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精选8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1

2006年2月发布的《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支持、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简称“科教司”)、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简称“中心”)和项目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速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为加强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转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化资金的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转化资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第四条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扶持和保护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遵守有关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制定和发布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审议转化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批准转化资金的工作计划,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会同财政部下达项目预算,并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财政部负责审批转化资金预决算,参与审议转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指南、工作计划及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参与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联合科技部下达项目预算,对转化资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科技部、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成立转化资金工作协调小组。科技部和财政部分别为正副组长单位,农业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参与审定项目指南、推荐专家和协调重大事项等工作。

第八条科技部和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聘请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提出咨询意见。

第三章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九条转化资金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地域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支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

第十条转化资金的支持重点:

(一)动植物新品种(或品系)及良种选育、繁育技术成果转化;

(二)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及增值技术成果转化;

(三)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成果转化;

(四)农业环境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术成果转化;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

(六)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一条转化资金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的项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复项目。

第四章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

第十二条转化资金支持对象主要为农业科技型企业。

转化资金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以服务于农业、农村,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公益性强的转化资金项目,可由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

第十三条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特点,转化资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方式给予支持:

(一)贷款贴息: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化能力,具有市场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一定效益,并已落实银行贷款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贴息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一年到位贷款所应支付银行利息的总额,并视不同情况予以贴息。

(二)无偿资助:对具有较大社会和生态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场回报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资助总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重大项目不超过300万元。

申请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单位应匹配一定的自筹资金。

(三)资本金注入:主要用于支持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后续创新能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

有关资本金注入项目的申请、立项及管理、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本金投入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对申请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第五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五条科技部、财政部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第十六条申报转化资金项目的单位应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并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

第十七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来源包括:国家或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区、市)]农业科技计划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科研单位自主研究开发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

第十八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

(三)技术水平高,核心知识产权归申报单位所有;或者属于已经引进吸收但需中试国产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技术成果;

(四)科技成果必须经省(区、市)或国家有关专门机构认定或审定。

第十九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并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区、市)科技厅(科委)。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或省(区、市)科技厅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在申报书上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一条科技部将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当年不得再次申报。

第二十二条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认定合格的项目,纳入科技部项目库管理。同时,提出当年安排项目建议清单,由协调小组进行认定。

第二十三条评审专家由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地方推荐,并由科技部、财政部聘任。

第二十四条经认定的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五条经批准的项目将根据科技部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科技部主管单位同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

第六章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列转化资金项目管理费预算,经财政部核批后,由科技部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组织项目、开展项目评审、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七条批准立项的项目,其项目经费的拨付,按照国家财政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转化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设帐核算。不得将转化资金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支出。

第二十九条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运行实行跟踪管理,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三十条科技部依据项目合同,对项目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监督工作,接受监督检查。对监理、评估不合格的项目,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后续资金或中止项目合同等措施。第三十一条因项目承担方原因造成的合同中止,项目承担单位须立即进行财务清算,交回转化资金余额,并提交审计意见。

第三十二条项目完成后,科技部将组织进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财政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除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情况外,该项目承担单位今后不得申报转化资金项目。

第三十三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资产及知识产权,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四条科技部受理社会对转化资金项目有关问题的异议,并对有较大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会同财政部提出处理意见。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行为,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七章附则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2

1. 加强科研管理,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 是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传播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先决条件。没有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做支撑,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便是一纸空文。俗语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以丹东农科院选育的杂交种为例:70年代选育的“丹玉6号”, 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 种植时间长达十几年。80年代初培育的“丹玉13号”, 又以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 年最高种植面积达5400万亩, 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强, 种植时间长达20年, 对中国的玉米种植业产生过革命性影响。如果此项成果没有具备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实效性和应用上的可靠性, 它就不能在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上占有一席之地, 种植时间也不能达到如此之久。如今, 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比较, 其科技成果对生产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据农业部统计, 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 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为此, 还必须树立改革与发展的新观念, 树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 树立成果、市场加农户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要理顺科研、教学和推广的关系, 建立健全科研与开发、推广与生产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努力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 深化农业科研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分流、机制转换的改革, 形成有技术、有活力、有特色的新型农业科研运行机制。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实际需求为条件的项目管理机制, 在科研的立项、申报、项目的研究和成果的鉴定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含金量。

