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精选9篇)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1

内容摘要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抛开文化所了解或是学到的语言就只是个空壳子而已。日语也是一样,代表着日本文化存在着,证明了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日语表达要去针对适当的语境才能使学到的日语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在与日本人语言交流的实践中,深感课堂教学中的日语与日本国土上的日语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是语法、词法所能解释、所能解决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日语教学不应仅讲解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的问题,还必须向学生介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及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方法。为使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应从基础阶段开始导入文化内容。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语言交流

文化背景差异

教学中导入文化

目录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三)、语言对文化有巨大的反作用力

(四)、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的关系

二、日本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

(一)、词汇方面的差异

(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四)、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

三、日语教学中应适当导入日本文化

(一)、日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二)、导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

四、结语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特殊在哪里? 1.它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性。2.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3.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因此,三个层面对它都不合适。

(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说它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显现文化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个角落;而语言则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语言如果要超越时空,就需要借助于文字。从现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当着最重要的载体,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负载功能,是靠它与语言的特殊关系而存在的。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语音和语法是超时代的。有人主张汉语语法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意识,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论证。

我们平时说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最为敏感,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汇。黄侃先生说一个字就等于一句话,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实际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而定义、判断则是文化意识的结晶。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剧烈,因此在词汇上表现为新词新语的剧增。但是,这还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例证,因为大量新词新语是暂时的,它可以构成对文化的一时冲击,多数不能对文化的整体,特别是人的观念产生影响,不见得能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底层,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进入了民族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标志。

(三)、语言对文化有巨大的反作用力

文化内容,特别是哲学文化在靠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分不清语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于是经常误把语言和其所指混同。于是语言又反过来对文化产生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如语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汉语的双音节词汇对对称美的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强化和推动作用,如宗教语言进入全民语言后,语言本身对人产生影响等。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开拓的领域。应该承认,对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研究还很不够。

(四)、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的关系

正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换言之,对于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三个层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给这个,不给那个,至于课程给予到什么程度,具体内容怎样确定,则是应该进行研究的。

周思源先生认为,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定位表现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学习越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越以专门文化的面貌出现。“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二、日本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

(一)、词汇方面的差异

中国和日本都有汉字,但是有有一些特殊的描写及含义有所不同。

所以,当听到一个词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从语言中得到的印象也不同。比如说,“饺子”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食品。不过,日本所谓的“饺子”一般指锅贴儿,和中国所说的饺子含义不同。中国和日本都有“饼”这种食品。但是,中国的饼是用面粉烙的而日本的“饼”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捣成的黏性食品,近似中国的年糕。汉语的饼与扁圆的形象相联系,而日本的饼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又白又滑润。而且煮也好烤也好都很黏。日本用“餠肌(もちはだ)”,形容皮肤又白又嫩,象“饼”似的。

招呼朋友或熟人时,要在人名之后加“さん”,如“田中さん”,“鈴木さん”。对不知道姓名的人,要是知道其职业或身份,可以在职务名称后面加“さん”,来称呼,如“看護婦さん”,“社長さん”,“課長さん”。然而,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加上“さん”,都能用来称呼对方。比如说,面对医生而称呼“ぉ医者さん”则是失礼的。对餐厅的女招待员习惯也不称“ウェトレスさん”。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虽然可用“もしもし”打招呼,但对人申斥或提醒他人时也常使用“もしもし”这个词,因此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如果顾客用“もしもし”打招呼,店员会觉得顾客要提出什么意见似的。“もしもし”一般多用于打电话的时候据说是从原先的“申す申す(もぅすもぅす)”变化而来的。不给对方留下坏印象的招呼用于是“すみません”。这本来是道歉的话,用来向对方表示自己的谦逊,听者则感到柔和。

(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

初级阶段我们习惯,介绍日常生活交往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使学员掌握日常生活中日语的表达方式,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了解两国在日常交往中如相互称呼、问候、聊天以及应答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两种文化。

中国人在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里去?”“你吃饭了吗?”其实并不想知道对方到底要去什么地方和是否吃了饭,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已。日本人见面时多为“ぃぃぉ天気ですね”“ょく降りますね”等,多数是说些有关天气状况或赞赏美好环境之类的言辞。即使问“どちらへ”回答也只是简单地说句“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比如,日本人一般不明确表示否定,即使是不得不表态时,也避免生硬的否定语气,而总是使用貌似肯定的词语。如“ぃぃです”“けっこです”“まぁ、ちょっと”“じゃ、考ぇますけど„”“そぅですね、それはちょっと”“ぉっしゃった通りかもしれませんが„”其目的是表示尊重对方的想法或提议,肯定对方的作法是合理的、正当的,但不等于自己要接受、要参与。另外店员劝顾客买商品的时候常说“ぃかがですか”,这里是指“这商品您满意吗?”,但是“ぃかがですか”在寒暄语中有“ぉ元気ですか的意思。听说有的留学生听到百货商店的店员问“ぃかがですか”时,就有回答“元気です”。

日语中的“すみません”可以代替“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作为答谢用语。比如,人家给你倒一杯茶水或为你做点什么事情,你说“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对方不一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倒茶或为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应分的,这时假如你说“すみません”,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麻烦,真是对不起”。再如,日本人见面时总说对上次会面致谢的话,“この前は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した”。亲密的朋友之间则说,“この前はどぅも”。这个跟中国的习惯不同,所以提到“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这句话时,有必要讲它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

