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精选13篇)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1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四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可见,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媒体多种多样,功能有异有同。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学习他人和前人的实践经验--间接经验。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课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耗、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声音、图像压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活动画面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地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的作用。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趵突泉》一文,抓住趵突泉的特点,描写了大全和小泉的美。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趵突泉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趵突泉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趵突泉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济南的趵突泉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坐上汽车,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汽车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坐上了汽车,来到了济南的趵突泉。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趵突泉的泉真多啊,泉水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趵突泉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记叙了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万园之园”。这些景物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于是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圆明园的景物有了初步印象的时候,再给学生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到北京圆明园去看一看?(齐答:想。)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漫游一下北京圆明园。(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眼神充满了好奇。咦,我们怎么能去圆明园呢?)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北京圆明园景物的情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街市”、“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景物一幕幕跃入同学们的眼帘。看完后,他们都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漫游了一次圆明园,仍在久久地回味着这一幕幕景色。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四、利用多媒体与学生“操作”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乐趣。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会随之展开。如《狼和小羊》这一课,老师为了讲明狼和小羊分别在哪里,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狐狸和乌鸦分别“送”回自己的家里。如果送错了位置,计算机就会说“我不是住在这里的,你再送我一次好吗?”如果送对了位置,计算机会说:“你真聪明!”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尝到了亲自“操作”的乐趣,有效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如《登山》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登山”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分别是列宁第几次登山的情景?”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图上画的列宁登山时在后面,说明是列宁第一次登上的情景。”有的说:“列宁朋友的前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列宁第二次登山。”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列宁,在两次的登山过程中你会有怎样的变化?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登山过程中列宁在后面的是第一次因为他开始害怕所以在后面。相反列宁在朋友前面的则是第二次,因为他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所以说是第二次。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2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 本应是学生喜欢的科目, 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时期挤压, 使得教师只是片面地进行文章的阅读分析, 咀文嚼字, 一节课, 除了分析文章, 就是分析句意, 使得学生厌学语文, 逃避语文学习, 导致学生语文素质低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地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的学习, 关键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在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其中多媒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多媒体是近几年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段, 它集声、色、画于一体, 把光、电、形、色彩、画面、数字等以网络形式组合起来, 构成影视动画、图文音响, 虚实相生地引发了无比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 并且能打破时空的局限, 将宏观和微观的事物变得直观, 将过去与将来的事情在眼前实现, 从而创造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一些很难用传统手法表达渲染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想象的现象完美地显示出来,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 语文课文中, 说明文是学生最厌学的, 因为大多数说明文语言抽象, 不像散文那样读起来琅琅上口, 说明文重在对事物进行说明与诠释, 阐述事物的形成原理或者说明事物的内部结构, 这样, 学说明文时, 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而自从有了多媒体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课堂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多媒体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使说明文枯燥无味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 这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拓展思路, 扩大眼界。比如我执教《颐和园》这篇课文时, 教师利用“颐和园”的视频片段进行课堂引入, 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有了学习激情;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分析说明顺序, 一边展示《颐和园》的多媒体视频课件, 这使学生始终处于优美的情境之中, 好像身处颐和园之中, 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 兴趣旺盛, 课堂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情感氛围, 这是传统教法根本无法做到的。再如常见的散文中所状之物, 所绘之象, 如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等等, 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叙述变为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从而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充分地挖掘了课文内涵。这有利于打开学生联想的闸门, 启发积极的思维, 把语文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 以达到启迪智力, 培养表达能力的目的。图文声情并茂, 这是传统教学手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这样, 学生学习就由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如此, 还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能力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创设阅读情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分析课, 最怕缺乏语言环境, 课上没有讨论气氛, 会使具有好动、情感易变特性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创设阅读情境, 将课文中的一些在平常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活动, 通过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多姿的色彩, 悦耳的音乐使课堂内容具有强烈的趣味性,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于一体、动静结合、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享受文、图、声、像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当中, 真切感受文章的意境, 体会人物的心理,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也有助于教师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激发起学生阅读与探究情趣, 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就拿《桂林山水》教学来说, 我在进行课题实验时, 一个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 一个班没有使用。在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班级,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桂林山水”的特点时, 学生学着很费劲, 教学效率很低, 用了三课时才学完。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班级, 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同样做法, 但在师生交流时, 教师播放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数学学习    故事情境    生活情景    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没有真正的成熟,对数学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因而感觉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讲述数学故事,从而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铺设,呈现给学生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再感觉枯燥乏味。

