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市场调研报告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家具市场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中国家具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焙烤食品市场分析报告

国家统计局2003年对全国焙烤食品行业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数字如上表。

目前全国面包用酵母(干酵母计)年产量约为10000吨(扣除用于其他面食部分),按其在面包配方中用量约为0.8%-1.2%计,粗略估计面包年产量约为100-120万吨。

在我国面包的消费尚属于年轻一代的消费,尤其是6-40岁年龄的消费群体。

据2003年统计数字,全国县级以上的饼干厂约有4000多家,饼干类产品生产线约5000条(含威化、蛋卷等),年产量约150万吨,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2公斤。近几年生产总量虽然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由于市场的无序竞争,使许多饼干生产厂家微利或亏损,一些国内老牌企业生产逐步滑坡,利润大幅下降,更有部分企业破产或被兼并;民营(私营)企业作为行业新生力量,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受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局限,尚难以占领主导市场;外资、台资企业借助资金雄厚、品牌优势、管理先进和成熟的营销手段,基本上占据了国内的中高档市场。原有的国内大中型企业被迫转向内陆地区和农村市场,与当地的中小企业争夺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前景不容乐观。未来2-3年,市场将在不断动荡中进一步得到整合,逐步趋于有序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饼干的潜在需求总量很大,但实际人均消费量却远远小于国际平均水平。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饼干的需求开始逐步上升。由于外商和港澳台商对饼干行业的投资,饼干企业的发展加快,使中国饼干从品种、包装、口味、功能等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刺激中国的饼干市场,使原来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中国饼干传统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中国饼干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量为68.82万,销售量为66万吨,销售额为127亿元人民币。

由于国内内资大型饼干企业较少,而外资、合资的大型饼干厂较多。因此,中国饼干市场呈现出一种特殊情况,从饼干的销售量来看,内资饼干企业占据优势;从市场销售额来看,外资企业占有优势。其中主要原因是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的产品多为中高档产品,价格高,且销售情况良好。

另外,中国饼干市场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同行业的竞争,与相关行业的竞争也很明显。特别是非饼干类休闲食品的快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饼干替代市场”,抢占了部分饼干市场份额,致使中国饼干市场规模一直维持一个比较小的市场规模。

随着饼干消费群体的逐渐扩大,中国饼干市场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增长期。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饼干市场,拥有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2年,中国饼干市场中高档产品所占的比重为40%,市场规模近60万吨;低档产品所占的比重为60%,市场规模达90多万吨。中国的高档饼干主要由外资企业生产,国内大中型饼干企业虽然也生产一部分中高档产品,但与外资企业相比,无论从内在品质上,还是包装上都有一些差距,加之在促销手段上处于劣势,因此中高档饼干产品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

中国饼干市场中的低档产品,主要是国内小型企业生产的饼干,包括散装饼干。其销售区域主要是中小城镇和农村。由于国内大中型饼干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近来也开始重视此市场,进行相应的市场开拓。

欧洲的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都是饼干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欧盟与中国的“入世”谈判中,明确要求中国将饼干的关税由现行的25%下调到10%,由此不难看出国外的饼干业急欲进军中国的征兆。

目前,国产饼干中的高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应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从1985年以来,中国已拥有数十条成套引进设备,随着合资企业的大量出现,其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完全有能力增大出口份额。

加入WTO后,进口饼干不会参与低档产品市场的竞争,也不可能来争夺中国的农村市场,所以首先受到挑战的是那些超大型企业和沿海地区的中高档产品市场。但是,中小企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大型企业会被迫争夺内陆地区和农村市场,这对中小企业会造成压力。所以说,中国整个饼干市场将发生激烈的变化,大部分饼干制造企业的日子可能会不太好过。

预计,未来10年内,中国饼干的生产将向主食、点心、休闲食品方向发展。如各种早餐饼、点心型饼干;带各种花纹、小巧玲珑、附加值高的曲奇饼;通过发酵制成的各种休闲饼干;易于消化的发酵饼干、消化饼、纯巧克力消化饼、牛奶巧克力消化饼等;营养保健饼干如燕麦饼、高蛋白饼、多维鲜脆饼、油料蛋白(芝麻蛋白、花生蛋白)饼、天然高赖氨酸玉米饼、小米饼、黑米饼等。而且未来饼干生产企业将不断创新口味,做到口味多样化。

根据对中国饼干生产总量,人口变化,进出口总量变化,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人均饼干消费量变化等变量,预计,2004年中国饼干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届时产量将达到160万吨以上,2005年将为180万吨左右,年递增为10%以上。

今后3-5年间,中国饼干行业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产品结构:饼干食品将会呈现中高档和低档产品一起发展的格局,中高档产品比例逐渐增加,低档产品比例相对下降,但仍占有较大市场,以适应城乡不同收入居民阶层的不同需要。中高档饼干,将由过去的点心功能向点心、休闲双重功能方面发展,糕点式饼干、休闲型饼干、风味苏打饼干、营养保健型饼干等将会逐步加快发展速度。组织结构:随着饼干市场的激烈竞争,今后将会有一大批规模小、设备简陋、质量差的饼干企业被迫重组或被淘汰,而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好的外资企业,由于设备先进,品牌知名,资金雄厚,广告宣传攻势强大,营销策略到位,将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品牌为争夺市场中的一席之地,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饼干销售的集中度将会增大,但不会出现极少数厂家独霸市场的局面。

糕点有中西式之分。中西式糕点的比例80年代是西式糕点20%以上,90年代约为30%。目前,西式糕点的比例继续增长,在大中城市估计已接近40%。

西式糕点品种繁多,最受消费者青睐的是裱花蛋糕。西点面包房投资少,见效快,产品适应现代人讲时髦、讲卫生、快节奏的需要。裱花蛋糕随着西点面包房的不断增加,总销量将进一步上升。在裱花蛋糕的十大类中,销量较大的是奶油蛋糕、植脂奶油蛋糕、人造奶油蛋糕。其中,植脂奶油蛋糕销售量最大,每年8-10万吨。

Our country baking food kept rapid developing for 14%, its growth rate exceeds the average speed of growth of food industry for several year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enterprise statistics in 2002, output of biscuit was up to 1,400,000, more than 1,200,000 tons of cake, nearly 900,000 tons of bread was produce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baking industry such as backward technology & equipment, low quality of main material, unreasonable operating model, and lack of trained workers.

作者:朱念琳

第2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尽管中国2001年底正式加入了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尽管以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和美国卡托研究所为主编制的弗雷泽/卡托2001年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把中国排在81位而把俄罗斯排在117位,尽管1998年欧盟通过决议将中国从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给予中国介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特殊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尽管美国已经承认一些中国大陆企业“市场经济”待遇,但是欧美的反倾销中,中国仍然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受到歧视性待遇,而俄罗斯已经被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对待。本报告旨在用事实说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证明中国已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希望欧美能正视这一现实,客观地判断中国市场经济问题,以更积极的态度支持中国完成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并尽快在反倾销中以市场经济国家来平等对待中国。

一.政府干预与规模

我们的观点是,在配置资源上,政府要与市场相结合。资源的市场配置作为市场体制运行的重要基础而存在,而政府通过对经济的干预进行资源的再配置则成为资源市场配置方式的必要补充。政府要少干预市场,少干预企业,但也不能放弃提供公共品和追求健康经济环境的责任。分析“政府规模与干预”,实际上对市场化程度有着两个判断,一是政府规模小一点,对市场自由运行有好处;二是在市场失灵面前,政府也不能无为作为,政府应有适度的规模,有一定程度的干预。显然,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轨国家,更是适用的。

美国反倾销法规定:只有政府不参与确定产品的价格和生产的数量、生产企业为私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绝大部分原材料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时,才认为该行业为"市场经济导向产业"。 弗雷泽/卡托研究所把政府规模与干预,放在确定市场自由化的首位上。因此,本部分专门就此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借助实际数据作一分析。

1.政府支出

1998年的政府机构精简,作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是走向“小政府”努力的一部分。这次改革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按照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原则,较大幅度地调整和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重点加强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2万人减少为1.67万人。近两年,多数省市已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市(地)级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由平均45个减少到35个左右,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左右减少到18个左右。至此,历经4年半的全国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全国精简财政供养人员编制115万人。

政府支配的资源量不断减少。政府需要支配一定量的资源以执行政府职能,但这部分资源的数量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妨碍市场主体的正常经济活动。改革前,中国政府是分配经济资源的主渠道,社会投资资金大部分通过财政分配。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见图1),1978年为30.96%,1990年下降至16.63%,2001年为19.64%,1991年到2001之间保持在10%至20%之间。中国政府支配的资源数量已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逐步减小。

2.税收规模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要求,1994年依据统一税收、合并税种、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减少优惠、加强征管的原则,进行有重点的全面税制改革。它涉及原有的流转税制、所得税制、资源和财产税制、目的行为税制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38个税种。对流转税制和所得税制进行改革,使增值税这种具有公平、中性、透明、普遍特点的税种成为中国流转税的主体税种,使流转税和所得税成为中国整个税收制度体系的主体。

合并税种、降低税率、提高起征点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有利于鼓励个人工作和投资,发挥个人所得税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作用。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采取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不同税率。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至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所得税率为4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至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单一比例税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一般在40%左右,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率基本与国际平均水平一致。

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随着减税让利的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占GDP的比重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1985年税制改革前为22.77%,1995年下降到10.33%,1996年开始虽有所回升,2001年也只达到15.94%(见图2)。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7%的平均水平。

3.政府管制

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逐步放松,干预逐步减少。

1)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2002年上半年,各部门共清理出审批项目4159项,其中经济管理事务2012项,占48.4%。各部门和地方拟取消和已取消的审批项目在50%以上。

2)取消了生产的指令性计划。中国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5种,其中木材、天然气和黄金只是在某些环节或部分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中国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

3)取消了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做法,已经改变。政府各部门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在加强所有者监督职能方面,政府采取了向重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以及向资产经营机构和大企业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等措施,以实现政企分开。

4)放松了对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近年来,我国在电信、航空、铁路、电力等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管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放松。例如民航市场化方向的重组步伐加快,中国民航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通过竞争,航空业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电信业经过近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形成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6家电信企业竞争的局面。电信体制改革推动了电信业务和固定电话业务市场格局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信资费机制逐步在建立。

5)全面放开了对价格的管制。(1)市场价格成为基本价格形式。2000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定价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95.8%、92.5%和87.4%。截止2001年7月,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事项由141种减少到13种,主要有粮食定购价、棉花收购指导价、铁路与航空运输价、原油价、成品油价、黄金价格、药价、书价、公用事业价格、学费等,并继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原油价格由“官方基准定价”改为“协商定价”。(2)价格法规趋于完善。我国于1997年12月通过了《价格法》,199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法》严格规范了政府直接管理价格的范围和程序,限制了政府对大多数市场价格的干预。2001年出台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对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实行价格听证制度。

