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总结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寄生虫总结(精选6篇)

医学寄生虫总结 篇1

1.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引起,间日疟原虫偶发)、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

2.能引起眼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蝇(蛆)。3.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以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三种幼虫游移至肺)。4.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华支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和幼虫游移)。5.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钩虫(丝状蚴)、日本血吸虫(尾蚴)、禽类和兽类血吸虫(尾蚴)、疥螨(幼虫、若虫和成虫)、蠕形螨(幼虫、若虫和成虫)。6.能引起肠道病变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链状带绦虫(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布氏姜片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似蚓蛔线虫(成虫)、蠕形住肠线虫(成虫)、毛首鞭形线虫(成虫)、钩虫(成虫)、旋毛形线虫(成虫)。

7.可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日本血吸虫(虫卵)、毛首鞭形线虫(成虫)。

8.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和钩虫。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贫血机理:(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2)免疫贫血;(3)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疟原虫所致贫血机理:(1)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3)免疫溶血;(4)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钩虫所致贫血机理:(1)钩虫口囊中的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造成粘膜出血;(2)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使血液不易凝固,加重血液的丢失;(3)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每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0.14~0.4ml,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l;(4)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5)宿主健康状态不佳,营养供应不足,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9.可引起肝脾肿大的寄生虫主要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刚地弓形虫、日本血吸虫。10.在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和包囊)、隐孢子虫(卵囊)、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和包囊)、链状带绦虫(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微小膜壳绦虫(成虫)、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布氏姜片吸虫(成虫)、似蚓蛔线虫(成虫)、钩虫(成虫)、毛首鞭形线虫(成虫)、蠕形住肠线虫(成虫)、旋毛形线虫(成虫)。

11.寄生在人体肌肉内的寄生虫有:刚地弓形虫(包囊或假包囊)、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囊包)。

12.(1)寄生在脑部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卫氏并殖吸虫、曼氏迭宫绦虫、链状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2)寄生在眼部的寄生虫主要有:链状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结膜吸吮线虫和蝇蛆。(3)寄生在肺部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卡氏肺孢子虫、卫氏并殖吸虫和细粒棘球绦虫。(4)寄生在肝脏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疟原虫。

13.粪便检查主要能发现:日本血吸虫卵、华支睾吸虫卵、布氏姜片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微小膜壳绦虫卵、似蚓蛔线虫卵、钩虫卵、毛首鞭形线虫卵。

14.用血涂片主要可诊断:疟疾和丝虫病。在血涂片上可查见丝虫(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的微丝蚴)和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和配子体)。

15.活组织检查可诊断如下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滋养体)、黑热病(无鞭毛体)、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滋养体)、肺吸虫病(童虫和成虫)、斯氏狸殖吸虫引起的幼虫移行症(童虫)、日本血吸虫病(虫卵)、囊虫病(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裂头蚴)、旋毛形线虫病(囊包)。

16.十二指肠引流主要可诊断:贾第虫病(滋养体)和肝吸虫病(虫卵)。17.用透明胶纸法可诊断:牛带绦虫病(虫卵)和蛲虫病(虫卵)。18.用生理盐水涂片法可诊断:阿米巴痢疾(滋养体)、贾第虫病(滋养体)、滴虫性阴道炎(滋养体)、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滋养体)、肝吸虫病(虫卵)、肺吸虫病(虫卵)、肠吸虫病(虫卵)、血吸虫病(虫卵)、微小膜壳绦虫病(虫卵)、蛔虫病(虫卵)、鞭虫病(虫卵)、钩虫病(虫卵)。

19.侵入人体后有一定移行过程的寄生虫:有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似蚓蛔线虫和钩虫。

20.因输血不慎,可导致黑热病、疟疾和弓形虫病的发生。丝虫微丝蚴虽可输入受血者体内,但在人体内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因而不会导致丝虫病。

21.由于饮用生水可造成如下寄生虫病的感染和流行: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血吸虫病、肠吸虫病、肺吸虫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囊虫病、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蛔虫病、鞭虫病。22.直接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有:日本血吸虫和钩虫,侵入皮肤的阶段分别为尾蚴和丝状蚴。23.经口感染的寄生虫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刚地弓形虫、结肠小袋纤毛虫、隐孢子虫、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似蚓蛔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毛首鞭形线虫、旋毛形线虫和广州管圆线虫。

24.(1)因食生肉或未煮熟的肉可感染:链状带绦虫(因为猪肉内有猪囊尾蚴),肥胖带绦虫(因牛肉内有牛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因蛙肉和蛇肉内有裂头蚴)、卫氏并殖吸虫(因猪肉和野猪肉内有幼虫)、旋毛形线虫(因动物肉内有囊包)、刚地弓形虫(因动物肉中有包囊或假包囊)。(2)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可感染:华支睾吸虫(因淡水鱼、虾体内有囊蚴)。(3)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溪蟹可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因溪蟹体内有此两种寄生虫的感染阶段囊蚴)。(4)因食生的或未熟的 蛄可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因 蛄体内有囊蚴)。(5)因食生的不洁(未洗干净)的菱角、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可感染:布氏姜片吸虫(因为这些水生植物表面可有囊蚴)。

25.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蠕形住肠线虫和旋毛形线虫成虫寄生在肠道,却常规不用粪便检查虫卵的方法诊断。因为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成虫脱落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在粪便很少发现虫卵,主要以查孕节诊断;蠕形住肠线虫雌虫产卵于人体肛门周围,主要用透明胶纸查肛周的虫卵;旋毛形线虫成虫产出的幼虫钻肠壁,进入血循至横纹肌形成囊包,故病原学诊断主要用肌肉活检,检查囊包。26.寄生在人体血管内,或寄生在血内细胞中的寄生虫,一般不取外周血作病原学诊断的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刚地弓形虫和日本血吸虫。因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可寄生在血内单核细胞内,在外周血检出率低,不做常规检查;刚地弓形虫速殖子寄生在有核细胞内,但在外周血不易查到。日本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故外周血查不到虫体和虫卵。27.寄生在人体循环系统内的寄生虫主要有: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刚地弓形虫(包囊和假包囊)、日本血吸虫(成虫)和丝虫(成虫和微丝蚴)。

28.人粪便处理不当可引起如下寄生虫病的流行: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肝吸虫病、肠吸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牛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病、蛔虫病、鞭虫病和钩虫病。

29.不需要中间宿主,并经口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隐孢子虫、似蚓蛔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30.需要中间宿主,并经口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旋毛形线虫和广州管圆线虫。

31.作为病原体的医学节肢动物主要有:蝇蛆、疥螨、蠕形螨和尘螨。32.在诊断弓形虫病、旋毛虫病、囊虫病和包虫病等寄生虫病时,免疫学诊断具有重要作用。3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有:黑热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肝吸虫病、姜片虫病、囊虫病、包虫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旋毛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等。

医学寄生虫总结 篇2

1 重视绪论的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堂课的授课效果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有着特殊和深远的影响。绪论是一门课程开宗明义的一篇, 是对教材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因此绪论讲授的成败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1]。讲好绪论不仅使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的知识轮廓, 同时也是对学生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掘和激励。