法国有个数学家,认识两个球迷,这两个球迷向数学家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商量之后,约定谁先进5个球,谁就获得全部衬衣。踢了半天,A进了4个,B进了3个,由于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踢下去了。那么,这个衬衫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衬衫分成7份,进了4个的就拿4份,进了3个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进5个,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这两种分法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进了4个的拿这些衬衫的3/4,进了3个的拿这些衬衫的1/4。为什么呢?假定他们再踢一局,或者A赢,或者B赢。若是A赢进了5个,衬衫应该全归他;A如果输了,即A、B各进4个,这些衬衫应该对半分。现在,A赢、输的可能性都是1/2,所以,他得到的衬衫应该是1/2×1+1/2×1/2=3/4,当然,B就应该得1/4。

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对答案充满了期待,自然就會认真地思考、分析。而对于上述问题,同学们就很容易地理解数学期望是一个平均值,就是对将来不确定的钱今天应该怎么算,这就要用A赢输的概率1/2乘上他可能得到的钱,再把它们加起来。

二、模拟真实生活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将数学还原于生活中,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现在很多教材已经在编写上实现了生活化,大量的现实生活贯穿整套教材,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第四册《克与千克》时,在新课之前,首先让同学们调查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

生1:我妈妈买的美加净护手霜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50克。

生3:一袋食盐重500克。

生4:一袋盘锦大米重25千克……

引导学生发现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小的、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然后借助“蜗牛”认识“克”。老师先用天平称出蜗牛的体重是1克,然后让学生以蜗牛为标准,猜一猜1分硬币的重量,然后看看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接近1克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知识的重点,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物品的重量。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多媒体课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它是集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通过人机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教学任务,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小学时期的学生处于心理转折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有助于把学生的思想集中起来,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运用计算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形象地展现出来,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将某一现实情境借助于计算机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变抽象为形象,这种新颖的表达方法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例如我们在学习算法初步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在计算机上模拟程序,检验程序,使其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在多媒体上展现几何体的结构等,使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几何体的各个组成元素的位置关系。精准的直观演示能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的思想,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间的密切联系。

四、激发情感,让师生亲密无间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偏爱优等生,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就会受到冷落。爱是教育的基础,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懂得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本正经,板着脸走进课堂,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感觉。因此老师在进入课堂时,一定要面带微笑,使学生感觉与老师的距离很短,让学生喜欢老师。老师的爱就像是太阳,照耀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老师对学生不能有任何的歧视,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喜欢你、认可你、尊重你、爱听你的课,乐意接受你讲的道理,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通过创设情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宏.愉快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吕金城.浅谈课堂兴趣激励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5).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小学自然课的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为我们进行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在多年的自然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对活跃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一、通过示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 “ 太阳 ” 。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自然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电教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自然中所介绍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局限,对自然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在讲《动物》一节时,利用投影器进行实物投影,学生被那活灵活现的动物所吸引,看的专注而入迷,对于他们熟悉的动物由他们自己回答,对于不熟悉的,由老师讲解并分类归纳,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同游一次动物园,真正做到别开生面,寓教于乐,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知识的门窗。

三、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自然课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因为自然中所讲的一些科学道理,易于为小学生所接受。我在讲《骨骼》时,首先让学生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 13 条: “ 读书姿势要端正 ” 学生开始感到疑惑不解,不知老师这样讲有什么用。等讲完后,学生恍然大悟,从书中学生了解到: “ 如果坐的姿势不端正,老是向前弯曲或是向侧面倾斜,就会驼背、斜肩。 “ 不仅外形不好看,还会影响心肺的生长 ” 。

四、通过设疑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我在讲《地球的`吸引》一节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 1 、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 2 、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 3 、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紧张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我对学生说: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才会有所发现,大科学家牛顿正是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了地球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的一些现象开始注意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讲解创设情境,开阔学生求知的视野

众所周知,教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在讲《无限宇宙》时,通过形象的对比,逐层展开,向学生描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那样浩大,那样深广,那样无穷无尽,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如醉如迷,通过讲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论文 篇5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宽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要,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应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一种式是不够的。

