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精选11篇)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1

教学目的: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在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的获得感;

教学形式:讲解+讨论。

党课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作用,拓宽学习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有虚有实,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真”起来

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视野要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旗帜鲜明、育人效果显著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上的呈现要站位高、理论深、视野宽,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会精神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而是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引导学生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个基本问题。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用宽广的国内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关键性问题讲清楚、讲明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领学生。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教学增强全会精神的亲近感、真实感、时代感,既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与此同时,对于西方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思想,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帮学生把好政治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教学中凡涉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松动。

有棱有角,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活”起来

让全会精神“活”起来,需要思政课教师帮学生把把脉、通通经络,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政策文件看到背后的实践来源与理论基础。

对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出的新步伐、“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定的信仰、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用好用活“中国元素”“中国案例”,予以准确、形象的阐释,让全会精神更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真正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结果。

有棱有角的思政课,“棱”和“角”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学生理解和内化全会精神的关键抓手。有棱有角、棱角相连,进而才能有点有面。思政课教师要着力打造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棱”与“角”、“点”与“面”,构筑全会精神的“四梁八柱”,让学生通过历史成就、历史变革、历史发展领悟到有棱有角、有点有面、层次清晰、系统全面的全会精神,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才干,培养奋斗精神、勇于担当作为。

有情有义,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燃”起来

我们常讲,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在骨子里铭刻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针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历史方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环境与所处新阶段等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用扎实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深厚的情怀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切实增强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全会精神是有理有据、有根有魂的,同样也是有情有义、有张力有温度的,全会精神中的学理性、科学性需要思政课教师去阐释清楚,这种张力和温度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去培育和点燃。全会擘画的“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关系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需要亿万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巨轮上贡献智慧和力量。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一点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全会精神“润”进学生心里,点燃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之中。

有滋有味,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新”起来

思政课教师既要敢于啃“硬骨头”,又要善于创新方式方法,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上变得有滋有味。

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新”起来,既要做到授课内容“因时而进”,讲清楚新阶段、新任务、新发展、新目标,又要做到授课方式“因势而新”,用好新头脑、新方法、新媒体、新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抓手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创新思政教育资源,倡导启发式、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不搞“一刀切”“大网捞鱼”,善于用“厨师精神”抓住每一个学生的“胃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地理解全会精神。

坚持灌输式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和内化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使宣传教育“水到渠成”。在思政课堂上,有滋有味的全会精神不再是难啃的理论“硬骨头”,而是让学生充满希望、点燃激情的思想力量,引导他们铭记使命担当,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炙热相融,争做新时代奋进好青年。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2

一、稳定和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

刘云山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 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 造就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 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这些观点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讲话的精神, 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 “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社科部、思政系等教学部门承担, 综合性院校的“思政课”由于有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撑, 教师在提升教学和科研方面比较容易, 学校也有一定氛围。而在大多数理、工、农、医类院校, “思政课”作为公共课, 存在被边缘化的状况, 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充实亟待加强。笔者认为稳定和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学校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共同来完成。

首先, 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党政领导要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认识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不仅是促进“思政课”学科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问题, 更是关系到学校培育合格人才和长久发展的大计。现在很多专业学科都有人才培养与教师梯队建设的规划, 学校在人、财、物乃至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诸多方面都有倾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往往流于形式, 作为“思政课”教师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每门课程的几名教师就要承担起全校数千至上万学生的教学, 为了弥补教师的不足往往要采用大班化教学, 教师的精力有限, 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 很难再有精力与学生交流沟通或从事所喜爱的科学研究, 这种状况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所以, 学校要首先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把它与其他专业课, 乃至于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 做好论证, 制定文件, 给予实际而不是口头的支持, 只有这样, 才能让“思政课”教师安心本职工作。

其次, 为“思政课”教师的学术发展创造条件。各地方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目前一些省市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 这是一件好事,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 立项课题少, 有经费的项目平均数所高校一项, 满足不了“思政课”教师学术发展的需求。为此, 各地方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的投入, 对好的学术论著和论文给予经费支持, 为“思政课”教师的学术发展创造条件。此外, 定期为青年教师举办培训班, 向他们提出科研目标, 强化业务能力培养, 鼓励他们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也是必可少的环节。学校可以邀请学术大师或学科骨干为青年教师开讲座, 介绍他们的学术经历和学术经验, 引导青年逐步走上科研道路。鼓励他们研究学生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有关热点问题, 在经费上给与大力支持。

