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重视与转化班级里的“在野领袖”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野领袖”是相对于正式领袖而言的;在中小学生中也存在着“在野领袖”, 他们是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有一定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小团体核心人物, 而不是“正式”的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 加强对学生“在野领袖”的观察、教育、引导, 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在野领袖”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在任命学生干部时老师存在“偏心”或在民主选举时有失误, 就有可能使原来的正式学生干部变成“在野领袖”, 这些“下野”的“在野领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此外, 青少年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 生理、心理日趋成熟, 他们有着自己的话题, 独立意识增强, 不再把老师和家长当作权威人物。加上各种传媒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们常常把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同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事物加以比较。比如模仿“桃园三结义”以“结拜姐妹”“结拜兄弟”的形式稳固自己心目中最神圣的友谊、拉帮结派, 从而产生自己崇拜的、信服的“在野领袖”。

据笔者观察, 从学生“在野领袖”的个人特征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家族型“在野领袖”、智囊型“在野领袖”、拳头型“在野领袖”、富裕型“在野领袖”。

从对班级的影响来看, 青少年学生的“在野领袖”又可大致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大类。

积极型的“在野领袖”是支持班主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工作的, 他们既维护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又不损害班集体的利益。积极型的“在野领袖”大多希望“转正”, 成为正式的班干部, 受到老师的器重、同学的认可。所以, 他们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是积极向上的。

消极型的“在野领袖”则只看重自己的小团体的利益, 不顾班集体的利益。他们凡事都“以我为中心”, 与班干部、甚至与老师“唱反调”, 在班级中造成消极影响。

在了解了学生“在野领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后, 教师在开展工作时就应该因材施教地对他们加强教育、引导。对积极型的“在野领袖”, 首先应承认他们的小团体, 但更要加强引导和教育。与之约定:小团体必须遵守班规校纪,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 这对“在野领袖”同样适用。无数事实证明, 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的时候, 他们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野领袖”们的转化工作, 就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信心。可以让充满正能量的“在野领袖”负责学校或班级的一些工作,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信任,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小团体是融于班集体之中的, 让他们的小团体在班级里发挥积极作用, 使“在野领袖”们得到集体的认可。往往来自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会更有利于“在野领袖”的转化。作为老师, 我们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位“在野领袖”的帮助、批评、关心、鼓励内化成集体对其的情感认识和倾向。这样, 积极型的“在野领袖”得到广泛的、积极的认可、肯定之后, 有可能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成为班级里的骨干力量。

对于消极型的“在野领袖”, 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既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产生敌对心理;又不能让他们觉得老师在“故意拉拢”他们。作为教师应深入细致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让消极型的“在野领袖”意识到自己的小团体是班集体的一部分, 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公平、正义于己于人的重要性。比如, 班主任可以列举《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 虽然他们个个行侠仗义, 但特定的历史背景注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新社会, 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国有国法, 人人都要讲规则、守法纪;“江湖义气”不是社会规则, 更不能代替校纪国法, 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性、发挥积极性。我们要认识到:对某个学生当众表扬, 是一种非常好的笼络人的技巧。因此, 即使有的“在野领袖”非常地“顽固不化”, 长期在小团体里、在班级里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当众批评。反之, 最好能找到机会当众表扬。不过, 这种表扬一定要是实事求是的, 不能无中生有。比如说, 某个“在野领袖”有某项特长, 我们就创造机会让他展示特长, 然后顺水推舟地加以奖赏。又比如说, 某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在野领袖”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微有了进步, 我们也应该当众进行肯定。其实, 只要我们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孩子们找到表演的机会是很容易的。当然, 对那些带头闹事, 与学校、老师故意作对屡教不改的、违纪违规的“在野领袖”, 学校应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儆效尤。还要及时联系家长, 联合多方面力量对他们进行教育, 做到防微杜渐, 不能让其发展到危害社会的程度。

总而言之, 教师在班级的组织管理中, 既要注重对班干部的教育、培养, 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中“在野领袖”的教育和引导。毕竟,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怀着爱心、善心和责任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诚的情感与付出, 这样孩子们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老师正确的教育引导之下, “在野领袖”们会身心健康地成长, 还能够扬长避短、各尽其能, 并在班集体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让“在野领袖”在班集体中起到积极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在野领袖”,班级管理,类型,积极,消极

参考文献

[1] 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M].新世界出版社, 2004.

[2] 万炜.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下一篇:创新传播渠道建设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