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益场所,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因此,本校英语组成立了“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课题组,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2.张思中先生的“心理优势”论认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英语,是因为他们怕出错而被人笑话或受到批评,所以有一种心理恐惧,因而产生了一种失败定势。如果在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让他们俩俩对话或小组讨论,没有过多的批评指责或嘲笑,他们就会产生心理优势,从而就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3.近年来,国外教学理论强调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认为兴趣即自愿的努力才是高效率、好成绩的永动机,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

4.语言教学专家Krashen强调,语言学习是习得,而非学得(Learning),即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Long认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

三、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为准则,以张思中教学法理论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展现其心理优势,实践多元化,趣味化和生活化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防止与克服训练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成功的把握,建立心理优势。

四、实验目标

1.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习英语成为一种乐趣。

2.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增强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

3.培养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五、研究方法

2008~2009学年中,本校高二年级的8~14等七个普通班,英语成绩参差不齐,而高二1~7班的英语成绩基本平行,总均分比高二(8)至高二(14)班高出2.6分。

我们把高二(8)至高二(14)七个普通班作为实验班,其他7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这个课题的实验。

实验时间:一学年:2008年9月~2009年6月

六、实验步骤

1.进行宣传发动,向学生宣讲新《英语课程标准》和“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类英语第二课堂。

2.将这8~14七个班命名为英语实验班,将全体350名学生分为兼顾各种层次的8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30~50个人,民主选出组长,每个小组聘请一名课题组的英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次活动由组长牵头,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英语活动。

3.规定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三、四节课和星期日晚自习两节课分别为两个批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星期四以分组活动为主,星期日集中活动。

4.实验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等教学原则。活动分为高二上学期和下学期两个阶段进行。

5.高二上学期主要以激趣为主,指导学生组织一些比较简单有趣的活动。高二下学期,继续扩大活动项目并要求学生在注重量的积累的同时,注意质的提高。

七、各小组实验内容

(一)英语口语小组

口语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利用已学句型确定会话主题,会话的形式有:

1.英语游戏

通过会话做英语游戏,不断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是锻炼口语,巩固词汇,语法和训练发音的有效手段。

2.看图说话

活动时展示图片,学生就图片展开会话。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3.复述课文

让学生事先做准备,然后复述已学课文或表演根据课文改写的对话,评选优胜者。

4.主题发言

事先定好主题,各自做好准备。然后轮流发言,进行讨论评比,最后由教师小结。

5.即兴演说

小组活动开始,现场出题,即兴发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6.采访

用英语就某个话题对其他同学进行采访,或者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7.担任导游

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学校和学校的英语广场,并随时接受提问,“外国朋友”主要由其它班级的同学和教师担任。

(二)图书阅读小组

该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书刊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板报橱窗小组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编适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健康英文材料,主要是故事、名言、幽默小品、谜语游戏、名人小传、风土人情、英语知识、智力测验等。有的稿件鼓励学生自己动笔写,经教师批改后上板报或橱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展出学生优秀作业和试卷,力求做到版面设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四)英语歌咏小组

学唱英语歌曲,不但有助于训练发音和单词记忆,而且有助于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英语歌曲,利用活动时间教唱,既学习了英语,又丰富和活跃了班级学英语的气氛。在每学期的学校文艺汇演中,选派一些优秀歌曲表演者参加演出,让他们展示其英语歌唱才能。

(五)英语戏剧小组

英语戏剧表演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但符合学生活泼、好奇、善于模仿和喜欢交流的特征,而且适于英语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把握好时机,改编一些课本剧和一些名剧片段,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学生英语表演,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体会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交流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英语广播小组

这个小组由语音语调较好而且对播音和主持节目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在每周的学校晨钟广播台时间里开辟一个EnglishSquare栏目,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间向全校作英语广播。广播稿主要从各年级学生中征集,先由广播小组筛选,再经英语教师审阅后,挑选出优秀稿件播出,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比稿件、比播音,并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一活动不仅使校园充满了学英语的气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听、说、读、写英语的机会。

(七)英语打字小组

我们学校配有四个微机室,因此我们组织了英文打字小组,特邀有关教师专门负责,学习英语打字的基础指法和技能。要求把每次规定打好的文章用e-mail及时发给教师,然后,学生间可以自由地用英语进行文字聊天,调动打字兴趣。并定期举行英语打字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英语帮扶小组

