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成果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成果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摘 要 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思路。党建工作如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宁夏部分高校实际出发,探讨几点在高校创新党建工作的思路和工作办法。

关键词 高校 党建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College Party Building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NG Shangjun

(Ningxi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zuishan, Ningxia 753000)

Key words college; party buil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多元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的情况也日益复杂,面对这种形势,党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政治途径,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积极发挥党群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重大作用,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党建工作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局面。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进步的灵魂。新时期和新形势赋予党建工作以新课题。创新也便成了党建工作的必由之路。高校党建工作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同时担负着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重性。工作内容的政治性、严肃性和责任性决定了其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意识方面,还体现在行动上,知行并举才能使创新成为现实。

1 更新工作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势必要拓展思路,启动新思维。工作要干出实效,干出特色,就要从理念上寻求新的突破点。首先,党建工作要讲究效率取得实效,必须牢固树立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在充分认识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意义的前提下,时刻要把握好二者的密切联系,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坚、社会责任不强等问题,要根据实际,不断拓宽思路主动研究和解决新情况。

其次,为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要注重研究和创新高校党建理论,让理论的脉搏时刻充满新鲜血液以供强大生命之需。鉴于我院为理工科院校而缺乏足够的人文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实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各种活动、学习和实践等形式为载体,加大对党务工作者和思政工作队伍的教育及培训。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足够的的动力支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党建理论和思政工作的研究,以新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第三,在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要以服从工作大局为基本出发点,牢牢把握高校党建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尺度,实现服务理念的强化。时刻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工作实效相结合,精神品格的塑造和科技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通过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建设方针,努力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拓宽学院民主渠道,良好树立开放竞争的观念,在思想上为全院树立榜样,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推进形成健康有序、稳定快速的良性发展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2 更新工作方法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时代和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思想的多元化、情感的复杂性和心智不成熟性。在工作中,首先不能将他们的行为看成一种不可思议或异端。否则,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判断和决定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误诊“。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工作上的失误,甚至可能是对一种人性的抹杀。对待学生的这种不臆断和不妄测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体现。其次,这种存在确实属于一种非理性,必须要行之有效的引导他们主动向理性方向发展。由此,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设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等。

结合全国全区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内涵,为了将工作有效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党建工作将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特色。

2.1 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密切结合,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

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在大学生队伍中开展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党建工作要秉承一条重要思路,那就是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做党的工作的同时,做好学生工作,切实发挥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指导作用。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反过来促进党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两大重点工作。二者密切结合意味着党政齐抓共管,利于党与群众的密切交流。我院党建工作讲究走进公寓,深入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不仅有利于有效培养发展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而且有利于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二者结合使得党员同志除了学习党课等理论、参加党内会议活动,参与支部活动,组织生活等之外,深入普通大学生的意识增强,两个群体间的密切交流,一方面能激发党员意识,刺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从而巩固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从思想到行动上了解党,认识党,增强其加入党组织的坚定性,有望积极壮大党组织队伍。两项工作相互促进,大大改善了学院管理体制,使两方面工作都取得实际进步。

党建工作要有所依托,才能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有效性。结合自身实际,以丰富的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群团、网络、讲堂等为媒介,以节庆为契机将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为一体。致力于校园文化的推陈出新,在清风校园建设,大力开展廉政书画摄影展、《廉政教育》知识竞赛、警示教育片放映和廉洁主题文艺活动等,让廉政文化和廉政之风走入校园。在和谐校园建设方面,注重宿舍用水用电、餐饮等人身安全问题,通过举办消防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和校园安全营养用餐知识展示等活动丰富安全警示渠道,努力营造校园民族团结和师生团结局面。党建工作依托形式多样,内容特色的各类活动,将大学生有机组织起来,是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并相互促进取得工作实效的有力办法。

2.2 自身建设和组织建设共同抓,实现队伍和能力双强化

制度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点,我院党的自身建设和组织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求取进步。党组织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建立科学规范的学习制度,通过坚持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与此同时,规范强化对党支部以及广大党员制度领导和学习领导,坚持规范领导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干部工作制度,权利监督制度等,下意识努力抓好组织建设。我院党委以制度为基础,坚持自身不断学习提高的前提下,稳步有效地制定了各支部学习制度和计划,并研究制定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察考评办法,将学习感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将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将专题学习与交流读书心得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为思路,大力加强组织的学习有效性,修养和凝聚力,从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发展积极分子和党员工作上,以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为基础,注重侧面了解学生闪光点和弱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争取在发展的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培养和教育工作。

2.3 政治理论水平建设和人文品格培养并举

党建工作历来强调政治理论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把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视为思想政治和公共教育的范畴。在全国上下强调以人为本的情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要以此为核心。以人为本是一项长期战略,要求一以贯之的关注人的方方面面,其中人的精神关照和心灵发展便是一项重要内容。我院身为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具有严谨务实的思维特点,而缺乏丰富活跃的人文元素。结合学院培养高技术、有文化的理工科人才的目标,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应投向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上,把握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着重探索将政治理论水平建设和人文精神塑造相结合,在有效开展工作同时,注重将大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在鼓励培养大学生科技能力的同时,重视精神品格的塑造。这不仅为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更为大学生未来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持的人文基础。

