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精选12篇)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篇1

记者日前在黔、桂、川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始于2001的“两免一补” 政策,已惠及3600多万农村贫困学子。但记者同时发现,一些地方在实施这一“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致使政策执行走样,出现五大怪像。

怪像一:学生与家长越欢喜,学校和政府越头疼。近年来随着一费制、“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惠泽学生政策的连续实施,筑起了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一道安全保障网,广大贫困学生真正“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但记者同时发现在学生、家长“喜上眉梢”的背后,承载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以及地方政府却“愁眉苦脸、步履维艰”。

原因何在?一些教育系统的干部反映,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原本就严重不足,一费制让很多学校收费“浓缩”,紧接着实施的“两免一补”再次让这些学校经费“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求这些惠泽学生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经费“缺口”,由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但现实情况时,中央和省级财政都能按时按量保证,问题在于多数市、县因“负担过重、财力有限”不能完成任务,甚是愁煞了学校和地方政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央政策不能违抗,另一方面学校却“揭不开锅”。

怪像二:“两免一补”当成奖学金。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对“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不到位,管理松散,有的学校将“两免一补”补助金当成奖学金,奖励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学生家长反映“„两免一补‟本来是让那些家庭贫困学生能读得起书,也就是说,补助的对象首要条件是„家庭困难‟,而不是„学习好坏‟。”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该补助的有些学生没有享受到,而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有的家庭条件好,也根本不需要补助。

怪像三:在校学生退学,在家等“两免一补”指标。记者了解到,由于“两免一补”指标有限,加之每个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比如同一个村有的学生享受了,有的没有。结果,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的学生家长,因为对“两免一补”不是很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让孩子从学校回来,到啥时候学校给了指标,再去上学。”这种现象,一方面让学校哭笑不得,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导致辍学人数增加。

怪像四:补助金“撒胡椒面”。正是因为有的学生享受了,有的学生没享受,会使一些学生及家长产生不理解,甚至不满情绪。为了减少麻烦,一些学校索性采取的办法是,与其让有的人不满意,还不如“撒胡椒面”,大家都分得一点,当“好好先生”。总之,到书发完钱散光为止。具体表现在,甲免了教科书,乙就免杂费。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篇2

1“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

一个社会在发展中, 众多的问题与不足总是存在的, 但是, 如此众多的问题只有上升到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时, 才能称为政策问题。“两免一补”是国务院出台的一项具体的教育政策, 它的出台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背景以及国际背景都有一定的联系。袁振国教授认为, “教育中的问题, 能为政府认定为教育政策问题, 努力去加以解决, 那么这一问题必然是对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有威胁的。”可见这项的政治性非同一般。在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 贫困家庭占了不少比例, 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成为他们比较沉重的负担, 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 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更有必要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于是, 消除贫富差距、追求社会公平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诉求, 关注弱势群体、资助贫困人口成为社会上越来越响亮的一种呼声。

2“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2.1 符合义务教育的法理内涵

义务教育是从英文compulsory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 compulsory的意思是“必需做的, 必修的, 被强迫的, 被强制的, 义务的”。由于法律赋予了公民有在一定年龄段内有接受教育的义务, 因此, 可以视义务教育为一种强迫、强制实行的教育。既然是强迫的, 就应该是免费的, 这已经是多数人达成的共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 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 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尽管“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在新《义务教育法》出台前就已经实行了, 但仍然可以把此法视为该项政策的直接的法律依据。

2.2 符合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Samuelson) 把社会产品分为三类, 即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按照他的分类标准, 义务教育应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持同样的看法, 他认为我国存在五类性质的教育, 其中, 义务教育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 政府应该成为供给者。“将义务教育划归为公共产品, 奠定了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财政手段, 向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 以保证其免费性即公共产品性。”义务教育应该有政府来提供, 以政府公共支出为保障, 通过财政拨款方式, 确保每一个适龄学生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实施正式依据以上理论, 有中央政府出资购买教科书发给学生, 地方政府不让学生交纳杂费, 依靠地方财政给中小学校拨付公用经费, 并且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 中央和地方合力保障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2.3 政府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职责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资源的所有者, 有义务为各地区提供均衡化的教育资源, 促进和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 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因此, 消除教育贫困, 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 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

