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本教育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小学班主任更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并帮助他改正。

第一篇:生本教育论文

中职语文实施“生本”教育的优势

摘 要:总结了在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经验,侧重中职语文实施“生本”教育的优势,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学生的学习体会作为证明。

关键词:中职语文;以生为本;优势

我校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课堂改革的这几年里,在中职语文学习中,学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果显著。经过几年的努力,发现实施“生本”教育,在中职语文教与学中是很有优势的,总结如下:

一、肯定“已知”,引领“未知”

有人认为小学生是一张白纸,容易实施任何教育模式,但在已经形成习惯和思维定势的中职学生中实施,就很难进行。如果我们因势利导,化困难为优势,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其实很多教师都发现,中职学生大多很聪明,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都很强,只是我们总认为他们没有将聪明才智用在学习上而已。

正因为他们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可以对他们的“已知”领域加以肯定和赞扬,从而引导他们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这一“已知”部分可以说是学生能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重新起步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个性发掘、优势培养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自信的重要来源。兴趣除了来自自身的性格、优势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成就感,来自家长、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学生来到中职学校以后才激发出学习兴趣的例子。也正因为他们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才能从集思广益中得到更多的惊喜,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1128班杨光祥:来到这所学校已经整整一个学期了,对语文的兴趣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浓厚。职业中学的语文课虽然很少,任务也比高中要轻松,虽然不辛苦,但不代表我们学不到东西,我认为轻松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这种形式的学习真的很好,课

堂上不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而是学生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让在座的学生和老师去听,然后大家再去补充做笔记,去思考,去讨论……

二、“说”优于“写”

“说”的能力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培养的重点。从语文能力的培养来看,“听、说、读、写”等能力中,中职学生更善于“说”,更乐于“说”。因此实施“生本”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说”开始,而且“说”也是互相交流、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教师能在交流中善于利用自己的赞语和幽默,就会让学生

“说”的能力提高得更快。

作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听、说”比“读、写”更加快速、有效。特别是在现在中职语文课程的安排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课堂交流的时间减少,课下交流时间则更有限。因此,充分把握住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强大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直接得到反馈,及时感受到进步和成就感,可以让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1131班张雅倩:还记得我上学期上台说话的时候,经常会回读,或者明明不是口吃都变得口吃了,可能是因为太过紧张,因为平时没有什么上台说话的机会。但是现在经常有上讲台说话的机会,胆子也变大了,说话的技巧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了。与初中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前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课,而现在就大有不同,大部分都是我们学生上台讲,在课前准备ppt,上课的时候,就和小组的人一起上台演讲,这足以提高我们的胆量和

口才。

1128班简嘉慧:在初中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然而到了职中,发现自己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突飞猛进”了。在职一上学期,虽然有举手,但是极少!不过到了下学期,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哈哈,不过这样也好,也说得上有进步了。

三、建立和谐、对等的教学相长的氛围的最好时机

有效利用和化解叛逆的心理和情绪,建立和谐、对等的教学相长的氛围。尊师重道是自古以来师生之间的相处原因,学生对老师的心态大多是唯师尊、师命不可违。因此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对等的教学相长的氛围,是需要双方努力的,特别是教师的努力。加上此阶段的中职学生处在叛逆、强烈要求独立的特殊阶段,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好奇、好强,不理性的标新立异,及在同龄人或异性面前的表现心理等特点好好利用,会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131班张雅倩:生本班都很民主的,通常都是学生一起发表意见,不像以前的老师,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决定,学生绝对没有发表的机会。生本班上台表演的机会很多,只要你肯出力,就会给你机会。

1128班陈国樑:老师希望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老

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理解。不可否认,语文老师的上课方式我是第一次见,很能激发课堂活跃度。

四、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与学生就像是农人和小苗的关系,给它基本的生活条件,小苗就能自己长大,小苗有自己生长的规律。但教学理念中的误区是:以为小苗成长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把小苗的成长描述成一点、两点、三点,甚至更多,但小苗从来不会按照“点”来成长,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农人有农忙、农闲,农人休息时小苗还会成长。小苗是在一个阶段中整体地成长,不会按规定一点一点地长,我们不要什么都做,也不要什么都不做,而是提供环境,提供机会、条件、适当的帮助,提供土壤、浇水、除草。