那么,党建工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求自身具备人文美。所谓“言传身教”,这一方面是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何“晓”理,如何“动”情,才能使他们的逆反情绪减少而接受性增强呢?只有自身不断扩展知识面,具备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具备人文精神美,才能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美感的“动之以情”而不是严肃的道德说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心”与“妙”的关系,在于施教者自身的素养。其次,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人性化的鼓励机制,把塑造其人文精神切实落到实处。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的讲座,广泛征集心得体会;适时有组织地开展民生时政热点研讨,激发他们的理性爱国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时代责任感;组织以读书月、电影周、主题实践活动等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锻炼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智能力、组织能力等,促使他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共同发展;开展各种征文、演讲和知识竞赛等,以网络媒体、校刊校报、校园文化展板等为手段,拓宽宣传和展览渠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但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还能渐渐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有利于形成浓厚的人文精神塑造氛围。一切活动出台完整方案,重视对活动的考核评价,灵活对参与活动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维持和巩固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和提升自我的期望,真正在校园内形成培养理性美和人文美兼具的技术型人才的良好发展路子。

人文精神经过长期塑造,在形成一种人生信仰后,作为一种精神支撑,有利于维系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积极健康发展,促使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强有力的思维能力,将作为强大的精神财富大大丰富他们人生的内容和质量。与此同时,良好的人文精神反过来会促进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润物无声春有功。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和事业,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党建工作如何凭借党组织的组织特点和党建工作特色渗透到学生工作当中,对大学生的教育发展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同时取得党的工作实绩,是高校党建工作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宋尚军

第2篇: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论文首先指出了新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探讨了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从提升高校党员信息素养、创建工作网络、党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新途径,最后指出了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环境;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

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高校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错综复杂、互相激荡,对新时代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和迷惘。对此,高校党员应当保持高度警觉,认识到信息环境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防止西方堕落、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占领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廓清大学生的思想迷雾,从而端正党风,把高校打造成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阵地。

一、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原则

1.适应性。高校党建工作要主动适应信息环境下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利用网络开通党员空间、博客、微信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党建工作。

2.效益性。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要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共同开展。以优良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取得党建工作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高校学生党员要努力学习,以优秀的成绩为同学做出榜样,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吸引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3.保密性。高校党员要增强保密意识,认识到党建信息保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明确保密与公开的范围。采用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信息技术手段保证网络党建信息的安全。对相关信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掌握反黑客等网络安全技术,以应对各种网络突发事件。

二、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路

1.提升高校党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在以每秒钟上亿条信息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信息时代,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提升党员的信息意识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促进高校党员对信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利用信息的意识。高校党员提高信息素养有以下几个途径。①正确认识信息素养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评价和信息创新等方面,提升高校党员的信息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时代的高校合格党员不仅要拥有庞大的信息量,更要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达到透过信息现象看到信息本质的目的,从而明辨是非,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强调学生党员要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同时,更要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于保持我党的先进性、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营造良好的提高信息素养的环境。孟子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党员信息意识比较淡薄,对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面对信息海洋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高校党员不仅要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更要具有利用信息工具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在学用结合的环境下,高校党员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形成提升信息素养的学风。例如:可以开设信息检索利用相关课程;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电子邮件等,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检索能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课教育。③加强学习,掌握提高信息素养的科学方法。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高校党建工作同样需要重视学习方法在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中的重要性。④高校党员应采取自学和选修的方式主动给自己充电。党员是学习的主体,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做到自主学习相关信息课程,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⑤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周期也是越来越短,只有具备一定操作能力的高校党员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⑥学会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是交流合作的前提,交流合作是自主学习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党员带着相同的问题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究式学习,各抒己见,不仅会解决问题,还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促进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2.创建高校党建工作网络,加强互动交流。“三会一课”是传统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党的基层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必要制度。但随着各种数字网络、移动终端应运而生,传统高校党建的工作领域、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要求,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积极利用网络创建党建工作的新阵地。高校党建工作应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从战略高度系统规划,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占领网络党建阵地。网络党建可以采取网络视频、音频、党建论坛等形式开展活动,并通过博客圈、QQ群等形式加强党员和组织、党员和党员间的互动交流。在深入开展以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常州工学院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建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在网络党建中,该网站不仅收集汇总和宣传党建知识,而且通过设立“活动动态、活动简报、微讲堂、晒心得、网上意见箱”等栏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减少说教,加强互动,从而调动了全校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党员的群众路线意识,坚定了该校党员把群众路线身体力行贯彻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去的决心,取得了预期的党建效果。

3.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首要前提是自我净化。只有加强党风建设,才能有效地转变教育理念,自觉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去。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下,我们面临着各种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因此,全体高校党员要坚定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弘扬“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从而培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较强的党性修养的信息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拥有一支高质量的高校党员干部队伍,对于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造就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涵盖全体高校教职工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体现了高校的综合实力,对大学生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高校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味,启迪大学生的心智,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党员要头脑清醒,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健全高校党建工作体制,逐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明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塑造优良党风和学风的总体目标,并把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在具体的活动方案中,再分为常规工作和党支部工作。常规工作如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完善监督制度、设立信息员等,党支部工作如党组织专题生活、党员示范月、党员巡视组、模范党员评选等。还可以发动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高思想觉悟。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形成长效机制。

三、结语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重心是创新力的博弈。创新依靠人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应顺应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主动迎接挑战,创新工作机制,始终保持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性和前瞻性。既要保持高等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个性和聪明才智的宽松环境,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育滨,蔡茂华.高校党建创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2]修耀华.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

[3]金丽馥.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研究[J].人民论坛,2011,(26).

[4]何淳宽.高校党建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2013,(16).

[5]邹鑫.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9).

[6]郑少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7]魏华,陈献兰.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J].高教论坛,2008,(05).

