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推荐9篇)
县农业局担负着全县粮油、畜牧、农机、水产、茶叶及蔬菜等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是集管理、推广与经营于一体的县政府工作部门。局机关设有行政办公室、财会室、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蔬菜办、农机局、水产中心、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能源站及茶叶站等单位,下辖杭猪原种场、农科所(水稻原种场)、水科所、渔种场、小斗岭茶场五个农业科研试验场所。现有干部职工3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6人,离退休人员65人。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民增收的幅度得到了稳步提高。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出现的可喜局面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的“多予、少取、放活”和自然的风调雨顺,实现农业发展的内在性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要立足“三农”抓增收,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促进农民内部增收的产业做大做强,又要跳出“三农”抓增收,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另外,还要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条件。
一、目前农业的现状
(一)好的方面。
1、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2000年5月,农业部将我县列为全国20个创建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茶叶产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的“1116”工程,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工作机构,强化了工作力度,在多方配合和努力下,使我县的茶叶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基地建设规模化。2003年,激励和引导茶农创办了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21个,面积达5000多亩,今年又在眉毛山等地创办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46个,新扩密植速成有机茶园5000亩,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和休闲于一体竹坪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正在建设中。二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大椿茶场、三都垦殖场、竹坪茶园等基地生产的茶叶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程序生产操作,送往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检测的样茶,全部符合无公害标准。三是产品加工有“龙头”,宁红集团是国家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神茶集团、漫江茶厂是我县上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基本上可消化本县的茶叶加工。四是产品外销有“品牌”,除了宁红和神茶是我县响当当的名牌外,今年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参加名优茶评比活动,“山谷草茶”获铜奖,“凤凰水仙”、“云峰”、“凤凰舌头”均获优质奖。
2、水稻生产逐渐趋向标准化。一是种田大户初具规模,今年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我县涌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全县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的150余户,如三都镇三都村的熊庆生同志种水稻60多亩,他相信科技,在该镇农技站农技员的指导下,品种全部是杂交水稻良种,栽插方式采取大田直播的形式,防病灭虫及时到位,所以今年他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单产达到825市斤,除去成本,今年种粮净增收2万余元;二是生产过程趋向无公害化,今年通过农业执法大队对农药市场的多次检查,甲胺磷、1605等一些剧毒农药在我县已全部禁售,目前推广使用的农药大多数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而且开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特别是今年在黄港、黄沙使用“振频式”灭虫灯、稻鸭共栖和结合使用生物农药防病灭虫种植的2万余亩一晚示范基地,通过省绿办的现场认证,基本上达到了绿色大米原粮基地的生产要求,明年将创造条件,在黄港、何市等乡镇扩大种植面积,并争取申请“绿标”认证,提高我县大米的科技附加值。
3、农村能源逐步走向生态化。2001年我县被列为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实施县,自2003年以来,总投资56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60万元,财政资金110万元,自筹资金290万元,2005年的续建项目已获国家农业部批准,项目资金为144万元。几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建造沼气池3000余只,实现一池三改2000余户,有猪—沼—桑(果菜)的模式示范户有300余户,尤其是在移民扶贫区,沼气受益户达90%。通过一池三改,厕所安装了大便器、贴上地面砖,厨房不再是“烟熏火烤”,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许多农民不再上山砍柴起火做饭,整个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使我县的能源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4、为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一是信息化服务农业,2002年我局创建农业信息网站当时全省县级只有两个县创建了农业信息服务网,并于2003年在农业部“一站通”农产品供求网上注册了30名信息员,可免费为农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对于重要的农业科普知识及农作物的病虫防治等重要信息均能及时在网上发布,并在##电视台播放。二是机械化服务规模种植。随着农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今年申报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县项目,可望近期到位,项目无偿资金炙180万元,重点计划在三都实施,将有助于种植大户充分利用机械耕作。
5、招商促农开始迈向外向化。目前我县通过利用“外资”、“民资”建立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如我县的几家缫丝厂、宁红、神茶集团及漫江茶厂等龙头企业,可承担我县农民生产的大部份蚕茧和茶叶加工,裕发河粉厂年可消化稻谷近3000吨,这此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不足的方面
澜沧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是普洱茶的故乡, 境内有千年万亩古茶园和邦崴过渡型大茶树。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悠久,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史籍记载, 目前已成为澜沧县支柱产业之一, 到2013年末我县茶园总面积达35.8万亩。茶叶总产量14406万t, 产值7.61亿元, 涉茶农户6.8万户, 涉茶农28万人, 茶农人均收入515元。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312个和30个普洱茶加工车间, 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
2 澜沧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茶园管理不到位, 低效茶园面积比重大。澜沧县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市第一, 但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低效茶叶面积较大, 效益不高。
(2) 茶园中农药的使用较为频繁, 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由于茶农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为了控制茶树病虫害, 盲目使用化学合成农药, 使大多茶叶产品农残超标。
(3) 茶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企业规模小, 经营分散, 难以形成产业协力与整体竞争优势, 有的甚至一户一个茶厂。这种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 使先进的技术难以推广, 机械化水平低, 茶叶质量无法保证, 企业的市场竞争局限于价格为主的低层竞争,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整体竞争优势。
(4) 加工车间简陋, 生产设备陈旧, 卫生条件差, 生产工艺落后, 产品科技含量低。
(5) 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资源运用与新产品开发能力差。
(6) 茶叶企业经营思路保守, 市场观念淡薄。澜沧县茶叶企业一直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以量取胜的战略, 不注重茶叶品质的提升或茶叶产品价值的深挖掘, 不注重创建自己的品牌。
(7) 企业、基地整合难度大, 产业链延伸度不长, 低水平的小企业大量存在, 对改进工艺、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源的有效整合等方面缺乏动力。
3 澜沧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基地管理水平, 打造优质茶叶原料基地
(1) 加快标准茶园工程建设, 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推广实施全国标准茶园建设技术, 对茶园建园基础差的、未老先衰的茶园实行低产茶园改造, 通过改树、改园、改土、改植等措施, 使其达到标准化茶园要求。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通过技术培训, 规范提高茶农的综合管理水平, 提高茶叶平均单产和内在质量, 提高鲜叶价格, 使茶农真正得到实惠。
(2) 将澜沧县全部茶园建成为生态茶园, 每亩种植适宜树种10~12株6个树种以上, 使茶园符合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在茶园建设上, 应建立以茶为主、茶与经济作物等立体组合栽培的生态茶园, 各种作物合理配置, 共生互利, 形成立体植物组合, 改变群落内水、气、光、热状态, 促进其他生物的多样性发展, 控制茶园水土流失, 增加土壤肥力, 加强茶园农业工程建设, 运用先进的蓄水、节水技术, 补充和改善土壤肥力, 引进生物种群, 改良土壤结构。在景迈、芒景实行高密度留养, 每亩留养茶树160株, 其于茶树全部砍除。
