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通用13篇)

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 篇1

梁秋丽

听完今天一(5)班的《画》和二(9)班的《语文园地四》两节课,由实验小学的何艳老师、钟莉老师主讲,两节低段课,通过观摩,通过对生本教育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将有助我回到市一小后的更好的开展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结合自己的想法,收获如下:

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 篇2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堂效率,有效提问,指导学法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教师应如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有效备课, 给生本课堂的每个环节设置完成的时间,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有的时候, 就算我们备了课, 也不见得会上好这节课, 但是如果说我们因为这样而不备课, 那想要上好课, 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对我们教师来说, 要有效备课, 不光是抄写教材上的内容, 而是应当精确地定位每一个环节, 严格把握每一个问题, 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备课之前,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 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 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 同时联系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 构思备课。

要想上课的效果好, 教师的每一句话就都要精心推敲, 从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到点拨学生回答的导语, 再到课后的总结语, 都要进行精心设计, 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考虑, 问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 要少而精, 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业要求有拓展有延伸, 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提高。所以, 每次备课, 我都要广泛查找资料, 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 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 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有效提问, 准确把握课堂的开放程度,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 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 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所以在课上我们设置的问题要巧妙, 既要切合学生自身情况、学识范围和接受能力, 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不宜太难, 让学生心生畏惧, 丧失自信, 也不宜太易, 让学生骄傲自满, 思维也得不到拓展。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效果呢?

提问内容要适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兴趣, 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 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提问问题要有启发性,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 用最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三、指导学法,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生本课堂的各个环节如何处理, 如何进行, 我认为只要是行之有效, 就不一定要拘于形式。“授人以鱼, 不若授人以渔”,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预习和教师备课其实道理差不多, 如果学生每天只是等待教师讲解, 从不主动学习, 那么他们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 自身潜在的能力根本得不到发挥。所以, 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方法, 引导和教会学生科学地进行预习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课上为下一课留下疑问, 让学生自觉预习, 并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

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消化吸收的多少。相反, 如果没听好课, 课后做作业不但费时而且费力, 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学、怕学情绪, 各方面也得不到发展。

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 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 它富有情, 意味深长, 其作用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情绪;二是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 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只有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无声的教导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及时反思, 注重实效不拘形式,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每堂课后, 要及时认真地进行课堂反思, 总结得失, 这是一种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很好办法。所以, 教师应该时常进行教学的反思, 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失败和成功的因素, 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 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看似教无定法, 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的, 只要深究新课改的理念, 不断探索与研究, 不断反思与总结, 总能寻觅到适合教学实际的潜在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目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各式各样, 但我认为, 其中课堂教学反思毫无疑问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十分必要的手段。我依旧会像往常一样, 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努力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使之成为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不二砝码。

学习生本教育 感悟生本课堂 篇3

我们看到录像上,孩子是在快乐的状态下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充满活力,充满灵动的。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40分钟的课堂上,或合作学习,或观点交锋,或书写,发言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向上,他们有时讲述自己的做法,有时纠正别人的错误……。而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做个指引者、服务者。特别是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活动真正起到了小组学习的目的,实效性特别强。充分体现出了生本课堂就是“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的课堂。为什么在原來的课堂有那么多学困生打瞌睡,而现在竟然变成完全不同的一种自信、竞技的状态呢,一下子变得那么有激情呢?

回想自己的课堂,为了激发学困生的激情,把最基础的留给他们,他们会很自信地展示已经学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有自信有成就感了,老师也更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本的理念下慢慢树立起自信心,而且他们的自信心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释放出无法估量的学习能量。

通过生本的实施,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是感到生本给学生带来了自信、勇气,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兴趣。信心是最好的动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是感到生本中互相讨论,互相研究,互相鼓励,互相指正、互相监督的活动给师生、生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三是生本给老师带来了课堂上的轻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展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不再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而是真正的起到导演的角色了,实在是轻松。