3“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3.1 促进社会公平、消除教育不公的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认为,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 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袁振国教授认为, 在一个追求公平的社会中, 教育与人的成就、事业关系极大, 教育机会均等、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分配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对于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 他们应该首先获得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获得入学机会上的公平。据报道, “2003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 小学辍学率为0.34%, 这说明我国确实有不少的适龄儿童没有享受到国家义务教育, 这些儿童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地区。”为了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学, 获得他们基本的教育权利, “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新农村建设中,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是关键。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没有农村全面普九, 就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因此, 农村义务教育应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各级政府都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推出正是负责任政府的一种作为。

3.3 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需要

在过去旧的办学体制造成了教育投入的地区间差异过大, 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从2000年以来, 开始把义务教育权限上移, 推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这种变革实现了以省为范围的大致均衡。能否由中央政府出面, 统筹全国教育资源, 建立一种义务教育资助体系,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 支援落后地区发展义务教育, 显得尤为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行“两免一补”的必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4“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4.1 从政策的结构来看, 它是完整的

“构成一项完整的政策, 应当有三大要素:政策方向、政策目标和实现手段。”从以上对“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过程的分析, 可以看出, 此项政策的方向是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政策的目标是资助农村贫困家庭、低收入者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实现入学机会的公平, 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的实现手段是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学生“两免一补”, 中央政府负责免费提供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2 从此政策设计的本身来看, 它是科学的

政策目的是解决农村的“上学难”问题, 比较顺应民意;政策方案合法又合理, 真正实现“义务教育政府办”;政策目标人群清晰, 即资助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执行分工明确, 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3 从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来看, 它是有保障的

必要的政策资源是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尤其是从政策执行所需要的稀缺资源———资金方面来看, 近些年来, 在实行分税制之后, 中央政府的财力不断增强, 完全有能力实施这一项政策。所以, 在政府有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信念, 又有公共财政资源作保障的条件下, “两免一补”政策就变得非常可行了。

5“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

按照政策科学的观点, 政策执行效果是指政策执行后对政策目标群体和环境产生的综合性影响, 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全国范围来看, “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效果还是很好的。2005年, 实施“两免一补”后, 农村贫困家庭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年分别可平均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210元、320元, 其中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费200~300元, 使中西部农村地区35万名因贫辍学学生得以重返校园。5年来,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了全部免除学杂费, 先后有1.5亿名中小学生受益于“两免一补”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对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 都使得我国成为全球范围内免费义务教育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说, 这项政策达到了政策主体的预期效果。“两免一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子女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免除学杂费, 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 这一政策被誉为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在实施“两免一补”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正面的和负面的非预期效果。例如, 强化了地方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意识, 为政府赢得了关注民生、体贴民情的好形象;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义务教育, 免费上学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促成了东部一些省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在一些省市, 由于只有公办学校的中小学生才享受“两免一补”, 于是引发了民办学校的学生纷纷“回流”到公办学校的浪潮, 使得民办中小学招生人数急剧下降, 部分民办学校有倒闭的危险。当然, 只要政府把在民办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也纳入“两免一补”的框架之中, 这一问题便可以有效解决。目前, 全国已经有10多个省这样做了。

总之,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从政策理论上来说, 它是科学、合理的, 从政策实践上来看, 运行效果良好, 已经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促进了教育公平地发展, 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因此今后应继续执行和不断完善这项政策, 使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0]孙效良.政策科学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1.5.

[2][6]袁振国.教育政策学 (第二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18.21.

[3]闵维方, 丁小浩.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59.

[4]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0.

[5]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5.

[7]伍劲松.我国义务教育实施完全免费政策的可行性分析[J].教书育人 (下旬) , 2005. (7) :38.

[8]耿晓亚.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 (0) :50.

