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加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发〔2007〕2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试行范围包括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和中国烟草总公司,简称中央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本收益,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具体包括:

(一)应交利润,即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

(二)国有股股利、股息,即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收入;

(三)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即转让国有产权、股权(股份)获得的收入;

(四)企业清算收入,即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

(五)其他国有资本收益。

第四条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应当按规定直接上交中央财政,纳入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

国家对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由财政部负责收取,国资委负责组织所监管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

第二章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申报与核定

第六条 中央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应当按规定申报,并如实填写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申报表。具体申报时间及要求如下:

(一)应交利润,在终了后5个月内,由中央企业一次申报;

(二)国有股股利、股息,在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没有设立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为董事会,下同)表决日后30个工作日内,由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文件;

(三)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后30个工作日内,由中央企业或者国资委授权的机构据实申报,并附送产权转让合同和资产评估报告;

(四)企业清算收入,在清算组或者管理人编制剩余财产分配方案后30个工作日内,由清算组或者管理人据实申报,并附送企业清算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五)其他国有资本收益,在收益确定后30个工作日内,由有关单位申报,并附送有关经济事项发生和金额确认的资料。

第七条 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在向国资委申报上交国有资本收益时,将申报表及相关材料报送财政部;中国烟草总公司申报上交国有资本收益,将申报表及相关材料直接报送财政部。

第八条 国有独资企业拥有全资公司或者控股子公司、子企业的,应当由集团公司(母公司、总公司)以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基础申报。

企业计算应交利润的净利润,可以抵扣以前未弥补亏损。

第九条 国有独资企业上交净利润的比例,区别不同行业,分以下三类执行:

(一)第一类10%;

(二)第二类5%;

(三)第三类暂缓3年上交或者免交。

第十条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应付国有投资者的股利、股息,按照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执行。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应当依法分配净利润。当年不予分配的,应当说明暂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并出具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区别以下情况核定:

(一)应交利润,根据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规定的上交比例计算核定;

(二)国有股股利、股息,根据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关于利润分配的决议核定;

(三)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根据企业产权转让协议和资产评估报告等资料核定;

(四)企业清算收入,根据清算组或者管理人提交的企业清算报告核定;

(五)其他国有资本收益,根据有关经济行为的财务会计资料核定。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根据国家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或者由于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巨大损失,需要减免应交利润的,应当向财政部、国资委提出申请,由财政部商国资委报国务院批准后,将减免的应交利润直接转增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第三章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上交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使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款级科目。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按照以下程序执行:

(一)国资委在收到所监管企业上报的国有资本收益申报表及相关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报送财政部复核,财政部在收到国资委审核意见后15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二)国资委根据财政部同意的审核结果向所监管企业下达国有资本收益上交通知,财政部向财政部驻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下达国有资本收益收取通知;财政部驻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依据财政部下达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通知向企业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三)国资委所监管企业依据国资委下达的国有资本收益上交通知和财政部驻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

专员办事处开具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办理国有资本收益交库手续;

(四)财政部在收到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国有资本收益申报表及相关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向财政部驻北京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下达国有资本收益收取通知;中国烟草总公司凭财政部驻北京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开具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办理国有资本收益交库手续。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当年应交利润应当在申报日后5个月内交清,其中:应交利润在10亿元以下(含10亿元)的,须一次交清;应交利润在1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下(含50亿元)的,可分两次交清;应交利润在50亿元以上的,可分三次交清。

第十六条 对中央企业欠交国有资本收益的情况,财政部、国资委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予以催交。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表:

1.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应交利润)申报表

2.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申报表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2

据财政部网站5月6日消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3]6号) 关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 决定从2014年起, 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的通知》 (财企[2014]59号) 规定, 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收取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 即:第一类企业为25%;第二类企业为20%;第三类企业为15%;第四类企业为10%;第五类企业免交当年应交利润 (企业分类名单详见附件) 。符合小型微型企业规定标准的国有独资企业, 应交利润不足10万元的, 比照第五类企业, 免交当年应交利润。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股利、股息, 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企业清算收入和其他国有资本收益, 仍按照有关经济行为的财务会计资料执行。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政策, 按照《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13]191号) 执行, 收益收取比例提高至10%。通知要求, 各预算单位组织所属企业做好国有资本收益申报上交工作, 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及时足额入库。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3

