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材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路径研究

摘要: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天山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大幅增加,部分学校学位供给压力不断加大,“大班额”、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用地短缺等问题日渐突出。因此针对天山区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路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为找出现行各类改善路径的最优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天山区主要采取的改善路径及其不足之处,然后结合专家座谈和文献研究,梳理出现行的各类改善路径。整理办学条件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专家调查问卷,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最优改善路径方案。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通过天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现状研究和大量学校基本建设数据分析,得出近年来天山区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主要路径为改扩建老校,并对改善路径进行研究,找出不足。研究表明目前改善路径较为单一,虽能够暂时解决学位不足、办学条件达标等问题,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择校难”“学校周边早高峰”“建设用地紧张”等难题,最终实现优质均衡目标。(2)通过专家座谈、文献研究等方式,梳理总结当前办学条件主要改善路径为“改扩建老校”、“建设新校”、“优质学校开设分校”,结合区标准化建设、均衡化发展督导指标体系、专家意见与天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现状,以改善办学条件路径的最优方案为决策的总目标,选定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学龄人口三个指标作为准则层,确立了教育用地、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师资、教材、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等七个条件作为子准则层,搭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得出最优改善路径方案为“优质学校开设分校”。根据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准则层影响因素权重排序,对以优质学校开设分校为主的改善路径提出实施方案,以供参考。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天山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路径的优化研究,找出了现行改善路径的不足之处,针对“建设用地不足”“大班额”“周边交通压力大”“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难点,通过广泛调研、数据分析提出天山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最优路径为优质学校开设分校,该路径可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快速获得居民认同,促进城市建设规划良性发展,为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区域学校办学条件,推动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标准;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层次分析法

学科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基础概念

2.1.1 义务教育

2.1.2 办学条件

2.1.3 资源配置

2.1.4 层次分析法

2.2 相关理论

2.2.1 教育公平

2.2.2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山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分析

3.1 天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现状

3.2 我国及自治区现行中小学建设标准

3.2.1 我国现行中小学建设标准

3.2.2 自治区现行中小学建设标准

3.3 天山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分析

3.3.1 天山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3.3.2 天山区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均衡性分析

3.4 天山区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发展的现状

3.4.1 政策保障现状

3.4.2 经费保障现状

3.4.3 管理保障现状

3.4.4 办学条件改善现状

3.5 天山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

3.5.1 经费投入不理想

3.5.2 学校布局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

3.5.3 人口问题与办学条件的矛盾

3.6 天山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3.6.1 办学总投入不足

3.6.2 教育用地缺乏、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

3.6.3 流动人口数量激增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路径分析

4.1 层次分析模型建立

4.1.1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路径的选择范围

4.2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路径的选择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专家数据

4.2.3 群决策数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山区区情下最优改善路径科学发展方案

5.1 全面改善学龄人口布局情况

5.2 全面扩大软件资源覆盖面

5.3 加大投入硬件设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上一篇:新时期农业经济论文提纲下一篇:工程索赔风险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