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农村工作建国60年成就与变化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某县农业农村工作建国60年成就与变化

某县农业农村工作建国60年成就与变化 篇1

我县为旱作农业区,土地贫瘠,以生产玉米、谷子为主,32万人口中有26万是农民,属农业大县范畴。旧社会,历经战那一世小说网 http://乱,灾害频仍,生产水平低下,大部分土地为少数地主富农所有,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清光绪《##州志》载,正常岁月“一岁所入不足支半岁”,遇有灾荒则“死尸相枕藉”。1946—1950年##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1年春,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农民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1—1958年,经过互助合作、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1984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期间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粮食大幅度减产,经济状况极度恶化;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进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小段包工、联产到劳,逐步实行了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1983年全县共有1474个生产队,计69972户实行了包干到户。1984年基本上废除了延用28年的公分制,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山场划分自留山、责任山,实行开发性承包;林木作价到户;果园长期承包;社队工副业、企业实行工资制,利润承包。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1994年全县开展了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工作,共有297个村、37.2万亩土地完成了土地延包工作。2003年的税费改革,取消了所有摊派在农民头上的各项提留统筹费用,减轻农民负担1024.65万元;从2004年起,全县范围内免征农业税,总额270.3万元,结束了“种粮纳税”的历史,两项合计减免农业税费总额1294.95万元。从2004年起,对种粮农民进行了补贴,2004—2006年共计补贴800.55万元。每一次农村改革,均程度不同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86.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

解放初期,全县农业生产以简单的种粮和分散的个户养殖为主,种植业以种粮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高粱、薯类为主,蔬菜品种主要以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用于耕作的骡、驴、马、牛和传统的家庭养畜、养禽业。1949年,粮食作物面积47.71万亩,粮食总产量4291万公斤,平均亩产量90公斤;蔬菜面积4.22万亩,蔬菜总产量190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451公斤,养猪1725头、养牛6401头、养驴18955户、养骡438头、养马193匹、养羊52551只。农业总产值765万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全县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种植业以种粮和种菜为主,畜禽饲养量大幅度增加,涌现出一大批重点户、专业户。1983年全县涌现出专业户、重点户32680个,占总农户的44.7%。其中粮食专业户6684个,养殖专业户2496个,经济专业户1332个,服务专业户891个,运输专业户2151个。涌现出年产万斤粮户2145个,售万斤粮户207个,售2万斤粮户11个,收入万元以上户99个;养猪在10头以上的专业户有20家,年末生猪存栏716头,养鸡在100只以上的专业户有182家,有鸡22336只。

1991—2000年,农业生产以稳粮、增肉、扩果、发展菜为目标,把推广“优种加良法”作为主要技术来抓。种植业上,推行了“三高配三技”,即扩大高产作物,引育高产良种,建设高产农田,配套有机旱作、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等技术。先后推广了优良玉米、谷子品种,种植方法上重点推广了以覆盖为主的有机旱作技术,以测土配方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以立体套种为主的模式化栽培技术,以玉米健壮素为主的农作物生长激素应用技术;养殖业上推行了“三化配三技”,即生产规模化、饲养科学化、经营生态化,配套繁殖改良、配合饲料、防疫治疗等技术。

2001—2006年,围绕“调种、扩养、上加工”思路,大力发展品牌、特色、效益农业。种植业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优质玉米丰产工程,建成了10万亩优质商品玉米生产基地,5万亩高蛋白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基地;杂粮品牌效益工程,建成了4万亩优质杂粮生产基地,1万亩脱毒薯类生产基地,成立了阳泉市西回小杂粮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250万公斤,杂粮品种主要有晋谷

