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校管理模式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加坡高校管理模式(精选8篇)

新加坡高校管理模式 篇1

新加坡每一所私立大学都拥有一个或几个比较优秀的专业。同学们务必以自己合适的专业选择学校。比如:酒店管理专业选MDIS;金融专业选管理发展学院、楷博高等教育;IT专业选英华美学院;商科可以选PSB学院;O/A水准可以选博伟国际学院等等。

因此去新加坡读学习,学校的选择,固然是要看知名度的,但是并不是唯一标准。

正如上述所说,大家在选校之前,首先要自己问自己,这所学校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这跟买衣服是一个道理,衣服固然是非常华丽漂亮的,但是尺码完全和你的身材不符,穿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你自己也不舒服。

新加坡高校管理模式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分析研究

从一个港口城市到连续多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三的国家,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 而校企合作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是立体化的, 涉及到教育部、经济发展局、人力局、科技研究局等, 因此新加坡政府职能部在高校的建设中 (包括校企合作)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高校各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十分明确和细致的政策引导和规范。

新加坡高校的办学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 因此高校的校企合作同样也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以下通过几个方面介绍新加坡高校的校企合作状况。

1 政策指引, 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

政策指引在新加坡高校的校企合作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政府通过统一的市场调研和行政审批的方式控制高校各专业招生规模, 以及专业的新增和撤销, 鼓励企业对高校进行各项投资并直接参与高校管理, 鼓励并规范企业吸纳在校生进行顶岗实习, 设定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等各种政策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 保护了学校、企业及学生的三方利益, 为校企广泛深入的开展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政策是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管理局、经济发展局等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 具有很强的联动性, 保障了整个政策体系的完整性。

相对于新加坡, 我国的校企合作缺乏法律基础, 配套政策也并不完善。因此, 多数企业很难将学生培训、实习、实训等活动带来的管理成本进行消化, 由此造成了校企合作的“高校热、企业冷”的局面。

国内高校的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如何获取市场需求。我国政府部门没有像新加坡政府那样发布有关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调研报告, 也没有权威的调研机构对国内各行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因此, 各高校需自行解决市场调研问题。由于不同高校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并不一样, 因此有些高校会因为信息的不准确而在学科建设中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 校企共同参与高校管理

在教育发达国家, 企业对高校进行投资并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新加坡高校的管理工作是通过各高校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的。管理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企业及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组成, 其作用主要是审定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审定、学校经费使用情况审计等, 具有很高的管理权。

对于高校的每个院系而言, 也会聘请相关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院系的专业建设方向、课程设置、学生考核、学生实习与就业安排等工作进行研究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管理人员在院系的这些工作中通常都有实质性的工作安排, 而非挂名担任虚职。

这样的管理模式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提供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平台, 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我国的高校管理采用的是政府行政管理模式, 政府对高校办学管理过多, 高校内部管理头绪过多, 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 规章制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脱节, 使得企业无法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来, 企业也就无法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导力量。

3 校企合作下的学科建设

新加坡高校的学科建设模式较为统一, 大多通过“市场调查——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认可——评议会审定——审批”这样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 “市场调查”和“审批”这两个步骤是由政府来主导完成的, 而其余过程均由企业直接参与完成。因此, 企业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 许多在学科建设上走在前列的高校也将校企合作纳入到学科建设中。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科建设中, 使得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中越来越接近企业的实际需求。然而, 我国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许多行业缺乏统一的工作规范, 不同企业对于同一工作过程的要求有时相差甚远。因此, 如何选择企业合作进行学科建设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

4 校企合作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的高校 (尤其是职业院校) 非常强调教师队伍与企业的联系, 要求新近教师必须拥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而非从其他高校直接录用研究生, 同时在职教师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 这样的制度可以使得教师拥有企业一线生产经验, 保障了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不仅如此, 高校的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来自各企业的管理层, 使得学校的各项政策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 从而保障了校企的深入合作能落到实处。

相对于新加坡, 我国高校的师资建设过于强调学历和职称, 教师普遍缺乏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 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学校政策与企业实际状况脱节。总体来说, 我国高校并没有按照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而是按照上级的指示在培养人才。