然而,据笔者的观察,社会各界对上述改革举措的关注,仅局限在“百分之三十”这个数字结果上,并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故而有人嘀咕为什么不是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殊不知,这里蕴含着极其严肃的理论与制度问题。若不予以明确,这“百分之三十”的上缴结果及其上缴过程,却是十分严重的。

我们分“为什么上缴”、“怎么上缴”和“上缴以后怎么使用”三个层面来进行解析。

为什么上缴?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简单的逻辑是——国有资本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产生了利润理应由全民共享。但是,有谁关注到国家财政、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相互之间的关系呢?简单地说,国家财政是通过强制性财税征收形成的货币资产;国有资产是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河流、海洋等自然资源,还包括政府行政资产如楼堂馆所,以及医院、学校等;国有资本是属于全体国民共同拥有的,为获取收益而投资于工商业,通过公平竞争,所产生的资本红利可实行直接分配的货币或实物等资产的总称。

以上关于国有资本的定义,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本源意义上的回归。明确了这个定义,就很容易连带地明确了三者的关系:国家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预算,理应对国民基本公共服务实行兜底保障;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的使用理应实行公平、有偿的市场化原则,所有收入转入国家财政;以经营性为特征的国有资本理应与政府公权力分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治理的规则公平、自主经营,所产生的收益上缴应做出有别于财政保障的分配及使用设计。

顺着这样的逻辑,回答“为什么上缴”问题——属于全民所有的国有资本,投资到具体的每一独资、控股、参股企业产生利润,向出资人及全体国民分红,理所当然,天经地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逻辑所依据的是《公司法》及公司章程,是公司必须遵守的市场经济法则,与国家征税的强制行为不是同一个概念。

怎么上缴?

国有资本所遵循的市场经济法则一旦确立,收益上缴的路径便清晰可见了。只要是以公司形态注册运营的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产生了利润,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由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定实施分红方案,向全体国民出资人的代表——国资委上缴资产收益。国资委根据实际情况授意股东会或董事会,对经营业绩好的国企做出多分红的决定,对经营业绩不好的国企做出少分红甚至暂不分红的决定。所有收益上缴到国资委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由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投入再生产与转为国民分配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个“百分之三十”的目标,是针对国有资本整体而言,不应该变成笼统的针对每一具体出资企业,而且是由国资委以出资人的身份,合情、合理、合法地上缴,而不是通过政府公权力强制性地一刀切上缴。

这样的收益上缴法理路径一旦明确,也顺带解决了当下所有注意力都忽视的一个问题,即收益上缴以后留在企业内部的那部分收益的监管问题。同理,一切都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框架实施有效监管,避免现今出现的变相福利开销、盲目投资等问题。

上缴以后怎么使用?

这个问题同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能很好地破题。如上文所言,国家财政本来就应该对国民基本公共服务实行兜底保障。很浅显的一个道理,在一些国有企业占比很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难道因为缺少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部分,国家就无法提供国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了吗?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究竟该体现在哪里?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部分,难道就只有与国家财政合并使用这一条路径吗?为什么国民越来越不关心国企的改革与发展?这难道与收益上缴部分的模糊使用方向没有关系吗?