2. 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 提高技术成果成交率。

科技成果商品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要促进和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 必须抓紧建设和完善科技成果技术市场体系, 形成从科研、试验到开发应用的合理结构和科研单位面向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良性循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规范科技成果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法律形式;建立技术竞争规则, 保障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按照符合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科学技术规律的一定规则运行;抓好成果转化环节, 建立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所必需的中介机构、中试基地、生产力发展中心等, 以促进科技成果由知识变为商品, 由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技市场精神文明建设, 鼓励科技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提供相应的市场和机会;加快农业技术成果信息的有效传递, 提高技术成果成交率;加强对农业技术市场的预测, 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市场的变化、农业技术成果的产出和市场容量以及自身的条件等方面, 进行深入的分析,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促进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辽宁丹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丹玉种业) 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做法是: (1) 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网络; (2) 组建强大的营销队伍, 建立全国范围的种子销售网络, 具体包括组建营销队伍、建立网络、明确责任、定期培训; (3) 因地制宜进行品种布局; (4) 建立分公司进行种子包装、加工, 及时送货上门; (5) 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售后服务; (6)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进行品种维权等一系列操作。在短短的几年中, 丹玉种业在各级领导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现已初具规模。在辽宁省内, 现已拥有终端经销商3500余家, 省外拥有经销网点4000多家, 经销网络遍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宁夏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健全高效的营销网络是丹玉系列玉米种子畅销全国的快速通道, 也是丹玉种业发展的牢固根基。

3. 做好成果的品牌营销策略。

(1) 品牌营销战略。品牌是企业信誉、质量、服务的总和, 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多年来, 丹玉种业始终坚持以质量为生命, 以重信誉讲诚信为原则, 把产品质量作为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标准、严要求, 把最好的种子奉献给广大农民。丹玉种业一向十分重视品牌的塑造, 早在80年代, “丹玉13号”在全国广泛推广, 让丹玉系列玉米品种声名远扬, 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累了丰富的无形资产。近几年来, 公司继续坚持“以品牌打天下”的战略, 以优良的品种、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进一步巩固了丹玉品牌的地位, 提高了丹玉品牌的含金量。公司对宣传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 投稿力度也不断加大, 公司在辽宁、吉林等省级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播出广告。同时, 公司还加强了网站建设, 安排专门人员从事网站的建设及推广, 扩大宣传,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丹玉种业的营销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一系列新品种的开发推广、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网络的逐渐扩大, 丹玉种业将继续坚持品牌战略, 以振兴民族种业为己任, 以缔造中国名牌为目标, 打造中国种业一流品牌。2003年, 丹玉种业被评为全国种业50强, “丹玉”商标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3

一、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和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配套以及政策体制管理,财力投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协调、协同、協作。吉林省由于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成果的有效需求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1年有7类1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而成果转化推广率仅为26%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15%,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我们农业大省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二、制约农业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缺乏转化的意识。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研发,而忽视成果转化的输出环节,导致成果与转化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二)缺乏需求内在动力。目前,我省广大农村采取土地承包分散经营方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常常流动,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应用。

(三)缺乏应用能力。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承担现代物质技术的装备能力,加之,现阶段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外出务工,老农民留守故土,对农业科技望而却步。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主要用户是农民,农民认知度低和缺乏应用的科学能力,是制约成果转化一大障碍。

(四)缺乏推广机制活力。我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服务功能不健全,基本处于单打一或靠政府行政命令,没有形成统一联合开展综合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尤其是缺乏成果转化、经营服务的激励机制,导致成果研发、转化、技术服务脱节,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三、加速成果转化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做到“三个注重和三个着力”,即:注重农业科研与农、林、畜等生产部门密切联合;注重农业院校、推广站、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等部门密切配合;注重科研基地与实体企业合作;着力在科技适用性上下功夫;着力在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着力在财政扶助上加大资金投入,加速推进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树立科技意识,强化责任落实。

