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精选14篇)
如何激发小学生习作的兴趣
姓名:齐浩
学号:
二○○九年十月
如何激发小学生习作的兴趣
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屯小学齐浩
摘要:学生作文,关键在于培养其习作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把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习作时有话说,想写作文,爱写作文。如何才能做到激发小学生习作的兴趣呢?可从以下几个地方来做,一、指导学生习作,应从作文内容入手;
二、优化作文课结构,创设浓郁的写作情境;
三、利用语言诱导的方法,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再创佳作。
关键词: 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
提到作文教学,教师为难;提到写作文,学生更是为难。经对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问卷调查,有80%学生对于写作文不感兴趣,对写作文有一种“应付差事”的心理。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原因:
1、多年的由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常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抹杀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2、语文教学受制于教科书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造成学生的视野狭窄,认识水平低,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
3、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没有充分把握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特点,没有注意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忽视了作文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小学生习作在很大程度上兴趣起着关键的作用,兴趣是学生习作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遵照这一点,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想写作文,喜欢写作文。抓住时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一、指导学生习作,应从作文内容入手
从内容入手教学生习作,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有如下三点:
1、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写”的问题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2、要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每次习作,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想这次题目是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有内容可写。
3、要指导学生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作文指导时,要指导学生先考虑“写
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讲评和修改时,首先要着眼于内容,再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看看表达得是否准确、清楚。
二、优化作文课结构,创设浓郁的写作情境
以前作文课的模式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次数一多,学生厌烦,不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边教学边改进,由原来的“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课模式。每次作文都要精心创设作文情境,营造习作的气氛,例如:先开展活动,然后说演。活动内容有生活见闻交际,有科技幻想,有听来的真人真事,有看到的先进人物代表等。有时让学生讲,有时让学生表演(包括科技实验),班级学生轮流登台表演,营造良好愉快的学习气氛,吊吊学生习作的口味。认真想,仔细看,细细摸,精心练,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注意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补充精彩片断。经过这样的交流,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写作文就不那么困难了。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如写《XX的对话》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里活动?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四至六人),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创作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三、利用语言诱导的方法,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不少教师习惯于给学生讲习作之于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想以此来激发习作欲望、调动习作兴趣,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此,“内在需要”是产生习作动机、调动习作兴趣的真正根源,而对多数涉世未深、尚未能对生活“深谋远虑”的中小学生来说,“未来”是十分遥远渺茫的。因此,习作重要性的教育难以给他们以心理、情感或精神需求上的满足,这样所产生的动力是很有限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激发学生习作动机,调动他们习作兴趣,就得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让他们体验到习作的快乐。教师入情入境的语言诱导就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往往能沟通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创的习作欲望,活跃习作的形成。比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习作《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进行诱导,效果极佳:“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两年多时间了。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校门口迎接你们的到来;傍晚,我在校门口送你们满载而归;球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春游时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我们这个集体了,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地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了一个愿望,而且越来越强烈。可老师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说,您说呀!”同学们叫起来。“我非常非常想去同学们的家玩,可我怎么才
能寻找到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老师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大家„„”还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就热情地打断了教师的话语。教师见火候已到,便一挥手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这一习作标题。同学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再创佳作
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个人荣誉感。一次作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作文教学的终止。让学生更积极更自觉地习作,保持习作的热情,及时组织学生体验习作成功之乐,以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当他们习作之后,及时浏览、批改,找出学生各自的习作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体验习作的成功之处,共同分享习作成功的喜悦,方法有三:
1、对学生作积极适当的评价。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习作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做错了事,心神不定的词“忐忑不安”,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能将课文中学过的成语准确应用到作文中,你很不错,今后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找到奋斗的目标。
2、讲评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对那些写得好的作文和文中的精彩片断,让作者上台朗读,让全体学生品味,从中得到启发和鼓励。
3、将每次习作好的学生名单,在板报上公布表扬,冠以“优秀作者”名称,有时把他们的好作品抄在学习园地、黑板报上,供全班同学欣赏。还可把其中的优秀作品选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在校园里进行广播,供全体同学学习。开家长会时,把他们中的优秀作品读给家长听,把习作水平提高的学生名单告诉给家长,让他们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办校刊,收集全体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装订成册,配上插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种种办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走出作文“难”的误区
提起作文, 不但小学生为难, 有的教师也皱起眉头。要搞好作文教学, 首先, 教师要走出作文“难”的误区, 不要避而不谈或择路而逃, 要正确面对它。其次, 教师要弄清小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 “无话可说”是因为没有材料可写, “言之无物”;“形容不出来”是因为“有物不会言”。因此, 要解决这个问题, 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情感入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从生活入手,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会积累素材。
二、触发情感, 激发兴趣, 有话可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心为有心, 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 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 以生活为源泉, 借助真情实感, 引发学生倾吐欲望, 激发写作兴趣
对一项新事物进行观察, 学生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 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记得有一年冬天, 夜间突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我走进教室, 看到一张张冻得通红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不如趁这次机会指导一次写作。我问学生:“大家想不想出去观察观察, 把这美丽的雪景欣赏个够?”“想!”教室里一片欢腾。“但是——, 老师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 别的班的同学都不能出来观察, 你们观察完以后, 要把它变成优美的文字, 介绍给其他班的同学, 好不好?”“好——。”这时, 学生有秩序地奔向了校园, 校园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他们快乐的身影。第一节课, 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步——说。学生畅所欲言, 热情高涨。第二步——写。教室内安静极了, 学生都在低头奋笔疾书, 下课了, 居然没有一个到操场上玩。作文交上来了, 非常成功, 有的学生写道:“雪娃娃调皮地落到我的脸上, 吻着我, 怪痒的……”有的写道:“瞧, 小雪人在向我们笑呢!她是在感谢我们给了她生命吧!太阳出来了, 小雪人流泪了, 它仿佛在说‘我们就要分别了, 来年再见吧!”, “啊, 好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雪神仙子啊, 你施了什么魔法, 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纯洁?”……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 还给了学生乐趣, 因为有了乐趣, 所以才会有收获。
(二) 让学生切身体会, 唤起真情实感和无限遐想, 激发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也是共性, 所以, 我利用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让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 唤起心底的情感。春天第一场春雨降临了, 学生欣赏着雨景, 盼望着到雨中去舒展一下筋骨, 享受一下这如丝般略带凉意的春雨。“去享受春雨吧!”一声令下, 学生好似一群得到自由的笼中鸟, 冲出牢笼, 好不欢快, 个个在雨中尽情地欢笑、奔跑、追逐、嬉戏, 任凭雨水打在脸上、身上, 任凭雨水溅在腿上、脚上。“春雨如何?”“贵如油”“清爽”“舒服”……此起彼伏。一个学生感慨道:“沐浴在春雨中, 好惬意呀!”多真实的感受, 多优美的词句, 还有什么比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更真实的呢?
三、体验生活, 积累素材, 有物可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作文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小学生作文就是引导学生写热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实话实说, 不说假话、空话。既然学生“言之无物”。那么, 我们就在生活中去发现素材, 让作文有物可言、有事可写。
(一) 悉心体验生活, 细微之中有发现
其实, 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作文写作素材。如果小学生对作文写作感兴趣了, 那么他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感而言, 不吐不快。因此, 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时, 要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 尽量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作文的写作素材。要从生活实际中去寻找作文的写作素材, 就必须多注意留心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物, 对此, 我要求我的学生坚持写日记。起初, 我不限制日记字数, 多的可以展开成文, 少的可以一句两句。只要学生肯写, 不以此为负担就好。学生的每一篇日记, 我都逐一进行指点。这样一来, 学生慢慢地便发现日记里记录了好多“宝贝”, 成了他们写作的材料库。
(二) 加大阅读量, 扩充素材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只有书读多了, 积累了足够的素材, 写起文章才会文思如泉涌。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 可以扩大知识面, 丰富语言积累, 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的经验, 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 同一事物千差万别, 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 自己的风格和语言, 那些动人的画面, 精彩的描绘, 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写作素材, 学之以恒, 取之不竭。
三、勤动笔, 使素材积累得以运用
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比如, 经常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 在练中用好素材, 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常言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作文也是如此, 只有反复练习, 反复思索、创新, 才能使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培养其写作兴趣, 更要让他们学会积累素材, 汲取文学营养, 笔耕不辍, 挥笔自如。使学生在多彩的作文世界中, 写出一篇篇洋溢着对生活真切感受的精彩力作。
参考文献
[1]冯淑贞.写作, 应从兴趣抓起[J].新课程:教研, 2010 (6) .
[2]覃智锋.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 (11) .
