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创新(精选8篇)
努力创建安全、温馨、和谐的学生宿舍
——江西中医学院学生宿舍管理做法和体会
我校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住宿学生1.3万余人。在日常服务、管理中,我们始终秉承“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以构建“学生满意、领导放心”的学生宿舍为出发点,加强以“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落实贵在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服务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严格管理并存,把爱融于工作中,把严贯穿于管理中,让学生宿舍真正成为育人的环境,成为学习的乐园,成为家的港湾。
一、改变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
工作中我们想为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主动贴近学生,实施亲情服务、暖心服务、人性化服务。
(一)创新服务理念。“学生满意,领导放心”,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创建“满意放心”学生宿舍,在优质服务的同时,十分必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我们在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感情投资”看作是学生宿舍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赞助及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营造大家庭环境;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与学生双向互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理解、信任、支持的良好关系。从2005年起,我们聘请学生担任监督员,他们每天对我们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反馈。由于他们来自于全校不同的班级,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服务的需求及意见,并能第一时间反馈,为我们整改赢得了第一时间;我们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同时还通过意见箱、意见簿、QQ、邮箱等形式和途径了
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建立了反馈机制,通过电话、后勤简报、QQ、邮箱等及时反馈整改情况。
(二)改进工作方法。为了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我们在每栋学生宿舍设立了学生服务室,配备了微波炉、电磁炉、煎药罐等设备,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因违章用电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针对同学们报修时间与维修人员上下班的时间冲突问题,我们及时调整了部分维修人员的工作时间,专门成立了上门维修服务队,待同学们下课后到学生宿舍进行检查维修,很好地解决了以往“维修难”的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同学能集中精力学习。根据学生的建议,对浴室进行了改造,开放时间设为从早上8:00至晚上23:00,保证学生天天能洗到热水澡。在每栋学生宿舍门卫值班室配备了针线包,工具箱,门卫随时为学生缝缝补补。这“一包”“一箱”,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赞扬:“小小针线包,饱含关爱情”。针对同学们各种活动都要到离宿舍区有一定距离的教学楼教室进行,没有固定的活动室的现状,学校对11、12、13栋学生宿舍地下室架空层进行了改造,改建成了二十多间房间专门作为学生活动室。
(三)改善服务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坚持开展真情服务、微笑服务。做到为学生解答疑问耐心,不轻易说不知道。当学生有疑问时,做到了耐心倾听,耐心解答;帮学生办事诚心,不轻意说不归我管。职责范围的事当机立断,立即办理。职责范围外的事不推诿,把不是本部门、本人承办的事当成本部门、本人承办的事来办,想方设法帮助协调办理;为学生服务细心,不出半点差错。每逢刮风下雨,员工都会主动提醒学生关好门窗,主动为学生拾捡晒落的衣服;每逢
天气变化,我们都会给学生温馨提示或主动问寒问暖;每逢残疾学生进出宿舍遇有困难时,员工都会主动靠前提供帮助;每逢拾到学生遗失的钱物,我们都会主动寻找失主并完好无损交还。
二、创新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创建“学生满意,领导放心”学生宿舍,关键在于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说服人。而优化服务质量的前提是实施规范化管理。
(一)准确定位规范化管理目标。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分析对比等查找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深挖根源,使大家认识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还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宿舍管理实际,把规范化管理的总目标设置为:决策零失误、管理零死角、员工零抱怨、学生零意见。
(二)科学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为使制度更科学,体系结构具有自我修复功能,我们组织学生宿舍管理员通过反复地征求意见,调查、论证,建立完善了内容涵盖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任务区分、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评估细则、整改反馈等规章制度。这其中的工作标准,评估细则可以使员工自我检查,自我对照,自我纠剖;工作流程,可以使员工的服务过程得到规范,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整改反馈,可以使中心时刻掌握问题的整改情况,可以促使员工自觉整改。
(三)不折不扣狠抓工作落实。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多途径、多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在学生宿舍的管理上我们通过检查督促促进落实、实施奖惩激励促进落实、进行跟踪问效促进落实、开展活动促进落实、发挥表率作用促进落实等方式切实提高工作落实的力度。
三、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管理服务中,我们充分运用“质量服务月”、“双争评比”、“三个一遍”、“党员示范点”等有效载体,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定期开展“质量服务月”活动,以“质量服务月”为载体,开展创业在后勤,奉献在宿舍活动,以活动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通过员工优质服务,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我们把争当优秀员工,争创先进片区的“双争”活动渗透到日常服务管理中,充分运用“双争”载体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激励员工为宿舍管理服务作贡献。通过贴红星、戴红花、发红包、加工资等形式对优秀员工和优秀片区进行表彰。
我们坚持每月做到对服务对象走访一遍,对服务情况分析一遍,对质量标准学习一遍。改变单纯的“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的简单做法,主动与师生双向互动。通过深入学生宿舍与师生谈心,交流思想,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虚心听取师生的建议与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我们对照质量标准,认真分析一个月以来的服务情况,坚持实事求是讲成绩,客观公正查问题,扎扎实实抓整改,力求做到本月工作有回顾,下步工作有前瞻,使宿舍管理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我们每月组织员工学习质量标准和服务流程,使质量标准入脑入心,人人皆知,个个明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高校的老校舍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教学及日常管理的需要, 纷纷兴建自己的新校区, 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但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许多城市将高校规划在郊区, 而由于郊区发展较慢, 周边的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落后, 环境也较为复杂, 这给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2、公寓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低
当前,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多为外聘的临时工, 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低, 能力不强, 素质不高, 没有经过正规的业务培训;工作也较单一, 仅局限于维修、保洁、值班等单项工作;服务意识差, 管理水平低, 与当代青年大学生有明显的反差, 导致管理人员不愿甚至不敢去管学生。
3、生源质量下降,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难度增大
随着大学扩招及生源的减少, 各高校均大大降低了录取分数, 尤其是专科院校一些分数较低的学生也被录取, 这必然带来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难于管理的问题。
4、公寓安全隐患多, 学生安全意识差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些贵重物品如电脑、相机、手机等进入了学生公寓, 防盗成为公寓管理的重点;学生使用热得快、点暖手宝、电吹风等大功率电器易引发意外事故;在公寓吸烟、乱扯电线、无人时使用电器、不及时关闭电源等都易引发火灾;学生夜不归宿在外上网等易发生意外。
学生公寓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需要学校领导、有关部门、相关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共同努力。需要从领导重视、改善设施、健全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及发挥学生作用等方面做好此项工作。
1、领导重视, 权责分明, 健全制度
学生公寓的安全事关全校的稳定, 根据国家一些相关政策, 学校建立公寓管委会, 负责本校公寓的组织领导工作, 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健全各项公寓管理制度, 包括学生管理、辅导员管理、安全管理、安全预案、保洁值班、水电、维修及公寓人员聘用培训考核等制度。
2、改善公寓设施, 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异, 进入大学后可能会有些不适, 改善公寓设施也变成必然, 包括电扇、洗衣机、开水器等;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通过先进的网络设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大为加强, 要加快公寓网络的开通;另外, 智能控电设备及门禁系统等能为学生公寓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推进辅导员进公寓
学生公寓管理要以人为本, 所以不能只靠一些冰冷的机器去管理, 还应发挥管理人员的主动性、能动性, 管理人员要竞聘上岗, 新上岗的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消防知识培训等,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作为育人阵地, 要选派足够数量的政治素质高、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入学生公寓, 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处理突发事件。
4、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实现自我管理
学生在公寓不仅是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 还是公寓的主人,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齐抓共管。建立宿舍管理会,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 让学生和管理员相互监督。
关键词:学生公寓;人性化管理;安全稳定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满足人的最根本的需求出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管理方式。
人性化管理理念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延伸而来的,科学管理强调的是严格的管理秩序和制度,通过规范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但是科学管理无视人的主体性,把人当做机器来使用,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性化管理则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把人的需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注重对管理对象心理、行为的研究,满足管理对象的日常需要,减少管理对象的抵触情绪,激发管理对象的工作自主性和自觉性。 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来说,要提高管理水平,更好服务学生,维护学生利益,必须把人性化管理理念放在首要位置并贯彻落实。
二、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人性化缺失的表现
(一)管理者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人员以外聘人员为主,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般每栋宿舍楼的管理人员为3—6名,个别高校甚至更少。聘请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临时工,文化水平太低,年龄偏大,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没有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而学生公寓的管理对象为思想最活跃的,知识文化丰富的大学生,学生遇到的心理、思想上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使宿舍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逃避问题,不想管甚至不管,有的甚至激化矛盾,导致问题越积越深。
(二)重管理、轻教育,公寓文化活动单一。传统的学生公寓管理实践中,以严格管理作为工作评价的标准。要求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对于公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堵为主,没有合理地进行疏导教育。导致管理者与学生矛盾不断激化。很多高校就曾发生过学生因不满学校某些管理措施而打砸东西,起哄闹事等。另外,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内容单一,且停留于表面,不能从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公寓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思想觉悟的作用。