(3) 茶园综合病虫害防控。在全县茶园内推广应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对茶园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 如推广的黄、蓝板粘胶诱杀, 及太阳能杀虫灯等, 推广生物农药的运用, 避免污染,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采用茶园合理修剪、及时采摘、绿肥种植等农业措施, 率先在茶产业中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4) 引导龙头企业和茶叶合作社加强对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管理, 建立统一档案记录茶园投入品管理模式。组织力量对茶叶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严禁采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 实行源头控制和产期监督相结合, 杜绝各类农业禁用品进入茶园。
3.2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组建茶叶合作社
(1) 加强茶叶专业使用社的组织引导。重点发展“龙头企业+茶叶合作社+基地 (初制所) +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给予引导, 由茶叶合作组织对茶产品牌统一价格和统一销售, 实现茶叶加工企业与分散茶农之间的对接, 从源头上加强茶园的科学管理, 提高茶叶产量和原料质量。
(2) 不断完善茶叶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 引导茶叶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制方向发展, 完善运行机制, 推动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优化发展。
3.3 推广茶叶清洁化加工, 提高行业综合实力
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的要求, 对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分阶段、分步骤全面整改, 推广加工清洁化生产, 推广成套名优机械, 推广清洁化能源、机械, 改善加工环境。
3.4 提高茶产业集中度, 整合资源扶强龙头企业
(1) 整合现有企业。澜沧茶产业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 存在着诸多问题困扰, 比如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保守、管理保守、管理落后与技术力量不足等。必须进行整合。要鼓励一批实力强、管理优的企业, 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乡村茶厂及茶园的经营管理, 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改变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 整合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 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品牌能够提升产品的价值, 产品的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协调, 增强品牌的文化力与营销方式的文化内涵。茶叶包装应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变化, 从包装材质、外形、装饰、规格及包装设备等方面入手, 符合时代潮流, 适应市场要求。
(3) 引导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 促进产业专业化分工。鼓励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拥有一定产品优势的中小茶叶企业集中力量塑造产品品牌, 走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3.5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增强茶产业发展后劲
(1) 将茶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之一, 建立茶叶招商项目库, 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制定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通过吸引有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强、品牌运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大型企业到澜沧县投资茶产业, 做大做强普洱茶的产业规模。
(2) 鼓励龙头企业和外商租赁, 承包开发生态茶叶基地。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营,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外来企业的资金、品牌、网络优势, 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
3.6 完善茶叶物流体系, 建立茶叶交易专业市场
由政府规划出资新建具有现代茶叶专业市场功能的茶叶交易市场, 为厂家和茶叶商家创建茶叶交易平台。集中展示、批发、销售普洱优质名茶, 以提高澜沧县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区域辐射力。
3.7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每年设立一定的专项资金, 以项目为纽带, 整合有关项目, 重点支持茶产业优质原料基地建设、茶叶化工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清洁化生产和加工自动化设备研发应用, 鼓励各职能单位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茶叶项目资金。
摘要:指出了澜沧县是茶树原产地, 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悠久, 但茶叶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所拥有的资源极为不符, 为此, 对澜沧茶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地看法及对策。
关键词:茶园管理,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显鸿.普洱市茶产业十二五规划[R].普洱:普洱市茶叶局, 2011.
[2]杨江帆.茶叶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徐汝松, 詹锡根.龙游名优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 2009 (10) ;38~39.
[4]澜沧县统计局.2013年澜沧县年鉴[R].澜沧:澜沧县统计局, 2014.
[5]云南省科技厅.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手册[R].昆明:云南省科技厅, 2008.
关键词 养牛业;生产结构;现状与发展;镇沅县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56
当前,畜牧业成为了镇沅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养牛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特色。镇沅县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为牛肉的生产及出口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在新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低脂肪高蛋白且高质量的牛肉产品需求量逐渐上升,其在各地都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应充分调动起当地养牛户的积极性,促进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1 云南省镇沅县养牛业发展有利条件及现状
1.1 发展有利条件
首先,镇沅县属亚热带地区,没有严冬和酷暑,气候适宜,这对于当地各种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全县共有8.03万hm2天然草场,使用的草场面积为7.03万hm2,其中优质牧草占有150余种,其理论载畜量在7.8万头以上。同时,该县拥有非常丰富的粮食、秸秆等农副产品,且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占据了3.01万hm2。另外,镇沅县地区的光、热和水资源都十分丰富,立体型气候较为突出,此便于牧草的生长和牲畜繁殖,有助于镇沅县改变传统的放牧养畜方式,为种草养殖创造出良好条件。
其次,镇沅县自身的群众基础十分的雄厚,镇沅县受到当地政府长期的政策优惠,经过长期的饲养管理,县上养牛户累积丰富的饲养管理方面的经验。在2012年牛存栏的7.58万头到2015年的15.65万头,可见其规模的不断壮大。
1.2 养牛业发展制约因素
其一,牛品种退化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进一步提升了当地耕牛饲养户的管理水平,养牛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是,当地大多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养牛,牛在繁殖期間出现乱交配的现象,在当地缺少对牛繁殖的品种改良及选配优育的措施,因此造成了优良牛种的快速退化,表现最突出的为个体小且产肉低、发病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其二,养牛业生产结构不规范,生产水平及发展不平衡。在镇沅县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牛养殖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尤其是草食养殖和特种养殖较少,当地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养牛生产存在着草料不能全年均匀供给,具体饲养方式普遍落后,没有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补饲,主要还是依靠着自然草场这一放牧形式,牛的生长出现了夏天吃饱、秋天增肥、冬天饿瘦、春天部分死亡等现象。
其三,当地畜牧兽医服务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较为落后。镇沅县目前共有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由于工作条件很不完善,加上待遇差,村动物防疫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且镇沅县畜牧兽医站还存在着设备设施较为陈旧落后,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工作上的需求。除此之外,当地缺少一定的科技推广费用,很难从根本上为养殖户提供全面的科学养殖及疾病防治等技术支持。
2 新时期镇沅县县养牛发展有效对策
2.1 加强优良牛品种的推广力度
镇沅县政府需在当地加强对精牛肉的全面推广,建立完善的牛肉良种推广体系建设,以此提升牛肉的生产性能。其一,在当地县养牛业中大力宣传肉牛冻精改良技术,并建立一套健全的肉牛冻精改良试验网点,积极在当地开展冻精改良繁育配种措施,以此提升肉牛冻精改良杂交牛的全面覆盖率。其二,要结合镇沅县养牛发展现状,加大对肉牛适度规模的养殖扶持续力度,重点扶植具有一定规模,且口碑较好的肉牛养殖户,并适当的给予资金补贴,严抓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肉牛养殖户,采用一点带面的方式促使肉牛生产逐步的朝科学化、专业化及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2.2 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生产结构,增加良种宣传力度
在镇沅县养牛业等畜牧产业的生产结构中,要特别强调增加总产量、保证质量、突出培育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政策,在稳步推进肉牛生产时,除了要选配优质的牛食料外,还要适当回归传统草食牲畜的饲养方式,在当地大力推广种草饲养牲畜,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在镇沅县内大力推广秸秆氨化及青贮等处理技术,在该县农业区推行秸秆过腹还田,鼓励该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协调发展,朝向节粮型可持续发展方向上前行。在该县畜牧养殖产业中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以此加快其优良品种的范围及力度,促使镇沅县不断提升畜牧养殖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下的循环经济效益[1]。