[3]贾广丽.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思维的技巧[J].学苑教育, 2011 (10) .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和兴趣,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让其在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事。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激励学生兴趣的方法:
一、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大舞台中寻找素材培养兴趣。
受考试制约,作文训练形式多而杂。不少教师急于求成,只想“一步到位”,恨不得一夜变成个大胖子。从学的方面说,学生阅读量少,生活素材少,写作技法少。他们每天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家门来回往返,即使在路上看到一桩新鲜事,也不敢久留,生怕迟到挨批评。他们看的是武打、漫画、网络小说、明星生活等课外书,从中寻找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很少是为写作而读,仅仅是课堂上听到老师讲一点写作知识,写作水平当然难以提高。因此,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里总是一些旧例子、旧面孔、旧模式。针对这种现状,我鼓励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平时留心社会生活,注意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仓库里,作文时才会有“材”可取,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努力:
1、每两周一次运用自习课将师生共同收集的书报集中起来分给同学们阅读,与书报交朋友,以便从中了解重大事件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为写作积累素材。
2、针对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特点,周六、周日有目的地布置他们多看电视。因为很多纪实影片和新闻节目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
3、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因为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精神食粮。古人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开阔了视野,自然就开始写了,由于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动起笔来自然文思奔涌。
二、让学生在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中写作激发兴趣。
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的写作就是让学生“主动作文”,老舍先生曾告诫初学写作者“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它道出了写作的诀窍。这种文章。写的都是自己要说的话,要告诉你的人和事,要抒发出来的感情,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鼓舞其写作热情,坚定其写好作文的信心。当然,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并非“东拼西凑、”“无病呻吟”,必须遵循“任其自然,因势利导”的原则。“任其自然”就是帮助学生,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心期自然地喷涌,不必粉饰。“因势利导”就是鼓励学生冲破各种障碍,自由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具体情况,个别提高。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精致的作品集,为它起名、编目录、画插图等,学生自己根据情趣好恶和能力层次进行创作。喜欢静物写观察,有辩才写评论杂感,立志当文学家写小说、散文、诗,一时无什么可写,也可摘抄名篇段落。教师不定时、不定量,一学期下来。“小草”、“星光”、“浪花”、“启明星”、“万花筒”、“奋飞”、“心灵之窗”等五光十色的作品集应运而生,同学们不叫苦,不怕累。在他们的坚持下,出现了许多文章质量、版面质量、书写插图等方面均优秀的作品集。由于写作种类文章的需求,多数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有时为了写作某一类型的文章,他们主动地重新温习已学过的课文,将学习和运用有机结合了起来。这种形式,适应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
三、让学生在作文批改的多赞赏少否定中增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即使对成年人来说,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儿童。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
学生的篇篇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理应得到教师的尊重。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每次拿到作文后最先关注的是老师的评语。当看到那些赞美性的肯定评语时,他们是那样的激动,甚至有些同学还将老师的评语复印下来贴到案头,以此激励自己今后写出更好的作文。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差生总怕把作文本拿出来“亮相”。作文讲评时,他们害怕老师以他们的作文为反面例子作分析讲评。怕引起别人的嘲笑。因此,我在学生作文中注意发现几处“亮点”,为差生写好作文大开绿灯,适当放低作文要求。对他们作文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的分析,对事不对人,多肯定、多赞美、多激励,点滴进步即加表扬,如描写得好,修辞准,某个词用得妙,字迹工整,头开得好等,好多学生(尤其是差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倍受鼓舞,有了被尊重的成就感。期望将来亲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之我见
文/强庆龄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要通过降低写作难度,注重正面评价,教师参与等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兴趣;难度;评价;下水
从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缺少信心。这样没有兴趣的学生怎么能够写出洋溢激情的文章来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到写作的乐趣,才能勤奋去写,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有一种畏难情绪,害怕写,无从写起,颇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心理。教师这时就要降低门槛,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关于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从交流活动课中去激发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活动课,如在《戏曲大舞台》活动课上,学生通过一些竞答题了解了戏曲的悠久历史,欣赏了一些传统曲目后,大家跃跃欲试,进行唱腔模仿及动作模仿,由此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之后,我要求学生就“传统戏曲的现状及未来”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说,大家学过鲁迅的《社戏》,你们有过这样和看戏有关的经历吗?好几个孩子讲了他的故事,有个孩子很动情地讲到小时候和爱看秦腔的爷爷一起看戏、学唱戏的经历。最后,我布置了作文,或者记录这堂活动课的过程,或者写与看戏有关的经历,或者就“传统戏曲的现状及未来”这个话题来展开,这时,学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交上来的作文精彩 篇章纷纷涌现,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把这堂他感兴趣的活动课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内容充实。活动、交流之后,打开了思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以前储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串联起来,沿着新的神经通路涌现出来。再者,我布置的作文难度也有阶梯性,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消除了畏难情绪,写起作文来也感兴趣了。
2.提前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
文学巨匠茅盾曾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有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了。有时,甚至可以允许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作,或者就写几个片段,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只要感兴趣写,逐渐化整为零,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像数理化通过练习作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通过练唱、素描等掌握唱歌、绘画的技能技巧,获得提高。
二、注重正面评价,激发写作热情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何使学生体验到作文后的喜悦,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被别人重视,(www.fwsir.Com)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我在作文训练中,不断通过期待、激励向学生传递你能写好,其实你相当聪明的美好信息,把这一信息转化为学生的意愿。激发了他们的自尊、自信,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运用情感力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作文如何评价,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对作文兴趣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慧火花,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形式活泼,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自我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评讲鼓励可采取印发佳作,教师加写评语,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还可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一句话,从鼓励中使学生获得乐趣,从乐趣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推动写作。
三、教师“下水”作文,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每次布置作文,老师要是能自己写“下水”作文,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在下水作文中,老师也能感受到学生写作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可以请学生来评讲教师的作文,或者,请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来评讲,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促进思维的发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写出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等而产生的真情实感,写出心尖上的那一瞬间的感动。
只要教者有心,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用自己的形象魅力、文学素养去影响学生,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一定能改变,学生一定会爱上作文。
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诗圣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老师和家长如何用“金钥匙”开启孩子们的知识殿堂之门,让书香溢满童年,让读书伴随孩子快乐成长。从小激发阅读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呢?