[9]张治国.“两免一补”政策和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中的农村义务教育[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8

[11]国务院办公厅.实行“两免一补”政策[EB/OL]http://www.gov.cn/ztzl/fupin/content-396672.htm, 2006-09-23

“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分析 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义务教育中“两免一补”政策的发展进程和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重大意义:联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指出“两免一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的个人薄见。

关键词:“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04-04

“两免一补”政策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教育资助政策。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大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进程

“两免一补”政策始于2001年,其初衷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一项资助政策,其中中央财政负责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7号文《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的意见>》,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优先权并加大了资助力度,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资金保障措施。

同年的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不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了“两免一补”的资助,而且“两免一补”政策开始逐步扩散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

在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国发[2005]43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列出了面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资助计划表。计划2006年起西部地区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和东部逐渐全部免除学杂费。面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这“一免”计划,表示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同时也显示了国家要改善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决心。

2007年11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不得收取2008年春季教科书费的紧急通矧》,通知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科书将由国家免费提供。到了2008年春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完全实现了“两免”。

“两免一补”政策从重点资助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中家庭贫困学童;资助面逐渐扩大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贫困学童;以至惠及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免”(免学杂费);直至惠及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免书本费、免学杂费)。“两免一补”政策在我国全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正逐步加强。

二、“两免一补”政策的深远意义

(一)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两免一补”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之一。自从2001年国家明确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扩大投入,受到资助的民众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两免一补”政策已成为学生受益、民众(特别是农民)拥护、政府支持的好事。这也显示出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以及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

“两免一补”政策的重中之重是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对农民问题的极度关注,同时也证明了“两免一补”政策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二)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必须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国务院《供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科教兴国战略要首先落实在义务教育上。”

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打基础的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艰苦奋斗中,我们积极探索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义务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普及义务教育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只有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为农村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

(三)体现“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流失辍学生,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使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得到了保障,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了解民生、体恤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阻碍农村义务教育进程的最大障碍是农民的经济问题。“两免一补”政策从农民利益出发,对家庭困难的学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以西部扶贫重点县为例,2006年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小学生每生减负200元,初中生340元左右,按我国2004年公布的贫困线——农村人均收入882元计算,分别相当于农村人均收入的22.6%和38.5%,如果加上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这个比例还要提高。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1/5和1/3,这给农民家庭带来的直接经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两免一补”政策,将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个人,可以使贫困农民家庭减少教育支出,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家庭的低收入和低资产状况,无形中增加了贫困家庭在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收益的机会。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学杂费将不再是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贫困家庭可以将更多的支出用于生产或其他消费方面,这大大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两免一补”政策作为一项教育财政支出,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步骤。“两免一补”政策有助于增加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农村孩子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时还能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大幅度积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业。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区域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俗话说:“治穷先治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虽成因复杂,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民文化素质普遍偏底,缺少有效的人力资源所造成的。因此,国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出台“两免一补”政策,并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优先权。这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据统计,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放的“两免一补”专项资金共达70亿元,约30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2006年起中央政府将用两年时间投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227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同比增长,政策享受面将逐步扩大到上亿贫困家庭学生。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从该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财政部称,这一举措实施后,全国农村中小学每年可取消学杂费达150亿元。

只有切实解决好贫困地区日益显著的上学难问题,让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当地人口的素质,从而使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其自身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法律的保障

过去,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地方财政能力十分有限,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是弥补公用经费不足的重要渠道。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如果国家的专项资金不能按时按量到位,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如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办公费用短缺,维修资金不足等等,这同时也会对农村义务教育构成重大威胁。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公用经费提前拨款到位、中央和地方责权清晰、责任追究制度可操作性增强的经费保障机制,这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经费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同时标志着国家真正成了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

(八)促进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由于“两免一补”政策严格实行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等制度,资助范围和工作程序都公开透明,这有利于接受群众等有关方面的监督,以及形成相互交织的监督机制。这既能唤起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可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从而提高政策的经济效率。

三、“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资金难以及时到位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是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来保证的。按照规定,“两免一补”资金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国家承担课本费,而地方包括省、市、县,将按照比例分摊学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其中省、自治区负担40%左右的学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其余的60%左右则由市、县来负责。通常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市县的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多数市县的地方财政收入非常低,因此能为义务教育所作的投入也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这些市县,要拿出足够的资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有些市县按政策要求需要支出的资金就相当于当地一年的财政收入。假如把所有的钱都用到支持“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中来,那么教育其它的建设就会没有资金再投入。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减轻负担,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致使有些地方,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所承担的杂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受助生的比例低,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模糊,资助范围较小