如果我们回到上述关于国有资本的定义,及其法理的、市场的运行逻辑,以及作为所有者的国民心理预期来分析,就不难推导出实行国民现金分红的结论来。是的,分红。按照一定的、渐进的比例实行国民现金分红。用现金分红来还原国企的属性,还原全体国民所有者的出资人权利,提高国民关心国企、监督国企的积极性,为深化改革争取最大的民意支持;用现金分红来提升全体国民尤其是底层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应对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用现金分红来促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比较优势。

关于百分之三十收益上缴的既定目标,既是当前国企改革理论滞后的一个表象,或许也是认同当前制度监管不力、承认国企利益集团事实存在的一个无奈之举,但更多的是指出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政策趋势。

《决定》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等等,为我们更准确地解读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问题,提供了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方向、原则和勇气。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4

关于印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的通知

财企[2011]318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中央管理企业:

为适应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工作,我们对《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

财政部

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

附件: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发[2007]26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包括国资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

委以及其他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的中央部门和单位(以下简称“中央预算单位”),负责编制本单位所监管中央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

第三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预算收入根据中央财政当年取得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以及上年结转收入编制;预算支出根据预算收入规模编制,不列赤字。

第四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反映当年企业国有资本收益预计入库数额及上年结转收入,包括以下项目内容:

(一)利润收入,即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国家的税后利润;

(二)股利、股息收入,即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享有的股利和股息;

(三)产权转让收入,即国有独资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转让收入以及国有股减持收入;

(四)清算收入,即扣除清算费用后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享有的清算收入;

(五)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六)上年结转收入。

第五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由财政部组织中央预算单位根据中央企业年度盈利情况和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办法进行测算。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

第六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战略、安全需要的支出,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方面的支出和其他支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要加强与公共预算的有机衔接。

第七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一)资本性支出,即向新设企业注入国有资本金,向现有企业增加资本性投入,向公司制企业认购股权、股份等方面的资本性支出;

(二)费用性支出,即弥补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

(三)其他支出。

第八条 中央预算单位根据所监管中央企业提出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计划编制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

第九条 中央企业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报告

1、项目名称及主要内容;

2、项目承担企业基本情况;

3、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和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

4、资本性支出项目包括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投资方案与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实施进度与年度计划安排,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等;

5、费用性支出项目包括立项的必要性,项目具体的支出范围,项目资金测算依据和标准等;

6、项目绩效考核及其有关责任的落实;

7、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二)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

1、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表(财资企预01表),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的相关内容;

2、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明细表(财资企预02表),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明细情况;

3、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表(财资企预03表),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安排的明细内容。

第十条 中央企业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计划报相关中央预算单位,同时抄报财政部。中央预算单位审核汇总后编制本单位所监管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

第十一条 中央预算单位编制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包括以下内容: 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

(一)编制报告

1、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户数、经营状况、行业分布和企业国有资本经营状况等);

2、预算编制的组织及企业编报情况;

3、年度预算支出规模及分类;

4、预算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5、预算支出项目的说明及依据。

(二)中央预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

1、中央预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表(财资预01表),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汇总情况;

2、中央预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明细表(财资预02表),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明细情况;

3、中央预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表(财资预03表),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安排的相关内容。

(三)中央企业编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计划。

第十二条 中央预算单位将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报财政部。财政部根据预算收入和中央预算单位上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后,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

预算草案。

第十三条 财政部编制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说明。

1、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重点;

2、预算编制范围;

3、预算编制情况说明(包括收支预算总体情况,收入、支出预算具体编制说明);

4、其他说明事项。

(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

1、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总表(财资预总01表),反映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汇总情况;

2、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表(财资预总02表),反映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情况;

3、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表(财资预总03表),反映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汇总情况;

4、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明细表(财资预总04表),反映中央预算单位所监管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 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

5、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表(财资预总05表),反映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安排的相关内容。

第十四条 财政部对中央预算单位报送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中的支出项目,纳入财政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库,按轻重缓急排序,实行滚动管理。

第十五条 财政部于每年6月起,开始编制下一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同时向中央预算单位下发编报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和中央企业支出项目计划的通知。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于每年8月底以前,将编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计划报中央预算单位,并抄报财政部。

第十七条 中央预算单位于每年9月底以前,将所编制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报财政部。

