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科技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与科技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与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明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创新环境在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具体机制及作用,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我国30个省(区、市)2005—2017年的农业相关数据,包括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研发支出强度、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等9个维度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路径机理。【结果】我国整体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表现为西部地区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作用呈显著正向效应,东部地区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作用呈显著负向效应。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影响效果显著,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影响不显著,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效果显著。农业科技创新可调节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且调节作用在西部地区作用显著,其他地区不显著;整体创新环境可调节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调节作用均为负向,且仅在西部地区的作用显著。【建议】调整政府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空间结构,根据产业结构和产业特点分配研发支出;根据区域产业特征制定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认定资格体系;建立独立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通过成立国立技术收储公司盘活市场。

关键词: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科技创新;农业生产;空间异质性

Promotion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YANG Zong-han1,2, LEI Liang-hai1*, YUE Gui-ning3, YAO Zeng-fu2

(1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Guangxi Aviation 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3Business Schoo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0 引言

【研究意义】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公布的《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2017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但发达国家在2015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70%~80%(沈琼等,2018)。这在经济上的直接反映是整个农业产业升级尚缺乏科技支撑,60%以上的农副产品未得到循环、高值和梯次利用(魏后凯,2017)。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过低,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不足,加之科技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不高。因此,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发现制约科技投入转换率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前人研究进展】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则具有明显门限效应,农业科技投入达到一定标准后对生产效率提升作用显著(陈鸣和周发明,2016)。此外,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投入的农业研发资金获得成果转化之后,不仅能促使当地农业生产获益,还可带动周边地区获益(杨义武和林万龙,2018;赖昭豪等,2019)。相关研究也揭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生产间的特定关系,政府部门在制定研发支出政策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确定当地的研发支出预算,以获取最佳的投入回报(赵丽娟等,2019)。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创新效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农业创新的衡量指标(王洋洋等,2019),其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具有显著关联,且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张淑辉和陈建成,2013)。除了全要素生产率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样可用来衡量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王洁和夏维力,2017),研究表明农业产值与科技进步率同步增长,增加政府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可在短期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但长期效果不明显(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此外,农业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农业生产除了受创新活动影响外,还受研发支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黄红光等,2018;张莉侠等,2018)。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相关创新要素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张在一等,2018)。【本研究切入点】现有的研究虽然为阐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与农业生产效率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理论,但尚存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主要针对最优研发投入区间、整体创新效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没有揭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技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当前对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和科技创新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尚不充分,未能体现相关变量的空间结构差异。【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纳入到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农业生产的研究框架中,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创新环境在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及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研究所用数据主要通过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公开渠道获取,收集的数据包括30个省(区、市)2005—2017年农业研发支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针对不同省(区、市)每个变量可获得390个观测值,确定的变量包括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研发支出强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业结构、创新环境、农业从业人数、地区和农业产业人均产值等9个维度。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1. 2 研究方法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创新及农业生产的长短期效应差异显著(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基于这一研究结论,首先分析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同时确定农业研发支出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影响路径,然后选取变量对农业研发支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量化建模,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量化模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 3 统计分析

运用Stata 15.1中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相应的统计指标使用和判别标准在具体研究部分列明。

2 结果与分析

2. 1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效应传导机制

本研究将农业科技研发支出效应分解为两部分,分别是投资效应和创新效应。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作为一种投资活动,与其他投资活动一样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拉动效应,即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投资效应;但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又有别于一般的投资活动,其能产生创新效应,且研发支出的活动能产生创新成果,如农业技术专利等。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呈短期效应,主要是其投资效应所发挥作用。一般性的研发支出具有滞后效应(白俊红等,2009),但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长期效应不显著(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其原因可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尚未考虑研发支出长期影响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后续研究將通过计量模型探讨和验证研发支出的长期影响。为分析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长期效应,本研究构建模型以阐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传导路径(图1)。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形成后,由研发活动主体开展研发活动,最终形成研发成果;研发成果需通过技术市场进行转化,最终应用于实体经济,即研发支出的长期效应需通过创新成果和市场转化两个因素发挥作用。

2. 2 统计分析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为检验在上述模型中的传导路径,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对国内30个省(区,市)2005—2017年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运用面板数据的方法不仅可分析变量间的时间效应,还能发现变量的空间异质性。

2. 2. 1 基础模型设定 基础模型用于检验研发支出、农业创新的短期效应,在模型中主要考察研发支出和农业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模型设定如下:

sgrainit+1=β0+β1sRDit+β2lnaPatentit+β3lnGDPit+β4aStructit+β5iEnvirit+β6lnaPopulait+εit (1)

在模型中,t代表时间,i代表省(市、区),β0为回归方程截距项,除β0外的βi为各自变量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包含其他未在本研究范围内的影响变量。

sgrainit+1是因变量,代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通过计算单位耕地上的粮食产量,用于衡量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sR&Dit是核心解释变量,代表研发支出强度,使用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主要考虑到除研发支出绝对值外,研发支出占产值比重体现了地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在基础模型中仅考察整体研发支出的影响,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影响将在扩展模型中分析。

aPatentit是第二个核心解释变量,代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衡量创新成果的指标通常包括专利申报、专利授权等,在本研究中使用年度农业专利申请数量衡量地方农业创新成果。数据来源于国家专利局专利网站,通过检索逐年和逐省(区、市)的数据手工收集。

GDPit是控制变量,代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的地方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可能更高,加入控制变量可更好地观测核心变量的影响作用。

regionit是控制变量,代表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区域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外,地方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研发支出和农业生产。

aStructit是控制变量,代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会影响农业研发支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

iEnvirit是控制变量,代表地区创新环境,地方对农业创新成果的保护程度会有效促进创新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aPopulait是控制变量,代表农业生产规模,随着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口日趋减少,因此农业产业从业人数可衡量地区农业产业规模,而农业产业规模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产生直接影响。

2. 2. 2 扩展模型 根据基础模型的设定,为明确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创新效应,本研究引入3个交乘项变量以满足研究需求。第一个交乘项是sR&Dit*aSturctit,主要用来进一步衡量农业科技研发强度是否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效应,因为农业产业占比较大的地区通常研发投入也较大。第二个交乘项是sR&Dit*aPatentit,考察研发支出效应是否受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可衡量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下是否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長期效应。第三个交乘项是aPatentit*iEnuirit,考察农业科技创新性成果转换效率是否受当地创新环境的影响。t+j=t+1、t+2分别代表滞后一期和两期的因变量时间维度,其他的变量含义与公式(1)相同。

sgrainit+j=β0+β1sRDit+β2lnaPatentit+β3lnGDPit+ β4aStructit+β5iEnvirit+β6sRDit*aStructit+β7sRDit*lnaPopulait+β9 lnaPopulait* iEnvirit+β9lnaPatentit+εit (2)

2. 3 描述性统计

为避免异常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首先进行原始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表2)。在7个主要的研究变量中,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创新环境(iEnvir)的统计绝对值较大,主要是由于各变量单位存在差异所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单位是件,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为亿元,创新环境的单位为万元。单位差异形成的统计值差异将影响统计结果,为此本研究将几个单位不同的变量统一取自然对数以消除量纲影响。本研究中使用的变量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可得的渠道,其中农业创新科技成果是较难收集的数据,研究团队手工从国家专利局网站上进行检索统计。

2. 4 面板数据协整性检验

进行变量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必须确保面板数据变量平稳,否则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Seo and Shin,2016)。从图2可看出,各省(区、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研发支出并无统一时间趋势,其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识别农业生产发展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面板数据趋势图(图2)初步判断核心变量间不存在不平稳性问题。

通过Hadri LM检验可对数据平稳性进行严格验证,进一步确保统计分析过程中不会因面板数据非平稳性而出现伪回归现象。Hadri LM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用于统计研究的主要变量平稳(表3),所选取的变量均适用于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在模型设定中,对于aPatent、GDP和iEnvir等3个变量均使用对数值,因此在平稳性检验中同样是针对这3个变量的对数值进行检验。

2. 5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

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过程中,除在按照设定模型分别进行基础模型和扩展模型的检验外,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还进行分地区统计分析,以观察农业研发支出和创新活动对农业生产作用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

2. 5. 1 固定与随机效应模型选择 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混合回归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变量估计研究。若各省(区、市)的农业生产和研发支出间关系相同,应选择混合回归;反之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以分析各省(区、市)间的差异。从变量描述性统计中可看出,各省(区、市)间的农业研发、创新和生产等变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设定的模型中可能每个地区均存在个体效用。在进行模型选择时,本研究通过对比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中随机误差的个体效应进行判断。

(1)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比较。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并假设各省(区、市)差异对农业生产无影响,在估计固定效应模型同时对假设进行F检验。令ui表示各省(区、市)差异对模型(2)中误差项的扰动,对ui等于0的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远小于0.05,可初步判断各省(区、市)个体差异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根据F检验结果,不宜选择混合效应模型。