这个小组由英语成绩好的自愿者组成,每周周四下午第三、四节课或星期天晚上,把自愿报名的英语学困生组织起来,由帮扶组成员向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因为优秀学生用他们的亲身经验帮助学困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实验结果

(一)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积极性。

(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英语第二课堂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第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五)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语言在运用上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现代英语教学实际是中国教师教英语,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正规的书面用语,平时缺乏英语语言的应用环境,课堂使用只能是一些日常用语。可是,语言的运用决不止于此。在第二课堂里,可以请一些外教做一些节目,看一些原版英文电影和电视剧,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与实际运用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初步领会语言的某些实质,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学习语言。

实验课题实施以来,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全体学生的学英语积极性有了空前的提高,所有学生都拓宽了英语知识面,优生的信心增强了,差生也看到了希望。其次,“尖子”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个学生获一等奖,另有三个学生获二等奖。在学校的阅读竞赛、单词竞赛、听力竞赛和文娱表演中,有多人获奖。第三,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照班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8~14班的几次统测成绩均分与对照班很接近。

我们将继续实验、扩大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农村中学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

参考文献: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6

人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又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计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这些方法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三个阶段进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这三个阶段是课的导入阶段、课的讲授过程、课的小结阶段。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是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四种。”同学们都很惊讶,并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拿起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几种证法,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

三、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这样,又设在学生心中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7

时代在发展, 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依据, 尽全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呢?我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尝试。

如何让历史教学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动而有效呢?能否让多媒体作为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 教师积极寻找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切入点, 创设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尝试。

我在设计《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一课时, 通过播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 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

然后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来了吗? (进一步置疑) 那么, 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呢?由此导入新课。

再如, 我在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 一课时, 通过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图片, 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

然后提问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事吗?什么是世博会?世界上最早的世博会是在哪个国家举办的呢?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 出示图表一《中西比较》)

提问2: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大英帝国在工业上的成就, 19世纪中期英国可能会展示哪些展品?中国称其为“炫奇会”说明中国如果参展会展示什么样的奇特物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后展示图表二《时代差距》)

提问3:时代的差距表现在哪里呢?为什么英国与美、德在19世纪70年代后会有这样的时代差距呢?与什么事有关呢?由此导入新课。

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方式的导入, 学生们争先回答问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渴求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 我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参与意识、探究意识。

例如在《祖国统一大业》新课教学过程的四大模块中, 我分别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一)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问题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问题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 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 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 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二)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 (形成、内涵、意义)

问题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问题2: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问题3: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

(三)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问题1:播放录像《中英会谈》,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

问题2: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这一问题课本也没作太多表述, 可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江泽民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材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 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问题3: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

(四) 问题情境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问题1: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 有人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 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问题2:新中国成立以来, 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问题3: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问题4:面对“台独”分裂活动, 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课外拓展: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 请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写一篇小论文, 阐述一下你的观点: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 我能做什么?

最后投影出示余光中的诗《乡愁》, 并配以朗诵, 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再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课教学过程的四大模块中, 我又分别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一) 模块一:背景模块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具备政治前提及条件分别是什么呢?资本主义具备哪三个基本要素呢?

问题2: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定, 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 模块二:主要发明模块

问题1: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 你要设立几个展区, 展出哪些产品, 这些产品有哪些特点?

问题2: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成就各有哪些呢?

问题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 又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三) 模块三:影响模块

问题1:上节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咱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的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这几方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异同呢?

问题2:垄断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本质?