日本人在就餐前总要说“ぃただきます”,而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因此,这句话很难译成贴切的汉语。一般将这个词理解为“吃”“喝”的郑重说法,或者意译为“不客气了”等等。日本人即便是家族之间或者只是自己一个人,每日三餐之前都要习惯地说这句话。假如是客人,当然就更不得不说了。然而,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角度分析,即使说“不客气,我要吃了”,也非常生硬,更难理解日本人一天几次不厌其烦地说这句话了。其实,这句话的背后蕴 5 涵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在封建社会,日本人认为食物为上帝或皇帝之恩赐,故食之前必言“ぃただきます”。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认识到食物来源也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因此,食用时不应忘记劳动,应感谢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的辛苦,带有崇尚劳动的文化心理特色。从这种角度分析,就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什么总要习惯与说这句话的心理特征了。然而,如果对日本文化了解,在用这句话时总难免感到别扭和生硬,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障碍,或使对方莫名其妙,或自己对对方感到莫名奇妙。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孝顺长辈、爱护亲友,乐于助人,有人情味。而日本人很注重礼貌,说话谦和,彬彬有礼,但有些表面化,缺乏深度,人情冷淡。

日本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抱团,要有集体意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统一的制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低年级要服从高年级,而到了社会上更要严格遵守规律,即便自己不愿意,也要按上级的指示做,上下级之间使用严格的敬语,团体精神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绝对的权威,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即使失去了个人利益也要保护集体利益。

(四)、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

我们在交际中不能忽略手势、身势、表情等非语言行为。例如日本人对“鞠躬”这个动作非常注重,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日常寒暄,都要用到,甚至连道歉或承认错误的最好方式也是鞠躬。另外,日本人彼此见面、道别时,除了不停地点头哈腰鞠躬外,嘴里还要不住地说一些表示礼貌和问候的寒暄语,目的是保持彼此间的和睦友好关系,并以此看作是有教养、懂礼貌的表现。而学生在这方面往往显得“言行”不一,呆板,不协调。

在日本,“○”与“×”所具有的意义基本与中国相同,但做手势与中国不同。“○”表示正确、合格、获胜、OK等积极意思,“×”表示错、不合格、败北、不行等消极意思。打“○”的手势时,既可用拇指与食指成 “○”形,也可以用两只胳膊在头上方作成“○”形。打“×”的手势时,既可以用两只手的食指作“×”状,又可以用两只胳膊在头上方交叉成“×”状。

三、日语教学中应适当导入日本文化

(一)、日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经我在网上调查研究结合自身经历发现:长期以来,在国内的日语教学领域中,文化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仅仅是语言本身,造成教师在教学 6 中往往偏重于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郭举昆(2003)对日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第一,在言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第二、在文化教学中,把文化进进看作是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的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文化知识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第三,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特别看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业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参照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有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及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方法。为使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应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导入文化内容。

关于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关系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研究的也甚少。有陈岩(1997)提到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还有侯越(2004)强调了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系,谈到了文化导入原则的教学法及有必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内容。其他的有把日本文化教育和文化导入混为一谈的论文。

(二)、导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文化背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无法背离其传统与信念。中国人和日本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它自己特定的社会背景,不然则无法整整掌握该语言。就是说,无论发音多么正确,语法掌握的多么详尽,单词量多么大,如果不能正确的把握语言使用的场面,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打电话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中国人接电话时常先说“喂,你那里?”“你找谁”等,而日本无论接电话还是打电话,常常先报一下自己的姓名或单位名称,然后再进行交谈。

又如,中国人对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先生说:“您是最年长者,您的贡献也最大。”这位老先生便露出不愉快的表情,并说“我还年轻。”其实,用“年长者”这个词是中国人出于尊重对方,源于中国人的敬老情结,而日本人在心理上却产生了“我老了,不中用了”的不快感。类似这种由文化差异引发的语言交际障碍的例子不胜枚举。

再如,下课后中国的学生对日本老师说了声“ご苦労様でした”。然而,日本老师却听而不快。“ご苦労様でした”虽说可以译成汉语的“辛苦啦”,但作为日语,却要分场合去使用。如老师让学生做事,或科长对科员才能说“ご苦労様でした”。以日本人的定型思维来看,7 显然这是上对下的用语。在不了解这种文化色彩的情况下,望文生义,只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日语中的许多寒暄话,如“おはよございます”、“こんにちは”、“さようなら”等等,在日本的老教授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资历的先生一般很少用或完全不用。然而,有的中国留学生见到这些先生时,便主动上前用这些话打招呼。可是先生们却只是简单地做一下表情,并无答话。学生们原以为这些先生傲慢、架子大,瞧不起人,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我们不了解使用这些语言是受某种文化背景所制约的,即这些话一般认为是在社会的普通人中使用,上层社会和高知阶层并不用。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对没有这种语言习惯的人使用这种语言,就难免出现语言交际的偏差。由此可见,文化心理因素在语言交际中是何等重要。

以上事例足以表明,要了解日语的特点和熟练掌握日本人的语言方式,首先要研究产生日语的文化背景,深化对日本人的民族性即民族文化的认识,只有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应用地道的日语才能理解对方,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充分理解。否则,不仅会造成误会,还会伤害感情,升值可能酿成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工作的失败。因此,文化导入是日语教学中不可欠缺的内容。

四、结语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2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基础日语,文化导入,词汇教学

应用型院校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而非应试能力。日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日语基础知识的了解, 培养学生日语的应用和交际能力。日语词汇多且难, 这是学习者普遍认识到的问题。另外, 有些学生说, 为什么我背了很多词汇, 交流却总犯错误呢?那是因为, 每种语言都体现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对语言诸要素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 文化的发展也会带来语言诸要素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于日语词汇的应用能力呢?这是外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文仲教授 (1999) 对文化的定义归纳如下: (1) 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 是社会的遗产; (2) 文化既包含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 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 文化并非生而知之, 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1)