“两免一补”受助学生人数指标是由省级政府逐级下达到市、县,再到乡镇学校的,资助名额十分有限。据调查,多数地方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仅占到该地区贫困生的30%到50%左右,这意味着仍然有半数以上的贫困生得不到资助。

“两免一补”政策的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模糊,致使学校对孤儿、军烈属、残疾、单亲等特优先资助之外的资助对象的认定难以到位。当我们关注农村贫困家庭的同时,城市特困户和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也亟待我们的关注。由于近几年来企业的改革导致了下岗工人人数增多,他们的生活也很困难,多数家庭无能力供子女读书。由于“两免一补”政策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童,因此城市里的这些下岗工人子女并不属于此范围。还有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由于部分民办学校地处比较偏远,其设立是为了弥补公办学校的不足,这类民办学校实际上也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然而“两免一补”政策并没有把这类民办学校中的农村学生纳入补贴范围。

(三)资助力度小,寄宿生生活十分困难

由于地方财政的负担加重,财力缺乏,补助资金很难及时到位,很多农村地区贫困的寄宿生活补助被拖欠,即使发放,资助力度也很小,致使寄宿生生活十分困苦。据悉,各省基本上按每生每天补助一元的标准,这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受助的寄宿生得到的资助标准太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寄宿生的生活与学习问题。

(四)部分地区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对于“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有些省份缺乏有效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以行政监督为主,社会监督以及司法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尚未形成。由于监督不利,“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出现受助名额与学习成绩挂钩,甚至出现受助名额被当作礼物或者人情赠送的现象,并没有让最穷困的学生享受资助。而多数地区对未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及在“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更常用的是批评教育,对这些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五)学校布局设计给学生带来不便

我国前几年大规模的“普九”,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合校并点。这个措施对充分利用短缺的教育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地方没有顾及到农村学生居住分散的实际,致使部分学生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学校,这给许多学

生和家长添加了许多麻烦,甚至导致一些学生需要在校食宿,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开支。再加上现在机动车辆增多,以及社会治安等其它因素,学校、家长常为学生的安全担忧。

(六)增添了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难度

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落后,而适龄人学儿童的数量又较多,这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压力原本就很大。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优惠的政策把农村贫困家庭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吸引到学校里。入学人数的增加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增添了很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学校班级人数剧增;教育资源紧张,如教师数量不足,教室、课桌、教学设备等落后,甚至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降低等方面。

(七)“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比较特殊和复杂的地理位置以及条件,以至于“两免一补”政策没能及时的传达到每位农民,造成了申请“两免一补”的人员有遗漏,即该享受该政策的贫困生没有及时申请,因此错过了资助的待遇。甚者,致使一些不知情的贫困学生丧失入学的机会。这也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四、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教

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其公益性决定了它应由政府提供,而且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还应该是免费的。但事实上,在过去我国的义务教育仍然需要学生买单。随着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以及这几年“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和发展。到2008年春季为止,仍然有少部分学生的家长为其子女(城市学生)的义务教育需要掏钱。因此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教,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国免费义务教育,回归义务教育的本意。

(二)按合适比例保证“两免一补”资金的有效投入

因“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是需要大批资金作保证的,而且其中的“一免一补”需要地方财政解决。多数县的财政收入比较低,但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比例却很高。县级财政的投入有困难,省级财政就进一步调整“一免一补”的资助比例,如省级政府承担80%“一免一补”的费用,减轻县财政的负担,或者考虑到特别贫困县的实际财政收入情况,省里可以帮多承担些费用,保证“两免一补”资金的有效投入。

(三)完善“两免一补”资金的保障和监督体系

审计机关应依法审计监督“两免一补”专项经费的拨付、管理和使用等情况,教育督导机关组成督导团,进行教育经费的专项督导检查,监督“两免一补”的落实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以社会监督及司法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应加强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落实“两免一补”的检查及监督,以及政府内部专设的监督性管理部门的监督,依法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四)合理确定“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和资助对象