(三)学生自我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对象多,单纯依靠宿舍管理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在学生公寓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最真实地体现,而学生之间的问题和思想状况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但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学生干部素质不高,得不到其他学生的拥护,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学生公寓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得不到反映和及时解决。
三、加强高校学生公寓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一)改进公寓管理思维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学生公寓人性化管理,必须转变管理的思维方式,要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学生公寓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的管理者、检查者的形象,不能一味地将处分、训斥作为管理的手段,减少学生对管理措施的消极抵抗情绪。因此,公寓管理者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以服务育人为宗旨,用热情、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来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对待。学生违反管理规定,要以劝导为主,而不是训斥。通过公寓管理人员的热情服务,处处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从而取信于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二)提升学生参与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公寓人性化管理,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和积极参与决策的意识,让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集思广益,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依托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发挥学生组织联系学生和学校管理部门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完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宿舍楼栋长—寝室长的三级管理体制,使学生自我管理落到实处。要在学生公寓实行党员、干部挂牌制,通过党员示范寝室、党员工作站等形式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学生公寓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发挥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作用。
(三)健全制度,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管理队伍。要完善公寓管理制度,公寓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要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素质,对于人员的聘用,要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竞聘上岗。要对新上岗的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在职业道德,消防安全知识教育,规章制度学习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要实施激励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制定各项考核评比办法,通过开展业务能力评比竞赛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要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把学生的意见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衡量指标,做到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公寓管理队伍。
(四)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提升公寓文化品味。要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发挥公寓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改变公寓管理重管理、轻教育的现状。通过开展公寓文化活动,打造公寓文化品牌,营造温馨、友爱、文明的公寓文化环境。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要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学生喜闻乐见,能真实反映学生思想状况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开展“星级文明寝室”、“特色寝室”、“寝室美化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内务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宿舍良好舍风的养成,为学生搭建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舞台,满足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
我校开展的第十一届“中国移动杯”公寓文化节中,主要由消防安全演练、安全知识竞赛、“平安校园”知识讲座、“幸福瞬间”微电影、学生公寓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公寓达人秀、寝室吉尼斯、闭幕式颁奖晚会等活动组成,旨在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在校同学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要求各学院广泛发动,将本次公寓文化节活动传达至每个学生宿舍;各楼栋长和层长广泛宣传,带领本楼栋学生开展好此次公寓文化节活动。
总之,学生公寓人性化管理对于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高校要进一步理顺思路,健全工作机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东益.情感管理视野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研究.吉林大学[D].2014(4)
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旧的教育制度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从最初的初步创立、形成到不断改革、深入,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时代所赋予的内涵。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有利于从中总结经验,推进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期(1949~1956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得以有计划顺利进行。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大学,改造和重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任务紧迫而又十分必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1.以学籍管理为中心,在原有学生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扬弃和重整。学籍管理是指对取得学生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休学、停学、复学、退学,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初始环节,同时也是确保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的核心环节。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方面未形成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仅在入学、考试、学规和奖惩等方面有所涉及,且在特征上具有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浓重色彩。
从1951年起,教育部开始以“指示”、“复函”的方式对原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扬弃,并通过颁布规范文件来予以重新建构。在入学条件上,19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做出所有学生都要参加高考统一入学的规定,同时对于具有相当工作历史的革命干部、工农青年、少数民族学生和华侨学生等,采取免试保送入学的办法,在其入学及学习上给予特别照顾。在处理转专业与转学问题上,先后颁布《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1年暑期招考转学生办法》(1951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转学问题的指示》(1952年)、《高等教育部关于处理学生复学、转学问题给东北师大的复函》(1956年)等文件,最终确定了对于转学问题的原则立场,即:“今后对一般要求转学的学生,必须说服教育,使其在目前的学习岗位上安心学习,不得转学。”与此同时,文件还规定了“个别有正当理由的(如本校无适当专业者)”21学生转学的程序。
2.辅配学籍管理工作,在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等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开始了初步探索。在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方面,195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第六章规定了“社团”内容,鼓励建立社团以发挥其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功能;在奖励与处分方面,1953年《高等教育部关于华东区高等学校处理学生学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了以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为内容的惩罚措施以及给予“优等生”称号的奖励制度;在就业与创业方面,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之工作由政府分配,形成了毕业生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的就业制度。以这些规定为基础,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形成期(1957~1966年)
1957~1966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通过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锤炼,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随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也在这一阶段得以不断完备和形成。
1.逐步细化和渗入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的管理文件。教育部于1颁布的《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和1962年颁布的《直属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考核暂行规程(草案)》,将学籍管理中的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考核与成绩记载等内容,以专门的文件的形式予以了细化的规定。1961年颁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开始从总体上探索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建构。
2.在原有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共同形成了整体性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这一时期更新调整的内容如下:在转专业与转学问题上,调整了原则立场,《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需经常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如无特殊困难,一般不要转专业、转学;但在处理个别问题时,适当地照顾学生的合理要求,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在退学问题上,逐步放手退学学生的后续安置问题,规定“如果是调干学生,应按照国务院和当地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安置问题,其他一般学生的以后一切问题,学校概不负责。74。至此,高校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已有所涉及并呈现规范性特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得以初步形成。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曲折期(1966~1976年)
““””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陷于停顿,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无论是政工干部还是专业教师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从1966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六年之久,高校人员星散,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原来实行的学生管理规定都失去了作用。在这十年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发展,直到““””结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校本科学生管理制度才得以恢复和重建。
(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期(1977~198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拨乱反正中,逐步回到了正确的轨道。改革““””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这一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主题。
1.对于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总体性的梳理和整合。1983年,教育部在对197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进行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该办法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是对多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实践的总结,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标志着我国精英型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范式的形成。
