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梯级优势能力模式的构建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 抓好教育培训, 强化实践锻炼, 健全激励机制, 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 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这既表明了党和国家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 也是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 其职业成长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 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辅导员职业成长模式是当前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必要性

(一) 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 同样也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 随之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各种思潮的激荡;另一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化程度的大幅提升使得网络社会迅速崛起, 网络文化和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处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 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如何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判断是非, 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摆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面前的全新课题。辅导员的职业成长决定着辅导员能否保持与时俱进, 能否在复杂的世界政治环境中提升工作能力和政治素养, 能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落到实处。

(二) 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是辅导员群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 当前学生群体已由“90后”变为“00后”, 不同的学生群体意味着辅导员工作将面临不同的问题, 且每一个学生本身的个性和特点都具体有差异性。同时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又较为繁琐, 这些客观因素都给辅导员工作增添了困难。所以辅导员要想在工作中取得突破就必须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增加专业知识以及熟悉工作流程, 不断寻求职业的成长。另一方面, 虽然党和国家一直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较仍存在例如职业前景、收入待遇等问题, 这导致了许多年轻教师并没有将辅导员工作当做终生事业去发展。因此, 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构建辅导员能力成长体系, 开拓辅导员职业成长的路径, 才能够切实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增强职业自信, 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困境

(一) 思想引领功能淡化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17年教育部43号令) 中明确指出,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由此可见, 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应当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首要职责和基本要求。而在现实工作当中, 很多高校由于教职工人员配备不足或者是行政部门职能不清晰, 使得辅导员除了要做好本职的工作以外, 还需要兼任院系的其他行政工作, 其角色沦为“跑腿的”“打杂的”“听差的”[3]。除此之外, 还要完成学校宣传部、组织部、团委、保卫处、后勤管理处、教务处、财务处交办的各项任务, 以至于有人形象的将这种毫无工作职责边界的辅导员描述成“十大员”, 即思政员、教务员、安全员、维修员、宿舍员、收费员、活动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员、文明督导员。[4]24小时全天候待命、假期正常工作以及长期面临着学生安全风险更是常态。长期处在这种高压状态下的辅导员只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过量的杂务之上, 很难再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好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 职业发展面临瓶颈

虽然高校辅导员是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但实际上多数高校并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辅导员晋升机制, 可供辅导员晋升的途径并不多。首先, 干部身份。按照正常干部序列来看, 辅导员可以从副科、正科到副处依次晋升, 但通常在选拔干部的时候, 辅导员职级名额十分有限。加之多数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的岗位多为人事代理或聘用制, 这使得辅导员提干难上加难。即使少数优秀能够晋升的也认为正科级岗位已成为职业生涯的尽头。其次, 教师身份。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来看, 目前辅导员能够聘任副教授职称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教授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大多数辅导员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处理琐碎的日常管理事务, 无暇顾及学术和科研;另一方面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 其工作业绩并不能像专业课教师那样通过教学成果量化显现出来, 在参评的过程中自然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 由于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数量比较紧俏, 往往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造成了想从辅导员岗位转到专业课教师岗位或者其他岗位也是难上加难。职业发展的重重阻力使辅导员失去了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 早早就形成了职业倦怠, 其职业成长也就成了空谈。

(三) 职业认同有待加强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问题主要分为两点, 即社会认同度和辅导员自身认同度。在社会认同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大众对辅导员的认知偏差, 有些人认为辅导员这份工作只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琐事, 谁都可以从事而且谁都可以干好, 且对学生的作用不大。甚至有些高校的专业课老师都觉得辅导员只是学生的“保姆”, 只是从事学生的管理工作, 并不从事教育, 相比较传授专业知识而言,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些片面的想法都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成就感的缺失,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在学校里的地位较低, 自己的辛勤付出与职业收获不匹配, 无法施展和发挥自己的能力。一部分辅导员选择该岗位并不是因为喜欢这份职业, 而是迫于就业压力, 所以一有机会就考虑转岗。还有一部分辅导员起初比较喜欢这份职业, 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加, 加上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 逐渐形成了职业倦怠。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较大, 主动寻求职业成长的积极性不高, 队伍难以稳定发展。

