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荐10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

东水中心小学杨明娣

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认识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正方体模型,如:粉笔盒、牙膏盒等,这些物体在学生身边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在学生头脑中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初的空间概念。接下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长、正方体的特征及两种形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再通过亲自的观察、触摸、计数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是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加以总结,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完成对新知识地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中进行的,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知识要点,形成了清晰的概念,而且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生觉得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硬灌”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与探索获得的,这样学生就会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感会持续地激励着他们学习兴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维训练,打破学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工程问题之合作问题以后,教师可以在教材安排的练习基础上,灵活地设计一组一题多问的练习以激起学生独立解题的强烈愿望。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丙独做需要10天完成。①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②甲、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③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上述条件再提出一些问题:

④甲、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⑤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⑥如果先由甲独做3天,剩下的由乙、丙合作,还需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通过学生互动,以自问自答、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的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问题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告诉学生才得以解决,而是学生经过了一番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延展了合作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辐射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2

一、感情投资, 培养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 则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 做到处处关心学生, 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 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 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 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 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 进而喜欢这门学科,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 诱导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亦是如此。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 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 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例如在讲酵母菌时, 我利用电视广告中的一则关于安琪酵母的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 安琪酵母和面里”来设计语言, 学生能流利的将广告词从头到尾说出来。教师跟着提出, 什么是酵母?它为什么能发面?这样引出课题, 可以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三、设置悬念, 引发兴趣

上课开始, 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 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便于他们的大脑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此同时, 还应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例如, 我在讲到鲫鱼鳍的作用时, 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 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假如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通过设置悬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直观教具, 激发兴趣

利用直观教具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 同时也可激发兴趣。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片和照片等。要上好一节生物课, 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好这些直观教具。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录像, 对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 做起这个实验来兴趣非常浓;又如讲叶的形态这节时, 带学生到生物园地去让他们边看我边讲, 效果也相当不错。

五、联系实际, 发展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理论再回到实践, 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大分子不能通过后, 我提出腌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 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 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六、运用电教媒体, 调动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加强生物科学的实验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不易持久等特点, 常使实验课教学难以组织, 不易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可以运用多媒体, 采用动画、图像等形式将难化简, 解决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示范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如在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 我用多媒体显示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 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 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 踊跃发言, 你一言我一语, 最后自己总结出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 课上得很成功, 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使其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总之,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并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的认识, 为学好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 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 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 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兴趣: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物理教学;教学方法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学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教师首先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上好“序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他们听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的学习或多或少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学生对物理课难学的想法,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按照心理学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而序言课是八年级物理的第一节课。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根据教材内容,并从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旺盛的实际出发,教师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通过图片、录像、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描述,将更多的物理现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觉得物理现象很普遍、很有趣,使之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二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物品中所包含的物理问题实例,让学生知道物理现象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三是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规律的欲望。

二、重视实验,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既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洞而又抽象的讲解,也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通过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来发展他们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是做好演示实验。好的演示实验有时可使学生终身难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二是上好分组实验课。学生们的好奇心强、爱动手,实验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好契机。一个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准备,上好每一节实验课,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三是上好科学探究实验课。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实验,教师可以在讲清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去猜想、去设计、去验证,不要包办代替。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四是把课外实验落实到实处。课外实验需要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并且要自己写出课外实验报告。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更具有创造性,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三、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静与动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形象生动、易于感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等多种感官,既可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想象力积极地投入,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阔的时空,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宏观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其视觉、听觉功能,实现对大脑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在广泛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书刊中记述了前人丰富的物理经验和知识,它能简洁快捷地教给学生物理方面的知识和道理。加强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科书、物理科技书籍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个别章节为例教给学生钻研与消化物理课本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在阅读课文中要注意的问题,逐步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要有选择、有计划地介绍和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使他们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年时期的学生天性好动,让他始终聚精会神地听你不厌其烦的讲解几乎是办不到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和发生转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去,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一分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变换角色,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放手让学生当教员,让学生去演示,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评价。这种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去看、去听、去讲、去体验。如让学生亲自去荡一次秋千,然后讲一讲机械能的转化情况;让他们去收集破旧眼镜片,然后让其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组织学生参观“水电站”、“离心式水泵”、“起重机”,诸如此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既找到了乐趣,又学到了物理知识。

六、以“师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老师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学习为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心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信赖和爱戴的情感便会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学生由于喜欢老师而喜欢他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付诸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满意,或受教师无端的冷漠、过多的指责,都可能使学生心理扭曲,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消极情绪,继而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热爱本职工作,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修养,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物理教学中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不要过分地苛求、指责,要耐心地帮助学生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与期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采用恰当的情感交流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形成民主的教风、学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一般说来,在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厚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他人的好评就会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实施“赏识教育”、“成功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要千方百计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思想政治课历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没意思、不好学,实际上,这里既有政治课教材和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人们对政治课的偏见。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的内容很多,理论深度较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现行的考试制度和人们的错误认识,就给政治课教学加深了难度。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之愿意学。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我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从导入入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导入,能很好的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顺利进行教学打好基础。