(2)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相对于混合回归,固定效应通过变动模型(2)的截距项解释各省(区、市)的农业生产差异。但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方程除了截距项可能存在差异外,代表农业生产与研发支出等变量间关系的系数βi也可变。因此,通过豪斯曼检验来确定各省(区、市)个体效应除了体现在截距项外是否也存在βi差异。检验结果(表4)显示,P小于0.05,基本上可拒绝原假设(Test:Ho),故在后续分析中将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2. 5. 2 基础模型分析结果 以所有省(区、市)为对象的全样本,在基础模型中主要分析研发支出强度(sR&Dit)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it)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sgrainit+1)的影响。首先,变量sR&Dit的系数为负数(表5),说明整体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负向,可能是研发支出存在挤出效应。与此同时,sR&Dit的t检验结果不显著(P>0.1,下同),说明整体的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影响作用不明显。另外,变量aPatentit的t检验结果极显著(P<0.01,下同),说明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具有影响力;同时,aPatentit的系数大于0,意味着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正向,具有促进作用。

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地区间差异明显,本研究在基础模型的框架下进一步分地区对核心变量进行分析。按照统计年鉴中对我国省(区、市)的四个区位进行划分(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由表6可知,在4个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sR&Dit的系数是负值,说明除了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整体研发投入对农业生产具有促进作用。这也进一步证实在全样本基础模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全国的研发支出投入对农业生产有负面影响,是由于存在投资的挤出效应,尤其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更多地投向高科技和重工业等产业,导致农业产业可获得的资金资源减少;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整体研发投资尚未对农业生产形成挤出效应。总之,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用不明顯。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在西部和东北部均达显著水平,且aPatentit的系数为正值,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这可能是东部和中部在农业研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效用不显著;而西部和东北部由于农业产业规模较大,产出农业科技成果较多,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较显著。

2. 5. 3 扩展模型分析结果

2. 5. 3. 1 全样本扩展模型 在全样本分析过程中逐步添加有关农业研发支出强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的3个交乘项是sR&Dit*aStructit、sR&Dit*aPatentit和aPatentit*iEnvirit。通过3个交乘项的逐步添加,将依据理论模型对农业研发支出的投资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分别论证。

首先,在基础模型中添加农业产业结构(aStructit)和研发支出强度(sR&Dit)的交乘项,通过该交乘项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研发支出进行衡量,并考察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由表7可知,交乘项sR&Dit*aStructit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节后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说明农业研发支出具有短期效应。

其次,进一步添加研发支出强度(sR&Dit)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it)的交乘项,通过交乘项衡量研发支出的创新效应,观察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是否有助于农业研发支出促进农业生产。检验结果在农业科技创新模型中显示,交乘项sR&Dit*aPatentit的系数为正值,说明研发支出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此外,交乘项t检验P<0.05,说明交乘项统计结果显著,再次印证了理论模型的分析结论,农业研发支出在长期内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最后,通过引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it)和创新环境(iEnvirit)的交乘项,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转换效率及其效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在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中显示,交乘项t检验P<0.05,说明创新环境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互作用对农业生产有影响。但交乘项系数小于0,说明这个创新环境对农业生产起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创新效率越高,资源更多地集中到高科技领域,从而抑制农业生产发展。

2. 5. 3. 2 扩展模型分地区分析 选择包含变量最全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进行分地区研究。在全样本分析中,已确认研发支出强度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但这种研发支出的创新效应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需通过分地区的模型分析进行验证。通过分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8)显示,东部、中部和东北部的农业研发支出创新效应均不明显,仅西部地区农业研发支出创新效应明显,说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强度的长期创新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可能与地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创新系统等相关,但具体原因需进一步分析。

2. 5. 4 稳健性检验结果 为确保研究分析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通过替换因变量(sgrain)构造替代模型对已有的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用于稳健性检验的替换变量为人均农业产值(pagdp)。对比农业科技创新模型,发现反映短期投资效应的研发支出强度(sR&D)和反映长期创新效应的交乘项(sR&D*aPatent),在稳健性检验中的结果(表9)与原模型基本一致,核心变量和交乘项的影响效果显著。

在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中,研发支出强度(sR&D)和交乘项(sR&D*aPatent)的回归结果同样显著,与原模型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在稳健性检验的三个模型中有两个通过稳健性检验,只引入一个交乘项的农业研发支出模型未通过检验,但该模型相对于另外两个模型重要性稍弱,说明原有的回归分析结果稳健。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效用不明显,但在使用分地区样本后进一步得出研发支出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正向效应,而东部地区研发支出效应呈负向。张淑辉和陈建成(2013)也曾研究表明,农业研发支出短期内对农业生产影响作用。农业科技研发支出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作用,显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尤其在农业产业发达的西部和东北部,说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确实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来实现长期效应,与理论模型结论一致。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研究表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长期内并不明显,与本研究的结论存在差异,其原因是农业科技研发支出长期效应需通过创新成果及其转化来实现。此外,以技术交易市场为衡量指标的整体创新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抑制效应。这是由于当前的技术交易市场倾向于投资高科技和高新产业,过多资源被其他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占用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得不到快速转化,从而抑制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可见,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比过低,与技术市场交易的环节效率过低有关。与已有的研究(张淑辉和陈建成,2013;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Fuglie and Toole,2015;Eastwood et al.,2017;沈琼等,2018)相比,本研究检验了一个特殊的变量——技术交易市场,其是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但该环节农业创新的效用被抑制。

4 建议

4. 1 调整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空间结构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要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应匹配相应的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经费。政府农业研发经费应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等农业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倾斜。同时,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还需考虑具体产业技术特征,不同农业细分产业处于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对科技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存在差异,也是造成研发支出效果具有空间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4. 2 制定差异化的创新激励政策

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除了科技研发支出强度的效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用也存在空间异质性。这可能是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倾向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更多激励措施,导致农业科技扶持力度不够;而西部地区由于农业产业占比较大,地方政府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更多支持。当前,国家制定的高新产业目录中尚未单独针对农业科技类,导致农业创新技术必须合并到其他技术类别中去申请国家的高新技术扶持政策。因此,不同地方政府可在现有的高新技术评定体系下,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建立适合本地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给予达标企业合理的税收、补贴及产业扶持政策。

4. 3 建立独立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本研究发现技术交易市场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抑制效应,说明现有的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并不适合农业科技成果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技术交易市场极易将资源引导向回报更快的成果转化项目,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通常较长,不易吸引到投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本地的农业产业特征,建设独立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同时需要引入相应的交易商,在初期启动阶段政府可考慮成立国有的技术收储公司,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收购和出售,以激发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活跃度。

参考文献: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 2009. 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 管理世界,(10):51-61. [Bai J H,Jiang K S,Li J. 2009.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R&D innovation in China [J]. Management World,(10):51-61.]

陈鸣,周发明. 2016. 农地经营规模、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生产效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J]. 产经评论,(3):130-140. [Chen M,Zhou F M. 2016. Farmland ope-rational scale,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A Study based on the threshold panel model[J]. 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3):130-140.]

黄红光,白彩全,易行. 2018. 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9):67-78. [Huang H G,Bai C Q,Yi X. 2018. Financial exclusion,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Management World,(9):67-78.]

赖昭豪,陈美球,邝佛缘,傅聪颖,张玉琴. 2019.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农户生态耕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50(4):905-912. [Lai Z H,Chen M Q,Kuang F Y,Fu C Y,Zhang Y Q. 2017.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ecological farming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cogni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50(4):905-912.]

沈琼,王少朋,张兆瑞. 2018. 农业技术创新对粮食生产效益的影响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7(6):669-677. [Shen Q,Wang S P,Zhang Z R. 2018. Impac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J].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7(6):669-677.]

王洁,夏维力. 2017. 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分析——基于索罗余值法[J]. 科技管理研究,(19):98-102. [Wang J,Xia W L. 2017. Analysis on contribution rate calculation of Sha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based on solow residual method[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8-102.]

王洋洋,张晓慧,崔冀娜. 2019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J]. 统计与决策,(4):150-153. [Wang Y Y,Zhang X H,Cui J N. 2019. A study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Statistics & Decision,(4):150-153.]

魏后凯. 2017. 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 中国农村经济,(5):2-17. [Wei H K. 2017.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and policy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5):2-17.]

杨义武,林万龙. 2018. 农业科技创新、空间关联与农民增收[J]. 财经科学,(7):70-82. [Yang Y W,Lin W L. 2018.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spatial correlation and farmers’ income[J]. Finance & Economics,(7):70-82.]

张莉侠,吕国庆,贾磊. 2018. 技术引进、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基于上海农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9):80-87. [Zhang L X,Lü G Q,Jia L. 2018. Technology introduction,technology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Shanghai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9):80-87.]

张淑辉,陈建成. 2013. 农业科研投资与农业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5):83-90. [Zhang S H,Chen J C. 201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5):83-90.]

张跃强,陈池波. 2015. 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32(10):50-54. [Zhang Y Q,Chen C B. 2015.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fisc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to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32(10):50-54.]

張在一,杜锐,毛学峰. 2018. 我国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十种农作物劳动力节约技术变革的研究[J]. 中国软科学,(9):15-25. [Zhang Z Y,Du R,Mao X F. 2018. The path to indu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A research on labor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based on ten crops[J]. China Soft Science,(9):15-25.]

赵丽娟,张玉喜,潘方卉. 2019. 政府R&D投入、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J]. 科研管理,40(2):76-85. [Zhao L J,Zhang Y X,Pan F H. 2019. Government R&D inputs,environment regulation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S&T innovation[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40(2):76-85.]

