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共8篇)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 篇1

应台湾屏东农会的邀请,我们于2001年10月12日至21日,先后对台湾恒春生态农场、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屏东九如果蔬批发市场、财团法人台湾香蕉研究所、台南麻豆镇农会果蔬产销班、台南文旦优质柚种植园、蝴蝶兰苗莆公司、台湾农业试验所嘉义农业试验分所、雾峰农会菇类博物馆、桐林观光农园、台北果蔬拍卖批发市场、假日花卉市场等进行了考察,并拜会了屏东农会、台北农会和台湾财团法人农业发展基金会,考察的主要形式是参观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优质品种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一)有分工比较明确的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

台湾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台湾农业试验所、试验场和改良场,其人员纳入公务人员管理,科研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主要从事无性繁殖的品种研究和种资源保护,不负责品种推广;其科研成果,无偿提供给完全由“政府”资助并纳入公务人员管理的试验场和改良场,经过新品种试种和栽培技术的配套完善,再经各级农会配合向农民推广。

第二类是财团法人专业化研究所,如台湾香蕉研究所,属民营性质,不以营利为目标,科研经费的来源是自筹或向“政务”部门申请科研补助;此类研究机构在从事优质品种研究的同时,通过种植示范,直接将其研究成果以“政府”补贴价格向农民推广。

第三类,为企业性质的科研机构,如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为民营企业,下设研究部(包括若干个研究农场)、技术部、业务部、国外部和财务部等,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杂交作物、果蔬等优质品种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销售,完全是市场行为运作。

(二)注重科研投入

台湾农业试验所嘉义农业试验分所,30多位科研人员,每年由“政务”部门拨款7000多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750多万元,一半直接用于科研,一半用于人员工资。台湾香蕉研究所,虽为民营科研单位,但其每年的科研经费,90%以上来自“政务”部门的资助。作为企业的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申请每年可获得科研技术推广专项补助,同时企业自身每年要将其利润的10%用于新品种的研究开发。

(三)注重品种改良和产期调节栽培技术研究

台湾有关农业部门非常重视品种改良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为良种选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台湾地区品种更新很快,新品种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台湾农业的竞争力。最近推出的优良品种有:菠萝台农13号、16号、17号、18号、19号,荔枝71-3-15和75-5-1-4,香蕉台蕉2号、台蕉3号、新北蕉、宝岛蕉,芒果台农1号,油梨84O24G和87-5-14,另外还有释迦(番荔枝)、黑珍珠(莲雾)、番木瓜、水晶番石榴以及花卉、甘薯、水稻等一些新的品种。为延长水果供应期,提高销售价格,台湾在水果产期调节和保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较为成功的有:套袋保鲜技术和莲雾、番石榴、番荔枝、葡萄、龙眼均衡上市栽培技术,如莲雾在10-3月份均有上市,番石榴、葡萄、杨桃全年均有上市,10月份仍有新鲜的龙眼上市。

(四)台湾的作物品种登记与保护

台湾实行品种登记制度,不论是常规作物还是杂交作物,只要是新品种,均要进行品种登记,但台湾不实行品种审定制度。只要完成品种登记,就可进行品种推广。同时,台湾对于新品种实行品种保护制度,但由于大多数品种是在政务部门拨款或资助下培育出来的,要无偿地向农户进行推广,所以申请品种保护的多数是从事品种开发经营的私营企业。

二、台湾最大的农民组织--农会

台湾农会是台湾职能最健全、组织最完善、经济实力最强、上下自成系统的农民组织,其宗旨为: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农会为法人,属于独立自主经营的民间组织,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依照《农会法》对农会进行管理。

(一)农会的主要任务

1、传播农业法规,调解农事纠纷。

2、推广优质品种、肥料,组织农民培训,向农民传授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实行专业区经营,引导农民进行有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包括农畜产品的运销、储存、加工及市场经营等。

3、从事会员金融业务,在吸收会员存款的同时,使会员在不用抵押的情况下获取贷款。

4、接受会员的委托,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5、促进农村文化、医疗卫生以及福利救济事业。

6、从事一些经商办企业等生产经营活动。

《农会法》规定,农会从事上述经营活动,在规定的利润范围内享有免税政策,具体由“行政院”决定。但同时规定,农会利润的62%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

(二)农会的设立

目前台湾农会分省(市)、县(市)、乡(镇、区)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级别的“农政”部门的指导。乡(镇、区)农会,根据实际需要,可下设农事小组,为农会基层直属单位,必要时再分班工作。各级农会人财物独立,依法自主经营。

(三)会员

农会会员分为“会员”和“赞助会员”。

年满二十岁,居住在农会组织区域内,实际从事农业,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经审查合格后,可成为农会会员,每户以一人为限。

1、自耕农。

2、佃农。

3、农业学校毕业或有农业专著或发明,并现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者。

4、服务于依法登记的农林牧场的员工,并实际从事农业工作者。

年满二十岁,居住在农会组织区域内,不具备以上条件者,可以申请加入个人赞助会员。凡依法登记的农业合作组织、公司、行号、工厂,也可申请加入农会为团体赞助会员。个人赞助会员和团体赞助会员,除可以被选举为监事外,没有其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他和会员享有同样的权利。

下级农会为上级农会的会员。下级农会参加上级农会的代表,由该农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其名额由主管“农政”部门决定。下级农会的理事长为上级农会会员代表大会的当然代表。《农会法》规定,各级农会代表中,应有三分之二以上为自耕农、佃农及雇农。会员代表任期为四年,连选可以连任。

(四)农会职员

农会的三位主要职员为理事长、常务监事和总干事。

理事长和常务监事分别由理事会和监事会选举产生,理事和监事由会员代表选任。各级农会的理事和监事应有三分之二以上为自耕农、佃农和雇农。上级农会理事和监事不能兼任下级农会的理事和监事。农会的理事和监事,应于选举前办理候选人登记,非经登记,不得参加竞选。农会的理事和监事不能在与农会有竞争性的团体或企业内任职,不能从事与农会有竞争性的营利事务。

农会总干事,由理事会聘任,但候选人必须经上级政务部门批准。

总干事以外的聘任人员,由总干事就农会统一考试合格人员中聘任,并接受总干事的统一领导。

农会总干事及聘任人员均为专职人员,不能兼营工商业或兼任公私团体任何有薪酬的职务或各级民意代表。否则视同辞职。

(五)农会的职权划分

农会以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会员(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理事会依照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进行工作,监事会监察业务及财务。农会会员(代表)、理事和监事所能行使的职权,仅限于会议期间。农会总干事按照大会决议执行任务,并向理事会负责;如有违反法令、章程,使农会受损时,应负赔偿责任。农会财产非因不可抗力致使损害时,总干事及有关职员负连带赔偿责任。

三、台湾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其政策取向

台湾农业在台湾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为台湾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加入WTO之后开放的国际市场,台湾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台湾就其农业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以对农业结构做进一步的调整,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台湾农业发展的三个方向。

针对新的市场变化和21世纪高科技产业新时代,目前,台湾着重支持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产品生产、支持不易进口的一些新鲜农产品的生产、支持适宜地方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业发展的三个方向。

一是,科技农业。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产销体系;发展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知识经济农业。借助知识的创新、交流与应用,创造更高的农业产值,推动农工合作,使农业生产企业化,提高竞争优势。

三是,休闲农业。整合休闲农场、娱乐渔业、森林育乐、农渔会资源,构建休闲农园;规划休闲旅游,促进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二)建立二级产业和三级产业的农业发展策略

这一策略实质上和大陆所提的“农业产业化”是一致的。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台湾对其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思路: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观念,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等,以获取较大的利润;同时建立二级产业、三级产业的农业发展策略,使产、制、销一元化。

在农产品收获后,要求依据形状、大小、色泽、成熟度、机械伤害、病虫害、裂果、日晒、畸形等特征进行分级包装。包装则依不同资材、不同容器、不同包装方式等包装同一等级的产品,以迎合市场需求,便利运销、便利议价,减少交易纠纷,提高商品信誉。对于不合格品,则予以加工利用,以增加农产品的利用价值。加工不仅可以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且可增加附加价值,利用发展食品加工来带动农业工业化与企业化经营,以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

(三)策略联盟,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台湾平均农场规模为1公顷,欧盟为18公顷,美国为207公顷,台湾认为,台湾农业为小农经营,必须将众多的小农组合成大农,组织力量实施大农经营,通过不同产业间实行策略联盟的方式,整合现有的农业组织、工商业组织,分别成立产销联盟、加工联盟、物流联盟及休闲联盟,形成新的团队,以资源互补、利润分享,使台湾走出小农经营的困境,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他们认为,农业策略联盟是未来振兴台湾农村经济的最重要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未来加入WTO的挑战。

(四)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主体和导向作用

台湾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通过产销班直接流通、农会自办超市、产销班和合作社集中到批发市场拍卖等三种渠道进行销售,其中批发市场拍卖量约占总销售量的80%。

产销班是台湾农民按所从事的行业,在农会的指导下自愿联合的基层产销组织。主要是推动农户共同经营解决个体农户生产、运输销售的困难,通过销售及时反馈信息,指导生产。通过对农产品的集中检验、精选、分级、包装、统一拍卖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如我们所考察的台南麻豆镇果蔬产销班,把农户生产的番石榴集中后,在农会产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保鲜、包装,销售价比分散经营的提高30%。据了解目前台湾拥有1万多个产销班组织,参加人数达20万。

台湾各级农会,按照《农会法》赋于的可以从事“农畜产品之运销、仓储、加工、制造及市场经营”的职能,在“政府”的资助下,兴办超级市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农会所办超市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经营成本,颇受农民和消费者的欢迎。