上述对文化的定义, 有利于我们了解文化的基本性质。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 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写照。文化不仅影响语言词汇的发展与使用, 在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 文化对其都有很大的影响。

2. 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关系

日语是日本民族的语言, 虽受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质特征。 (2) 这充分说明日本语言的民族性, 更说明了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二日语词汇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各种民族文化对本民族语言的文字、语法、语音、词语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尤其是词语, 是语言诸要素中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 也就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 (3)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光磊先生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这篇论文中指出, 语义文化中应该导入以下几项: (1)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特有的概念在词汇及语义上的呈现。 (2) 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3) 词语在文化内涵意义上的不等值性。 (4) 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汇及语义上的显示。 (5) 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用语。因此, 词汇是文化最基本、最明显的反映。这表明, 学好日语词汇对提高日语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日本民族在早期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随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民族用中国汉字来记录自己的文化。后来, 沿袭中国汉字的同时, 从中国汉字中发明了假名, 假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人虽然创造了假名, 但没有丢弃汉字, 现今日语和汉语混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起きる」 (起床) 、「早い」 (早的) 、「明るい」 (明亮的) 等。

随着西方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民族开始渐渐用假名来标注外来词。

另外, “和”根据《广辞苑》 (第五版) 的解释, 即:温和、和睦、调和。这种“和”体现为人与自然的调和、人际关系的和睦、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日本民族以“和”命名自己的国家, 说明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对待外来文化是积极地、大度地吸收, 但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本质。在社会的发展中, 日本民族吸收中国汉字的同时创造了自己的假名, 大量吸收外来词汇, 这是日本“和”文化的体现。

在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时, 应从社会发展的因素给予学生文化的指导, 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占据日本文化重要地位的“和”文化, 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应用。

三日语词汇与日本文化

日语词汇很丰富, 同时词汇中孕育着文化知识, 这也是日语学习者要掌握的重点。也就是说, 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学习知识, 又可以学习该国的文化。

1. 不能直译的词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表达特有事物与特有概念的词语, 在翻译上往往不能够对译。比如, 词汇“马鹿”“建前”“本音”就是日语特有的词语。在汉语中, 没有这些词语。如果直接译成汉语“马鹿”“建前”“本音”就会让人混乱。

2. 字面意义相同但又有扩展意义的词汇

首先, 在人称代词中就有「私」 (我) 、「あなた」 (你) 、「彼」 (他) 、「彼女」 (她) 。对于作为第二人称使用的「あなた」这个词, 则不能胡乱使用。在《广辞苑》 (第五版) 中, 其汉字为“貴方”, 第一种意思是指作为第三人的“那位”, 有尊敬的意思;第二种意思是“尊敬长辈或同辈用的词”;第三种意思是夫妇间妻子称呼丈夫的用语。可以看出, 在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 是可以用的。但是随着关系渐渐融洽或熟悉, 人们就不能用这个词, 而改为在对方的姓名、身份、职业等后面加上「さん」、「さま」等词尾。比如「田中さん」。从第二人称的逐渐脱落和称呼的使用, 表现出人们和蔼的一面。

其次, 日语中的程度副词较多, 如「どうも」。该词在不同的对话环境中, 体现出不同的意思。这在日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可以表达“非常感谢”, “非常对不起”等意思。

在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词汇的意思时, 要引导学生用日本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掌握这种语言习惯。同时, 还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场景模拟法等教学方式, 辅助学生掌握。

3. 不同阶段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汇

文化的发展会影响词汇的使用, 这是不言而喻的。日语词汇中这类词语也不少, 接下来以「おもしろし」和「うつくしい」为例进行说明。

「おもしろし」这个词语, 现在作为表达“产生兴趣”之意而被广泛使用。但在日本的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 却是作为用来形容美丽景色的词语。比如, “夜空を渡る月、檜の木の原などが、おもしろかった。”“月のおもしろかりける夜などと言い河のほとりに、かきつばたにおもしろく咲き、滝が落ちているのもおもしろかった。”这些都是美丽、漂亮之意。另外, 如果人们看见天照大神从天而降显现身形时, 人们也会说“あれは、あな、おもしろ” (那真是太壮观了) 。「おもしろ」在这里, 是当眼前突然一亮而说出的感觉所使用的词语。因此, 会把“皎白的月亮, 照着大地”形容为「おもしろ」, 把“穿过树林, 眼前突然一亮, 一束明亮的光朦胧照着”的情形形容为「おもしろ」, 也能够把“瀑布从天而降, 溅起无数燕子花”称赞为「おもしろい」。因此, 「おもしろし」也是对“美”的一种形容。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向“心情愉快”“音乐极致”, 和人玩耍时的“有趣性”转移。

