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逸格在唐宋绘画理论中地位的变迁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逸字起源及其内在精神

“逸”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追溯其能用作来品评绘画的形容词有以下三种:“1) 隐逸《楚辞·远游》:‘离人群而遮通遁逸’。2) 放纵、放荡。《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靡, 不顾国政。’3) 通‘轶’, 超越。”[1]可见“逸”有隐逸、放纵、超越的特点。

《论语.微子》中:“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 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伯夷、叔齐与?”[2]这里孔子所列出的“逸民”都是指一些为人称颂的品格高尚之人。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对《论语.微子》中的逸民做了追溯:“何晏《集解》, ‘逸民者, 节行超逸也’又引‘马曰, 清, 纯洁也。’由上面的正文及注, 对逸字可以得出几个意义: (1)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降志辱身, 这是不可被权势所屈辱, 不肯受世俗所污染的高奕。 (2) 孔子以虞仲夷逸是‘身中清’, 是说他虽然隐居放言, 但生活都是纯洁的。这是清逸。 ( (3) 何晏总括的说这是‘超逸’。由超脱于世俗之上的精神, 而过着超脱于世俗之上的生活, 这既是逸民。超毕以性格的高, 生活的清, 为其内容;所以‘高’、‘清’、‘超’, 都是逸的内容与态度。”[3]逸格“本是隐逸之士的隐逸情怀所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在于画家本身生活形态的逸”[4]。上述我们了解到逸本身就是一种追求隐逸、高洁的态度, 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

二、唐宋逸格地位变迁及时代因素

有记载来看唐初书画家李嗣真是最早提出“逸品”这个概念人, 他在《书后品》视为书法评定的最高等级, 但是李嗣真的绘画理论著作《画评》却失传, 因此无可考证。后来朱景玄评价李嗣真“空录人名, 不论善恶, 无品格之高下”[5]。可以看出李嗣真当时只是对作品进行直接品评, 未对画家本人和其作画态度进行评价。

绘画理论中正式提出“逸品”是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朱景玄在张怀瓘把品评绘画分为神品、妙品、能品的基础上新增了逸品将绘画品评分成了四品。他在《唐朝名画录》中说“以张怀瓘《画断品》, 神、妙、能三品, 定其等格, 上中下有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 又有逸品, 以表其优劣也。”[6]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朱景玄并未把逸品同神、妙、能三品一样进行高低排序, 而是在三品之外另提出逸品, 朱景玄说逸品是“格外有不拘常法”, 说明了此时逸品并非是依据一般绘画的标准来品评的。在《唐朝名画录》中绘画能称逸品的只提到了王墨、李灵省和张志和这三位画家。王墨“多游江湖间”“性多疏野, 好酒”并且绘画“脚变手抹, 或挥或扫, 或淡或浓”不拘常法, 李灵省“不知王公之尊重”, 张志和“常渔钓于洞庭湖”强调的是此三人的气度, 追求放逸形骇的精神, 从朱景玄画论的叙述中得知绘画能称得上逸品的画家都是性情野逸, 绘画全凭自身喜好、自由, 非功利性地创作, 画家身上有隐士避世隐居、品格超逸的特点, 绘画“非画之本法”, 那么何为朱景玄的“画之本法”呢?

“本法”可以解释为根源、依据、范式。“画之本法”自然也是依据当时主流绘画思想、题材和形式。唐代绘画的题材多道释人物或者描绘宫廷贵族生活的题材及墓室建筑的墙绘, 其主流思想多为绘画要为实现社会作用。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7]。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序》曰:“其于忠臣孝子, 贤愚美恶, 莫不图之屋壁, 以训将来。或想功烈于千年, 聆英戚于百代, 乃心存懿迹, 默疆仪形。”[8]可以看出唐朝绘画主流思想即是用绘画以表现宗教、伦理、道德、教化等。谈到形式, 唐代是一个“尚法”的朝代, 有一套严整的形式法则。唐吴道子在释道人物上开创了“吴带当风”的风格样式。“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家样”绘画风格形式让后世一直以此为标准模范。唐代周昉“浓丽丰肥”的宫廷仕女人物画富贵美艳, 人称“周家样”。在唐代遵循“画之本法”的社会风气中, 朱景玄所列逸品三人的绘画既是“不拘常法”全凭自己的性情好恶来绘画, 亦非满足当时主流思想和统治者所需, 将其列在神、妙、能之外不与三品做高低评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至宋初黄休复则在《益州名画录》对逸格明确提出理论上具体阐述, 也分别对逸神妙能概念加以释义, 阐述了绘画品评的标准, 尺度也更加明确清晰, 并且确立逸格为绘画的最高品评标准。

“逸格:画之逸格, 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 鄙精研于彩绘, 笔简形具, 得之自然, 莫可楷模, 出于意表, 故目之曰逸格尔。”[9]