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以“行政”管理部门资助为主的公益事业,“政府”投资一般占50%左右,这也是台湾对农业和农民的扶持政策之一。批发市场建设由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列入财政预算支持,并规定批发市场的经营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且无偿提供交易信息服务。凡经批准进入批发市场的承销者或供货人,不付摊位费,货物成交后,买卖双方只向批发市场交纳1.5-2.5%的管理费。如我们所参观的台北市果蔬批发市场,“行政”部门所持的投资公有股占50%,该批发市场,管理规范,交易快捷,每天交易数量达上千吨,据了解台湾全省的各种农产品大多数都是通过该批发市场交易的,为指导台湾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五)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为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竞争,台湾对其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行逐个分析,对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农产品,由价格保护转为就地补贴,鼓励农民逐渐退出。如水稻生产,台湾以平均每公顷5100新台币补贴,鼓励农民休耕。在农业生产方面,免收农业税;所有农用地,一律免收土地占用税。

四、建议

(一)加强与台湾热作产业的交流合作。台湾热带果蔬、花卉品种选育成果显著,有比较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其栽培技术也比较先进,但台湾地区劳动成本高,农业发展的空间较小。目前,应当发挥我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农业部南亚热作开发办和中国热作学会等组织的纽带和行业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两岸热作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既可提高大陆地区农业科研生产水平,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和技术,加速大陆热带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强热带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又可为台湾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二)加快热带果蔬和花卉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南亚热作地区从台湾和其他地区相继引进了一些热作良种,大部分都试种成功。建议农业部增加对热作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发挥我部热作事业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地区农垦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对一些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快形成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热作产业。

(三)推进大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多年来,台湾农业一直被视为小农经营实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典型,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尤其是加入WTO后市场的变化,既使是台湾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扩大规模经营、走出小农经营的紧迫性。大陆农业家庭经营的平均规模还不到0.5公顷,比台湾农场平均规模1公顷还相差很远。因此,大陆农业的发展,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领域,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条件下,加快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尽快实现大陆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四)切实提高大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实行小农经营的台湾农业,之所以能在几十年内就实现了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与其采取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方式密不可分。台湾农业从选种、生产技术到产品销售,每一生产经营的环节,都有一些以农会为主的民间组织,为其服务,每一区域都使其小农经营的每一环节做到组织化,统一面向市场。面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台湾农业正准备在更大的范围内,通过实施联盟策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大陆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水利站和经管站等农业服务组织,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理顺职能,使其成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主体,独立经营,自我发展;同时引导并鼓励农民组成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服务体系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政府财政支持集中到通过市场调节无法做到的服务内容上来,进一步发挥好政府作用。通过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组织化程度,把生产者组织起来有序地进入市场,以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进一步提高市场能力,促进大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考察团成员:魏克佳李伟方郑文荣赖诗仁曾庆

苑体强张国良周健华樊秀琴吴晓玲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 篇2

1、农业培养工业时期的农业政策 (1949—1968年) 。这一时期台湾农业政策就其中心内容来说, 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1952年, 这一阶段农业政策以土地政策为主;从1953—1968年, 这一阶段农业政策转到以促进农产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为主。

国民党退台初期, 岛内农村存在着严重的土地租佃制度问题, 佃农占总农户数的68.8%, 农民生产意愿低落。于是, 台湾当局所制定的农业政策以土地政策为主, 先后制定了“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和“耕者有其田”政策, 改革农地所有权分配和改善农地利用权, 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地改革政策的实施结果使台湾原有的地权结构和土地经营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 台湾农业从少数地主占有大多数土地的租佃式经营变成了以自耕农为主的独立分散经营。耕种规模相应缩小, 生产决策更分散化, 一个地权平均并由耕者拥有, 小规模经营的自耕农农业结构开始形成。

从1953年到1968年期间, 台湾当局施行了四期经济建设计划。在四期经济建设计划中, 农业政策的重点是全力追求提高生产效率, 充分供应岛内所需要的农产品, 维持低廉的农产品价格, 进而保持低工资水平,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特点是通过肥料换谷制度, 稻米购买政策及蔗糖销售分配制度等方式, 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发展方面。当时实行的“肥料换谷”制度, 农民差不多要以低于市场20%价格的稻谷去换政府当局统售的肥料, 这等于交了巨额的实物税。另一方面, 台湾当局又以控制岛内市场和对外贸易, 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向农民间接索取。台湾当局通过这些所得扶持工业的发展。这期间, 农业平均增长率维持在5.5%左右, 农业产值一直高于工业产值,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直到1968年, 农业产值首次被工业产值超过。

由于20世纪60年代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使台湾当局在政策导向上过份强调“以农业培养工业”, 而忽视了农村发展建设, 特别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给台湾当局人为压低, 使农民所得与非农民所得差距日益扩大, 农业发展趋于迟缓, 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农业开始面临的问题:一是农民从事农业产生积极性大大下降, 农业投资不足, 农业劳动力外移;二是农业生产成长率下降, 农户平均耕地面积日趋细小, 难以实施企业化经营;三是农业相对收益降低, 农产品价格长期较低, 而工资等成本大幅上升, 税赋负担加重。

2、支持农业发展时期的农业政策 (1969—1990年) 。面对农业的衰退, 台湾当局“行政院”于1969年11月公布了《农业政策检讨纲要》, 提出发展农业的三大目标和十四点措施。三大目标是:⑴加强农业生产, 提高运销效率;⑵增加农业利润, 提高农民所得;⑶治灾防洪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十四点措施是:⑴扩大农场经营规模, 推行农业机械化;⑵充裕农业生产资材, 稳定农产价格;⑶强化农民组织, 加强服务;⑷发展农产加工, 拓展国际贸易;⑸革新农产运销制度, 提高运销效率;⑹革新农业金融制度, 充裕长期低利资金;⑺继续粮食作物增产, 特用作物应与粮食作物并重;⑻继续改进畜牧生产, 增加猪肉蛋乳类供应;⑼继续发展渔业, 扩大外销;⑽平衡发展林业, 造林伐木与林产利用兼筹并顾;⑾加强山坡地开发, 保育与利用并重;⑿加强试验研究, 提高技术水准;⒀训练国内研究人才, 配合经建计划需要;⒁修正及订定有关法律。1970年3月, 国民党十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内容与《农业政策检讨纲要》相似的《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纲领》, 明确提出了以求农业现代化, 增加农业经营收益和增进农民福利的三大农村建设目标。《农业政策检讨纲要》虽然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 改善农产品贸易体制的一系列措施, 但对工业发展初期形成的“以农业培养工业”的政策没有作出根本改变, 纲要已经触及要增加农民所得, 但具体措施不够, 特别是对农民变相征税的肥料换谷制度仍然存在。最主要的是当时政策的出发点仍是想继续发展农业, 而没有意识到由于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 对农业的政策核心应是在发展中如何保护问题。

为了深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建设, 1972年台湾当局“行政院”颁布实施了《加速农村建设九项重要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⑴废除肥料换谷制度, 改进随赋征购办法, 改按市价收购, 并为稳定谷价水准, 由政府调节市场稻米供需;⑵取消田赋附征教育捐;⑶放宽农贷条件, 便利资金融通;⑷改革农产运销制度;⑸加强农村公共投资;⑹加速推广综合技术栽培;⑺倡设农业生产专业区;⑻加强农业试验研究与推广工作;⑼鼓励农村地区设立工厂。这个措施最有意义的转变是废除肥料换谷制度, 取消田赋附征教育捐, 以及鼓励农民兼业提高所得。废除肥料换谷制度和取消田赋附征教育捐, 标志着对农业以“压挤”为特征的“农业培养工业”政策的结束。

1973年9月, 台湾当局颁布了《农业发展条例》。此条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业基本法规, 核心内容是加速农村现代化, 促进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所得。此后台湾当局又采取了价格支持政策, 制订“稻米保证收购价格”制度和设立“粮食平准基金”制度, 把台湾的米价政策第一次将保证农民所得列为目标之一, 并且高于粮食自给和经济稳定目标。1979年7月, 台湾当局又宣布实施《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 方案的目标在于继续提高农民所得, 缩短农民与非农民所得差距;加强福利措施, 减少农村与都市差别;维持农业部门持续成长, 以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等。1984年以后, 台湾当局又提出《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及《现阶段加强农村建设政策纲要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

这一阶段有几项值得关注的农业政策调整:一是稻田生产及稻田转作六年计划实施。从1974年台湾设立粮食平准基金后, 为稻米保证价格收购与计划收购等政策的实施, 政府当局财政上背上了庞大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台湾当局希望以减少稻米产量提高稻米价格来维持农民所得, 于是开始试办稻田转作休耕措施。二是进行第二次农地改革。50年代初台湾农地改革政策造成了零星分散的小农耕作状况, 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 台湾当局试图通过农地重划, 合作经营、委托经营、委托代耕及协助农民购买农地等措施来扩大经营规模, 即第二次农地改革。

通过这一阶段政策的演变, 台湾当局将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集中为: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农业与非农业收入差距;改进农村环境和农民福利。台湾农业政策由以增加农业生产为重心的政策, 转为以提高农业所得和农民收益为重心的政策, 从政策的性质看, 由挤压农业的政策演变为保护农业的政策。台湾农业部门也由支持工业部门的角色转为受到扶持的角色。整个农业也从一味追求产量成长阶段, 转为稳定产出, 合理生产结构的阶段。这种保护政策的结果, 使农民收入与非农收入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也带来负面结果, 使台湾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政府财政负担较重, 城镇消费者支出增加。

3、经济转型时期的农业政策 (1991年——至今) 。台湾经济转型时期的农业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 第二阶段为21世纪初, 由于台湾农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这一时期的农业政策更倾向于自由化和国际化。

20世纪90年代, 台湾农业政策出现了新的调整, 1990年6月台湾农业委员会通过《农业综合调整方案六年计划》, 提出未来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和十大重点措施, 即建立农民离农金制度;落实农地农用, 放宽农地农有;发展重点产业;实施农民直接补贴与所得;建立农作物保险制度;加强农产品防疫与检疫;调整渔业结构;健全农民组织;整体规划农村社区;加强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1991年台湾当局推动实施《农业综合调整方案》;1995年制订《农业政策白皮书》;1998年起实施《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2001年起又推行《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这一阶段有几点政策调整不同于以往:一是提出维护农业生态环境, 控制农业增长。1991年台湾当局制定养猪和养殖渔业调整方案, 目的是削减养猪和养鱼生产, 以减少养猪污染和养渔业过多抽取地下水资源。同时强调发展观光农园,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废止《耕者有其田条例》, 放宽农地利用限制, 允许农地买卖和转移, 为工业用地提供条件;三是提出建设“富丽农村”, 缩小城乡差别, 提高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水平。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国建六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和水利建设方面投资达9526亿元新台币, 占总投资的11.5%。