学生的个性各异,当然特点、优势也各异,因此“生本”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成长需求,对学习成效有所侧重,有不同的关注。正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棵树都长成一个模子一样,学生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缺什么、怎么努力,只要他们成长即可。

2.教材的灵活使用

要把谷子变成米,才能给孩子吃,同理,教师也要把教材重新整合、变形,把教材变成语文实践。文本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带来对人有用的信息,整个语文就在人的素养里。我们无需对课文作过多的分析,该瘦身的瘦身,获得基本信息则可,要深入就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我总在课堂里对学生说:“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由你自己去决定。学校给你的就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和一个展示的

平台。”

1128班宁俐:和旧的教育方法不一样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主动者,而老师则是作为一个引导与辅助的角色,这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而通过生本教育这种方式的学习,同学们的成绩确实是有所提升。我蛮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知识的宽度与高度,是由自己去决定的。”总的来说,就一句话,这一年来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

1128班曾嘉慧:我认为我们班的语文课是很有趣的,因为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认为生本教育能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1128班吴泽君:从生本教育中学习到:所谓的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谁学的。自觉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因为以后进入社会什么都要靠自己,没人会管你一辈子。

没有灵动的课堂是沉闷的,语文学习就是收获信息,引发思考,得到感悟。以“生本”为理念进行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它的优势就是学生的进步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让学生轻松地学、自主地学。改变的核心和成果是学生的自信的提高,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的提高。这是我们中职语文教育的方向,也是中职教育的方向。

正如1131班梁梓茵同学所说:“‘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辉煌’这句话见证了我选择就读职中是对的。”希望每一个中职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方向,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荣耀。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作者单位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作者:徐嘉平

第二篇:生本教育理念的探索

摘 要:“生本教育”是相对于现阶段普遍适用的“师本教育”模式而言,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

关键词:生本教育;以生为本;和谐;转变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育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开始,后来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本教育”作为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十余年来,已发展实验学校200余所,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生本教育”实践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言。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最基本的区别是: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全面依靠学生推进教学的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师本教育是以老师为主导,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往往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完成教学过程,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本人就生本教育理念的探索谈一些个人观点,在进行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需要做到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的观念转变

如前所述,生本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好、转化好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核心思想,就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要学好和运用好生本教育理念,实践好这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思想观念要彻底转变。

在“师本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课前“照葫芦画瓢”地准备教案,到了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个不停,学生们“安静”地听,在老师提问时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即使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也只是“点缀”,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要改变教师“挥汗如雨”地教,学生被动受教的“师本教育”模式,转变到生本教育模式,教师的思想观念必须改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使旧的行为模式、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使对待学生的角度发生改变;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使教师、学生的对立面得到调整;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达到和谐;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真正地把“生本教育”理念转化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检验。

二、从“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的角色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师本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生本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生本教育”过程中转变自身的角色,从以师为主转变到以生为主。在“师本教育”模式下,教师一厢情愿地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去看待学生和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当取得预期效果时就会感到欣慰,当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往往会有强烈的失败感,而这种失败感可能会转移到“因为学生的原因导致了自己的失败”的思维上,让教师的角色模糊化和不确定。

生本教育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重新界定: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的发展——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帮助不是包办,而是仅仅激发和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做个帮助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变“高高在上”为平等相待,变以“我”为主为以生为主,变“一切尽在掌握”为放手让学生去自发的学。

三、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中的学生主体定位

任何教育模式都有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学生,二者相互影响,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成。在“生本教育”理念实践中,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角色的转变。其次是教师转变角色后在进行“生本教育”理念具体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角色定位发生转变。也就是说,教师的角色从掌控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的角色也要相应进行转变,就是从被动者转变为主导者,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可能面临几个基本问题:一是学生角色定位可能会迷失。因为多年的被动受教育过程,已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了固化的“领受型”模式——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二是学生个体思维的转变可能会失去方向。如果突然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而不注意引导学生个体思维的转变,“生本教育”模式的具体方法作用到学生身上,可能造成学生不能适应生本教育模式,跟不上路子,进而感到迷茫,打乱原有的学习规律,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造成一段时间内学生成绩的下降。三是如何确立学生在“生本教育”模式下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关系到“生本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能否获得成功。这些问题,是一个教师、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学生的主导地位的建立需要一个个漫长的引导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尤其重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在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生本教育”理念对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的同时,也是检验“生本教育”理念本身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成效,是一个值得进行尝试、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实践活动中,要关注以上几个转变,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提高,使“生本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上取得成功!