一、运用故事导入

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又有德育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把课本上的道理与德育的道理结合起来。但是,政治课又有一个特点,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因此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较好的学好知识,明白道理,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故事导入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针对理论性较强、道理较深奥、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故事认真分析,最后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故事所包含的意境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大脑思维的机器,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升华。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精选故事,做到思想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一体,同时还应创设悬念,设计好问题,把学生带到故事情景中去。例如在进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一框的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太子丹为了笼络荆柯帮他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热情款待荆柯,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由于荆柯夸赞了弹琴女子的手,“好手、好手,但爱其手”,太子丹便命武士砍下了那名女子的手放在盘子里送给荆柯。说到这里我停顿了,学生们发出一阵嘘声,有的甚至睁大了眼睛特别惊愕,还有的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等到他们不再说话了,我问到:“离开了身体的手还能弹出美妙的乐曲吗?”学生们齐声回答:“不能”。“可见,手是身体的一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从而为学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音乐导入

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播放一些学生既熟悉,又能够说明本节课内容主旨的音乐,就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哲学第三课《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一框时,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我精心选择了四段音乐,分别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包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曲《命运》、二胡曲《二泉映月》、萨克斯曲《回家》。这四段音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每放一段,马上就会有学生喊出乐曲的名字。都听完之后,再让他们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种基础上,再引出课题内容就不难了。我顺势引导他们:我们之所以能区分清音乐的名称,就是因为每一段乐曲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如泣如诉,有的激昂,有的婉转优美;每一种乐器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见,此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而不是彼事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区分不同事物的标准。再如,讲解第八课时,涉及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容,我专门播放了《国际歌》。通过听这首歌,学生了解了歌词,从而对于其内容加深了理解。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并且使原来不知道这些音乐的同学也开阔了眼界。

三、运用热点导入

世界变化很大很快,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有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新近发生的事情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政治常识时,就可以适时利用一些热点。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正好我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材料在讲解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们了解,例如:代表的组成情况、议案情况、选举情况、职权范围等,使学生首先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具体分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伊拉克战争和防治“非典”是今年春天的两个热点话题。对于伊拉克的情况,我在讲解政治常识第五课时充分的运用上了。在一节课开始之前首先让学生们看一段有关伊拉克的报道,从而了解国际社会的一些情况。而对于“非典”,国家如何去做,各地的情况如何,出台了什么措施,我在最后总复习时运用上,来说明国家的宏观调控。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近发生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建设。总之,运用热点导入,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想感情,但是应注意,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只是告诉学生材料而不加以分析。

四、运用游戏导入

现在的高中学生既有学习热情,又有一些头脑,但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又有一些惰性心理,因此,作为学生普遍不喜欢的政治课的任课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他们走上喜欢学习政治课的轨道。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先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转入所学内容。例如在哲学教学中,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游戏。在《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框题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抬起自己”的游戏。几个学生坐在椅子上,用自己的手用力准备抬起自己,但是大家都失败了。老师加以引导:“为什么不能抬起自己?”学生稍一思考就会得出结论:是因为违背了规律。很自然,这一节课的主题就出来了: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有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引发学习兴趣。

五、运用表演导入

例如,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讲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这一 框题介绍两个知识点,首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其次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作 用,其中“作用”是重点,并且不易理解,而“方式”属于了解内容,分清即可,但是课本上介绍的非常简单,老师如果补充内容又不太现实,反而会增加 难度,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把这几种方式区分开就算是达到目的了。我对这部分内容选择了一种方式——表演。具体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组成6个组,抽签决定出本组要表演的贸易方式及出场顺序,然后各组自己决定表演方式每组演完后其他学生猜是哪一种,比较容易就猜对了说明演的好,最后再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各自想自己组的表演方式,最终效果非常好,学生表演的惟妙惟肖,各种方式应有尽有,有的是以工厂职工开短会的形式,有的是以记者采访、报道的方式,有的是以打电话联系业务的方式,还有的是以推销的方式等等。每表演完一组,学生们马上就能猜出答案。这样既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 口才、表演才能、胆量以及临场应变能力,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经济常识中还有一框题我也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一框中,首先涉及到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党委各自的地位、职能。这些内容如果单纯讲解大多是空洞的、不容易接受的,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每班找出四个同学分别担任经理、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和职工代表,表演方式自己选择,通过看课本弄清各自的职权后再表演。果然,各有各的高招,有的以就职演说的形式,有的以记者采访的方式,有的以会议的形式,各取所长,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才能。