2.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适应高等学校现代化的发展趋向。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规定了15条高等学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资助与帮扶方面,1983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这是我国高校在资助帮扶工作上首次全面系统的政策规定。在就业与创业方面,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原有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社会选择的就业制度,至此,我国实施了四十余年的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五)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期(1至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深化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进入了法制化和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1.完善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体系内容。199年之后,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开始逐步走向体系化建设阶段,各方面的规范文件大幅增长。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这一时期连续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等,这些条例和规定的颁行,进一步规范、丰富了学生管理的内容,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
2.逐步实现法治化和科学化。199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是近年来司法审查高校学生与学校纠纷的重要依据,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制化进程的开端。与此同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相继出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治化进程得以进一步深化。25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了发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学生管理制度适应时代发展、走向法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成果。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有着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视角上,从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转向为关注人本身;在体系特征上,愈加彰显系统化和法治化;在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权逐步扩大,管理体制实现了多元共管的模式建构。
(一)在价值取向上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转换
教育价值观是人在教育活动中对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目标的反映,是人从特定的背景、立场和发展需要出发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看法和认识[3]。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教育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促进社会的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把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活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发展个性、理性,以便培养他们成为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被提出来,高等教育中人的本体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这种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计划经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接受学校的管理是学生应尽的义务,而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则专章规定学生的权利内容,如2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2]147的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做特殊规定。二是学生管理更加柔性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注重的是刚性、强制和约束,而新时期则将管理者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尊重,如在2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校调整学生专业须经学生同意”[2]655,取消了“保留入学资格、休学期间不得报考其他高校”[2]172的规定。
(二)在体系建构上向系统化、法治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高等学校秩序的稳定、教育教学秩序的恢复,在学生管理上多以教育部颁发的“指示”、“批复”、“复函”等为主,对于同类问题尚未形成宏观性、原则性的政策引导,同时政治色彩浓重,行政化、计划性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步伐加快。
1.制度体系的系统化。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无集中体系,多以“指示”、“批复”为主,在内容上较为单一。体现为如19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学籍问题的几点指示》、1956年《高等教育部关于处理学生复学、转学问题给东北师大的复函》等。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内容上系统化,以2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蓝本,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分为学生权利义务、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等组成部分,同时《高校学生行为守则》、《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相继出台,促进了学生管理在制度层面上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制度体系的法治化。199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初步法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12月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学生权益,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做到有理有据,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等法定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在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权扩大,转变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高校自主办学的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市场对于人才结构的发展需要开始多元丰富,高校学生管理的自主权逐步扩大[5],由以往的单一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的管理方式开始转变为“教育部门、法律部门和学生共同管理”模式。
1.高校自主权在学生管理领域逐步扩大。在2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充分体现了在学生管理问题上对于高校自主权的肯定和放权。新《规定》中有5处直接明确表述为“由学校规定”,有13处要求明确表述为“按学校规定”执行。放权的主要方面如下: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授权高校自主决定学生专业调整,国家不再对此做出具体规定;授权高校自主管理学生学籍,国家对于学生休学、退学的具体条件、程序等不再做出规定。
2.管理方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法律部门开始逐步渗入以往单纯由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主导的管理方式,育人为先的管理原则也将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主体之一融入其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了行政法律部门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方法模式和管理制度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演变,并在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动力和基本依据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演变的决定因素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阶段,会形成相应的生产方式,其中包含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和分配形式等,决定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于是高等教育需要发展和重塑,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开始调整和重构,以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对高校的学生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强调市场主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于是高校学生管理逐步从“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柔性化,注重学生权益的维护,给高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体系建构逐步走向系统化和法治化。
(二)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方针政策调整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演变的主要动力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不断调整和变革,每一次的调整都带动着高校学生管理的不断改革演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党和国家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以“批示”、“批复”的方式全面剔除旧的教育制度,逐步确立起全新的制度体系。
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8]的总方针指导下,高校开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颁布出台,其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融入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快了其法治化、规范化的进程。
(三)学生群体特征的动态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高校学生管理,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管理对象即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是各个时期国家强有力的新生建设力量,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在时代背景、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有着不同的群体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1、学生公寓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公寓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公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公寓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及周围为主要空间,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公寓文化对高校学生公寓教育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功效。良好的公寓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良好的舍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然而,一种良好的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刚建成不久,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三自”功能缺乏,道德缺失现象常见。学生“三自”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公寓自律组织在学生团体中的影响并不深远。29%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律组织的概念,32%的学生表示自律组织在公寓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只有10%的学生认为公寓自律组织能够引起良好的反响。公寓自律组织是公寓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下的学生组织,但是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是考虑学院、班级的因素,从而忽略了自律组织中学生干部这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公寓自律组织散漫无序,直接影响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宿舍“三自”功能缺乏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差。对宿舍纪律、卫生、文明先进评比等各项工作学生反应不够积极。
2、加强学生公寓教育管理的对策