作者:朱莉

第三篇:让生本教育理念走进班级管理

【摘 要】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小学班主任更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并帮助他改正。

【关键词】生本教育 主导性 主体性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科学艺术,所以,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班主任的主导性作用

(一)事业心、爱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如果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也逃不出一个空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热爱、关怀、相信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也是教育艺术的基础。”

(二)严谨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俗话说“己不正,焉能正人?”作为班主任对学生严格要求,对自己更要要求严格,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榜样,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每天按时到校,学校要求在学生到之前老师也要到,这一点说得很有道理,因此,我要求自己提前到,时时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我对自己严格要求,在严中体现爱,做好一个班的舵手,要把握好班级的航向,做一个优秀的领航人。

(三)创新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平时,我注意观察学生。有一个叫王新的孩子,性格非常倔强,加上父母离异后各自组成了家庭,她更加孤僻,每天形影单只,宛如一只离群的小燕子。我主动和她交上朋友后,她向我讲述了她的苦恼。我告诉她,虽然爸爸、妈妈离婚了,但他们对你的爱没有丝毫改变,加上你还有珍爱你的爷爷、奶奶,多幸福呀,你要努力,回报他们对你的爱。意识到这么多人在爱她,孩子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学习劲头更足了,在毕业测试中跃进年级前60名,当受到班级奖励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时,这孩子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时我才发现她的笑竟是如此灿烂。这就是我们的学生。

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一)充分调动班干部的职能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使学校的规章制度,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及时教育和培养有责任心、能力强、可以信任的,并且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分工。上学期毕业的班长梁志杰,这学期的班长杨宇轩聪明、机灵,我对他们很信任使得他们对班级工作非常负责,无论自习课还是早读班里学习气氛都很浓,纪律都很好,很少有人捣乱。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其他每个班委每人负责一项。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职能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这样不但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还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

(二)培养“特殊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阻碍其进步的心理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都抬头来走路。”这就是要使每个人都看到自身的力量、价值、对未来都有希望,充满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特殊生往往缺乏这种心理。如:犯过错误或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都有一种态心理,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即使自己尽力做了好事,别人也不会说自己好,因而存在“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像这种学生我班上就有好几个,那么,在学习上我就放低要求,只要他能尽力去完成就行了,对行为方面就要认真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苗头,就给予表扬,倍加爱抚和扶植,这样他们得到了老师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从而迸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三)尊重差生,注重差生的行为转化工作

差生就是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往往上课不专心,不听老师父母的话,这些学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学校、家长的关注,但是,我认为差生也是可以进步的,只不过比其他学生进步慢一些罢了,他们的行为需要长期教育才能矫正。作为一位班主任,平时更要贴近这些学生;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努力了解每个双差生的内心世界,用爱的情感去感化滋润学生的心田,逐渐消除他们不良的心理状况,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差的学生也有长处,班主任要注意观察、了解,及时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抹掉心中自卑的阴影。

三、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相互结合

(一)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有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二)严格管理与宽松环境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总之,班级的管理是一件既辛苦又充满乐趣的工作。工作方法有成千上万,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只要我们班主任讲究方法,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勤于管理,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定能水到渠成,让班级集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苟芳霞

第四篇:生本教育理论实践背后关于教育的思考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如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精神都给新课程标准以很大的启示。教育教学不是没有变革,而是不够深刻。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一些惊喜,同时不可否认的还带来一些忧虑,启示我们对当今教改再度作出思考。教改之路举步维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两点:第一,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大战役一定要打;第二,在整个的教改中我们对科学精神和国民的创造力的培养一定要强化。

【关键词】生本教育 反思 科学精神 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的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依旧启迪着今日的我们。时代不同了,但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何其相似。他的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精神都给新课程标准以很大的启示。教育教学不是没有变革,而是不够深刻。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一些惊喜,同时不可否认的还带来一些忧虑,启示我们对当今教改再度做出深深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论思想,早些时候就有所听闻,而当亲耳听闻,亲眼所见郝思乐教授对其做了阐述与示例后,心中不免再次为之震动,心中涌动着蓬勃的血气。变革势在必行,传统教育教学课堂模式一定要打破。提出课改已经有几十年了。回溯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我们看到已有很多很多变化。然而,中学的课堂到底发生什么变化了?当下的教学又不断在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主体变了吗?生本教育理论值得倡导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由快乐的获得知识,发现问题,体会喜悦;让教师由控制生命而转变为激扬生命。我认为,这也应该是对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最生动的解析。但是,至今生本教育却未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从几个省市的几所学校教改课堂中我们也一度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清风,可是凤毛麟角的几例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实际上教改之路举步维艰。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点:第一,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大战役一定要打;第二,在整个教改中我们对科学精神和国民的创造力的培养一定要强化。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教改现状:

一、从教育教学对象角度的反思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倡导了很多年,但只是一个高调的论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依然无可逾越。就拿市里的几所不错的中学来说吧,教学研讨和课堂上课根本就是两码事。真正的声音是:我们学校的孩子都是好学生,知识接受得快,课堂容量大,放不了,一旦放下去,计划都完不成,谁来保证高考重本率呢?

而我们的学生说:老师给讲解,听起来更清楚些、更快捷些。问:那么多你能记住吗?回答:课下多看看多复习一会、少休息一会就行,还是这样好,安全有保证。家长们说:都让孩子自己学,要老师干什么呢?观念很难改变。几千年来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功能似乎已经坚不可摧了。

我们的孩子也已经习惯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维,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没有关系,“学海无涯苦作舟”那是不二的信条。中外教育对照,我们看到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最大的差别是,我们的小孩更习惯于等待和适应,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等待老师来安排本节课的题目,本节课的目标,到最后是本道题的答案。而到了大学就算是读了研那也是识记本学段的科研内容,依样完成本学段的科研论文。至于为什么要完成,那是导师的问题,不用我来操心,过关就一切OK。而国外的孩子更多的是自由的学习。教师能给你最大的选择空间,然后自由学习,快乐发现,最后自豪地展示,以至于终究有一天,能够饶有乐趣的去创造。

二、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当前,教育的功利主义以及传统中保守的思想,使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教育应有的追求,忽略了培养科学精神和培养民族创新力这一远大任务,也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看作了一种普遍性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用最最简单的词语加以概括——人才和素养。教学生涯中,让我看到的记得的是,学习的功能或者说目的似乎就这样简单:学习——生活——位置。而学习中的科学、创造的层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从我们的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从来都是那样的模糊,甚至虚无。而人类这极为宝贵的想象力、猎奇想法、冒险意识和探索精神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涯中就被如此不经意的给抹去了。中国的孩子们真的不是创造性人才,真的不是未来的科学者探索者发现者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因此,生本教育理论的实施应该郑重地予以倡行起来,它让我们在新课程的标准下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地由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让教师成为引导生命去感受世界、发现世界进而创造世界的使者。知识是什么?知识不过是感受、发现和创造过程中所要凭借的手段罢了。无论生本教育理论还是新课程改革,其内涵之中不可缺少都应该是“对科学世界的探索与创造”,在思想上理念上必须要有科学这层含义的制高点。或许有人说,现在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可以做到这样的改革,但是,在高中就不一样了,高中有高考,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迷失。事实上,高考是什么?高考不就是选拔人才吗?这些人才,无外两个去处:一是培养出于其将来生命体验有个性意义的生命机体,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群体中的一员;而另一个去处则是,有利于生命的发现与创造和对世界的发现与创造的科学型人才。爱因斯坦只有一个,他在美国;居里夫人也只有一个,她在波兰;中国的科学家是否也应该有呢?让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说到这里我不觉想到古今中外名人。我们正在弘扬的是道德英雄和文明楷模,传统的文明无疑是我们捍卫这个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可变更的法宝。当然,我们在教改中还要让传统文明肩负它的历史使命,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改变我们物质生活世界的是比尔盖茨,是乔布斯,社会经济利益最大的源泉不正是他们开创的世界名品吗?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科学和创造力改变命运!因此,所谓的自由的个性,飞扬的色彩,大胆的构想,奇异的想象力,执著的科学精神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对创新教育坚定的追求,恐怕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

三、教改社会环境的反思

从古至今,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最终带来的无外是“苦尽甘来”。苦是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甘是什么,是获得一个安稳的工作平台和相对稳定的收入。还要创造吗?是的,要。要创造财富和权力,也许不很确切,可是,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目的。