作者:郦江妍 庄媛媛

第3篇: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文献标识码:A

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党建机制起着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创建良好的党建工作机制,就能使高校党建工作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自动迅速地作出反应,随时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以优化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的战略目标。

一、 创建“书记亲自抓”的高校党建工作领导机制

常言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就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火车头。坚持“书记亲自抓”,既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党委书记、总支书记和支部书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职责所在,更是搞好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一环。贯彻“书记亲自抓”,主要是做好“三抓”,以促进“三化”。

(一)抓认识,促责任强化

高校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首先就要看领导认识到不到位,是不是真的重视。

书记亲自抓,就是要告诉全体党员干部,你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失职或不称职就要追究你的责任,就要一票否决,书记也不例外。在这里“书记抓”和“抓书记”二者也是统一的。高校党建工作就是要由书记牵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到人,责任到位。

(二)抓规范,促运行优化

高校党建工作越规范、越科学,我们培养的接班人就越可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有前途。书记亲自抓,就是要抓好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化建设,通过夯实基础抓规范,让高校党建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必依,遵章必严,违章必究。同时,要注意提升党务干部素质、提升党建活动效能、提升服务发展质量等,在全面提升中前进,在重点突破中发展,努力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抓两端,促中间转化

高校党建工作面对的是差异化的个体,那么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就应该有差异性。书记亲自抓,就是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抓两端、促中间。一方面,抓好先进,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产生好的示范效应,使高校党建工作事半功倍[2];另一方面,抓好落后,避免因木桶原理,产生坏的短板效应,使高校党建工作事倍功半。做好这两项工作,也将促进中间向先进转化。

二、创建多部门协作的高校党建工作联动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由某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够做好的,它需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联动长效机制,以整合相关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等资源,增强高校党建合力。

(一)形成共识,目标联定

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中央的指示,也是社会的共识。但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又是学校工作目标的一部分。应在学校统一工作目标下,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原则,由校党委会同各部门共同制定党建活动的具体目标。通过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找准学校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结合点和切入点,然后各个突破。

(二)分工合作,责任联负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要不断强化部门责任意识。不同部门虽然各司其职,但分工不分家,工作靠大家。按照“重在培养、立足教育、确保质量、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学生工作部门及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党总支贯彻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发展党员工作格局,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相互衔接、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

(三)重在落实,效果联评

杨群祥,高耀志: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创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高校党建工作效果如何,各部门落实的怎样,可通过联评机制来督促提高。一是上级评下级,即党委评总支、总支评支部。校党委要对各部门总支党建工作做规范考核与评比,各总支要经常对所属支部工作作出检查与评比。二是部门评部门,即各部门要对党建工作作出自评与互评。从中查找问题,总结成绩,共同提高。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上级部门对学校党建工作的评估以及本校师生对学校党建工作的评价等。

三、 创建程序完善的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

切实加强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既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增强学校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措施,还是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

(一)健全预备党员选拔、考察机制

预备党员的选拔与考察,是高校发展党员的源头性工作。为了调动同学们入党的积极性,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我们在选拔和考察时必须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本着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考评标准,把那些政治态度鲜明、学习态度端正、一贯遵纪守法、积极追求上进的同学选拔上来。

(二)健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要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指示精神,注重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提高师生党员培训的参训率、覆盖面,构建科学务实的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首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在党员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当模范、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最后,要坚持集中培训和自我教育相接合,重在自我教育。

(三)健全高校党员管理、服务机制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教育、审查,轻入党后管理、服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做好高校党员的管理与服务,首先,要以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为依据,规范“三会一课”活动,即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3]。其次,要密切党组织与党员的联系。支委成员要分工联系本支部的党员,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经常沟通联系,切实给予关心。最后,要推进党组织“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等工程,做到党的基层组织的全覆盖。

四、创建特色鲜明的党建工作品牌机制

常规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只是保证高校党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而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还需要通过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党建活动品牌等工程来持续推动。

(一)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打造党建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础内容,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艰苦奋斗精神、群众利益至上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以红色文化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各高校要充分调动内外积极因素,利用天时、地利或人和之便,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师生广泛参与其中,受其熏陶感染,产生共鸣共识。比如,可以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地方设置“红色地带”,育人于无形;还可以通过文艺演出、文章征集、专题报告、摄影展示、演讲辩论,以及参观红色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活动,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此类活动中,学生党员要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当个好的受教育者,还要承担起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当好校园红色文化的推手。同时,学校要对开展起来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地总结凝练,形成独特的红色文化活动品牌,使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延续性和辐射力。

(二)丰富党建实践载体,打造特色活动品牌

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不仅要靠思想教育、文化熏陶,还要坚持实践锻炼。由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参加实践活动以锻炼党性的机会不多,所以要在校内、校外多搭建党建实践平台,形成党建活动品牌,以提升大学生党性锻炼的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在校内设立党员活动岗的方式,让大学生党员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些岗位包括学习帮扶同学岗、文明寝室示范岗、志愿服务爱心岗等。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党性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校外党性实践锻炼主要是利用寒假、暑假、周末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党员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进村屯、走入百姓家中,利用自己所学所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两个实践平台,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转变观念,增强党性;就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争做信念执著的模范、品德优良的模范、知识丰富的模范、本领过硬的模范、勇于担当的模范。

五、创建符合“四有”标准的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为进一步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解决高校党建工作的后顾之忧,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有必要建立健全以有人理事、有钱办事、有阵地议事、有制度管事为基本标准的高校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一)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有人理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做到有人理事,首先是选好配强党总支和党支部书记,保证有人管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把忠诚党的事业,政治觉悟高,热心党的工作的好干部选拔为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同时,还要建立高校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储备库,使这项事业后继有人。其次,要按照要求配齐学校基层党务干部,保证有人做事。要以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人员数量充足、比例结构合理、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基层党务干部,尤其是辅导员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