第三, 制定相应人才政策, 形成年龄、业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随着大批老教师的退休,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退休, “思政课”教学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各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而尤以青年教师居多, 这就要求学校采取切实而且具体的有力措施, 为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人才, 以此为龙头来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 在职称评定方面应考虑向“思政课”教师实际和教学实际, 为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到“思政课”教学队伍中来, 应给与倾斜。

二、加强党建, 坚定信仰,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文明修养将会言传身教给学生, 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因此, 提高“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尤为重要。加强党的建设, 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强化师德教育, 提倡奉献精神放在突出位置应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一要严格青年教师的入校教育、上岗教育。新进校的“思政课”教师, 除了参加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外, 还要接受“思政课”教师的专门培训。通过多种途径, 开展师德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使青年教师明确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程度。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道德素质, 才能言传身教, 真正教育好学生。

二要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党工作, 是坚定“思政课”青年教师信仰和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措施。各学校可以党建工作为重点带动“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党建工作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党的理论、党的方针政策, 以及党的历史的学习, 虽然这都是“思政课教师”的本行, 但要做到与时俱进, 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积极从思政课教师中培养、发展党员, 把教师政治上的进步与业务上的提高结合起来。

三、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带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突破口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2005年12月3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 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首先, 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学科本身发展所反映的问题, 以及教学中学生所困惑或者思想领域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更开阔的视野上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特别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倾向, 给以有力批判, 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次,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教师要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地宣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以来, 学术界着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六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重点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寻根探源。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26-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因为,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各普通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但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以武汉工程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概论”课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概论”课是各个层次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充分显示了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地位,从“概论”课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围绕“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武汉工程大学的情况来看,“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走近毛泽东》等电影,参观“八七会议”遗址和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等[2]。其中,暑期社会实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其他实践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一)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性强

与其他校内实践形式相比,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大了解基层社会,他们平时身居校园,关注的东西比较狭窄,缺乏一种国情意识、社情意识,对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知之甚少。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但了解国情社情,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和阅历,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二)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多样

校内的实践活动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涉及主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暑期社会实践由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活动主题上可以做到丰富多彩。每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课程内容拟定的实践主题高达上百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暑期社会实践覆盖面广

学校虽然也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遗址和访问一些企业,但由于受实践经费和单位接待能力的限制,只能是选择一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暑期社会实践则弥补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学生,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二、“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

自2008年暑假开始,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大二学生必须在暑假完成一次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拿到1个学分。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概论”课结束时布置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实践的主题、实践报告的格式及具体要求都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参考。从近三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在暑假结束后上交了社会实践报告。但在批阅学生实践报告时教师也发现不少问题,感觉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有待加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的实践报告弄虚作假、东拼西凑,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报告无时间、无地点、无人物;有些报告明显直接从网上下载,标点符号、格式均未作任何修改;有的报告内容雷同,仅在时间、地点、人物上稍作调整;还有的报告与“概论”课内容毫无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类虚假实践报告几乎占到一半之多,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少之又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参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无关紧要,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消极应付,根本就没有在暑假参加任何实践活动,等到快开学时,从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文章打印出来交给老师。其次,不少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不愿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深入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展开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为撰写实践报告提供素材。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基层开展调研,自然也就无法写出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再次,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各相关单位缺乏沟通,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每年暑假,武汉工程大学各个院系和校团委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这些单位能够与思政课部相互配合,由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制定、实施和总结,将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但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使得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完全不知情,这也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但要更好地发挥其效果,必须把工作做细。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想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必须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此,一方面需要“概论”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各院系、校团委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做好动员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校团委可以组织编印《暑期社会实践简报》,集中报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简报的发稿情况作为各院系评比的内容。对于优秀的实践报告可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比如,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授予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和个人荣誉称号等。

(二)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前的组织工作

成功的社会实践是以活动前充分完备的组织工作作为前提条件,因此,“概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行性,最好能够提供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格式。其次,鼓励学生组成实践小组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任课教师可以在放假前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实践小组,上报实践小组的名单和实践方案,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时间、地点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放假前要确定好每个实践小组的指导教师,给学生留下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以便教师在暑假与学生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实践情况,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强教师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

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校内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于“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选题原则、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的辅导。通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导,使学生对“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要求更加清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这种形式虽然效果最好,但限于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适用范围有限;另一种是间接形式,即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手机、电子邮件、QQ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要应用得当,应该也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四)强化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效果,也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应该认真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工作。开学一周内,任课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带学生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收齐,并认真审阅,给出分数。对于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实践报告直接打回去要求学生重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织答辩。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答辩学生所撰写的实践报告针对调研选题的意义、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本结论和对策以及自我感受等内容进行提问,结合学生答辩情况,由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给出具体的分数。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中宣部教社政[2005]5号.