4.政府补贴

政府补贴主要是对价格补贴和国有企业补贴,多年来一直在减少,现在比例已很低。

1)价格补贴的减少。

政府对价格的补贴(包括粮棉油价格补贴、平抑物价等补贴、肉食品价格补贴和其他价格补贴)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见图3)。1980年政府价格补贴占GDP的比重为2.61%, 1990年下降到2.05%, 2000年下降到1.17%,2001年下降到0.77%.。

从上图可以看到,1983年时价格补贴占GDP比重达到最高点,为3.33%,随后一直在下降。之所以有这样的趋势,其原因是:这个阶段农产品开始商品化,农产品价格自然上升,而工资没有同步改革,因此,国家对价格的补贴大大增加。之后,工资改革起步,价格补贴转为工资内补贴,价格补贴也随之下降,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扭曲作用也下降了。

2)国有企业补贴。政府对国有企业补贴包括亏损补贴,工资补贴, 进出口贸易补贴,社保补贴等。从1985年开始,政府财政不再给国有企业拨款,而改成由银行信贷资金解决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所需。资本市场发展,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对解决因国家补助减少而出现的资金缺口,起到一定作用。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财政对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的补贴也越来越少。实际上,国家对国有企业社保资金的补助,仅限于解决历史欠账问题。现在,国有企业社保资金更多的是靠企业缴费来筹集。除国有粮食、矿山企业还有一些经营性亏损补贴外,其他各类国有企业的财政性补贴已经全部取消,对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而形成的变相补贴也已经停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坏账,近两年得到有效控制,并开始下降,坏账率每年下降幅度大约在2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随着市场化进展,国家对银行的政策性补贴在较大幅度减少。

5.中介组织的发展

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规范和发展的框架,在公共政策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必须由中介组织去执行。中介组织充当着微观经济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中介组织迅速发展。现有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近万家,资产评估机构近4000家,律师事务所5万多家,公证机构3000多家,仲裁机构6000多家,各类保险中介服务网点23万多家,租赁公司1000多家,证券公司5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300多家,税务中介机构大约4000多家,劳动力中介机构达到了5.2万家,农业经济技术协会超过150万个,由政府批准的土地估价机构500多家,经纪机构近5000家,信息咨询企业8万家,广告中介机构已达6万多个,产权交易机构近200家。有关管理部门正在要求现有投资咨询、项目评估、设计、会计、审计、法律、监理、企业资信评估等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脱钩,按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法经营、平等竞争,建立执业信誉,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商会和协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中介组织。我国现有行业协会近5万个,县级以上的商会3000多个家。二者是社会中介和市场中介之间的中介机构。它们既是企业的行业自律性管理组织,也是中介机构的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对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中介机构的素质、规范中介机构的运行、控制中介机构的数量、监督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行业协会和商会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一些纯民间性质或半官方性质的行会和商会,作用发挥的比较好,比如半官方性质的工商联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既分担政府职能,又反映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是连接微观和宏观管理的中观媒介;民间性质的产业性组织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等,开展了技术咨询、交流、培训和开发工作,为这些部门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我国政府对行业协会和商会一直鼓励和努力培植的。中央政府从政府机构改革入手,通过体制内转型的方法,已经在组织上基本将政府对行业的直接部门管理转移到通过行业协会和商会的间接管理。

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本部分重点是针对欧美国家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的怀疑而客观地做出的回答。我们认为,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所有权关系方面、经营管理、贸易和经营的决策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这些年来,我国在反倾销中胜诉的企业不少了,这些都是被欧美给予了市场经济地位和待遇的。当然,不是全部企业都成为了市场主体,有的企业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有的正在改革或改进之中。

先看看欧美的相关法规。欧盟在1998年颁布905、98号法令,允许中国应诉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规定了5条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一是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二是企业有符合国际财会标准的基础会计账薄;三是企业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歪曲;四是确保破产法及资产法适用于企业;五是汇率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美国商务部关心的一些条件:如(1)法律上,政府是否对该企业的出口活动进行控制。包括:a.对各个企业的经营和出口许可有关的限制规定;b.任何对企业减少控制的立法;c.政府其它任何减少对企业控制的措施。(2)事实上,政府是否对该企业的出口活动进行控制,商务部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a.出口价格是否由政府确定或须由政府同意;b.出口商是否有权协商合同条款并签订合同或其他协议;c.出口商在选择管理层时是否不受政府限制而有自治权;d.出口商在分配利润和弥补亏损上是否有独立的决定权。

根据欧美国家提出的实际标准,结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中国国情,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是指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控制转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二是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三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1.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已基本退出对国有企业的直接行政控制,而转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国有企业实施间接调控,国有企业已基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1)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公司制改组。通过公司制改组,包括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这种改组形式,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国有企业独资或国家股“一股独大”的格局。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底,全国2710家国有企业集团中已有1994家的母公司改为公司制企业,占全部企业集团的73.6%。其中,改为国有独资公司的有801家,占已改制母公司的40.2%;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非国有独资公司者有1193家,占已改制母公司的59.8%。同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母子公司体制改革,使集团的管理基本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基础上。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面更大。2001年底,全国国有中小企业已有81.4%实施了改制。在已改制的国有中小企业中,实行股份合作制和合资形式的占51%。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改组,国有中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好转,摆脱了连续6年的亏损局面。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更充分地反映了国有企业独立市场地位的形成。1992年,上市公司仅有53家,全部是国有控股企业。2001年,在全部1160家上市公司中,有国家股的公司有863家,占74.5%,其中近30%的公司已成为国有一般参股企业。国家股占上市公司全部股份的比重由1992年的55%降到34.3%。而国有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标志着国有企业越来越成为市场的独立主体。

2)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政资分开实现的。通过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政府不再以政府行政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企业,而是以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色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不到位”的问题。由此,国有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已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成为独立于政府的市场主体。

3)独立的财会制度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最基本的要求。适应国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企业的财会制度也与国际通行的财会制度逐步接轨。1992年11月,国家财政部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相继颁布了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的财务准则和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明确规定,企业实行实收资本金制度,政府不能随意抽走、转移企业资本金。1999年,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会计法》进行了修改。以上所说的这些法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保证其真实、完整。特别是要求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纪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次修改,由财政部委托德勤国际会计公司(Deloitte Touche Tohmatsu)提供会计立法技术咨询。德勤国际会计公司在对比分析了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日本、波兰、新加坡、英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有关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法(修改草案)》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并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可以说,于2000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会计法》是吸收和借鉴了国际上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和原则精神,是与国际规则基本接轨的。

2.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

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是指企业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不再干预。

1992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对企业的经营权、自负盈亏的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其法律责任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赋予了企业14项重大经营自主权,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走上了市场化之路。至2001年,80%以上的国有企业基本落实了14项经营自主权。在改制的1994家国有企业集团中,93.4%有投资自主权,74.5%有对外担保权,72.5%有自营产品进出口权,53.9%有对外承包与劳务合作权。

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收入中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已非常低。不仅其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见图4),从1985年的5.66%下降到2001年的0.27%,而且其绝对值也在不断下降,从1985年的 507亿元降至2001年的299亿元。如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则国家对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的绝对值从1985年的718亿元下降至2001年的163亿元,年均下降8.86%。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盈亏由自己负责,这使政府以低息银行贷款形式向国有企业提供的变相补贴也已基本消失。补贴的减少乃至取消促使国有企业从市场上寻找生机。

2)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无偿划拨已经停止。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投入主要是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获得。国有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是银企之间市场谈判的结果,政府已不再安排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从1993年开始,符合《公司法》发行企业债券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公开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这使部分企业增加了一条获得资金的渠道。这种由企业根据本身的具体情况和市场要求做出的发行安排,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企业通过股市的股票筹资占GDP的比例,1991年0.023%,1993年为1.084%,1997年为1.738%,2000年为2.352%,2001年为1.218%,总体呈增长态势。国有企业上市融资,不仅扩大了企业资金的来源,而且反映了国有企业融资行为的市场化。

3)国有企业的产品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自主做出,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已基本形成。这表现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要素及其他商品和服务基本从市场选购,而目前绝大部分竞争性的要素及其他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来决定。1978年至2000年,生产资料的市场定价比重由零提高到了85.8%,农产品收购的市场定价比重由5.6%提高到了90.4%(参见表1)。

4)国有企业的用人和工资决定也趋于市场化。据抽样调查,2001年底国有企业90%以上的职工是合同制职工,职工跨企业流动的障碍已大幅减小。在已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营者的任用有64.8%由董事会决定,政府任命只占5.7%。对于经营者和职工的工资决定,53.5%的企业选择了贡献与绩效挂钩的方式。在大型国有企业中试行职工工资由总量调控向岗位工资制转变。尽管工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政府人员的标准,但灵活性要大得多。尤其是2001年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的实施,强化了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参与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职能,从整体上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国有企业有较为规范的三项保险制度,对国有企业用人和工资决定的市场化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作用。国有企业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交纳率是各类型企业中最高的,也是最严格的。

3.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国有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供求变化的退出,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文件多次明确,国有经济将主要在军事工业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自然垄断的领域,占据绝对控制或支配地位;在石油化工、汽车、信息产业、机械装备行业和高新技术等体现综合国力的领域,保证少数重要国有骨干企业占有支配地位;而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家则逐步退出控股地位,甚至完全退出。这一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亏损国有企业实施破产重组。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是国有企业破产最多的一年。国家经贸委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安排的破产有460家,核销呆坏账515亿元,安置职工69万人。2001年政府用于企业兼并破产核销的银行呆坏账准备金为500亿元。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有3000多家在竞争性领域中处于劣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退出。政府计划在2002年再投入800亿元帮助企业核销银行呆坏账。

2)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股减持,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参与改组、改制,并被允许控股。2001年,在上市的国有企业中,已有约15%转为国家一般参股企业或完全放弃所拥有的股份,而国家一般参股企业实质上已是非国有企业。由于中国加入WTO,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其具体做法有:(1)收购国有企业全部产权,使该企业成为其全资子公司;(2)收购国有企业51%以上的股权,使该企业成为其控股企业;(3)在合资经营过程中外方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由参股变成控股。为了鼓励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中国政府将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目前国家经贸委已经拟定有关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政策草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将逐步配套完善,大规模并购投资的环境将在近期形成。

3)对于国有小型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转让等方式,逐步转变为非国有企业。据最近的抽样调查,截止2001年底国有小型企业已有近80%完成了改制,其中大部分转为非国有企业。