(二)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有钱办事

高校要加大对党建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有钱办事。首先,各高校要拓宽筹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自筹资金和社会支持为补充的学校党组织经费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学校各级党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经费之使用;落实学校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配套资金。同时,加强对党组织运转和活动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其规范使用。其次,要逐步提高学校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经济待遇,尤其是辅导员老师的收入。打通他们“工作有合理报酬,干好有发展前途”的上升通道,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

(三)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有阵地议事

高校要统筹党建工作活动场所,确保有阵地议事。首先,要规划建设专门的党员工作、活动空间,做到全覆盖。校园内、公寓区、学生社团、实习基地等,党员达到一定数量的一定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室。其次,要完善党组织活动场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促其发挥作用。要着眼于完善功能、优化服务,为党组织活动阵地提供必要的硬件装备和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切实发挥其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最后,要加强高校党组织活动阵地形象化建设。如建立高校党建工作室,设置教师指导岗,开展一些辅导讲座,配备一些报刊杂志、影像资料等,营造党建文化氛围,扩大党建工作影响。

(四)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有制度管事

高校要逐步实现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确保有制度管事。首先,要建立健全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校党组织职责分工、任期规划、“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坐班值班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党内关怀、党员表彰等党员教育管理与激励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其次,要完善党组织档案。要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作档案的收集、鉴定、保管、销毁、利用制度,规范高校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组织活动开展、年度计划等文书档案和实物档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校党建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指导原则[N].人民日报,2012621(3).

[2] 韦冬.高校党建的经验、问题与方向——来自七所高校党建工作专题调研的报告[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2):3335.

[3] 温华.提高“三会一课”质量 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J].中国职工教育,2011(2):6061.

作者:杨群祥 高耀志

第4篇: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深化“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就要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观念,营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创新文化氛围。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增强推进党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当前,党建工作创新就是要围绕这些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的贯彻落实来进行。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把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学懂弄通,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来。二是把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落实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去。三是善于抓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拓展视野,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最后党建工作创新,应当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工作实效。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高校党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这个中心,围绕“十一五”奋斗目标,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来开展,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取得实际效果。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紧密结合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对策。三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党组织大胆实践,开拓创新。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 1

用以推动面上的工作。四是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实现继承。五是必须坚持落实与创新的统一。通过抓好落实,呼应以前工作,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通过改革创新,把高校党建工作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地推向前进。

第5篇: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

高校党建工作已经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党建工作也有某些不适应。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站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政治高度,从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结合高校实际,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创新思维的理论与方法,大胆进行方法创新,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和党对高校的领导能力。

一、构建党建工作新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以一种深入持久的方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可以利用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面。现实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高科技、面向新知识,主动迎接信息化、网络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党建工作要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创造、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我们必须树立战略眼光,积极推进党建信息化,运用互联网、宽带网、局域网等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使网上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辐射力越来越强,通过开展网上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论坛、党建报刊、党建数据库、网上党校、网上党课等活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党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在实践中,高校都在探索利用网络构建党建工作新载体。比如,清华大学在校园网上开通“红色网站”,其宗旨定为“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它从建立之初一个面向十几个党课学习小组成员的网页,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课学习小组成员的全校性的网站,成为清华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全方位的平台和窗口。(《光明日报》,2005-03-22)“红色网站”之所以如此发展迅速,是因为,一是它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方便,成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工具。二是它增强了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网站把从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资源,提供到每一个同学电脑的平台上,让同学自己去查找、去选择,使他们有发现的乐趣。三是它更贴近学生。网站本身是由学生办的,对同学们的关注热点、上网习惯比较了解,因而提供的东西、组织的活动都比较符合同学的需求,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四是它可以作为思想交流的平台。网络交流,同学们可以坦诚地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清华大学的创新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积极抢占网上制高点,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受学生欢迎的主流网站,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互联网成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又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的“树好一面旗帜,唱响一种声音,办好一件实事,奉献一片爱心,带好一帮同学”的“五个一”活动,实现了党建工作的三个延伸:一是在党建工作范围上,使原来仅在院(系)范围发挥的学生党员作用延伸到学生生活区;二是在党建工作内容上,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延伸到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学生生活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延伸到学生生活区。这就使得党员的作用从“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面”和“一大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分制下现有院(系)学生党组织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形成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二、拓展党建工作新阵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大学生管理模式与管理阵地发生新的变化。由于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年制,高校中年级的概念、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步淡化,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大学生的集体活动方式、生活居住方式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学生公寓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原有的基层支部设置,党建工作方式和工作网络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拓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按照有利于正常开展学生党员的各项活动,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习工作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的原则,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努力做到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进公寓、进社区、进社团,消灭党的工作的“空白点”或“真空地带”,做到哪里有学生,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南通大学在学生住宿公寓化以后,就着手考虑党建工作进公寓,在学生公寓区建立了党的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公寓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学习活动,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党团机构和学生自管组织,学生党员宿舍实行挂牌承诺制,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这一创新做法,有效地把分散在公寓区的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既为学生锻炼提供了舞台,也有力地推动了公寓区精神文明建设。

抓学生党建工作,绝不仅仅是以发展学生党员为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学生党员,让他们在学生队伍中发挥示范作用。有的学校在学生党员中建立“党员挂牌承诺”、“党员示范公寓”、“党员接待室”、“党员先锋岗”等制度,学生党员牌上写着“我是共产党员,请向我看齐”。这些创新的党建形式和活动内容,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党员在联系群众、促进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光明日报》,2005-02-20)