讲好绪论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 精心筛选围绕授课内容的鲜活事例, 尤其是近年来发生在身边备受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 用科普一样的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地将内容铺陈开来。例如, 从世界卫生组织每年统计的全球死亡率和感染率最高的疾病报告中, 让学生清楚疟疾等多种寄生虫病仍然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尤其是在非洲等贫苦地区疟疾不仅造成高死亡率而且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从2006年北京的“福寿螺食物中毒”事件, 让学生了解生吃或半生吃淡水螺、虾、蛙等, 可以引起食源性的寄生虫感染, 此次事件就是由于生食福寿螺而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贴近临床实际, 从身边发生的事入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联系在一起;从常见寄生虫病的逐步有效控制甚至消灭, 新环境下各种机会致病寄生虫病的逐渐增多以及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学生了解医学寄生虫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现阶段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寄生虫所引起的人体疾病到寄生虫在人类免疫系统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复杂的两面性, 寄生虫对人类的健康不是仅有负面的影响, 它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习兴趣。一堂好的绪论课可以直接将学生吸引入新学科的大门, 使其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和动向,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前沿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逐步改善, 人体寄生虫病的疾病谱已经发生改变, 如过去常见的蛔虫病现在已很少见到, 尤其是随着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日趋严重, 很多以前很少见的机会致病寄生虫开始受到人们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与趋势尤其是我国寄生虫病疾病谱的变化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除了将目前危害仍然比较大的日本血吸虫和疟原虫作为讲授重点外, 还应着重讲授一些如弓形虫、隐孢子虫等的机会致病原虫以及食源性寄生虫的内容, 而对于那些已消除或基本消除的寄生虫则仅作为一般了解的内容。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可体现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具有实用性, 使授课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大量的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点不断涌现, 在面对这些海量信息的时候应当进行鉴别、分类、筛选并及时地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又不会盲目跟从, 使他们获得定量的新信息, 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 例如疟原虫对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影响、疟原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蠕虫感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保护作用等, 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 紧跟时代的节拍, 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思想, 有益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另外, 在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巨大前景, 如疟疾仍缺乏特效药、脑型疟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高效和安全疫苗的研制仍不尽如人意等, 增加学生对于寄生虫学的学习兴趣, 建立他们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使命感。

3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病例引导式教学法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注重知识的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2],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运用先进的病例引导式教学法, 通过将病例分析或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新课内容, 把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临床诊断和防治等知识有机统一, 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在讲授新的内容前, 首先引入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寄生虫病的典型病例, 包括患者的病史、患者主诉与体征、医生的初步诊断与治疗方案, 同时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学习, 让学生成为主体, 使学生在思考病例并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 围绕病例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 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最后由教师或师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的知识框架和主要内容。

摘要: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针对当前学时压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 努力从重视绪论的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和动向,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前沿成果;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病例引导式教学法三个方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效果,探讨

参考文献

[1]顾丽, 亢静, 董文杰.提升病原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尝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 (2) :104-105.

[2]厉彦翠, 许红梅, 崔明宝.学案导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5) :68-69.

医学寄生虫总结 篇3

【关键词】系统整合模式;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82-01

引言

以系统整合为契机,根据寄生虫学的教学特征,创新寄生虫学的教学方式,使其适应新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以此将寄生虫学的教学内容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合理调整授课内容

教师需要按照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在结合现阶段寄生虫病的趋势以及流行现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让医学生掌握更多寄生虫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阶段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寄生虫作为重点,介绍我国常见人体寄生虫,重点指出寄生虫病的特征。此外教师还需要将医学蠕虫学、原虫学以及昆虫学的共性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详细讲解寄生虫和医学两者间的关系,让学生不断加强对寄生虫学基礎知识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寄生虫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等,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分析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治疗措施等[1]。

2.创新教学方式

2.1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引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寄生虫病为切入点,以寄生虫的基本生活习性为主线,介绍寄生虫病的出现、发展以及传播规律等,概括寄生虫病和寄生虫病原学之间的关系。在实施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征。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要求基本保持一致,此外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法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中西文化、教育体制、思维方式的不同、学习习惯的迥异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影响了该教学法在我国的实行效果。因此怎样让西方先进教育理论与教学法适应本国的教育环境,怎样提高该教学法在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系统整合模式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寄生虫学按照:寄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原因、具体临床表现、免疫、临床诊断、流行以及防治,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临床案例来引导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寄生虫所引发的体征或是症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寄生虫学的兴趣。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堂语言的过程中,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现场实例与临床案例来导入对该课程的学习,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提升学生自行研究临床医学问题、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2.2现代化教育工具的利用

为了保障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制定统一的多媒体讲义材料,并充分应用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多媒体讲义材料必须语言精炼、条理清晰、英汉对译,还需要添加适量的标本图片、视听材料、结构图、以及动画材料等。利用多媒体讲义材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寄生虫的结构、形态,生动有趣的视听材料与动画材料也能让学生加深对寄生虫致病、生活史以及诊断等各方面的理解,还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学习网站,例如:寄生虫学习网,让学生能够在网站上查阅到相关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等,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表达出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加强理解[3]。

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时还需要重视传统教学方式的利用。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简洁的语言、肢体语言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科学的板书讲解,学生自行组织实践操作,这些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

3.完善整合系统

以系统整合为前提的教学方式符合了医学寄生虫学教学规律,也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现阶段医学寄生虫学的整合只是对模块教学的尝试,并没有对整个学科进行系统整合,也没有将寄生虫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其他各个系统疾病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发现,寄生虫学和血液—感染—免疫学等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然而系统模块并不完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4.改变考试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将学生考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与知识的标准,学生面向社会后“高分低能”的情况较为严重。在新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医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而作为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的是考试成绩,考试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的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得相关考核方式也需要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将考核重点放置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上,寄生虫试卷上应考核包括血液、免疫学、感染等所有相关链接知识。此外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蠕形螨检查、粪便检查等实际操作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组织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等。

5.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日益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医学模式也在发生改革,这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需要整合寄生虫学的教学模式,利用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此带动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专业知识三者间的衔接,优化创新课程体系,以此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光,蔡连顺,罗兰,等.多模式教学方法整合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03(27):154-155.

[2]陈超,李翔宇,朱淮民,等.《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07(30):133-134.

医学寄生虫总结 篇4

适应专业:中西医临床、中医学、中药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编写人:郑学礼王春梅 审定人:陈晓光 学院负责人:邹飞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 00 六年十二月 2 目录

前言…………………………………………………………………….……………………..3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和要求…………………………………………………………………………3 第一篇总论………………………………………………………………………………4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6 第五章概论………………………………………………………………………………6 第六章叶足虫……………………………………………………………………………7 第七章鞭毛虫………………………………………………………………………..8 第八章孢子虫虫……………………………………………………………………..9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12 第十章吸虫……………………………………………………………….…………..12 第十一章绦虫………………………………………………………..……………..…16 第十二章线虫………………………………………………………..……………..…20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学………………………………………..…………….…24

第十四章概论……………………………………………………….…………………24 第十五章蛛形纲……………………………………………………………………….25 第十六章昆虫纲………………………………………………………………………27 第五篇医学寄生虫学实验大纲……………………………………………..…28 第六篇教学时数分配与组织实施……………………………………...…32 3 前言

人体寄生虫学属于生物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寄生虫及与医

学有关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存及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病原寄生虫 及医学节肢动物与人体及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阐述寄生虫病发 生、流行、控制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而为防治寄生虫病和控 制医学节肢动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 实践,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完 善和提高医学应有的整体业务素质,为临床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 理医学奠定必要的坚实基础。

按照医学教育一般规律,本课程应在医学共同基础课及人体解剖 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结束,病理学、微生物学 总论及免疫学讲授之后进行学习。

本教学大纲基本依据现行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编写,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原则上约为 2.5:1,可视实 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业务素质培养和 提高,注重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正确的思维能力 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员达到如下要求:

一、基本知识

1.掌握重要人体寄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的鉴别特征,生活史及其与 传播、致病有关的重要环节,节肢动物与疾病的关系。

2.掌握人体寄生虫病(感染)的主要病原诊断方法及其原理。3.了解我国常见的人体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概况、传播规 律和防治原则。

二、基本技能方面

1.能识别基本的人体寄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2.能进行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检查和鉴别诊断。

3.了解一般人体寄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标本的收集和保存方法。4.掌握试验报告的书写和镜下绘图技能,养成对科学工作严谨的作 风。