进入21世纪前后, 正是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时期, 台湾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 为了应对农业发展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国际化的挑战, 台湾当局在农业发展方向, 应急措施方面都实施了一些新的政策调整, 对减轻入世给农业的冲击起了一定的作用。台湾当局的政策意向体现在试图建立新的产业秩序来应对贸易自由化潮流, 其主要内容是“发挥农业生产科技、生活体验、生态景观内涵, 建立具有特色和高度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给农业以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多边纪律的规则, 又富有效力的保护与支持。台湾在经济起飞农业失去比较优势后, 实行对农业生产和贸易的保护政策, 保护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生产投入补助、直接收入补助和农产品进口壁垒等。实行保护政策的结果使农民收入与非农民收入差距得以缩小, 但保护政策也阻碍了资源的最佳利用, 增加了政府的负担。面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台湾只有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削减补贴, 降低进口关税, 没有别的选择。台湾重点调整的保护政策是逐步削减农产品尤其是稻米的价格支持,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放稻米进口, 用直接给付方式替代农业生产补贴, 维持农民所得, 实行进口损害救助减轻进口农产品增加对农民的冲击。二是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上重点对稻米、杂粮、蔗糖等作物生产面积进行控制和削减, 加强发展具有特色的种苗、花卉、热带水果、高价值渔业养殖, 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通过调整与农民经济利益相关的政策, 增进农民福利。重点是设置1000亿元新台币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 降低农业贷款利率, 实行老年农民福利津贴等。四是通过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 加大开拓农产品岛外市场的力度。五是通过设立农业科技园区, 促进农业转型和升级。2004年4月台湾当局颁布了《农业科技园区设置管理条例》, 就农业科技园区管理, 人才供应、资金融通和税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以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园区内外产业发展, 目标是把台湾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亚洲最具规模的高科技农业中心。

台湾现阶段主要农业政策

进入21世纪以后, 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 台湾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使台湾农业基本保持发展态势。

1、对稻米进口实行循序渐进的开放政策。稻米是台湾最重要的农作物, 对农民收益、粮食安全乃至生态环境都有极大的影响, 根据入世规则, 台湾必须开放稻米的进口。对此, 台湾当局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入世初期, 对稻米进口先采取限量进口, 对进口的稻米其中65%由政府购买, 35%由私营公司购买, 大米进口商需要谷物交易许可证才可以申请大米进口配额。2002年12月通过立法, 将稻米进口制度改为关税配额制度, 并于2003年开始实施。

2、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给付方式的补贴。根据入世规则, 对农产品直接的价格支持措施必须停止。为了保护台湾的农业, 台湾当局采取以土地为补贴对象的办法, 根据不同农业区的条件, 制定耕种每公顷土地的补贴金额, 并规定最高补贴面积, 实行按地补贴后, 逐步减少农产品的其他价格支持。

3、设置1000亿元新台币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主要用于:一是调整水果、香菇、金针、茶叶等产业结构及植物防疫技术、病虫害防治和检测, 大宗养殖渔产品储运中心兴建计划等;二是对敏感性农产品短期价格稳定措施;三是进口损害救助。在入世谈判中, 台湾获得允许, 对14类产品可实施特别防卫措施, 当大量或低价进口农产品影响岛内产品价格时, 可加征额外关税。当20种敏感性农产品产地价格下跌至直接生产成本90%以内时, 可采取促销、收购、低利贷款等措施;当产地价格下跌至成本80—90%之间时, 可采取增加在收购、提供低利贷款方面的优惠待遇;当产地价格下跌至直接生产成本80%以下时, 允许业者退出所经营的产品生产。

4、增进农民福利, 调整老农津贴。台湾从1995年起实施老农民福利津贴, 每月标准为每个老农民3000元, 从2004年1月起调整为4000元, 并且规定未来将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实质薪资增长率每五年调整一次。目前受益农民约71万人。

5、降低贷款利率。台湾“农委会”自2003年2月1日起大幅度调降政策性专案农贷利率:农机贷款与农村青年贷款从4.5%降为2.5%;农业天然灾害低利贷款由3%降为1.5%。2004年2月1日起对部分农业贷款利率又作调整, 其中农业发展基金贷款利率由2.5%降为2%, 振兴农渔经济事业贷款利率由2%降为1.5%。对辅导农会及粮商收购自营稻谷周转金贷款利率为2.5%。

台湾的粮食政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台湾得到光复。由于日本的长期殖民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 台湾农业生产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1945年的农业生产指数由1939年的108.2的最高点, 跌落到34.2的最低点。经过光复后的几年恢复, 农业生产有所增加, 但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 近200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迁台, 造成粮食严重不足, 当时外汇短缺又无法进口粮食, 米价暴涨。为了发展农业, 掌控粮源, 安定社会经济秩序, 台湾当局实施了农地改革及一系列增加粮食生产、掌握粮源的措施。以后,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 台湾当局不断调整粮食政策。

农业培养工业时期的粮食政策 (1949年—1968年)

1、政策目标及政策措施。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 由于人口增加, 稻米供给不足, 米价飞涨, 为满足军需民食, 稳定经济、安定民心, 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粮食政策, 这一阶段的粮食政策目标是迅速增加粮食生产, 稳定粮价, 增进消费者福利, 提高政府收入, 维持经济稳定, 争取外汇盈余。这一政策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初, 一直实施到1969年。

此阶段粮食政策的措施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增加米谷生产, 减低生产成本;二是增加政府掌握粮食数量, 充裕供应调节;三是加强粮食管理, 运用经济与行政双重力量, 稳定粮价;四是加强有效利用土地, 奖励中间作与间作, 增加新粮生产;五是维持余粮外销, 争取外汇, 平衡外贸收支, 换购化肥, 促进粮食增产。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一是掌握稻谷, 平抑米价;二是划分粮区, 加强管理;三是出口管制, 禁止民间自由出口;四是对军、公、教用粮进行配售;五是调节民食, 保障贫户供给。

此阶段粮食政策结果, 一是维持了低粮价水平, 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二是通过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提高了所得, 改善了生活;三是由于低粮价也牺牲了部分农民利益。

2、肥料换谷制度。战后台湾肥料换谷制度始于1946年, 当时, 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省政府化学肥料配售办法》, 主要针对化学肥料的配销而拟订, 要求农民以“以物易物”的方式, 按照政府所规定的交换价格用稻谷换取化学肥料。1950年起, 台湾当局规定, 农民一律须以稻谷交换肥料, 肥料换谷制度从此确立。通过肥料换谷措施, 台湾当局以低于市场价的20%的稻谷换取统售的化肥, 以充分掌握食米。1952年—1968年, 每年肥料换谷数量平均达到35.7万公吨, 约为政府收入公粮的60%以上, 此举成为台湾政府掌握粮源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是政府强制征收农业剩余的方法之一。

3、田赋征实与随赋征购制度。田赋征实制度是根据台湾当局的《田赋征收实物条例》规定, 地主与自耕农所应缴纳的赋税 (田赋) 一律以实物 (稻谷) 征收, 其中所征收实物包括田赋、随赋带征的县级公学粮与田赋带征防卫捐等。台湾省粮食局征收稻谷后, 按照政府所定价格向省政府财政厅或县市政府结价收购。随赋征购制度是指以政府公定价格向缴纳田赋的地主与自耕农征购部分稻谷, 随赋征购的价格是根据当期稻谷的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 并依照当时的物价订定。一般随赋征购稻谷价格低于市价10%—15%。这项制度也成为台湾政府当局掌握粮源的手段。

4、食米配售与调节民食制度。台湾当局通过台湾省粮食局收购的公粮, 主要用于供应军粮、军眷粮、公教粮、专案粮 (训练粮、囚粮、公费生粮) 、贫户和特定低收入者用粮、市场调节抛售粮及外销粮。军公教及其眷属用粮采用配给制, 由各级政府按公定价格向省粮食局购买后转发。市场调节粮, 通过省粮食局以批售方式调节市场, 一般多在春季粮食供应青黄不接或因受灾减产后, 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批售给粮商, 由粮商按公定价格在指定地区配售给消费者。这些制度为满足军需民食和稳定粮价发挥了作用。

支持农业时期的粮食政策 (1969年—1990年)

1、台湾当局支持农业时期的政策目标及政策措施。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台湾工业发展增速, 工业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农业, 农业增长出现萎缩, 到1969年, 农业增长率为-1.19%, 低价粮食政策导致农民所得与非农民所得差距拉大, 农业发展已隐入困境。鉴于这一状况, 台湾当局于1969年在《农业政策检讨纲要》中公布新农业政策目标为:加强农业生产, 提高运销效率;增加农业利润, 提高农民所得;治灾防洪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自此之后, 台湾包括粮食政策在内的总的农业政策已由增加农业生产为重心的政策, 转为以提高农业所得和农民收益为重心的政策, 结束了农业培养工业阶段, 进入了支持农业阶段。政策目标上开始体现出对农业的保护倾向。

此阶段粮食政策措施概括起来包括:废除肥料换谷制度, 改进随赋征购办法, 改按市价收购;政府调节市场稻米供需, 稳定谷价水平, 当谷价过低时, 由政府按合理价格收购。

2、废除肥料换谷制度。肥料换谷制度曾是台湾当局掌握粮源的重要措施, 通常占掌握粮源的60%以上, 每年可得稻米约40万吨。由于肥料换谷比率偏高, 对农民利益是有损害的。随着支持农业阶段粮食政策的实施, 台湾当局于1970年及1971年两度降低化学肥料换谷比率, 并于1973年起废除肥料换谷制度, 以减轻农民负担。这是台湾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台湾对农业压挤政策的结束。