三、创建培养教育新方法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建党积极分子的队伍迅速扩大。为贯彻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不断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面对新的情况,原有的集中在学校党校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教育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一是完全靠学校党校已经无法完成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的任务,二是实行学分制以后,很难保证培训对象有统一的时间来参加学习培训。因此,必须探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新方法。

完善和规范党校培训,是完成政治理论培训的基本条件。建立两级党校——学校党校和院(系)分党校,是完成政治理论培训的基本保证。在培训对象上,学校党校主要负责干部培训和党员教育,分党校主要培训申请入党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培训制度上,对大学生入党实施“分级教育”,即对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对学生作“怎样写入党申请书”、“如何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等一系列专题讲座,使学生一进校,就能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同时明确前进的方向,将此称为一级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称为二级教育;对预备党员集中进行“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系列专题教育,称为三级教育。“分级教育”中的后两级教育都要实行考试、结业发证制度,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发展入党或按期转正。通过这种时间上相对间隔、内容上明显有层次的入党“分级教育”,使要求入党大学生在入党前后不同发展阶段,能接受不同深度的党的知识教育,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从而使发展的学生党员在质量上有了保证。

对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培训,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培训方法上,要坚持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不断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发展的,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的。只有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适应新时代要求,及时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对高校育人为中心工作的服务组织作用。高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并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科学的。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1] 新时期高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厌恶单调、枯燥,喜欢变革和丰富多彩,我们应该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使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过去较为传统单一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偏重于内容而忽略形式转变为既讲求内容的政治思想性,又力求形式的生动多样性。比如,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形式。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中国社会,切身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从而立志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他们创造了“人大模式”:注重前期的培训与辅导,中期的跟踪与指导和后期的分享与交流,通过社会实践激发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光

明日报》,2005-02-21)

要坚持正面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它的本质是思想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宣传。灌输对于一切思想教育的对象都是必要的,有其应有的教育效果和历史作用,它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确保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纯洁性和主导性地位,在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实行灌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要改变方式方法,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育者的努力,而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只重视党的思想理论观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和开启的被动局面。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和利益观念的增强,要科学地实施灌输,就必须把灌输教育与双向交流相结合。双向交流方法的特征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平等,教育过程中信息是双向流动的,教育者十分重视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教育者通过获得的信息,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培养教育还要与制度规范相结合。思想教育是内容、是基础,而制度用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二者缺一不可。将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制度规范建设的全过程,是把握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如:健全和完善团内推优制度、党员联系积极分子制度、谈话制度、汇报制度、培养人责任追究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保证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除了抓好集中培训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新途径。针对大学生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素质。可以通过分别召开大学生代表、学生辅导员、院(系)党总支领导、相关业务教师等若干座谈会,确定主题,制订活动方案,邀请专家论证,由党委审定通过,使主题教育活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在活动中,既注重通过讲座、编印小册子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理论灌输,更注重寓教于乐,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取辩论赛、演讲赛、网上征文比赛、知识抢答赛、案例展览等各种形式,使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明确要求全部教师参与育人,全部大学生参加活动,达到全部大学生思想受益的效果。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大型活动为纲,校、院(系)、班三级互动。改革过去习惯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方法,实行从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校、院(系)、班与学生个人互动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大学生自主对教育主题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将有效改变一些大学生“思想教育就是讲大道理”的思维定势,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对大学生实施早启蒙、早教育、早培养的培养教育方法,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创造。以往的学生党员发展大多集中在毕业班,他们来不及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就走向社会,同时在学校内,也难以充分发挥这些学生党员的作用。为了实现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必须及早落实培养措施。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四年左右,只有抓早、抓好学生党建,才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塑造出最优秀的人才。从学生一进校起,就要建立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联系班级、党员指导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等有效制度,使“三早”方针落到实处。一个合格的学生党员只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才能不断增强党性,提高综合素质,从而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

第6篇: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探讨

内容摘要:

摘 要:高校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本文就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的意义、原则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摘要:高校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本文就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的意义、原则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创新

一、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的意义[1]

1、创新机制是学院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活的灵魂,高校党组织,不仅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教育使命。高校党组要保持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与其所处时代的发展步伐相一致,真正引领时代的教育潮流,内涵发展。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创新科技文化的重要使命,其党建工作更要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2、创新是高校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载体。

3、创新机制是迎接挑战的重要保证。

高校是青年人才荟萃之地,又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青年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并不宽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高校党建工作“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但压力也增大,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了挑战,有时呈软弱甚至涣散状态。有鉴于此,必须抓紧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的主要原则[2] 一是系统原则。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根据各个要素的功能及其联结条件和运作方式,构建计划、组织、指挥、调控、监督的运行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自我运转,使党建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渗透原则。党建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工作。要通过构建党建工作创新机制,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主辅结合,相互支持的能量转换机制。

三是适应原则。要着力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对外开放要求党建工作有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通过创新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消极因素给党建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7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论文

制度的规范和激励功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显现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分析制度这两种主要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并不是要否定规范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要注重两种制度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其有效性。