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代表着中国整个经济改革的市场化程度。

1.非国有经济主体市场地位的确认

非国有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等。改革开放后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农村乡镇集体经济和城镇个体经济。针对这两类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之后几年,又相继出台《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三资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保护非国有经济的政策法规,这为非国有经济的壮大提供了保障。1993年11月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公司法》,提出不同产权主体投资设立公司,其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了1999年修改的《宪法》。2000年,国家将各经济主体均视为市场主体。目前,外资企业、中小企业在资金和其他要素分配上与国有企业是一样的,比如,在出口退税方面,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没有政策歧视。由此,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式肯定,从而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非国有经济已经比较广泛的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在竞争性行业和垄断程度较低的行业集中,并且已经在竞争性行业总体的投入、产出中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其中包括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若干带头产业。比如,允许并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外贸领域,对非国有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的行政审批实行登记和核准制,真正实现了在外贸领域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再比如,2002年6月,证券管理部门发布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对于外资进入的方式和形式,有了明确规定。

2.非国有经济总量份额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份额呈逐步上升趋势。1978年至2001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则由42.2%提高到67.2%,年均提高2.04%;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22.4%提高到的76.8%,年均提高5.5%;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部门所占比重从21.7%提高到68.1%,年均提高5.1%;财政收入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率由13.8%提高到52.9%,年均提高6.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部门投资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8.1%提高到2001年的 52.7%,年均提高5.22%(参见表2)。据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增强,而且这一增强的趋势仍会继续。

3.非国有经济的投资与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的市场投资,不论是投资领域,还是对社会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都发展迅速。

从三次产业非国有经济的进入情况看,第一产业非国有经济占有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对该产业GDP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95%以上的水平。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非国有经济对该产业GDP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0.47%提高到2001年的74.33%,年均提高5.77%。其中工业年均提高6.09%,建筑业年均提高2.91%。第三产业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其对该产业GDP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2.14%提高到42.31%,年均提高2.8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交通运输仓储所占比重较低,发展速度也较低,年均仅提高1.45%,只有邮电通信业至今仍是完全的国有经济(参见表3)。目前,国家法规除对必须垄断的少数行业(如武器制造、黄金生产等)明令禁止非国有经济进入和对部分行业有一些前置审批的限制规定外,没有对非国有经济有特殊的限制性规定。

从各类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看,乡镇集体经济首先迅速发展起来。从1978年到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24.30%上升到57.65%,年均增长8.9%。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各行业的分布中,工业占71.5%,建筑业占11.26%,交通运输业占7.66%,商饮服务业占7.91%,农业仅占1.68%。之后,非国有经济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集体经济,而集体经济则趋于稳定,并略显下降。1990年到2001年,在工业总产值中,集体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从35.6%下降至30.1%,而个体和私营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则由5.4%上升到17.2%,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其他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则由4.4%上升到29.5%。

从全社会投资的增长看,非国有经济的贡献率也有较大提高。1998年为45.9%,2001年增至52.54%。其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之外的其他经济(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联营经济等)投资的贡献率增长较快,从1998年的17.98%增至2001年的24%(参见表4)。

外商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显著上升。1993年至2001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42%增至24.57%,年均增长14.32%;上交税收则由5.7%增至19.01%,年均增长16.25%(参见表5)。在全部外汇结汇收入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为37.48%,同比增长6.29%;在全部外汇支出售汇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为26.33%,同比增长2.11%。

4.非国有经济的市场行为

非国有经济是市场的产物,其行为具有典型的市场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国有经济投融资和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行为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从发展态势看,自筹资金份额逐步减少,而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份额在增加。非国有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在加快。1993年没有任何非国有企业在股市上融资,截止2001年,在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在股市上的融资额已达1820亿元,约占全部融资额的21.87%。

2)非国有企业自主决定其生产,产品销售和定价都根据市场供求和生产成本来决定。

3)非国有企业根据有关法规和市场实际确定自己的治理机制。据对非国有企业的抽样调查,截止2001年底,85.9%的企业认为其治理机制是完善和比较完善的。在经营者的任命方面,84.5%的企业由董事会、职代会和股东会来任命。在对经营者的激励方面,79.8%的企业认为目前经营者的收入与其经营绩效是基本吻合的。在对职工的薪资方面,60%的企业采用贡献与业绩挂钩的方式。

四.货币与金融市场化

货币与金融市场化主要涉及到金融管理的改革、金融组织的市场化发展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1.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宏观金融间接调控方式的建立

中央银行对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已由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逐步转向直接调控和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间接化的典型事例是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存贷资金的管理一直采取信贷规模控制,金融管理当局希望通过直接控制银行的信贷资金来管住货币笼子,以防止通货膨胀。但是,控制的结果并不理想。从1985年开始,中央银行就开始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直接调控存贷款利率来调控金融活动,从1998年1月1日开始,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方式,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同年,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合并了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下调了存款准备金比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主要依赖信贷规模转向调控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稳定人民币币值,取得成功,积累了经验。中央银行对金融形势的监控和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程序和办法。

2.金融市场不断健全和发展

中国的金融市场主要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目前,以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经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市场机制渐趋成熟,成为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实施金融调控的重要工具。资本市场规模成倍扩大,运行机制日趋成熟,股票市场不仅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而且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施结构调整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到1160家,市价总值4.35 万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的交易、清算、结算和调控度显示了与国际惯例靠拢的改革方向,外汇资源由指定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格局

通过资产比率、存款比率、贷款比率3个指标,可以考察各银行机构在垄断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从1993年到2001年底,金融机构中垄断格局在弱化,竞争因素在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资产份额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比例在增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在下降;外资银行的资产虽略有下降(参见表6),但考虑到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取消,因此,外资银行资产份额的大幅增长将是必然的。

2)从存款份额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比从1993年的69.07%下降到2001年的60.93%,下降了8.1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则上升了6.19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占比则从1995年0.94%上升到2001年的4.72%,上升了3.78个百分点;外资银行占比基本持平(参见表7)。

3)从贷款市场份额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从1993年的73.48%下降到2001年的57.57%,下降了15.91个百分点;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上升6.66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也是上升态势;外资银行占比略有下降(参见表8)。

需要指出的是,从1993年到2001年的9年中,虽然我国金融业竞争有发展,国有银行垄断地位在不断削弱,但总体上讲,竞争格局的形成,进展并不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自由竞争产生了极大冲击。金融监管在加强,为防范风险,资产、存款和贷款都在自然地向大银行集中,这使金融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而竞争性有所减弱。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除,这个问题正在得到克服。

还应指出的是,中国金融业竞争格局的形成,不仅是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国有大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下降,还应表现在国有大银行自身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个进程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职能。199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开始实施。该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性质、业务、经营原则、权益等,为国有银行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二是分离了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1994年,随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原来各家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转由三大政策性银行专门办理,由此,国有银行身兼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二任”的状况开始改变,为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三是加强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强调各家国有银行应逐步落实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原则。1998年,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4.利率市场化程度

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表9如示。目前,我们已经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放开了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在贷款利率方面,我们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并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此外,我们也放开了部分存款利率,如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了协议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已经成为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从实践看,迄今为止,中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将是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利率的改革。存贷款利率改革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现在,部分贷款利率在扩大浮动幅度,为将后全面放开做准备。存款利率将会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其中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的全面放开估计需要5-10年的时间。

利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具体来说,就是将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己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通过改革,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5.汇率生成机制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与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并于1996年底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取消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至此,我国正式确立了适合当前实际的“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有一定管制”的外汇管理框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巩固。8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亚洲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16日,在中国银行庆祝90周年讲演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说:“70年代我提倡灵活的汇率制度。但是,固定的联系汇率制度有助于提高信心和控制通货膨胀。香港就搞得很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中国扩大汇率浮动幅度,这是错误的。人民币近期不需要贬值,也不要升值。”

当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也是事实,人民币汇率走势实际趋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因此,我国将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完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浮度。逐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使资本项下的外汇收支也纳入外汇市场;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参与范围与程度,使外汇市场更具有开放性;在正常情况下,人民银行要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频率,减少市场汇率对人民银行的依赖性。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

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数量大小,并不直接与一国市场化程度相关。但是,对外贸易体制和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却是一国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1.对外贸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报告(1999)中写道:“在过去的20年,中国当局已就外汇和贸易体制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平稳持续地减少了计划因素的作用,而增加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

美国布鲁金斯协会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说,中国在拆除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特征的贸易体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到2001年底中国平均名义关税率已降低了四分之三,从80年代早期的56%到2001年的平均仅15%,这大约是印度的一半。中国以更快的步伐降低非关税壁垒,到2001年,有进口配额和许可证限制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仅5%,而十年前几乎占50%。(见拉迪《整个中国进入全球经济》一书,布鲁金斯协会出版出版社2001年)

近年来,我国按照 WTO原则和经济运行的规则,加快了外贸体制改革。

1)在外贸、外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制订并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1999年底以来,我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法律法规清理、修改、制订工作。

2)连续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主要运用关税、退税、汇率等经济手段及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政策措施调节对外贸易。1996年4月1日,我国调低了5000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算术平均税率由原来的35.9%降至23%。1997年10月1日,降低了4800多个税目的税率,算术平均税率降至17%。1999年1月1日,我国又下调了104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算术平均税率下调至16.23%。从2002年,我国关税算术平均税率降至12%,加权平均税率降到5.56%,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基本一致。

3)大幅度减少了实行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管理的进出口商品品种。2002年,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减少为12种,除实施被动配额许可证管理的纺织品(共178个类别)外,我国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共有53种(324个海关税号),主要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不可再生性资源产品及土特产品等。配额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不断加强,传统配额管理体制的行政分配、无偿使用和垄断终身制被打破,对配额实行动态管理,向出口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倾斜,提高了配额使用的效率。

4)加快培育多元化的外贸主体。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外贸主体是单一的,只准国有的外贸公司经营对外贸易,其他任何企业都不准涉足外贸领域。改革开放以后,"三资"企业首先获得外贸进出口权,这就突破了国有外贸公司独家经营外贸的格局。随后,少数国有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和乡镇企业又被允许经营外贸。1996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有几家公司获准在上海和深圳试点。1998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首批20家私营生产企业获得了外贸权。1998年,对国家批准的20家试点企业集团、千户重点企业和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及所属生产型成员企业申请进出口权均实行登记备案制。从1999年10月开始,对国有、集体所有制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制,条件是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200万人民币,且有本企业自产的科技产品和技术可供出口。自2001年1月1日起,生产领域的私营进出口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享有相同待遇,即不再考核前两年销售收入和出口供货额等条件。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2万家。至此,外贸领域中形成了国有外贸公司、国有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众多市场主体或产权主体竞争的态势。

经过外贸管理体制的渐进改革,我国外贸体制逐渐从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国家垄断外贸体制,向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转变。关税和规范的非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步代替了行政管理,外贸部门引进了竞争机制,在企业试行股份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2.资本管制

资本项目管制面实际上在大大缩小。现阶段,我国在保证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前提下,对资本项目仍保持一定的管制。在具体95个项目中,69个项目即占72.3%的项目,实际上管理在放松。只有26个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禁止、不允许、严格审批、有管理且管理有效的项目我们称为严格管制),占27.7%。