而「うつくしい」在现代是“漂亮”的意思, 比如「うつくしい着物」「うつくしい光景」, 这里的「うつくしい」是被用来形容“美”的词语。但是, 在奈良时代, 当看到刚完成的寺庙里被涂成鲜艳的“红色”“绿色”的大堂或塔时, 人们会说「うつくし」。另外, 当看到“秋天的红叶”“初夏的嫩绿”, 人们也会说「うつくし」。在那个时代, 只会把那些事物形容成「うつくし」。当时的「うつくし」主要有以下的用法。比如, 为防备工作而被派遣到九州的关东人们, 有这样的歌「あめつちのいづれの神に祈らばかうつくし母にまた言問はむ」「妻子見ればめぐしうつくし」。这里列举的两个使用「うつくし」的场合, 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想念之情。在那个年代, 「うつくし」大多是用来形容夫妇间的亲密之情, 或对父母、妻子、恋人的想念之情。如果把「うつくし」这个词转化为动词「うつくしぶ」时, 那么「うつくしぶ」在平安时代的汉和字典上, 就成为“仁”“慈”“恵”“恩”“宠”“憐”这样的训勉。在这些文字里表现出天子对臣民的关爱、双亲对孩子的爱护、丈夫对妻子的疼爱等感情。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词语字面之意的同时, 通过对比、解释等方法帮学生弄清楚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从而能够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2]徐一平.日本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3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谚语开展各种活动。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英语谚语,然后让学生猜。每个组内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并要求用合适的汉语谚语翻译。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词是什么意思?因为sailing 是“航海、航行”的意思, 学生就会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的意思。又如英语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学生知道will有“意志”的意思就可联想到与它对等的中文翻译是“有志者事竟成”,而且学生在学习言语的同时也可作为励志语言来激励自己。

二、结合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深受许多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当然,西方的节日也在中国悄然兴起:如圣诞节(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cookie等。学生对这些话题兴趣盎然,他们记起来就容易了。

三、巧用动物习语,渗透文化知识

习语是语言学习中的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积累和沉淀。我们汉语中常说的“健壮如牛”,英语中却说成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语言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多为游牧民族,马在他们生活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类似的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意为“爱屋及乌”等。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此类文化知识,鼓励学生收集习语,无疑会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文化与英语学习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英语学习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学习,更是文化层面上的学习。归根到底,语言的学习就是文化的学习,其根本任务不仅是学习文化,而且是学习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4

学号:0604060201

姓名:洪小真

摘要:“牡丹是百花之王,谚语是智慧之光”。谚语是蕴涵文化价值最丰富的语言单位,是民族语言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民族心理意识的结晶。它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等文化信息,日本谚语是日本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一把钥匙。本文对日语中有关亲和子的谚语进行分类,浅析日本文化中的亲子关系在日语谚语中的体现。

关键词:日语、谚语、亲子关系

一、序论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是一定民族的精神创造的结果。它就像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社会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主要论述中国古今典籍及日本权威辞典都对谚语做不同定义。

二、本论

1.日语谚语的来源。

1.1汉语来源 1.2本土来源 1.3西方来源

2.日语谚语里的亲子关系。

2.1.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继承 2.2.父亲的教导,母亲的爱

2.3.父母之恩如天地

2.4.亲子一体的一体感

三、结论

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本文对日语中体现亲子关系的谚语进行分类,并通过这些谚语对日本文化中的亲子关系作粗浅的探讨,得出日本文化中亲子关系的四个主要特征:亲子相像、父母亲教导的方式不同、受恩和报恩、亲子之间同荣辱的一体感。有助于对日本亲子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加深日本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

などの類。”《广辞林》第二版中说:“昔から人々の間で習わされた言葉、教訓、風刺、知識、興味などを持った簡潔な言葉。「ごまめの歯ぎしり」「朱に回れば赤くなる」などの類。”

谚语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古今中外各民族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和文化的浓缩。其深含着人们群众对各自生活时代的直接体察,铭刻着历史的烙印,标志着一定大时代性和社会性。因此通过谚语可以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文化信息。从而侧面看出日本人对亲子关系的看法及态度,本文首先从日语谚语的来源出发一步一步论述日本文化中的亲子关系在日语谚语中的体现。

1.日语谚语的形成

谚语是产生于民众之中,并在民众中世代相传的固定语句,它们有的饱含幽默,有的带有讥讽,皆从不同角度,言简意赅地揭示深刻的道理,多方面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给人以有益的教诲和启迪。与其他语言语言一样,日语中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谚语,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来源看其形成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1.1汉语来源

直接来源于中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舶来品。如①「百聞は一

和吸收西洋文明,从政治、法制、军事、艺术等各领域无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谚语也不例外。如⑥「天は自ら助くるを助く」①是英谚“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的日语译文。对自助努力的人给予奖励的想法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还有谚语⑦「一石二鳥」②咋一看,四字熟语的形式像是来源于中国,其实不然,这是从“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翻译而来的等等谚语。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正是由于不同文化间的互相传播、互相渗透,为日本谚语的形成提供了多渠道的来源,同时也丰富了日本谚语的内容。

2.日语谚语里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固定化的互动关系。主要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与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对日本文化中的亲和子关系进行概述。

2.1.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亲子相像。而这类谚语在日语里出现很多,更多的是以动植物的形象作比喻来生动的阐述亲子相像的关系。例⑧

蛙の子は蛙/青蛙的孩子是青蛙。龙生龙,凤生凤;有其父必有其子。类似的谚语有例⑨親に似た亀の子/与父母相似的龟的孩子;例⑩親に似た鮫(さめ)の子/与父母相似的鲨鱼的孩子;例⑪親に似た螺(に ①② 天助自助者。

一石二鸟,一举两得。

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平凡的父母也可能培养出非凡的孩子。正如

①谚语所说的○22「形は生めども心は生まぬ」心理上的继承并不是绝对的,相反的在心理上,关系却往往呈相反态势。笼统地说来,恰如人们目睹过的大多数情形,天才的子女往往是凡人,英杰的子女近乎痴呆。亦如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家的父亲多为俗人,精力旺盛之人的父亲多是懒汉,能干的人多有一位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父亲。