2.3 科学开发及推广优质牧草
首先,镇沅县要科学开发并利用自然草场。草场的优质改良及环境保护必须提上日常管理的工作上来,结合该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积极采取行政和有效技术等一系列手段,对自然草场实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继而强化草场的管理。在草场的具体规划中应秉承农、牧、林三者相适宜的规划原则,采取区划轮牧的方式,促使草场尽快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选择出优质牧草以改善草场植被结构,从根本上促使草场中的产草量和质量迅速增强。同时,可以在本地区大量引进优质牧草,重点培育高产量优质草,如黑麦草、皇竹草、高丹草等,提升饲料转化率,保障草料的营养供给平衡,进而有效预防因季节性草料不足现象。
2.4 转变养殖观念,推广创新性的养牛方式
受历史及地域条件的影响,镇沅县在养牛方式上长期处于传统的自由放牧形式,尤其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村开始实行耕牛分户饲养方式,但这样的方式既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劳动力价值,且劳动效率也低。基于上述情况,需要改变饲养观念,将自给型向商品型方向上转变[2]。将养殖管理重点放在牛厩的规范改造上,积极转变传统养牛饲养的形式,推广以厩养舍饲为重点,并以放牧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饲养方式,同时做好犊牛优质培育以及育肥牛饲养管理等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尽量的减少育肥周期,从而快速提升肉牛出栏率及实际牧场的养殖效益。
2.5 建立健全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
在当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按照动物防疫站的具体要求,对重大动物进行疫病防控工作,建立完善的防控管理长效机制及动物疫病监测预报网络系统,从而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在疫病防御阶段,要时刻秉承预防为主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在当地严格开展检、监、治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严抓气肿疽、牛出败、炭疽的免疫工作,从而在根本上降低牛病死亡率,让广大消费者可以吃到健康、放心的优等牛肉。
3 结语
镇沅县在养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积极调整畜牧养殖生产结构,加大对优质良种的推广力度,提升养牛业的饲养及管理水平,提升在全市乃至全省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养牛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学,王广龙,李忠诚,等.云南省镇沅县畜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5(2):78-80.
[2]仇德永,李燕梅.镇沅县振太镇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310-310.
忧!]加快棉花产业发展对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我县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5家,其中棉纺企业6家,预计年产值近4亿元,棉花生产、营销和加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是:
——面积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明显。棉花是我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高的大宗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10.8万亩,占农田种植总面积的32,是2002年4.2万亩的2.57倍。其中铜闸、运漕两地种植面积达7.5万亩,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70。据了解,棉花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县棉田平均亩产籽棉230公斤左右,按目前棉花收购价2.55元/斤计算,亩产值1170元,每亩纯收入比水稻增收近500元。经测算,在运漕、铜闸等镇,农民从棉田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
——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棉花市场蓬勃发展。目前,我县45家加工企业年加工籽棉10万吨,年产值4亿元,棉花经纪人4000多人,他们的足迹到了新疆、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年采购籽棉5万吨。每到棉花收购季节,从外地调进的棉花车辆络绎不绝,交易市场火爆。随着棉花市场的蓬勃发展,棉花企业税收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05年,运漕镇棉花加工企业就实现税收200多万元,棉花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经销赚钱、企业发展、政府增税”的“四赢”局面。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初具雏形。从1995年___创办首家棉花企业(裕丰轧花厂)以来,经过10年发展,棉花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2005年已发展到53家,其中还新上了6家棉纺企业,实现了从轧花到棉纺的跨越。振华棉业于2005年投资1200万元新上了气流纺生产线,佳诚纺织投资2000万元建成环绽纺生产线,实现了从轧花到纺织的产业升级。振华棉业2004年、2005年分别实现产值3200万元、42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5000万元,并跻身于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裕丰棉业、佳诚纺织也都跻身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这批骨干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经营趋于理性,如振华棉业在今年开秤收购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推迟收购,待价格跌至2.6元/斤再行收购,较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目前的管理技术骨干都为市内本行业内的精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棉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长期存在并且日趋加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认真研究。
从棉花种植情况来看,规模小、棉种杂、质量低。我县棉花种植都是由小农生产为主,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地,生产规模小,种植零散,形不成规模。同时,棉种市场混乱、棉花品质不高。目前我县棉种市场品种繁杂,棉种价格每斤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造成质量差异很大。加之我县众多棉花企业在收购季节纷纷抢购,忽视对收购棉花的质量要求,甚至出现混装、混级、优劣参半,造成收购的棉花品质不高,也很难生产出上等级的皮棉。
从棉花加工情况来看,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39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可实际只能加工40—50万担,仅占加工能力的30。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同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收购证和加工证两证齐全的仅8家,无证照经营问题非常普遍,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据统计,全县拥有200吨打包机的棉花企业只有11家,其它都是60—80吨的小企业,无一家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400吨打包机的标准。同时,这些无证企业大部分设备不符合棉花加工标准,许多还在使用土打包机和小轧花机加工棉花,棉花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也严重。另外,许多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企业做大做强显得办法不多,大多数企业还是家庭式管理,管理水平低。所谓的股份制,也就是几个人各拿几万元凑在一起合办的企业,凭感情和关系维系企业,管理松散,难以发展壮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由于棉花交易的季节性、集中性的特点,特别是棉花价格高的时候,银行放贷风险加大,不敢轻易放贷,棉纺企业收购资金严重不足。调研时,所有棉花加工企业都反映在流
动资金上存在困难,银行贷款“门槛”太高,要求凭土地证等不动产作抵押,而我县新建的棉花加工企业用地都无法办理土地证。许多企业在没有领到土地证的情况下,提出用机器设备、厂房等作抵押,银行也不认可。棉花加工企业只能将解决流动资金的出路放在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上。来源没有保障不说,而且成本也高,融资难使轧花企业无力库存籽棉加工,纺织企业无力
库存皮棉生产,企业只能生产半年、停产半年,开工不足极为普遍。
三、推进棉花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当前,国际国内的棉花市场为棉花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空间。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承诺2006年至2013年全部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国内与国际棉花价差将缩小,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三是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矛盾有加剧趋势。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纺织业仍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供不应求趋势将长期存在。面对机遇,我们要在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棉花生产规模化、棉花加工集约化和棉花流通网络化。