首先,省级政府要加大对本地区财力薄弱的县的支付力度,在提高这些地方受助贫困生的比例以及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还要关注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使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到“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其次,要合理地界定“两免一补”资助生的资格,应综合考虑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主要成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等因素,经核实后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按照贫困事实的等级确定标准。再次,各地及学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贫困生资格认定程序,并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还要建立有效的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五)学校领导和教师团结一致支持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学校的压力迅速增大,学校可能一瞬间无法适应。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清楚到这是“两免一补”优惠政策把刚到入学年龄、超过入学年龄因家庭贫困未入学的、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了学校,应理解这种特殊的情况。学校领导可以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批准,在当地聘请适当名额的代课老师,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与管理。鼓励教师努力工作,对任务重、教学好的教师应给予适当奖励。“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要靠学校领导与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团结与共同奋斗,“两免一补”政策才能有效实施。

(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多渠道筹措资金

国家要加大“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还应广泛发动单位、个人等社会团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资助贫困生。继续推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资助贫困生的项目,采取多渠道来筹措“两免一补”资金,使义务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并在全社会形成经常性扶贫机制。

“两免一补”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村困难群体的亲切关怀,认真落实好这项政策,对巩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编,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治国,“两免一补”政策和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中的农村义务教育,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宏观效果与前瞻,管理世界(月刊),2005,(7)

[4]席梅红,农兴强论“两免一补”的实施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的新负荷,贺州学院学报,2007,(6)

[5]沈有禄论“两免一补”政策及其改进,当代教育科学2007,(19)

[6]郜合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周悦,褚湛,崔炜届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问题研究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9)

[8]王冬妮,陈鹏,西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田,社科纵横,2006,(11)

[9]陶红杨东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5)

[10]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新华文摘,2004,(8)

[1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13]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篇4

【发布文号】豫政 〔2006〕58号 【发布日期】2006-08-28 【生效日期】2006-08-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豫政 〔2006〕58号)

2005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财政、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精心组织实施,政策宣传广泛深入;评审民主公正,公开透明;领导组织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督导检查到位,信访处理到位。春季资助学生392.5万人,秋季资助学生扩大到619.6万人,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1.6亿元,资金投入量和资助学生数均居全国第一。在全省实施“两免一补”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对郑州市财政局等216个单位和何爱珍等799名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

省政府号召全省财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要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学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1

“两免一补”领导小组 篇5

二0一三年十一月

“两免一补”领导小组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了加强我校“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惠农政策工作的领导,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农村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真正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不让一个学童因贫困而辍学,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庙下二中2013---2014学年“两免一补”、落实惠农政策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

王利杰

副组长:

席福录 景旗召 王永国

王路跃 郭

兴 高铁国 组员:

王朝武 王亚鹤 史蕾蕾 王关民 王晓凯 郭梦迪

成向红 贺艳蕾

专干:

王建志

庙下二中

两免一补宣传资料 篇6

义城完小

五年级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新制度后,对农村初中小学的具体资助政策是“两免一补”:即全部免除学杂费,我省为88个县、市、区的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原则上生活费每学期500元。交通费,我班的情况,每生40元。

资助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救助条件

用于老、弱、病、残子女救助,用于特困户子女救助。享受资助资金的学生的基本条件:

1、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即将辍学的学生。

3、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生资助:(1)烈士子女、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3)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四、资助申报程序

1、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情况调研 篇7

【关键词】“两免一补”政策;资助款发放方式;资助对象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对我国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行就是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实现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已实施超过十年,受助人群日益增加,受助范围日益扩大,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效应。但对于该政策实施过程中投入的财政专项资金实际产生的效果及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却缺乏相应的考证和评价分析。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总结该政策的优点的同时,以实地调查的情况为基础,试分析该政策专项资金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在实际发放过程中所存在的三个不够合理的地方,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建议。

众所周知,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放弃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而涌入城市谋生,在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地区学校合并也使得有住宿需要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也使得农村学生家庭的教育费用支出相应增加,其教育经济负担增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两免一补”政策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切实的解决了他们一些经济上的困难。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学习本身,无需承担过多的经济负担,无需因经济原因而游离于校园之外。

虽然“两免一补”专项资金解决了广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经济问题,但在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现有条件下,补助资金通常于秋季学期末一次性全额发放,则受助学生秋季学期的经济困难问题就仍然存在。同时,资助对象的评选和确定不够公平、合理,在部分地区甚至演变为一种对优秀学生的奖励。补助资金的发放方式更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等条件的不同而多种多样。