[2]叶芃,汪洪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与利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05.

[3]常城,李慧.我国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

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0,(7).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4

为加强我县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全县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配备,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强化保障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根据教育部教师函〔2019〕8

号文件精神,县教育体育局将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各校目标管理考评的重点内容,确保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对领导班子、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全面摸排,精准测算

各学校要及时掌握本校思政课教师的具体情况。一是要对本校专职和兼职思政课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同时对具有思政学科教师资格证但是未担任思政课专兼职教学的教师一并进行一次摸排。二是要按照现有在校学生数、班级数、各不同年级班级思政课教师周课时量、思政课教师周满课时量等数据,精准测算出本校应配备的思政课教师数量,同时结合目前学校已配备的专职和兼职思政课教师数量,测算出当前实际缺额情况。相关摸排情况请各校通过局人事股下发的WPS表单于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填报。

三、统筹安排,及时补充

为缓解思政课教师配备缺额的情况,县教体局协同各校要拓宽渠道确保思政课教师得到有效的补充。

一是招聘一批。

在政府批复的招聘计划数范围内,利用全省统招、特岗教师招聘、公费师范生安置、三支一扶支教教师招聘、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归雁计划等教师引进渠道,加大力度及时招录一批思政课专职教师。

二是培训一批。

当年内没有单列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的学校及仍有缺额的学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采取培训等方式培

养一批符合条件的人员。思政教师培训工作由县教研牵头,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落实,各相关学校密切配合,对已经在兼任思政课的兼职教师和具有思政学科教师资格证但是任教其他学科的教师通过培训转化为专职思政课教师,对于与思政专业近似学科的教师通过培训转化为兼职思政课教师,从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各校在思政课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在课程安排中,对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尽量不再兼任其他学科课程。

三是聘请一批。

实行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聘请本地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报告。

各校思政教师配备情况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需要,确保做到开足开齐思政课程,切实加强思政教师管理,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思政理论课教师成了“高校明星” 篇5

浙江理工大学 郑显理

“高校明星教师”:15年真情、智慧和执着付出,学生追捧,同行公认,媒体关注。

郑显理,男,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理工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部主任,副教授,国家精品课程执行负责人。省首届教坛新秀、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浙江电视台科教频道特约讲师,浙江之声、浙江经济电台特约评论员。教学事迹被《浙江日报》等多次报道,浙江电视台、《钱江晚报》对其进行了人物专访,新华网等60余家知名网站转载,媒体称:“政治课老师成了高校明星”。

潜心教书育人,学生真心喜爱,业内好评如潮。多次被评为校“最受欢迎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选课人数与课堂容量超过4:1,众多学生前来“蹭课”;多次在重要会议上介绍教学经验,吸引20余所高校同行慕名前来听课;在12所高校举行40余场讲座,听众超过2.5万人次。

科研齐头并进,教研硕果累累,成果普及推广。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17篇;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获教育部“精彩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主编制作的课件在全省56所高校使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价值评价

本文尝试运用案例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中关于价值评价问题,包括价值评价的含义、作用和标准问题,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哲学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达到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一、案例选取要体现典型性和时代性

一个好的案例能够吸引学生、引起思考,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案例选取要与教师讲课主题内容直接相关,具有典型性

有的案例本身反映好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这要慎重对待,避免误导学生不知所云。最好选取反映一个具有突出的主题思想,并且这个主题思想与授课主要内容直接相关的案例。

本文选取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这个案例来讲授价值评价。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10月8日,著名演员黄晓明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世纪婚礼。这样两则新闻在短时间内前后发生,给人们非常大的触动,在各大媒体、在社交网络、也在人们茶余饭后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争论。其中凸显了大量评价性内容,与课程主题直接相关,具有典型性。

(二)案例选取要与时代相贴近,具有时代性

选取案例时还要考察该案例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没有这三贴近是不会吸引学生不会有好的效果。

一个是勤奋努力工作46载终获诺贝尔奖的老一辈科学家,不为名,不为利,把国家的需要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个是年纪轻轻就通过现代化的演艺事业获得丰厚利润,一场婚礼耗资2亿元人民币,是科学家若干年工作也不能企及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物事件,一个带来消极影响的人物事件。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议论,涉及到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等等基本的价值判断,这对社会、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评价有没有标准?这个案例与价值评价的作用及标准问题直接相关,是这个时代带来的鲜明的对比,案例中两个人物对比强烈,具有吸引力,容易引发学生讨论兴趣。