5 学生能力培养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新加坡的高校每年都将学生安排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 由于有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规范, 企业也愿意吸纳在校生进行实习。这样的实习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 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 然后被安排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一段时间。通过几个阶段的在校学习和实习的交替, 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性和学习兴趣通常都有很大的提高, 对社会的认知也有很大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体现在企业对学生竞赛的支持。在新加坡的高校, 学生们会经常有机会参与各种国际技能大赛, 参加比赛的经费、设备往往是由相关企业赞助提供, 如果某个学校的参赛队有很强的竞争力, 很可能会有多家企业同时提供赞助。这样的企业赞助行为可以很好的弥补高校经费不足、高端专业设备缺乏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学生实习通常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在实习前的若干个学期中, 因为缺少企业实践, 许多学生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方式以及专业知识的衔接产生困惑, 甚至对自己所在的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学习, 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有些高校已经开始试行将学生实习的时间与在校学习时间进行穿插结合, 这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革新, 从实习的安排到实习过程的跟踪和总结, 从教学安排的改变到教学理念的更新, 这样的变革需要付出很大的管理成本和代价。因此, 从目前来看, 这种方式推广十分有限。

我国高校的学生也有许多机会参加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竞赛, 但国内的学生竞赛通常有两大问题。一是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考查, 竞赛内容过于追求标准化,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二是参与的企业太少, 在行业中缺少影响力, 没有成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的平台。

6校企合作中的科研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科研建设。新加坡高校的科研项目大多与生产实践相关, 无论是企业项目、政府项目或是基金项目, 都十分注重科研与生产力之间的转换。尤其是职业院校, 其科研项目往往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线改造、生产工艺提升、新技术的验证等方面, 与企业生产一线结合得十分紧密。

这样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还科研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7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影响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 很多学校都是由这些移民兴办的企业投资兴建的。因此, 新加坡的许多企业都有资助教育的传统, 投身教育已成为许多新加坡企业的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 由于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使得在新加坡形成了一种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校企的合作过程中, 企业也获得了各种收益。首先, 由于全程参与是学生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与企业要求已经非常的接近, 企业可以节省很大的用人成本并提高运转效率。通过与高校的科研合作, 可以使企业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智库”, 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甚至提高自身的战略决策能力。另外, 对高校的资助 (包括对学生竞赛的赞助) 可以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加强企业与优秀学生的联系, 从而保障了企业的用人层次。

8总结新加坡的高校校

新加坡高校价值观教育述评 篇3

【关键词】新加坡;高校;价值观教育

一、高校价值观教育目的

1.培养学生“新加坡人”意识。新加坡真正的土著居民很少,大部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及其后裔,是个传统的移民国家。政府认为要增强各种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首先应该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使人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但是形式上而且更要从心理上由“我是一个华人(或者马来人、印度人等)”转变为“我是一个新加坡人”,以“我是一个新加坡人”而自豪。因此,为达成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新加坡人”的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高校价值观教育内容

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课或者是德育课的形式进行,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的德育课由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系开设,有《道德哲学》、《道德哲学问题》等。其中就包括道德动机、意志与行动的关系、职责、公正、道德界线、合理性等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尽管高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各不相同,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大致可分为:

1.儒家伦理教育。有些高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具体体现为:1.培养学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2.使学生认识东方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3.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过有意义的生活。在课程设计上,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兼顾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整个教学结构是以东方价值观念为内容,而以西方教育原理和方法为形式。”东方的内容和西方的形式相结合,显示出新加坡建设自身文化的一个特点。

2.共同价值观教育。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人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五条共同价值观是在博采新加坡各种族价值观念共同精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异中求同,又多元统一。

3.品格教育。遍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即培养学生核心的价值观,如爱国、诚实、勇敢、善良等。

4.国民教育。1998年,新加坡总理宣布教育政策的三大措施之—国民教育,将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前总理吴作栋指出:“国民教育,应该培养出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过去对今日和将来的影响。国民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兼顾到认知和情感。

三、价值观教育实施途径

新加坡实行价值观教育主要有是三种途径,下面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介绍国立大学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专门课程教学。专门课程教学是新加坡高校价值观教育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专门的学科课程方面,主要由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系开设。

2.专业课的渗透。除了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在其他课程讲述的过程中也会穿插进行,主要通过专业课的渗透这种间接德育途径来实现。国立大学除了哲学系开设相关的课程之外,还调动全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各院系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开设了许多寓于其他学科中的德育课程,充分体现了全学科育人的特点。

3.德育活动。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开设丰富的德育学科课程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以活动的方式来检验学校价值观培育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四、新加坡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特征