Eastwood C,Klerkx L,Nettle R. 2017.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rol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Case studi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daptation of precision far-ming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49:1-12.

Fuglie K O,Toole A A. 2015. The evolving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ublic and private agricultural resear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96(3):862-883.

Seo M H,Shin Y. 2016. Dynamic panels with threshold effect and endogeneity[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5(2):169-186.

(责任编辑 兰宗宝)

作者:杨宗翰 雷良海 岳桂宁 姚增福

第2篇:“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

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在21世纪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

“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 Agriculture”或“Precision 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 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 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

“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 Linsley和F.C.Bauer 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 Specific Crop 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 → 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 → 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 → 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 m2, 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 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王彦霞

第3篇: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在农业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重视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持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搭建起由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格局这些农业科技投入视域下农业经济增长发展的路径,旨在实现农业发展的升级。

关键词: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农业经济

0 引言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始终是农业领域的关注与研讨重点,受到土地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依托农业科技投入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相应策略值得重点探究。

1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对于农业科技投入而言,其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具体来说,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条件下,农业科技更新速度更快、发展成效更加明显,支持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产能的增高,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可以说,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农业科技投入能够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

2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的特点分析

第一,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经济增长的逐步递减式影响。结合前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农业科技投入能够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依托农业科技投入,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水平随之提升,为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提供支持,实现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农业产能的增加。但是,农业科技投入并非直接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存在滞后性。同时,在某一技术普及应用后,其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比例会随之下降。

第二,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联系。站在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联系性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始终维持在动态均衡的关系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增高,而受到这种刺激的影响,农业经济也会随之表现出增长的状态,这种关系就属于动态均衡。同时,在某项科学技术无法对目前农业生产需求进行切实满足时,依托农业科技投入并落实农业科技创新,则可以达到进一步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投入包含在持续性行为的范畴内,此时,农业经济增长会受到这种持续性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动态平衡的状态。

第三,农业刚性需求下的农业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站在农业刚性需求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粮食需求也随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与相对应的,就是我国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等并不会同时增多。基于这样的情况,必须要切实推行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此替代原有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农业科技投入也需要转变为逐年稳定增长的机制,依托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更新。这种农业科技投入不仅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支持,还需求着农业生产主体的切实配合,实现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结构等内容的调整,保证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匹配,推动农业生产的与时俱进,促使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成为现实。

3 农业科技投入视域下农业经济增长发展的路径探究

3.1 增加在农业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

结合前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加,必须要强化对农业科技的发展,而这需要充足的人力与资金支持。基于这样的情况,需要适当增加在农业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除了要加大财政投入之外,还应当构建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促使农业科技投入可以保持在稳定增长的状态下。同时,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研发领域,鼓励个人、企业、农户之间组建起利益共同体,实施更具市场化特点的资金筹集方式,保证农业科技投入资金充足性的同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除上述几项内容之外,还需要在扶持“三农”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三农”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保证各项“三农”扶持资金及时到位。加大对“三农”扶持资金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實专款专用,促使“三农”资金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 重视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

人员支持也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包含在农业科技投入资源的范围内。实践中,应当持续加大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更好增长。在此过程中,需要搭建起科学的、可行的农业科研人才选拔标准与考核制度,保证进入农业科技领域的人才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其具备市场竞争力,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农业科研团队,真正意义上实现为农业科技留住人才。

支持区域内农业院校的发展,切实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种植的现实情况实施专业建设,促使相应毕业生人才成为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升级的人才。另外,还应当着重对区域农业人口的总体素质展开增强,依托农机、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技巧等农业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促使区域内农业人口的生产效率、生产力提高,全方位实现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1]。

3.3 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

对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机械化发展而言,两者之间具有相对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升级的同时增加区域农业经济收入。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着重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例如,如果区域内包含山地丘陵地势,则应当在引入大型农业机械的同时,针对山地丘陵投入小型农业机械。第二,创新研发农业生产机械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先进农业科技,实现对农业生产机械适应性的持续性优化,推动区域农业生产的升级。

3.4 持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当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就拥有了最基本动力,此时,想要促进农业更好增长、切实发挥出农业科技投入的全部价值,就需要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展开进一步完善,促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更高效率的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工作入手完成:第一,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具体项目落实分类以及针对性管理。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国家重大项目、涉及公众利益的项目、前沿性更强的项目等的分类,同时,应当设置专项管理人员[2]。第二,持续更新现有的农业科技体系,针对包含于该体系内的不同职能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差异性项目实施分类评价。在此基础上,应当构建起第三方评价制度,以此实现对各项工作展开、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促使其工作责任感、积极性得到增强。

3.5 搭建起由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格局

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来说,整个过程需求着大量且稳定性强的资金支持,因此仅仅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投入并不能充分满足相应资金需要。基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展开对农业科技资金支持供给模式的更新调整,避免农业科技创新受到资金投入方面的影响与限制。为实现上述目标,搭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格局、多渠道供给格局是必然选择,以此促使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供给主体不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内容:

第一,持续加大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提升资金支持力度。在当前的实践中,多数国家用于农业科技支持的财政投入在总体财政支出中占据着加高水平,出于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以及出创新能力的考量,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切实发挥出“绿箱”政策的现实价值,持续加大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提升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优化,也体现出对农村群众增收的支持。实践中,可以从立法层面入手,依托法律手段保证国家、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额逐年递增,并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科技投入的条件下,新增设的财政支出,并保证相应新增财政支出更倾斜于农业发展。在此过程中,应当切实维护财政指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增长量高于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量,展现出政府部门(财政投资)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并推行农业投入长效稳定性的增长机制。

第二,促使政府部门财政投资的导向性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由此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渠道进行拓展,结合相关政策的发布,实现对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门槛的下调;构建起农业科技投资专项风险基金,优化并推行基于农业科技的风险投资及风险分散机制;发布税收优惠政策、发放财政补贴,鼓励、引导更多的投资主体与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以国家及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多元化融资体系,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大量且稳定资金支持的需求。

4 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农业科技投入能够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通过增加在农业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重视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持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搭建起由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格局,保证了农业科技投入的充足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增长。

参考文献

[1] 张尧,马莹莹.口岸城市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長的动态关联效应分析——以黑河市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8):7-10.

[2] 黄红光,白彩全,易行.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18,34(9):67-78.

作者:杨元伟

第4篇:农业与科技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保障。但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机械化程度极低,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低,农民收入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关键词:农业、地位、现状、政策、科技

一、 农业在我国的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影响力波及我国各行各业。农业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具体表现在: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

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巩固,将使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体系濒临崩溃。

二、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

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均比较低,尤其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更为低下。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这就要求我国要尽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兴农”的路子。

三、 加大科技投入,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既然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如此显著,而我国农业发展又相对滞后,那么我们应该想法设法加快把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发展好。邓小平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自然就没有成果转化,这是一个令人一目了然的逻辑。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此外,还要善于发现人才。俗话说的好:“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国人才流失现象较其他国家严重,这就需要在政策、行动上做到爱惜人才,通过建立健全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以及整体的环境、土壤、配套政策,吸引人才。其次,用实践造就人才。对于人才而言,光有理论知识,注重实验室工作是不行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只有深入到生产实际中,才会发现缺点和不足,这样才会使科技符合生产的要求,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成为严峻问题。如今50岁以上甚至60多岁的老年人成了种地主力,少数留在农村中的年轻人,有些也不愿意种地或者不会种地。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农村劳动力和种地的需求间可能慢慢会脱节。培养具有科技文化知识的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职业农民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承包、流转等途径形成的生产规模型大户;二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专业型的技术农民。对前者,要组织引导,通过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对后者则要加强专业培训,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必要时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 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做任何一项科技研究都需要成本,对于农业科技研究,需要人才、实验地、技术,最为关键的是经费,所以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目前经济状况下,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仍然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政府应该有计划的制定农业科技投入的发展规划,按照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定比例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进行资金投入,并保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稳步提高。而且要加大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科技兴农”的成功典范

在美丽的武义大地上,在优美山川寿仙谷边,有一个全县闻名的香菇专业村——王宅镇岩宅村。该村自1987年开始发展香菇生产,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63元。村民追根溯源,都夸“我们村有个好青年高文兴,是他带领我们走上科技致富之路的”。这个人就是高文兴。1987年,高文兴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岩宅一带是产粮区,农业增产农民难增收。乡亲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但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辛苦不赚钱,面对这一现状高文兴在苦苦思索:粮食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上不去,如何发展经济,村民如何致富?经过反复考虑,高文兴决定搞香菇生产。于是,他自费学习香菇培植技术。由于食用菌生产技术要求高,而以往村民对水稻种植技术比较熟悉,其他生产技术比较缺乏。高文兴认为要对村民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首先,自己认真刻苦学习,正确、熟练掌握香菇培植技术,1991年获得食用菌专业助理技术员职称。然后,根据种植季节不同,技术要领不一样,利用自己的香菇培植场所,高文兴每年对本村村民进行三至四次的有规模的集中技术培训。特别是灭菌、备料、接种、培养、采摘加工等技术要点,进行反复、详细的讲解。另外,高文兴针对不同接受程度,对个别农户进行个别辅导。只要菇农来电话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解释。而且,根据县科技部门安排,他经常到邵宅、柳城等地对其他乡镇的农民进行培训。这样,高文兴平均每一年对农民进行培训达300多人次。十多年来,他免费为农民培训达3210人次,发放资料2450份,为提高当地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一来,高文兴不仅自己富起来,而且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四、 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可能动摇。农业要获得持续不断地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的投入,科技是永不枯竭的资源。在未来,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必定紧密结合,农业发展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贡献率都不断地提高,人类利用科技创造出一副人与自然极度和谐的画面。