1、让孩子从看电视动画片转向读动画片的书本。孩子从呀呀学语起,对电视等直观图形就有很大兴趣。此时,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图文结合,有趣的,体现出孩子日常接触多的内容的图书进行阅读。或者当孩子刚看完某部电视动画片,顺着孩子的兴趣热点未减退,引导孩子阅读写动画片的书本。这样,孩子阅读图书会有滋有味。
2、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上课时,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随着老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记得一次为了诱发孩子们阅读《三国演义》,我就巧用故事设置悬念,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戛然而止,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书里的内容可精彩了,欲知故事的发展,请自读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苦口婆心的推介更高效。大家不妨也可试一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资料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用心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透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透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取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透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透过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明白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好处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到达共同获取知识、发展潜质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透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一样的人学习不一样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三、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构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持续愉快的情绪、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等,让学生透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四、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设计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明白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一种简单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他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五、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潜质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用心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潜质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资料,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以亲切感。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搞笑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开展竞赛
竞赛氛围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很重视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开始塑造并完善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个体形象。我抓住这一心理, 设立了口头作文课, 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在每次口头作文课都认真准备, 为的是发言时能获得成功。口头作文后集体讲评, 评出最佳者, 然后让学生把口头作文转化为书面作文张贴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价值, 这样不仅使作文课本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且也使学生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意识。
二、肯定成绩, 让大多数学生在享受被赏识的欢乐中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
在批改作文时, 尽量挖掘文中的优点, 对写得好的字、词、句、段、篇都写下评语, 指出其妙在何处,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 有时候越是好的文章就越要提出高要求, 使学生既感到鼓励, 又不自我陶醉, 自我满足。对于那些较差的作文, 也要尽量发现它的闪光点, 予以肯定, 实在无可取之处的, 就指导学生重写或仿写,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这样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对作文产生兴趣。
作为教师, 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 还要善于顾及大众群体, 特别是弱势群体;只要有优点就及时给予褒扬, 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增强其写作信心。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 要循循善诱, 耐心说理, 切忌批评打击, 学生才易于接受。曾经有一个学生, 学习很认真, 而且其他学科的成绩不错, 唯独作文不管怎样写, 总是进步不大, 为此, 他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写作文的料, 对写作文失去了兴趣。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明显的自卑心理, 于是我用聊天式的、朋友式的语气跟他交谈, 帮助他分析原因, 寻找突破口, 共同解决问题, 让他消除了自卑感, 结果在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一级学校。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 只有把作文命题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我每次作文都不搞统一命题, 采取不同方式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或是教师命“范围”, 学生命“题目”;或是学生讨论, 集体命题, 教师择优选题;或是教师只提出要求, 学生自由命题, 自行作文。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命题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写作仓库, 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有时也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式写作, 那就是通过命题让学生借鉴课文中作者的观察、取材、立意、谋篇、布局及语言特色和写作方法等。