六、运用比赛导入

针对比较简单的知识,但是又需要加强记忆的内容,不妨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老师可以精心选择、设计一些题目,把学生分成几组,既可以按座位,也可以按性别,还可以别出心裁的按学生的籍贯、姓氏等来划分。这样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本组的得分而认真看书,努力回答问题,既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且能够与教育了寓教与乐,使学生愿意学。

做法二:把课堂教学与时政教育结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乐学好学才能有好成绩,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中逐渐获得了一些感触:

1.“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人,你所担任的课才能被他们所喜欢。

2.主动接受才是有效的接受式学习。

在设计以掌握知识和搜集信息为主要目标的设计时,首先应明确的问题是主动发现与间接接受知识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间接知识,但是间接知识也需要主动地学习接受,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接受知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最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3.激发学生兴趣是主动学习的钥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积极主动性。学生爱学乐学,效果当然会很好。记得有一次公开课,给六年级的学生上四年级的课程,因为是旧知识,料想学生会索然无味。做课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神情,是不是对你们手里那本新书感到奇怪呢?”学生回答说是,老师说:“不要奇怪,因为在你们拿到这本书的瞬间,你们已经和老师一起完成了时空穿越,来到了2011年的3月19号!那时的你们在上——”“四年级——”孩子们面呈豁然惊喜之色。“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全新的知识——分数的意义?”洪亮的声音整齐的响起:“愿意——”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

4.设疑(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问题的创设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或由课外归结到课内,也就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的是学生的一种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基础,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搜集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对自己的信心越足,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论文 篇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

在小学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这时教师不妨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主题选取这一生活具体场景进行教学。只要做到感知目标鲜明,带入情境有序,观察情境有所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古诗《小荷》时,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季节,我就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未到荷塘边,先让学生听“潺潺”的流水声,闻空气中散发的荷花“清香”;来到荷塘边,指导学生欣赏塘中美景,观察“初放、盛开”的荷花,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含苞未放”的荷花,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优美;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利用画面创设情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内容丰富,形象鲜明的插图放大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观潮》一课,作者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教学时,放大书中钱塘江大潮的插图,让学生细心观察不同时段潮的变化,真正体验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他们在这样的情景中受到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2.为课文画简笔画。简单的线条,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意境,直观形象,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也让听课老师眼前一亮。在教《登鹳雀楼》这首诗时,二年级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诗意,我就把诗句的前两句画成一幅简笔画,作为板书。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间,夕阳下,山下的黄河滔滔东流,进入大海。学生很快就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诗句大意,效果甚佳。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画面更能带给学生一种新奇、真切的感觉。它可以真实地再现课文内容,展现自然景观,以动画形式播放故事,展示搜集的资料,让我们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

教《南海上的明珠》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富饶美丽的海南岛逛一逛。我用课件展示这里水果挂满枝头,名贵水产品不计其数,天然气蕴藏量丰富,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里丰富的物产。接着又展示了海南岛迷人的景色,加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在教四年级《卖报的小姑娘的歌》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卖报小姑娘的悲惨生活,然后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卖报歌》。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仿佛看到卖报小姑娘在街头卖报的艰辛和不易,对她十分同情,同时还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并且边唱边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意境中,一些孩子声音都哽咽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往往会得到解决,且让学生印象深不易忘掉。例如教《陶罐和铁罐》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只有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体会寓言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表演陶罐和铁罐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过程中,我指导他们突出角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把陶罐的谦虚友好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表演得惟妙惟肖,加深了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这样通过分角色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蕴涵的深刻道理,教会学生懂得了做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五、以“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创设情境,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性、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文本,进行思考。

如在教《瑞恩的梦想》一文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非洲人窘迫生活的画面,教师结合画面用语言详尽描述:非洲这里水资源缺乏,人们常常用马尿洗头。这是一个非洲小男孩的手臂,几乎没有肉,看上去像一个干枯的树枝……老师沉重的解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这时加以引导,学生会认识到非洲那里急需水,人们的生活贫困,那么,瑞恩的梦想能实现吗?学生带着疑问,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兴趣十分浓厚。经过独立学习和思考后,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

一、明确兴趣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 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担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的重任。然而,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 一般都具有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 如果教师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就会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不感兴趣,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 使学生尝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无穷乐趣,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达到我们教学的预期目的。兴趣是入门的先导, 要使学生产生“我要学”、“我要学好思想政治”这样从思想到行为的有序变化, 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产生是以学生需要为基础, 对学习对象和情境为诱因, 而学习兴趣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外部诱因”。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目的就在于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 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思想政治课。