二、案例呈现要体现客观性和主题性

(一)描述案例体现客观性

教师在说明本节课所讲主要内容后,及时向学生展示案例,并说明案例涉及到所讲课程主题的关联性,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疑问。这里要尽可能全面、完整、准确描述事件发生过程,既作出一定的取舍,又不偏离主题,还要注意教师描绘时的客观性,尽量不做任何评判。

以价值评价讲授为例,要全面呈现案例和选取有代表性的各方评价。对屠呦呦获诺奖的各方评价,例如,有媒体说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书写了中华科技史的传奇。北大校长亲自送贺信,说在屠呦呦身上科学精神和北大精神得到了完美融合。李克强总理也致信祝贺,说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有人说,青蒿素获诺贝尔奖颁给一个人是不公平的,这是一个团队的力量。还有人就此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对演员黄晓明婚礼的各方有代表性的评价,例如:一些支持黄晓明的网友说,教主竭尽全力给baby盛大的婚礼确实令人羡慕。舞蹈家金星说,周杰伦给昆凌一个婚礼,黄晓明给媒体一个婚礼。《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明星婚礼秀”可以少搞些》。还有人写下《屠呦呦的半个客厅与黄晓明的2亿婚礼》《黄晓明婚礼,让中国败坏的世风雪上加霜》这样的标题文章来痛斥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和享乐奢靡的不良思想风气。也有一些网友说:黄晓明婚礼花费2亿是不少,但人家一不偷二不抢,花的是自己的钱和赞助商的钱,合情合法,关别人什么事啊。

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对于案例彰显的不同意义了然于胸,教师要做到客观性地说明,不要带有个人倾向性。这种实事求是的描述和复原事件原本的做法是为了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是可取的。

(二)提炼案例主旨体现主题性

教师要深入思考案例揭示的主旨与讲课主题的契合点,思考如何通过案例内容地提炼直指所要讲授课程主题。以本文为例,通过案例揭示出所讲主题“价值评价”,并说明其含义。

通过对两个人物事件各方不同评价的了解,我们看到,人们通过说明这两个人物事件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即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抵制什么„„等等。这就是价值评价。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明确了价值评价关键两点:一个是对价值现象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的认识,一个是根据此种意义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

三、案例分析要体现启发性和引导性

阐明案例揭示问题主旨之后还要深入细致分析案例,全面把握案例与授课内容的契合度,将案例内容融入授课内容之中,达到熨帖、融洽,为授课主题服务。

(一)梳理案例事实,与讲课主题层层对接,体现启发性

以价值评价讲授为例,先是从案例引申出价值评价的含义和特点,接下来就要细致分析价值评价带来的作用和评价标准问题,这是授课内容的重点。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各方都对这两个人物事件作出了评价,但是具有比较明显地倾向性。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大体持肯定态度,对黄晓明婚礼大体持否定态度。首先,屠呦呦获奖带来的是极大的激励作用。通过对屠呦呦科研过程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探查,更加明确她的获奖对当代国人有巨大意义和影响。其次,负面评价黄晓明婚礼带来的是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约束和消除这个事件所带来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消极性,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整体利益。最后,以上两方面评价对社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这三种作用是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归纳总结出来,对照每一种作用,我们都通过案例来给予说明,同时要强调对任何一种价值现象的评价,它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几种作用可能交织在一起。对屠呦呦获奖的评价既有激励作用也有制约、导向作用。对明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批评也包含了制约、导向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全面、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二)设计案例问题,引导学生深人思考,体现引导性

问题设计巧妙恰当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理论潜能。在梳理案例事实同时把问题提出来。案例中有些评价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是矛盾的。那是不是怎么评价都行呢?是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这涉及到评价标准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留给他们思考空间。价值评价标准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对客体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二是必须与人民或人类整体要求或利益相一致。

关于评价标准的第一个条件:对客体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是价值评价的前提。

是关于“真”的问题,它的顺利解决为“善”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屠呦呦获奖、黄晓明婚礼这样的现象人们需要首先作出实事求是的认识,了解人物是谁,人物做了什么,人物做法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综合这些事实才能对客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过程是一个查阅资料、概括资料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掌握,也可以由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关于评价标准的第二个条件:必须与人民或人类整体要求或利益相一致。这是评价的根本标准。从表面上看,谁都可以作出评价;从结果上看,有些人的评价是一致的,而有些人的评价可能是对立的、冲突的。那么,评价到底是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

