥脉压差小于20mmhg⑦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
符合1及234忠的两项,和567中一项 ⒑休克的治疗措施 ⑴病因防治:积极防治原发病,去除休克的原始动因如止血,控制感染,输液镇痛等 ⑵紧急处理:平卧或者头胸与下肢抬高30度,保暖镇静少搬动。吸氧2~4L每分钟或者更高,建立静脉通道,建立必要检测项目⑶,抗休克的措施:①补充血容量②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③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拟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剂,硝普钠,氯丙嗪等)④维护脏器功能⑷其他治疗措施 :①纳洛酮②环氧化酶抑制剂③其他
⒒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措施
⑴一般处理 使患者脱离中毒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物佩戴物,保持保持呼吸道通畅⑵清除毒物:①彻底清晰污染部位②经口中毒者,催吐,2%碳酸氢钠溶液或者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而后催吐,并反复进行③洗胃后导泻
⑶应用特效解毒药物:①抗胆碱能药物 阿托品②胆碱酯酶复能剂 双复磷
⑷对症治疗,针对呼吸异常、心律失常、肺水肿、休克、脑水肿,抽搐等严重表现,应注意加强呼吸功能的支持措施,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给予呼吸机治疗
⒓简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阿托品化”的判断要点
临床表现:①毒蕈碱样表现(最早): A腺体分泌增加,流泪,流涎,大汗 B平滑肌痉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C心脏抑制,心动过缓 D瞳孔括约肌收缩,缩小呈指针样 ②烟碱样表现:肌肉颤动,严重时强直痉挛,抽搐,伴脉动加速,血压升高等
③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严重者烦躁,抽搐,甚至脑水肿④经皮肤黏膜吸收中毒,过敏性皮炎,水泡与剥落性皮炎,少数迟发性脑病,中间综合症
阿托品化—意识好转,皮肤干燥,颜面潮红,肺部湿罗音小时,瞳孔较前扩大,心律较前增快等 阿托品中毒——瞳孔扩大,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抽搐,尿潴留甚至昏迷
⒗中毒的治疗原则 ⑴一般处理:①边实施救治,边采集病史,留取含有毒物或者采血送检查②给患者取恰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咽鼻腔内分泌物,给氧③及时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⑵消除未吸收的毒物:①口服毒物:催吐,洗胃(口服法、胃管法),导泻,灌肠②皮肤黏膜吸收中毒:立即用清水或者能溶解度无的容积彻底洗涤接触毒物部位,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以上 ③吸入中毒:立即移离现场,吸氧④注射中毒:止血带护着布条扎紧注射部位上端,注射部位放射状注射1%肾上腺素
⑶排出吸收的毒物:①利尿②吸氧③改变尿液酸碱度④血透,血浆置换等
⑷应用特效解毒剂:a氯磷定、解磷定、双复磷;阿托品—有机磷农药 b氟马西尼—苯二氮卓类 c纳洛酮—阿片类 ⑸腐蚀性毒物的中毒处理:①强酸中毒时服MgO乳剂300ml ②强碱中毒时服橘汁300ml③严禁洗胃、导泻、催吐、灌肠④口服牛奶或豆浆100~200ml,一方面稀释一方面保护胃粘膜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即可诊断):①T>38℃或T<36℃。②P>90次/min。③R>20次/min或PaCO2<4.0kPa。④WBC>12×109/L或<4×109/L
MODS诊断标准:
1、循环系统收缩压<90mmHg,持续1h以上,或循环需要药物支持维持稳定
2、呼吸系统急性起病,PaO2/FiO2≤200(已用或未用PEEP),X线胸片见双肺浸润,PCWP≤18mmHg,或无左房压升高的证据
3、肾脏血Cr >177μmol/L伴有少尿或多尿,或需要血液透析
4、肝脏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血清转氨酶在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或有肝性脑病
5、胃肠道上消化道出血,24h出血量>400ml,或不能耐受食物,或消化道坏死或穿孔
6、血液系统血小板计数<50×109/L或减少25%,或出现DIC7、代谢不能为机体提供所需能量,糖耐量降低,需用胰岛素;或出现骨骼肌萎缩、无力
8、中枢神经系统GSW<7分
脓毒症诊断标准:
1、一般指征① 发热② 心率>90次/分③ 呼吸>30 次/分④ 意识状态改变⑤ 明显水肿⑥ 高糖血症 BS>7.1mmol/L2、炎症反应指标① 白细胞增多②C反应蛋白> 正常值2个标准差③ 降钙素原>正常值2个标准差
3、血流动力学指标① 低血压②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③ 心排出指数>3.5L/(min·m2)
4、组织灌注指标① 高乳酸血症(乳酸>3mmol/L)②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2秒或皮肤出现花斑
5、① 低氧血症② 少尿,肌酐增加③ 凝血异常④ 血小板减少⑤ 腹胀⑥ 高胆红素血症⒉简述心肺脑复苏过程的三阶段九步骤 三个时期:基础生命支持,加强生命支持,复苏后生命维护。九步骤:A airway:开放气道B breathing呼吸支持C circulation循环支持D difibrillation+drug除颤+给药E electrocardiograph心电图G gauge监测H human mentation保持和恢复人的智能活动I intensive care强化监护
1急诊:突然发生的急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2急诊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基础上,危重病医学,复苏医学,灾害学,急性中毒学,创伤学,急诊医学管理学等逐步发展,共同组成了现代急诊医学。
3院前急救: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4反应时间:接到患者呼救信息至急救力量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为国际上用以衡量急救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化惯例,失去的反应时间不超过8分钟,郊区的反应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
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6专科型ICU:专科建设的衍生和发展,是英语专科建设医院或者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的学科。收治某一专业分为内的危重患者。
综合性ICU:跨学科,面向全院的监护病房,其任务是收治多科为重患者,适应绝大多数医院。
7院内获得性感染:入院前无感染,入院后48~72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常见获得性肺炎,血源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感染等等。
8心肺脑复苏术:心跳呼吸骤停后,是自主心脏和自主呼吸得以恢复并积极保护脑功能的急救技术。
9生存链:用来描述VF所致SCA患者复苏时间重要性的一个四环接链。包括: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或者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呼叫120。早期由目击者进行CPR,早期进行电击除颤,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10黄金时间:发生伤病后的前四分钟。
11休克:是集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不能维持机体脏器与组织的正常灌注,继而发生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