1.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农业部门要会同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规划,分批、分期对乡村科技骨干、科技专业户、龙头企业和科技带头人进行技术培训。

2.抓好教学。办好农村职业高中,提高专业文化知识,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担任农业技术员或村干部,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抓好宣传。要成立专门的科普组织,抓好农业科学普及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手段,开展科普教育。

4.抓好示范。加强农民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建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作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直接感受科技成果的作用,激发农民树立科技意识,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运用新成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机制建设。

1.科技主导,建立联动机制。

一是科技服务一站式。实行科技人员跟踪成果转化到基地,全程负责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到人,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成果实施一体化。鼓励科研院所承办、创办科技示范区,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科技产品的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成果转化一条龙。鼓励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以科研成果入股,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共建科技园。实现科技人员成果、效益双丰收。

2.市场引导,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建设好服务功能。按照强化县级、健全乡级,积极探索区域性建站的服务格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服务体系和功能。

二是建立推广队伍。要在人才开发培养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探索创新,合理设定编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建立市场化模式。探索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促使技术人员、农民、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允许技术人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经营特色产业。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独立、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对专业技术职务试行评聘分离,根据实际贡献率采取聘任制,市场化运作,彻底打破科技人员“吃大锅饭”;探索科技人员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效益分成等,真正形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劳多得的分配格局,充分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收的积极性。

3.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

一是以奖补为动力。把科技培训费直接补给对科技成果转化跟踪服务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的,财政给予贷款贴息,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把性质相同、类别相近、用途相似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投入,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

三是结合政府的产业化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

四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降低投入成本。对一些闲置资产和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如:利用合乡并镇后闲置的办公室、村小学校舍以及对外出租、出售的册外耕地、荒山、草原、林地和水域的收入,丰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来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根据吉林省现行的惠农政策和财政体制,改变惠农项目审定、资金分配的审批管理格局,创新建立项目审定、资金分配和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

4.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的经验,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探索农业保险新途径。

一是实施农业保险税收政策优惠,弥补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為科技成果转化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二是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参与科技保险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保险企业参与农业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降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风险。

三是探索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健全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联保机制。

(三)集中财力物力,强化措施落实。

1.加大重点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在兼顾全省平衡的同时,重点对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大、挖潜增收多的粮食生产基地倾斜;加大对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突出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形成从科研到市场的良性循环。

3.侧重经济效益。对一些预期转化效益良好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根据科技成果的特性,合理调整转化项目实施的周期,确保重点项目和成果得到顺利转化,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着力抓好落实。为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强化措施落实。

一是强调责任抓落实。抓落实要建立以“一把手”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做到责任到人,实行领导带头包保县(市),科研院所率先包保重大项目,科技人员包保示范户,全程负责一抓到底。

二是强调任务抓落实。每年都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双向下达。既分解到每位领导、细化到科研院所、量化到科技人员,同时,明确到各县(市)、各乡镇、各村屯户,每项工作都有明晰的目标任务分解表,定期通报。

三是强调时间抓落实。尤其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科技,在成果转化上要明确完成时限。

四是强调考核抓落实。制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奖惩问责制,做到统一考核、统一评比、统一兑现。

(课题组成员:周仁杰 王峰 陈忠亭 曲道德 张焕伟 吕玉清 张胜才 李来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4

项 目 指 南

科学技术部财 政 部

二OO五年六月——

前言

为充分体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宏观政策导向,明确转化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引导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科技型企业申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特组织编制了《200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在前四年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要求,重点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重大任务,按照凝练重点,突出转化的原则编制完成的。《指南》包括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种植、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与现代储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业自然和生物灾害综合防控、农林生态保育恢复与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与生物质利用等十个部分内容。

200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资金项目指南

一、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高产高效种植

本技术领域以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实现主要农林植物高产、稳产及优质高效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选育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优质林木等新品种的中试、示范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种苗繁育、种子质量检测和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

本重点支持:

1.水稻、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油菜等优质专用粮食、油料作物及名特优果树、蔬菜新品种的中试;

2.优质抗逆用材林、经济林、竹藤、花卉、牧草及特种专用植物新品种中试;

3.农林植物种苗繁育及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技术与产品;

4.主要农作物、蔬菜、花卉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5.优质抗逆用材林、经济林、竹藤高效营林技术。

二、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

本技术领域以提高畜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益和产品质量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畜禽水产新品种与良种扩繁技术,优势畜禽水产品健康养殖营养调控技术及产品,畜禽水产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及设备,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利用技术,畜禽水产品质量评价、检测、技术和产品。

本重点支持:

1.优势畜禽、水产新品种及良种规模化、标准化、快速扩繁技术;

2.优势畜禽水产品营养调控与健康养殖技术及产品;

3.安全新型饲料及新型饲料添加剂中试生产关键技术、工艺与设备;

4.畜禽养殖环境调控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

5.畜禽、水产品、饲料质量安全评价、检测技术及仪器设备。

三、农产品加工与现代储运

该技术领域以显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大宗粮油储运、鲜活农产品保鲜及物流配送、农林产品及特种资源增值加工、农林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产品。

本重点支持:

1.大宗粮油产品绿色储运、深加工技术及配套设备;

2.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贮运、保鲜、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3.主要农产品加工、流通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及设备;

4.用材林、经济林和竹藤等农林特种资源增值加工技术及设备;

5.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及配套产品。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本技术领域以显著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传染性疾病,人畜共患病,营养代谢病等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及产品的中试与示范。

本重点支持:

1.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技术及产品;

2.主要动物疫病快速、特异诊断技术与产品;

3.重大畜禽疫病高效疫苗生产技术;

4.畜禽水产重大疾病预防及防治技术与配套产品(药品、器械)。

五、农业自然和生物灾害综合防控

本技术领域以提高农业重大自然和生物灾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重大农林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农林重大病虫鼠草害等的监测、预警、可持续控制技术及配套产品,新型环保型农用化学品及其高效安全施用技术。

本重点支持:

1.重大农林植物病虫鼠草害监测、化学生态调控、防治新技术及配套产品;

2.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与产品;

3.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与产品;

4.新型环保农用化学品及其高效安全施用技术;

5.主要植物病虫害检测、诊断技术及产品;

6.主要植物病虫害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及产品;

7.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

六、农林生态保育、恢复与治理

本技术领域以发展现代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主产区和生态脆弱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林业集约化经营能力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农业主产区农田保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与产品。

本重点支持:

1.天然林保护技术及产品;

2.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

3.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4.优质高产高效人工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及管理技术;

5.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

6.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技术;

7.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土污染监测治理技术与产品。

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本技术领域以保障农业用水和农村饮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农村集中供水与饮水安全、水源保护、水环境修复、节水灌溉、非常规水源灌溉利用、旱作节水和农作物高效保水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

1.渠系防渗和高效输配水系统及调控技术;

2.灌区节水配套设施技术和产品;

3.新型节水及非常规水源灌溉技术与设备;

4.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5.高效旱作节水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及产品;

6.农作物高效保水新技术及产品;

7.农村水资源保护、饮水安全技术与设备。

八、现代农业技术装备

本技术领域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中应用的各种产前、产中和产后作业机械与设备、设施。

本重点支持:

1.新型农田作业机具和设施农业技术装备;

2.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设施与设备;

3.新型农作物、牧草、林木种子收获、清选、加工设备;

4.新型林产机械、森林防火技术及设备;

5.新型农产品产地处理技术及装备。

九、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

本技术领域以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的技术、系统和产品,农村信息化建设技术及产品,数字农业技术与产品等。

本重点支持:

1.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技术与产品;

2.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技术及产品;

3.精准农业技术装备;

4.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与产品;

5.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及设备;

6.灌区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与产品。

十、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与生物质利用

本技术领域以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目标,资助范围包括对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及利用相关技术选育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生物质能源、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质材料等技术及产品等。

本重点支持:

1.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及产品;

2.新型畜禽生物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

3.生物质等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及产品;

4.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与疫苗、生物饲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5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摘要]文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耦合互动关系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三角型,并以科技成果产出数量、科技成果推广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对三边赋值。通过研究发现,理想情况下的等边三角型在现实中很难存在,但如果三边的比例能够达到M1∶M2∶M3=1∶1.2~1.5∶1.1~1.2,则主体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构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机制具体包括:宏观调控机制、供求均衡机制、市场需求导向机制、农业科研合作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coupl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eng Ying, Wang Shengl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730070)Abstract: The coupl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nalysis presented synergies betwee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iangle between subjects,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outputs,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number for trilateral assign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n equilateral triangle Ideally difficult to exist in reality, but if the proportion of the Trilateral can reach M1: M2:.M3 = 1:1.2 ~ 1.5:1 1 ~ 1.2, the synergy between subjects effect can get a better play.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for coupling the body include: macro-control mechanism, the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mechanism, market demand-oriented mechanism,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delivery mechanism.Key words: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body;coupl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s;research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6

一、申报组织

1.科技部、财政部委托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受理和审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申报材料。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和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作为推荐单位,负责组织本地区、本部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申请单位提出的项目申请须经推荐单位推荐。国资委系统项目由北京市科委负责推荐。

3.2012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15日,请推荐单位于截止时间之前上传电子版推荐材料。4.纸质推荐材料一式一份,包括所推荐各项目申请材料、项目推荐报告、推荐项目汇总表。

5.推荐单位需对申请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核,对通过审核的项目进行论证,并对项目材料的真实性和论证结果负责。

二、项目申请材料项目申报材料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附件。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

申请单位须认真阅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按规定填写申请书并在线打印。项目立项后,合同书将由申请书内容自动提取生成,不再修改。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转化资金项目论证和评审主要依据,申请单位必须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要求进行编写,在线提交并打印。报告中应当包括项目预算及其分解情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技术经济指标及计划进度,必须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一致。

3.相关附件

申报材料附件主要包括:

(1)申请单位法人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2)成果证明

——新品种:区试报告,或审定证书,或同等效力的证明;

——新兽药:安全性评价与药效试验报告;

——疫苗:临床试验批件;

——新农药(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田间试验报告与安全性评价报告;

——饲料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报告;

——新肥料:田间试验报告及肥料检测报告;

——机械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仪器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其它能证明成果情况的材料:认定证明、专利证明、或版权证明。

(3)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转让合同等的复印件)。

(4)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

申请企业须提供2011年财务审计报告(含附注)及会计报表,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的公章,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事业单位须提供2011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结余分配表等。会计报表须加盖申请单位的公章。

(5)企业章程(企业申请者须提供)。

三、申报程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实行数字化管理。申报程序说明如下:申请单位申报程序

(一)申请单位注册与审核

申请单位必须首先在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以下简称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注册备案,被申报中心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项目申报。往年已经在申报中心登记注册的申请单位,仍用原单位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录,不需要重新注册。

1.申请单位注册:通过申报中心网站并点击页面右上角的“用户注册”按钮,申请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_申报单位管理员”帐号(以下简称“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帐号),按照提示完成注册流程。每个申请单位必须且只能在申报中心注册备案一个“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帐号,本单位其他申报用户的帐号由单位管理员统一管理。

2.审核:“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注册完成后登录申报中心,打印单位注册信息,加盖单位公章和相关签名,并将原件一式两份以及相关证明材料寄送到科技部信息中心。(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注册用户身份证复印件,企业单位还须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以上证明材料复印件均须加盖单位公章。)

3.申报中心收到项目申请单位的注册材料后,将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项目申请单位注册信息的审核,并及时通知注册用户(邮件/短信/用户自行上网查看能否申报)。

4.只有“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资质被申报中心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相应项目申报。

(二)创建申报项目名称

1.“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资质被申报中心审核通过后,该单位管理员登录申报中心网站,点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导航栏目中“申报用户管理”,创建“转化资金_申报用户”帐号。由本单位的“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创建的“转化资金_申报用户”,无需寄送相关材料至科技部信息中心进行审核。