参考文献:《绿色科技》2012年第4期

《新农民》2011年第5期

第5篇:科技与农业试题

38. 38.(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继续关注农业的基础上,将着力点落于农业科技创新。文件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科技创新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15分)

(2)文件专门强调“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结合《政治生活》,清你给农业部门就如何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1)①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②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③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④有利于优化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⑤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发展。(每个要点3分。) (2)①制定和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②制定种业的扶持政策。扶持骨干种业企业和加强优势种子基地的建设。(2分) ③做好服务工作。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种业推广体系。 ④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⑤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确保种子质量。(每点2分,共10分。)

38.(34分) 材料一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超11000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这期间,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粮食新品种的研发及投入使用,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但是,我们仍然不可掉以轻心。我国农业的规模、科技进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好。

材料二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55%以上。从“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考量,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强化推广应用。

材料三“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的这些成就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密切相关。政府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了农业专家下乡,技术指导;在农村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等活动。今后,要使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政府必须加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8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体现的哲学道理。(1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应该怎么做?(12分)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2012年我国“三农”的重点瞄准农业科技创新。尽管201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材料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1)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经过:4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批准成立文件起草组,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初稿经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和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8月初,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对各方面的意见认真研究讨论,对《决定》作出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正式稿。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

材料三荆州拥有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荆楚文化,是一个文化大市。2011年11月24日~27日,全国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暨大遗址保护荆州高峰论坛在荆州召开,荆州将以此次高峰论坛为契机,用现代文化的新要求、新标准打造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有效保护、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复原和展示少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观性的古文化遗址的历史原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名符其实的文化强市,以谋求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8分)

(2)联系材料二,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对《决定》的诞生经过进行简要分析。(12分)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简要分析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6分)

二、综合题(共52分) 38.(26分)

(1)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可以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获得优质优价,实现提质增收。 ②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 ③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节本增收。 ④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实现多业增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6分)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措施: ①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发挥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作用,以政府投入带动引导社会主体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2分)

②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分)

③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业技术应用和服务水平。(2分) ④加快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提升科教兴农水平。(2分)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依靠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健、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4分) ②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科技进步、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等具有客观联系,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发展现代农业。(4分)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的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目前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4分) 39.(26分)

(1)①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分)

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分)

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2)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3分)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决定》的起草、修改、审议过程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3分)

③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定》征求意见稿充分听取了各民主党派的意见。(3分) 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3)①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通过有选择的复原和展示少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观性的古文化遗址的历史原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才能为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提供经济基础。(2分)

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对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的复原、展示,展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必将促进与荆楚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荆州地方经济的发展。(2分) ③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用现代文化的新要求、新标准打造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树立荆楚文化的特色品牌既有利于荆楚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2分)

第6篇:农业科技与信息

107 期

青浦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青浦区农业委员会信息办 编 青浦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http://scien.shqp.gov.cn http://agri.shqp.gov.cn E-mail:scien@shqp.gov.cn

2010年第7期

☆农业新闻

*2010年青浦区科技发展基金农业项目立项28项 *我区推进为农服务平台建设,‚农民一点通‛布点增至74家

*我区弘阳农业公司、王桂英被表彰为农口系统‚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我区下达2010中央和市级植保机械购臵项目补贴资金

☆乡镇经纬

*京绿园艺公司抓标准化生产,连续8年获‚十佳种养基地‛称号 *许发达科学养鱼,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赵巷镇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撑 *徐泾镇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

*赵巷镇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机插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1/3 *赵巷枇杷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

☆农业工作

*2010年上半年青浦区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0年我区继续实行蔬菜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农药残留速测仪购臵补贴有关办法

☆农业技术

*青浦区2010年杂草稻防控预案

【农业新闻】

◆2010年青浦区科技发展基金农业项目立项28项

区科委日前确定2010年青浦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共28项,立项项目数与去年持平。其中农业种植业(不含菌菇业)项目11项,菌菇产业项目4项,水产业8项,畜禽业3项,农业气象1项,电子商务1项。农业种植业、水产业项目占大头。

2010年农业项目立项特点,一是注重于新品种的引进、繁育等。如青梢红鱼白的繁殖研究、红掌新品种种苗繁育、珍珠斑引进及养殖试验等。二是注重于‚瓶颈‛课题的深化研究。所谓‚瓶颈‛课题是指有些农业课题已经多次立项,但鉴

1 农业科技与信息

于当时技术条件实验条件和资金困难等诸多因素,一直未有良好的研究结果,即使有些许成果也难以在区镇得到有效推广。如水产品虾类的混养、消除种植连作障碍技术、草莓组织培养与繁育等。此次对这些课题进行立项,旨在着力解决困扰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技术难题,将对推进青浦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外,今年承担这些‚难题‛的农业单位均已今非昔比,具有技术、资金实力,对于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有较大把握。三是研究课题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许多承担单位借助自身实力和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实力,对研究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并不断提升研究水平,提高研究标准,从而为服务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其中10个农业项目,充分说明青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近几年生产经营发展的同时,其科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区科技情报所 供稿)

◆ 我区推进为农服务平台建设,“农民一点通”布点增至74家

我区‚农民一点通‛从2007年起已在44个涉农行政村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今年新增加30个村,这样,我区‚农民一点通‛布点增至74家。日前,在实施布点前,区农委组织新增加的村信息化带头人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区农委邀请了市农委信息中心的专家前来授课。他们提出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具体要求,并细述各村信息化带头人(信息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要求信息化带头人按考核标准进行日常维护工作,扎实推进‚千村通‛工程项目,提高信息内容质量,提升信息服务成效,并加快建设农村基层信息员队伍。

据了解,目前在全市郊区(县)1072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行政村已建成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简称‚千村通‛工程)。‚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集农业信息查询、农科热线远程诊断、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灾害预警、远程教育、电子商务、供求信息发布、村务公开、农业专家系统、公共事业等信息服务于一体,包括省、市、区(县)、镇、村多级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信息实时更新、数据权威发布、内容专业集成、平台多级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成,将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区农委信息办 供稿)

◆我区弘阳农业公司、王桂英被表彰为农口系统“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日前,市委农办、市农委发出关于表彰市委农办、市农委系统‚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对本系统内在开展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水环境研究室等22个先进集体和陈桂发等33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我区上海弘阳农业有限公司以及区农委蔬菜办主任王桂英分别被表彰为‚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此次表彰‚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也是市农口系统纪念建党89周年的一次活动。表彰决定要求: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珍视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挥好先进的示范作用,为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再作新贡献、再创新佳绩。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工作,创先争优,为全面完成服务上海世博会的各项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区科技情报所 供稿)

2 农业科技与信息

◆我区下达2010中央和市级植保机械购臵项目补贴资金

为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我区病虫灾害防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农委、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0年农机购臵补贴资金(第一批)计划指标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列入中央和市级项目的植保机械实施资金补贴。

⒈补贴机具数和资金。列入青浦区2010年中央和市级植保机项目补贴的共1112台(套),总投资50.01万元,其中补贴资金31.066万元(中央及市补贴18.925万元,区补贴12.141万元),用户自筹资金18.944万元。

⒉补贴对象和标准。本区镇级集体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农机服务组织,村级集体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合作社)。

本次补贴实行定额补贴,其中:山东卫士WS-16P手动喷雾机市财政定额补贴每台0.0045万元;华辉动力3HH-36SD动力喷雾机市财政定额补贴每台0.18万元,区财政补贴15%,每台补贴0.057万元,合计财政定额补贴每台0.237万元;嘉兴天地SWZ-45市财政定额补贴每台0.125万元,区财政补贴30%,每台补贴0.108万元,合计财政定额补贴每台0.233万元;台州隆皓GP-LH18E杀虫灯市财政定额补贴每台0.02万元,区财政补贴25%,每台补贴0.01万元,合计财政定额补贴每台0.03万元。 (区农委信息办 供稿)

【乡镇经纬】

◆京绿园艺公司抓标准化生产,连续8年获“十佳种养基地”称号

上海京绿园艺有限公司创建于2000年,是徐泾镇投资的集体企业,以果树种值为主。公司位于徐泾镇陆家角村西首,种植面积达到35公顷,其中蜜梨15公顷,枇杷10公顷,水蜜桃5公顷。现有职工6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固定资产400万元。目前,该公司主要销售蜜梨、枇杷等农产品。

为创立优质品牌,近两年来,该公司全面推行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管理措施,严格按照上海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操作规程,开展了各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6年该企业就申请了‚徐泾‛牌的商标,并已获得工商管理部门的批准。按照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该企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将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与管理人员的报酬挂起钩来。该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配套设施,从而保障了标准化措施的实施。