1.补助资金发放的滞后性

受助对象由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评选确定,一年评选一次。一般程序是学生申请,村委证明,学校评选确定后公示,然后将人员名单和相关证明资料上报教育局公开和备查。补助款一般于秋季学期末一次到账。通过各级财政划拨,由各学校具体组织发放。

实际上,在农村地区很多学生尤其是被评选为资助对象的学生,在学期初始由于经济上的各种负担就难于继续学业。部分学校采取学生赊账、班主任记录的形式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安心学习生活,到资助款发放时再根据其实际消费金额扣除其所欠的费用。虽然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办法,也切实能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方法却给学校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一方面学校需要专门人员记录困难学生每日的消费金额和项目,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耗费大量公用经费用于补贴食堂因学生赊账而产生的资金空缺。这使得学校的日常维护工作更加艰难。

2.资助对象的认定的公平性

免学杂费目前已是针对农村地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有名额限制。各个地方都需按资金分配比例和数额来确定名额。对象确定的一般形式是:由学生申请,集齐相关证明资料交由学校评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学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根据名额进行评选确定。虽然班主任更熟知学生的学习及家庭情况,但容易参入个人情感因素,而导致该补助演变为对成绩优异学生的一种变相奖励。完全脱离该政策专项资金的公平、平等的初衷。

3.补助资金发放方式的合理性

当补助资金下拨后,其具体发放方式也是令学校头疼的一个问题。按规定,补助资金应以现金形式发放。但在实际操作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种方式。其一,发放现金给学生及其监护人。其二,由县级财政集中统一通过银行打卡形式发放到以学生或其家长名义办理的银行卡或一本通。其三,以餐补形式发放。具体包括:①发放餐票;②直接将补助充入饭卡;③将补助资金全部划拨给食堂,用于食堂购买各种食材,学生免费就餐。

站在学校的角度,本着用补助资金实际改善学生生活的想法,希望将补助款全部用于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大支出—就餐费。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对于资金的支配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如直接发放现金给受助学生,部分学生会将该资金全部用于满足自我愿望,例如上网或者购买衣物等等。彼时,受助学生上学期间的经济问题未得到任何解决。虽然学校强调并要求补助发放时监护人必须到场,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过多,其看管人也并非监护人或直接亲属,并不会全部到校。且部分受助学生的看管人不识字,这就给资金发放及确定带来了很多麻烦。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甚至部分学生并未告知父母补助的任何发放情况,导致家长与学校关系较为紧张。但如果简单的将资助资金划拨到食堂账户,就使得对资金的监管和实用性确定比较困难,也易演变为全校享受的平均主义。

我国实施“两免一补”专项资金政策,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就是希望能够给全国的适龄儿童提供一种均等的机会。为了让此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应该针对上面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相应的改变措施。

(1)建立学生动态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确定受助对象需要对其家庭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每年评选时都需要学生的申请和家庭经济情况证明资料。这些资料的获取都会耗费大量时间。如果通过家访形式,建立起学生动态资料档案管理系统,对学生情况追踪管理。既可促进师生间的了解,也可保证学生家庭资料的真实性。根据此管理系统判断受助对象也更加公平合理,同时还可以缩短评选时间。

(2)确定灵活地补助资金发放方式,完善各个学校食堂设施。本文认为将资助款以银行卡或者充入饭卡的形式发放是较好的方式。且相关设备能提供完整而具体的发放记录资料可供查證。从学生及其家长角度来看,将补助资金用于伙食消费对学生较为有利。但由于各地区学校设施配备不同,例如:缺乏刷卡系统及设备和食堂环境简陋等等。在全省范围内完全统一确定资金发放方式不够合理,应给予地区一定的权限,让其根据本地区特色选择最佳发放方式。同时也需完善各个学校的食堂设施,在给资助款发放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

为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为了国家政策真正的落实到实处,使得能为广大农村地区适龄儿童解决经济困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政策应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其具体实施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许静,卢宝祥.“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实施成效与问题分析—基于广西金秀县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导刊,2011,12(上半月).

[2]孟洋,刘新芳.“两免一补”教育政策执行效果分析[J].教育导刊,2012,7(上半月).