大学生已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有非常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判断,他们不完全受他人设计、操纵和灌输,而是基于自身理性进行价值认知和选择。规范性制度应是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准确的定位,保障学生完整的公民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明确大学生作为公民和学生应有的行为规则和责任。所以,规范性制度的内容是对大学生行为的基本的限定,对符合大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提出要求和对不符合的行为给予强制性处理。这类制度往往与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只有这些义务性的内容和责任性的内容,才可以用规范性的制度加以保障和规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规范性制度具有“普识”性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不能让规范性制度的触角伸得太长,那样就陷入了学生管理制度设置的固有思维方式,把管理制度定位在“管住”学生,重点放在约束学生的行为上,以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所以我们说,规范性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向内的,通过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强制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品德和素质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或达到良好公民素质引领社会文明。除此之外,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我们应尽可能不采用规范性制度或强制性措施达到管理的目的。在我国,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具有自上而下、以行政规划与管理为主的特点,学校的科层化倾向明显,层次结构划分的是权力和责任。科层制在社会组织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效率和作用,但作为培养人的高校,本具有效率意义的科层制最终成为束缚人们自由的限制,那么我们会将学生的生活建立在一种由科层制统治的“铁笼”里面。科层制的无情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层权力的无情扩张,进入高校学生管理层面就呈现出对规范性制度的重视、偏向和喜爱。正如韦伯所描述的那样,科层制的激情足以压倒单个的情感。[4]更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以积极引导的价值取向,激发和激励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充分肯定和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和动力。激励性制度可以有效地启迪、敞开学生的价值世界,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的意识与能力,敞亮他们通向可能生活的价值路径,让他们面对开放的、无限沟通的社会生活空间,从容、自主地建构个人的价值世界,成为生活的主体。人才有基本要求,但没有一致的标准,基本要求可以通过规范性制度加以养成,而对人才自身的发展,要通过多样的激励措施和多层面的肯定加以激发。制度或规则应该只是创设一种“教育的情景”,提供学生实践个体价值的活动场所或空间,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学生价值认识、探究和体验的能力。

以激励性制度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激励性制度的重视,要将制度从激励性功能出发,进行适当的目标定位:

一是实现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引导其不同个性的激发与彰显,推动其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

二是改变管理者的工作方式,逐步弱化强制性特征,突出以服务为主的角色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既渗透制度规范,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实践提高平台;

三是达成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避免制度规范性的固化趋同,帮助学生在个性可以得到张扬的情境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自我价值。

1、制度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应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并努力使之健全、规范与科学。完整、成熟、合理、先进的学生管理制度,反映着一所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综合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境界与水平。理性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功能的特点以及制度设计的原则要求,在突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教育性的同时,更注重加强制度设计、注重制度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则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制度设计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优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发展取决于规则如何被理解,而不是取决于文化内容。[5]我们从这句话启发到的是,规则带给他人得以理解到的是什么,是一种限制性的价值灌输,还是一种开放性的价值引导?一般意义上,学生的行为要求与个人自身的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限制向内,开放向外。通过制度激励性功能的发挥,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的引导渗透于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德性的养成教育,无疑应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归宿。“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同样,德性养成教育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性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德性的养成之所。[7]制度设计就是要把个人的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制度的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激励性功能,强调细化管理、量化管理,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以及行动的基本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保持一定的张力和维度。

2、价值实现。

当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应以开放、踏实、平等、尊重的内容、方式、方法面对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而有效发挥制度的激励性功能对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则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首先激励性制度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紧贴,可以加强学生对个人生活世界的体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意义关联,通过追寻自身与他人、社会与自我的牵连而获得意义。关注这个“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去积极地交往、感觉、发现、理解,增进个人对自我生活世界的自觉意识,逐步形成个人与生活的世界之间和谐、稳定、深刻的联系。其次,激励性制度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审慎决断。生活中,我们常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价值冲突困境之中。罗宾斯说:“没有冲突,就不会有新的挑战,思考和思想的发展就失去了刺激和动力。”道德主体“只有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借着自己的选择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社会提供了无限可供选择的道德情境,个体的道德习惯便是借助自己一定的思维和感情对这些具体的道德情境自由选择的结果”[8]。在对多元价值的冲突和选择中促进个体道德理性的发展和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全面提升。再次,激励性制度可以反复强化与训练,形成行为习惯。我们反对简单灌输和对行为的控制、强制。强调在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制度中加以认可,不断地对学生的有益行为加以增强和延伸,实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四,激励性制度注重学生行为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的问答活动中”[9]。激励性制度中肯定式的价值评价,必然会激发和引起学生自我行为的认识和思考,并通过对道德行为的不断反思和循环问答,澄明价值并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

第8篇: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作者:冯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35期

摘 要:高校共青团需要结合新形势下青年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法河途径以及工作领域,以便适合高校团员青年的思维特点和他们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只有找到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和团员青年的思维变化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服务青年学生。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所培养青年团员的创新能力须正确理解共青团工作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时代性,从而指导高校共青团的开展,促进团员青年创新性潜能的开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共青团工作紧紧围绕高校党政工作大局,坚持党建带团建,履行共青团四项职能,发挥了团组织联系广大青年团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广大团员青年、促进学风建设等方面探索,品牌特色活动如:“挑战杯”大赛、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员青年素质拓展训练、青马工程等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深入改革,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外部环境和工作内容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团员青年社会化成长、公寓化住宿、高校办学定位、毕业生市场化就业以及网络文化的冲击、90后团员青年的涌现等,都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模式面临着挑战。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清醒认识团组织以往所取得的成绩,又要深入调查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共青团事业作为高校党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团员青年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结合国情,做好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正确把握科学方向,突破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团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期建立更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党建服务,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共青团工作也是如此。怎样才叫创新?是否是只要是新的东西都可为团组织工作所用、都能够促进团组织工作,只要是团员青年能接受的新生事

物就都正确、都应提倡的?答案是否定的,必须辩证地看待。高校共青团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能否为共青团事业的目标服务,能否促进高校共青团事业的健康发展,能否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大计,能否保障团员青年的成长

成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团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团组织完成的,共青团作为高校思想引路、校园文化的主要工作,工作途径有多样性,没有工作的创新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把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学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要阵地,共青团工作必须尽快实施创新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国家兴旺和民族复兴的要求。