人罪 带着军队玩穿越 都市全异能大师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21,晋杂12等;无公害果菜工程,制定了无农药残留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果菜标准化生产,建成了6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南上庄日光温室创出了亩收入1.7—2万元的最高水平。养殖业重点实施了四大工程:规模养殖工程,坚持扶龙头、抓基地、帮大户的原则,华润、冠森、兴发、华明等公司存栏奶、肉牛都在100头以上那一世小说网 http://。华润乳业有限公司存栏奶肉450头,成为阳泉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奶肉养殖园区;畜禽良种工程,建成了2个市级畜禽良种改良繁育基地,11个县级畜禽良种改良示范基地,20个乡镇畜禽良种改良示范点,5个人工输精改良站,2个高产奶牛胚胎移植示范基地。实施了奶牛性控冻精技术,实现了奶牛生殖的性别控制,该项技术填补了阳泉市空白,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重点推广了美国黑星、荷斯坦、北京黑白花等高产奶牛品种,长白、大白、皮特兰、杜洛克等优种猪品种,波尔山羊、萨福克、道赛特等优种羊品种;草地建设工程,引入紫花苜蓿、红豆草、饲料玉米等饲草品种,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000多亩,饲料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种草养畜、舍饲圈养的养殖模式正在逐步推广;畜禽安全保障工程,定期开展春、秋季防疫工作,落实免疫标识制度,做到一畜一标一证一档,强化产地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完善了疫情测报体系,积极开展疫情检测,以检促防。2002年,太旧高速公路防疫监督检查站,被省农业厅授予“文明边境站”称号。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先后建起了娘子关核桃饮料厂、西回小杂粮加工厂、章氏擀面加工厂、后沟龙筋牌黄瓜干加工基地、川玉豆制品加工基地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逐步完善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在东升市场、常青市场、东关商贸城等大型农贸市场的带动下,各乡镇先后新建了各类农贸市场15个,全县农贸市场年交易额可达1.5亿元。各乡村还恢复了传统集日,进一步繁荣了农副产品流通市场。积极培育以专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18个,中介组织成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桥梁纽带,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32.58万亩,粮食总产量8647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65公斤;蔬菜面积2.12万亩,蔬菜总产量6699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160公斤;水果面积3.2万亩,水果总产量1200万公斤,平均亩产量375公斤;奶牛饲养量3830头,奶类产量1378.8万公斤,生猪饲养量121500头,肉牛饲养量11141头,羊饲养量31663只,兔饲养量70018只,肉类产量549.6万公斤,鸡饲养量655070只,蛋类产量873.4万公斤。

解放初期,##农村满目苍痍,农民贫穷落后。##解放60年来,我县广大农民战天斗地,建设家园,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小康建设、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饮水解困、生态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村村通户户通硬化路、创建文明生态村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程,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农村在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厨、绿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农村行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全县10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吃上了娘子关水,三分之二农户实现了旱井水自来化。生态建设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杨家沟、理家庄、宁艾、新城、西回、前石窑、上马郡头等村实现了树在村中,村在林中,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使用煤气、沼气、秸秆气化炉、电磁炉、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达到23896户,过去烟熏火燎、缺煤少炭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入合农民233033人,入合率92.1%。全县共有4851户、8169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共有3个乡镇、10个村、340户、1229人实施了移民搬迁。

建国60年德宏水利成就辉煌 篇2

更新日期:2009-9-15 17:05:35

索 引 号:533100-008919-20090915-0001 发文日期:2009-09-15 名 称:建国60年德宏水利成就辉煌 主 题 词:德宏 水利 成就

德宏州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959.4mm,多年年平均产水量136.3亿m3,入境水量81.7亿m3,共拥有水资源总量218亿m3。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雨水多但时空分布不均,春冬干旱少雨,夏秋洪水成灾,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为求生存和发展,德宏各族人民与水旱灾害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在解放前的漫长历史中,德宏一无水利水电科技人员,二无水电,三无蓄水工程,农田灌溉多处等雨栽秧的自然状态,“田在大江边,栽秧还靠天,下上三天雨,农田被水淹”,成了德宏历史上农业灌溉的真实写照。1950年,德宏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兴水利、除水害,广倡水土资源保护、大兴治水办电之工,开始了水利水电建设的新篇章。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德宏水利发生了沧桑巨变,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德宏州努力构建平安水利,打造生态水利,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以江河治理、水毁修复、节水工程为重点,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抓好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在国家及省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多渠道增加投入,德宏水利实现重大跨越,治水思路发生重大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增加,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9.91万亩,水电装机容量达147.0272万千瓦。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水利水电建设成就辉煌

水源工程和江河治理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德宏州境内江河密布,大小河流近千条,其中大盈江、瑞丽江属国际河流,两岸居民、土地众多,加强水工程防洪保安能力意义重大。建国以来,我州高度重视和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共建成潞西市芒究、瑞丽市姐勒、盈江县户宋河、陇川县芒旦4座中型水库以及潞西勐板河等19座小