2.“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登录申报中心,点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导航栏目中“项目申报材料”,创建需要进行网上申报的“转化资金项目名称”,并将项目授权到本单位对应的“转化资金_申报用户”帐号,授权后方可进行项目内容填报。

(三)填写申报项目内容

“转化资金_申报用户”由“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授权后,登录申报中心,点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导航栏目中“项目申报材料”,点击所申报的“转化资金项目名称”,填写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下载《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按要求填写完毕并上传,提交给本单位的“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

(四)提交申报项目

“转化资金_申报用户”将申报项目提交给本单位的“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后,“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及时审查申请材料,审查通过后提交至推荐单位,项目显示“已提交至推荐单位”,申请单位网上申报工作完成。

(五)上报纸质申请材料

1.完成网上申报后,本单位的“转化资金_单位管理员”或“转化资金_申报用户”登录申报中心,在线打印《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纸质申请材料包括《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附件,一式一份,加盖单位公章和签名后正式报送推荐单位。

2.申请材料装订说明

(1)申报材料的装订顺序是:封面、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清单(目录)、附件、封底。封面的文字内容按“项目申请书”首页格式填写。

(2)申报材料的纸质文件采用A4纸打印,并按正式出版书籍样式装订。同时,在书脊上部注明申请项目的名称、下部注明推荐单位的名称。推荐单位操作流程

(一)受理并审查。推荐单位登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受理申请单位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为了适应网上评审及财务评审要求,《项目申请书》中设置了“单位财务情况”等栏目。推荐单位须对申请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认真核对、审查有关文件、数据。

(二)项目初评。推荐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在线填写《论证专家意见》、《论证专家名单》、《推荐单位推荐意见》。上传《项目推荐报告》和《推荐项目汇总表》,并打印。

(三)主要附件内容扫描上传

请推荐单位负责扫描并上传确定推荐项目的主要附件之关键部分,每个文件的扫描图片请分别按序存至相应的word文件里。Word文件中的图片须保持清晰,且每个Word文件不得大于2M。

(四)上报纸质推荐材料

1.纸质文件一式一份,包括所推荐各项目申报材料、项目推荐报告、推荐项目汇总表(每页均需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2.推荐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及论证专家名单可以在申请材料装订后粘贴到相应位置,“推荐意见”需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上述纸质材料请报送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处受理部。

四、联系方式

1.科技部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 010-88659000(中继线)、51292636

传 真:010-88654001、88654002、88654003、88654004、88654005

电子信箱:program@most.cn、program1@most.cn、program2@most.cn、program3@most.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 科学技术部信息中心 协调处(收)

邮 编:100862

2.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联系人:童海燕、孙传范

联系电话:010-68511622、68511912

传 真:010-68512572

电子信箱:zhzj@agrifund.cn

通信地址:北京市复兴路3号中国科技会堂D座20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7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研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的, 仍沿袭着部门立项、科研攻关、项目试验、专家鉴定、政府评奖的模式, 重理论轻应用, 以获奖为目的, “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 忽视对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考虑。第一, 农业科研单位仅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与成果鉴定, 仍以科研为中心, 注重研制科技成果和新品种、新技术, 而缺乏关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立项、实施与评价的动力, 加上经费不足、手段落后, 导致尽管获奖的成果不少, 但农户可选择的高质量的先进、适用的成果不多, 研发者和需求者“两张皮”现象严重, 造成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第二, 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研成果一般研究周期较长, 而利用周期较短, 从而导致了使用农业技术供给的相对短缺。

(二)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与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需求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知程度, 对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等, 都对农业技术转移产生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方的因素主要由以下方面:第一,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主体, 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 我国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这样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第二,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导致对科技的吸纳能力弱。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制约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强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我国广大农村形成了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土地承包营的方式,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承担农业科技投入和采用科研成果从事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此外, 小规模的土地也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应用, 如大型农业机械的采用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等。