2.2.父亲的严厉,母亲的爱

接着看一下父母在培育孩子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日语谚语中有很多关于父亲的谚语,而这些谚语多是叙述父亲对孩子的教诲。在古代日本社会,管教孩子的任务都由父亲来承担。例○23子を養って教えざるは父の誤りなり/养子不教父之过。仅仅培养孩子长大,而不教育其知识和做人原则,这是作为父亲的过错。例○24父厳かに子孝あり/父严子孝。父亲若是举止规矩、礼貌,孩子也会彬彬有礼地对待父母,对他们尽孝。例○25父教えざれは子愚なり/父不教子则愚。

一般来说,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父亲都是严格教育孩子的,时常申斥或是惩罚孩子。在传统的家族制度下,作为家长的父亲,“居于家族全体之上,拥有大权和指导力宛如军队的军官,毫无二致”。正因为父亲在家中拥有极大权威,所以家族成员对父亲极为敬畏。如谚语○26「地震、雷、火災、父親」即把父亲与地震、打雷、火灾视为同样的最令人恐怖的事物之一。与父亲的严厉相比,母亲总是安慰爱抚孩子,和孩子一起吃苦。引用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的话,在孩子眼 ① 父母只生其身,不生其心。

就是说,双亲之恩就是实实在在的,父母每天对儿女的照顾和操心,对孩子的悉心照料乃是对自己孩提时代所受父母之恩的一种回报,人们像父母当年那样照顾自己的孩子,甚至照顾的比那更好,这就部分地报答了父母之恩,对孩子的义务只不过从属于“父母之恩”。

日本和中国都是讲究孝道国家。日本的孝道来源于中国,其在接受孝道的过程中,还吸收了佛教教学说中的恩的思想从而大大增重了报恩的成分,强调父母有恩于子女,所以,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孝。尽孝就是报恩。因此日本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山高海深总有限,父母恩情大无边”,“父母之恩比山高,比海深,故为人子者,要极尽孝行”。那么,子女应该如何对父母尽孝呢?亚里士多德说:长辈“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奉养我们的生身之亲人超过对自己的照顾,更是值得赞扬的事。”说的就是,无论在物质上精神上,儿女都要全身心地赡养父母,使他们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甚至不惜为此奉献自己的一切。

2.4.亲子一体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 篇5

在评价学生的日语学习目标时,主要注重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词汇和语法是否正确使用以及口头表达是否流利.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虽然有时并没有出现语法等方面的失误,但跨文化交际却不能顺利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而将有关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其语言文化特征以及非语言表达行为三方面的知识融入日语教学中,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 者:赵秀侠 Zhao Xiuxia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0(1) 分类号:H36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日语教学   语言文化特征  

浅谈情感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6

人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感又是最容易交流和传递的。实践证明,情感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扶植学生的学习信念,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就情感因素对数学教学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融洽的师生情感,促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新型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思想和感情要融合在一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家加里宁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与同事,在教育活动中又不可忽视”。而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单调的课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在教“三角形”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概念性强,因此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无趣。但这部分知识又直观性强,为了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学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增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法,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三 角形”,通过三角形的变化,然后来认识、归纳、总结三角形的性质。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融洽了师生的情感,因此课堂气氛愉快而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乐学的情绪,真正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愿学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创设和谐、民主的环境,要带着微笑给学生讲课,尽量做到音量适度,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体验一种亲切感和美感。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适当的幽默,适当作些生动有趣的比喻给学生带来智慧和欢乐,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学到新知识。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简单回忆《西游记》里孙悟空可以变成哪些事物,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当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角发生变化时就可以变成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在这里,“孙悟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数学教师还得注意教态亲切、手势生

动,语言优美、板书规范,以展示教师所拥有的认知与情感相协调的教学艺术。这样既能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增添课堂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真诚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诚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学生怀着愉悦的情感进行认知活动。能促进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教师要培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积极沟通与交往的愿望。原苏联心理学家斯卡特金说过: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就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告诫老师,要发挥教学中的情感作用,怀着对教育对象的强烈的爱。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进步了,就会从内心里敬仰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老师,从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如有一位“差生”,由于经常受教师的冷眼和同学的疏远,学习成绩很差。我接班后,了解到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日寄住在亲戚家中,回家后没有人过问他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因此,我便经常找他谈心,有时还给他买一些学习、生活用品,鼓励同学们与他交往,让他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课堂上也鼓励他多想、多讲,他的数学学习进步很快,他那聪明的头脑又运转起来了。一学期结束,他的数学成绩跃居全班的上游。而且,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很大进步。这些变化,都是由于通过真诚的情感而取得的。我坚信:师生真诚的心之间一定会有灵犀的。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词义,文化因素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地道的汉语普通话, 并能准确得体的用汉语进行交际。许多学生在交际中犯的错误不仅来源于语法, 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对汉语的词汇掌握有欠缺。如以下这样一个实例:“老师, 这句话是您亲嘴对我说的。”这样的错误, 在中国人看来一目了然, “亲口”和“亲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思, 但是在留学生看来, “口”和“嘴”是一个意思, 但是这两个同义语素所构成的词在词义上却相去甚远。这就是由于学习者在词汇的掌握上出现了偏误。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 (1972) 里说:“如果没有语音和语法, 还可以传达一点点信息;但是如果没有词汇, 那就不能传达任何信息。”中国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 淡化句法教学”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 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 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