(一)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棉花向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当前要着力从农业标准化方面着手,推广优质棉品种,扩大间作套种,推进规模化生产、推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种棉综合效益和示范作用。要选育并推广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正确引导棉农发展优质棉,杜绝棉花新品种乱引、乱种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棉花品种“多、乱、杂”;要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花产量;要积极推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二)以培育大企业集团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棉花产业整体水平。随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小企业在市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退出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如2005年,全县共有53家棉花加工企业,由于当年棉花企业普遍亏损(亏损面达80),今年已有8家企业停产或倒闭,未来5年,这种小的棉花企业退出市场的趋势还将继续。当前,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立足现有棉花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组改造步伐,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对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轧企业,在目前加工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不仅不能鼓励发展,还且还要控制发展,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实现我县棉花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三)以技术革新为核心,培育精细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专家测算,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300,织成布又可增值50-100,印染加工制成成衣可增值100-300,再进入流通领域销售,还有10-50的增值空间。我们要利用纺织品出口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促进传统粗放加工向中、深度加工升级,提高棉花产业的加工增值水平。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棉花企业基础,新上纺织、印染、服装等棉花深加工项目,实现由生产皮棉等初级产品向纺纱、织布、服装等方向迈进,改变棉花加工企业半年生产半年闲的浪费状况,实现棉花产业的最大收益。
一、我县农经机构及队伍的现状
我县县级农经管理机构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科级建制,1988年之前一直与县农业局合署办公,89年以后随着业务经费从农业局正式分离出来,成为农业局主管的科级事业单位。乡镇在88年之前,没有设立农经站机构和农经员岗位,88年之后,为收取管理三提五统等集体资金的需要,普遍设立了农经员岗位。1991年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成立了农技农经综合服务站,2002年在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中正式单设成立了农经站,成为名正言顺的国家基层事业单位。目前,县站核定事业编制12人,实有19人,超编6人,现有人员中,本科文化程度3人,大专文化程度9人,高中(中专)6人,初中1人;取得初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4人,聘任农经师1人,全站职工平均年龄33岁,干部身份9人,工人身份10人。乡站核定事业编制82人,实有92人,每站2—7人不等。平均每站3.7人,超编10人,现有人员中,大专文化程度54人,高中(中专)38人,国家正式干部43人,地县招聘49人,招聘干部中工资待遇差异较大,300到700元不等,其中完全自收自支人员14人,差额补贴人员35人。
二、我县农经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作体制不畅,人员工作不顺。
乡站及乡站农经员一直沿袭属地管理原则,县站仅对乡站进行业务指导。现有乡站人员中能够参与从事农经业务工作的仅占1/3,工作内容仅涉及农经统计年报、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村集体资金的收支管理,其他工作基本不涉及。一年的主要工作和中心工作是围绕乡镇政府的包村驻队,造成日常农经工作在乡镇断线,大多数农经人员不懂或不从事农经工作,个别乡镇甚至还存在干农经工作的不是农经人员的现象,与农技工作一样,农经工作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况。
2、农经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不能胜任农经工作。
由于体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农经人员多年得不到业务培训,加之大多数不在农经工作岗位上,农经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低,不能胜任农经工作的现象。目前,我县正在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但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农经员不到30名,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行十分困难。
3、农村财务管理混乱。
集体财务管理一直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党群和干群关系,关系到农村稳定,从我县实际情况看,1988年开始后在全县推行的村有乡代管不但没有有效地解决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混乱。根源不在乡村干部侵占、挪用、胡支乱用,而在于乡镇政府借代管之名随意平调、挪用、侵占村集体资金,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造成一任班子一套账,要清理整顿,规范管理十分困难。
4、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村级集体资产普遍存在家底不清,制度不全,管理不善的问题,公共财物有借无还,集体资产如设备、土地随意侵占、变卖、得不到及时查处,村级负债程度不同的都有,全县没有准确的统计,估计在100万元以上,每年县级农经部门都进行集体资产及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但审计发现的问题年年得不到有效纠正。
5、农经部门的工作职责得不到有效履行。
近几年,查处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三乱行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纠纷的调解,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指导等等属于农经部门的工作,由于农经部门身微权小,缺乏权威性和法制手段,县站虽然都在开展,但工作起来十分吃力和困难,乡站由于自身的条件和人员境况,只能挠皮摸面地应付,严重削弱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充分认识农经机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技术,既包含经济学,又包含管理学,属于生产力范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法规的逐步配套完善,农村经营管理已经由一般的技术服务型向执法、执纪综合管理型转变,其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是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工作职责看,现在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不仅要向乡、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和有关涉农部门,而且要向农村千家万户,管理范围明显加大,任务日益繁重,同时,担负着国家有关法规的贯彻落实,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是一个多部门、多功能的聚合体,工作实践证明,只能强化农经管理部门的职权,建立健全一个有权威、有地位的农经管理机构,才能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任务。
----从工作性质的变化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过去的事业型管理转变为法制型管理;二是由单纯的技术业务指导行为转变为政府督导行为;三是由面对农村集体经济核算单位转变为农村基层单位和诸多的涉农单位。执法执纪和量大面宽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要在政府系列中建立一个代替政府行使职权的管理机构。
----从实际执法与事业单位改革看,近十年来,国家和省上先后颁布了涉及农经部门具体执行的法规条例达10余部,在实际工作中,农业行政部门没有精力去执法,而农经部门却没有足够的权威去执行这些法规,何况作为事业单位的农经部门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事业单位的性质与其农经工作职责十分不相符。
----从农经管理队伍现状看,当前农经队伍的现状与其承担的繁重任务极不适应,既有机构设置不合理,存在管事难管人,业务经费短缺,工资特遇低等外在因素,又有农经干部政治业素质低,观念和知识陈旧,思想不解放、缺乏创新精神等内在因素。无论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还是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出发,都要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
四、对策与建议
1、提高队伍,切实加强对农经工作的领导。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对农经工作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促,为农经队伍机构建设和工作开展分忧解难,使农经队伍成为党委政府抓好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
2、适应新形势,建立有权威的农经工作机构。
2000年,中央3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农村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专职队伍,提高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建立有权威的农经工作机构,应当是机构性质、规格、职责等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从新形式下农经工作的地位和职责机构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应结合机构改革,确定农经执法主体地位,改县农经站为农经管理局,纳入政府序列,实行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乡镇农经站重新“三定”,重点解决编制、经费的具体落实,改革乡镇农经站管理体制,将乡镇农经站收归县站或局并按农业部、人事部《关于颁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落实编制及经费,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权威的农经工作机构。
3、建章定制,造就素质过硬的农经管理队伍。
一、我县行业协会基本现状