3、稻米保证价格制度。20世纪70年代初期, 国际能源与粮源相继发生危机, 同时由于1973年废除肥料换谷制度, 使台湾当局掌握的粮源大幅度减少, 库存不足, 米价暴涨。为了取得粮源, 稳定粮价, 安定稻米生产, 保障稻农收益, 台湾当局实施稻米保证价格制度。所谓保证价格, 系以稻米生产成本加20%利润为基础, 制订稻米保证收购价格。当市价低于保证收购价格时, 政府按此价格无限制收购农民稻谷;当市价高于此价格时, 政府视实际需要, 参照市价制订收购价格收购农民稻谷。从1977年起, 由于仓容压力, 把无限制收购办法改为计划收购, 即每公顷每收获期按保证价格收购稻谷970公斤。同时防止盛产期市场价格剧跌, 又自1978年起, 通过农会办理辅导收购, 其价格比市价高一至二成, 但比保证价格为低。1982年—1988年, 保证价格维持在每公斤18.8元。1989年第一期起, 台湾当局为落实稻米保证价格制度, 将全年两期每公顷计划收购提高为2800公斤, 辅导收购2000公斤, 前者价格调整为每公斤19元, 后者为16.5元。

4、设置粮食平准基金。为了掌握粮源及推行保证价格制度, 台湾当局于1974年设立“粮食平准基金会”, 并实行“粮食平准基金”制度。平准基金主要用于:收购稻谷;办理生产贷款, 按市价折算收回稻谷;进口国外食米。

5、改进田赋和随赋数额。从1974年起, 台湾当局为减轻农民负担, 将田赋赋额从每赋元26.35公斤稻谷减为22公斤稻谷, 同时将随赋征购稻谷数量从每赋元12公斤提高为35公斤。随赋征购稻谷价格按市价确定。

6、稻田转作计划。废除肥料换谷和实施保证价格制度以后, 刺激了稻米生产, 台湾稻谷产量迅速上升, 1973年产量为225万吨, 到1976年增长到271万吨。同时由于饮食习惯的转变, 台湾食米消费呈逐年减少, 出现稻米供过于求现象。因此, 从1981年起, 台湾当局实施稻田转作计划, 并从1983年起对稻田转作计划采用实物补贴奖励。对稻田转作玉米、高梁的, 每公顷补贴稻谷1公吨;转作园艺作物、杂项作物、休耕及养殖渔业的, 每公顷补贴1.5公吨稻谷。此计划实施后, 稻米产量有所减少。

经济转型时期的粮食政策 (1991年——至今)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 由于台湾当局稻米保证价格制度, 刺激了台湾岛内的粮食生产, 加之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 岛内居民稻米消费量迅速下降, 形成供过于求状况。于是, 从20世纪90年代起, 当局对稻米生产目标由自给自足, 调整为保持粮食安全。这一阶段的粮食政策又受到加入世贸组织 (WTO) 影响。台湾自1995年向世贸组织 (WTO) 提出入会申请, 为适应入世, 加快了经济体制、农业结构和农业政策调整的步子。这一阶段, 台湾当局在粮食政策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继续实施稻田转作计划。台湾当局“行政院”从1984年起实施《稻米生产及稻田转作六年计划》, 1984—1986年三年转作10.8万公顷, 1987年—1989年转作6.02万公顷, 六年累计转作16.02万公顷, 但稻米过剩问题仍未解决。为此, 从1990年起再次推行转作5年计划。从1991年—1995年5年稻田转作计划实施期间, 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到36.6万公顷, 稻米产量为167.8万公吨。为了达到稻米目标产量160万吨, 台湾当局“行政院”决定将稻田转作再次延期到1997年6月底。到1997年, 稻田面积达到36.4万公顷, 比1983年减少44%;稻米产量降为166万公吨, 比1983年减少33%;收购农民稻谷降至50万吨, 减少54%。稻田接受辅导转作、休耕面积约为20万公顷。稻田转作计划已达成调减稻作面积并减少余粮处理的政策目标。

2、继续实施稻米保价收购制度。现行稻米保价收购制度系由计划收购、辅导收购和余粮收购组成。稻谷收购价格计划收购为每公斤21元, 辅导收购为18元, 余粮收购为16.60元。第一期收购数量为每公顷6120公斤, 第二期收购数量为每公顷4600公斤。

3、调整杂粮保价收购政策。为了应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开放农产品进口及削减农业补贴的目标, 从1996年起, 台湾当局将杂粮生产与收购列为优先调整对象, 逐年降低生产目标和保价收购数量, 保价收购杂粮的种植面积, 从1996年8.1万公顷, 降到1999年2万公顷。并于1999年起, 停止杂粮保价收购。

4、停止粮食平准基金制度。台湾实施稻谷保价收购制度和粮食平准基金制度后, 为稳定粮食供需, 照顾农民收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给台湾当局造成极大的负担。于是在2002年台湾当局撤销了粮食平准基金, 对以后各年度稻谷保价收购所需资金, 由政府循预算程序编列, 并以直接给付方式替代稻谷保价收购制度。

5、实施稻米进口关税配额制度。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开放稻米进口“关税配额”为144720公吨。在此关税配额内的进口稻米实行低关税, 配额之外的进口稻米, 实行高关税。为使进口管理及配额核配具有法源依据, 台湾当局于2002年12月31日通过了《粮食管理法》及《海关进口税则》修正草案。并规定配额数量144720公吨为等量糙米, 其中65%由政府进口, 其余35%由民间进口;配额外关税将采取从量税每公斤稻米为45元, 米食制品为49元。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 篇3

全方位了解台湾农产品、农村金融、农村社区境况;

大陆和台湾资深农业、财务及经营专家随团指导;

考察后专业团队跟进参访人收获并进行指导;

共享农合组织发展资源。

【主办方】

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扶贫与发展》编辑部

中华海峡两岸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

【参访时间】2015年上半年

【报名截止】2014年12月30日

【面向人群】

农民组织的总干事、理事长、主要管理人员

有意向组建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企业家、农民领袖

农村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等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NGO 领导人等

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高效农业方面的老师专家

农村产业合作社、农村产业带头人、农业企业、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产业带头人

【项目行程】(具体形成以出发前的通知为准,详见附表)

【主要参访内容】

一、金融体系

农业金库

农业金库于2005年成立,旨在惠及台湾农、渔业者,成立之初资本总额为新台币二百亿元,发起人为台湾当局及各级农渔会。农业金库作为岛内各农会、渔会信用部的上层机构,力图强化农业资金的运用效能、提升信用部的经营绩效,并协助台湾农、渔民取得农业生产所需资金,以稳定农业金融秩序。

家禄储蓄互助社

家禄储蓄互助社成立于1967年,是由民间组织引进,发起人是翁德昭先生及周义村先生、林沧波先生。是以合作社形式经营银行业务的金融组织。是一个非常基层的金融组织,学员可以在参访过程中仔细的思考如何让基层的金融市场活跃起来,如何做到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循环于发展的实质性操作方式。

二、产供销体系

台北第二果菜市场

主要以果菜批发为主,台湾市民通常上午前往该市场之零批场购买新鲜、价廉蔬果。在此参访中,学员能近距离接触如何将农产品统购统销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有机农夫市集

有机农夫市集几乎遍布全台湾,市民或购买者在有机农夫市场与农夫直接交易,能够买到农民从地里贩卖的新鲜蔬菜。有机农夫市场如何做到资源的整合,从而跳开经销商这一环节的,这一点值得农业合作组织深入思考。

三、台湾农会系统

中央农会

自1900年成立以来,台湾农会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是一个兼有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社团法人组织,共分为省(市)农会、县市农会、乡镇市区农会三级。根据台湾农会法规定,台湾农会是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经济为宗旨,它的业务是由经济事业、金融事业、保险事业、推广事业、国际事业、休闲旅游事业组成的。台湾农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可以向我们的学员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综合农协发展体系,从中学员可以看到综合农协发展应当包含的各种业务内容,并将其作为一个模板,对比自身的农村合作组织,从而思考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这个角度来看,台湾农会是实现该目的的最佳选择。

桃园县农会

桃源县农会是县级农会中处于发展前沿的。其主要工作为推广教育工作以增进农民知识技能增加生产、发展经济、改良社会及改善生活为目的。桃园县农会下设农事部门,以农民为对象推广教育工作,组织及整合各农业产销办理各项农事推广工作。四建部门以九至二十四岁之农村青少年为主,以增进四建会员手、脑、身、心健全发展,培养优秀农村青年及农业继承者为目标。家政部门以农家妇女为对象组织家政班,帮助班员活动生活有关知识与技能以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家生活质量。

【随团师资】

任小平

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监事。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会计,公司财务、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会财务和会计信息与工资集体协商等。近年来曾专注于研究农民合作组织的财务管理和产权制度,为多家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古秀峰

中华海峡两岸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副理事长。台湾杰出农民协会理事长;前桃园县农会理事长。致力于海峡两岸观光农业的研究,多次带团来大陆参观访问学习。

邱涌忠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班;国立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博士;台湾四健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推广学会理事长。对休闲农业、产销班有深入的研究,具有独特而成熟的讲解风格。

【资费情况】

1.项目费用:18,800 元/ 人

2.费用说明

往返全程机票(深圳→台湾和台湾→香港)和税金;台湾四星标准双人间住宿(含早餐);餐费(不含酒水);入台证办理费用;全程专家讲解指导,半天培训、参访交通、门票、台方邀请函、饮水、讲义手册文具、保险、司机导游小费等。

3.费用不含:课程期间的个人消费、个人办理护照和港澳通行证费用。

4.若申请单人房间,需补房差2000元/人。

5.开具台湾普通发票,发票内容为考察费。

6.付款方式:

报名时预付5000 元用于办理入台证等各项手续,并签订协议;剩余款项于2014年12月30日之前交清。

说明:预付款用于办理入台证、台方邀请函等各项手续,一经开始办理即产生费用。所以学员因个人原因不能成行的,预付款恕不退还,请谅解。

【报名须知】

1.报名时间:2014年10月18 日——12月30日。(学员填写附件1《报名回执》并发送电子版)

2.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 010-84620868

E-mail:yzx1121@126.com

3.入台方式

持护照+ 港澳通行证+ 台方签发的入台证+ 邀请函,自深圳出境大陆、入境香港转至台湾

4.办理证件及提交时间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4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概况