INTRODUCTION

Human Parasitology is the study of those species of the animal

kingdom that cause disease in human beings.The teaching target of human parasitology is helping medical students to grasp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life cycle and main harm of the parasites to human beings and vector-arthopods, to master the basic technology of common parasite examination and to establish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medicine,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the control of parasitic diseases.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总论

一、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四章): 1.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2.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 定义。3.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 别,寄生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 的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5.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 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 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概念。

2.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 理,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3.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

三、英语词汇:

human parasitology 人体寄生虫学 parasitism 寄生 parasite 寄生虫 host 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中间宿主 definitive host 终宿主 reservoir host 保虫宿主 life cycle 生活史 premunition 带虫免疫

concomitant immunity 伴随免疫 carrier 带虫者

larva migrans 幼虫移行症

parasitic zoonoses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五章原虫概论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2.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3.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4.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

二、主要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特点及常见种类和医学原虫的生活史 类型及致病特点。

三、英语词汇: protozoa 原虫

pseudopodium 伪足 flagellum 鞭毛

undulating membrane 波动膜 trophozoite 滋养体 7 cyst 包囊

第六章叶足虫(阿米巴原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一、主要教学内容:

1.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组织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肠腔型滋养 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

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 与表现。

3.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组织检查,免疫学 检查。

4.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5.简述非致病性阿米巴和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2.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3.了解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三、英语词汇: amoeba 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人体非致病性阿米巴

一、结肠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和齿龈内阿米巴的主要鉴别 点。

二、哈氏内阿米巴、微小内蜓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的主要鉴 别点。

第三节致病性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形态、生活史、致病性、试验诊断、传播与流行、防治原则。第七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原学诊断方法。3.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 amastigote 无鞭毛体 promastigote 前鞭毛体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2.蓝氏贾第鞭毛虫的致病、病原诊断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 断方法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Giardia lamblia 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阴道毛滴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3.简介其他毛滴虫。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方法。2.了解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Trichomonas vaginalis 阴道毛滴虫 第八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人体寄生的疟原虫种类及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情况。

2.间日疟原虫形态、生活史特点,人体四种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生 活史鉴别。3.疟原虫的致病机制和疟疾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发作,再燃与复 发,疟疾贫血、脾肿大、肾病,凶险型疟疾。4.疟疾免疫。

5.疟疾的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6.疟疾的流行特征、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及措施。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间日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2.了解疟疾的分布、流行因素、防治原则和措施。

三、英语词汇: malaria 疟疾

Plasmodium vivax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恶性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弓形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了解弓形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Toxoplasma gondii 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隐孢子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隐孢子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隐孢子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了解隐孢子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Cryptosporidium parvum 隐孢子虫 第三节卡氏肺孢子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卡氏肺孢子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卡氏肺孢子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了解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Pneumocystis carinii 卡氏肺孢子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 第十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一)主要教学内容: 12 1.吸虫在动物界的地位 2.吸虫的形态特点 3.吸虫生活史一般特征 4.重要虫种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吸虫的形态特点

2.掌握吸虫生活史一般特征

三、英语词汇: trematode 吸虫 oral sucker 口吸盘 acetabulum 腹吸盘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2.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4.实验诊断:病原检查,免疫诊断 5.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生活史全过程

3.掌握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 4.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asis 华支睾吸虫病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2.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过程。

3.布氏姜片吸虫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2.掌握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特点。3.了解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30 分钟,应用教学模型及多媒体幻灯等教具。实验课 1 学时。

三、英语词汇: Fasciolopsis buski 布氏姜片吸虫 fasciolopsiasis 姜片吸虫病 第五节卫氏并殖吸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形态:大体形态,内部结构特点,如卵巢与 14 子宫左右并列睾丸左右并列等。虫卵的形态。

2.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全过程:寄生部位,虫卵排出途径,中间 宿主,感染方式,幼虫移行过程等。

3.卫氏并殖吸虫致病机理: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4.临床分型:胸肺型,脑型,皮肤型,肝型及亚临床型。5.临床表现、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2.掌握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3.掌握致病机理和临床分型。

4.了解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Paragonimus westermani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iasis 肺吸虫病 第六节斯氏狸殖吸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成虫形态特点(与卫氏并殖吸虫比较)。2.生活史特点。

3.致病特点:引起幼虫移行症。4.诊断方法:免疫学诊断,活检。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生活史特点,致病情况和诊断方法。15 2.了解成虫形态特点。

三、英语词汇: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斯氏狸殖吸虫 第七节血吸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日本血吸虫成虫特点:雌雄异体(与其他吸虫比较区别),虫 卵形态,尾蚴形态。

2.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寄生部位,产卵后虫卵的去路,活卵分泌 物,虫卵排出宿主过程,中间宿主,感染方式等。3.致病机理:虫卵肉芽肿形成机理及其致病作用。4.临床表现、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2.掌握日本血吸虫生活史过程。

3.掌握虫卵肉芽肿形成及其致病作用。

4.了解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Schistosoma 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iasis 血吸虫病 第十一章绦虫 16 第一节概论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绦虫在动物界的地位。

2.形态特征:外形,头节,颈部,链体(幼节,成节,孕节)。3.生活史:圆叶目和假叶目的区别。4.重要虫种。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绦虫一般形态特点。

2.掌握圆叶目绦虫和假叶目绦虫的主要区别。3.了解绦虫的分类地位、成虫内部结构。4.了解重要虫种。

三、英语词汇: tapeworm 绦虫

Class Cestoda 绦虫纲 metacestode 中绦期 bladder worm 囊虫 hydatid cyst 棘球蚴 sparganum 裂头蚴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成虫及裂头蚴的形态特征。2.生活史特点。3.裂头蚴致病情况。4.流行及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裂头蚴形态特征。2.掌握裂头蚴致病情况。3.了解生活史、流行及防治。

三、英语词汇:

Spirometra mansoni 曼氏迭宫绦虫 sparganosis mansoni 曼氏裂头蚴病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形态特点:成虫头节、成节及孕节结构。囊尾蚴及带绦虫卵特点。2.生活史:寄生部位,突出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孕节排出情况,人和猪的感染情况,囊虫病的感染方式。3.致病:肠绦虫病,囊虫病。4.诊断:绦虫病,囊虫病。5.流行及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猪带绦虫成虫、囊尾蚴及带绦虫卵形态特点 2.掌握生活史特点。

3.掌握绦虫病和囊虫病的致病机理。

4.了解绦虫病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18 5.了解流行及防治。

三、英语词汇:

Taenia solium 链状带绦虫 cysticercus cellulosae 猪囊尾蚴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形态:与链状带绦虫比较区别。

2.生活史:与链状带绦虫比较,注意孕节排出情况。3.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形态、生活史、致病和链状带绦虫的异同点。2.了解诊断、流行及防治情况。

三、英语词汇:

Taenia saginata 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微小膜壳绦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成虫及虫卵形态。

2.生活史简介,直接感染和经中间宿主感染。3.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虫卵形态,生活史特点。

2.了解成虫形态、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19

三、英语词汇:

Hymenolepis nana 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细粒棘球绦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成虫及棘球蚴的形态特征。2.生活史过程。3.致病机理。

4.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棘球蚴的形态特点。2.掌握棘球蚴的致病机理。

3.了解成虫形态、生活史、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osis 棘球蚴病或包虫病 hydatid disease 棘球蚴病或包虫病 hydatid sand 棘球蚴砂 第十二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线虫在动物界的地位。20 2.线虫的形态特点

3.线虫的生活史特点及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4.重要虫种。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线虫的一般形态特点。

2.掌握线虫的生活史特点,了解其生活史类型。3.了解重要虫种。三,英语词汇:

Class Nematoda 线虫纲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形态:成虫有鉴别意义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受精与未受精 卵形态鉴别。