为确保标准化措施落到实处,该企业还认真制定了技术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各种技术培训,并成为企业的制度。企业规定,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每年不少于80个学时,一般员工每年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

2005年经上海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认证,该企业‚徐泾‛牌密梨产品被认定为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产品。 2009年生产的枇杷已通过市级绿色产品验收,目前正报国家农业部审批。上海京绿园艺有限公司连续8年被区政府评为十佳龙头企业、十佳种养基地等。

(徐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供稿)

3 农业科技与信息

◆许发达科学养鱼,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在赵巷镇沈泾塘村,只要提起许发达这个人,很少有人会不知道他的。大家都会把‚养鱼‛和‚许发达‛联系在一起。的确,二十多年来,许发达依靠科学养鱼,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不仅使自己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且带动了周边的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今年54岁的许发达,是赵巷镇原水产村人,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到了许发达这一辈,也不例外地成了一位渔民。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发达从小打小闹的渔民生活转为自己承包内河经营养鱼。他从亲朋好友处借了5000元钱在本村承包了20亩河沟,开始了他的养鱼生涯。当时正值青浦地区水产养殖发展阶段,他以滚雪球的方式,相继在本镇的水产村、南崧村和沈泾塘村承包了鱼塘,进行养鱼、养蟹。9年时间,他不仅积累了许多养殖经验,同时也积累了养殖资金,这为日后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许发达每年会遇到鱼病、水质不佳、气候突变等技术难题。面对这些,他没有怕过。他买来了显微镜,并订阅了大量的有关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查阅。

1998年,面对水产业的结构调整,许发达放弃了鱼类养殖,把眼光盯在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上。他用赚来的全部资金投放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上,在沈泾塘村承包了40亩鱼塘开始养殖南美白对虾,当年收获颇丰。此后,他从40亩的养殖面积又扩大到80亩,每年有40万元的收入。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一场病害,使许发达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大量飘浮在水面上,前几年付出大量心血赚取的资金也几乎化为乌有。痛定思痛之后,许发达开始了市场调研,从而发现养殖观赏鱼要比养殖南美白对虾风险小、盈利多。

其实,养观赏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养好观赏鱼,许发达购买了大量的阅读资料以及上网查询,并积极参加镇农业部门组织的水产养殖培训班。‚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不断地‚充电‛,许发达掌握了许多观赏鱼养殖的技术,不仅能解决自己养殖上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能出诊帮助其他养殖户‚看鱼病‛,并毫无保留地把养鱼看病的门道教给他们。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许发达除了养殖本地产的红鲫鱼、锦鲤鱼2个品种外,还从河南等地引进了黑珍珠、水泡眼、虎头等6种观赏金鱼,每年获利18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有5户水产养殖户也因养殖观赏鱼而致富。

经过20多年的养鱼实践,许发达深深体会到科学养鱼的重要性。依靠科技,他养鱼成功了;依靠科技,他发家致富了。依靠科技,他让周边的农民也致富了。

(赵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供稿)

◆赵巷镇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撑

为期五期的赵巷镇‚‘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班‛结束,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通过此次普及培训活动获得了大量的农村信息化知识,提高了他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自此项普及工程开展以来,赵巷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个主题,有效开发培训阵地,整合资源,构建了一个为镇域内村民提供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技术指导的新型为农服务的平台和体系。今年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赵巷镇利用半年时间举办了4期初级应用班和1期提高班,培训人数近200人。

4 农业科技与信息

在培训过程中,不管是干部,还是村民群众,他们对这样的培训活动都表示欢迎。经过培训,他们利用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学习和了解各种政策法规,学到科技致富的先进经验,为今后的生产、生活提供很大帮助。

(赵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供稿)

◆徐泾镇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近月来,徐泾镇集中农口系统农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取得较好成效。徐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有职工35人,其中从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4人(中级以上职称6人,初级职称8人),而从农业专业学校毕业的仅有6人,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中青年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全面提高为农服务质量,提升在职职工农业专业技能,镇农业服务中心聘请有关专家教师,从植物基础知识、水稻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生态基础、蔬菜安全生产等多个方面对在职的职工进行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农业生产(种植)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除草剂使用、选种等方面困难的能力。 (徐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供稿)

◆赵巷镇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机插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1/3

日前,赵巷镇水稻插秧工作全面铺开,其中,机械插秧以其‚省时省工、方便快捷‛等优势逐步成为该镇水稻播种的主流,今年全镇水稻机械插秧面积突破1500亩,比去年增加900亩。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引导下,赵巷镇2009年有618亩的水稻插秧进行了机械插秧示范。通过实地示范,证实机械插秧的工作效率是人工插秧的40倍左右,也就是说,人工栽插一亩地需要一个工作日,而机械插秧在一个工作日内可插秧达40亩。此外,实行机械插秧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提高水稻品质,还可以提高水稻亩产量10%左右,每亩水稻可产稻谷1200斤左右。因此,水稻机械插秧深受农民的欢迎。

据了解,赵巷全镇共有水稻种植面积4500亩。为了推广水稻机械插秧并给农民带来收益,该镇的水稻插秧机由去年的1台套增加到现在的4台套,逐步满足了农民的种植需求。随着农民对机械插秧意义认识的提高,以及农业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全镇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和面积的推广正在不断深化。

(赵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供稿)

◆赵巷枇杷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

6月13日上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枇杷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会在赵巷镇举行,专家组经过听取汇报、审阅资料、实地查看和询问等步骤,一致认为赵巷枇杷标准化示范区已达到国家标准,顺利通过验收。

区委副书记胡燕平对国家级枇杷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表示祝贺。胡燕平指出,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下阶段要突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通过创建积累经验,并全面推广;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形成各部门配合、农户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重视研究标准化推进工作中的新问题,逐渐使农户形成标准化生产的理念。

5 农业科技与信息

上海庆鸿枇杷专业合作社自2001年引种优质白沙枇杷以来,无论是其长势还是产量、质量都有明显改善和提高。通过三年来国家级枇杷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目前,已圆满完成了700亩的创建要求,并向赵巷全镇枇杷种植户辐射,亩产量比示范前提高了110公斤。在区质监局、区农委等部门的协调下,枇杷生产在产地环境、产品监测、品牌发展等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要求。

在验收过程中,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陶粮民对青浦区的白沙枇杷示范基地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青浦农业标准化的一些基础工作比较扎实,所以在近几年中农业标准化工作能走在全市前列。今年全国标准化会议的主题就是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青浦这几年的工作正好反映了上海不断加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的成果,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截至目前,我区已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市级7个,区级46个,示范区通过‚公司+农户+标准+基地‛的形式,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标准化,为规范农业种植和农资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供稿)

【农业工作】

◆2010年上半年青浦区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0年上半年,青浦全区农业生产以迎世博为契机,以‚十二五‛规划编制为动力,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战略,抓住青浦农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突出工作重点,脚踏实地,努力拼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上半年全区农业生产形势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粮食生产稳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

上半年,全区努力扩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夏熟粮油丰收。据统计,全区计划播种粮食面积22.32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66万亩,比去年略增;两麦实际播种面积5.6万亩,比去年减3.3万亩,单产291公斤,比去年增5公斤,增幅1.7%,总产16461吨,比去年减9227吨,减幅35.9%。全区水稻、两麦统一供种率达100%。油菜播种面积1.45万亩,比去年减0.3万亩,单产156公斤,比去年减5公斤,减幅3.1%,总产2269吨,比去年减597吨,减幅20.9%。上半年副食品生产总量除鲜蛋、鲜奶、蔬菜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生猪上市6.7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0.95万头,增幅达16.5%;肉禽上市11.75万羽,比去年同期增加2.07万羽,增幅22%;鲜蛋上市110.96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减少16.57万公斤,减幅12.9%,鲜奶上市531.23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减少8.29万公斤,减幅1.5%。水产品上市5372吨,同比增78%;蔬菜生产总量22.516万吨,比上年同期的23.16万吨,减少6440吨,减2.78%。

二、价格有涨有跌,经济总量有所上升

上半年,除生猪外,其他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据统计,上半年食用菌平均价格8700元/吨,每吨价格上涨700元;草莓平均价格9000元/吨,比去年增400元/吨;甜玉米平均价格3200元/吨,比去年增200元/吨;生猪11.10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31%;肉鸡13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8.33%;鸡蛋7.57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0.32%;鸭蛋12.10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5%;鲜奶3.39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7%;河虾平均价格72元/公斤,比去年的66元/公斤,增9%;蔬菜混合平均价约为174.1元/百公斤,较去年同期155.4元/百公斤,约增加18.7元/百公斤,上涨12%。

6 农业科技与信息

今年1-6月,全区农业产值达到8.5326亿元,同比增加9.5%。其中畜禽产品的现行价产值1.018亿元,同比增6%,水产品现行价产值0.8987亿元,同比增75%,农林业现行价产值2.6959亿元,比去年减566万元,减幅2.1%;蔬菜现行价产值3.9200亿元,较上年同期3.5993亿元,约增加3200万元,增8.9%。