(此模块内容仍是主要采用学生的知识迁移的方式, 对于这两问, 不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 鼓励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

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 特别是发生争论时, 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冲动, 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作为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一名教师, 我要不断地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要不断地探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从细微处慢慢地改变, 一步步提高, 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由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智力为主;由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转移到注重学习过程的模式;由注重识记知识的活动转移到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活动上来。因此, 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无疑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学习主动性,问题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美].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大, 2002.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20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的体会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心理期待情境,激发学生急切学习新课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惊奇甚至震惊”的心理期待情境,让学生带着这种期待去学习,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

如教学《狼》一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从前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在半路上遇到了两只狼。它们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屠夫后面,而且越来越近……这位屠夫的命运会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狼》所描述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心也就紧紧随着屠夫跳动起来,他们读完后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唉,总算脱险了……”但更多的学生是:“耶——真了不起,太勇敢,太机智了,竟然连劈两狼!”创设这样的心理期待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急切学习新课的欲望,而且帮助学生克服了文言文初读时语义上的障碍,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熟读了课文,基本把握了人物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怀着心理期待,一口气读完课文后,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他们的学习愿望就没那么强烈了,甚至热情完全消退。如何才能让学生再生学习热情呢?笔者采取的办法是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如《桃花源记》一课,笔者从成语“世外桃源”引入,并让学生随着“渔人”的脚步进入课文,初步领略那“风景这边独好”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又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桃花源里幽美的生活环境,桃花源的美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的景色宜人吗?看到如此令人神往的所在,渔人一定会进一步深入了解,那么他了解到比景象更美的是什么?”当学生了解到桃花源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快乐生活后,笔者再问:“这样美妙的地方,一定会使我们有故地重游的欲望,可当我们随着渔人再访桃花源时会发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这个世外桃源在那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一步步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清那个社会的现实,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拓展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课文教学快要结束时,巧妙运用或意味深长,或悬念难消的教学用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愿望。

如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课时,笔者抓住小结这一环节,有意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同学们,《我的母亲》一课虽然就要学完了,但我们仍在为邹韬奋的母亲的不幸早逝而痛惜,为她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尤其是她一边为邹韬奋被打竹板而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一边勉强地说‘打得好的矛盾情形,以及夏天深夜流着汗为邹韬奋做鞋子的情景等仍历历在目。在此我们把阎维文演唱的《母亲》送给邹韬奋的母亲吧!”学生个个随声唱起来。歌曲快要结束时,笔者出示朱德所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并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知道朱德总司令为什么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吗?这一切都与他的母亲的关怀教育分不开。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朱德总司令写下了这篇《回忆我的母亲》,大家课后阅读看看朱德记叙了母亲哪些事,赞扬了母亲哪些品质?”创设教学情境,一次又一次激发学生,学生乐此不疲,不但拓展了学习,而且还进行了即兴写作。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纯粹的说教,单调的问题,直接的作业布置,往往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極性,只有根据教学各阶段及不同学习任务的需要,相机地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兴趣,教师教有信心,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9

南丹县罗富乡中心小学

罗丹玲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明确规定:“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是非常具有实用性与时效性的。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来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情境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活用和用活情境教学法,以此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童趣性。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人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产生极大的求知热情。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喜欢数学学习,爱上数学课,成绩才会有所提高。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具有童真、童趣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越是接近他们儿童世界的东西,他们越喜欢,越易接受,因此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以童趣性作为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情境不一定非得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景,但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是与发展规律有联系的东西,并且要具备童趣性的真实,让学生觉得是真实的,这样自然而然就可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参与性;反之,如果学生觉得不真实的情境则会让他们感到虚假而不乐意参与。例如在上《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在课堂的导入中我采用猜谜语“八十岁的老大爷走路”打一几何图形的名称(谐音)的情境教学法,这样学生就能结合生活实际猜出谜底,进而觉得三角形原来还可以通过谜语的形式出现,看来它还有许多有用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从而就激发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期待和对这一知识点的向往,也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用3的倍数的特征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接着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教师的猜测,经过几次的猜测与验证,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呢?老师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呢?这样学生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融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去学习数学,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效率。

三、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硬逼着学生去机械化地强记一个知识点的话,不如在探求新知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动”境: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接着让学生猜猜生活中为何会大量的用到这么多的三角形,难道仅仅是为了美观吗?接着再让学生动手拉一拉三角形学具和四边形学具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自主探究中明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原理,获取了新知。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四、创造生活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中的学生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当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把学生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完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原理后,我创设了“在空旷的野外,如何用几根竹竿和一些绳子搭建一个晾衣架的活动”。这种 2