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近年在提高。根据可兑换的程度,我国资本项目交易可以分为不可兑换、有一定限制的可兑换和可兑换三类。这里,我们定义:“不可兑换”是指明文禁止、严格审批的项目,包括法律上无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不许做的项目;“有条件可兑换”是指限制不多,经过批准、登记、或核准后可以做的项目;“可兑换”是指对交易和汇兑基本没有管制,经过主管部门或银行真实性审核后可以做的项目。在全部95项资本项目交易中,大部分项目属于有条件可兑换,共52项(占55%),不可兑换的有39项(41%),可兑换的有4项(4%)。如果区分可兑换和不可兑换,那么,中国的资本项目有56个项目实现了可兑换,占资本项目的59%。

目前,就资本流量规模来说,流量最大的是直接投资、信贷业务、和外汇买卖。这些科目合计36个,其中7个项目不可兑换,29项已经可兑换或有条件可兑换。这说明影响目前资本流量的资本管制还是比较松的,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市场对兑换的数量要求。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中对资本项目交易的详细分类,我国资本项目交易可分为17大类45子项,科目总数为95项(参见表10)。

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中主要限制是4方面:一是证券投资方面:外国投资者只可以在境内购买B股和中国境外上市的证券,而不得在境内购买A股和其他人民币债券;除非经批准,境内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可以在境外买卖和发行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及衍生工具。二是信贷往来方面:除外商投资企业外,境内其他机构对外借款或担保首先要取得借款主体资格,然后要有借款指标,并由外汇局审批金融条件;除境内金融机构可以遵照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对外放贷外,境内工商企业不可以对外放贷;除银行和财政部外,境内机构偿还外债本息均需得到外汇局的核准。三是直接投资(包括不动产投资)方面: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主要是产业政策上的指导,限制不多,外汇方面主要是真实性审核;对外直接投资要经有关部门审批,并经外汇管理部门外汇来源和投资风险审核和汇出资金核准,并缴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四是个人资本流动方面:禁止居民与非居民个人之间相互借贷,禁止向外移民的居民个人的资本转移。这些限制的完全取消,或说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交兑换,还需要创造条件,即进一步增强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日本从经常项目兑换到资本项目兑换经过了16年时间,墨西哥和泰国因为过早开放了资本账户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需要循序渐进,既积极又稳妥。

总之,从管理力度和对政策的掌握尺度上看,我国资本项目汇兑实际上大部分子项目已有相当的可兑换。事实上,中国长期资本项目业务已经实现了有条件可兑换,只有短期资本项目下的业务不可兑换。从长远来看,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我国需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并创造条件来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

3.外资流入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1984年外商直接投资为12.58亿美元, 200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69亿美元,成了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的5%。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华投资。2001年全部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达50.8%,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总额占比为50.1%,同比增长11.5%;进口总额占比为51.7%,同比增长7.3%。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加大。

2002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国务院颁布的新《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颁布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共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明显加大了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一是鼓励类由原来的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原来的112条减少到75条,将一般工业产品划为允许类;二是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如取消港口共用码头的中方控股要求,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股比;三是开放新投资领域,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入对外开放领域;四是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有所改进。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由于国内资金供应十分短缺,加上国家政策的限制,外商在华投资绝大部分都采取合作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外合资经营方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外商直接实际投资额中合资经营所占的比重从1982年的8.4%迅速上升到1985年的35%,1987年又急剧增加到64.2%。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半期,合资经营方式都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自90年代以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在华投资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独资经营的方式,即使是合资经营企业,外方也往往通过增资扩股等途径来达到股权控制的目的。2001年,在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独资经营的比重已上升到50.92%,超过合资经营的比重(33.58%),而合作经营的比重下降到13.25%。

六.法律对私有产权和公平贸易的保护

我国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市场经济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起对市场主体独立财产权的确认、尊重和保护以及保护公平贸易环境的法律制度。

我国已逐步建立了有关产权确认和保护的法律体系,为公私财产权的保护提供了较为有效和全面的法律制度保障。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被视为判断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尺,因此,这里重点加以分析。

1.我国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私有产权的立法保护。我国1999年宪法明确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其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我国民法根据宪法关于保护私有产权的原则,建立了对各个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所有权实行平等保护的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我国已经完成了对《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立法方面可望完全符合TRIPS协议的要求。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还取消了行政终局决定,规定了行政诉讼救济,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保护个人、企业的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同时,对私有财产的征收从法律上做出了明确限制。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规定,国家对合营企业(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合营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正在讨论修改中的《物权法》,对私有产权将会有更有力的保护。

其次,对私有产权进行行政执法保护。在行政执法方面,我国先后制定了《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为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也从另一方面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提供了保护。

第三是对私有产权的司法保护。我国已经制定了《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确立了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司法公开等原则,为私有产权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司法基础。如1994年颁布的《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2001年,人民法院依法处理国家赔偿案件6753件,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2.法律对贸易环境及市场秩序的维护

在确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我国已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拍卖法》、《担保法》、《票据法》、《保险法》、《仲裁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的原则,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2000年的公平交易执法工作看,工作量很大,取得不少成果。2000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971572件,其中立案查处的案件为467104件,查处率为48%,案件总值152亿人民币。其中,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案和走私贩私案的立案查处率最高,均在85%以上;其次是违反商标法规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立案查处率接近80%。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除上述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外,人民法院还依法审理了大量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2001年法院共审结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14953件,判处犯罪分子19972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2.3亿元。同年,还审结知识产权案件5041件,保护了智力成果,维护了市场公平贸易。

综上,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已经在商品交易、资源配置等经济领域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在其中的一些方面已处于基础性调节的地位,已成为一个转轨的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了。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虽然与发达国家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与改革及转轨国家相比,不少指标居领先地位,这一点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1998年4月,欧盟通过决议,将中国从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给予中国介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特殊市场经济国家"待遇。这表明欧盟一直关心和支持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问题工作小组的专家David Wall在其最近发表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对世界贸易体制的意义》(CHINA MARKET ECONOMY, Implications for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中称:“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一直在向前发展,已实现其绝大多数的价格(当然不是全部的)是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目标。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开放。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式经济相对应,中国市场的偏差,本质上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多大的不同。竞争性市场的范围正日益扩大,国内外企业的纷纷加入,使得这个市场的竞争性日益增强。有关企业运营的法律体系正在朝鼓励竞争的方向发展。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进入竞争的行列。大量的国有企业,已经从政府部门中脱离出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制度转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目前已大大提高。” David Wall教授的判断,我们认为是有根据的,客观的。

课题负责人: 李晓西 王世春

撰稿人员: 李晓西 高明华 侯万军 余明 苏旭霞 董念清 曹建海 曾学文 张生玲

统计分析专家:许宪春 江明清 董礼华 施发启

参与讨论的官员及有关人员:王世春 王贺军 刘丹阳 余本林 刘学敏 李建伟 李文锋 杨琳 刘韬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编,1992--200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2002:《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1:《中国金融年鉴》。

中国财政杂志社,2001:《中国财政年鉴》。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1:《中国城市年鉴》。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200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编辑部,2001:《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工商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 200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1:《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2000:《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2:《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国家信息中心,2002:《中国经济展望(产业卷)》,中国计划出版社。

国家信息中心,2002:《中国经济展望(宏观卷)》,中国计划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1:《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全年各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1-2002:《中国企业发展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

国务院体改办,200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改革信息》第45期。

刘国光,199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

吴敬琏,2001:《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三联书店。

厉以宁、董辅礽、韩志国主编,1999:《中国经济跨世纪的主题和难题》,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卓元,199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第10期。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导刊》1997年第6期。

拉迪,2001:《整个中国进入全球经济》,布鲁金斯协会出版社。

刘仲黎主编,1999:《奠基——新中国经济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曾培炎,2002:《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

石广生主编,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

魏礼群,199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张皓若主编,1998:《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辉煌的历程》,中国商业出版社。

楼继伟主编,2000:《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曙光主编,2002:《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樊纲、王小鲁,2001:《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刘伟,2001:《转型中的企业、市场、国家》,华文出版社。

李晓西,2001:《转轨经济笔记》,广东经济出版社。

魏杰,2002:《企业制度安排》,中国发展出版社。

卢中原,1991:《中国市场发育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许宪春,1999:《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

陈宗胜等,1999:《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明华,1999:《权利配置与企业效率》,中国经济出版社。

刘学敏,2001:《中国价格管理研究--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1:《国企改革仍是"十五"改革重中之重》,新华社2001年7月5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200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管理世界》第4期。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2001:《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2:《个体私营经济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汇编》,工商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1:《中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变迁》,《经济研究参考》第41期。

李恒光,2000:《我国主要中介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东方论坛》第2期。

裴长洪、李雪松,200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财贸经济》第5期。

中国诚信债券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编:《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析》(历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刘剑文、杨汉平,2000:《私有财产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

刘笋,2002:《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第3篇: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摘要:2009年,在总体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金融市场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自身也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态势,融资量大幅增加,交易量创历史新高,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融资、价格发现及保值等功能均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应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积极把握监管政策与市场主体动作方式变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作用、积极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对金融市场发展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货币市场成交量同比放大,市场利率有所上扬。2009年,银行间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年初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0.93%,最高1.77%,最低0.82%,年末收于1.16%,较年初上升24.7%。从品种看,1天期品种成交量占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5%。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共成交70万亿元,同比增长20.94%,其中质押式回购累计成交6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买断式回购累计成交2.58万亿元,同比增加49%。年初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0.97%,最高1.83%,最低0.83%,年末收于1.2%,较年初上升23.7%。回购交易品种仍以1天为主,1天期品种成交量占全部质押式回购成交量的78%。

从资金流向看,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方为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其融出资金净额分别占融出资金总额的58%、25%和14%:国有银行资金融出占比大幅上升,股份制银行的资金融出占比有所下降;农联社、证券公司是主要的资金需求方,其融入资金净额分别占净融入总额的32%和26%,与上年同期相比,外资金融机构成交活跃程度有所降低。

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幅增加,公司信用类债券快速增长。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不含央行票据)46734.7亿元,同比增加68.27%。其中,国债(含记账式和储蓄式)发行14213.58亿元,同比增加96.15%;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11678.1亿元,同比增加8%;普通金融债券发行3071亿元,同比增长2.15倍;中期票据发行6885亿元,同比增长2.96倍;短期融资券发行4612.05亿元,同比增加6.3%;企业债发行4252.33亿元,同比增长80.68%,新发行了12.65亿元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并新发行2000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以及10亿元的国际机构债券。

从债券发行的期限结构来看,5年期以下债券占62.79%,居主导地位;5年期(含)至10年期债券占27.3%;10年期(含)及以上债券占9.91%。

银行间现券市场成交活跃,债券指数有所下降。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47.3万亿元,同比增加15.8%:交易所国债市场成交1334亿元,同比减少24%。银行间债券净价总指数年初为122.412点,最高122.772点,最低116.014点,年末收于116.267点,较年初下降5%: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1.35点升至年末的122.35点,较年初微涨0.8%。