2.蛔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

3.蛔虫的致病机制:幼虫致病,成虫致病,常见并发症。4.蛔虫感染的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蛔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蛔虫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3.了解蛔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Ascaris lumbricoides 似蚓蛔线虫 21 ascariasis 蛔虫病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鞭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

2.鞭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3.鞭虫的致病机制。

4.鞭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鞭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鞭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3.了解鞭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Trichuris trichiura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asis 鞭虫病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

2.蛲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3.蛲虫的致病机制。4.蛲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2.掌握蛲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3.了解蛲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蠕形住肠线 enterobiasis 蛲虫病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内部结构,钩虫卵 的形态。

2.钩虫的生活史及生活史特点。3.钩虫的致病机制。

4.钩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2.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3.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hookworm 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美洲板口线虫 ancylostomiasis 钩虫病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形态:简介旋毛虫成虫及新生幼虫形态,着重讲述旋毛虫幼虫囊包 形态。

2.旋毛虫的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

3.旋毛虫的致病机制:侵入期、幼虫移行期、成囊期。4.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肠道期、急性期、恢复期。

5.旋毛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

2.掌握旋毛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3.了解旋毛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iasis 旋毛虫病 第八节丝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微丝蚴的形态及两种微丝蚴形态鉴 别要点。

2.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生活史过程及异同点。3.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4.诊断:病原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5.丝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24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2.掌握丝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三、英语词汇: filaria 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吴策线虫 Brugia malayi 马来布鲁线虫 filariasis 丝虫病 microfilaria 微丝蚴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 第十四章概论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医学节肢动物概念、特征及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2.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3.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4.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医学节肢动物概念及特征。25 2.掌握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3.了解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和防制。

三、英语词汇:

medical arthropod 医学节肢动物 metamorphosis 变态 Insecta 昆虫纲 第十五章蛛形纲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2.蜱生活史各期的一般形态及硬蜱和软蜱的区别;蜱的生态特点 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3.蜱、螨常见种类拉丁学名。

4.恙螨、革螨的一般形态、生态、对人类的危害及防制原则。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2.掌握蜱生活史各期的一般形态及硬蜱和软蜱的区别;蜱的生态 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危害。3.蜱、螨常见种类拉丁学名。

4.熟悉恙螨、革螨、蠕形螨的一般形态、生态、对人类的危害及 防制原则。

三、英语词汇: gnathosoma 颚体 26 capitulum 假头 idiosoma 躯体 hard tick 硬蜱 soft tick 软蜱 第五节疥螨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疥螨形态、生活史。2.疥螨致病与诊断。3.疥疮的流行与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疥螨的致病与诊断。

2.了解疥螨形态、生活史、流行与防治。

三、英语词汇: scabies 疥疮 第六节蠕形螨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蠕形螨形态、生活史。2.蠕形螨致病与诊断。3.蠕形螨流行与防治。

二、主要教学要求:

了解蠕形螨形态、致病与诊断。27 第二十章昆虫纲 第二节蚊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蚊的形态结构。

2.蚊的生活史:三属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鉴别。3.蚊生态与生理。

4.主要传病蚊种与疾病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蚊与疾病的关系。

2.了解蚊形态、生活史、生态等。第三节蝇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蝇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习性。2.蝇与疾病的关系。蝇的防制。

二、主要教学要求: 1.掌握蝇与疾病的关系

2.了解蝇形态、生活史、生态及防制等。第七节蚤

一、主要教学内容:

蚤的形态、生活史与疾病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蚤与疾病的关系。了解形态和生活史情况。28 第八节虱

一、主要教学内容:

虱的形态、生活史与疾病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虱与疾病的关系。了解形态和生活史情况。第九节臭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臭虫的形态、生活史与习性。

二、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臭虫的防治原则。了解形态和生活史情况。第六篇医学寄生虫学实验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人体寄生虫学属于生物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寄生虫及与医

学有关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存及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病原寄生虫 及医学节肢动物与人体及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阐述寄生虫病发 生、流行、控制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而为防治寄生虫病和控 制医学节肢动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 实践,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完 善和提高医学应有的整体业务素质,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医 学奠定必要的坚实基础。

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世界约有 130 余种,29 国内常见的寄生虫病流行广泛,有数十种之多。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 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部分。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掌握与人体有 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以及寄生虫与外界环境 的相互关系,达到控制或消灭寄生虫病、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 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按照医学教育一般规律,本课程应在医学共同基础课及人体解剖 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结束,病理学、微生物学 总论及免疫学讲授之后进行学习。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及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临 床医学(英医班)、预防医学、护理医学本科以上各专业,应以我国 常见重要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学习内容。医学原虫及医学蠕虫的内容, 以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病原学诊断为重点,同时熟悉其流行特 点和防治原则;医学节肢动物的内容则以其生物学、生态学及其与人 类健康的关系为重点,简要了解其防治原则.本教学大纲基本依据现行卫生部规划七年制和本科教材《人体寄生 虫学》(第六版)编写,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原则上为约 2.5:1,可视 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业务素质培养和 提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学习本课,提高学生准确诊断常见寄生虫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提高 治疗和预防寄生虫病的能力。30

二、实习内容

题目标本观察技术操作

蛔虫受精卵、未受精卵,感染性虫卵,成虫大体,内部构造标本,唇瓣玻片标本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 片法

鞭虫虫卵、成虫大体标本,成虫寄生于盲肠大体标 本

蛲虫虫卵,成虫(雌、雄)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透明胶纸法 钩虫虫卵,成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大体 标本,成虫(两种)口囊玻片标本,成虫咬附

肠壁大体标本,杆状蚴,丝状蚴盐水飘浮法,钩蚴培养 法

丝虫未染色微丝蚴,微丝蚴(班氏、马来)染色玻 片标本,活微丝蚴,成虫大体标本,自蚊口器

溢出的感染性幼虫,媒介蚊种厚血片制作法,鲜血检 查微丝蚴法

旋毛虫幼虫囊包肌肉压片法 美丽筒线虫* 成虫寄生部位标本

猪肉绦虫妊娠节片(大体标本、玻片标本),带绦虫卵,囊尾蚴,成虫大体标本,头节玻片标本,成熟

节片玻片标本,米猪肉,绦虫成熟节片横截面妊娠节片检查法 牛肉绦虫

妊娠节片,成虫大体标本,头节玻片标本,成 熟节片玻片标本

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砂玻片标本,成虫大体标本,成熟节片 玻片标本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成虫头节玻片标本 短膜壳绦虫成虫、虫卵 长膜壳绦虫* 成虫、虫卵

并殖吸虫卫氏肺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大体标本,卫 氏肺吸虫成虫染色标本,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大 体标本,虫卵、毛蚴、包蚴、雷蚴、尾蚴、囊 蚴等玻片标本,川卷螺、拟钉螺,石蟹、喇蛄,成虫寄生肺部标本

肝吸虫成虫大体标本和染色标本,虫卵,豆螺、淡水 鱼(麦穗鱼及其它鲤科鱼),成虫寄生胆道标 本,成虫横截面

姜片虫成虫大体标本,虫卵,扁卷螺、荸荠、水红菱 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成虫寄 生肠系膜标本,虫卵、毛蚴、包蚴、尾蚴,钉 螺实验动物人工感染及 解剖(示教),病兔肠 病变部位组织检查虫 卵,加藤氏法查虫卵,虫卵沉淀孵化法(示 教),环卵沉淀试验

引起皮炎的尾蚴禽类或牛、羊血吸虫尾蚴玻片标本 阿米巴阿米巴活滋养体,痢疾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铁 苏木素染色),结肠阿米巴滋养体(铁苏木素 染色),痢疾阿米巴包囊、结肠阿米巴包囊、嗜碘阿米巴包囊(碘液染色),齿龈阿米巴滋 养体碘液染色法,垢刮取物 检查