台湾人多地少,农民收入较高。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万,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专业农户年纯收入约100万台币(合22万元人民币),人均纯收入19.5万台币(合4.2万元人民币)。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相当于870亿元人民币,占台湾生产总值的3.3%。

台湾农业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功转型为精致化、科技化、企业化、休闲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据了解,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休闲农场1100多家,平均每一乡镇市区就有3.3家。台湾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8%,而休闲农业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城乡发展同步,功能互补,区域互动,城乡共荣,一体化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

(二)主要特点

农业休闲化,是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以休闲农场为主的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主要利用乡村的森林、溪流、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戏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考察团到访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是全台湾规模较大的休闲农场,该场提出的以“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科学”四点导向,诠释台湾农业朝向精致农业发展的过程,打造“全方位农业”经营理念,把台湾农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二是以市民农园为主的精致农业休闲区。在台湾绝大多数旅游景点小巧精致,每户农民的田园、家园都是一个休闲观光园。农民提供土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三是以农业公园为主的庄园农业休闲区。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彰化县田尾乡绵延数十公里公路花园,目前是全台湾最大的花卉树木盆栽集散区,也是台湾观光局向游客推荐的重点休闲农业观光景点。田尾乡总人口近3万人、7000余户,几乎家家种花、户户种树,公路花园景色美不胜收。四是以设施农业、观光公园为主的体验农业休闲区。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主要有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提供采摘、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五是风景名胜为主的旅游农业休闲区。即利用名山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旅游胜地,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有乡土味的`观光特色。台湾阿里山全球驰名,就是利用高山千年桧木树种群、高山茶园为景,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高山铁路,吸引游客乘游览车或小火车沿途观光,听导游讲解相关知识。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各自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并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

(二)协会组织运作规范化。台湾农协是农民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的一个农民自治团体。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功能最为完善和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承担丰富的农村农业业务,其主要职能有三项:一是公益性的农业推广事业。包括协助政府执行农业政策,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经营性经济实体。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政府委托的业务经营,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兴办会员和农民个人力所不及的设施设备和生产项目等。三是农村金融服务,即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根据台湾农会法,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相互配合,为协会会员提供产品推介、宣传、信息发布等各项服务。

(三)产业化水平高。台湾的休闲农业朝向产业化链条式方向发展,通过打造区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至二、三产业,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如高雄梓官区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渔业、永续渔业”为经营理念,以“创新品牌管理”为经营策略,从水产养殖到竞拍专卖,再到产品深度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行销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乌鱼籽观光工厂获全台第一家通过cas认证,蚵仔寮港观光渔市不仅是鲜鱼产品重要营销平台,休闲食品包装设计还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奖。

(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高。目前,台湾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机制,把科技与生产、科技与加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如大安生态休闲农场研发的高架草莓栽培技术,世界领先,利用高架栽培技术种植草莓产量比平地栽培产量增产1倍以上;再如梓官区渔会,运用高科技细胞活化原理研发海鲜品速冻技术,产品可保持鲜活品味3年时间。

(五)经营管理方式先进。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建设企业网站,实行网上购销,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查询和消费,增加了消费人群。十分重视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和同地区的统筹协作,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同时,注重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除了实物产品外,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体验等“情境消费”的产品,有效地拓展了产业链。

(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台湾休闲农业在规划分布上充分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结合旅游、餐饮等行业的综合经营,因地制宜,突出休闲主题和文化建设,整合区域农业资源,使得各个地区别具特色,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实施差异化战略,不仅善用资源,充分体现田园民情,注重与教育、体验及乡村文化活动相结合,同时讲究设计主题的鲜明性,避免出现重复雷同。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我市的启示

此次考察,不仅亲眼目睹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成就,而且也看到了休闲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创新科技等方面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十堰休闲农业正处在初始阶段,高起点规划、高端位对接是加快休闲农业尽快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要在宣传引导、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增强人们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的信心,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农业企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二是统筹规划,突出各地的休闲主题,把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休闲化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各地各农业企业的自身资源和特色对全市的休闲农业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将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范畴,统一规划,在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我市的休闲农业尚属起步阶段,应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乡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二)把握发展基本原则。发展休闲农业应遵循以下6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坚持产业为平台,旅游为动力,人文为内核,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四是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雷同。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结合,营造田园城市。

(三)布局合理科学化。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要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经济水平与消费特点,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市农耕文化悠久,山水资源丰富,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同一区域内的休闲农业也要各自找准定位,突出主题,避免千篇 一律。

(四)加快产业化发展。我市休闲农业刚刚起步,要吸收和借鉴台湾“同地区联合,不同领域分工合作”的经验,积极拓展产业化链条。要加大休闲农产品开发力度,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向休闲农业功能拓展,利用资源优势,把企业办成休闲农业示范点。力求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产业链条,最终促成我市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五)积极发展农业协会。成立XX市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拓展农业协会职能,细化供产销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农业协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接,把协会真正办成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使农业协会在农业各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游结合的观光、游览、度假、体验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消费,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简单地“学农”,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着力制定休闲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台湾考察报告 篇5

天门市岳口镇天南初级中学 刘名胜

应台湾新北市心悦全人教育协会邀请,我们湖北省卓越工程校长培训团成员到台湾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教育交流活动。此行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今天,在这里与各位同行分享台湾之行的感悟。

我们先看台湾12年国民教育的图表,对台湾基础教育作一个初略的了解:

12年国民教育包括国小6年、国中(初中)3年和高中职3年。3到6岁为幼稚教育,学生可自由入学;国民教育是就近入学。国民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儿童身心、灌输伦理道德及生活教育,以造就人格健全的公民为目标,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主导信息社会的高素质现代化综合人才。

台湾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 “政府”办学;二是民间(教会、个人、民间团体)办学;三是“政府”建设,民间管理。

台湾的国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传统、现代与前瞻性兼顾,人文、社会与技能均衡发展,乡土、国家和世界意识并重。

台湾教育采用“校长遴选、教师遴聘”方法,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

校长遴选的具体方式:各县市设置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构代表、教师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组成。遴选委员会先对校长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实地查访,再进行笔试、口试、面谈,最后交家长及学校教师的评议,通过后方能入选。校长的任期一般为4年,校长的职能主要是服务性的,而不是一种权力,学校的重大事务,均由专门的委员会讨论审议。

教师遴聘则由各校设置的教师评审委员会讨论、审查,通过后再提交校务会,决定教师的初聘、续聘、长期聘任、解聘。每个岗位常都有数十倍候选人竞聘,教师在台湾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教师成为“最让人羡慕的职业”。

台湾基础教育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围墙的校园

台湾学校与我们内地的学校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没有围墙。

学校没有围墙也说明了三点:一是当地社会治安良好;二是低围墙折射出台湾民众的高素质;三是学校的品质优良、透明度高、开放性强,能随时随地接受公众的检验与监督。

在内地,学闹事件偶有发生,学校管理较为封闭。在台湾,却倡导“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当学校管理在家长眼里更透明化时,当家长把学校当成孩子另一个家时,当孩子把社区作为另一个学校时,我想,当下让教育管理者头疼的学闹事件一定会减少,家校社区关系一定会更和谐,学生、家长和老师一定会更快乐!

二是50人的微型学校

在台湾,2000人的学校属于大型学校,还有很多不足50人的微型学校。50人的微型学校规划建设也非常合理,各校不仅有胶田径场、标准篮球场,还有室内体育活动室、音乐、美术教室以及各类辅助教室。台湾地区对国民教育投入大,均衡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是可触摸的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追求、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兴旺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台湾基础教育提出了“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专长,一个不能少”的办学理念。

台湾学校都善于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具体化、直观化、情境化。它们被灵活地体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环境设计等方面;它们可视、可听、可触摸、可感知;它们弥漫在整个校园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成校园特有的一种气质和内涵。

四是引领成长的生活教育

台湾学校注重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很多学校把科技融入到课程,创新教育空间,把校园建设成一个教材园,开展生态教育、环保教育、生活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认识自然、体验劳动、感悟生活,从小强化一种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

五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品格教育

台湾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行为熏陶,民族文化的弘扬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每个细胞中。“礼义廉耻”是所有国

立学校的校训。除了国语课程外,很多学校都开设有闽南语课程、客家话课程、书法课程、茶道课程、书法课程、国画课程。校园的过道、墙壁、楼道都贴有《论语》、《周易》等古代经典诗文内容。每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随着两岸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对台湾教育将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因此,台湾的基础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台湾之行给我的几点启示和一些做法。

1.完善办学方式,开发教育资源。

台湾学校特别重视开发家长与社会资源,家校社区联动,互利互惠,和谐共处。从2005开始,为更好地开发教育资源,加强家校社区联动,我们先后建立了健康生态农业基地、健康养殖基地、嘉祺蔬菜种植基地、保安桥社区基地等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争取了社会、家长的支持,促进学校教育社会化。

2.提高校长素质,提升办学品位。

在台湾,我们所见到的几所学校的校长,他们都是教育专家。作为一个校长,要提升办学品位,不仅要有思想与智慧,更要有激情与梦想。

3.激励教师成长,提升教育品质

台湾教师之所以令人羡慕,受人尊重,是因为所有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有更高的业务素养。目前,我们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教师参与自主研修。

本学期,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对原有的“小课题,大研究”又做了适当的调整。课题申报程序简化,课题研究时间缩短,但结题要求更严格。这样可以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进行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研究中获得成长。我校的青年教师汪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天南中学从教四年,就有三次获市教学比武一等奖,两次获省教学比武一等奖。

4.创新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目标。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

力量,对学生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台湾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课程建设别具一格,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悄然无声渗透,令人耳目一新。台湾学校的校园文化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我校新建了教学楼,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本着开放、多样、生态的原则,着力建设人文校园、景观校园、书香校园。

建筑文化。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布局,重新命名校园建筑物,使校园建筑物具有文化内涵,彰显国学经典文化特色。为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征集学校建筑物命名和道路命名活动。

