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中财务理念分析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可以理解为出资人为获取较高的资本报酬率而投出资本、监管资本的运用,并对存量资本进行调整。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稀缺要素,维系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投资,但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即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优化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资本经营中财务理念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经营中财务理念分析论文 篇1:

资本经营是报业未来的核心经营

摘要 资本经营是中国报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经营方式,而上市是资本经营的典型形式和标志。具体某个报业集团上不上市,何时上市,用什么资产上市,用什么形式上市,需要审时度势。这个时和势就是上市的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即以市场的成熟、开放程度和自身的发展规模、经济实力、盈利能力和战略目标。上市不是唯一,也不是经营的全部。报业集团更应该看准方向,定好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理性的经营战略决策。

关键词 资本经营 报业 未来 核心经营

中国报业进入市场,产业化发展已近30年,但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还处相对陈旧、格局形态分散的初级市场竞争状态,其发展受到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报业集团要持续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在资本经营、资本扩张的基础上实现。资本经营方式是未来报业集团的核心经营方式和立足点。

一、资本经营是未来中国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

人类经济形态经历了三个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金融经济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主体是家庭,投入是劳动、土地和工具,目的是自给自足。

工业经济时代,主体是企业,投入是资本,目的是增值。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角色。

金融经济时代,货币资本脱离企业生产过程独立运动,以企业为轴心的商品产销过程构成实体经济;以金融为市场的货币资本运动过程构成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规模超过了实体经济规模,虚拟经济的货币从根本上影响、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方式和运行规律。如目前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造成雷曼兄弟公司这样的百年老店破产,导致美国这个经济帝国发生经济危机,引起全球的恐慌。这都是资本经营惹的祸。金融资本经济在运行中由原来的“仆人”转变为“君主”,这意味着人类由工业经济时代跨入金融经济时代。

中国虽然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但经济匮乏,国力不济;虽然经历了工业经济时代,但不发达,历程短,积累极其有限。中国建国60年,前30年是计划经济体制,后30年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由自我封闭到对外开放,在经历了农村土地承包、工业企业改革后,逐渐融入到工业经济发达、以金融经济为主导的全球现代经济体系,并逐步进入金融体制改革阶段。

中国资本市场立市已经18年,金融体制改革包括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金融机构对外开放以及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随着三箭齐发的金融体制改革及其新的金融体系建立,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金融经济阶段,标志着中国市场体制的完善和成熟,也预示着资本经营阶段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未来5年,中国国有资本体系将大洗牌,中央国企由159家减至30—50家,地方国企不超过1000家,国有资本大量投放市场流动。2008年6月15日,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全面开展证券业和资本市场的开放评估,继续完善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6月12日,《湖北省内资公司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发布,湖北省16万户内资公司3600亿资本可做股权质押置换。这些放虎归山、放龙出海的举措必然会推动巨额静态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特别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恐慌,迫使受影响国投巨资救市(中国投4万亿),这就说明资本经营方式是现代经营方式的核心和主导,同时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成、繁荣推波助澜。中国资本市场的大繁荣即将到来,资本经营将是未来中国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

二、资本市场是未来中国报业经营的客观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除对传媒的控制管制成为世界潮流。2002年全球媒体和娱乐业市场总规模达10889亿美元。美英两国的媒体、娱乐业占该国GDP的5%。对国内媒体来说,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只要中国媒体走向市场,只要承认传媒业是产业,只要媒体实行自收自支的财政体制,只要中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选择资本市场将成为必然。我们经常说转型、转折、创新、拐点、新阶段等等,一个核心的转变就是从生产经营模式转向资本经营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司体制架构。资本经营、体制转型是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现实抉择,也是报业未来改革与发展要完成的两个互为条件的历史使命和客观过程。

中国报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前30年报业定位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舆论宣传的纯文化事业,经济来源靠国家财政供给:后30年逐步走向市场,产业化发展,但起步比经济体制改革晚。其间报业自觉主动地在其内部进行了市场化的尝试性改革,真正有成效只是近10年的事。在中国资本经营的经济时代尚未到来时。传统报业对资本的依赖不强,也不需要资本市场。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中国承诺对国际市场开放,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形成。中国传媒业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都将离不开资本市场。传媒业迫切需要资本的推力来提升企业的发展和升级、催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产业规模的形成扩大、推进媒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进而缩短传媒业与现代市场经济高级形态、高度发达的时空差距,让传媒业尽快融入市场,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就资本市场而言,中国传媒业的现状是:资本存量太小,资本构成分散,资本市场化极低,资本经营经历缺乏,融入资本市场刻不容缓。同时,传媒业还面对多重外部压力:中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外国资本迫不及待地要进入中国传媒市场,国际传媒强大的资本、规模实力,已形成大兵压境之势。融入资本市场已成为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资本经营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经营