兰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铁苏木素染色),包囊(碘液染色、铁苏木素染色)

阴道滴虫活滋养体,滋养体(吉氏—瑞氏染色标本)黑热病原虫无鞭毛体(吉式染色标本),前鞭毛体(吉式 染色标本),媒介白蛉

疟原虫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吉式染色薄血片),恶性虐原虫(环状体配子体)(吉式染色薄血 片),疟原虫在厚血片中的形态,蚊胃壁上疟厚薄血片制作染色与 检查(鼠疟原虫)

原虫囊合子,子孢子(吉式染色标本),鸡红 细胞外期,媒介按蚊 弓形虫滋养体,包囊

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包囊 隐孢子虫卵囊

蚊成蚊整体标本,按蚊属、库蚊属雌雄成虫头部 标本,常见三属蚊成虫针插标本,常见三属蚊 幼虫玻片标本,雌蚊口器玻片标本,雌蚊消化 道玻片标本,蚊生活史各期活标本 白蛉白蛉玻片标本 蠓成虫玻片标本

蝇非吸血蝇头部玻片标本,蝇足玻片标本,常见 五种蝇大体针插标本,蝇幼虫玻片标本<请合法 使用软件>蝇生活史各期大体标本

蚤雌性成虫玻片标本,成虫消化道玻片标本,生

活史各期大体标本,蚤成虫大体标本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虱体虱大体标本、玻片标本,头虱玻片标本,阴 虱玻片标本,虱卵玻片标本 蜚蠊成虫大体标本

臭虫成虫大体(浸泡)标本,成虫玻片标本 蜱硬蜱成虫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软蜱成虫大体 标本,腭体(假头)玻片标本,硬蜱生活史各 期大体标本

恙螨幼虫玻片标本,成虫寄生鼠耳标本 疥螨成虫玻片标本

蠕形螨成虫标本透明胶纸粘贴法 第七篇教学时数分配与组织实施

一、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教学内容讲课实验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医学蠕虫 10 4 14 第三章医学原虫 4 2 6 第四章医学节肢动物 4 2 6 第六章考 试理论 2 2 总计 22 8 30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1.本门课程在教务部统一组织下实施。

2.本课程采取大班上理论课、小班实验的方式进行。讲课与实验学时 比例约为 2.5 :1。

3.实验课是理解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对学员严格要 求,严格训练。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加深对 理论知识的理解。

5.为了括宽学员对本门课程的知识面,在计划课时外,可酌情安排专 题讲座,介绍寄生虫和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新进展和基础知识。对学 有余力的学员可指导开展课余兴趣小组活动。

医学寄生虫总结 篇5

一:综述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激光超声、核物理、微电子及控制理论等渗透到生物医学领域,使生物医学工程这门学科更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多学科交叉性。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揭示人体的生命迹象,并从工程技角度解决治病防病问题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学科。所以自然科学作为理论知识是基础和前提,而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形成技术和工程是结果和目的。

医学实践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对原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医学实践不仅直观、近距离、感性地接触到了医学仪器,也对理论知识的物质成果和从工程技术的角度认识生物医学工程有了更深度理解和认识。

医学实践包括校内老师理论授课、校内医学仪器操作实践和校外医院参观学习三个部分。在老师理论授课授课阶段更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学习了常见医疗器械的基本工作原理。对理论知识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直接有效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理解。在校内医学仪器操作实践时,不仅直观,近距离的接触到常见的医疗器械,而且还对一般医疗仪器进行了简单的操作。校外医院参观学习时,更加直观的接触到较为先进,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医疗电子仪器。对仪器的内部构造、基本工作原理、简单的操作和重要的应用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理论是实践的概括与抽象,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与具体。二:常用医学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

常用的医学电子仪器有心电图机、B超、彩超、CT、核磁共振等。由于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人类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机构。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电信号和磁信号,这些信号包含了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信息,因此,对这些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大部分医疗器械主要是对人体(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和磁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处理,从而比较出人体正常态和病态下信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医生提供准确,必要的诊断依据。同时它们还可以利用电场和磁场对细胞的不同作用,通过一定的,适当的电刺激或者磁刺激,治疗相关疾病。医学电子仪器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理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1).心电图机的原理

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此体表的点位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即为心电图。人体的生理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在每一个心动周期内细胞的点位变化可以反映体表点位的变化情况,即体表点位的变化时由很多细胞点位变化产生的,因此在讨论和研究电位的变化时以单个细胞电位变化为例。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刺激时产生的膜电位的改变(包括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以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离子的选择性跨膜转运为基础。

(一)静息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细胞的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电位值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膜内电位可以负值表示,即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理

(1)心肌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情况

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

内:钾离子 有机酸根离子和带负电的蛋白质

内钾离子是外部的约30倍,外钠离子是内浓度的约15倍,钠离子钾离子在内外的不平衡分布保证了心肌细胞的兴奋性。(2)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

a:很大浓度梯度b:钾离子流动的细胞膜通透性比钠离子好(3)静息电位产生

a:钾离子外扩 结果:使内电位越来越负外电位越来越正 b:内外电位差形成钾离子从内向外扩散的反力 静息电位也称为钾离子的扩散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1.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指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当心肌细胞膜某点受刺激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升高,而对K+的通透性却显著降低,因此细胞外液中的大量Na+渗入到细胞内,使细胞内Na+大量增加,细胞内电位由-90毫伏突然升高到+20~+30毫伏(跨膜电位逆转)。由激动所产生的跨膜电位,称为跨膜动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2.心肌细胞的除极化过程与动作电位 i.除极条件:a 电刺激。b 电足够强,使膜的静息电位小到阈电位(70mv)。

c 内外钠离子存在很大浓度梯度。

ii.除极过程:a 细胞受电,到阈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大大提高,钠离子通道大开。

b钠离子从外→内扩散。

c 由于钠离子内流,内电位从-90mv上升到30mv,此过程为除极化。

iii.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a未兴奋细胞:处于极化。

b已兴奋细胞:除极化(外负内正)

3.复极化过程,恢复静息电位。3个阶段:

a 快速复极早期:钠离子通道关氯离子从外到内细胞内电位从30mv降到0mv。b 缓慢复极期:氯离子通道关;钙离子通道缓慢开,钙离子从外到内(慢);钾离子部分开,从内到外(慢)平台区。

c 快速复极末期:钙离子渐关,钾离子大量开放→钾离子从内快速到外→外流钾离子电量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从0mv降到-90mv。

(5)钠钾泵:由于钾离子大量外流与钠离子大量内流,钠钾内外不平衡打破,使下次细胞丧失在兴奋能力。人体ATP总消耗20%用在钠钾泵上。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1、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去极化时,膜上电压门控Na+ 通道开放,其开放的数量可随膜去极化幅度的增加而增加。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增加,又导致膜的进一步去极化,从而使更多的Na+ 通道开放。如此循环往复,互相加强,最终使膜上Na+通道全部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而触发动作电位。

2、阈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引起

当膜电位值达到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水平时,动作电位才能被触发。所谓阈电位,即指恰好能使膜的去极化与Na+内流之间形成正反馈的临界膜电位值。

3、局部电位与膜的兴奋性

阈下刺激引起的膜局部去极化电位(未达到阈电位的膜电位)称为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的去极化,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局部电位。

4、动作电位的传导及其原理

只要细胞膜上的某一位点受到刺激产生AP,这个AP就会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使整个细胞的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受刺激部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表现为AP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且在此传导过程中,AP的幅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发生任何改变,即不衰减地传导。总结为:

心肌细胞激动后,膜表面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复极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降低,细胞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增大,引起K+的外流和Cl-的内流,其中K+外流是主要的,因而细胞内正电位迅速下降,接近零电位水平