二、不同文化间词汇上的差异

胡明扬先生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 (《语言文字应用》1997.1) 中提出“如果认为语义等于概念, 就会认为语义也具有普遍性, 民族特色就被取消了, 结果就会认为不同语言词语之间就语义而言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甚至是‘一一对应’关系。事实上逻辑概念只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是相对单纯的, 而且是抽象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 充分体现着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2.1词汇存在不对等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的词汇存在不对等现象, 即某种事物或现象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 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概念词汇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形式。例如:中国的阴阳五行、风水、京剧、红娘等在英文中就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这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 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胡明扬先生将这些词汇分成了以下几类: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等;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如豆包、旅社、旗袍、四合院、炕等;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步调一致、统一思想、大公无私、包产到户、良辰吉日等。

2.2概括方式和范围上的不同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有差异, 所关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对词义的概括上其方式和范围也各不相同。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汉英亲属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中“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等等对于[+男性+长辈]这样的称呼划分细致, 而在英语中只用一个“Uncle”就可以概括。再比如中文中“打”在英文中的对应词语应该是“beat”, 但是如果把“打牌”翻译成“beat cards”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就是因为词义的概括范围不同造成的。

2.3理据性差异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 也就是说在语言符号创制之初, 一个语音所指称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并无实质性的直接关联。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也就是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 这种任意性是语言社团中共同约定的, 个人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 也就是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不可论证的。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的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 因此不同民族在认识同一件事物并给予其称谓时, 在词汇层面上会显示出不同的创造。这种理据性“并不等于词的意义, 它只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形成的依据, 如何选择, 这正是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的一种反映”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出社, 2006.) 如:“black tea”和“红茶”前者更注重茶叶的颜色, 而后者更注重茶汤的颜色。

2.4附加意义的差异

词汇意义包括词的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附加意义又包括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负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表现在词语的附加色彩上尤为突出, 如果不懂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俗习惯, 就会造成词语运用的不恰当, 造成交际的困难。如:按中国的传统观念“狗”总是作为人们抨击、咒骂、贬斥和嘲弄的对象存在。汉语中咒骂狗的比喻多如牛毛。例如:“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像狗一样乱咬人”、“狗奴才”、“狗男女”、“狗屁”、“狗头狗脑”等等。而日本人的“狗道”一是忠诚, 二是勇敢, 与武士道精神殊为契合。而且狗善解人意、通懂人性, 又搔着了他们从师交友“以心传心”的痒处。因此, 日本人对狗是心怀怜爱的, 不会有人把它同人类的劣根性联系到一起。

三、汉语词汇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方式

吕必松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提到:“人们学习汉语, 必须同时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的理解”, 词汇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一面镜子, 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突出重视的部分。汉语词汇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 凝结了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节提到的词汇意义仅指除了理性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 将文化因素对词汇的影响分为三类:

3.1感情渗透

由于言语行为的主体——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主观感情,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现象的产生, 会给一些特定的词汇附加上一些除理性意义即词的基本义以外的感情色彩, 而不同的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一些同义词的感情色彩问题。我们把带有赞扬、肯定、褒扬色彩的词叫褒义词, 例如:爱憎分明、榜样、高尚、足智多谋等等;带有厌恶、否定、贬斥等色彩的词叫贬义词, 如:贼眉鼠眼、勾当、斤斤计较、卑鄙无耻等等。在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中性词, 如:休息、吃饭、桌子、衣服等等。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区别同义词感情色彩的一个重要参照。比如:“成果”、“结果”和“后果”的基本意义都是“行为的结局”, 而“成果”是褒义词, “结果”是中性词, 可好可坏, “后果”一般是指不好的结果, 是贬义词。

3.2修辞手法

有些汉语词汇的附加意义是受到了修辞手法的影响, 也就是说一开始这个词并没有这样的意义, 只是因为有些人在描写事物时采用了修辞的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用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从而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这样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和借代两种。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用的修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比喻, 指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 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 名叫譬喻或比喻。比喻有三个要素: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类似点”。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形成中也借用了比喻的手法, 如:“心肝”是指人体的器官心脏和肝脏, 比喻重要的人或物;再如“风浪”是指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艰险的遭遇。《修辞学发凡》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 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 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 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 名叫借代辞。”也可使用借代的手法形成词语的附加意义。如:“红豆”是指豆科的一种植物名称, 代指男女间的爱情, 蕴含相思之意。

3.3语义转移

词语的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民族及其内部的不同社群通过言语交际, 常会给语符系统的语词意义增添新的社会文化意义。词语的变化分为三个类型:扩大、缩小和转移。而文化因素在词语意义的转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跳水”原指一项体育运动, 后用以表示抽象的快速降低。例如“楼市大幅跳水”;再如知觉词中的意觉语义转移现象“甜”原指像糖和蜜一样的味道, 后引申作“形容感到舒适、愉快、幸福, 表示美好的精神感觉”, 例如:“她笑得很甜”。语义转移的原因可分为三点:一是客观世界的原因。认知语言学认为两种意义之间的隐喻关系相连是人们在头脑中类比的结果,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类比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必然不同;二是主观世界的原因。当人类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 想要表达一些新的事物和抽象概念是, 就往往会和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 用已知的事物去表达未知的新事物, 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因此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产生了不同的语义转移;三是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的差异性决定了其语义转移的方式不同, 或通过语法手段、或通过语义、语用手段, 各有其特点。

四、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和文化本就是分不开的, 我们应该看到,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重视文化因素, 这不仅是对语言教学本质深化的结果, 同时也是专业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往往不能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教学, 重前者轻后者, 甚或将这二者割裂开来, 不能将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并存于一个教学过程, 导致许多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但是人文素养明显不够, 在交际中对于词语的运用不够准确, 对于词义的理解也常常南辕北辙。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 才由原先的只重视语言结构的研究, 转变到同时重视语言意义和交际功能的研究。基于这种转变, 我们才清醒地认识到,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的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实践告诉我们,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只有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教学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步并进, 浑然天成,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汉语言储存着汉民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聚积起来的厚重的文化, 具有外籍学习者母语不具备的或与之有差异的文化内涵, 而这些文化内涵无时不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中。因此, 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不仅要解决传授语言知识问题, 也需要沟通不同的社会、历史和道德意识, 在两个甚至多个文化传统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与语言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就应责无旁贷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弘扬中华文明, 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赵金铭.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196.