首先,健全公寓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落实到实处。学生公寓的管理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所以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如果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必然难收其效。所以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处、教务处、团委、保卫处和公寓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企业以及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管理系统,定期研究措施,加强计划、组织、检查、落实、总结等各环节的管理,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公寓文化建设,要形成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公寓管理实现网络化,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从而达到育人目的;另外,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下,也要制定一系列有关宿舍的管理规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皆有章可循。这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其次,加强学生“三自”管理。
针对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太少,管理不得力的情况。加强学生“三自”管理,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来。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组织、中介组织等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能动地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建立竞争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中心的公寓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公寓管理职能部门要扶植、引导、支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内在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边消极为积极,让他们争当公寓的主人,以公寓为家,自觉投身公寓文化建设活动中;最后,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为公寓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管理学生,并不意味着压抑学生个性,限制学生自由。
相反的,管理教育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加强对宿舍文化发展方向的引导,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其建设状况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我们在对全体学生提出管理要求,同时也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来具体对待,通过交流把握学生对公寓文化、管理的理解和要求,从而公寓教育管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情调和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宿舍为载体,加强宣传舆论和活动开展,是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学生与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3、总结与展望
一、学院实行每周五天半工作制,周六中
二、学生在校期间,凡违反以下纪律之一
1、不准沉溺网吧
2、不准跳学校围墙外出
3、不准喝酒、赌博
4、不准偷窃、诈骗或损坏国家、集体或个人财物
5、不准带头起哄或打架斗殴
6、不准私藏、携带管制刀具
三、学生在校期间,凡违反以下纪律之一
1、不准穿奇装异服
2、男生不准留长发(只准留学生头)
3、不准染彩色头发(染黑发除外)
4、不准谈恋爱
5、不准吸烟
6、不准佩戴首饰
四、凡毕业时处分未撤消者,不准毕业,同时,学校不安排就业
五、新学期开学时,学校将对学生的服装
学院学生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人身安全,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校将长期开展创建“和谐校园”、争创“文明青年”及“五心”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尊纪守法的观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和学生现状,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特将学院的有关学生管理规定通知您:
一、学院实行每周五天半工作制,周六中午放学后学生可以请假回家,但须经辅导员签字同意后,持请假卡方可离开学校。
学生到家后,请家长在请假卡上签字,确认学生真正回到家中,周日学生返校后请假卡由辅导员收回并进行检查。请家长配合学校工作,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二、学生在校期间,凡违反以下纪律之一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学校并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协议;
累计两次者,责令退学。1、不准沉溺网吧
2、不准跳学校围墙外出
3、不准喝酒、赌博
4、不准偷窃、诈骗或损坏国家、集体或个人财物
5、不准带头起哄或打架斗殴
6、不准私藏、携带管制刀具
三、学生在校期间,凡违反以下纪律之一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累计两次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学校并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协议;累计三次者,责令退学。1、不准穿奇装异服(如男生不准穿文化彬、红色衣服、印花衣服、大喇叭裤,女生不准穿超短裙、不准穿鞋跟过高或鞋底过厚的鞋)
2、男生不准留长发(只准留学生头)
3、不准染彩色头发(染黑发除外)
4、不准谈恋爱
5、不准吸烟
6、不准佩戴首饰
四、凡毕业时处分未撤消者,不准毕业,同时,学校不安排就业。
五、新学期开学时,学校将对学生的服装、发型等进行全面检查,凡着奇装异服、留长发、染彩发、佩戴首饰的学生不准进入校门。
家长同志,为确保您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把您对孩子成人、成才的期望化为现实,希望您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结合学生的表现,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让我们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道德、懂礼仪、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既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又能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合格人才。
___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情况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高等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将第四条修改为:“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___理论、“___”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四、将第五条修改为:“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平等享有下列权利”,将第(二)项修改为:“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获得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
将第(三)项修改为:“申请奖学金、助学贷款”;增加一项作为第(五)项:“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将第(六)项改为第(七)项,修改为“法律、法规及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五、将第六条第(二)项修改为:“遵守学校章程和管理制度”;
第(三)项修改为:“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第(四)项修改为:“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助学贷款及相应义务”;第(六)项修改为:“法律、法规及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六、将第八条修改为:“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
复查主要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学生考试报名、志愿填报信息是否真实、准确;
(二)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是否符合报名体检标准;
(三)学生的考试过程、考试成绩、专业能力、录取资格等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四)学校认为需要复查的其他事项。
复查的具体程序由学校规定。
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复查结论证明在学生考试报名、志愿填报、健康状况、考试过程、录取环节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应当取消其入学资格,已取得学籍后发现的,应同时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学校应当将相关材料转送生源省省级招生部门依法查处。”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对学生做取消入学资格及学籍处理,应由学校招生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学校应出具书面决定并送达本人,同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生源地省级招生办公室备案。”八、将第九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
保留入学资格的条件、期限由学校规定。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期满可向学校申请入学,经学校审查合格后办理入学手续。审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九、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十、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学生学期、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退学等要求,由学校规定。
”十一、将第十五条改为第十六条,修改为:“学生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可以辅修校内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可以跨校修读课程,可以参加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学习。
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本校审核认定。”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实验等活动以及自主创业、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习成绩,具体办法由学校制定。
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十三、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修课程及所获得学分,在学生因休学、退学、取消学籍、开除学籍等情况中断学业时,其在校学习已获得的学分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予以保留,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
”十四、将第十七条改为第十九条,修改为:“学生应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
不能按时参加的,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十五、将第十八条改为第二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创新实践、休学创业或退役后复学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十六、将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
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其中患病学生需提供经转出学校、拟转入学校认可医院的检查证明。特殊困难一般指因家庭有特殊情况,确需学生本人就近照顾的;研究生因导师工作调动或健康原因不能继续指导,学校无相关专业指导教师的,以及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情形。”十七、将第二十条改为第二十二条,将第(二)项修改为:“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录取学校”;
增加一项作为第(三)项:“考生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增加一项作为第(四)项:“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将第(三)项改为第(五)项,修改为:“通过定向就业、艺术类、体育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未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或未使用高考成绩录取入学的(含保送生、单独考试招生、政法干警、第二学士学位、专升本、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等)”;增加一项作为第(七)项:“跨学科门类的”。十八、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三条,修改为:“转学由学生提出申请,说明理由,转出学校同意;
由转入学校负责审核转学条件及相关证明,符合本校培养要求且学校有培养能力的,经院、校两级会议集体研究决定,由校长签署接收函。其中,研究生转学还应经拟转入专业导师组讨论同意。转学学生的相关手续和证明材料,除学校留存外,同时报拟转入和转出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
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四条:“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转专业转学的具体规定和办法,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对转专业转学的有关情况进行公示和公开。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相关工作加强监督,严格按照规定确认。”二十、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学生可以休学,分阶段完成学业。
学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由学校规定。”二十一、将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六条,修改为:“学生因病或其他原因休学,应当提交申请并经学校同意。