12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休克综合症,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极度衰减退,心室充盈或者射血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多重要脏器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症。精神源性休克:即神经原性休克或者中枢循环衰竭,是指由于强烈的神经刺激如创伤,剧烈疼痛等,引起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释放增加,或者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高位麻醉或者脊髓损伤交感神经传出通路被阻断,最终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瘀滞于扩张的血管中,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减少而引起的休克。13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损害如严重疾病,外伤,手术,感染等之后,同时或者序贯性发生两个或者以上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的综合征。SIRS(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当机体经受打击后,发生全身性自我破坏性炎性反应过程。15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于肺外或者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以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急性呼吸衰竭常见类型,也是急性肺损伤(ALI)的病情发展结局。PEEP(呼吸末正压通气):为机械呼吸机在吸气相产生正压气体进入肺部,在呼吸末起到开放时,祈祷压力仍保持高于大气压,以防止肺泡萎缩塌陷。
17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临床综合症,为常见循环系统急症。
18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者继发性高血压在其病变过程中,由于某些诱导因素导致血压突然或者短时间内升高,造成的心脑肾眼底等主要靶器官功能严重障碍的临床急症。19高血压脑病:急进行或者严重的缓进行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者,在其病程过程中因各种诱因导致的血压突然或者短时间内明显升高,突破脑血管自身调节机制,脑部小动脉发生持久的痉挛,继之扩张,导致急性脑循环障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20恶性高血压:为高血压并的严重临床类型,月1%~5%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可发展为恶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有关,常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而以肾脏损害更加突出,病情进行性加重,故又称为急进型高血压病。
21高血压危象:高血压病程中,由于各种诱因导致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突然增加,血压迅速升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靶器官功能障碍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表现。22 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导致冠脉血流量急剧减少而形成的临床急性综合症。
23慢快综合征:(心动过缓——过速综合症):多出现于疾病晚期,在原有窦性心动过缓的基础上,发作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烦颤动等等。出现突发心悸,气急,头晕,晕厥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导致猝死。24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0ml或者循环血容量的20%,临床主要变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性循环衰竭。低血糖症:是指多种病因引起血葡萄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25糖尿病危象:指糖尿病控制不佳,在应激情况下诱发的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治疗不当或者胰岛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低血糖也属于此类。
2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一种严重表现,不常见,但是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27肾上腺危象:凡有原发性和继发性,急性或者慢性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在应激状态下不能相应的增加皮质醇的分泌引发的危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胃肠紊乱,休克和脑功能障碍。
28癫痫持续状态(癫痫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者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者神经功能未恢复至正常水平。29氧合指数:即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正常值为400~500mmHg.30急性中毒:一定量的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产生相应的毒性损害,起病急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
31慢性中毒:长时间反复接触小剂量毒物而引起的中毒,起病隐匿病程长,已漏诊与误诊。
32阿托品化:即应用阿托品后患者出现意识好转,皮肤干燥,颜面潮红,肺部湿罗音消失,瞳孔较前扩大,心率较前增快等表现。
33湿性淹溺: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重赛呼吸道和肺泡发生窒息。
34干性淹溺: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者无水吸入,喉痉挛导致窒息。
像医学领域中所有专业学科一样,临床的经验和教训需要专业人员来分析和总结。这是发展和提高每一学科的必要条件之一。急诊医学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成立伊始,专业医师非常缺乏。但是它的发展是很快的。因为它属于医学科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必然也会迅速发展的。此外它是一门解决急性病和危重病的学科,并且要研究如何更迅速、更有效、更有组织地抢救急危病例,和处理“灾难医学”所遇到的问题,社会需要它,人民需要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急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是很大的。
(二)有待进一步发展,工作辛苦需综合考虑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不过目前不少医院成立急诊科只是重点解决行政管理问题,而发展急诊医学重要的是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急诊医疗体系和提高急诊医学水平,如何去实现,需要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员去构思、实践和总结。目前并无现成的模式,要靠自己去探索、设计和建设。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主要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建适合我国社会的急诊专业。所以,急诊医学专业还是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会越来越好,虽然急诊医学研究生不难找工作,但工作强度和环境需要一定的体能要求,因此致力考急诊类研究生的同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业方向