景观文化。遵循“校园里每一寸土地都要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在花坛、操场运动等教学功能区设置统一的醒目的标牌并配有精练的文字说明,挖掘各功能区的教学内涵、意义。我们把学校主干道上的花坛作为迎宾景观区,并在新教学区兴建了樱花园、梅花园、杜鹃园、紫薇园和百果园等生态景观园。体现学校的书香雅致气息,意在表现学校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的期待。

走廊文化。以“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传神”为指导思想,关注楼层学生特点及年龄特征,突出人文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建设走廊文化,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具体做法:楼道墙悬挂学生作品,走廊张贴国学经典,楼梯口张贴安全警示标语,转角处张贴百科知识。

班级文化。倡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一面是制度墙,一面是知识墙,一面是作品墙。

寝室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突出人文性、知识性、教育性。寝室内外温馨的提示语和图片,学生个性化的装饰作

品,使寝室变得更加温馨。

食堂文化。有文化内涵的学校食堂绝不能局限于让学生吃好、吃饱、吃得健康的层面,而应超越其原有的定义,充分注入校园文化元素,让师生们在就餐的过程中感受到消费的是不仅是食品,更要感受到知识、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创设文明节俭的饮食氛围,在学生中评选学生自制宣传标语,让学生树立健康饮食理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和好习惯。

另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艺术节、书画作品展、国学经典诵读专题教育活动成为常态。

5.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从台湾国中和高中课程表上发现,两学段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综合活动课或社会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年,已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题研究进行了有机整合,成为一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途径。

综观台湾的基础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从“追分数”到“追理想”。台湾教育提倡 “适性扬才”,说的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且合适的教育。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鞋子应考虑脚的尺寸来做,而不是“削足适履”。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人性化的,这样的教育改革也是令人期待的。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两岸碧波连万顷,千里东风一梦来。”教育兴邦,筑梦中华。引领教育航线,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赴台湾交通考察报告 篇6

麟游县洪泉中学校长 王林祥 2011年11月18日---11月25日,宝鸡市教育学院组织本期校长培训班的20多名中学校长赴台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访问。重点参观考察了协志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及台东县立东海国民中学等4所中小学校,并与东海国民中学校长陈瑞雍先生和部分中层骨干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学校的教学实验实习场所,走访了部分师生,听取了台湾教育现状及学校情况介绍。深深感受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民的热情,本次考察学习感悟收获颇丰。

一、台湾教育概况

1、“国民教育”普及。“国民教育”分国小和国中两个阶段,其中国小是6年,国中3年,这就是台湾的9年国民义务教育。台湾的小学和初中读公办学校的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需交纳学费、书费、补课费等。台湾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收费教育学校性质、条件不同,收费也不同。私立学校的收费较高,公立学校的收费较低。97%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2、职教成效显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台湾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一是专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职业学校,类似大陆的职业高中。二是在高级中学里设立高中部和高职部(相当于大陆的中职)。三是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科技大学,招收高级职校和高中毕业生,学制2至4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学校主要教授应用学科和技术,培养高级适用技术人才。台湾各级“政府”对职业 技术教育投入较大,并且每年都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职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呈供不应求趋势。台湾大力推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效非常明显,对提高就业人口素质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台湾之所以在近20年迅速掘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这与他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迅速培养各类基础人才是分不开的。

3、高等教育比较规范。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办学比较规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依入学资格不同,分2年制、3年制与5年制不等。凡设有3个学院以上称大学,否则称独立学院。正规的高等院校一般为4年学制,但师范、法律,建筑专业等多为5年,医学专业6至7年。

4、办学模式比较灵活。台湾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政府”出资办学和管理;二是由民间(教会、个人、民间团体)出资办学和管理; 三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二、台湾教育的特点

1、公办学校办学水平高。相对私立学校来讲,从小学到大学,公办学校校园面积大,设备设施先进、师资水平高且收费较低,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公办学校全免费。各级学校的学生以考上公办学校为荣,特别是考上公办高中和大学比较难。很多学校都把考入公办高中和大学的多少作为向社会宣传其教育教学成果的重点(就像大陆考上大学或重点高中一样)。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选修课程,张扬学生个性。在设置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各个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设了

许多选修课,如表演艺术、健康教育,综合家政,社会服务等,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进行选修,学校指派老师进行集体或者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培养,同时为这些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如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把学生特长作为推荐升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参访的台东县立东海国民中学,对哪些智障生,我们叫学困生,专门办了一个班,他们称资源班,有专业的老师辅导教育他们。3,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台湾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德行教育,并把德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如《高级中学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就从学生文化成绩和德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只有两项都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准予毕业。不仅如此,还要求把德行教育的时间前移,认为小学教育不只是启蒙教育时期,更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非常重视小学生的德行教育,以如何“做人”为起点,围绕礼义、廉耻、诚信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在台东县的第二天早晨,我们几个校长早起出去散步,看到附加一所小学准备举行升旗仪式,征得他们领导的同意,我们观看了他们的升旗仪式,基本和我们一样,升完旗也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现场说法教育,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一点一滴说的很细。学校普遍认为:学生的德行优劣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的,是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来实现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文明诚信、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同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

数、时间,表现作为德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明确规定德行考核不合格不予毕业。为加强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台湾政府对各类学校提出了一个共同校训,即“礼、义,廉,耻”。

4、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台湾的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其内设机构比较齐全,有活动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文书组、爱心义务组等,这些小组在家长委员会会长的领导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会长由家长委员会成员推荐产生,一般由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担任,学校的重要活动,会长必须参加。家长委员会委员随时可以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提出意见建议,大到学校的决策,如征地、盖房、购买大型设备,小到作业本的采购数量、校服款式等。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等工作,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6、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高。在台湾,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其中,初中毕业后入学三年制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台湾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这给台湾的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至九十年代,是台湾的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期,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职普学生比例在1996年达到最高峰,为7:3,目前仍保持在5:5左右。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台湾实业界、舆论界所公认的,它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现在台湾的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都比较通畅,职业教育仍很有市场。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更受 青昧。

三、对比与借鉴

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既有相同的成功之处,也面临许多同样的矛盾和困惑。例如,两岸的公办教育都比较发达,办学条件好,水平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致使恶性补习成风,台湾街头补习招生广告随处可见,补习学校遍地开花。对比两岸教育,有四个方面值行我们思考和借鉴。

1,要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此次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从五十年代仅依靠农产品出口发展到今天以工业、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主,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职业教育是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我们宝鸡要实行工业强市,必须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在工业化篇二:台湾学习考察报告 赴台湾中华科技大学学习考察报告

今年暑期,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精神和要求,为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学院派我和张思杨老师,参加了由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联系的,由台湾中华科技大学主办的面向制造大类的骨干教师培训。

一、学习目标

增进两岸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概况

学习时间 2014年8月20日至9月2日。

学习地点 台湾中华科技大学(台北市)

参与人员 本次学习培训班由4所高职学院13名教师组成,三、赴台面上的感受

台湾人热情:从到台湾后的接机,后面学校领导的接待讲话,反复强调,这次合作是个开始,是民众间友谊、学术技术上交流合作的种子,希望能继续深入交流合作,反复强调中华一家亲,人不亲土亲,十多天的生活,平时的休息等无处不在传达他们的热情好客。台湾人讲礼仪:排队,购物、候车等公众场合,自觉排队已成为不自觉的习惯;乘自动电梯,只站右侧左侧则留为紧急通道;公车刷卡时,总能听到“谢谢!谢谢!。。”不断;上电梯总是抢先为我们按住电梯开门按钮,让我们先上,出电梯总后出;吃饭中间,交流点什么东西,总是先停下吃饭,说完了吃饭;台湾忠孝路、忠孝楼、忠孝。等较多,确实见到几次,62的老教授和我们一起交流到吃晚饭时,确报欠的说,他不好意思,要回家陪父亲或母亲吃晚饭。我们赴台是在大热天,我们在中华科技大学没有见到过一位教师穿着短裤拖鞋来给我们讲课的。

台湾人还节俭、团结,注重整体利益:总说他们的商店一般没有假货,总说他们市场一般不讲价,但是实际也不尽然,但还是令我感叹,很多东西还是值得借鉴。如此之类的事,就不一一赘述。

四、中华科技大学概述

中华科技大学是位于台湾的一所科技大学,创于1967年,前身为私立中华工业专科学校。于2009年更名为中华科技大学,学校现有台北、新竹、云林三个校区。设有:财务金融、电机工程、电子工程、航空电子、航空服务管理、航空机械、化妆品生物科技、机械工 程、资讯管理等学系。另设有7个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机电光工程研究、土木防灾工程研究、飞机系统工程研究、建筑工程与环境设计研究、经营管理研究、航空运输研究。

五、台湾教育体系简介

六、赴中华科大对高职教育相关考察见闻 1.职教师资水平高,大多具有国际视野 2.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企业紧需的实用创新型人才 台湾地区的当前由于少子化等原因,企业技职人才缺乏,企业需要学校为他们培养实用人才。由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从经济等各方面支持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定向为企业培育人才。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与工学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大学普遍要求师资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相当一部分教师来源于企业,称之为“业师”,直接为学生授课,增强校企接轨。

3.机构与人员设置精简

中华科技大学和其他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一样,学术机构设置较为精简,多按大学——学院——系(研究中心)三级,建立了学术管理结构,学术权力的核心在最底层的系所或中心;从学术机构设置上看,台湾地区的大学均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中心的地位与学院平行,同样是一级教学单位,这说明了台湾地区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学生毕业证上没有细分专业,想侧重于某方面的学习,只有考相应的专业证照;从人员设置上看,台湾地区私立大学的行政人员人数较少,教师要兼管任教相关课程的实验室,要坐班一定的时间,计入工作量。总之教师与行管人员的比例优化。4.终身化教育为企业提所需人才 台湾大学承担有服务社区的责任和举办证照考试的功能,所以终身教育机构基本是一对外机构,承担有为学校宣传扩大知名度以及为社会培训更多所需人才的双重任务。

七、对我们发展的启迪

1.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突出的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然要求有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校企政行间的合作,以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开展共建共育共管合作。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考核等方面通力合作。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按计划每年安