休学期间保留其学籍。学校可以实施弹性学制和灵活的学习制度,放宽学生学习年限,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可采取先休后批或备案制。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二十二、将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新生和在校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应当保留其入学资格或学籍至退役后二年。
”二十三、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休学学生应当办理手续离校。
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因病休学学生,其医疗费按学校规定处理。”二十四、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九条,修改为:“学生休学期满前应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复查合格,方可复学。
”二十五、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三十条,将第(一)项修改为:“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将第(二)项修改为:“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二十六、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达本人,同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十七、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学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二十八、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对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实际发证日期填写。”二十九、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八条,修改为:“学校应当按相关规定及时完成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
学校应当建立学籍学历注册制度,健全学籍学历信息查询系统。”三十、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四十条,修改为:“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为无效证书。对无效证书,学校可以追回的,应当予以追回,难于追回的应宣布作废,同时依照有关规定注销已注册学历证书。”三十一、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学生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不得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悖社会公德的活动。”三十二、将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合并改为第四十七条,修改为:“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
三十三、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学生使用计算机、移动通讯网络,应当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不得攻击他人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网络系统。
”三十四、将第五十条改为第五十一条,修改为:“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锻炼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十五、将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合并改为第五十三条,修改为:“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酌情给予如下纪律处分: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六)学校规定的其他处分方式。
”三十六、将第五十四条第(四)项修改为:“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严重作弊行为的”;将第(五)项修改为:“篡改、伪造实验数据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由他人代替、替他人撰写论文或参与买卖学术论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将第(六)项分为两项,作为第(六)、(七)项:“(六)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和学校其他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的;(七)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五条:“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
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诚信记录,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诚信记录时效由学校规定。”三十八、将第五十五条改为第五十六条,修改为:“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除开除学籍处分以外,学校给予学生处分应设置一定期限,到期予以解除。”
三十九、将第五十六条改为第五十七条,修改为:“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处分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或者其代理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四十、将第五十七条改为第五十八条,修改为:“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管理部门提出意见,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四十一、将第五十八条改为第五十九条,修改为:“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达本人。
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作出后___个工作日内由学校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四十二、将第五十九条改为第六十条,修改为:“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所在院系、年级等基本信息;
(二)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学校规章制度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分的种类和依据;
(四)处分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申诉的途径和期限;
(六)学校名称和处分日期。
处分决定书应当直接送达被处分学生或其代理人。直接送达不到的,可采取邮寄、留置或公告等方式。”
四十三、将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一条,修改为:“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法律顾问、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其中学生代表不超过三分之一。”
四十四、将第六十一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___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四十五、将第六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三条,修改为:“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___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送达申诉人。
情况特别复杂不能在规定限期内作出复查结论的,经学校负责人批准,可延长___个工作日;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四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四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进行复查,对于处分事实不清、定性存在争议的案件,以及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案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
”四十七、将第六十四条改为第六十六条,修改为:“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达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视为放弃申诉,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未告知学生申诉期限的,申诉期从学生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申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四十八、将第三十条改为第六十七条,修改为:“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参照本规定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办理。
”四十九、将第六十八条改为第七十一条,将第二款修改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指导、检查和督促本地区高等学校实施学生管理。
”五十、将第六十九条改为第七十二条,修改为:“本规定自年月日起施行。
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___号)废止。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___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经验分析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旧的教育制度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从最初的初步创立、形成到不断改革、深入,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时代所赋予的内涵。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有利于从中总结经验,推进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期(1949~___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___年,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得以有计划顺利进行。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大学,改造和重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任务紧迫而又十分必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1.以学籍管理为中心,在原有学生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扬弃和重整。学籍管理是指对取得学生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休学、停学、复学、退学,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初始环节,同时也是确保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的核心环节。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方面未形成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仅在入学、考试、学规和奖惩等方面有所涉及,且在特征上具有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浓重色彩。
从___年起,教育部开始以“指示”、“复函”的方式对原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扬弃,并通过颁布规范文件来予以重新建构。在入学条件上,___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做出所有学生都要参加高考统一入学的规定,同时对于具有相当工作历史的革命干部、工农青年、少数民族学生和华侨学生等,采取免试保送入学的办法,在其入学及学习上给予特别照顾。在处理转专业与转学问题上,先后颁布《教育__关于高等学校___年暑期招考转学生办法》(___年)、《教育__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转学问题的指示》(___年)、《高等教育__关于处理学生复学、转学问题给东北师大的复函》(___年)等文件,最终确定了对于转学问题的原则立场,即:“今后对一般要求转学的学生,必须说服教育,使其在目前的学习岗位上安心学习,不得转学。”与此同时,文件还规定了“个别有正当理由的(如本校无适当专业者)”21学生转学的程序。
2.辅配学籍管理工作,在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等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开始了初步探索。在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方面,___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第六章规定了“社团”内容,鼓励建立社团以发挥其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功能;在奖励与处分方面,___年《高等教育__关于华东区高等学校处理学生学籍问题__若干规定》明确了以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为内容的惩罚措施以及给予“优等生”称号的奖励制度;在就业与创业方面,___年《政务___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之工作由政府分配,形成了毕业生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的就业制度。以这些规定为基础,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形成期(1957~___年)
1957~___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通过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锤炼,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随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也在这一阶段得以不断完备和形成。
1.逐步细化和渗入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的管理文件。教育部于___年颁布的《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和___年颁布的《直属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考核暂行规程(草案)》,将学籍管理中的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考核与成绩记载等内容,以专门的文件的形式予以了细化的规定。___年颁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开始从总体上探索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建构。