三、抓阶段工作重点,为全年工作打好基础

今年上半年,区政府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大会,全面部署和贯彻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区农委按照会议精神,围绕2010年全区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稳基础、抓落实,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实施农产品安全监管,确保世博会期间的农产品安全。具体工作是:

1、抓粮食生产。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下,充分挖掘潜力,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6. 6万亩以上。二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今年夏熟两麦高产创建面积达6413亩、22个创建方;水稻高产创建面积3.55万亩,包括1个万亩带、6个千亩方、120个百亩方。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平衡生产。同时,落实全区机插秧面积3万亩,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水稻生产科技水平。三是提高良种覆盖率。示范推广了优良品种,全面实行两麦、水稻免费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100%。四是开展科技入户工作。今年已落实好水稻、园艺作物、蔬菜科技入户指导员41名,示范户238户,通过良种良法、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全区粮食生产均衡增产。

2、抓农产品安全。今年是世博会召开之年,确保世博期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是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业技术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是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和服务。突出重点区域、把握重点季节、跟踪重点品种,依法严厉打击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开展拉网式检查,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今年上半年共检查企业152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34人次,出动车辆40台次。二是开展了蔬菜安全监管工作大检查。根据《上海市关于世博期间实行蔬菜、生猪及生猪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按照市蔬菜安全监管工作推进会的总体部署,抓好了15个世博重点蔬菜基地的建设,扎实推进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三是认真组织落实好2010年商品有机肥、专用BB肥推广任务。全区推广使用有机肥22300吨,其中粮油作物12000吨、蔬菜5300吨、果树5000吨。测土配方肥(BB肥)5000吨,其中粮油作物4000吨、蔬菜1000吨。四是加强动物疫病控制。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及本市个别奶牛场发生奶牛A型口蹄疫疫情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多次视频会议精神,全面部署落实防控措施,确保本区不发生奶牛A型口蹄疫疫情。同时加强了道口、屠宰及产地三方面的检疫工作。

3、抓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农业项目建设。对已下达的白鹤镇1.68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金泽镇2000亩高产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农业部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以及农作物品种区域站,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09年20个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正在有序推进,10月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申报评审。根据项目建设规范要求,对各街镇申报的项目纳入区级项目库后,择优申报项目,今年已申报了练塘镇2200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已通过评审并下达批复,目前项目实施镇正抓紧做好项目招投标以及启动前的各项准备;三是下达了2010年全区15个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各项目实施镇抓紧启动项目,争取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四是全区蔬菜设施基地共有58个建设点,到目前已全部建成的有36个点,共13634.2亩,占总建设任务的65%;在建的10个点,

7 农业科技与信息

共3507.5亩;待建的12个点,共3870亩(2010年上报已通过市评审)。根据区政府要求,要在2010年建成2699.5亩设施菜田,分8个建设点,到6月份已完成了工程量的80%以上。设施菜田的建成为全区改善蔬菜生产环境及推进蔬菜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五是完成了2009年我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招投标等相关手续,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了2010年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项目预申报工作,拟建16只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计划建设面积6506亩,项目总投资6055万元。其中Ⅰ型7只,建设面积5216亩,Ⅱ型9只,建设面积1290亩;并对2010年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进行了前期筹划、现场勘查和规划设计。

4、抓工作推进。围绕区政府提出的2010重点工作,针对当前青浦农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对策措施,分类指导好各项具体工作。在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臵换试点工作上,按照市政府的指导意见开展试点,夏阳街道正在做各项准备。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上,做好了开展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的准备工作。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建成设施菜田2699.5亩,建设枇杷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614亩;完成2200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工程量的80%的任务,目前已完成了70%;建成两个标准化畜禽场的任务已经完成,2946亩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目标顺利推进。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上,建成200亩苏沪高速通道林的任务已经完成。在发展和提升‚一线三区‛休闲体验农业服务设施和功能、举办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上,4月份举办了隆重的‚草莓节‛。在积极推进农药化肥减施替代工程,探索农作物废弃物合理再利用的途径上,完成了市下达商品有机肥和复合肥推广计划,加大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食用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另外,原来由区集体资产管理办负责的工作和新农办负责的工作,正在抓紧沟通、联系和落实。在农民培训上,专业农民培训班分青西地区12个班,青东的华新、赵巷、白鹤、香花桥4个班,农机驾驶员1个班,夏阳的10位水稻种植大户并入香花桥班学习。实用技术培训完成2624人次。合作社财务人员培训,115名合作社财务人员参加了培训,计划从7月份开始统一做账。‚千村万户‛培训,今年是‚千村万户‛项目的第三年,市农委下达任务是300人,已经完成140人。 (区农委 供稿)

◆2010年我区继续实行蔬菜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农药残留速测仪购臵补贴有关办法

为提高上市商品蔬菜的质量,确保食用蔬菜安全,确保世博会期间上市蔬菜质量安全,落实蔬菜产地准出证制度,2010年我区将继续实施蔬菜生产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蔬菜农药补贴。并组建由区、镇、村(基地)构成的检测网络,在重点村新增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开展检测工作。各镇(街道)要认真做好补贴农药的供应与组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网络的工作。

一、蔬菜补贴农药

(一)、补贴对象。在本区范围内,常年种植商品蔬菜面积在2亩以上的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二)、补贴标准。2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农户每亩补贴75元,蔬菜生产重点基地每亩补贴170元。

(三)、补贴的农药品种和使用范围。补贴的农药品种有杀虫剂21种,杀菌剂12种,性诱剂6种。补贴农药主要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时段,用于病虫害发生

8 农业科技与信息

比较严重的叶菜类、茄果类、瓜类和豆类蔬菜的防治。

(四)、补贴农药数量与资金。本次安排补贴农药总金额815万元,其中补贴489万元(市级补贴233万元,区级补贴256万元),自筹326万元。各单位补贴农药数量根据蔬菜种植面积与种植品种进行安排。

(五)、具体要求。做好补贴对象调查统计和购买卡发放;设立补贴农药供应点;确保补贴农药供应公正、公平、公开;做好补贴农药使用的培训工作。

二、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

(一)、补贴对象。各镇(街道)、村、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村级为蔬菜种植面积在450亩以上的蔬菜重点村。

(二)、补贴内容、数量与资金。建立蔬菜农药残留速测室需要检测仪器、电脑、打印机、空调、冰箱、检测用房及必须的装修,其中市、区两级财政对检测仪器、电脑、打印机进行全额补贴,空调、冰箱、检测用房及必须的装修由镇、村两级负责配套。

市、区两级补贴资金用于购臵检测仪器60台,电脑、打印机各50台。检测仪器、电脑、打印机由区统一采购后以实物下发。检测仪器每台7000元,电脑每台3000元,打印机每台1000元。合计补贴金额62万元(市级补贴31.5万元,区级补贴30.5万元)。

(三)具体要求

1、确保配套设备、检测人员的落实。检测室所需的空调、冰箱、检测用房及必须的装修由镇、村两级负责,应落实好配套资金。检测室配套情况由区有关部门检查合格后发放检测设备。每个检测点应安排1人进行检测工作,检测人员由区统一组织业务培训,持证上岗。

2、做好检测仪器的资产登记、保管工作。速测仪与其他配套设备为国有及集体资产,应按要求进行资产登记,并做好保管维护工作。 (区农委蔬菜技术推广站 供稿)

【农业技术】

◆青浦区2010年杂草稻防控预案

杂草稻的形态特征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又称野稻、杂稻等,多数杂草稻因其种皮为棕红色,也称为红米稻。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方式的多样化,杂草稻发生逐年严重,已成为对本区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的草害之一。为减轻杂草稻危害,确保水稻正常生长,特提出以下杂草稻防控预案:

一、杂草稻的形态特征 1.苗期出叶快,分蘖多。拔节后植株生长迅速,植株明显高于常规粳稻品种,叶片较长、较宽,叶色较淡,株型松散。成熟期考察,杂草稻株高比伴生的粳稻品种稍高或相仿,分蘖成穗多,抽穗期早5~7天,上部3张功能叶均比常规粳稻长且宽,功能叶衰老速度快。田间直观印象是叶片宽、叶色淡、繁茂性好,长势类似杂交籼稻,这也是农民误认为是种子里混入了杂交稻种子的原因。

2.杂草稻稻穗较大。每穗粒数较多,弯穗型,稻粒细而长、有芒,千粒重较低。灌浆速度快,落粒性极强,边成熟边落粒。谷粒黄色或黄褐色,糙米(种皮)呈棕红色或玛瑙色,米质适口性差。

二、杂草稻的危害

1.杂草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杂草稻前期生长旺盛、繁茂性强、早熟,在稻田与栽培稻争夺阳光、养分、水分,从而抑制了栽培稻的生长发育。

9 农业科技与信息

2.若田间杂草稻发生占40%时,水稻成熟时基本上被杂草稻覆盖,无目标产量的形成。

3.杂草稻一般抽穗偏早,粒型小,且极易落粒,产量水平低。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会影响稻米加工和稻米外观品质。由于杂草稻具备了休眠性、落粒性、繁殖系数高等杂草特性,生育繁殖已脱离劳作控制范围,一旦发生,将危害多年,尤其是在直播稻田和套播稻田。