从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对屠呦呦获奖的肯定性的评价,是肯定了她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肯定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人类性贡献。对黄晓明作为公众人物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否定性的评价,也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以这样的标准作出的评价才是科学的价值评价。纵然有一些人对屠呦呦个人获奖而不是团队获奖提出质疑,纵然有一些人对黄晓明奢华婚礼羡慕、赞叹,但由于他们所持有的个人立场,是其个人的主观评价,并不代表大多数人,因而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能作为评价标准。

四、案例延伸要体现深刻性和宗旨性

从一个案例延伸开来,以点带面,把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通过更加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出来,更加深刻说明所要讲授问题,使之具有更大普遍性。

(一)延伸案例要能体现课程的深刻性

由于前面案例已经在总体上清楚地说明了所要讲授的问题,那么延伸案例的作用就已经不再是为了说明问题,更主要是用来体现讲授主题和课程的深刻性。

上述的案例阐释已经比较清楚地揭示所要讲授的全部内容:价值评价的含义、价值评价的作用及标准。但是就案例本身来看,对这个现象不难认识,人们又不难作出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就此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评价问题总感觉在理论的厚度与深刻性上有欠缺,没有强烈地体现出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要想达到理论思维的彻底性、深刻性,还需要适当地进行案例延伸讲述。

因此,在以屠呦呦获奖、黄晓明婚礼这个热点案例为切入口讲授价值评价问题过程中,适时引入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不能否定的论述作为该问题的延伸案例,使得价值评价的作用和标准问题具有更加广泛性、普遍性、深刻性,使得理论思维上升到了更高水平和境界。

(二)延伸案例要能体现课程的宗旨性

延伸案例的选取除了体现深刻性,最好能反映课程的宗旨,例如《原理》课的宗旨就是学生不仅懂得马克思主义,而且相信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党和国家对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论述有详细的说明和论证,这是教师备课的背景资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从事实与逻辑、从历史与现实角度深入细致分析两个不能否定,带领学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这两个三十年,成绩是什么,贡献是什么,错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以抢答、竞赛等形式再现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原貌,这是在引导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这样复杂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这正是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前提。

习近平论述前后两个30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个否定的实质是要在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否定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扰乱中国人的思想。前苏联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搞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历史,终致国家解体。可见,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评价,是以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为评价标准的。这种评价是要树立全体中国人民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个案例延伸具有非常好的契合度,又能体现《原理》课教学的功能与主旨。

五、案例总结要体现教育性和启示性

在课程结束时需要及时扣题总结,再现案例揭示的中心思想或主要理论,向学生回应课程之初使用案例说明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得到合理解决,再由该案例引申到下节课内容,使整个课程教学完整有序。

对价值评价讲授的总结一定要紧紧扣题,说明价值评价的含义、作用及标准,对同类价值现象可以进行科学的评价。学生通过这种科学的评价能够解答一些人生困惑,激励他们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7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思政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改革开放的稳定问题相结合, 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许多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 思政课堂上几乎一半学生是 “低头族”。学生把思政课仅仅当做是要修完的学分而被迫去听课, 感兴趣的是少数学生, 而这少数的学生也只是为了考公务员或者考研而学习。而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决定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调查了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

一、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

( 一) 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总体良好

其主要表现在, 大部分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 大多数教师能够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 大约一半的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坚定理想信念; 70 后和80 后成为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一般,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技巧一般。

( 二) 部分思政教师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存在一些不足

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思政课教师不能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解决思想问题, 不能及时补充新的观点, 不能解释当下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起因、形成以及走势。

( 三) 部分教师有意无意持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调查中发现, 我省一些专职或兼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有抹黑中国的言论。有的对西方思潮心向往之。如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 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 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总量GDP都还和他们有差距。他们得出结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有些教师认为西方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公平。这些显然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有的对中央政策百般质疑。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宣扬自由民主人权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普世价值观点, 歪曲中国革命历史, 污蔑丑化中国革命领袖的观点, 这些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二、我省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导向力度不够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导向力度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否定 “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思潮则缺乏有效的批判和抵制方式。i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边缘化, 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一些报刊、电视台、网络媒体时常出现。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如 “抗日神剧”的出现。它把敌人描绘的过于弱智, 这是对历史的歪曲, 更是对抗战英雄的不敬。 “抗日神剧”ii给人的印象, 不是中国顽强抗战八年, 而是日本顽强抵抗八年, 这与事实不符。国家相关负责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监管力度。一些人 “妖魔化毛泽东”。毛泽东是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 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否定毛泽东, 就是对中国革命的否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否定, 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否定。这些情况造成的舆论氛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 二) 目前思政课课程教材理论性强, 理论不能自圆其说, 理论不能说服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抽象, 而中国的具体国情是鲜活的历史, 把抽象的知识与鲜活的历史知识结合, 编出一本师生喜欢的课程教材来, 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课程教材很久不能更新,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伟大成绩都没有涉及到, 如中国航母的建成、舰载机的成功试飞、天宫一号的建设、华为手机、三一重工、徐工集团这些企业的创新等。