股票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市场指数震荡走高。2009年,沪深两市A、B股共成交53.6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1.01倍。两市指数震荡走高,上证综指较年初上涨77.24%。深圳成指较年初上涨108.92%。

2009年6月,在暂停9个多月后,A股市场IPO重新恢复:9月,创业板正式启动。全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共筹资5711.16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通过A股市场IPO募集资金1633.79亿元,同比增加57.63%;通过创业板IPO募集资金197.59亿元;境内企业通过在A股市场增发共融资3019.93亿元,同比增加44.31%。

人民币兑美元、港元和日元中间价小幅上行,兑欧元、英镑有所下跌。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和港元汇率的走势趋同,在经历上半年的探底回升后,下半年呈现持续小幅上行态势,年末美元、港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分别为6.8282和0.8805,较年初分别下跌0.12%和0.17%。截至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汇改前累计升值21.21%。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总体走势较为平稳,年末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9.7971元,较年初上升2.71%。人民币兑日元中间价起伏震荡,一季度冲高后呈逐级下降行情,年末100日元兑人民币中间价7.3782,较年初下跌0.68%。人民币对英镑走势起伏震荡,英镑兑人民币中间价年末收于10.978,较年初上升10.67%。

黄金市场成交量保持增长,黄金价格创出历史新高。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各交易品种累计成交2.1万吨,合计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51%和22.67%。黄金各品种累计成交4705.9吨,合计1.0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7%和18.36%,铂金累计成交56.66吨,合计15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5%和2.61%。白银累计成交1.62万吨,合计58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7倍和2.96倍。黄金现货主力品种Au99.95年初以192.6元/克开盘,年内最高285.5元/克,创历史新高,年末收于248元/克,较年初上涨28.76%。

商品期货市场规模快速壮大,资源类商品量价齐升。2009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21.57亿手,成交金额130.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18%和81.48%,资源类商品交易活跃。总体上,各期货价格全年震荡上行,部分品种有所起伏,铜、豆粕、白糖、棉花等品种则全年保持上扬走势。

二、2009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2009年,金融市场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融资总量同比大幅增加,并正式启动创业板,新增了地方政府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金融产品,有力支持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增加了民间投资、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及时高效的资金支持。二是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收购、兼并、重组和整体上市等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做大做强,在促进自身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l一是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创新步伐有所加快,增强了资产流动性,并为经济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避险工具。四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指数不断上扬,使得资本市场通过财富效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发行市场看,2009年我国债券市场发行量同比增长68.27%,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共筹资5711.16亿元,同比增长33.9%。从交易市场

看,在2008年快速扩张的基础上,2009年金融市场规模继续大幅扩大。全年累计成交321.91万亿元(含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比增长45.8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金融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和拓展的同时,各市场行情普涨,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市场在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共发行各类公司信用类债券1.96万亿元,较2008年的同类债券发行量增加96%,高于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总增长率68.27%。2009年,我国创业板正式开始运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市场参与者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2009年末,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机构数量为9247家,较年初增加948家,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增加898家,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多样化。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我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9月21日成立了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对扩大中小企业融资份额,推动我国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问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发布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上述制度有效保障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规范运行。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认清形势,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

2010年,全球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将会因此而产生一定的波动与震荡。

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来看,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此,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将可能有较大幅度的震荡。应认真分析这一变化特点,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运行方向,正确把握调控金融市场的方向、节奏和力度,使其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宏观调控的要求、市场发育的程度和金融监管的能力,避免金融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二)抓住契机,积极把握监管政策与市场主体运作方式变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作用

2010年相关监管部门的政策将着力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也会加强审慎性监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会优化融资结构、通过产品创新方式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也将进一步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体制机制。

对应于此,相关市场主体的运作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变化,并对金融市场形成影响。一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融资量会有所增加。相关市场主体会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寻求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总体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二是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加大。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等的调整要求,相关监管部门会加大对市场融资的引导与监管力度,将对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金融市场创新将加快,产品将更为丰富。现有的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中小企业融资工具的发行规模将会扩大,也可能产生新的中小企业融资工具,信贷资产转让平台的建设及资产证券化的推动步伐将可能有所加快,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将得到更大发展。

(三)顺势而为,积极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对金融市场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是对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固定收益市场的产品发展与对外开放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境外人民币持有主体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对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等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会提出相应要求。

二是要求我国进一步建立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历史经验及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都表明,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趋势下,必须十分注意开放格局下的金融安全问题,2010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的完善仍将继续,并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力度。

三是要求大力推进托管结算体系的建设。高效、安全且具有成本优势的托管结算体系对于金融市场的效率和资金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2010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持币投资要求增加,需要进一步提高托管结算体系的效率、安全性及国际化程度,托管结算体系将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昝剑飞)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

第4篇:中国金属家具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行业市场调研与前

景预测报告

报告简介凡以金属管材、板材或棍材等作为主架构,配以木材、各类人造板、玻璃、石材等制造的家具和完全由金属材料制作的铁艺家具,统称金属家具。金属家具优势特点:极具个性风采,色彩选择丰富、门类品种多样、具有折叠功能、颇具美学价值、货品物美价廉。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行业市场调研与前景预测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金属家具相关概述、中国金属家具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金属家具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金属家具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金属家具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金属家具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金属家具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金属家具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 金属家具产品概述

第一节 产品定义

第二节 产品用途

第三节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第二章 中国金属家具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金属家具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金属家具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中国金属家具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章 中国金属家具市场分析

第一节 金属家具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中国金属家具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 金属家具产品产能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中国金属家具产能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产能预测

第三节 金属家具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中国金属家具产量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产量预测

第四节 金属家具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中国金属家具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市场需求预测

第五节 金属家具价格趋势分析

一、2006-2011年中国金属家具市场价格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市场价格预测

第四章 金属家具主要生产厂商分析

第一节 企业

1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企业

2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企业

3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企业

4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企业

5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企业6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七节 企业7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八节 企业8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九节 企业9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节 企业10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章 金属家具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分析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与影响分析

第六章 金属家具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国金属家具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金属家具国内外SWOT分析

第三节 金属家具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存在问题

二、应对策略

第四节 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产品需求特点发展预测

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七章 金属家具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国金属家具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金属家具SWOT分析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行业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第八章 2012-2016年中国金属家具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金属家具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对行业的支撑

二、金属家具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市场机会分析

第二节 金属家具行业投资进入风险分析

一、同业竞争风险

二、市场贸易风险

三、行业金融信贷市场风险

四、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 金属家具行业投资决策依据分析

一、行业投资前景

二、行业投资热点

三、行业投资区域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2005-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 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出品单位】 中国报告网

6

第5篇:中国家具市场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进入九月,随着家具市场的持续回暖,9月的广东家具展会也伴着这股暖流重彩亮相,由搜狐网家具频道主办、名家具展特别支持的“2009中国家具信心”大型问卷调查活动也在展会期间正式启动。

本次问卷调查活动于9月4日东莞名家具展开幕当天正式启动焦点房地产网,问卷调查的问卷设计分为“家具企业版”和“经销商版”两种版本,由来自广东各高校的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向参与家具展的各地经销商、家具企业发放超过1500份的调查问卷样本,经过统计,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答卷1371份,其中有效答卷1293份,其中“家具企业版”回收678份,“经销商版”回收615份,答卷有效率为94.31%;问卷内容涉及家具企业经营现状、各地家具经销商经营需求等方面,共设计了25道单选、多选及自选题目。通过这次千人大型问卷调查活动,活动主办方一方面希望能够更好的了解广大家具企业在2009年的发展状况,及家具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最迫切的需求,为今后家具行业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朋友的问卷调查,更好的了解家具行业的市场终端发展状况,了解广大家具经销商的需求和生存状况,同时为今后家具行业该“如何对经销商进行策略扶持”提供数据基础。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接受调查的家具企业和经销商基本组成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家具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每年平均增速达25%~30%,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据了解,中国家具业分为两个行业,一个是家具制造业,另一个是家具流通业。家具制造业在2008年的产值是6500亿元人民币,而从事家具制造的企业数量大约在25000家,家具流通业注册的企业大概为5000多家。

而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我们回收678份各大家具企业老板及从业人员填写的调查问卷中,市场定位有18%主攻高端奢侈品市场、26%主打中低端普通市场、20% 主要做海外市场、28%主要做内销市场、7%的以上兼营(图1);而经销商方面,来自华南地区的比例最高,为29%,其次是来自华东地区,占了24%,而华北和华中地区各占17%和15%,来自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比较少,只有5%、5%和4%(图2),其中41%的受访经销商正在经营两至三家店面,32%正在经营单家店面搜狐网,分别有15%和12%经营了三到五家店面和五家店以上(图3)。

二、家具企业2009年生存状况:危机中的两重天

而在金融危机到来这一两年里,中国家具业则一直呈现着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体现在家具出口企业和家具内销企业,另一方面体现在行业内大企业和小企业上。这样的发展状况在我们本次的问卷调查中,也有了很直观的反应,在我们回收678份各大家具企业老板及从业人员填写的调查问卷中搜狗,有多达48%的受访企业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利润减少;而选择利润增加的企业占25%、选择基本没有变化的有19%(图4),而经过我们仔细的比对,不难发现,选择利润增加的多数为内销型企业,而外销型为主企业,有超过80%都选择了利润减少。而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有42%的企业选择了市场不景气、产品销售不畅;分别有18%、16%和14%的企业选择了原材料上涨幅度大,成本增加、国内外订单大幅度下降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也曾在家具展期间表示,现在行业在逐步回暖中,2009年上半年家具业的生产总值增长了7.7%,但出口跟去年同期比,下降了9.38%,这让出口欧美市场为主的家具企业倍感艰难。

另一方面,从5月份开始,“我们的市场突然转暖,北京的市场很暖,上海也很暖。我了解的国内一些骨干企业,有的还是30%~40%的增长。”这也和我们的调查结果十分的吻合。

而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在家具经销商行业里也有所表现,但不想家具生产企业这样明显,在针对经销商的调查当中,有53%的受访者表示2009年的终端生存状态为:趋于饱和,勉强维持经营;而有21%的受访者表示2009年市场份额增大,经营状况良好(图5);而经过分析比对我们发现焦点装修家居网,表示经营状况良好的受访者,多来自于华中、东北和华北这些受金融危机较小的内陆省份,而来自华东和华南的经销商,则有近90%选择了趋于饱和、勉强维持经营;这也反映出金融风暴对沿海省份的影响较深,而加上华东、华南地区家具企业发展时间较长,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和内陆省份相对来讲,拓展和发展空间要宽松很多。

三、家具行业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评价:信心=力量

经历了08到09年的金融危机,不管是家具企业还是经销商,都感触颇深。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焦点装修家居网,有55%的企业认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自己企业造成了“比较不利”的影响,有11%的企业感觉“非常不利”,有30%的企业表示金融危机基本“没有影响”(图6);而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面临的困难:需求下降占到了30%、资金紧张占了20%、而成本费用上升占了27%;而对于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未来形势预测,大部分的企业都表明了充分的信心:有49%的企业表示战胜金融危机“比较有信心”,有1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信心”,有25%的则表示“说不清”(图7);而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多久,表示1年以内和1~2年的均占35%,而14%的认为将很快结束,9%和7%的认为2~3年和难以预测(图8)。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信心经济,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信心,实体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信心。对任何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言,信心都是最为重要的资产。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临危受命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对民众说:“我们唯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可以说对发展预期、发展前景作出悲观结论,这比困难本身更加可怕。金融危机的影响力正在渐渐消退,而家具行业整体表现出来的积极而充分的信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具企业将在这种强有力的信心支持下,获得更加长足发展的力量。

四、家具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改变与突破

历经二十多年高速发展,对于中国家具业来说,一路飘红的行业形势和巨额利润,让很多人甚至还没来得及总结和思考成功究竟来自于哪里。突如其来的乌云笼罩,我们才发现,是时候想想该如何加固产业根基,以及接下来该怎样健康地向上发展了?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对中国家具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如说是金融危机使行业累积的问题集中暴露了出来:缺乏品牌、模仿抄袭、低价同质竞争鹿鼎记,这些近年来家具行业的通病,成为各家企业深

入思考的问题。

1、目光由外而内:向国际工厂的定位说NO!