(二) 兴趣能使学习取得成效

无数事实证明, 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联系社会和个人思想实际, 积极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有真切的情绪感受, 受到美的陶冶, 受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 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把书教死了, 学生会感到乏味。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的再创造。思想政治课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 坚持了以美、以理引真的原则, 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方便, 教师只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认真备课, 深钻细研教材, 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哲理和情趣相统一, 以“趣”启思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造一种情境或意境, 使学生犹如身临, 触景生情, 并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 使其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促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用故事、谚语、格言、小品等激趣启思。

(三) 培养感情, 打开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之门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感情联系着的。学生如果对学习缺乏感情, 就无法有好的学习成绩。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从感情入手和学生心理相容。“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爱学生, 才能敞开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之门。同时, 思想政治课老师还要以自己的榜样行动影响学生,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有兴趣,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浓厚而深刻的兴趣,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感染作用, 教师的兴趣常常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兴趣。

(四) 把趣味性贯彻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 离不开读、议、讲、练几个环节,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把趣味性贯穿到这几个环节中去。读, 要带着问题激起动机;议, 要新颖含蓄, 耐人琢磨;讲, 要生动形象, 妙趣横生;练, 要灵活多样, 津津有味。同时要做到讲练结合, 难易交错, 深入浅出。

(五)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思想政治课堂上, 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要多让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补充、纠正和评价, 这样, 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 开发积极心理。特别是对中下等学生, 更不要放过能使他们得以表现的机会, 并及时给以恰当的鼓励, 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只有在必要的时候, 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

(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即遵循媒体的选择与组合最优化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使之眼观其形, 耳闻其声, 产生多元效应, 使课堂教学得到整体优化, 既可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 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能产生良好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气氛中, 他们心情愉快, 思维灵活, 记忆迅速, 头脑清醒。因而,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需要,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手段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预先的设计,来“制造”兴趣。

一、教学过程的新颖性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应用知识形成技能;(5)巩固知识技能;(6)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要根据教材实际,精心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使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组合,给人清新之感。

1.举一反三。在教学几个写法大致相同段落的教学时,就可重点讲读一段,其他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儿童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

2.重点突破。有些课文“高潮”明显,讲读可直入此重点。

3.牵线理脉。抓住课文线索可简化阅读步骤,即抓住内容这一条主线来讲读,把其余内容都串起来。

4.直奔中心。有的课文中心思想显露,可先由儿童自己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一起研究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思想的。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主要是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

1.口头语言。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的教学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发言准确清晰,措词精当科学,条理清楚分明,表意明白易懂。

2.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姿势、表情、动作等。有目的地运用体态语言,可深化和补充口头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1.声像直观。电化教具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声像化,它们能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

2.板书(画)直观。板书、板画能直观地反映教材的精华,提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之点。

3.活动直观。创造条件让儿童参与教学,开展教学游戏,进行教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让儿童根据课文内容画意境图,在课外搜集课文中出现的物品,观察自然与生物等,都能使儿童自己给自己提供直观性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兴趣好比路灯,引导你走向成功;兴趣好比一双羽翼,领着你翱翔天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你走向光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凭主动意识、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我们努力去探求某种事物的根源,也能直接影响一个人学习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所以,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下面几点是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有努力的力量。另外,学习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惊喜的积极情感。由学习成功而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满足,不能使学生惊喜,从而不足以形成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

2、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期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教师接着提问:帝国主义为什么以这种条件要挟?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后回答:因为当时我国比较穷,外国人看不起,认为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这条铁路。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我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大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当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就把学习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尽情的去阅读,在读中找答案,直到每个学生都找到为止。

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在我们班,我随时告诉学生们“只有你回答问题,才证明你在学习,在回答时不要担心是对还是错,只要是你经过思考后得出的都勇敢地说出来,也许你的想法是对的。”

5、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竞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激发儿童的参与愿望,使之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观察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10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想要努力解决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我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容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栓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幽默的语言,触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像“兴奋剂”一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像“调料”一样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讲鸦片战争清朝的腐败无能时,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败无能,官僚的愚昧无知,中国的封建落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借助幽默地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主动学习和思考。

三、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内容忠于历史的真实,不能随意编制一些情节内容,以虚构和编造来换取学生的兴趣。

五、贴近生活,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内容大都远离现实生活,而初中生知识范围狭小,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所以许多历史问题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老帐,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正在谱写的历史。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一旦历史与时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情绪马上会高涨起来,兴趣被激发,学习气氛变得非常活泼。

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例如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用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形式多样化,且新颖、独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既生动展示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决心,同时又展现了当时抗击元军的壮烈场面,在这种气氛中,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另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来到我们身边,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七、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等活动。我在初一时课外指导学生制作教具,在初二时,我们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上一篇:商务谈判-向上级请示下一篇:停留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