任何一个变革的缘由都是社会现实,那么当今的社会现实促使我们去思考的是什么?其一,科学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其二,国民素养的提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是以自私狭隘的功利为中心:一个小孩子一生下来家庭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抓周”就要看看孩子未来会干什么,而一旦抓的是笔呀,书呀,那么这不知要高兴多少人呢——孩子长大一定能念书啊。那好啊,能念书就好,因为学习就一定有出息。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一旦要说说那个“出息”的时候,则无外是将来当大官,做大事——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可见,个人的功名利禄思想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人们对学习者最大期望值的主导。相反没听到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是个科学家,是个领军人物。不是要所有的学习者都具备如此之境界,但必须有如此之境界才能去塑造如此之人才。因此,这种社会环境必须有所改变,真正为社会进步,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未来而学者一定要有,也只有有了这样的教育观念才可能培养出有科学精神、有创造思想的人,他们应该是可以为了更伟大的事业而生的人才。

四、对孩子教育的反思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教学要从根本做起,从孩子做起,可是结果并不如人意。生本教育课堂也关注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启发学生,你还了解《三国演义》中哪些人、哪些故事?然后就是学生自由发挥,一节课下来,学生展示的东西可谓真多。可是细细想来,这就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吗?固然学生在本节课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见识、才华,可是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培养目标仅此足矣?我想语文课中更要引导孩子们对科学对道德对精神对美等等的兴趣与探究。而在孩子小小的童心中各个学科都有他们那份独特的兴趣和爱好,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碰触点。因为科学的中国需要孩子来创造。陶行知提倡科学,尤重科学精神与方法。1926年他在上海,寄给在北京的长子陶宏一本《电磁学》,并在书上附诗《攀知识塔》:“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谁找得真知识?”1931年,他又倡导科学下嫁运动,将科学教育推向新的高潮,同年11月,陶行知称他的次子陶晓光和三子陶刚为“问真、探真两位小宝宝”,写信鼓励他们成科学的孩子,创造科学的中国。要做“有智慧,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

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美国孩子上学前班,班里没有班干部,老师给全班同学分配任务:有的是把门人,即孩子们列队进教室时,把门打开,等全班进去后再关上;有的是领队,走在第一个,引导全班进入教室。可想而知,孩子们都想当领队,不想当把门人。不过,这些角色,从来是每个人轮流,绝对平等。目的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要给大家服务,对别人都应该尽责任。这大概也是培养集体精神的第一步吧。开始上小学后,班里还是没有学生干部。而是任由孩子们成立各种俱乐部。自己定规矩,拿主意,给手下人定职位、评分。但是你要成为领袖要有条件的。一,自己要比别人有主见,有勇气,人家还要愿意和你玩儿;二,你发起组织要有意思,有吸引力;三,你要能干,会管理,能服人。实际上许多孩子都在为确立自己的领袖位置而努力。和我们班干部的法则不同的是,他们都懂得,自己行不行,不是老师说的算,要小伙伴们认同,而且必须懂得为别人谋利益。对比之下,我们今天更多的关注是不是只在那美丽的形式,美好的话语上,而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呢?

作为国民一分子,我们也应该真正地关心我们的孩子们,虽然,我不能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去做什么,但是我的孩子要有为世界的改变而尽力的思想。那么,就试着去发现他们是不是有那么一种天分值得去激扬,有那么一种精神值得去激励?从而让教育教学中生命的意识和科学的精神被真正地关注,从国民小学生到国民大学生这个巨大的教育链条中有我们的支撑,我们的未来才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新世纪高中。

作者:孙艳艳

第五篇:关注教师的生本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就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从学习动机激励一切、学习实践检验一切、学习方法推动一切、学习环境影响一切四个方面阐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利于学习和进步的方法。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立足课堂、改变过去“以师为本”的一种教育方法。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这和我们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它具有四全特点:① 突出学生②突出学习“教得少、学得多”③突出合作④突出探究,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关键词:生本教育;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才能得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要强调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导,让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学习动机激励一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具有情感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背景知识、名家典故、趣味谜语(歇后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动机,形成学习语文的心理指向。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动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比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已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长期坚持,可以慢慢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学习实践检验一切

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的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多观察,语文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语文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质疑可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进而共同提高。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表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学习方法推动一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照抄答案,不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环境影响一切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应学识渊博,并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这样才能具备较大的感召力,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给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已的见解,即使有时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不忘生本教育思想,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让我们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颖明.“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

作者:林显泽

上一篇:世界科技文化论文下一篇:生命科学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