三、建构辅导员梯级优势能力模式的路径分析

(一) 树立梯级发展理念

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 (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中明确将辅导员的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级,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 促进辅导员职业成长,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因此,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当树立正确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 以《能力标准》为依据, 制定梯级发展体系。一方面, 明确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从职业能力视角将辅导员的等级作了区分, 其中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 需要通过相应的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 具备一定工作经验, 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 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 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 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 制定辅导员梯级能力培养的目标。高校作为辅导员的培养者,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规律、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要求、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人才需求等重要因素, 找准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定位, 制定总体目标。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当了解每一位辅导员的自我职业等级的定位, 有针对性的为辅导员提供不同方向的学习培训。[5]

(二) 选拔梯级优势人才

辅导员的选聘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起点, 同时也是辅导员梯级发展体系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在选聘的环节主要应当注重两个方面, 一方面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梯级选拔。辅导员从初级阶段培养到高级阶段需要相当长的周期, 再加上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 许多辅导员的培养刚有点起色就被调离其他的岗位或者是主动离职寻求发展, 因此要想建立一支梯级分明的队伍存在困难。为此, 学校除了自己培养的人才以外, 在对外招聘选拔的时候可以划分不同的岗位等级, 根据不同的岗位等级给予对应的待遇, 吸引更多的中级和专家级辅导员加入, 以带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另一方面按照能力素养分层选拔。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 除了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最基本的能力素养以外, 应当着重考虑三点:第一, 专业背景。从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要求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与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切合度比较高, 尤其是辅导员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 更需要有强大的学科背景和理论高度作为支撑。第二, 政治素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 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度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辅导员选拔的底线。三, 人格特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职业信仰是贯彻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宗旨和保证辅导员职业稳定的重要保证。[6]

(三) 制定梯级培训体系

促进辅导员职业成长应当以辅导员职业发展为目标, 在辅导员职业等级划分的基础上, 形成层级分明、突出重点的梯级培训体系。辅导员梯级培训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即基础化培训、专项化培训和专家化培训。基础化培训主要面向初级梯队的辅导员, 以入职培训为主。这部分的培训相对而言较为基础, 一般涵盖岗位认知、岗位适应、日常基本技能等。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沙龙、讲座、结对帮带、案例探讨等形式开展短期集训, 帮助处于初级阶段的辅导员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专项化培训主要面对中级梯队的辅导员, 以专题培训和强化培训为主。这部分的培训需要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 专题培训一般涵盖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 强化培训主要强调让辅导员从实践型走向研究型。学校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岗位技能实操等方法开展中期集训, 帮助辅导员其强化能力, 促进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努力;专家化培训主要面向高级梯队的辅导员, 以理论素养提高为主。这部分的培训对于辅导员的要求较高, 主要为了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知识, 强调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 更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创新。学校可以通过委派挂职锻炼、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公派出国访学等形式实现长期培训, 促进专家级的辅导员能够实现职业上的升华, 并且能够面向社会。

(四) 优化分层考核机制

合理的评价考核是激励辅导员职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也是辅导员晋升提拔的重要基础。很多高校将辅导员是否完成行政职能部门的任务等作为指标, 衡量辅导员的工作绩效, 严重扭曲了辅导员的工作重点, 束缚了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性。同时, 现行辅导员考核制度还导致了“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 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成长。辅导员岗位具有特殊性质, 应当区别于其他教学行政岗位。考核过程中应当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辅导员职业等级分别作为横向指标和纵向指标。横向考核指标应当以《能力标准》中的九大模块为标准, 即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应不同的模块, 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 量化考核。纵向考核指标应当以《能力标准》辅导员职业等级为标准, 即初级、中级和高级, 针对不同的职业等级设定不同的考核要求, 衡量辅导员在工作中是否达到要求, 以规范辅导员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当前,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成长面临着思想引领功能淡化、职业发展面临瓶颈以及职业认同有待加强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辅导员梯级优势能力模式主要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中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建成一支初、中、高级比例合理的辅导员队伍, 以促进辅导员的分级递进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成长,梯级优势,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9.

[2]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 2017-10-1.

[3] 朱平, 陈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纪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周年[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8) :11-16.

[4] 王娟, 李鹏.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12) :84-86.

[5] 张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级培训体系层级图式模型建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4) :102-105.

[6] 王戎.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高校辅导员分类分级发展模式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15 (12) :99-102.

上一篇:关于高职Flash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下一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