行业协会具有民间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和自愿结合性三个显著特征,属于社团组织范畴。198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使我国民间社团进入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发展时期。1998年10月,国务院又颁布了修改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使我国民间组织和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部分工业管理部门被撤并和职能转变后,一些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应运而生。截至2003年底,全县登记在册的社会团体12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56家,其中行业协会25家、工业行业协会3家,如:建筑行业协会、石油行业协会、紫菜行业协会、建材行业协会、煤炭行业协会、供销商业行业协会、法律服务者协会、福利企业管理协会、律师协会、农业产业化经营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协会、新闻工作者协会、文蛤行业协会、广告行业协会等,wmxz.cn这些行业协会分布在一、二、三产的诸多行业,已逐渐承担起为会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和行业自律管理的责任,在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二、我县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国有及县属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到位,对改制后的企业实行了属地管理,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逐步转变,广大企业迫切需要一个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来协调、规范行业内部的经济行为,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基层企业的关注。但勿庸讳言,由于我县行业协会尚在起步发展阶段,加之法律、政策尚不配套、管理机关人员配备不齐等因素制约,我县行业协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行业协会大多由行业主管部门发起成立,协会的理事长或会长大多由政府部门的领导兼任,难免有“官办色彩”和“政会不分”之嫌;二是行业协会职责不清,未能按《协会章程》履行权利和义务,而是靠行政推动,遵照“长官意志”组织一些行政色彩浓厚、会员单位缺乏兴趣的活动,协会活动不正常,缺少凝聚力、号召力;三是行业协会活动经费匮乏,无固定工作人员。大部分行业协会的经费靠行政部门支持,人员由行政部门的公务员兼任,由于活动开展不正常,缺少吸引力,会员单位若即若离,导致会费收缴不足,只能靠举办培训班、拉赞助获得经费来源,企业颇有微词;四是经费上难以自主,建设上难以自治,工作上难以自立。由于行业协会大多依附或挂靠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而我县行政、事业部门经费统一纳入县财政(会计中心)统一管理,协会的经费也随之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经费上难以自主,该办的事难以迅速决策去办,导致协会内部建设上难以自治、工作上难以自立。
三、行业协会发展中的几点启示
尽管我县行业协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缺失,但也不无闪光之处。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成立三年多来的成功实践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基层企业是行业协会发展的动力源。我县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养殖条斑紫菜,到2001年,经过30年的发展,全县紫菜产业已初具规模,紫菜育苗面积3万m2,养殖面积2.7万亩,紫菜加工企业发展30多家,有加工机组48台套、二次加工生产线5条,年产值近亿元,初步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及加工机械维修配套的产业链,紫菜产业已成为我县的特色产业和沿海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薄弱、信息不畅、品牌意识差、无序竞争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此,以海达水产食品公司董事长蔡守清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为使紫菜业避免重蹈鳗苗、对虾等产业的覆辙,由海达、光华、海益、东源等四家公司共同发起并出资,成立了由全县23家紫菜养殖加工企业为会员的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其宗旨是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行业自律、价格保护、一致对外。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企业80家,其中县内71家、启东市8家、海门市1家。
第二,提供服务是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行业协会是一个具有“双向选择、自愿入会”的松散型民间组织,怎样才能把众多会员单位整合成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联合体,县紫菜行业协会为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很好的途径。紫菜行业协会组建之初,就把“服务企业、服务行业”作为协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协会常年聘请国内外专家为技术顾问,每年举办技术培训不少于四次,参培人员数千人次。生产关键季节组织专家到现场巡回指导,普及技术,实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2003年7月,邀请日本日网株式会社和渡边机械株式会社技术人员举办讲座;2003年12月,邀请南通进出口检疫检验局技术人员就《江苏省干紫菜等级规格标准》进行讲座培训。二是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协会成立后,积极推广紫菜冷藏网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技术人员现场辅导、巡回指导。目前,这一实用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全县的覆盖率达100%,不仅使每亩鲜菜产量提高30~40%以上,而且使紫菜的品质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全县紫菜加工产品A级率提高30%以上。建会以来,还推广了紫菜养殖新品种、新项目5个。三是规范行业秩序,倡导行业自律。协会成立前,行业内部争资源、抢客户、盲目生产、降价销售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危及了全县
紫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协会成立后,首先,兴办了紫菜交易市场,并制定了紫菜交易市场实施细则;其次,代省紫菜协会草拟了江苏省紫菜等级标准(初稿),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并在全省率先试行;再次,协会会员单位的产品一律进市场交易,禁止场外和私下交易。逐步建立了紫菜行业自律机制,抑制了无序竞争,得到了生产加工企业和客商的欢迎。四是应对贸易壁垒,捍卫行业权益。日本市场年条斑紫菜销售量高达100亿张,但由于日本采取配额分配和许可证制度,致使我国紫菜无法进入日本这一庞大市场。这一做法明显违反了WTO有关规定,构成了对我国紫菜出口日本的歧视性贸易壁垒。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和省内同行一起,为捍卫行业权益,向国家商务部提出了调查申请,今年2月25日商务部正式接受调查申请,4月22日商务部16号公告宣布立案调查。由于协会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广泛支持,为打赢这场国际官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必将使中国紫菜冲破贸易壁垒,打进日本市场。五是收集行业信息,及时反馈传递。协会组织专人收集紫菜行业的市场走势、价格波动、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情报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编发“如东紫菜业信息”,每月一期,及时向会员单位和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得到了会员单位的一致好评。
第三,搭好平台是行业协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运作和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以资金为纽带,由80多家会员单位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如东天一紫菜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建有干紫菜储藏库6500多m2,一次储藏能力达8万箱,交易大厅面积达1700m2,展样厅、商检中心、校样室、会员室、商务中心、多媒体显示设备等配套齐全,是目前中、日、韩等紫菜生产大国专业市场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紫菜交易市场。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次交易会,成交干紫菜6.3万余箱,占进场数的77%,成交额达5000余万元,成交客户14家,至7月底,市场交易货款基本结清。平均紫菜价格由去年同期的15元/百张上升到今年的18.95元/百张,提高了26.3%,为全县紫菜生产加工企业增收1500多万元。紫菜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广大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发展平台,而且为行业协会提供了一个为会员单位开展信息咨询、提供代理、按市场规则组织交易的服务平台。同时,按成交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既体现了交易市场的公正、严肃性,又较好地解决了交易市场的运作费用和协会服务的经费来源问题。真可谓一石数鸟,皆大喜欢。
第四,政府部门的引导服务是行业协会发展的有力保障。行业协会的组建和发展,企业是主体,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是出人、出力、出资、大包大揽,还是准确定位、提供服务,县紫菜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部门——如东县海洋与渔业局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思路。2001年初,蔡守清等企业老总提议组建县紫菜行业协会,立即得到该局领导的支持,分工一名副局长协助筹建工作,帮助企业到社团管理登记机关进行咨询,协助制定了“协会章程”,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加入协会,及时传递政府的有关要求。协会组建后,仅派一名分管局长担任协会理事,协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等均为企业老总。2003年初,协会提出兴办紫菜交易市场,县领导和局领导协助跑项目、选址、协调各方面关系、动员企业加盟,给予了大力支持,局机关也仅有一名分管局长以协会理事的身份在交易市场提供无偿服务。政府部门定位准确,把握适度,为协会的运作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计名利得失,倾心尽力支持协会工作的务实作风,赢得了协会会员单位的称赞。
四、推动我县行业协会发展的几点设想