[4]、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189.

[5]、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52.

[6]、朱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文化性和导入[J].宜春学院学报, 2009 (3)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篇8

【关键词】日语教学;高职高专;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日企进入中国投资,对于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日语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日语型人才,日企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反映了学生在沟通中经常会由于理解偏差导致工作失误。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的不同,所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对学生的日语教学的同时,应该提高文化教育。

一、日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包括正式文化与普通文化两种意义,本文所讲的文化教育是对这两种意义的结合,由于中日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语言和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因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具有很大差异,所以在高职的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在高职的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主要是语言、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的独特性的要求,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习日语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语言文化的了解,培养自己对文化学习、获得的意识,否则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日语说的流利但却发生用语失误。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你吃了吗?”,在我们看来很正常,日本人却十分诧异,他们多会说一些赞美环境、天气的话语。所以说高职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要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做到正确的用语技巧。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为了确保交流准确、有效,在高职中进行日语教学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教授,让高职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即达到日语交流的能力,又对日本的人文地理、社会习俗、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有所了解,这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通过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学生获得知识积累的同时,对日语会有更深的体会、理解。提高日语水平,做到准确、无误的沟通。

二、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日语学习局限在课堂中,学生兴趣不足。日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把相对应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与词汇、语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在习得词汇、语法的同时获得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上课会更生动,学生也不会排斥。如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大家可以从以下方式中采纳。

首先,正确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对中日文化差异站在客观的立场看待,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例如关于送礼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越贵越能体现情意深,而日本人不会考虑价格的高低,看到的是礼物本身的意义。事实上,如果单纯这么看可能会认为他们比较小气,可是有句话说的好“礼轻情意重”。教师就需要做到客观评价,在教学中起到正确引导作用。

其次,进行日语课文学习前,根据相关文章的主体思想,教师可以把相关文化背景适时的引入文中,高职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文化知识,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对文章相扑的学习,老师可以让同学对相扑用日语进行自由阐述,之后对相扑文化进行详细介绍,这樣加深了同学理解同时,对相扑文化有了更好地认识。

第三,是对日语的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也应该加入日本的文化知识。日语老师再词汇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前全部文字说明的教学方法,因为文字说明相对抽象,而且学生会感觉到乏味,日语老师可以在词汇教学中加入一些图片、实物,学生在能看到的情况能够便于理解、记忆。以此同时,对相关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让词汇教学更加生动、灵活,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棒球的理解,日语称它为野球,在日本很受欢迎,在日本还会举行棒球比赛。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将棒球的文化展示给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了词汇的理解。

最后,开展日本文化知识课程,采取更多途径了解日本文化。为了将日语教学与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为了提高高职学生日语实际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讲座、实际授课等方式开展日语文化课,邀请一些日籍人士或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授课,提高对日语的兴趣,更加重视其文化内涵。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采用媒体教学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听到、看到真实日本文化的介绍,或者介绍一些日本文化内容丰富的杂志,书籍让学生阅读。采用更多途径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日语学习的实用性。

三、结束语

日语教学并非是对词汇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对高职学生日语实际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学习语言就必然要求对其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在高职高专学校进行日语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日语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实现高职高专学生的日语应用和日语交际过程中的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04)

[2]池建新,王越.普通高等教育日语专业精品教材:新编日本国家概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02)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9

滁州市全椒县郑桥小学 刘成民

摘要:

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生学习现状,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比城里孩子差,基于这些,加强农村小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引言:农村留守儿童 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婚育观念的改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还有农村的离婚率也在提高,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增多,以及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这对农村孩子的教育有着严峻的考验,这些孩子的认知水平不比城里孩子差,关键这些孩子学习情感、态度、动机、学习意志等方面的培养迫在眉睫,只有培养好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坚强的学习意志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其中的情感态度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其实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求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动机;其次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学习意志。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现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学生家长也随着打工潮外出打工挣钱,还有农村婚育观念改变,离婚率高,单亲孩子逐年增加,这些孩子留下给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性,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注意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培养着实有限。造成学生逃学、厌学、在学校打架、违纪、不完成作业等现象相当普遍,使得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基于以上这些现象,我想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粗略地谈谈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刚开始不要着急,要一点一滴坚持,只要不松懈,朝着一个方向不停止,坚持行动,就有习惯雏形。《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意味着,做任何事情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就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平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强化这些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好习惯就自然形成。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这个班我是二年级接手的,当时全班18名学生,其中女生5名,男生13名。这些学生中有5名父母离异,有11名留守儿童,多数由爷爷奶奶照顾,少数寄宿亲戚家。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素质良莠不齐,更谈不上好习惯了,只有少数一两个学生算好的,能按时完成作业,有好的行为习惯,其他学生等于一张白纸,需要慢慢描绘。开始从课前准备做起,要求课前预备铃响,把这节课的所有学习用品放在桌子左上角,自己坐好等待老师上课。然后培养他们坐、立、行、走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坐正,回答问题要举手,声音要洪亮,课间和同学玩耍要相互礼让,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放学回家时要整理好书包和物品,衣着干净整齐,注意个人卫生等等。这些日常行为习惯经常练习,常抓不懈,使之慢慢养成。

