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激发兴趣活动提高效率——浅谈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淡的态度, 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苏) 霍姆林斯基。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授课形式的多样性, 照理说应该是最能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门学科。但是,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尽管教师的授课形式越来越丰富, 手法越来越纯熟, 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一直在降低。刚拿到新课本的时候可能还迫不及待地进行一下阅读, 浏览之后, 新鲜感一降低, 课堂学习便没有了精神和热情。读书的时候有气无力, 回答问题的时候含糊其辞, 课堂上的互动越来越难进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 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技能才会逐步得到提高,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所以,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 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根据新课标里“三个维度[1]”的要求, 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改善的措施, 希望对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探讨。

1 巧设悬疑, 让授课方式丰富化

古人曰:“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这就是说,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学生存在了疑问, 才会产生好奇心, 求知欲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里的求知欲, 也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兴趣的来源。从审题开始, 老师就可以进行一些设问, 让学生对授课的内容有了悬念, 就可以以问促读、以读促思, 让学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 获得自己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这种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把更多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比如在进行《沙漠里的怪现象》、《宇宙里有什么》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文章的学习时, 在上课之前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关于课文的知识,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经过讨论来进行对课文知识的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梳理课程进行的脉络和发散学生的讨论范围。这样, 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语文的课堂中, 教师提问也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的,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点及面进行提问, 这样不仅不会导致由于题目太难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给高效的语文课堂找到源源活水。

2 立足于课堂, 结合社会实践将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一直奉行着“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 主张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把教学过程转变为生活过程, 把教学情景转换为生活情景, 把教学活动转换为学生的个人活动[2]。语文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因此, 课文也是社会生活最直观的反映。其实, 初中生活泼好动, 正是喜欢思考生活的年龄阶段,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热情。这时, 语文教学立足于课堂, 向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辐射和影响, 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和真实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全方位结合在一起, 这样, 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宽了学生视野, 还充分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愿望。比如在学习《往事依依》和《幼时记趣》等文章的时候, 首先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童年进行回忆, 让学生在畅想谈论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基础上, 开始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不但很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也能比较直观的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在另一方面, 在语文实践课上, 不要简单的把学生的时间简单设定为进行形式上的社会实践, 要充分发挥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一面, 选择一些实践性强、接触面广、含义新颖的题目, 把语文课堂和社会课堂联系在一起。真正把语文教学和启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联系在一起, 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作为人生启蒙舞台的作用。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把教学立体化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教学方式也随着产生很大的变革, 以往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根教鞭, 一篇课文讲两天”的授课模式也正在改变[3]。多媒体设备引进课堂, 利用录影、电脑、投影、电子白板等各种多媒体手段, 将以往教学过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 形象化和直观化。学生能够更加便捷的学习语文知识, 最大范围的扩大语文学习的知识面, 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语文的新的乐趣和兴趣。

多媒体设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化静为动、以动促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就能把书本上平面的东西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呈现给学生,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长征之歌》这一单元的过程中, 尽管现在的学生并没有经历过抗战的年代, 但是笔者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放送了24集电视剧《长征》中的20、22集及百家讲坛中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中的“雪山草地”、“四渡赤水”等内容, 然后,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 学生不再是平面的、单调的去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 而是直观的立体的审视那个年代的历史, 将在诗文里面蕴含的感情充分的调动出来, 学生学习的氛围也变得浓郁起来。又例如在讲授《变色龙》一课时, 很多同学都没有接触过变色龙这种生物, 枯燥的以课本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变色龙的形象, 不仅晦涩, 也单调且难以理解。这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变色龙的一些录像片, 帮助学生完善变色龙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会兴致盎然, 就可以直观的带动学习积极性。

4 以情感为基础, 让课堂教学感情化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缺少了教师情感的表达, 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必然会毫无反应、漠然置之, 对学习内容也没有激情进行学习, 整个课堂的氛围就会犹如一潭死水, 既无法带动学生的感情, 老师的授课激情也会受到影响。只有教师把自己丰富的感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才会不自觉的受到感染、熏陶和启迪, 并能够产生个人感悟[4]。

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是一篇特定背景下完成的文章, 它表达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 在内容里会形成一定的阅读气氛和欣赏情境。因此, 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为学生营造一种与文章相称的情境来渲染课堂的氛围, 当学生处于这种学习的氛围中, 好像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如见其人时, 会不自觉的深入到文章之中, 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和学习文章。例如, 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在揣摩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情感的基础上, 灵活地调整音调、音量、语速,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 或浑厚有力、或轻柔婉转来演绎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心情。其中有个细节, 下课铃响了, 韩麦尔先生怀着极大的悲痛宣布下课时, 在酝酿的情感的调动下, 笔者的声音也开始发抖, 控制不住自己的哽咽着说:“我的朋友们, 我——我——”。这种被很好渲染的悲痛的气氛也深深的震撼了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

教师把自己的感情带到文章中, 才能真正的和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让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只有这样, 教师通过自己积极的情绪、丰富的动作、醇厚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 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 让学生在情感共振的教学中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流连忘返。

5 组织多样的语文活动, 让语文学习趣味化

语文的教学方式, 并不局限于课堂传统老师一讲到底的单一枯燥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教师为引导者, 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使语文授课灵活起来。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 学生对于语文产生的疲软现象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 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方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通过一些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好方法。而且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彻底落实素质教育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培养了学生读写听说等综合能力。

尽管语文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 也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来进行安排。比如, 笔者在初一初二学段通常采用猜谜活动、故事会、情景对话、诗朗诵的形式来进行。在课文学习环节也可进行分角色朗读和情景模拟, 让学生自己赋予感情去理解文本, 在活动中进行课文的学习。初二初三的学生则更多组织影评、书评、即席采访、答记者问、演讲赛、辩论赛、排演小品等比较考察学生能力的活动, 借助这些语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逐级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

6 结语

“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 教学就成功了大半, 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 就不以为苦, 从中获得乐趣。”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过[5]。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各种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于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忽视它的作用,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用学生的求知需要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维的授课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用醇厚的感情来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用专业的规律来引导学习方向。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促进作用。高效的语文教学, 应以“寓教于乐”为教学总原则,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因此, 本文结合作者个人的教学经验, 以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为出发点, 研究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索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语文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兴趣,高效,语文教学,情感

参考文献

[1] 何俊.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科海故事博览, 2010.

[2] 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人教社, 1993、2001版和苏教版的比较[J].2006.

[3] 于堂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扬州教育学院院报, 2005.

[4] 张忠福.浅谈语文教学的激趣式导入[J].宿州教育学院院报, 2009.

[5] 苏海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3) .

上一篇:110kV变电站建设要点探讨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