纵观新加坡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在整个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虽然人种、信仰等的多样性,但是价值观教育始终在新加坡政府的监督之下,依托《共同价值观白皮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1.国家意识主导性。“国家意识是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在自我内部,国家也被内摄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即一个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所依持的国家,同时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该国的一分子。

2.传统价值观创新性。新加坡是近年来世界上最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之一,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作为抵御西方消极影响的支柱。

【参考文献】

[1]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郑汉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3][9]李大光,刘力南,曹青阳.今日新加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7)

新加坡的大学管理制度 篇4

1.推行英语(作为母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并以英语进行教学,英语教育又以英国的剑桥水准为考核标准。

2.在课堂上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得和周围的同学交谈或喧哗,不得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不可以在课堂上做无关学习的事情,比如看小说,玩手机,听MP3等;不能将无关学习的物品带入课堂内,比如食物。饮料、电子产品等;如果发现,学校有权对电子产品进行没收,并等到“O/A”水准考试结束后再还给学生。

3.新加坡的私立大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得染发,不准佩戴耳钉或耳环;不可以穿着过于暴露的衣服,不可以穿着拖鞋上课。

4.学生不可以在校就读期间谈恋爱,男女学生更不可以在校园里有过于亲密的行为,否则学校有权提出警告。

5.新加坡移民厅要求留学生每月的课堂出勤率有严格的要求,一次不去上学老师就会给你发警告信,如果继续缺课,那么学校就会向移民厅申报,取消学生证。

6.遵守新加坡当地的法律、法规,在私立大学就读的学生不准外出打工。

7.新加坡的教育内容彰显出浓重的中华文化,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继承和发展。

8.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增加更多的创意,各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发展自己的特色,学校活动异彩纷呈。

9.“O”水准和“A”水准考试由教育部连同英国剑桥出卷和改卷,水平与国际接轨,受国际承认。

10.实施“少教多学”。“少教多学”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启示性分析:

2018年新加坡管理学院简介 篇5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新加坡管理学院(SIM)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一所新加坡政府建立的本地人力资源培训机构、专业的商业管理、金融管理、全球国际教育学院。新加坡管理学院是新加坡政府扶持参与而成立的国际教育学院,学院成立于1964年11月28日。建校50余年来,新加坡管理学院为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新加坡管理学院通过与美国、英国、澳洲和瑞士等国的知名国际大学和学院合作,提供广泛的高素质学术及学位课程。学院为超过14,000多名在籍学生提供了50多项课程,包括多种研究生、本科学位和证书级别的学术课程。2005年1月,新加坡教育部批准新加坡管理学院成立新跃大学(SIM University)。

学校简介

新加坡管理学院成立于1964年11月28日,是一家以开发新加坡人力资源为使命的非营利性会员机构。新加坡管理学院(SIM)是新加坡本地首屈一指的一所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一所新加坡政府建立的本地人力资源培训机构、专业的商业管理、金融管理、全球国际教育学院。50余年来,新加坡管理学院为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学院在开设在职人员进修课程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1992年,受新加坡教育部委托、批准,增设国际大学学位课程(OUDP)。2002年,当新加坡管理学院得到英国大学的认可后,英国大学学位课程(OUDP)更名为新加坡管理学院国际大学中心(SIM-OUC)。新加坡管理学院开始接受全世界各地优秀留学生前往新加坡留学深造,完成获得美国、英国、澳洲等国知名大学的本科学位、硕士学位!甚至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新加坡直接前往英国、美国、澳洲等世界百强大学继续深造硕士学位!

新加坡管理学院通过与美国、英国、澳洲和瑞士等地的知名国际大学和学院合作,提供广泛的高素质学术课程。至今为止(2016年)学院为超过14,000名在籍学生提供了50多项课程,包括多种研究生、本科生、学位和证书级别的学术课程。

考察新加坡的公共管理的启示 篇6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颜如春

一、新加坡公共服务的特色

新加坡政府坚持“亲市场”、“亲商”、“亲民”服务理念,其公共服务特色具有以下特色:

1、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人和管理人员”。

2、公共服务的结果导向: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主张公共服务提供多元化与合作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参加。

4、公共服务电子化:健全的电子政府系统。

二、新加坡的公共管理模式的特点

1、公共管理模式的宏观特征

(1)制度——政府强干预的经济制度、权威的民主制、清廉透明行政体系;