第十八条 财政部于每年12月底以前,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批。经国务院批准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随同中央政府公共预算(草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核,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十九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财政部在30个工作日内批复各中央预算单位;中央预算单位自财政部批复本单位预算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批复所监管企业,同时抄报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条 各中央预算单位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必须按照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

财政部批复的预算支出科目、项目和数额执行,因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或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因素,在预算执行中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报经财政部批准。

第二十一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财政年度编制,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原《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7]304号)相应废止。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

1、xxxx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

2、xxxx年中央预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5

企业改制说到底是产权的重新配置问题。最近,我国信息产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启动了全系统的辅业改制工作,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分析、研究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路径,对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

完成向产权多元化的演变,构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核心资产进行整体转让或重组。

第二,股权结构设置要合理。

第三,改制后的企业,国有资产是绝对控股、相对控投或退出,应在对该企业所在行业、产品结构以及市场进行分析后提出。

2.为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环境

企业要健康发展,不仅有职工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有企业家的成功。使企业家脱颖而出,需要市场主体与体制和环境的互动。因此,大型国有企业惟有改制彻底,才能为企业家的进入腾出空间。

国有企业在形成多元产权主体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发现企业家,并使他们成为经营管理企业的主体。无论他们是原企业的领导还是职业经理人。

3.选择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改制模式

大型国有企业改制的模式应是多样化的,选择改制模式,就是为了找到适应企业特点和管理水平,并能使企业在改制后更有效率地发展的企业制度。因此,准确判断企业和市场状况,正确分析可供选择的改制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4.聘请专业的改制顾问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6

[摘要]以技术、品牌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并且具有强大增值功能的一类特殊资本形态。本文在探讨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与企业制度创新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并以无形资本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影响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的构想。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

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

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第四,要调整无形资本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无形资本的管理是无形资本经营的基础,主要涉及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价值管理而言,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价值量难以准确计量,给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价值评估和财务核算是无形资本价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体制度应以企业无形资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时地计量为原则。现行的无形资本核算制度和注册制度应予以调整,解除其对企业进行无形资本价值管理和引入无形资本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无形资本的效益进行监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立反映无形资本效益的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效益指标体系中去,这是企业配置和使用无形资本的依据。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盗、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发生,而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权、防损害、防泄密等,其难度更大,对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对法律的依赖性更强。

无形资本经营是发挥其增值功能的关键。在国有无形资本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下,通过转让、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无形资本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的特点,实现无形资本本身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充分认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和无形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用企业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企业资本的迅速增值。以无形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保健云.知识资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王军旗.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东方出版社,2000

〔4〕卢宏定.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5〕霍宏.知识产权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导刊,(4)

〔6〕张明龙.国有无形资本的内涵、量化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1996(6)

〔7〕陈宏军.现代企业无形资源研究.财贸研究,(4)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7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资本市场可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解决国有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问题,可促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本文介绍了我国资本市场概况,着重分析了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中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确保国民经济良好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长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难以深化,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突破口,多渠道的资本市场运作可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和创新发展。

一、我国资本市场概况

资本市场也称为长期资金市场、长期金融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场所,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所交易的对象为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长期证券,涉及的资金期限长,风险大,长期收入较稳定。资本市场可接受不被用于消费的金融资本,通过建立市场价格来实现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市场平衡,并可通过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将资本引导到最可能有效的投资上,将金融资本转化为实际资本,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资本市场包括国债市场、股票市场、企业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放款市场。

我国的资本市场最早开办于沪、深两地,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大致可划分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和四板市场四类,主板市场主要存在于沪、深两证券交易所,为我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入市标准最高的市场;二板市场包括中小板企業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是由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开办的,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比主板市场略低,主要是为产业化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板市场主要是为自主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金融服务,同时为风险投资企业及私募股权投资者建立新的退出机制;三板市场主要是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四板市场为股权融资和交易市场,除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外的其他资本市场,在我国也称为场外交易市场。