2.在原有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共同形成了整体性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这一时期更新调整的内容如下:在转专业与转学问题上,调整了原则立场,《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需经常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如无特殊困难,一般不要转专业、转学;但在处理个别问题时,适当地照顾学生的合理要求,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在退学问题上,逐步放手退学学生的后续安置问题,规定“如果是调干学生,应按照____和当地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安置问题,其他一般学生的以后一切问题,学校概不负责。74。至此,高校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已有所涉及并呈现规范性特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得以初步形成。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曲折期(1966~___年)
““””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陷于停顿,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无论是政工干部还是专业教师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从___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六年之久,高校人员星散,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原来实行的学生管理规定都失去了作用。在这十年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发展,直到““””结束,___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校本科学生管理制度才得以恢复和重建。
(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期(1977~___年)
党的___届___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拨乱反正中,逐步回到了正确的轨道。改革““””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这一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主题。
___对于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总体性的梳理和整合。___年,教育部在对___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进行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该办法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是对多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实践的总结,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标志着我国精英型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范式的形成。
2.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适应高等学校现代化的发展趋向。___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规定了___条高等学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资助与帮扶方面,___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这是我国高校在资助帮扶工作上首次全面系统的政策规定。在就业与创业方面,___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原有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社会选择的就业制度,至此,我国实施了四十余年的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五)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期(___年至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深化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进入了法制化和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1.完善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体系内容。___年之后,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开始逐步走向体系化建设阶段,各方面的规范文件大幅增长。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这一时期连续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等,这些条例和规定的颁行,进一步规范、丰富了学生管理的内容,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
2.逐步实现法治化和科学化。___年___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是近年来司法审查高校学生与学校纠纷的重要依据,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制化进程的开端。与此同时,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相继出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治化进程得以进一步深化。___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了发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学生管理制度适应时代发展、走向法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成果。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有着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视角上,从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转向为关注人本身;在体系特征上,愈加彰显系统化和法治化;在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权逐步扩大,管理体制实现了多元共管的模式建构。
(一)在价值取向上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转换
教育价值观是人在教育活动中对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目标的反映,是人从特定的背景、立场和发展需要出发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看法和认识[3]。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教育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促进社会的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把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活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发展个性、理性,以便培养他们成为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被提出来,高等教育中人的本体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这种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计划经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接受学校的管理是学生应尽的义务,而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则专章规定学生的权利内容,如___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2]147的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做特殊规定。二是学生管理更加柔性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注重的是刚性、强制和约束,而新时期则将管理者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尊重,如在___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校调整学生专业须经学生同意”[2]655,取消了“保留入学资格、休学期间不得报考其他高校”[2]172的规定。
(二)在体系建构上向系统化、法治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高等学校秩序的稳定、教育教学秩序的恢复,在学生管理上多以教育部颁发的“指示”、“批复”、“复函”等为主,对于同类问题尚未形成宏观性、原则性的政策引导,同时政治色彩浓重,行政化、计划性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步伐加快。
1.制度体系的系统化。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无集中体系,多以“指示”、“批复”为主,在内容上较为单一。体现为如___年颁布的《教育__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学籍问题的几点指示》、___年《高等教育__关于处理学生复学、转学问题给东北师大的复函》等。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内容上系统化,以___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蓝本,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分为学生权利义务、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等组成部分,同时《高校学生行为守则》、《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相继出台,促进了学生管理在制度层面上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制度体系的法治化。___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初步法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___年___月印发《教育__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学生权益,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做到有理有据,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等法定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在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权扩大,转变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高校自主办学的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市场对于人才结构的发展需要开始多元丰富,高校学生管理的自主权逐步扩大[5],由以往的单一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的管理方式开始转变为“教育部门、法律部门和学生共同管理”模式。
1.高校自主权在学生管理领域逐步扩大。在___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充分体现了在学生管理问题上对于高校自主权的肯定和放权。新《规定》中有___处直接明确表述为“由学校规定”,有___处要求明确表述为“按学校规定”执行。放权的主要方面如下: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授权高校自主决定学生专业调整,国家不再对此做出具体规定;授权高校自主管理学生学籍,国家对于学生休学、退学的具体条件、程序等不再做出规定。
2.管理方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法律部门开始逐步渗入以往单纯由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主导的管理方式,育人为先的管理原则也将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主体之一融入其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了行政法律部门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方法模式和管理制度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演变,并在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动力和基本依据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演变的决定因素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阶段,会形成相应的生产方式,其中包含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和分配形式等,决定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于是高等教育需要发展和重塑,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开始调整和重构,以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对高校的学生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强调市场主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于是高校学生管理逐步从“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柔性化,注重学生权益的维护,给高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体系建构逐步走向系统化和法治化。
(二)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方针政策调整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演变的主要动力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不断调整和变革,每一次的调整都带动着高校学生管理的不断改革演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___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党和国家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以“批示”、“批复”的方式全面剔除旧的教育制度,逐步确立起全新的制度体系。