刚开始时,凭着自己去听的几节示范课,感觉生本不过如此:教师布置前置作业——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吸收知识。后来,我发现情况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开始的时候,我按部就班提问题,要求学生举手回答,举手到讲台前展示。但连续几节课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参与活动,而且音量很小。老师不断的强调学生声音大一点,不断重复学生的话,不断的鼓励。最终一节课下来,内容没有完成,效果又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根本没有一点生本的气息,这种情况使得自己一下子心情也开始烦恼了。课后问学生,他们都有完成作业,都有进行讨论,那为什么学生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做到呢?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做法有点急进。要想小组成员能积极的参与,声音响亮的回答问题,先要设置一个让他们感到充满信心的环境。于是我就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展示前先进行3分钟的讨论,然后四人分工,四人参与,这种做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举手争答的同学很多,效果明显。

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 篇4

4月16―19日・中国杭州

校门口上车时间:6:50

合作学生:杭州采荷一小教育集团

报到地点: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凯旋路268号),逸夫体育馆!

时间

上午

8:00一12:00

下午

1:30一5:30

晚上

7:00一10:10

听课人员

安排

16日

(周五)

唐彩斌:小数的意义(三)

王宏伟:比大小(三)

柏继明:手能帮我学数学(三)

刘德武:与圆周有关的问题(六)

赵兆兵:认识二进制(六)

朱国荣:三角形的认识(四)

牛献礼:探究计算中的规律(六)

汪培新:植树问题(四)

林良富:确定位置(五)

施银燕:确定位置(五)

林良富:教学情景中的智慧型行动

黄爱华:数学课堂追问的艺术

彭晓玫:互动评点

刘 莉:互动评点

韩东兴

(车)

丁界利

孔荷红

孙红谊

周国爱

17日

(周六)

毕 波:观察的.范围(五)

朱乐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

黄爱华:垂直(三)

许卫兵:李白喝酒(五)

刘 松:认识方程(四)

徐长青:重复(三)

汤春燕:容积和容积单位(五)

钟麒生:认识四边形(二)

张 红:商不变的规律(三)

赵劲松:平行线(三)

朱乐平: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研究

吴正宪: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教育

斯苗儿:互动评点

庞燧(车)

周晶晶

钟富尧

方春波

华成林

观摩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5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xx老师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xx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xx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xx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xx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xx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xx老师在处理课文时分别采用了“说”、“读”、“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画船的授箭步骤。充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xx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是什么使他们深深感动?”从而也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此外,xx老师还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想与欣赏,适时进行迁移。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高效课堂观摩心得体会 篇6

柴桥小学 马剑平

2011年12月1日,我在吴忠开元小学观摩了三位英语老师的高效课堂,聆听了学校领导做的关于学校进行高效课堂实践的报告,听后深受震动,感受良多。

三位老师来自于三个不同的学校,同上一堂英语课,教法和学法迥异;都按照本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各有特点,各有不同。通过观摩这三节课,我从整体上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影子”。

一、目标要明确,课前课后对照检查

这三节课,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出示了学习目标,有的老师在课结束时还对目标进行了回顾。这在过去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用得很少。我自己感觉用了比不用强。学生心中有目标,老师心中有目标,才能将这堂课上得到位,学生的印象深,老师的印象深,收到的效果不言而语。同时,在课结束时对本课进行目标回顾,可以检查目标是否落实,对本课成效进行检查。如果老师们能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怎能不高效呢?

二、教师引路,学生自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三节课,三位老师同有“出示学习提示”这一环节。在学习提示中,老师们将学法明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自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学得有序,有章法。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来说要事先深入备课,否则无法给学生准确到位的提示;同时对学生来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当堂训练、当堂检测

这三节课中,三位老师在新知教学完后,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这些练习有一定的梯度,形式不同,且检测的重点不同。当学生学习完新知后,如何知道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如何达到巩固新知?这些问题归根于一句话: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当然,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做的有很多。比如,编制练习内容。这是一个“大工程”。练习内容太难,达不到检测全体学生的目的;内容太简单,又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效。对此,老师们还得下一番功夫在里头。