如, 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和季羡林的《永久的悔》后, 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手足之情等反映家庭亲情生活的记人为主的叙事散文《妈妈 (或爸爸、爷爷) 的手或身影》等。有时, 学了几篇课文后再结合起来仿写。如学了《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后就仿写《家乡的桥 (或某建筑物) 》等。这样的作文命题, 虽然有按图索骥之嫌, 但学生较乐意写, 便于落笔, 不至于没有依据出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现象。以课文为范文, 迁移思维,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 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在写作课上, 我坚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破除畏难情绪, 允许学生大胆设想, 敢于质疑, 敢于求异,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 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 不人云亦云。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 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写作主体特征的开发和培养, 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有个性特色, 富有灵性。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写作的情感,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走出作文“难”的误区
提起作文,不但小学生为难,有的教师也皱起眉头。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教师要走出作文“难”的误区,不要避而不谈或择路而逃,要正确面对它。其次,教师要弄清小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无话可说”是因为没有材料可写,“言之无物”;“形容不出来”是因为“有物不会言”。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积累素材。
二、触发情感,激发兴趣,有话可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生活为源泉,借助真情实感,引发学生倾吐欲望,激发写作兴趣
对一项新事物进行观察,学生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记得有一年冬天,夜间突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我走进教室,看到一张张冻得通红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不如趁这次机会指导一次写作。我问学生:“大家想不想出去观察观察,把这美丽的雪景欣赏个够?”“想!”教室里一片欢腾。“但是——,老师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别的班的同学都不能出来观察,你们观察完以后,要把它变成优美的文字,介绍给其他班的同学,好不好?”“好——。”这时,学生有秩序地奔向了校园,校园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他们快乐的身影。第一节课,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步——说。学生畅所欲言,热情高涨。第二步——写。教室内安静极了,学生都在低头奋笔疾书,下课了,居然没有一个到操场上玩。作文交上来了,非常成功,有的学生写道:“雪娃娃调皮地落到我的脸上,吻着我,怪痒的……”有的写道:“瞧,小雪人在向我们笑呢!她是在感谢我们给了她生命吧!太阳出来了,小雪人流泪了,它仿佛在说‘我们就要分别了,来年再见吧!”,“啊,好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雪神仙子啊,你施了什么魔法,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纯洁?”……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给了学生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获。
(二)让学生切身体会,唤起真情实感和无限遐想,激发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共性,所以,我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唤起心底的情感。春天第一场春雨降临了,学生欣赏着雨景,盼望着到雨中去舒展一下筋骨,享受一下这如丝般略带凉意的春雨。“去享受春雨吧!”一声令下,学生好似一群得到自由的笼中鸟,冲出牢笼,好不欢快,个个在雨中尽情地欢笑、奔跑、追逐、嬉戏,任凭雨水打在脸上、身上,任凭雨水溅在腿上、脚上。“春雨如何?”“贵如油”“清爽”“舒服”……此起彼伏。一个学生感慨道:“沐浴在春雨中,好惬意呀!”多真实的感受,多优美的词句,还有什么比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更真实的呢?
三、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有物可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学生作文就是引导学生写热悉的人、事、景、物,做到实话实说,不说假话、空话。既然学生“言之无物”。那么,我们就在生活中去发现素材,让作文有物可言、有事可写。
(一)悉心体验生活,细微之中有发现
其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作文写作素材。如果小学生对作文写作感兴趣了,那么他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感而言,不吐不快。因此,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时,要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尽量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作文的写作素材。要从生活实际中去寻找作文的写作素材,就必须多注意留心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物,对此,我要求我的学生坚持写日记。起初,我不限制日记字数,多的可以展开成文,少的可以一句两句。只要学生肯写,不以此为负担就好。学生的每一篇日记,我都逐一进行指点。这样一来,学生慢慢地便发现日记里记录了好多“宝贝”,成了他们写作的材料库。
(二)加大阅读量,扩充素材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书读多了,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写起文章才会文思如泉涌。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可以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积累,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千差万别,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
三、勤动笔,使素材积累得以运用
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比如,经常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反复练习,反复思索、创新,才能使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培养其写作兴趣,更要让他们学会积累素材,汲取文学营养,笔耕不辍,挥笔自如。使学生在多彩的作文世界中,写出一篇篇洋溢着对生活真切感受的精彩力作。
参考文献:
[1]冯淑贞.写作,应从兴趣抓起[J].新课程:教研,2010(6).
[2]覃智锋.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1).
[3]贾广丽.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思维的技巧[J].学苑教育,2011(10).
[4]高秀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条途径[J].文学教育:下,2009(6).