[3]孟洋.“两免一补”教育政策落实情况优劣分析—基于广西X市调研[J].北方文学,2012,3.

两免一补承诺书 篇8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把“两免一补”工作办成“阳光工程”。我做出如下承诺:

1.认真宣传“两免一补”政策,达到四知——领导知、教师知、学生知、家长知。2.如实上报班级人数,不虚报、不冒领、不套取国家资金。

3.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按照民主、公平、公开原则确定“两免一补”对象。4.按规定正确使用公用经费。

以上承诺,如有违反,愿受一切处分!

承诺人:

两免一补使用制度及办法 篇9

“两免一补”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截留挪用。不得用于抵顶学生以前的欠费。学校要将上级部门所拨免教科书款,足额退还给学生本人。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由学校后勤集体保存:

一、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助对象的确定程序

1、学校组织符合资助条件希望获得资助的学生填写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申请书,申请书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申请资助项目及申请理由。

2、学校成立有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班主任等参加的评审小组,按照政策规定和相关办法进行评审,初步确定资助名单。

3、学校通过有效途径公布资助信息,包括资助政策、资助名单、资助程序等。

4、学校将评审结果在校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篇10

根据鄂教财[2005]17号文件通知,我县教育局、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对全县“两免一补”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2005年春季,我县享受国家“两免一补”资助19314人,其中小学11805人,初中7400人,特教109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1.1%。落实“两免”资金229万元,其中国家免教科书64万元,省免杂费165万元。关于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县财政今年已安排了10万元,每生每年补助100元,共补助寄宿生1000人,并要求于9月20日前将补助费落实到位。补助对象及标准严格按郧财教字[2005]109号文件操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我县自实施“两免一补”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刘学勤任组长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郧政办发[2005]26号),县长柳长毅两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和研究贫困生资助工作,并深入乡镇检查指导工作落实情况。今春开学,副县长刘学勤带领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人深入全县部分乡镇专门检查“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情况。县教育局也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了贫困生资助管理中心,定编2人,各乡镇也成立了以镇长或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由教育、财政、民政等单位为成员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专人负责贫困生资助有关工作。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两免一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严格。为了做好这项“惠民工程”,各乡镇、学校通过标语、广播、新闻媒体、校内、外公示栏及学校师生大会等形式对党和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及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让广大贫困学生和学生家长了解“两免一补”政策的意义和内容,让广大受助学生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年6月,我县还统一印制了“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单3万份,分发到全县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家长以及广大群众手中,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三)严肃政策,规范运作。“两免一补”工作是社会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我县财政局、教育局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做到严肃政策,规范运作。

一是严把个人申请关。我们要求各乡镇、学校申报贫困生一律由学生和学生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有村委会、财政所和基层学校在受助学生申请表上签署意见。

二是严把资助条件关。今年6月,我县教育局、财政局依据《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暂行办法》制定下发了《郧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细则》。《细则》明确规定了申报贫困生的范围、对象、基本条件和贫困生家庭界定标准,切实保证了孤儿优先、残疾优先、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优先、因突发事件导致的家庭贫困的子女优先和绝对贫困家庭子女优先。

三是严把公示公告关。首先是把“两免一补”政策在乡、村、组和学校进行公示;其次把享受“两免一补”的对象及资助标准在乡、村、组和学校进行公示;再次把“两免一补”政策及享受“两免一补”对象及标准在郧县“学生资助”网上进行公示,做到了政策公示,对象公示,标准公示。

四是严把资金管理关。县财政局设立了贫困生资助资金专户,其运作程序是:省拨杂费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在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专户,然后由财政所和中心学校共同组织现场退款,实行家长、学生、老师、校长四签字,确保了全县免杂费资金清退到位,未发现克扣、挪用、挤占资助经费现象。

五是严把信息录入关。为了把贫困生的所有信息录入全省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县教育局、财政局及时召开了培训专题会,下发了信息录入文件及操作办法,编制了“郧县贫困生信息录入操作手册”,全县信息录入工作基本没有出现任何误差。