(三) 农业推广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基本上是沿用行政化的推广手段, 推广活动具有政府行为, 往往受到行政干预, 没有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 容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和农民需求脱节。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而我国现行的农、科、教三大系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 自成系统, 三者缺乏统一管理安排和明确的分工协作, 致使各主体的驱动机制不健全, 转化渠道不畅通, 优势无法发挥, 效益难以实现。

2、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 农业推广人员素质较低。

农业推广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我国在农业推广人员任用制度上还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考试、培训和职务评定制度, 农业推广队伍总体文化水平较差, 知识结构不合理, 素质较低。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 国家对农业推广投入不足, 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较低, 待遇较差, 使得农业推广队伍很不稳定。目前, 我国农业推广人员数量不足, 并且分配不合理, 从而增加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困难。由于我国现在仍实行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的单一的农机推广方式, 在地方财力限制下, 这种推广体系已基本上是“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使得推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并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一般是围绕单项的技术服务, 而难以开展大型综合性服务,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健

全, 功能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中介机构提供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信息传递、成果论证与评估、市场预测以及供求沟通等任务。我国农业中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 缺乏宏观指导。同时, 现有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如没有形成广泛丰富的信息集散平台;技术评价系统还不健全;专家咨询系统还不完善;协调组织技术培训等售后服务跟不上。另外技术市场交易不规范, 难以切实保护技术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利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到位;相关法规可操作性差, 这些都影响到了农业技术市场的正常运作, 从而阻碍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

1、彻底改革农业科技管理制度, 转变“重研究、轻开发;

重成果、轻转化”的观念, 促进农业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首先, 应该从科研的立项、申报抓起, 优先选取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且有明显经济效益的课题立项。并建立“专家评审”与“市场评审”、“用户评审”以及“管理评审”相结合的机制, 使农业科研成果评价、管理、生产应用和市场经营实现内在的结合。其次, 要鼓励农业科研人员选题要深入实际, 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摸清实际需要, 并结合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不断完善修改课题, 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而且容易转化。最后, 在成果鉴定时, 要以项目的增产和增收效果和农民的满意度为验收标准, 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 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成果的鉴定、核查和审批, 保证鉴定质量。

(二)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要有健全的农业推广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由于农业的社会公益性和自然风险性, 就必须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推广体系, 并完善各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一是改革和整合各地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使之统一协调管理;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推广组织, 大力培育各种民办的农业推广组织;三是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实体的作用, 运用其把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特点, 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此外,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引进、示范及推广的经费投入, 鼓励银行、保险等部门对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 开办农业科技保险业务等, 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体系。

(三)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因和关键。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搞好九年义务教育, 提高全体农民文化水平;二是要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心, 通过各种教育和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 依据不同地区和农民的不同层次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 使农民从科技的学习和运用中得到实惠。同时, 还应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致富能手, 加强科技示范作用, 激发农民运用科技成果的热情, 增强其采用科技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提高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意愿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能力, 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四) 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枢, 因此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 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的扶持力度, 完成科技成果从实验到熟化应用的转变, 提高转化过程的效率, 加强成果转化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要积极支持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监督机构与仲裁机构, 协调和解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矛盾。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 并引导它们向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融资、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 完善农业支持产品制度, 活跃农业技术市场制定一系列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 维护农业技术市场的秩序。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成果为核心, 按照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使各个主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五)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联系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的重要载体, 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广泛、迅速地转化, 建立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十分必要。一是通过培养和继续教育,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内部的简化, 特别是搞好乡镇推广站的建设;二是必须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科技推广人员到基层去工作, 满足从事实际农业推广的需要;三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使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清除前些年出现的“断奶”现象;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政治教育工作, 鼓励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能力, 不断丰富推广经验,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技能, 从而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兰徐民, 赵冬缓.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 2002 (3) .

[2]、刘文超, 赵增锋, 杨海芬等.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8) .

[3]、薛庆林.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9 (1) .

[4]、许海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5) .