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熊琼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精心设计教案,为精彩课堂打下基础
课外阅读课,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一般的语文课以课文为主线,抓住文本内容进行读、悟和情感体验。但课外阅读课的空间较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思维也可以自由驰骋,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巧花心思,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过足“侃”瘾,也要做到课堂“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比如,在教学《三国演义》时,我课前花了一些心思,共设计了“听音乐导入、三国知多少、群英聚会、三国计谋、词语积累、再入三国”六个环节,而且对每一个环节和过渡语都进行了设计,这样就为课堂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认真上好交流汇报课,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如果只让学生去读好书,而不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他们多少有一些失落感,阅读兴趣难以维持。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多地了解一些经典书目。比如我在上《三国演义》阅读汇报课时,课前引导学生去阅读,学生对三国知识。三国人物知道了不少,所以说起三国他们都兴趣高涨,津津乐道地给周围的同学讲书里的故事、书中的人物。一时间,三国中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被请出来与孩子们对话,教室里挥洒着一股英雄的豪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注重课外拓宽延伸,引导孩子畅游书海
一节好的阅读课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也会让他们回味无穷。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地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的时候,适当地交给学生一个拓宽延伸的作业,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感受读书的乐趣。我想,正确的引导会引领孩子们捧起一本本有益的书籍,畅游书海。比如我在上《三国演义》阅读汇报课的最后,就交给了学生一个再人三国的.作业,鼓励孩子们再一次阅读这本文学名著,获得更大的收获。同时,我还抓住机会向孩子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鼓励他们去阅读,让他们更多地感受读书的快乐。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读丰富的课外书,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让书香点燃孩子们的智慧人生。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想要努力解决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我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容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栓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幽默的语言,触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像“兴奋剂”一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像“调料”一样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讲鸦片战争清朝的腐败无能时,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败无能,官僚的愚昧无知,中国的封建落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借助幽默地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主动学习和思考。
三、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内容忠于历史的真实,不能随意编制一些情节内容,以虚构和编造来换取学生的兴趣。
五、贴近生活,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内容大都远离现实生活,而初中生知识范围狭小,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所以许多历史问题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老帐,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正在谱写的历史。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一旦历史与时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情绪马上会高涨起来,兴趣被激发,学习气氛变得非常活泼。
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例如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用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形式多样化,且新颖、独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既生动展示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决心,同时又展现了当时抗击元军的壮烈场面,在这种气氛中,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另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来到我们身边,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七、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等活动。我在初一时课外指导学生制作教具,在初二时,我们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一、在材料中寻找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中最头疼的事就是缺乏材料。因此,我就在作文教学中发动学生搜集材料。我每节课前都要安排一个学生进行三分钟的演讲,全班学生轮流进行。学生为了这三分钟的演讲,就必须去看电视,读报纸,翻资料,上网查询。材料找好了,就安排一个学生上台演讲,其他同学边听边做记录,然后把演讲内容写进日记或笔记里。当然,教师也要做好点評,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占有的材料多了,写起作文来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例如2008年初,南方发生雪灾,我就让学生写感谢信;“5·12”大地震后,我就让学生写倡议书;北京奥运会后,我就出了《怒吼吧,雄狮》和《祖国啊,我为你自豪》这样的题目;……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积累了大量鲜活而生动的作文素材,并且不少习作还在省市刊物上发表了。
二、在合作中提高兴趣
农村中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作文水平更是参差不齐。通过上面的方法,好学生写好作文当然不成问题了,但要在刊物上发表还有差距;中等学生或差生要写好作文仍然有不小困难。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合作的方法:1.师生合作:每次作文当中老师与班上几个学生合作写出几篇作文,作为评讲的范文;2.优优合作:即班上一部分好学生合作,取长补短,力争写出最高水平的作文,由老师推荐给学校文学社或投递给一些刊物;3.优差合作:即以好带差,让好学生帮一些作文较差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写出比较像样的文章;4.差差合作,最差的学生写作文要么无法下笔,要么胡编乱造,要么完全抄袭。所以我在教学中就让他们俩人合写一篇,宁可少写也不让其敷衍了事。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比自己应有水平还高的作文,他们写作文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三、在批改中激发兴趣
我在作文批改中摸索出了一些批改作文的门道。
1.鼓励为主:在批改时努力寻找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的成功喝彩,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对最优秀的作文我就批上“太棒了,你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大作家。”对一些进步较大的作文我就批上“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特别是对后进生,哪怕是其中用得好的一个字、词或段,都要不失时机给予表扬,以激发其作文的积极性。
2.委婉批评:如学生作文有抄袭现象,我就会批上“似曾相识燕归来”,如果书写不工整,就批上“你的作文内容不错,如果书写认真,就会锦上添花。”这样在不伤害学生的情况下就让他们改正了错误。
3.情感交流:我在批改作文时大胆地用谈心方式与学生交流。如一个学生作文中写到母亲去世后的悲伤,而且有辍学的念头,我就在作文中批上:“鼓起勇气,从悲痛中走出来吧,老师就是你的父母。”对于写作文有困难的差生我就批上“只要努力,你同样可以写好作文,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等等。殊不知老师这些鼓励期待的评语,将会产生神奇的效应,说不定若干年后真能滋生几个诗人、作家。学生看了这些批语后也会写上“谢谢老师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这样,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感情融洽了,从而更加自尊自信,写作文的欲望就更强了。
四、在成就中享受兴趣
现代心理学揭示,当人在重复一件没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时,其活动的动机呈下降趋势。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基于这种认识,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学生写作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培养。
1.主办学习园地,把每次作文中评出的优秀作文张贴在园地里。
2.创办文学社团,将优秀作文推荐上去。
3.网上发表作品。网上发表作品相对刊物上发表要容易得多,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尝试。
4.报刊杂志上发表。凡是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学生,都要发喜报通知家长,并封“班级小作家”称号。
5.出版作文小册子。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写出一篇最好的作文,期末时编成册子出版。毕业的时候每人再在六个学期的作品中精选出最好的一篇,编辑成书,写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通讯地址,作为留念。
通过这种方式,不论好的差的,每个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都能找到一种成就感。这样,就使学生写作文既是一种兴趣的驱使,更是一种成功的享受。