(2)结果——好政府的治理绩效、精英治国的实践;

(3)软性——执政为民的理念、东方价值观的倡导等。

2、致力于亲市场的服务型政府

(1)新加坡权威制政府的控制强度按政治治理、社会管理、经济政策而递减,其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法治精神,亲商、亲民的制度本因。

(2)服务型政府模式: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为本,寓管制于服务之中,政府与企业建立互利、共生的伙伴关系,迎来双赢的结果,繁荣了经济,扩大了就业与税收,进一步又增加了政府服务与管理的对象,这是一种积极的亲市场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

(3)两手并用的公共管理方式:宏观管理体现威权性;微观的具体服务:亲市场/民主化;法定机构的引进带来管理机制的创新(职能分流;机构的归并与新设; 法定机构企业化;管理合同化)。

3、新加坡政府的高薪低成本运作

发展型政府——权威+自净+法治。新加坡政府集中了一批精英,在赋予高薪的同时辅以严格的反贪措施。在新加坡特定国情下,精英政府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政府绩效,严惩腐败降低了政府隐性成本。由于政府是物有所值,国民接受了“高薪政府”这一现实,并通过大选赋予其合法性。

4、法治是新加坡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法治的政府、规范的管理、安定的社会、循规蹈矩的公民群体、廉洁的公务员形象,对以吸引外来投资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加坡有极大的好处。

5、中央公积金是特殊而成功的案例

(1)切合国情:传统价值观念、地理条件;

(2)执政党“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社保理念;

(3)公共保障与自我保障与相结合;

(4)发挥激励作用、支出成本透明化、保证公平性等原则;

(5)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功能相适应,与严格法制密不可分;

(6)受到政府、雇主、员工三方支持,并成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新加坡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

1、政府是国家最核心的治理者,国家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政府制度的设计和改革。

2、政府应当有威权,但它必须体现于政府治理绩效,而非政府权力之上。

3、政府要亲市场,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

4、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公民授权的基础上。

5、公共服务着眼于务实、高效。

6、廉洁的制度化,与政府竞争力有关,对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很大影响。

7、制度选择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应根据国情确定发展道路。

新加坡社会管理及其启示 篇7

一般意义上讲, 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弥补政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弊端, 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从而使社会更加有序和稳定。另有一些学者认为, 社会管理虽然处理和解决的是社会问题, 但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大多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多元且复杂的。第一, 要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秩序;第二, 要实现程序和结果上的公平和正义;第三, 要注重社会群体中的个人主体, 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另外, 社会管理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 有的是具有强制性的, 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依据权力实施的管理方式, 有的不具有强制性, 主要依靠广大社会组织和个人, 政府只是充当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 社会管理方式相对来说比较温和。

综上所述, “社会管理可以这样来定义, 社会管理是为了实现广大公民的主体权利和社会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政府、企业、广大社会组织和公民主体通过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管理能力, 积极地促进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 最终建立起一个和谐共生、繁荣有序的良性社会。”

二、新加坡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在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离不开新加坡良好有序、制度完备的社会管理。新加坡的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以社会组织为依托, 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新加坡社会管理的显著特色就是以社会组织为依托,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显著优势, 分担政府管理的职责。因此, 新加坡政府也大力鼓励创办各种各样高效、正规的社会组织。建国以后, 社会组织在新加坡雨后春笋般的兴起, 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以及涉及各行各业的协会和社团逐步有序地建立起来。近些年来, 新加坡政府从政策、手续上更是放低了社会组织的建立门槛, 社会组织增速显著提高, 并且服务水平愈加提高, 涉及的层面、行业领域也是更加广泛, 这就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更多地主体资格, 有效地分担了政府的职能, 有利于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完善。这些社会组织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 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的互补, 有效地完善了新加坡社会管理的方式, 丰富了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 使得新加坡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 加强社区民主自治, 社会管理重心下移