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心理还不成熟,对数学问题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加之没有父母督促,让爷爷奶奶放任的管,学生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严重,18名学生中有7名学生不做家庭作业,理由就是,回家说老师没布置,或者说在学校做好了,那些在家的爷爷奶奶也不懂就相信了,经过几次以后,我就主动和前任老师了解这些学生情况,他们确实不做作业,然后我把他们家长请来,向家长说明情况,请他们协助支持。我采取措施是,给他们“优惠政策”,要求两个星期内,每天晚上必须完成一题,只要是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自己也感兴趣,完成就行,结果第二天早上检查都做了,我当时很高兴,给他们认真批改,指出他们的错误,表扬好的,还耐心做他们思想工作,希望他们每天必须认真完成。慢慢得都这样做了,后来我要求增加一些题目,最后赶上其他同学,就这样每天坚持检查督促,使之慢慢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对待这些学生关键就是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多表扬,多鼓励,逐步改掉他们坏习惯。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有正确的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来说主要是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求知欲。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对学习的坚毅精神,从而使自己勤奋苦练。学习动机和其他动机一样,首先,它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但是非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以及对挫折的忍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等,对于学生成功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它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机良性循环非常有益。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令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总是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情感参与的体现。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具十分重要作用,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和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以学生和老师的良好情感的影响力,带动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从而通过情感教育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位数学老师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去上课,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即使他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以自己的挚爱,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下面以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案例,说说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班孙逸飞同学,在三年级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被寄养在舅舅家,由于在一起生活不习惯,开始在学校表现出情绪低落,上课无精打采,神情疲惫,作业不做,下课一个人独自在无人的拐角发呆,不接触班里任何同学,中午饭也不吃,每天上课前总是躲在后门口窥视老师,不愿意上位,更加严重的是了,两次英语老师去上课,他扑到老师身上,大叫怪叫,把英语老师都吓哭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一直找他问原因,他什么不说,没办法我只好打电话让他父母回来,父母回来后以为是受惊吓,找人看也无济于事,最后没办法把他带到南京一家大医院心理专家看说没问题。在他父母回家期间,他妈妈告诉我,他一切正常,和平常一样和他们有说有笑,精神很好,于是我让他妈妈留下天天陪他,他爸爸继续出门打工,在这期间,我也天天找他谈心,慢慢开导,慢慢地他开始说话了,心情也好了很多,最后终于说心里话了,他说父母年龄大了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不想他们在外面吃苦,想他们来家陪他读书。我说你这么小心年纪,内心世界怎么那么复杂啊,让他们回来可以直接说啊,不能那么做的,再说我也听你父母说过,你家庭困难,哥哥也大了,要买房结婚需要一大笔钱的,他们也不想把你留下来让别人照顾的,没办法,你以后要听话,有什么想法可以和老师说,老师可以帮助你的,说到这里,他眼泪忍不住往下流,含泪点头答应。就这样,我每天和他沟通交流,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慢慢地恢复以前的笑容,学习也认真了,上课积极发言,对待老师很有礼貌,最后期末考试数学他考了98分,全班第一。通过这个案例我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与之沟通交流,处处关心体贴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做到知情合一,开拓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就要培养学生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有积极的动力,学得轻松而又成就感。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合理的想法予以肯定,使每个学生得到心理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学习意志。

儿童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其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还未定型,性格发展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个年龄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建立适度的表扬、批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班级风气,处处维护小学生的人格尊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在快乐成长中不断完善自我性格。具体做法是,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克服懦弱、任性、自私等不良性格,培养他们勇敢、刚强、热情、诚实等优良性格,在数学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还有要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使他们在受挫折教育中体会到人的一生,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无数的挫折,明确挫折不可怕,及早做好防挫折准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前进目标,这样他们就能克服在前进道路的艰难险阻,在人生海洋上乘风破浪。

有了良好的性格还要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意志是指学习有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有意识地控制和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努力克服学习困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的心理过程。学习成功不仅需要一定的智力因素,而且还需要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小学阶段是孩子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应有之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意志力是决定孩子能不能坚持做完一件事的重要因素,如何让孩子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呢?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我们班范云同学三年级时,爸爸就患尿毒症,到今年就三年了花费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很多钱,现在每个月要去医院做透析,等待肾源,以后还要很大一笔钱呢。而通过和她家人谈心,说这个孩子很坚强,妈妈常年陪爸爸看病,并且照顾爸爸,没时间陪她,她就到外婆家生活,平时生活和学习都自己安排的井井有条,从不让外婆操心,有时还帮助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衣服,扫地,洗碗等。从来未因为家庭变故而影响学习,在学校也是积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遇到困难从未退缩过,因此,她在班级工作和学习中都是佼佼者。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学生的意志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过程,要让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艰辛,使之不自觉中就形成坚强的意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本人和同学们几年来刻苦努力,我们班级被评为全椒县2016学先进班集体、范云同学被评为滁州市优秀学生、刘修水同学被评为全椒县优秀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而完整的个性心理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而当今课改要求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强对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其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愉悦心情,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坚强的学习意志,从而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上好课有效技能》孔凡哲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师德规范践行面对面》刘晓明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有效学业评价中的师德行为》刘晓明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

郭东岐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杨超

沈玲主编

上一篇:我是老师我能做什么下一篇:《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