资本经营是一切经济领域最根本的活动,企业所有的产业投资、运营都是资本运动,都以资本经营为轴心。从根本上说,资本经营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使资本规模扩大,通过经济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不管资本以什么形态表现,不管是什么样的投资者,资本扩张是一切企业和出资者逐利的普遍愿望、追求和目标,甚至是一种本能。报业的未来发展,自然也是如此。

1,资本经营的核心理念。

资本经营是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企业经营,二者有着不同的核心理念。生产经营的核心是产品的产和销,资本经营的核心是资本的增值。

企业市场定位不同。生产经营只面向商品市场,资本经营面向四个市场:商品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货币资本市场、经理人及人力资本市场。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绩效评价标准不同。生产经营:利润是企业的追求。是评价绩效的核心标准,一般注重对企业一系列会计报表的分析评价。资本经营:利润是过渡性指标,资本升值是终极目标,一般注重企业所持有的企业证券或其金融性资产在金

融市场上的价格变动、资本规模和流动能力。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经营内容和运行体系不同。生产经营的内容是围绕研、产、供、销进行,建立相应的运行体系,市场特点是单元、独体。资本经营的内容是围绕四个市场进行,运行体系的特点是多元、开放。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企业管理重心不同。生产经营: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价格决定企业的效率和生存,管理重心是研、产、供、销活动。资本经营:持续吸纳、动员、驱动资本的增值和资源的配置,管理重心是企业资本的生成及增值。

资本经营以增值最大化为目标,意味着对资本本质规定性的皈依,对市场规律的遵守与尊重。而不是将企业的目标定位在产值最大化、资产规模最大化、利税最大化、会计报表利润最大化、行政级别最大化、社会影响力最大化、就业最大化等方面。资本经营意味着对上述各种企业目标的否定和澄清。

资本经营的核心是提升企业价值最大化。资本一旦进入企业就形成法人财产,股东并不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现代企业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不介入企业经营。资本与企业的关系是:股东让渡资本。获取证券,证券价值取决于企业价值,资本增值通过企业价值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核心理念是公司的资本经营,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因为要追求高利润,就要多承担风险,这将导致资本结构中大量的债务。所以利润最大化不是目的,而股东拥有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才是企业家追求的目的。

2 资本经营的企业特点。

企业组织是资本增值的枢纽,资本经营的真正基础在于一个有能力和有效率的企业组织。组织能力和效率是实现资本增值的关键,而企业能力和效率来源于企业家的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家和企业管理是资本经营的灵魂。

资本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命运。资本供给既构成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约束,又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和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融资和资本扩张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大规模雇佣资本的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手段,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资本经营意味着企业经营的重点在金融资本市场。虽然企业也关注投入产出,关注生产经营的研、产、销,但它更关注公司证券在资本市场上的价格和博弈。为什么金融危机对一些产业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就是因为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已经被引入了企业价值的生成过程。体制创新、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迫使企业更加关注资本经营,并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高度市场化的公众公司企业体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上市的原因。

3 资本经营的内容和途径。

首先要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由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中长期借贷市场构成。进入资本市场,可间接投资金融证券或以公司名义参股上市,可也以公司名义直接上市,还可以公司名义参与资本市场经营。

企业如何使资本增值最大化。资本进入企业组织,企业组织以经营形成企业价值,企业价值量大于投入资本量,形成资本增值。其运行模式是:一个轴心,即资本增值;两个轮子,即资本规模和资本效率。使资本增值的途径有三种:增加资本投入量;提高资本增值率:既增加投资量,又提高增值率。

资本的规模和效率决定企业增值的大小,决定企业兴衰。如果只融资圈钱,不提高使用效率,圈钱规模越大,资本损失总量也越大。反之,如果忽视资本规模和运作,只满足日常管理,错失良机,企业就容易被淘汰。资本经营是对生产经营的超越、扬弃,不是排斥、否定,也不是另搞一套。金融经济时代带来企业生存方式和资本运行机制的转变,促使企业资本增值方式的转变。