新加坡良好社会管理的实现, 也离不开众多社区的作用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也需要社区的有效支持和配合。因此,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 积极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与社区的沟通渠道, 建立起职能分工明确、覆盖率高的的社区组织。整个新加坡的84个选区都设有公民咨询委员会, 改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社区民众与政府进行对话, 并且传达政府政策, 促进社区的发展。同时, 在各个公民咨询委员会下, 建立起来各种各样的下设委员会和俱乐部, 例如六个专业执行委员会和诸如民防委员会、邻里委员会等机构。这些委员会和俱乐部也是在政府引导下相互配合工作, 形成制度完备一个社区管理结构。这样, 以政府管理为主导, 以社区组织管理为补充, 一个高效便民的服务网络就在新加坡社会管理模式中建立起来。新加坡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既配合了政府工作, 又实施了对于社区民众的自治管理。因此, 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我们惊讶的发现, 在新加坡的社区组织中, 这里没有专门的全职人员, 而是由来自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志愿者负责运行。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在社区组织中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使得政府管理的政策得到更加有效地实施, 这在新加坡社会管理中真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三) 完备严格的法制体系及执法, 保证社会管理的权威性

良好的社会管理离不开严密的法律法规, 新加坡社会管理也不例外。新加坡通过正规有效的立法手段, 结合国家社会管理实际, 针对新加坡社会管理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严密的规定, 为社会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后盾。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种细节, 例如公共卫生、交通、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新加坡社会管理不仅是立法严格严密, 执法同样是严格严厉, 因此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态度。在社会管理执法程序中, 新加坡政府认为, 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人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权。这些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得到了新加坡民众的充分支持。因此新加坡由社会管理产生并发的社会问题也愈来愈少, 社会更加趋于稳定, 人民生活也更加和谐。所以, 新加坡把立法、执法法手段当做是社会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 重视公民道德与法治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管理环境

社会管理的好坏与否, 与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息息相关。新加坡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注重立法执法严密严格的同时, 也注重对于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新加坡政府通过对本国人民进行宣传教育, 真正让遵守社会公德和遵守法律成为一种日常习惯烙印在人民心中。在社会道德教育方面, 新加坡是为此做足了工作, 首先, 在国家整体价值观上, 新加坡明确规定以“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家庭为根, 社会为本;关怀扶持, 尊重个人;协商共识, 避免冲突;种族和谐, 宗教宽容”, 来作为国家整体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这种国家核心价值观首先受到了来自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比如说它充分发挥家庭和家长在整个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它又吸收了新加坡其他外族人的文化价值观, 并且新加坡政府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人民心中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提出“我是新加坡人”的宣传口号。“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多元社会, 因此, 新加坡根据自身国情, 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大力宣传对于国家的责任和认同, 将国家道德观和公民个人道德观结合在一起, 使得公民对于国家的责任和意识更加强烈, 大大提高了社会凝聚力。”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密不可分, 所以新加坡政府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 也积极地对国民加强法制教育。例如, 在机关、学校和其他单位, 进行“遵守法律、遵守公德、爱护公物、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增光彩”的公民教育, 通过开展“反吐痰运动”、“取缔乱抛垃圾运动”、“防止污化运动”等几十次全国性的社会法治教育运动, 使社会公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维护社会环境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再次, 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现代大众媒体传播宣传的优势, 通过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渠道对公民进行正面的普法教育和宣传, 使公民知法守法, 共同维护新加坡法治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新加坡社会管理做法的启示

虽然新加坡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模范作用, 但是我国在进行社会管理改革的同时, 不应该照搬新加坡社会管理的管理模式和发展, 而是应该结合我国国情, 找到适合我国社会管理的先进部分, 因地制宜的进行运用和实施。使其先进的方法和模式切切实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借鉴:

(一) 把握政府职能定位

在传统时代的管制型政府时期,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统治, 政府权力是巨大的, 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少之又少, 甚至是通过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控。在这种强烈的官本位思想下, 政府成为唯一的管理主体, 而丝毫不考虑公民或其他社会组织的意见, 这就容易导致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位、错位、和越位等弊端。这就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新加坡政府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所以才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使政府更好地把握在整个社会管理中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新加坡在社会管理中国的职能定位主要是一般社会组织和个人无法通过自身解决的问题和提供一些特殊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 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优势, 引导他们更好地相互协调和配合, 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因此, 新加坡的这种政府职能定位的经验表明, 我国在进行社会管理改革和创新过程中, 一定要破除传统官本位额旧思想, 破除“政府管理一切”的旧习惯, 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组织和其他机构个人的作用和优势, 积极的进行引导, 做到更加便民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

(二)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良好的社会管理离不开严密的法律法规, 新加坡社会管理也不例外。新加坡在社会管理过程中, 通过正规有效的立法手段, 结合国家社会管理实际, 针对新加坡社会管理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严密的规定, 为社会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后盾。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种细节, 例如公共卫生、交通、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新加坡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表明, 我国在社会管理改革和创新中, 更加应该重视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建设, 必须考虑中国的社会管理法律实际, 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填补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空缺, 同时各级机关要严格执法, 合理执法, 依法解决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切实保障社会管理过程中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 培育和谐共生文化