二、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但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改革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改革后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束缚和阻碍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是否存巨额费用支付能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也在加速,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打破了原来单一的产权结构,改变了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大量沉淀的状况,对促进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为国有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仅为完成国家计划的生产单位,企业的生产运营的决策权完全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掌握,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国有企业的融资主要是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将社会上各种剩余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国有资本和政府储蓄,再将其投入到新的国有企业需要的领域,这种融资方式在早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方式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缺陷愈加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利用率,我国实现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但此种融资方式下,国有企业往往将银行贷款当做政府拨款,致使国有企业出现高负债、低收益的现象。因此,国有企业的融资体制和融资方式必须进行改革。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产生,其建立的初衷即是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困难。在国有企业上市之前,多数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资金缺乏、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而资本市场则为国有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使国有企业可通过融资获得巨额资金,使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保障,在国有企业融资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企业没有产权制度,企业经济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按照产权经济学的理论,1978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实现“放权让利”,随后又继续实行了“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效率有所提高。为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到2002年,产权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至今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达到90%以上。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产权交易的问题,需要有可进行产权交易的平台,而资本市场则能满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这一需求,为其提供产权交易的平台,推动着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向前发展。

早期的国有企业产权主要由政府掌控,且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影响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的产权走向了流动,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之后,可通过采取股份制等通过股权的转让、出售,进行产权交易,促使国有企业产权从单一的政府控股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这一结构能够促使交易利益主体的独立化,明晰产权,从而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意识,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3.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规定了公司各个参与者和其他利害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明确了决策公司事物时应遵循的规则和流程,目的是通过适当地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降低代理成本,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促进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完善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

由于早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较为特殊,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着多数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政企不分,企业中形成内部人控制及国有企业控制权市场不完善的问题,治理结构中缺乏内在的制衡机制,企业没有收购的功力,加之我国的国有企业股权较为复杂,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法人股、转配股和内部职工股不能进行自由的转让,难以在二级市场上完成收购,而控制权市场的不完善则直接影响和阻碍着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

资本市场上股权和债券不仅是融资的工具,在股份制公司中,股权可用于对企业治理进行监督,当有内部控制机制实效的情况发生时,股东可将股权出售或转让出去,改变企业的经营者,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控制。而由于过高的债务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使企业承受破产的压力和风险,企业经营者在利用债券进行债务融资时就会仔细权衡。此外,在资本市场上,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其股票的市场价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通过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持有者即可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解,而在出现企业效益差,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还采取出售公司股票等措施,来维持自身利益,这就会促使经营者不得不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资本市场的并购机制不仅可以促进资产的重组,还可强制性地促使企业经营者提高管理经营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结语: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的资本市场可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促进企业的发展,通常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同时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股份交易服务,在市场规模上可体现出“金字塔”的结构,主板市场为金字塔的顶端,但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却是倒置的,资本市场基础薄弱,因此,还应当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以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改组成为现代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为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提供便利,促使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良好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少晖,廖添土.国有企业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调适与路径选择.浙江学刊.2013(1):162-170.

[2]郭玉志,季晓南.国企改革应与资本市场相辅相成.上海证券.2013.02.07(1).

[3]程冠军.国企改革的“富润模式".中国纺织.2012(7).

[4]刘安华,尤强.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借助的平台.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6).

[5]梁运吉,部莉珺,刘毅,等.浅议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理论基础及条件.对外经贸.2012(4).

[6]邵宁.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的思考.上海国资.2011(1).

[7]焦方义,徐建中,刘立娜.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商业研究.2009(9).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篇8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做好2003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工作的通知

(国资评价[2003]104号)

各中央企业:

为认真做好2003中央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财务决算工作,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促进提高企业财务决算信息质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财务决算是企业会计期间资产质量、财务效益、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运营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基本依据。各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决算工作,加强对所属子企业财务决算编制的督促落实工作,做到“早组织、早准备、早布置、早落实”,确保按时保质完成2003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任务。

二、在2003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各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在进行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和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以经营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事项的会计帐簿为基本依据,认真组织企业总部及所属子企业财务决算编制和报表合并工作,做到账表一致、账账一致、账证一致、账实一致。