4 资本经营的形式。

资本经营的外在表现:一是通过货币资本实现,表现为以货币计量的资本规模;二是通过生产资本实现,表现为生产能力:三是通过商品资本实现,表现为市场份额。这三种形态的循环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运动的过程。

资本的扩张必须在资本运行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资本扩张经营一般分为内部扩张和外部扩张。内部扩张是通过提高资本的运行质量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张,企业通过一切手段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是平均利润。进而将利润转化为资本,再通过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如通过产品经营、资本积累、资本运行质量提高、企业经营多元化、加速资本循环等形式实现。企业内部扩张是外部扩张的基础和前提。外部扩张通过整合资源,以股份制、上市、兼并、收购、银企合作等形式来实现。

从资本市场、产业发展、跨越扩张、优胜劣汰、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上市融资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一种融资方式,以融资这个平台,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做大产业,做优行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两个效益最大化。而且,传媒上市融资比吸引外部资金投资更具优越性,可以减少投资者干涉内容生产、传媒管控不力的担忧。

但上市是把双刃剑,上市意味着自身优势资源、优良资产、优势行业垄断利润被稀释化、大众化。比如中国建设银行上市,美国商业银行拿到了20%的股权,建行在国内有16000家分行,美国商业银行不用开这么多分行,就能得到建行增值效益的20%。由此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大鳄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策略。而中国工行、建行提出要在美国纽约设立分行的要求已经谈了10年,直到去年6月17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幕,美联储仍未同意中国两大银行在美经营。为什么?

这个事例对于参股者无疑是资本经营的得意之作。如果美国商业银行不通过人股上市,要想在中国资本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有所作为,它需要在中国建立上万个网点,需要付出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大的成本,而这些对它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通过上市参股一下子就完成了。更重要的是,它获得了圈钱的市场,获得了生钱的资源。对于一个有垄断性资源、垄断性利润的企业和产品,如果上市,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个账怎么算、从什么角度算。一定要慎重决策。报业目前被视为垄断性行业,这个例子值得认真分析。而且,上市后公司会受到更加严格、更加苛刻的监管。因此,报业上市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制定好经营战略规划。

企业做强做大、发展扩张的方式还有:

交易。如贝塔斯曼集团、新闻集团采用的是典型的产权交易扩张的经营方式,不选择上市。

联营。联合其他企业共同经营。

投资。直接投资上市公司或基金、理财项目等。

剥离。不良资产是相对而言的,也许在甲处是不良资产,在乙处就是优良资产:放在一起是不良资产,剥离后可能变成优良资产。

控股。通过股权比例有效控制资源、项目。

破产。让既不带来效益、又是沉重

成本包袱、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不良资产破产。

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资本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外部资本市场完善成熟,内部企业有需求,企业主业有竞争力。资本产权明晰,法律上完成资本评估、清产核资,企业资本能够有效流动。目前报业的资本经营尽管有很大的差距,但资本经营一定是报业未来的核心经营方式和立足点。

四、资本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资本经营的魔力就在于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使产业有效整合,标志是资本经营由经济附属成为经济核心,由经济的晴雨表成为经济的发动机。资本的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资本逐利的特性使得难以捉摸的资本不会按照人们的初衷运动。高明的魔术师可以使资本变幻无穷,不高明者则可能被资本魔力所吞噬。

资本不等于资产,资本包括所有价值量,资产只是资本的一部分。资产不用于投资就不是资本。如报业集团的房产、地产、设备规模很大,不进行资本营运,只能是实力的存量标志,还要背上消化成本的包袱。因此,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重并不是越大越好。

资本经营也不等于资产经营,资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一部分。

资本经营不等于货币经营,更不等于上市。货币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形态,上市是资本经营的形式。

资本经营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行为。

资本经营的效益与风险并存,其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现金流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

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会产生财务风险。如雷曼兄弟公司资本为6390亿美元,但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一年就有600亿美元的利息包袱。由于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公司业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最终导致破产。

投资决策失误会导致投资风险。这类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分析论证不科学、不准确,达不到预期回报,导致投资无法收回。