三、杂草稻的防控措施

目前,稻田杂草基本以化学防除为主,但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生理生化特征相似,限制了选择性化学除草剂的有效性。因此,需针对杂草稻的发生规律,采取综合的防治方法,才能有效控制杂草稻的蔓延和危害。

1.及早拔除,降低杂草稻的危害

及早人工拔除是目前杂草稻防治的主要措施。杂草稻与栽培稻混合生长在水稻田中,目前尚无可选择的除草剂使用,主要防治措施是尽早进行严格的人工拔除,并清理出田间,妥善处理。

杂草稻是由上年稻田里落下的杂草稻种子生长而成,其特点是分蘖期株型偏高而松散,叶片长而披,叶色偏淡,抽穗期早于常规粳稻,穗大而下弯,类似于杂交籼稻。根据这些特点,可区分杂草稻和常规粳稻,及早进行人工拔除,并尽量做到‚拔早、拔小、拔了‛,降低杂草稻的危害。拔除时要连根拔起,带出田间。在杂草稻抽穗时,一定要拔除干净,避免杂草稻灌浆落粒,影响来年。

2.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条件

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是消除杂草稻危害的关键措施。

一是改变稻作方式。对已有杂草稻发生的麦套稻、直播稻田,应及时改用抛栽稻、移栽稻或机插稻等栽培方式,利用栽后建立的浅水层,控制杂草稻种子的萌发。若仍进行直播,应采取先耕翻后直播的方式,春播时进行两次耕翻,以控制杂草稻的发生和蔓延。 二是适度深耕。杂草稻发生比较严重的田块,在上茬收获后必须进行耕翻,耕翻深度在10厘米以上,把散落在地表的杂草稻种子埋到下层,使其不能正常出芽成苗。三是合理轮作。杂草稻发生特别严重的田块,建议与大豆等阔叶作物轮作,在旱作条件下对杂草稻进行化除或人工拔除。

3.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

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管理部门要加强种子生产、销售流程质量控制,防止杂草稻随种子直接流向农田。

4.加强对收割机管理和清洗工作

清洗不达标,绝不能容许进行田间作业,既彻底切断异地传播,也防止条田间传播。收割机的清理也不得在田间进行,防止清理的杂草稻种子进入田间。

(区农技推广中心 供稿)

青浦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联系地址:青浦镇公园路80号 邮编:201700 电话:69717909 联系人:徐 珏、崔 蕴 青浦区农业委员会信息办 联系地址:青浦镇青松路209号 邮编:201700 电话:59712299 联系人:江卫青

青浦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联系地址:青浦镇青松路209号 邮编:201700 电话:59731385 联系人:袁家明

第7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关于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商贸中心的思考

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历史上就是连接三省的交通枢纽和辐射三省的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元近可辐射巴中、南充、汉中、陇南,远可连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四大中心城市,是连接大西南、大西北两大片区商贸物流整合的战略要地。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起点上,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提出要把广元建成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这既是广元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也是我市建设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支撑,为此全市上下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要意义

(一)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能否取得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日益接轨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生产力、流通力。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浙江省的义乌就是依靠其发达的专业市场网络和强大的商贸流通能力,形成了与商品生产资源配置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推动了商贸繁荣,形成了产业支撑,带动了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流通力的投入和培植。只有将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加快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全省建设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商务厅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设中西部地区“商务高地”战略目标,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开放合作最具活力、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发展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地区。按《四川省商贸中心规划》和《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广元为四川规划的2级物流节点城市、7大商贸中心和8大次级区域物流中心之一。广元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既是我省建成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建成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的有力支撑点。

(三)加快建成我市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保障。从全球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看,21世纪是商业的世纪,发达国家已经跨进商业时代的门坎,第三产业GDP已达到70%左右。在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广泛的商业交往、交流和交易,可以实现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合作,技术交流,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人民生产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的目的;从我市发展看,随着广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贸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由过去依附于生产的末端行业逐步成为先导性产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群众收入的作用不断凸现,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作用全面显现。着力建设辐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是

加快把我市建成为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三个工作重点之一,是实现我市建成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商贸流通业是实施新一轮经济跨越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最富发展前景、最有发展成效、最符合低碳发展路径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出版社,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既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满足内需、积极扩大消费、扩大社会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既是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我市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元实际的正确选择。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广元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绩喜人,但与全省及周边地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广元要争取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足广元在川陕甘毗邻地区的区位交通、商贸业基础设施、历史传统地位及商贸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先导作用,尽快建成川陕甘毗邻地区商贸物流中心,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劲发展,迅速增强广元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条件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虽然国家地区间政治经济纠纷时有发生,贸易摩擦不断,金融危机后续效应没有完全消除,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地逐渐完善,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有利条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仍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成为当前我国宏观政策主基调。同时,国家将对西部地区实施新一轮大开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加大对地震灾区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以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都将有利于我市现代商贸物流 业实现大跨越和大发展。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具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的一定基础条件。

(一)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03.54亿元,比2007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7亿元,同比增长36.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5.37亿元,

—1—

同比增长6.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6.7亿元,同比增长17.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9.54亿元,同比增长11.6%。先后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全市经济持续发 展,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灾后重建项目陆续竣工。随着灾后一大批产业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益事业重建项目的完工,为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11年底,全市6305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6222个,完成投资1220.56亿元。特别是191个总投资达46亿元的一批商贸流通项目的加

快建设,给物流商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交通建设得到跨越发展,广元机场建成通航,成绵广高速公路、国道212线与108线、宝成铁路复线、广元至巴中乐坝铁路与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广巴、广南、广甘、广陕高速公路,即将开工的成都至西安城际高速铁路在广元交汇,嘉陵江第一港广元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个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为打造川陕甘区域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各类市场和商贸中 心提供了便利。

(四)具备了较好发展基础。紧贴国家经济发展节拍的广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打造正全力推进。《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通过专家评审,下西物流园区正在加快形成,盘龙汽车园区已进入招商阶段,火车、汽车货物运输具有较大规模。会展中心建设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21节西部商品交易会、川陕甘毗邻地区年货节等展会,这些都为我市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奠定了基础,也将会在打造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商贸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老城中心商业区改造建设已于2010年5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改造建设工作将于2013年底正式完成;另一方面,万源新区商贸中心已正式开工建设,东坝新区金融商贸中心正在加快形成,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29个专业市场投入使用,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幅谢带动能力,这些都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商贸中心的打造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五)商贸物流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为促进我市现代物流商贸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以《广元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广元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扶持现代物流商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积极打造川陕甘毗邻地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目标,落实了专项发展支持资金,强化了促进商务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发展商贸物流业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虽然我市在在去年设立了商务发展资金,但资金额度同周边的绵阳、德阳等地相比极小,不能满足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县区普遍存在着“重工轻商”的传统观念,对区域商贸经济发展不够重视。二是市场功能单一。商贸物流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产业,必须 —2—

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我市农副产品丰富,但优质品率、深加工率低;加工制造业薄弱,外贸出口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从总体上说,我市尚属典型的生产生活用品消费型城市,还没有形成辐射功能较强、大进大出的市场流通体系。三是规模档次较低。我市现有商贸物流设施档次不高,各专业市场的仓储、运输、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商居混杂严重,资源整合不够,商业利用率低;经营者各自为阵,经营的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基本属于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还停留在提篮论担的初级商品交易阶段。目前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四是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物流人才十分紧缺,物流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整体偏低,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由于涉及面较宽、涉及的行业较多,受条块管理体制的制约,很难对物流产业作出全面、准确的统计。

三、发 展 举 措

建设商贸物流中心,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重要任务。加快把广元建设成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贯彻落实省委“两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基本要求,是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部署,通过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策略,以突出“大市场、大卖场、大物流、大休闲”为主线,全面实施“8×4+2”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战略。以现代交通枢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内引外连,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做大做优广元商贸物流产业,形成与广元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业格局;全面发挥商贸物流业对第

一、二产业的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引导和促进商贸物流业高起点地健康发展,使广元的商贸物流业成为繁荣城市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强化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近300亿元;进出口备案企业力争达到300家,实绩进出口企业达到100家;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亿美元以上;实现外派劳务达到6500人以上,初步建成商业总量适度,组团结构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物流高效集约、集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人居服务三大特色的商业体系,成为连接大西南大西北的区域性物流配送、商贸流通次枢纽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二)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推进8×4+2”战略的项目实施。以建设综合商贸体为主导,积极推进实施商贸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建成汽车市场、精细建材家居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四大专业市场;改造建成老城中心商业区、两江商贸中心、利州广场商贸中心、万源商贸中心四大

—3—

商贸中心;打造完善利东路、莲花路、水榭花都步行街特色餐饮街,两江口休闲娱乐街,则天路旅游休闲购物街以及商展中心欧洲风情街四条特色街区;规范布局即老城商业步行街、通讯器材专业街、电子产品专业街、南河药品药物器材批发零售街四条专业街区;谋划包装和举办好迎春购物节、美食节、消夏啤酒节、建材家装节四个品牌节会和汽车展销会、春季商品交易会、秋季商品交易会、妇幼老年产品展销会四个品牌展会;大力引进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麦当劳四大外资品牌和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乡村基、陶然居四大内资品牌入驻广元;加快规划和建成广元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成广元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二是加快构建大物流体系。以交通次枢纽建设为基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引进和发展国家A级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中心为支撑,以物流配送点为基础的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高效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形成一物流园区(广元物流园区),四物流中心(宝轮红岩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旺苍物流中心、苍溪物流中心),四配送中心(元坝配送中心、朝天配送中心、剑阁普安配送中心、青川竹园配送中心)的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同时把广元下西物流园区建成以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为一体,服务周边地区的大型区域性综合物流基地。