[5]、陈斐, 康松, 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 2004 (1)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32-01

1  如何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本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即农业科学技术从正式完成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有可能会转化为各种农业产品、新型材料,或是应用于产业发展中,或是被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所利用,无论是任何应用途径,都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个过程也是从技术发展成为生产力的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结合技术内容和转化进度逐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农民自身,或是企业等。转化过程包括技术试验、产品研发、试点推广和广泛应用四个步骤。

2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足之处

2.1  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尚未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许多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没有能够进行产品研发,更谈不上推广应用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对于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都处于学术领先地位,与科学成果评价标准一致,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但是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常规技术,因此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而无法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科技在农业发展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性不足。

2.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缺乏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承担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职能的人员,推广理念落后,工作方式单一,因此工作成效较低。①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人员的重点都放于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上,而对于其他农产品和加工技术等的推广很少,这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符;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人才欠缺,现有人才的专业能力有限,无法实现对各种技术的全面推广,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长期转化;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工作往往是沿循旧有做法,而他们知识结构老化,又得不到培训机会,因此缺乏工作的创新性。

2.3  现行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我国可使用耕地面积较少,而农村人口众多,因此将农业耕地分配到每个人,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绝大部分农民的耕地面积都很少,而且土地呈块状分割,无法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不能够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来进行耕种。尽管许多农民采取承包方式来经营土地,但是这种经营方式变化较多,而农民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出于长期利益考虑这种方式的实用性较低,农民很难下定决心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当中,这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2.4  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的有效合作

较少

农业科研单位的职能在于不断研发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的职能在于实现农业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其他行业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两者的优势不同,应当是互相借力、密切合作的。但是目前由于体制限制和其他原因,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都是独立运作的,尽管在一些项目上也有合作,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因此往往是以自我发展为主,造成合作的不通畅,或是所合作的一些项目并不具有经济价值,由此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农业科研单位所研发的新技术,往往不具备推广应用的现实条件,而农业生产急需的各种技术,研发进度却非常迟缓。

3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1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管理模式

要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整体质量的提升,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的农业科研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方式对农业科研工作加强监管,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①科研项目的立项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实际,要在与国家政策规定相吻合前提下确保其与农业生产的现实要求一致;②科研项目的审批流程要进一步规范,既要确保技术具有可行性,也要确保其项目完成之后具有实际经济价值;③要对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市场验证,具体查看该项目完成之后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或是对农民生活有显著帮助。

3.2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力资源保障

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人才是第一要素。要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人力资源富足,人才的技术应当具有全面性,除了粮食作物的专业性推广人才之外,其他经济作物、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等的推广人才也不可或缺。要将专业院校的高级人才充实到队伍当中。除了院校专业人才之外,还可以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优秀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要给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工作人员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农业推广知识,实现个人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并确保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除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之外,也应当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他们农业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率,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成长。

3.3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

要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成效,就必须首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要针对工作人员绩效建立全方位的指标考核制度,指标内容应当包括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单位,要探索实施更科学的人员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对于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并成功转化的农业科技项目,对其研发人员给予相应奖励。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唯一的主导者就是政府,无论是政策制定、工作协调和技术应用,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要认真对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税收、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实际支持。

3.4  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充足,实现全方位服务

要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是不行的,而是应当采取费用共担的方式,由享受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各主体来共同承担费用成本。首先,目前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在一段时间内仍是由政府承担,政府在提供无偿服务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合适项目来以有偿方式进行尝试;第二是建立全方位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如果农民获得入网资格,就能够得到各种技术学习的机会,可以获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最新信息,这些都是免费的,而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则酌量收取一定费用,这样就使科研费用有固定来源,才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长足进步;第三是有一些农业生产项目经济效益较为客观,同时技术要求较多,信息量大,对这些项目则应当实施有偿服务,参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经济收入实际,对服务价格建立统一标准,由社会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或是农业生产组织机构来收取费用;第四是要进一步规范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对目前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按照研究方向和推广渠道等进行评估,建立更高效的科技转化平台,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产业项目,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陶伟.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4,(8).

[2] 韩小平,胡华涛,周弢,等.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

上一篇:课程标准读后感下一篇:路政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