管理者决策能力低可能导致经营失控。美国次贷危机何以形成,无现钱者、无收入来源者、无固定职业者都可以签合同买房。这既是决策失误,又有经营失控的因素。

现金枯竭会使经营难以运转。如赊账销售。欠款成呆账,呆账变死账。或资产被债务人长期占有、资金分散、现金流断链等都会产生风险。

五、国内传媒企业上市现状

自上海文广集团“东方明珠”于1994年2月上市至今,全国共有15家国有文化企业上市,其中境内A股上市13家,香港H股上市2家。报纸媒体已上市的有8家。现主管部门拟推荐、正在筹备上市的有8家,有上市意向的有9家。

在上市的传媒企业中,注入的资产基本上是两部分,一是媒体的广告、发行、印刷经营业务,二是专业性媒体的主要经营权和收益权。

上市形式主要是买壳或借壳,上市募集资金投向主要用于发行、印刷设备和传播设备。北青传媒2004年12月上市募集的近10亿港元。大部分至今还未动用。传媒上市公司多以传媒概念股入市,但新拓展的业务基本无传媒概念,上市融资的钱也没有理想的投资渠道。

总体看,传媒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不高,分红很少。根据海通证券大智慧“教育传媒”板块资料显示:2007年该板块17只个股平均总股本为60385.26万股,平均流通43514.37万股;平均每股收益为0.09元,净资产为2.46元,公积金为1.04元,现金流为0.14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72%,平均每股未分配利润为0.226元。

传媒上市公司无论是募集的资金还是注入的资产,规模都比较小;上市资产都不是国内的主流报业或报业集团的主要业务。只是规模不大的媒体单位或集团内部的小部分业务,而代表中国报业主流的党报媒体整体上市还无一例。

传媒上市具有突破意义和历史标志性意义。资本经营是市场经营的高级形式,是典型的市场行为和经营行为。上市公司一定是企业,上市资本的外在形态主要是商品行为。这就意味着中国传媒由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文化功能属性转换为产业、经济、市场、商品的属性,这具有根本性的突破。

传媒上市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从经营层面讲,多数传媒股业绩不佳。对其主业发展带动力不明显。如何保持盈利能力是传媒上市企业最大的难题。2008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每年给股东的红利回报由20%提高到30%,过去是“有红就分,无红不分”。今后可能不会这样放任,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募集资金投向哪里?如果投不出去或者投资效果不好,公司将背上资金呆滞的包袱。投资能否很快见效益?没有效益。报业集团作为大股东就要用未上市部分经营的盈利作为填充。如将优良资产上市,上市公司效益不佳,用什么去弥补?如将不良资产打包上市,没有盈利,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补充就是肯定的。

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一般要求投向其主业。对于报业上市资金,那就是投资媒体。媒体的投资收益期至少也要3至5年。从现状看,无论是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投资信心都不是很足,小投资无济无事,大投资效益预期又难料。如果报社每年都能持续有30%以上的利益回报,在目前报社融资渠道并不困难的环境下。为何要冒着风险将“肥水流向外人田”呢?

上市报业公司的收入来源仍依靠广告支撑,其他收入很少。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其生存风险很大。

上市公司还面临着体制障碍多,市场不成熟等困扰,这是媒体上市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报业上市公司融到资金却找不到理想的投资点。如北青传媒就很难将募集的资金投出去,你能投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你能投到人民日报社?你能买断外省党报集团部分股权?你能去办广播电视?都不行。行政体制分割,传媒资源垄断。你投入到房地产或别的产业。那既不是你的强项,又不是你的主业。传媒产业市场未形成,地域藩篱未打破,资产权属在法律上未明确。报业上市就踟蹰难行,其结局可想而知。而代表中国主流媒体的报业占有的文化资源不能产业化,市场没有全面开放。即使有个别单位上市,也不会给整个报业发展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和突破。其上市的意义充其量是图个“先”,尝个“鲜”。

报业上市需审时度势。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是源于企业发展、产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做大,满足企业扩张的动机。满足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的扩张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对产业、产品进行资源型和市场型开发实现扩张;二是通过资本的吸纳、积聚、集中、垄断而形成资源整合型扩张。报业集团上市的动机也在于此。这些对于目前的中国报业而言,可以说不需要但又很迫切。