缓慢复极化阶段。表现为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减,停滞于接近零电位的等电位状态,形成平台。此期持续时间较长,约占100~150ms,在膜电位低于-55~-40mV时,膜上的钙通道激活,使细胞外Ca++缓慢内流,同时又有少量K+外流,致使膜内电位保持在零电位附近不变。

复极过程加速,膜内电位较快下降至原来的膜电位水平,主要由于膜对K+的通透性大大增高,细胞外K+浓度较低促使K+快速外流。

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得到恢复至静息状态水平。电位的变化过程入图2-1所示

01 2 3 4

图2-1电位变化曲线示意图

(四)心电图导联体系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和连接方法不同,可组成不同的导联。

1、肢体导联

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标准导联为双极肢体导联,反映其中两个肢体之间电位差变化。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属单极导联,基本上代表检测部位电位变化。肢体导联主要放置于右臂(R)、左臂(L)、左腿(F)如图2-3所示。

2、胸导联

属单极导联包括V1~V6导联。检测之正电极应安放于胸壁固定的部位,另将肢体导联3个电极各串一5千欧电阻,然后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或称中心电端。如此连接可使该处电位接近零电位且较稳定,故设为导联的负极。胸导联检测电极具体安放的位置为: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V5位于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位于左腋中线V4水平处。所图2-4所示。

图2-3肢体导联的连接示意图

图2-4胸导联的连接示意图

2).B超

每秒振动2万-10亿次,人耳听不到的声波称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影像学科,称为超声医学。

(一)工作原理

20000赫兹以上的声音称为超声。超声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不相同的障碍物就会产生不相同的回声,人们通过仪器将这种回声收集并显示在屏幕上,可以用来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利用这种原理,将超声波用于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超声诊断仪的许多类型,如A型、B型、M型、扇形和多普勒超声型等。B型是其中一种,而且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和简便的一种。

“B超”就是向人体发射超声波,同时接受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将所携信息反映在屏幕上。

超声在人体内传播,由于人体各种组织有声学的特性差异,超声波在两种不同组织界面处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衰减以及声源与接收器相对运动产生多普勒频移等物理特性。应用不同类型的超声诊断仪,采用各种扫查方法,接收这些反射、散射信号,显示各种组织及其病变的形态,结合病理学、临床医学,观察、分析、总结不同的反射规律,而对病变部用于诊断时,超声波只作为信息的载体。把超声波射入人体通过它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取有关生理与病理的信息。

(二)基本构造

基本构件包括发射、扫查、接收、信号处理和显示等五个组成部分,分为两大部件,即主机(如图2-5)和探头(如图2-6)。一个主机可以有一个、两个或更多的探头,而一个探头内可以安装1个压电晶片,或数十个以至千个以上晶片,如实时超声诊断探头,由1至数个晶片组成一个阵元,依次轮流工作、发射和接收声能。晶片由电致伸缩材料构成,担任电、声或声、电的能量转换,故也称为换能器。按频率有单频、多频和宽频探头。

图2-5 B超探头示意图

图2-6 B超主机示意图 3)多功能生理监护仪

监护仪与监护诊断仪器不同,它必须24小时连续监护病人的生理参数,检出变化趋势,指出临危情况,供医生应急处理和进行治疗的依据,使并发症减到最少,达到缓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

监护仪的用途除测量和监护生理参数外,还包括监视和处理用药及手术前后的状况。监护仪的标准6参数为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体温。此外可选的参数包含:有创血压、呼吸末二氧化碳、呼吸力学、麻醉气体、心输出量(有创和无创)、脑电双频指数等等。

监护仪临床应用范围:手术中、手术后、外伤护理、冠心病、危重病人、新生儿、早产儿、高压氧舱、分娩室等。

4)X光平片 X射线(英语:X-ray),又被称为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X光,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

X射线管是具有阴极和阳极的真空管,阴极用钨丝制成,通电后可发射热电子,阳极(就称靶极)用高熔点金属制成(一般用钨,用于晶体结构分析的X射线管还可用铁、铜、镍等材料)。用几万伏至几十万伏的高压加速电子,电子束轰击靶极,X射线从靶极发出。电子轰击靶极时会产生高温,故靶极必须用水冷却,有时还将靶极设计成转动式的。

在X光机中(如图2-10),当接通电源,按下启动按钮时,整机便开始工作。由主控器发出的脉冲信号,经功率放大,倍压产生高压给X射线管阳极,同样主控Ⅱ发出的脉冲信号经放大给X射线管灯丝,使X射线管产生X射线,并通过数显面板显示出相应的值KV/μA。此时被测物体放在X射线源与像增强器之间,像增强器的显示屏就显示出被透视物的清晰图像。为使仪器稳定可靠地工作,系统采用脉冲宽调技术,使管电流、管电压保持恒定,X射线管以最佳状态工作。并有高压慢启动功能,使X射线管阳极无高压过冲现象。主控制器采用微型贴片器件,并以20KHz频率工作,使整个系统效率大为提高,消除了噪声,为操作人员提供了安静的使用环境,同时也缩小了体积。透视仪电源采用高频高效率开关电源,并具有全面的保护措施。为确保透视仪的安全,整机加有多种保护装置,使其安全可靠。

图2-10X光机工作装置

5)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如图2-9)

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

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 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

图2-9 CT机

6)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MRI系统的组成

现代临床高场(3.0T)MRI扫描器 磁铁系统

静磁场:又称主磁场。当前临床所用超导磁铁,磁场强度有0.5到4.0T(特斯拉),常见的为1.5T和3.0T;动物实验用的小型MRI则有4.7T、7.0T与9.4T等多种主磁场强度。另有匀磁线圈(shim coil)协助达到磁场的高均匀度。

梯度场: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三组线圈,产生x、y、z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

射频系统

射频(RF)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

射频(RF)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学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

三:校内实践与校外医院参观学习在校内实践阶段我们主要对B超、心电图和多功能生理监护仪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和操作。在老师对仪器原理的初步简单讲解以后,我们以本班同学为实验对象,对常见的几种医疗电子仪器进行了操作。

(一).B超

B超是一种利用超声成像技术诊断疾病的成像仪器。主要发射人耳听不见的超声,利超声在人体内传播,由于人体各种组织有声学的特性差异,超声波在两种不同组织界面处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衰减以及声源与接收器相对运动产生多普勒频移等物理特性。利用这种特性进行成像。

简单操作: i.根据需要检查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探头。ii.将磨合液涂于探头或者需要检查的身体部位。iii.将探头放在需要检查的部位,轻轻移动,摩擦,同时观察屏幕得到清晰明确的图像。iv.根据需要可以通过不同的按键测量,观察需要的生理指标。

(二)心电图机

I.接通电源,安放导联,如图2-7 1.请待检查者平躺,保持放松状态 2.在导联接触处涂抹水 3.根据正确顺序连接导联 肢导联—右上肢(RA/R):红;左上肢(LA/L):黄

右下肢(RL/RF):黑;左下肢(LL/F):绿

胸导联—(红)C1/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黄)C2/V2:胸骨左缘第4肋间(绿)C3/V3:V2、V4连线中点。

(棕)C4/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交点。(黑)C5/V5:左腋前线同V4水平处。(紫)C6/V6:左腋中线同V4水平处。