排校内教师赴企业锻炼,由企业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出评价。并且学校在政策上要给予鼓励支持。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可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分享国际教育资源。国际交流的重点也不止步于单纯的学习,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才是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院校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深化应从单纯的生源基地,向师资培训到学生双向流动到科研合作。比如引进外籍教师、教材、理念、国际标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留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支持学生校际交流、考察访问、师资海外培训、参加国际会议等。3.在实践教学中力求真实细致

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为学生创设现场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真实的设备的结构知识,装调维修技能。并且按真实企业需求和规范严格要求质量。使学生到工作岗位时减小陌生感。2014-9-8篇三:赴台湾地区考察报告 篇四:林业教育赴台湾林业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赴台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赴台考察交流团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湾林业资源概况

台湾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北邻日本、琉球群岛,南接

菲律宾群岛。其中近70%的面积为山区。玉山为主峰,海拔3990米。台湾行政区划为2个直辖市、5个县级市、16个县。共有人口24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70%。

1、森林资源状况

根据2002年台湾官方公布的资料,台湾全岛林地面积210.2 万hm2,占全岛总面积的 58.53%,其中国有林 161.3万hm2,占全岛林地面积的76.7%,属林务局管辖经营。全岛阔叶树林面积 112.0万 hm2,针叶树林 43.8万 hm2,针阔叶混交林 39.1万 hm2,竹林 15.2万 hm2。全岛林木蓄积量 3.59亿 m3。其中针叶树 1.26亿 m3、阔叶树 1.33亿 m3、针阔混交林 1.00亿 m3。每 1hm2蓄积量针叶树为 287m3、阔叶树为 119m3、针阔混交林为 254m3。全岛分布有 4000多种维管束植物、近500种鸟类、约 60种陆生哺乳类、120多种淡水鱼、400多种蝶类和近5万种昆虫。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达 200多种,如榉树、乌心石、牛樟、光腊树、红桧、扁柏、铁杉等,尤以扁柏、红桧闻名于世。主要林型有:冷杉云杉林型、铁杉林型、红桧扁柏林型、松树林型、其它针叶树林型、针阔叶树混交林型、阔叶树林型和竹林林型。

2、人工林和生态建设

全岛现有人工林面积28.3万hm2。多为保安林、复层林、海

岸林、灾后迹地更新等。栽植行道树绿化、海岸林公园化、平地造林景观化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造林绿化重点。就平地景观造林来说,主要对平地的低生产力林地、沿海低洼地、学校社区等实施已认真规划的景观造林。政府则支付奖励金。2002年政府预算用于奖励平地景观造林的资金达7亿新台币。海岸林的重点是恢复海岸地带性植被。从临海珊瑚礁植物带的水芫花等,砂地草本植物带的马鞍藤等,临海灌木植物带的草海桐、林投等到海岸林植物带的棋盘脚、莲叶桐、榄仁等。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南端,在海岸林地带性植被恢复上,成效十分明显。

同时,沿海红树林也得到大面积保护,台北淡水的红树林连绵壮观。3 森林保育

台湾在 1975年颁布新的林业政策,强调培育森林资源,发

挥公益效能,不以开发森林的财政收入为目的,明确林业经营应以防止天然灾害,保育山区的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点,经过 20多年,现基本上对森林只进行维护性的极少量砍伐,对改变用途(如种果)的皆伐面积不得超过 3hm2,还应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后方能砍伐。全岛各重要集水区的保安林面积达 45.5万 hm2,占全岛林地面积的21.6%。全岛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35处,面积 15.1万hm2,保护区都已建立基本生态资料库,开展长期科研调查研究,并提供教学参观。对需保护特殊珍贵动植物或易遭受破坏的自然保护区,由行政院农委会依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告为自然保留区,现有11处。台湾林务局提出森林保育目标是;

1、恢复美丽海岛自然故乡——建立确保生态系健全的自然保育系统。内容包括:建立与各保护区机构及地区保育团体间的伙伴关系,强化中央山脉保育廊道的整合管理;调查规划并加强海岸及河口湿地的保护;改善现有不同区位及功能的植物园、树木园,逐步完成植物园网络的建设。

2、营造永续经营人工林——实施增进碳贮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工林永续经营。内容包括:划定林木永续经营区,并实施集约经营;实施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混交林经营;研发森林非木质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规划生态农村,加强平原绿化、美化造林。

3、构建水土保育环境林——推进改善水资源质量的森林经营。内容包括:妥善经营水源涵养保护林;加快震灾崩塌地的植被恢复;全面建造海岸防风景观林;对违规垦殖地的恢复造林。

4、发展自然野趣生态旅游——倡导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旅游。内容包括:改善森林游乐区的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全岛森林道路系统;培训森林志愿者,加强生态解说;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导游制度。

5、创建生机勃勃的新山村——落实新环境主义的山村振兴计划。内容包括:辅导林农组织,培养后代营林人才;改善公共设施,建设现代化山村;实施混农林业,缓解短期经济困境;配合全民造林,创造休闲旅游环境;推动生态旅游,传承山村文史技艺。

4、森林游乐与生态教育

台湾共有 22处森林游乐区,自然景观丰富。台湾自1965 年就着手森林游乐区的规划建设。1970年就在台大实验林管理处的溪头营林区建立全岛第一个森林游乐区。年接纳游客和学员近500万人次。森林游乐区有影林区、游乐设施区、景观保护区、森林生态保护区之分取经营。游乐区内还设有教育中心及自然教育园区,经常举办研习活动和备有各种自然生态科普资料,对大众推广森林知识和宣传保育观念,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经营森林游乐区,不仅增加了营林区的收入(占总经费 40%以上,溪头占总经费 57%),而且也增加了税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溪头森林游乐区现已成举世闻名的台湾十二名胜之一。森林是自然的野外教室,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向自然

学习的对象与场所。提供的赏鸟、观虫、寻蛙、觅芳等一系列手册及森林生态解说服务,达到了寓教于乐、普及生态的目的。

二、台湾教育和林业教育概况

访台期间,我们先后到台湾大学、屏东科技大学进行考察,除了参访学校,还就相关问题与教育界同行进行了交流,查阅 了相关资料,对台湾现行教育概况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台湾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000余所,在校学生人数约530 万余人。其中大专院校150余所,在校生人数达100余万人。整个国民教育已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台湾现行的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其中正规教育分为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技术职业教育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其现行学制与大陆一样,实行“六三三四”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1968年,台湾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时候,实施了9年国民义务教育,并通过提高国民税收来确保义教经费的需要和逐年的增加。80年代,台湾提出不完全的12年国民义务教育,即在“不强制、不选择、不免费”的前提下,给完成9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充分继续就学的机会。所谓的“国民教育”,就是由台湾政府财政拨款,对6~14岁儿童实施的9年国民义务教育。其中包括国立小学6年,国立中学(即初级中学)3年。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凡不送子女入学的家庭,将受到较重的经济处罚。高级中等教育学生以15~17岁为范围,分为国民高级中学3年或国民高级职业高中3年。篇五:赴台湾农业学习考察报告(张)赴台湾农业学习考察报告(2015年4月8日)2015年3月28日--4月3日,本人随省、市农业学习考察团一行20余人,赴台湾就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考察。此次考察,听取沿途专家学者、农民团体、农社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部门负责人的介绍,边看边学,边学边想,全面了解了台湾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和模式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所看所想作如下回报:

一、基本情况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幅员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余万。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耕地主要集中于平原,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约占土地面积的1/4。现代农业生产发达,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台湾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约在22℃左右(高山除外),一般地区终年不见霜雪;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个别地区年降雨量高达6000毫米,大部分地区降雨时间集中在夏季。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水稻,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

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

二、启示与体会 菜种植园,形成有机蔬菜生产、交易集散地;阿里山高山茶原产区是当前台湾生产高山茶的重要产区,以高山茶叶生产为主;苗栗县以独特的丘陵浅山地带气候优势,主打栽种茶树与桑树,茶产以青心乌龙为主等等,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优势、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并把发展“精致农业”作为重点,以精致、优质和安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营销体系健康全面。台湾注重农产品的营销,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批发市场是最主要的形式,主要批发交易花卉、蔬果、肉品、鱼货等鲜活农产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具特色的农产品产销班,专职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分级、包装、运销等各类产后业务,他们都是以区域内的骨干农户牵头,以合伙或股份制形式组建而成,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经营完全实现产业化运作,支撑和推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农产品的营销组织体系十分支持,在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从规划、建设、运行、资金、税费等各方面都予以大力鼓励和扶持。使得台湾的农产品运销组织运行较为规范、高效。完全实现了货畅其流的目标,农业生产者无任何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三,农会运行高效规范。通过对台湾的农业发展考察学习,最引人兴趣的是农会。这个在大陆似曾相识的组织,在引领台湾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台湾农会有供销经营、农技推广、金融服务、保障质量等四大功能。是连接农民与政府的纽带,是农民应对市场的桥梁。据考察得知,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通过农政部门的指导,各级农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

第四,产业互动,空间开拓。从考察中的典型走马濑休闲农场、台一生态休闲农场等案例看,台湾农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文化氛围浓厚,农业生命力强烈。以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农业形式与市场机制共生、协调,全面促进了现代农业稳定、和谐和健康发展。不仅产品多元,而且实现了产销综合化,产业间良性互补,以休闲、观光、体验等内容,让农业向纵深拓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利用了农业资源、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思考与打算

此次赴台之行,是一次学习借鉴现代农业发展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反思不足、改进方法、谋划重点、明确方向的好进程。现就结合我区现代农业发展谈谈几点体会。

发展现代农业要强化产业互动、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整合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景观资源、农村人文资源融合发展,将产业发展与观光旅游结合,丰富农业内容。结合我区农业发展实际,添加产业成分,通过产业间互补作用,带动地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

间的共同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使一、二、三产业尽可能兼容发展,来提高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质量。我区可以利用打造蓬莱仙界大景区九大篇章主题建设为惬机,重点打造提升一个集各类产品加工、销售、体验、品尝的综合展览区;集休闲、观光、体验、科教、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庄。