青年团员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较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基本要求是用最新的科学理论和观点不断更新、充实团组织工作的内容,保证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富有时代性和鲜活性。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与挑战,也对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活动要求主题鲜明、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具有引导性、创新性。建立科学的团组织工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规范团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各项活动的各类决定性因素有参照、有章可循,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团组织各项活动的水平。

3 创新共青团工作

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及时向党委和有关部门反映团员青年的合理要求,急团员青年之所急、想团员青年之所想,努力成为团员青年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让广大学生团员能感受到团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认同共青团工作,进而发挥团员积极性,共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和共青团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拓宽大学生视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团员青年活动之家,发现和展示大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并在共青团活动和学科比赛中推荐人才,赢得广大学生的信赖和拥护,从而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着力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发展进程。青年团员的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发展的需要。促进团员青年创新教育,大力推进的共青团工作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行动,开拓创新,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已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环境。团员青年工

作仍是团组织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要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并且要全力扎实推进促进青年团员的创新教育

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对促进高校校风和优良学风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团员青年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力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需要学校许多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仅教务部门,还有校院二级团委、团支部、宿舍团小组,最后通知到每个团员青年。通过组织宣传各项活动,较为有效地利用了大学生课余时间,可以把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是无学习目标而浑浑噩噩的同学吸引回来,使他们能够走进活动,走进实验室,为做好科技项目而认真思索,在营造优良学风的同时也营造了学术氛围,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使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陆昊.在团中央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8-11-07.

[3] 韦柳琴,刘畅.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团学工作创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164-165.

[4] 陆士桢.关于“80至90后”及其教育引导: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

(2).

第9篇:浅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内容提要:高校工会是高校的基层组织,高校工会工作是高校整个工作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学、管理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工会分子,做好高校工会工作也是建设基层民主政治、提高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工会组织建设成“教工之家”是学校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教职工的迫切愿望。如今在高校工会工作面临新局势、出现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到整体员工的利益、调动高校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等,创新高校工会工作尤显重要。

关键词: 工会创新

人性化服务

培训

工会是我们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为了真正地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能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职工群众更进一步地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就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近年来,高校工会在搞教职工文娱活动、发放福利等方面职能和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呈现新特点。创新高校工会工作,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竭诚为教职工服务,加强自身建设,开创工会新局面等任务迫在眉睫。

一、针对高校工会干部工作素质不高、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要坚持工会干部培训制度,提高工会委员相应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在高校,工会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教职工,而他们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活跃,头脑灵活,思维发散,创新创造力极强,因此,高校要改革创新工会工作,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将是高校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也曾在全国总工会十三届十一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职工群众信赖、党和政府满意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是工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工会组织必须以提高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1 坚持工会干部培训制度。校工会应建立健全定期(两年一次较为合理)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每期100-200人次规模,集中学习培训2—3天。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会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提高工会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整个培训工作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围绕学校工作重心和工会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工会干部岗位和专业培训,精心安排专题报告,着力提高工会干部推动本校实际工作、指导教学和管理实践的本领,提高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第三,对工会工作人员心理学、管理学、法律法规以及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包容品行等其他知识的培训也很重要。因为高校工会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广大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强,理论素质高,知识面广,能力技能强,他们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很高,同时,他们又有“清高”、“傲慢”品性存在,自尊心也较强。工会要调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就要真正能够成为他们的贴心人,要提高工会在广大教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工会人员人格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及工作方法技巧就非常重要。第四,进行基层工会工作经验交流,增强工会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条件允许,校工会可积极选派优秀工会干部参加上级工会组织的学习培训、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等活动,为基层工会干部的理论学习、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提供平台。

工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协助各级党组织配齐配好配强工会干部,优化工会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工会领导班子活力,提高服务职工的意识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对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激励、考核、评议等机制,激发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竭诚服务广大教职工的内在动力,努力成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群众观念牢固、工作作风严谨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

二、针对工会主题教育偏少,思想类教育活动不多,偏文体类活动的情况,要坚持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以教师节或期末总结为契机,以“师德”为主题,校工会可开展了“大爱无声 师魂常驻”、“三尺讲台 故事绵延”和“构建和谐校园,创建一流西航”等主题征文活动;以“爱国”、“奉献”为主题,校工会可组织“纪念改革开放XX周年书画作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XX周年“我爱我的祖国”红歌比赛、祝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XX周年“重温历 2 史、缅怀先烈”参观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基地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广大教职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感,对于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品德品行,开创一流业绩,为学生、为学校、为国家多做贡献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中,教职工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激励斗志,用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迹来鼓励自身,更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品牌,提素质,深化和巩固“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三

五、和谐奔小康”、“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三育人”和“教学管理技能大比拼”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争取有新的作为,能创造新的业绩。