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 篇7

一、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生本课堂,必须要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和组织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如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上。分组教学则注重了以上的问题。它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设计问题。如: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问题;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实验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从预习、复习或小练习中引出问题;根据学习任务或有待研究的小课题自行设计相关问题等等。

二、成立班级化学学习小组

1. 建组原则

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生混编、适当调整的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这里应当注意: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在同一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后进生宜编入对他持中间态度的小组,当然也可编入对他欢迎的小组,但此时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思想。

2. 小组人数

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根据我所教班级人数为30人,正好分成六组。

3. 选择小组长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

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2)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3)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开始时培养小组长的领导和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时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同时对那些起不到作用和学生不满意的小组长进行更换。化学课非常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讨论、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和互助能力。但是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有时跟不上小组的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课后积极一对一辅导,解开他心中的疑惑,避免在学生心中留下疑点,产生厌学情绪。

三、生本课堂让学生成为“仲裁者”

让学生对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比如,让学生评价:实验设计得是否合理?问题解决得是否有效、彻底、简捷?得到的方法和结果有何意义和应用价值等。对于某些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再作“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作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的成果,然后,教师要做好总结性的发言。教师要通过变式、求异、拓宽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生本课堂下开展分组教学的收获与惊喜

经过课堂的不断实践,运用“分组”教学法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遇到问题,他们都会先问个“为什么”,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去解决。

(2)分组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充足的分享机会和交流平台。小组内的分享提倡合作与团结的精神,小组间的分享则体现了竞争与探索的精神,而师生之间的分享则主要表现出发展与创新的精神。

(3)学生成绩均衡了,高低分的差距不是很大。优等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提升,这在他们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化学开始时不入门的学生,现在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愿意主动去问,愿意积极去参与,成绩只是暂时的,但我相信这种教学方式会让他们慢慢收益,并且会持之以恒。

我相信,通过生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再会是“高分低能儿”,分数的高低已经不能判断学生的能力,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社会,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开展生本教学模式,根据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及本学科特点,进行课堂分组教学,就分组模式、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收获谈几点体会。

如何构建生本教育课堂 篇8

【关键词】构建;生本教育课堂;学生主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本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是教育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如何构建生本教育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孩子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每位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实际工作和不断的学习中,我摸索到了一些方法,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生本课堂,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预习的空间,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这一观念的提出,阐明了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空间,指导预习的方法。前置性作业在生本课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对相关旧知的复习,也可以是对新内容的预习。潜质性作业的布置影响着一节课的交流与学习效果,因此前置性作业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操作。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完成前置性作业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交流,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构建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师要多多预设课堂出现的“可能”,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生本教育倡导“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事实上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倾听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预测学生的“可能”上,做到心中有数,从容的应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如《圆的认识》一课,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性作业是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并介绍画圆的方法。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图方法做了预设:学生可能会用实物画图,也可能会用圆规画图。在交流中,如果学生提出用实物画图的方法,就做为一种方法简单介绍;用圆规画圆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学习。总之,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多多预设学生的“可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构建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

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开放了课堂,释放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课堂上也因此生成了更多的动态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生成的动态教学资源,就会让这些动态资源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在《圆的认识》第二次试讲中,在画圆这一环节,有一名学生画出了同心圆。我认为可以利用它来解决“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两个知识点。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发学生思考,他为什么画出的是同心圆,这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从而引导学生把交流的重点转移到这两个问题上。又如一名学生在利用实物投影汇报什么是直径时,用手比划,但却说不清,看到这种情况,我问他:你能用你的手势告诉大家什么是直径吗?他把两只手放在了直径的两端,见此情景,我把手放在了圆心上,这样直径的概念以肢体语言的方式生动的展现在了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四、构建生本课堂,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交流,突破教学重点

生本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更多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很多老师认为“生本”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变得无所事事了,听听学生交流交流就够了,既轻松又简单。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解读“生本课堂”,我想是浅薄的,更是无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劳动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也更加具有挑战性。学生能不能真正的将自己的思想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并质疑发问,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倾听、思考、从而有效引导交流的内容。