说不需要,是因为在计划体制下,报纸、电视、广播、出版、文化、艺术各

种类白上而下的布局,可谓高密度覆盖,市场趋于饱和状态,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已被计划行政配置和市场区域性分割。近几年报业经济增幅明显趋缓,资源型开发、市场型开发很难见效,投了巨资未必能有高回报;由于行政、体制、资本、地域、资源的条块分割,文化产业市场未形成,上市企业又无法通过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来实现资本扩张。北青传媒筹集的资本尚未动用,也可以说有此原因。对于目前的报业集团,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难有大为。同时,报业的特殊领域和垄断优势,其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本可通过借贷解决,渠道并不难。从此角度上讲,上市对报业来说并不是很需要。

说很迫切,是因为中国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过渡。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恩格尔系数中,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也在提高,文化产业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全方位信息覆盖,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相对于现在发展落后、基础薄弱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大投入、实施扩张、谋求发展,既是必需又是机遇,谁占先机,谁得天下。从这个角度看,报业上市又很迫切。上市是报业集团实现跨越式扩张和发展的良策奇招。而且。现阶段发展机遇表现出的两个特点都比较明显。既有资源型、市场型的扩张特点,又有资源整合、资本垄断的扩张特点。

从发展趋势看,“很迫切”的特点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如何打开从“不需要”到“很迫切”这个结。实现二者的转换,关键在于文化产业市场的成熟、开放和行政体制障碍的排除。这需要加大改革和培育的力度。这就好比房地产项目开发,你弄到一块地,只有获得将原地面人员迁走、建筑物清除的保证条件。你才能重新规划,建起一个新的项目,否则,你买到的地只能搁置一边。

资本经营是中国报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经营方式,而上市是资本经营的典型形式和标志。具体某个报业集团上不上市,何时上市,用什么资产上市,用什么形式上市,需要审时度势。这个时和势就是上市的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即市场的成熟、开放程度和自身的发展规模、经济实力、盈利能力和战略目标。上市不是唯一,也不是经营的全部。圈钱容易赚钱难。药方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报业集团的发展与扩张不在于上不上市,更不在于上市的先后,条条大路通罗马,没必要都去挤独木桥。报业集团更应该看准方向,定好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理性的经营战略决策。

作者:杨步国

资本经营中财务理念分析论文 篇2:

浅议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

摘 要: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可以理解为出资人为获取较高的资本报酬率而投出资本、监管资本的运用,并对存量资本进行调整。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稀缺要素,维系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投资,但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即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优化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

关键词:资本经营 财务管理 理念 价值

文献标识码:A

一、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

资本经营型的财务管理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与筹资这两项重大的经济事项上。资本经营通过财务管理进行战略规划,进行科学的收益预测和投资风险预测,分析目标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状况及其出售动机,避免盲目行事,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健康、灵活的资金调配和有效的财务营运机制,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使资本释放出更大的潜能,产生出更大的资本效益。财务管理引入了资本经营机制,必然会形成资本增值获利的基础,确立财务管理在资本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可见,资本经营讲求的是经营方式,而财务管理讲求的是经营的管理方式。所以,财务管理由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资本经营型管理的飞跃是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经营型的财务管理是一种经营性主动式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运动的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实现企业实物的管理,是用增量启动存量,优化资本结构的管理。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在企业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它是企业决策者的高级参谋,又通过一系列现代科学管理财务的理念,运用各种预测、决策的方法,发挥着运作全部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促进提高资本经营效率的作用。

资本经营型企业大多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为跨国经营的运营实体,其财务管理要在保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既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又充分尊重子公司的法人地位,发挥子公司的主观能动性,不宜采取过度集权的方法。具体特点表现如下:(1)集团公司及其成员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以资本运营为核心;(2)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特点;(3)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需根据投资结构而定。

二、如何提升资本经营型财务管理的价值

1.牢固树立资本经营意识。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企业理财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再次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的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利润增长。即资本经营型企业应将经营意识从产品转到资本上来,把依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创利的观念延伸到实物、货币、产权、证券、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广义的资本上来,利用资本增值,实现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资本经营。

2.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资本经营型企业应树立人本化理念。现阶段财务人员既要有广泛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能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为企业制定相应的理财策略,同时能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因此企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还应建立员工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应实行股票期权奖励制度,有利于激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能够大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此相适应,就必须建立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人力资源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进行,最终将人力资源这项无形资产定量化,既便于计算企业价值,又便于企业管理。