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三过程中共同起作用, 在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时, 既思要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中作用。同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心就是这样一对外因和内因的关系, 二者的作用都小不可忽视。
学随着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 河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更要激发小学生北的兴趣。它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就像一块磁
石, 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 才能接近作文
南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作文, 而且乐此不疲, 进而走和进知识的殿堂。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好奇心特强的
阶段, 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 所以, 教师要通过自己
05的努力, 让学生首先喜欢作文, 激发学生对作文产44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 00挥其内因的重要作用,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在实际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浅谈一二, 和教学同仁共同探讨。
一、解除负担
现在的小学生一谈起写作文就发愁, 因为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心中无数, 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有的写得很多, 但像流水账, 有的一堂课就写二三十个字, 简直比挤牙膏还难, 时间一长就把写作文当成了老大难, 产生厌恶心理, 提起作文就头疼,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给作为外因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即如何发挥作为内因的学生的积极作用。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 先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要多表扬少批评, 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 步步诱导, 激发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 从而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这是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的关键。
二、循序渐进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
面对低年级、小年龄的学生, 要从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字开始抓起, 注重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培养小学生的组词能力、造句能力, 自觉地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训练、词语接龙等。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 才能一步一步地使小学生养成熟练运用各种句子的能力。
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 随着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书本教材中的每一篇优秀作文、每一篇好的范例。在注重学生词语掌握积累、情感渗透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总结每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分析课文的突出的写作方法。用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思想情感、写作方法、主题内涵等情感交融地、“润物细无声”地点化小学生的“灵气”, 点化他们的写作能力, 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三、养就慧眼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就一双慧眼, 仔细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习中, 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走进生活, 养成亲身实践、留心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多写日记, 积累作文素材, 这样就可以克服没有事情写、头上一句脚下一句、空话连篇的写作困难, 还能使学生或许能够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情而感动, 进一步产生写作的激情, 达到今天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我得把她写下来否则心里不舒服的地步。在教师的激发下, 当学生渴望拿起自己手中的笔, 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一切, 抒发自己的情感时, 就说明学生对作文已经产生了兴趣。
四、多读好书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教师、家长要从小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培养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文章中的词语积累、语言的表达形式, 文章的写作手法、主题思想内涵等。
除了读书, 可以让学生仿照例文或者教师单独出个作文题目, 让小学生逐步练习, 这样, 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 学生肯定会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再加上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表扬, 必然会增强小学生的写作信心, 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事物的发展, 内因是根本, 外因是条件。只要教师能够激发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为未来的“莫言”!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受到主观及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作文教学一直都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头疼。本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从解除负担、循序渐进、多观察、多读书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学习上帮助差生
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表现的很强烈。而对于那些学习很吃力的差生,则会对数学的兴趣表现的越来越消极。所以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我们不仅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讲课时多注意他们;提供给他们较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和课堂练习及时的检查讲解,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对学生存在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表扬、鼓励。这样从点点滴滴中帮助差生,他们就会逐步转变,渐渐喜欢上数学,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除了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学习上帮助差生等方式之外,能好好的把握住这短短的课堂40分钟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如何才能充分的利用好这堂课呢?那就需要我们把握住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上精彩了,才会使整个课堂发挥出整体的教学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作用。
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在使用情境导入、实验导入、演示导入、设疑导入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强烈的好奇心会紧紧的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从而牵引着小学生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原因。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导人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制造悬念,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铺垫。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让同学们通过动笔试一试,像13、16、19、23……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教师再让同学们说数字,自己不用动笔试一试就能很快的说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接着让学生检验老师的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问及原因时,教师先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把刚才检验的几个数的数字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2数学兴趣培养
利用新课改教材中的具体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后编写的教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有很大帮助,编者把旧教材中的很多强加给学生的公式、定义、定理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析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
例如当初上学时有这样的一种题目:一个水箱开进水管,12个小时能把水箱灌满,开排水管24个小时能把水箱的水放光,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排水管要多少小时能把水箱灌满?这种题目让人很费解,因为它与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心里总是存在一些想法,导致不愿掌握这样的题目。其实我们会发现这无非就是一个有进同时有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离开水的问题,有进有出最典型的就是财务问题,也就是家庭收支问题等等。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想法,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会就题论题了。
培养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学数学