V7:左腋后线与V4 同一水平V8:左肩胛下角与 V4 同一水平V9:左脊椎旁线与V4同一水平V3R ~V5R :V3~V5的右侧对应部位 VE:相当于剑突下 II.读图(如图2-8)i.开机。ii.按定标,走纸速度、滤波等键。iii.检查描笔的位置,调针至心电图纸正中。iv.按开始键开始描记心电图。v.按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V3R、V4R、V5R、V7、V8导联的顺序描记心电图。

vi.完成录图。

图2-7心电图机导联的连接位置示意图

图2-8心电图检查报告

(三).多功能生理监护仪 一.监护仪意义和作用 i.监护仪是一种以测量和控制病人生理参数,并可与已知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超标可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

ii.监护仪与监护诊断仪器不同,它必须24小时连续监护病人的生理参数,检出变化趋势,指出临危情况,供医生应急处理和进行治疗的依据,使并发症减到最少达到缓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监护仪的用途除测量和监护生理参数外,还包括监视和处理用药及手术前后的状况。

iii.监护仪可选的参数:心电、呼吸、血压(有无创和有创两种)、血氧饱和度、脉率、体温、呼吸末二氧化碳、呼吸力学、麻醉气体、心输出量(有创和无创)、脑电双频指数等

二.心电监护操作程序。I.有五个电极安放位置如下。(如图2-9)右上(RA):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右下(RL):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中间(C):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在上(LA):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左下(LL):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II.直接把血压测试装置套在胳膊上 III.将血样测试装置套与手指上

(四)X光机

X光机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及使用条件 X光机的投照条件:KV---管电压 MA---管电流 S----时间

KV就是X线的质,也就是穿透力,根据患者的被检部位的厚薄而增减 MA,S的积就是毫安秒,也就是X线的量,MA是几档固定的。机器不同条件也不同,看照出的效果来增减,就胸片正位来说一般KV:50-70,MA:200,S:0.05-0.1。四肢关节用50或100MA40-60KV,0.08-0.2S。

X光机使用时除了必要的检测方法和检查方式需要注意意外,操作人员,经常靠近设备人员的防辐射也一样重要。一般在检测设备和工作人员之间采用重金属铅进行隔离,减少肤辐射的影响。四:感想与感受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我们在学习这门课时不仅是精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工程技术的手段解决医学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这次的是实践中,我不仅是对学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了较深的理解,而且对我医疗器械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又了很深的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所以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会逐渐增加,特别是医疗仪器方面,在以后需求会逐步快速的上升。但是,我国各大医院的医疗器械大多是来自国外的进口,基本没有国产的,所以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是不要和必须的。

目前,中国在进行医疗卫改革,逐渐降低人民看病贵的问题,在看病费用中,检查费用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努力加速我国医学器械行业的发展,实现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是必要,必须的。

社会医学总结 篇6

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人口的社会属性:阶层、性别、家庭、情感 物质文明:国民收入水平、GDP精神文明:政治、法律、文化、风俗、伦 理、生活方式 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学研究范畴规范、文化、伦理、宗教、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人的社会化 社会阶层、婚姻家庭、社会互动、社会支持、社会资本

社会医学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是医学领域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一般归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生物属性。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既有生物学依据,又有社会学特征

研究内容

1、社会卫生状况—社会生理学、诊断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对象:群体 方法:社会调查 目的:开展社会“诊断” 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重点策略,对社会卫生问题做出社会医学的诊断,即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2)。

会病理学:研究影响人群健康、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社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方法: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及前瞻性调查 目的: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生活行为与心理因素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订社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治疗: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施

病因学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不仅要通过调查及社会要社会卫生问题以及严重程度(社会诊断),更重要地是针对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社会处方)。即:研究促进人群健康相适应的政治、经

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与措施。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概念:涵盖了卫生发展的方针、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等。不是单纯指医疗卫生技术措施。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卫生服务,保护人群健康的经济、法律、教育及组织措施等。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确定卫生工作重点 社会医学(一)基:掌握社会本任务 卫生状况,特别重视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发现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卫生事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改善社会卫状况即保护人群健康状况的策略与措施,为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管理及决策部门制订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事业监督和评价。

(基本任务二)现阶段,1、我国社会医学的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4、制订社会卫生政策和策略

5、注重特殊人群(健康弱势)保健和防治社会病

原因

1、维护及促进人类健康的需要城市化--社会卫生问题--社会医学一般认为,社会医学产生于欧洲,这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2、社会医学实践对医学发展及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3动作用、著名社会医学专家的重要推

基本理论(观点)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 人:社会性、整体性、不可分割 疾病表现和疾病负担: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传统观念的转变:保健按摩4.关注高危人群&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多部门参与

1Medicine、预防医学(Preventive 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社会医学是从预防预防医学侧重自然和生物环境致病因素及防治对策;社会医学侧重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

而又超出(社会医学的社会卫 社会医学是起源于预防医学生服务等内容)了预防医学的一门学科。学习目的

1、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

3、学习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4、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医学模式

(一)基本概念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对医学本质的概括。这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既体现了医学的总体结构特征,又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每一种医学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家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决定着人们对生理、病理、心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无一不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及认识论指导下进行的。

义医学模式1,经验医学时代 自然哲学医学模 神灵主式2实验医学时代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主要贡献:预防医学方面:人类在本世纪前几十年应用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菌药物三项措施,极其有效地控制了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取得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基础医学方面:形成了各个医学基础科学,阐明和揭示了许多由生物因素造成的人类疾病,确定了生物病因,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有效的防治。临床医学方面: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明显提

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极大地促进了外科学的进步。对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借助于细胞病理学,在临床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生物医学模式违背了人体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忽视集体生命的复杂性以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3整体(系统)医学时代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为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质量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环境及由社会设计来应对疾病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因素),还应包括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因此新医学模式又称恩格尔模式。健康是从原子、分子到社区、社会构成的自然系统,健康表现为系统内、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产生背景

(一)基本内涵

1、恢复了社会、心理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应有位置不否定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

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生物因素是前提和基础,社会和心理因素通过生理因素发挥作用

3、全方位探索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健康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持,是否把人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考虑,是采取孤立的生物学措施还是在社会支持下使用生物学措施,是新、旧医学模式的分水岭。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并非偶然

1、疾病谱的变化人类疾病的构成正在由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

2、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3透、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学科的不断分化从不同侧面揭示人体活动规律和人体与环境的联系。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高度综合4、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5、医学的进一步社会化 卫生法规的颁布、行政措施、经济支持等促进社会健康的进一步发展。

三、新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与指导

(一)对临床工作的影响要求医生在了解疾病的同时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提高对病人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对预防工作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大卫生观念(社会事业、多部门参与、多影响因素)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

(三)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反思:技术进步导致边际收益下降现代医学模式的策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疾病和痛苦 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提倡安详死亡

(四)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

1、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传统的防治分家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贯穿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中,积极开展“三级预防”工作。

2、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临床医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指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提高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

3、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医院要由传统的封闭式院内服务,逐步向院外开展社会服务。要对一定社区人群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综合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4、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改变过去的单纯采用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要运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手段,改变患者的认知活动,调动其积极性,以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五)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基础、临床和预防融合,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

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 WHO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一)消极的健康观 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为依据。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是生物体之间发生的变化,是宿主、致病因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人们患了传染病,便失去了健康,而当传染病治愈,人们又重新获得了健康。健康可定义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没有疾病时的状态。(二)积极的健康观在疾

病谱和死因谱发生变化后,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以及某些退行性疾病逐渐增加,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要防治这些疾病不像防治传染病那么单一,而是要防治导致疾病发生的多种因素。

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泛影响性 泛影响性,是指作用的发散性,即一种社会因素可导致全身多

个器官及系统发生功能变化

(二)恒常性与积累性 社会因素对人类产生稠密的和持久的作用,即为作用的恒常性。社会因素作用的积累是指社会因素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加及功能损害累

加或健康效应累加作用。

(三)交互作用 社会因素作用人类健康常常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产生效应,主要是由于其因果关系的多元性所决定的。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群健康,也可以作为其它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其它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健康。

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与机制 1.满足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2.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界定疾病以及与疾病相对应的“健康”的确定,并不仅是依靠医学的科学发展作出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3.直接损害或保护健康4.影响卫生保健系统和求医行为宏观的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卫生保健系统建立、分布、运行机制、技术水平等起重要的决定作用,间接地对人群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求医行为”(health-seeking behaviorbehavior)或“患病行为”尚未确诊时,是寻求适当手段):发生在自觉有病但(illness 及早发现病患的行为措施。