( 三) 部分思政教师未能明确意思到自身责任重大

一些思政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 得过且过, 照本宣科。教学中使用的PPT大多是从网上下载现成的, 没有用心做教学PPT。大学老师做教案的也很少。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科研上去, 对教学投入的精力有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一些错误理论。

三、提高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研究

( 一) 思政课的课程教材需要不断更新

把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的伟大成就囊括到课本中来, 数据和事实才是最能说服人的, 也是最能影响人的。我们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值得大肆赞扬歌颂的民族英雄和伟人, 这些鲜活的故事也是最能影响人的。我们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其中的精华也是熏陶人的。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弘扬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iii单纯的空洞的理论知识对人的影响力是微弱的。

( 二) 通过不断的学习,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做好思政课工作, 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本著作, 还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著作。一些网络论坛中有许多针对当前时事政治专业精辟的分析。经常阅读这些中外人士的精华帖子, 可以开阔眼界, 客观公正看待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了解中国的工业、农业、军事、经济等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懂得军事知识, 就可以深刻理解庆祝抗日胜利70周年举行的大阅兵典礼; 懂得经济知识, 就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成立“亚投行”和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懂得国际知识, 就可以深刻理解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还要懂历史, 懂政治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背景, 才能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老师的知识越丰富, 思路越开阔, 思想越畅通, 学生才能从中受益。

( 三) 深入基层实践了解国家和我省的实际情况

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 “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 iv仅仅有书本的学习是不够的, 还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社会基层, 深入农村、企业、社区, 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深入贵州最贫穷的山区, 去了解贫困; 深入贵州特殊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贵钢) 去了解中国的工业; 深入到贵安新区, 去了解中国的新开发区的建设等。通过这些基层实践来加深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建设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中还存在的问题, 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 四) 加强培训

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做培训, 对思政课教师开阔思路, 解答疑惑, 规范行为的目的。给思政课教师做培训的人员应不仅有中央政府官员、有名师、也应有企业家等。培训采用在职进修、课程轮训、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

( 五) 宣传先进, 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些思政课教师以其言行产生了广泛的良好影响。他们是思政课教师的优秀代表。如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他坚持深入学习, 坚定信仰, 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他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而不是纯学术的语言把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讲得由深入浅, 浅到妇孺皆知, 浅到黄白皆知。他让人民群众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现实, 指导实践。他的誓言是:“我要让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 ”v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把方永刚作为自己的榜样, 真信, 真学, 真懂, 真情传播党的理论, 践行对党的坚定信仰。

参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第7页.

[2]抗日神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Wbm ZdRYTCfql QJ2ZL6vn1f Bq ABTn Ssf-4d Vo Iwy19odb1a Erlij Dj EOit MM7Gq5zs0nc J91_EVi4o4y_2U5Y_

[3]我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调研座谈会, http://news.gznu.edu.cn/info/1002/33045.htm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8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政课也应该大胆革新,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大环境,进行教学创新,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针对性地加强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素质相关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立足中国发展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形成国际化人才所必备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结合涉外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做好涉外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涉外院校;国际化人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新特色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政课也应该大胆革新,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大环境,进行教学创新,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日益普及,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而传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复,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實效性不强等。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反映并不理想。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方法是灌输和讲述,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于这种信息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在这个超大型的上网群体中,18-25岁的青年占79.2%,其中青年学生占据多数。我国已进入以互联网的普及和不可替代性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传播模式改变,高校思政课面临挑战和社会赋予的更高教育使命,思政教学改革成为必须和必然。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政课,在思政课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化环境下构建我校思政课大课堂,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国际化人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突出一个理念:政治素质与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叠加培养;注重两个环节:校内综合实训,校外专题实践;实现三个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与工作实际相融合,与跟进国家重大事件相融合。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围,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的普遍性和教学的实效性都起到了推广运用作用,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富有特色。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近几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需要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自己,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科学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建设,毫无疑问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建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涵义的研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是一种更多元化的更高层次的“动态”式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实践的涵义在此不仅只是认识论维度的“做事的过程”,更主要是“人的生成过程。”更关注人的主体体验和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此更加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为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建构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 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我校的思政课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和缩短其社会化过程,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体系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效手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从而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如何有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需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促使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任课教师需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本身在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内心感悟,才能真正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科学安排和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综合考虑。加强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和大学生的新特点,寻找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保障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实践教学实效的目标。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要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需建立相应配套机制对其予以规范。