(一)型水库和43座小

(二)型水库,并先后对潞西市芒究、瑞丽市姐勒、陇川县芒旦3座中型水库以及潞西市芒别、瑞丽市勐卯、陇川县海岗等小

(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结束了带病运行、限制蓄水的被动局面。全州中小型水库累计达66座,总库容20872万立方米,塘坝总数达到171座,总库容437万立方米。已建成的水库工程,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全州人民期盼已久的陇川县麻栗坝大

(二)型水库也已基本建成,盈江县回龙河和瑞丽市芒林中型水库开工建设。

我州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并且随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灾损失程逐年增大趋势,水灾已日益成为坝区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心腹之患。建国以来,江河治理作为全州各族人民向洪水作斗争、求生存的一种手段,从未间断。德宏州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级政府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坚持不懈地对江河堤防进行治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江河治理的投资力度,1990年安排以工代赈资金对大盈江河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又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对大盈江、瑞丽江、南碗河瑞丽段和畹町河等实施了大规模的治理,防洪标准达到了二十年一遇,瑞丽江部分河段达到三十年一遇,设防标准显著提高。全州堤防总长度达到379.46公里,其中达标堤防166.03公里,保护人口51.65万人,保护耕地60.09万亩。2004年,德宏州遭遇了“7•5”、“7•20” 特大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由于大盈江、瑞丽江工程防护体系基本形成,经受住了两大洪灾的考验,整治综合效益非常明显,有效支撑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建国60周年来,我州坚持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动员群众大力开展以堤防加固、沟渠整治、农村人畜饮水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州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努力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全州累计解决70.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工程成为“民心工程”。通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我州坚持以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强干支渠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挖潜配套。全州共建成引水渠道累计达9858条,其中0.3方/秒以上引水工程339条,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能力94854.94万立方米。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农田灌溉面积显著扩大。我州还坚持巩固坝区,加强山区的原则,切实抓好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引导山区农民积极兴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等水源设施和灌溉设施,努力改变山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德宏州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相伴发生。建国以来,特别是从98年开始,国家和省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我州抓住机遇,先后完成了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梁河县弯中河、猛科河、杨柳河、赖帕河、平山小河小流域,潞西市邦滇河、放马河、清塘河小流域,盈江县水槽河、朋果河、勐勇河小流域治理以及省级重点工程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建设,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1.7平方公里。

浑水沟位于德宏州盈江县境内,属大盈江左支的一条支沟,是一条暴雨型暴发频率很高的粘性泥石流沟。浑水沟滑坡泥石流暴发至今已有150 余年,治理初期年暴发频率每年在50次以上,是大盈江流域的第一大沙源,是造成大盈江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尽快根治浑水沟滑坡泥石流灾害,从1966年开始至2005年进行了四十年的连续治理,共建成拦沙坝7 座(含门坎坝1座),梯级拦沙坝群总高程达88米,分凹治理共建谷坊19 座,植树造林8000亩,完成投资1400万元。通过连续治理,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固的大坝,把暴烈肆虐的浑水沟滑坡泥石流这条“泥龙”牢牢锁住,拦截了大量泥砂、减轻洪涝灾害、恢复流域生态,泥沙下泄量由治理初期的每年约150万立方米减少到3~5万立方米。

水电建设突飞猛进。德宏山势陡峻,河流落差大而集中,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62.4万kw,可开发利用300多万kw。50年代德宏地方电力建设开始起步,几十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70年代,州和各县市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小水电站,到198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939千瓦,年发电量0.31亿千瓦时。1999年,全州建成了110kv单环网区域电网,2000年全州“村村通电”工程全面完工,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全州各县(市)在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基础上,率先建成我省第一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州,也是全国第二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地州。从2000年12月开始,共进行了两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行了潞西市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建设,完成了“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组织实施220kv电网工程。2003年开始进行水电大开发以来,全州先后有49座水电站建成并投产发电,新增装机127.718万千瓦,截止2009年7月底,共有水电站103座,总装机容量达147.027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398399万千瓦时,电力成为了德宏又一新的支柱产业。水电业的迅速崛起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州已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户通电率达到了99.46%。潞西市是全国26个(全省6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之一,并于2005年8月13日通过省、州级验收,试点区内1282户农户从2004年10月起已经享受到以电代柴的优惠政策,烧水做饭都用上了每度0.18元的优惠电价,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防汛抗旱能力明显提高