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8]的总方针指导下,高校开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潮。___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___年)》颁布出台,其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融入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快了其法治化、规范化的进程。
(三)学生群体特征的动态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高校学生管理,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管理对象即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是各个时期国家强有力的新生建设力量,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在时代背景、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有着不同的群体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尽管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不论是设备,还是人员素质、管理都有了显著的改观,但是传统的工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档案体制改革比其他行业改革更为艰难的原因所在”[1]。这种艰难不仅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反映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教学档案在高校档案管理之中可谓是重中之重。但多年来延续的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及滞后的思维方法,在近几年毕业生档案的发档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轻则延误毕业生报到就业,重则影响到毕业生的前途和事业。
高等学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学生就业以及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接受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和考核的主要依据。学生毕业之后,档案转到所在工作单位,形成人事档案,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定职、晋级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凭证作用。因此,学生档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的出现,为确保毕业生档案材料齐全,顺利就业,教育部适时发出通知:“要求要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工作衔接。各地各高校要加强毕业生的服务、教育、管理,特别是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平稳离校,严禁采取扣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简单化管理方法,保持为毕业生服务的热度不降、力度不减,要准确把握、严格执行国家和高校有关政策规定,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对欠缴学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及时统计上报有关信息,对于离校后申请入伍的毕业生,要配合兵役部门积极为他们补办。”
从上述教育部的明文规定不难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所涉及的学生档案工作高度重视,且提到了议事日程,而我们在发放档案的工作中遇到诸多毕业生的档案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档案归档内容程式化、简单化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的形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冲击,首先反映在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上。学生档案中记载的许多内容已经失去应有的价值,同时许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却未被记载。如涉及高校招生录取材料、大学生入学登记表、学籍成绩总表、入党入团材料、毕业生登记表、学位授予通知书、报到证存根、体检表等比较多,而用人单位希望了解的个人素质、成绩、能力、特点、诚信等方面的材料比较少,学生鉴定材料空洞、政治术语多,呈公式化、口号化,没有全面真实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貌和个性发展特征,档案材料不完整,信息量不足,档案材料归档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因此,高校学生档案应有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二)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还是原始手工操作管理模式,没有一套完整的学生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流动数量加快,就业方式多元化,档案投递单位复杂化等,导致原来的学生档案管理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数据库,导致学生档案的核实、转递、查询等工作的效率十分低下。当前学生档案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必然导致学生档案的管理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档案管理脱离实际
学生档案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在校期间,学生档案是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学生档案记录了学生入学前以及在校期间思想政治、学生生活、知识技能、行为和规范、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是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考察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档案是推荐就业的重要凭证,是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状况,决定录用与否的重要决策依据。尤其是对一些报考国家公务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来说,档案政审更是笔试、面试之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现行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严重脱离学生学习生活与就业。有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不知道档案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利用和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多年还不知道档案的去向。因此,在新形势下迫切要求对学生档案工作进行创新,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使学生档案管理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为学生、为管理学生工作服务。
二、制定学生档案科学管理方法势在必行
基于对上述学生档案管理所存在的现状,笔者认为不能把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面、口头的强调和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档案管理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面对挑战,档案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与时俱进”[2]。档案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社会为他们提供需要全方位的、人性化的档案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本,扩展档案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而现行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严重地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渠道。国家为培养人才在教学、校园、设施、管理上大力投资;家庭不惜重金全力培养,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现代化人才。然而,就因为档案的内容不全面、不充实,使用人单位无法了解学生的真才实学,有多少高材生被科研机构、高端领域拒之门外。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他们的睿智思想得不到实现。
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档案工作者的高度认识。笔者认为:1.在理论上,每届新生入校时就应宣传和培训,提高学生对档案理论的重视和认识,坚持每届新生都对此有所了解。也可以请专职档案员定期到各个学院讲授有关档案方面的知识。2.在实践上,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档案馆以及各级人事档案部门参观了解档案的形成、保管以及如何利用和发挥档案的价值,使每个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档案有高度的认识。
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高校的档案专业也越来越受到考生的青睐。然而,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档案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这除了大学生本身存在对档案缺乏高度认识外,还有从事档案的工作者缺乏对此项工作的宣传、教育以及必要的培训、辅导。这是档案工作的一个缺失。无数事实证明,档案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真实性和原始凭证作用是任何材料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应利用各种机制,激发档案事业的活力。
三、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更新档案管理人员观念,拓展服务内涵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学生工作服务”[3]。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应紧紧围绕着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与成长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主题来开展。因此高校学生档案工作者应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重藏轻用的旧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涵,使档案管理工作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真正做到为学校发展、为学生成长、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与就业服务。
(二)结合以人为本思想,重新规范归档内容
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应该兼顾档案的全面性和个体性。既要收集学生档案的常规材料,如毕业生登记表、成绩单等,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在归档过程中,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扩大收集档案材料范围,充实档案内容。如反映学生特长的个人作品、发明创造等材料;还有反映学生道德水平方面的如诚信、助人为乐、道德作风、考试有无违纪行为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材料;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工作情况、学校大型活动的参与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与见习情况、毕业论文、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制作和竞赛等材料,都可以归入档案,尽量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在校表现,摆脱学生档案千人一面的程式化面目,为用人单位提供翔实、生动的档案材料,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三)逐步实现归档渠道多样化
以前的学生档案归档,大多在学生入校以后,由上级招生办统一转入,零星材料则由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送交,导致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一成不变。在新的归档内容确定之后,学生档案的归档范围也应该有所变化。如表现学生个性特征的材料,可以由学生的导师、学生本人以及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团体送交归档。同时,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者也应该发挥主动精神,在新生入校后就抓好归档工作,努力做到即收即归,保持材料的齐全和连贯,使学生档案成为学校或用人单位培养人、录用人的可靠凭证。
(四)采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学生档案的数量大、内容复杂、保存期短、流动性强,全部实现电子管理可行性不强。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各种电脑软件辅助学生档案管理,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变动以及档案转递情况录入数据库,实现电脑查询与实体档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使档案管理的效率得到充分提高。
新时代的来临,为现代档案工作者提供了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的绝好机遇。由于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档案工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赋予档案工作内容和职能新的含义。档案工作内容、职能以及工作重心的变化,使档案工作者的职能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由单纯的档案保管者向知识管理者转变。档案管理者可以摆脱繁重的档案实体管理事务,将精力和着重点集中到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从而实现自身管理职能的历史回归和角色的从新定位。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归档内容简单化、程式化、管理手段落后等诸多问题。高校许多毕业生的档案内容不全面、不充实,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势必引起档案工作者的思考和创新意识,有必要进行适时的宣传、辅导、培训、改进等工作。在新形势下,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搞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学生档案,改革,以人为本,创新
参考文献
[1]何志明.试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驱动机制[J].北京档案,2009,(7).