3.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资金管理体制。集团公司应下放资金管理权力,由下属公司负责各自的投资和融资业务。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投资者,只保留投资收益权和对经营者的考核权,考核指标以净资产增值率为主。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往往会下设多个分公司,造成了其股权多元化、资本经营风险较大的局面。因此,集团公司应采取财务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方式,将投资、融资权高度集中在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行有偿结算,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即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采取集权式管理,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子公司的财务经理由集团公司派出,代表集团公司对他们的资本运营进行指导、监督。子公司有一定的筹资权和投资权,而对外担保等重要业务应集中在总部以控制风险。集团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资金管理体制,应加强财务成果核算与利润分配管理,设计财务指标考核体系。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主要应考虑当前的经营指标与未来发展后劲指标的结合,同时考虑集团出资人对集团的考核要求等,即投资回报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相结合,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净资产增值率,以实现经营者目标与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相一致。具体操作时可以依据每年审计后的上年净资产,剔除一些核销的不良资产项目,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必要时企业集团还可将该比率作为薪金、分配股利、增值奖、超额奖等的依据。此外,集团公司下属一些企业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的形式考核业绩,以大大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集团公司的管理部门应当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对于担保等业务,集团公司应以“支持发展,控制风险,总量适度,权责相当”为原则,实行总额控制,全额收费的办法集中管理。集团公司在总部可以设置投资部,以监控投资去向,投资决策由各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投资控制委员会讨论通过,再由集团公司办公会议的决策委员会通过后报董事会批准。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通常考虑项目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同时,考虑投资的项目有无前瞻性,运用判断及经验对其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运行进行判断,预测资金的直接效益,并且要考虑有无退路等。在选择项目时,应非常谨慎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一般可以采取与银行共同操作的方式,借助于银行强大的信息收集和风险控制系统,以降低投资风险。由于风险贯穿企业经营的始终,建立企业风险的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制度。

5.运用网络财务管理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反馈、处理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又由于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所以,运用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快速传递和处理十分必要。

总之,资本经营型集团公司必须调整旧的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特点,使得企业更稳、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筱萍.论资本经营型的财务管理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4(3)

2.余榕.试论资本经营下的财务管理[J].山西统计,2002(9)

3.王春燕.谈谈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J].财会通讯,2002(9)

4.温尚存,黄晓辉.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创新[J].北方经贸,2005(7)

5.辛惠琴.对资本经营的财务思考[J].经济师,2002(4)

6.卓敏.资本经营若干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2002(9)

7.刘立志,袁涛,冯树乔.发电企业资本经营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J].华北电业,2002(8)

8.王华星.资本经营与企业的发展研究[J].财税与会计,2002(8)

(作者单位: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大同 037006)

(责编:若佳)

作者:刘建婷

资本经营中财务理念分析论文 篇3:

关于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的理论思考

【摘 要】 资本成本是财务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对此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导致在财务决策尤其是投资决策中没能充分发挥这一核心概念的作用,有时甚至会作出错误的决策。本文旨在对资本成本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讨,提出“摒弃资金成本概念,使用资本成本概念”的观点,以正确作出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加的决策。

【关键词】 资金成本; 资本成本; 理论辨析

一、对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的不同表述

我国财务学界对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不作严格的区分,经常将其作为同义语使用,更多的人倾向于使用资金成本概念。而西方国家则主要使用资本成本概念。我国财务学界对资金成本的普遍解释为:所谓资金成本就是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所花费的代价,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使用费用两个部分。这是目前我国众多财务教科书中的概念,也是我国财务学界的主流观点。由于其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笔者在此不再一一列明出处。西方财务理论界较为流行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从“最低报酬率”角度来界定资本成本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84年11月发表的“管理会计第44号公告——资本成本”中对资本成本的定义:“企业的资本构成包括各种资金来源,资本成本则是这些资本成本的综合指标,它是为了不减少股东利益而必须从新追加的投资中取得的最低报酬率。”西方许多财务管理专家也都持有类似的观点。