六是严把审核签字关。我们要求各乡镇、学校上报受助贫困生一律实行“五签字”,即班主任签字、基层学校校长签字、乡镇、县直学校负责资助工作人员签字、中心学校校长签字、财政所负责人签字,做到层层审核,层层把关。

(四)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我县明文规定,乡镇财政所长和中心学校校长是本乡镇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财政所会计、中心学校会计和普教干部是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校校长是本校救助贫困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文规定,乡镇财政所和中心学校要派专人参加各学校评审小组的评审过程,复核学生及其家长的申请及学校台帐,并对各校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做好评审会议记录。没有财政所、中心学校参加的评审结果视为无效。县教育局、财政局还经常到基层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对“两免一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对违反规定的,坚决一查到底,一追到底。

三、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工作

(一)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也较多。由于国家“两免一补”资助名额有限,少数群众见利相争,给资助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我县绝大部分农民家庭比较贫困,且经济收入差距不大,界定贫困学生的标准难以确定,引起少数群众误解。

(三)我县财力有限,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人数及标准与其它县市有一定的差距。

(四)实施国家“两免一补”工作时间较短,各乡镇、学校的管理措施还不够到位,资助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各乡镇、学校争取乡(镇)、村党政干部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党政参与、部门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南水北调、银武高速公路建设,使全县耕地减少,贫困农民将增加,贫困学生也将随之增加,建议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分解贫困生资助名额和资金上予以倾斜。

(二)贫困学生资助经费专款专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学校由于实行“一费制”,办公经费有限,建议省财政厅、教育厅为地方开展资助工作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以促进资助工作正常开展。

(三)目前省下达的小学贫困生资助名额稍大,建议今后在下达资助名额时向初中予以倾斜。

郧县教育局

郧县财政局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篇11

今朝免费上学堂-------*乡落实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效果显著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各位老师又大老远地跑来为俺家孩子上学的事操心,要不是去年您们及时把‘两免一补’政策送到家,俺家老妮子早就失学出门打工了‛。说到这里,东河村石船组居民方大妈面对乡‚两免一补‛工作小组的同志落下了感激的泪水。方大妈家有3个孩子,一个大儿子上高中,二儿子和小女儿上初中,因为丈夫常年有病,全家靠五亩茶园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为了不让两个男孩失学,去年只好让小女儿出门打工供两个哥哥上学,幸好被下村走访贫困户的乡‚两免一补‛工作小组的同志及时赶到,才让她有了学上。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直把‚全面落实中小学‘两免补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作为每年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真正地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乡党委政府一是在每学期结束前要求各村上报贫困生及适龄儿童的底数,随时掌握变动的信息。二是每学期开学前都抽调由各包村领导、村干部、中小学校长组成的‚两免一补‛工作小组深入村组走访摸底,了解贫困生家庭的情况,听取家长及学生的想法,鼓

励他们克服困难,贫不失志。并把有关‚两免一补‛的政策印成宣传册子带到户上。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该乡通过张贴标语、召开会议、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讲话等形式向全乡广大群众宣传‚两免一补‛政策,使该政策能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10年新学期该乡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33万元,共为23200名农村子女免除了学杂费。‚两免一补资金‛覆盖面达到了96%以上。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篇12

“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央、河南省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免除杂费、课本费以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优惠政策,减免农村学生家长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制定以下“两免一补”实施方案:

1、成立“两免一补”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村干部组成,负责受助学生的评审,保证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

2、受助对象为以下四个方面:(1)孤儿家庭;(2)单亲家庭;

(3)烈军属家庭、革命伤残军人家庭。(4)因病致贫或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庭。

3、“两免一补”实施程序:

(1)个人申请,大力宣传中央的“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学生个人根据本人的家庭实际情况对照受助条件书写个人申请。

(2)各班主任深入学生家庭调查核实情况,并将情况汇总上报。(3)学校“两免一补”领导小组将各班情况进行分类筛选确定“两免一补”受助学生名单。

(4)各班将受助学生名单交所在村委会审核签署意见并盖公章。(5)经各方讨论审核的“两免一补”名单在学校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6)在学校进行公示七天后将“两免一补”收助学生名单上交学区。

4、“两免一补”资金到位后及时发放,由本人签名、班主任签名,家长签名,家长领取资金。

上一篇:路基压实度实验报告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求职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