[2]马小斌.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措施[J].档案学研究,2009,(4).
关键词:公寓管理;问题及对策;公寓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09-02
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教育部在近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文件中多次强调,高校后勤要以伙食为中心,以学生宿舍为重点。这决定了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在高校改革及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将长期处于重要地位,在高校培养人才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示范作用。
1 学生公寓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跨越性发展的前提,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各项后勤工作中,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是后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公寓建设中不同的投资形式、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都给学生公寓的管理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下的发展,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保持高校稳定的同时,为搞好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一个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是后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已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非常重视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为了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学生公寓管理体系,推进高校两个文明建设,从1999年—2002年我国共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高校后勤工作会议,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分会于2003年7月25日专门成立了学生公寓专业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性。
2 现阶段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观念上的,也有机制上、环境上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与公寓管理企业之间在目标追求上的差异带来的理念上的冲突,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公寓都缺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第三,有些学生公寓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火灾、盗窃、伤害、财产损失等时有发生,有的学生公寓已成为治安和安全事故的多发区域。第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在学生公寓内对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及公寓的规章制度置若罔闻;有的学生不爱惜寓所设施,甚至随意将学生公寓内的公共设施拆卸或损坏,致使学生公寓成为高校学生违纪事件的高发区域。
3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公寓管理在育人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树立先进的学生公寓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促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得到超越自我的升华,突出育人功能。要以管理育人为指导思想,强化公寓管理。要求在教育上: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把学生公寓当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服务上:要加强情感管理,热情周到、服务及时、方便学生。更要充分认识到:服务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3.2 完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没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也就会造成被管理者无所适从、管理者无章可循的状况。公寓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做好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在公寓制度建设中,要注意其教育性、群众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大学生心理特征上的特殊性。不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卫生、纪律等进行约束,而且对公寓管理员、服务员、卫生员等也要进行约束,这也是搞好管理、服务学生的重要保障。
3.3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学生公寓工作人员既是服务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是一支不上讲台的育人队伍。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公寓管理功能,实现管理育人目标,必须加强和完善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大力提升学生公寓管理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三种意识”(即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三种精神”(即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四个能力”(即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公寓职工队伍。
3.4 增强管理实效,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
公寓管理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公寓的育人功能。而公寓管理的对象是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的大学生,因此,公寓管理者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探索大学生公寓建、管、育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达到增强管理实效的目的。一是要理顺“齐抓共管”与“职能管理”的关系,只有在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行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增强管理效果。如重庆工学院成立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挂帅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学生处、院团委、研究生处、后勤处、保卫处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二是要坚持“管理”和“服务”一致的原则。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以管理推动服务,以服务带动管理,管理与服务并举。三是要处理好“管”与“教”的关系。“管”与“教”是互为作用、相互依存、目标一致的统一体,只有将“管”与“教”融为一体,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四是要扩大管理队伍,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五是加快学生公寓硬件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公寓的周边环境和公寓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学习環境。
总之,学生公寓在运行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各种情况,但是只要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把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作为高校后勤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多积累、多观察、多总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完善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就一定能够做好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真正实现和谐公寓、和谐校园的目标。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公寓安全问题和应对策略,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工具性的管理系统来加以改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系统是一个落实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学生住宿管理、规范高校公寓日常工作、提高公寓管理效能的有效工具。如“安讯通”、“阳光”等现在网络市场上有的专门用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系统软件会对公寓管理的安全隐患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Z].2002-02-22.
[2]王洪娟.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J].高校后勤研究,2006(5).
[3]朱峰,杨志萍.探索大学生公寓建、管、育一体化管理新模式[J].高校后勤研究,2006(3).
作者简介:郝小芳,女,1982年2月4日出生,山西省临县人,助理工程师。
Discussed Shallowly to the University Dorm Management
Hao Xiaofang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dorm is the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key point, its dorm management immediate influence school stability and advancement. The university should carry out the central committee positively the related document spirit which manages to the university, advan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partment solidly, carries out the dorm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positively,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foundation convention management, strengthens the dorm to nurture the person function, improves student's thought political fiberre and the moral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s the dorm improv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the critical position.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创新】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方案11-28
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07-27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20106-14
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学生管理研究12-16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创新机制研究12-20
关于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分析论文12-03
权利与权利平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石的探讨论文06-08
高校学生述职报告06-19
高校学生社团职能12-01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