二、我国财务理论界应接受资本成本理念

我国财务界对资金成本的概念本文中简称“资金使用代价论”。笔者认为,“资金使用代价论”仅仅是基于表层的观察,尚未揭示出资本成本的本质特征。比如,实务中许多人觉得借款利息率就是资本成本,而有的人则认为由于公司可以不分配股利而以为股权资本是没有使用费的,是没有资本成本的。这种理解的错误与众多教科书有直接的联系。笔者认为西方的资本成本概念更为合理、科学,并主张我国财务学界应摒弃传统的资金成本概念,完全接受西方的资本成本概念。

三、从投资者角度理解资本成本是理性的选择

关于资本成本,有人认为既可以从筹资者的立场观察,也可以从投资者的立场观察,两者没有区别,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笔者认为从投资者的角度观察并理解资本成本更符合实际,更有助于理财目标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也就是实现投资者的财富最大化①。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无论是筹资决策还是投资决策,都应紧紧围绕增加企业价值这一核心。为什么要有企业?原因是企业所有者期望通过组建企业赚取报酬,增加财富。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为什么要支付代价?原因是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和所有者)对他们投入资金的企业提出了报酬的要求。企业只有为其投资者创造价值才能够筹集到资金。如果一家企业无法为其投资者创造价值,那么企业就不能吸引到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没有资金,也就没有企业。那么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如何确定呢?现代财务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取决于投资对象及其风险的大小,而非取决于不同的融资方式。事实上,筹资和投资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两个过程,但比较而言,投资对象及其风险大小则是影响企业价值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因素。筹资问题只不过是将通过投资对象吸引的资金从技术上纳入企业的资金运营而已。正如斯蒂芬·A.罗斯等在其所著的《公司理财基础》一书中指出的:“我们将或多或少地交替使用必要报酬率、适当的贴现率和资本成本这几个术语。它们所指的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要抓住的重点是,一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取决于该项投资的风险。这是公司理财中的主要启示之一,所以值得重说一遍:资本成本主要取决于资金的运用而不是资金的来源。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忘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要点,而掉入陷阱之中,以为投资的资本成本主要取决于如何从哪里筹集资金。”②

四、从经济学的角度把握资本成本

企业进行生产与经营的各种支出称之为成本。然而,在经济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是不够的。因为当企业把经济资源用于某种产品时,就放弃了这些资源的其他用途。因此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成本:企业生产的实际支出,以及为了这种生产所放弃的东西。前者是会计成本,后者是机会成本。“资金使用代价论”容易使人误以为那些支付出去的、有形的代价才是成本,而忽略了那些无形的、更为关键的成本,从而会使决策者作出一项错误的决策。资本成本作为一个财务学的概念,决不能混同于会计学中的历史成本概念。从财务学的角度而言,研究资本成本的目的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决策,而不是记录历史上筹集资金究竟花了多少代价。例如,某企业有A、B两个项目,A项目的预期报酬率为6%,B项目的预期报酬率为8%。该企业可以4%的利率从银行借入项目投资所需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选择了B项目,那么按净现值(NPV)法对B项目进行投资收益评价时运用的资本成本(折现率)应该是多少呢?难道是取得银行借款的代价即4%的利率吗?不是。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被放弃的A项目的预期报酬率,即6%,这是选择B项目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在B项目的投资收益评价中,借款利率4%成为不相关因素,尽管它决定了企业“代价”的多寡。

五、“资金使用代价论”不能合理解释权益性资本成本

通过发行股票或吸收直接投资取得的资金属于企业的权益性资本而非负债,企业不仅拥有资金的使用权,同时也拥有资金所有权。权益筹资不用归还本金,企业具有确定利润分配政策的权力。在某些特定年份,企业可能不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或只分配较少的利润。按“资金使用代价论”的逻辑,在企业不分配利润的情况下,就没有“资金使用费”,也就没有资本成本,似乎企业可以免费使用权益资金。企业权益性资金中的留存收益部分更是如此。对留存收益部分企业既不需花费筹资费用,也无需支付固定的用资费用。既然如此,企业在使用权益性资金投资于具体项目时,就可以没有“最低报酬率的要求。”只要项目有收益(正的净现金流量),无论收益率(指内含报酬率IRR)高低,哪怕只有1%的收益率,都能为企业增加价值,为所有者增加财富,因为使用权益性资金是没有成本的。显然,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从机会成本角度考虑,如果投资者使用一笔资金的收益率低于其它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率,该投资者将会丧失二者的收益差额,此即为使用该笔资金的机会成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权益资本成本才具有成本的含义,即“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我国财务学界从筹资者的角度考察资本成本,实际上忽略了资本成本的本质。因为投资者最终决定是否投资于某个对象,他所判断的依据是,该对象至少要获得与其风险等价的其它对象投资的报酬率。从投资者角度而言,资本成本其实就是他根据投资的风险水平而提出的“必要或要求的报酬率”。从根本上讲,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对象本身的风险大小,而不是企业的筹资活动。一个企业生存发展下去的基本前提,就是企业能满足投资者的报酬率要求;否则,企业就筹不到资金,就会萎缩,就会终止。