2.1研究对象
为我校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四年级学生共139人。
2.2教学方法
所有学生均先系统学习急诊院前急救相关的理论课程。带教老师准备好物品,包括复苏球囊、电除颤仪、喉镜、气管插管、口咽通气管、绷带、夹板、止血带等。每次带教学生约20人左右,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7人,由两名老师负责,每个老师负责一或两个小组。教学先由老师示范动作,再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模拟病人出现心脏骤停需CPR,医生接诊后快速评估其意识;继而10秒内判断其脉搏和呼吸;然后吩咐助手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接着开始胸外按压,按压和通气的比例是30∶2,5个轮回后10秒内评估其脉搏呼吸,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期间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轮换,尝试不同的角色,然后由轮空组员互相指出缺漏或者错误的地方以及注意事项。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急救技术学习中,模拟病人出现多发伤,医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迅速判断病情,还应调配指挥各组员的行动协助抢救,组员之间也可相互商量,最后由教师作点评。
3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我院对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急诊院前急救相关课程进行了团队模拟教学,在课程结束后抽取13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本次发放问卷139份,收回129份,问卷回收率92.82%。
4讨论
对急诊医学急诊院前急救相关课程采用团队模拟教学,是临床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路,穿插讲解相关案例中的实际临床处理。通过各组间的集体交流和教师指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急诊临床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和竞争,观察成员个体在团队中的表现,既能够从中发现具备优秀组织协调、沟通合作及领导能力的学生,又可以指导综合能力欠缺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借助团队的力量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教学方式,与新的教育理念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相呼应。团体模拟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体系。临床事件的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使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均得到锻炼。充分培养了学生应急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学习,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广大医学生今后顺利适应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医疗团队非常着重三个关键部分:沟通、协调和谐及协作配合[4-5]。在团体模拟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的团队意识、掌握的技能和态度情感状况是被整体评价的。因此责任感、荣誉感、相互尊重和协助促使医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逐步采取更加恰当的表达形式,达到阐述的目的。团体模拟教学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在解决问题时相互合作,是临床沟通能力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并不是所有以团队方式进行的训练都是行之有效的。简单重复的操作,并不能明显提高团队合作技巧,要确保团队合作技巧的提高,必须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反馈。因此,要求带教教师的精心布置和积极引导,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即时的反馈,随时进行改进,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目前,团队模拟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急诊院前急救的应用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广大临床医学教育者的积极参与,需要急诊教研室有计划地、系统地策划和支持,需要广大医学生的热情参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团队模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将在急诊医学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骨科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3-02
骨科急诊患者多为肢体受到严重创伤,由于发病多为突发性或是意外伤害,所以病人在思想上多数都没有准备。骨科急诊患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流血、极度疼痛等症状,这就在无形中加剧了急诊患者的心理负担,存在相当一部分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忧虑过重、内心焦躁不安。严重的生理病痛会诱发出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所以积极建设骨科急诊患者的身心安全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骨科急诊手术患者心理症状
以患者至上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心理护理在现代医学中已经被提高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生理健康的康复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不健康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利于协调医患关系,对于手术医治疗效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患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对于整个医疗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护理会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会提高患者内心的安全度,从而使患者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配合整个手术过程的开展。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增强患者内心的稳定性,更有利于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对骨科急诊患者进行心理做具体分析是骨科急诊手术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骨科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症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高度紧张、恐惧。骨科急诊手术患者的病情多为突发性或是意外伤害,因此患者多对病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伤痛患者往往对病情缺乏客观性把握,会盲目加重对病情的认识,致使患者会加重自我心理负担。同时在短时间内医院环境与医护工作者对于患者来说都具有陌生性,这也会增加骨科急诊患者内心的恐惧感和紧张情绪。更有患者对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疼痛等过分害怕,也会增添患者内心的消极因素。