三、在2003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各企业要严格成本费用管理,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以及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年限,规范提留。要注意严格控制企业人工成本。各企业要在2003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认真清理以前的潜亏挂账,如实反映历史遗留问题,经审批后合理消化和处理,并认真总结经验和查找原因。企业在2003财务决算编制中严禁出现新的潜亏挂账,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

四、在2003企业财务决算工作中,各企业要认真遵循会计完整性原则,做到财务决算编制范围齐全,财务数据准确,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一)财务决算要以经营内发生的全部经营业务事项的会计账簿为基础进行编制,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收入、成本和现金流入(出)等状况,不得漏报、不得留有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

(二)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决算编制范围,将所有境内外各级子企业(含全资、控股)、分支机构纳入财务决算编制范围,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企业所属境外企业原则上应按统一的财务决算表式填报,因情况特殊暂不能按统一的财务决算表式填报的可填报境外表式,但必须纳入企业财务决算合并范围。

(四)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按规定要求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将资产和财务数据并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以完整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五)企业所属基建工程项目要与企业财务并账,尚未并账的应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以完整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五、为确保2003财务决算的真实性,企业及所属子企业编制财务决算工作中要认真遵循会计真实性、准确性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会计核算工作要求,正确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滥用会计估计。

(一)企业财务决算要以经过核对无误的相关会计账簿进行编制,并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会计记录等资料,按照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

(二)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本企业采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等进行认真核对和清理,未经批准,各企业不得擅自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

(三)企业应按照会计核算规定要求,不得应提不提、应摊不摊或者多提多摊成本(费用),造成企业经营成果不实。

(四)企业不得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手段,人为掩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对于企业计提损失转回情况、原因,需在财务决算中予以说明。

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确定和变更等事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国资委备案。

六、在2003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各企业要认真遵循会计稳健性和可比性原则,分类制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合理预算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定期对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逐项进行认定、计算,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企业财务决算的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依据和编制方法及各项财务指标口径应当保持前、后各期一致,各期间财务决算数据保持衔接,如实反映间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变动情况。

七、各企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计[1995]11号)和国资委有关合并财务决算编制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合并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并按照规定的合并范围、合并口径和合并方法,如实编制财务决算合并报表。企业2003财务决算合并范围因特殊情形发生变动需进行调整的,应于结账日之前将调整的企业名单、变动原因、相关材料,以及由此对合并财务决算报表带来的影响等情况,报国资委备案。

八、各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财务决算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作为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必备要件,须与企业财务决算报告一并报国资委。

(一)企业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或其他合理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决算审计。

(二)按照“统一委托、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的工作原则,企业对公司总部及所属子企业的财务决算审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并将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资质证明材料,于当年12月31日前报国资委备案。

(三)企业应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审计意见进行财务决算调整;企业对审计意见存有异议且未进行财务决算调整的,应当在上报财务决算时,向国资委提交说明材料。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财务决算尚不需经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企业,应当按照要求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确保本企业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九、在2003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编制和审核工作中,各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和规定,强化各项财务数据质量控制,提高各类报表和数据的编制质量,杜绝弄虚作假、故意调节企业经营成果的行为,避免财务决算报表数据失真。

(一)不得以调整财务决算合并范围、采用成本法核算控股子企业或重大长期投资项目,以及合并报表账项抵消不充分方式调节企业经营成果。

(二)不得少转或不转主营业务成本,避免在有关会计科目中存在成本费用挂账现象的发生。

(三)不允许不摊或少摊费用、多计或少计利息,以及在建工程完工后不及时结转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四)不得以随意变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体现高风险投资损失以及通过调整期初项目等手段调节企业经营成果。

十、财务决算编制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资委将依法对企业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审计质量进行监督,并组织对企业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在2003财务决算工作基础上,各企业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研究探索,强化对所属子企业的财务监管,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企业财务决算编制管理工作机制。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上一篇:爱是不能忘的优秀作文下一篇:看病经济补助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