曾经,依赖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家具业创下了家具大国的江湖地位,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干扰,我国家具产业的竞争力正逐步削弱。08年人民币一路高歌上扬,对家具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加上在金融危机席卷的浪潮中外贸市场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家具才开始发现自主品牌的匮乏,更多的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市场。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有23%的企业是刚刚有外销型企业转向内外兼修,并且在国内市场尝到了甜头,从去年的供大于求变成目前的供不应求,有22%的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上年有所提高,44%的企业的企业较往年基本持平,61%的企业在2009年达到了产销量基本持平(图9),这在经受了金融危机打击之后,是非常难得的数字表现。不少企业表示,以后将内销、外销并重,两条腿走路,使企业能够稳步平衡的发展。

2、人才、创新仍是核心竞争力

缺乏创新曾经是家具行业的通病,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二的家具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研发机构搜狐网,有四分之三的家具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这是导致家具行业整体处于混乱局面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而家具人才匮乏的问题真正被热切关注只是近一两年的事,尤其金融危机发生后,这个问题更是凸显。如今的家具管理者们开始强烈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事研发、设计还是管理方面,人才之需求,已迫在眉睫。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图行天下,当被问到家具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有27%选择“创新”、21%选择“人才”、20%选择“自主研发能力”、22%选择“企业管理水平”(图10),由此可见,创新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行业共识。

3、“危”与“机”共存

内外交困的危局背后图行天下,同时有很多商机可以把握。2009年,既会让很多企业从此告别家具业,又会让很多企业拥有巨大商机,获得更大的发展。

金融危机客观上为家具产业变革提供了外部促进因素,巨大的危机和压力逼迫很多家具企业不得不作出变革。中国家具业长期存在过于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产品附加值低及缺乏设计和品牌等问题,庞大的出口产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以上问题的严重性。而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的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失去了得过且过的机会。企业就只有坚定目标,迅速改变产品线、改进技术,才有希望渡过严冬。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不少企业都表示,即便是在严酷的市场条件下,机会和有力条件依然存在:分别有25%、35%和16%的受访者认为,原材料价格下降、政府出台有利政策和企业扩张成本降低,都是目前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图

11)。

因此,危机同时也是有眼光的企业发展的良机。如果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完善的管理,承受住危机对企业的重击,在一场市场的优胜劣汰之后,在一个重新洗牌后的市场上,企业能够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攫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五、家具业的渠道建设和品牌打造:多元化时代

曾经,高额利润带来了一批品质参差的家具企业,也加深了行业内长期存在的无序竞争。而今在成本上涨、利润收缩的形势下,以价格为战斗盾牌的策略已不再奏效,市场作筛,验证了品牌和产品,优胜劣汰,缺乏品牌诚意,没有长远发展思路和策略的企业都在这场战斗中败下阵来。市场也许残忍,但对消费市场而言是一件好事,对部分竞争力强大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各商家开始使出浑身解数,纷纷开辟各种新渠道,家具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都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调查问卷显示,有53%的经销商认为:大型家具连锁店是未来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家具销售经营方式;其次有22%的经销商认为是厂家直销;分别有14%和11%的经销商认为传统店面和网络经销具有潜力和竞争力(图12)。

而有多达52%的经销商表示,目前正在考虑更换新的代理品牌,而考虑更换的原因,有61%的是因为经营定位的调整,有27%的是因为正在代理的品牌不赚钱。

而在品牌推广和宣传方面网络超女,有59%的经销商表示,目前代理的品牌在当地的市场推广力度一般,只有4%的表示很大,19%的表示比较大,且这些品牌宣传力度比较大的多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而且多数为消费者口碑较好的知名家具企业。

这些数据都表示,在大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家具企业面临着单店销量下降、场租不断攀高、企业经营成本持续攀升等问题,生产商、经销商与卖场之间的种种矛盾正日益激烈,一些实力雄厚的家具生产商和经销商开始摆脱传统家具卖场,自己进行产品销售,越来越多的家具生产商开始摸索新的营销渠道来满足经销商和消费者更大的利益。

六、新渠道渐露峥嵘:网络营销受关注

由于近年来竞争日趋激烈,且传统销售渠道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一些家具生产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创新营销模式,以重新掌握产业链主导权。

最近两年,一些家具企业对网络在线商城的投入持续增加,家具电子商务正成为家具行业营销的新宠。2008年初,喜梦宝斥资率先开通了网上商城网络超女,被媒体誉为成功开辟了家具营销的第三条道路;2008年11月,耀邦家具开通耀邦网上商场;2008年12月28日,深圳好百年家具正式推出好百年家具e购网;2009年6月25日,曲美“e世界”网络商城正式上线;尚品宅配、红星;美凯龙、东方家园、集美、蓝景丽家、TATA等一批知名企业都已推出或正在准备推出自己的网络商城图行天下,率先抢分家具电子商务的新蛋糕。

网络销售的优点很明显,能够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是网络销售的最大优势。开通网上商城可以减少组织和管理的成本;免去卖场等中间渠道,有效地减轻渠道负担,把产品以最优惠的价格让利给消费者;还提高了时间和空间的使用效率,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筛选产品,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

而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无论是家具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对网络营销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超过20%的企业代表认为在过去的品牌投放方式中,效果最好的网络媒体投放,且有

46%的企业表示今后会加大网络广告宣传的力度;而在经销商方面,有37%的表示非常愿意尝试网络营销的方式,有51%的认为网络营销会给自己带来帮助,有74%的希望品牌厂家在互联网上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图13),而经统计,所有认为网络营销会给自己的销售带来帮助的经销商,都曾经尝试过网上营销,并且都很成功,而使他们成为网络营销的忠实拥趸者,而相信,随着网络的越来越普及,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对网络营销的诉求会越来越高。

小结:

金融危机将在何时以何种形式结束,依然未知。诚然国际经济走弱、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波动„„这一系列国际因素给中国家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也给2009年的中国家具产业带来一连串挑战。但可以预见的是,每个挑战的背后都孕育着希望。2009年及未来几年,是危机进行时,也是反危机与反衰退的进行时。

可以看出,目前正值中国家具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调查和报告分析的形式,对家具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翔实的剖析,希望无论是对于中国家具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家具行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6篇:中国老年市场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在物流横欲的经济时代,商贸活动已是时代主流,然而在物流冲击下仍有未被开拓的市场,为了找寻这个市场我们进行力量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发现中国老年市场仍大有空间所在。

通过问券调查、采访、市场视察等方式得知目前中国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大,但他们的消费市场占有率却很低,不少商家认为老年人不舍得花钱,市场太小,而调查得知现在的老年人一样的有钱,也懂得在生活中好好享受,却苦于有钱没处花。在一些新市场领域有待开发。

由此鼓励一批商家放眼老年人市场,让市场分配更合理,让老年人有自己的消费市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内多现代化的老年消费市场,如:老年旅游业、老年玩具、老年IT等。

1、调查目的(包括调研目的、调研背景和调研内容)

当今社会经济发达,物流横欲,各种模式的销售琳琅满目,却仍有未被挖掘的商机,市场仍充满诱惑。为了找寻一个合适的市场方向,对我国老年市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我们主要调查了老年市场的数量、分布、老年人的购物习惯、方式、经济状况、

针对老年人的旅游、玩具IT市场做了调查。旨在提供专项产品的市场信息,为投资、经营决策过程中进行参考。

2、调查方法(包括调研对象、方法和实施过程)

通过在网上搜索、问券调查、采访、市场统计等方法对我过老年人及市场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其中还针对株洲地区进行了分析。

全球60岁以上老人约7.05亿人;50年后,全球老年人将增加到近20亿人;2150年,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预计会步入花甲之年。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催化作用,占世界老龄人口1/

5、亚洲老龄人口的1/2的中国,已全面跨入老年国的行列。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2005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老年人数达到1.5亿;200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8岁。1981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以3%的速度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5%的速度增加,这意味着我国每年净增38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多万8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发展,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2.7亿;2030年,老年人将达到3.1亿;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激增至4亿左右„„届时,中国的老龄人口不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堪称世界之最。

经市计生委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8年10月株洲地区总人口数量达380余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374197人,占总人口数量的9.46%。

专家预计,50年内老年人市场消费将达5万亿元。就我国而言,可供老年人消费的市场还远远赶不上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很多方面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方面仍是空白。

株洲市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消费品购买市场,通常情况下有购物需求的老年人都在市各大市场购买,从消费市场趋势来看,因为消费群体相对较少、消费方式较为俗套,商家对如何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

老年人经济状况:经过老年人消费品市场上100人次的调查问卷活动,我们深入的了解了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具体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根据年龄段的划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处在离退休的生活阶段,生活处于自由安闲,很少参加公共场所的集体活动,因此,现阶段老

年人消费市场应以中、以低档产品为主,也就是"平价实货"大众化应占主体。他们收入大多用于家庭基本开销和医疗保健,总体消费水平还较低。有部分积蓄还得存入银行。

经济来源:主要是自己储备的养老资金、儿女抚恤费、退休基金等

老年人购物特点

1.数老人的消费频率集中在每月3-10次,一次性购买较多的商品。我国的老年人喜欢去大众化的商场、农贸市场和中低档商品购物场所。

2.老年人购买物品更注重质量,事实上,老年人相对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来说,消费具有稳定性。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消费观念和心理不同,青年人注重商品的品牌,而老年人更看重商品的质量,自己绝对信赖的产品。说明老年需要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