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去学习数学。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实践中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其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创设冲突式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设置冲突。让学生“平衡——失衡——再平衡”。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造成“好奇”的心理状态,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校的宁涛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矛盾冲突:要求小圆纸片的周长可以用滚动法和绕线法,要求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也可以用绕线法,那么要测量北京“鸟巢”的周长那么大的一个体育场可以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方法吗?这样学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问中。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创设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情境能够开启儿童求知的心扉.燃起儿童对体育活动的热情,让体育活动绽放智慧。因此,有经验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这样好奇心的驱使会使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增,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达到乐、学、练的结合,思维与想象的发挥,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来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游戏,使学生们在快乐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进而在收获知识、强健体魄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适宜的游戏情境能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客观情境与学生的内心世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取得协调统一的发展。例如,一种形象化的模仿、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一次机智有趣的交往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单调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三、灵活引用竞赛,增强学习兴趣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表现欲比较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灵活巧妙地引入竞争意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如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两人三足行、投靶、攻打炮台等,这些游戏,特别是集体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拼搏进取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五、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小学生们本身就比较喜欢表现自己,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肯定,这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也能够使他们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就目前来看,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是否有乐趣与成就感,据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欢乐。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完成一个动作等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总结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11

一、充分利用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总是存有好奇心,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上好第一物理课,要精心准备,设置一些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的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给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提出为什么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让学生看到现象的同時留下思考的问题;再有,用滚摆做能量的转化的实验,滚摆下降又能上升,为什么呢?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你能用手抓住空中飞行的子弹吗?学生肯定说不能,可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飞行员就能像抓昆虫一样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这是为什呢?通过设疑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欲,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们的物理课中得到解答,把学生真正带入学习物理这门课的热情中。

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有时他们的求知欲不如好奇心更强烈,他们往往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较强的兴趣,所以对教师来说,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带着问题形成积极思考的气氛,从而学到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和压强的关系时,我先做演示实验(同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观察,而后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大小的关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教师应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及时表扬他们好的做法和行为,肯定他们的成绩。个别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有很大的学习热情,但因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物理的这块料,慢慢地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一些比较简单的、直观的问题留给这部分学生,一旦他们回答对了,就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被表扬的学生得到激励,自信心增强了,就有了学习物理的劲头。教师要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肯定他们、关心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就会喜欢上你、爱上你。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会喜欢这门课程。因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甚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牵动着学生的神经,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

四、重视运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类靠视觉感受到的东西比凭听觉感受到的东西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更为深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据相关实验表明,听只能记住知识的15%,看可以记住知识的25%,听和看结合起来就能掌握知识的65%,同时记忆的保持率也明显提高。所以说,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的手段,能生动、形象、具体地把所要讲述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由静态变动态,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学生的机械性记忆,因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软件,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样既生动又直观,使学生对肉眼感观不到感应电流通过动态显现而产生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又易于“右手定则”的掌握。

五、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

在课堂上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天真、活泼、好奇、敏锐的中学生,如果教师的语言风趣、讲解生动、精炼准确又带有幽默感,同时语速适中,那么学生就会愿意听,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师的语言规范、准确,又使得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结论似是而非,学生学的便糊里糊涂,因此做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不允许有半点的疏忽,必须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五、精心设计作业,还学生以自信 六、作业的设计是成功的保证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12

一、利用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许多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在教学设计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 学以致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燃烧和灭火”的一节内容时, 我提问:“为什么点燃火柴后, 火柴头朝下, 就能继续燃烧, 而火柴头朝上就容易熄灭呢?”在讲中和反应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被蜜蜂蜇了可以用肥皂水来止痛, 而被黄蜂蜇了不能用肥皂水来止痛呢?利用这些日常现象,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不仅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 解决问题, 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根据实验类型及教学目标, 我们采用“实验的结论→一般的规律→新情景中再以实验验证→形成一般知识规律”的研究方法, 从实验归纳和实验探究方面设计实验情境, 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导探索功能。

例如, 我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实验: (1) Zn片插入稀H2SO4中; (2) Zn片、Cu片不接触分别插入稀H2SO4中; (3) Zn片、Cu片接触后插入稀H2SO4中; (4) Zn片、Cu片通过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 (5) Zn片、Cu片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 (6) 电流计与1.5V干电池连接后观察指针偏转方向。通过以上实验步骤, 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反应, 以及电极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进而归纳原电池要领并推测其应用。