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我在前置性作业中布置了让学生尝试画圆的作业,课上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圆的方法。我在巡视时表扬画圆比较规范的同学说:你画得真好,你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说一说。从而引导学生把圆规的使用方法作为重点来交流,突破了学习用圆规画圆这一教学重点。

五、构建生本教育的课堂要开放问题的设计,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过去我们习惯性地用一个个小问题牵着学生走,甚至是强迫学生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计的线路走,于是课堂的学习没有活力,没有张力,没有生命力便接踵而来。在以生为本的今天,勿庸至疑,我们需要开放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就需要教师设计具有研究价值的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与交流活动。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前置性作业中,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剪下一个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一开放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学生不断发现同一圆内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是半径的二倍,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问题的开放,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呈现了精彩的发言,彰显了课堂的生命力。

不敢说我理解了什么是生本教育,更不感说我在实践着生本教育,但我真实的感受到数学知识不一定都由教师来传授。只要我们敢放开自己的手脚,就放开了学生的头脑。我们为什么不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呢?“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学生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能力就有多大”。我愿意从每一节课开始,以生为本,给学生以更大的空间去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娇.浅谈生本教育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评价促进有效教学,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2]迟雪.生本教育课堂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探究,鸭绿江,2014.12

“名师大课堂”观摩学习体会 篇9

十二月三日至五日,我们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前赴南海举行的“首届名师大课堂之华南地区小语教学研讨观摩系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王崧舟、盛新风、李卫东等轮番上场,而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那些青年教师也毫不逊色,在课堂上潇洒自如,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这些名师们的课堂,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富有诗意,教学过程设计别出心裁、落到实处。听了他们的课,我总结了一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深化自己的内涵。

二、教学教法不拘一格,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

三、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养成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对教材说不。

四、语文课堂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礼仪等,可从历史、人文、科技„„结合课文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五、我们的民族意识需要依靠课文的学习来加以巩固深化。

六、中国传统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应重视。

在以上的几点中,我认为在这次研讨观摩的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我们在学习之余,也一边反省了自己平时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方面欠缺的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倍努力,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指明了方向。

现在就我记忆最深刻的两个老师的上课片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片断一:

张玉栋老师在执教五年级课文《落花生》中有一个细节——老师出示文中的第一段话,请生朗读后问道:“读得非常好。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生:“有。”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师:“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生:“没想到。”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生:“还要短。”(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张玉栋老师善于挖掘教材,抓住了“园”与“院”的特点来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而在“居然”这个词语藏在的内容和情感,也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被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解决了。其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张老师还就文中的“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中的逗号进行了解读,这样的剖析真是令我啧啧称奇,佩服不已。)

片断二:

张祖庆老师在执教五年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总结课文时是这样处理的——师:“五位壮士真的牺牲了吗?”(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师:“读了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宋学义和葛振林被余药夫救了;日本鬼子被壮士的精神折服,向五壮士行礼。)学生谈感受后,师在深入探究:“如果重新编写教材,该不该把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以及日本鬼子致敬的细节写进去?”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总的分为两种:

1、写:精神就没有现在好;结尾就不会这样震撼人心;连敌人也被壮士们的精神给折服了,更能体现出壮士们的英勇无畏。

2、不写:文章真实性不够。结合学生的观点,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从故事的发展来看,跳崖是高潮,那么课文讲述到这里按理应该进入尾声了。而我们的张老师却再次发动学生思考,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质疑教材。这个环节的教学不能不说是开放性的课堂最好的体现。)

智慧课堂观摩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一种假设

合肥七中教务处的张永剑主任说:一个沉睡了五十年的教师,今天醒来,凭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依然可以教学生;如果我们五十年后再醒来,肯定适应不了社会,肯定无法像现在这样生活。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我们现在开始沉睡,五十年再醒来,还能像凭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学吗?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沉睡五十年后醒来,应该很难适应教学工作了。也许,凭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纵横小学课堂的日子快要结束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推动社会大跨步发展,这股信息技术的浪潮,对教育改革的冲击力有多大呢?合肥七中从20xx年与科大讯飞合作,建设智慧课堂,践行智慧教育。张永剑主任的讲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经验分享》,让我深深感受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课堂、对教学管理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想,主动适应,加强学习,积极改变,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