3.老年人所购买商品大部分是特殊消费品,其中包括:健康食品、保健品、服装以及健身器材和老年文化用品等。

4.老年人也有追求时尚想安享晚年,他们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却苦于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5.一般老年人的子女在外面工作,回来想给父母买一些礼物,却很难在商场找到想要的商品。

6。老年人消费场所较为集中

调查显示,有79.7%的老年消费者经常去超市消费。大多数老年人表示,超市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短斤缺两、服务水平差等现象,而一站式购物的便利,也节省了老年人购物的时间以及精力。

7.老年人的传统消费结构

日常家庭基本开销是老年人月支出的主要方面之一,占到了调查总数的90.3%。此外,医疗保健、文化生活、储蓄、给下辈则依次占到调查总数的40.6%、32.3%、25%和19.7%。这说明,老年人的传统消费结构正由储蓄和给下辈向提高自己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水平倾斜。

8.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相对理性。在对老年人消费主要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基于“自身需要”消费的占93.2%,而基于“促销”、“广告”等原因消费的仅占11.2%和2%。购买衣物时被调查的老年消费者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质量,其次是价格,最后才是品牌,它们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77.1%、19.4%和2%。

4、调研结论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商家、厂家没有仔细研究过老年人市场,不注意市场需求的调查,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少,适合老年人需求商品少,品种单调。对于老年服装市场,超过60%的老年人表示株洲市本地商家对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服饰或健康用品专卖店。

调研结论--老年人市场有待开发: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决定了其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决策等方面的特殊性,由此形成了现实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需求的特殊性。在这部分人口巨大的数量规模背景下,已经并将形成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

老年旅游业:

首先说银发旅游市场潜力无限。业内人士分析,“银发族”出游有几大方便条件:一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他们大多已退休在家。二是经费来源不困难,有积蓄,退休金、儿女的赞助等。三是健康观念更新,身体条件好。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数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已经不成问题的前提下,老年人现在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生活得是否健康、是否高质量很自然就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题。四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尊老敬老风气越来越浓,子女越来越孝顺。社会、子女都愿意给老年朋友提供各种方便。作为服务机构的旅行社也可多选择在旅游淡季组织老年旅游团,这时,住宿、交通都比较便宜,景点内游客少,比较适合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特点。

据统计七成以上老年人偶尔或经常去旅游

旅行社在开发银发旅游市场时,应做到在价格上要微利、薄利;服务上要热心周到,使老人有安全感、放心感;安排上要细心、慢节奏,以休闲、舒缓为主,动静结合;饮食上要做到饭菜清淡松软,不油不腻;活动内容要注重文化内涵,可参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反映人民大众建设成就的景点,并安排一些老年人喜爱的戏曲、书法、绘画、摄影、交谊舞等活动,尽量丰富旅游行程。

其次是老年玩具市场正在升温。医学专家早就做出过科学的分析:7岁的儿童与70岁的老人在渴望呵护,渴望关怀,渴望抚慰,渴望集体游戏等诸多因素方面的分值有惊人的相似。这就给商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老年玩具市场。

调查表明,近几年来,老年人玩具需求有明显上升趋势,所以很多商家进货时经常选择一些既适合少年儿童又同样适合老年人口味的玩具。那为什么不进一些专门给老年人制造的玩具?很多商家表示,不是不想进,而是市场上的老年玩具实在是太少了,想进也没那么多。玩具不仅可以益智,也可以健身,这是不可置疑的。人们对老年人玩玩具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玩具厂家对老年人玩具市场视而不见,是造成老年玩具市场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

美国玩具市场一份调查资料表明,西方市场上有40%的玩具是为成年人设计的。但中国市场,几乎没有老人玩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正因为如此,有眼光的企业如果能抢先一步投资老年玩具市场,肯定能赚大钱。

再次老年IT市场也可谓前景光明。一位老网友说,经过长达一年的“刻苦学习”,65岁退休赋闲在家的他现在平均每天达两个小时的网上冲浪,“上网使我找到了年轻的感觉,因为网上可以聊天,网上可以发电子邮件,网上可以随时收看新发生的事件,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方便无比”。老年人也不想落后于社会,老年人也不想被社会淘汰,因此大多数离退休的城市老年人想学习电脑及网络知识。但老年人在IT领域的“追求”都缺乏各方面的支持,致使只有不足20%的老年人付出了行动。同时许多老年人还表示:网上适合老年人的慢节奏、大图标、大字号的搜索、浏览以及交流网页实在太少了。且目前的电脑操作过于复杂,买不到操作简单、功能实用、专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傻瓜型”电脑。缺少各方面的支持是老年人学习电脑遇到的最大障碍,社会各界尤其是商家不应该忽视老年消费群体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

经过调查看出,现在老年消费水平还没有完全达到一定的层次上,所以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主

要是实用,价格低的产品.他们并不是需要服饰保健食品,最主要是在生活方面带来帮助,这是最关健的.

对于老年人市场的建议:

1.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程度,鼓励商家开设老年人需求物品的专业销售点,提高服务质量,刺激老年人的消费欲。生产、开发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喜欢、价格适当的用品和服务项目。

2.设计适合老年人心理、生理需要的用品。

3. 继续开设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支持商家开设更适合老年人集体娱乐的会所、休闲吧、茶馆等等。加大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程度。

第7篇:中国线材市场调研报告

2012-2016年中国线材市场调研及投资方向研

究报告

报告简介线材是用量很大的钢材品种之一。轧制后可直接用于钢筋凝土的配筋和焊接结构件,也可经再加工使用。例如,经拉拔成各种规格钢丝,再捻制成钢丝绳、编织成钢丝网和缠绕成型及热处理成弹簧;经热、冷锻打成铆钉和冷锻及滚压成螺栓、螺钉等;经切削成热处理制成机械零件或工具等。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线材市场调研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线材相关概述、中国线材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线材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线材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线材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线材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线材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线材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 线材产品概述

第一节 产品定义

第二节 产品用途与特点

第三节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第二章 中国线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线材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线材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中国线材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章 线材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线材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线材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二节 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2007-2011年主要原料产量分析

二、2012-2016年主要原料产量预测

第三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2007-2011年主要下游产品消费量分析

二、2012-2016年主要下游产品消费量预测

第四章 中国线材市场分析

第一节 线材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07-2011年中国线材行业总产值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线材行业总产值预测

第二节 线材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一、2007-2011年中国线材产量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线材产量预测

第三节 线材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07-2011年中国线材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线材市场需求预测

第五章 中国线材市场规模分析

第一节 2007-2011年中国线材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线材区域结构分析

第三节 中国线材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一、2007-2011年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二、2007-2011年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2007-2011年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2007-2011年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2007-2011年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2007-2011年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2012-2016年中国线材市场规模预测

第六章 线材价格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07-2011年中国线材市场价格分析

第二节 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2-2016年中国线材市场价格预测

第七章 线材主要生产厂商分析

第一节 企业

1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企业

2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企业

3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企业

4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企业

5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企业6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1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2-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八章 线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国线材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线材国内外SWOT分析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线材行业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第九章 2008-2010年中国线材行业相关运行数据分析

第一节 2008-2010年中国线材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线材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线材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线材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8-2010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08-2010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线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十章 2012-2016年中国线材行业投资的建议分析

第一节 中国线材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

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二节 投资风险分析

一、同业竞争风险

二、市场贸易风险

三、行业金融信贷市场风险

四、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 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四节 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2005-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 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出品单位】 中国报告网

6

第8篇:中国内衣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的内衣销售大国,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本土内衣品牌开始崛起,许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如千佰媚等,它们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中国正在从内衣制造大国向销售大国转移。现在,出现在中国的国际品牌形式有很多种:第一是在中国大陆市场有全国的总品牌;第二是分不同的城市,有城市的品牌或者区域性的品牌;第三种形式是在同一个城市有多位品牌;还有一种是很多国际大牌在开店的前期,也就是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期,直接由境外的机构来管理和负责。而中国本土内衣品牌的崛起,无疑为中国内衣产业从制造大国向销售大国转移提供了条件。国际品牌对于中国服装纺织市场的培育功不可没,它是“国际化功臣“。中国服装领域中很多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它们的年销售额达到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给国外品牌做加工是重要的订单来源。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这些企业的另外一个收益是制造水平跻身到世界前列。与国际品牌的文化内涵牵手,是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服装品牌档次的关键,也是国际品牌入驻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个契机。

中国内衣市场容量和出口增长的潜力巨大,内衣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超过千万美元的就有22个市场。创汇上亿美元的市场就有五个,分别是日本、欧盟、美国、香港和罗马尼亚。中国大陆内衣消费增长强劲,2008年高达10%,过去五年平均增长为11%。2008年,亚洲内衣市场营业额占世界内衣市场营业额的20%,全球内衣消费市场的增长为2.9%,亚洲市场增长为8%,中国内地内衣消费市场增长则高达10%。中国女性在服装消费中大约花8%购买内衣,预计未来一年内,中国女性的内衣消费会增加一成。中国的高价内衣市场正不断扩张。新时代中国女性具较高购买力,因此中国内地主要内衣品牌纷纷推出高价系列,特别选用高档的欧洲布料以吸引消费者。中国的内衣市场年销售额在1000亿以上,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在增长,在整体的市场中,女式内衣占到了60%,成为整个内衣行业的重中之重。与女性内衣不同的是,中国的男士内衣品牌是伴随着国际品牌成长的,只是国外品牌是从塔尖做起,国内品牌则从塔基做起。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男士内衣品牌发展的好时机,因此应该抓住这个

商机抢先在男士内衣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保暖内衣市场经历了太多的市场磨砺,从广告战、价格战、口水战,导致这个行业正在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赖。价格愈加透明并且利润愈加微薄的保暖内衣新时代,让规模企业不得不思考,只有不断研发新品,才能突破现有的困局。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国经济研究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商务部、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内衣专业委员、中国行业研究网以及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对我国内衣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供给与需求状况、区域发展状况、竞争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论述了内衣行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区域分布情况,重点突出了内衣业的生产和销售状况,以及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中国服装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报告还根据内衣业细分的主要产品类别,如女性内衣、男士内衣、保暖内衣、情趣内衣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同时就重点省市和领先品牌发展状况、市场策略、竞争优势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细,在撰写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分析深入,且有独到的见解,是内衣生产、贸易、零售、纺织企业等相关单位准确了解目前内衣行业发展现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发展战略,规避风险,投资、决策的有力助手。

第9篇:中国茶叶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茶叶消费市场调研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茶叶消费市场调研报告一

是茶叶的故乡,喝茶已成为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随着经济的发展,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喜爱和追求。

消费者性别

图1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1所示,喜欢喝茶的人数中男性比女性要来的多,男性是茶叶消费市场的一大主力军,而女性更偏爱与花茶,例如玫瑰花、茉莉花等之类的茶,其消费市场要比男性来的弱些。