六、资本成本就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我国财务学教材中关于资金成本的计量公式,大多和西方计量资本成本的公式一致。当我们详细考察这些计量方法时,可以看出,它们并不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代价,实质上它们都是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笔者以具有代表性的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加以论证分析。

(一)债务成本计量的常见公式

公式一:Kb=Rf+Rp

上述公式中,Kb为资本成本,Rf为无风险收益率,Rp为风险收益率,It为年利息③,T是企业所得税率,B0为企业负债总额,Pn为企业债务到期时归还给债权人的本金,f为筹资费率。为了说明问题本质,略去影响述叙和思维的枝节问题,假设不考虑筹资费和企业所得税,则上述公式可演变为:

公式一:Kb=Rf+Rp

上述三个公式中,公式一显然指的是债权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公式二的分子是债权投资人得到的年利息(年收益),分母是投资额,Kb是投资收益率,但该公式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公式三中的Kb其实质是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因为B0是债权人进行债权投资时的现金流出的现值,公式右边则是债权人将来的现金流入的现值,此公式中的Kb即是债权投资人进行一项投资时净现值(NPV)为零的折现率,也就是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IRR。

(二)股权成本的常见计量公式

上述三个公式分别称为股利折现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模型。式中P0为普通股筹资净额,Dt为第t年的股利,β为某公司股票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投资组合期望收益率的变动幅度,Rm为市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其它字母含义同前。无需赘言,财务学界同仁普遍知道这三个公式的含义,其中Kc为普通股的资本成本,即普通股投资的必要收益率。

值得思考的是,我国财务学界在定义资金成本时强调的是“筹集和使用资金的代价”,而在计量资金成本时却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描述投资收益率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矛盾的逻辑再次体现出对资本成本认识的欠成熟性。

七、摒弃资金成本概念、使用资本成本概念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财务学界应摒弃传统的资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西方财务学界关于资本成本的理念,即资本成本是投资者(债权人、所有者、企业等)对投入资本要求的必要收益率,是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样界定资本成本概念的理由在于:一是体现了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必要报酬率这一本质特征。二是强调了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这一内涵。三是从必要报酬率角度出发,从不同投资主体角度分层次研究资本成本,可以突出资本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作用和适用性:企业筹资决策时要根据债权人和所有者的要求来确定企业的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因为这时企业是筹资者,债权人和股东是投资者。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债权和股权投资者的实际报酬率和期望报酬率并不完全一致,企业作为一个利益和决策主体,也要遵循低成本筹资的原则,但这并不否认企业筹资时要考虑投资者报酬率的要求。相反,从长期看,一个不考虑投资人报酬要求的企业、长期无法满足投资人报酬要求的企业最终将筹不到资金而无法摆脱终止的命运。更为主要的是,突出了资本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和适用性。企业作为投资决策主体时,要根据项目(包括项目风险因素)来确定资本成本(折现率),而不是不问项目及其风险,通篇一律地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去评价项目可行性。针对不同项目及其风险大小来确定与项目对应的资本成本(折现率),这样可以达到优化投资决策的目的。四是摒弃我国传统的资金成本概念,将资本成本概念与西方主流财务学接轨,不仅可以揭示资本成本的本质和内涵,而且有助于我们与西方财务理论界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杨淑娥,胡元木.财务管理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斯蒂芬·A.罗斯,等著.方红星,译.公司理财基础[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汪平.财务理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宋琳.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区别[J].会计研究,2004,(12).

[6] 齐寅峰.公司财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田世晓 苏红敏 杜 鹃

上一篇:新兵军事训练工作总结下一篇:国际金融法中应跟踪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