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不认可,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那么哪怕他在数学上有非常大的天赋和成就,他也会不以为然。反过来一个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非常必要的事情,那么哪怕他学习过程中解开了一个小问题都会为此而沾沾自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首先要对数学有个清楚的认识。说的更通俗些就是你要知道为什么学数学,我学完数学对我有什么用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数学使人严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一个人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也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蔡元培先生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因重视数学,“列数学系为第一系”,这种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
3数学兴趣培养
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数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只是一系列单纯的数字或符号。那将不再是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了,整个数学都会失去存在的价值的。那我们学习数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实际和数学充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实现,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竞争情境等,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演示这样的一个情境,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耕地,邻居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耕地,由于某种原因邻居家想和小明家换一下耕地,问如果把耕地直接换了,小明家会有亏损吗?这时学生肯定会说算出两块耕地的面积来就可以知道有没有亏损了,这时学生就会去量两块地的边长,前面刚学过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_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是边长乘边长吗?显然不是这样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来求?小明着急死了。同学们快来帮小明想想办法。这样同学们找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意义了,自然就会产生对它的乐趣。
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手段。是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巩固,也是教师对学生新知掌握程度时一种检测。同时它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新知。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那如何才能使所设计的练习既使掌握快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又不至于使掌握慢的同学感到吃力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多层次、多样化,使其难度逐步提高,同时尽量设计到班里的每一个人。
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听写分数练习:八分之一;一个分数分母是十,分子是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用分数怎样表示;一个分数它的二分之一是八分之一,这个分数是多少。这样逐层次的将难度提高,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便于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灵活掌握。
4数学兴趣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成就感
1.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要从浅入深。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敏感度不同,基础的薄厚也不相同,因此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成就感的初期时一定要把起点放低,保证不丢掉一个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体会着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再小步子提高习题难度,强化学生的成就感程度。决不能高起点直接被老师“屏蔽”掉一部分学生,或者大步子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要因材施教。在进行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对于同样的基础题目,一个同学10分钟能做10道,而有的同学10分钟只能做一道,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对其因材施教,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方法或者考察作对题目数量的方法分别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收获,使得他们都能够感受到成就感。
引导学生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实践操作是少年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中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数学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教学某种程度说,如果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教学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并进行探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才积极有效,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拥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谈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验证,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实践、类推等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形成评讲与反思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尝试完成计算,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让学生选择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验证。例如将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或者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等方法验证。是学生明白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一样,都是乘除数的倒数。学生在这种体验中,对数学知识的奥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算理的揭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得到发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能容易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同学们,你们发现近年来咱们家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长大后打算为家乡的变化做哪些贡献呢?
如果我们要把街道环境进行绿化,使它更加美丽。打算把绿化的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8天。(1)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2)为了加快完成速度,你又该怎么选择?
、、、、、、、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小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极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重视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是通过实验、操作,在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到的。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节省时间”,忽略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即使学生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下掌握了知识,我想那种获取知识的印象也是非常模糊地,它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知识。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通过对圆的认识,了解圆的周长也直径有关系。到底圆的周长也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直接给学生演示得出结论,或者直接给学生说出来,通过练习,学生也能了解。但这种学习可谓是“填鸭式”教学。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显得空洞。我在教学中,让各个学习小组准备大小不同的的圆形,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操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明白:圆无论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充分肯定学生探究成果,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印象深刻,形成学生对自主学习数学成功的自豪感,同时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1-09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10-29
在信息技术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09-21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讲故事的兴趣09-27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07-10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09-13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10-27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7-24
如何激发组织活力06-11
浅谈学生民歌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