三、设计演示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 学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往往取决于教学是否直观形象, 所以“形象”能直接激发兴趣, 吸引学生投入情感, 唤起学生的情景联想, 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录音、挂图、小故事、新闻报道、实物模型等, 创设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 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 等等。

四、巧用实验素材,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以疑创境, 于无疑处生疑, 疑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思考, 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针对实验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 活跃沉闷的气氛, 激活学生的思维, 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 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 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 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做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变成红色后, 撤掉酒精灯, 同时停止通入氢气, 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提问:试管冷却后为什么红色的铜又变黑了?通过上述对照实验,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中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 可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总之, 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过程, 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不断地自我发展。因此, 只有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 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真正帮助他们成为化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让教师的有效化学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化学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金美芳.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L].2001, 13, (2) :25-28.

[2]毕华林, 元英丽.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育[L].2000, (6) ;10-12.

[3]齐玉和, 李霞.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山东教育[L].2000, (8) :33.

[4]何金兰, 刘一兵, 刘晓瑭.初中化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示范, 2004.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13

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背景资料指的是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资料。多媒体提供的动态资料,可形象地再现历史风云;静态资料,可直观地分析领悟,利用它们,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突破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境。1绘画论画:学生细观投影,评议画面。将单幅画面叙述完整或将数幅画面连缀成篇,便于学好叙事诗。②绘画叙画:教师绘声绘色描绘画面,再现诗的意境,可让写景抒情诗给学生完满和谐的美感。③绘画展画:指导学生自学诗词并画出蕴育心中的山水,选出佳作,实物投影,一可激趣,二可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征。

精心选择乐曲;真情朗读诗词;调动记忆内存;撷取诗词佳句;利用动画激趣等,都是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巧妙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本文就这些方面,也谈了一些体会,作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诗词•多媒体•情境•教学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古诗词教学的情境,是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与情感体验的总称,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录像,还是幻灯投影、录音,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使用这些途径,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呢?

一、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采用多媒体先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可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路西行,颠沛辗转,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西安,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 可以直观地比较,元二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1、绘画论画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佝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低头的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投影,论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进入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碉,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在开讲时,可先以亲切柔和的语调描述银幕上的画面:“有一个如画的地方,一抹斜阳将余挥播撒在清澈的湖面上,湖中藕花盛开,绿叶如盖;湖面小舟飘荡,鸥鹭飞翔;湖边垂柳倒映,亭台静卧;有一个年轻、快乐的女子,和她的伙伴们在此嬉戏玩耍,举杯畅谈„„_轻缓、动情的导语,可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使他们仿佛看到了摇曳多姿的绿荷,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莲香,听到了欢快划动的桨声。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江南春》里的啼莺、绿叶、红花、山村、水郭、洒旗、楼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竹、桃花、鸭子、江水、蒌蒿、芦芽等。课前可安排几位学生画出几幅鲜艳明丽的水彩画,课堂投影展示时既加深了“江山如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画外之意。讲解时可让观看的学生选出佳作并给予奖励,这可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三.精心选择乐曲,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播放为这首古诗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深切体会出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

有一位老师,上白居易《琵琶行》一课,为了真切地感受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妙处,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梁祝〉〉“草桥结拜”一段大提琴与小提琴互相对话及其相似;诗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同〈〈梁祝〉〉“抗婚”一段大管、小提琴、锣鼓齐鸣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包含几分冷涩的乐章,似乎更印证了琵琶女的“忧愁暗恨”的凄苦身世,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四、真情朗读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_明月几时有》是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有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五、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为历代诗人、词人所钟爱,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

例如初中课文《爱莲说》中,清新脱俗的莲花就是文人笔下的爱物,同学们可以说出一连串与莲花有关的词句: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有的同学边读边会意地点头,唤醒了原有的记忆;有的同学还不甘示弱,继续说出老师没想到的诗句,莲花洁净清幽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刻入同学的脑海中,接下来再由形上升到神,理解莲花高洁傲岸的品质就不难了。

六、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可以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或Flash制作有声有色的动画片,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片中江南村景,低矮的农舍,流淌的小溪,溪边的春草,农家老公公老婆婆说笑打趣的场景;再看三个男孩,一个男孩正田间锄草,一个男孩正编篾筐,一个男孩正剥开莲蓬的生活场景,然后让同学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上一篇:中学生科技活动方案下一篇:金谷商铺装修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