消费者年龄

图2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2所示,19岁以下的占总比例的9%,2039岁之间的占总比例的21%,4059岁之间的占总比例的32%,60岁以上的占总比例的38%。由此可见,在购买茶叶的消费者中都是年龄在逐渐增大的,茶叶的销售在高年龄人群中是比较好的。

图3

茶叶购买渠道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3所示,大部分消费者是选择去茶庄购买茶叶(32%),因为他们认为茶庄里面的茶叶在质量上是有保证的;其次是选择茶叶连锁店(27%),第三是批发市场或零售店(21%),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消费者是选择在上购买(17%),认为在上购买可以不受地域、环境等因素限制。

图4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4所示,在购买茶叶时36%的人会优先考虑其质量,质量就对茶叶好坏最直接的评价;21%的人考虑其价格,正所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商品价格也是衡量一个茶叶是否优质的一个重要标准;20%的人是在意其品牌,还有18%的人在购买时会考虑其包装是否精美,一些消费者会将茶叶当做送礼佳品,因此,茶叶的包装就会影响其档次。

图5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5所示,半个月1个月购买一次茶叶的消费者占总比例的22%,2个月3个月购买一次的占总比例的34%,在4个月5个月之间购买一次的占总比例的30%,半年以上的占总比例的14%。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认为茶叶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往茶叶市场推进,提高经济的发展。

茶叶消费市场调研报告二

一、摘要

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c、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黔青、桂青;

d、蒸青:煎青、玉露;

2)青茶(乌龙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乌龙。

b、闽南乌龙: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黄金桂、闽南包种。

c、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包种、铁观音、乌龙。

d、台湾乌龙茶:木栅铁观音、文山包种茶、洞顶乌龙茶、白毫乌龙、竹山乌隆、梅山乌龙。

3)红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小种红茶:星村小种、正山小种、人工小种、烟小种。

b、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宜红,闽红。

c、红碎茶: 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4)白茶

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白牙茶:银针白豪,

b、白牡丹。

5)黄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黄牙茶:银针

b、黄小茶:毛尖

c、黄大茶:大叶青

6)黑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分为:

a、湖南黑茶:黑砖茶、黑毛茶。

b、湖北黑茶:面茶、里茶。

c、四川黑茶:四川边茶、康砖、金尖。

d、滇桂黑茶:云南普洱茶、六堡茶、白牛茶。

二)茶叶的市场

1、茶叶市场的特点

通过市场的调查发现我国的茶叶市场有很大的漏洞缺陷,走访的一些茶叶经销商透露说先进茶叶种类相当的多,而且很多都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价格也是经常地变动。

1) 茶叶种类多样

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现有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之分;具体到某种茶叶又有细分,如红茶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绿茶有烘青、炒青、蒸青等;就质量特征而言,同类茶叶也有名优茶、大宗茶的区别。并且,各地的区域环境、气候、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制茶工艺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工夫红茶的滇红与祁红的质量差别、闽南(北)乌龙茶与台湾乌龙茶的质量差异等。

2) 茶叶价格波动大

由于我国茶叶种类、质量的差异性,茶叶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来统一规范,高品茶的质量级别较为混乱,售价较为模糊。面向渠道经销商的出厂价、批发价尚能保持相对稳定,而面对消费者的零售价,往往随意订价、茶价畸高或是价质不符,消费者无从判断商品茶的真正价值及真实价位。

3) 茶叶品牌杂乱

目前,商品茶价格缺乏诚信,茶叶品牌过少,消费者对商品茶的质量和价格,往往是无所适从、一头雾水,无法判断产品的真伪、优劣和真实价位。由于茶叶企业经营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茶叶市场运营不规范、质量不稳定,消费者购买力受阻,从而制约了茶叶市场的深度拓展。

4)茶叶的升值空间大

包装茶增值空间大、盈利性强。品牌包装茶的开发商机,为茶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茶叶作为快速消费品面对着多还元化市场,市场的定位与细分要求茶叶包装应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变化,从包装材质、外形、装饰、规格及包装需求的系列化包装机。茶叶包装应在坚持特色的同时,重视与国际包装惯例接轨,

2、茶叶市场消费对象情况分析

1)茶叶消费者年龄结构分析

经调查发现,茶叶的消费年龄结构主要是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阶段,是茶叶的主流消费者,与此同时我们发现1525岁的年轻消费者也占据了比较重的比率。

2)茶叶消费群体特征

经调查发现,茶叶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集中1000—XX收入阶段的消费者。(此资料是阅读书籍得知的)

3)茶叶消费者消费习惯调查

调查发现,茶叶倍受人们的推崇,喜欢饮茶的消费者占到76% 的比重,人们对茶叶喜爱有加。

4)消费者对茶叶产品价格认同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消费者购买茶叶的价位约为XX00,而400元以上的中高档茶叶也占一部分很大比重。这说明市场正引导茶叶市场向中高档茶发展。

5)茶叶消费者饮用频率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一半以上消费者几乎每日饮茶,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的休闲方式,饮茶更成为大部分人们每日必修。

6)消费者茶叶功能关注度调查分析

个人喜好占最大比重47%,其次送礼茶、礼品茶也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发展起来。

7)茶叶消费的区域差异调查分析

大部分的茶叶小群体分布在广东江浙等沿海一带,受其气候天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

三)茶叶出口现状

目前茶叶年产量超过百万吨的国家主要有印度、、斯里兰卡等。世界茶叶三大出口国是印度、和斯里兰卡,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英国、美国、巴基斯坦等。

XX年,我国取消茶叶出口配额。同年5月,日本实施新的 “肯定列表制度”。XX年1月欧盟发布了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新标准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有些标准是针对我国农药的使用情况而做出的调整。据统计,我国茶叶出口品种以绿茶为主,绿茶出口量占整个世界绿茶贸易量的90%左右,分析显示我国的绿茶影响着国际绿茶市场价格。自XX年起,我国绿茶出口总量占出口茶叶总量的最低达%,最高达%。全世界茶叶销售总量中,红茶占多数,绿茶次之。俄罗斯进口茶叶总量的90%均是红茶,红茶对俄罗斯的出口表现不佳。

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笼罩下,XX年我国茶叶出口逆势上扬,据海关统计,XX年我茶叶出口量万吨大关,首次突破30亿大关,同比增长2%,一举打破了近5年来始终在2830万吨之间徘徊不前的局面;出口金额亿美元,突破7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实现了全国茶人期盼已久的历史性双突破,总量和金额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

五、分析问题及建议

我国茶叶出口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茶产业出口主要问题是:

1.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的逐步放开,茶叶出口企业逐步增多且优劣混杂,少数企业为追逐眼前利益在出口中低价竞销、以次充好,不但严重扰乱了国内经营秩序,使得茶叶出口价格整体下滑,茶叶出口全行业利润水平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我国茶叶在海外市场的口碑。

2.茶树种植农户平均每户仅有茶园1亩左右,种植水平低,良种普及率比起其他主要产茶国低很多。全国仅加工茶叶的茶厂达

六、七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余吨,一些小型加工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原料安全难以保证。

3.国内外检验标准不统一,科研人才队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茶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健全。茶叶生产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4.由于茶叶出口企业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目前尚缺乏真正意义的茶叶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我国主要茶叶出口企业目前已发展出不少自有品牌,骆驼牌还曾荣获商务部颁发的优秀出口品牌奖,但由于当前茶叶出口企业规模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比仍然偏小且缺乏国外市场分销渠道,目前还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国际市场,企业多以定牌生产等方式为外商供货。我国要发展成世界茶叶强国,离不开行业中龙头企业的带领,也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品牌战略。茶叶出口发展到现阶段,如单纯依靠茶叶企业自身发展,想完成以上目标需要经过漫长的培育阶段。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自己的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则需要政府和行业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整合行业的第一步。

六、小结

一)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

1、避免少数企业的劣质茶叶损害行业形象。

2、大肆的宣传的茶文化史,通过政府间的交流传播茶的千年文化;

3、加强与主要消费国行业组织的联系,沟通行业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海外市场最新趋势;

4、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开拓市场;

5、为培养茶叶核心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茶叶行业地位和质量声誉,打造茶叶行业的新形象,茶叶分会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茶叶出口行业集体标识。

6、为尽快消除海外市场对我国茶叶的错误认识,我们呼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茶叶企业共同对我国茶叶形象进行大规模宣传,包括在主销市场召开新闻发布会、行业推介会、茶叶品评会、免费品尝活动及宣传资料发放,打造我国茶叶整体形象。

二)茶叶营销策略

1、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的定位及宣传推广:茶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产品质量特性及市场营销需求,进行科学、明晰的品牌定位,保持品牌形象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成长性。茶叶企业的广告宣传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加强社会协作、分销渠道、市场终端等途径的品牌展示;并通过广播电视、平面媒体(报刊)、户外广告、互联及茶博会和茶叶节等途经,针对性地宣传推广茶叶品牌。

2、产品开发

茶叶企业的经营定位,决定了产品开发及产品线的规划设计与走向。目前,许多茶叶企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名优茶与大宗茶、内销茶与外销茶等经营进于细化,到XX年我国规范管理的公司大都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将对茶叶产品的开发定位和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茶叶市场的高端产品(名茶)的开发有利于品牌塑造,中低端产品(优质茶、大宗茶)则是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之源。茶叶企业可根据货源供应、经营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商品茶经营档位不高偏废,可以各有侧重,经营范围也不宜过广,避免经营品类过多过滥,以及产品特色和诉求点不明晰。并可根据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特点,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力度,保持茶叶产品线和创新现延伸,从原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包装等方面人手不断推出新品,以满足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

3、商品茶价格的调整

价格因素直接影响到商品茶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高端途径及消费群相对固定,礼品馈赠比例很大,价格弹性小,从而订价较高,以保持名茶的珍贵形象。中低端产品(大宗茶)属于大众消费品,价格弹性大,应坚持薄利多销、走量为主的订价原则,追求批量化的规模效益。

加强销售渠道及终端的价格管理与监督,实施商品茶批发、零售的指导价,鼓励、引导经销商遵循行业价格规则。避免售价畸高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及出货量减少,或者是低价批零、跨区冲货而引起的价格混乱、品牌形象受损。确立商品茶良好的价格稳定与互利,从容应对原料收购、产品销售中的价格战。

4、市场促销

市场促销包括渠道促销和消费促销两个层面,渠道促销主要有提高铺货率、销售费用率、返利率、销售分配比例,提供渠道及终端形象设计与宣传支持等。茶叶市场促销以消费促销为主,首先要加强区域市场、目标消费群的调研分析及信息反馈,深入分析消费者层次、茶叶消费程度、成长潜力、消费传统或倾向。根据市场调研结论,结合产品特点和市场竞钕需要,针对性地确定促销推广方案。

上一篇:学习贯彻落实情况汇报下一篇:农业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