三是加快构建完善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深入推进“村村农家店”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连锁经营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有特色、设施先进、功能齐备、交易规范、集散力强的批发市场。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扶持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完善城市流通网络网络。充分发挥商业网点规划对城乡商业网点投资的引导和对商业资源的调控作用,推动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积极推动零售、餐饮、洗染、家政等民生性服务企业深入社区开设连锁经营网点,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业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进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大示范工作力度,积极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示范店。支持社区商业网点逐步搭载各种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商业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满足和扩大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四是着力发展对外贸易。坚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对外经贸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培育海天实业等出口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提升转化层次,充分依靠科技,狠抓精深加工,延长从初级资源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确保出口拳头产品纺织品、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出口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轻工和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加工贸易走向规范化、集约化。

—4—

五是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大外资促进工作力度,建立外资项目储备库,有针对性的选择一批适应外商投资需求的项目,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境内外各种投资洽谈会和促进活动,达到推荐项目,宣传广元的目的,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外资。抓重点项目,利用我市天然气资源优势,继续把法国道达尔公司在苍溪的天然气液化项目、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在青川的油砂开发项目和香港在利州区宝轮镇纺织服装园区污水处理项目作为外资促进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做好投资服务,力争早日在广元落户,并以此促进和带动全市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全力做好沃尔玛、百胜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物流商贸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帮助和指导我市外经企业和大型央企合作,重点跟踪服务广元泰和劳务公司、中冶十九在阿富汗、越南矿产资源开发上的合作。积极发展企业境外投资。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盘活企业资产。 七是做大做强广元会展产业。会展产业发展是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是现代城市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对展会、节会进行包装谋划,做到“有节过节,无节造节”。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依托广元商贸会展中心,做大做强会展业,打造西部区域性中心会展城市,重点办好春秋两季商品交易会、啤酒节、美食节、汽车房交会,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和辐射带动功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策划、包装、举办本地特色的节会和展会。

(三)推进办法

1.要努力优化商贸结构。一是优化贸易格局。推进外贸多元化,努力扩大全市外贸规模,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努力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加快广元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国内贸易,继续扩大生猪、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商品跨省流通,组织流通和生产企业参加中国西部商品博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周边陕、甘等省区的商贸交流。二是提升贸易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输出。继续扩大优势产品输出,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家用电器、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输出,提升广元商品的附加价值。 2.积极构建分级商贸中心。充分发挥广元作为川陕甘结合部大城市的核心作用,将广元建设成辐射川陕甘、面向全国的区域商贸中心。积极推进青川、朝天发挥省际结合部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力扩展省际间的商贸流通,建设省际商贸中心。大力推进苍溪、旺苍、剑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市内县域商贸中心。全市逐步形成以广元为区域商贸中心,2个市省际商贸中心,5个县域商贸中心为核心的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大协作格局。

3.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地震灾后振兴规划》提出的重点商贸项目。指导项目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跟踪协调、全程服务,推进批发贸易、零售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等5大中心建设。各县区要实施一批支撑性建设项目,落实项目实施主体,明确建设性质、建设年限、建设内容及规模、总投资、投资进度等。

—5—

4.培育龙头企业。分行业在批发、零售、餐饮、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确定一批重点联系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重点企业给予分类指导,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重点企业在项目、品牌建设、融资、参加重大活动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和倾斜。

(四)政策支撑

1、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商贸流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发展票据贴现、扩大直接融资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商业预付卡市场,改善支付环境,保障持卡人消费的合法权益,培育升级消费方式,刺激消费增长。

2、加强用地支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大型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保购物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大型专业市场等重要商业设施项目用地的落实。

3、完善价格政策。积极落实“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政策,减轻商贸流通企业负担,让商贸流通企业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4、落实税收政策。对符合西部大开发相关税收优惠条件的流通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购置土地及国产先进设备、招收待业和下岗人员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

5、强化财政扶持。加大市级促进流通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西部商贸中心大型项目建设,采取财政贴息和直补等方式予以支持。各县区政府根据需要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

6、加强商贸物流基础工作。健全商贸物流业统计分析制度,建立行业数据库,监测、分析商贸物流业运行状态,提供行业信息服务,规范商贸物流行为,加强商贸服务业职业技能教育,指导行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商务局,负责跟踪、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落实情况,为实现宏观调控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商贸物流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市级各部门要把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商贸流通工作,落实 专人专抓。

2、加快规划编制。坚持规划为引领,全面展开汽车专业市场、建材家具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四大专业市场和老城商业中心、两江购物中心、利州广场购物中心、万源购物中心四大商贸中心的规划建设。启动特色专业街区业态规划,加快完成县区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的编 —6—

制和市区商业网点规划的修编。提升商业档次,提高业态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形成既具有各自特色,又能发挥连动互促效应的商业格局,完善服务功能, 增强现代气息,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

3、大力招商引资。集中力量策划、储备、招引一批有利

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招商项目,坚持以中介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联合招商、境外招商等形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投资1亿元以上的商贸物流企业,确保商贸物流项目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4、强化行业管理。商务主管部门要牵头负责,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测调控工作,建立商业数据库,完善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提高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协调交流机制、互动机制、日常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对商贸物流的服务和市场监管工作,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5、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商贸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化人才环境,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商贸物流产业人才的引进。开展商贸物流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6、实施目标考核。把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列入县区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严格考核奖惩。

—7—

第8篇: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里,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证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离不开农业科技,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因此,探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处于关键时期。无论是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看,还是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看,农业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显著,农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中,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关键环节,肩负着重要使命。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弱质产业”和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农业科技推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何更迅速、更有效的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创造出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农业商品经济,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政府提供咨询,协助农业行政部门执法及对农情的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地方财政状况不佳、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条件无保障。除经费缺乏外,基层农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也较差,难以吸引农技推广人员稳定地从事推广工作。一些乡镇站连从事推广工作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推广队伍中具有中等农业专业学历以上的只占60%左右,而且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一些技

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政府安排的非技术人员的不断增加,使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职能不清、推广队伍不稳定。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远大于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权,使得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

1.2 农业技术本身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相脱节,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求。我国虽然每年都有3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由于其技术水平的常规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技术内容的重复性等自身原因,以及推广体系活力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客观原因,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40%。也会产生在缺乏农业调研的情况下,一厢情愿的去推广农民难以接受的技术,忽视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徒劳工作。如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农民因不懂沼气管理技术,技术推广站服务工作又跟不上,加上原有沼气池模式还需改革,所以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利用率还不足30%。其次,应用农业新技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农村农技站因体制原因制约了推广平台的势力扩张与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传统技术不能更新。

1.3 农民方面的问题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愿望强烈但能力不足。我国农村90%的人口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每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接受、推广和应用。农民的需求能力不足表现在:一是吸收能力不足 。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三分之一不到,大批有文化的轻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决策能力低,不仅思想观念落后,而且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下。二是购买能力不足。过低的收入决定了过低的有效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农民要获得农业科技,就得花钱。人均耕地极少,劳动力过剩的硬约束,使农民只有极小的交换能力,这就制约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更深普及。三是风险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初期,由于农民对其性能、效果

及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应用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时,新品种刚上市,消费者对它的认同程度不高,因而经济效益也不一定好。农民最讲实际,敢冒风险的不多,而且就大多数来说,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经不起折腾。

2.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条件

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加大丰收计划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对一些公益性的基本工作,如试验示范、培训、监测预报、队伍管理等,应有固定的专项经费,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2提高农村科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必须要具备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热爱农业科学、精通专业技术、熟悉农技推广技巧,还应懂得经营管理学、人文心理学、善于和农民沟通并与农民打成一片。政府要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对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农业综合知识,而且还有较好的实践生产技能,同时又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管理的高素质人员,应打破身份界线,不拘一格,充分利用。同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活力,调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的更紧密。

2.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和需求能力

新的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低成本的同时,也引起了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因信息不完备可能引起的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了个人获取、辨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所以教育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国家应进步实施完善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和“绿色证书”工程,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农技校和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开展电视、广播教育,传播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加大农村科技刊物发行力度。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妇女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根据

农村的这一发展趋势,应注意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妇女的广泛参与。同时,对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三农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可允许其结合实际,增设信贷品种,并给予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另外,民间借贷有许多优势,应在政策上承认其合法地位,在此基础上发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并加以引导和监督。

2.4结合我国国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技推广方式

在继续推广科技下乡、科技承包、公司加农户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加入农技推广的有效形式,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村群众性科技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2.5建立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和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农业技术推广单靠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示范等传统的技术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农业科技新阶段的要求,因此应尽快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手段。

第9篇: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

农业发展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期条件:一是创新,二是可持续。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

其次,农民要有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现代化、知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阻碍了技术现代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总之,中国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上,以科技为指导,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上一篇:中国家具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社区打黑除恶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