二、网络化环境下在思政课中要善于运用有效的专题、案例、参与式教学法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

我校强调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精英人才”的目标,并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阵地。就目前情况看,国际化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各行各业国际化的一个短板,也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障碍。近年来,我國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正在成为不少大学的追求。教育部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证人才成长的方向,激发成才的精神动力,而且是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的必须途径。

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作用。参与式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以协同求创新,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合力的形成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该基于协同的基础上创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建设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素质拓展的协同等。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协同,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招生、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的协同,与社区生活、文化建设、国际学生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协同,充分发挥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隐性育人功能、间接育人功能、潜在育人功能或附带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5]59号).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R],新华社.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R],新华社.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R],新华社.

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论文 篇9

1思政课教学的能力要求

信息时代带来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观念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特殊性表现为三个维度,即:第一,服务政治的维度;第二,思想改造的维度;第三,人的发展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交互性和周期性的教育,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既不是单向度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传统单向度的灌输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主客分离的.认知模式基础上的,造成了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教育沦为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教化[6]。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思政课教育目的。教学方式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因此要突出问题意识,不能回避问题,要注重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决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忽略学生思想意识的动态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只有针对当前社会思潮有效回答大学生的困惑,才能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问题。思政课教材从“05方案”实施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体现了教材体系的时效性。但是,再及时的教学设计离开了实效性都是无用功。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材料,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教学手段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和创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言论参与权。学生“被动”地接收着媒体上是非善恶真真假假的资讯,颠覆着日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思政课不改进教学手段,就会被其他社会思潮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陈旧的教学案例、乏味的授课语言、严肃的课堂气氛,以及窠臼的考试方式只能让思政课“应然”的价值诉求夭折在“读屏时代”。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例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学会时尚流行语,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用学生最认可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用学生最接受的方式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

2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2.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授课水平的提升。因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提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社会问题。第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思想意识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能够较深层次解答学生的困惑。第三,提高教学授课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武装学生思想的理论武器。第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做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2.2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价值

思政课教师培训简报 篇10

为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交流,切实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基础部思政教研室于5月17日下午在A403教师举办了公开课教研活动。学院党委书记丁坚刚、教务处督导王伟、基础部主任胡海清、基础部督导以及思政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公开课由思政教研室专职青年教师沈娟凤主讲,主讲内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沈娟凤老师通过回答“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政府与市场”两个问题展开讲述,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经济手段的概念与利弊,回顾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阐明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关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同时结合现实生动案例、视频等方式加深同学对内容的理解。本次公开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生动,并积极与学生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开课结束后,院党委书记丁坚刚走上讲台,结合公开课教学内容和案例,作了进一步分析和深化,使听课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启发。

公开课结束后,听课教师都对沈娟凤老师的讲课进行了点评,在肯定其的优点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主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此次教学交流活动,教师们受益匪浅,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纷纷表示要相互学习,增加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基础部主任胡海清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公开课教学活动是提高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希望通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使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不断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篇11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

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思政学科队伍的核心问题[1]。而加强思政类师资队伍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我国目前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方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突出对教学育人业绩的评价。

一、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特征

绩效评价方法首先缘起于西方企业管理领域,后来逐步引入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但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等特征,使得它与私人产品在绩效评价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据近些年来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研究表明,作为其中典型代表的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除了具有与企业绩效评价相似的特征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多因性。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的高低不止受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影响,而是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函数式就列出了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四种主要因素,包括:技能、激励、环境与机会。其中技能与激励属于教师的主观影响因素,环境与机会属于客观影响因素。

(二)多维性。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评价要结合高校的功能来给予评价。即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要综合考量其基本素质、科学研究及社会责任。尽管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功能有所差别,在考核维度和权重上也会有所侧重,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不是一个单一维度可以概括的,必须设计多个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分别进行评价。

(三)动态性。与企业员工绩效相似,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绩效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绩效差的教师有可能转好,绩效好的教师有可能退步。所以,考评者应破除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等绩效评价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误差来对教师形成一个有失公允的评价结果。