三、针对非在编员工发挥不了影响力问题,应在用工模式上开辟新政策,有效将非在编员工组织起来,增强工会工作凝聚力和实效性。目前工会的覆盖面不是很大,很多工会的活动本身非常精彩而且有意义,但参与的教职工人数不是很多。要真正把广大教职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使教职工之家真正成为一个家,成为广大教职工“避风的港湾”,必须大力加强工会组织的规模效应、整体效应,最大程度发挥全体教职工在学校整体建设上的影响力。非在编员工已经成为促进高校发展、增强高校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但在我国现行社会环境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下,非在编员工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游离在工会组织之外,他们的利益需求、权益维护问题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发展、教学效果和管理秩序。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会“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指示,更好地把广大教职工和非在编员工组织起来,增强工会工作的凝聚力,就要通过深入了解非在编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非在编员工入会和维权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针对高校发展和用工制度转变的现状,加强非在编员工的入会和维权工作,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非在编员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吸收他们入会,将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充分认识把非在编员工吸收到工会中来的必要性。但非在编员工入会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 3 妥,要积极探索非在编员工入会的新途径、新方法,可以在非在编员工管理规范的单位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行。也可以先把文化水平及总额和素质比较高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非在编员工吸收到工会组织。高校工会要充分调动非在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推进他们加入工会组织,加强工会会员管理工作,要协调非在编员工与高校的劳动关系,要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比如可以考虑加强对编外员工的感情沟通维护好编外员工的利益和感受,让编外员工融入高校各项活动中去,感受到高校员工的归属感,激发非在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关心非在编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对困难、生病员工进行补助和慰问,在管理中更多体现人性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主体地位。

四、针对工会女教职工女性身份的特殊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开展多种形式女性主题活动,关注女性职工发展,发挥女教工在工作、学习上“半边天”的作用。工会是女性维权难以替代的载体,是缓解女性群体压力和纾解女性心理问题的平台,现高校教职工中年轻人居多,随着社会对女性由原来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转变为“女人也能起到半边天作用”的观念,女教职工甚至比异性更敬业,发挥更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女教职工再也不是高校中的少数群体,当然高校工会组织也不能沿用之前的老办法“尊重整体利益、忽略少数群体利益”,虽说女教职工在高校组织里不能代表全体利益,但她们作为一特殊群体,其利益不容小觑,并不能因为单一个案或问题不连续就不关注,而要以关怀到每一个人为目的。工会由于人手有限、职能束缚、涉及法律和专业知识欠缺等原因,大多忙于搞文娱活动或发放福利,对女教职工人性化服务、维权等事务无暇顾及或力不从心。实际上,工会在搞文娱活动等方面有声有色,但女职工最迫切的需求并非这些,当然也就没有真正享受到工会组织是“教职工之家”的贴心服务。女性职工在生育期间有特殊需求:孕期入厕困难,若能及时添置马桶或至少增设扶手,会让女职工或残疾员工感到关怀备至;诸多女职工离家较远,哺乳期内往返并不现实,若能协调提供宿舍或设立临时的哺乳场所,这样会更温暖人心;女性有生理期和更年期,易怒易躁、敏感多疑、心情不畅的时候较多,若能及时给与心理方面的慰,这样让人倍感工会“体贴入微”;国家现行政策同年龄女教职工早于男教职工5年退休,对于工作、社会经验十分丰富的、精力绰绰有余的她们不愿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若能在国家大政策下,通过其 4 他途径,能让其继续为高校工作发光发热,体现其存在价值,这样女教职工的存在感就能得以体现;在面临职业倦怠期的时候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抑或如何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关涉女性教职工的职业发展能否有明确规定„„等等女性问题常常呈现出被漠视的局面。工会并不一定要等问题发生时才出手,若不疏浚出路就会形成整个高校教职工教学管理人员的集体懈怠。在市场经济和平等意识盛行的境况下,单纯依靠奉献精神并不可行,这就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就要求工会和其他部门协同一致,从细微处入手满足女职工的个性化需求,使女性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工会可通过为女职工维权赢得民心民意,每年坚持为女教职工办理特病保险,关爱单亲家庭和大龄单身女职工,千方百计为她们排忧解难,形成女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思路。

校工会可以设置女职工委员会,以女职工委员会为平台,依托各二级单位的分工会收集信息,开放征集意见的渠道,实现对女性维权的全场景关注。女工委可结合女教职工的特点,以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为重点,以提升女教职工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为载体,努力实施 “提升女职工素质工程”,努力创建女职工工作品牌,发挥女教职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半边天”作用。每年“三八”妇女节期间,通过召开女教职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女专家教学成果展和“五好文明家庭”事迹宣传等活动,展示新时代知识女性的风采。

五、针对工会工作被动不细致,很多教职工切身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化被动为主动,到广大教职工群体中去,了解问题,落实解决问题。紧紧围绕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化被动为主动,工会的工作要由原来的“等靠”转化为主动出击。要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人性化操作、个性化服务。主动深入到广大教职工中去,想广大教职工所想,思广大教职工所思,急广大教职工所急,切实为广大教职工谋利益谋福利,对教职工反映的问题,迅速反馈并主动积极去解决、落实。如关心教职工子女升学,解除教职工后顾之忧。每年高考结束后,校工会可邀请学校有关领导或招生办负责同志,为考生和家长分析高考形势,讲解招生政策,进行志愿填报和子女报考政策的咨询。为考生和家长建立联系卡,为教职工子女升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和完善帮困扶弱的长效帮 5 扶机制,加大对困难教职工的帮扶工作力度,拓宽帮扶范围,丰富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一方面,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职工丧葬善后事宜;另一方面,各级工会干部定期走访、看望、慰问困难职工和生病住院职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及时送去组织的温暖。工会工会工作人员只有带着对广大教职工深厚的感情去做事,才能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否则,教职工就会不信任工会,有损工会形象,才能把党政所需、职工所想、工会所能的事办实做好,切实为学校党政排忧,为广大教工解难,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新业绩。

高校工会组织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践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为广大教职工解决、落实实际问题,做到高校工会工作方针、精神入心入脑,就要创新工作途径,以新方法新举措和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工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江鹏.发挥工会职能 促进校园和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2】柳文茂.创新工作,把工会建成每位职工的精神家园[J] .学周刊,2011年28期

上一篇:红色电影观后感3000字下一篇: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