台湾考察促进优质护理 篇7

2013年我院派出6位护士长赴台参观考察护理工作, 参观了台中市慈济医院、彰化秀传纪念医院、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台北荣民总医院、台中市卫生局等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 了解台湾医疗服务体系的状况、护理服务模式、医院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参观拓宽了思维, 更新了观念, 进一步促进了优质护理的深入。

1 参观考察情况和体会

1.1 护理管理理念:

台湾的护理管理理念:每位患者及社区居民都有得到良好护理的基本权利;每位护士都有平等的工作权及得到培养及晋升的机会;护士应与医疗团队成员成为良好的工作伙伴;护理人员应守信对医院及护理专业的承诺;达到提供符合患者需要的“全人照护”, 即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各层面的护理。

1.2 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

4所医院办院的模式、背景及经济基础差异较大, 但以患者为中心, 提供人性化服务是共同的。4家医院都充分体现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人性化关怀措施及人性化服务无处不在。

参观的医院门诊候诊区人多, 就诊患者有序, 各医院均实行一医一患一诊室的就诊模式, 有效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感觉舒适, 一对一的服务受到患者欢迎。挂号处、收费处、采血处、办理出入院手续处, 均是面对面, 一对一的零距离的接触, 开放性的服务, 患者均是坐着, 像朋友式的在交流。产房每张产床之间、儿科病房床与床之间都设有床幔, 医师在查房、检查时在窗帘上夹有一张温馨提示:检查正在进行, 请勿打扰。

门诊、病房设置了温馨留言板、征求意见箱, 重视患者的私密性和文化宗教的需要, 设护患交流室、祈祷室、佛堂等, 让患者及其家属倾诉自己的感受, 帮助有心理压力的患者寻找心理支持。儿科病房的病房门用卡通人物来区分房间, 治疗室粘贴各种卡通贴画, 走进病房如同走进动画王国。儿科病房和新生儿科NICU的整体设计新颖, 墙面、走廊、门、病室内色彩协调, 符合儿童及幼儿心理特征。儿科护士站完全设计成儿童乐园, 各种玩具陈列在柜台内, 环境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 整个病区充满着温馨的人文关怀气氛。

1.3 便民措施齐全:

各种便民措施齐全, 切实为广大就医者提供便捷温情的服务。病房、门诊每一个转角、每一个楼层、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厕位都有显眼的标识、方向提示、温馨提示。门诊每楼层有饮水处, 自取纸杯, 留有本饮水机服务人员姓名、电话方式等;配置移动式轮椅、移动式坐便椅、可折叠的婴儿换尿布床等。医院引进社会有品牌的餐饮、快餐、便利店、鲜花店、超市等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周全、方便的生活服务, 在餐饮、购物、通讯等方面都非常方便, 购物的商亭从吃到穿一应俱全, 患者到医院后不用外出购买日常用品, 体现了在院如在家的感觉, 把医院变成了超市和艺术馆。

1.4 优美的诊疗环境:

医院设有文化长廊、院史陈列、医院理念介绍、医院社会责任展示, 有各种油画、水墨画和雕塑, 给人感觉不仅仅是医院, 更是一个医院的历史展示馆、宣传馆, 使患者增强对医院的信任, 带来轻松的感觉, 突出人文关怀, 不拘泥于形式, 却把各种形式应用到恰到好处。各病区推行“5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教养) , 病区内整齐、清洁、安静, 物品放置规范, 各种表单、用物整齐划一、分类标识清晰, 一次性材料 (棉棒、口罩、手套、空针、尿管等) 分别放置在统一的储物盒内, 标识清楚, 整齐的排放在储物架上, 注明使用原则:左进右出, 前出后进。

1.5 安全防范措施到位:

门诊、病房均设有残障设施、急救铃、应急避难器具等。慈济医院院史展有一幅图片:守候生命的磐石——庄淑婷付院长讲:“地震时有两种建筑物不能倒塌, 一个是医院, 一个是学校, 医院内要做到“物安和人安”, 使患者对医院有一种很强的安全感”。各医院醒目的用药安全指导、防止跌倒流程及措施告知、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安全辨识、患者安全我参与等。病房卫生间里的洗脸盆旁、淋浴处的呼救铃随处可及。

1.6 护理行为优美:

护士礼貌待人, “敬上、慈下、人和、事真”是科室人人遵循的宗旨, 以“人本医疗、尊重生命”为宗旨, 以“守护生命、守护健康、守护爱”为任务, 落实“身、心、灵”全人照护。倡导“身行好事, 心想好意, 口说好话”, 这样的理念约束着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人人轻言细语, 病区里听不到谈话声、脚步声, 医护人员之间、医患之间交流时, 几乎也只有当事人可以听到。心怀感恩之情, 自发奉献爱心, 护士站摆放“竹筒岁月”储钱罐, 将每个人日常的零钱随时存罐, 年底集中捐献给困难患者;高雄医院医务人员将自己的物品进行义卖捐助患者等等。

1.7 健康教育到位, 形式多样:

健康教育手册统一印制, 内容丰富、精美实用, 随手可取, 充分满足就诊及服务对象的需求。秀传纪念医院每个宣教手册上都印有健康、护理、急诊咨询专线电话;慈济医院双语宣教手册母乳喂养的姿势、产后康复运动, 图文并茂;高雄市政府卫生局的宣教:简易居家听力语言行为量表实用性强, 指导父母及早发现听力异常, 及早干预。宣教内容几乎包含常见病、多发病, 日常保健和护理内容具体, 如:如何帮助您的小孩排痰?详细的介绍排痰的时间、手法、姿势、排痰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等, 宣教内容丰富、详实、具体是我们所不及的。

1.8 特色志工服务:

特色志工服务已经构成医院与社区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有许多来自社区的志工为患者或家属提供咨询、引导、生活护理、陪伴、宗教活动等服务。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培训, 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 是患者、家属、医疗团队间沟通的桥梁, 从他们的言语、举止、表情都可以体会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热情。导医台、病房、候诊区、电梯前都有志工亲切的身影, 你稍有迟疑他们就会主动上前询问, 大量的志工为患者无偿服务, 减少了护理人力。

2 深入开展优质护理

台湾考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回来后多次进行专题座谈, 反复讨论, 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把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做实、做细。

2.1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台湾考察汇报为主线, 通过研讨、培训、组织相关人文教育活动,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修养及个人内涵素养, 提升护理人员人文素质, 发扬人道和博爱精神, 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2.2加强出院患者的康复指导, 在原来医院客服中心对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的基础上, 增加科室回访,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结合医师要求制定随访计划, 每天下午16点至17点为责任护士访视时间, 重点是康复指导和宣教, 首先从妇科、外科、内科实施。认真对待客服访视中心患者反应的问题, 积极解决, 采取有力措施杜绝再次出现。

2.3组织丰富多彩的宣教、联谊、接对帮扶等活动, 新生儿科提出组织“早产儿回娘家”活动, 从现在起做好早产儿的全程护理, 留取早产儿资料, 制作“早产儿回娘家, 我在成长”等宣传资料, 并将这些资料作为鼓励早产儿家属的宣传栏。将外科的“爱乳俱乐部”、妇科的“女性健康家园”等活动继续深入, 为患者提供健康交流的机会, 为护士提供健康教育的场所。

2.4优化各项便民服务措施, 医院高度重视台湾考察后的信息和建议, 结合医院实际, 改善了门诊患者饮水问题, 在门诊、病房增加了轮椅, 在病房内设立了医患沟通板, 传递医患信息, 表达病患心声, 建立医患沟通的桥梁。根据科室情况, 进一步充实健康教育内容, 改变了以往的宣教单, 制作成了精美的健康教育手册, 内容更加详实丰富。以患者需求为目标, 不断增加便民措施。

2.5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 向全院护士发出“南丁格尔护理志愿服务”倡议, 动员全院护理人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 深入到医院门诊、急诊、病房中, 传播健康理念, 提供志愿服务, 开展门诊导医服务、健康教育、爱心帮扶、“三无”患者特护专护等活动, 取得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年轻护士得到了锻炼。

3 小结

参观考察台湾小学有感 篇8

一是台湾小学重视感恩教育,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我们前去讲授和作讲座的老师都会得到校方颁给的一份精美的感谢状。在台中市北区立人小学,我们看到校园内不同地方醒目位置的墙面上,都镶嵌着有不同的感谢状的牌子,以表达学校对社会热心人士善举的感激之情。学生每天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自然学会了心存感恩。

二是家长委员会和志工团是学校的鼎力后援。我们到访的屏东县五沟小学,是一所村小,学校仅两百多名学生,办学条件一般,但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工作,组织学生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成立志工服务团,当学校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参加,把学校工作完全当作己任,自觉自愿,尽心尽力做好,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帮助很大。

三是在台中市北区立人小学邂逅了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思考特色课程。全人阅读思考特色课程的基础是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即健全的教育、完整的教育,也就是德智体美各方面兼筹并顾、均衡发展的教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知识最基本的要素。全人发展的特质是具备深层思考,需要环境及学习,尤其要大量的阅读。立人小学对阅读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阅读课程的主轴包括爱朗读、多元思考、图书馆课、阅读理解、国际阅读、名人阅读、主题阅读、自主学习。在这条主轴上,每个年级再分层实施,目标明确而具体。从这条主轴来看,阅读涵盖了各学科,而且注重生活运用及能力的培养。图书馆课就十分有特色,是生活最直接的反映与运用的阅读课。多元思考直接指向思考能力的培养。的确,重视思考力教育已是全球趋势。一位会思考、会应变、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未来所需要的人才。立人小学的教师就是用这些极具特色的课程教学,用生命感动生命,以人影响人使之成为人。

立人小学的全人阅读思考特色课程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回看我校的教育,每一位教师正走在阅读点灯人的行列,逐步将全学科纳入阅读的范畴。尽管长路漫漫,但每个仓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呼声——“做最好的自己,创成功的未来!”“最好的自己”不就是一个个独具特性的生命本身吗?海峡两岸的同胞们用各自的教育特色描绘着一个共同的教育愿景,一同书写中国的教育梦。

台湾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心教育,视教育为己任,真正做到了“大爱无疆,润物无声”,确实值得大陆借鉴和学习。台湾行,确实不虚此行啊!

上一篇:周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七根火柴 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