注重文化建设同样是新加坡社会管理的一大特色。新加坡结合自身多民族多文化的多元社会环境, 积极发展各种文化, 鼓励特色文化, 引导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借鉴, 使他们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和谐共同发展。新加坡政府在社会管理实践中, 以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障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新加坡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注重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先进经验表明, 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管理改革和创新中, 必须加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我国同样是一个多民族、多语音的多元文化国家, 正确引导和管理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 我国既要重视创新文化软实力, 又要培育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 不断调动各族人民积极性, 真正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更好地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是我国在推进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通过学习新加坡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 以利于我国进行社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国情, 因地制宜的借鉴其适合我国社会管理的部分并加以创新, 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各自的优势, 相互配合和协调, 重视法律教育和德治教育, 重视多元文化建设和管理, 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摘要:新加坡的社会管理工程可谓是繁杂且漫长的。因此, 新加坡在完善这项长久的工作时, 制定了系统严密的方案和政策。新加坡社会管理工程是在各个主体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一套程序正规、政策完善、制度健全的庞大体系。新加坡的社会管理先进经验也为他国进行社会管理建设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我国社会管理也可以从其中借鉴不少有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因此, 本文首先介绍新加坡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式, 继而阐述了新加坡社会管理对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社会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 2005年.

[2]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3]孙代勇.新加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启示[J].新重庆, 2008年.

[4]李路曲.新加坡的权威主义政治与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 1997年.

[5]陆杰.新加坡社区的管理建设及其启示[J].党政论坛, 2010年.

铁岭模式·新加坡模式·北欧模式 篇8

题中的北欧模式则是比高级阶段更高级的一种发展状态。除了有(1)效率、(2)公平之外,还有(3)素质与(4)可持续。摆在这里,是作为比较用的。

言归主题。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先后出现过几种著名的模式:(1)温州模式——个体户闯天下;(2)苏南模式——乡镇企业闯新路;(3)珠三长三模式——外资企业闯世界。但无论哪一种模式,着重点多置于解决效率问题而少顾及公平(此处公平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了财富分配、区域发展平衡、环境生态、弱势者的照顾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模式是第一次尝试同时追求效率与公平两个目标,可惜由于某些原因,合作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效果打了折扣。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获邀到辽宁铁岭演讲,所见所闻,印象深刻。这个在5年前还是一个东北以农业为主、发展相当落后的经济社会。目前新城区、老城区、产业发展、都市面貌、社会秩序,都出现了改头换面甚至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有一套学问的,这个让铁岭在短期间初步获致生产力、活力与经济效率,而又兼顾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的做法,堪称为铁岭经验或“铁岭模式”。

就我的初步观察与分析,“铁岭模式”主要有以下要领:

(一)铁岭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农、矿资源丰富,工业落后,城市老旧,生活水平不高。当地市委书记本身是农业专业出身,知道农业的重要,但更知道靠农业无法致富,要致富必须走两条路,一工业化,二城市化,两条路相辅相成。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所以能致富,是因为能(1)创造就业,(2)创造产出(即GDP),(3)创造税收。问题的关键在如何工业化?也就是如何能让国内外企业愿意到铁岭来投资生产?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搞好硬件与软件。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基础建设、投资环境、行政效率、社会环境搞好,而要搞好这些,除了解放思想、大刀阔斧进行行政改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财源,但此一财源之大,绝非一般地方政府财政所能应付。怎么办?

(三)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设法让当地土地增值。

(四)土地就是土地,如何使其“点石成金”?这就要给潜在的土地购买者、投资者一种土地必然会大幅增值的期待或判断,而后者,则系于铁岭政府当局对铁岭未来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作为第一阶段,先以BOT(兴建、运作、转移)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启动建设。

(五)建设的第一步是征地,为了不重蹈过去许多地方征地的不合理做法,铁岭一方面给农民兴建居屋,另一方面辅导原来务农的农民转业为工人。

“铁岭模式”迄今运作5年,初步成效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这个模式的核心与原动力,是该地一把手的思维与综合领导力。

上一篇:永昌中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下一篇:写一封感谢同学捐款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