一种认识

常平镇教育局在大力推进智慧课堂的建设。何谓智慧课堂,科大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孙曙辉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我校正在开展“主题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翻转课堂只是智慧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更新认识,大胆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去研究,才能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独立潮头。以目前我校使用的科大讯飞畅言智慧课堂平台为例,里面的许多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除了培训没有跟上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主动去探究、学习、使用。此行我了解到科大讯飞“智学网”平台,是大数据个性化教与学系统,拥有网阅系统、手阅系统,语文作文、英语作文能做到智能批改,评分准确率达到97%,比人工批改误差更小。还能即时给出错误分析和改进建议,实现个性化反馈,做到精准教学。同时,系统还会自动收集每个学生做错的题目,形成题库。教师利用平台的组卷功能,可以编辑试卷让学生在复习阶段训练自己做错过的题目,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和题海战术。这就是因材施教。教导处可以利用这套系统,对单元、期中、期末等检测的作文进行批改,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各班的情况,让信息化更好地服务教学。可惜的是,该网目前一些功能还没有对小学开通,但是应该很快会实现。

一点思考

当然,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还需要学校大力去推动,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学校领导坚定不移的支持与引领。毕竟,要推进智慧课堂的建设,必将影响目前的传统教学,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甚至会带来教学质量的退步等等。如何在建设智慧课堂的路上走得更顺,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蚌埠二中,可以说是智慧课堂的诞生地。该校李新义校长,自20xx年起,一直坚持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从该校的顶层设计,到项目推进,都是李校长在带着教师们去探索,让该校成为县级市中学的智慧课堂名校。他们的经验,值得玩味与思考。当然,该校是高中,我校是小学,区别还是挺大的。至少,我们要坚持一种思考的习惯,从别人的身上,从别人的成功中,找到一点可供借鉴的经验。

反过来,在建设智慧课堂的过程中,一线实践的教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积极主动投身于改革实践当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名师、名家了。所以,这些教师要端正心态,更新理念,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学校、教导处要做好服务、指导等工作,创设平台与机会,让这一批教师尽快成为智慧课堂的先行者、成功者。

智慧课堂的建设,将是常平镇教育局坚定不移推进的工作。这也是跟每一位常平的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的。人人都需要投身其中,参与其中,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更多的智慧,让智慧成为自己课堂鲜明的标志。

实施生本教育 提高课堂效率 篇11

一、课前精心谋划,设计教学案

教学案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实,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我校老师提前一周精心设计,集体合作探究研讨,把握课标,深钻教材,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明确教材中的重难点及突破方式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明确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式,形成初稿。然后备课组教师根据主备人的初案,结合各成员教师的不同理解和想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适当地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使教学案力求完美充分体现生本理念。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根据学生特点,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在学生自主结合的基础上,老师适当搭配使每个小组都能达到最佳的组合效果,学生根据教学案自主探究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交流学习经验,通过小组内展示质疑合作性的学习,达到辨析知识、提炼升华的目的。生本教育的特点也是让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三、学习汇报

学生汇报结合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并顾全班学生让各层次的学生通过汇报小组的学习心得体会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在展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当好引路人。正确的,教师要刨根问底,通过追问揭示学生合作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方式;错误的要追错,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四、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小组长自我小结,本组成员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改进的方法。

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 篇12

关键词:质疑,探究实验,教育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上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ATP和酶”中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时, 讲授温度、pH值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一般都采用定性实验来说明, 往往只能粗略地观察到酶催化活性在一个温度范围或pH值范围内的大致变化, 而不能准确测定。很多学生对由定性实验得出酶促反应速率的“钟型”曲线, 感觉比较牵强, 对这一重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 设计一个定量实验来代替原有的定性实验, 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做出温度、pH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更在实验过程中让他们亲历思考和探究, 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设计定量实验来代替原有的定性实验的教法正来源于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一句质疑。