(四)产出难衡量性。这是与企业绩效评价相比存在最大的一个差别。企业员工在产出方面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衡量,主要体现在容易量化的如销售额、生产量、资金周转率等一些财务指标上。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产出并不明显,并且也不好量化,如果用课时量、发表论文篇数、学生就业百分比等相对容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可能还会产生一个不良的结果导向。

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因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千差万别,因此本文不专门针对指标体系具体内容提出问题,而专从指标设置技术的角度来阐述。

(一)指标设计没有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指标的设置应当由高校自身的战略目标分解而获得,其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在对教师考评时并没有参照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来设置评价指标,纯粹是为了考评而考评。而更有甚者,有些高校连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都很模糊,因此指标设置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指标设置数量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过多或过少。过多的指标会让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而过少的指标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师工作内容。无论是过多的指标还是过少的指标,反映在权重分配上就难以做到合理,从而使得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难以找准自己的工作重心。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绩效目标的完成,同时还会偏离高校的战略发展方向。

(三)过分倚重某类指标,导致教师发展方向失衡。当今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这不仅与国家教育系统的评价导向有关,同时科研与学科建设相对于教学育人等指标体系而言,更容易量化,也更容易出成果,因此许多高校不管自己是否适合以科研、学科建设为重,在指标设置时,都不同程度地向这些方面倾斜,从而造成许多高校思政课类教师忙于发论文、申报课题和重点学科,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最基本的职能——教书育人却被忽略掉。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时有必要引入平衡计分卡(BSC)与关键绩效指标(KPI)相结合的理念。

三、基于“BSC+KPI”的绩效指标设计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定考评的战略绩效目标。战略绩效目标是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考核所要达到的方向,描述了这一目标准备为谁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价值。它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战略绩效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第一,指向明确。战略绩效目标要符合高校的功能以及社会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定位;第二,合理可行。制定战略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要符合客观实际。例如,战略绩效目标可以这样描述: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人员配备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队伍。

(二)确定战略目标导向下的维度——关键绩效领域。关键绩效领域(KRA,Key Result Areas)就是与战略目标直接相关,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领域。在确定这些领域时,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但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隶属于公共部门,其所服务的对象以及工作内容与企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可以根据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战略绩效目标,把这四个维度改为:基本素质、教学评价、科研评价、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平衡”思想: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基本素质与社会责任)。比较符合社会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定位。

(三)确定关键绩效因素。确定好关键绩效领域后,便可对关键绩效领域进行层层分解,形成关键绩效因素(Key Perfor

mance Factors,KPF)。关键绩效因素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工作要求,是对关键成功领域的解析和细化。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一,每个关键成功领域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第二,如何保证在该领域获得成功;第三,达成该领域成功的关键手段是什么?第四,达成该领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以上面的教学评价这一维度为例,从该项KRA中可以分解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5项KPF。

(四)分解关键绩效指标。这一套流程的最后的程序就是从关键绩效因素里分解出关键绩效指标(KPI),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分解KPI的操作中,可以采用经验法、头脑风暴法或SMART筛选法。根据企业管理操作实际,通常把SMART筛选法和头脑风暴法相结合使用。

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法,从KPF中分解出众多的PI(Perfor

mance Indicators),再使用SMART筛选法逐层筛选。所谓SMART筛选,即:“S”代表“Specific”,即要求指标是细化的、具体的,而不是不模糊不清和抽象的,比如“比如教学工作量一年必须达到320个课时”,而不是“工作量要达到一定标准”;“M”代表“Measurable”,要求指标是可衡量的,而不是主观、笼统的;“A”代表“Attainable”,要求指标是可以达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不切实际的;“R”代表“Realistic”,要求指标时现实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T”代表“Time-bound”,要求指标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不是可以无限期完成的。可以利用SMART设计成表格来对PI进行筛选例如,可以把KPF指标“教学研究”通过SMART筛选以及头脑风暴法,分解为“教研论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项目及经费”等5项KPI指标。

(五)确定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是指标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平衡计分卡思想并非要对四个维度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高校性质和战略发展目标来赋予权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配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AHP)、权值因子判断法等。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绩效指标权重的设置中。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这种方法可以研究结构更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能把定性因素定量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影响,使评价更客观。其操作步骤为:(1)先把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2)对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通过比较后进行排序;例如指标A11比A12重要两倍,则重要程度为2,反过来A12是A11的1/2。如果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是1。以此类推。(3)根据每项指标获得的分数除以该项指标获得的总分,再相加,然后除以指标总数,就得到了这项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高校人才工作迈向新台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人才强校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南昌:2005

上一篇:岗位编制管理办法下一篇: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