1.2焦躁、思虑过重。许多骨科急诊患者没有充裕的时间对自身的疾病手术做整体性认识,在其自我意识中会严重化自身的病情,更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手术失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上。面对伤势患者缺乏乐观性心态,有的甚至会纠结于手术费用等多方面不利因素,这些都会使患者思虑过重,内心焦躁不安。
2要有针对性做好手术各个阶段的心理护理
2.1手术进行前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尽快排除骨科急诊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医患关系,使病人能够迅速适应医院的环境与新的人际关系。医护人员要亲临病房对病人进行细致地了解,了解病历,对患者的基本概况做整体性了解。依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特点及伤势情况耐心、热诚地对其进行安慰与鼓励,及时向其阐明手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向其大体介绍一下有关手术的基本注意常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努力获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医护工作者要切实了解患者的心声,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积极主动的心理护理措施,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对待患者,使患者从内心深处信赖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2手术进行过程中的心理护理。进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进一步成为了患者心理上的依赖对象。手术室陌生的环境、手术医疗设备的操作声、患者暂时远离家人等因素都会增加患者心理上的恐惧感,因此医护工作人员在这一阶段更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医护工作人员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肃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患者的手术,使患者切实感受到医护工作人员对他的关心与重视。医护人员专业的工作形象会给患者心理带来稳定踏实的安全感。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对手术与疼痛的恐惧感,医护人员可以适当转移患者注意力,与患者进行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交流,分散其对疼痛的敏感度。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动作力度不要太大,时刻都要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服务要周到细致。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以及意愿要求,要对患者的疑虑与要求做耐心的介绍与细心的回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督导,尽量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平和放松的最佳状态。
2.3手术后的心理护理。护士在照顾病人时应为病人创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向病人详细解释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可采用止痛药物缓解病痛造成的心理压力。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可列举同类病情的康复例子,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同时要求其家人以及单位同事等常来探望,这对于稳定病人情绪,加快康复速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手术后随访
术后访视,手术室护士术后第二天到病房与患者交谈,了解病人恢复情况进行手术后康复指导,通过了解病人术中体会检查自己的工作,评价工作效果,总结经验,促进护理工作改进,通过加强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中护理工作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做到医、护、患三方满意。
4讨论
如果患者在术前能够接受系统的心理护理,对于减轻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对术前接受心理护理和未接受心理护理的病患进行对比,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在术中,血压较低,出血量较少,且手术后恢复较快。术前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手术期间的心理护理,会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为手术成功铺平道路。对于急诊骨科的患者的心理护理,着重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急诊患者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增强其信心,使之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2)通过术前讲解,使患者对手术和预后有明确了解,这样可以促进手术快捷圆满的完成。
(3)帮助患者穩定情绪,这样对于患者术后康复及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阮旭波.谈谈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年21期
[2]姚跃娟.妇科手术患者术前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年12期
【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推荐阅读:
医学职称论文撰写的特点05-31
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07-26
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06-29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09-11
关于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介绍信10-29
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信11-12
老人医学专业07-03
临床医学专业四年学习的自我评价10-01
急诊科的实习鉴定07-01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