二、案例描述

1. 问题的产生。

在探究温度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时, 笔者用Flash动画演示了温度影响酶活性的一个实验。动画模拟了新鲜淀粉酶在60℃、100℃、0℃三种情况下, 分别与淀粉溶液反应, 再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自认为动画演示生动, 学生应能得出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 哪知让他们回答时, 竟无人答对。于是笔者就将正确答案说了出来, 并进行了解释, 以为学生基本都弄懂了。接着又提出要绘制温度和酶活性的关系图, 教室里讨论的声音很小, 连问几位都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 笔者只好又自己解释一遍:画一条钟型曲线, 并告诉大家pH值的高低与酶活性的大小同样也可绘出这样一条曲线来。笔者刚要对曲线的特点进行分析, 原本的小声讨论变得嘈杂起来, “低温或高温时催化活性一样低吗?”“初中也做过, 所有试管内都变蓝了, 不像电脑动画那样?”同学们纷纷说道。甚至一位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为什么不是M型?”

是啊, 为什么不是M型?笔者愣住了, 在备课时觉得顺理成章的结论是那么的牵强, 只是凭借三种状态下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就能判断酶活性的高低吗?学生根本无法准确判定该酶催化的最适温度, 没有具体数据, 曲线又该如何绘制呢?

2. 问题的探究。

结合学生们的疑惑, 笔者和他们商定改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鉴于此, 笔者把同学们带到了实验室, 一起讨论起来, 将全班分成两组, 一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另一组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确定使用新鲜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来做上述实验。

(1) 一组这样操作。首先讨论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讨论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并确定实验的基本实施方案。

生:本小组实验基本方案是: (1) 取14支洁净的塑料管, 依次编上1、2、3、4……14号, 并各注入5ml猪肝研磨液。 (2) 将装有研磨液的14支塑料管分别放入0℃、5℃、10℃、15℃、……55℃、60℃、65℃的水中, 维持各自温度6分钟。 (3) 另取14支洁净的玻璃试管, 编上A、B、……直至N号。向上述试管中内各注入4ml H2 O2。 (4) 向各试管中均滴入上述温度处理过的2滴猪肝研磨液, 观察并记录每支试管内气泡上升的高度。

生:用刻度试管可测量单位时间内氧气气泡在试管中液面上升的最高高度。氧气气泡上升高度与反应强度呈正相关, 因此, 可用气泡上升高度的平均值来表示酶活性的大小。记录的数据=气泡上升的高度-4 (“4ml”处为初始状态下H 2O 2的高度) 。同一温度下都做5次, 测得数据后, 记录并求其平均值。

对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求平均值, 列表如下:

学生的实验结果令笔者既意外又激动, 他们是那么的成功。他们根据自己实验所得数据, 快速地绘制出了温度与酶催化活性的函数图。当笔者提出简述两者关系时, 大家都跃跃欲试。当一位同学完整、清晰地描述出图形中的“三点两段”的变化情况后, 其所在小组的同学也都自豪地笑了。

(2) 另一组这样操作。小组讨论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剪取若干等大的小滤纸片, 同时浸入新鲜猪肝研磨液中, 制成附有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 (2) 每组取5个烧杯, 烧杯中盛有pH值为3、5、7、9、11的等量H2 O 2溶液。 (3) 5位同学一起操作实验, 用镊子同时夹取一片滤纸片放入上述不同pH值溶液的烧杯底部。同时松开镊子, 让滤纸上浮, 计时。待纸片完全漂浮于溶液表面时结束计时, 计算前后时间差△t, 并将纸片从溶液表面取出。同样操作重复4次, 将4次结果求平均值。

师:依据上述原理, 该实验pH值适宜时, 氧气产生量较大, 滤纸片上浮时间较快。反之, pH值不适宜时, 氧气产生量较少, 滤纸片上浮时间较长, 所耗时间与酶催化活性成反比。那体现实验结果的函数图像该如何作呢?