德宏江河在上百年的水灾记录中,有小灾年年出,大灾10年发的一般规律。2004年发生的 “7•5”“7•20”特大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和2005年发生的旱灾分别是建州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和最大的一次旱灾。在洪旱灾害面前,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防汛部门致力于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环境,科学规划,科学调度,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抗旱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环境。汛前,精心制定度汛计划,修订和完善各项防洪预案,组织开展汛前检查,落实防汛责任制,抓好组织准备、工程准备、方案准备、队伍准备、物资准备工作。汛期抓好防汛值班,加强对蓄水工程的安全调度运行管理,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和水毁工程修复等项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底程度。2004年“7.5”、“7.20”洪灾发生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防汛部门行动迅速,积极应对,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精心组织,一线指挥,科学调度,规范运作,措施得力,经过广大军民的团结奋战,确保了大江大河、中小型水库、重要城镇和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做到蓄水工程没垮一库,达标防洪堤没决一口。旱灾期间,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全力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为确保春耕备耕用水,全州各县市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做好抗旱救灾工作,采取科学调度、节约用水以及其他应急工程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管好用好现有水资源,夺取了抗旱斗争的胜利。

三、依法治水管水水平持续提高,水利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目前,州和各县市都已成立了水政监察队伍,覆盖全州的水行政执法网络基本建立,水政监察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装备不断改善。水利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实效。坚持普法和依法治理相结合,圆满完成了四个五年普法任务,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实现了由增强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我州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为核心,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制度,严把新建工程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审查关,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设施方案的审查,把水量水质的监管落到实处。截止2008年底,全州保有取水许可证347套,许可水量17.2511亿立方米。1997年开征水资源费以来,全州共计征收水资源费5339.5万元。水利建设程序得到全面落实。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始终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全面落实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特别是强化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大招标投标工作透明度。按照“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稳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

四、水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30年前,改革开放扬起风帆,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给中国带来了惊世巨变。30年来,德宏水利乘改革开放东风,调整治水思路,深化水利改革,水利由主要为农业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逐步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解放前,德宏水利工程形式单一,无专门管理机构,以村规民约形式规范用水行为。建州后,水利事业开始长足发展,工程门类增多,规模增大,管理机构逐步建立。1981年,新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建立后,水利工程管理面临新的困难,州、县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力度。1987年7月,州人民政府发布《德宏州水库工程管理守则》,规定了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应建立的制度,对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中型水库县管州指导,小(一)型水库乡管县指导,小(二)型水库村管乡指导。目前,全州蓄水工程、堤防工程、人饮工程都建立了规范的管理规章。州、县、乡、村分级管理的网络基本形成,各类工程的专管机构基本建成。全州共有各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6个,其中纯公益8个,准公益18个,管理人员240人。

水费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80年代,国家针对全国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费用由国家包揽,工程管理难以为继的局面,加大了水费改革的力度,提出了合理核定各类水价的指导原则和农业水费可采取以实物计价、货币结算或计收实物的灵活多样的收费办法。我州制定了指导全州水费征收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各县、市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自己的收费办法和标准。针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运行机制不活,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的问题,2003年以来,遵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我州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对潞西市芒究水库管理所等26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了改革,一是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方案;二是理顺了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分类定性了管理单位性质,明确了管理权责,健全了管理制度,落实财政负担经费;三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出台水价改革方案和计收管理办法;四是搞好水管单位内部改革,严格资产管理,落实社会保障政策。2005年11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通过改革,水管单位存在的定位不准、人员臃肿、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从2000年开始,我州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2000年2月,成立了云南德宏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全州电网联网运行。2002年底,实现了“一县一公司”的改革。2003年9月,将股份公司所属的水电站、三产项目进行公开拍卖,国有资本退出,实现了“厂网分开”。2003年以来,为把电力建设成为支柱产业,我州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全面开放电力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商到德宏投资开发水电,迅速掀起了中小水电建设热潮。

目前,我州水务体制改革工作已开始启动,通过涉水行政事务的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涉水行政职能,提高水行政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和政府引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产权明晰的水务运行机制。

建国以来的治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治水思路的调整和完善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不断深化水利各项改革工作是水利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重视和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是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正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致力于打破“福利水”、“大锅水”、“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不断深化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发动群众,深入持久地掀起兴水利、治水害、保水土的水利建设高潮,才会有德宏水利的辉煌成就。

上一篇:政协专委会工作指南下一篇:刘胡兰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