1、行业协会必须政会分离,与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逐步脱钩。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不断发展、有所作为。一是新设立的行业协会,必须按照《社团登记管理条例》所规定的条件,由5个以上企业发起,有50个以上个人会员或30个以上单位会员,有固定的场所和合法的收入来源,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同时,行政事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原则上不得兼任行业协会的理事长或会长。要从严把好登记注册关,促使政会分离。二是对已设立的行业协会,在年检时,按照上述条件从严审核检查,对已由行政事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兼任行业协会理事长或会长的,劝其在两至三年内通过换届、改选、增补等方式逐步退出,不再兼任。三是加强全县行业协会发展的规划工作。对经营和业务活动相近的行业,不再新设,劝其加入已设立的行业协会;对活动不正常、经费无着落的行业协会劝其清算注销;对设立符合《条例》规定、活动开展正常、社会影响较大、会员凝聚力较强的行业协会,帮助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以典型引路,促使行业协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对行业协会的组建、职能、业务活动范围以及涉及行业发展的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咨询服务、行业协调、行业培训等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县计经委作为全县经济综合部门要尽快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分布情况,明确行业管理职能科室,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明确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尤其是要加强政府部门职能转换中逐步弱化的、可转由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这部分行业协会的建设,真正使行业协会有名、有实、有序、有为。同时要积极引导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发起,成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协会。
3、鼓励行业协会兴办经济实体。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放宽经营领域等措施,鼓励行业协会兴办技术咨询、业务培训、产品交易、课题攻关等有偿服务实体,完善为会员服务的体系,在提高行业协会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时,解决活动经费来源。
4、支持协会自主开展业务活动。遵循行业协会“自主、自治、自养”的原则,逐步将行业协会的经费管理退出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范围,让其独立自主开展业务活动。审计
一、草食畜牧业生产现状
㈠草食畜饲养现状2012年全县草食畜饲养量23.43万头 (只) , 其中牛饲养量20.17万头, 羊饲养量20.27万只;牛出栏6.82万头, 羊出栏6.91万只;牛肉产量7502万吨, 羊肉产量1 037万t, 奶类总产量250.85 t。全县牧业产值达2.13亿元, 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
㈡草产业资源与开发现状围绕“一线三片四道梁” (公路沿线、东中西片、连五梁—梁山梁—李山梁—张良梁) , 扩大了人工种草面积, 促进了草畜同步发展, 增强了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持了草畜平衡。全县有天然草场2.447万hm2, 产草量达1835.47 t, 人工种植以紫花苜蓿和饲料玉米为主的优质牧草90.663万hm2, 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0.567万hm2, 年产青干草3 480 t。
㈢规模养殖现状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家庭规模养殖户达12 742户, 其中养牛户5 723户, 饲养牛3.4604万头, 出栏牛1.507万头;养羊户4 455户, 饲养羊7.1426万只, 出栏羊3.8万只, 纯收入达880万元。
㈣规模化养殖场现状全县现有规模养殖场75个, 其中养牛场18个 (奶牛养殖场2个) , 养羊场7个, 牛饲养量达0.1936万头, 年出栏0.0912万头, 羊饲养量0.2523万只, 年出栏0.197万只, 收入达54.76万元。
㈤养殖小区发展现状全县养殖小区共有19个, 其中肉牛养殖小区9个, 肉羊养殖小区4个, 两类小区共参与农户405户, 年饲养牛0.195万头, 育肥出栏牛0.141万头, 饲养羊0.28万只, 出栏羊0.18万只。
㈥牛羊养殖专业村现状全县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专业村累计达到71个, 其中养牛专业村62个, 养羊专业村9个。牛羊饲养量达4.85万头 (只) , 其中牛4.03万头, 羊0.82万只, 出栏牛1.42万头, 羊0.26万只, 牧业收入达1 188万元。
㈦牛羊加工龙头企业情况全县共建成各类龙头企业6家, 对联民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改扩建, 实行订单农业和合同生产, 该公司已与周围300户农户签订了牛羊收购合同, 完成销售牛羊肉140 t。扩建后的张川县伊味思清真食品厂入住工业园区, 年生产规模达650吨。全县草产品加工经营企业2家, 配合饲料加工场208处, 粗饲料加工点66个。
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全县牛羊协会5个, 成员达526人, 专业合作组织6个, 成员达827人, 牛羊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 实现了畜牧业资源要素和畜产品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㈨基础母畜存栏情况全县有适龄母牛6.6253万头, 适龄母羊7.007万只, 年繁活犊牛5.4万头、羊12.8万只。
㈩品种改良情况全县共有肉牛冻配改良点26个, 种羊场1个, 羊品种改良点19个, 用西门达尔、海福特、夏洛来、利木赞、安哥斯、西德黄、无角陶赛特、山东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优质牛羊品种, 对全县牛羊进行了良种改良, 共改良牛1.6682万头、羊1.471万只, 良种率分别达到了95%和90%。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㈠抓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以草食畜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张家川县是全市唯一的民族县, 县委县政府高举特色旗帜, 打民族牌, 走产业路, 明确提出了做强做大牛羊产业和清真肉品加工产业。
㈡立足县情,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草食畜牧业整体效益张家川县在深入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确立了“以发展壮大养殖小区为切入点, 重点抓好牛、羊生产, 突出抓好奶业生产”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思路, 定位了草食畜牧业结构调整方向。
㈢抓规模养殖, 加快养殖小区建设采取多种模式加强小区建设, 采取村助户养、个人投资、合资合作、技术合作等形式, 发展各类养殖小区。
㈣抓龙头企业建设, 提升草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张家川县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来抓,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重点培植了伊味思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畜牧龙头企业。
㈤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依托丰富的玉米秸杆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秸杆青贮, 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对东部地区重点抓了草原的改良管理, 天然草地和三荒地的利用, 针对草场退化现象实行围栏封育, 开挖补播、飞播牧草、防止了“三化”出现;中西部地区抓了陡坡地退耕种草, 全面推广麦后复种豆科牧草, 实施退耕还草计划, 推广青贮氨化、微贮技术,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发展了节粮型畜牧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家川县受民族地域的限制, 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地域偏僻, 文化落后, 经济不发达, 基础设施滞后, 资金短缺, 加之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陈旧, 重农轻牧, 重粮轻商。通过调查分析, 草食畜牧业生产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㈠思想认识落后一方面是群众的认识差, 观念陈旧,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发展草食畜牧业,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增收增效上理解有偏差, 主动参与意识不浓, 商品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乡、村领导干部对草食畜牧业重视程度不够, 发展思路不清, 抓农业, 轻畜牧, 卡指标, 工作无进展, 导致畜牧业发展不平衡。
㈡产业化水平低张家川县草食畜主要是充分利用草地和农作物秸秆等饲料资源的长周期生产模式, 导致商品化程度低, 畜群周转缓慢, 出栏率低, 效益不高。
㈢畜群比例不合理适龄母畜在畜群中的比例小, 家畜生产繁殖力低, 由于冻配点数量少, 各类种畜冻配设施不完善, 种畜 (禽) 管理不严, 配种无计划, 群众良种意识差。
㈣资金严重缺乏很多农民对奶牛、肉牛和小尾寒羊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 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 但苦于资金短缺。
㈤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科学技术普及应用率不高, 大部分农户停留在原始的饲喂方式上, 畜产品处于原始粗加工状态, 饲养各阶段, 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 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 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
㈥饲草料生产规模小, 草原退化严重草料种植中, 集中连片种植少, 形不成规模效益, 特别是饲用玉米种植在张家川县是首次大面积推行, 群众思想认识不足, 推行难度较大。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 牧草滥牧, 荒地、田埂乱垦现象严重, 全县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使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产草量持续下降, 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㈦龙头带动企业少, 加工链条短张家川县以草食畜及其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仍然比较少, 产品附加值低, 草产业和饲料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畜牧产业发展基础仍然停留在供给原料的初级阶段。
㈧服务体系不完善重大动物疫病追溯体系不够健全, 二维码标识物资短缺, 工作进展缓慢。乡镇兽医站和良种改良站点基础设施条件非常简陋, 技术力量薄弱, 绝大多数人员是招聘干部, 综合技术服务能力不强。
四、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㈠发展对策
1.以项目为载体, 拓宽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和金融信贷多种融资渠道, 千方百计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一是把项目争取实施作为草畜产业发展的支撑点。二是广泛采取上门招商、节会招商、网上招商、定向代理招商等方式, 大力推介全县特色草畜产品和清真肉食品品牌。三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2.大力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布局, 走高效、低耗的商品畜牧业路子。根据全县实际及民族地区特点, 合理调整草食畜群结构, 种质结构, 适当提高可繁母畜在畜群中的比例。坚持稳定牛、羊发展, 做到以农养牧, 以牧促农, 相互促进, 密切配合, 共同发展, 草畜同步, 走生态农业的路子。