(二)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的作用机制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2.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社会因素的中介3.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控制器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促进人群健康经济发展是居民健康的物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的提高。

(二)经济发

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1 变环境污染3.现代病的出现 2.生活方式的改4.心理健康问题 5.人口流动的增加

(三)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主要表现:提高期望寿命、智力水平和资源消耗减少。

二、社会阶层与健康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阶层主要由个人受教育程度、工种和收入等因素来决定。研究社会阶层与健康的主要意义在于发现高危人群。

三、社会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状况与健康评价居民营养状况包括居民摄入的热量及食物的营养结构。前者

是衡量人群摄人的食物是否能

维持基本生命功能;后者则是

分析摄人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比

例的合理性。

(二)社会营养

政策与健康1.粮食生产政策

与人群健康2.引导食物消费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健康社会制度对健康的影响:(-)

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

(用

(三)社会制度影响人的行二)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作为

二、社会关系与健康(-)社会支持与健康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支持是人的基本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互动过程。

(二)家庭与健康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结构、功能和关系处于完好状态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构成;★ 家庭结构的建立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 常见最基本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扩展家

庭;★ 常见的家庭结构破坏及

缺陷有:离婚、丧偶、子女或

同胞死亡等。1.核心家庭是指

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和/或无子女家庭。丁克家庭:夫妇均在工作,且无子女的家庭2.扩展家庭由存在血

亲、姻亲或收养关系的两代以

上的亲人组成的家庭,包括主

干家庭(linear family)、联合家庭(composite family)、联合主干家庭(joint-stem family)。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已婚夫妻

及其至少一位的父母或祖父

母,以及其他未婚亲属所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是指一对以

上的已婚兄弟姊妹所组成的家

庭。联合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已婚夫妻,至少一位夫或妻的父母或祖父母,至少一对夫或妻的已婚兄弟姊妹,及其他未婚亲属所组成。包括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特点:缺乏传统家庭应有的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不完善能获得家庭内外资源较少 其本身结构的不完善也被认为对家庭成员的健康与疾病的恢复均有不利的影响。家庭四大功能:生育 生产和消费 赡养 休息和娱乐(-)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卫生服务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卫生资源与健康卫生资源的投 入量及其分布对人群健康影响极大。

(三)卫生服务的组织实施与健康 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狭义文化有较为确切的范畴。

宗教是以神的崇拜和神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程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过和个性(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安定个性(人格): 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一般所谈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

(一)促进健康的行为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3.积极的应付方式4.体育锻炼

(二)危害健康的行为1.不健康饮食2.规律吸烟5.冒险行为3.不健康饮酒 4.生活不第三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两类 1.又称社区干预试验指在人群现场试验研究现场试验研究中,试行某种卫生措施,与对照人群进行对照,观察该措施对人们的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如农村健康保险试验研究、吸烟干预研究等,都属于现场试验研究。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主要任务是了解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状况及人群健康状况等,为制定卫生对策和

卫生规划,采取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选择研究课题恰当地选择课题是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如果所选的课题具有创造性,并很好地进行了计划,结果就可能有科学价值;如果选择了一个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充分地进行了计划,结果会有实用价值二选择课题的依据①大量地查阅资料②学术交流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对调查研究所作的周密计划,它包括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的统计设想和合理安排。调查设计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符合统计学要求的调查资料,得出预期的结论根据调查指标确定调查项目,包括分析项目和备查项目。分析项目是直接用于计算调查指标以及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所必须的内容.备查项目是为了便于核查、填补和更正而设置的,通常不直接用于分析,如姓名、地址、编号等。

三、实施调查调查设计确定后,就要严格按照调查设计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及时复核、复查及补漏,以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与正确。

四、分析总结,解释结果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整理使得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选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所研究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中,要对得出的结果作出解释,达到什么目的,说明什么问题,对解决问题提供了哪些线索或科学依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问卷的基本格式一般包括①封面信②指导语③问题和答案④资料的登记

二、问卷的设计原则1.根据假设提出问题问卷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依据研究目标来提出。研究目标是根据研究目的拟出的可以衡量的一系列项目。1.根据假设提出问题2.问题必须简明易懂3.答案设计必须考虑统计方法

三、问卷类根据问题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

(一)封闭式问卷 封闭式问卷是对提出的问题规定了答案,被调查者从给出的答案中进行选择。

(二)开放式问卷开 放式问卷只向被调查人提问,不提供预先给出的答案。

四、问卷问题的排列1.先排列容易回答的问题,敏感性问题、开放式问题一般宜放在问卷的后面部分23.问题排列要有一定逻辑顺序隔开来.用于检验的配对问题必须分.五、问题答案格式的设计封闭式问卷因为要提供问题的答案,回答格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进行封闭式问卷答案格式设计时,必须给出一切可能的答案,问题的回答方法应明确清晰。

六、问题表述中应注意的问题1.问题的语言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2用含糊不清的问题.避免带双重填答问题4.问题不3.不能带有诱导性5不宜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七、预试问卷设计出来之后,需要在小范围内作预试,大规模社会调查尤其要求预试,以检查问卷的实用性。预试是问卷形成的最后一步。对于初次从事问卷设计的人来说预试更为重要。

收集资料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发问卷法、集合调查法、信访法及访谈法。

卫 生 服 务 研 究 服务:提供某种有偿或无偿的劳动满足他人的特殊需要。卫生服务:以满足人们健康需要为目的,使用卫生资源,由卫生相关部门向人们提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指导等一切卫生活动的总称。卫生服用研究: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卫生服用研究目的:是为了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保护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一)卫生系统研究1.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投入,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及其联系。2.综合分析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是否满足,卫生资源配置是否适度,卫生服务利用程度是否充分、过度或不足。3.卫生服务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卫生工作研究1.工作开发研究探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2.目标评价研究了解计划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三)医疗预防效果评价1.临床试验疗效考核2.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3.预防措施效果评价。4.居民在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存在的差异评价。

(四)行为医学研究1.研究健康者与患者的行为心理特征。2.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3.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研究。4.个人、家庭、社区和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利益分配。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卫生系统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国家的组织结构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是决定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人群健康水平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和医疗保健制度对卫生服务需要量有重大影响。)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卫生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结合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技术和信息等。)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组织结构与功能是历史演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系统的产物。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任务建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并不一定与新时期的总计划和总任务相适应,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新的任务进行改革。)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卫生服务效果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是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最终指标对单项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少数指标即可做出评价。对综合性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则需要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三)实验性研究

(四)理论研究

(五)系统分析法

(六)综合评价法

(七)投入产出法(-)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没有病和躯体的虚弱。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want):反映居民要求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的。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公众对政府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希望、要求和建议等。二是可以在专门组织的健康问询调查中,收集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卫生服务利用指标1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门诊服务利用指标(1)两(次)数/调查人数X100%或1000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2)两周患者就诊率(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X100%(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 X 100%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1)住院率=前一年内总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住院天数%或= 总住院天数1000‰(2/总住院)人均人(次)数(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 X100%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采取卫生机构登记报告和家庭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可通过比较居民实际接受的服务与按计划目标应提供的服务量进行测量与评价。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卫生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主要包括人员、经费、装备、设施、知识、技术、信息和药品等。卫生人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主要研究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卫生人力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卫生人力供应不是临时准备可以得到,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卫生人力规划显得更加重要。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以货币来计量。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是指狭义的卫生费用,是卫生费用研究的主要对象。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卫生服务利用应以适度为佳。过度利用则造成浪费,利用不足又使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求)量得不到满足。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不仅要了解居民利用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要研究卫生服务需要、卫生

上一篇:小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案下一篇:注册环评工程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