黄休复将绘画品评标准依次分为逸、神、妙、能四格, 对四格加以具体的阐述。“拙规矩于方圆”亦是朱景玄的“不拘常法”要有创新, 不重敷色重水墨, 崇尚平淡的水墨意境, 笔墨简略又不失其形, 用简洁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用笔自然, 这种自然而然的境界是不能模仿的, 艺术表现的手法方式要有独特之处, 取材立意上要出于意表。《益州名画录》中描述孙位:“性情疏野, 襟抱超然”[10]“非天纵其能, 情高格逸, 其孰能与于此邪?”[11]是超脱世俗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人品的超逸。“鹰犬之类, 皆三五笔而成。弓弦斧柄之属, 并掇笔而描, 如从绳而正矣。”[12]以极其简练的笔法, 传达出物象的神采气韵和精神特质, 超脱了绘画客体, 以主观感受为主体。另外, “变”、“活”、“奇”、“不守常法”也都可以算作逸格的主要特征。

黄休复以逸格为上的品评标准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同, 宋徽宗把逸品列在神品后, 次序变成神、逸、妙、能, 他认为绘画就是要达到能够神格才是最高境界。但是南宋邓椿在《画继》中说徽宗的看法与他本身崇尚宫廷画有直接关系:“至宋徽宗皇帝, 专尚法度, 乃以神、逸、妙、能为次。”[13]宋徽宗追求的法度, 他对绘画对象观察入微确与黄休复等人追求的逸有所不同。邓椿《画继》卷第九曰:“自昔鉴赏家分品有三:曰神、曰妙、曰能。独唐朱景真 (玄) 撰《唐贤画录》, 三品之外, 更增逸品。其后黄休复作《益州名画录》, 乃以逸为先, 而神妙能次之, 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 用表贤愚’, 然逸之高, 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14]

邓椿的话表明他认为宋徽宗之所以把逸品放在神品之后是因为宋徽宗本身崇尚法度, 因而他的看法和黄休复等人所追求的逸相差甚远。而邓椿本人是赞成黄休复的观点, 认为逸品不能附于三品之末。

在北宋初期己建立“图画院”, 继而形成了北宋的“院体画”, 是指宫廷职业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所绘的画。“院体画”是为迎合帝王宫廷及政教需要, 作画讲究法度, 重视形神兼备, 风格华丽细腻, 是宋微宗所推崇的“神品”。

与“院体画”相对应的则是“文人画”的兴起。宋初宋太祖实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 学校教育大发展的时代, 在京师, 建立起了国子监和太学, 还有许多为培养专门人才而建立的各类学校, 在各个州县也有各级官办的学校。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使宋社会总体意识“崇文”风尚,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人大量增加, 文人画蔚然成风。文人画不拘泥于形似, 注重寄情于画。苏轼“文以达吾心, 画以达吾意”[15]强调绘画是一种抒情、寄意, 绘画的品评标准发生变化转而崇尚“逸”。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制为图画者, 要在指鉴贤愚, 发明治乱”[16]。说明绘画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在宋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但文中又记载了“窃观自古奇迹……, 依仁游艺, 探绩钩深, 高雅之情, 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 气韵不得不高。”[17]却也透露了郭若虚此时北宋时期画坛由对成教化的关注开始转向对绘画审美关注的一种趋势。文人画以一种闲逸心态来的借物寄情, 故而较少受到绘画技能的束缚, 更加轻松自然而富有闲逸的情怀。所追求的就是“逸格”的这种隐逸的心态, 不拘常法、自然而然的抒发内心情感。宋代文人画的兴起, 被文人所推崇的逸品也是从唐代的“非画之常法”变成一种新的“画法”, 其地位也在发生着相应改变。

三、结论

全文首先对“逸”的含义做了梳理, “逸”主要表达了一种隐逸、高洁的人生态度。从唐代逸品正式在画论中提出到宋代逸格的有了明确的定义。这期间“逸格”地位变化实质也是揭露了绘画风格的演变是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 而是在时代的基础上变化发展。逸格的出现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开始追求创新致使他们认为艺术创作要勇于打破前人的“画之常法”, 绘画创作要不拘泥于形式和格式才能使艺术更加丰富化、多元化, 而绘画目的也由对成教化的关注开始转向对绘画审美关注, 也更加注重画家修身养性问题, 提高画家的人品及文化素养。

摘要:逸格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品评用语, 它的地位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不同时代人对绘画都有自己的品评标准和对绘画的看法及理解。从唐代最早提出逸品至宋代对逸格做出明确的理论阐释, 这期间逸格地位经历了不同的变化。逸格地位的变迁是在时代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同时逸格的出现也表明了中国画的一种创新发展。

关键词:逸格,创新,时代因素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 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M],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 傅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4]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版.

[5]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下编》[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6]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 俞剑华注释,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7] 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张郁乎《中国画的“逸品”问题》[J], 文艺研究, 2011年3月.

[9] 唐波、郑晓东《逸”之品鉴标准溯源——唐宋逸品 (格) 研究补遗》[J], 荣宝斋, 2015年06月.

上一篇:试论山体边坡支护的设计和施工下一篇:基于目标成本管理视角下的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