3.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为重点,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大力推行养殖小区、规模场户、分户散养、集中育肥、繁育生产等多种饲养模式, 动员千家万户种草养畜, 社会能人办场, 发展暖棚舍饲。
4.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 培育名优品牌。畜牧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 要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 突出“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培育一批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体, 做强清真“伊味思”清香牛肉品牌, 开发兔肉制品、羊肉制品, 加速龙头企业发展。
5.全面推进草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和市县两级关于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决定的精神, 以发展养牛业为重点, 把龙头企业、养殖小区、专业村、规模户、养殖场建设作为实现草食畜饲养总量扩张和加快草食畜牧产业化步伐的中心工作来抓。
6.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 全方位抓好饲草料建设。积极实施“一线三片四道梁”整体开发工程,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 扩大种草面积, 以草定畜, 以种促养, 草畜同步, 协调发展。
7.优化服务, 支撑畜牧产业有序发展。加快冻配改良点建设, 扩大良种覆盖面, 提高繁育改良水平,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㈡建议
1.加大畜牧业投入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力争利用1~2年时间对全县未建设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危房进行重建。
2.加大项目投入, 积极扶持建设畜牧龙头带动企业。通过提供贴息贷款、制定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 扶持牛羊肉品加工屠宰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带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一、XX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目前XX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迅速发展起来,主要税源不足,还未从根本上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局面,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XX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1、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以国税收入为例,全县去年年税额 100万元以上企业仅5户,10-100万元企业38户,年税额10万以下企业403户,占企业总户数的90%以上,而且还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2、经济结构不合理。XX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第一产业的比重与二三产业比重几乎平分秋色,全县拥有农业人口105万人,耕地面积113万亩(根据《县志》材料),以粮为主的结构未能实现根本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缓慢,湘莲、肉食、竹木产业、粮食制品根本未形成规模生产,工业、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结构老化,企业布局也极为分散,存在着严重不合理性,如全县大大小小的水泥厂12家分布在全县的四面八方。
3、依赖于本地资源较多,而真正外引内联、借船出海、引鸡下蛋的较少,XX县煤碳、锰业、建材等是主体税源,如谭家山镇的煤炭、茶恩寺的竹业、响塘的锰矿、花石的湘莲等。
4、企业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XX县的众多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的经营仍以小打小闹为主,难以赢得更多更大的市场,离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尚有一段距离。
5、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科技是第一生力,未来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这方面XX县明显不足,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过少,同时还存在机制不灵活的问题,从劳动用工方面看,大多数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以技术粗糙和手工为主,从分配上看,劳动成果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比较严重,分配未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拉开差距,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的企业缺乏较宽松的外部环境;有的起步较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创新意识较差等。此外,企业负担过重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各职能部门的收费过多过滥,且项目繁多,标准很高;二是税负不均,因为受国家税收政策的制约,有些以采掘为主的企业进项较少,税负偏重,如煤炭和石膏行业,税负达到9-10%,甚至更高,XX矿业有限公司欠税至2004年底已达到1800多万元。(根据XX县国税局办税大厅的统计)
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经济。“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XX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战略口号,下决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重振天下第一壮县的雄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找准了切入点:一是将新县城各条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提升了新县城的品位;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了一批以响水青竹村为示范基地的果木基地、牲猪基地,古城的香茹基地,花石的湘莲基地和茶恩寺护湘村的竹艺基地,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三是发展和利用品牌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乌石镇以彭德怀故居大做文章,依此建立彭德怀纪念馆、陵园、陈列馆、开发乌石峰;白石乡大打“白石文化旗”,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排头乡正在开发“隐山文化”,挖掘湖湘文化的源头;四是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县城经济。吴家巷工业园内40余户各类型企业已全部启动,而且发展势头极好,一批大手笔,大投入企业,如胖哥槟榔基地、小龙王槟榔基地和以五洲通、一笑堂为代表的医药企业,以振云塑胶为代表的外资企业都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四是企业改制工作已初步完成,政企分开更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由博击,并初步得到锻炼进而成熟。如县化工厂,花石水泵厂等。作为地方政府,一定要以引导的方式,扶持企业、帮助企业,使之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效控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对于XX县城内以资源优势而创办的企业,如谭家山煤炭行业、响塘的猛业、花石的湘莲和茶恩的竹艺,要加强引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杜绝浪费和掠夺性开采,确保资源性物资的经济效益取得最大化。具体讲,可以对小煤窑和小猛矿实行限井压产,禁止非法开采和掠夺性,浪费性开采等,有计划的种植湘莲和轮伐竹木,使之后续资源绵绵不断。
2、保护老字号招牌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使之在新的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作用。XX县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老字号招牌和知名品牌并非没有,而是没有很好的利用,如今只有“湘莲”品牌仍然在市场上有名,但是围绕“湘莲”所做的文章却不多。花石的湘莲生产仍然是上百年来的传统产品,处于初加工阶段,深加工的产品仍然没有很好的发展。也没有占领市场,“湘莲汁”系列饮品没有开发成功,“莲邦”实业的莲心茶和莲仁含片还没有更大的市场。“芙蓉”酱油,“白石”文化、“德怀”品牌没有很好的利用,在今后的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要将这些品牌文化市场化、价值化,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金库银库不如有个好支部”,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所在。为此,就如何加强县基层班子的建设,我县于2月22日至3月22日对全县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
一、我县农村村级班子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1357人,其中男性994人,占73.3%;女性363人,占26.7%。村党支部书记508名,其中男性488人,女性27人。支部书记年龄分布在34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49.3岁,其中35岁以下27人,36—50岁277人,51—60岁192人,60岁以上19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189人,中专、高中学历的32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6人。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有369人,占总数的71.7%;连选连任的支书数为334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多数班子较为团结,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交流中普遍感觉到,各支部班子整体状况良好,支部班子在农村工作中较好地起到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支部书记作为一班之长,能够统揽全局,带领班子成员努力发展各项社会和经济事业,造福一方、稳定一方。各支委在支部中的职能和分工较为明确,能够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各村(社区)能够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并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形式,支部活动得到了全体党员的响应和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此外,各支部还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常规基础性工作,健全了支部台帐,党费收缴、发展党员等工作开展正常。