生:以pH值为横坐标, 以所耗时间的倒数 (1/t) 为纵坐标。

师:很正确, 可是计算倒数多麻烦啊!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呢?

(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 纷纷踊跃发言)

生:使用EXCEL软件吧, 它有很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哦!用它的制作函数曲线功能就可以啊, 我们可以编程。 (程序编写的同时, 大家开始操作起实验) 现将数据和函数图汇总如下:

学生们兴奋地开始了操作, 有的掐秒表计时, 有的摆放滤纸片, 有的则在讲台前的电脑上做起表来, 边做还边讨论。到下课时, 他们已经把相关图形做了出来, 但还觉得意犹未尽, 吵着要和笔者探讨除了温度和pH之外, 还有什么因素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三、案例反思

在本节课中, 学生对“钟型”曲线结论的质疑促使笔者重新进行了课程设计, 原以为依靠多媒体演示实验, 就能让学生理解原理、分析现象, 替代了应有的动手实验, 结果反而使学生对结论感到困惑。由此, 笔者意识到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 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可见, 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 来不得半点马虎。

1. 重视实验教学, 切勿以“模拟”和“讲述”来代替。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实际授课中, 很多教师为了节约课时, 用“模拟实验”或“讲述实验”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实验, 想节省时间让学生对课本结论进行反复训练。殊不知, 这种“速食”的课本结论学生不消化、不理解, 再怎么反复, 都是炒夹生饭。从目前的高考命题来看, 正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 以实验设计题为能力考查的载体, 侧重考查学生对现象的解释和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已成为了命题趋向。所以, 仅凭机械记忆生物学知识、简单重复验证性实验, 在高考考场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2. 善于运用探究实验范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注重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的“生本教育”, 对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1) 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灌输多、探讨少的课堂只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机械重复的教学必将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 因此开展生本化课堂势在必行。如笔者第一次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教学设计, 就是让学生去观看动画演示, 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在这种思维下, 即使让学生进实验室操作, 也是模仿动画中的步骤操作而已。这种实验教学是典型的机械性记忆和重复, 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 无法激起他们对探求新知的渴望。可改变之后, 笔者把课堂归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做主, 自己操作, 他们表现出的活力和能力令人叹服, 还会用EXCEL功能处理繁杂的数据换算, 使描点作图的工作变得如此轻松、简单。这同样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刻思考后的结果。

(2) 探究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案例中所描述的这个探究实验, 学生若要开展活动, 首先就要对活动对象进行假设, 确认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若要获取解释科学性问题的证据时, 就要设计实验过程、设计表格、设计图表;若要根据已有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时, 又涉及到记录实验结果、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能力培养。所以, 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不但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还可以在建构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方法, 具备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养。

(3) 探究性实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对自己的实验进行科学解释、合理分析, 再上升为理性认识, 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寻找最佳实验设计方案, 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几乎所有教材中有关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都是以淀粉酶为材料, 使之水解淀粉, 同时只设置高温、低温和适宜温度三种条件。在本案例中, 多媒体模拟的就是这样一个定性实验, 要根据该实验得出结论时, 思维跨度较大, 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 对“钟型曲线”的得出就感到非常不解。于是他们结合教材中的提示和自身对实验的理解, 将书本中的定性实验改成定量实验, 并提出了一种简便可行, 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较准确测定酶活性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成了课标要求的“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长明.教育案例:行走在实践与理论交汇的“动感地带”[J].新课程研究, 2010, (2) :13-15.

[2]马兰霞.我对教育案例的认识之四——怎样对成功案例作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4) :46-48.

观摩高效课堂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一、上课教师的课前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上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

三、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上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的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五、授课者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

六、授课者教态自然,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七、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完善思维。

28日下午,教研室秘书长的精心的指导更让我深受启发:

一、高效课堂 关键作用

李秘书长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作以专门的指导,让我认识到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

二、想清楚我们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讲些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这样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敢于并善于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在教学中,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练习反馈和强化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寓言故事阅读指导里的故事下一篇:检查整改火灾隐患