2、大多数村干部较为能干,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近年来,我县开展了“三培养三带”活动,着力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目前大多数村干
部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村干部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年以上的达326人,占村干部人数的63.3%。90%以上的村干部生活水平在所在村居中、上等水平。
3、大多数村干部较能奉献,具有较强的带富能力。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多数村干部有谋求发展之“识”。能把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首要职责,瞄准市场需求,选准发展路子,找准村级经济起飞的启动点。比如井头圩镇群山村把葡萄产业作为富民产业,近年来通过做强葡萄产业使农民生活水平人均增加250多元;大江口乡大江口村党支部引导村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实行村集体与村里经济能人合股经营,兴办了一个年出栏2000头以上牲猪的养殖场、1150亩的玉竹药材基地和一个上规模的采沙场,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5万元以上,等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村级班子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需要引起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1、部分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太优。在这次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由于农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不能继续留任村干部,一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党员忙于个人赚钱致富,不愿担任村干部,致使少数地方村干部新老交替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村干部队伍结构方面存在搭配不优的问题。目前,全县村干部中35岁以下的128人,占9.4%;36—50岁的743人,占54.8%;51-60岁的417人,占30.7%;61岁以上的69人,占5.08%。中青年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全县在册的后备干部,平均每个村不足3人。
2、年轻村干部素质不太强。少数村干部特别是年轻村干部,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认识不多,很少从政治上观察农村形势,关注农业现状,考虑农民问题;有的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缺乏明辨能力;有的群众观点淡薄,对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较重,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3、中年村干部功底不够深。调查表明,年纪大一点的村干部阅历较丰富,实践经验较多;年青一点的村干部相对而言文化程度较高,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年村干部大都存在着忽
视理论学习的现象,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认为学不学与搞好工作关系不大。由于不重视理论学习,理论功底浅,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不多,领悟不透,贯彻不力。
4、老年村干部开拓意识不太强。少数年龄偏大的村干部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有的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够强;有的凭经验办事,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往往小富即安;有的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时常不思进取;有的缺乏对事物本质及其特殊性的分析能力,工作中往往“一刀切”;有的法律意识不强,习惯于用老办法、土政策管理村务。
5、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太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方法不够好,以自我为中心,搞“一言堂”;二是实干精神不够强,虽有工作热情,但落蔸功夫不足,不能“一杆子插到底”;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处事待人不能“一碗水端平”,难让群众信服,甚至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四是政治立场不够稳,明辨是非能力不强,有的甚至参与地方宗派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
二、加强农村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突出重点“抓”,解决“不能配强”的问题。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加强村干部能力建设,关键是要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选准配强一支坚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是选人途径上,要打破地域、年龄、资历等选人用人观念,采取内选、横调、下派等方式,将政治可靠、懂经营、会管理、开拓性强、勇于进取、群众信任的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致富能手等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二是在选人方法上,要采取“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竞争上岗”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选贤任能。要大力推行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村支“两委”成员以及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兼职”,既精简人员,又便于协调工作。三是选人过程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村委会换届选举,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扩大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由村民
大会选举党员和群众都较满意的村级班子。
2、加大力度“育”,解决“不能干事”的问题。要采取多种办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健全村干部定期轮训、分级培训制度,形成以党校教育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重点的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从实用科技、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等多方面提高“双带”,能力和政策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村干部继续教育制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村干部到职业教育中心的村干部大中专班学习,参加“绿色证书”学历培训。三是要建立健全村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机制,选派一批优秀村干部到本地企业服务或到发达地区打工经商,鼓励村干部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或进行技术承包,既让村干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为农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成立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库,明确专人定期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储备大批人才。
3、健全制度“促”,解决“不会干事”的问题。一是要明确工作职责。要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和《村干部工作职责》,对村级组织分工,村干部工作职责、程序、考核、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全面取消农业税征收后村干部的重要职能职责是“调整农业结构、服务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管理村级事务、维护农村稳定”等五项内容。二是要健全民主制度。健全和完善民主议事、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特别是为确保村级财务及时公开,规范入帐,要健全一整套财务管理制度,村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做到机构设置、人员设置、办公设施“三齐全”;帐薄规格、科目设置、认帐方法、报表时间、档案管理、财务制度“七统一”。同时,对财务帐目要实施“二审一公开”,即村组财务、收支凭证除一支笔审批签字外,统一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检盖章方能入帐。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办事行为,以此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解决村干部“不会干事”的问题。
4、保障待遇“留”,解决“不愿干事”的问题。一是在政治上要给奔头。要建立科学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严管严惩、扶正压邪、优胜劣汰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建立村
干部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定岗定责,评级升级”,定期对村干部工作业绩进行民主评议,评出级别等次,对评出的末等次村干部进行劝退或免职,高等次的则给予奖励。二是在经济上要给甜头。改善村干部工资结构,按照责任的大小、业绩的多少、贡献的高低来确定村干部的收入分配,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不合理局面。同时,要配套制定村干部退休养老保险等制度,激发村干部的工作活力。
【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推荐阅读:
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07-26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06-14
新泰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09-27
我国运输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0-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09-26
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09-26
贵港市矿业发展现状与对策06-27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